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安全知识

2024-07-23

有限空间安全知识(共10篇)

1.有限空间安全知识 篇一

有限空间安全管理应知应会66条

这是一份“作业人员必须掌握的有限空间安全管理应知应会66条”的规定,内容全面细致。

1.2014年9月29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有限空间安全作业五 条规定》(第69号令),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有限空间安全作业五条规定》(第69号令)“五必须五严禁”内容:一 是必须严格实行作业审批制度,严禁擅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二是必须做到“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严禁通风、检测不合格作业; 三是必须配备个人防中毒窒息等防护装备,设置安全警示标识,严禁无防护监护措施作业;

四是必须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严禁教育培训不合格上岗作业; 五是必须制定应急措施,现场配备应急装备,严禁盲目施救。3.涉及或从事有限空间作业的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应急救援人员、作业人 员(简称“有限空间四类人员”)要进行有限空间专项安全培训。有限空间专项安全培训应当有专门的培训记录,并由参加培训的人员签字确认。未经专项安全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人员,不得从事有限空间管理和作业。

4.涉及易燃易爆物质、有毒有害气体和缺氧环境有限空间作业的班组,每季度 应组织开展一次有限空间作业危险预知训练活动,并及时完善作业标准。

5.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进入有限空间实施的作业活动称为有

限空间作业。

6.有限空间主要分为三类:即封闭半封闭设备、地下建(构)筑物、地上建(构)筑物。长期不用的设施或通风不畅的场所、矿井、特殊情况下的围堤和挖掘作业视为有限空间。公司重点管控的“三类有限空间”是指:涉及易燃易爆物质的有限空间;涉及有毒有害和窒息性气体或缺氧环境的有限空间;存在淹溺或掩埋危险的有限空间。

7.采用管道送风时,强制通风引风区应设置在远离有毒有害气体可能异常释放 的区域,送风前应对管道内介质和风源进行分析确认,保证风源安全可靠;凡需要通风的有限空间,缺少在线通风设备设施时,应配置专门的风机、风管等通风设施。

8.必须进入缺氧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符合《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8958)规定,作业时应采取机械通风。

9.管道安全隔绝可采用插入盲板或拆除一段管道进行隔绝,不能用水封或关闭 阀门等代替盲板或拆除管道。也就是说可靠切断只有两种方式:一种为插盲 板,一种为拆取一节管道。除此以外的关阀门、水封等方式均不属于可靠切断的手段。

10.缺氧环境是指空气中氧的体积百分比低于19.5%。富氧环境是指空气中氧的 体积百分比高于23.5%。硫化氢正常状态下的最高容许浓度10mg/m3,停留时间为8小时。CO含量不超过24ppm(30mg/m3)时,可较长时间工作。

11.在缺氧或有毒有害气体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配备并使用空气呼吸器或软管 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严禁使用过滤式面具,必要时作业人员应拴带救生绳。

12.配戴长管呼吸器时,应仔细检查气密性,并防止通气长管被挤压,吸气口应 置于新鲜空气的上风口,并有专人监护。

13.在易燃易爆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穿防静电工作服、工作鞋,使用防爆型低 压灯具及不发生火花的工具。在有酸碱等腐蚀性介质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穿戴好防酸碱工作服、工作鞋、手套等护品。

14.进入带有转动设备类的有限空间,必须办理停电手续,切断电源,并在开关 上挂“有人工作、严禁合闸”、“禁止启动”等警示标志。

15.有限空间的坑、洼、沟或孔、通道出入口应设置防护栏、盖和警告标志,夜 间应设警示红灯。

16.进入竖型、筒形、圆柱型等不易施救的有限空间及在其内部检维修作业的人 员,必须全部系挂一根可靠牢固的“安全绳”(救命绳),绳端要固定在有限空间入口处。该“安全绳”(救命绳)不得替代防止高空坠落的安全带。监护人应通过系在作业人员身上的保护绳进行沟通。

17.在金属设备内和特别潮湿作业场所电焊作业,要提高电绝缘防护等级(如使 用电绝缘靴、铺设绝缘板等),更换焊条时身体不准靠在导电物体上。有限空间内使用的电气设施,包括电动工具、通风、照明设施等应有漏电保护装置。

18.当有限空间为原盛装爆炸性液体、气体等介质容器的,应使用防爆电筒或电 压不大于12V的防爆安全行灯,行灯变压器不应放在容器内或容器上。

19.有限空间照明电压应小于等于36V,手持行灯必须有绝缘手柄和金属护罩,在金属容器、潮湿环境、狭小容器、有爆炸危险的场所内作业,电压

应小于等于12V。

20.硫化氢中毒:硫化氢(H2S)是无色气体,臭鸡蛋味,易溶于水;属窒息性、剧毒气体,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物。比重比空气大,易积聚在通风不良的城市污水管道、窨井、化粪池、污水池等低洼处。

21.CO中毒:CO是无色、无味、无刺激性、易燃易爆有毒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 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一氧化碳在血中易与血红蛋白结合(相对于氧气)而造成组织缺氧。

22.氮气,正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嗅的气体,且通常无毒。空气中氮气含 量过高,引起缺氧窒息。吸入氮气浓度不太高时,患者最初感胸闷、气短、疲软无力;吸入高浓度,患者可迅速昏迷、因呼吸和心跳停止而死亡。当作业场所空气中氧气浓度低于19.5%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

23.因设备检修维修或施工作业临时形成的有限空间(如打人孔需进入的管道、围堤、坑洞等),作业前,应在现场设置“有限空间危险有害因素告知牌”,明确告知有限空间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安全控制措施和应急救援措施(包括应当准备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施、应急电话)。

24.有限空间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指:窒息性气体、有毒有害气体、缺氧、易燃易 爆物质、液体、物料、触电、坠落、旋转设备、高温/低温、其它危险有害因素。

25.有限空间危险因素辨识方面内容:

一是有毒有害和窒息性气体或缺氧环境 引起中毒或窒息的危险; 二是可燃气体、液体、固体及易燃易爆物质引发火灾或爆炸的危险; 三是液体水位升高或坠入液体储存设施内引起淹溺的危险;

四是固体坍塌引发掩埋或窒息的危险; 五是设备设施转动引发绞伤的危险; 六是潮湿环境引发触电的危险; 七是高处坠落或高处落物的危险;

八是温度、噪音、腐蚀性化学品等其他危险。26.有限空间作业3个方面的危险特性: 一是作业环境情况复杂;

二是危险性大、发生事故后果严重;

三是容易因盲目施救造成伤亡扩大。有限空间作业造成伤亡扩大的主要原因是施救不当,事故中死亡人员有50%是救援人员。

27.公司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有毒有害、窒息性和易燃易爆气体分 别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煤气(主要有毒成分是C0)、硫化氢(H2S)、甲烷(沼气、H4C)、二氧化硫(S02)、氨气(NH3)、氢气(H2)、氧气(02)等窒息性气体:氮气(N2)、氩气(Ar)、二氧化碳(C02)等。

28.根据有限空间潜在的危险性和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应把有限空间分为 A级、B级、C级、D级进行分级管控和分级审批。

(一)A级:可能造成作业人员多人伤害或死亡的有限空间作业;由单位分 管生产、设备、工程的厂领导审批;

(二)B级:可能造成作业人员死亡、重伤或较大及以上险肇事故的有限空 间作业;其中涉及易燃易爆物质、有毒有害和窒息性气体或缺氧环境的有限空间作业由单位主管生产、设备、工程的部门负责人审批,其他类型的有限空间作业可由作业区主管审批;

(三)C级:可能造成作业人员轻微伤害或一般险肇事故的有限空间作业; 已有作业标准的,严格执行作业标准;无作业标准的,由有限空间所属作业区主管审批;

(四)D级:有限空间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已完全确定,并得到有效控制。在不含有以下四个条件中任何一个条件的前提下可不纳入有限空间管理,但作业前必须制定完善、可靠的作业标准。

1).存在或可能产生有毒有害气体; 2).存在或产生可能掩埋进入者的物料; 3).内部结构可能将进入者困在其中; 4).存在已识别出的健康、安全风险。

29.《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证》不得涂改,如确需修改应经签发人在修改处确 认。各栏目应由相应责任人填写,他人不得代签。有限空间作业许可部门以及许可审批人员,应经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核后公布,并下发执行。

30.未经通风和检测合格,任何人员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检测的时间不得早 于作业开始前30分钟。作业中断超过30分钟,作业人员再次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应当重新通风、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

31.发现通风设备停止运转、有限空间内氧含量浓度低于19.5%或高于23.5%、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高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限值时,必须立即停止有限空间作业,撤出并清点作业人员,暂时封闭作业现场的出入口,等待通风设备恢复正常运行。

32.气体检测“四项规定”:一是检测所有可能的危险气体;二是从通风孔处插 入检测探枪;三是检测所有部位(顶部、底部、不规则形状);四是如

果检测到危险气体或蒸气,应进行通风和清洗,之后再次进行测试。

33.检测记录10项内容:测定日期、测定时间、测定地点、测定方法、测定仪 器、测定时的现场条件、测定次数、测定结果、测定人员和记录人员,并经检测人员签字后存档。

34.涉及易燃易爆气体的有限空间的安全置换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是应用氮气、二氧化碳等惰性气体、蒸汽清洗;二是作业人员进入或接近前,应当再用新鲜空气通风,并持续检测空间内的氧气含量。

35.氧含量可能发生变化的作业中应保持必要的测定次数或连续监测,至少每2h 监测一次。如监测分析结果有明显变化,则应加大监测频率。

36.从事“三类”有限空间的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 等相关人员,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

一是有限空间安全知识考核合格; 二是会使用应急救援器材; 三是具备现场应急救援能力。

37.涉及易燃易爆物质、有毒有害气体和缺氧环境的有限空间作业必须严格遵守 “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有限空间作业9字诀)。检测指标包括3个浓度:氧浓度、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浓度、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检测应当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

38.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控9步法:作业前危险辨识、安全准入、安全隔离、安 全置换、安全检测、安全防护、安全监护、安全作业、安全确认。

39.有限空间作业前,要根据安全分析评估,针对有限空间可能遇到的紧急情况 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包括作业人员紧急状况时的逃生路线和救护

方法、现场应配备的救生设施和灭火器材等。

40.有限空间作业前,现场负责人应组织安全监护人、应急救援人员、作业人员,对照“有限空间危险有害因素告知牌”或有限空间安全管理台帐相关内容,针对作业项目、作业内容和作业流程,再次辨识确认作业过程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完善有限空间作业方案,提出消除、控制危害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工程措施和应急措施。

41.有限空间作业前,应明确应急救援人员及其职责,应急响应和信息沟通方式 方法,并告知所有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人员。

42.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应先采取氮气等惰性气体置换、蒸汽引射清洗,后强 制通风的措施,以消除或减少有限空间内的有毒有害气体;禁止采用纯氧通风换气,禁止向有限空间充氧气或富氧空气。富氧环境下会发生氧中毒和燃烧爆炸。

43.作业方案要按程序审批,明确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应急救援人员、作业 人员,把有限空间作业方案和作业现场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防控措施告知作业人员。现场负责人应当监督作业人员按照方案进行作业准备。

44.所有的有限空间作业均应设专(兼)职安全监护人员,A级、B级有限空间 作业应设专职监护人;监护人应由有经验的人员担任,熟悉作业区域的环境和工艺情况,清楚可能存在的危害以及危害对作业人员的影响,懂急救知识。接受有限空间专项安全培训且考核合格。

45.有限空间作业期间,安全监护人不得离开作业现场,并与作业人员保持不间 断联系。监护人在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前及作业过程中,监督检

查:作业许可手续合规程度、安全措施落实情况、有毒有害气体和氧含量检测情况、设备停送电手续及挂警示牌情况、通往作业现场能源动力介质或有毒有害气体管道可靠切断或关闭、现场环境安全、通风情况、违章查处和隐患排查、应急救援设施配备情况等方面。

46.有限空间作业必须采取可靠的隔断(隔离)措施,将可能危及作业安全的设 施设备、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的空间与作业地点隔开。

47.在检修、施工等非常规作业活动临时形成的“三类”有限空间,应当在施工 方案制定阶段,明确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通过现场书面安全交底的方式,对相关人员进行有限空间专项安全培训。

48.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应尽量利用设备设施的孔、洞、门进行自然通风,自然 通风方法无法满足安全需要的,必须采取机械强制通风,在特殊情况下,作业人员应佩戴安全可靠的呼吸面具。

49.有限空间作业必须办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证》,在有限空间进行高处 作业须办理《高处安全作业证》,需要动火作业的应办理《动火安全证》。

50.有限空间作业前要清点作业人员和工器具。作业结束后,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应督促、指导、监督作业人员清理现场、清点工器具,确认无误后撤离作业现场。

51.公司有限空间作业“十不准”: 一是未经批准不准私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二是作业方案未经安全可靠性论证和审批不准作业;

三是涉及气体和缺氧环境的有限空间未采取通风和连续监测措施不准作业;

四是未对作业人员履行危险有害因素告知手续不准作业; 五是未经专人对现场安全措施进行确认不准作业; 六是安全监护人员不在现场不准作业; 七是未经过专项培训且合格的人员不准作业; 八是未彻底清理残留物不准作业;

九是应急救援措施和器材准备不到位不准作业; 十是作业人员、工器具清点不清不准封闭出入口。52.公司有限空间作业“十必须”: 一是必须办理安全许可审批手续;

二是必须 采取可靠隔断(隔离)和置换措施; 三是必须执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 四是必须保持通风设施的正常连续运转; 五是必须佩戴气体监测仪;

六是必须配备通讯联络工具,设置安全监护人并保持联系; 七是必须按照作业标准和单项安全技术措施作业; 八是高处作业的有限空间必须设置逃生和应急救援通道; 九是必须保持出入口畅通; 十是发生异常情况必须立即撤离。53.气体类有限空间作业生命保障规则:

一是气体可靠切断(堵盲板或拆取一节 管道、关闭阀门、上安全锁)。

二是作业前吹扫置换、监测合格。

三是作业中连续通风、定时或者连续监测。54.物料掩埋类有限空间作业生命保障规则: 一是物料来源可靠隔离(隔断)或 清理彻底。

二是来料系统停电挂牌(就地开关打到零位、挂牌),皮带系统事故拉绳等紧急设施在自锁状态。

三是作业人员使用安全绳或安全带,并可靠固定于有限空间外,严禁站在料筒、料仓等储料设施下方捅料。

55.易燃易爆物质类有限空间作业生命保障规则:

一是易燃易爆物质必须彻底清 理干净且不准存放在作业地点周围。二是作业中连续通风、监测或必要时充水。56.淹溺类有限空间作业生命保障规则:

一是液体来源可靠切断(关闭阀门、设 置物理隔断)。二是作业人员使用安全带或安全绳,并可靠固定于有限空间外。三是酸类环境应使用防护服。57.机械类有限空间作业生命保障规则:

一是设备设施必须停电并挂牌,有明显 的断开点,必要时使用工业安全锁;

二是采取防止设备设施转动的硬件措施;

三是作业人员必须从作业地点全部撤离后方可封闭出入口。58.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5种常见的错误认识: 一是没有闻到或看到任何危险, 进入没问题;

二是只探头进去看看,不是真的要进入; 三是很快的进去看一 下;

四是都检查过了,没问题了,可以不用测试仪器; 五是一旦发生什么事,可以屏住呼吸并逃离。

59.有限空间作业人员涉险后,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警,禁止盲目施救。应 急救援人员实施救援时,应当做好自身防护,佩戴必要的呼吸器具、救援器材。

60.有限空间应急用品配置要求: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前,应为应急人员配备全面 罩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应急通讯报警器材、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大功率强制通风设备、应急照明设备、安全绳或救生索和安全梯等。

61.有限空间作业过程发生紧急情况应采取的8项措施: 一是呼救或报警; 二是 在进入前等待帮助; 三是等待时打开通风设备; 四是撤离受伤人员; 五是人工通风;

六是尽可能使用救援设备; 七是组织医疗救护;

八是隔离此区域直到找出原因。

62.急救中心电话: 120;消防报警电话: 119;

63.同一有限空间存在多个承包方时,各单位外协业务归口管理部门应

指定专人 对承包方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管理。有限空间作业属分包的项目,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要同时参加有限空间所在单位组织的现场书面安全交底。

64.从事“三类”有限空间或在A级有限空间作业的外协人员,必须是在各单位 至少工作3个月以上的人员。

65.从事有限空间管理和作业的“四类人员”(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应急救 援人员、作业人员)必须会正确使用C0检测仪、氧气含量分析仪、空气呼吸器、灭火器等监测仪器和应急救援器材。

66.在焦化厂、能源动力总厂、炼铁厂、炼钢一厂、炼钢二厂从事有限空间作业 的外协人员(包括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应急救援人员、作业人员)必须是在上述单位至少工作6个月以上的人员。

2.有限空间安全知识 篇二

《有限空间安全作业五条规定》包括如下内容:

一、必须严格实行作业审批制度, 严禁擅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二、必须做到“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 严禁通风、检测不合格作业。

三、必须配备个人防中毒窒息等防护装备, 设置安全警示标识, 严禁无防护监护措施作业。

四、必须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 严禁教育培训不合格上岗作业。

3.“有限空间发射”探秘 篇三

何为“有限空间发射”

火箭发射过程中,发动机产生的长长的后喷火焰、火红的闪光和震耳欲聋的噪声,常常令人生畏。火箭发射原理存在的声、光、焰、烟较大的缺陷,使其具有如下弊端:(1)容易暴露发射阵地,射手发射后的生存受到威胁;(2)发射筒后部危险区较大,不易在狭小范围内使用,在城市作战、登岛抢滩作战中受到极大的限制;(3)发射噪声较高(有的超过了180dB),对射手有一定危害等。

为了克服火箭发射原理带来的这些缺点,研制发射特征小、能在“有限空间发射”的发射装置便成为步兵肩射发射器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索,现已有多种能在有限空间发射的产品问世,有限空间发射技术也日渐成熟,并且能在“有限空间发射”作为下一代步兵肩射武器必备的条件也广为人们所接受。

那么,何为能在“有限空间发射”的发射器呢?从定性角度讲,指能在战壕、掩体或城镇的街巷内使用,发射时具有微声、微烟、微焰、无光和后喷危险界小等特征的发射器;从定量角度讲,相关的主要技术指标有:发射时的噪声(120~140dB)、射击安全距离(后端距垂直墙≥1m)、后喷物危害距离(≤10m)、最小可安全发射空间等,因各国国情不同,技术指标存在一定差异。

“有限空间发射”的技术途径

为实现有限空间发射,已采用的主要技术途径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坐力发射技术

该项技术是火箭类武器产生后最早出现的一种技术方案。它利用火药燃烧产生的后喷物质的动量抵消发射时的后坐力,使身管不后坐,靠膛内火药燃气压力发射弹丸,弹丸出膛口后不再拖着长长的火焰尾,便于隐蔽发射阵地,这也是它与靠火箭发动机自推飞行的纯火箭发射器的不同之处。但该项技术仍存在后喷火药气体、发射时后喷危险区大以及发射噪声高等缺陷,在新研制的武器中已不再单独使用。

(2)火箭增程发射技术

为降低火箭发射时的不利信号特征,降低火箭的初速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但为弥补射程的下降,采用续航发动机进行加速,这便是过去大多数火箭发射器采用的设计方案。该项技术虽有效地降低了火箭发射时的声、焰、烟和后喷危险区等,但初速的下调是有一定限制的,且二次点火增加了系统的不稳定扰动因素,加大了射弹的散布误差,长长的火焰尾也使其易暴露发射阵地。

近年来,随着火箭增程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制导技术的完善和发展,给火箭辅以一定的弹道修正或制导,从而可在不降低有效射程和射击精度,保证弹药威力的前提下,较好地满足有限空间发射要求。目前,这种方案成为多数新研发的火箭发射器的首选,并且该项技术已在大多数的单兵导弹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3)高低压发射技术

这种原理的特点是发射药在高压室内燃烧使火药燃烧时间缩短,利用率提高,燃气在低压室膨胀作功推动弹丸。其最大膛压小,降低了对发射筒的强度要求,从而减小了系统质量,发射时噪声得到一定范围的抑制(170dB左右),后喷火焰小,能基本满足有限空间使用要求,但不能满足在掩体内发射的需要。该项技术往往作为辅助手段与其他技术联合使用。

(4)平衡抛射技术

该技术又称戴维斯平衡抛射技术,是因美国海军中校C.戴维斯在1914年首先研制成功了两管对接前后双向发射的无后坐力炮而得名,这种抛射技术是利用后抛的附加物来平衡向前运动的弹丸的动量。后抛的附加物又称平衡体,其质量与弹丸质量相等,材料选用铁砂、钢砂、玻璃珠和薄塑料片等,结构有全封闭式和半封闭式两种。平衡抛射可减少火箭发射器的发射特征(火焰,光,噪声等),增大了战场隐蔽性和生存能力,使火箭发射器在狭小空间(如建筑物内)发射时不会危及射手。但同时也带来了系统质量大、初速低等新问题,为其推广使用带来不利的影响。

五彩缤纷的结构方案

在产品设计中,因前述几种技术途径各有所长,往往会根据不同的需求取长补短,单独或组合使用,从而使得能在有限空间发射的武器系统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下面就结合有代表性的产品的发射装置进行简单介绍,以飨读者。

(1)“弩”式(Armbrust)反坦克火箭发射器

60年代后期,前联邦德国根据发展无闪光、无后喷焰和无噪声的“三无”发射的班用反坦克火箭发射器的军事需求,开始相关技术的研究,并于1970年开始了“弩”式反坦克火箭发射器的研制,1977年试验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该产品首次采用了等质量平衡抛射结构,满足了在有限空间使用的要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除前联邦德国军队装备外,先后出口到拉美、中东、非洲等诸国。

该产品发射系统由平衡体、前后活塞、前后制动环、高强度合金钢发射筒等部件组成,是一种全封闭式平衡抛射装置。发射时,发射药在筒内燃烧,利用前后两个活塞推动火箭弹和平衡体向相反方向运动,在以220m/s的速度将火箭弹推出筒口的同时,将平衡体(由5460块醋酸乙酯与聚乙烯共聚物制成的塑料片组成)从筒尾喷出,而两个活塞运动到筒的两端被制动环挡住,使火药燃气密封在筒内,随后慢慢泄出。由于火药燃气不能立即大量外泄,故没有烟和光,声音也很小,平衡体被抛出后,在空气阻力作用下,速度急剧下降,很快落地,保证筒口后0.8m以外的人员不受伤害。

(2)“铁拳3”(Panzerfaust3)反坦克火箭发射器

1943年,德军率先装备的“铁拳”100式44mm反坦克火箭发射器可称是世界上最早投入使用的无坐力发射器。在多年的实践经验基础上,1978年德国的诺贝尔火炸药公司着手研制“铁拳3”火箭发射器,并于1985年开始批量生产。功能齐全的“铁拳3”反坦克火箭发射器,克服了原有产品的初速小、射程近、精度差等缺点,系统性能先进,能配用不同类型、不同口径的弹种,战场适应能力强,为现代火箭发射器的经典之作。

单就发射系统而言,该武器以“戴维斯”平衡抛射技术为基础,采用了火箭增程技术,设计了独特的半封闭式平衡抛射装置。武器射击时,初速低(165m/s),膨胀气体量小,只是其他武器发射时所需气体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气体完成作功后从筒口随火箭弹喷出,配重物(铁砂)从筒尾喷出后由于重力作用很快散落在地上。这种发射装置虽有1m长的后喷火焰,配重物散落在10m的范围内,但不影响在有限空间内发射,适于城镇和居民点作战使用,发射装置可重复使用。目前,日本、瑞士等国已装备了该武器系统。

(3)法国AC-300丘比特(Jupiter)反坦克火箭发射器

该产品是法国的吕歇尔公司为满足法国陆军为取代F1反坦克火箭发射器的要求,与前联邦德国MBB公司联合开发的产品。

该产品的独到之处在于:在吸收“弩”式系统的平衡抛射技术的基础上,将火箭增程技术与“弩”式的平衡抛射技术相结合,克服了“弩”式发射器的系统质量大、射程近的缺陷。首先,采用火箭增程技术可以使武器系统以较低的发射初速(180m/s)发射,降低了发射时的膛压,大大减轻了系统的质量;其次,采用“弩”式的平衡抛射技术,使得武器系统的发射噪声小(小于135dB),没有筒口焰,射手在背离墙壁0.8m处发射而不受伤害,能在2.5m×2.5m×2.5m的室内发射,实现了“三无”发射,满足了在有限空间使用的要求。

此外,目前能在有限空间使用的武器还有:瑞典AT-4及AT-4cs反坦克火箭发射器(详见本期《轻兵器》“‘人丁’兴旺的AT-4家族”一文);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研制的黄蜂(wasp)58式70mm火箭发射器以及法国马特拉-马努汉防务公司和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合作研制的AB92式92mm火箭发射器,采用敞开式平衡抛射发射方式和高低压药室发射方式相结合的发射系统,平衡体由塑料碎片压制而成;法国的欧洲推进系统公司研制的“达特120”反坦克火箭发射器,采用敞开式平衡抛射发射方式与火箭发动机续航技术相结合的发射系统,后坐力仅为5N,尾焰长度也减弱不到1m,平衡体采用塑料薄片;法国汤姆逊-布朗特军械公司研制的布朗特130mm火箭发射器,采用敞开式平衡抛射发射方式与火箭发动机续航技术相结合的发射系统;美国在研的多用途单兵弹药/近程突击武器(MPIM/SRAW)拟将两级火箭发射技术与制导技术相结合,将“发射后不用管”与“有限空间发射”两项技术列为未来该类武器的重点发展方向。◆

4.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责任制度 篇四

有限空间作业应急管理制度

编 制:陈 鑫

审 核:

批 准:

发布日期:2016年11月04日 实施日期:2016年 11月06日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责任制度

1目的

为了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保证进入有限空间人员的安全健康,预防和控制中毒、窒息、火灾、爆炸等事故的发生,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59号等国家相关法规、标准要求,特制定本制度。2适应范围

适用于全公司有限空间作业。3术语

3.1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口较为狭窄有限,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3.2有限空间的可分为三类

3.2.1密闭设备:如贮罐、压力容器、管道、烟道、锅炉、高炉、转炉、混铁炉、煤气柜、除尘器、加热炉、罐车、烘干炉、等; 3.2.2地下有限空间:如地下管道、地下管廊、电缆沟、地下工程、暗沟、地坑、旋流井、污水池(井)、化粪池等; 3.2.3地上有限空间:如沉淀池、料仓、等。4职责

4.1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对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措施进行审核,对作业过程中安全措施执行情况、工作许可填写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4.2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对易燃易爆有限空间作业的监督管理。4.3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有限空间作业环境的有毒、有害气体及氧含量的监测。4.4作业负责人职责

4.4.1对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全面负责。

4.4.2在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安全措施和防护设施及用品达到安全要求后,可安排人员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4.4.3在有限空间及其附近发生异常情况时,应停止作业。4.4.4检查、确认应急准备情况,核实内外联络及呼叫方法。4.4.5对未经允许试图进入或已经进入受限空间者进行劝阻或责令退出。

4.5监护人员的职责

4.5.1对有限空间作业人员的安全负有监督和保护的职责。4.5.2了解可能面临的危害,对作业人员出现的异常行为能够及时警觉并做出判断。与作业人员保持联系和交流,观察作业人员的状况。

4.5.3当发现异常时,立即向作业人员发出撤离警报,并帮助作业人员从有限空间逃生,同时立即呼叫紧急救援。4.5.4 掌握应急救援的基本知识。4.6作业人员的职责

4.6.1 负责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进入有限空间实施作业任务。作业前要了解作业的内容、地点、时间、要求,熟知作业中的危害因素和应采取的安全措施。

4.6.2 确认安全防护措施落实情况。

4.6.3 遵守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设施与个体防护用品。

4.6.4 应与监护人员进行必要的、有效的安全、报警、撤离等双向信息交流。

4.6.5 服从作业监护人的指挥,如发现作业监护人员不履行职责时,应停止作业并撤出有限空间。

4.6.6 在作业中如出现异常情况或感到不适或呼吸困难时,应立即向作业监护人发出信号,迅速撤离现场。4.7生产工艺系统安全职责

5.有限空间安全警示牌 篇五

有限空间未经许可严禁入内

有限空间名称 责任单位 应急电话

安全注意事项

消防水箱

数量 责任人 张**

急救电话 120 报警电话119

危险因素 缺氧窒息

1、作业必须履行审批手续。

2、作业前必须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并将危险有害因素、防控措施和应急措危险标志

施告知作业人员。

3、必须采取通风措施,保持空气流通。

4、必须对消防箱内氧气浓度进行检查,检测结果合格后方可作业。

5、作业时现场必须配置监护人员及配备安全绳索等防护设施。

1、含氧量 空气中含氧量:不低于19.5%

6、作业现场必须设置安全警示标志,保持出入口畅通。

7、严禁事故后安全盲目施救 作业场所 浓度要求

应急措施

1、有限空间作业发生事故时,监护人员应立即判断、处理并及时报告。

防护措施

2、消防水箱空间内发生窒息事故时,救护人员必须佩戴隔离式防护面具及救护器材进入受限空间内实施抢救,同时至少有一人在外部负责监护、联络。

6.有限空间安全知识 篇六

1、目的

为保障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进行,防止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制定本规程。

2、范围

适用于公司内部有限空间作业相关人员。

3、职责

安环部负责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的制定和监管;公司各部门负责具体实施。

4、术语和定义

4.1 本规程所述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包括三类: 第一类:封闭半封闭设备

船舱、储罐、各类塔器、冷藏车、沉箱及锅炉、容器、浮筒、管道、槽车等。

第二类:地下建(构)筑物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事、暗沟、隧道、涵洞、地坑、废井、地窖、沼气池及化粪池、下水道、沟、井、池、建筑孔桩、地下电缆沟等。第三类:地上建(构)筑物储藏室、酒槽池、发酵池、垃圾站、温室、冷库、粮仓、试验场所、烟道等。4.2无许可有限空间指不存在任何可能造成职业危害、人员伤亡的有限空间场所。

4.3许可性有限空间指存在任何可能造成职业危害、人员伤亡的有限空间场所。具有如下特点:空间内的气体具有危害性;空间内存在可能导致进入者身体受限的设备、设施;其它公认严重的安全或健康风险。

5、安全操作规程 5.1 基本规定

5.1.1严格实行作业审批制度,严禁擅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5.1.2 严格实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严禁通风、检测不合格作业。

5.1.3作业前必须配备个人防中毒窒息等防护装备,设置安全警示标识,严禁无防护监护措施作业。

5.1.4作业人员必须为参加过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且考试合格者,严禁教育培训不合格者上岗作业。

5.1.5作业现场必须配备应急装备,制定应急措施,一旦发生事故,严禁盲目施救。

5.2 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许可证的办理许可证的办理应遵守公司《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的相关规定。5.3危害因素识别

5.3.1有限空间作业前应进行危害因素识别;

5.3.2有限空间危害因素包括:①存在酸、碱、毒、尘、烟等易引发中毒、窒息、火灾和爆炸事故等具有一定危险性的介质;

②存在缺氧或富氧、易燃气体和蒸汽、有毒气体和蒸汽、淹溺、坍塌、腐蚀、触电、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等危险有害因素;

③设备设施与设备设施之间、设备设施内外之间相互隔断,导致作业空间通风不畅,照明不良,通讯不畅;

④活动空间较小,工作场地狭窄,易导致工作人员出入困难,相互联

系不便,不利于工作监护和实施施救;

⑤湿度和热度较高,作业人员能量消耗大,易于疲劳。5.3.3 经识别应确认为无许可有限空间或许可性有限空间; 5.3.4对各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集中分析后,制定出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程序以及相应的安全技术防护措施。5.4安全技术要求 5.4.1有毒有害气体检测

①凡是有可能存在缺氧、富氧、有毒有害气体、易燃易爆气体、粉尘等的有限空间,作业前均应进行气体检测,如实记录检测时间和结果;

②检测次序为氧含量、易燃易爆气体、有毒有害气体浓度: a.明确有限空间内外的氧浓度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在授权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应确定偏差的原因; b.氧浓度应保持在19.5%~23.5%; c.一氧化碳浓度应小于25ppm; d.硫化氢浓度应小于10ppm;

7.溢价空间有限 篇七

病灶二:

既定容积率下,物业组合无法实现利润最大化,溢价空间有限,特点不够鲜明。

针对此病灶,通常可从市场定位、客户层、物业组合及财务分析四个角度来进行思考,以提高项目市场差异化竞争实力,从而降低产品销售难度,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病例诊断]单一化流量策略

以下以某住宅项目为例,其原方案完全迎合市场需求,为实现跑量、销售快,未能充分考虑到产品本身的市场差异化和竞争力,采用了较为单一化的流量策略,最终确定的物业组合为“小高层+高层”。直接导致产品在既定容积率下,选取的物业组合无法实现利润最大化,溢价空间有限,且产品缺乏鲜明特点。

原方案:纯粹的小高层+高层

以不损失容积率为前提,A地块的容积率为2.60。

核心思路:主流市场策略,流量最大化。

条件匹配:容积率条件最适宜,开发成本相对较低。

战略原则:产品——打造市场去化速度最快,满足客户购房需求及关注点的产品。

销售——应选择合理价格入市,符合客户总价段需求范围。

开发——有节奏的分批推案,快速销售,压缩整体开发周期。

产品劣势:溢价空间有限,特点不够鲜明。

[对症下药]多元化溢价策略

鉴于市场同质化竞争太过激烈,开发商希望通过与CRIC克而瑞咨询中心的合作,使其产品多样化,增加产品卖点,在保证快销的情况下,能有部分产品与市场产生差异化,实现收益更多。因此,针对原方案中由于单一化流量策略而造成的产品溢价空间有限及特点不够鲜明的问题,我们通过以下四个角度的思考,对原方案的策略进行调整,建议开发商根据市场情况,寻找同类产品的突破点以及市场机会的空白点,以实现产品多元化的特点。

改进后方案:叠加别墅+高层住宅+花园洋房

相同容积率,兼顾舒适度,A地块的容积率为2.60。

核心思路:产品线的组合,提升产品力产生溢价。

条件匹配:容积率条件可变,三种物业形态可供选择。

战略原则:产品——打造市场速销产品的同时,增加差异化产品,丰富客户层次。

销售——速销产品价格合理化走流量,差异化产品走溢价。

开发——前期开发速销产品,回笼资金,后期推出混合产品,提升溢价。

产品优势:产品高溢价,提升企业形象。

改进后的新方案通过市场判断及财务验证,采用多种物业形态组合多元化开发策略,打造市场速销产品的同时,增加差异化产品,降低了销售难度并使企业利益最大化。

资讯

青岛高新区力推特色园区876.6亿元打造“园中园”

“以往企业开发新药的试验往往要跑到外地去完成,不久的将来在园区里面就能实现检测。”11月17日,在深圳举办的“科技园区创新与发展论坛”上,青岛高新区科技局局长褚晓明表示,目前,青岛市正在发展蓝色经济,把医药生物作为主导产业,青岛高新区将在这方面积极支持和配合,首先计划将北科建生物医药平台纳入青岛市的二十个重大的创新平台中。

随着红岛经济区规划“掀起盖头”,青岛高新区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愿景,坚持高端引领、集约发展、生态优良的产业导向,突出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加快壮大蓝色生物与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科技服务业,打造新型“1+3”产业发展体系。

目前已累计引进企业及项目385个,总投资约876.6亿元。主导产业布局已基本形成,建立起了得天独厚的蓝色产业优势。与此同时,青岛高新区着力培育特色“园中园”,加快蓝色经济高端产业项目集聚,形成产业集聚的发展新模式。

地产市场行情(11.01-11.18)

商品住宅:

11月上半月成交41.2万m2,环比减少20%,市场仍以消化“金九银十”带来的大量供应为主。

11月上半月商品住宅成交价格7951元/m2,环比下滑4.8%,主要是由万科东郡(6145元/m2)、兴悦华城(5722元/m2)和卓越蔚蓝群岛(6100元/m2)等低价项目大量成交导致。

商业:

11月上半月商业成交2.2万m2,共计176套,成交面积环比减少32%。

近期胶南市和城阳区为商业主要成交区域,主力成交项目为胶南市的逸景湾。

办公:

11月上半月办公成交1.27万m2,共计125套,成交面积环比上涨13%。

主力成交项目仍为市北区卓越大厦和诺德广场两个项目。

土地情况:

11月上半月共成交16幅商、住、办类土地,成交土地面积58.59万m2,规划建筑面积113.56万m2,成交幅数和面积环比均有所上涨。

11月上半月成交土地热点区域为胶州市和李沧区。

8.有限空间安全检查工作总结 篇八

检查的工作总结

*******:

按照***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发【**】**号《市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有毒有害气体作业场所安全大检查的紧急通知》文件要求,公司高度重视,积极开展生产厂所、泵站泵房安全检查工作,现就相关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安全生产监管情况

公司严格落实《有毒有害气体安全防护用品管理办法》、《受限空间安全管理办法》等制度,对公司涉及有毒有害气体的部门进行重点排查,重点针对防护用品、有毒有害气体监测设备、作业票审批、下井作业人员对作业程序的熟知程度等进行了排查。

此次检查采取以厂、所、中心自查为主,分公司组织专项检查,总公司对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复查和抽查的方式进行,通过三级检查,逐步消除安全隐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隐患整改落实到位。对进水泵房、回流泵房、脱泥机房等易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主要危险源部位,公司采取人防、技防等措施进行监控,每班次进行巡检,监控设备24小时运行,上传调度室监控。

二、应急管理建设情况

公司结合实际生产运行情况,制定了详细可操作性强的《受限空间应急处臵预案》,预案从误入毒害环境事故危险性分析、预防控制措施、应急处臵措施、处臵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解说,确保全员听得懂、会操作,最大限度控制事故、迅速消除事故确保安全生产。同时根据工作组织机构,成立应急委,下设应急管理办公室、应急处臵专业组、应急抢险组、警戒保卫后勤保障组、医疗救护组、通讯保障新闻宣传组、维护稳定组,责任到人,分工明确,进一步提高公司整体的应急处臵综合能力。

三、应急设备及物资管理情况

公司分别在*****各设臵一个应急物资储备库,装备了发电机、应急抢险车辆、水泵等设施,配臵了哈夫接、阀门和不同型号管卡等应急物资,并由专人负责管理。以上物资及设备能够保障公司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抢险作业顺利实施。

四、受限空间物资储备及操作情况

公司按照重点岗位,便于操作的原则,在车间、、应急抢险车上的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四合一气体检测仪、3M防毒面具等防护用品,定期进行校验及维护,作业人员全员培训、考核及演练。送检四合一气体检测仪13台次,充装正压式空气呼吸器8台次。公司现有31人取得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有限空间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6人取得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资格证,人员分布在管理人员及生产一线运行、维修、抄表等岗位,目前正以10%的速度逐年培训,最终达到全员持证的目标。

五、应急值班情况 自6月以来,公司积极做好供水高峰期和汛期各项安全保障工作,对供排水管线、供电线路、泄洪沟、防护坡等处加强巡检力度。公司按照应急救援机构设臵,做好万全的准备工作,一旦发生险情,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做好抢险救援工作。同时公司开展汛期安全值班工作,积极做好应急突发事件的人员值班、车辆、抢险机械的安排工作,设臵公司级应急抢险队伍,成员、抢险设备24小时待命,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制。

六、检查情况

1、此次检查分别对**厂进行了系统排查,主要从现场有毒有害气体作业警示标志悬挂、个人防护用品穿戴、应急抢险器材配臵、受限空间作业票审批、设备设施通风换气、有毒有害气体应急常识的掌握等方面开展,同时对**岗、**岗等人员进行了培训,做到相关岗位操作人员应知应会。

2、此次检查共发现作业票填写不规范、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压力不足、现场警示标识不规范等安全隐患7项,均落实整改到位。

3、对厂使用的液氯吸收塔进行了拆机察看,发现碱液提升叶轮出口的管道脱落,造成碱液无法提升至吸收塔上部产生负压,根据现场的情况,公司安排及时对液氯吸收塔进行维修,现已恢复正常运行。

4、对轴流风机、防毒面具、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四合一气体检测仪、双向送风机等关键设备进行了检查,及时进行了校正、检测、充装,确保设备设施完好性,同时对各班组配臵的应急急救药箱进行了检查,纱布、止血带、药品等急救物资均在保质期内。

9.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 篇九

为确保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安全,根据《安全生产法》、《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有限空间安全作业五条规定》、《江苏省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实施办法》等要求,特制定本制度。、凡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必须办理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表,未办理许可证,严禁作业。、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表的申请及审批见《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3、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表有效期不超过24小时。装置全面停车检修期间,经全面检查合格后,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表有效时间不超过72小时。、作业期间如果安全措施发生变化,应立即停止作业,待处理达到作业的安全条件后,方可再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在有限空间作业期间,严禁同时进行各类与该有限空间相关的试车、试压、或试验等工作。、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综合安全技术措施:(1)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表的审批人应对监护人和作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作业环境交底,内容应包括:所从事作业的风险及应急计划;必要的安全知识、救护方法;便携式检测仪使用方法、急救方法等。

(2)所有与有限空间相连的可燃、有毒有害介质(含氮气)系统,必须用盲板与有限空间隔绝,不得用关闭阀门替代,盲板应挂牌表示;带有搅拌器等转动部件的设备,必须有可视的明显断开点,配电室电源开关应挂有“有人检修、禁止合闸”标示牌,并设有监护;(3)取样分析要有代表性、全面性。有限空间容积较大时,要对上、中、下各部位分别取样分析。应保证有限空间内部任何部位的可燃气含量不超过该介质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下限的10%(体积)。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不超过国家规定的部门空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指标。氧气浓度在19.5%-23.5%(体积)之间,容器内温度宜在常温左右。作业期间应每隔2小时取样复查一次(特殊情况下,根据实际确定检测频率。

有条件的单位,可以为作业人员佩戴便携式有害气体报警仪),如有一项不合格时,应立即停止作业。如不符合上述条件而必须进入有限空间内作业时,应由作业单位与有限空间所在部门共同制定作业方案,采取特殊防护措施,并在作业前组织模拟演练,确认安全可靠后,经公司分管领导批准方可作业。分析结果报出后,样品至少保留8 小时;(4)分析合格1 小时后作业,应再次分析,确认合格后方可作业;(5)进入有限空间内作业,应有足够的照明,照明要符合防爆要求,电压在36V 以下(潮湿或狭小空间,电压要求小于等于12V)。要遵守用火、临时用电、起重吊装、高处作业等有关安全规定,用火应办理"动火证“;

10.时间“有限”空间“无限” 篇十

一、合理选课 教有定篇

其实,并不是教科书里的课文必须一篇不落地上完,它们无非就是个例子(叶圣陶语),例子多并不一定就好,少也并不一定就不好。少量的例子,指导得当,学习得法,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不就也达到了教学目的吗?教科书里的课文全教是不太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所有版本的教科书都设置了“选教或自读内容”,就是要增强选择性。像苏教版必修一,22篇课文中必教的也就14篇,这就差不多把课时数提高到平均每篇2.5课时了,算勉强够用。在浙江,“为了减轻教学负担,除必教课文(见附录)外,其他篇目可以由学生课外自学,也可以安排在课内教学,考试评价不作要求。”[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2014年版)》(以下简称《意见》)在其《附录》里列出的“必教篇目”中,必修一只有10篇,平均可达到3.5课时,应该算是比较充足了。更有甚者,像《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语文(2014年)》里列举的所谓学考“基本篇目”,只有6篇。为直观起见,这里将苏教版必修模块四种不同的篇目数列表如下。

教学篇目是可以选择的,如果我们自己拿不定主意,或者不想重组篇目,不妨就从A、B、C、D四类中合理地选择一种。所谓合理,主要是基于学校、学生实际,也就是学校排给语文课时的多少,学生语文学习的程度。如果课时相对较多,学生程度也较高,则选择A类全教也无不可;如果课时数量和学生程度都属中等,则选B类比较合适;而在二三线普通高中,即便选择C类甚至D类,也是合情合理的。要想不出现教学内容多而教学时间少的矛盾,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是十分重要的。篇目选定,则心中有数:就课文教学而言,若选B类,大致一篇课文2课时;若选C类,大致每篇课文3课时。有了这个“数”,在教学设计时,在教学进程中,就会予以充分考虑,不至于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了。

二、一文两课 篇有定时

“一文两课”本来有三层意思,一是一篇课文两种课型,就是两个班两种上法,时髦点讲就是同课异构;一是一篇课文分两个层次上,即基础课和发展课;一是一篇课文上两个课时。我们这里主要取后两种意思,一篇课文,不论长短,上成两课时(长文要短教,短文要长教),一节基础课,一节发展课。基础课和发展课同《意见》“教学要求”里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有一定同构关系,前者基于全体学生,后者基于个性发展。当然,“基本”并不等于“简单”,“发展”也不一定就是“繁难”,“基本”和“发展”都是基于课文和学生实际的。这就涉及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既要研究课文的“基本”和“发展”,也要研究学生的“基础”和“个性”。

我们当然不必对《意见》里的“要求”“俯首帖耳”,在遵循“普遍共识”的前提下作切合自己的选择。以《沁园春·长沙》(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为例,第一课时基本按“要求”“联系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和自己的生活感受,说出词作的主要思想感情;体会词中的豪情壮志,说出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准确、流利地背诵该词”。第二课时则以“两个问号引发的思考——《沁园春·长沙》表现手法新探”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该词的设问艺术;另让学生以创作对联的方式为课文作结(这其实是两个活动,下文详述)。有学生写道:“望中原,五岭踏遍,天地众生随鸟瞰;立湘江,百舸争流,穹宇万类任遨游。”联结课内外,也算像模像样。

这是一个短文长教的例子,“基础”之上,可以深化拓展。长文如《祝福》(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如何短教,则是个破费思量的问题。笔者曾经这样处理《祝福》:第一课时以“到底是谁害死了祥林嫂”为主问题,探讨了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问题;第二课时则仅选取了“柳妈”情节作深入分析。学生讨论的焦点话题有“从两个省略号看柳妈的恶毒”“当烛之武碰上柳妈”“假如捐门槛是柳妈骗人的”等,颇具深度,批判性和创造性十足。要真说探讨,10节课也探讨不完《祝福》,《祝福》是说不尽的。经典作品无不如此,我们的课却不能没完没了,得有个取舍,必须懂得放弃。“一文两课”不是一个模式,只是一种观念,就是我们一定要有时间意识,再长的课文也要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化长为短。“一文两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像《祝福》,你一定要上三节课四节课,也并无不可。

三、写作随课 课有定样

“一文两课”比较适合课时较少但学生程度较高的学校,课时稍多但学生程度相对偏低的学校则可以选择C类篇目,实行“一文三课”。“三课”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3课时,一是基础课、发展课和作文课三课型。正因为阅读教学的时间紧,任务重,绝大部分课时都服务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自然就被边缘化了,成了鸡肋,有些教师甚至一个学期都不上作文课,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阅读教学固然重要,但写作教学也不可偏废。作文课多久上一次,一学期上多少课时,其实也并无绝对要求。《意见》的安排是每专题一次作文课,一次2课时,一个模块就是4次作文课,共计8课时。这也是我们将课文教学设定为“一文两课”或者“一文三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为写作教学留出一定的时间。可惜的是,现在连这8课时都被许多教师挪用了。

如何保证写作课时,比较好的做法可能是让写作像课文一样进入常态课堂教学,或退一步,至少进入每篇课文,进行读写匹配教学。有人说,这不就没有章法、没有系统了吗?确实有很多人认为写作应该序列化,先讲什么,后练什么,一板一眼,循序渐进。但多年以来,效果并不好,于是有人开始反思:作文教学要不要系统,怎样的写作教学才是有效的。王荣生教授就是反思者之一:“写作课程的这种‘序列化和‘结构化追求已遇到诸多困境,作为实践课程,写作课程的设计不应从写作知识系统出发,而应该基于学生碰到的问题与困难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基于学生实际要求的微型课程扭转了以往写作课程的设计路径,它立足学生写作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写作认知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来调整写作学习的内容与学习方式”[2]。endprint

可惜王荣生教授并未指明这种微型写作课程该如何具体实施,写作随课或称之为“随课微写作”应该可看作其实施路径之一。前述阅读课上以撰写对联作结即可视为“随课微写作”的具体体现。《项脊轩志》(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乃“明文第一”,是经典中的经典,需仔细体会。第一课时主要安排探讨“此情”,可分为结构“关”情、细节“撩”情、质朴“增”情、叠字“助”情等角度;第二课时则结合《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以“旧日时光的絮语和现实生活的挽歌”为话题,深入探讨归有光小品文里的女性意识;第三课时探讨三篇文章的语言描写艺术,安排随课微写作:以“书房”为聚焦点,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包含2~3个语言细节。如果课时紧张,则第二课时完全可以安排课外探讨或者干脆舍弃,但“随课微写作”应予保留,因为它“基于学生的实际要求”,不是“序列化”“结构化”写作,属于“学生碰到的问题与困难”。

四、生本授课 样有定模

一节课到底该怎么上,环节如何安排,时间如何分配,都是在备课时需要精心设计的。从理念上说,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如何具体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种理念,恐怕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而不是教师“满堂问”甚至“满堂灌”是比较有效的方式。特级教师林华民曾经提出“三分课堂教学论”,即教师持续授课时间不超过10分钟,师生互动、生生互助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学生当堂练习的时间保证10分钟。这其实也不是什么模式,林老师的本意也是要我们树立一种观念,一定是以学生的“学”为主,而不是教师的“教”为主。当然,这种观念还是大致的,进入操作层面需要灵活变通。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或许“五段课堂”更切合实际。对于一节课来说,激趣导入段5分钟左右,教师在这段时间内促使学生的兴奋点转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第一活动段15分钟左右,学生进行第一个学习活动,教学内容就设定在活动中;调节小结段5分钟左右,学生的兴奋开始转为抑制,教师需要调节课堂气氛,小结评价活动效果并安排下一次活动;第二活动段15分钟左右,学生进行第二次学习活动;总结评价段5分钟左右,教师总结评价,结束新课。

《像山那样思考》(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 专题)第一课时两个活动环节设计为:“大、小标题拟制”和“画外音撰写”。第一次活动可以再切分成两个关联的小活动:“扩展文题”和“切分场景,拟写标题”。扩展文题的模板为:(主语:谁)+(应该)+像山那样+(状语:怎么样)+思考+(宾语:狼嗥声中隐藏的内涵)。有学生就扩展为:我们应该像山那样客观、深刻、长久地思考人和自然如何平等、和谐地相处。这就解决了课文思想主题的问题。对于场景和标题,有同学这样切分:1~3段,狼嗥深夜;4~6段,母狼被杀;7~9段,无狼的自然;第10段,和平的思考。这就解决了结构问题,为进一步拟写画外音创造了条件。

第二个活动就是为这些场景撰写画外音,是在场景切分的基础上,让学生转变身份,从大山的角度,代大山立言,可分组分写不同场景。有同学为第四个场景配画外音:我已看过太多的消亡与诞生,每一个生命都为了更好地活着而不断挣扎。或许人类已经成为生物生存法则的胜利者,但自然规律从不会被改写。也许,一个狼群是渺小的,我区区一座山也是渺小的,但请不要忘记,人类在自然面前也一样是渺小的,并且十分脆弱,我已见过太多的生命被强大的自然所吞噬。人啊,认识你自己,也请认识你对面的世界,它叫自然!

这样的活动,增进了学生的体验,促成了学生的思考,深化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积累了写作经验,可谓一石数鸟。至于以教师为主的三段活动,主要是穿针引线、调节引导,就无需赘述了。“五段课堂”既成功规划了课堂时间,又增强了教学效果,还顺应了新课程改革“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浪潮,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2014年版)[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6.

[2] 邓彤,王荣生.微型化:写作课程范式转型[J]. 课程·教材·教法,2013(9).

上一篇:建筑企业工程部岗位职责下一篇: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