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复习资料重点(精选9篇)
1.财政学复习资料重点 篇一
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总体验收资料目录
1、总体验收申请;
2、各重点县验收报告(含自验报告、整合资金项目验收报告);
3、建设管理工作总结报告;
4、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总体情况反馈表;
5、三年完成项目清单(含整合资金项目);
6、审计报告;
7、财务竣工决算报告
8、质量评定报告;
9、总体验收抽查复核报告;
10、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资料;
11、重点县三年建设方案、批复、调整变更等文件;
12、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及规章;
13、项目公示及信息宣传等;
14、绩效考评资料;
15、设计工作总结报告;
16、监理工作总结报告;
17、重点县三年建设方案、建设方案、标准文本;
18、影像资料。
19、总体工作报告。
2.财政学复习资料重点 篇二
1 重点内容之一:财政预算编制审计
关于财政预算编制审计, 其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其一, 审计预算的编制方法是否科学合理。财政预算是如何编制的, 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是否正确, 是否符合国家关于财政预算的总体要求, 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是否合理, 审查编制工作是否坚持以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为基础, 是否坚持了收支平衡的原则, 是否以财政分级编制预算的方式进行编制, 是否采用先进的编制方法, 预算编制的范围恰当与否等, 上述众多问题都是预算编制方法的审计范围;其二, 审计财政预算的编制内容是否合法。这其中主要审计的内容有审查国家的财政预算计划是否与当前的生产总值相符, 各种收入预算指标的制定是否合理, 审查财政支出预算的编制是否符合党的政策以及各项法规的要求, 是否坚持了“量入为出、厉行节约”的原则, 有没有大力压缩行政管理费、其他消费项目的支出, 审计预算财力的准确性等;其三, 审计财政预算的编制程序是否合理。这其中审计的主要内容有检查预算编制是否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程序进行, 预算编制的时间是否充足, 预算草案是否及时上报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审批, 预算编制的上下级财政是否依照体制要求进行分级编制等。
2 重点内容之二:财政预算执行审计
关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 也可从三个方面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其一, 审计财政预算的批复是否及时。审查相关财政部门是否在规定时期内将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批的财政预算批复回去, 收入预算工作是否及时落实到相应的征管部门, 收入任务是否及时分解到各种不同的税种, 支出预算是否严格按照人代会审议的结果及时下达到相关的预算单位以及用款单位, 未下达的支出预算因何原因出现问题、可在何时解决, 待下达的支出预算占整个预算的比重是多少、合理与否等, 这些内容都必须要认真审查;其二, 审计财政预算的执行是否严肃。对于这项审计任务, 其中需做的审查工作有检查各预算执行部门及单位是否严格按照预算方案执行, 着重检查是否存在预算执行力弱化、超预算办事、无预算办事等行为, 检查收入征管单位是否严格依法治税, 是否做到了月税月清, 审查有无收入过渡户, 是否存在将预算内收入划为预算外收入的现象, 审查国家所出台的各项税务政策是否及时的落实到工作中, 审查收入报解及时与否, 是否存在压款压库的现象等;其三, 审计财政预算的调整是否有效。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 因为国家政策以及经济形势发生动态变化的原因, 导致财政的收支可能会出现增减因素, 致使预算不足或是收入超预算等现象发生, 此时必须要进行预算调整。对于编制的预算调整方案, 其审计工作主要是审查预算调整的内容、依据、原因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 审查是否存在未经调整就私自减收增支的现象等。
3 重点内容之三:财政决算审计
关于财政决算审计, 其审计内容需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 审计财政决算编制是否可行。审查决算编制是否以执行预算为基础, 自下而上的进行编制;其二, 审计财政决算的收支是否准确。在收入方面, 审查本年度的预算收入是否按时、按量的缴入国库, 并且编入本年度的决算方案。检查有无地方政府或单位截留国家收入, 检查是否存在划预算内收入为预算外收入的现象, 检查收入预算的完成情况, 若是未完成, 还要寻找未完成的原因。检查收入科目反映准确与否, 是否存在擅自更改税种或是调整收入等现象。检查上缴的财政收入中是否存在使用其他资金垫交空转的现象, 检查是否存在弄虚作假、虚增收入等现象。在支出方面, 检查各项财政支出是否合理, 是否存在年终突击花钱现象。检查财政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其效益, 检查预算内支出和预算外支出的划分界限是否清楚, 检查专项资金是否严格按照其规定用途进行使用。检查财政结转结余支出是否严格按照预算进行, 有无空转、虚转现象等;其三, 审计财政平衡是否真实。这其中主要审查财政收入是否真实, 财政支出是否全部列支反映, 财政的平衡目标是否实现。审查在财政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措施, 调用了哪些项目资金来弥补。检查在达到财政平衡的过程中是否存在虚增财力、虚报空转收入、支出转挂暂付等现象。其四, 审计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以及其他会计核算是否规范。这方面审计的主要内容有审查税务会计、预算会计、重点单位预算会计、国库会计的财务管理以及会计预算工作是否合法、是否规范、是否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执行。账表、账证、账物等是否齐全, 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检查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是否扎实有效。与此同时, 还要对财务部门内部的监督控制机制进行检查, 检查其是否完善, 是否存在失控现象, 检查财政资金是否安全, 是否有保障。
4 重点内容之四:其他财政资金审计
对于其他财政资金的审计, 其主要审计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审计财政直接管理的未纳入财政预算的其他资金收支是否合规。检查地方上建立的财政基金收入项目是否合规, 检查是否存在乱集资、乱罚款、乱摊派、私设收费项目等不合法行为, 检查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是否真正落实到实处。其二, 审计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外收支是否合规。这其中要重点审查工商、建设、公安、教育、物价、交通、法院等执收单位的收费是否合法, 收费金额是否尽数上缴国家财政, 是否存在隐瞒、截留预算外收入的现象。检查这些部门是否存在私设“小金库”现象, 是否存在滥发奖励、乱支滥用等现象。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 良好的财政预算工作, 不仅可以帮助国民全面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我国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用。鉴于财政预算审计的重要性, 我国财政部门必须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以确保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财政预算审计工作在我国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财政预算审计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 而且整个工作开展的时间极长, 审计的项目极多。这就导致财政预算审计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审计不全面、审计不准确的问题, 进而导致财政预算审计工作的质量下降, 影响到财政管理。面对这种现象, 我国财政部门必须要高度重视财政预算审计工作, 提高预算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财政,预算审计,重点内容,财政决算,预算编制
参考文献
[1]汤晓超.浅议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的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 (8) :160-160.
[2]朱萃新.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环境下的基层审计机关绩效审计思考[J].时代经贸, 2012, (32) :109-110.
[3]张玲, 李春景.当前地方财政预算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基于审计视角[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4) :40-41.
[4]王超群.面对财政预算管理变革地方政府如何开展预算执行审计[J].经济视野, 2013, (13) :188-188.
[5]云南省内部审计协会.壮队伍树品牌云南内部审计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J].中国内部审计, 2013, (5) :13.
3.我国农业财政支持政策重点诌议 篇三
从经济发展获得成功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在人均GDP超过了300美元之后,即开始转向保护农业;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基本上完成了政策转换。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工业反哺农业能力不断得以提高的情况下,为了工农业的协调发展,政府财政必须做好从剥夺农业向反哺农业的转换。加入WTO之后,农业直接的价格支持和投入补贴等“黄箱”政策日益受到严格限制,从策略上讲,我们完全可以巧妙地将原来的“黄箱”政策转移到“绿箱”政策的合法名目之下,将资金通过“绿箱”政策合法地注入到农业生产之中。按照这一策略,根据公共财政支出的要求,我国农业财政支持政策重点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农民生产和生活提供良好的交通、通讯、能源和信息等方面的服务。这样一方面能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的社会经济条件,以间接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减缓农产品生产成本的上升速度,另一方面还能扩大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用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强农业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方面主要应抓好两项工作:一是继续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巩固、保护和提高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重点发展渠道补砌、管道输水、集雨节灌、喷灌、微灌等工程措施,实行工程措施和农艺、生物等措施有机结合,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有机结合,坚持灌区和旱区并重,积极推进节水增效示范工程和旱作节水基础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用水效益。
第三,增加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投资强度,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条件。只有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才能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最终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增强我国农业的综合素质。
第四,充分利用WTO规则的国内支持空间,支持建立粮食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的支持价格政策(即规定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和最高销售价格)和专项储备制度,以财政全额出资方式,建立国家农产品储备调节基金,实行吞吐调节,平抑市场价格波动,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
4.财政学重点2 篇四
府将其一定时期内(一年)所有的预算收支按照经济性质纳入两个或两个以上预算表格的预算。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国家在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预算收支范围和预算管理责职与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分税制:是指在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各方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财政政策: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为达到一定的财政目标而采的财政措施的总和.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增加国债、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来实现。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1如何理解财政的概念,其是如何产生的? 财政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财政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并以其为主体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产生条件:1.生产力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 2.国家的产生4试分析财政与价格及工资分配的关系工资分配:(1)工资的分类① 物质生产企业职工工资--A ②商业等服务企业职工工资--B③机关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C(2)A、B 增加--会相应减少利润--减少财政收入 A、B减少--会相应增加利润--增加财政收入C增加--增加财政拨款--增加财政支出;C减少--减少财政拨款--减少财政支出(3)工资分配受国家财政承受能力的制约。价格分配(1)价格上升,导致 流转税增加,所得税增加,财政支出增加,价格下降,导致流转税减少,所得税减少,财政支出减少(2)①财政分配对价格分配具有财力制约作用。②合理的财政分配是价格基本稳定的基础。.试述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影响财政收入的几个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价格、收入分配政策、税收制度与征管水平3简述公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公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1)调节积累与消费,促进两者比例关系合理化;(2)调整投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3)调节金融市场,维持经济稳定;(4)调节社会总需求,促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4.简述公债的的发行条件和发行方式公债的发行条件:(1)公债发行额(2)公债的期限(3)公债的发行价格(4)公债券的利率 公债的发行方式:(1)公募法,直接公募法、间接公募法、公募招标法;竞争投标:价格投标——定率竞价 利率投标——定价竞率;非竞争投标(2)包销法(承受法)(3)公卖法5.简述公债偿还的资金来源和方式
公债偿还的资金来源:(1)预算直接拨款(通过预算列支)(2)预算盈余(3)设立的偿债基金(4)每年新发行公债收入的一部分方式:公债付息方式(1)按期分次支付法(2)到期一次支付法;公债还本方式:(1)分期逐步偿还法、(2)抽签轮次偿还法、(3)到期一次偿还法、(4)市场购销偿还法(买销法)(5)以新替旧偿还法1.什么是税收制度,税收制度主要有哪些构成要素?简称“税制”,它是国家以法律或法令形式确定的各种课税办法的总和,反映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国家财政制度的主要内容。基本要素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和附属要素包括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和免征税等。2.增值税有哪几种类型? 一生产行增值税,二收入型增值税,三消费型增值税。3.消费税有何特点?
(1)征收范围具有选择性(2)征收方法具有多样性(3)征收环节具有单一性(4)平均税率水平比较高且税负差异大(5)属于价内税且具有转嫁性(6)一般没有减免税规定
4.试述瓦格纳法则、梯度渐进增长理论和财政支出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瓦格纳法则1.含义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财政支出会不断地增加。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不断扩大。2.理由(1)政治因素政府职能量的扩张与质的提高。(2)经济因素①构建保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所必须的“环境条件”(司法和行政制度)②城市化问题③社会福利增长(收入需求弹性)梯度渐进增长理论(时间形态论)1.含义 财政支出是一种“进二退一”的“梯度渐进增长”。2.假设基础
(1)“政府喜欢多花钱,而公民不喜欢多纳税,这就迫使政府更多地注意公民的意愿”。(2)税收容忍水平。
3.梯度渐进增长的原因(1)内在因素:经济不断增长使税收收入逐渐增加,导致财政支出“水涨船高”渐进增长;(2)外在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的动荡时期,财政支出会被迫急剧增加。财政支出增长理论1.含义: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导致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不同。2.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早期阶段中期阶段成熟阶段3.不同阶段财政支出特征(1)早期阶段 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公共投资在社会投资中占有较高比重。(2)中期阶段 政府投资只是私人投资的补充,经济干预支出增加。
(3)成熟阶段 政府投资将从基础设施转向教育、保健与福利等转移性支出。6.试述政府采购的特点、原则和方式。特点(1)资金来源的公共性(2)采购目的非盈利性(3)采购对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4)采
购流程的规范性(5)采购的政策性(6)采购的公开性(7)采购影响的巨大性 原则(1)有效竞争原则(2)公开性原则(3)公平性原则(4)推动国内竞争和促进产业发展的原则3.政府采购的方式(1)公开招标采购(2)选择性招标采购(3)限制性招标7.简述公共投资的特点、原则和范围政府投资特点(1)投资目标: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2)资金来源:预算资金或利用政府的身份融资(3)投资领域:与国计民生相关的项目。原则 ①弥补市场失效原则 ②维护资源配置效率原则 ③调节宏观经济运行原则
范围 ①公益服务领域 ②基础产业投资领域(基础设施、基础工业)③高新技术产业投资④农业投资支出8.影响政府投资非政府投资比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一般而言,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政府投资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非政府投资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政府投资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非政府投资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2)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在经济发达国家,政府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较小,非政府投资所占比重较大,在欠发达和中等发达国家,政府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较大,非政府投资所占比重较小。1.简述国家预算的原则国家预算原则:1.完整性 2.统一性 3.可靠性 4.公开性 5.年度性2.简述国家预算管理体制内容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
(一)确定预算管理主体与级次
(二)划分各级预算收支范围遵循原则
1.统筹兼顾原则;2.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原则;3.收支挂钩,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三)划分预算管理权限1.预算编制过程2.预算审查和批准3.预算执行
(四)确定地方机动财力1.地方预算预备费;2.地方预算执行中的超(增)收分成和支出多余;3.地方财政掌握的预算外资金;4.民族自治地区优惠措施3.简述分税制的主要内容分税制的主要内容:1.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划分:中央财政: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机关运转所需经费;经济调控所需支出;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地方财政: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2.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1)中央固定收入(2)地方固定收入(3)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3.分设国税和地税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税国家税务局:中央固定收入和共享收入;地方税务局:地方固定收入。4.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5.实施对地方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实行新老体制并轨4.简述政府预算拨款原则预算拨款的原则:(1)按预算拨款;(2)按进度拨款;(3)按核定的支出用途
拨款;(4)按预算级次拨款。1.财政政策目标和手段有哪些?财政政策目标:1.资源的合理配置2.收入的公平分配 3.经济的稳定增长财政政策手段:1.国家预算(1)预算年度内财政收支规模的确定,影响社会供求总量。(2)预算收支结构的确定和调整,调节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3)预算收支差额影响社会供求总额。
5.突出重点实现财政新跨越 篇五
□ 杨 易
财政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推进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2005年,我们将围绕壮大财政总量、增强保障能力这个主题,进一步提升财政工作水平,力争实现一般预算收入1.9亿元,同比增长13.1%,确保财政负担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社会保障支出、确保重点建设资金需要、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一、加强财税征管,保持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一是严格依法治税。坚持“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建立健全重点行业与企业税源监控体系,完善重点税源整体监控办法,充分挖掘主体税种的增长潜力。严格执行税法,加大重大涉税违法案件查处和税收专项检查力度,着力解决漏征漏管和偷、逃、骗、欠税等问题,进一步规范税收秩序。正确处理依法治税和优化经济环境的关系,既加强税企沟通、提高服务质量、减轻纳税人负担,营造公开公正和优质高效的税收环境,又认真清理已经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防止随意减免、越权减免等行为,维护税法的严肃性。二是实行科学管税。加快“金税工程”建设,突出科技治税,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服务行业税控收款机和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软件的推广应用,强化纳税人信息数据库的管理,提高税收管理水平。大力推广电子申报等纳税方式,实现纳税申报的电子化、多元化,切实方便纳税人。三是加强非税收入征管。根据《湖南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的规定,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真正建立“征收、预算、使用”三分离管理制度,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四是加大国有资产经营力度。进一步盘活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经营效益,为经济发展和公共事业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力争全年国有资产经营收入达到5000万元。五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认真分析宏观政策,抓住国家实施“三奖一补”政策、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机遇,围绕粮食主产县、财政困难县、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等政策和项目,加大工作力度,争取更多的国家转移支付和优惠政策,为我县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奠定坚实基础。
二、优化支出结构,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重点,量入为出,确保平衡”的原则,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和水平。一是保障政权运转和社会保障支出。完善工资统发制度,确保财政负担人员工资及时足额发放,扩大适当补贴、误餐费、13个月工资的统发范围。完善政法系统经费保障机制提高政法部门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适当提高行政单位公用经费标准,确保行政单位履行行政职能的基本需要。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确保城乡弱势群体的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同时,积极推进社保对象财政发卡试点工作。二是完善公共服务领域保障机制。加大对农业、科技、教育、卫生、公路交通建设等公共事业的财政投入,促进社会事业与经济协调发展。三是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重点支持石门一中新校区配套工程、乡村公路、工业园基础设施、农村沼气等项目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农业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增强财源建设活力。
三、深化财政改革,完善财政运行机制。一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按照“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政策、专项经费按项目”的原则,合理安排部门支出,使部门预算真正体现公用经费的真实性、专项经费的政策性、项目资金的必要性、收入计划的合理性。二是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建立国库集中支付机构,进一步搞好林业、水利等部门专项资金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不断扩大财政直接支付范围,减少财政资金拨付环节,规范财政资金支出行为。三是深化政府采购改革。按照《政府采购法》和《招投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宣传,完善相关配套工作,初步建立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创
新政府采购模式,严格执行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依法对乡镇政府采购实行全面监管,力争采购规模和质量有新的提高。四是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农业税全免政策,免征除烟叶特产税以外的所有农业税,继续做好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发放工作。积极开展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转换乡镇政府职能,稳步推进并村并组工作。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及时转换乡镇财政所职能,管理好国家的支农支出,做好为农服务工作。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监管,严格落实村帐乡管和村务公开的有关规定,规范村级财务管理。
四、强化财政监管,提高财政运行质量。一是完善财政监督体系。继续大力推行报帐制、政府采购制、集中支付制度,对财政资金收入、分配、拨付、使用各个环节实行全程监督,形成收支监管并重、内外监管并重、日常监管与重点监管相结合的财政监督体系。二是严控非生产性开支。树立节支就是增收的观念,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坚决做到除法律和政策规定需要增加的重点支出外,其他非生产性开支一律实行零增长。严格规范津补贴发放行为,杜绝滥补乱发现象。严控公务接待费开支,继续推行公务接待费现金结算和重大接待活动综合接待制度,切实减少公务接待费用。严控楼堂馆所建设、公款购车、公款旅游、会议经费、节庆活动、检查评比和达标升级活动等资金支出。三是加强重点建设项目和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对县财政性投资、国有资产投资或融资为主、国家专项资金补助,投资总额在200万元以上含200万元的工程项目,以及县政府指定需要跟踪审计的建设项目,一律实行跟踪审计监督制度。进一步加强乡镇和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严格规范立项审批程序。严禁无资金来源举债进行基本建设,确因特殊情况需举债建设的,必须按程序报县政府审批同意。对不按规定程序报批建设,或基本建设项目超投资计划5%以上且未按程序报批的,县财政停拨建设单位的相关经费,并视情节和后果由有关部门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四是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继续实行县级报帐制、政府采购制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确保专款专用。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各有关单位要定期向县政府报告,并接受县人大的监督。五是强化财务管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抓好会计队伍建设。认真落实民主理财、一支笔审批和重大开支集体决定制度,切实规范单位财务收支行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6.财政学复习资料 篇六
财政支出是通过国家预算来安排的。恩格斯指出亚当·斯密创立财政学
亚当·斯密认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中支配者市场经济的运行,政府只是像“守夜人”那样防止外来侵略和为持国内治安就行了。
凯恩斯抛弃了政府只当“守夜人”的教条,认为财政支出可以直接形成社会有效需求,弥补私人部门需求的不足,是市场经济达到充分就业。
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财政的产生:清光绪24年,即1898年,在戊戌变法“明定国是”诏书中有“改革财政,实行国家预算”的条文,这是在政府文献中最初启用“财政”一词。“财政”一词的使用,是当时维新派在引进西洋文化思想指导下,间接从日本“进口”的,而日本则是来自英文“public finance”一词,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时期宣传三民主义。曾多次应用“财政”一词情调财政改革,国民政府成立时,主管国家手指的机构命名为财政部。财政谓理财之政,即国家和公共团体以维持其生存发达之目的,而获得收入、指出经费之经济行为也。
财政的基本特征:
1、公共性与阶级性;
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诸多方面:
1、政府决策失误;
2、寻租行为;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
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经济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强调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它是在平等竞争的环境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的。
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平均不等于公平,甚至是对社会的背离。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即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是属于财政分配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2、规范工资制;
3、加强税收调节;
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
从分就业:是指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能承受的最大比率。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经济未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问题 P37 看
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
1、平均成本定价法;
2、二部定价法;
3、符合定价法。内源性效益:是指财政支出本身所以产生的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内源性效益又可分为三个方面:
1、财政支出总量效益,是指对财政支出总规模所产生的效益;
2、财政支出结构效益,是指对财政支出项目之间的组合效益;
3、财政支出项目效益,是指具体支出项目所产生的效益; 3E原则:是为许多西方国家的实践所证实了的财政支出评价的有效原则,应当结合我国的实际充分借鉴这一原则,是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一开始就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和一个高的起点。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首先,对合理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其次,对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再次,对实现公共决策(政府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最后,对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正视政府行为的“经纪人”特征具有借鉴意义。我国财政立法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主要有:P51 1)遵循《立法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决策要求;
2)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参与财政立法活动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各负责,加强协调,密切配合。3)体现国家整体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实现财政管理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4)既要借鉴国际经验,又要从实际出发,加强调查研究,制定既符合国际惯例有符合中国国情的法规体系。财政执行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1)合法原则,也称依法执法原则,(是指财政执法主体的执法活动必须遵守相关法律的具体规定···)2)适当原则,又称合理原则,(是指财政执法行为在合法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客观、公正、合理、适当。)3)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也称权利制约原则或执法监督原则,(是指对财政执法权利的运用或刑事,必须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财政监督主体:财政部门是主管国家预算编制和执行的部门,各级财政部门是财政监督的主体。
财政监督的范围:
1、预算监督;
2、税务监督;
3、国有资产监督;
4、财务会计监督;
5、预算外资金监督。财政监督流程包括:检查、调查、建议与反映。
财政监督的方式:
1、日常监督检查;
2、专项监督检查;
3、个案检查。
经常性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须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
资本性支出:适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其中有用于建筑厂房、购买机械设备、修建铁路和公路等生产性支出,也有用于建筑办公楼和汽车、复印机等办公用品等非生产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直接变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失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
1、经济性因素;
2、政治性因素;
3、社会性因素。财政支持和保障社会民生的几种关系?
一是促进经济发展与推进社会事业见者协调的关系; 二是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 三是财政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关系; 四是增加投入和制度建设的关系。
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的经济属性: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是一种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投资支出同属于购买性支出,但与资本投资性支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非生产的消耗性支出,它的使用并不形成任何资产。
对我国教育经费的看法? 答:理论实践证明,一国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是影响教育经费效益的主要因素。我国目前不仅教育经费规模仍然偏低,而且教育经费子啊初级教育、终极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分布的几次结构也不尽合理,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护士初等教育,特备是农村的普及教育长期处于落后境地。财政政策的内容主要三个方面:
一是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二是税收激励。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税前抵扣力度;
三是政府采购。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 看P89 各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共同特点:
1、保障项目明目繁多;
2、社会保险资金有确定的来源;
3、社会保险支出依法由政府集中安排;
4、社会保障资金的运作,有现收现付和基金制两种模式。社会保障资金的运作,有现收现付和基金制两种模式。
现收现付制:是指当期的缴费收入全部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开支,不留或只留很少的储备资金。基金制又分为完全基金制和部分基金制
完全基金制:是指当期缴费收入全部用于为当期缴费的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建立储备基金的目标应当是满足未来向全部受保人支付养老金的资金需要。部分基金制:是介于现收现付制和完全基金制之间的一种筹资模式,即期的缴费一部分用于应付当期的养老开支,一部分用于为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
社会保障体系: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为骨干,以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障、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为辅助,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de社会保险体系。财政部门在社会保险制度实施中的职责和投入: 首先是对各项基金的经费支持;
其次是有中央财政拨款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再次是补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付的不足。政府投资自身明显的特点:
一是非政府投资是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人从事的投资,作为商品生产者他们追求的目标是追求利益,政府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二是企业或个人主要依靠自身的积累和社会筹资来为投资提供资金,自身积累规模和社会筹资都受到种种限制,一般难以承担归农宏大的建设项目;
三是企业囿(you)于一行一业,投资不可能顾及非经济的社会效益,投资结构是很难优化的,政府投资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主要形式:
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去使用费;
2、私人出资、顶起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
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
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
5、BOT投资方式(建设一经营一转让投资方式)。政府独资建设的项目:
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 二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三是反垄断的需要,垄断排斥竞争,垄断利润可能是以损害社会福利为代价的。
7.财政学复习资料重点 篇七
谢旭人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仍然是各项经济工作的主线。2012年要力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 将继续对相关节能产品给予财政补贴和税费方面的支持措施, 研究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机制, 并推进绿色贸易方面的财税促进措施。
谢旭人还指出, 受多种因素挤压, 目前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加大, 特别是一些小微型企业经营困难突出, 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将成为2012年财政工作主要任务之一。为此, 2012年将继续实施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 免收小微企业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 并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向创业早期中小企业的投入, 对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予以减免税收, 改善融资环境。
8.财政学复习资料重点 篇八
谢旭人说,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继续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其定位准、见效快、作用直接的优势,积极扩大节能环保产品消费需求、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努力增加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投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分析人士认为,在当前内外部经济形势走弱的背景下,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和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抓手,将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一大亮点。特别是在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情况下,节能减排将成为转方式的重要推动力,也是稳增长的重要引擎。在这方面,财政政策将大有可为。
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979亿元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比上年增加251亿元,加上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服务业发展资金和中央基建投资中安排的资金,合计达到1?700亿元。
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表示,5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已确定要全面实施以节能家电推广为核心的“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决定采取财政补贴方式支持扩大节能家电等产品消费。这是当前我国将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与促进节能减排有机结合的重大战略举措,预计将拉动消费需求4?500亿元,并实现年节能1?170万吨标准煤。下一步,要在继续加大节能灯、发光二极管灯、节能汽车和高效电机等现有产品推广力度的基础上,尽快启动实施空调、平板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节能家电产品推广工作。
据了解,2007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30多项政策措施,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中央财政累计安排3?380多亿元资金,加上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共同带动社会投入上万亿元,为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会议要求,今年下半年和明年要突出抓好八项重要工作:一是扎实做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试点工作,加强政策综合集成,形成更大合力。二是结合当前经济和产业形势,突出抓好扩大节能环保产品消费和国内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三是全面深入推进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建筑节能、农村环保、大气污染防治等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四是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开展先进环保技术示范推广,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做大做强。五是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加大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力度,在全国大中型城市推广使用混合动力公交车。六是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进以非常规油气资源为核心、以煤炭清洁化利用和发展可再生能源为重要补充的能源清洁化战略。七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八是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市场化长效机制建设,加快推进以环境税费改革为核心的税制改革,扩大生态环境补偿试点,积极推进排污权和碳排放交易试点。???????????????????????????(王迎晖?王??涛)
9.财政学复习资料 篇九
一、名词概念
1.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因而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2.财政的基本特征:①公共性与阶级性。②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③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3.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私人物品。4.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5.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两个特征。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消费者购买私人物品后,他人就不能享用了)。
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6.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征。
非排他性是指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7.公共需要的特征:①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是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②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③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但不是等价交换原则)。④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
8.市场:是一种结构精巧且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
9.市场失灵:市场的资源配置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的表现:①垄断。②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③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④收入分配不公。⑤经济波动。
外部效应: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10.政府干预手段:①立法和行政手段。②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③财政手段。
11.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①政府决策失误。②寻租行为。③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④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12.财政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1)资源配置职能:
含义: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①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④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⑤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①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②规范工资制度。③加强税收调节。④通过转移性支出。(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目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平衡。
宏观调控一般是直接调总需求来影响总供给。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①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表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②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③通过对需求结构的调节。④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
二、复习与思考
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说起?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说明为什么有市场配置,还要有政府配置,政府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政府配置规模多大为宜,政府采取什么方式配置资源等等。
我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我国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要正确认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2.什么事市场失灵?
市场的资源配置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3.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
政府干预手段:①立法和行政手段。②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③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①政府决策失误。②寻租行为。③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④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4.试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目标:优化资源配置。
机制和手段:①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④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⑤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5.试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目标:实现公平分配。
机制和手段:①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②规范工资制度。③加强税收调节。④通过转移性支出。
6.试述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含义及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含义: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①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表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②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
用。③通过对需求结构的调节。④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名词概念
1.财政支出分类的意义:①优化财政结构。②控制财政规模。③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
2.财政支出经济分类: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净贷款。
3.按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1)购买性支出:
①含义: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②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对分配也有影响,但是是间接的。③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④购买性支出的预算约束是硬的。(2)转移性支出:
①含义: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②转移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微观经济主体获得这笔资金以后,究竟是否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及购买哪些商品和服务,已经脱离了政府的控制,因此,此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③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和一以贯之的原则可以遵循,而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极难换算。
④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
总结: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4.衡量财政活动规模可以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绝对数指标来表示,但通常以两对数指标来表示,即财政收入占GDP(或GNP)的比重和财政支出占GDP(或GNP)的比重。后者比前者更能反映实际情况。
5.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
皮科克和威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每一次较大的经济和社会动荡,都会导致财政支出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6.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 ①经济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②政治因素。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
③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
7.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依据和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复习与思考
1.试述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及其原因分析。
课本P63-65.2.试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①经济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②政治因素。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③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
第七章 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一、名词概念
1.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
2.按财政收入的管理方式分类:(1)预算内收入:
①含义:仅涵盖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一般预算收费。
②特征:纳入国家预算统计、按国家预算立法程序管理、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2)预算外收入:
①含义: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政府性基金收入都属于预算外收入。②特征:在收入性质上明确定义为财政性基金,但不纳入国家预算统计、管理和统筹使用,而是另外编制基金预算,专款专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3.狭义财政收入:一般仅包括税收和一般预算非税收入的预算内收入。4.广义财政收入: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义的财政收入,即所谓全口径的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全部非税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
5.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主要经济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②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③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6.政府性基金收入:是国家通过向社会征收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并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收入。7.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所取得的收入。
二、复习与思考
1.试分析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的趋势。
我国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长,从总体上说,增长形势是良好的,每年都在增长。就财政收入本身而言,各年的增速虽然是波折的,但增长速度并不慢。然而,相对于GDP的增长而言,则有两个阶段:1995年以前表现为不断
下降趋势;从1996年开始回升并从1998年表现为快速回升的趋势。2.试分析和评估我国当前财政收入的规模水平。(P135-136)
3.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就多,一般而言,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就较高。虽然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还受其它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制约。从世界各国的现实状况考察,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大多高于发展中国家,而中等收入国家财政收入规模又大多高于低收入国家。证明了财政原理:经济决定财政,没有经济不发达而财源可以丰裕的。
生产技术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技术进步速度较快,GDP增长速度也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二是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例扩大。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产品附加值,所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
4.如何评价“土地财政”问题?
土地财政是指政府出卖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预算外的收入,即第二财政。在我国大陆,土地是国有的,往往要凭借公权力或专政机关强行拆迁,低价收购他人土地的使用权,并不是公平的交易,并从中牟取暴利。总的来说,土地财政有利有弊。
利:土地财政大大增加了地方政府的收入,汇集了大量的资金,对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重要作用,同时带动了周边农村的经济转型与发展。
弊:恶化了国民收入分配,抑制了民间投资;影响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问题;资源、资金的浪费,搞形象工程。
第八章 税收原理
一、名词概念
1.所谓赋税,就是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东西。
马克思主义关于税收的定义:①税收是与国家的存在直接联系的,是政府机器赖以存在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也就是政府保证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基础;②税收是一个分配范畴,是国家参与并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手段,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③国家在征税过程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即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2.税收的“三性”:
⑴强制性: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⑵无偿性:指的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⑶固定性: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3.税收术语
⑴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⑵课税对象: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
⑶课税标准:指的是国家征税时的实际依据,或称课税依据。
⑷比例税率:是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⑸累进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⑹起征点: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收入未达起征点的低收入者不纳税,收入超过起征点的高收入者按全部课税对象纳税。⑺免征额: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全部纳税人不论收入高低,同等享受免税额待遇。
⑻课税基础:指建立某种税或一种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
⑼商品课税:包括所有以商品为课税对象的税种,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
⑽所得课税:指以纳税人的净所得(纯收入或纯收益)为课税对象的税种,一般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
⑾财产课税:指以各类动产和不动产为课税对象的税收,有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
⑿直接税: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包括所得课税和财产课税。⒀间接税: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商品课税。
⒁从量税:按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量或体积计算。⒂从价税:按课税对象的价格计算。⒃价内税:凡税金构成价格组成部分的。⒄价外税:凡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4.税负转嫁方式:
⑴税负前转: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⑵税负后转:指在纳税人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进货价格以转嫁税负的关系。⑶税负混转:指一种商品的税负通过提高销价转移一部分,又通过压低进价转移一部分。
5.公平类税收原则:①受益原则;②能力原则。
6.效率类税收原则:①促进经济发展原则;②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
二、复习与思考
1.简述税收的“三性”。
①强制性;②无偿性;③固定性。2.简述税收的分类。
①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②直接税与间接税;③从量税与从价税;④价内税与价外税;⑤中央税与地方税。
第十章
一、名词概念
税收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1.税收制度:一种理解认为,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另一种理解认为,税收制度是国家按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税种的搭配问题。(前一种认识的侧重点是税收的工作规
范和管理章程;后一种认识则以税收活动的经济意义为中心。)2.税收制度的组成:一是单一税制;二是复合税制。
3.发展中国家:实行间接税——包括营业税、产品税、消费税、增值税等。特点是有交易就课征,有效率,但不公平。
4.发达国家:实行直接税——所得税和财产税。特点是公平。5.税制改革的“三大理论”: ①公平课税论;②最适课税论;③财政交换论。6.税制改革的实践和趋势:
⑴所得税:降低税率、拓宽税基、减少税率档次。
⑵一般消费税:普遍开征增值税、提高标准税率、制定标准化的增值税。⑶开征“绿色税收”,重视税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7.绿色税收:是指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征收的各种税和采取的各项税收措施。8.农村税费改革:
㈠农村税费改革的目标和内容:
⑴目标:①确保农民负担得到明显减轻而且不再反弹;②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③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受影响。⑵内容: “三个取消”: ①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集资;②取消屠宰税;③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
“两个调整”: 调整农(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一项改革”: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㈡全国性范围取消农业税。历史意义:①取消农业税是我国税收制度变革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②体现城乡居民公平负担、统一纳税原则;③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消除城乡差别。㈢以黄宗羲定律为戒,防止反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维护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黄宗羲定律:每次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由于种种原因,反而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走向了原先改革目的的反面。
二、复习与思考
1.简述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⑴指导思想: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收体系。
⑵基本原则:①加强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②体现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③发挥税收对个人收入和地区发展的调节作用,使个人收入分配保持合理差距,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④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⑤简化、规范税制;⑥保持原有的税负总水平;⑦严格控制优惠减免,规定除税法、税收条例所列的减税免税项目外,在执行中不准随意减税免税。
⑶主要内容:①推行规范化的增值税为核心,相应设置消费税、营业税,建立新的流转课税体系,对外资企业停止征收原工商统一税,统一实行新的流转税制。②对内资企业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取消原来分别设置的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集体企业所得税和私营企业所得税。同时,国有企业不再执行企业承包上缴所得税的包干制。③统一个人所得税,取消原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
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对个人收入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统一实行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④调整、撤并和开征其他一些税种。2.简述我国取消农业税的历史背景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⑴历史背景:农村税费改革的过程中,已经根据“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对农(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进行了调整,同时也明确在五年内将逐步取消农业税。⑵历史意义:①取消农业税是我国税收制度变革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②体现城乡居民公平负担、统一纳税原则;③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消除城乡差别。
第十一章 我国现行税制
一、名词概念
1.商品课税的特征和功能:
⑴特征:①课征普遍;②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③实行比例税率(不能实行累进税率);④计征简便。
⑵优点:税源充裕,课征方便,并可以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
缺点:在国内会干扰市场运行并形成分配不公,在国际会阻碍资金、劳动力和商品的自由竞争和流动。2.增值税
⑴特点:①在就一种商品多次课征中避免重复征税(最大的特点)。②可以使各关联企业在纳税上互相监督,减少乃至杜绝偷税漏税。③企业的兼并和拆分都不影响增值税税额,可以保证收入的稳定。④更能鼓励外向型经济的发展。⑵增值税的类型:①生产型增值税;②收入型增值税;③消费型增值税。
⑶增值税的计征方法:①将纳税单位纳税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如工资、利润、利息)逐项想加作为增值额,然后按适用税率求出增值税额,称为“加法”。②从企业单位纳税期内的销售收入额减去法定扣除额(如原材料。燃料、动力、零配件)后的余额,作为增值额,称为“减法”。③不直接计算增值额,而是从按销售收入额计算的税额中,扣除法定外购商品的已纳税金,以其余额作为增值税应纳税额,称为“扣税法”。
Ps:增值额是指纳税人的商品销售收入或劳务收入扣除外购商品额后的余额。⑷增值税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税种。
⑸计算公式:如100元的商品价格中大体包含税款14.5元。计算如下: 100÷(1﹢17%)=85.5 85.5×17%=14.5 3.消费税
⑴在对商品普遍征税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少数消费品再征收一道消费税,主要是为了调节消费结构,引导消费方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⑵征收消费税的品目有11个:烟、酒、化妆品、高档护肤护发品、贵重首饰、汽油、柴油、汽车轮胎、摩托车、小汽车、烟花爆竹。⑶消费税采取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两种征收方法。4.营业税
⑴特点:计算征收较为简便。
⑵营业税的9个征收项目:①交通运输业;②建筑业;③邮电通信业;④文化体育业;⑤金融保险业;⑥服务业;⑦转让无形资产;⑧销售不动产;⑨娱乐业。
⑶营业税应纳税额的一般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营业额(销售额)×税率
5.所得课税的特征和功能(实行累进税率)
⑴特征和优点:①税负相对公平;②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④课税有弹性。⑵我国所得税自身的特点:一是我国一向以商品课税为主,所得课税还刚刚起步。二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所得课税是以个人所得税为主,而我国当前仍是以企业所得税为主。
⑶所得课税的功能:①是一种有效的再分配手段;②是政府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⑷所得课税主要有: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6.企业所得税(实行比例)。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7.土地增值税:征税对象是转让国有土地所有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所取得的收入,减除相关的成本、费用及税金后的余额,即转让房地产的增值额。8.资源税 ⑴含义:课税对象是开采或生产应税产品的收益,开采或生产应税产品的单位和个人为资源税的纳税人。
⑵作用: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调节资源极差收入。9.财产税:是对纳税人拥有或支配的应税财产就其数量或价值额征收的一类税收的总称。
二、复习与思考
1.试述商品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
⑴特征:①课征普遍;②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③实行比例税率(不能实行累进税率);④计征简便。
⑵优点:税源充裕,课征方便,并可以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
缺点:在国内会干扰市场运行并形成分配不公,在国际会阻碍资金、劳动力和商品的自由竞争和流动。
2.试分析我国增值税为什么要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
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时实行生产型增值税,是因为当时仍处于通货膨胀时期,生产型增值税有利于防止盲目投资,控制通货膨胀。但从长远来看,我国增值税改革的方向是由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从而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进行技术更新改造,促进基础产业和高新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3.试述所得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
⑴特征和优点:①税负相对公平;②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④课税有弹性。
⑵所得课税的功能:①是一种有效的再分配手段;②是政府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
第十二章 国债和国债市场
一、名词概念
1.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贷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2.国债的种类
⑴以国家举债的形式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国家借贷和发行债券。⑵以筹措和发行的地域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内债和外债。
⑶以债券的流动性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一般来说,自由转让是国债的基本属性。
⑷以发行的凭证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凭证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3.国债的结构 ⑴含义: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性质债务的互相搭配,以及债务收入来源和发行期限的有机结合。
⑵种类:①应债主体结构;②国债持有者结构或应债资金来源结构;③国债期限结构。
4.国债负担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①认购人负担;②政府负担,即债务人负担;③纳税人负担;④代际负担。
5.国债发行方式:①直接发行方式;②“随买”方式,或称“连续发行方式”;
③承购包销方式;④公募招标方式。
6.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含义: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
7.国债的政策功能:①弥补财政赤字。②筹集建设资金。③调节经济。8.国债负担率:是指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
9.国债依存度:是说明财政支出中有多大比例是依靠国债来支付的。10.国债市场:
⑴ 含义:在证券市场中进行的国债交易即为国债市场。
⑵ 功能:①国债作为财政政策工具,国债市场具有顺利实现国债发行和偿还的功能。②国债作为金融政策工具,国债市场具有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和提高社会资金效率的功能。
第十三章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
一、名词概念
1.国家预算的含义及其类别
⑴含义: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
⑵类别:①以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试预算。②以预算分项支出安排方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2.⑴单式预算:是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
⑵复式预算: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
⑶增量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确定的。
⑷零基预算:是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零基预算的明显优点是有利于优化支出结构,提高预算效率,控制预算规模)
3.国家预算原则 ⑴含义: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以及编制国家预算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⑵原则:①公开性;②可靠性;③完整性;④统一性;⑤年度性。
4.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①推进依法理财,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②编制部门预算。③政府采购制度。④国库集中收付制度。⑤“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十四章 预算管理体制
一、名词概念
1.预算管理体制内容及其类型
⑴含义:是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
⑵内容:①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②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③预算管理权限和责任的划分。④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⑶类型:一是新中国成立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实行统收统支体制;
二是1953-1978年20多年时间内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
三是改革开放后,于1980年开始改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简称财政包干体制;
四是现行的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2.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简介
⑴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预算体制,在西方财政学中称为财政联邦主义。财政联邦主义不是专指联邦制国家的财政体制,而是有关多级财政体制的概念。
⑵特征:规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名副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
⑶分级分税预算体制管理体制的要点:①一级财政,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②在明确市场经济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③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④预算调节制度,即转移支付制度。⑤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天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经常进行调整。
⑷收支划分的基本理论依据:①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②集权与分权关系;③中央与地方之间收支划分的案例。
3.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①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②合理调节地区之间的财力分配。③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④坚持整天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二、复习与思考
1、简述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
①一级财政,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②在明确市场经济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③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④预算调节制度,即转移支付制度。⑤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天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经常进行调整。
2、简述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功能。
第一,弥补纵向财政缺口;第二,弥补横向财政缺口;第三,弥补地区性公共物品辖区间的外部效应;第四,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3、何谓粘蝇纸效应?
是指上级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拨款可以“黏住”接受拨款的一级政府,不会将拨款用于增加个人收入,而是用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4、简述分税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财政学复习资料重点】推荐阅读:
考试复习题财政学08-24
财政学复习题(大题和辨析)10-10
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资料10-27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财政职能复习10-26
公共财政学答案06-20
财政学与热点09-19
财政学 论述题10-06
财政学试卷b07-03
07财政学考试题目07-16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