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育课堂成为兴趣盎然的乐园

2024-06-30

让体育课堂成为兴趣盎然的乐园(共12篇)

1.让体育课堂成为兴趣盎然的乐园 篇一

让课堂成为学生交流的乐园

——浅谈如何落实学生的合作交流

【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合作交流已逐渐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应充分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设计好合作交流的程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有趣”的课堂,让课堂成为他们学习的乐园。

【关键词】乐园 引导者 学习目标 合作交流

回想这些年的教学习惯,教师在课堂上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用于讲解,学生动手动脑少,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总目标决定了今天的教育必须积极倡导和构建一种新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合作交流已逐渐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被许多教师所接受。如何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效应,仍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本文结合具体案例,谈点自己的心得体会,期望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正。

一、共同确立学习的目标

郝敬华老师曾指出:“对于课堂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师生共拟题目,避免繁琐地提问。”

【案例一】《谁的本领大》教学片段 A教学:

师:太阳和风第一次比了什么? 生:比谁能让小孩子脱下内衣。师:它们是怎样说的? 生:……

师:结果谁赢了,谁输了? 生:太阳赢了,风输了。

师:第二次它们又比了什么?怎样比的?结果又怎样? 生:…… B教学:

师:你认为谁的本领大?为什么?请大家分小组朗读交流。(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互相讨论)师: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说一说。生代表1:我们认为……

确定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即拟什么样的题目至关重要。首先,拟的题目要有趣味性。语言文字学家倪海曙先生说过:“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的最大动力,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看来,师生共同拟制的这个题目,应该是学生乐于解决的,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其次,覆盖面要广。A教学中,老师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发问,学生则机械地回答每一个问题。这哪里是在上课,分明是警察在审问犯人。老师提出的问题,所涉及的可以是一个自然段,也可以是两个自然段,甚至可以是全篇课文。B教学中,只是一个问题便概括了全篇课文,学生在小组中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而且经过朗读、思考后,他们还可融入自己的见解、观点。总之,师生共同拟制的题目应该避免繁琐,要少而精,最好能用一个问题概括全文。最后,师生共同拟制的题目要围绕中心内容,要有思考的价值。

二、做好合作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当好引导者的角色。美国一位教师在上《蚯蚓》一课时,先让学生代表从讲台上领回一条蚯蚓,然后分组进行观察试验。学生有的聚精会神地观察,有的积极地交流着观察结果,教师只是穿梭于学生中,偶尔“插”上几句话。整个课堂看起来虽然有些乱,但学生参与的热情极高,兴趣特浓,谁能说这节课上得不成功呢?我们教师有许多人唯恐学生做不好,不舍得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总喜欢亲自动手,殊不知,过多地“树立榜样”会逐渐演变成越俎代庖,使学生失去思考、尝试的机会。所以,教师不妨把课堂交给学生,只当好“引导者”的角色。

当然,做好引导者也并非易事。首先,教师应该积极地去看、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整个课堂中教师像是抽身而去,又无处不在。其次,教师应充分注意到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是否有充分的时空。我们不妨看看以下的教学案例: 【案例2】《问银行》教学片段

默读课文,思考:“我”向银行提出了几个问题?展开了怎样的想象? 教学设计A:

师:“我”提出了几个问题?展开了哪些想象?小组开始讨论。(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不到两分钟)

师:(喊1、2、3,叫学生坐端正)时间到!谁来说说,“我”提出了哪些问题?

生1:银河呀,在你清澈的河水里有鱼儿和水草吗?

生2:银河呀,在你宽阔的河道里,有南来北往的客轮和伸着“大鼻子”的货船吗?

……

师:这几个同学回答的非常好!…… 教学设计B:

师:认真默读课文,分小组交流以上的问题。

(生默读、交流,教师巡视加以指导,等学生充分讨论完毕以后)师:好,小组长组织一下,每位成员把自己得到的答案在小组中交流,选派一名代表回答。

(小组再次交流,确定最佳答案)师:哪一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意见? 小组代表1:我们认为……

我们提供给学生合作交流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索性,而在探索性问题的解决中,学生应有一定的自由活动时空。像教学设计A中,教师在不到两分钟时间就让学生讨论问题,得出结论,显然是形式主义,只是别人感觉这节课安排了小组讨论的内容,但在老师的内心中并不指望学生讨论出什么,所以在汇报交流时,也只是以个体为单位的。我认为,要让学生合作交流,应该给他们留有充分的时间。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我们应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教师应由管理者向引导者转变,由布道者向激励者转变。

三.设计好合作交流的程序

要在课堂中顺利、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设计好合作交流的程序,交代好合作的内容及方法,让学生有序、有趣地合作、交流。

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即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确定组长和组员。究竟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合作的伙伴还是由老师安排?一种非常的“自由组合小组的调整方法”,就是先让学生列出他们心中自由合作小组的名单,然后再从他们编的学习小组中,选出一个与老师选的其他两三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这样,他们在讨论材料时能有更深远的见解,相互取长补短。其次,教师设计的程序,应该对学生交代得具体一些,不要过于笼统。

[案例3]《猴子种果树》

学完《猴子种果树》以后,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将来演演这个故事。A教学:

师: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演一演。

(此时,有的学生自顾自地讲;有的学生一句话也不说,眼中透露出不解的目光;还有几个学生开始时兴趣很高,但很快就都不演了。)

老师这个合作交流的设想好是好,但是,由于交代得过于笼统,作为低年级学生,操作起来有些困难,不知该从何处入手。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反应得不积极,也不够强烈。教师不应吝惜自己的语言,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交代得应清楚一些,让学生易于接受。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这些特点,可将上述教学作些适当的调整。

B教学:

师: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分好每个人担任的角色,如谁是“小猴”,谁是“小喜鹊”、“乌鸦”等等。每个人应背好自己的台词,演好每个动作。

这样一来,学生由于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很快投入到了表演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排练之后,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表演,“小观众”们加以评议、补充,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知道表演的步骤,从而进行有序的合作交流;同时,示范性的表演也使学生在操作中就会学有榜样,在模仿的表演中合作交流,求得思维的创新。

究竟在一堂课中安排几次小组交流最佳呢?仔细想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又有何不好呢?当然,进行小组交流不能只是“走过场”,而应切切实实地抓好。同时,合作交流也不能仅限于课内,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调动学生起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只有有效的教学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尘封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灵,放飞囚禁的情愫。让我们从营造气氛和形成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地“对话”、“交流”、“协作”的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尽情交流的乐园,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参考文献:

1.《我的小学语文观》 张庆 2.《教海漫记》 于永正

3.《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教材》(东海教师进修学校,2002年)4.《连云港教育》(2005,第1—2期)

5.《江苏教育》(2004,第12期,2006,地2期,第4期)6.《素质教育论》

2.让体育课堂成为兴趣盎然的乐园 篇二

早在本世纪初,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 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 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 让他能说……”的教育思想。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 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我在上《核舟记》中“船头坐三人”一段时, 把课堂变舞台, 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 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 学生边朗读、边演示, 通过课堂即兴表演, 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 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在传统的课堂中, 教师是演员, 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转换角色, 充当导演, 让学生充当演员。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 科学、合理地利用演员 (学生) , 调动各种因素, 让舞台 (课堂) 充满光彩, 使演员投入其中, 乐在其中。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 (钱梦龙语) 。因此, 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 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 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 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 灵活运用各教学方法, 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说明文在教学中通常被认为内容单调, 形式呆板, 缺乏情趣。我在上《死海不死》一文时,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开展查字典比赛、集体复述传说故事、快速阅读记忆训练等课堂活动, 教学形式轻松活泼。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培养。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例子”, 提炼语文知识, 发展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知识是教不尽的, 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 便可以自学知识, 再生知识, 自觉提高语文素质。这样, 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 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 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 对教学倾注的热情, 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 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 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 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 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 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 毫无反应, 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 整个课堂尤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 “文章不是无情物, 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 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 在语文课堂中, 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 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 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 仿佛身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观其景, 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 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例如, 在上《周总理, 你在哪里》的课文朗读指导中, 我怀着对革命前辈深深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同诗人一起去高山旁、大海边、森林中寻觅亲人, 怀念敬爱的周总理的情景。教师入情入境, 拨动着学生感情上的心弦, 起到了使学生见诗人之所见, 思诗人之所思和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在讲授艺术性较强的课文时, 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直观可感的手段, 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丰富的表情动作、富有感情的语言、积极良好的情绪, 驾驭课堂的轻松自如, 点拨知识的深入浅出, 都可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好学、反应敏捷、思维活跃, 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

3.让体育课堂成为兴趣盎然的乐园 篇三

[关键词] 激发兴趣 语文课堂 乐园

一、结合教材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一旦对对一件事产生兴趣,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 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 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 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 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 生理、心理特征。当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 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我在上鲁迅先生的散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 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以 《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乐园有现实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然后直接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 一重点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感受其中美味可口的野果,奇妙可爱的动物透出的欢乐天真的稚气。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 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就不难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怀念”这一主题。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这堂课的设计 ,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中获得知识。

二、紧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兴趣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 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 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 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我在上活动课《献给母亲的歌》时,要求学生搜集表现母爱的成语、故事、影视剧、诗歌,学唱歌颂母亲的歌曲,准备母亲年轻时和现在的照片并作以对比,采访母亲,了解母亲的心愿、理想、追求等。这些准备工作不但需要学生结合学校生活,还要深入家庭和社会生活,学生兴致勃勃的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堂展示时,学生们争先恐后,掀起了课堂高潮,达到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有效地打破了课堂有限的时空,丰富了课堂信息的容量,使学生感到语文原来就在生活中。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地溶入课外知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电 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等。这些都是引发学生兴趣的关键,若能长期操作,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三、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早在本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 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能说… …”的教育思想。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 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学生有着好奇心理、疑问心理、爱美心理和活泼好动的特点。作为老师应多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的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交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情景。

在课堂上创造情景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要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提供具体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以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我在上《核舟记》中“ 船头坐三人”一段时,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 ,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 。回顾整堂课,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异常活跃,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转换角色,充当导演,让学生充当演员。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科学、合理地利用演员(学生),调动各种因素,让舞台(课堂)充满光彩,使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 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 “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四、运用多种教法,激活学生思维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

说明文在教学中通常被认为内容单调,形式呆板,缺乏情趣,学生也不大喜欢读说明文。为改善教学效果,我在上《故宫博物院》一文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了查字典比赛、绘制故宫主体建筑简图、“我来当导游”、设计解说词等课堂活动,教学形式轻松活泼。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培养,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此外,语文教学中还要以课文为“例子”,提炼语文知识,发展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知识是教不尽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便可以自学知识,再生知识,自觉提高语文素质。这样,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 标。

五、教师激情投入,渲染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

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 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 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 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例如,在上高尔基的《海燕》一文的朗读指导课时,我用充满激情的朗读将学生带入诗人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听读的同时想象暴风雨来临前大海上的情景,想象在这个背景下海燕飞舞的雄姿、热切的呼唤,学生就不难理解作者对海燕这一形象的热情赞颂。教师入情入境,拨动着学生感情上的心弦,起到了使学生见诗人之所见,思诗人之 所思和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在讲授艺术性较强的课文时,还可以借助音乐、 图片、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直观可感的手段,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丰富的表情动作、富有感情的语言、积极良好的情绪,驾驭课堂的轻松自如,点拨知 识的深入浅出,都可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好学、反应敏捷、思维活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试想,如果演员不管演什么角色,都是一个表情一种腔调,那他的演出怎能吸引观众?因此,教师的情感投入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方式。

4.让体育课堂成为兴趣盎然的乐园 篇四

让语文课堂成为孩子自主学习的乐园

方志峥

(浙江省义乌市东河小学)

摘 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怎样让小学语文课堂成为孩子们自主学习的乐园: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采用合作探究学习形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自主学习;教学氛围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可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学中学生读得少、练得少,对问题争议少,主动探究机会少。那么,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怎样以课堂教学作为突破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究,使课堂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乐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该营造民主教学氛围,给学生创造民主学习的机会,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最能促进一个人创造力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学生的创造精神才能得到发挥,学生才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总是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平等对话,让他们在课堂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为此,我采取了这样的措施:(1)与学生真诚交流。教学过程实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学生喜欢那个教师,就一定会喜欢这个教师所上的课,从而形成“教师喜欢学生,学生喜欢教师所教的课,学生学习也就越有劲”的良性循环过程。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总是面对微笑、情绪饱满地出现在学生面前,用真诚的话语与学生交流,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虚心接受他们的意见。正是自己的肺腑之言,才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才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起来。(2)运用激励性语言。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慷慨地运用一些激励、赞美的语言,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还能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常常运用这样的语言:“你真聪明”“你的想法真奇妙”“你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老师好喜欢你”“你思考问题越来越周密了”……正是这些激励的语言给学生营造了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自主学习意识也会越来越浓厚。

二、采用合作探究学习形式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师生一起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在奏响优美旋律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配角”,学生是“主角”.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总是与学生平等对话,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让学生自己去锻炼、自己去安排、自己去选择、自己去创造。为此,我采取了这样的措施:(1)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是一个合作交流过程,小组合作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交流、主动合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发展水平不同,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也就有所不同,小组合作能够彼此取长补短,能够消除学生畏惧心理。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常常把全班学生按照性别、能力、学习水平、个性特征等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这样既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了条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民主性和主动性。(2)采用自主探究学习形式。自主探究指的是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自主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创新活动的有利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探究性学习能够自由自在地、无拘无束地发表个人看法,对于生新时代的学生来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最基本能力。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总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生一起探究学习主题。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我积极挖掘学生潜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其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一一探究他们提出的问题,例如:闰土家生活条件不错,为什么还给人家当短工?鲁迅为什么喜欢自由的生活?正是学生的主动探究,才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应该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师,不只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教会学生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总是注重教学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我采取了这样的措施:(1)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他们的情感体验就会有所不同,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总是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差异,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例如,在学习《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一课时,我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等等,学生正是在自主选择中具有自主学习能力。(2)提倡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新课改理念认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常常组织手抄报比赛、背诵古诗、课本剧表演、讲故事、开展辩论会等活动,学生正是在实践中树立了主人翁意识,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应该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开辟一片新天地,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参考文献:

5.让体育课堂成为兴趣盎然的乐园 篇五

新的课程标准对物理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而更新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要确立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是学习主体,就把学生放在主人翁的地位,让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中始终站在最前列,教师仅起幕后指导作用。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的激励下,积极地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从而把课堂当作自己学习的乐园。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现将我这些年来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第一,乐学?D?D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的共性心理特征之一就是对某件事情感兴趣,则会有无尽的精神力量去做它,轻松自如地把它做好。因此,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我在导入新课上花费精力,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设下悬念,激发兴趣。

第二,乐做?D?D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因此每个实验都必须做。对有些教材里的演示实验我要求学生分组做,有些还需要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品进行尝试性实验或者进行发明创造。通过实验使学生在做中乐,在乐中学。比如在学习“电路”时,我就让学生带来家里常用的手电筒、电池、小灯泡、导线等,来“观察手电筒”并尝试探究“如何使小灯泡发光”以及“通路”、“断路”(千万不能接成短路),尝试探究“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这样他们的记忆就比较深刻,更容易掌握。在课堂探究的基础上,再让他们回家自己找废旧的小电动机、音乐卡等,鼓励他们制作简易的小风扇、音乐门铃……并带到学校进行交流,做得好的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再如在学习声音的特性、重力、生活中的透镜等知识后,可布置学生自制口哨、制作不倒翁、模型照相机等小制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并要鼓励学生们合作性地创造和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第三,乐用?D?D回归生活,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最终要回归生活实际。把所学的物理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是我们物理科教学的目的。因此,在每学完一些知识时,我都要引导他们研究生活中的一些与此有关的现象,并用自己学来的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做到活学活用,乐学乐用。

6.让校园成为师生的向往乐园 篇六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道德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舒心愉悦的学习环境,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它与学校的德、智、体等几方面相互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智、情、意、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是陶冶学生情操,警示学生不良行为的无声管理机制。鉴于以上认识,多年来,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常抓不懈,尤其是近几年,我们瞄准创建张家港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的目标,更扎实地开展各项工作,让校园充满文化气息,让文化内化为学生素质,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以优雅的校园物质文化陶冶人

整洁、优雅、文明、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会激发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因此,我们十分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努力使学校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甚至每一样物品设置和安排都和育人紧密联系,做到校内无闲处,处处有教育,使它们成为无声的教材和教师,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近年来,我们立足本校实际,每学年对校舍进行维修、粉刷,不断完善教育设施设备,改善办学条件,为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保证。为了创建张家港市绿色学校,学校建起了“绿色”小屋,扩大了绿化面积,专门制作了花木牌,对各种花草树木给予冠名,把它们的特征展示在旁边,让师生在欣赏花草树木时接受教育。校园绿化充分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墙壁本来是没有生命和情感的,但当我们按预定的教育目标精心设计后,就能产生无声胜有声的积极效果。踏进校园一抬头便看见行政楼东墙那醒目的大字“团结、负重、开拓、争先”,那是我们的校风。校门南面并排摆放着20张乒乓球台,百米画廊上乒乓小将两军对垒,打得难分难解,那是美术老师精心构思的巨作,体现了我校以乒乓为特色的浓郁氛围。学校主干道旁,设置了毛泽东、江泽民、陶行知、华罗庚等国家领导人、教育家、科学家的格言警示牌。在学校大队橱窗里我们设计了“活动传真”“家教之窗”“法制园地”“创造天地”“明星登

台”等八大栏目,充分挖掘每个场所的育人功能。班级的环境布置更是各具特色,新颖别致,有荣誉厅、图书角、绿化带、生物区、七彩园、夺星栏„„为学生构筑了一块块欢乐的文化小天地,使他们在各种文化环境中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对教师办公室、图书馆、专用教室、食堂的布置,我们也作了统一要求,规范布置,突出传授知识,昭示哲理这一主题。

现在的合小校园,芳草萋萋,花卉斗艳,布局合理,校舍宽敞明亮,窗明几净,无不透溢出优雅、宽敞的校园物质文化,师生置于这赏心悦目、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无不自豪、珍惜。

二、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激励人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他反映出学校的管理思想和管理风格。学校近几年推出一系列符合校园文化管理理论,具有时代特征,并行之有效的制度。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着重抓了以下三项工作:

1、净化教育环境,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是学生的第一偶像。因此,我校全体教师养成了时时检查自己,力争以良好的修养和渊博的知识成为学生耳濡目染的好风尚。不论是升旗仪式还是师生集会,教师首先站好队。规定校内不准骑车,上至校长,下至刚来的新教师,在校内一律推车步行,要求学生遵守《守则》、《规范》,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首先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教风促学风,从而形成团结进取,勤奋向上的良好校风。同时,我们倡导互爱入手,在教育学生尊师的同时,更多地要求教师首先要爱生。我们十分强调全体教师要爱护关心和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坚决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做到“六带进”: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尊重带进课堂,把宽容带进课堂,把民主带进课堂,把探究带进课堂,把合作带进课堂,努力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现在学校教师已形成了自觉关心、爱护、尊重学生的良好风尚。

2、强化常规管理,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把养成教育,加强常规管理,培养学生

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德育工作的基础工作来抓,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一抓制度建设。根据学校实际,把学生管理中最基本的内容制定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有《合小学生一日常规》、《自行车管理条例》、《小队活动守则》、《文明学生、三好学生、示范学生评比标准》等,使管理内容具体化。二抓学习宣传。我们把每学期的第一个月定为常规教育月,第一、二周定为常规学习周,各班举行《守则》、《规范》知识竞赛主题队会,学校举行常规测查,使学生学规范、知规范、守规范。三抓学生自我管理。学校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做到学生管理自律化。少先队大队部动用了60名小干部组成了六大检查小组,对礼仪、纪律、卫生、三操、宣传、路队等方面进行日查、周结、月评;开展了”红领巾中队值周”活动,由各班日常行为规范示范员担任值周人员,在全校十多个岗位示范、监督、管理,这些规章的建立与执行,促使全体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也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佩戴胸卡、红领巾上学,提倡讲普通话,使用礼貌用语。现在学生遇到老师主动问好已蔚然成风,真正把“告别陋习,拥抱文明”的口号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不仅可以陶冶学生情操,还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学校都要举办富有时代气息的主题活动,如:“体验在三月的春风里”“爱献给敬爱的老师”等。目前,学校已形成正常的大型活动制度,每学年举行一次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每个节日活动时间短则一周,长则一月,校园文化可谓五彩纷呈。如去年,我校举行了以“广播操汇操”“乒乓联谊赛”“蓝球年级赛”“全校动动会”为内容的体育节;以“科技小报设计”“科技创新小制作”“科技小论文”“利普知识”竞赛等为内容的“科学在我身边科技节”;以“百佳摘抄本展览”“百佳读书明星评比”“读书演讲征文竞赛”等为内容的“勤奋读书,与祖国同行”读书节;以“争当文明小天使”“争当艺术小明星”“争当合法小公民”“争当点子小能手”为内容的“雏鹰展翅庆‘六一’,提高素质迎未来”的文化艺术节。作为课程文化延伸的兴趣小组活动,我们做到系列化、正常化、制度化。乒乓队、航模队,鼓号队、合唱队、舞蹈队、田径队、器乐队等各种社团活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双体日全方位开设奥赛班、习作班、英语班、微机班、象棋班、剪纸班等58个班级,为全校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自主发展的广阔舞台。孩子们玩得开心,学得愉快,感受美、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日趋提高。据统计,2003—2004学,我校有78名学生的习作、书画作品在《伴我成长》《小学生数学报》等刊物杂志上获奖或刊登。航模队学生在苏州市航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田径队在市中小学运动会中获团体第一名,乒乓队更是屡屡夺魁,捷报频传。

三、以高尚的校园精神文化感化人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它的基础是校园人的心里层面,其内容是校园成员的思想观念,而表现形式则是精神创造活动及其产品,我校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突出抓了以下两个方面:

1、以一流的办学目标凝聚人心。

在我校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用既切合实际又催人奋进的办学目标鼓舞斗志,凝聚人心。跨入二000年,学校领导就作出了具体规划,要在两年内创成“张家港市绿色学校”“苏州市合格档案室”“张家港市二级图书馆”“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小学”,号召全体师生同心同德,奋力拼搏,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在这些目标制定和提高的过程中,我们都反复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使之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意愿和一致追求。在这些大目标确定以后,我们进一步提出阶段性目标,学校每一次的工作计划的制定,每一次工作的提出,每一项工作措施的落实也都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这种永不满足,永争一流的精神有效地激发了全体师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全体师生精神振奋,团结一心,圆满完成了各项创建任务。2003年5月学校被命名为张家港市校园文化先进学校。同时,学校连续五年获得了“张家港市文明单位”称号,教育质量综合评估由原来的三等奖上升为二等奖。现在,我们又向争创江苏省实验小学这一新目标而努力。

2、以良好的师德形象鼓舞人心。

我们以“四个一”作为校行政一班人的行为准则,即:一身正气的自我形象,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一心一意的奉献精神,一往直前的争先意识。要求教师进行监督,每月进行考评。学校领导建立起了学习制度,听课制度,年级蹲点制度,定期召开碰头会议制度等,做到精诚团结,吃苦在前,率先垂范,高标准、高质量地开展工作。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体教师。我们还开展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制定了《合兴小学师德师风实施细则》、《合兴小学教师一日常规》,学习了《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多篇文章,观看《十佳师德风范》录像,开展“树师表形象,展园丁风采”“做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等主题系列活动,通过签订师德承诺书、聘请名师、名家来校讲学,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理论修养,使教师形成了新的经济形势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全体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廉洁从教,涌现了以市“十佳师德标兵”王静、李明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教师,以市“优秀师表群体”体育教研组为代表的师表群体,使“严谨、求实、创新、进取”的教风真正内化为教师的主体愿望和具体行动。良好的教风又直接影响、感化了学生,为良好的学风、校风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全体学生处处以“五自”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把求真知、做真人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近两年,有6人被评为市级“优秀少先队员”,20人评为镇级“公民道德小明星”,321人评为校级“三好学生”,348人获得了“优秀学生”称号,师生遵纪守法率达100%。

7.让语文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 篇七

一、用教师的文学修养, 感染学生“爱”语文

要想叫学生喜欢语文, 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 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积累, 只有这样, 才可能“厚积而薄发”, 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此, 我特别注重理论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 注重平时和学生交谈时的语言美。和学生谈话间, 我经常会兴致勃勃地说:“我送你一句话!”“我想起一句诗!”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我也经常会写上这样的话:“老师希望你吃得苦中苦, 成为人上人!”学生显然对这些名言、古诗是非常感兴趣的, 在我的感召之下, 他们也逐渐开始积累名句, 现在我班基本上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摘抄积累本, 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语文的乐园。

二、用语文的自身魅力, 吸引学生“品”语文

1. 紧抓课本中的佳作美文, 让学生反复诵读。

课本中很多课文, 无论是写人、叙事, 还是描景、状物, 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我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处真、善、美, 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 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 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每一篇佳作美文, 我都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教学中我一般都会安排这样几个层次的读:自由大声读, 读通顺、读准确;分小节细细品读, 每读一个小节, 又分几个层次, 比如教学第一小节时, 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试读, 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 在相互交流帮助下, 学生越读越投入。我再请同学进行比赛读;分节读完, 请学生将全文配乐诵读。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诵读后, 学生真正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2. 扩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 让学生广泛阅读。

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精而选之, 具有典型性。怎样使学生品味到更多的名家名篇呢?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针对这一点, 我广泛发掘班级学习阵地, 让学生广泛阅读。其一, 我在班中开辟了“每周必读”, 让学生诵读、摘记, 并进行评比。其二, 我充分利用每天晚读报的时间, 把每周星期天的读报时间设定为听读欣赏课, 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名作, 让学生欣赏、品读, 体会到了诗情画意。另外, 我还让学生做好课外阅读摘记, 并不定期进行交流, 从而在班中掀起了广读诗文的热潮。

三、用教学的艺术魅力, 诱导学生“懂”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

1. 激趣, 让学生在情境中“乐”语文。

在上《端午日》这一课的时候, 为了达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 我设计了一个答记者问的小环节, 让两位同学扮演记者。她们设计的问题尖锐, 在采访的时候很快进入角色, 又是和被采访的对象握手又是说再见的。她们落落大方, 面带笑容, 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其实课前我只是稍微点拨了一下, 创意的部分据她们说是从电视上学来的。教师创设了情境, 使课堂由“平面”变得“立体”, 使课堂成五光十色、富有张力、充盈美感的信息场, 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乐”语文。

2. 小组探究, 让学生在研讨中“析”语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我在班中组织了六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 每一组都有小组长, 大家各有分工。课堂上, 我首先将学习材料转换成问题情境, 接着小组内按自学、发言、讨论、小结、互评的程序展开学习活动, 然后大组交流学习情况和结果, 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最后就产生结论。比如在教学《夏》时, 我就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赏析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 说说美在什么地方, 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 最后学生互评, 老师点评。这样的形式, 使学生在一种充分平等的活动中探究、启智, 使学习活动变得自由轻松, 交往情境变得融洽互助, 信息传导多向畅通。

3. 走向社会, 使学生在实践中“用”语文。

学生的学习, 大多必须以其生活体验为基础, 因而应该强调在自然中学习, 在社会中学习, 在生活中学习, 比如让学生找找身边的不规范字, 为身边的实物写广告词。有的同学在给保护中华网拟广告词的时候是这样说的“中华网在睡觉, 请从旁边绕”;有的同学给天马车行设计了这样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必有天马车”……让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 积累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 坚持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8.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篇八

初中地理知识看似简单,但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却不容易。课堂应该是充满乐趣的地方,是学习的乐园。但有一次下课铃声刚响,我听到不少位学生说道:“终于下课了。” 这句话说明,很多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犹如坐牢般倍受煎熬。作为地理老师,我听到这些话感到了深深的挫败和悲哀。怎样让学生辛苦的求知过程变得轻松愉快呢?我一直在努力思索这个问题。

教学完“奔流不息的大河”这节课后,我让学生来评价两条河流,以结束整个章节的学习。我将学生按照前后左右自然排列,分成4组,然后布置这节课的课堂内容:评价长江和黄河。每组学生在讨论准备后,自由选择要评价的河流(尽量是长江、黄河各两小组),然后各组自由讨论评价,时间大约是10分钟,而后是分组总结陈述的时间,每组有大约5分钟的时间,比如:B组的孙静同学陈述“我组觉得长江的功大于过。长江天堑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偶发的洪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C组蓝云浦同学说:“‘地上河’不再是黄河的‘专利’,长江河段也有了‘地上河’,如何治理长江的‘地上河’显得更为重要……。”A组的段富元同学说:“长江三峡虽说耗时长,投资也大,但它的综合效益是不可估量的,比如:航运、发电……,总之一个字:值。”同学们在陈述时不仅融合了教师在课堂上讲过的知识,还结合了自己和小组成员的看法,整节课有相当多的时间是学生在讨论,在陈述,并且评述得头头是道,语言幽默风趣,内容旁征博引,同学们听后无不在思考、琢磨、讨论。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学生们欲言又止,欲说还休 ,“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呢?”可见,这节课学生的状态是主动、积极、愉快的,所以学起来就觉得生动有趣,时间也过得特别的快了,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轻松愉快了起来,让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了。(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第二中学)■

9.让体育课堂成为兴趣盎然的乐园 篇九

——有感于缩短学生在校时间的相关规定

浙江省象山县第二中学杨存国

近来,全国有部分市、县教育局根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于目前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过长的议案和提案,作出了缩短中、小学生在校时间的相关规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社会各界对教育现状的关注和教育局对人大、政协议(提)案的重视。然而,如此做法不但不能从实质上解决目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相反会引发更多、更严重的后果。试想,父母上班了,未成年的子女还没进校门;学生放学回家了,但学生的父母还没下班。因此留下的管理空档,岂不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殊不知,目前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生强烈的厌学情绪的产生并不是学生在校时间太长了,而在于学校教育(学)的低效率运作:学生坐在教室内进行理论学习、机械重复的解题训练时间过长;实践环节严重缺乏,不能将所学知识及时有效转化为素质和能力,学生得不到成功的体验;缺乏人性化的管理,使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受到遏制而不能得到有效的体现。以上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学生身、心、智的健康发展!所以,在没有搞清楚目前学校教育(学)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之前,提出缩短学生在校时间的相关规定,表面看似正确的教育行为,实则仅停留在表象,只是图形式、应付而言,其内容也是空洞的!

本人从教多年认为:目前学校教育(学)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并处理好知识与素质的关系。曾有教育先知者对知识和素质的关系有过深入浅出的阐述:通过学习,一段时间后还“记得”的部分是素质,忘记了的那部分则是知识。以一个人学骑自行车为例,当初学习了许多有关如何正确骑自行车的知识,但一段时间后,这些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但会骑自行车了。“会骑自行车了”这就是素质,就是“忘记了后留下来”的部分。知识转化为素质的重要性不但在于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还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而这一点却被当今的学校教学所忽视。要实现知识向素质的转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当今的学校教学却普遍缺少实践这个重要的环节,让社会普遍觉得学了的东西没用,有用的东西没学。例如,学校搞一次孝敬父母的活动,理论考试考优秀,但一到家,还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同样节约用水宣传,理论测试优秀,但洗完衣服,水龙头还是不关。如此学校教育(学),对社会有多少贡献,对学生又有多少益处呢?学生根本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校园越来越漂亮、硬件越来

越高档,而校园对学生的吸引力却越来越小的真正原因!所以,本人认为,用简单的行政命令缩短学生的在校时间,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更会引发许多新的矛盾。

综上所述,学校不但不该缩短学生的在校时间,拒绝学生提早来校,更应延长学校对学生的开放时间;学校要缩短的应该是学生坐在教室内进行机械的理论学习的时间。学校要像目前抓补课一样的决心,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的种种条件,促使课堂理论知识向素质的转变,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知识的力量、成功的乐趣,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留在学校,参与实践活动;减少学生误入歧途的机会,减少家长的后顾之忧,实现目前学校教育(学)功能的延伸。为此,学校要从思想高度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设条件,要杜绝搞形式的集体组织,一刀切的活动内容。因为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和爱好,社会也需要各类人才。学校应尽可能向学生开放各类功能室和活动场所,如实验室、电脑室、体艺馆等,同时要像目前学校管理早自修、夜自修、补课而采取的一些举措来抓学生实践活动的管理,做到:

1、时间保证——延长学校开放时间;严格按课程标准时间进行学科教学,促使注重机械解题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向注重学科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2、设施开放——定期或不定期开放学校的各类教育、教学设施,包括各类功能教室,如实验室、电脑室等。

3、管理到位——根据活动内容和场所的特点,有序安排教师进行规范管理。

4、加强指导——实践活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由活动,他更需要科学的指导,所以要安排学科老师现场指导,作好学生的引路人。

只有理性地思考并有效地延长学校对学生的开放校时间,使学校真正成为对学生有启发,对家长有帮助,对社会有贡献的功能单位,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乐园,使学生的身、心、智得到健康发展,这样,我们的校园才会更富有生命力!

10.让体育课堂成为兴趣盎然的乐园 篇十

新庄社区是锁金村街道地域面积最广、人口分布层次最复杂的社区,不但有常住人口,还有外来流动人口、单位企业职工集体户等等,给社区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孩子放学后无人照看,在外到处游荡,有的甚至走进网吧消磨时间,孩子放学后的去处成了众多家长越来越烦恼的问题。根据这种情况,2005年由新庄社区关工委牵头,成立了一支由离休老干部、退休老教师、既热心青少年教育事业、又有较强的辅导能力和高度责任心的老同志组成了“新庄社区校外教育辅导站”。在学校之外,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学习和娱乐平台,校外教育辅导站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学校放学、社区上课,使学校、家庭、社区结成了“三位一体”的教育共同体。此站一成立,就受到众多家长和同学的欢迎,因为孩子们放学后有地方去了、有人管了,不但为家长们解除了后顾之忧,也发挥了社区在未年人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长年坚持学习辅导,为弱势群体办实事。

我们本着“让孩子开心,让家长放心,让社区称心”的宗旨,首先成立了由社区关工委主任任站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任副站长、退休老教师任教员的领导小组,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一支优质辅导老师队伍。我们整合社区退休老教师、老干部以及南林大大学生志愿者等资源,从刚开始的6名辅导老师发展到现在的24名退休教师和历届林业大学生志愿者。对辅导老师进行了分工,有的辅导学业、有的辅导才艺,6年来一直坚持免费为孩子辅导,不计任何报酬。胡廉老师今年已经70多岁了,只要轮到他值班,不管刮风下雨他都会准时赶到社区,帮助学生辅导功课,手把手地教孩子写毛笔字,多年来一直乐此不疲。一些不理解的居民说:“胡老师真傻,都退休了,工资拿得不少,不坐享清福,整天为孩子们忙得团团转,图个啥!”胡老师对此有自己的看法:“教了一辈子书,退休后总想着孩子们。为了下一代,做这点事情也应该的,更何况也是老有所为的体现嘛”。有一支优质辅导老师队伍是办好校外辅导站的首要前提。

二是长年坚持定时定点辅导。社区校外教育辅导站的建立是被证明了的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有效形式和载体,能不能巩固?能不能持之以恒、经久不衰?有没有生源?关键要看我们办得是不是有吸引力,能不能让学生欢喜而来,满意而归。就学生来源讲,社区辅导站通过各楼栋的摸底和网格化联络员推荐,将社区下岗失业家庭、单亲家庭、残疾家庭、低保家庭以及外来务工家庭的孩子进行登记造册,并将有需求的孩子纳入辅导站进行辅导。几年来在社区办公用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我们还专门腾出一间房用作教室,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为孩子们开放了活动室和阅览室。校外辅导站的老师和大学生志愿者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学生的学习和道德的培养上。坚持利用每周三下午4点半至5点半、星期六上午以及寒、暑假的时间,帮助社区困难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以及社区单亲家庭的孩子提供学习上的辅导和帮助。每次前半个小时由老师辅导学生做作业,然后开展绘画、书法、法制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等课程。近几年有200余名学生参加了校外辅导,学生家长对社区的校外辅导站的开办反响很好。

三是将课余学习辅导与帮困助学相结合。社区校外辅导站的重点是抓好教育辅导的基础工作,同时抓好弱势群体未成年人的帮扶教育工作,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社区外来务工家庭的孩子芮小虎,从2005年暂住小区以来,父母每天都在为生活奔走,无暇顾及他的学习,更谈不上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了。到了节假日家长就更加不放心,当听说社区有校外辅导站时,立即带着孩子来到社区报名,把他托付给校外辅导站的老师。如今孩子已经上初中了,学习成绩在老师的辅导下有了很大的提高,父母都非常高兴。现在小虎一到放学和假期就主动跑到辅导站,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管圆圆参加社区校外辅导站的活动也有好几年了,每次课余时间就会主动跑到社区来,她说道:“放假在家里待着没什么意思,参加社区辅导站活动让我的生活变得充实多了,比如参加夏令营活动以及科技小制作、十字绣、丝网花编织等活动,这些在家里面都没有的。”我们社区校外辅导站在社区的大力支持下,还建成了少儿自己的宣传园地——少儿文化之窗。由校外辅导站的学生利用星期三和周末的时间,一个月出一期宣传栏,板报内容以孩子的绘画、读书心得为主,图文并茂。对于社区贫困学生,校外辅导站与驻区单位共同开展了“爱心助学活动”,共为30余名学生开展助学帮困,金额达3.5万元,受捐助的家长非常感动,孩子们也表示将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回报社会。社区白血病小患者温卉今年读3年级,本来是个花季的年纪,但病魔让这个孩子承受非常大的痛苦。父母因此离婚,各自成立家庭。她只有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本来不多的退休工资对于孩子的医疗费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校外辅导站的老师在了解了她的情况后,积极帮助她寻找社会援助。在今年春节前,终于帮助孩子联系到南京市红十字会对她进行援助,帮助她解决燃眉之急。

二、积极开展多种校外教育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活动

我们利用各种节假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科普知识教育、家教知识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等多种教育活动。除了帮助孩子辅导功课,先后开设过文明礼仪课、法律常识课、生活小窍门、丝网花制作、十字绣等活动。还结合国庆等节日开展 “祖国在我心中”系列故事会活动,通过听故事、上道德课等,引导了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辅导站还组织中小学生参观渡江纪念馆、雨花台、“游南京古城,观民国风情”夏令营等外出活动,通过参观,寻找革命先烈的足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重温长征情,重走长征路,社区校外辅导站在暑期组织30多位中小学生和社区五老志愿者开展:“社区小主人,争做长征后继人”暑期系列活动。请社区辅导老教师为孩子们读长征文章、讲长征故事,并要求孩子们写长征心得体会;还有: 模拟长征----走“环湖”路,我们从情侣园出发,沿湖滨公园,玄武门、解放门、再到太平门,然后回到起点情侣园门口,用了1个半小时,走了近2公里的路程。通过这次系列活动,对孩子们进行感知长征、感受苦乐、感悟荣辱、感恩报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今年暑期社区还结合“双百”人物开展“学双百、做三好、读好书”活动,通过故事会、心得体会、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式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宣传教育,加深青少年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促使将“双百”人物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转化为“争三好”的强大动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开展特色科技教育,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今年在区关工委的支持下,社区成立了特色航模兴趣小组,孩子们得知此消息,纷纷报名参加此项活动,他们聚集在科技教室,通过远程教育视频收看航模电教片,让孩子掌握如何飞行等技术。最让孩子兴奋地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认真听,细心操作,当航模飞机飞上天时,成功的喜悦不由的在他们稚嫩的脸上洋溢开来。在今年的全区电子百拼比赛中,虽然名次没靠前,但大家也通过拼装组合中们不仅领略到了电子世界的千变万化,也轻松地学会了什么是集成电路、晶体管、电位器、电容等许多无线电的基础知识,感受到科技带来的神奇。同时社区利用假期开展科技夏令营,孩子们像一匹匹脱缰的野马,他们有的“感受火星上的人体重量”,有的进行“消防灭火演练”、有的乘上模拟电动飞船,通过各种趣味的小实验来领略科普知识,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我们学生科技作品在去年的全区“四小发明”中获得了好的成绩。

在文创期间,我们还组织学生 开展以“倡导文明,美化社区”为主题的义务劳动,让孩子们懂得社会上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辛苦,明白“小区是我家人人爱护她”的重要性。参与的学生达120人。我们还主动和金陵晚报社联系,参加由他们举办的保护“虎凤蝶”志愿者活动。2010年7.28安全事故发生后,校外辅导站立即行动起来组织学生开展“安全在我心中”的绘 画比赛,此举让学生们从小牢记安全防范,牢记血的教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年的校外辅导,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社区困难家庭子女不仅学习成绩有了较大进步,而且思想道德品质也有了明显的改观。有不少家长逢人就说,是校外辅导站改变了自己的孩子,万分感谢校外辅导站的老同志们!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玄武区以及上级关工委指导和帮助的结果,是社区党组织和领导重视和关爱的结果。特别是在区、街道关工委的大力支持下,最近我们对校外辅导站重新进行了装修整合,还配了近千余册图书资料等,使得社区校外辅导教育站的软件和硬件条件得到了提升。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2010年5月玄武区校外辅导站现场会也在新庄成功举办,同年7月开心课堂义工校外辅导站还荣获“全省城乡社区校外辅导站工作优秀辅导站”称号。今年上半年还通过全市“六好”示范光工委称号。这些荣誉的获得也是上级领导给予的肯定。

校外教育辅导站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必须适应学生和家长的需要,重视个性化教育。新庄社区校外辅导站还存在许多不足,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和改进。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在街道和社区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经常性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使社区校外教育辅导站的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新庄社区校外辅导

11.让体育课真正成为学生“乐园” 篇十一

当体育教师这么多年,最大的感想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快乐和成功,是我们体育教师实施教育的不变主题,体育教学是我们完成课堂教育的一种载体,重要是让孩子们在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更多的是培养他们学习兴趣和习惯,从而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感受更多的快乐和成功。

所以只要是体育课,学生们就会异常兴奋,期待着我这节课带给他们的快乐。我上过一节体育课,教学内容是立定跳远和接力跑游戏的。在准备活动后的一时间内,大部分学生都能按我的要求,按部就班地练习立定跳远。突然,一名学生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某某同学没排队,一次都没跳,每次都是躲到队伍后面,还不时地拾地面上的小石子扔我们。我一听,顿时想马上去批评他一场,让他乖乖地和同学一起练习。带着怒气走向他的时候,看到他那傲慢的眼神,我灵机一动,以前我也常批评他,但不是很有用,为何我不改变一下方法,先听听他的心理话,然后再下决定呢?于是我把他叫到了身边,蹲下身子,温和地对他说:为什么不练习,还用石子扔同学?你看他们多守纪律,学得多好。他说:“我不想跳,因为我跳得不好,谁让他们刚才上课时讥笑我!”又是一副无所谓的神情,说完后转身过去,背对着我。我愣了一下,那好,现在在上体育课,你想做什么?想跑步,50米!跑步?好,我让你跑,不过,你想一个人跑吗?老师找几个同学来和你比一比,好不好?比就比,怕什么,我一定能贏他们!我说:好,你先做一下准备活动,压压腿,好好做活动准备,我去叫几个同学来。

我对着其它的同学吹响了哨子,暂停了跳远的练习,对他们宣布:赵昱贺想和你们跑步比快,50米,哪位同学愿意和他比一比?我,我……同学们个个都争着要比,我从中挑了五个和赵昱贺水平相当的同学。每个同学都异常兴奋,其它同学一窝蜂地跑到了跑道两旁看热闹,当时的气氛异常热闹。经过激烈的竞争,赵昱贺得了第二名,他可得意了。本来我看到同学们个个都热情高涨的样子,正准备改变主意上接力跑时,刚才跑最后一名的同学很不服气地对我说:“老师,不公平,他喜欢跑步,你就让他们比,我输了,但我很不服气,我篮球好,我要和同学比投篮,我要拿第一!对,对,打篮球赛。”“不,不,我也要比,我是女同学,跑步、打球我都不行,我要和他们比踢毽子,跳小绳……”顿时,整个场地像炸开了锅似的,他们个个都围在我周围蹦跳着对我说,看着他们个个都跃跃欲试的样子,我灵机一动:既然有很多同学都这么感兴趣,个个都想露一手,那么这样吧,离下课还有20分钟,我想让你们来自由支配,自由讨论,分组练习,但一定要注意安全,把你最拿手的体育项目显示出来,你们需要什么器材,就自个儿到器材室领吧,好不好?我这样一说,全班同学都乐开了花,各自议论开了,各个小组也都有序地组织起来了,练习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有投篮的;有做仰卧起坐的;有踢球的,学生们个个都按自己喜欢的项目开展比赛。甚至有的学生比完一个接着又比另外一个。快下课了,但学生的兴趣依旧没减,个个都想在同学们和老师面前露一手。于是,我要求学生们利用课外体育时间和每天早练时间,以优带差,互相帮助,力争个个同学都能有特长,一个月后咱们再举行一场擂台赛。孩子们欢呼地散去了,看到他们灿烂的笑容和欢蹦乱跳的样子,一种当老师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在体育课上发生的这个小故事,更让我明白育人路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挖掘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不但可以达到以教育人的目的,更有助于培养学生重视集体荣誉和利益的良好品德。

12.让体育课堂成为兴趣盎然的乐园 篇十二

一、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应用知识。兴趣能够在情感上推动学生开展积极的探索活动, 或是发自内心地愿意接受和参加某种活动。生活中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对某种事物感兴趣, 便会主动去接触和探索它, 不但不会把这样的过程看作是一种负担, 还会情绪高涨地、乐此不疲地去研究它。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因此, 教师一定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兴趣来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内驱力。语文教学过程并不是教师或学生单一的学习和探索过程, 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对即将学习和探索的知识产生兴趣。首先,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掌握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态度、习惯、方法和情感爱好。现在的初中学生, 自主意识有所增强, 他们的情绪十分复杂, 自尊心强, 对自己有很强的自信心, 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充满幻想。同样, 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和记忆也很渴望, 在学习中表现得都很积极。但是, 学生的意志能力很脆弱, 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 没有良好的、稳定的学习习惯, 且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特点, 从学生能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角度切入语文知识, 找到语文教材中最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地方,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例如, 在学习鲁迅的文章《少年闰土》时, 我就从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深刻印象以及对生活充满奇特幻想的角度出发, 利用文章中学生感兴趣的点切入教学。首先, 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美好的童年生活, 并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美好画面。这样, 教师便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心目中的儿童乐园。学生所描绘的儿童乐园有现实的美景也有学生自己的幻想。然后, 我便以此为话题, 直接引入作者描写的自己儿时的生活片段, 感受到旧时代高高围墙内儿童生活的单调无味。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生动形象的描写来感受其中包含的作者情感, 体会作者描写用词的准确性、修辞手法的恰当性和文章层次的合理性。学生在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的苦闷之后, 就能更加清楚了解到封建时代对儿童心理健康带来的残害。通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就能明白在生活学习中要善于观察、善于感受和善于积累, 能够深刻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所在, 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道德情操。这样的教学设计既符合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又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章内容的趣味性, 促进学生完成语文基础学习的任务, 使其知识和能力都能得到提升和训练, 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现实生活中, 语文是极其具有实践性的科学。这是因为,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运用汉语来交流。这也是语文知识的具体应用。因此, 我们在教学具有生活化的语文学科时, 一定要充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不断拓宽学生语文知识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 即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把语文知识向其他知识领域进行拓宽和延伸, 全方位地把语文知识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样就能缩短实际生活与课本知识中的距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的视野, 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同时, 这也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和知识性, 能让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并使学生养成稳定的、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例如, 学习课文《桂林山水》时, 我先让学生领略文章中描述小石潭记的手法, 并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加以记录。在详细分析完文章后, 我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其中运用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并让学生借鉴这些语文知识来对自己喜爱的景色进行描述。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快速应用到实际中, 感受语文知识的惊奇之处, 同时还能够打破知识的时空限制, 丰富语文课堂的信息容量, 在教师完成某节知识的传播后就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地将知识运用到课堂中, 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 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要拥有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口等教学思想。为了强化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思维活动, 语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 利用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来,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形成各种能力。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中, 教师是一名演员, 学生是观众, 只能静静接受教师的讲授, 不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的主体性, 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因此,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使教师从演员转变为导演, 指挥学生这群演员生动演绎文章中的剧情, 科学合理地调动演员的各种因素, 从而把舞台变得活力四射, 并让演员们全神贯注地投入演绎中, 最终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语文课堂中要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和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这样才能够确保教学成功顺利的开展。钱梦龙曾经说过:“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 并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方式, 运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思维, 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起来。

上一篇:诚实守信的作文600字小学四年级下一篇:IMO品牌包装策划设计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