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2024-07-07

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共9篇)

1.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篇一

工会经审干部应正确处理好五个工作关系

当前,工会经审力量严重不足与审计任务日益繁重的矛盾比较突出,迫切需要充分整合与审计相关的资源,从而有效利用资源,发挥各方正能量,确保顺利完成各项审计任务。在国家审计机关或上级工会经审组织对本级工会审计、工会经审组织对本级审查审计及对所属事业单位和下级工会开展的各类审计工作中,工会经审人员除了要处理好与上级工会经审组织和本级工会财务部门的工作关系外,还应正确处理好其他五个工作关系:

一、处理好与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关系,应立足在学习和借鉴上下功夫。

在国家审计机关对本级工会的审计过程中,尽管审计监督的客体不是经审组织,但两者作为整个国家审计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有着密不可分的工作和业务联系,两者的工作区别在于审计对象的拓展边界不同、审计问题的认定程序不同、审计结果的公开公示范围不同。在处理与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关系中,特别是国家审计机关在对本级工会的审计过程中,工会经审人员既不能当处处插手的“忙人”,又不能做事不关己的闲人,而应在做好协调服务工作的同时,认真学习借鉴他们的审计理念、工作态度、审计方法、风险意识和工作作风等,寻求其在工作上的悉心指导,并借此提高工会

经审工作整体水平。

二、处理好与社会审计组织或特邀审计员的工作关系,应立足在支持和放权上下功夫。

社会审计组织或特邀审计员是国家审计体系的组成力量,专业性强、经验丰富是其突出的特点,开展委托审计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对工会经审组织力量严重不足的有益补充。在开展委托审计过程中,工会经审人员既不能一蹴而蹴地过于依赖,又不能谨小慎微地过于束缚,而应在做好统一协调、监督检查和明确要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专长,重视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支持他们依法审计和严格履职,并在财务收支、资产处置、经济责任、专项资金等监督领域敢于在职权范围内对其放权,进一步提升他们独立监督的能力。

三、处理好与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关系,应立足在宣传和引导上下功夫。

下级工会和工会所属事业单位是工会经审组织审计监督的最大客体,因此应在充分发挥“预防、揭露、抵御”三大功能的基础上,坚持强化“审、帮、促”三大理念,利用各种会议、媒体或有效工具,广泛深入地做好宣传引导工作,特别是在例行的审计中,经审人员既不能一味地强调“公事公办”,又不能搞形式主义的“蜻蜒点水”,而是积极向单位负责人宣传监督的目的和意义,强调审计不是为了查处越来

越多的问题,而是通过审计监督,促进整改,健全完善制度,减少问题产生的根源,减少问题发生的几率,真正消除被审计单位领导人员的戒备和抵触心理,以实现他们主动接受审计和欢迎审计的目的。

四、处理好与被审计单位财会人员的工作关系,应立足在尊重和鼓励上下功夫。

工会经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中,按触最多的是被审计单位的财会人员,他(她)们不仅是大量基础财会工作的承担者,也是工会经审人员沟通交流的第一受访者。工会经审人员既不能以工作职责为由居高临下,一味指责,又不能对他们的工作成绩熟视无睹,漠然视之,而要首先从人格上尊重他们,及时发现、肯定并鼓励他们的工作成绩和经验做法。对属于业务规范的问题,应及时答疑解惑,并指导合理规避风险,最大限度地缓解或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对已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应理解他们的为难处境或做法,并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取得真凭实据,以换取他们对审计工作的有利配合,进而推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五、处理好内部经审人员之间的工作关系,应立足在协调和配合上下功夫。

工会经审工作表面上看似单一,但每一项审计任务都必须经过计划、审计部署、下达通知、审前调查、审计实施、意见反馈、撰写审计报告、督查整改及审计回访等多个

环节。在当前工会经审组织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经审人员既不能只讲“责任”,又不能苟求“独立”,而要将“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这一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强化经审工作“一盘棋”和“分工不分家”的理念,以完成各自工作目标为已任,以拾遗补缺为默契,不断强化彼此间的协调配合,真正克服“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陈旧观念,从而顺利实现各项预定的工作目标。(祝金荣)

2.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篇二

关键词:办公室,专项文化,关系,协调

结合办公室工作实践, 笔者认为办公室文化建设主要应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办公室文化的内容是指构成办公室文化的内在要素, 即办公室的文化理念。办公室文化的形式是指办公室文化内在要素的外在表现, 包括形象、行为规范和管理制度等。

有些单位在建设办公室文化时, 犯了形式化的错误。例如把文化建设等同于员工形象塑造、礼仪培训, 等同于文体活动、思想政治活动, 等同于6S管理、规章制度建设;有些单位走向了反面, 虽然也开展办公室文化建设工作, 可是不关注载体、不注重表现形式、不在乎传播效果。

没有统一的理念, 各种形式展现就会显得盲目混乱;没有恰当的形式, 文化理念就不易为员工了解接受。所以, 既不能只重视形式、忽视内容, 也不能只重视内容、忽视形式, 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完整统一。

二、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这里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是指办公室文化和单位整体文化的关系。

有些同志过于强调办公室文化的个性, 认为办公室地位重要、工作特殊, 在文化建设上自立门户、另起炉灶, 影响了单位整体形象和组织文化合力的发挥。也有些同志过于强调单位整体文化的共性, 不承认办公室文化的差异性, 不能唤起办公室员工对其工作价值的认同感, 建设效果不如人意。

在办公室文化建设实践中, 处理好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关键是定位清楚。办公室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 可以体现个性, 可以特别强调忠诚、特别突出服务、特别讲究规范、特别关注细节。但无论如何, 办公室文化一定要高度服从于单位整体文化, 一定是单位组织文化建设顶层谋划的产物。

三、领导和员工的关系

有些同志认为, 办公室文化由办公室主任决定, 员工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我们不能否认办公室主任的文化素质、性格特征、工作经历、年龄阶段对办公室文化的影响。办公室主任对文化建设的认知度往往会决定办公室文化建设的方式, 他在理念提炼、环境营造和组织推进方面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 办公室文化不是办公室主任文化, 而是办公室全体员工共有的信念和期望的模式。员工群体中涌现的“英雄”和“模范”的观念和故事往往具有比部门领导更大的感召力。只有把办公室主任的主导作用与普通员工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才能真正创造出有生命的办公室文化, 才能真正使办公室文化成为办公室全体员工共有的精神家园。

四、主动和被动的关系

办公室文化建设的方法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认为办公室文化是在工作中自然形成的, 人们没办法, 也不该进行人为策划、设计、建设;另一种是认为办公室文化完全是人为策划、设计出来的。事实上, 办公室文化建设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 进而理论指导实践的往复过程。所以, 既需要立足实际, 又需要提炼塑造。如果做不到立足单位实际、部门实际, 推行的文化理念多半是“空中楼阁”, 超出办公室员工心理和行为所能承载的范围, 达不到文化建设的目的;如果不进行提炼塑造, 文化形式可能会五彩纷呈, 但内在的理念肤浅、零散, 甚至相互矛盾, 文化建设多半事倍功半。

五、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有些办公室不讲文化传承, 文化一年一变, 甚至一年多变。这背后有两种典型的情况:一是办公室主任在不同场合对办公室文化理念做不同的阐述。二是办公室主任更替时, 办公室文化迅速随之变化。不管是以上哪一种, 都容易让员工无所适从。

也有些办公室文化僵化, 办公室的管理观念、行为模式、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多年固化, 没有随着形势吐故纳新, 不能与周边环境和组织需要相适应。比如, 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 上级对国内公务接待已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 还沿袭单位原有的接待流程和接待标准, 后果可想而知。

一般来说, 办公室文化理念应该保持相对稳定。但是, 一个组织的文化是否先进和优秀的关键在于能否做到与时俱进。也就是说, 办公室的规章制度、办公室员工的行为规范等等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做适应性调整。必要的时候, 还需要对办公室的文化基因进行改造。如果一味因循守旧、故步自封, 必然不适应组织生存发展的需要。

办公室处于组织中枢, 具有窗口、桥梁和纽带的功能。良好的办公室文化能够实现塑造观念、约束行为、凝聚人心、激励员工、辐射周边的作用, 能够推动办公室各项工作快速高效规范运转。办公室文化建设要妥善处理好以上五种关系, 找到最佳平衡点, 将文化落在制度上, 落在执行上, 落在细节上, 成为办公室员工的文化自觉, 体现出实实在在的文化效能。

参考文献

[1]陈伟国.拨开云雾, 始见月明——母子公司文化建设关系处理[J].中外企业文化, 2007 (7) .

[2]王跃进.办公室文化建设中人与制度之辩——源自实际工作的思考[J].办公室业务, 2012 (8) .

3.文本细读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篇三

一、文本细读与语言运用的关系

当前的文本细读侧重于对文本的细读、理解和欣赏,把深入理解语意、挖掘文本丰富意蕴当作唯一目标,这并不科学。因为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水平,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理解、欣赏文本只是运用语言的基础和前提,学生理解了,会欣赏了,不一定会运用,所以文本细读在引导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更要培养学生迁移、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由“懂”到“用”,“懂用”结合。当前,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就是有的老师特别喜欢“细”读课文,把读透课文当作语文教学的最高追求,认为不“细”就不能显示自己深读文本的水平,文本解读就会没有新意,却没有想到语用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比如《祝福》中一段的教学: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进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对于这段话,我们可以细读出很多:可以看出祥林嫂思想的疑虑,可以读出她临终前对于鬼神、命运的怀疑,读出她对命运的反抗;还可以读出晚年的祥林嫂深受神权、封建迷信的毒害,活在对死亡的深深恐惧中,心灵陷入绝望、痛苦的煎熬,等等。这些细读结果都可以。但从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出发,这样的细读显然远远不够。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这一段祥林嫂的问话为什么这样写?对话似乎有些啰嗦,直接改成“‘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接着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行不行?从这样的描写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这样再结合对话中祥林嫂的神态、语言,就能明白本段中对话描写“一波三折”“欲擒故纵”“步步设疑”“紧扣读者心弦”的表达效果,就会对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技巧心领神会并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也会对学生语言理解、运用能力的提高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二、文本细读与文学研究的关系

文本细读这个概念来源于20世纪20~30年代活跃于英国和美国的大学以及文学批评界的“新批评派”,是“新批评派”对诗歌这一文学体裁(主要是诗歌,也包含少量戏剧、小说等其他文体)进行分析、评论的重要方法。这一思想在20世纪40年代和80年代两度传入中国后,也首先是被我国大学和评论界借鉴和吸收,如华中师范大学的王先霈教授20世纪末就在中文系开设了“文学类文本细读”课程,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教授也写作了《名作细读》,钱理群先生写作了《名作重读》,后来才从大学中文系逐渐传播到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的是,专家学者对文学作品的细读和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的细读并不一样,甚至相差很远。这是因为,文学作品的细读可以是随意的,只要是作者感兴趣的觉得可以深究的地方都可以细读,而文学作品一旦进入教材之后,就变成了教学文本,教学文本首先要落实课程目标。早在1941年8月,叶圣陶先生在《假如我做教师》一文中就说,假如我做教师,我一定“不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养成健全的公民”[1]。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2]。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根本任务,也是文本细读有别于文学细读的根本所在。其次,教学文本体现编辑意图,服从于单元主题,这就规定了教学文本细读的方向;再次,教学文本都有一定的教学课时限制,比如一课时、两课时,这就规定了教学文本细读的重点。正因为此,语文课堂上的文本细读不可能是文学作品赏析、品评式的随意细读。但是我看到,有些老师的细读显然脱离了教学文本的特定限制。如有的老师教学《荷塘月色》,抓住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给学生展示了朱自清先生的传记,分析“朱自清曾在1922年带妻儿回扬州打算与父母和解,结果不仅没有解决矛盾,反而加深了精神上的痛苦。后来,朱自清的父亲因为考虑到孙子的教育问题,从朱自清处把两个孩子接回扬州。但是,父子关系一直没有缓和。朱自清每月寄钱回家,往往得不到回信。1927年暑假中,朱自清想回扬州,但是又怕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定。因此“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的苦闷并不是“四·一二”大屠杀之后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而是无法处理家庭伦理关系的矛盾。这种分析可能很准确,但只能作为背景材料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学案上略作介绍即可,并不能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费时细读。因为《荷塘月色》的教学重点无疑是“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细读的重点也应该落到这里,如果不分主次随意细读,则必然造成课堂的节外生枝,甚至舍本逐末,喧宾夺主。

三、文本细读与臆测想象的关系

王先霈先生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文本细读一定要从文本实际出发,紧扣文本的文字,紧扣上下文。离开文本,就失去了最重要的根基。郭沫若先生在1958年曾经愤慨地斥责一种人‘不读书,好求甚解。不尊重和细心体会原文,而去细读,去大胆发挥,那是很要不得的。”[3]遗憾的是,在如今的课堂上,这种现象仍然屡见不鲜。比如《雷雨》一文中,鲁侍萍和周朴园在客厅交谈中有一句:

周朴园: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侍萍: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有的老师认为“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一句是多余的回答,既然多余,肯定别有深意,需要细读,于是和学生一起想象出周鲁二人年轻时生活的温馨的场景:一盏油灯,红色的火焰在跳动着,一位年轻姑娘正在灯下专注地在衬衫袖口上绣着一朵梅花。在她身边,一位年轻的父亲怀里抱着婴儿,静静地看着她……

这种细读看似新颖、深刻,但仔细品味,这解读来自文本吗?哪里能找到依据呢?没有,完全是想象的。如果深究一下,还未必站得住脚。首先,这个对话出现在周鲁客厅对话的开始,读《雷雨》全篇就可知道,侍萍来到周公馆后明白这是周朴园的家后非常激动、愤恨,想赶快离开,再也不踏进这里。就在这时,周朴园走了进来,于是对话开始了。我们承认,随着对话的不断展开,随着对当年往事的不断回忆,鲁侍萍的单纯、柔情又回来了。但是“洋火”这句话是出现在对话的开端,猝遇周朴园,刚交谈几句,鲁侍萍就会回忆起那个让她不堪回首的细节吗?她的悔恨、痛苦哪去了?这转变也太快、太多情了吧?其次,夜晚的油灯下,灯光昏暗,绣一朵梅花,绣出“萍”字何其困难,难道白天就抽不出时间在明亮的日光下绣吗?我认为这句话就是鲁侍萍说的一句闲话。洋火是最常用的,最容易想起,所以无意中提到它。文中,和周朴园偶遇的鲁侍萍心情非常复杂,她既恨周朴园,想躲避他,但又有些不甘不舍。就在这种矛盾、纠结中,她和周朴园一句接一句地聊着,她有很多看起来无需回答的“跑题”的话,如周问:“你的口音不像北方人?”她说:“对了,我不是,我是江苏的。”周问:“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她说:“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我是江苏的”“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和“没用洋火”一样,都是属于闲聊时顺带出来的,如果“洋火”有深意,那上面的两句闲话深意是什么?其实正因为无心的闲话多,才不断引出了下面的话题,使得戏剧情节不断地往下发展。试想,如果周朴园问一句话,鲁侍萍都回答一个“嗯”或“是的”,那这个对话还能聊得下去吗?

文本细读理论强调细读,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培养学生领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果文本确有“矿藏”,那就必须细挖、深挖;如果文本就是一片平常的土地,却一味想展示自己深挖的本领,一定要挖出别人所不能挖,则不但挖不出宝贝,反而会挖出垃圾。

四、文本细读与教学时间的关系

很多老师担心文本细读会影响教学进度,因为教材规定的教学时间很短,比如苏教版语文教材每半个学期就要上两本,如果细读的话,教学时间够吗?我想在这一方面老师们要纠正两个观念,首先,文本细读不是对每个文本都进行细读,窦桂梅老师就说过:“细读要选择经典文本。”她执教的《丑小鸭》便是细读的代表。明清时著名的评点家金圣叹选择的也是《庄子》《离骚》《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等“六大才子之文”,也都是文学经典。语文教学中细读的对象也主要是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篇章。其次,细读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不是对每个字、每个词都要细读,强调文本细读,目的是培养学生咀嚼语言文字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正确阅读文本的态度和方法,并不是让学生不漏掉每一个词句。为了配合教学时间,文本细读就要紧扣教学目标,服务教学重点,抓住文本关键之处品味分析,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开文本的大门,走进文本的深处。如果不能紧扣重点,不能找到打开文本的钥匙,随意细读,文本细读又会重回以前“肢解课文”的老路。那么,哪些是细读应扣的关键之处呢?

它可以是文本的重点段落。如《铃兰花》中的第23~25三段。这三段父母通过对话,巧妙地暗示、鼓励“我”战胜胆怯、独自去寻找铃兰花。带领学生诵读并感悟这三段,就能体会到父母的深情和苦心,就能扣住文章的主旨,也能领悟到文本“藏”与“露”结构安排的匠心。

它也可以是文本的重点句子。比如《老王》的最后一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读懂了这句话,就读懂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就能走进作者的内心,理解杨绛对老王因情感理解错位而深深自责的愧怍心理,感受作者勇于解剖自己、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

它还可以是重点的词语。比如《肖邦故园》第19节“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中的“般配”一词,读懂了它,就能知道接下去长篇幅的四季景物描写的目的都是“努力展示花园的四季之美,试图与肖邦音乐般配,从而侧面烘托并赞美肖邦音乐成就之高”,这样就对全文最难点“景物描写的作用”和文章的脉络层次了然于胸。

文本中值得细读的地方很多,如何结合文本主旨和教学重点选择能撬动文本全篇的关键点进行教学,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能力。只有紧扣关键之处细读,才能既节省时间,又使文本解读事半功倍。

五、文本细读与人文性的关系

文本细读体现的是语文的工具性,这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新课程改革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被凸显,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对人文性越来越重视,甚至出现了“不谈人文性就不是新课改”的教学论调。于是,在极力强调对话、探究、注重人文性的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被逐渐淡忘,语文教学渐渐脱离了语言文字本体,失去了语文味。近年来,很多语文老师已经认识到了这一弊端,要求“用语文的方式教学语文”的呼声日高,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文本细读这种最能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的教学方法重新得到了语文老师的青睐。但矫枉又出现了过正,对文本细读不断重视的结果,使得人文性又受到了冷落,当前有的老师甚至很偏激,只要语文课上涉及人文精神教育就认为不是语文课,而是政治课。其实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张纸的正面和反面,无法分割。比如《雅舍》这篇文章的教学,必须通过对“邻人轰饮作乐……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等句子的细读品味,体会梁实秋先生面对纷乱艰苦的环境表现出来的超脱淡然、幽默乐观,他的这种雅趣雅怀和古代文人陶渊明、苏轼的乐观豁达、热爱生活一脉相承,这只有先细读文本语句,分析作者情感个性,再联系陶渊明、苏轼等稍作引申,学生才能对古往今来文人的高雅情趣、豁达情怀感受得真切,理解得深刻。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和情感浑然天成、无法割裂。如果一味强调不能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能拓展文本的人文思想,就文说文,则必然会束缚教师解读文本的手脚,甚至造成学生对文本内容、情感领会得不深不透。所以不是拓展人文教育的课就是政治课,也不是只在语言的丛林中穿行的课就一定是好的语文课。当然,我们也承认语文课不能上成政治课,但语文课堂对学生精神培养的影响又是其他任何学科所无法达到的,既然这样,语文教学还应该用工具性和人文性两条腿走路才会更稳更快。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集(第十一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篇四

要正确处理三个关系把握五个重点

作为纪检监察领导干部,只有在新形势下准确把握纪检监察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一个清晰的工作思路,树立一个正确的工作方向和目标,才能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 工作实现健康发展。具体到工作中讲,就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把握好五个重点:

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纪检监察工作与县委中 心工作的关系。纪检监察工作应该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实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处理好这一关系,要克服三种不适应:一要克服思想认识上的不适应。即要克服守旧意识、小团体意识、本位意识,增强创新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社会发展是一盘棋,反腐倡廉工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棋子,所以要把开展纪检监察工作放在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大局中去把握,时刻不能淡化纪检监察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保驾护航意识,只有这样,纪检监察工作才不会偏离正确轨道。二要克服工作机制上的不适应。目前纪检监察工作开展中科学的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如纪委监督同级党委等工作缺乏有效的操作性,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所以必须在工作机制上不断探索,既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又要充分发挥纪委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

1作机制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形成强有力的反腐败整体合力。三要克服职能发挥上的不适应。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职能是教育、保护、监督、惩处,如果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全面充分。不能准确把握教育、保护、监督、惩处四项职能,做到全面履职,而是有时重“惩处”轻“教育”,有时重“监督”轻“保护”,那样工作起来就会顾此失彼,因小失大。所以要四项职能并用,视情况该教育的教育,该保护的保护,该监督的监督,该惩处的惩处。二是处理好廉政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廉政建设要为经济发展服务,项目建设是当前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所以廉政建设要大力服务项目建设,抓手就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并以此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实现廉政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双赢。具体到工作中,一是要加强素质教育,转变服务观念。通过教育广大干部职工,放下官架子,掏出公仆心,真正做到想外商之所想、急外商之所急、解外商之所难、帮外商之所需。二是完善各项制度,规范服务行为。大力推行进企审批、服务承诺、阳光公示、首问负责、限时审批等各项制度,做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为企业和经营业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对审批项目进行再整顿、再清理,能取消的坚决取消,能减少的一定减少,能实行低限收费的要执行低限,并进一步规范检查和收费行为。三是强化社会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充

分发挥社会各界及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通过开展视频直评部门股室活动和加强行政权力监控机制建设,保证行政权力的正确运行,确保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各项措施的落实。三是处理好惩治腐败与预防腐败的关系。惩治与预防,是反腐败斗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惩治不是目的,最终是为了保护干部,防微杜渐。所以说加强廉政教育,做到警钟常鸣是在救人,社会上有人认为查案是整人,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如果纪委发现问题坐视不理,使违纪者积小错成大错,酿成严重后果,到时候后悔莫及。在实际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通过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纪条规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记执政为公、执法为民的执法理念,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把握好五个重点:一是把握好上级的要求。就是说要牢牢把握好中央、省、市纪委的安排部署,对上面要求的各项工作逐项落实到对口科室,明确责任人。年初抓好安排部署,年中做好总结检查,及时查漏补缺,年终要帐,兑现奖惩。二是把握好县里的中心工作。围绕县里的中心工作开展监督检查是我们纪检监察工作服务大局的重要体现,要对县委、县政府年初安排的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单位提出建议,该整改的整改、该处理的严肃处理。通过加强监督检查,促进各项重点

5.构建和谐财政应处理好五个关系 篇五

构建和谐财政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财政部门提出了新的工作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财政各项改革,做到科学聚财和依法理财,营造良好的理财环境,构建和揩社会,财政部门必须正确处理“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处理好财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财政为政府理财、聚财,政府为民而

运筹帷幄,政府是上层建筑,财政是经济基础。社会的繁荣、经济运行和事业发展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和决策,财政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要与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农村税费改革后,财政部门的工作职能、工作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征收农业“四税”变为财政监督管理、服务政府、服务“三农”、服务社会。财政部门正确落实惠农政策,及时发放惠农资金,确保社会保障机制正常运行,多为百姓冷暖着想,多为政府排忧解难。

二、处理好财政与聚财、用财的关系。

财政部门要将可聚的社会剩余产品通过一定的货币形式将其收归国库形成财政总收入,成为政府可用财力。财政部门凭借国家的权力和法律征稽财政收入,提出意见支出,它履行征稽资金和分配资金的权力,职责和权限是党和政府赋予的,是在法律、法规和规章下操作的,因此,它有权处理但不享有特殊权力。行使征稽财政收入的单位有国家税务部门、地方税务部门、财政部门,三家收入形成本级财政总收入。聚财是为了确保用财,保障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科学合理。对一个辖区,对一个预算而言,不是聚财越多越好,聚财有度、征稽有方才能良性循环和良性发展。聚财要与国民经济收入相匹配,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有一个区间,比例高于市场物价不稳定,经济运转减速,比例过低政府事业发展滞后,会发生财政赤字。

三、处理好财政与监督、服务的关系。

财政部门拥有国家扶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上级转移性支付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和监督的职能和职责。要将扶贫资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及时落实到位,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财政部门要跟踪服务,从申报项目、争取项目、制定计划,掌握项目施工进度,全过程参与监督管理,使资源优势变为财源,财源变成税源,税源变成政府可用财力。

四、处理好财政与分配、需求的关系。

财政收入的科学合理配置,可以使有效的财政资金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适量财政收入确保合理适度的支出,政府机关单位行政成本不能太高,也不能过低,行政成本一高,政府在依法行政过程中花的代价太高,支出过于浪费,会导致赤字预算,政府会身背沉重的包袱发展,跟不上时代的节拍。分配过低会使政府工作滞后,发展缓慢,只有量入为出,科学合理分配财政收入,才能确保运转有序、保障有力,确保事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分配和拨付财政资金时,对物价的波动影响较大,财政资金拨付额度大时,供大于需求,物价下降。拨款额度小时,供小于需求,物价会上涨,会造成市场经济不畅。因此,财政收入的分配额度和拨付时间对供求矛盾有一定的影响。

五、处理好财政与局部利益、全局利益的关系。

财政部门一手要抓财政收入的征收和入库,一手要将取得的财政总收入分配拨付到各个部门,各个领域,财政收入的测算和财政支出的预算要服务于和服从于政府全局利益。要确保总收入的实现,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要确保政府财政收入总盘子,国税、地税、财政三家有一家收入短收,要么会空转,要么寅吃卯粮,最终会出现赤字财政。政府财政是公共财政,是大家的财政,是人民的财政,它要求各部门也包括财政部门要站在全局高度,要树立局部利益服务于全局利益、局部利益服从于整体利益的观点。

财政部门、财政干部正确处理好上述五个方面的关系,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最终营造和谐财政的良好环境。

6.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篇六

2010年05月24日 13:53:26来源: 新华网综合中共沈阳市纪委书记 陈 雍

随着形势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党政领导干部权责一致、权责对等的理念不断深化,对某些重大事故和事件追究责任的要求日趋强烈。我们党适应新形势,把建立健全问责制摆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是我们党为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制定和颁布的一项重要法规,是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在实施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过程中应处理好五个关系。

处理好被动问责与主动问责的关系,使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成为常态性工作机制。

就目前的情况看,对党政领导干部的问责还没有形成规范性的常态工作机制,对一些事故、事件的问责,往往视影响大小、造成后果及民怨程度,依赖于自上而下的启动,具有一定的被动性、选择性和偶发性。而如果仅仅局限于这种“风暴”式的问责模式,将很难保证问责制的经常性和持续性,也难以发挥对党政领导干部施政行为和施政效果的日常管理和监督作用。要想真正实现问责治庸、问责提效、问责治腐的根本目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问责成为一种规范性、持续性的常态工作机制。首先要变选择性问责为规范性问

责,按照问责制的要求构建完整的制度链条,逐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问责制度体系。其次是变“风暴”式问责为日常问责,将问责制渗入到党委和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不仅要问突发事件之责,也要问日常管理之责,及时发现和堵塞管理上的漏洞。再次是要变依赖上级启动的“要我问责”为依据法规制度的自觉问责。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作为提出问责建议的第一道“关口”,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凡需要问责的事项,都要按照问责的情形、方式及程序,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地操作实施,使问责成为日常工作中的自觉行为,由被动追究责任向主动履行责任转变。

处理好问责于律与问责于心的关系,在问责的过程中注重强化寓教于惩、以惩施教的作用。

实施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一条很重要的原则是权责一致、惩教结合。既要依照各项法律法规,使由于失职失责而导致事故、事件发生的领导干部或责任人受到相应的惩处,更要把惩治与预防、治标与治本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惩,以惩施教,既问责于律,又问责于心,使被问责者在受到处理的同时,能够深刻反思,真正认识失职失责问题之所在,心悦诚服地接受组织处理,并认真纠正过错,深刻汲取教训,警示今后行为。从目前情况看,由于纳入问责范畴的常常都是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事故或事件,后果严重,民怨集中,在实施问责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重惩轻教的倾向,往往会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明晰责任、实施追究上,而忽视了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结果是,虽然失职失责的问题得到了追究,相关责任人受到了惩处,但对失职失责的原因、性质、危害等未能进行深层次反思,未能通过问责给予责任人乃至更多人以应有的警醒,未能完全实现问责的效果。因此,实施问责制还要把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摆上重要位臵,要在实施行政和法纪处理的同时,围绕使命感、权力观、责任感和群众观念等深层次问题,引导问责对象及周围领导干部进行深刻反思和剖析,切实把问责过程衍化为现实、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力求收到“处理一事、警示一方,问责一人、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

处理好事后问责与事先督责的关系,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各类问责事件的发生为根本目的。

实施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不仅仅是让领导干部事后为其失职失责行为承担相应责任,更重要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预防领导干部出现失职失责行为。通过实施责任追究,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的执政为民理念,督促他们依法行政,尽职尽责,避免今后发生类似事件,这才是实施问责制的初衷所在。这就要求在实施问责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责任追究上,而是要更加注重预防。要逐步将问责制体现和运用在日常的管理监督上,把事后问责与事先督责结合起来。前些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后,一些地区的党政机关和纪检监

察部门在注重对腐败问题责任追究的同时,通过不间断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大检查等有效举措来强化预防,收到了良好效果。在落实问责制的过程中,应继承和发扬这一做法,在事后问责的同时,做足、做好事先督责的文章。各级党政机关必须按照制度规定,依照程序接受上级机关及人民群众的经常性检查和质询。各级党政机关和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所属范围内党政领导干部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举一反三,防患于未然。通过强化监督检查,时刻提醒领导干部注意自身的思想作风和行政行为,及时化解领导干部失职失责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竭力将各类问责事件控制在最低限度。

处理好就事论责和深层追责的关系,严肃查办问责事件背后的腐败及其他深层次问题。

从近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中不难发现,在一些地区和部门所发生的重大事故、事件和案件中,除暴露出某些领导干部在施政行为方面的失责和过错外,往往还掩藏着深层次的腐败或其他违法违纪问题,而这些腐败或违法违纪问题,往往又是领导干部发生失职失责行为的重要诱因或深层次根源。在实施党政领导干部问责过程中,如果仅仅局限或满足于对其失职失责行为的追究,而不去解决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一些严重的事故和事件将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且必将为问题的再度发生留下隐患。联想到前些年我们在处

理一些严重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坚持把追究行政管理过错与查处背后的腐败问题相结合,使一些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社会矛盾得以及时化解的做法,更应进一步坚定工作思路,即在实施领导干部问责的过程中,既要注重问责那些因决策失误、监管不力,对某些突发事件处臵失当等浅表性过错,更要深追细查某些事故、事件背后隐藏的腐败问题或其他深层次问题。纪检监察机关及反腐败相关部门必须强化职能意识,在问责制实施过程中,做好反腐败工作的及时跟进和适时介入,以问责为切入点,根据群众反映或掌握的有关线索,严肃查办某些重大事故、事件背后的腐败问题,努力使行政管理过错暴露的深层次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处理好问责力度与问责效果的关系,注重领导干部问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目前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实施程序和工作过程还难以达到理想和完美的程度,理论上的要求与实际工作也会存在一定反差。从现实情况看,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的情形比较复杂,各地区、各部门的情况千差万别,同类事件处在不同背景下,其后果和影响也会有很大不同。这些都要求我们在实施问责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积极稳妥的工作方针,必须加强调查研究,科学合理地分析问题,明晰责任,既要避免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又要做到依纪依法、合情合理、恰如其分。当前特别应注意

7.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篇七

一、在纪律上处理好“严”与“宽”的关系

宽严是相对的。在纪律管理方面,首先必须“严”,严师方能出高徒。那些蓬勃向上、积极进取、团结友爱的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确实与班主任的“严”有关。严格的要求、严肃的纪律是铸造良好班集体的必要条件。不严,无以正风;不严,无以肃纪;不严,无以养德;不严,无以励志。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注意一定的力度,注意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严格管理,制定严明的规章制度,让学生有章可循。学生犯错要及时处理,不能姑息纵容或放任自流。

严和宽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在“严”的同时,还必须“宽”。如果大事小事、课内课外,班主任整天板着面孔,既严肃又严厉,学生每天惶惶度日,就会失去活泼的天性。学生个性发展受到抑制,就会使班集体缺乏积极乐观精神,失去宽松、和谐的育人氛围。对于一些特殊的课堂、特殊的时间,如班会、节日、文体活动、郊游活动等,应放“宽”政策,让学生充分发挥才智,尽情抒发感情,培养健康个性。此外,我们要求学生遵守一切规章制度是理所当然的,但要求学生时时处处绝对遵守又是不现实的。对待不遵守纪律或犯错误的学生,也不能一味地严,要把握好尺度,让学生有改正的机会。

辩证地处理“严”与“宽”的关系,应该“宽”“严”结合,严中有宽,宽中有严。

二、在学习上处理好“紧”与“松”的关系

紧和松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当今社会知识爆炸、信息剧增,各级各类、各门各科知识如浩瀚的大海,取之不竭、学之不尽。要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必须“紧”,要抓紧时间,提高效率。不紧是培养不出人才的。但“紧”也要适度。恨铁不成钢是一些班主任的“通病”。为搞好班级工作,整天紧锣密鼓,时刻盯住学生,尽管苦口婆心,不厌其烦,但结果常常事与愿违,达不到预期效果。相反,学生变成了学习的“机器”,厌学情绪增加,最终适得其反。

作为班主任,应该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的、明白学习时间的紧迫性和明了学习任务的艰巨性的前提下,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如文娱晚会、智力竞赛、体育比赛、班级辩论等,既拓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体质,又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轻松”一下,使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心情开朗起来,精神振作起来。

辩证地对待“紧”和“松”,应该紧中有松,松中有紧,紧而有序,松而不散,松紧结合。

三、在管理上处理好“抓”与“放”的关系

班级管理是学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锻炼学生才干的主要途径之一。要搞好班级管理工作,关键是班主任如何处理好“抓”和“放”这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只抓不放,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既不利于发扬学生民主、搞好班级工作,更不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放而不抓,完全让学生“自主”管理,教师袖手旁观,工作就会乱套。

对于班级工作,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的班主任,应该在“宏观”上管住管好,在微观上放开搞活,实行“抓大放小”的班级管理方针。宏观上,如学生的学习、思想和人身安全等,班主任必须亲自抓,亲自管,切不可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微观上,如卫生、黑板报及一些文体活动等,班主任就应该“放权”,让学生自己组织。

当然,抓和放是有条件的,要明抓暗放,真正实现抓中有放,放中有抓的辨证思想。一些学生不能做或做不好的,就不能放“权”。放下去的“权”,就应该尽量让学生独立使用,切忌时抓时放。

四、在班主任形象上处理好“威”和“信”的关系

威信是衡量一个班主任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每个班主任都应该在学生心中树立的重要形象。

有的班主任为学生怕自己而自豪,其实这是一种虚假的威信,是靠强制的手段管住了学生的身,但管不了学生的心,既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展开,也不利于教师树立良好的形象,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威”是学生在信任、尊重的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敬佩;信,是信任,是师生思想感情的共鸣,是“威”的升华。一个言而无信、朝令夕改、言行不一的老师是得不到学生信任的,也无法建立起教师应有的威信。“威”和“信”是统一的,“威”要从“信”中来,不能靠压;“信”则来之于真,不能玩假。

五、在师生关系上处理好“亲”和“疏”的关系

班主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涉及极其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我们要注意调整好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孔子说过,亲其师,信其道。而要让学生亲其师就必须以平等的朋友身份全方位地深入了解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师生之间的天然鸿沟。但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样,过多、过密、过近也是不行的,相互间应留有一定的余地,即心理距离。班主任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应时时注意自己是否以“教育者”自居,是否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出现。如果在学生面前摆出高人一等或盛气凌人的架势,学生必然敬而远之;而班主任随和、平易近人,以朋友的姿态与学生们交往、谈心、交心,说说自己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读书求学经历等等,这样,学生就会视班主任为知心朋友,乐于接近,乐于交谈,并愿意服从。

8.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篇八

罗耀珊

当前正在全党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与我党历次开展的学习教育活动对比,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最大的特色是要突出实践性,中央指出,实践性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要求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使“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全面掌握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并运用于指导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最终需要体现在实践上,重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城监大队依法承担城建监察执法任务,担负维护良好城市环境的重任,在经营城市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只有扎实工作、不断进取、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才能推进城建监察工作科学发展;才能真正顺应城市发展的时代主流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全面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只有以此为目标,积极探索,稳妥推进,在工作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才能有效推动城建监察工作科学发展。

一、正确处理好疏与堵关系是做好城建监察工作的基础。城建监察工作日常面对的问题复杂多样,针对某些违法、违章现象可能采取多次执法但不一定取得令群众满意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既要做到围堵管制,双要讲求疏导调理,要善于查找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出解决决问题的主要矛盾,对症下药,标本兼治。譬如,在查处占道设摊的商贩时,我们依法管理、坚决取缔的同时,可想方设法尽可能争取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给予确有困难的摊贩以疏导和出路,使其合法经营,不再违章。疏堵结合的工作方式,无形中能够拉近城建监察机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距离,体现“执法为民”的主导思想,树立执法队伍的形象和威信,为城建监察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

二、正确处理好文明执法与严格执法的关系是做好城建监察工作的根本。依法行政是城建监察机关体表国家行使的一种执法行为,因此,能否做到文明执法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群众的利益,文明执法要求我们在查处违法、违章行为,多运用宣传教育的方式来纠正违法行为,执法人员必须做到文明用语在先、权利告知在先,做到语言文明、行为文明,在文明执法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行政执法。对于屡教不改、无视法律甚至暴力搞法的违法行为,我们还要采取有得措施,坚决、果断的进行严格执法,维护法律的尊严。由此可见,文明执法与严格执法并不矛盾而是目标统一、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加有效的开展城建监察工作。

三、正确处理好情与法的关系是做好城建监察工作的关键。城建监察工作职能范围广,接触群众密切,所查处的违法、违章行为多数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所以,在工作中,城建监察机关既要严格执法,双要热情服务。处理违章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细致地做好教育转化工作,防止矛盾激化;要把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规定及时传达到位,通过入情入理的城管工作,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办好事、办实事、解民忧,真正体现“执法中管理,管理中服务”的服务理念,透射出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和爱护;在与群众的广泛接触中,要真情实意,、热情主动地做好工作,体察民情、感知民意。方法上讲究艺术,工作上充满热情,执法上公正廉洁,使违法者心悦诚服,以此来减少城建监察机关的工作阻力,提高执法效率,实现长效管理。

四、正确处理好日常管理与快速反应的关系是做好城建监察工作的保障。城建监察工作的任务主要通过城建监察机关的日常管理来完成,日常管理中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工作,一是定人定岗,落实工作责任,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二是防微杜渐,扎实基础,及时纠正和处结各类违法行为,防止现象恶化,以免导致难点、热点问题出现;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强大舆论态势,教育广大市民遵纪守法。但针对日常管理中突发性的违法事件,我们要有快速反应的能力,要提前做到有组织、有预防、有队伍、有指挥,能够迅速出击,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战则必胜,树立城建监察机关的执法权威,增强执法队伍的战斗力,保障城市的健康有序。

五、正确处理好依法行政与社会监督的关系是做好城建监察工作的保证。依法行政是城建监察机关的基本工作要求,依法行政对于执法机关而言既是权利又是义务,促使执法机关正确行事权力发行的关键是加强监督。城建监察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时,触及的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切身利益,能否体现“公正、公开、公平”的执法原则,需要社会来评判,因此,自觉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监督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有助于促进城建监察机关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优秀本色,增强城建监察执法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对于不断推进城建监察工作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9.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篇九

2015陕西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做好群众工作需处理好五个

关系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这一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本结束了,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历史进程永远不会结束。”基层干部只有持之以恒地走群众路线,不断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才能赢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做好群众工作,需处理好五个关系。

“上”与“下”的关系。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是基层干部的重要职责。只有吃透上情、摸清下情,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甘肃省静宁县扎实开展“富民政策进农家”宣讲对谈活动,组织基层干部深入农户,采取群众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耐心细致、深入浅出地向群众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民情恳谈活动,倾听群众呼声,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真正把基层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摸清、摸准、摸透。通过这些举措,实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有机统一。

“来”与“去”的关系。基层干部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在决策形成前,深入群众了解实情,从群众实践中汲取智慧;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回到群众中去,看看决策在实际工作中的效果。静宁县在新农村建设中,采取召开群众大会的方式,征求群众对村庄总体规划、院落建筑布局等的意见,制定科学合理、符合群众意愿的建设方案。在建设方案实施过程中及时听取群众意见,尽最大努力满足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多”与“少”的关系。基层干部做决定、干工作、想问题要以整体利益为重,做到立足大多数、争取团结少数,鼓励先进、带动后进,这样做群众工作才更有效。当然,也不能以维护大多数群众的利益为借口,损害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比如,农村道路拓宽硬化对全村群众来说是好事,但由于会占用个别群众的农田、院落而可能遭其反对。这就需要基层干部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疏导工作,依据有关政策给予补偿。同时,也不能因为一些事情只关系个别群众利益而不涉及大多数群众利益就漠不关心。基层干部应把涉及群众利益的每一件事都努力办好,这样才能理顺群众情绪,更好团结群众。

“外”与“内”的关系。做好群众工作,基层干部既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高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又要善于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让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从“外”来讲,静宁县建立了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级便民服务站,由“群众跑”变为“干部跑”,由“多次办”变为“一次办”,切实解决服务群众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最后一公里”问题。从“内”来讲,静宁县健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村级议事决策程序,把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定事,让群众决策,让群众管理,真正做到村级事务的公开、公正和透明。

“软”与“硬”的关系。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要注意方式方法,对待群众态度要“软”,放低姿态、尊重群众,放下架子、平等交流,聚焦群众关注的问题,使用群众容易理解的语言、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做到“硬话软说、硬事软做”,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又要敢于碰硬,敢于坚持原则,特别是对违反法律法规、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决不能手软,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定要勇于担当,敢于做斗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

上一篇:如何做好新闻宣传下一篇:潍坊市2013年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