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说明

2024-10-08

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说明(精选5篇)

1.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说明 篇一

科技部关于印发

《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的通知

国科发基〔2014〕124号

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科技体制改革要求,更好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导向作用,不断增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科技部对 2008年制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进行了修订。

现将修订后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本规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国科发基〔2008〕731号)同时废止。附件:

1-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

2-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

3-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说明

科 技 部2014年5月6日

2.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说明 篇二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的重要依据以及量化标准。同时也起到教育部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发展方向的掌握和导向作用。2015年8月20日,教育部以教技[2015]3号印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2015年修订)》,在此新《规则》中,更新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的定义和相关说明。

二、研究水平与贡献

1.总体定位与研究方向。实验室总体定位明确、思路清晰、特色鲜明。研究方向应结合国际研究重点热点、符合国家重大重点项目方向,服务地方科技产业发展需要。实验室整体研究方向有序一直,从“入口”到“出口”均需有所依据。

2.承担科研任务情况。实验室应在评估时间范围内承担一定量的科研任务,以第一单位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其他行业类重要科研项目,同时在项目运行中有实质贡献,并有一定量的成果进行产业化。

3.代表性研究成果水平与学术影响,对国家、行业、区域重大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代表性研究成果是实验室工作人员独立完成的有重大影响的成果,或者通过国际或者行业内以联合形式取得的方向性重大进展。代表性研究成果首先是必须是依托实验室为主题完成的,其立题意义应结合国内外行业重点热点,符合国家、地区以及各行各业发展需要,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发展,地区及行业高薪技术产业的进步提供一定量支持与帮助,而不是简单地把没有相关性的研究拼凑在一起。

代表性成果的表述应明确、具体,包括:(1)在国际热点、重点领域取得较高评价的,以科研平台为主题单独取得的成果,如文章发表在相关学术领域内的高等期刊上,所出版的著作获得行业内同行评价优秀且得到认可,或者在本领域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并有一定影响。(2)通过新方法与新思想的引入,形成在理论上的独有创新,技术上的进步以,规范或者标准国家或者地区内的行业准则,取得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在成果与应用中找到紧密联合点,并且能够保证顶一定的可实施性。为国家地方的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与贡献。(3)在现有资源供给基础上,通过实验方法的改良和革新,对科学仪器的开发和研制提供有力支持。(4)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可实施性得到认可,能够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帮助。对国家、地区或者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或者整体规划。(5)基础性工作成果。科学基础类的标本收集、资料统计以及数据分析材料源建设,需要能够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权威的为相应的学科研究领域提供资源供给。

三、研究队伍建设

1.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带头人。实验室主任需要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管理实验室队伍,并保证在实验室工作时间与效率,作为学术领头人为实验室建设以及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学术带头人为实验室发展提供方向支持,首先应有对其研究方向发展进程的敏锐触觉,能够分析并带领学术骨干在相应学科以及研究方向的研究进程上对实验室提供支撑。

2.队伍结构与创新团队建设。实验室研究队伍应为实验室研究方向服务,队伍的建设要清晰合理,具有一定水平,集合各学科优势,同时又有能力进行持续性研究。以支线研究方向形成多个创新团队联合研究。学术骨干作为实验室发展中间力量,应作为代表共工作成果的最要的责任人在国内外相关行业的组织或者杂志期刊中担任主要职务,在国家、地区及行业的高薪产业发展中提供技术支持。

3.青年骨干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作为实验室发展发未来,实验室应该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以及引进给予一定的重视和政策帮助,能够培养和吸引一批有所建树的青年骨干。实验室青年骨干,尤其是40岁以下的青年人才需要在其各自研究方向上有一定量的项目支持并且取得相应的科研成果,

4.访问学者与博士后研究人员。针对研究学者和博士后建立或完善相应的政策,保证每年有足够的访问学者能够到实验室进行研究上的合作与沟通,能够引进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到实验室开展访问学者工作,同时也需要吸引一定数量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等青年骨干研究人才到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的相关研究工作。

四、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1.推动所依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发展。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成果以及人才的培养需要对其依托的学科建设给予重要的支持,通过发挥实验室的特点与优势,提高学科在国内外层次,在国内外本领域内达到一定高度。同时,实验室需要为学科的交叉以及新学科的产生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科教融合推动教学发展。实验室应有一定量的教学奖励。实验室科研人员需要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承担科研任务的同时,需要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将科研成果及相应的科技前沿通过多种形式教学手段灌输给学生,并能够形成有效的机制甚至加以推广。

3.研究生与本科生培养情况。(1)在相应学科的高级人才培养中,其培养成果需要在其研究领域内得到其他专家的认可。(2)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应更多的参与到国内和国际高水平的学术讨论及交流活动中去,能够积极参与甚至主持实验室或依托高校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同时在较高水平的期刊上发表论文。(3)注重本科生的培养,支持学生在本科生阶段进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及实验。(4)实验室通过与其他研究部门和相关企业沟通联合,开展多院系、多学科、甚至多个行业的联合人才培养与交流。

五、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

1.开放课题与科学传播。以实验室研究方向为指导,通过开放课题和国内外高校及企业的研究机构联合,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与数量。实验室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定期面向学生及社会开放,普及科学的同时提高实验室的影响力。

2.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1)实验室要重视与本学科高端专家合作与交流,定期组织高水平研究人员来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2)以加入国内外重大研究计划为目标,在积极参加或承办本学科国内外重要会议的同时,增进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交流。

3.实验室日常管理、内部制度和网站建设。(1)作为实验室整体发展方向、研究队伍组建及考评方式的制定以及监督组织,学术委员会成员应为本领域内高端专家,同时支持实验室逐渐增加外籍专家在学术委员会中所占比例。(2)实验室有优秀的文化创新气氛,相应的创新奖励措施,学风纯正,学术环境民主,以研究为根本。(3)实验室团队责任清晰,研究成果统计工作翔实明确。实验室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实验安全制度、防火安全制度。各项制度的执行与制定清晰透明。(4)实验室需要建立功能性网站,内容翔实清晰,能够体现实验室研究成果及日常运行规则。

4.仪器设备使用与共享。实验室的实验条件能够支持科研工作的开展并有特点。在建立完善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及共享制度的同时,能够具有专用仪器设备的改造、研制以及新实验方法的创新与推广能力。

5.依托高校支持。(1)依托高校需要成立专门的实验室管理机构。(2)能够为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运行经费支持原则上每年应在保证至少100万元。(3)在科研、教学、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给予实验室重点支持。(4)确保实验室有独立的科研及仪器用房。(5)根据相关制度标准对实验室进行年度考核,同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并且积极帮助实验室解决出现问题。

六、结语

在新《指标》中,研究水平与贡献所占权重不变,但整体定位不再按照“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等来划分,而是强调研究方向有所依据,研究成果有所“出口”。“研究队伍与人才培养”分割成“研究队伍建设”与“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两个部分,权重由原来30%增加到各40%(各20%),强调队伍结构的优化以及在学科交叉中所发展的作用。“开放与运行管理”由原来的30%权重降为20%,但要求却更加量化、明确化。

由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将不在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预备队”,而是作为重要科研平台为学科发展与建设提供支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方向也将转变为支撑学科、服务社会。

摘要:本文介绍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对教育部重点室发展所起到的作用,阐述了新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变化的同时初步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评估指标体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浅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EB/OL].(2007-05-01)[2015-08-26]http://www.moe.edu.cn/srcsite/A16/s8232/s3338/201509/W020150908387364865282.docx.

[2]刘珍珠,陈志鹏,聂建国.以评估促建设加快重点实验室发展[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3,(30):221-223.

3.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说明 篇三

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成果公报

鉴定组组长由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担任,成员有首都师范大学安云凤教授、北京大学魏英敏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朱小蔓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陈瑛教授、北京市社科联陶西平研究员、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王殿卿教授、北京市教委蓝宏生副主任和北京市教科院朱全俊研究员.现将成果公告如下:

作 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作者单位: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年,卷(期):2007 “”(23) 分类号: 关键词: 

4.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说明 篇四

★★★★★

2006年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与申报

参考资料汇总

(八)●兰州大学安排部署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

●南京师范大学关于做好我校国家重点学科考评与增补工作的通知 ●南开大学布置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

●武汉大学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申报工作启动 ●浙江大学召开国家重点学科考评申报工作会议 ●中国地质大学召开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布置会 ●中国科技大学布置第三批国家重点学科申报工作

学科建设/“211工程”办公室

2007年1月8日

兰州大学安排部署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

(摘自兰大网页)

12月29日上午,学校在逸夫科学馆201会议室召开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会议。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甘晖主持,常务副校长李廉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相关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和重点学科负责人,发展规划办公室、科研处、研究生院主要负责人,学校“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中列入的重点培植学科所在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等。

会上,发展规划办公室张正国主任首先传达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和《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并结合《教育部关于做好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就我校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的内容、方式、组织和时间要求作了说明。

李廉在讲话中指出:第一,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一定要在立足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瞄准国家目标,要符合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的需求。第二,要继续加强我校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通过本轮建设,力争使我校的学科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甘晖在最后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了本次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是我校学科建设工作中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关系到各学科乃至学校的今后发展。他要求各国家重点学科所在学院要高度重视考核评估工作,精心组织,确保考核评估顺利通过。重点培植学科所在学院要积极着手准备申报工作,为第二阶段增补国家重点学科工作 做准备。

南京师范大学关于做好国家重点学科

考评与增补工作的通知

(摘自南京师范大学网页)

有关单位、有关学科:

根据《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教研[2006]2号)和《关于做好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的通知》(教研司[2006]20号),教育部已经启动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与增补工作。现将我校迎评与申请增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此次国家重点学科考评与增补工作

国家重点学科的数量是衡量高校办学层次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次国家重点学科考评与增补结果,直接决定着我校“十一五”学科建设目标能否实现,各有关单位一定要明确使命、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此次国家重点学科考评与增补工作。

二、考评范围与考评内容

(一)我校参加本次考核评估的学科有教育学原理、学前教育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3个国家重点学科。

(二)考核评估的重点是各学科的学科水平和五年(2001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来的建设成效。

学科水平主要从学术团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条件建设5个方面进行评估。

建设成效主要对照本学科的“十五”建设计划申报表,从建设目标、队伍建 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与贡献、条件建设、资金完成情况等7个方面进行评估。

(三)考核评估的主要材料是各学科的总结报告(含附表)和申报国家重点学科时上报的学科“十五”建设计划申报表。

三、考评办法及程序

(一)学科自查并撰写总结报告。各学科组织自查,总结五年来建设成效,撰写《总结报告》,并填写《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情况汇总表(2001-2005)》。

(二)材料审查上报。学校统一组织专家,审查各重点学科撰写的《总结报告》及《建设情况汇总表》,就材料的真实性提出书面意见,并与考评材料一起报送教育部。

(三)考核评估。参评学校按一级学科分组,由学校自行组织的校内同行专家,根据考评材料对同组其他学校的重点学科进行评议,定量、定性相结合,综合考评并打分。教育部按一定的计算办法对评分结果进行分析统计,折算成学科的最终成绩,根据考评排名按比例确定保留资格的国家重点学科,其他国家重点学科则需重新参加增补申报评选。

(四)新增与淘汰。原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完毕后,国家将组织增补申报,新申报的学科与未保留资格的原国家重点学科统一进行增补评审,通过评审的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没有通过的则予以淘汰。

四、考评与增补工作安排

(一)12月14日~12月22日,各学院酝酿确定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小组和学科资源整合方案,并于12月25日报学科建设办公室。

(二)12月22日~12月30日,国家重点学科对照本学科2001年申报 国家重点学科时制定的学科“十五”建设计划申报表,认真组织自查,从建设目标、学术团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条件建设等方面全面总结五年来的建设成效,撰写《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总结报告(2001—2005)》,并填写本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情况汇总表(2001-2005)》。

(三)12月22日~12月30日,拟申请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科填写《申请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简况表》(2001年教育部制表,请从学校学科办网站上下载,)时间从“九五”相应地改为“十五”。

(四)12月30日,国家重点学科将《总结报告》和《建设情况汇总表》文本(一式2份)及电子版报送学科建设办公室;拟申请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科将《申请国家重点学科简况表》文本(一式2份)及电子版报送学科建设办公室。

(五)2007年1月2日~9日,学校组织专家审查各学科考评与增补材料,提出修改意见并反馈相应学科。

(六)2007年1月9日~2007年1月15日,各学科按照专家组提出的修改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考评与增补材料。

(七)2007年1月15日,国家重点学科将修改后的《总结报告》和《建设情况汇总表》文本(一式2份)及电子版报送学科建设办公室;拟申请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科将《申请国家重点学科简况表》文本(一式2份)及电子版报送学科建设办公室。

五、考评与增补工作要求

(一)按国家要求,各学科《建设情况汇总表(2001-2005)》中的人员、项目和成果,不得在将来增补申报中重复使用。因此各学科在确定资源整合 方案时,要加强本单位及其它相关单位的协调,理清与将来拟参加增补申报的学科的界面,既要确保整合尽量多的学科资源,又要避免在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和增补申报中重复使用相关资源。

(二)本次考核评估,将采取学校分组互评的评估办法,和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方式。因此,各学科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机会,向同组其它学校的同行专家、学科建设职能部门负责人及有关校领导宣传、推介本学科建设成绩。

(三)各学院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小组应包括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学科带头人、主要学科方向带头人、具有丰富的学科点申报或学科评估经验的专家和专职材料组织的秘书等。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小组成员要分工负责,密切协作,高质量地完成各项考评与增补工作任务。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科相关单位基层学术委员会的作用,集思广益、充分论证,确保学科资源整合方案科学、合理。

(四)按教育部要求,学校在上报考评材料时要对材料的真实性做出书面保证,对考评材料有弄虚作假行为的学科按排名靠后处理,情节严重的将取消其国家重点学科资格和下一轮增补申报资格。因此各学科提供的材料和数据要合情合理、而且要有据可查。

南开大学布置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

(摘自南开新闻网)

近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决定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 的意见》精神和《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要求,于2007年上半年对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考核评估。12月18日,南开大学在办公楼召开会议,布置学校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

校长饶子和出席会议并讲话。常务副校长陈洪,副校长许京军、佟家栋出席会议。各学院相关负责人、重点学科负责人及申请新增重点学科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佟家栋主持。

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是教育部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根据安排,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将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对已有国家重点学科进行考核评估,第二阶段是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增补与淘汰工作,第三阶段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认定和部署编制“十一五”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的工作。

教育部本次考核评估国家重点学科的主要内容是学科水平和建设成效。根据考评结果,考评成绩排名靠前的国家重点学科将保留其国家重点学科资格,考评成绩排名靠后的国家重点学科则须进入第二阶段——国家重点学科增补与淘汰工作。

南开大学现有学科门类中,硕士点学科覆盖了全部12大门类(文、史、哲、经、法、教育、理、工、农、医、管理、军事),博士点学科覆盖了9大门类(医学、教育学、军事学除外),18个国家重点学科覆盖了6大门类(历史、经济、管理、理学、工学和农学)。

饶子和指出,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学科体系是每一所综合性、研 究型大学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南开大学于今年初召开学科建设会议,提出了“十一五”学科发展的思路与原则,对这个规划学校还要进一步细化,落实好、执行好。

饶子和强调,今后学科发展要坚持4个立足:一,立足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南开要在国家队伍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中寻找空间,抢抓机遇,并发挥综合大学优势在引领社会文化进步方面有所作为。二,立足天津地区社会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结合天津尤其是滨海新区现代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建立面向现代技术、现代产业的南开工科体系。三,立足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人类文化发展。强化优势,进一步提升南开基础学科的水平方面。四,立足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现有人才的支持和培养,人才引进工作仍坚持“精良”原则,重视学科水平和年龄梯度。

饶子和说,这次国家重点学科的考核评估与申报工作是谋划发展的大好机会,全校上下要通力合作,使南开在国家重点学科的数量和结构上有更大的发展。

根据部署,南开大学将于近期组织对所属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情况逐一进行自我考评,对照本学科2001年制定的学科“十五”建设计划申报表,认真检查其5年来(2001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的建设成效,按照《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总结报告(2001—2005)提纲》的要求,撰写各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总结报告,填写《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情况汇总表(2001—2005)》。

陈洪强调,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是学校非常阶段的非常工作,是关系 到学校未来发展的关键工作。各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要从大局着眼,充分重视,协调各方工作,注意细节问题。

佟家栋指出,本次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关系到学校未来5-15年的发展规划。各院(系)必须认真撰写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总结报告,填写《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情况汇报表》。

武汉大学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申报工作启动

(摘自武汉大学网页)

2006年12月30日,武汉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与申报工作大会举行。在校校领导,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及顾问,各学院、拟申报单位及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出席会议。副校长黄从新主持会议。

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与申报工作以“服务国家目标,提高建设效益,完善制度机制,建设一流学科”为指导思想,以“一批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同类学科前列,其中部分学科达到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为建设目标,以考核评估学科水平和建设成效为内容。目前我校有20个国家重点学科。

会上,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舒红兵、信息管理学院院长陈传夫介绍了所在学院重点学科评估申报工作进展情况。

校长刘经南要求深刻认识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意义和高校竞争形 势;明确目标、实行责任制、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要科学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形成良好学术生态环境;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府大力支持,做好考核评估工作。他强调,学院和重点学科要从学科建设目标、学术团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条件建设等方面认真总结规划完成情况,客观分析,找出存在的不足和突出问题;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相互支持的优势,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所有,在全校范围内科学有效地整合配置资源;扬长避短,突出我校特色;集中精力解决一批学科资源调整可能解决的问题;服从服务于中心工作,形成工作氛围,争取考核评估和申报工作取得好成绩。

校党委书记顾海良强调,评估申报工作需要大家加强责任心,增强使命感,学院负责人、学科带头人要把学科建设与学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要有忧患意识;要有学科发展的战略思维,制定严密的工作规划;协调好各方面关系,统筹安排各阶段工作,创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浙江大学召开国家重点学科考评申报工作会议

(摘自浙江大学新闻网)

12月18日,浙江大学在玉泉校区邵科馆召开2006年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及申报工作会议,按照教育部教研司的要求,对浙江大学现有24个国家重点学科的考核评估及拟增补国家重点学科申报工作进行了部署。校长杨卫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副校长来茂德主持。

根据教育部教研司“关于做好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单位在2007年1月20日之前,统一组织对所属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情况逐一进行自我考评,从建设目标、学术团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条件建设等方面全面总结本学科建设规划的完成情况,对建设成效进行客观分析,找出本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填写总结报告和建设情况汇总表。教研司将依据总结报告及其汇总表和国家重点学科制定的“十五”建设计划申报表进行考核评估。对考评成绩排名靠前的国家重点学科将保留其国家重点学科资格,对考评成绩排名靠后的国家重点学科进入增补与淘汰阶段。

杨卫结合本次考核评估的特点,详细阐述了申报工作中应当遵循的原则。他指出,本次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及申报,关系到学校今后五年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学校对此高度重视,各学院要统筹安排,认真做好考核评估和随后的申报工作。

会议就本次考核评估的具体工作作了说明,强调了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和注意事项,并就考核评估工作的进程作了安排。各学院院长或常务副院长、分管学科建设的副院长、现有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拟申报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领导小组成员及有关部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中国地质大学召开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布置会

(摘自中国地质大学网页)

12月19日下午 2:30分,我校在学术交流中心召开国家重点学 科考核评估工作布置会。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邓军教授,“211工程”办公室主任杜杨松教授以及相关院系负责人、各重点学科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邓军副校长主持。

邓军副校长首先回顾了国家重点学科在我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他指出,重点学科建设是我校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第十次学位申报工作我校之所以取得重大突破,学校的研究生教育之所以取得巨大成绩,都是与国家重点学科的强大支撑分不开的。他再次强调,此次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影响着学校今后的发展,希望全校动员,把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做好。

杜杨松教授对考核评估的具体内容作了详细说明。他说,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近期工作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对已有国家重点学科进行考核评估,第二阶段是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增补与淘汰工作,第三阶段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认定和部署编制“十一五”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的工作。他希望现有重点学科及将要申报重点学科的负责院系、学科负责人,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按照要求编写相关材料,保证我校重点学科顺利通过考核评估。他还就上缴材料的具体日期、各式以及需要材料编写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做出了具体说明。

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是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2007年国家将对现有的国家级重点学科进行考核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新一轮的国家重点学科认定工作。我校目前共有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地球化学等五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中国科技大学布置第三批国家重点学科申报工作

(摘自中国科技大学网页)

日前,教育部正式下发了《关于做好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的通知》(教研司[2006]20号),这标志着酝酿已久的第三批国家重点学科申报工作已正式启动。

为全面做好该项工作,我校于12月17日下午在办公楼第一会议室召开会议,全面布置第三批国家重点学科申报工作事宜。19个国家重点学科牵头人,与重点学科相关的学院执行院长、分管副院长,国家实验室主要负责人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侯建国常务副校长主持。

根据教育部的部署,第三批国家重点学科申报工作将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对已有国家重点学科进行考核评估,第二阶段是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增补与淘汰工作,第三阶段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认定。目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已有的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科水平和建设成效进行考核评估。考评的依据是各国家重点学科上报的总结报告及其汇总表、国家重点学科制订并备案的“十五”建设计划申报表。考评工作采取学校评审代替专家个人评审的方式进行。对考评成绩排名靠前的国家重点学科将保留其国家重点学科资格;对考评成绩排名靠后的国家重点学科则须进入第二阶段——国家重点学科增补与淘汰工作。

会上,侯建国对现阶段我校19个国家重点学科的考核评估工作作了具体指示。他指出,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既是对学校过去学科建设成效的 检验和工作的促进,更是关系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机遇,各学院、各学科要高度重视,全力投入,认真做好本学科的总结工作。在总结工作中,要实事求是地估计和掌握自己的情况,同时要充分了解相关高校的建设发展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申报材料和表格填写要严谨、实事求是,在申报材料中要充分展示出自己的业绩、优势和特色,以求得竞争中的有利因素。

针对当前学校面临的一些挑战,侯建国强调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又要看到自己的“亮点”,要有信心,希望各学院、各学科要有大局观。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第三批国家重点学科申报工作会取得成功的。

会上,研究生院副院长张淑林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并就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的时间节点、材料填写、下一步安排等细节进行了具体布置。

根据规定,各国家重点学科的考核评估材料须于2007年1月20前报送到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我校也将于07年1月中旬组织校内专家对各重点学科进行校内考核评估。

据悉,国家重点学科评选已进行了二次,在1987年开展的第一次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我校只有4个学科入选。在2001年开展的第二次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我校有19个学科入选,增长比例居全国著名高校之首。

5.国家重点实验室 篇五

江南大学/南昌大学(2007)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直属:

南昌大学(2002年开放)食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东北农业大学(2003)乳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2005)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直属: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1995成立,2002更名)农业部功能食品重点开放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2002)农业部农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

华中农业大学(2002)农业部食品安全评价重点开放实验室 省部共建:

中国农业大学(2003)功能乳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农业大学(2003)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南大学(2003)乳酸菌发酵技术与食品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福州大学(2005)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天津科技大学(2007)食品营养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15强排名

1、中国农业大学

【专业特色】中国农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学科。

本专业采用两段式培养方案。基础阶段,采用完全一致的教学计划;进入专业阶段后,划分为果蔬及饮料加工工艺、畜水产品加工工艺、粮油食品加工工艺、食品工程等4个专业方向。

【毕业生去向】主要为食品制造加工企业、以动植物产品为原料的产品制造加工企业及相关的国家机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海关、商检、商务公司、质量监督、卫生防疫、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部门。

成绩优秀者可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部分可硕博连读或出国深造。

2。华中农业大学

【专业特色】下设食品质量与安全、畜产品加工、粮油食品加工等4个专业方向。

本专业把本科生的教育作为基础,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作为增强学科发展的力量和目标。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营养与安全专业方向)培养既懂得食品专业知识,又懂得质量控制和产品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是中国重点学科。

【毕业生去向】主要前往相关知名企业。我国排名前10位的乳品集团中,有8个集团的副总,是华中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培养出来的。

3、江南大学

【专业特色】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大学)食品学院是中国食品工业最著名的学府之一,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

学院建有7个博士点、8个硕士点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在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通过师生双选,学生可自二年级起每人有1位导师给予专业指导。实施精英教育,组建试点班。学业优异者免试攻读硕士学位。

【毕业生去向】学院已与国内200多家著名食品企事业单位建立经常性的毕业生供需协作关系。毕业生供给量与企业招聘需求为1∶5。学生落实单位区域,85%在东南沿海大中城市。2003届本科毕业生,近40%在上海就业。

4、南昌大学

【专业特色】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食吕科学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食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南昌大学“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学科和江西省高校重点学科。

本学科发展具有浓郁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特点。其江西中德联合研究院、江西南大中德食品工程中心,是中德政府科技合作项目。

本学科在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食品化学与营养、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加工与贮藏方向上形成了自身特色。

近5年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69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奖,发明专利7项。

【毕业生去向】本科生就业率达92%,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为18%。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供不应求。

5、上海交通大学

【专业特色】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门集生物、化学、物理、机电、化工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学科。

从2003年起,农业与生物学院按“生物技术”和“环境生态类”两个专业招生。第二学年末,按学生前两学年的成绩、个人志向、社会需求预测等,经个人申请,院校批准,可在学院所属专业中选读某一个专业。第一学年末,部分优秀学生可跨学院重新选择专业。

此外,大多数学生可攻读第二学士学位。第7学期,一定比例的优秀生可直接攻读硕、博研究生。

目前,学院主持“863”计划项目3项、参与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他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50余项。

6、西南农业大学

【专业特色】西南农大食品科学学院拥有全国最早建立的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科。

该学科为农业部重点学科,也是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最早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博士点,成为西南、西北地区(10省区市)惟一的食品加工博士点。

学院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茶学、包装工程、茶文化4个本、专科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知识,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7、华南农业大学

【专业特色】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吸收工科院校食品学科之所长,加强工学、工程等学科领域的渗透与发展,既具有多学科交叉并重,又具有热带亚热带的特色。

学院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两个本科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从事食品加工与保藏生产、试验、研究及食品质量控制与检测、食品经营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院先后承担多个省部级以上重点项目研究,取得多项成果。其中多数成果居全国领先水平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效益显著。

8、杭州商学院

【专业特色】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

学院与英国Leeds大学、日本爱媛大学、日本香川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等协议,每年选送品学兼优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赴对方深造。

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以及省、部委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50余项。

【毕业生去向】主要前往食品贸易管理、食品生产企业,大型饭店、大型超市、食品加工及营销企业、食品教学和科研单位等。

9、上海水产大学

【专业特色】上海水产大学食品学院,前身为吴淞水产学校水产制造科,创建于1912年。

学院现有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分别为: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生物制药、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院现有3个学科(系)、3个重点实验室、两个中心和1个研究所。

【毕业生去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次性就业率80.33%以上。

10、沈阳农业大学

【专业特色】食品科学学科是辽宁省重点学科。

本专业设有食品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和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两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成绩优异的毕业生可被推荐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毕业生去向】前往各类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科研单位、食品贸易部门、食品行业行政管理部门以及食品质量监督、卫生防疫等部门。近几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在90%以上。

11、郑州轻工业学院

【专业特色】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设有食品工程、烟草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3个专业方向,在河南省开办时间最早。

学院先后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40多项,国家及省烟草局烟草企业重大科研项目5项,取得了包括国家二等奖、省部级二等奖在内的成果20多项,创造了数千万元经济效益。

【毕业去向】在31个食品行业中,从事生产技术管理、质量检测、品质控制、科研等工作。多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90%以上。

12、南京农业大学

【专业特色】南京农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注重农产品质量控制及加工工艺,注重食品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目前承担国家和部、省级数十项科研项目,主编多本“面向21世纪”教材和“十五”规划教材。拥有良好的教学实验条件和校内外实践基地。

【毕业生去向】5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考研升学率约为20%。约有8%的本科生赴美国、法国、荷兰留学。3家大型食品企业在该专业设立了专项奖学金。

13、天津科技大学

【专业特色】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是全国高校轻工、食品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食品工程分委会委员单位;曾被评为“1981-2001中国食品工业20大科研和教学机构”。

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科被评为天津市50个重点学科之一,是天津市实力最强的特色学科。

近年来主持完成了教育部、国家自然基金等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取得了50多项教学和科研成果,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市级教学成果和科技进步奖。

【毕业生去向】大批学子已成为教学、科研、企业的卓越人才,在国有大型企业、大型跨国公司的技术、生产、管理、销售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4、哈尔滨商业大学

【专业特色】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工程系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1996年被原国内贸易部确认为部级重点学科,2002年被黑龙江省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室2001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

近5年获省部级奖11项,其他科研奖1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科研成果转让19项。目前承担科研项目5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及国务院各部委项目5项。

【毕业生去向】该系一次就业率为79%,考研率为21%。

15、华南理工大学

【专业特色】原为华南工学院,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拥有6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5个省级重点学科。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技术开发基地,其中包括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等。

上一篇:广东省女职工保护条例下一篇:车库通用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