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案例分析(共8篇)
1.校园文化案例分析 篇一
“海尔企业文化造就海尔”案例分析报告
1、案由:
“海尔企业文化造就海尔”案例分别从海尔的市场观、质量关、服务关、人才观等不同角度诠释了海尔的企业文化,从上述案例可以得出海尔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
2、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对企业的管理和形象提升有直接的影响。在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是整个企业的精神,是企业核心力量的诠释。核心价值观也称为“关键信念”,它是一个组织所拥护和信奉的东西,是一个组织最重要的和永恒的信条,是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的一些原则。
“以人为本”基本含义在于: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而企业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则以一种企业价值观而存在,在其作用和引导下,企业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行为方式、规章制度及道德规范所存在的不足与弊端,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促使企业更快更好实现经营目标。在企业文化中,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站在企业员工和用户的角度考虑企业的发展问题,有利于提高企业凝聚力,同时也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文化是通过长期的总结归纳出来的有利于发展的精神指导,具有强大的历史根源和理论依据。在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协调和控制,并对企业的行政管理、生产营销以及技术研发进行指导和规范,形成具有企业特征的经营运作模式。就当前来说,企业文化建设具有规范性,是企业建立健康的内部管理体制的基本前提,是将企业职工与管理层实现统一的重要因素。作为企业科学管理的思想和文化结晶,企业文化的功能性和作用已经得到认可,当前正在市场经济中掀起一股建立企业文化的浪潮。在一定程度上,企业文化的系统化建设成为了企业竞争的一个重要部分。具体来说,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体现在: 第一,企业文化能够有效的团结企业员工
在当前的经济社会,知识经济、信息元素等充实着整个社会以及市场,企业的生存发展依赖于企业的优秀人才。因此,当前企业管理的重要任务是如何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在企业管理中需要关注人的力量,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总的来说,企业文化最本质的内涵就是加强人的管理,注重人的思想以及道德,以及人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的根本作用就在于能够凝聚人的力量。企业文化具有粘合剂的作用,能动的将员工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形成目标明确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将企业的利益和企业员工的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效的实现企业价值和企业员工价值的和谐统一。对企业员工具有凝聚和约束的双向作用。第二,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企业文化有效的将企业员工目标和企业整体目标统一起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整体目标,参与市场角逐,在竞争中取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企业管理中,利用企业文化的规范作用,可以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同时,企业文化能够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是企业文化在传播媒介的主体映射,也是企业形象的灵魂和核心。在市场竞争中,优秀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管理的成功标志,而企业形象的主要塑造动力来源于科学的企业文化。第三,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管理者起着中坚作用,是整个企业行为规范的典型代表,也是整个企业组织力量的缩影,对企业管理的发展有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企业的管理者将企业价值观人格化,提升了企业文化的凝聚力量,是企业精神的实践者,对企业员工具有引领作用。在科学的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的作用无可替代,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管理者的模范带头作用至关重要。通过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科学地对企业进行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的合理化、有序化。
二、如何加强企业文化中的“以人为本”
企业管理需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定,需要企业文化的规划和约束。企业的规章制度对企业员工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但是却不能从心理上凝聚每一个员工的内心,而企业文化从企业员工的角度出发,从精神上引起共鸣,从价值观念上引起重视,通过企业文化的引导作用,实现企业职工与企业目标的协同,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质量,提升企业形象。所以说,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加强企业的人本作用,注重以人为本。
首先,需要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取得市场竞争胜利的决胜因素。提高企业的人本思想,需要建立其系统的价值观,统一企业主体的思想观念。建立起包括企业的形象在内的发展规划,以及企业内在精神,完整的企业文化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只有坚持以为文本,注重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服务人,注重思想的先导作用,通过有效地激励措施来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潜质,是企业效益得到最大化。另外,通过建立有效地企业文化长效发展机制,完善企业文化以及职工思想,保障其思想的高度纯洁,以及文化的丰富合理。
其次,立足企业实际,关注细节。建设科学的,以人为本的内部企业文化,需要站在企业的当前实际的基础上,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从内之外,统一协调。企业文化是一种内生的企业力量,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发展的潜在动力,不是由少数人强加给多数人的理论,强大的企业文化是建立在大多数人的基础上的,服务于企业主体,同时推动企业主体的发展,因此,在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过程中,需要注重细节,才能真正起到促进企业管理的作用。因为企业文化蕴含着特有的企业价值,在企业运行和发展中都有影响作用,所以,在企业中,需要关注企业员工的细节生活,从细小处着手,只有通过仔细观察,从细微处进行文化整合,才能建立较好的企业文化,才能较好的推动企业管理。
最后,综合企业员工的整体思想,形成长远发展的企业文化。如果说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具有激烈和引导的作用,必须是企业文化建立在符合企业员工利益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实现企业主体的价值的基础上才能促进企业的整体效益提升。因此在建立以人 为本的企业文化需要融入企业员工的意识,获取企业成员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如此,企业文化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空间,员工才能按照企业文化的内涵对自己进行规范和引导,只有在认同的基础上才能促进自我的认同感。另外,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员工的文化教育和业务培训,并教育引导员工树立为用户服务、为用户提供满意产品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增强工作责任心。企业经营展丰富多彩的、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丰富员工的团队精神,提高企业凝聚力。”所以,建立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长远企业文化需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需要结合整体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进行科学的引导。另外,有利于提升企业管理的企业文化需要走进企业员工内部,要有概括性的企业文化特征和标志性事件,要有典型性的企业实践和代表人物及思想观念,也要有明确的企业发展目标,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综合整体的企业思想,达到完成企业目标的企业运作。
结语: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整合,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具有推动作用,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形象,因此,企业文化的建立必须要深入人心,成为具有典型性的文化符号。
“以人为本”基本含义在于: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2.校园文化案例分析 篇二
案例一
于静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平时经常和留学生一起上课,课间也经常在一起聊天,渐渐地与韩国留学生英爱熟悉起来,有一天,韩国学生英爱邀请于静去她的宿舍做客,于静愉快地接受了英爱的邀请,但是,当于静来到英爱的宿舍门口,发生了尴尬的一幕,于静把鞋脱下来后习惯性的寻找拖鞋却没有找到,无奈只好向英爱求助,但英爱并未拿拖鞋而是做了一个用脚上的白袜子蹭地的动作,于静不解,但是见对方没有拿拖鞋的意思,也只好很别扭的直接走了进去,这时看到房间里还有两个男孩子,英爱给他们做了介绍,原来,两个男孩是英爱的同学,他们每周都会在一起学习,讨论问题。大家都坐下之后,于静刚要开口,其中的一个男孩突然问了一个很突兀的问题:你多大?虽然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将年龄视为多大的隐私,但是异性突然问了这样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还是让于静心里多少有些别扭。好在接下来的聊天还是很愉快的,只是两个男孩子知道于静比他们年长两岁后,变得十分有礼貌,一直称呼姐姐,倒是让于静很不好意思。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已经体会到中韩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障碍,虽然这些差异并未引起大的冲突,但是这些小插曲还是使原本愉快的气氛变得有些尴尬,某种程度上对跨文化交际是有所影响的。首先,我们要了解一点,那就是韩国人在房间里不穿拖鞋,只是穿着袜子在房间里活动,他们的地板通常擦得十分干净,即使你穿着白袜子,也不必担心,英爱用袜子蹭地的动作正是为了表明自己房间的地板很干净,不会弄脏于静的袜子。
另外,韩国人很可能在初次见面就询问你的年龄,尤其是在双方看起来年纪差不多的情况下,他们更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但那非意在窥探你的隐私,而是确定在接下来的谈话中是否使用敬语,韩语的敬语系统十分发达,并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敬语的使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进行严格要求。韩语在八大类词语中,除了很小一部分的数词,都有表示尊敬、自谦等的形式,韩国人用这些丰富的词汇及语法来表现尊卑等级。韩国人对于长辈甚至是同辈中年长的人哪怕仅是几岁之差,都要使用敬语,对于比自己地位低或者年龄小的不需要使用敬语,使用怎样的语言是绝对不能出错的,否则会给人留下没有礼貌、缺乏教养的印象。案例中的两个男孩子虽然使用汉语,但是因为于静年长一些,他们在用词和动作上还是会格外礼貌的。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现象,即韩国学生会三四个人在一起学习,吃饭,讨论问题等等,只要和韩国人略有接触,你就会发现韩国学生确实常常有自己的圈子,通常是三到四个人的小圈子,他们上课坐在一起,讨论作业时一起,在中国旅游也都一起,而这个圈子别人很难走近。由于韩国处在东亚文化圈,同时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颇深,逐渐形成了韩国人不爱出风头,害怕出错,不爱独自行动而时常有自己特定的圈子这种群体取向的表现。在这种群体主义倾向的影响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韩国人来说至关重要,在韩国,一个人独来独往是很可怜的景象,甚至一个人吃饭也被视为是非常奇怪的事,吃饭的人自己也会觉得尴尬,好像自己做了什么不光彩的事一样,因为韩国文化对于不能融入群体这件事是持批判态度的,这与西方的追求个人独立截然相反,而为了维持和谐的人际,韩国人的应酬也是非常普遍,下班后,大家去喝一杯司空见惯,且可能并不是喝一场,换个地方可能有开始了第二场,第三场,而后可能又去唱歌,并且他们真的是喝酒,很少的菜,只为酒而来,不像中国人说喝酒其实吃饭的成分很大,韩语中甚至有专门的词汇,表示喝酒的一场两场,夜生活的丰富也导致了韩国人睡觉时间很晚,从某种程度上说,韩国人为和谐的人际关系付出了很多。
案例二
韩国人硕镇交了一位漂亮的中国女朋友,第一次来到中国岳母家,在门口见到岳母硕镇立刻鞠躬,韩国的鞠躬都要达到九十度,岳母愣了一秒,因为在中国很少这样鞠很深的躬,一般恭敬地问一下好就可以了,对于这样的深躬,岳母有点不知所措,最后慌忙也鞠了一躬作为还礼,女婿吓坏了,于是更深地鞠了一躬,岳母只好又还礼,如此几次后,女婿的表情十分痛苦,因为女婿的头就要贴着脚了,再继续他可能需要跪着进家门了,好在中国女孩感觉到了问题,招呼硕镇进房间,才结束了这场难解难分的鞠躬比拼。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虽然中韩两国都有鞠躬这个礼节,但具体的细节却有极大的不同。首先韩国人为了表示尊重,他们经常行鞠躬礼,而中国人现在很少鞠躬。且韩国鞠躬要求九十度,不达到九十度可以视为不礼貌,中国人的鞠躬则没有这么多讲究,显然,这里的硕镇和岳母都想表现得有礼貌,但却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习惯在做,其实他们只要稍微了解彼此的文化并且切实地选择依附一种文化,便不会造成这样的尴尬,这位韩国男孩如果能够了解在中国鞠躬已经很少,而且既然来到中国完全可以按照中国的习惯,礼貌的问好就可以了,或者这位中国岳母明白在韩国长辈不会还礼,只要微笑着点点头就是礼貌的表示了。
从上述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韩两个国家对于礼俗文化上的差异。韩国人通常比较重视礼品包装,他们认为精美的包装能够为礼物增加附加值,这个附加值包括“精神上的附加值”和“物质上的附加值”,精心准备的礼物配上合适的包装更能让人在收到礼物的一瞬间同时也收获惊喜。相反,如果收到没有包装的礼物,则会让人误解为礼物是旧的或是别人送她的礼物他又转送的,中国人一般对礼品包装不太讲究,觉得送一件礼物对方用得着的,品质好的就行,在无意义的包装上浪费金钱时间是一件不值得的事情,这一点可能与中国人的实用主义有关。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会发现,只有我们与异文化接触或深入到另一种文化中,我们才能真正的体会到自己身上固有的文化,而原本看起来极其相似的文化可能在实际接触中我们便能体会到其中微妙的不同,就如中韩文化一样。中韩两国似乎有很多相像的地方,但其中比较细致的差别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冲突。因此了解两种文化的细微差别,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适当的选择文化依附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必要条件。只要我们都以开放和谦和的心态去进行文化交流,跨文化无论对于个人还是民族都是一个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的有意义的成长的过程。
摘要:与中西文化相比,中韩文化的差异性相对较小,但这些貌似微不足道的差异却因为容易被忽视而经常造成跨文化交际中障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需要更细致地体会这种很微妙的不同,才能顺利的进行交际。文章结合具体的案例对两国文化的差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期为中韩文化的研究提供资料。
关键词:跨文化,中韩文化,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2]黄有福,陈景富.中朝佛教文化交流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校园文化案例分析 篇三
关键词:社会文化 校园文化 学生人文素养 影响 互动因素
一、对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和人文素养的概念界定
所谓社会文化,“广义上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享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狭义上指人类文化的象征物,如文化遗迹、文物、各种艺术形式等。”[2]笔者认为,社会文化是具有社会普遍性的文化,它的特征在于文化的社会属性,是文化在人类共同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包括哲学、宗教、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成员积累的习惯。
对于校园文化的定义,学术上有很大的争议。有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范围,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内部的环境和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 [3]但另有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质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和集体舆论等。”[[4]笔者认为,后者所定义的包括学校传统、校风等一系列在学校自身发展过程中由所有教师和学生创造沉淀的办学思想、校风、行为规范等应属学校文化。而校园文化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团体的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学生的文化观念以及学生特有的积极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还包括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开展的各种社团、群体活动。
而人文素养,并不仅仅是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科学知识和掌握的人文学科知识,只有将人文知识上升到自身的品格,才形成了一种素养。所以,人文素养是通过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或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而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二、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任何校园都客观地存在于某一社会环境,校园文化也存在于相应的社会文化大环境中,同时无时无刻不受社会文化的影响。由哲学、宗教、艺术、道德风俗等内容构成的社会文化,以各种形式和不同方面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
(一)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影响的特点
1.广泛性。在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内容繁多,涉及哲学、宗教、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成员积累而成的习惯。另一方面,校园文化的内容也极为广泛,包括学生思维方式、行为特征以及开展的各种群体活动。因此,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
2.双面性。社会文化的内容繁多,不仅有优秀的文化,也有低俗的、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文化。因此,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具有双面性。良好的社会文化可以促进校园文化更好的发展,而社会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将导致校园文化的低俗化,甚至危害校园文化的正常建设。
3.民族性。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民族文化,其某些特色必然影响其校园文化,并且反映在校园文化中,形成不同校园文化的民族特色。例如我国四川黄龙溪古镇的学校创建校园火龙灯舞文化,不仅是对火龙灯舞这种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便于学校教育的实施和校园文化建设。[5]又如德国校园文化受德意志民族文化的影响, 形成“为国为民, 服务国家之精神为己责”的民族特色。
(二)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影响的表现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于社会中,其产生、发展、性质与功能等不同程度地受到作为大环境的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校园文化受社会文化影响的内容如下:
1.社会文化影响着校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首先,校园文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校园的产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才能产生的。校园文化依赖于社会文化这片土壤而产生。其次,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发展基本上是同步发展的。校园文化依赖社会文化而产生,但在发展过程中却与社会文化发展同步。如社会经济结构转轨引起社会文化变化,从而波及到校园文化,出现“第二职业”、“竞选”、“双代会”等现象。
2.社会文化影响校园文化教育的目的。校园文化具有与社会文化不同的教育性,因为校园文化自产生那天起, 便担负着教育校园主体的职能。而培养符合什么标准的人才, 校园文化需要反映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需求和社会文化的导向与制约,其教育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因此,社会文化不仅影响着校园文化培养什么性质的人才,还影响着培养何种水平、多少数量的人才。
3.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更多的表现在对校园文化功能的影响。首先,校园是传播精神文明的场所, 其文化层次比其他场所都要高,校园文化势必要将这种高层次的文化进行传播。而作为大环境的社会文化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校园文化的辐射, 对不符合社会文化发展要求的辐射内容, 社会文化会进行抵制、与之相冲突、 甚至封杀。因此, 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校园文化辐射的内容和形式。其次,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创造功能,校园文化是在对历史的和现实社会文化的扬弃后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文化。
三、社会文化对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影响
社会文化包括哲学、宗教、道德、社会常识和传统文化等,而人文素养是科学常识、人文知识升华成的一种内在品格。所以,社会文化中对人文素养影响较大的应为社会常识和传统文化。陈丹青先生在《常识与记忆》一文中提出近年来全国大谈人文并不是件好事情,“正相反,它说明人文状况出现了大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以我的看法,先别奢谈所谓的人文,我们要紧的是先恢复常识和记忆”。可见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的社会常识和传统文化对人文素养形成影响之普遍与基本。
首先,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的社会常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同时也是人文素养的构成基础。而只有掌握了充足的人文学科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才能上升为人文素养。
其次,我国社会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华大地的、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文化精粹,正确引导大学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才能提高其人文素养,养成其高尚的精神品格。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从爱国诗人屈原、陆游到精忠报国的岳飞、文天祥,这种信念经过一代代人的充实提高。到了后代则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名言对之做了精辟总结。表达了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豪情壮志和浩然正气。第二,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真诚、宽恕的良好品质。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忠孝仁义这种价值取向对大学生摆脱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思想,缓和日益淡漠的人际关系,树立集体主义精神、高扬奉献精神大有裨益。
因此,加强人文学科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即使对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更加强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四、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学生人文素养的互动因素分析
(一)社会文化环境越好,市场对校园文化、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越高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文化环境也不断的发展成熟。在逐步完善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对校园文化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也不断提升。校园文化虽依赖于社会文化产生,但在发展上却具有同步性。而学生人文素养在发展过程中也无时无刻不吸收着社会文化的养分。所以社会文化环境越好,必然对校园文化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越高,同时也能更加促进其发展。
(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是提升校园文化层次的重要切入点
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各项团体活动,只有提高学生自身人文素养才能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并在课外通过艺术节、辩论赛、技能竞赛、文学欣赏等形式,来超越狭隘的课堂接受的知识,主动构建具有较宽基础的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学会思考、学会欣赏真善美,从而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又将人文素养注入到了校园文化中,从而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
(三)学生人文素养是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培养出来的,是社会进步、社会文化提高的表现
学生人文素养很大程度上受校园文化的影响,在学校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节、辩论赛等活动中形成,同时又以各种团体活动表现出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无疑可以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因而也提高社会文化的表现层次,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学生人文素养在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中产生发展,校园文化受社会文化和学生人文素养影响同时又是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文化程度的表现,社会文化是学生人文素养和校园文化产生发展的肥沃土壤,同时又是学生人文素养和校园文化的最终成果。因此,学生人文素养、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着共同发展。
注释及参考文献
[1]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五”立项课题(XJK08CJB001)“当代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及学生人文素养影响研究”成果之一
[2] 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 编;袁世全,冯涛 主编.中国百科大辞典.北京:华厦出版社.1990.第271页
[3] 臧动.文化与学校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6122220947.html中国雅虎知识堂
4.企业文化案例分析 篇四
一、表层文化:
表层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呈现的表层企业文化,又称视觉文化或标识文化,它将企业所创造的文化品位通过企业的物质设施和产品商标、包装等表现出来,以其直观形象被更多人感知。
1、宝洁公司的办公环境
在广州宝洁的7层办公楼中,每层楼都根据功能的不同被装饰成不同的主题颜色。从功能上分,27~29层属于各业务组织办公区域,30层属于综合楼层,前台和接待来宾主要在这一层,31~33是各部门的办公区域。由此27~28层以橙色为主,包括墙壁、办公桌、休息间的沙发都是橙色的;29~30层以蓝色为主,这是宝洁品牌的主色调;31~32以绿色为主;33层也以蓝色为主,那是公司管理层所在的楼层。这种以职能为准设定办工环境的颜色的公司着实很少耳闻,而橙、蓝、绿三种颜色也确实能给人一种精神焕发的感觉,当员工置身其中顿感神清气爽之时,宝洁的独特的视觉文化展露无遗。
2、宝洁品牌的商标
商标设计将具体的事物、事件、场景和抽象的精神、理念、方向通过特殊的图形固定下来,使人们在看到商标的同时自然地产生联想,从而对企业产生认同。但是作为一个国外品牌,宝洁如果单纯采用直译法、意译法把它的它的英文商标翻译成中文的,这样也许会符合中国的文化要求,但会忽视中国消费者对产品名称从表便就能刺激人购买欲望的诉求。不同语言的不同特点及民族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商标的翻译必须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宝洁在进入中国市场之时确实让上商标翻译变成了一门艺术。
上世纪90年代初,宝洁产品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都是地地道道的洋品牌,但今天诸如“玉兰油”“飘柔”“海飞丝”“汰渍”等产品很多中国人都能耳熟能详了。“海飞丝”带给人太多的想象,一说到“海飞丝”三个字人们就会就会立马想到头发的飘逸美丽,自由浪漫。说到“玉兰油”,人们就会联想到如玉兰花般晶莹剔透、完美无瑕的肌肤,让人对产品产生无限的遐想与憧憬。再拿“飘柔”的英文翻译来说,它就摆脱了纯粹的音译和意译。“飘柔”英文名叫“Rejoice”,原意为高兴、欢乐。翻译成飘柔是因为当时在国内洗发水行业还未出现洗润合一的技术,经过广泛的问卷调查,营销人员发现头发的柔顺易梳理是消费者的普遍需求,于是柔顺的发质被作为这一种洗发水的定位。一经推广,便奠定了“飘柔”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而“潘婷”的英文名“Panthenol”则是维生素B5的另一种名称。这一商标名翻译成汉语不能意译,否则会有误导消费者之嫌,使他们将产品和医药保健品联系起来,因
此便采取了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易让产生美好联想的双音节词“潘婷”。
商标是一笔无形资产,商标代表着商标所有人生产或经营的质量信誉和企业形象。当宝洁商标不仅代表上乘品质还能引发无限美好联想时,它的独特文化内涵会让自己成为真正的适者。
3、宝洁产品的包装“可持续性发展”意味着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三方面互相协调发展,在当今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宝洁认为,“可持续性发展”代表的是一个承诺。这个承诺的内容是,宝洁在不会对产品和服务的性能和价值上有所折衷,同时又能够最大化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秉承“亲近生活,美化生活,为现在和未来的世世代代”的宗旨,通过产品包装的革新和兼具环保性及安全性产品成分的使用,公司运营的优化以及社会慈善公益项目的关注等三个主要方面,引领全球迈进“永恒之约”全新纪元。
为此,首先宝洁的做法是“减少包装材料”: OLAY多效修护霜——全新的产品包装与旧包装相比,减少了超过25%的材料; Gillette锋速3动力和锋隐——新式的塑料部分和纸板包装减少用料达25%;某洗涤剂——宝洁将在北美价值40亿美元的全部液体洗涤剂组合,换成双强度洗涤剂包,是常规尺寸的一半大小。其次,通过“利用可再生材料”,宝洁迈出开发可持续塑胶材料的第一步。从2011年起,宝洁在潘婷Pro-V、COVERGIRL、Max Factor开展为期两年的试点推行,采用来自巴西的甘蔗作物将作为传统塑料的替代品。这同时也是宝洁部门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把这种可再生材料应用到系列品牌的产品包装中。然后,通过“回收产品包装”,宝洁引领绿色环保生活向前迈进。潘婷Pro-V、伊卡璐草本精华——这两个品牌的包装在一般城市的回收站中都可以回收再利用,因为它们都是制作玻璃和厚纸板的材料。
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打造属于宝洁自己的独特包装,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相信宝洁定会越走越远。
二、浅层文化:包括企业的制度层和行为层文化。
1、宝洁的品牌经理制
宝洁的品牌如此之多,宝洁是如何管理和保证每一个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的呢?——品牌经理制。1931年,当时担任佳美香皂经理的麦肯洛提出了以“品牌管理”为主题的报告,并获得了高层经理的认同。品牌经理制度逐渐在宝洁内部运作体系中推广开来,至今,己成为宝洁经营的最大特色。
品牌经理扮演着三个角色:一是制订和实施品牌战略;二是在公司内部争取更多资源来维护品牌价值,或者扩大影响力;三是对外与分销商和市场终端打交道,促进该品牌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扩大影响力。一般来说,公司的市场部人员,只关心品牌管理的短期计划和短期结果,更善于处理日常的品牌维护工作;而品牌经理则更重视品牌的长期价值的保持和增值,关心该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喜恶变化。这同样也体现了一家有远见的公司对品牌的看法:品牌管理不仅是为了短期内获利,更是为了让品牌也能够“长青”。品牌经理制无疑为宝洁在百年时间内征战市场、建立宝洁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成就得益于品牌经理制度的这样几个特点:其一,打通产品的产供销链条,打破各职能门间的隔阂。通常来说,规模较大的公司职能部门众多,市场部门、研发部门、生产部门与行销部门之间,容易各自为政,从部门本位主义立场出发,各个部门不会主动考虑与其它部门配合,从而增加了公司内部的协调成本和摩擦。最后的结果很可以是,某一品牌的产品出现问题或者延迟上市,大家互相推诿。品牌经理的出现,成为破除部门隔阂的有效的解决之道。品牌经理,就像是该品牌的保姆或者保镖,他要“护送”该品牌的产品,从产品设计、生产到市场推广和销售的全过程,当该产品的某一环节上迟滞,最着急的肯定是品牌经理。品牌经理的出现,有利于公 司整合和发挥各职能部门的力量,从而形成合力,占领市场。其二,真正关心消费者需求,保持产品不断创新。传统企业的习惯做法是,制造产品,然后研究如何将产品卖出去,只是单向地由产到销;在品牌经理制下,品牌经理会极大地关注消费者的各种差异性需求信息,并及时搜集整理,反馈给研发和生产部门,这种营销行为是双向的,顾客的意见会改变产品的型态,而新的产品又会满足顾客的需求。其三,注重品牌的恒久价值。衡量一位品牌经理的业绩,除了看他当前的销售额等财务数字外,还有很重要的一项指标就是,他是否保持或者增加了该品牌的无形价值。这种评价保证了品牌经理不会仅仅满足于短期利益,而是着眼于品牌的恒久价值,从而为公司赢得真正的市场占有。其四,以目标管理丰富顾客价值。品牌经理要对产品的销售额及利润负责,因此,他对名个环节的成本会非常重视,一旦发现有成本上升的情况,就立即作出反应。有效的成本控制和不断改进的服务,可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丰富与提升产品的价值,最终使公司和消费者达到“双赢”。
2、宝洁的营销策略
首先是差异化经营。宝洁公司经营的多种品牌策略不是把一种产品简单地贴上几种商标,而是追求同类产品不同品牌之间的差异,包括功能、包装、宣传等诸方面,从而形成每个品牌的鲜明个性。这样,每个品牌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市场就不会重叠。不同的顾客希望从产品中获得不同的利益组合,有些人认为洗涤和漂洗能力最重要,有些人认为使织物柔软最重要,还有人希望洗涤和漂洗能力最重要,有人希望洗衣粉具有气味芬芳、碱性温和的特征。于是宝洁就利用洗衣粉的9个市场细分,设计了9种不同的品牌。利用一品多牌从功能、价格、包装等各方面划分出多个市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各类顾客的需求,从而培养消费者对本企业某个品牌的偏好,提高其忠诚度。
其次是多品牌策略。宝洁目前拥有300多个品牌,并且在全球超过160个国家里进行销售。例如在,在洗发水领域,宝洁旗下拥有飘柔、海飞丝、潘婷、伊卡璐、沙宣等数个知名品牌,每一个品牌都凭着其独有的营销诉求和产品定位而独领风骚,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每一个品牌的成功都是在同一个领域。为什么会这样呢?一般的营销理论都认为,单一品牌的延伸策略能使企业减少营销成本,能够使品牌价值“溢出”,使之覆盖于更多的产品种类。但宝洁的经历却证明,单一品牌的延伸理论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领域。比如,海飞丝是洗发水品牌,其市场定位是去屑不伤发,如果将这一品牌延伸至牙膏产品,必将会有新的营销诉求,反而会使消费都对这一品牌的认知产生混乱。多品牌策略也并非普遍适用。这必须结合产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的具体格局。
然后是宝洁公司本土化价格和分渠道策略。宝洁公司实行全国统一的零售价格体 系,在这个体系下,充分保证了各级经销商 的利润,宽广的产品线也保证在各个价位 段都有公司的产品存在,拓展了消费人群。并利用节日销售黄金周搞些买赠类型的促 销活动,这些变相的降价措施极大的促进 了销售。宝洁公司在 1988 年进入中国大陆市 场。十余年里,宝洁公司在渠道管理上经历 了三个发展阶段。1988 年至 1992 年,宝洁 公司对分销商采取的是典型的“推压式”管 理方式,将产品直接销售给分销机构,以分 销商交纳货款为分水岭来确认产品的所有 权的转移。从 1992 年开始,宝洁开始帮助分销商销售
自己的产品,同时对市场覆盖进行规划,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市场覆盖问 题。1995 年以后宝洁开始推行严格的数字 化管理,为分销商转型做准备。1999年7月,宝洁推出了“宝洁分销商2005 计划”,指明 了分销商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详细介 绍了宝洁公司帮助分销商向新的生意定位 和发展方向过度的措施。
3、宝洁与员工
宝洁非常重视每位员工的职业发展,并为此建立了一整套工作绩效评估、目标设定及审核、职业生涯规划的体系。宝洁希望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力,通过培训体系和教练辅导等方式为员工提供有力的支持,帮助他们达到自己的事业目标。宝洁公司的培训体系在业内很有名气。在美国总部,宝洁建立了培训学院。在中国,也有专门的培训学院。公司通过为每一个雇员提供独具特色的培训计划和极具针对性的个人发展计划,使他们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宝洁,最核心的培训不是课堂上的培训,而大多数是明确指定的直接经理对下属一对一的培养与帮助。宝洁认为,职业只是员工个人发展中一个比较核心的部分,不是全部,辅导员工的个人发展是最重要的。辅导要实现的,也不仅仅只是员工与上司之间的协助或者师徒关系,“宝洁的价值观要求充分尊重每一位员工,既可以与上司分享自己的成果,也可以无所顾忌地向上司倾诉自己的困惑。”宝洁中国公司HR经理 Cissy Zhou说。宝洁很少采用试用期的方法,认为与员工的雇用合同就像一纸婚书,相互之间应该尽快进入角色,进行身份的认同。因此,除了一对一的辅导谈话外,宝洁还推行“早期责任”制度,即从加入公司的第一天起,就让新人开始承担起真正的责任,迅速进入状态。宝洁坚信,早期责任会让新人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更快地成长。福利为了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人才,宝洁提供的福利薪酬待遇,在同行业中属于佼佼者。宝洁不断地调节薪酬系统,公司每年都做工资市场调查,以确保宝洁的工资和福利是具有绝对竞争力的,令表现优秀的员工得到相应的回报。宝洁除了为员工购买各种品类齐全的保险外,更在中国推出“宝洁奖励股”及其他项目,以创造一种鼓励承担风险、提倡主人翁精神、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宝洁新文化氛围。
三、深层文化
深层文化集中反映在公司的宗旨、使命、价值观和原则上。一个组织如果没有深层文化的积淀,那么它就像一个没有精神的人一样不可能有辉煌的未来。
1、宝洁公司的经营理念
宝洁奉行消费者至上原则。
宝洁照顾消费者十分殷勤,任何人都不会因此感到惊讶,因为大部分企业都强调消费者满意度的重要性。但是,宝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不仅仅是原则而已,它更是驱使宝洁深入了解消费者及进行其他企业行为的基本动力;它不只是方法论,而且是一种行事态度。宝洁公司前CEO约翰·白波先生对消费者至上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宝洁公司所有产品都要经历两个关键考验:一是消费者在店中购物之日,二是当消费者在家中实际使用之时。为经受住这两个考验,宝洁怎能不千方百计加强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
当然,宝洁首先选择了相信消费者。消费者是有眼光且有分辨能力的,他们会仔细权衡产品的价值及成本,然后选择提供真实价值的厂商。宝洁深信:顾客是最终决定谁是市场赢家的仲裁者,他们相信消费者的评价来自于其本身,因为消费者对品牌价值与品质的认知,将决定宝洁的未来。曾经有一位宝洁的品牌经理,建议将佳洁士牙膏的开口加大,如此一来消费者将会很快用完牙膏。这是一
个糟糕的主意,而且根本就是欺骗!何况消费者又不是傻瓜,他知道该用多少牙膏。当然这个提议很快就被管理层给否决了。
同时宝洁决定让顾客决定价值。价格并非决定价值的唯一要素,消费者对价值的敏感度,已由市场上无数成功的例子及少数失败的例子得到验证。有这样一个价值方程式:价值=所认知的效益/价格。价格经常主宰着上述的价值方程式,如果价格高于消费者所接受的价值时,消费者会拒绝购买。宝洁曾在首次推出抛弃式纸尿裤时,学到了宝贵的经验。价值方程式对帮宝适抛弃式纸尿裤的成功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宝洁推出品质相对更佳的帮宝适,并采取了较高的订价策略:一片10美分。从价值方程式来看,帮宝适所提供的效益是超过其价格差异的。帮宝适在伊利诺州进行市场测试,起初设定销售目标为2.5%的总换尿裤量。然而,市场反应冷淡,只达成0.8%的更换量。产品价值虽受肯定,但过高的价格却使消费者望而却步。
宝洁必须进一步降低成本,而唯一的方法是提供销售目标,因此,生产效率渴望提高,广告量必须适应规模经济,进一步提高以供应商的合作及谈判空间。高销售量将导致架上商品周转率提高,也促使超市向宝洁进货。在那个时候,抛弃式纸尿裤只在药房销售,由于毛利率高,因此,要放并不在乎商品周转率。然而超市的毛利较低,因此需要较高的商品周转率。又经过3次的市场测试,宝洁终于和消费者达成协议:如果每片的价格定位6美分,主妇们会经常使用帮宝适。最后一次市场测试,产片使用率已超过原先设定的12倍之多,宝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三分之一。
2、宝洁人的价值观
宝洁承诺为现在和未来的世世代代提供优质超值的品牌产品和服务,美化世界各地消费者的生活。为此,他不仅让自己的产品越来越出众,而且用自己的责任感和慈爱之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去改善他们的生活。在5·12地震后的第五天,佳洁士、欧乐-B就为灾区送去10万支漱口水,真真切切关注着灾区人的健康。
“亲近生活,美化生活”是宝洁的使命。为完成使命,宝洁不仅提供优质的服务,更履行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宝洁大中华区公益项目关注重点是青少年的基础教育,宝洁希望小学项目是宝洁大中华区公益的旗舰项目。宝洁公司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从1996年开始合作至今,13年来,风雨同舟,互勉向前,共同为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3、互相依靠、互相支持的生活方式
我们的各个业务组织、部门、品类和区域之间相互信任,紧密合作。我们对采用他人的建议及方法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我们与所有为实现公司宗旨作出贡献的各方,包括客户、供应商、学校和政府,建立真诚友好的关系。
宝洁公司始终把人看作是公司最大的财富,在日益激烈的商业全球化、信息化和高速化的竞争时代,宝洁人的品质,构成了宝洁的文化和竞争优势,推动着宝洁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和创新。如宝洁公司中国区总裁潘纳友在招聘致词中说:“我们需要的人才,无论是男性或女性,都必须是聪明而又乐于奉献的,自信而又积极主动,勤奋而又愿意不断接受挑战的人。”
宝洁把公司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归结为八个方面:领导能力、诚实正直、能力发展、承担风险、积极创新、解决问题、团结合作、专业技能。重视培养和发展人才,并把它视为未来事业成功的关键,宝洁的目标是尽快实现员工的本地化。并且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希望我们以狭窄、守旧、充满民族色彩的眼光去看待、苛求包括宝洁在内的任何一家跨国企业,但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法制、市场规则不断健全的社会中,宝洁们都能够认真对待自己的企业与产品,在企业运营之中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既为发展谋求利润的同时,也为所在的社会、国家、人民造就福祉。
5.宣传文化案例分析 篇五
从国际看,创意产业已成为近十年来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从国内看,“十二五”时期将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2010年底,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贸易中心等五大机构联合发布了《2010创意经济报告》,这是联合国继2008年首次对全球创意产业发展形势进行全面评估之后,第二次深入关注这一主题。报告显示,作为全球发展的新趋势,创意经济对推动经济复苏具有特殊作用,它把经济和文化联系在一起,在宏观和微观水平上包容了经济、文化、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创意、知识和信息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世界中推动经济增长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背景——迎合可持续发展时代主题,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实现文化科技相得益彰
创意产业是指那些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来源于人的创造力和聪明智慧,能够通过科技支撑和市场运作实现产业化,并为社会创造财富和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创意产业蔚然成风的原因主要有三:其一,创意产业迎合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题。人类社会历经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大发展阶段,正处于后工业文明时期。数千年的农业经济留给人类田园诗般的回忆,而近300多年的工业文明则给人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迁,其经济产出超过以往农业文明总和,同时,也严重透支了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近几十年来,人类一直迫切寻求新的产业形态以修正和弥补工业经济的不足,而传统服务业又难当此大任。创意产业扭转了经济投入的物质思维,转而将知识、智力、创意等非物质因素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它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满足了人类可持续发展对产业结构
升级的要求。
其二,创意产业促进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工业生产极大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消费,发达国家的人口消费能力已远远超出了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消费需求浮出水面,并不断凸显。这种精神消费的需求规模是大众的,要求产业化运作来满足。同时这种精神消费需求又具有完全市场细分的趋向,要求层出不穷的创意来满足。创意产业应运而生,既保证了精神产品的供给规模,又能体现产品与服务的个性特点,迎合了后工业时代人类需求水平对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
其三,创意产业实现了文化与科技的相得益彰。创意萌生于文化的积淀,文化的异质性决定了创意的异质性,文化的丰厚与贫瘠决定了创意的多寡,只有文化积淀到相当水平,创意才能做到新意迭出。同时,创意的萌生解决的仅是先期问题,其后还面临着实现手段的问题,并非每个美好的创意都能变为现实。后工业时代的科技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创意的实现问题。人类越发展,文化积淀越深厚,科技越进步,创意越纷繁,创意的现实转化越高效。正是文化积淀与科技发展在当代的融合使创意产业成为可能。
现状——跃入国家视野,产业强劲增长,细分行业亮点纷呈,投融资渠道逐步拓展
连续出版6年的《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用如下几个“特写”勾勒出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一是创意产业跃入国家视野。从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开始,文化创意产业就已经开始进入国家宏观视野。2009年,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得到了国家进一步重视。北京、上海、重庆、浙江、南京等省市已经出台了专门的发展规划,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战
略性产业大力发展。可以说,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引领经济优化发展的潮流,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二是创意产业强劲增长。“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6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有望达到1万亿元。据初步估算,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湖北等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已超过或接近5%,特别是北京已经超过了12%,上海超过了10%。由此可见,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加大。
三是创意产业细分行业亮点纷呈。2010年,我国电影产量达到526部,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电影票房增速连续6年保持30%以上,全年电影票房超过100亿元。其中,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达43部,国产影片票房总额为57.34亿元,占全年票房总额的56.3%,改变了进口大片主导我国电影市场的格局。影视动画产量达到22万分钟,扭转了进口片占主导的局面。此外,2010年,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网络出版、手机出版、动漫网游和数字印刷等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增速超过50%。
四是创意产业投融资渠道逐步拓展。2010年,出台了多项金融支持创意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专项政策,推动文化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全年文化创意产业中长期贷款累计新增276亿元,中央和各地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达52亿元。迄今,7个省市成立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或投资公司,资金量达到百亿元;26家文化企业在A股市场和H股市场上市,仅去年就实现融资额104亿元。
前景——既是经济增长点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着力点,有望成为中小城市发展特色,掀起新一轮并购重组高潮,升级传统行业
基于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势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因此,“十二五”时期将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将呈现四个方面的良好前景:
一是创意产业将产生“引爆”效应。创意产业具备成为全新经济增长点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点的先天优势,充分体现了科技、智力与文化的结合,能够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科技人才资源进行创新发展,它的高渗透性、高增值性、高融合性使其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把文化作为产业源头、把科技作为实现手段,以创意为“引信”、以产业为“弹体”,从而在拉动市场扩张、促进产业聚集方面产生“引爆”效应。
二是创意产业有望成为中小城市发展的特色和亮点。与大城市的人才、资本等优势相比,许多中小城市往往具有发展创意产业得天独厚的鲜明特色,它们或具备浓厚的地域特征和民族风俗,或拥有深厚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内涵,或坐拥怡人的自然环境和城市空间。只要抓准定位,充分发掘并利用中小城市的特色,就能成为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动力和源泉,掀起新一轮创意产业热潮。中小城市间的竞争也将从以往单纯的经济指标比拼,转向梳理城市文脉、创意城市文化等较高层次的竞争,从而加速创意在更广的地域范围内向其他行业渗透,形成创意产业在不同城市间多元并存、梯度分布、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三是创意产业可能掀起新一轮的并购重组高潮。随着国家政策与财政扶持力度的加大,在演艺、音像、娱乐、艺术品等产业还将出现新一轮并购重组的高潮,出现更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形成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集团。它们将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和战略投资者,在增强国有文化资本的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同时,还将强化与创意产业的关联度及竞争与合作关系。
四是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将向创意产业升级。创意元素作为产业发展舞台上的主角,不仅作用于传统文化产业,还将作用于制造业、旅游业、服务业甚至是农业,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创意渗透到工业、农业乃至传统产业的任何领域,将催生全新的产业形态,使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向创意产业升级。创意驱动下的产业升级、变革,将有助于产业结构的改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使创意产业及创意驱动下的其他产业在未来发展中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
融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链接)
“设计之都”、“美食之都”和“音乐之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加入联合国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城市授予的称号。继深圳2008年成功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之后,2010年,上海、成都、哈尔滨分别成功申请“设计之都”、“美食之都”和“音乐之都”。目前,北京、杭州等城市也纷纷提出了加入联合国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计划,创意产业全球网络化趋势更加明显。
联合国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创立的项目,该项目对应的是联合国《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旨在把以创意和文化作为经济发展最主要元素的各个城市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网络。加入该网络的城市被分别授予7种称号:“文学之都”、“电影之都”、“音乐之都”、“设计之都”、“媒体艺术之都”、“民间艺术之都”和“美食之都”。已有德国柏林、英国爱丁堡、法国里昂、美国圣达菲、日本名古屋、神户和中国深圳等20多个城市加入了该网络。
鉴于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权威性,加入该网络获得一个称号,就等于迈上了该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最权威和便捷的平台。深圳、上海成功申请“设计之都”,成都和哈尔滨成功申请“美食之都”和“音乐之都”,是这些城市的创意
产业地位在国际上被认可的最好证明,将大大提升我国创意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美国
立法与人才培养并重
美国是第一个进行文化立法的国家。早在1790年,美国就颁布了第一部《版权法》,美国的创意产业也被称为是版权产业。完善的法律体系为推动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政府各部门设立了各种特别培养高层次人才计划,美国有30所大学开办了文化管理学、艺术管理学等专业,培养从本科到博士的文化管理人才。在人才引进方面,美国采取了非常宽松的政策和优厚的待遇,积极吸引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艺术人才。
韩国
由事业向产业转移
韩国将创意产业的发展提高到国家意志的高度,实现了创意产业由事业性质向产业性质的转变,通过制定五年计划构建总体战略,并重视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发展战略上,主张创意企业发展外向型产品,开拓海外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上,坚持协助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的产业经营模式;在资金和项目扶持上,政府成立专项基金,建立激励机制,促进企业自主研发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英国
具有国际标杆作用
英国的创意产业在国际上具有标杆作用。它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创意理念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利用公共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目前创意产业在英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已达8.2%,其增速是整个国民经济增速的两倍。现在全英国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占英国就业人口总数8%以上。伦敦创意产业每年产值达210亿英镑,成为伦敦第二大支柱产业。预计到2012年奥运会时,其创意产业产值会达到300亿英镑。
日本
鼓励多元投资
日本政府不仅在资金上大力支持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也鼓励多元投资机制,支持非文化企业和境外资金投入创意产业。由政府与民间合作成立基金,以投融资、参股、参与经营等多种形式支持中小企业创业、经营。如日本先后成立了振兴文化艺术基金和企业艺术文化后援协议会,支援各种艺术文化活动。基金由政府和民间共同出资,其中政府出资500亿日元,民间赞助112亿日元。在创意产业的壮大过程中,民间企业出资比例逐年增大。
澳大利亚
明确国家战略
澳大利亚政府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1994年,发布第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力推创意产业概念,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措施。如明确提出将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结合发展的目标,通过创意产业和文化机构来表现区域特色;成立布里斯班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作为联邦政府直接支持的国家级创意产业振兴机构;将艺术、歌剧、电影及数字内容等视为文化创意产业重要内容。
【宣传文化案例分析】以创意产业推动文化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是为了更好地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而在当前来看,更是应对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举。
发展创意产业可有效地促进产业创新
公选专家认为,强调创意和创新,强调把文化、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不仅能为人们提供文化含量较高的产品和服务,满足
人们的精神需求,从而有效刺激内需,形成新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创新和结构优化。传统产业可以通过文化创意的融入,附加更多的文化内涵,实现差异化竞争,或塑造有特色的品牌,提升竞争力。在产品设计中融入文化创意,如以色彩调节人们的心情、以结构满足人体的舒适感或操作的方便、以独特的造型给人们以丰富的想象,从而实现产品的价值创新;在营销中融入文化创意,引起消费者的文化认同,产生共鸣或好奇心,从而有助于拓展市场。传统产业可以利用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模式来改造自身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创新。如创意旅游、创意农业就是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相关资源,融合文化创意创新相关产品和服务,锻造产业链,构建完善的价值实现系统,实现了传统产业的创新。
发展创意产业促进体制创新
创意产业的发展大体上有两个方向,即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前者是把文化创意变成商品,后者是在传统产业中融入文化,使之增值,或者说把商品做成文化。文化产业化是以文化为资本,运用市场化手段或工业化手段,对文化产品进行生产、加工、流通、分配、消费的过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使传统的文化资源通过市场运作和商业包装,获得新的增长点。通过发展创意产业,努力建设一个健康的文化市场秩序,妥善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体制性难题,并通过文化产业化运作,把丰富的文化资源变成一种竞争力,变成一种综合国力。目前,我国各城市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都制定了各自的方针。上海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之路;北京提倡“民营国营同台竞争,多元主体优势互补”;广州的路子是“坚持市场导向,凸显产业属性”;深圳的路子是“文化资源和企业资本结合,可持续发展和制度创新互动”。创意产业催
生了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推动了对各种文化资源的吸收创新,推进了文化的创造精神和探索精神的发展。
发展创意产业有助于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创造力
公选专家认为,现代创意产业的发展已超越单一的经济发展层面,正逐渐进入到通过释放人的创造力而更好地解放文化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有关创意产业与社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的研究表明,创意产业“最重要的地方在于鼓励普通大众实现创造性参与”。创意产业与一般物质性有形产业在发展模式和路径上存在着差异,其价值的创造依赖于创意阶层的崛起,其价值的实现有赖于消费者的认同,这两者都与人这个具有社会属性的群体密切相关,因此创意产业的发展和人本身的发展密切相关。
6.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要素分析论文 篇六
2.情感性是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最重要面向。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气质和品性的显现,怡情励人、具有亲和力是校园文化与生俱来的品质。校园文化品牌的强烈亲和力,体现在其与受众间的亲切感、紧密感、互动感、参与度与和谐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情感性的校园文化也不会有感召力,不会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感召力来源于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理论和实践的贴近性、新颖性、有效性,能调动受众的兴趣,才能实现“同频共振”。重视发挥师生主体能动性、满足师生内在需要、切实解决师生实际困难等都不失为校园文化品牌培养亲和力、感召力等情感品质的有效途径。
3.特色打造是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核心要素。“区别于其他”是品牌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必须把握这一核心,树立鲜明的特色,浓缩和整合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精神内核、教育形式和内容,将这些独特的理念、精神、形式和内容有机结合,使某项校园文化活动区别于其他,显现特有的教育意义,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打造一般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根据行业背景特征寻找特色;二是根据师生的需求寻找特色;三是根据自己的优势来确定特色。[2]在具体操作上,可以组织精干力量深入挖掘传统的校本文化,总结办学经验和取得的成果,从中凝练出风格独特的校本精神;结合行业、地域文化特征,培育具有行业、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以实现对行业、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凝练等。
4.调整创新是校园文化品牌历久弥新的源泉。校园文化品牌是在千头万绪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经归纳提炼、加工整理而成的,是一个被认可的质量和特色标志,是精心组织和策划的系统性项目或整体活动的特质符号。同时,校园文化品牌和其他商业品牌一样,要有值得品味的丰富内涵、较高的品质和品位。这就需要对校园文化品牌进行不断地调整创新,不断进行科学的生态演替。比如,交通类高职院校一般由中专独立升格、合并组建而来,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高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大交通教育格局的形成、交通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出现等,都要求其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内在要素共同进化。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重要环节解构
1.顶层设计要先行。顶层设计的内涵在于要有战略性布局,以显现系统性和整体性;要有理性思维,以实现源于基层并高于基层;要有艺术性构思,以实现精致性并通过实践使其得到完美实现;要有刚性执行力,以体现精细化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交通高职院校校立校时间不长,文化底蕴不深,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积累与积淀不够,面临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价值多元化的新时期、新阶段,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更需要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协调推进、党政工团的密切配合和上下左右的整体联动,尤其需要顶层设计。许多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中都提出了“品牌”目标。这里,“品牌”并不专指“一流”“顶尖”“垄断”,而是在文化某一领域、某一层次与众不同的价值、信誉,具有明显“度”的含义与“领域”的属性。[3]“品牌”的具体内涵和标准是什么,需要哪些分项目、子系统来支撑,何时何地何人实施等都需要考虑。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明目标和定位。要与其他高职院校有明显的区分和显示度,能够体现自身特色。二是要有战略和设计。要科学确立校园文化建设总目标和分任务,精心策划课程建设、重点工作、特色创建,架构好组织网络,创设学校或院系文化及品牌。三是要严控制和考核。要将确立的目标进行广泛论证和协商使之成为大家共同愿景和兴奋点,要分层设计好层级子系统形成协同效应和合力机制,要加强稽查考核来支撑和巩固顶层设计的执行机制。
2.项目定位是关键。定位是高职院校依据其办学类型、层次和特色的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综合师生需求、时代要求和兄弟院校情况后,确定出的较为清晰的校园文化品牌目标。定位的高低会影响品牌的创建。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定位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培育对象、传播对象,从办学理念、工作理念、地域文化等角度去调研、规划,加强优势项目挖掘;要使校园文化品牌规划与学校战略发展规划、专业发展规划、师资队伍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统筹考虑;校园文化项目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其力量、比例要符合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要求,保持总体平衡。同时,品牌的定位还要具有开放视野。品牌的吸引力不仅取决于它的独特性,更取决于它的发展性和敏感性。从发展趋势看,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各国发展经济实体、重塑国家实力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4]在现代职教体系改革中,已呈现出“以高职为主,上下延伸,横向联合”的态势,这标志着高职教育势必会从相对封闭的体系走向开放。例如,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地区另两所交通高职院校实施“游学制”培养“大交通”物流人才;分别与国家示范中职校开展“3+3”中高职专业衔接,与本科院校分段培养高职、本科人才。这些变化都对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3.资源整合成合力。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充分挖掘和善于利用各种资源。首先,要通过整合形成研究与实践有效结合的力量资源。目前,许多交通高职院校在会议上、文件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到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各种研讨会上也经常听到专家们对校园文化建设各个层面上的新鲜、独特、创新的理论。但最终落实还是在学校具体部门,理论很难被实现,高校院的校园文化建设还是处于封闭保守、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中。因此,建立校园文化的研究实践机构就很显重要,而不是简单地将校园文化建设办公室随意挂靠到某一部门。其次,要通过整合形成有效系统的校园文化品牌培育资源。零散的校园文化因缺乏有效系统地梳理、整合,看起来丰富多彩的活动其内在往往并无必然的联系,甚至出现各自为政、自成一体,有时还出现活动扎堆出现的无序驳杂现象,造成表面繁荣但师生迷糊的局面。文化活动不在多,而在形式的新颖、内容的精当、主旨的深刻。要将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系统文化工程来建设,注意对每项活动主旨的明晰和内涵的深化,注意在推进中对主旨内涵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探讨,进行理性地把握和审美关照。再次,要通过项目化运作形成好的校园文化品牌管理方式。项目化运作就是以活动项目为基本单位,使校内外的人力、资金、信息等达到最优化配置的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方式。立项项目可分别从内容、形式、对象上着手,通过立项激发师生创造力、积极性,并带动指导教师的研究实践结合,促进品牌培育的良性循环,最终要实现成功搭建青年大学生成长平台、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强化竞争机制和目标管理,促进全员育人。
4.策划传播是增值。“品牌”之所以是“品牌”是因为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与赞誉,这需要一个策划传播的过程。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校园文化品牌本身就是一个校内育人工作与外部社会环境联系起来的一个媒介。它的形成是一种互动传播的过程,既需要高校赋予其一定的附加信息,也需要受众的感觉、情感、态度等的反馈。同时,校园文化品牌的直接消费群体是师生,但其作用还有校外的家长、上级领导等辐射群体。因此,校园文化品牌传播是需要适度包装、营销传播的。一要细分目标受众,研究受众心理,了解受众文化心理需求。二要结合学校整体文化形象建立校园文化品牌形象识别系统,认真设计、诚信公布。三要选择好传播媒介,要利用校内媒体资源造声势、吸眼球,宣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传播氛围;要利用适当的校外大众传播媒介扩大品牌的覆盖面、影响力。四要学会利用时代语言去诠释品牌魅力,[5]走进受众生活。五要利用各种交流场合积极推介品牌。良好的品牌策划传播能够充满活力地带动一届又一届学子紧随其后,做到令人过目难忘、铭刻终生;良好的品牌策划传播还会带动新的校园文化品牌的产生,实现最大程度的文化品牌增值。
7.校园文化案例分析 篇七
关键词:微商,大学生,校园打工,大学文化
引言:一组数据引发的思考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目前有近60%的在校大学生参加过兼职工作, 以“微商一族”为代表的校园打工文化, 正消耗着越来越多年轻大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另据台湾1111人力银行调查, 台湾15至24岁在学生中, 有打工经历的学生比例同样接近6成, 这些学生每月的平均工作量累计达58小时, 相较其每月平均上课时数64小时, 仅少了6小时。面对这组数据, 值得我们每一个关心大学文化建设的“大学人”深刻思考。本文试从大学文化的概念及导向入手, 结合大学教育应该坚守的基本原则, 对这一文化现象及其可能对大学文化良性发展带来的利与弊进行分析, 进而就如何恰当地引导校园打工文化发展提出参考性建议。
一、大学文化的概念与导向
大学文化这一概念, 原本是针对“世俗文化”而提出的。许多学者对大学文化这一概念的认识与梳理为我们建构大学文化的基本印象提供了指引。如:大学文化是一个由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 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互区别的文化系统;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以大学人为主体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是大学人在大学里的一切活动方式、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 是在大学长期办学的基础上所积累、传承和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大学的本质是研究学术、追求真理、创造知识、创新价值观和培育人才, 其最本质的是求真育人, 大学文化要建立在这个本质特征之上……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大学文化首先要认同社会的主流文化。基于这些认识与梳理, 结合教育基本观念及大学机构的特殊性, 我们能够比较清楚地得到以下几点对于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认识:其一, 大学文化具有特殊性, ;其二, 大学文化的本质是教育性;其三, 大学文化具有筛选性, 存在主流与非主流之分;其四, 大学文化具有包容性, 能够包容大学文化中的非主流成分;其五, 大学文化的建设, 应坚持倡导主流文化、合理引导非主流文化的原则。
二、校园打工文化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利与弊
透过上述认识来“拷问”今天在大学校园广泛流行的校园打工文化, 我们能够得到以下几点基本判断:
(一) 校园打工文化是大学非主流文化。
基于大学文化教育性本质、大学教育及大学生活动的基本原则, 校园打工文化显然不是大学校园的主流文化。在社会主义国家及社会主义制度下, 作为依存于这个环境的中国大学, 毫无疑问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理论作为校园文化的主心骨, 以“立德树人”的意识和精神为基本追求, 以求知探新的态度、责任及其建构的文化作为活动潮流。这些才是社会主义国家大学文化的主流价值、基本追求与主流文化内容。
(二) 校园打工文化具有合理有利的一面。
尽管校园打工文化不是大学文化的主要追求或主流文化, 但大学是一个知识机构或文化聚集的地方, 大学文化必然有包容的一面, 多元化与个性化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面。
(三) 校园打工文化对大学文化建设的不利影响。
显然, 校园打工文化对于大学文化良性发展的影响, 并不仅仅限于它是一种非主流的大学文化成分。这种影响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对大学文化的教育性形成挑战。由于打工的主要目的不是获得教育而是经济利益, 因此打工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文化, 这与求知育人的大学文化在根本目的上是有背驳的。因此, 过多的打工文化, 容易导致大学文化的功利性, 从而对大学文化的教育性形成挑战。
其二, 对主流大学文化形成挑战。这一点很明显, 既然打工文化是非主流大学文化成分, 任其增长必然对主流文化在大学的领航地位形成挑战。
其三, 对大学生“以学业为主”形成挑战。大学生毕竟还是处于成长中的个体, 其学生的身份及心理发展、认知程度尚存在较多欠缺。因此, 盲目的打工和加入“微商”, 不仅消耗大学生大量求知创新的时间和精力, 严重影响大学生完成学习主业及其思想航向, 甚至由于社会经验的欠缺可能在打工和“微商”潮流中被欺骗或受到伤害。
三、合理引导校园打工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基于对“微商”为代表的校园打工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发展中的利弊分析, 提出以下几点合理引导校园打工文化发展的参考性建议:
(一) 正确认识。
“微商”及校园打工文化尽管在大学文化中属于非主流文化, 但并不是洪水猛兽, 校园文化没必要“谈微商而色变”, 大学作为文化聚集地, 大学文化的包容性应该以宽容的姿态积极对待校园打工文化。况且, “微商”及打工文化有利学生发展的一面, 也是我们在认识、对待这一文化现象时应该加以考量的。
(二) 积极引导。
正确认识校园打工文化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利弊, 是我们正确对待的基础。所谓积极引导校园打工文化发展, 就是要分清利弊, 在接纳和包容校园打工文化的过程中做到趋利避害,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既做到有效防止和减少“微商”文化可能带来的消极事件, 又充分利用其促进大学生劳动意识和创业、创新意识发展的有利功能。
(三) 适度发展。
尽管大学文化不应拒绝“微商”文化或打工文化, 甚至要以积极而合理的姿态引导其发展, 但这一文化现象在大学文化框架中的非主流性质, 决定了大学文化建设不能任由校园打工文化无限制地扩大和无控制地发展, 在积极、合理引导其发展的前提下, 还应该把握其在大学校园发展的“度”, 做到适度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和平.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与川大精神 (N) .光明日报, 2004-1-26
[2]孙雷.现代大学制度下的大学文化透视 (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7:57
8.校园文化案例分析 篇八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 现状分析 发展对策
校园文化保证了学校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方面包括图书馆、教室、实验室、餐厅、宿舍、篮球场、校园环境、基础设施等等,是保证校园文化的载体。精神方面包括校训、师生精神风貌、优良历史传统等在内,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展现。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目标是要通过创建具有校园特色的教学、管理及生活等方面的活动实现学校的最终培养目标,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长久以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家的高度重视和努力下,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本文在此做了简单分析: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部分问题
1. 重物质轻精神。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标志着整个校园的外在,通过校园环境和校园设施两种方式表现出来,诸如:校园绿化、教学场所、教学仪器、图书馆藏书等等。校园精神文化则标志着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通过学校的校训、校风及学风等方式表现。相对于物质文化,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应该倾向并突显精神文化的建设。高职校园的层次和品位不能简单地等价于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校园文化的本质要由校园环境、校园氛围、师生风貌等来展示,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灵魂,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展示才更完美。高职院校在长期不间断的资金投入下,校园设施越来越完善,校园环境越来越优美,相对于物质方面的大投入来说,精神层面的建设还需要加大投入,如此,才能够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2. 重数量轻质量。校园文化不能庸俗化,简单用数量叠加来表示该学校的文化建设成果。数量上去了,质量却下来了,其结果只能与我们的预期背道而驰。开展的活动数量过多,令学生疲于应付,只能让他们对学校展开的各项本来具有美好期望的活动越来越厌烦,最后慢慢的开始消极对抗,产生恶劣后果。例如:某高职学院在某一年组织的各项活动基本达成了最初制定的目标,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但是某些校园活动量化考核,导致了个别部门为了追求名次,组织学生活动过多,学生为了完成分配的任务疲于奔走,蕴含美好期望的活动草草结束,学生累的够呛,活动也并没有达成预期目标。
3. 重表面轻内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体现其品位和内涵,不能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一时的热闹和轰动。某些活动为了能够尽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味的追求形式,唱跳打闹,一番热闹之后,没有给参与者留下相应的思考空间和心理上的交流。活动从准备到展开,花费大量的精力甚至财力,精心准备,为了追求效果,引进外援,在活动上表演歌曲、舞蹈或小品相声之类能够最大限度吸引大家眼睛和耳朵的节目,往往会偏离原来的主题,一番热闹之后令人不知所云,导致活动效果大打折扣。还有部分检查评比,本来是督促学生积极向上创建和谐校园的一个很好的活动,结果因为表面的名次之争,致使活动一度陷入了极端化,助长了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与原本的活动目标背道而驰。
二、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提出的几点建议
1. 物质精神两手都要抓。实际上,在这方面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例如校园内或图书馆或教学楼或办公楼正面墙上大大的校训,让每一个走入校门的师生时刻牢记于心;校园草坪上拟人化的提示语让人看了感觉温馨温暖;食堂墙壁和柱子上的标语经常提醒就餐的师生节约粮食并且及时回送餐具保持用餐环境整洁;中午十二点钟站在通往宿舍方向的路口提醒车辆禁行保护学生安全的保卫人员辛劳的身影温暖着莘莘学子的心;校园影视吧海量的影视让师生在工作学习之余适当调节;课余时间播放的舒缓动听的音乐和实时动态新闻解说令人心情轻松愉悦。那么在此基础上,如果学校能在关怀师生的基础上,多办实事,例如:单独开辟健身房供全校师生在工作学习之余锻炼身体;将上下课单调刺耳的电铃调整为意义分明并且动听悦耳的音乐铃;盖上几间简易遮雨车棚供师生的车辆停放;简化学生组织活动申请场地的申请手续;加强网络建设使学生有问题的时候能够在网上也能寻求老师的帮助等等,那么我想我们的校园会更加的和谐。
2. 开展活动保数量更保质量。校园内的活动只有使尽量多的师生参与进去才能达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本意,尽量多的开展群众活动,注意时刻加以正确引导,方可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并且达到预期目标,一定避免量化考核之后带来的为了分数达标仓促举办活动的事情发生。另外在各项评比活动中,完善规范评比制度,加以积极向上的引导,即可避免弄虚作假情况的发生。
3. 内外兼修。校园文化活动要在形式上吸引学生,更要在内容上影响学生,营造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形成人人思进取、个个争先进的精神文化品位,是我们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追求。组织学生活动时,不时加以指导,提醒组织者时刻注意活动主题,一切的准备都要围绕主题进行,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大家,以积极向上的主题感染大家,切不可浮在表面,致使最终活动流于形式。热闹之后,能够给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留下文化积淀,是我们校园文化的根本目标。
总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不断地完善老的优良传统文化,并且不断开拓新的符合社会潮流并且为學生所接受的文化,时时以学生为本,以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己任,我们的校园文化必定会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 陈红.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元素的融入[J]. 教育与职业. 2011(29)
[2] 刘菁. 浅谈丰富多彩的高职校园文化生活[J]. 才智.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