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2024-08-28

教师专业成长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5篇)

1.教师专业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篇一

一口气翻完了刘良华的《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是我在华师时很喜欢的一个老师,那时候听他的课总是很认真做笔记,那段时间在单位书架上翻到刘老师的书,一口气翻完了,当时很兴奋,当时没时间写读书心得,现在难得有点时间了,又忘记了书中讲了什么,那股激动的情绪已经消失啦。

下面我讲一下这本书打动我的几点。

一、做老师,要有主动精神

做老师的,最可怕的,不是工作量太大,也不是跟家长闹不愉快。最可怕的是:重复,看不到希望,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控制感。刘良华指出:老师要做生涯设计规划,不要在一个圈子里长久地、默默无闻地、重复性地、机械地待下去,必须改变、转换。精神出差最好的方式是读书,让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任何人要生存,他都必须凭借自己的力量,去主动地生长。没有人能够帮助他,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二、做老师,要有生活情趣

刘良华说:过有情趣地生活最难,有时候,智慧会对生活情趣造成破坏。比如:《西游记》里地唐僧和孙悟空又没情趣又无聊,猪八戒最有情趣。一个不宽容地老师会把学生逼疯。

三、教师行动研究

书中讲到:教师的行动研究具体包括三个要素:第一,教师学习;第二,教师行动;第三,教师发表。阅读就是精神的出差,文化的出轨。

读完这本书,我还是有感触的,我想我为什么选择做老师呢,可能也是阴差阳错吧,但是我已经在这岗位做了七年了。应该不太会转行了,因为毕竟隔行如隔山,换一行业从零开始自己也很心虚,难不成还有精神体力和90后,00后赛跑?老师这份工作很稳定,也是寒暑假期,对我,要陪伴父母,寒暑假要照顾孩子,这算是对家庭很好的工作啦。可是:老师真不是好当的,必须投入很多、付出很多,压力也很大,这份工资并不好拿,我怎又才能应付到退休呢?

我想,确实是要有主动精神,主动求变,有时候求变并不是为了向上走,即使在原有岗位上做,也是要求变的,因为社会是在发展和变化的,长江后浪推前浪,自己也要主动进行自我推动。闾丘露薇在《行走中的玫瑰》讲到:人的职场压力是与专业能力成反比的,越不专业,压力越大。

我想我还是要利用零碎时间,学会复盘,把职场需要的技能打磨和提升,坚持阅读,在行动中反思,并且写一写文章争取发表。

2.教师专业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篇二

一、选择合适的书籍

教师要读的书很多,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用于读书、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只有对事业有了执著追求、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时,才能克服浮躁情绪,静下心来思考,用读书学习来促进专业发展。那么,教师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呢?笔者认为要读以下几类书:

1. 教育论著。

古今中外的教育论著对教师把握教育规律、掌握教育教学方法、有效开展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论语》《陶行知教育文集》《大教学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论语》使我们感受到孔子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等思想对教育多元化、终生学习仍然有可取之处。陶行知“生活即教学,教学即生活”的思想,对教师树立大教育观有指导意义,可以让教师把生活、社会融入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生命活力。

2. 学科专业书籍。

学科专业书籍对了解本学科历史发展、最新知识,掌握教学规律、拓展延伸学科知识非常重要。

3. 教育法律法规。

教育法律法规是教师工作的方针、政策。比如《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对教师依法执教、以德执教,保护未成年人受教育的合法权益,促进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都十分重要。

4. 介绍教育改革动态、教学经验的书籍。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升,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教师要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借鉴优秀的教学成果,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5. 教育哲学、文学艺术、生活类书籍。

教育心理学书籍使我们面对压力时能够自我调整心态,保持愉悦心情,还能以欣赏、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还有文学、服饰、烹饪等方面的书籍,使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更科学、更有品位。

二、选择合适的方法

不同类型的书籍在教育教学中的用途不同,因此阅读学习的方法也不同,具体有以下几种:

1. 研读法。

就是不仅要认真阅读,还要细细揣摩、思考。读学科专业书籍、教育心理学书籍、教学经验和案例等书,就要进行研读。要将专业书籍中介绍的知识、教育教学方法与自己的方法进行比对,择优运用,以优化教学过程。比如,《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介绍了教师的修养、学生的成长、青年教师成功的案例与启示,对教师专业的成长,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非常有帮助,因此要进行研读。

2. 精读法。

就是对所读书籍的内容详细了解,精彩论段可圈点、勾画或作批注,还可以写自己的感悟。对教育论著就要进行精读,如《外国教育经典解读》《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等,从中教师可以理解、掌握教育规律,从而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3. 选读法。

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阅读。对于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改革发展动态、教育哲学等,教师可选择阅读与自己从事的工作有关的内容,比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新课程改革理念、思路和方向,教育哲学中关于教育的本质、价值和目的,人本思想和科学思想等。选择阅读可以提高教师的阅读效率和筛选、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4. 浏览法。

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可通过浏览教育报刊和文学艺术、美学、时尚生活类书籍等,获取对自己工作和生活有帮助和有促进作用的内容。

3.教师专业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篇三

一、 一句智慧语录,一粒思想种子

在我们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充满智慧的语言,那是我们青年教师读书社团的成员收集并与大家一起分享的智者语录。

“青年教师读书社团”要求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学习,我们用每周一句“智者语录”进行引领,在青年教师的心中播下一粒粒思想的种子,让这简短却蕴含教育哲理的语言唤醒他们的心灵。

如针对教师中普遍存在的没时间学习的想法,校领导与老师们分享了名师的心得,让教师们体会到很多现状是可以逆转的,很多困惑是可以在瞬间被智者解答的。

因为阅历的问题,年轻人最容易产生抱怨的心理,校领导赠与社团老师们这样几句话:

1.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我们方法不好。

2.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命题。

后来,青年教师们通过读书收集智慧语录,与大家一起分享。那些充满正能量的语言,点燃了读书社团成员的智慧,帮助他们形成了健康乐观的职业心态。

二、 一张教育面孔,一部教学专著

为了让更多在阅读中成长的名师成为青年教师们崇拜的偶像,我们确立了“一张教育面孔,一部教学专著”的阅读策略。王崧舟、窦桂梅、魏书生、华应龙、管建刚等一张张名师的教育面孔开始走进青年教师心中,一张面孔,一个故事,一部名著,成为教师的囊中宝物,边读边品味名师的成长,寻求自己的发展之路,建立自己教育信仰的大厦。

教育思想其实都是一些朴素的道理,比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比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在这个教育信息轰炸的时代,教育理论专著丰富了教师的思想底蕴,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读书,还应不断实践和反思。把读书与教育教学研究结合起来,用读书指导实践,用实践深化读书,这样的读书才是最有用的读书。读书让农村青年教师有了自己的思想。现在老师们能独立解读教材、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了。读书让农村教师上课更游刃有余了,成为了教师打造高效课堂的一条捷径。

三、 一个培训计划,一条成长之路

人是靠精神站立的,又是靠业务行走的。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服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为此,我们的教师读书社团除了看书学习之外,还有一系列的基本功训练来帮助教师享受专业成长和事业发展的幸福。传统的“三字一话”(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是我们培训的内容,但是面对生本教育的新理念,我们拓宽了教学基本功的内容,如解读文本的能力、解读学生的能力、教学反思的能力,等等。我们制定了 “四个一”培训目标:写好一手字(教师粉笔字、钢笔字书写能力);读好一篇文章(教师普通话水平和朗读能力);上好一堂课(教师解读文本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写好一篇文章(教师写教学反思的能力)。

每周进行一次粉笔字、钢笔字展示交流;每周由一位教师进行朗读能力展示;每周由一位教师上教研课;每月一次读书体会及教学反思交流;每学期举行一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比武。青年教师读书社团的老师们越来越觉得,读书学习、基本功训练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远离浮躁,淡泊名利;读书教学,相得益彰。读书能让农村青年教师改善专业结构、生成教育智慧、构建专业精神。

4.《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读书心得 篇四

吴起楼坊坪小学徐伶

“在房间里面读《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仿佛明人为自己指了一条路。我是很想从事教育工作,但现在只是一个在校学生,很缺乏实际操作的能力。而阅读这本书,从中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东西。

这是一年前,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这本书时,写下的只言片语的感受。今天,我重读了这本书,体会加深。

正如众多的老师所说的那样,授课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以前还不是很理解。觉得教师这个行业嘛,只要不断重复地教同样的知识,自己也能牢固掌握这些知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一个不思进取的误区。从没想过进军教师这个行业之后除了一如既往地教书还能做些什么。在见习期间阅读的教师成长途径,为我打开这扇窗口。结合这次高中地理见习活动,细细体会,觉得“授课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说得很恰当。因为老师授课的时候不单只要按照自己备好的内容来传授知识,同时也要应对学生的突然提问以及随时为学生提供解答技巧。

重读这本书,我想,作为一个即将站上讲台的准老师来说,有以下四点需要做到:

一、授课第一步:备教材、备教案、备学生

教材,不仅要通读学校使用的教材,还要参考其他版本-1-的教材,这样在处理课本及高考知识点的时候才能不遗漏。教案,即自己上课的教案,作为新老师,写教案是不能偷懒的。以前我“模拟课堂”时,总喜欢从网上粘一份教案,懒得提笔,现在发现,既然进入教师这个行业,那么笔头功夫是少不了的,该动笔时就动笔。学生,当然是针对三个不同层次班级的学生(主要针对高

二、高三已经分班的学生),我这样说并不是刻意把学生分类,而是结合学生的需要进行授课。比如,术科班的学生高考是不用考地理的,他们只需要参加水平测试,所以,在上课时,不必往课外拓展得太宽,因为术科班学生专业学习任务也很重,我们文科地理就不要给学生太多负担了。而重点班学生不同,他们高考主要还是倾向文科内容的学习,所以,在这个班级上课的那种气氛又不一样。

二、课堂重难点的处理

以前自己上网看别人写的教案。不明白重难点的处理是怎么一回事,见识过真正的课堂时候有了一点想法,尽管还很不全面。比如,在《热力环流》这一节课中,如何让学生理解“等压面变形”以及“等压面变形之后气压的变化”这个知识点时,最好用一道题,让学生在做题过程突破这个难点。又比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在讲这个时,学生刚刚上完水土流失的原因,如果这样照本宣科地把书本上的治理措施读给学生,学生会觉得相当乏味,而且记忆这些内容的时间也变得很有限,很快就把这些知识遗忘了。那么,可以怎么做呢?可以让学生先做一道水土流失的题目,先让

他们回顾水土流失的原因。然后,再从原因中找对应措施。比如,水土流失的一个原因是:过度放牧,破环植被,对应措施就是:合理放牧,退耕还林还草。这样子,就能让学生在记忆原因时把对应措施也记住了!

三、教师的技能

以前在学校就听师兄师姐说过在学校要学好哪些能力,但是,没有真正上“战场”,是不知道这些能力的重要性的。如今,看了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才知道自己是这么不足。特别是板书版图能力。地理课堂的学习,很多都要用图来解释,在看到许多老师能直接手绘中国版图、单手画圆的能力之后,我觉得,是要勤奋学这些了。

四、教师的心理辅导

我一直认为学生都有向师性,同时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作为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困惑和心理压力等,以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排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比如,学生刚刚经历期中考试,考完之后是有人欢喜有人忧。特别是对于付出努力却得不到收获的同学,此时更需要鼓励和帮助,但是,一个老师对60多名学生,一对一根本辅导不过来。所以,了解学生的特点之后,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辅导,当然,其中你要让学生感觉到,你的某些话语是对他一个人说的,这样子他就会在课堂上重拾信心,继续学习!而关于辅导的内容,我觉得除了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之外,可以适当在语言上下

功夫。比如,可以加入学生的一些口头禅,让学生感觉师生距离其实很近等等„„

5.《教师专业成长》读书笔记 篇五

一个老师仅仅靠他的外表或者专业知识去打动学生是不长久的,只有他的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才是长久的。

——题记

读了刘良华教授的著作《教师专业成长》,我深有感触。在这本书中,刘教授没有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不断积累案例,积累教育事件和相关的教育故事来阐释教育原理。他的知识的渊博以及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探索,委实让我敬佩。书里的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努力方向,给了我们思路上的引领,它就象一盏明灯一样,为我们的教学指引方向!

在平时的教学中,周围的同事,包括我在内,总会感叹教材的编排﹑练习的设置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差甚远,我们的课堂难以操作﹑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效果不尽如人意。当我看完这本书的第一讲“教师应具备哪些课程智慧”时,顿觉醍醐灌顶,眼前一亮。它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一语道破天机!

我们大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就是吃透教材;对于补充教材和更新教材虽没有明确的要求,但现在教材的编写者都有这种潜在的期望和安排。“不敢改变教材”和“危险地改教材,即没有深切领会教材的基本的结构和意义之前,就按照自己的方式随意地选择一些内容让学生学习”都是不可取的。要先吃透教材,否则超越教材就会成为“烂尾楼”,难以收拾!补充教材的最本土的理解是知识的补充,刘教授有更开阔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粉笔字﹑手势等身体语言﹑音频和视频等其他资源)。还有一种资源也常被忽略,那就是教师自己个人的资源“他的阅读﹑他的记忆和他的思想的批判性”。其实也就是这个方面的资源才使教师的课堂及教学有了自己的特点,有了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如果一个老师不阅读,这个老师基本上就不可能有太多的思考,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别人在干什么。),有了自己的识别码。更新教材这一项的差异性更大,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学校性质和不同的学生水平都会制约这一动作。但作为一个教师,他一定要考虑:如何用好的﹑正确的的方法去教授一定的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明晰的结构性的认识,给他们自由翱翔的翅膀和天空——“摆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依附”。

作为教师的这些课程智慧的营养来自两方面的的输送:教师的职业培养和教

6.教师专业成长与读书学习 篇六

冯秀菊

————在我们教师的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很平凡的度过了自己的一生,这样的人生虽无可厚非,但思量起来又多么可悲,从这层意义上讲“蜡炬成灰泪始干”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教师职业的写照,我们应该追求的职业精神是:发展学生,也发展自己;照亮学生也照亮自己。

一个教师,需发展学生,首先要发展自己。所以教师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就是获取发展能源的关键。现行教材内容涉及面较广,学生成长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教师应该博学多识,涉猎广泛,以便教学时能够高屋建瓴,游刃有余。然而,在有些调查中显示,中小学教师的阅读面偏窄,而且阅读兴趣多集中在花样翻新的各种“教参”上。这样长此以注,必然造成教师只看教参,而不看其他方面的书籍,从而导致教师的知识面过于狭窄,仅能在“教参”里过生活,营养不全,最终也只能做个缺少教学个性的“教书匠”。只有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多方吸收“营养”使自己文化底蕴深厚,才能成就名师大家。由此可知,为了提高自身的发展,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我们要学什么呢!第一、我们要先进行专业化学习。我认为专业化的学习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比如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要把握准确,熟练而灵活地应用知识点去启发,引导学生去学习。这就需要通过教参、资料多学习数学专业知识,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职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但是并不是拥有这种知识越多,取得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因为你还要具备将你所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

第二、教学能力的学习。包括:其

一、教学方法的学习也是专业化学习的关键,比如现在我们的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小组探究,教师释疑”。是不是每节课都用这些方法 呢?到底用什么方法教学较好呢?这就需要教师去学习教法,探究出每部分内容适合的方法。数学教学中,有的内容适用讲解法,讲解时解决知识量的宽度,深度与学生认识有限性的有效途径。在某些数学环节中,使用讲解法数学能使教学内容保持流畅与连贯,易于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基础知识。而探究法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独立思考和探索创新。探究学习需要目标明确,而且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探究小组的成员必须在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学生的带领下进行学习。如何设计每节课的教学方法,内容的多少,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多积累经验的学习(实践知识学习)。

其二、专业化的学习还要包括条件性知识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别,同时他们又千变万化,教师只有善于了解学生的思想和他们的心理变化,才能更好地展开自己的教育工作。所谓的条件性学习,就是教师学习关于“如何教“的知识,具体表现在教师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即关于学生如何评价的知识,这是教学效果好的保障。

7.教师专业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篇七

一、搭建发展制度平台

教师的工作单调乏味, 几乎是“今天重复昨天的故事”。不少年轻教师, 缺乏激情, 疲于应付工作。如何将教师引上幸福的道路上?学校如果能让教师在自身成长中找到坐标, 燃起自主发展的激情, 在成长中得到激励, 一定会感到幸福。

我校根据教师的不同学历、资历和教育能力, 对教师实行分层次培养。我们把最基础的培养要求, 称为“格”, 因此, 我们对教师实行分格培养:

一是新教师“入格培养”。我们多数教师不缺乏学科知识, 而是缺乏工作经验;不缺乏成功欲望, 而是缺乏专业化体验。为缩短新教师做好角色转变, 我们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搭建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桥梁, 树立“学生为本”思想;二是强化月常规检查的指导与督导作用, 通过填写“回执单”对新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三是实施“青蓝工程”, 在骨干教师带领下, 让每一位新教师都能交一份合格教学设计、上一堂研讨展示课、写一份教学反思、写一份全面工作总结, 激励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入格”。

二是青年教师“升格”培养。我们多数教师都年轻有活力, 综合素质较高, 有一定的教学经验, 已经完成“入格”培养, 但需要“升格”成为本校的骨干或学科带头人。我们通过教研组活动、优质课竞赛、邀请名师示范、外出培训学习、承担片内示范课的任务等方式促进这些教师成长。其中武锦华、朱岑岑、周泉、周建平、夏朝凤、王汉明等老师在东台市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和优质课比赛中获奖。

三是骨干教师“风格”培养。培养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个性化教学风格的教师, 是提升我校教育品位的核心内容。为此, 我们选好年轻有为的苗子, 夯实他们的教学基本功, 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展示平台, 并承担课题研究。我校现有盐城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乡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案研究”, 在总课题下又设有子课题, 每位骨干教师都承担了子课题的研究任务。目前该课题已经顺利结题, 骨干教师的研究成果纷纷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王家全《因地制宜建设德育基地》《务实创新绽放德育之花》《我的课堂教学任重而道远》《让操行评语返璞归真》等论文发表于《少年号角》《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青年教师》《学校管理》等报刊;王巧云《评之有道, 彰显有效》发表于《青年教师》;徐平《多元优化:奏响估算导入的五种声音》《数学实验思维:基于“认识平均分”的应用能力培养》发表于《小学教学设计》和《学周刊》;武锦华《小学高效作文教学的实践》《读写结合,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发表于《新课程学习》和《新课程导学》;崔晶晶《语文教学当破除陈旧理念桎梏》发表于《考试周刊》;张仲《实施分层教学的几点尝试》《如何通过整体教学实践小学英语高效课堂》发表于《阅读》和《新课程学习》;杨兰凤《有趣的省略号》发表于《小学校园文化》……此外, 杨兰凤“小学高年级语文学科课堂作业设计研究”和武锦华“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成功立项为东台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并如期开题研究。

二、铺设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平台

一是充分用好教研室推荐的教学书籍, 通过考试、笔记展评等方式督导教师学习;二是建好远程教育资源接收网络, 让学校的每一台电脑都能帮助教师及时、方便地学习到全国优秀教师的教学实录、教材辅导、本校教师的优秀教学资源;三是继续发挥观看教学实录、撰写观后感、宣读观后观的做法, 将学习新理念、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演讲三项基本功有机结合起来;四是扎扎实实搞好每一个优质课活动月, 规范操作流程;五是用好每一个适合我校教师专业提高的培训机会, 采取“派出学、回来教”的方式督促教师珍惜学习机会;六是通过“一课多研”和“同课异构”等方式, 形成一种热火朝天的课堂研究氛围。

三、构建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

一是教师展示教研成果的硬件平台。学校重点完善了多媒体教室, 将微机室建成网络计算机教室, 为教师提供使用中小学资源的平台。

二是教师展示专业成长的软件平台。1.学校每学期坚持评选优质课教师、优秀观后感、优秀论文、优秀辅导教师等;2.创新会议模式, 尽可能地将“领导要求”模式变成“教师示范交流”模式, 努力将会议变成锻炼教师能力、展示教师风格的平台;3.用好橱窗、校园网站等窗口, 展示教师成果;4.积极开展校际交流, 努力扩大教师知名度。

三是擦靓校园文化, 让教师在活动中展示。我校是江苏省“小学优秀诗文诵读课程基地”, 学校着眼“熏陶”, 注重“感悟”, 开发课外诗文阅读校本教材, 分年级段设定诵读量, 鼓励多读多诵。我们还组织优秀教师遴选了169篇文质兼美的诗文, 并且精心指导学生诵读, 使之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8.读书:教师成长的必需(一) 篇八

升华境界

陶继新: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个读书人,应该有文化。对于文化,我是这样理解的,就是通过文化把自己改变,即以文化人。文化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教学方式,同时还有自己的话语方式、思维走向、生命状态、幸福指数。我感到,王崧舟老师您就是一直在文化层面行走的教师,您的话语就是诗意的话语,您的思维非常流畅,而且生命状态非常好,透露出一种幸福感。现在请王老师谈谈读书的问题。

王崧舟:《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确实是至理名言。一开始我听不明白,后来一看人家的解读我懂了。原来孔夫子认为,古时候的君子读书是为了自己,为了修炼自己的身心,为了充实自己的精神能量,为了提升,为了超越,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所以他才读书,他才做学问、做研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所以,儒家之学,你不要把它看得很高深、很神圣,其实,儒家之学是为己之学。

我们读书为什么?为自己,不是为别人。为别人读书的人时刻想着:我今天读了一本书,明天我要在人前炫耀一下。为了炫耀,为了显示自己有学问,或是为了外在的一些目标,如我要做一个课题,我要拿一张文凭,于是我不得不去读书,这样的读书,跟生活、跟生命是相隔离的。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处于一种“隔”的状态,是“两张皮”。而我认为,真正的读书完全是为自己,就像吃饭。你为什么要吃饭?我要活着呀!你为什么要呼吸?我要活着呀!你为什么要读书呀?我要活着呀!道理就这么简单!

陶继新:刚才您谈到孔子所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其实,《论语》中还有一句话与这句话是互相照应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大体意思是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别人。《论语》中除了一条积极入世的线索之外,另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修身做人。可以说,《论语》整本书的内容贯穿始终的就是“仁”,即内在的修养,人格的提升。

孔子的教学总纲只有12个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除最后3个字“游于艺”之外,其他的9个字都与修身做人有关。如果深入研究一下,我们会发现,就是“游于艺”也与修身做人有着内在的联系。不仅仅是《论语》,如我国古代教育学的第一篇著述《学记》,开篇就是“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意思是说,(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打动群众的心;(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看来,办学的目的,关键在于“化民成俗”,即以文化人,所以,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在修身做人上下工夫。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像《大学》《中庸》《周易》也是如此。《大学》开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是有深刻内涵的,很值得思索。实际上,这个“道”呢,也不是泛指的一般的道理,它是指向高尚品位的。《中庸》开篇也是谈“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是说,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接着还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啊,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强调的是修身是第一位的,如果自己身不修,你就不可能更好发展了,所以人要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行,这样,才能使生命优质持续发展。

孔子在谈“好学”的时候,不少与今天所说的意思并不一样,更多是从修身做人方面谈的。比如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什么意思呢?君子吃饭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勤勉地做事,谨慎地说话,向有道的人看齐,来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这完全是从人格生成和修身做人方面来谈的。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中,颜回的学问不是最大的,但是孔子最喜欢他,就是因为颜回太有人格道德了。当时鲁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意思是说,你的弟子当中谁最好学?孔子是这样回答的:“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他说颜回最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可惜他短命,年纪轻轻就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有听说过好学的人了。孔子说颜回之所以“好学”的原因就6个字:“不迁怒,不贰过”,即不把自己的烦恼和愤怒无故地迁移到别人身上去,不犯过去同样的错误。所以刚才这个“为己”,不是自私自利,而是指为自身生命修养的提升而学。从这个角度来说,刚才王老师您谈的要把自己的修为放在第一位,这是非常正确的。

凝聚智慧

陶继新:读书不但能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不但可以形成我们优质的话语系统,而且还能使我们增长智慧。知识和智慧是不在一个层面上的。知识,它更多的是关注事物,智慧则是反观人生。如果仅有知识,我们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个茶杯就是一个茶杯。有了智慧之后,我们就能悟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就可以从一块石头里面发现一道风景,从一个茶杯里发现灵魂所系,就能在这个喧嚣的社会里保持内心的淡定,就能做到“不被物碍,不被法缚”,使生命始终处于一种优质的状态中。所以,读书不仅仅是索取知识,更主要的是用来提升人的智慧指数。所以听王老师您的课,有的教师关注了您诗意流彩的语言,这固然是重要的;可是,隐藏在语言深层的那种智慧之水的流淌则更有价值,那是一种厚重的文化内化到您心里,然后又外化出来的一道富有思想意蕴的风景。请您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凝聚智慧这个重要的问题。

王崧舟:智慧不可言说,智慧其实也没办法教,智慧实际上是心性之光的自然呈现。古人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求道、悟道、传道。儒、释、道三家之所以能会通成一体,就是因为它们最终都指向于“道”。关于“道”,我的理解就是生命的实相,也就是宇宙的实相。其实生命的实相就是宇宙的实相。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说明这个“道”对于读书人的意义是何等重要。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悟道故,二者皆可抛。这已经上升到某种宗教的情怀了。

真正的智慧来自哪里呢?来自于你求道、悟道的过程。也许我们毕其一生,都不一定能悟道,但我觉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开启智慧的过程。哲学就是爱智慧,当我表现出爱智慧的时候,我觉得智慧这个种子已经在里面了,至于种子能否开花、何时结果,那要看各自的造化和机缘了。

陶继新:佛曰:不可说,不可说。即是您刚才所说的智慧是不可言说的,要靠个人自己去悟去体验。禅宗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偈,一个是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另一个是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前者是渐悟,后者是顿悟,而智慧往往生于顿悟之间,往往产生于“无一物”的体验中,就像王老师您说的是在整个身心彻底破碎之时。我有时也有这种高峰体验。有些生命感悟,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我还有个感觉,当智慧一旦形成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无限的希望与快乐。孔子说:“智者不惑。”他还说“智者乐”,智者快乐啊!为什么快乐呢?因为不惑了,烦恼少了。

智慧和知识的作用也是大相径庭的。我发现有的人读了一辈子书,仍然愁眉苦脸,生气不止。因为这些人学的仅是知识,而没有生成智慧。人有了烦恼以后,本来是可以自行了断的。譬如有两把宝剑,一把是知识,一把是智慧。手握知识宝剑的人,烦恼来的时候,他想拔出这把宝剑去了断烦恼,可是,非常遗憾,他拔不出来,因为它“生锈”了。而智慧则是亘古常新的,所以,手握智慧宝剑的人,烦恼到来的时候,则可以“嗖”地把宝剑拔出来,霍然将烦恼了断。

我读《三国演义》,感到诸葛亮是一个大智慧者,而马谡,则只是拥有知识者。诸葛亮为什么挥泪斩马谡?马谡的知识特别丰富,在很多次大战前,诸葛亮跟马谡说行军方略,马谡都是谈得头头是道,有些还与诸葛亮的谋略很是相合,所以诸葛亮让他去守关乎魏蜀两国战事成败的关键战地街亭。但是一到现场,马谡就不行了,他用固有的知识,来决定瞬息万变的战事,结果一败涂地,街亭失守。诸葛亮虽然爱惜马谡是个人才,但是为维护军纪,还得把他杀了。可见,诸葛亮与马谡,一个是有智慧者,而另一个则只是有知识者啊!

(未完待续)

9.教师专业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篇九

人生的境界的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哲学史家冯友兰(1895-1990)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谓之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章句下》

为生计而奔波忙碌的人,摆脱了生存危机为欲望的满足而苦心专营的人,为追求自我实现、追求永恒而不懈努力的人。

——教育学博士:肖川

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生活在自己的情怀里,为有价值的目标不懈努力,“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变乎荣辱之境。”《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人的生命价值=影响人群的广度×对人深度×对人影响的积极程度

在一个功利和浮躁的社会中,人们被操纵、复制成了千人一面、万众一辞,学历、职称、高薪、房子、牌子、票子、汽车、成为许多人奋斗和追求的目标,成为人生的唯一意义。而更多的人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不惜与别人攀比、明争暗斗。

希望是萌发人间奇迹的无限沃土。上帝赏赐给人的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想,帮助人来减轻他的苦难和遭遇。希望之灯一旦熄灭,生活将变得一片黑暗。

“是恒久忍耐,又有恩赐;爱是不嫉妒,爱是不夸张,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算计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是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圣经》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德兰修女

基督教的一首歌《眼光》

不管天有多黑,星星仍在那里闪耀。

不管夜有多长,黎明早已在那头盼望。

不管山有多高,信心之歌,把它踏在脚下。

不管路有多远,心中有爱,就能走到云端,谁就能跨过艰难,谁就能飞越沮丧,谁就能看见前面仍然有梦可想。

上帝的心看到希望,你的心中要有眼光,啊,你心中要有眼光。

积小成以成大成,是一种追求成功的策略,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生只做一件事,一件事成就一生。

“三八”理论:一天二十四小时,八个小时工作,八个小时睡觉,还剩下八个小时,人与人的差别就是在这八个小时形成的。

有尊严的存在状态时投入和专注,我欣赏在公共场所,表现为既投入、专注,又舒展、放松的人,特别讨厌既昏昏欲睡,无精打采,有十分拘谨、猥琐的人。

好的个性是自信而不轻狂,果断而不专横,温和而不软弱,沉稳而不迂腐。

一个优秀教师一定是一个个性上比较和谐与完美的人。过于内向,不善于与人打交道,不善言谈,语言尖酸刻薄,对人过于苛刻,脾气暴躁,缺乏忍耐的性格不适合做教师。

其实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最隐蔽处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想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那么我必须同孩子的心对准音调。我们教师要有这样一个理念:教学生一天,想学生一生。

讲一点享受,无愧于自我;讲一点奉献,无愧于亲人;讲一点真情,无愧于朋友;讲一点责任,无愧于社群;讲一点博爱,无愧于人类;讲一点信仰,无愧于天地。

一段基督教的祷告词:主啊,求你使我成为你和平的工具,在有仇恨的地方,让我播种仁爱;在有伤害的地方,让我播种宽恕;在有猜疑的地方,让我播种信任;在有绝望的地方,让我播种希望;在有黑暗的地方,让我播种光明;在有悲伤的地方,让我播种喜乐。主啊,求你给我们梦寐以求的,叫我们不求被安慰,但求安慰;不求被理解,但去理解,不求被爱,但去爱。因为给予就是我们的收获,宽恕别人,我们就被宽恕,这样的死亡,就是我们的新生。

能闲世人之所以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能读书,闲能游名胜,闲能交天下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清代文学家张嘲《论闲与友》

第二讲:教师的解放

最上乘的功夫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无招胜有招;最上乘的教学方法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

心地善良、表情安详、气度宏大、言说谦和、举止磊落是教师的五项修炼目标。

教师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他的眼神是友善的、慈祥的、温情的、透着智慧、透着真情的,那么他一定更具有亲和力,更具有魅力。

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按着马的头让它饮水。——约翰.杜威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学记》

人的内驱力就像高压锅中的气体,这些气体总需要找到孔道宣泄出来。如果许多的可能宣泄的孔道被堵塞了,剩下不够多的宣泄的孔道,那么通过这些孔道的气流量就会比较大的强烈。——弗洛伊德

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广泛阅读,仔细咀嚼;深入探索,自觉反思;及时总结,着力提升;团队合作,真诚交流是最经济、最有效、最可行的教师成长策略。

错误的前提+正确的推论+狂热的执行=万劫不复的灾难。——台湾中原大学林冶平教授

我国中小学教师缺乏的主要是文化精神、文化眼光,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一种坚定的对于社会、人生和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一言蔽之,缺乏思想。究其原因是文化底蕴不够丰富,学识积累过于单薄,缺乏对人类历史文化和人性的深度的理解,特别缺乏对中国历史的洞察和对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理解。其后果是,中小学教师付出的大量劳动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缺乏对学生精神上的引领,缺乏对于自身工作的高远立意,缺乏对于“课本知识”所承载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说极端一点,把“教育”浅化为、庸俗化为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果的堆积。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杂。——朱熹

给教师的建议:

1、让心灵变得丰富和深刻。

对一个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文化底蕴。它决定着他对教材的理解、驾驭的能力,决定着他参与课程开发的能力,能够创造一个真诚深刻和丰富的课堂,能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感染。教科书只是“知识”的“药引子”,教师要超越“课内”和“课外”的人为限制,这样教学才能左右逢源。

2、捕捉你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

喜欢发现并赞美生活的人,总能发现生活中的点滴幸福,并善于把它传递给身边的人。这种人是真正成熟的人,他以一颗感恩的心去接纳一切,包容一切,并学会重新去热爱,热爱一切美好和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而使自己变成“百炼钢成手指柔”。

3、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4、给予学生更多真诚的鼓励

如果你在小事上苟且,那你必定在大事上、你在你一生中一定成为苟且的人。

5、有意味地言说

任何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总是和他的语言世界相连接、相吻合的,精神世界的开拓同时就是语言世界的延伸,语言世界的扩展也同时就是精神世界的充实。

我国古代的教育智慧: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孔子家语》)学而不固。(《论语.阳货》)

如无闻见,则无所状。实者圣贤不能性(生)知,须任耳目以定情实。——王充《实知》 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渊深),少见曰陋。——荀子《修身》

不记则思不起,能记得便说得,能说得便行得,故始学也不可不诵记。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人有所适也,必资以舟车。——张载《理窟.义理》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子,明辨之。——《中庸》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君子之所渐,犹玉之于琢磨也——荀子《大略》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有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张而不驰,文武弗能也,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管子.形势解》

时时温习,自有新得。须是温故方能知新,若不温故便要求知新,则新不可得而知,亦不可得而求矣。诵的熟,方能通晓;若诵不熟,亦无可得思索。——朱熹《朱子.语类》

10.教师成长密码读书心得 篇十

读了这本书,我更加深刻的感悟到大凡成功的教师都无外乎做好了以下几点:

第一,要学会学习

首先,把学习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再次做个真正的读书人。一个成功的老师,必须是一个善于读书的老师、一个善于学习的老师。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只有热爱学习的老师,才能让学生知道更多的知识,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在读书中体味人生、启迪智慧、学会学习与生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要勤于反思

在郑州教育博客这片沃土上,我渺小如一粒沙子。其实,我虽然写的不多,但是每天我都会欣赏精彩的博文。今天,看看这些优秀老师的成长,我不再彷徨,我相信,总会留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因为,站在岸上永远学不会游泳。在教育生活中,成功一定有办法,失败一定有原因。及时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作为以后教学的借鉴和参考。假如一个教师只满足于在学校学到的东西,不去思考,不去辨别,那么他工作几十年也只能是一堂课的重复,只会永远停留在新教师的水准上。让我们利用好教育博客这个平台,在读博的同时、写博,记录下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点点滴滴,不断探索,相信我们就会获得成长。

第三,要善于合作

现在是一个合作的`社会,没有合作就很难有发展。每个教师都有优点,也都存在着不足,作为教师,应当多学习他人,欣赏他人,才能不断提升自己。这是朱松德老师在《欣赏他人提升自己》一文中的一段话。他建议要“带着欣赏的心态去听别人的课,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朱老师还告诉我们,要在听课的过程中,欣赏他人如何处理教材,欣赏他人的教育教学技巧,欣赏他人如何唤醒学生······,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我想,任何一位教师精心准备的公开课,一定有他个人独到的地方,一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只要自己善于把握机会,不断地在听课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就一定能够很快地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财富。

11.教师专业成长 篇十一

教学相长筑起教师成长的城墙

“教学相长”出自于《礼记·学记》,“教学相长”可以这样理解。一种是,“教”和“学”的主体都是教师。打铁先要自身硬,教育者需先受教育。另一种是,“教”的主体是教师,而“学”的主体则是学生,也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得到提高。今天做教师,注意向学生学习,把自己当作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是我们成熟睿智的标志。

总之,教学相长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让反思成为习惯,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这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需要养成的最佳习惯。我一直也跟老师们说,在职业生涯中,我们也应该深入思考三个根本问题:首先我们的做法是否称职?这是一种良心的拷问,其次是我如何才能优秀?所有职业其实都是我们发展的一个根本平台,我们也许无法做一个卓越的老师,但我们总可以优秀,做最好的自己。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我该如何发展?因为发展也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任务,并不是仅仅有热情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养成,凡是好的态度好的方法,就要使它养成习惯。”人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中不可逆的潜力,习惯决定人生,态度决定未来。只要我们认为我们是优秀的,那么我们就一定是优秀的。因为人一旦认定自己是优秀的,就必定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无论是内心还是行为,已经形成了一中追求卓越的惯性。所以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去要求自己有好的习惯要去坚持,不好的习惯要尽早去除。这样在日常的教学或生活中个人的素质就会潜移默化的表露出来。以至于人格的魅力也会影响到更多的人。当别人投来敬仰的目光时我们的信服感会由衷的迸发。学生也是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将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班主任工作为教师成长填上翅膀

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如果能做几年的班主任工作,那么我们就会对教师的这个行业有另外的认识。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 。首先,对学生进行较系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次,协调各科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协调校内外各种力量。再次,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最后贯彻学校对班级的卫生、纪律及接受上级检查各方面的要求。

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就是一名教育家。在行使班主任权利时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例如学生自身、学校、家庭、社会等。好班主任应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管理班级、组织活动的能力,还要懂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要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深入细致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这些就必修去做深入的思考研究和学习。这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

一个教师不仅仅能教好课,也必须能做好学生的管理和德育工作。只有切实的去做过班主任工作,才能更容易和学生、家长推及到社会和人进行沟通。

虽然班主任工作很辛苦,但你选择了一份辛苦的职业,同时你也选择了和学生一起成长。你是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学生是你生命中的精彩伙伴。见证学生的成长是班主任事业的幸福,也是我们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要体会的另外一种幸福。

现在高中新课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与学生共同成长。过去对于教师发展的研究不多,现在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我们希望大家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能够勤于思考和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不断感受教育教学的成功,从而能够成为幸福的教师。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巨野第一中学)

12.踏上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篇十二

四川师范大学张华教授主编的《现代教师教与学》,面向师范生职前教育和一线教师职后教育,立足于“教”,指向于“学”,通过介绍教师的职业发展、角色表现、知识结构、能力类型、道德诉求、心理调适、礼仪行为等内容,结合理论阐述、教育叙事、案例分析等层面进行应用性、策略性和操作性的梳理和解读。

这本书的可读性在于“理论引领+实例驱动”,其现实意义就在于引导教师远离职业倦怠,踏上专业成长之路,在职业发展中体验做教师的幸福。

“一只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差、最短的那块桶板”,这便是古老的“短板理论”。教师的“知识之桶”是由哪几块“桶板”构成的?该书将现代教师知识类型划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教师的显性知识又可称之为言传知识,是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内化而成的、可以明确表述的外显性知识。教师的显性知识包括:教师的学科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教育理念知识、一般文化知识、创新原理知识。

如何有意识地建构显性知识呢?有效的途径是专业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什么教师要懂得那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东西呢?这是因为只有当教师的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得多的时候,他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教育专家林格说:教师如果一辈子都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他的一生就会寂寞。如果只读教育专业或教材教法类书籍,他的一生就会很苍白。人生寂寞苍白,他的内心世界如何丰富?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一个阅读的倡导者和身体力行者。

然而,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身处浮躁的社会,面对繁杂的工作,我们很难沉下心来学习。这里就有一个策略问题。张华教授介绍了获取显性知识的路径,概括起来就是:基本理论,笃学;本职业务,深学;修身知识,勤学;急需知识,先学。

当学习已成习惯时,我们就会瞄准自己“最短的桶板”,摆脱功利的牵绊和束缚,以一种自由的、放松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其中,从中获得愉悦的同时,也会带给我们许多专业思考和人生启迪。

教师的隐性知识又可称之为缄默知识、意会知识,是教师在个人经验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不能明确表述的内隐性知识。教师的隐性知识包括:个人实践知识、教育情境知识、教育信念知识、自我知识、人际知识。

如何有意识地建构隐性知识呢?有效的途径是教学实践。名师的成长无一例外,都是在课堂拼搏中成长起来的。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教学案例:老师在课堂上问学生,生活中什么是对称的?一个男生站起来说,妈妈的乳房是对称的。面对这样的回答,老师如何应对?只见这位老师不慌不忙,深情地说,是啊,我们的母亲好伟大啊,用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有恩啊!我们哪一位不是喝着母亲的奶水长大的?如果你有爱,如果你懂得感恩,就应该好好学习,用自己的茁壮成长来报答养育你的母亲,特别是祖国妈妈,这也是对称!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这不是对称啊!可这并不重要,老师偷换了概念,妈妈养育我们有恩,作为孩子应该报恩,这是对应。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爱的教育,有感恩的教育,水到渠成,教育无痕。这样的教育智慧哪里来?长期实践中来!

教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教师的成长是依赖于具体的教学情境的,教师的专业能力要在不断地对教学现场的知觉、体验和领悟中,才能重构和提升。

教师成长和职业幸福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教学研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多获得乐趣,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从乡村教师到语文教研员,我一直边工作边研究,而且与时俱进。比如当下,我发现学校自发组织的教研活动往往会出现“低层次探索”“同水平反复”“力不从心”“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等现象。导致人力浪费,资源闲置,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合作,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孤军作战”。为了更好地利用区域资源,突破本校经验的束缚与限制,吸收外校的优秀校本经验,我鼓励教师走出校门,与同类学校进行校际联动,开展跨校教学实践交流,旨在利用差异性资源,联合攻关。

13.《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读书心得 篇十三

我就围绕“热爱学生”这点,谈谈自己的亲身体会与学习感受。

记得我还上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上语文课,我的语文老师是目前德胜中心小学的教导主任顾向阳老师。当时教学什么课文我已经不记得了,只知道顾老师上课很认真,很投入,我也被顾老师的教学所吸引,融入到学习情景中。顾老师边读课文边做手势,也许太投入了,她的手敲在了我的头上,当时我也没有任何反应,敲到就敲到呗。但顾老师接下来的一个细节让我终身难忘,她用手轻轻的在我头上揉了揉,我的心里顿时感受到妈妈的温暖,感动,不知所措,真想每节课都让顾老师敲几下。从此以后,我特别喜欢语文课,自己的语文成绩不断提高。这样一个细节,让我一生感到温暖,让我一生铭记这样一位好老师。

后来,我也和顾老师一样,走上了教师工作岗位,担任教导副主任,坐在顾老师的后面,我就把顾老师当作自己的榜样。在一次科学课上,我看到一位学生竟然在睡觉,我感觉自己的威信受到挑战,顿时火冒三丈,准备走过去好好修理一下她。我先喊醒了这位学生,学生告诉我,她今天身体不舒服,头疼,实在受不了了才在桌子上靠一会,结果睡着了。我顿时消了火,顾老师关爱自己的情景在脑海里浮现,于是,我脱下自己的外套,盖在了这位学生身上,让她别着凉,保重身体。我没有想到的是,我这样的一个细节,让我在每年教师节时会收到一个短信祝福,从不落下,这位学生告诉我,不管她在哪里,她在做什么,她都会记得我。

原教育局副局长陈志平有一次给我们做报告,他也讲到类似情景。陈局长在高中任教时,曾经轻轻摸了一下一位男生的头,鼓励这位男生,后来这位男生在作文中写到“我感受到了父亲的爱,感觉陈老师就是我爸爸。”陈局长开玩笑说,体罚学生,学生会恨你;摸一摸学生的头,你就成了学生的爸爸,何乐而不为呢。

教师是人不是神,教师有七情六欲,学生不听话时,屡教不改时,我们会很生气,我们会骂学生。我个人认为,不批评孩子的老师是不负责任的老师;不骂孩子的老师不会成为一名优秀老师。但是我们在批评好孩子后,要给予孩子各种方式的鼓励与表扬,批评是装装样子,点到为止,鼓励和表扬一定要真心。但不管孩子犯多大的错误,我们的火气冒三丈还是冒三百丈,我们不能打孩子,不能变相体罚孩子,因为每个孩子是父母心里的宝贝。

14.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 篇十四

泸溪县第一职业中学 石湘勇

从事教师职业十多年就会产生教师职业的倦怠,怎样走出职业倦怠,突破高原期,实现第二次成长呢?现将几点收获体会总结如下:

一、要读书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仅仅能恪守职责、有崇高的事业心已经不够了,时代呼唤具有更多专业特长的专家型的优秀教师。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教师要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具有专门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并能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问题。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就是教师素质的提高过程。没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的历史使命就无法完成。

近几年来,在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和探讨中,主张教师从被动地专业发展向主动地进行其教学行为内涵上的专业化转化。教师的专业化更加注重教师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中教学行为内涵和品质上的表现,教师个体内在的专业性的加强也更需要教师主体的自我认识、自我更新,以求胜任研究型或专家型的教师角色。如果没有教师个体自觉主动地通过读书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经验反思,以及自身素质完善,就无法真正达到教师教育和培训的预期目的,也很难实现教师专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二、要反思

教师要做一名哲学的思考者。带着问题去思考教育;带着尝试去解决问题;带着反思去总结问题;带着结论去验证问题。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反思和校本培训为特点的在岗培训已经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趋势,其中,“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专家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便他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十反思=成长,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公式。

三、要研究

“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教育科研。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到从事科学研究的这条幸福之路上来。”这是对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最好概括。因此教师应积极投身到教育科研之中,以获取自身专业化发展,实现自身生命价值。可以这样讲,没有教育科研的教育是僵化的教育,没有科研意识的教师是没有生命力的机械的教师。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驱动力。教学即研究,一旦教师树立了这样的理念,那么他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研究中发生,在研究中开展,有效的研究活动,必然是带来观念的改革。

教师既是课程的消费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这就要求教师应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教学实践;不同的学生也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育,这也需要教师具备较浓的科研意识;还有,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能力提高和专业情意的发展,都离不开研究。所以,教育科研是教师使自己逐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由“教书匠型”向“专家型”转化的孵化器。通过研究,我们才能转变教育思想,构建新的教育理念。

15.教师专业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篇十五

一、夯实专业基础充实自身素养

真正高水平的教师, 注重的是自身文化底蕴的修炼。学校老师缺乏什么?干部们经过诊断发现, 教师对教材研究不透, 对重点难点把握不准, 归根结底是教师学养不够丰厚。现在的任课教师, 毕业工作几年甚至十几年后, 原来所学的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逐步遗忘, 平日里忙于教育教学工作, 缺乏对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提高。

针对教师队伍现状, 学校提出“学海无涯乐作舟, 学无止境心丰厚”, 要求教师把缺乏的知识必须补上。为此, 学校有计划地开展了“语文基础知识”“篇欣赏”“古诗词鉴赏”“文学欣赏与阅读教学”“汉字学与语文教学”“汉字书写津梁”“修辞”“如何撰写论文”等培训。从拼音开始, 到字、词、段、篇以及修辞, 让教师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 并加以运用。通过学习培训, 教师们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教学、品味文章, 不再觉得没得讲、不会讲。教师们还运用象形、指示、形声、会意四种造字法, 科学地指导学生学习汉字的音、形、意的方法, 使学生在认识字的同时, 了解中华文化。

书籍是精神食粮, 是最好的老师。学校为教师订阅了《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班主任》等专业期刊, 购买了《论语心得》《窗边的小豆豆》等书籍, 校长送书《学习性评价丛书》……。阅读, 使教师的学养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得到全面提高, 让教师在汲取丰厚的文化营养中, 不断提高人文底蕴。

学校还充分利用本区智力资源优势, 请有经验的教育教学专家开办讲座, 参与教师的备课、听课、评课等, 使广大教师在积淀中成长。仅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校就邀请到20多位 (人次) 专家走进校园, 举办专家讲座6次, 专家送课3次6节, 听评课40多节, 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美术、写字、音乐、科学7个学科, 惠及各科教师80多人。

二、写字培训入手实施专项达标

国家教育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强调的基本理念是:“师德为先, 学生为本, 能力为重, 终身学习。”教师提升教育教学专业水平, 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需要写好字, 这既是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之一, 也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为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素质, 更好地指导学生“识规律, 写好字”, 学校在广大教师中开展了写字专项达标校本培训。

学校聘请专家邹方程老师进行课堂指导和专题讲座, 培训教师掌握写字规律和写字指导方法;教师们有计划地进行书写练习, 语文教师课堂指导学生书写, 认真完成作业, 成绩纳入考核;教师自愿报名参加1—6年级上册的《识规律, 写好字》的汉字体例编写, 签署协议书, 履行协议职责完成编写工作;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每周完成一个单元的《识规律, 写好字》的临摹练习, 例字编写教师每周额外上交例字作业, 数量不限;组织开展“如何指导学生识规律, 写好字”的经验交流活动;学期末撰写专项培训与指导学生写字相关的案例或论文。

学校还建立了培训考勤制度, 制定了具体考核和奖惩办法, 建立了教师个人写字档案, 给予教师等级证书, 并按照考核等级给予数百元的奖励。参与教材编写及例字编写的教师按照学校论文等级颁发证书, 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补助相应的劳务费, 教师例字被编辑字帖, 每人奖励相应奖金。教师考核待达标者, 扣除相应奖金, 给予一个学期的再学习时间, 同时取消本学期各种评优评先和考核优秀资格, 仍不达标者则安排转岗或待岗。

三、组建教研团队开展课例研究

问问自己:痛苦在哪里, 是否在自己?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成为教师们的共同话题, 学校教研小团队以解决教学中的“真问题”来开展教研活动。每个组在第一次教研活动时, 教学干部和组长都要组织教师们查找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 讨论定出本组的研究主题, 每学期都要围绕这一主题探索寻求解决的方法。

学校教研小团队建设, 严格按照主题明确、分工协作、责任到人、步骤清晰的原则。各教研组、课题组制定出扎实有效的“八步”校本教研活动程序, 形成有效的教研机制,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研究过程中, 每一位教师都明确自己的责任, 知道应做什么, 该怎样做;目标是什么, 如何达到;个人在组内的角色, 需要发挥什么作用。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 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每次教研活动, 校长和教学干部都全程参加, 一方面了解教学研究的效果, 同时与教师一起研究学习。他们每次都与教师一起备课, 一份教案经常几异其稿, 干部、教师自由发表意见, 开诚布公, 营造了一个集体研究的氛围。

如果说学校作为一个大团队, 那么学校的年级组、教研组、课题组和项目组就是一个个教研小团队。小团队的建设是以教育教学内容为核心, 通过专家引领、课题引领、同伴互助的方式, 形成在参与中研究, 在研究中合作, 在合作中交流, 在交流中享受快乐成长。

四、明确研究主题依托专家引领

学校的一些课题组、项目组, 以教师兴趣爱好为核心自愿组合, 打破学科、年级、身份的界限。每个成员根据自身的特长, 扬长避短, 发挥各自的优势, 为达到共同的团队目标而努力。

例如, 多年来拼音教学的教法没有变化, 三位二年级的教师深切希望找到提高教学实效的方法。面对教师的困惑, 学校引进了拼音实验项目。项目组成员采取自愿组合的方式, 在专家引领下开展实验。项目组成员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去拜访专家, 进行学习、备课。他们改变了拼音教学原有的教学顺序, 进行了系统的分类, 在教学中运用动作、情景等多种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将拼音的读音、扩展、阅读、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和专家一起研究教材、集体备课、共同反思, 不仅研究了如何教拼音的方法, 更从专家的身上学习到了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三位教师在完成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上, 一起备课, 共同研讨, 读同一篇文章, 写同一篇教案, 同上一节课, 同研一个问题, 同写一篇反思, 共享成功的喜悦。她们相互鼓励, 克服畏难情绪, 彼此增进了友谊, 形成同甘共苦的研究小团队。通过这项实验, 教师们的研究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真意识和团队意识得到了增强。

学校聘请北京市基础教育教研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室主任康静涵老师, 指导教师在全校开展“习作教学”研究活动。在康老师的指导下, 教师改变了以往的习作教学模式, 总结出“学生预作为先, 师生共赏”的新模式。这种以了解为基础, 以欣赏、自悟为核心, 以兴趣为目的的模式,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更使其学会欣赏、尊重、关心帮助别人, 同时唤起了学生热爱生活、表达生活的热情。这种习作教学模式也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

通过问卷和访谈、教研活动记录、教师个体发展的信息、各种教研活动的照片及影像材料、专家参与教研活动的感受等, 评估教研工作的效果, 并形成了学校教研资源和专家培训资料库。

五、加强总结反思提升专业水平

学校针对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学经验不足、教研活动制度不够完善、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以及缺少专家的引领等问题, 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通过完善教研相关制度, 做到有规可依。每个学期举办一次优秀教研组和优秀教研组长评比活动, 加强教研组长的责任意识, 指导各教研组建立自己有特色的教研文化。落实研究主题, 明确教研目的, 加强回顾反思, 总结提升经验。学校每个学期都定期召开优秀教研组交流会, 通过这种形式, 给教研组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教研组彼此间信息的交换, 达到经验分享, 反思和提升自己的经验;在借鉴和吸收他人的经验的同时, 丰富自己的思想, 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学校还开展了“我的教育故事”评选活动, 改变过去的一两句教学反思, 变为写生动的教学故事。在记录故事的同时, 记录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分析故事的同时学习教育理论, 对自己的做法再进行深入认识。通过整理、交流、评选, 形成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处理一些问题的理性做法, 从而使很多教师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 解决了在教育教学中该如何做的问题。

每个学期期末总结时, 教师将一学期的经验、感受、遗憾、希望都倾吐出来。这是一个交流的机会, 也是一个提升教师品位的机会, 更是凝聚人心、汇聚思想的机会。校长抓住这个时机对全校每一名教师进行点评, 在点评中提出希望和要求。

学校还建立了校长定期谈心制度, 以面对面或心语信箱的形式与教师交流, 也可用短信、笔会的方式进行沟通。同时, 为每位教师配备个人发展“档案袋”。教师们定期将个人的教学设计、读书感悟、发表文章、获奖证书等整理归档。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变异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爱生学校”等区级群体课题和若干校级课题研究, 进一步强化了学校民主、开放的组织文化, 每个人都有自我的团队约定, 都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每个人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和创造力, 成为团队的重要支柱。

上一篇:卫生局党委党建半年汇报9.20下一篇:办理土地使用证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