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的故事演讲稿小学生(通用12篇)
1.居里夫人的故事演讲稿小学生 篇一
我现在是四年级的一名学生了。自然,我阅读过的书籍有很多。它们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我今天来跟你说说《居里夫人》吧!
她是一位贫苦的波兰女孩。她自幼就忍受着亡国之耻,在阴影底下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茁长成长。她以第一名的数学和物理成绩获得了两个硕士学位。她遇到了皮埃尔,并且结婚后,她还是孜孜不倦地做实验。最后发现了两个新的元素:镭和钋。这一创举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拿到了两个诺贝尔奖。我记得那句“即使人变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也必须继续工作下去”。这是皮埃尔的名言。居里夫人她做到了,她的一生,为工作付出的太多太多。八年屋棚下,她与丈夫搞放射学研究。皮埃尔死后,他又忍住哀恸,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努力工作,勇敢生活。她既挑起一个当母亲的责任,又不忘她的科学使命最后,她为了科学奉献了自己那宝贵的生命。她的那种科学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我觉得居里夫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坚持不懈,无私奉献。一个人如果想要取得好成绩,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并要坚持不懈。一个人如果非常自私,一心想着自己,那么也是没有太大成就的。我们要向陶行知说的那样: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然而,居里夫人就是这样做的。
她全神贯注的精神我们却没有去学习。甚至在学校里上课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最后成绩一落千丈;在学校里被评选为的大队长骄傲自满,看不起其他同学。我真的为我们的陋习而感到可耻。我们有足够的金钱去学习。但我们却花在游玩上。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坚持不懈。
2.居里夫人的故事演讲稿小学生 篇二
可以说, 世界文坛对《包法利夫人》高度的认可和评价更多的是依据小说的内容和思想。虽然《包法利夫人》没有能够像现代主义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小说一样在艺术风格上自成一派, 但是谁也无法否认《包法利夫人》在艺术手法上表现出的巨大魅力。只是长期以来, 对小说艺术手法的研究更多的是附属在小说思想内容的研究之上的。上世纪五十年代, 在《包法利夫人》的评论声音中, 也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主流的声音, 即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这一时期, 西方文学批评界盛行新批评理论, 以《文学理论》为代表的新批评理论对纳博科夫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将艺术分析的视角完全集中于文本本身, 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 对小说的艺术风格进行探索, 从而为《包法利夫人》的研究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在《包法利夫人》文学笔记的开头, 纳博科夫就一再申明, 不要追究一首诗或一本小说的真实性, 因为“文学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1) 。纳博科夫认为, 小说只是“神话”或“童话”, 是作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或着说是虚构, 而《包法利夫人》也只不过是一部“最上乘的神话” (2) 罢了。那些因为《包法利夫人》从内容上有力地抨击了庸俗的资产阶级和庸俗的浪漫主义而大加赞赏的观点, 纳博科夫是不屑一顾的。纳博科夫认为, 《包法利夫人》的价值在于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所带给读者的独特的审美体验。在申慧辉所写《文学讲稿》的中译本序言中提到, 纳博科夫的艺术观可以概括为, “在文学创作中, 艺术高于一切, 语言、结构、文体等创作手段和表现方式, 要比作品的思想性和故事性更重要。”小说的创作手段和表现方式被上升到了无限的高度, 是凌驾于思想和内容之上的, 甚至可以说是作品的灵魂要素。至于小说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我们不可能通过一部带有虚构性、幻想性甚至是欺骗性的小说来看到真实的客观世界和时代。
在小说的接受过程中, 纳博科夫认为不能带着先入为主的思想和观念, 否则只会越走越偏, 越走越错。他在其所写的《优秀读者与优秀作家》一文中指出, “没有一件艺术品不是独创一个新天地的, 所以我们读书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要研究这个新天地, 研究的越周密越好。” (3) 纳博科夫在评论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时, 更是特意提醒读者, “请完全彻底地忘却这本书的内容……使你的大脑对这部小说的任何见解呈现完全空白的状态。” (4) 同样, 对于《包法利夫人》, 纳博科夫也反对先入为主地将其作为一本“谴责资本主义”的小说来读, 在他看来, 包括《包法利夫人》在内的所有的优秀作品, 在阅读之前都是一个完全崭新的天地, 与已知的现实世界没有任何联系。即使可以建立起这种联系, 也只有在阅读完小说之后方可。以这种理论为指导, 在《文学讲稿》中, 纳博科夫完全抛开当时已存在的对《包法利夫人》的定位和看法, 按照自己对艺术的理解, 重新进行文本细读, 抛开小说内容, 单纯以艺术风格来确定作品的价值和地位。因此, 在《文学讲稿》中, 纳博科夫对《包法利夫人》中独特的创作手段和表现方式进行了探索, 主要包括小说的结构 (或动作) 、主题线索、风格、意境和人物等方面。
纳博科夫首先指出《包法利夫人》中地点、人物以及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虚构性。与现实世界中的人物相比, 影响主人公艾玛的三种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未知因素是完全处于作者的控制、指挥和运用中, 包法利夫人生活的社会环境是福楼拜精心设计的, 是不同于当时客观的法国社会环境的。因此, 艾玛是典型的福楼拜式的人物, 是带有作家鲜明的主观印记的, 甚至是艾玛标致但却线条生硬的手也是福楼拜故意为之, 以表现艾玛美丽、聪慧之外致命的庸俗。这种主观印记不仅表现在艾玛沉迷于幻想但又极度庸俗的性格塑造上, 同时也表现在对艾玛命运的安排和控制上。例如, 艾玛烧掉婚礼花束与艾玛最终自尽的暗合与预示;艾玛死后, 守护她的是伪科学的信徒郝麦和庸俗的上帝的信徒布尔尼贤, 两人相对而眠, 鼾声大作;以及后来郝麦为艾玛绞尽脑汁想出的墓志铭, 都是福楼拜对庸人的嘲讽, 无不表现出福楼拜主观控制的痕迹。
对于《包法利夫人》的主题线索, 纳博科夫作出了详尽的分析。首先汇聚了贯穿作品始终也是最重要的“千层饼”主题 (层次主题) :查理的混合式帽子, 查理与艾玛婚礼上的多层蛋糕, 查理在道特的家, 艾玛死后用于安葬的一棺两椁。其次是作品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马”的主题, 查理第一次去艾玛家所骑的马受惊是对未来生活的预示, 以及马在艾玛与情人罗多夫幽会中所起的作用。还有贯穿作品始终的一个主题是梦幻的主题:艾玛对爱情的幻想、艾玛对巴黎的幻想贯穿在作品的始终, 另外还有艾玛那一瞬即逝的对包法利的幻想, 以及给孩子起一个浪漫的名字以寄托自己对生活的幻想等等。梦幻的主题自然而然地牵引出欺骗的主题。在《包法利夫人》中, 欺骗主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联系艾玛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桥梁。欺骗使艾玛不时地与幻想的生活更进一步, 但同时又使幻想加速破灭, 更快地面对残酷的现实。
纳博科夫认为《包法利夫人》是最具有浪漫色彩的一篇童话故事, 而在文体上是“以散文担当了诗歌的职责” (5) 。在小说中, 虽然福楼拜表现的是庸人的庸俗无聊的生活, 但是作家却用美妙和谐的文字、独具风格的结构和手法来表现这种粗俗的人和事, 这一点得到纳博科夫的赞赏。在《包法利夫人》中, 福楼拜运用了“多声部配合法”、预示法和呼应法。其中, 纳博科夫最为赞赏的是“多声部配合法”。“多声部配合法”不仅使小说实现了不同主题之间的近距离过渡和转换, 而且将庸人的群相表现出来。通过这种手法, 艾玛无病呻吟的伪浪漫、郝麦借以谋私的伪科学、罗多夫虚情假意的丑恶嘴脸以及查理、教士等人物质化的庸俗被随意组合在一起。福楼拜的小说向来以一种无动于衷的客观冷静而为人称道, 在作品中, 福楼拜极少对人物的情感和所作所为作过于主观的评价, 而“多声部配合法”的运用, 则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家对所关注的庸俗的人和事的态度, 即鄙视和讽刺。
纳博科夫十分重视文本细读, 他曾经说过, “谁要能熟读五六本书, 就可成为大学问家了” (6) 。而在对《包法利夫人》的分析中, 纳博科夫也是如此强调的, 大到一个事件, 小到一个细节, 甚至是一个词语的准确含义, 他都力求做到精确。例如, 对于福楼拜提到的“布尔乔亚”这个词, 纳博科夫做出了详尽的说明, 指出这个词并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的含义, 不是指经济状况, 而是指人的心灵状态, 而作品中的人物, 则都属于“布尔乔亚”, 都是福楼拜所痛恨的只关心物质生活和传统道德, 而忽视人的内心感受的庸人。对于艾玛终生孜孜以求的庸俗的浪漫主义, 纳博科夫也作出了精确的分析, 与艾玛庸俗的内心相对应, 作品中的浪漫就不可避免的带有庸俗和不切实际的幻想的成分, 纳博科夫为其作如下定义:“一种梦幻式的, 富于想象力的心态, 主要由于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 时常沉缅于美妙的幻想之中, ” (7) 可以说非常准确的击中了艾玛的要害。另外, 纳博科夫也在提醒我们注意一些微小但是对我们理解作品却相当重要的细节, 如意大利种小猎犬与艾玛的浪漫幻想之间的关联, 绿匣子所勾起的艾玛对巴黎的幻想, 查理两位妻子婚礼花束的结局对人物命运的预示, 以及艾玛婚礼与葬礼的奇妙对应, 等等, 这些都只有对文本的仔细品读才能领悟到。
纳博科夫在《包法利夫人》研究道路上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因为受到新批评理论的影响, 纳博科夫强调文本细读的重要性, 将关注的视角全部放在文本本身, 并对小说的艺术风格和手法进行极其细致的解读, 可以说为以后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新思路。另外, 纳博科夫所提倡的不可带有先入为主的观念阅读小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避免局限我们的思路, 让我们以更尖锐的眼光、更多的角度、更大的空间来理解和解读作品。但是, 不可忽视的是, 纳博科夫对《包法利夫人》的评论存在着绝对化和片面化的错误倾向。
纳博科夫艺术观的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将小说的内容与形式的割裂, 甚至是对艺术形式的绝对肯定和对内容的绝对否定。他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只能从作品所带给人的审美感受来评判, 而不能从其思想性来评判, 认为“文字风格和结构是一本小说的精华, 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 (8) 。很多凭借其伟大思想而留名的文学家在纳博科夫眼中是不足道的。《包法利夫人》之所以能够受到纳博科夫的赞赏, 完全是由于独具特色的创作手法。可是, 文学作品所承载的故事性和思想性是不可能被忽略的。我们很难想像, 真正的作家在写作一部小说时, 仅仅是为了表现作品在艺术上的风格和特色, 否则, 很多作品将会使我们不愿卒读或不能卒读。纳博科夫非常尊崇意识流小说家乔伊斯, 纵然是因为作品独到的结构、语言、视角转换等创作手法和特色, 但是谁能忽视意识流小说所表达的对人类灵魂、精神和命运的关注。小说向来以故事性和思想性见长, 虽然我们可以说, 独特的艺术结构与风格可能会产生一部优秀的小说, 但是我们可以确定地说, 优秀的小说一定是能表达深刻思想的作品。其实, 我们看纳博科夫收入《文学讲稿》的作品, 除了《包法利夫人》, 还有简·奥斯丁的《曼斯菲尔德庄园》、查·狄更斯的《荒凉山庄》、罗·路·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马·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七章节之一的《斯旺宅边小径》、弗·卡夫卡的《变形记》和詹·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它们无不以独特的创作手法而受到纳博科夫的推崇, 但是细读作品, 谁又能不被小说中所表现的思想和内容而折服和影响呢?所以, 纳博科夫重艺术形式而轻思想内容的做法, 是非常片面的。
其次, 纳博科夫过度强调小说的虚构性, 认为任何小说都只是“神话”, 带有欺骗性, 这其实是否定了作品思想内容方面的价值, 尤其对现实主义作品更是这样。他认为, “任何一部杰出的艺术作品都是幻想, 因为它反映的是一个独特个体眼中的独特世界” (9) , 所以小说无法反映真正的现实, 而说一部小说反映的是真事, 是对艺术和真实的侮辱。因此, 他反对将小说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但是, 我们无法否认, 小说与现实世界之间真实地存在的联系。《包法利夫人》的故事就是取材自现实世界中的人和事, 这一点也得到了福楼拜本人的认可。小说中的医生包法利和包法利夫人都是有原型的, 故事的情节与真实的事件也是存在关联的。而综观小说的内容,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作品所表现的对庸人人生和庸俗世界的讽刺与批判。纳博科夫在分析小说时, 也会不可避免地提及与作品内容相关的社会历史背景。例如, 他在评论《包法利夫人》时, 就提及与作品所跨年代相符的一八三〇至一八四八年的法国历史, 提到“公民国王”路易·菲力浦, 并认为路易·菲力浦是十足的“福楼拜式的人物”。文学作品必定会不可避免地带有作家的主观印记, 会与现实有差异, 但是艺术来源于现实, 反映现实是有道理的, 也是有事实依据的。这一点在《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中也是不容置疑的。
另外, 对于文学界把《包法利夫人》简单地定性为现实主义小说或自然主义小说, 纳博科夫表示了自己的怀疑, 这种怀疑与纳博科夫上述对小说内容虚构性的过分强调不无关系。纳博科夫重申, “所有的小说都是虚构的, 所有的艺术都是骗术”, (10) 《包法利夫人》也不例外。它是福楼拜想象中的世界, 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作家自己的逻辑、规律和例外。在纳博科夫看来, 在小说中, 即使是现实主义, 也是带有主观意识的现实主义。现实世界是具有普世性的, 但这种具有普世性的现实反映在每个作家头脑中并最终付诸笔端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诚然, 所有的现实只是相对的现实, 会随着作者的书写、时代的不同、读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是, 我们不能偏激地由于这些或主观或客观的因素而否决对作品的现实主义定性, 因为相对之中是有绝对的。定性一部作品是否是现实主义作品, 文学批评界是有一套标准的, 而这套标准是是带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要广阔而又真实地展示社会的各种姿态, 同时要揭示现实世界中的矛盾,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 就要在特定的环境中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所见所闻所行来完成。文学作品的普世性又要求作家不可能用现实世界中的个别偶然事件来反映普遍的道理。所以, 即使是现实主义作品, 其中的世界也不会是现实世界的复制, 它是作者在现实世界之上的升华, 以此来表现具有普世性的深刻道理。所以, 我们不能像纳博科夫这样以绝对的现实来诘难现存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是艺术, 艺术就应该允许虚构, 而这种虚构的程度要根据艺术的不同类型来定。即使是现实主义小说, 虚构也是绝对不可能消除的。
与《洛丽塔》一样, 纳博科夫的文学评论也是独具一格的。它一反过去对小说故事性和内容性的偏爱, 将视角转向作品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虽然他的艺术观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片面和绝对化倾向, 但是他对新批评理论的接受和利用对后来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影响。
摘要:纳博科夫在其《文学讲稿》中对《包法利夫人》的评论, 一反传统文学评论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过分强调, 在文本细读的前提下, 侧重对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 可以说为《包法利夫人》的批评研究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但是, 纳博科夫对《包法利夫人》的评论也带有极大的绝对化和片面化倾向:首先表现在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绝对割裂, 其次则是过度强调作品的虚构性, 否定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纳博科夫,《文学讲稿》,《包法利夫人》
参考文献
①纳博科夫著.申慧辉, 等译.文学讲稿.北京:三联出版社, 1991:185.
②同上, 第20页.
③同上, 第19页.
④同上, 第247页.
⑤纳博科夫著.申慧辉, 等译.文学讲稿.北京:三联出版社, 1991:185.
⑥同上, 第19页.
⑦纳博科夫著.申慧辉, 等译.文学讲稿.北京:三联出版社, 1991:192.
⑧这句话取自纳博科夫的文学讲义.纳博科夫曾在美国多所大学中任教, 《文学讲稿》是以纳博科夫在50年代的文学课讲稿为基础写成的.
⑨纳博科夫著.申慧辉, 等译.文学讲稿.北京:三联出版社, 1991:339.
3.撒切尔夫人的成长故事 篇三
罗伯茨是英国格兰瑟姆小镇一家杂货店的店主。玛格丽特才5岁时,他就教导她: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用自己的大脑来判断是非,千万不要人云亦云。在日常生活中,罗伯茨着重培养女儿“严谨、准确、注重细节、对正确与错误严格区分”等品质。
玛格丽特7岁时,罗伯茨带她到图书馆去,只允许她看三类书:人物传记、历史书籍和政治书籍。他有意引导女儿日后从政。玛格丽特早年生活艰苦,家里没有洗澡间、自来水和厕所,难得看一次电影或戏剧。这并不是因为罗伯茨没有钱,而是他执意要为女儿营造一种节俭朴素、拼搏向上、赤手空拳打天下的氛围。他每个星期天都带女儿到教堂去,让她看牧师滔滔不绝地布道。在家里,罗伯茨有意与女儿就各种问题进行辩论,以造就她机智、沉着的品格和充满感染力、穿透力的雄辩艺术。玛格丽特11岁时进入凯斯蒂女子学校。在凯斯蒂辩论俱乐部的辩论会上,她思想敏捷、观点独到、语言准确、气势磅礴,同学们甘拜下风。
正是罗伯茨对女儿的精心培养,才使玛格丽特从一个普通女孩,成长为连任三届英国首相、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与“撒切尔主义”的创始人。
(据环球网2014年8月28日,佚名/文,晓君/荐)
4.读《居里夫人的故事》有感 篇四
居里夫人是著名的女性物理学家,曾两度获得诺贝尔奖,并与其丈夫共同发现了镭和钋。
居里夫人生于波兰华沙的一个正直、爱国的教师家庭。她自小就勤奋好学,16岁时以金奖毕业于中学。因为当时俄国沙皇统治下的华沙不允许女子入大学,加上家庭经济困难,居里夫人不得不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出去打工。居里夫人多次做过家庭教师,挤出时间教当地农民子女读书,并坚持了自学。到了巴黎,她更是努力地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且一有时间就去听讲座、去图书馆。结婚后,繁忙的家务、幼小的女儿和贫穷也无法阻止居里夫人对科学的探索、对知识的渴求。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发现了钋,之后又发现了镭。
三年零九个月,居里夫人终于从大量的沥青残渣中提取出了十分之一克镭。居里夫人曾经说过: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是的,居里夫人用行动证明了这句话。在近乎四年的时间中,她用双手一遍又一遍地搅拌着残渣。刮风、下雨、贫穷……在没有实验室的这段时间里,这无一不伴随着她却无一能够影响她。没有精密的仪器,就用双手大量地计算,没有先进的设备,就一遍一遍地将残渣煮沸去提取。
这是多么伟大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啊!
再回想我自己,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养尊处优的环境不但
没有带来好处,反而消磨了性子,变得越来越懒惰,一遇到困难就退缩。读了这本书,再对比居里夫人,我真是自愧不如。从今天起,我把居里夫人当做自己的榜样,时刻向居里夫人学习,学习她的严于律己、学习她的极端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学习她对知识的求知欲、学习她对生活的简朴、学习她对名利的淡泊……
5.居里夫人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五
居里夫人出生于波兰,在二十八岁时嫁给了科学家彼埃尔.居里,结婚后,两人共同研究放射能物质,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让很多科学家敬佩不已,终于,在一八九八年居里夫妇成功的从铀矿石中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命名为“钋”和“镭”,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但是很不幸的在一九零六年四月十九日彼埃尔因车祸逝世,从此玛丽.居里背负起全家的重担,在一九三四年七月四日居里夫人因恶性贫血症,病逝于瑞士山中的疗养院,仅享受了六十七年多采多姿的生活。
看完了这本书,我觉得居里夫人是一位很特殊的女人,她不会向一般女人打扮得花枝招展;而是独自一个人待在研究室里,专心致力于研究一个与众不同的发现。
6.《居里夫人的故事》读后感 篇六
人们都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看过一本书,它使我从中获得了启发,它就是我进步的阶梯。这本书就是《居里夫人的故事》。
这本书主要讲了居里夫人的身世和居里夫人一生经历的事情。其中有一段情节令我非常感动,也让我从中受到了启发。故事的内容是:玛丽(居里夫人)终于登上了前往巴黎的火车。为了省钱,她选择了最便宜的四等车厢。到了巴黎后,她暂时住在姐姐家。玛丽经过自己的努力,很快就被一所名叫“索尔本”的学院录取了!玛丽开始给自己寻找住处,因为玛丽在姐姐家的时候,姐夫常常让她不能安静地学习。最后,她终于在一个街道旁找到了一个合自己意的小房子。那是一个窄小的阁楼,虽然条不如姐姐家好,但是这里去图书馆只要十五分钟,去索尔本也只有三十分钟,这实在太方便了。
冬天来了,玛丽住的小阁楼非常寒冷,盆里的水放在屋子里也会结冰。但因为没钱,买不起炉子。晚上,玛丽冷得连笔都握不住。现在,图书馆就是她的天堂,在那里,她既可以尽情地看书,又可以在里面取暖。
有一天,玛丽在学校里晕倒了!但是,谁也不知道,原来玛丽前一天晚上只吃了半磅樱桃和一根胡萝卜,然后又学习到凌晨三点多。
7.居里夫人的故事读后感 篇七
居里夫人一生中有坎坷也有幸福,她顽强的生命线像崎岖不平但永不停止向前的海浪。她曾在别国生存,不能学习母语;她曾失去母亲和丈夫;饥寒交迫时,她只能用椅子保暖……但这些艰难困苦没有拦住她,反而使她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之中。
终于,她发现了镭元素,获得了诺贝尔奖,成为一名蜚声全世界的女科学家。面对名利,她始终保持高洁的品质。爱因斯坦曾说:“居里夫人是所有著名人物中唯一一位没有被名望毁掉的人。”
战争中,居里夫人不畏炮火,坚守实验室。为了救治伤患,她还发明了x射线车,培养了许多护士,挽救了无数生命。
相比之下,不缺衣食的我们,因一点小事就号啕大哭;遇到困难,不加思考就去找爸爸妈妈。而居里夫人却要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独自学习、钻研。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8.《居里夫人的故事》读后感 篇八
玛丽亚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曾获得许多诺贝尔奖和奖章。她在索邦大学结识了她的丈夫,婚后,夫妻二人经常在一起进行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以沥青铀矿为主,因为这种矿石的总放射性比其所含有的铀的放射性还要强。居里夫人公布了这个发现后,法国物理学家也发现了铀矿物种的神秘射线,可是未能揭开这个奥秘。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承但了这个重任,在艰难的日子里,夫妻二人刻苦钻研,永不放弃,经过无数次的提炼,他们终于发现了放射元素镭。
镭的发现是那么的来之不易,它包含了居里夫人的血汗和劳动。居里夫人为了从9000千克沥青和铀矿渣中提炼出镭,她耗费大量的时间不停地煮沸和搅拌那些沥青,穿着肮脏的工作服,站在大锅旁,无论是烟熏火燎,还是双眼被辣得流眼泪,她都没有说要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少个日日夜夜的付出终于换来了回报------镭的发现。她为科学打开了一片新天地,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放射性元素镭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居里夫人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她做任何事都坚持不懈,永不言败。而我却没有她如此般的毅力,遇事不会就易放弃,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
9.读居里夫人的故事有感600字 篇九
居里夫人是有史以来唯一得过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她非常的伟大。因研究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居里夫人经历了很长时间,他的实验环境十分恶劣,而他却从未放弃。那个9000千克沥青整整奋斗了15个月,每一天艰苦的斗争,烟熏的眼泪直流。而且让她经历了不可忍受的痛苦。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积累了一些优美的句子:如那绽开的花蕾、小溪水在阳光下闪光并缓缓流过,从这些句子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每个人的不容易,我还明白了,居里夫人的小名叫做玛丽,她从小就生在农村里,对农村的一些状况所了解,是非常感兴趣的。她从不和其他孩子比。因为在农村。她很自由。所以他爱上了大自然。这才有了它不同寻常的经历;居里夫人一生的伟大,贡献在于她的丈夫。在这么极其简陋,艰苦条件下。炼出了放射性物质-钛和镭,在她丈夫去世之后,他又继续对许多放射性元素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美的结果,推动了原子核的科学发展。并且,这本书也让我学习到了,这伟大科学家的一生,更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坚持,我要学习居里夫妇他们这种为科学献身的英勇品质
我记得有一句话说得好,失败乃成功之母,在读之前我不太明白,我后来才明白,无论你失败多少次,却不能放弃,一定要坚持,总有一天你会成功,就像这样,居里夫人也同样战胜困难,荣获了诺贝尔奖。
10.居里夫人的故事演讲稿小学生 篇十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
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爱迪生小时侯的故事
爱迪生小时候就热爱科学,凡事都爱寻根追底,都要动手试一试。有一次,他看到母鸡在孵蛋,就好奇地问妈妈:“母鸡为什么卧在蛋上不动呢?是不是生病了?”妈妈告诉他,这是在孵小鸡,过一些日子,蛋壳里就会钻出鸡宝宝来。”
听了妈妈的话,爱迪生感到新奇极了,他想,母鸡卧在鸡蛋上就能孵出小鸡来,鸡蛋是怎样变成小鸡的呢?人卧在上边行不行?他决定试一试。爱迪生从家里拿来几个鸡蛋,在邻居家找了个僻静的地方,他先搭好一个窝,在下边铺上柔软的茅草,再把鸡蛋摆好,然后就蹲坐在上边,他要亲眼看一看鸡蛋是怎样孵成小鸡的。天快黑下来了,还不见爱迪生回家,家里的人都非常着急,于是到处去找他。找来找去,才在邻居的后院找到了爱迪生。只见他坐在一个草窝上一动也不动,身上、头上沾有不少草叶。家里人见了,又生气又好笑,问他: “你在这儿干什么呢?” “我在这儿孵蛋啊!小鸡快要孵出来了。” “孵什么蛋,快点出来!”爸爸大声喝道。“母鸡能孵蛋,我要看看怎样孵出小鸡来。” “不行,不行!快回家!”爸爸又喝斥道。
妈妈却没有责怪和取笑他,因为她知道这孩子的性格,微笑着说:“人的体温没有鸡的体温高,你这样孵是孵不出来的。”爱迪生虽然没有孵出鸡来,但是通过这次孵蛋活动增长了知识。还有一次,爱迪生看到鸟儿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心想,鸟能飞,人为什么不能飞?能不能给人加上翅膀?他忽然又想到,气球没翅膀也能飞上天,那么在人的身体里充上气行不行?于是全找来一种能产生气体的药粉,让一个小伙伴喝了下去,看看他能不能像气球一样飞起来。可是过了一会儿,小伙伴肚子疼了起来,大声哭喊,差点儿送了命。为了这件事,爸爸狠狠揍了他一顿,还说不准他以后搞什么实验了。可是爱迪生还是不服气,说:“我不做实验,怎么会知道人能不能飞起来呢?”
铁杵磨成针
唐代大诗人李白,幼年时便读那些经书、史书,那些书都十分深奥,他一时读不懂,便觉枯燥无味,于是他丢下书,逃学出去玩。
他一边闲游闲逛,一边东瞧西看。他看见一位老妈妈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很粗大的铁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神情专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没有察觉。
李白不知道老妈妈在干什么,便好奇地问:“老妈妈,您这是在做什么呀?”
“磨针。”老妈妈头也没抬,简单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认真地磨着手里的铁棒。
“磨针?”李白觉得很不明白,老妈妈手里磨着的明明是一根粗铁棒,怎么是针呢?李白忍不住又问:“老妈妈,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铁棒呀!”
老妈妈边磨边说:“我正是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细小的针。”
“什么?”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脱口又问道:“这么粗大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这时候,老妈妈才抬起头来,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呀!”
幼年的李白是个悟性很高的孩子,他听了老妈妈的话,一下子明白了许多,心想:“对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读书也是这样,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坚持多读,天天读,总会读懂的。”想到这里,李白深感惭愧,脸都发烧了。于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书房,翻开原来读不懂的书,继续读起来。
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 “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 “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富兰克林的精神食粮
11.居里夫人故事优秀读后感 篇十一
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这项开辟科学新纪元的伟大发现好像不该落在一个女子头上。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莫泊桑在他的名著《项链》中说:“女人并无社会等级,也无种族差异;她们的姿色、风度和妩媚就是她们身世和门庭的标志。”居里夫人是属于那一类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挂遍世界各国的科研教学机构,我们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风采。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是从这一点开始的。当她还是个小学生时就显示出上帝给她的优宠,漂亮的外貌已足以使她讨得周围所有人的喜欢。但她的性格里天生还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这就是人们经常加于男子汉身上的骨气。她坚定、刚毅,有远大、执着的追求。为了不受漂亮的干扰,她故意把一头金发剪得很短,她对哥哥说:“毫无疑问,我们家里的人有天赋,必须使这种天赋由我们中的一个表现出来!”她中学毕业后在城里和乡下当了七年家庭教师,积攒了一点学费便到巴黎来读书。当时大学里女学生很少,这个高额头、蓝眼睛、身材修长的漂亮的异国女子,很快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男学生们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伞柄赶走这些追慕者。但她对这种热闹不屑一顾,她每天到得最早,坐在前排,给那些追寻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她身上永远裹着一层冰霜的盔甲,凛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她本来住在姐姐家中,为了求得安静,便一人租了间小阁楼,一天只吃一顿饭,日夜苦读。晚上冷得睡不着,就拉把椅子压在身上,以取得一点感觉上的温暖。这种心无旁骛、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的进取精神,就是一般男子也是很难做到的啊。宋玉说有美女在墙头看他三年而不动心;范仲淹考进士前在一间破庙里读书,晨起煮粥一碗,冷后划作四块,是为一天的口粮。而在地球那一边的法国,一个波兰女子也这样心静,这样执着,这样地耐得苦寒。她以25岁的妙龄,面对追者如潮而不心动。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头,就会跌回温软的怀抱和赞美的泡沫中,但是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所以她甘愿让酸碱啃蚀她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一位美丽的女性穿越百年的风尘,从科学的圣殿中向我们走来,她靠的不是引人注目的美貌,而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成就了闪烁着理性之光的居里夫人,也使我们懂得精神的美丽远胜于一切世俗的、外在的妩媚,这种意志品德。
我读了她的故事,见识了一位美丽的女子成为一位科学家,更佩服她那不屈不挠的精神!我要向居里夫人学习。学习她的努力、刻苦、认真、细心以及坚持,提高成绩,力争长大以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12.居里夫人的故事读后感 篇十二
《居里夫人的故事》主要讲了一位名叫玛丽・居里的科学家,命运坎坷,时常被病痛折磨,但从未停止追寻科学的脚步。她淡泊名利,在全球人都惊叹了她伟大的成就时,她却从不骄傲,忍着失去爱人的痛苦,继续为世界奉献!她是一个伟大善良、勇敢坚强的科学家。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不管发生什么》这一章节,主要讲了皮埃尔・居里去世后,玛丽勇敢地战胜了一切困难,坚强细心地完成了关于镭的实验。
读到了这,我想到了自己,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我只要遇到了一点困难,都会退缩流泪。这几天,姑姑在给我检查数学暑假作业时,发现我写错了几道计算题,将我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我很伤心,委屈地哭了起来,心想:不就是做错了几道题吗?为什么要这样严厉批评?但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明白了“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如果我现在这么粗心,那以后做题也不会仔细。我决定要向居里夫人学习,学习她一丝不苟的态度。
【居里夫人的故事演讲稿小学生】推荐阅读:
居里夫人精彩语录06-26
居里夫人读后心得07-27
《居里夫人传》寒假读后感400字10-01
居里夫人高中读后感700字优秀作文09-22
人物传记读后感之读《居里夫人传》有感08-31
米歇尔夫人北大演讲08-05
杂歌谣辞?李夫人歌,杂歌谣辞?李夫人歌鲍溶,杂歌谣辞?李夫人歌的意思,杂10-07
包法利夫人和简爱的形象对比研究09-07
湘夫人测评练习06-22
撒切尔夫人名言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