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战略安全(8篇)
1.中亚战略安全 篇一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安全战略效应(上)
主讲人:彭光谦
中国国家安全论坛副秘书长 军事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少将
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非常荣幸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来共同探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安全战略效应。
大家都知道,一带一路这么一个伟大的战略构想,它提出来不是偶然的,它是在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一个关键时期,这一个重大的战略构想,那么我想它的背景是什么呢?我想有那么几条,第一条,这个战略构想,这个战略构想提出来的背景有一个重大的国际背景,大家知道,美国2008年华人街的金融危机爆发了,这场危机到现在已经持续了六年,重创了世界,西方世界已经实力为主的、为生的这么一个虚拟经济体系,华人街这个经济体系,它是以金融金融,它是以实力为主的这么一个金融体系。整个世界它的经济现在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的调整期,到现在为止,世界还没有走出这场经济危机的阴影,世界经济俯首发令,就在美国受金融危机的打击,它的经济综合实力相对下降,当然它不是说,它还有很强大的实力,但是凭空去相比,它受到很大的削弱,近期有一点复苏的迹象,大家看到最近好像有点复苏的迹象,有人说这是,这条老狗还有一线升级,这有人这么说的吧,但是这个虚假的现象背后,并没有根本的消除金融危机,金融垄断资本产生危机的根源,可以说还是这种假象。美国对世界经济的主导权继续恶化,这是美国,世界,它原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它现在已经,这个引擎已经很老旧了,已经托不动了,这个世界经济的这个列车它托不动了。
那么西方第二个,日本怎么样呢?日本经济连续下滑,陷入经济衰退,但是它已经失掉了两个十年,叫失掉的十年,失掉的十年,那么很可能第三个十年也得失掉,乃至第四个十年它能不能爬出来是个很大的问题。那么欧盟你们的主要的德国、法国、意大利,三大经济体,日子都不好过,没有一家好过的,大家知道最近这个,那么这个发达国家的,它的这个市场需求明显的萎缩,这是整个世界从欧、美、日,这个都不景气,面临着向哪里去的问题。由于他们这种外部环境的脱离,我国的外向型经济也受到一定的制约,应该说受外部环境,所以世界经济特别需要,急迫的需要一个新的经济火车头,来带动全球走出危机困境,就是世界经济已经到这一步了,旧的发动机已经不行了,要换新的引擎,这是一个背景。
第二个背景,大家知道核力量,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恐怖平衡的局面,你有我也有,多少不一样,但是谁也不敢用,多也没用,说实在的,多也是多余的,加上各国利益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相互依存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你仅仅靠绝对的竞争优势,想打成战略目的,现在越来越困难,就是军事力量的优势战略效应,在相对下降,实际效应在下降,但是它还有一些效用,但是说想靠,靠这个军事力量,想为所欲为,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以武力控制全世界的这个强权思维,以集团对抗为特征的冷战格局,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不平等的国际秩序,追求垄断集团利益最大化的这种排他性的发展模式,这种损人利己的发展模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置疑,搞不下去了,难以为继。那么世界到底应该往哪里走呢?这也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大家知道从两千,2010年开始,美国有一个重大的战略的一个调整,就是把它的全球战略的重心,由欧洲转向亚太地区,叫做战略重心东移,它原来是跟苏联对抗的,战略重心在欧洲的这个西部地区,它的对手是苏联,它的主要战场在欧洲,欧洲,它的主要(占盘)是空地一体战,那么它后来想转移,因为这个冷战这个这个恐怖这个袭击以后,特别是它9〃11以后,它为了应付9〃11,又中断了它的转移的过程,那么它反恐反了十三年,结果回头一看,恐怖没有反下去,这个中国做大了,所以它认为它的全球战略对手已经不再是苏联,苏联垮台了,那俄罗斯也还不够那么苏联那个地位,恐怖分子也不是它的战略威胁,它认为(它的)战略对手是中国,所以它再一次把它的战略重心,由欧洲转向亚太地区,这正,它这个转移战略重心,重点的是军事战略,军事部署的重心转移,就把它现代化的这个武装力量,现代化的核潜艇,现代化的航母,核动力航母,现代化的隐形飞机等等,它的三分之二,过去在欧洲,现在有三分之二要放到亚太地区来,想凭借着军事优势,特别是海空优势,海权优势,对我国进行军事战略的围堵,以巩固与扩张美国的战略的维持一朝独霸的地位。那么面临这个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怎么才能打破美国的军事战略围堵呢?这有两种思路,一种是针锋相对,以针尖对麦芒,你过来,我过去,你军事来,我军事挡,这是一种思路,一点不让步。还有一种思路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毛主席曾经讲过,他说我打了几十年的仗没什么诀窍,就是八个字,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如果当年说按照这个针锋相对这么个说,我们当时这个武装力量,国民党的这个武装力量,根本不对称,它是有现代化的美式武装,我们是两把菜刀起家,大(长毛)跟它对抗,所以不能(针对对方),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只能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我打我的优势,你打你的优势,所以老人家说以农村包围城市,打它不前进,打它不后退,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以游击战对他阵地战,所以我们有我们的战法。那么这些,但美国现在对我们是高强度的现代化武器装备的这么一种围堵态势,我有我的打法,你有你的打法,我不跟你硬干,这是是迎头相撞呢?你不来我就跟你对抗呢?还是说你过来我出去,是不是,这个也是一种办法。所以你放马东移亚太,我放开脚步走向世界,叫做大路朝天,一人一边,你走我的,你走你的,我走我的。太平洋大的很,你不能一个人把太平洋都按住了,所以我们有我们的思路,这是一种考虑,就面对这种军事战略的围堵,我们怎么办,还有什么思路没有,除了对抗以外,我们还有什么选择没有?这是第三个背景。第四个背景,这个大家说亚太地区这几年,在整个世界中,那个风景这边独好,亮丽的很,经济政治中心,逐步的向亚太地区转移,而且特别是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的上升,所以这种情况下,为了掌控未来亚太政治经济的主导权,特别是将政治影响力日益扩大的中国排挤在外,派出亚太经济圈,美国干几个什么事呢?大家知道美国,现在有两件事非常重点的。一个事,它搞了一个TPP,这是英文讲的,叫做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在太平洋搞了一个,一个圈子,搞了一个圈子,搞了经济圈,是不是。太平洋,亚太经济圈,中国最大的经济体,它排除在外,你说想干什么,另外同时还搞了一个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协定,投资伙伴的协定,叫TTIP,简写,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两个方向同时下手,对中国形成合围,把中国排挤到世界大市场之外,市场经济圈之外,亚太经济圈没有中国,这个大西洋经济圈也没中国,现在想从经济上叫中国边缘化,恶化中国的生机。
那么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刚才是军事围堵,现在是政治,这个经济领域它也搞这个圈圈,那么怎么样下先手棋,化被动为主动,如何对冲美国主导的试图孤立中国的TPP和TTIP,就是亚太的这个跨太平洋合作伙伴关系和跨大西洋贸易伙伴关系,走出美国边界的这么一个经济包围圈,不光要走出去,还要同时要创造机会,争取全球贸易新规则的制定权,国际贸易主导权,竞价权和资源配置权,不能老是你说了算,对不对,促进区域经济的整合,提升区域经济的影响能力,我们有什么办法没有?怎么样化被动为主动,这是第四个,第四个背景。
第五个背景,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时候我们经济的规模,那是以前不能想象的,特别是我们现在走过了原始的、粗放性的发展阶段,应该说我们现在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了,但是同时我们的改革开放的发展,也积累了大量的过剩的产能,和高达四万亿美元的这个外汇资产,外汇储备,所以我们正在发展的,已经到了一个一个,已经到了一个坎儿了,这个经济的结构性的矛盾,和产能过剩的压力,外汇储备,巨大的外汇储备怎么用,这些问题比较突出了,在成绩面前,在当时成绩,不仅是没有钱花,现在钱多了怎么花,那么中国传统的出口,这些国家比较单一和狭窄,主要是对欧美,欧、美、日,那么现在他们也碰到了像经济危机,它自己的市场也在萎缩,所以我们出口市戳,像在欧、美、日上面做文章,已经没有多少空间了,就它的增量的空间已经不大。那么这种空间在哪里呢?就是在许多亚,欧亚大陆,欧、加、非大陆,发达国家,这些国家,这些地区,相对落后,可以说还有的很多地区,还相当于我们三十年改革开放初期那种水平,人口稠密,但是它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当落后,发展潜力巨大。
比如说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叙利亚、伊拉克、埃及、利比亚、阿尔吉利亚,这八个国家的人口加起来就五个亿,相当于整个欧盟的人口,有人口了就有需求,庞大的人口,这么一个数量,决定了庞大的市场需求,所以一方面我们欧美人现在已经饱和了,没有多大空间了,一方面还有巨大的这么一个富矿,还没来得及挖掘。所以怎么样为我们过剩的产能,过剩的资金找出路,特别是我们现在过剩的产能,水泥、钢铁,大家知道现在都这个,我记得五十年代大跃进的时候,我们是要,要翻一番,要1070,要573万吨钢,要翻到1000多,很费劲,砸锅卖铁,现在多少,现在多少万亿了都是。所以现在这个这么一个过剩的产能,能不能找到一个开辟新的市场,充分利用过剩的产能,我们这地方过剩,那地方不过,那么需求是怎么样把这个需求和,两方面谐和起来,把危机变为生机,实现双赢,这是这是过剩的产能。
那么过剩的外汇储备呢?现在我们就存在那个地方,基本上就是靠这个拿利息,这个中国把这么一个静态的,基本上为什么你放那个地方,这个把这一盆净水,我们不说死水,说死水不大合适,净水把它盘活,盘活中国过剩的外汇资产,把巨额外汇储备这个净水搞活,用好,把用积累的外汇储备,作为拉动全球增长的资本金,拉动国际经济复苏,开创全球经济的新局面,同时通过资本输出,带动消化过剩的产能,充分发挥战略效应,把这个静态的东西变为生机勃勃的,充满生命力的一个聚宝盆,等会儿我们还可以再展开讲,为什么这个,实际上中国有很多出路,所以这也是我们当前考虑问题的一个,也是一个重要背景,我们的经济发展怎么样?再创辉煌,为我们的积累的产能找到新的出路,不是没有出路的,是吧,哪有有资源,有钱没地方用的,只是你没找到地方,那么我们怎么找?
第六个背景,就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发展是比较快的,是不是,虽然我们这几年持续的、高速的,高速的发展,但是还存在什么问题呢?就区域发展还不均衡,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个很大的一个难题,我们这几年我们的这个西部大开发,有很大的进展,但是仅仅是开始,绝不是终点,虽然有十来年了,成绩很大,应该说这里面还有,就像一个矿场一样,刚刚在开始敲了一点进去,那个好大的矿都没动,过去我们开大开发也好,还是特区也好,早期的经济特区,还是新成立的自贸区,一个特点,就是以单一的区域为发展突破口,特别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目前我们的经济下行的压力明显,通胀上升,通胀的这个预期上升,面临增长力,增长力动力程度,和发展方式转换的重大挑战,如果还是保持原来的点状、块状,区域发展模式,大手笔,大事业,上一个新的广阔台阶,开辟一个广阔的前景,发展还是有限的。怎么样打破固有的地区封锁,和利益范例,将改革开放向2.0升级版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建构全球视野的,不是哪一块,有点、线、面到片,到全球,建一个全球事业的对外开放大格局,充分开放与利用广阔的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国际资源,改变中国区域发展的版图,通过经济纽带将各个区域连成一片,通过市场力量促进区域之间,国内外之间互通互联,优化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还不是新的增长点,开辟新的经济增长面,增长片,增长体,确保我国经济的这么常盛不衰,有这种办法没有。所以我们经常讲六个,面临六大问题,都是亟待要解决,那么答案在哪,一带一路,就是这个答案,就是在一带一路的绽裂构想,就是面对上面我谈到的六个挑战,这六个挑战有两个是全球性的挑战,有两个是,两个是美国的,美国对我们挑战,它军事上挑战,经济上的挑战,还有两个是自身的,我们的发展面临的一些新的问题。所以面临六个重大的挑战,这个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就这样提出来的,它是在人类历史演进的又一个十字路口,可以说世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中国的发展,也面临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在中国,由世界的一个大国,向世界强国迈进,中国改革和发展进入攻顶期,马上就要攀上这个(凤凰顶),(玉皇顶)了是不是,那么这还差这么几步,越是到最后这几步,那困难是比较多的,摩擦是,阻力是比较大的,在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再由世界的边,舞台的边缘,向中心迈进的关键时刻,怎么克服这些问题,怎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再创辉煌,怎么为世界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一带一路,就是就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战略思考和战略布局。第一阶段
这个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它基本内含是什么?大家知道这个一带一路的提出,是习近平同志亲自提出来,2013年9月7号,习主席访问了哈萨克斯坦,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在这演讲中习主席高度赞扬了,两千多年以前,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古老的丝绸之路,为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合作,作出的重要贡献,全面产出中国对中亚国家睦邻友好的政策,创意用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并将这个作为一项造福沿途各个人民的这么个大事业,这是习主席在公开场合第一次提出来丝绸之路经济带。
那么一个多月以后,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议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前面阐述中国对印尼的和东盟的睦邻友好政策,提出携手建设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这两次讲话加在一起,就正式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这些大家都知道了,我就重复一下。那么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当然有的也说这是把它简称为新丝路战略,有的称为双丝路战略,这个不怎么提,不知道怎么提,怎么叫,我们一般都叫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规范点)。
对它的理解我想有几条,第一个,它不是一,不只是一项具体的对外基础设施,这么个建设,一个计划,有人好像就说这是搞的基础建设吧,不是的,不仅仅是(丝绸),一带一路当然它首先要做互联互通的建设,但是互联互通不仅仅是修路架桥,也不仅仅是平面化的和单线条的联通,它包括什么?包括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是全方位的,立体化的,网络状的大联通系统,不光是好像就人们看见了一个其中有基础建设部分,不仅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交通设施的建设,那当然这是很重要的,还包括互联网、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金融体系互联互通的建设,涉及到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港,海上航道,油气管道,通信网络,物流网,甚至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全面建设,我跟你讲,是打通陆、海、空、天、电,立体合作的这么一个通道,那么现在战争,这是五位战争,那么陆、海、空、天、电,那么这是一带一路,实际上它也涉及到陆、海、空、天、电,五大空间。打通这么这个五个空间,实现五位空间的立体合作,这么一个通道,建立共建、共享、共用的这么一个开放的合作机制,实现本地区及全球各国互利互惠共同发展这么一个一个机制,所以它不是简单的好像是修桥修个路,不是的东西,这是一个我们对它的理解。
第二个,它不只是一项单纯的地区经济交流的构想,大家做做生意,是不是,好像是这个合作项目,建设项目,当然政府要搞的,它应该也是包括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这么五通。所谓政策沟通,就是要各个国家,相关国家,就经济发展的战略进行交流,协商制定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所谓道路联通,要打通从太平洋到印度洋,到大西洋,运输大通道,逐步形成连接欧、亚、非的交通运输网络;所谓贸易畅通,是推动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所谓货币流通,要推动实现本币计算和结算,不光是美元,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本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所谓民心相通,加强人民的友好往来,增进相互的了解和传统的友谊。所以这里面是个多层次的,多方面的,多为一体的。
第三个,它也不只是简单的对外开放的一个地理延伸,过去是这个开放,咱们再增加一点,简单的往外扩展一点,还不是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扩展,简单的这个这个往前推。它是一带一路,这么一个战略构想,可以说横贯欧、亚、非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就有欧洲经济圈,从海、陆、空,三位贯通中国东、中、西部,你亚太、欧洲两大经济圈,实现全方位的立体的(网站)的联通,是世界跨度最大的经济走廊,它的主干道,现在当然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说是,比如说什么高铁,有欧亚铁路,有中亚铁路,有泛亚铁路,那么一带一路的主干道在哪呢?当然这里面有,还有一个学术讨论问题,我同意这么一个观点,就是它这主干道,包括连接,从新疆那里开始,到青海,到甘肃,到四川,到湖南、湖北、江西、福建,一直到联通台湾海峡,这么一条大通道,建立一个万里开发大走廊,我们讲过去万里长城,那是防御,把敌人挡在外面,现在万里的大开发走廊,是把它连起来,这是一个国内的万里开发大走廊。那么国际上呢?很重要一条,一个大走廊,是从阿富汗、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约旦、以色列、埃及、利比亚、叙利亚、阿尔吉利亚,一直到摩洛哥,大家关注到没有,这些国家大部分是…国家,大部分在西亚北非,大部分是沿着北纬30度这么个分布,我可以说叫做北纬30度大开发走廊,前面讲的国内的是万里开发大走廊,加上北纬30度大开发走廊,两个一对接,这一带一路覆盖在世界六十多个国家,四十多亿人口,它的GDP的规模超过几十万亿的美元,分别占世界60%多和29%。所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建设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新引擎,新动力,新发动机,能够形成新的亚、非、欧三陆通道,和经济发展带,不仅带动我国内陆沿边向西开放,进一步打通西域,扩大西部经济发展的空间,而且是对东部实际上也带动作用,也能打通东部的经济的这个升级版的新支点,带动沿海地区优化外部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减轻资源环境压力。所以整个,把整个中国的这个东部沿海的先进的优势转移到西部,西部的开发的提升,对整个的中国经济发展这个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跟整个的北纬30度这个这个国家连起来,是个巨大的一个商机,巨大的开发前景,能够形成一个一个新的这个开发的新高潮,这是一个。它不是简单的,好像是往前推一点就算了。
第四个,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不是一个实体,中国搞个什么东西,不另起炉灶,也不搞封闭的排外机制,我们搞几个小圈子,美国人搞什么TPP,什么TTIP,它搞几个小圈子,只能这些人,不能那些人,我们不搞这个,我们是个大开放的,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它继承是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不限国别范围,不搞贸易保护主义,不搞经济封锁,不以控制他国的经济命脉,改变他国的政治制度为目的,而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机制,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那么现在很多平台,中印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东北亚经济整合战略,这都,现在都在搞,包括(几带一路),和我们现有的,比如说上合组织,还有欧亚经济联盟,它中国的东盟十加一,这都不跟这些机制不会产生什么间接性的关系,不但不会,反而这些组织发挥它的作用,同时还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活力,注入新的内涵,所以这是个开放的。不像有些人搞个,今天搞个小圈子,明天搞个小圈子,就想把谁搞出去,我们不搞,丝绸之路的经济带,在东南亚经济整合,和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起来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这是一个,而海上丝绸之路,是从海上连同欧、亚、非三个大陆,最终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这个都连成一体了,中国的万里开发大走廊,和北纬30度的世界大开发的这个大走廊对接在一起了,你想这个是这么个局面,所以这种气势宏伟的这么一个,这么一个大的网络系统,必将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更大程度的发展,推动欧、亚、非大陆经济的进一步的融合,所以它是开放性的,它的辐射面几乎是无限的,只要你愿意来,但是有人不愿意来,你不愿意来那我们也不勉强,没有任何的强制性的,他也搞不成的,有人愿意旁边乘凉就乘凉去,愿意说风凉话,说风凉话去,只要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都可以参加。
所以这是中国最高战略,国家战略的包容性的体现,通过一带一路世界见识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这个气度和胸襟,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自身的战略构想,更是沿线,沿路的共同的事业,是共同的需求,是为这些沿带、沿路国家互补互利互惠,开启的新的机会支撑,它不是跟现有的机制是矛盾的,是冲突的,不排斥任何人。
第五个,它也不是所谓的马希尔计划的中国版,现在很多人讲,中国在搞马希尔计划了,根本不一回事,当年的马希尔计划,当然它这个,我们跟它有本质的区别,马希尔计划是在,提出来是在冷战时期初期提出来,它1948年4月,美国实施的欧洲复兴计划,因为当时二战以后,欧洲人不管是个战胜国,战败国,人家胜利了,它也打的差不多了,战败国也完蛋了,所以欧洲经济凋敝,一片这个废墟,美国又想跟苏联进行冷战对抗,但是欧洲又力量还不够,所以它想把它扶持起来,作为它这个,跟美苏对抗的一个前沿阵地,所以当时它掏了130多个亿美元来扶持欧洲经济,当然是有效果的,有效果的,马希尔计划确实把欧洲当时的这个西欧,觉得西欧,它东欧它不管,西欧这个,促进了西欧的经济的这个恢复,但是这个马希尔计划,也在欧亚大陆构成了东西方对抗的区域壁垒,和经济加剧了西欧和东欧国家的对垒,割裂了欧亚,欧洲大陆,它本质是经济战争,结果是冷战对抗,一带一路跟它没有任何共同之处,虽然都要掏钱。
而一带一路,是一项传播和平,(伫立)共赢的战略,这是传承中国和平文化,和平共处的文化历史基因,传承张骞、郑和睦邻友好的和平精神,张骞他是一种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以当时最强大的,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他没有占领任何国家的一个,一寸土地,送去的是和平,送去的是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是和平友好(支点)。所以这个我们今天秉承这么个丝路精神,海上丝绸之路也好,陆上丝绸之路也好,我们是和平的、友好的、互利的这么一个历史经验。为融合全球经济一体化,开辟了新的思路,新的战略。这个有人提到说,说这个我们现在也要搞这个这个这个,什么泛亚铁路,有这个计划,所以冷战期间,1960年,美国也曾经想搞这么个东西,提出泛亚铁路计划,名为泛亚铁路,亚洲最大的一个国家实际上是中国,它排除在外,还叫泛亚铁路吗?所以说美国的这些东西,投资这个铁路计划,它送,人家有人讲叫送弯刀,肢解欧亚大陆,今天中国也推进高铁,推进全球的互联互通,就高铁是很重要的一个载体,是做纽带,做桥梁,把割裂的欧、亚、非大陆联通起来,把这个弯刀变成和平共赢之刀,不是刀,是说纽带,说这一个是想宰割人,分割人,一个是想联通起来,你说这个有什么共同点,所以总的来讲,一带一路,是一项利益高远,超越时空,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实施价值的伟大战略构想,是复兴丝路文明,促进共同发展的一项大战略,是真正的,是一项真正的在世界的大棋盘上下棋的国家战略,不是个小战略,是个大战略,也不是一个具体战略,是国家战略,我说这个从,对它的这个战略的意义,战略的价值,怎么估计,是二十一世纪平等、互信、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海陆一体的新型全球地缘战略。这个战略如果它的这个克服了困难以后,我想它的这个潜力足以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未来五十年到一百年,很多事情五十年都做不完,一百年未必能全部做完,所以这个发展是无限的,这个空间。是一项高速的,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当然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到今天也很不容易的,保持着这个十位数的增长,那么今年现在开始慢慢的要走入新常态,对于中长,中等(程度)在发展,如果这个一带一路的这个战略顺利实施,又将一个起飞,又有新的起飞,这是可以预见到的,所以现在有人说风凉话,不奇怪,有人(40:27)不奇怪,但是这个东西是挡不住的,是不是,这个世界潮流浩浩荡荡,这个挡不住,哪个人能挡住这个历史发展的趋势呢?所以这个习近平讲,说这个一带一路,就是要再为中国这支大鹏,这只鹏鸟,插上两只腾飞的翅膀,把这个一带一路建设好了,大鹏就可以飞的更高更远,我想不光是中国这个大鹏,世界的大棚应该飞的更高更远。
回想起来我想对这个一带一路的认识,我想强调几点,第一,一带一路,和我们中国文化是个什么关系,一带一路是跟渊源流长的中国优秀文化,是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是新中国对中国,新时期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又一次伟大贡献,可以说这个,这个是它意义是非常大的。但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我们这个这个老祖宗,就以这个博大的胸怀,以当时先进的一些生产,一些产品,和那种惊异的智慧和胆量,开辟了延绵万里,包括陆地的海上的这个古丝绸之路,这个很早了是吧,秦汉时期有,开启了不同文明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成就了一条要飞跃千古的贸易和文明交流之路,但是这个两千多年来,在茫茫的戈壁之中,使者相望,商旅部街,那个(路途)电影你看看,它是通西域,当时的新疆还是很繁荣的了,后来有些变化,茶马古道,那马帮留下的足迹,大洋郑和航船传递的(谐和万邦)的和平理念,都在中西方文明的沟通,写下了光彩照人的诗篇,这个是我们是非常值得骄傲的,那么二十一世纪今天,古老的丝绸之路,这么一个伟业,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文明是消灭不了的,这个文明今天又开始焕发它的新的功能,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新形势下,在各国日益成为一个命运相连的地球村的新环境下,中国以当代新的物质文明为载体,再次提出来开辟新的丝绸之路,这么一个宏伟构想,赋予丝绸之路于新的时代的内涵,不是简单的复制古代丝绸之路。所以这个新的丝绸之路的这个提出来,赋予人类文明与新的生机,促进世界政治、经济生态的健康发展,和世界经济版图的(重汇),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共同进步发展的新的动力,这是我们要强调的一点,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这个发展。
我也强调第二点,就一带一路,是个全新的地缘战略观,是对近代历史上各种地缘战略的超越和升华,大家知道从世界大发现以来,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扩大,交通工具的发展,也使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在世界的互动中,各种战略丝绸(比肩而出),其中曾经引领风骚的,对近代历史有过重大影响的,是各种流派的地缘战略思想。你比如说大陆学派,海洋学派,还有边缘学派,这个近代以来这个一个接一个,不管是什么学派,比如大陆学派,它是主张先占领大陆,然后以大陆为依托,向海洋扩张,这是大陆学派他们的。海洋学派什么意思?海洋学派说我先占领海洋,控制海洋,国际海洋制海权,是不是,然后进而控制大陆,然后进而来控制大陆,这是海洋学派,我们控制大陆。那么边缘学派什么意思呢?边缘学派认为,这个在大陆和海洋这个交界部,这个叫边缘地带。所以你要想控制世界,你要先控制欧亚大陆,你要控制欧亚大陆就必须先控制欧亚大陆东西两大海洋陆地结合部叫边缘地带。所以这个不管是什么学派,大陆学派也好,海洋学派也好,边缘学派也好,这就是学派,有人叫先陆后海,有人是先海后陆,有的是先中心后边缘,有人是先边缘后中心,不管你怎么说,不管论调怎么不同,有一点是共同的,什么共同呢?他们都是以控制世界为出发点的,都是以扩大海外领地和世界范围为目的的,都把损人利己,巧取豪夺,攫取别人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变为不变的(兴趣)。这个它不管什么学派,近代以来的学派都是这样的,它整个就是把你的变成我的,我的还是我的。所以今天有些国家,今天把强调把全球战略的重心放在最西边,明天就讲把它放在东边,今天要什么?要平衡什么再平衡这个,明天要再平衡那个,也这是一样的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一样的,一个路数,它的本质特征,就是以军事优势,军用优势,话语优势为支撑,以维护自己的特权地位,巩固与扩张自己的特殊利益为目的,都是要控制别人,掠夺别人,不管他们用什么好听的话来修饰这个他的这个什么这个战略,这个什么平衡那个什么攻击的。掩盖不了他们的强权思维,灵活思维,丛林思维,冷战思维,对抗思维的方式。所以这个思维和当代的社会,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利益共同利益越来越相互交织,文明程度越来越高,这个发展方向是背道而驰的,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个方向他们还是要,它的思维是背道而驰的,这是搞不下去的。所以我们的这个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正好是对这种,这种旧的这个地缘战争的思想有一种超越和升华。
这个呢我想强调一点呢,就是一带一路,它是超越意识形态,超越地域差异,打造平等互利的利益共同体,和发展的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的战略平台,超越意识形态,打造一个平等互利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的(利润)共同体的战略平台。大家一起,那如果不共同发展,这个地球是迟早要完蛋的。
所以今天我们这个一带一路,它体现了战略思维,价值观念和今天有些人奉行的这个价值观念,这个地缘思维是不一样的。一带一路它体现的是非军事性,非强制性,平等的,协商的,以建设性、包容性、开放性、广泛性为特征,它去战争化,去单极化,去殖民化,共享和平发展的红利,所以这个是不一样的,这跟西方,跟当代的一些强权思维是不一样的,所以一带一路强调的是各种文明的大交流,大交融,是各国政治上的相互平等与相互尊重,是各种经济体之间的互补、互利、互惠。是全球世界的大格局,大气度,大胸襟,以西方的那种强权思维、冷战思维不一样,它是融合思维,是共同奉献思维,是平等的思维,共享的是机遇,共同迎接挑战,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思维,所以一带一路不是中国利益的独享,它不是因为中国利益的独享这么一个地带,中国特殊利益地带,像过去搞势力范围,这一块是那个什么美国,那块是英国的,不是的。今天搞中国搞一个带,也不是因为中国的这个特殊利益带,没那事,是各国利益共享的地带,是一条合作供应,惠及各方的繁荣之路,是我国和其他国家实现战略对接,实现国家之间的战略合作,战略协作的有效平台。
2.中亚战略安全 篇二
一、中亚国家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位及能源合作的意义
“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长廊,也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一带一路”发端于中国, 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地区。中亚五国拥有丰富的油气、矿产和旅游资源,与中国互补性强。
从地理位置上讲,中亚国家与中国山水相连,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同样是“一带一路”中通往其他国家的重要交通枢纽。具体来说,位于里海沿岸的中亚国家,即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五国,既是欧亚大陆的联结点,又是东西方的 “经济走廊”和政治、文化、交通枢纽。中亚国家北靠俄罗斯,东接中国(哈、吉、塔三国),东南部与阿富汗相邻,西南部连接伊朗,西部隔里海与高加索地区相望,无疑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
从能源资源的储量和产量上讲,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土库曼斯坦的石油、天然气储量相当丰富,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美国能源部门)和“21世纪能源新大陆”,其产量逐年增长,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虽然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油气储备较少,但它们是重要的油气路桥国,而且国内拥有丰富的水能、电力等清洁能源。
二、我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现实基础
中亚五国中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石油储量丰富,国内产量远高于国内需求量;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资源丰富,且中亚—中国管道的投入使用大大减少了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出口对俄罗斯能源运输管线的长期依赖;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油气资源较少,因此本研究只选取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三国的能源数据来代表中亚地区。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具有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基础条件。现从市场的供求情况以及合作的战略价值上来分析合作的现实基础。
1、市场互补性
(1)石油市场的互补性
在世界能源消费市场中,石油占据着首要位置,石油市场是世界能源市场中最具活力的市场。2007—2013年, 我国石油生产量基本维持在2亿吨左右,而2013年的石油消费量是5亿吨左右,石油需求缺口达3亿吨之多,这些说明我国超额的石油消费必须依靠国际供给才能满足。 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的石油生产量呈逐年上升势头,在2013年生产量是消费量的6倍之多;土库曼斯坦的石油生产量呈同样的上升趋势,在2013年石油供给盈余510万吨;乌兹别克斯坦的石油产量与其国内的消费量基本持平。由此可见,中亚国家的石油市场存在严重的产出过剩问题,需要通过国际市场进行转移消化,中亚与我国在石油市场上存在极强互补性和现实合作需要。
(单位:百万吨)
(数据来源:BP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2014。)
(2)天然气市场的互补性
与煤炭、石油等其他化石燃料相比,天然气具有使用安全、热值高、洁净等优势,在国际能源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05年以来,我国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增长迅速, 但消费量的增长速度略高于产量增长速度,从2006年开始,我国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中亚地区天然气产量巨大, 虽然消费量也较多,但天然气供给依然过剩严重(详见表2)。2011年,中亚国家天然气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1%, 消费量占世界消费总量的2.6%。我国天然气缺口278亿立方米,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盈余345亿立方米,仅从数据上看,土库曼斯坦一国的天然气盈余就足以弥补我国的天然气需求缺口。近年来,我国天然气市场的需求缺口呈不断扩大趋势,依靠国内市场不足以满足消费需求,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11年已达23.9%。
(单位:10 亿立方米)
(数据来源:BP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2014。)
(3)煤炭市场的互补性
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居绝对主体地位,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的70%。2013年,我国生产原煤25.7亿吨,煤炭消费量24.75亿吨,煤炭生产基本自己自足。中亚地区煤炭储量有限,哈萨克斯坦是中亚生产和消费煤炭最多的国家。2011年,哈萨克斯坦煤炭生产量为8400万吨,煤炭消费量4310万吨,多余的煤炭主要对邻国出口。煤炭的物理性质决定了其适用于短途运输,我国能源消费最多的地区在东部,而我国东部与中亚地区距离遥远,不适于煤炭运输。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仅严重破坏了煤炭矿区所在地的生态环境,而且严重污染消费地的大气环境。虽然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但出于改善环境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考量,我国正积极引导改善能源消费结构,通过使用其它低污染的能源逐步降低煤炭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因此,不管从我国和哈萨克斯坦的煤炭市场供求角度,还是从我国当前的政策考虑,我国与中亚地区在煤炭市场上的互补性较小。
2、能源合作的战略价值
作为中国的近邻,中亚国家同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联系,曾经给中亚地区带来过繁荣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就在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使中亚的很多城市作为当时的商贸中心而繁荣起来。“它不仅是商旅之路、文明之路,也是友谊之路、合作之路。这条千年古道,把中国人民同中亚各国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目前,中国能源进口的海路风险较大,有必要积极开拓和建设陆路能源通道, 同时,中亚国家全都是内陆国家,也亟须能源出海口,中国的地理位置恰好是中亚国家向东通向世界市场的出海口和必经之路,因此,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符合双方的利益诉求。
三、对进一步深化能源合作的政策建议
当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应该正确认识中亚国家的能源资源优势,同时要在共赢利益和尊重中亚国家能源战略和能源政策新变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处理好与其他主要经济体在中亚国家间的各种利益关系,从而获得中国在中亚国家的能源利益最大化。
1、以直接投资方式参与中亚国家的能源生产和经营活动
我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方式以直接投资为主,特别是对哈萨克斯坦能源领域。直接投资属于进入国际市场的高级阶段,我国的“走出去”战略所指的主要就是投资模式。 我国企业应充分抓住“走出去”战略新机遇,利用好国家政策,特别是一带一路的重大机遇,继续扩大对中亚国家的能源直接投资,积极通过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兴金融机构来获得更多的相关融资,把握好中哈产能合作新机遇,积极以直接投资方式参与中亚国家的能源生产和经营活动。需要注意的是,中亚国家的投资环境不容乐观。根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发布的《国家风险分析报告》(2014),哈萨克斯坦的国家风险评级为5(5/9)级, 乌兹别克斯坦为6(6/9)级,土库曼斯坦为5(5/9)级。由此可见,中亚国家的国家风险相对较高,企业进行直接投资前应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密切关注投资国的国家风险,将投资风险降至最低点。另外,我国企业可通过投保海外投资保险产品来进一步规避在中亚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并获得更加便利的融资条件。
2、努力构建中国新疆—中亚能源陆上通道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接近世界最大的经贸、能源、旅游市场,具有开发中亚、西亚、 南亚、俄罗斯和欧洲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可以以开发新疆石油、天然气及铺设管道从里海和中亚地区进口能源为中心,充实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网等跨越欧亚大陆的基础设施,推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构建新疆能源大通道,将促进国内外市场的连接,向东西两端延伸和拓展,最终将西接中亚经济圈,东联亚太经济圈,还可使西部地区与内地沿海、沿江、沿边地区联成一体,形成东西南北中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充分利用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位优势,实现我国与中亚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高现有中哈石油管道的利用效率。
3、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平台,继续深化能源合作机制
随着能源合作不断加深,中国不会一直采用“采油 + 买油”这种合作方式,将建立集油气勘探开发、管道运营、 炼油化工、油品销售于一体的上中下游全产业链。这种创新合作模式能够将中亚各国的经济引向多元化发展轨道。 中亚与中国同属上合组织成员国,是我国实施睦邻外交的优先方向,也是我国实施能源安全多元化的战略要地。今后应借助上合组织这一平台,倡导建立能源一体化体系,有针对性地将中亚地区的能源供应国和东亚、东南亚的能源消费国联合起来,吸引更多的能源供应国参与这一体系,以保障能源安全,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
四、总结
我国与中亚国家在能源资源领域存在很强的互补性, 尤其是在石油和天然气产品上。从宏观战略角度看,中亚国家的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与我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存在互补性,加强双边的能源合作可实现互利共赢。在能源市场方面,中亚国家的能源市场状况和我国日益严重的能源缺口可形成互补,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从能源贸易角度看,基于比较优势和互补性,中亚国家和中国在石油与天然气产品上贸易互补性明显。在能源技术方面,中亚国家和中国在能源开采与加工等方面各有专长, 可实现优势互补。此外,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发展我国和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可获得更广泛的政策支持。因此,双方应通过创新合作模式、放宽准入壁垒等方式,将能源互补性条件转化为各自的现实利益,应该充分利用“一带一路”这一战略契机深化能源合作。
摘要:随着我国国内经济的蓬勃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旺盛,国内能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中亚地区能源储备丰富,是世界能源的主要供给地之一,且与中国地理毗邻,和拥有丰富能源资源的中亚国家开展合作有利于解决中国能源短缺问题。双方在能源合作方面有极强的互补性,“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加强我国与中亚国家在能源方面的合作提供了新机遇。
3.中亚战略安全 篇三
关键词:中亚语言中国与中亚关系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4-0079-05
中亚(此处特指狭义的中亚,也就是说本文中所用的中亚概念从地域上说只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五个国家)由于其历史的扑簌迷离,及其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上的特殊地位,使得这个地区成为各个国家政策和利益的交汇处,对此各个国家从不同的视角来构建对中亚的战略。语言是构成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基本要素,中亚这个地区的民族和国家的形成也不能脱离这个规律,加之历史与地缘的原因,中亚地区的语言丰富而复杂便是一个现实的特征。因此要了解中亚就必须先要了解中亚的语言,中国与中亚的关系要想有新的更高的发展,那么了解中亚的语言对于中国来说是其必然的战略选择和对外战略的又一个突破口。
中亚各国的语言概况
中亚这个地区由于其历史扑簌迷离及地缘因素,导致其语言也丰富多样。中亚的语言主要分属于印欧语系的突厥语族和伊朗语族。在突厥语族下的语言为:哈萨克语(Kazakh)、吉尔吉斯语(Kyrgyz)、鞑靼语(Tatar)、土库曼语(Turkmen)、维吾尔语(Uyghur)、乌兹别克语(Uzbek);在伊朗语族下的语言分为:塔吉克语(Tajik)、波斯语(Persian)。当然在中亚还有俄语(Russian)、汉语(chinese)、蒙语(Mongolian)和藏语(Tibetan)等。因而这些语言对中亚各方面的产生重大的影响并对中亚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的塑造起着巨大的作用。
哈萨克斯坦,从古代的部落出现到独立为共和国这期间走过长达近三千年的漫长历史,在这样的历史中充满了艰辛曲折、奋发自强的精神,有过辉煌灿烂的文明也有过被异族入侵和吞并所留下的辛酸。因此哈萨克斯坦的语言必然具有其独有的特色和多样性,其语言主要为:哈萨克语(Kazakh)、吉尔吉斯语(Kyrgyz)、鞑靼语(Tatar)、乌兹别克语(Uzbek)、俄语(Russian)、维吾尔语(uyghur)等,其中哈萨克语(Kazakh)是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语言,俄语为哈萨克斯坦的通用语言,LUl8t哈萨克语(Kazakh)是一种突厥语,接近于诺盖语(Nogai)和卡拉卡尔帕克语(Karakalpak),属于突厥语族基普查克语支也称谓西北语支。操该种语言的人的范围从天山,山脉蔓延到乌拉尔山山脉大约有1200万人,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俄国、伊朗。当然操哈萨克语的人主要是在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人。因为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内哈萨克族为最大的一个族,占其总人口的52%,所以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估计,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操哈萨克语的人口接近1000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也反映或者说渗透着这个民族或国家的语言发展史,为此这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传统意识和精神及其发展的历史痕迹便清晰地渗透在这个民族或国家的语言中并加以传承。哈萨克斯坦的语言将以哈萨克语为主,结合其他的语言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乌兹别克斯坦,位于中亚地区的中部和北部,全国有129个民族,主要民族为乌兹别克族,约占其全国人口总数的77.6%(2000年)。另外俄罗斯族占5%、塔吉克族占5%、哈萨克族4%、鞑靼族2%、卡尔帕克族2%。还有其他民族:吉尔吉斯族、乌克兰、白俄罗斯族、土库曼族等。在一个国家中必然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种或多种语言,因此在乌兹别克斯坦内的语言为:乌兹别克语(uzbek)、俄语(Russian)、塔吉克语(Tajik)、哈萨克语(Kazakh)、鞑靼(Tatar)、卡拉卡尔帕克语(Karakalpak)、吉尔吉斯语(Kyrgyz)、乌克兰语(ukrainian)、土库曼语(Turkmen)等。其中乌兹别克语(Uzbek)为官方语,俄语为通用语。乌兹别克语属于突厥语族中的察合台语支(chagatai),在乌兹别克斯坦操该语言的人为2350万,主要是乌孜别克族人。乌兹别克语的词汇和语法接近于维吾尔语,同时受波斯语、阿拉伯语和俄语的影响。由于察合台和帖木儿对中亚的统治,所以乌兹别克语被视为对察合台直接的继承或者说是察合台汗语言中的最后形式。在乌兹别克语中存在三种方言,其中在苏联统治时期曾一度取消三种方言中叫“萨尔特”的一支,然而由于语言的继承性,使得此三种方言依然在乌兹别克语的使用中流行。
吉尔吉斯坦,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国内聚居着80多个民族,如吉尔吉斯族(65%)、乌孜别克族(14%)、俄罗斯族(5%)、乌克兰族、鞑靼族、朝鲜族、塔吉克族等,因此在这样一个多样民族的国家中,语言众多,其中吉尔吉斯语为国语,俄语为官方语,两种语言在国内均为通用语言。吉尔吉斯语属于突厥语族中的基普查克语支,和阿尔泰语接近,但是和哈萨克语极为不同。直到20世纪中叶吉尔吉斯语一直以阿拉伯字母来书写,后用拉丁字母来书写,然而由于归并苏联,所以吉尔吉斯语到目前为止用西里尔(古斯拉夫语字母)来书写,但是其他的两种书写形式也依然在使用,并且一度在吉尔吉斯坦的政界和公众中有人呼吁将吉尔吉斯语恢复到拉丁字母书写的形式,然而最终却没有执行。
塔吉克斯坦,这个国家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主要以塔吉克族为主(70.5%),还有乌兹别克人、俄罗斯人、鞑靼人、吉尔吉斯人、乌克兰人、哈萨克人、土库曼人、阿拉伯人、日耳曼人、朝鲜人、吉普赛人等,因此这种民族的多样性同样决定了其语言的丰富性。在塔吉克斯坦国内主要使用三种语言:塔吉克语、乌兹别克语和俄语、塔吉克语是塔吉克族的民族语言也是这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主要形成于10世纪,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接近于波斯语,该语言最初采用拉丁字母书写后来由于苏联的影响而采用西里尔(古斯拉夫字母)字母书写,其标准为塔吉克语言的西北方言。
土库曼斯坦,这个国家由于也是一个拥有100多个民族的国家,因此其国内的语言也比较丰富,土库曼族为主要的民族,约占其总人口的77%,其他的还有俄罗斯族、乌兹别克族、哈萨克族、鞑靼族等,因此土库曼语为土库曼斯坦的官方
语言,其通用的语言是俄语。土库曼语属于突厥语族的乌古思语支,在土库曼斯坦境内操土库曼语的人口约为343万,土库曼语接近克里米亚鞑靼语和撒拉尔语,但是与土耳其语和阿塞拜疆语相差甚远。土库曼语有很多方言,如:尤目德(Yomud)方言、鲁克和力(Nokhurli)方言等,但是所有的这些方言都受古典的察合台语言的影响。土库曼语现在用新字母也就是建立在拉丁字母的基础上的字母来书写,但是古老的西里尔字母还依然广泛使用。反对尼亚佐夫的许多政治党派依然使用西里尔字母。在1929年前,土库曼语用阿拉伯字母书写,在1929-1938年拉丁字母替代了阿拉伯字母,而从1938-1991年西里尔字母一直被使用,在独立后,虽然在该语言中引进了一些外来词,但还是恢复以现在的拉丁字母来书写。语言在中国与中亚经贸关系中的角色定位
中亚的地理位置,尤其是中国和中亚的地理位置关系,再加上中亚和中国在古代历史上交往的渊源,使得中亚在中国的对外战略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发展历程中,经贸关系是最频繁和最基本的,中国需要在中亚各国打开经贸之路,中亚各国也望得到中国这个亚洲大国的支持并与其合作。有这样的历史继承和现实的需要,所以在中亚和中国的经贸合作中必然会创造一些契机。然而有了这些契机不等于说经贸关系就能取得巨大的飞跃,因为在经贸合作和发展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因素,除了政策之外,在经济合作过程中还需要操作工具来加以进行,而在这些工具中语言就是其中的一种且无可替代。我们知道在经贸合作中,不管是官方合作还是民间的经贸合作,都需要通过谈判和沟通来推进,这就必然要求在谈判和沟通之中采用语言来进行,那么用什么语言来进行谈判和沟通呢?虽然在国际商务中通用英语,然而这只是客观上的一个范式,并不具有主观上的可便利的操作性,因为英语在非母语的国家中并不是一个通用的语言,而学习英语就需要学习这个国家的文化,而这一般很难做到,否则将不可能取得成功。这就造成经贸交流与合作过程由于语言的差异而变得困难重重。如果我们假想一下,一个中国人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人合作谈判中使用对方的母语即哈萨克语的话,那么这种行为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可喜的,当然这里我们姑且不涉及谈判过程中的人的能力因素和各国预期利益筹码因素,而只考虑谈判过程中的语言因素。在现实中各国的经贸合作过程中,各个国家的合作当事人都更多的喜欢使用母语进行,尤其是在民间经贸合作过程中这种现象非常之多。因此如果合作谈判的哪一方先考虑到这个因素并采取措施,那么在合作谈判中的主控性就会自然增加。语言当初产生的原始目的就是为具有共同血缘的部落相互沟通和增加熟悉度以及识别其他部落而创立的,如果操同样语言,那么此人将被认为是同部落或者同民族的人,同时也对其增加了熟悉度和认同度。这也为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中具有共同的语言找到了根据,更为国与国之间经贸合作程度的增加找到了一个新视角,虽然语言只是经贸合作中的一个有效的手段,但已足显其意义。美国在中亚的“突厥语海外旗舰项目”便是对中亚语言重要性的重新认识,是对了解中亚语言意义的新反思。由于俄语在中亚各国家为通用语言,所以这更加有利于俄罗斯与中亚的经贸合作,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前苏联对中亚的控制在后来俄罗斯与中亚的经贸中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语言在俄罗斯和中亚的经贸合作关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中国和俄罗斯在中亚的地缘上同为中亚的领国,然而两国与中亚的经贸合作的程度和水平却相差很远。在郑羽编著的《中俄美在中亚:合作与竞争》一书中关于中国和俄罗斯与中亚的贸易额的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2005年两国和中亚的贸易额分别为87,3089亿美元和126,77亿美元,这些数字足以能说明问题。因此中国要想在中亚扩大经贸合作,就需要进行经贸合作的人员懂得中亚相应国家的语言,并且要真正了解中亚语言对于中国与中亚经贸合作的意义。
当然中国了解中亚的语言不光在与中亚的经贸合作中的意义巨大,同时了解中亚的语言在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安全合作、军事合作和政治等合作中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在各项领域的合作都离不开语言的交流和沟通。
中国与中亚语言承载下的文化合作
文化交流与合作是国与国之间一个长期的战略,在国家之间不可避免地进行着,而文化合作更多的是文化商品的合作。何为文化商品呢?有人是这样定义的:“文化商品就是文化生产经营者通过市场交换,向文化消费者提供的精神文化产品或文化娱乐服务,文化商品包括两个方面的形态,即实物形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态的文化产品。实物实质是观念的,必然依附在物质载体上,如图书、音像制品、电影拷贝等。但是所有这些实物形态的文化产品都需要语言来承载,文化娱乐产品也同样需要语言来加以承载,语言对于文化的传承在人类的追寻和获得的历程中是关键。当语言的交流达到很高的程度,那么由语言承载下的文化商品的合作便自然会扩大,进而整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合作便会上一个新台阶。中亚丰富的语言环境意味着此种丰富语言背后不同文化的存在,因为在语言传承文化的过程中,不同而多样的语言正是多样文化存在的关键因素,因此掌握语言便是读懂一国语言承载下的文化的关键。在中亚拥有很多优秀的文化作品,如哈萨克斯坦的文学作品有叙事诗《苏兰希一巴图尔》、童话《可汗和吟唱诗人》,以及库南巴耶夫的组诗《春》、《夏》、《秋》、《冬》,阿乌埃左夫的爱情悲剧《恩利基一克别克》,还有其长篇小说《阿拜》等,还有像乌兹别克斯坦的马赫穆德·卡什加里所著的《突厥方言集》保存着突厥语部落民间创作的最古老的片段。在电影和戏剧中也同样有很多以语言为承载的文化作品,如乌兹别克的影片《毁灭的尖塔》、《伊斯兰教女教徒》等。所有这些不管是文学作品、音乐音像制品,或者是戏剧电影和建筑艺术等,都渗透着语言并以语言的方式来加以表达和传承。如果中国和中亚建立文化合作,那么懂得中亚的各种语言的意义就非常重大。再则,一定程度上讲语言本来就是一种文化,互相学习和了解彼此的语言本来就是一种文化合作。中国和中亚各国近年来互派留学生正是文化合作和交流的现实举措,这些交流生的学习主要是以语言为背景的文化历史和政治经济的学习,如果没有语言的学习和了解那么对该国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的学习和掌握便无从谈起。中亚的丰富文化对中国的吸引更需要中国以了解中亚的语言为基础来加以迎合。
语言承载下的文化合作虽然是国与国之间必然发生的行为,但是文化领域的合作也有很多障碍和挑战。首先,各国的制度的不同,体制上的差异和变更往往是由政治的权威促成的,而这可能影响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其次,对文化合作理念理解上的偏差也可能对文化的合作造成影响,因为由于长期以来西方以民主为主题的文化霸权,
给正常的文化合作带来怀疑和担忧,尤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的入侵,被其他国家视为文化的霸权和和平演变的新方式,从而坚决加以抵制,这种抵制必然会涉及到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正常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中亚民族众多,语言丰富多样,再加上历史上前苏联的归并下的控制,让这些国家在别国与其进行文化尤其语言方面的合作而产生强烈的抵制和反感,因为民族的独立性必然要求民族语言的完整性、永存性和独立性。最后,文化合作的方式和手段的差异与贫乏也会制约和阻碍语言承载下的文化合作,如果方式不合理那么就必然会阻碍文化合作的进程。
在中国与中亚的文化合作中,中国对语言战略的把握非常关键,了解语言承载下的文化合作的障碍和挑战,扩大文化合作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语言与国民社会意识的塑造
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语言是这个民族或国家精神的反映,语言和世界观具有紧密的联系,一个人的语言中很明晰地反映和渗透着这个人的世界观,所以要想了解这个人的世界观就得从语言着手。中亚的语言很丰富,这也必然说明中亚地区的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复杂性,也必将对中国在中亚的对外关系发展的过程带来挑战。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至少是思维最重要的工具,“想”的活动和“想”的结果都离不开语言,自语言产生后就成为人的思维活动和所有的认知活动的主要的物质载体,语言对人的各项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语言帮助人们完成认知过程,并帮助人们来储存认知的结果,因为在认知和思维的过程中必然要使用相关的概念和术语,而这些概念和术语都是以构成语言的词汇和字母来完成的,因此认知能力的发展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思维认知能力的高低强弱,很大程度上就表现为语言的强弱。人们在用语言思维的过程就是人们社会意识、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了解一个国家就必然要了解这个国家的人,因为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参与者,而了解人最直接的就是通过他的言语来进行,所以可想而知在国家与国家关系发展的过程中,语言的意义是何等的重大。中亚的语言形成过程也是这个民族或这个地区的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完成过程,中亚国家的独立意识非常强,独立后这些国家首先倡导在语言上的独立和完整,这些种种迹象无不为发展与中亚的关系带来参考和借鉴。加之中亚各个民族的语言本身及其语言承载下的文化都是这些民族精神的反映,为此国家在制定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时不得不考虑这些由语言影响下的各方面因素。
结论
4.中亚地理教案 篇四
【教学目的】
一、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图片,使学生了解中亚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并培养学生应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使学生认识加强我国与中亚各国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
【教学难点】
自然条件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具准备】
地图:①亚洲政区图。
②亚洲地形图。
③哈萨克斯坦图。
图片:①俄罗斯、乌克兰、维吾尔等民族人物服饰图。
②伊斯兰教、清真寺图片。
③塔什干城市景观图。
投影片:①中亚地形图。
②亚欧大陆桥图。
③地形、风向、降水三要素复合图。中亚地形为底图;第一复合图为北半球温度带图;第二复合图为太平洋、印度洋季风风向和大西洋湿润气流前进方向图。
④自然条件与工农业生产关系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发现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深居大陆内部的位置。
1.引导学生阅读“亚洲政区图”,明确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的方位。在图上指出中亚的范围和主要国家。请一学生上台,在地图上指出与我国相邻的中亚国家名称。要求学生记住与我国相邻的中亚国家名称及其空间位置。
2.在“亚洲地形图”上组织学生量算中亚距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距离,由学生得出中亚地理位置的第一个特点:距海较远,深居内陆。
3.在“亚洲政区图”上绘出古代“丝绸之路”路线,指出“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地区和终点,说明中亚是古代交通要道。
出示“亚欧大陆桥”投影片,指出“亚欧大陆桥”的起点、沿途铁路线、经过国家和终点、说明中亚是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陆桥的必经之地,现代交通要道。
总结以上两点,得出中亚地理位置的第二个特点:交通要道。
二、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
1.指导学生阅读“中亚地形图”,依据海拔高度,启发或帮助学生识别各种地形类型,得出中亚地形特征为:
①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②以高原、平原为主,地表沙漠广布。
要求学生记住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图兰、里海沿岸平原、卡拉库姆沙漠的名称和空间位置。
2.出示“中亚地形、风向、降水”三要素复合投影片:
①出示“中亚地形图”,指出中亚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②在“中亚地形图”上叠加“北半球温度带图”,说明中亚位于北温带,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气温的大陆性特点突出:冬冷夏热。
③去掉“北半球温度带图”,在“中亚地形图”上叠加“太平洋夏季风风向图”、“印度洋西南季风风向图”,说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湿热气流受高大山体阻挡,无法深入中亚地区。
再叠加“大西洋湿润气流前进方向图”,说明中亚地区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而且湿润气流微弱,广大地区降水稀少,东部山地降水略多。
总结以上两点,说明中亚地区:降水稀少。
④带领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中亚气温降水分布图”,由学生说出冬夏温差、年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变化。
⑤从气候与植被的相互关系入手,启发学生认识到,中亚地区的植被应以草原和荒漠为主。
归纳①――⑤各知识点,得出:中亚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
2.要求学生在课本插图“中亚各国政区图”中,找出阿姆河,锡尔河;找出里海和咸海。从内流河、内陆湖的概念入手,启发学生思维,由学生说出这些河湖是内流河和内陆湖。
要求学生在上图中找出额尔齐斯河,从外流河概念入手,启发学生说出额尔齐斯河是中亚地区的外流河。
向学生介绍里海。
从气候与河流的相互关系入手,启发学生认识到,在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影响下,中亚地区应多内流河和内陆湖,得出:中亚地区内流区域面积广大。
三、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亚主要矿产和农业生产分布图”,得出:
①谷物、小麦分布在北部地区。
②畜牧业、灌溉农业分布在南部地区,面积广大。
③山地畜牧业分布在东部、东南部山地。
④经济作物――棉花分布在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产棉基地。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亚主要矿产和衣业生产分布图”,得出:
煤、铁、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是中亚地区的重要矿产。
3.出示“自然条件与工农业生产关系”投影片,帮助学生分析本区自然条件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记住主要工业部门。
投影片内容如下:
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的地理位置入手,依据投影片中箭头所表示的各地理要素(或事物)之间的关系,讲清以下内容:
①地理位置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②气候对河流、植被的影响。
③气候、河流(灌溉)、植被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灌溉农业发达。畜牧业发达。
④农业生产对工业部门的影响。
⑤矿产资源对工业部门的影响。
⑥气候、矿产资源对工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木材缺乏,机械制品、轻工业产品需要进口。
要求学生复述以上内容,并抄录投影片中所表示的知识结构。
4.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本中的“读一读”内容,并以“想一想从咸海周围的环境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为题展开讨论,让学生认识到:
①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和加深。
②由于人类利用自然的不合理,人为原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日趋严重。
③人类必须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统一起来考虑。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
④我们在治理和保护我国环境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国际间有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研究和协作,为治理和保护世界环境、造福全人类,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四、居民和城市
1.出示中亚地区主要民族人像图,让学生认识各民族服饰,了解中亚地区民族构成。
2.出示伊斯兰教清真寺的图片,让学生认识伊斯兰教清真寺,了解伊斯兰教在中亚地区的重要性。
3.结合以上图片讲解一些中亚地区的风土人情。
4.出示塔什干城市景观图片,向学生说明该城市职能。
【板书设计】
一、深居大陆内部的位置
1.距海较远,深居内陆
2.交通要道
①古代“丝绸之路”
②现代“亚欧大陆桥”
二、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
1.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沙漠广布
2.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气候
3.内流区域面积广大
三、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
1.干旱、半干旱气候与农业生产
①北部谷物、小麦区
②南部畜牧业、灌溉农业区
③山地畜牧区
④世界第三产棉基地
2.自然资源与工业生产
①棉毛纺织、地毯编织和畜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
②采矿、冶金、军事工业发达
③木材缺乏,轻工业产品需进口
四、居民和城市
1.多民族地区、伊斯兰教
5.世界地理中亚教案优秀 篇五
一、概述
(一)深居大陆内部的地理位置
1、亚欧内陆,距海远
导读:①中亚包括哪些国家?与我国相邻的分别是哪几个?(中亚位于亚欧大陆中部,西起里海,东与中国为临,北与俄罗斯毗连,南与伊朗、阿富汗接壤。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五个国家,哈萨克斯坦是世界最大的内陆国,与我国相邻的有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91年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独立成为主权国家,但仍与俄罗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目前五国均为“独联体”的成员。中亚由俄罗斯的“后院”之称。)
②从位置看,中亚与东亚、东南亚、南亚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地处北纬350~550之间,距离海洋较远,东距太平洋约3750千米,南距印度洋阿拉伯海约1100千米,北达北冰洋越1600千米,西到黑海最近约1100千米。深居亚欧大陆的内部,是世界13个区域中唯一一个深居内陆的地区)
2、交通要道——古代“丝绸之路”,现代“第二亚欧大陆桥”
导读:从历史和现代看,中亚地理位置有何重要?(连接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古代丝绸之路〈东起我国的长安(今西安),经新疆、中亚、西亚,到黑海、地中海沿岸国家,全程7000多千米,是古代最长的一条商路〉,现代亚欧第二铁路大陆桥在阿拉山口与我国北疆线相接)
归纳:从以上我们能够发现,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亚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一直是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路桥的必经之地,位置极其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人曾说过,中亚及其附近地区是国际政治的“心脏地带”,而欧亚大陆则是“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够控制世界。这话虽然带有一定主观色彩,却道出中亚战略地位的重要。
(二)深居内陆的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以平原、丘陵为主,地表沙漠广布
导读:①中亚地形以何种地形为主?地势哪边高哪边低?(高原、平原为主,西高东低。东部和南部有世界上高峻的山系——天山山系和帕米尔高原;北部有著名的哈萨克丘陵;中部和西部是广阔的平原,主要为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较平坦的地形为中亚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优势的区位条件。)
②图兰平原大部分地区被什么覆盖?(沙漠)名称叫什么?(卡拉库姆沙漠)说明当地的气候有什么特征?(干旱)
2、干旱的气候与植被
导读:①中亚的气候有何特征?(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稀少,冬冷夏热)为什么会出现干旱为主的气候?这与什么因素有直接关系?(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形封闭——降水稀少——干旱;地理位置对中亚的气候产生极大的影响。)
②中亚大部分地区为,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大面积的森林能不能生长,为什么?中亚的植被应以什么为主?(草原和荒漠为主)
3、多内流河和内流湖
导读:中亚主要的河流及湖泊有哪些?(阿姆河、锡尔河、里海、咸海)与前面三个区域的大部分河流及湖泊有什么区别?(大部分是内流河或内流湖,里海是世界最大的湖而且是内流湖)在中亚存不存在外流河呢?(额尔齐斯河)
4、内部自然环境差异明显
东部帕米尔高原区地势高峻,以高山气候为主,多山地冰川和高山湖泊,河流以冰川—融雪补给为主,水量丰富,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自然景观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基带为荒漠和半荒漠。
西部图兰平原和丘陵地区,地势平坦。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温差大。日照充足,蒸发旺盛,降水稀少,地表径流稀疏。自然景观有明显的地带性,自北向南依次为温带森林草原、草原、半荒漠和荒漠景观。
承转:中亚深居亚欧内部,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以来就有人类居住及活动,并对当地的环境产生影响。其中最显著的是对咸海的影响。
(三)经济活力
1、咸海环境的变迁
过去——渔业基地,生机勃勃。
现在——水面缩小,鱼类绝迹,盐度增加,气候恶化,死气沉沉
〖补充〗咸海不断缩小的原因:人们大量引用阿姆河、锡尔河的河水灌溉土地,种植棉花。棉花产量成倍增长,流入咸海的水量却日趋减少。加上气候干旱,蒸发强烈,水面逐渐缩小,水中盐度越来越高。它已丧失了调节气候的功能。
将来——(预测)消失
成因:人口增长,盲目开垦,用水剧增
改良:控制人口,科学种田,节约用水
2、灌溉农业和草原牧业
导读:中亚主要的农作物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里?中亚都发展了哪些农业部门?(耕地面积广大,牧场辽阔。依靠灌溉种植小麦、棉花。中亚的棉花生产,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美国的第三大产棉地,尤其是乌兹别克斯坦盛产棉花,被称为“白金之国”;中亚生产的小麦、棉花和畜产品可供出口,牲畜以细毛羊和羔皮羊为主。)
3、丰富的矿产与工业
(1)矿产资源:煤、铁、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丰富
中亚是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蕴藏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开采量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开采量,仅次于俄罗斯,为独联体第二大生产国。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开采量居世界第十位。中亚的石油、天然气加工能力有限,开采的石油和天然气大部分出口。随着世界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中亚将成为世界上仅次于中东的第二大能源基地。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对石油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为中亚丰富的油气资源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在加上优越的邻国地理位置,中亚与中国在能源上的合作日益加深。
〖注意〗中哈石油管道:西起哈萨克斯坦西部的里海港口城市阿特劳,横穿哈全境,再从阿拉山口至中国新疆的独山子,总长3088公里(中国境内270公里),设计年输油量5000万吨。工程分三期完工,完成一期工程阿特劳——肯基亚克石油管道,全长448.8公里。完成二期阿塔苏——阿拉山口石油管道建设,全长1000公里。三期继续建设肯基亚克——阿塔苏石油管道建设,全长1300余公里。
6.《中亚》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图了解中亚地区 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特征,并能通过经纬度、主要地理事物轮廓特征进行区域定位。
2、通过观察地图了解中亚的地形并会描述地形特征。
3、能运用自然地理整体性原理分析中亚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能分析地理位置和地形对中亚气候形成的影响。
4、能通过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本地区农业的主要类型及评价种植业分布的自然条件。
教学重难点
地理位置和地形对中亚气候形成的影响;中亚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近期热点新闻事件——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中亚在古代“丝绸之路”的位置引入新课《中亚》。
2、据图描述中亚地理位置。
学生回答,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答题的规范性。
2、介绍第二亚欧大陆桥,提出问题:描述从我国连云港沿第二亚欧大陆桥至欧洲的鹿特丹沿途自然景观的变化。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从上引出中亚地区的草原和荒漠的自然景观。
3、探究活动:讨论“中亚地区形成草原荒漠的自然景观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去分析中亚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海洋水汽的阻挡作用,分析归纳中亚地区气候的成因。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5、通过观察地图认识中亚地区主要的河流湖泊。
(1)结合中亚地区的气候特点,分析中亚河流的水文特征。
(2)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巴尔喀什湖”以及“巴尔喀什湖地区分布图”,讨论比较巴尔喀什湖东、西部湖水盐度的差异,并分析成因。
6、(1)总结中亚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并说明中亚地区的主要农业类型有哪些。
(2)结合中亚自然环境,说明中亚地区的种植业的分布特点,并分析阿姆河、锡尔河沿岸种植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以及农业发展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高二区域地理——世界分区之《中亚》部分,是亚洲地区唯一一个不临海的内陆地区,地理环境独特。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通过去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塔时发表讲话时提出的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引出话题。以“我国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铁路分布图”为载体,让学生说出从连云港都鹿特丹沿途自然景观的变化,并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去分析造成中亚地区草原荒漠广布的原因,进一步认识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认识区域地理环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识区域地理特征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建构整体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模型。
7.中亚战略安全 篇七
一、中亚能源竞争的主要外部势力
(一) 美国
美国从其全球战略角度出发, 十分重视中亚里海地区的政治与经济战略地位, 已制订和正在实施为夺取和控制21世纪的能源供应基地和欧亚大陆地缘政治中心———中亚里海地区的新战略。该战略的要旨是:支持该地区国家对俄罗斯的独立倾向, 把该地区纳入西方体系;遏制并削弱俄罗斯和伊朗的影响, 逐步把该地区变成“美国的战略利益地区”。[1]美国根据自身的优势,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实现上述战略目标:首先, 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积极抢滩里海油气资源开发。1993年美国谢夫隆石油公司获得哈萨克斯坦田吉兹油田的开采权, 吹响了美国对里海地区能源开发的进军号。最近几年, 美国公司已获得了里海16%的石油资源和11.4%的天然气资源的控制权。如加上美英合资公司在该地区的影响, 美英两国已控制着里海27%的石油资源和40%的天然气资源。其次, 打破俄罗斯里海油气输出垄断地位, 竭力获取对里海油气输出的阀门控制。随着美国力主建设的巴库—杰伊汉管线的贯通, 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已成功打破了俄罗斯对里海地区油气输出线路的垄断, 取得了对里海地区油气管道争夺战中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承载着美国重大地缘战略利益的“巴库-杰伊汉”管线的贯通被认为是西方打开里海能源“宝藏”的一把金钥匙。最后, 积极扩大在中亚里海地区的影响力。一方面, 美国以提供经济援助为敲门砖, 拉拢该地区国家, 力促他们接受西方经济模式, 在扩大其经济合作的同时扩大美国在中亚里海地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 美国又以军事实力为后盾, 在确保其能源利益的同时, 扩大美国在中亚里海地区的影响力。[2]
(二) 俄罗斯
对俄罗斯来讲, 中亚里海地区是其传统的势力范围, 也是其南部边界的天然保护屏障。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 俄罗斯的西面是不断东扩的北约, 东面是冷战后重新巩固的美日联盟, 南部是力图扩大势力范围的穆斯林世界, 地缘战略环境本已日渐恶化, 如果再失去中亚里海地区, 其地缘战略空间的伸缩余地将更小, 所以俄罗斯决不能放弃在中亚里海地区的影响力和势力范围。从能源角度来看, 俄罗斯本身油气储量甚丰, 是世界级的油气出口大国。近年来, 俄罗斯的重要国家战略之一就是:借助能源优势推行能源外交, 以此促进国家经济复苏, 参与世界经济体系, 维护地缘政治影响, 改善国际环境, 重塑大国地位。而里海地区油气出口对俄罗斯来讲是一种威胁和竞争。如果, 优质、成本相对较低的里海地区的油气资源大规模开采和销售, 势必会与俄罗斯的油气出口争夺国际市场, 这不仅会影响俄油气出口, 甚至还会延缓俄经济复兴的进程。所以, 影响并控制中亚里海地区的油气资源的开发与运输, 对俄罗斯来讲是利益攸关重大的战略问题。[2]
(三) 日本
2004年以来, 国际石油价格一路飙升, 不断创出新高, 这对石油消费几乎全部依靠进口的日本来说, 是很难承受的一件事情。因此, 中亚地区的石油以及天然气, 对日本的吸引力比以往更加强烈。此外, 日本也越来越认识到中亚的油气资源对全球能源市场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目前, 甚至是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日本都不能直接从中亚获得油气, 但是中亚稳定的油气输出仍对日本具有重要意义。正如麻生所言, “虽然日本目前并不直接从中亚进口油气, 但中亚作为一体化的全球油气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仍与日本的利益息息相关”。总之, 日本对任何能保持国际石油价格稳定的措施都十分感兴趣。此外, 日本也希望能在核能领域与中亚开展合作, 尤其是购买中亚地区的核原料。“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 可用于核能发电的铀的价格也随之上升。面对石油等一次性能源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 日明确提出提升核能产业国际竞争力及‘核能外交’的战略构想。”哈萨克斯坦是世界第四大铀生产国, 也是世界第二大铀储藏国, 其铀储量约占世界的30%。2005年哈萨克斯坦的铀矿开采量达4 300吨, 日本对在这一领域与哈萨克斯坦开展合作是十分感兴趣, 因为铀矿的丰富能量对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日本来说非常重要。[3]
(四) 印度
近年来,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印度能源消费增长率每年都超过6%。印度本身石油产量有限, 目前有70%左右的能源依靠进口, 每年进口约7 500万吨。预计到2010年以后, 印度进口的石油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再翻一番, 达到1.5亿吨。能源问题是印度经济腾飞的一个瓶颈。为了避免对中东的严重依赖, 印度像其他大国一样开展了四面出击的多元化能源外交战略, 北上中亚是其重头戏。1995年印度公司就参与了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勘探、开采。同年10月, 印度又与吉尔吉斯斯坦签署了在石油领域合作的协议。1997年, 印度石油公司获得了在哈萨克斯坦北部巴甫洛达尔地区勘探石油的5年许可证。印度与哈萨克斯坦决定在阿里别克莫拉和库尔曼加兹两个油田进行联合开采, 其中印度公司分别拥有15%和10%的股份。另外, 印度还在哈萨克斯坦的其他多块油田购买了开采股份。为了维护在中亚地区的石油利益, 印度在2002年获得了塔吉克斯坦的阿伊尼空军基地, 同时还明确表示愿意与哈萨克斯坦在军事领域进行合作。
二、我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现状
我国与中亚的油气合作已经就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初步形成以哈萨克斯坦为重点, 合作范围扩及周边中亚国家的合作态势, 合作形式包括油气资源开采权、修建跨境油气管道、并购在中亚国家及外资在中亚的油气以及油气生产技术服务等多个领域。
1997年6月,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收购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油田, 是中国石油企业在中亚地区的第一个大型投资项目, 中石油拥有该公司的85.6%的股份。目前, 公司原油产量已有1999年230万吨提高到2005年585万吨, 天然气产量达到28亿立方米, 成为哈国第四大石油公司[4]。2002年5月, 中哈石油管道正式动工修建, 该管道全长3007公里, 其中哈国境内长2 755公里, 中国境内为252公里, 西起哈国西部港口城市阿特劳, 途经阿克纠宾和库姆克尔油田, 通过中哈边境阿拉山口, 到达中国新疆独山子炼油厂。中哈石油管道是中国第一条跨国长距离输油管道, 同时也是哈萨克斯坦第一条不经过第三国与市场直接相连的管道, 使哈国丰富的油气资源与中国稳定的石油消费市场实现对接, 既推动了哈国石油出口多元化发展, 也为中国获得安全稳定的油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标志着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取得重大进展。与此同时, 中国石油企业成功并购了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油气资产股份, 迅速扩大了中国与所在国的油气合作。土库曼斯坦是中国在中亚地区油气合作伙伴之一。2006年4月, 中土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土库曼斯坦政府关于实施中土天然气管道项目和土向中出口天然气的协议》。协议规定, 从2009年起30年内, 中国每年从土过购买天然气300亿立方米。为保障建成投产后的土中天然气管道有足够的天然气供应, 双方还将共同勘探开发土境内阿姆河右岸的油气资源。2006年,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成功获得了乌兹别克斯坦两个油气合作项目。中国油气企业还和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油气公司、俄国斯卢克石油公司、马来西亚石油公司以及韩国国家石油公司共同组成咸海财团, 与乌国政府正式签署咸海水域油气勘探开发协议。
同时, 中与中亚各国在石油工程技术服务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1998年, 中国石油企业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及美国贝克休斯公司签订了钻井和修井的合同;为中哈油气股份公司、北布扎奇钻井项目、克孜沃尔钻井项目和美国公司在里海的钻井项目提供了技术和设备。中国石油企业的工程技术服务为中国石油企业进入国际油气领域创造了条件。
三、中亚能源竞争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影响
1.中亚能源竞争加剧直接导致我国能源安全风险上升。近几年, 我国原油产出年均增长率仅为1.8%, 而石油消费平均增长速度却达到4.9%, 是世界上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 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国。据2002年国际能源署统计, 20世纪90年代, 我国石油需求年均增长7.4% (全球为1.4%) , 全球石油需求增加的25%来自中国, 2003年这项指标达到36%。我国从1994年变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 石油消费量不断飙升, 2002年进口为6941万吨, 2003年则上升了31%, 达到9112万吨, 对外依存度也由1995年的7.6%增加到2003年的36.1%, 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5]石油的可持续供应问题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
2.大国围绕中亚能源重新布局, 挤压了我国在中亚的战略空间。美国通过军事和经济双重手段加强全球战略布局, 旨在对世界重要油气产区发挥主导作用。欧盟与俄罗斯建立了战略能源伙伴关系, 同时加强与里海、非洲的关系。日本则全方位发展与石油生产国的关系, 扩大石油开发业务。在国际石油的获得方面, 中国明显受到美国的遏制, 美国的能源战略已经同未来中国的巨大能源需求和严重缺口联系起来, 在中东、中亚、西伯利亚、南中国海乃至非洲和拉美的产油国, 美国都有防止中国获得新的石油资源的战略安排[6]。未来全球性石油资源争夺将主要集中在中东、里海、远东、拉美及非洲等地区, 逐步形成以美国为主导, 俄罗斯、亚太地区及欧洲等多种力量交合的竞争态势, 并由此引发政治、军事、外交矛盾和冲突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3.中亚能源竞争可能为我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开发设置障碍。中亚位于“石油心脏地带”, 中亚与里海是目前唯一不需经过海运就能运抵中国的石油供应来源地。中亚国家独立后, 美、欧、日、俄各大石油跨国公司依靠历史形成的竞争优势和雄厚资金, 纷纷进入中亚争夺油气资源。2005年中石油收购哈国PK公司的过程中, 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就曾以拥有“优先收购权”为名向加拿大地方法院提出阻止中石油收购PK石油公司交易的请求[7]。同样, 美国为了发挥在中亚油气产区主导作用, 维护本国的能源安全, 推出“大中亚计划”, 旨在控制中亚的油气资源;日本还对中俄输油管道等项目施加影响, 企图阻止中俄油气合作的顺利进行。
四、积极构筑中国中亚能源安全战略
我国对中亚各国奉行睦邻友好政策, 在政治与安全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 经济领域的合作初见成效。但是, 我国在中亚地区所掌控的油气资源份额总体较少, 在该地区获取的石油资源目前仅为其探明总储量的8%左右, 不足美英在该地区所占资源的1/3。在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几乎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这与我国作为中亚近邻的大国地位极不相称。我们认为我国要在中亚地区获得足够的、稳定的油气资源必须形成一揽子从国家→企业→新疆, 统一的、长期的中亚经济、文化和油气战略。
(一) 国家层面
1.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继续保持
和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友好关系, 这是确保我国持续地、安全地与中亚国家经贸往来和能源合作的基本前提条件。增强和完善上合作组织, 在应对地区政治动荡、安全挑战与威胁等诸多方面, 建立整体有效的合作协调机制。在不断完善上和组织政治定位和功能的同时, 加强地区经济合作, 积极地逐步推进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2. 充分利用地缘文化和经济交往的便利条件,
制定我国与中亚各国经济与文化交流的长远目标。中国应充分利用地缘经济对中亚各国和俄罗斯产生积极影响, 借助能源合作的契机, 推动该地区经济和社会共同稳健发展, 加深中亚各国与我国的互信, 达到双赢的目的。
3. 建立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 促进我国
与中亚各国的经贸关系, 增强彼此之间的经济纽带为强化我国在该地区的全面渗透和影响奠定基础。依托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对中亚各国经济社会固有的亲和力, 鼓励、支持新疆和内地各类企业、资本进入中亚开展广泛的经贸活动, 特别是油气合作项目。
4. 尽快建立与美、日等石油进口大国能源战
略协商合作机制。“竞争下的合作”将是21世纪世界石油领域发展的主要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 中国在海外能源竞争应该避免发生国际冲突, 要与各国尤其是美、日等石油进口大国在石油领域共同合作或实现竞争下的合作, 为我国争取一个相对宽松的油气资源获取的外部环境。
5. 有计划地扩大我国与中亚各国在人文、科
技和教育等方面的交流, 重点援助中亚国家一些急需的人文、社会和经济项目, 为我国获得该地区的油气资源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
6. 加强大国间的协调合作, 确保中亚地区稳
定与发展。积极与中亚地区事务, 主动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 扩大影响, 对地区稳定发挥跟多、更直接的做用;加强与俄罗斯、美国及印度合作, 共同促进中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二) 企业层面
我国企业应积极配合国家实施中亚总体的经济、文化和能源战略, 尤其是, 国有大型垄断企业应主动成为国家在中亚经济利益和能源战略的忠实执行者。
1. 我国企业, 尤其是油气企业应主动增强其
竞争力, 在国家中亚能源战略的统领下, 对外团结一心、协调一致, 增强对外竞争的整体实力, 形成国家利益的统一体, 保障国家利益在中亚地区的最大化。
2. 我国油气企业应在油气勘探、生产、提炼
等领域, 与中亚产能国全面合作, 才能使中亚油气对我国的供应安全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此外, 要积极参与中亚油田的勘探开发, 这不仅可以在中亚建立起一批海外油气供应基地, 以“份额油”的方式运回国内, 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平衡国际收支, 还可以对国内油气资源起到储备和保护作用。
3. 加强教育和培训, 善于利用国际人才, 形
成强大的人力资源能力。中国企业应重视对中亚国家人才的培养, 努力实现项目雇员本土化。这是中国企业能否长久保持与中亚经济与能源合作的重要环节。
为实现上述目的中国能源企业应尽快形成与国家中亚经济、能源等相配套的参与中亚国家经济发展和能源开发的经营战略。
(三) 新疆层面
新疆地处亚欧腹部, 第二亚欧大陆桥中心, 是我国与中亚、欧洲连接的惟一陆路通道, 是继北美经济圈、欧盟经济圈和东亚经济圈后的全球第四大经济圈———中西南亚经济圈的重心区。新疆的地缘优势注定它要成为承载国家中亚战略和我国企业开拓中亚市场的战略支撑点和通道。
1. 新疆作为我国向西开放的窗口, 在我国能
源多元化的战略中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疆应借助西部大开发的东风, 促进新疆经济的全面发展, 建立政治稳定、经济上富足的区域, 使新疆真正成为我国能源接替区和安全的国内国际能源通道。
2. 在国家的支持和帮助下尽快将新疆建设成
我国西部国际商贸中心, 使其成为我国企业在中亚开拓市场的平台和支点。
3. 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开发西部, 与新疆接壤
的中亚可以看成是“我国西部周边的战略延伸”, 我国加深与中亚国家的油气合作对新疆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新疆应紧紧抓住这样历史性的机遇, 实现中央赋予的“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
4.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引领下, 新疆应积极配
合国家加强对自身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如:铁路、公路、油气管道等实现基础设施与中亚国家对接, 使新疆能承担起我国重要的能源接替区和安全的能源通道战略使命。
5. 新疆应积极向中央申请, 有关开拓中亚及
纵深市场、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实实在在的政策倾斜, 为建设我国西部国际商贸中心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总之, 被动地接受中亚里海地区能源竞争的结果, 不符合我国的利益。中国必须积极主动地寻求应对策略, 争取有所作为。积极参与中亚能源竞争是我国在新世纪的一个重大举措, 也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应清醒地看到, 我国要实现中亚能源战略远非我国一、两家油气公司所能单独承担的, 这需要在统一的对外经济与能源战略部署下, 从中央、企业到新疆 (地方) , 从外交、经济等多部门的通力合作, 并需要从官方到民间做长期的、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在未来中亚油气资源的获取上, 争取更大的空间和回旋余地。
摘要:目前中亚地区是仅次于中东的油气资源富集区之一, 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世界各主要强国和地区实现政治、经济和能源利益的角逐场。中亚能源竞争对我国能源安全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国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 积极构筑符合国家整体利益的能源安全战略。
关键词:中国,中亚能源,能源安全,战略
参考文献
[1]张敏.美国新中亚战略分析[EB/OL].学术期刊网硕士论文库.
[2]秦放鸣.里海地区油气资源竞争的矛盾冲突及中国的战略选择[J].新疆社会科学, 2007 (1) .
[3]朱永彪.简论日本的中亚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外交评论, 2007, 12 (30) .
[4]中哈合作的典范——哈萨克斯坦项目[N].中国石油报, 2006-12-04 (1) .
[5]李连仲.我国的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J].宏观经济研究, 2004 (10) .
[6]黄仁伟.美国全球战略的经济因素及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 2004 (2) .
8.中亚战略安全 篇八
摘 要:本文从一带一路的时代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带给中亚的发展机遇和安全挑战入手,分析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之中亚地区面对安全挑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亚地区;发展机遇;安全挑战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062-03
2013年9月17日,习主席在哈萨克斯坦首都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首次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将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相连,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而连接这两个经济圈的中亚地区,就如同杠铃中间的杠一样,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既是对中国古丝绸之路的继承,又在当下赋予了新的生命。其主要内容是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就是要构建一条互利共赢之路,使各国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创造出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从国际环境看,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亚洲已经崛起为世界经济与政治重心的时代潮流,符合了又内陆国家向海洋国家再转向内陆国家的人类现代化与文明发展进程,呼应了我国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跨国合作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和确保能源安全的需求。从国内环境看,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内在需求,是实现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要求,也是中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需求。
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在中亚地区的机遇
习主席在演讲中就提出了“远亲不如近邻”,这充分说明了中亚地区在一带一路这一战略构想中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领土毗邻,具有近似的地质条件,为发展一带一路奠定了地缘优势
中亚地区国家与我国西部毗邻,都位于欧亚板块的中心位置,都是远离海洋的内陆区域,是途经欧亚大陆连接欧洲和亚洲的必经之路,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塌陷区,也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中间地带。中亚国家的地质构造相互衔接,阿尔泰山和天山两大成矿山脉与额尔齐斯河等跨国河流将中亚国家与新疆连为一体,全区在地形地貌上与新疆有很多相似之处,自然环境相互依存,但是各类地区所占比例有很大不同,如哈萨克斯坦以平原和低地为主,乌兹别克斯坦以平原为主,土库曼斯坦被称为沙漠之国,而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都被称为山地之国,尤其是地下蕴藏的资源有较大差异,发展经济的基础和侧重点不同,具有互补性。中亚国家与新疆都属于大陆性气候,光热充足,都大量出产优质棉花、瓜果等特色农产品,这是中亚经济区独有的气候条件,也是其农产品独具优势的根本原因。这些先天优势,不仅可以促成一带一路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合作,而且可以是中亚地区各国与我国在农业、气象、地质、环境保护等多项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二)中亚地区丰富的能源资源与中国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发展一带一路奠定了物质优势
中亚国家用于工业发展的资源丰富,主要包括能源、金属、非金属资源等。在能源方面,中亚地区石油、天然气、煤等资源储量狠多,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已探明储量位居世界第七,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远景储量位居世界第四,吉尔吉斯斯坦因煤矿资源丰富被誉为“中亚煤斗”,这些都是发展比不可少的战略物资,在矿产资源方面,中亚国家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相对丰富,很多金属矿藏如锌、钨、铅、铁、铜、铬包括战略资源铀矿等储量都居于世界前列,但本身需求量有限。而中国尽管矿产资源储量大,品种也多,但是对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快速增长的人口,需求缺口还很大。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中亚诸国的供给潜力为双方发展一带一路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近似的人口宗教结构,为发展一带一路奠定了人文优势
总体说来,中亚各国和我国西北都是地广人稀,多民族、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地区。尤其新疆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地区,与中亚国家再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和民族习俗等方面相通,形成与周边国家相互交融、互相影响的独特文化氛围。十多个民族在新疆与中亚各国跨界而居,边界两边的居民非亲即友,且基本都信奉伊斯兰教,相近的民族构成与宗教信仰,很容易促成相互理解与信任。并且我国新疆的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多个民族与中亚国家主体民族的语言虽在书写上有些不同,口头上可以交流自如,这些都加强了中亚各国与我国合作的 民间往来基础。中亚国家的年龄构成中64岁以下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95%以上,都属于较年轻的国家,居民识字率均为98%左右,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能够提供的人力资源较为可观。但是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平衡,技工类、理工类人才偏少,熟练的技术工人和高科技人才缺乏,而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培养了大量的理工科类、高技术和普通技术类的人才,在人力资源领域具有多种合作可能。此外,自2001年上合组织成立后,中亚我我国西北文化交流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涵盖教育、艺术、旅游、体育、媒体等领域,这些都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在中亚地区的实现打下了坚实而独特的人文基础。
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在中亚地区面临的风险
(一)大国利益冲突
1990年第二欧亚大陆桥的全线贯通,丝绸之路开始了复兴,而后随着中亚能源资源的开发,其政治、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包括欧美日俄等主要大国都先后提出了“新丝绸之路计划”,这必然给我国推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带来风险与阻碍。
1.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战略”。早在1997年,日本桥本龙太郎内阁就提出了这个战略,将中亚五国和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称为“丝绸之路地区”,对该地区用政府开发援助的形式提供大量资金,支持公路、铁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着重加强以能源为主的经济合作。在2004年双方为加强外交联系,设立了日本与中亚国家外长定期会晤机制,这加强了日本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2.欧盟的“新丝绸之路计划”。该计划于2009年由欧盟提出,其目的是降低对俄罗斯油气资源的依赖。计划中修建的“纳布卡天然气管线”就是通过修建能源运输南部走廊,加强与中亚肚脐眼国家的合作,以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过度依赖,保障自身能源安全。
3.美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2011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印度举行的第二次美印战略对话上首次确认了美国版的“新丝绸之路战略”,其目的有三个,一是保证撤军之后阿富汗的稳定,二是提供一个管理印巴关系的地区架构,改善地区安全,三是主导地区发展,确保美国的影响力,其实质是以阿富汗为中心构建“中亚-阿富汗-南亚”经济合作网络。计划设计者弗雷德·斯塔尔教授承认这个计划也涉及了俄罗斯、伊朗和中国的利益,但是在事实上排斥了这三个国家的参与。
4.俄罗斯的“欧亚一体化”。俄罗斯将“丝绸之路”的构想理解为利益,但未将其作为官方构想提出,俄罗斯更喜欢使用的术语是“欧亚一体化”。2001年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宣布成立了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在2006年加入又于2008年推出。其目的是通过在互利基础上的平等合作,以及自愿重建政治经济关系,保证俄罗斯在中亚的传统影响力。
(二)社会形势错综复杂
中亚地区是全球最为复杂的地区,该地区的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异常活跃。这是因为其一中亚五国独立于世界民族主义兴起之时,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民族主义的产物,助长了民族主义在该区域的盛行,其二是由于中亚各国都处于制度转型时期,除哈萨克斯坦外其余国家都经济落后,社会不稳,周边有邻近阿富汗、克什米尔、费尔干那这三个世界火药桶,“三股势力”,制毒贩毒、走私、跨国犯罪猖獗,为“东突”分裂分子提供了难得的乐园,成为“东突”、“三股势力”的大本营和根据地。此外,伊斯兰国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大不容小觑,据报道大约有1400-5000名中亚人已经加入了不同的叙利亚极端宗教军事组织,甚至塔吉克斯坦前特警指挥官古尔穆罗德·卡里莫夫都宣布“投奔”伊斯兰国。此外由于当地有组织犯罪活动的上升,对中国人的人身安全和经贸活动都构成了威胁,近几年已经发生了数起针对中国人的抢劫、敲诈和绑架等人身伤害事件。
(三)地缘政治动荡不安
俄美在中亚地区的地缘竞争是中亚地缘政治动荡的重要原因。“9·11”事件之初,美俄关系升温,双方为加强反恐问题合作,俄罗斯甚至同意美国及其同盟国使用中亚境内的军事设施。但是阿富汗战争局势稳定之后,美军不但迟迟不撤出中亚,反而加强了对中亚地区事务的介入,发动“颜色革命”颠覆亲俄政权。俄罗斯为对抗美国保持在中亚地区的主导地位采取了稳固中亚盟国的策略。美俄在中亚的激烈竞争是中亚地区各国采取的大国平衡外交难以为续,中亚国家不得不选择站队,出现分化趋势。标志事件就是乌兹别克斯坦2012年第二次宣布退出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开始于俄罗斯和其他中亚国家拉开距离,与美国的军事、政治合作日益升温。此外中亚地区各国之间矛盾也很尖锐,受历史遗留问题,宗教分歧和资源争端等因素影响,各国之间冲突不断。现今位于乌兹别克斯坦西北部的卡拉卡尔帕克自治州,曾属于哈萨克斯坦,在1936年被苏联划归乌兹别克斯坦,至今两国仍对此地归属权纠缠不清,时常爆发冲突。水资源的日益短缺也加剧了地区间矛盾,中亚地区的人口增多,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的相对匮乏导致各国对公共河流、琥珀等水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可能会导致国家关系紧张。
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在中亚地区的对策建议
(一)秉承上海合作组织精神,减少中亚地区战略冲突
1996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以维护地区安全,促进共同发展为己任,提出了“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文明多样性、谋求共同发展”的上合精神,在20年内成为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的建设性力量。习主席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提出:“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对上合精神的继承和创新发展。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要加以坚持,与中亚各国开展互利合作,建立公正合理的经济秩序以及和谐发展的睦邻友好关系。同时要协调好利益关系,明确我国的国家利益在该地区与俄罗斯、美国、日本、欧盟等利益集团的契合点和冲突点,尽量减少冲突。重点协调与俄罗斯的关系,认识到中俄之间的合作大于竞争,加强与俄罗斯的中亚地区油气开发和运输方面的协作,以此来减少该地区的战略冲突。
(二)持续合力打击“三股势力”,保持中亚地区安全稳定
我国与中亚各国在打击“三股势力”,维护国家安全方面有着共同的立场和利益诉求,应加强彼此在安全领域的合作。首先,我国在树立大国形象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大国责任,要对危害社会,影响发展的“三股势力”保持高度警觉,绝不手软,采取严打和严厉的防范措施和政策,与中亚各国共同协商建立睦邻互信的边境安全关系。其次,要积极开展双边反恐合作,谋求成立联合维和基地,建立共同的反恐基地,训练反恐力量,配备反恐设备,对跨国恐怖活动可以共同侦查,相互通报有关情况,并开展跨境追捕和引渡活动。第三,加强军事合作,继续加强旨在打击“三股势力”的双边和多边联合反恐演习,以及旨在打击毒品犯罪的联合禁毒演习,继续给中亚各国提供反恐的军事援助,通过军事合作来震慑和打击“三股势力”。最后,在与中亚各国进行正常的民族交往和人文交流时,要警惕“三股势力”的渗透和拉拢。加大边境管控力度的同时加强对中亚留学生、访问学者和入境游客的管理,切断伊斯兰极端分子、恐怖分子入境的各种渠道。加强对到中亚留学生、访问学者的管理,以免其受到“三股势力”的蛊惑和拉拢,被发展成为伊斯兰极端分子和暴力恐怖分子。
(三)加强全面合作,以发展促进中亚地区社会稳定
当前阻碍中亚各国发展,造成各国社会矛盾突出的现实原因还是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不能享受发展实惠。要想在该地区实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就需要全方位加强合作,以发展促进当地社会稳定。
基础设施方面,以我国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抓手,发挥我国在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的丰富经验和领先优势,逐步推开中亚地区各国交通、水利、电力、通信、住宅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各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文化领域方面,以我国西北地区为突破口,在充分尊重中亚各国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在文艺、旅游、教育等方面交流的同时,要对以前关注比较少的卫生、体育、传媒、科技等方面加深合作交流,追求文化共存、价值共惠,不断加强民心勾通,奠定区域合作的民意和社会基础。
经济贸易方面,要持续保持我国与中亚各国在其对外贸易的领先地位,充分发挥中亚与我国在资源上的互补优势,深化产业分工与合作,强化在农业种植业、气象、地质、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互利合作,加大政府间和民间贸易往来。以加强经济特殊开发区和贸易口岸建设为途径,推广人民币在中亚地区实现本币的兑换与结算,破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畅通和货币流通。
能源资源方面,以保证能源资源安全为核心。目前,我国仍是能源需求第一大国,而在中亚国家大规模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之前,我国的投资仍然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开采,矿业开采,输油输气管道的铺设这些领域,要将能源资源与金融资源相融合,积极吸引中亚地区的油气公司参与到我国能源资源市场建设,用我国巨大的需求将油气话语权逐步转移到我国。以现行的能源物流为依托,加大资本投资,以能源中心带通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发展促稳定,确保能源安全。
参考文献:
〔1〕赵宗福,孙发平,苏海红,鲁顺渊.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余潇枫,许黎丽,李正元.边疆安全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欧亚时代—一带一路研究蓝皮书2014-2015[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4〕王海燕.新地缘政治·中国与中亚[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
【中亚战略安全】推荐阅读:
能源安全战略的实施顺序07-16
红海战略与蓝海战略10-15
在公司战略与执行中什么是生产与战略管理10-18
联想战略分析06-28
李军战略07-15
战略企划(上海)07-26
营销战略定位07-27
战略投资方案08-25
福特汽车战略08-26
宝洁战略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