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读后感

2024-10-05

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读后感(精选10篇)

1.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读后感 篇一

邓小平:《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1987 年 8 月 29 日)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要实现我们的雄心壮志,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我们要艰苦奋斗,一心一意搞建设,发展生产力。

今年十月我们党要召开十三大。十三大归根到底是改革开放的大会。十三大要重申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相应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十三大要使领导班子更加年轻化,这样就会使党和国家的领导层更具有活力,同时保证我们政策的连续性。

你们到农村去看了一下吗 ? 我们真正的变化还是在农村,有些变化出乎我们的预料。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剩下的劳动力怎么办,我们原来没有想到很好的出路。长期以来,我们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村每人平均只有一两亩土地,多数人连温饱都谈不上。一搞改革和开放,一搞承包责任制,经营农业的人就减少了。剩下的人怎么办 ? 十年的经验证明,只要调动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多种经营,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乡镇企业容纳了百分之五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把权力下放给基层和人民,在农村就是下放给农民,这就是最大的民主。我们讲社会主义民主,这就是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乡镇企业反过来对农业又有很大帮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政治体制改革很复杂,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利益。所以,政治体制改革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我们不能照搬资本主义国家那一套,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比如共产党的领导,这个丢不得,一丢就是**局面,或者是不稳定状态。一旦不稳定甚至**,什么建设也搞不成。我们有过“大民主”的经验,就是“文化大革命”,那是一种灾难。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也是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不能搞无政府主义。

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选自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51 ~ 252 页。导读:

1987 年 8 月 29 日,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时说:“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这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正确认识中国国情的科学结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党的十三大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的基础,详细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已不是主要矛盾。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正确认识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是我们观察当代中国问题的根本立足点。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点和政策,同时又拒绝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

2.一切从实际出发案例 篇二

王琼瑛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发表看法和互相交流讨论等主动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并懂得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步骤:

步骤一: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

教师将以下四个材料的内容,采取图文结合的形式,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1. 同病施同药,效果却不同

东汉大医学家张仲景,一次,有两个做小买卖的人找他看病。他们都是在路上被大雨淋了,头痛、发烧、咳嗽、鼻子不通气。张仲景给他们每人开了一帖麻黄药。第二天早上,一个病人吃了药,出了一身汗,病已好了一大半;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出了一身汗,病却反而加重了。这是为什么呢?张仲景仔细进行了分析研究,原来两个人尽管病因、症状都差不多,但一个人看病时没有汗,另一个人正在出汗。没有汗的病人吃过药发了汗就好了;原来有汗的病人再吃发汗药,汗就出得太多了。于是,他另换了一个药方,这个人吃药后病也很快好了。2. 寓言故事:按图索骥

伯乐是古代著名的“相马”专家,年老后,他的儿子很想继承这项专门的技能,以免失传。他把伯乐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垒起的酒药饼。”他就根据这条出去“相马”结果找到了一只癞蛤蟆,兴冲冲地回家对父亲说:“总算找到了一匹马,额头、双眼同书上说得差不多,就是蹄子不像垒起的酒药饼。”伯乐听了,哭笑不得地对儿子说:“你是找到了一匹好马,但它太会跳,你可驾驭不了啊!”。3.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1954年,周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为外国记者举行了一场电影招待会,放映中国戏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工作人员准备了一份长达十几页的说明书。周总理批评这位工作人员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周总理只要工作人员在请柬上写上一句话:“请你欣赏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果然,那天外国记者都来了,放映前翻译只作了3分钟的说明,观众便看得如痴如醉,外国朋友高度赞扬这部中国戏剧片。

4.随机应变的“烟灰缸”

浙江省一厂家曾生产了一种质地和造型均不错的烟灰缸,大量出口到美国、加拿大、西班牙。过了一段时间,产品渐渐受到冷落,原来这些国家寓所里普遍安装了电扇,电扇一开,宴会就飞起来,很不卫生。他们马上试制了一种口小、肚大、底深的新式烟灰缸,果然又受到欢迎,但好景不长,销量再次下降,原来情况有发生了变化,有些国家的居民室内安装了空调,主妇们嫌口小的烟灰缸不好清洗,为此厂家又设计出一种口大而底深的新样式,再度占领了市场。

教师在学生阅读时给出阅读思考的题目:

(1)张仲景第一次临床实践不大成功的例子说明什么?(2)伯乐的儿子为什么会闹出此等笑话?(3)从电影招待会的成功举办得到了什么启示?(4)烟灰缸重新占领市场说明了什么? 步骤二: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对问题的看法 教师归纳总结:

张仲景第一次临床实践不大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同样患了感冒,由于发病过程中症状不同,用药就要有所区别。张仲景没有从两个人不同的实际出发,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没有对症下药,致使一个病人病情加重,犯了主观主义错误。但是,张仲景到底不愧是名医,它没有止步就事论事,而是极善于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经过努力,逐步把感冒分成六类八型,发展了“辩证论治”的中医理论。

伯乐的儿子迷信《相马经》,从书本出发,死记硬背,而不是从实际出发,不去认真了解事物的真相,凭掌握到的一鳞半爪材料,便贸然下结论,一直闹出了笑话,把癞蛤蟆当成千里马找来了。这是一种主观主义态度。

外国人对中国传统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知之甚少,而对莎士比亚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很熟悉,对中国戏剧知之较少,而对于歌剧却很熟悉,周总理从外国朋友的实际出发,来介绍中国传统名剧。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主观符合客观,该厂家坚持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该厂家根据市场需求,坚持发展的观点,追求卓越,努力创新才使其产品长盛不衰。主要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道理用到实际生活中,就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办事。这是遵循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否则从主观想象出发,或从书本的条文出发,就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是唯心主义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

第二步骤的操作,教师应注意的问题是,要让学生较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不要急于归纳。每个材料的归纳总结,教师要与教材的观点密切结合。如果学生有好的材料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分析。

步骤三:结合上述材料讨论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学生继续分组讨论,发表对问题的看法

教师归纳总结:第一、重视调查研究。只有真正地把实际情况搞清楚了,才有可能使自己的主观思想符合客观实际。否则,那是办不成事情的。

第二、全面掌握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要力求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有关各方面的基本事实,而不能满足于一鳞半爪、零星的和残缺不全的材料;要力求重点地掌握有代表性的关系到全局的实际情况,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以为只有本单位、本人的情况和要求才叫做实际,忘记了还有更大范围和更为重要的实际,尤其是国家的大局和人民的利益。否则,便是丢掉了更为重要的实际。

第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只有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地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够自觉地做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一致,做到从实际出发。

第四、有务实的态度。所谓务实的态度,就是讲老实话,干老实事,做老实人。那种说假话、大话、空话,弄虚作假,都违背了务实的态度,是非常要不得的。

在教师归纳中,用多媒体展示两个材料,进一步说明从实际出发必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有务实的态度。

1.“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早年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远涉重洋到了美国,在印第安那州普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50年春天,当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后,他仿佛听到了母亲的召唤,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下定决心要回到祖国的怀抱去。就在这一年,他同200多位热爱祖国的留美学生一起,克服千难万险,回到祖国,当时年仅27岁。从此,邓稼先同刚从欧美各国归来的前辈物理学家钱三强、彭恒武、王淦昌等一起工作,把整个身心都献给我国的原子弹、氢弹事业。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我国第一枚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创造了奇迹,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的时间,苏联用了五年,法国用了八年,而中国只用了两年八个月。

邓稼先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国防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一切都置之度外。他长年不能与家人一同生活,但他从不向组织题任何要求,为了使祖国的国防早日强大起来,等稼先及他的亲人们默默的忍受了个人痛苦,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一次,他在杭州参加一个会议,有人问他:“老邓,凭你的水平和资历,你完全可以把日子过得舒坦一点,到国内国外讲讲学,游览一下名胜。你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条路,甘心在如此艰苦的岗位上工作呢?”他回答说:“是呀,到处转转,当然好。但是,一个人总得为人民多干点事嘛!”邓稼先为发展我国的物理科学研究事业,特别是新中国的核事业,建立了卓越的成绩,成为“两弹元勋”。

2.诚实小卫士

上海有个小学生叫小月,有一天她心情格外沉重。因为,她书包里放着的那张“防非典情况调查表”上,有爷爷帮她填写的不实之词。到了学校,她忐忑不安。眼看老师要来收那份表格,她鼓起勇气,将“家中是否接待过外地人员”一栏中爷爷填写的“无”字划去,用铅笔写上“外地表姐来过”的实情。经过询问核实,老师要求爷爷将小月领回家,进行为期两周的医学观察。爷爷原本就是怕小月要留在家中观察,才隐瞒了接待过外地访客的实情,这一来,谎言被揭穿,孩子的功课要受影响,他当然很恼火,就在校门口责骂了小月。小月哭着被领回了家。小月在家中着实收了委屈,可是,小月在学校却“红”了。她勇于讲真话的事情在学校被传开,大家称赞她是“诚实小卫士”.萨斯病毒的突然袭来,像大自然的许多灾难一样,无法预料,让我们措手不及。因此,灾难一旦发生,就应该及时得让人们了解灾难的真相,采取必要的措施。欺骗和隐瞒只会加重灾难,尤其是传染病,更是刻不容缓。北方某地有位老人与一萨斯病人接触,需要隔离,调查人员要求家属提供与老人接触的名单,家属坚决不说实话,结果一家7口感染,3人死于萨斯,更多的人为此隔离。谎言最终都要付出代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第三步骤的操作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由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必要时教师进行引导和补充。

步骤四:教师通过分析,帮助学生懂得我们现在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十多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的成就,就在于对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了准确的把握,做到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步骤五:组织学生讨论: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案例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情景对话:从前,有个牧师劝穷人信教。

他问一个穷人:“你死后愿升天堂,还是愿下地狱?”

穷人回答说:“唉,看吧!哪边的玉米面便宜,就到哪边去吧!”

问题1: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教育应一切从实际出发 篇三

国家的繁荣昌盛需要经济作为基础,然经济需要科技以及创新,人才又是科技的必要因素,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于是在我国就有了九年义务教育。很多人也知道,九年义务教育中,学生不用出任何费用就可以在学校读书,无论成绩的好坏,都可以在学校呆着。

九年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当的。国家的政策是好的,考虑到了国情,也帮助了不少家庭解决读书难的问题,老百姓也受益匪浅,感受到了党的好政策。

专有教育还不行,一个国家的繁荣需要的是人才,于是在我国诞生了素质教育,摒弃应试教育。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可在我国的一些农村,学校的教育并没有让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而素质是在下降,学生中有辱骂老师的,有提着刀砍老师的,难道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吗?归其原因,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教育的过错,也不是学校、老师的过错,而在于家长,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家长,他们根本不重视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他们知道不用出一分钱,自己的孩子就有书读,是多么好的事情啊,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于是就放松了,因为他们担心书学费的问题,只要有人给自己管教孩子就行了,不管成绩如何?不管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如何?据了解,有些家长会这样说:“老师,我家的那个是学不了的,现在我们都没有时间管教,就是把他放在学校希望老师管严格一些”,从这些话中,我们老师就成为保姆了,而不是教育者,试想,家长都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能提升吗?素质从何而来?很多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也会知道,这样没有家庭配合的教育是无效的,但责任也许会归宗于老师的身上。老师并不是每天都在和学生相处,也不是时时刻刻给学生作思想工作,但家长和自己的孩子相处的时间较长,孩子始终是听父母的话,家长的教育胜过老师的教育,老师只是起个引导的作用,此时,责任应由谁来承担呢?

谁说天下会没有免费的午餐呢?现在有了,营养餐。在贵州省的乡镇学校,都开展了营养餐,学生中午时可不用跑很远的路就能够吃上香喷喷的米饭,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省政府根据中央精神,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全覆盖。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全年按照学生在校时间200天计算,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中央财政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县城所在地学校除外)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这是一项很好的政策,学生能够安心的吃上了午饭。此时学生应该有很好的精神进行了学习,但结果不然,因为学生中午有免费的午餐了,很多家长知道孩子在学校有饭吃了,中午在家可以免除一餐,所以对自己孩子的管教更少了,他们担心的是孩子在学校都吃了什么?有没有被老师体罚?有没有被学生欺负?没不是问问今天学得怎样?很多学生吃饱了没事做,到处玩耍,喝酒、打架,一事为了一事又起,老师能做的只是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因为老师不能体罚学生,无论学生做错什么?因 为这是九年义务教育,老师能做什么呢?体罚学生要被处罚,只要学生在学校,学与不学又有什么关系呢。

近期出了一项新的政策,学生的学籍上网管理,只要学生的学籍上了网,就必须要读完初中,中途辍学的,老师要做动员,让其返校,不管在教室里做什么?老师不得让其离校。我班有一名学生辍学,问其原因,家长说因成绩不好,所以不读了,去学挖掘机,可他还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怎么不让其返校呢?经过我的动员,家长让该生回到了学校。无意中,听到了同班同学说,出去玩几天还能回来读书,那我们也出去玩几天再来上课。试想,把学生在校的地位看得比教师的要高,这教育能出质量吗?学生不畏惧老师,有的还在课堂上威胁老师,因为在他们的思想里,老师不能开除学生、不能体罚学生,老师在无意当中作出了轻微的体罚,家长就要纠其责任,就会说自己的孩子被老师打伤了,要讨个说法。人们常说,严师出高徒,那么,现在的严师有何能力出高徒。

4.论中国国情和一切从实际出发 篇四

内容摘要:随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的国情和政策出现了巨大转变。但新的社会问题及矛盾不断出现,以及我国面临一系列改革的严峻形势,使得我国改革振兴之路任重而道远,为此,就必须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关键词:马克思

中国化

真理

实际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重要原理,就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而在当今时代的中国,面对日益复杂的问题和矛盾,就更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渐加大了经济开放。其最终结果是建立起了一个在亚洲甚至于在世界大国当中最开方的贸易和投资体系。中国的开放之路始于贸易的适度发展以及广东和福建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这些最早的经济特区在促进贸易和吸引国外投资方面的成功,促使了将这个试验推广到中国的沿海地区乃至全国。毫无疑问,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功,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一些官员开始腐败堕落,一些领导人开始片面追求速度和政绩,行政浮夸之风盛行,形象工程比比皆是。高铁建设超越现实发展需要,运动会投资大手笔追求媒体的吹捧,国有企业为了利益进行垄断控制价格,对外无偿援助巨额款项更是刺痛了人民的眼球。的确,国家现在相对以前是富裕了很多,但是我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沿海的经济发展的确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有着“中国速度”的美称,但是中西部贫穷落后的面貌还在等待我们努力去改善。我们不能因某些耀眼的成就而忘了国家整体的状况,经济发展上来了,文化建设却跟不上了,道德建设更是倒退了,有些百姓先富起来了,却看不起那些期待“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穷人,直接移民出走海外了。这一系列现象在我们周围不断上演,就是缘于忽视了实际,不注重事实,更有甚者,还要借助媒体进行虚假宣传,报喜不报忧,整个社会一片祥和,欣欣向荣。而从实际出发,关键就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是邓小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结出的理论硕果。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相符的实际出发,就是从独立于人的主观之外的客观实际出发,就是从特殊的而非普遍的实际出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从不断发展变化而非静止的实际出发,坚持从客观事物的整体全局而非局部出发,坚持从必然而非偶然的实际出发。时代在不断地变化,我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也要跟上事实的发展,恩格斯曾经把从事实出发看作是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根本点,并以此与从原则出发的唯心主义思想路线相对立。他还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以事实,而不是以可能性为依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纲领应该以绝对确凿的事实为依据;马克思主义者只能以经过严格证明和确凿证明的事实作为自己的政策的前提。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从事实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并且要求结合新的具体事实进行阐发和应用。总之,只有注重事实,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因为坚持了从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邓小平文选》第2卷,11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必须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产物,必然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中国现实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它要求人们必须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迷信观念、教条态度和僵化思维,要求人们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否则,那就将封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道路,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及其发展。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一贯立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产物,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作为本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同样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的产物。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它要改变人们的保守思想和僵化思维,而且在于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提供了一种基本态度和根本方法。事实证明,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精髓,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的基本方式和根本方法。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意味着想问题、办事情都要立足现实、扎根现实。但这并不等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要停滞在现实之中,束缚于现实之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不仅要了解中国目前所存在的现实情况和现实问题,而且要研究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它既包括从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联系中揭示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客观规律,又包括研究和解决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新情况和新问题的新方针和新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开拓创新,走自己的路,不仅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的根本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是要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种新情况、新问题,只能靠提出新办法、开辟新道路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是开拓创新,走自己的路;作为其思想反映和理论表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的根本道路,也只能是开拓创新,走自己的路。坚持这一道路,不仅有利于克服教条主义和端正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具有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正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和事实求是,则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辨证方法的统一,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顺应时代潮流不断与时俱进,研究和解决我们在前进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不断取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进展,努力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5.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论文 篇五

一、学生素材灵活选择

学生素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知、认识、研究的对象。教材里的学习素材都是精心选择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教学中,不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下面是引入“比例尺”的教学实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学校前面那条铁路叫什么铁路吗?生:兰青铁路和兰新铁路。师:对。这两条铁路都是从兰州市出发,一条去青海,一条去新疆。你知道兰州到青海西宁的直线距离大约有多长吗?生:不知道。师:能不能利用这幅地图来计算兰州到西宁的直线距离呢?

提供鲜活的素材并创设出乎意料的问题引出学习的主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呈现方式适当变化

不同年级的学生都有各自的年龄特征,教材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不断刺激学生的感官和心智,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喜爱并愿意接受的积极情感。新课程标准教材已有了较大的改观,采用了大量的卡通、图片、对话、表格等表现形式。不管怎样,教师要适当改变教学内容单一、机械的呈现方式,将教学内容变成适合学生探索与交流的学习素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助建构和主动发展。以“乘法结合律”的教学为例,例题是两道单纯的计算题,没有现实背景的依托。我根据算式编了这样一道题:一支钢笔14元,一盒钢笔12支,买5盒钢笔一共要多少元?学生很快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列出不同的算式,得出:(14×12)×5=14×(12×5)。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材又呈现了类似的三道乘法算式,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我没有和盘托出,而是采用了如下分层次呈现的方式。

(1)出示“(3×4)×6○3×(4×6)”,○里应填什么符号?两边算式的运算顺序相同吗?(2)出示“10×20×3”和“10×20×3”,你能按不同的顺序计算着两道相同的算式吗?它们的结果相同吗?(3)出示“(7×12)×5”,你能很快知道它的结果与那道算式相同吗?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有了前面几组题的认识经验,第⑶题很快写出“7×(12×5)”,并在叙述思考过程时就把规律说了出来。教学内容的动态呈现引起了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了自主建构。

三、理解、表达富有个性

数学是严谨的科学。对数学的理解与表达应重视质而轻形式,不必苛求标准化、最优化。要给学生提供结合具体情境,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理解的机会,使学生的个性发展成为可能。例如“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这一结论确实比较精炼、科学,但是,不这样表达是否就一定影响学生对其实质的理解呢?教学中,我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一结论的理解,整理如下:(1)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的比是1∶3。(2)一个橡皮泥圆柱可以做成3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3)在一个圆柱中挖去一个最大的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等底等高不见了”)。这里既有以客观事物为支撑的具体形象描述,又有抽象程度较高的数学表达方式的转换,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使课堂成了放飞想象的空间,学生不再为形式化所累。

四、解决问题策略多样

传统教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强调演绎推理的严谨,忽视合情推理及其他非形式化思维(直觉、联想、顿悟)所具有的创造性,磨灭了学生天性中潜在的创造意识。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化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敏锐感知问题的实质,准确捕捉相关信息并加以整理,合理、灵活地解决问题。如这样的问题:李老师到新华书店买书,他带的钱如果都买连环画,可以买15本,如果都买故事书,只能买10本。已知每本故事书比每本连环画贵2元。李老师一共带了多少钱?通常的方法是:买10本故事书比买10本连环画多用2×10=20(元),两种书的本书相差15-10=5(本),即20元可以买5本连环画,每本连环画是20÷5=4(元),总钱数是4×15=60(元)。这种方法属于常规方法,但是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和思考过程有些复杂,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助探索,结果学生发现了很多有创意的非常规方法。

方法一:李老师带的钱必然是15和10的最小公倍数。如果是30元,则30÷15=2(元),30÷10=3(元),相差1元,不符合题意;如果是60元,则60÷15=4(元)60÷10=6(元),正好相差2元,符合题意;所以李老师带了60元。

方法二:根据单价相差2元,可列出下表:

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只有4×15=6×10,可见李老师带的钱数是4×15=10×6=60(元)。

6.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读后感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样一个线索来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理解正确与错误的思想意识为实践活动所带来的不同的后果,要求学生能通过事例的讲解来理解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正确与否,明白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为什么要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体会思维由具体逐步上升进行抽象的过程,培养其分析归纳的能力;通过了解“正确或错误的思想意识给实践活动所带来的不同具体结果”,提高其对比分析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们懂得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制定的现实性,使他们能以与时俱进的思想,来自觉地拥护支持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从而培养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要求】

1.懂得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

2.在理解方面,能够列举实例说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正确与否,取决于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3.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说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与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此概念是理解本节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前提,也是理解本书其它观点的基础,为今后其它哲学常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意义与作用。是本节的基础观点,是学生能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前提,其作为方法论直接决定学生们今后是否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联系。是理解本科基本观点的基础,为今后其它哲学常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意义与作用。是理解本节的基础观点,是学生能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前提。【教学方法】

1.使用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利用生动的感性材料、故事,动画等形式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引起学生的感官触动,让学生自主探究,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刻问题浅显化。

2.坚持“材料—设疑—讨论—归纳”的探究与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并辅以案例的结合,通过设疑的方式,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比较、分析、释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和驳斥他人看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达到深刻领会本节知识点,并能灵活应用的目的。

3.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4.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提问:

1.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2.自然界是物质的吗? 三.讲解新课(33分钟): 以为学生们播放动画片《纸上谈兵》和《自作聪明的驴》为契机展开教学,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看观看,并自我总结观后所得到的哪些启悟?再回答幻灯片上所提出的“上述两个小故事都阐述了什么道理,它们其中有共性的地方吗?”问题,收集学生们的答案,予以总结,并导入所要讲述的知识点“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和要求: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的出发点。

2)哲学依据(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A.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只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3)举例说明:揠苗助长

4)结论:意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以课件上关系图为例,详加讲解。

再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诞生(德育渗透点)为导入口,辅以歌曲<<东方红>>和<<春天的故事>>,导引出“实事求是” 2.实事求是

1)科学内涵: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2)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

(1)必须从”事实的总和“出发,从”事实的联系中去把握事实“,而不能从部分事实出发,虚构一些联系放到事实中去,否则就要犯错误。以“盲人摸象”为例,详加讲解。

(2)必须从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实际 情况出发。以“刻舟求剑”为例,详加讲解。

结论: A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B 观与客观有机统一。

C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4.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意义: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以“行业组图”为例,辅以歌曲<<时代栋梁>>详加讲解。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以“和谐社会组图”为例,辅以歌曲<<走向复兴>>详加讲解。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以“青藏高原铁路组图”为例,辅以歌曲<<天路>>详加讲解。

四.课堂小结(3分钟):

1.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2.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 五.课堂练习(8分钟):

1.“按图索骥”.“郑人买履” 和“南辕北辙”,各阐述了什么道理? 答案要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ABC)

A、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按照实际情况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和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C、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意愿出发。

D、根据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正确处理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3.恩格斯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应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句话说明:(A)

(1)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2)想问题办事情应遵循客观原则。

(3)世界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世界。(4)理论只有符合实际才是正确的。A、(1)(2)(4)B、(2)(3)(4)C、(2)(3)(4)

D、(1)(2)(3)

4、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说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什么必须从国情出发?

参考答案: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2)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使主观与

客观相符合,才能做好一切工作。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 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4)我国目前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所以我们只有从这一实际出发,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保证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

5.材料:青藏铁路要经过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我国政府在规划和建设青藏铁路的过程中,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的原则,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克服了重重困难,把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与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等工程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分析说明国家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是如何坚持从实际出发的? 答案要点:

A.根据青藏高原生态脆弱的现状,坚持正确的建设原则并科学制定措施,体现了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B.修建铁路过程中,全面规划,整体推进,并注重与生态保护的结合,坚持了全面,联系的观点,体现了辩证地把握实际,主观与客观做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修建铁路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的原则,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体现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六.布置作业(1分钟):要求学生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为自己制定一份今后职业规划的具体学习计划。

七.板书设计: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概念:

2.哲学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结论 意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实事求是 1.概念:

2.基本前提: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联系:

区别:

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关系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 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7.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读后感 篇七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

所谓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决定改革的必然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通过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也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社会中出现反对改革甚至否定改革的言论。这就需要从唯物史观层面和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角度,把握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性。

毛泽东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基础上,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他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开始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第二阶段是由“为主、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三阶段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要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一天,改革就必然存在一天。那种否定改革开放的思想,从根本上违背了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是有害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因此,从基本矛盾层面看,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在思想理论上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坚持改革,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改革事业。

三、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深刻地指出: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的实践已充分证明,其革命性意义是极其巨大而深刻的,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笔者认为,概括起来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启了当代中国历史新时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2.促进了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转变。3.推进了制度建设和创新,实现了由高度集权向民主法治的历史性转变。4.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实现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5.扩大了对外交往与合作,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6.推动了发展方式的战略调整,实现了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向科学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开放不仅仅指对中国经济的改革,它分为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强国之路。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就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深入研究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运用与发展,对掌握运用人类社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正确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有效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加强马克思理论理论教育,自觉地全面地贯彻执行,以这些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积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8.从实际出发 走创新之路 篇八

走创新之路

2009年的烟叶工作要以建设现代烟草农业为契机,从实际出发,从基层抓起,按照国家局“一基四化”的要求,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烟叶产量和质量,通过管理创新提高烟叶生产的到位率,通过组织模式创新实现减工降本,从而实现泸州烟叶的稳定、持续发展。

一、围绕烟叶质量的目标,创新生产科技。

从2008年评吸结果来看泸州烟叶的质量风格特色还不够明显,不同区域的烟叶质量存在差异。在烟叶生产科技创新上要突出“主攻质量、改善结构、突出特色”的三大任务,积极推广砂培苗等一批具有前瞻性、基础性的实用技术,引进优良品种,今年,古蔺、叙永两县各种植2.5万亩CF209,通过特色品种来实现泸州烤烟的特色定位,力争在质量上有较大提升。要加强技术培训,健全技术网络。要深化特色烟叶研究,进一步深化与国家烟草生理生化研究基地、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青州烟草研究等科研院所的合作,提供烟叶生产的技术服务,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形成开发和推广的集成优势,实现“泸烟”上档升级。

建立科技服务体系

二、围绕提高单产的目标,创新管理模式。

1、加强烟叶户籍化管理。将烟叶生产户籍化管理这一从卷烟网点建设推广市场访销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管理模式应用到烟叶生产管理上,其核心是“落实制度、考核到位”,即通过对物资供应,技术服务,生产过程管理的细化和量化考核,提升管理手段和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按照户籍化管理的基本思路,对烟叶生产技术员“分线包干、责任到人、实行四包一挂”,即对烟农包技术、包服务、包产量、包质量,个人收入与业绩挂钩,按月考核,奖惩兑现。

2、加强烟叶生产标准化管理。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标准化原则,对烟叶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的烟草农业科技成果和技术的迅速推广,确保烟叶质量和安全,促进烟叶的正常流通,从而达到技术标准化、生产程序化、管理规范化。将分散经营、各行其是的农户,用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其烟草种植行为,从而生产出规格一致、质量高、风格特色稳定的烟叶产品。

3、加强推广GAP管理。我市通过两年的GAP管理试点,对推行烟草GAP的认识逐步加深,对GAP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理解逐渐提高,大力推广GAP管理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用行政管理的办法去组织指导烟叶生产的管理模式,变松散、粗放型管理为紧密型、专业化管理,提高为烟农的服务质量和烟叶生产技术到位率。

4、加强督察考核管理。层层建立严格的检查考核制度,加大对烟叶生产的过程考核,特别是几个关键环节实施阶段性考核,注重细节监管,根据考核情况兑现阶段性考核奖励,奖惩分明,建立富有效率、激发活力的新型考核机制。

三、围绕减工降本的目标,创新组织模式

1、走烟叶生产合作社之路。按照股份制的要求,本着“入社自愿、合同产销、互助互利、利益均沾”的原则,吸收有劳力、有技术、又愿按照章程要求种植烟叶的烟农参与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严谨的烟叶生产经济合作组织。通过烟叶生产合作社的形式,把烟农组织管理起来,社员遵守本社章程和管理制度,共同组织烟叶生产,所得收益依入股份额归社员所有。

2、走专业化生产之路。按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在作业方式上积极推广集约化育苗和专业化烘烤,在移栽、采收、植保、分级等环节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队,有效推进机械化作业,节约了土地资源和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烟叶质量。发展农机专业户和专业服务组织,有效利用社会化、市场化服务力量,因地制宜地拓展机械化作业的范围和领域,积极推进育苗、耕地、移栽、采收、编烟、烘烤、分级、病虫害防治等烟叶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专业化分工,不断延伸专业化服务范围。

9.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读后感 篇九

广州市越秀区瑶台小学 陆志群

【摘要】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这就要求作为教学工作者的我们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和改造教材,用好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教学中如何灵活处理教材呢?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教学中如何灵活处理小学数学教材。

【关键词】 结合实际、灵活、处理 【正文】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实施新课程标准必然要求教师抛弃过去的“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依赖思想,积极投身课程建设,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大胆挖掘素材,科学灵活地处理和改造教材,用好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真正转变教材观。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教材,再走进生活,去感受体会数学的内涵,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那么,如何灵活处理小学数学教材呢?本人结合这几年的课堂教学经验谈谈以下几点处理教材的方法。

一、内容再现,使教材知识更生活化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数学的教与学应该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自己要学的数学。

如在教学“比一比”时,可通过让学生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如在学习“认位置”后,可让学生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

又如在学习了“分类”一课后,可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整理自己的房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这样的教材处理,学生学到的绝不只是书中要求要掌握的知识,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发展。利用生活原型,实现“数学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原型,联系实际讲数学,使学生用生活经验来指导自己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生活经验成为智慧经验。真正让学生把知识用于生活,学会生活,提高社会生活能力。

二、创设情景,使教材知识更趣味化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如在教“加法的初步认识”时,我根据农村学校的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媒体情景;先出示一个花草绚丽的小山坡,有小鸟唧唧喳喳地叫着说:“瞧!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鸡宝宝正在欢快的找蚯蚓吃呢!”同时配上了轻快的音乐,边演示、边提问;“小山坡上来了几只小鸡”?“先来了2只”,“又来了几只”?“又来了3只”?“现在有几只”?“5只”。就用数字2+3=5表示!这样由静到动、形象逼真地直观演示,使学生对这加法的理性认识水到渠成。结果学生的思维活了、兴趣浓了、学习乐了。

又如在学生学过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后,可以创设学生所兴趣的“买玩具”的购物情境:(出示玩具图),价格分别为2元、3元、4元、5元、6元、7元、8元等。洋洋花10元钱买了一些玩具,他买的是哪些玩具呢?请你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可以买2个(即2元和8元的或3元和7元的„„)有的说:可以买3个(即3元的2个和4元的1个或4元的2个、2元的1个„„)有的说:可以买4个„„还有的同学说:可以买5个,每个2元的。在教师的鼓励指导下,同学们用式子有序地表示出来。通过整理,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对10的认识和对加法含义的理解,而且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在这样的情境中,变死的、枯燥的教材为生动有趣的、学生所喜欢的内容。使学生不仅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感受数学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调整结构,使教材知识更合理化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有效的学习活动不只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如果忽视了学生的数学现实,其后果是:要么学生不能理解新知识,要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这些都是与新课程倡导教学目标相背离的。

例如:我在教“圆的认识”时,发现学生准备了圆规后,课间已经能够画圆,并且能画出许多漂亮的图案。因此,我改变教材中的顺序,由画圆开始,然后到在一张纸的中心画圆,并让学生说明怎么能肯定这个圆就在这张纸的中心,从而认识圆心,并明确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再到画跟老师一样大的圆,引出半径、直径的概念,并理解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最后,再从自己画的圆中发现、总结出半径、直径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学生始终处在操作和探索之中,学得生动有趣。既掌握了知识,理解了概念,发现了规律,又激发了兴趣,培养了能力。

又如在学习两位数加法时,教材安排了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计划用两课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课前我根据我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学习能力,调整了教材内容,将两课时的内容归并成一课时,让学生在一节课内同时学习进位、不进位加法笔算。以便多出来的课时为其他的学习难点服务,或用来对学习内容的拓展和进一步深化。这样的教材处理不仅节省了教学课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一个体系中同时学习不进位和进位加法,便于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对两部分内容进行直接对比,减少学生的计算错误率。

四、适当补充,使教材知识更有深度

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程度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习过程的生动性。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站在一个整体联系的层次去审视教材,理解教材,对教材进行创造性驾驭,必然要适当对教材的巧加工,对教材进行开发调整、适当补充;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及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及时鼓励,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例如在教学完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时,有学生提出秒针(其实我们班有好多学生都带手表)我根据当时学生的兴趣及求知欲,故意说:这是三年级的知识,你们想掌握吗?一时更提高了学生想学的积极性。我一口气把有关秒的知识当场教给学生。从中既深化了课程知识,又满足了大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不但没有负担,且学得开心,他们认为“我虽是一年级的学生,但已把三年级的知识学会了,太了不起了。”

总之,作为教师,就要灵活利用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处理教材,创设一个有利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和学习环境,目的是为了“活化”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与文本的自主对话中,习得读书之法,深味读书之乐,经历体验过程,受到强烈感染,全面提升素养。

10.马克思作业——一切从实际出发 篇十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个人来讲,是解决问题,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只有在我们真正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从实际中总结规律,才能更好地应对问题、解决问题。对一个政党来讲,是正确地制定和执行发展路线、政策方针的前提,只有根据实际情况,才能真正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都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达,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会随着当时的历史条件改变而改变,所以绝不能生搬硬套,要从实际出发,从而才能制定出一套符合现有历史条件的革命策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才能真正的认识世界,合理改造世界。

怎么做到从实际出发?

做到从实际出发的关键在于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注重事实,要依照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则,而不是仅仅单凭几个实例,那样是毫无意义的,对事情的解决及事物的发展没有丝毫的帮助。注重事实,在必要的条件下,这些事实是要经过严格证明和确凿证明的,同时,在历史的发展中,我们不能以可能性作为判断的依据,更不能仅仅依照片面的猜测作为施行方案的根据,我们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就要从整体和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通过不断的深入分析、归纳总结,剥离虚假及浮华的部分,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从客观本质上了解事实,抽象事实。

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事实求是。要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还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并且敢于追求事实,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只有这样,发挥保持主观能动性,才能实实在在的将热情投入都对事实的追求中去,才能从实际出发,为推动发展等做出贡献。

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一个政党及国家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坚持从实际出发,对一个政党来说,能够准确的认识当前形势,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路线的政策方针,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思想,事实求是,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坚持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揭示事物的真理,作为行动的向导,反对教条主义,对待不同性质的事物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实事求是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思想基础和前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的原则,才能承认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客观事实,才能真正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不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带领人民群众走向胜利。

坚持从实际出发,对一个国家来说,静下心来,实事求是,制定国家发展计划,按照现有的历史条件,组织群众,切实投身于国家建设中。同时,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不断解放思想,使思想与实际所结合,指导人们打破陈旧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真正切合实际求发展。

从历史角度来分析,从实际出发,事实就是,有着很大的实际作用。在我国及我国共产党的发展路途中,有着极其深厚的教训经验,如“文化大革命”、“大跃进”运动等教训,都警示着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后来我国决定实施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则是从实际出发,不禁锢于社会主义只能走计划经济道路的枷锁,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切从实际出发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意义?

上一篇:高考作文的命题猜想下一篇:学习人格心理学的感受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