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塘荷韵读后小感(精选10篇)
1.清塘荷韵读后小感 篇一
《清塘荷韵》读后感
拜读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不禁被文中优美的言词,深刻的思想所折服。文章意味蕴藉,仅已栽荷小事便道出了深藏在作者心中的浓烈的期盼,希望和欣慰。文章构思之巧妙,写作之精良,实令我赞叹不已。
再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便觉两文之差异甚大。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表达了自已淡淡的喜悦与哀愁,这便与季先生强烈的希望之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样是写荷花,朱先生在观赏美,而季先生是在创造美。观赏美的人每当发现美中之不足。便多几分惆怅,但创造美的人会痴迷于美中,戴着美的眼镜看世界,一切都是完美的,毫无瑕疵,他沉浸在美中,乐观看世界,永远有希望,永远有快乐。
在《清塘荷韵》中,季先生行文严谨,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十分明显,一条以荷塘中荷花情况为线:先写原先塘中似有荷花但现在全无,再写我种莲子,接着写第一、二年塘中仍无荷花,然后了写第三年“塘中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叶片”,最后写第四年荷花生长旺盛,荷叶“遮蔽了半个池塘“。另一条则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先是塘中无荷花,作者“总觉得是一块心病”,再是种了莲子作者微有希望但情绪还比较消极,接着作者的期盼日益强烈,然后两年过后塘中仍无荷花,作者“完全灰了心”,继而到了第三年荷花长出“五六个叶片”。作者自白“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最后第四年荷花茂盛,作者“心中狂喜”。
整篇文章,以时间顺序行文,事情起因、经过、结果交待清楚,过渡自然。两条线索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它们被作者的那管神奇的笔有机地结合起来,真可谓是:相辅相承,相孕相生。
《清塘荷韵》的内容中作者的所感十分单薄,它们大都凝聚在作者的一举一动中,较为含蓄,且整段的“自我剖白”在《清塘荷韵》更是全无踪影,因此我认为《清塘荷韵》更倾向于叙事散文,此乃文体之异也。《清塘荷韵》中,季先生描写的景物就具有了单一性,他只刻画了荷花,表现他对荷花顽强的生命力的赞美,写作中采用了一枝独秀的方法,而对其它景物只字未提,这是写作手法的差异。
下面是文章所提及的相同细节间的区别。如:同样是因为等了四年,所以“心中狂喜”,且感叹于自然力的伟大。同样是看到了昂首怒放的荷花,朱先生说它色白,为点缀之物,但季先生说它“红艳耀目”,“凌驾于荷叶之上,迎风弄姿。”最后,我要说两文结果不同,朱先生最后是“什么都没有”欲超脱而不得,心情郁闷。季先生最后得到了满塘荷花,并且这些荷花被命名为“季荷”,他心中自然无比愉快。
2.清塘荷韵读后感 篇二
好久不见荷花开放了,自从读了这季老的《清塘荷韵》。仿佛自己又站到了小河边,莲叶一片一片浮在水上,那含苞欲放的荷花用丰韵的体态,清新的花瓣,吸引着我的眼球。正是这种感觉,所谓“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再一次深深的觉醒在我的记忆之中。
古时候有许多诗人的闲情雅致,就是赏花,而清新而又淡雅的荷花自然就成了许多诗人们赞美的对象。我曾经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一位画家画的一幅《清塘荷夏》。画中莲叶映出荷花的娇美,蜻蜓点点水,那意境使画面动了起来,使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荷花的美。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荷花一样的人,它们的出身并不是多么高贵,没有牡丹的娇艳,也没有百合的高雅,它他们也就像季老那随意撒下的几颗莲子。但是,它们却拥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追求,不甘心的他们用“莲叶”衬托出自己,也就是他们自己的付出,把自己“开放”,像荷塘中那一片一片的荷花,是自己能够挺胸抬头的活在这世上!
也许,你会问:“那你说的那些人是谁哪?”我会轻轻地告诉你,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路边的清洁工,大山中徒步行走的邮递员,还有最高尚的老师,他们都在默默地奉献着,像一颗荷花,傲立在清塘之中!
3.清塘荷韵读后感作文 篇三
六年级读后感题目:《清塘荷韵》读后感600字。季羡林先生是当代一代文学大师,读了他的《清塘荷韵》想写点读后感来表述一些东西。
季先生的话语,又一次敲响在耳边了。“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我无法知道,荷花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这个局面。”
“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
“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是啊,这几天长沙的天气忽地变冷。今天,我一面清理着入冬的衣服,一面在想着,我得写篇“荷塘”的文章。
忽地想起这次国庆,从双峰到长沙的高速公路,有个地名,令我眼前一亮,那是“荷塘”!荷塘,曾国藩故居,这两个地名,紧挨在一起。
静静地坐在电脑桌前,心中无一丝一毫的杂念。耳边只有“呜呜呜”的摩托车声,再也听不到莲瓣掉入水中的声音了,再也无法感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的`意境了,再也无法领略荷叶惊人扩张荷花含苞怒放的乐趣了,再也无法欣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外婆家的荷塘了。不知外婆家的荷塘现在是什么光景了!我已很多年,没去看过那里的荷塘了。
季先生的荷塘,嵌在我的心海里了。君不见,我的大中华博客的左下角,亭亭玉立着一大捧我心爱的荷花。
4.清塘荷韵读后小感 篇四
是季爷爷的代表名篇,今天我读了,平平淡淡的文字,读起来却感触颇深。是写了季爷爷把几颗洪湖的莲子投入门前的池塘,希望长出莲叶荷花。经过四年的耐心等待,终于长出了大片荷叶,叶子扩张的速度惊人地快。光长荷叶是不行的,荷花也接踵而至。那里的荷花不仅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文中还写了他读过一本诗话,其中有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认为第二句对仗不工整。我与爸爸探讨时,爸爸也有同感,爸爸对了一句:池花对影落,日葵向阳开,我看比较工整。
文中还提到,一年夏天,天气十分炎热,而荷花却开得特欢,几乎连池塘的水面都看不见了,写出了荷花生命力的旺盛,也写出了季爷爷喜爱荷花的心情。文章的后面写他的一个爱花的邻居,天天数荷花。季爷爷是知道的,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知道隐藏着多少花骨朵儿。荷花的生命力也是很顽强的。
季爷爷写的文章,诗句引用得很多。如在文章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静静的池塘里静静地开着荷花,这种境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5.读《清塘荷韵》有感 篇五
《清塘荷韵》是已故著名国学大师、我们家乡近邻山东临清人季羡林先生所作的一篇散文。该文写成于1997年中秋节,最初发表在《人民日报》,后收录到河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五单元中。作者分别从“种荷”“盼荷”“赏荷”等方面为我们展示出荷花生长的各个阶段特征。文章最令我感动的是季老对荷花的那份殷切期待,以及对荷花的耐心守候。这份爱与守候体现在种种细微的事件中,无时无处不在。
诚然多数中国人都爱荷,但论爱荷程度大概很少有人能够超越季老。本来是朋友馈赠给他的几颗莲子,但季老却用它们来了却楼前无荷的这一心病。他小心翼翼地“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一条缝,希望莲芽能够破壳而出”,希望不要对莲子造成意外的损伤。虽然季老对内心的那份期盼轻描淡写,用“尽人事,听天命”这样的话语来简单带过,但“盼荷”过程中的种种焦虑与沮丧却无法掩饰他对莲子生根发芽的希冀和对荷的真情,因为爱之深才“恨”之切。在等待莲子发芽的两年时间内,季老把每天去塘边观荷当成一件工作,“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正是季老的“盼荷”,对莲子的苦苦守候,对莲子的耐心等待,终于在第三年得到了意外的回报。水面上突然有了几片圆圆的绿色,虽然“细弱单薄、可怜兮兮”,但却正是莲子生发出的叶片。也因之季老绝望的心再度燃起了新的希望。在接下来的一年中,令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这几片莲叶竟然如燎原星火一般迅速生长,几天之内就遮蔽了半个池塘。这真是一个奇迹!
季老的等待与守候,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有所消磨,他以他的耐心和深爱,带领我们一起见证了这一奇迹,并把它分享给众人。我们在欣赏这一生命爆发的过程中,会收获内心的感动与同样的喜悦,也会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苏东坡曾在《稼说送张琥》中说 “厚积而薄发”,莲子的成长过程,不正生动地体现了这一古训吗?我想它也同样适用于教育。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件需要我辈终身力行的工作,也是一份需要强大耐心和长久守候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秉性的学生,他们或聪明伶俐,或乖巧可爱,或调皮任性,或难以管教。对此,我们老师又该如何去做?是像季羡林先生一样耐心守候,还是任其随波逐流?我想绝大多数老师们会选择前者,以教育者的良心与长辈的耐心去守候去坚持去一如既往的关爱与呵护。我们可能暂时难以看到学生的改观,但多年以后,谁能否认学生们像莲子一样强大爆发呢?正如季老所言,“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我们需要的是多花点时间,耐心见证学生们带给我们的奇迹!
6.清塘荷韵随笔 篇六
我在农家村旁或田野上看到过不少的荷塘,但在校园内能看到如此令人向往陶醉的美丽荷塘,这还是我人生的第一次。
这是S中学校园内的清塘,这清塘中的新荷别有一番难以言说的情韵。
我来到S中学任教于今已是第十个年头了。S中学校内有两口方塘,一大一小,一稍浊一清澈。大的方塘两亩左右,小的方塘一亩上下。以前这两口方塘中只有游鱼,塘岸边只是长着水草。去年学校新来的校长很有个性,很有自己的“创意”——他说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令人向往,我们学校有这样两口好池塘,我们也可以使它们都变成学子们向往的美丽荷塘。校长说过这话不久就真的行动起来了。今春开学不久,学校请来市园林处的几位师傅,在校园内的两口大池塘中莳下许多莲藕。一段时间过去了,那口小一点的池塘水面上冒出了星星点点的“铜荷”,而另一口大的池塘却不见“铜荷”的半点踪影。原来大的池塘中有比较大的鱼,鱼把池塘中的藕种啃掉了。
几个月过去,原来清澈的小方塘已变成眼前实实在在的荷塘了。细赏荷塘,当在夏日的清晨和傍晚时候。
我清晨起来,先在校内大操场上跑几圈步,然后在校园内随意散步。我散步之后总要来到荷塘处流连一番。我这样做不为别的,只为欣赏我住房下不远处的这一荷塘。
清澈的方塘中已先先后后长出不少荷叶,但它们因出水时间的不同而形态各异。有的刚刚出水,还只有铜钱那么大;有的出水已有几天时间,但荷叶完全没有舒张开,只是卷起来形成约半尺长的筒状“春卷”;有的出水已久的荷叶紧贴着水面,似无手柄的圆形摇扇平放在水面上,这样的荷叶颜色很淡。在雨后的清晨,你会看到紧贴水面而又平展着的荷叶上有许许多多的水珠,大大的,犹如玲珑剔透的珍珠般莹洁泛光。这“珍珠”又像是谁轻轻地放上去的,稳稳地,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明亮。有的荷叶出水好久了,大大的圆圆的碧绿荷盖早就挺出水面,并且离水面有一尺多到两尺的距离。经过雨水冲洗的荷叶稍微斜倾,映着朝阳,更觉清新可爱。这挺出水面很高的大荷叶上是看不到大水珠的,因为大的水珠容易滚落下来。
更可爱的是那开放时间先后不一的荷花。刚出水的粉红色的荷花“箭朵”,远比“箭镞”要大,好像用力挣脱了水面对他的束缚而挺出水面,又像是一个顽皮的少年游泳时突然在水面伸出一个脑袋,逗人喜爱。开放时间稍久的荷花的瓣片已舒张开了一点点,但又没有完全张开,还看不到里面的莲蓬。开放时间更长的荷花花瓣已完全自由舒张开了,里面露出碧绿的莲蓬,可以说是花果一体,这就像那些容貌美丽而又有几个月身孕的少妇一样,更令人生疼爱怜惜之心。开放更久的荷花有一两片粉红花瓣脱落了,它们静静地浮在碧绿的荷叶下的水面上,让人觉得似乎有点孤单。有的荷花的花瓣全脱了,只留下莲蓬,但莲蓬下还有一圈花须,这花须像是莲蓬的点缀,确实为单调的莲蓬增添了美感。
7.清塘荷韵读书笔记 篇七
诚然多数中国人都爱荷,但论爱荷程度大概很少有人能够超越季老。本来是朋友馈赠给他的几颗莲子,但季老却用它们来了却楼前无荷的这一心病。他小心翼翼地“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一条缝,希望莲芽能够破壳而出”,希望不要对莲子造成意外的损伤。虽然季老对内心的那份期盼轻描淡写,用“尽人事,听天命”这样的话语来简单带过,但“盼荷”过程中的种种焦虑与沮丧却无法掩饰他对莲子生根发芽的希冀和对荷的真情,因为爱之深才“恨”之切。在等待莲子发芽的两年时间内,季老把每天去塘边观荷当成一件工作,“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
正是季老的“盼荷”,对莲子的苦苦守候,对莲子的耐心等待,终于在第三年得到了意外的回报。水面上突然有了几片圆圆的绿色,虽然“细弱单薄、可怜兮兮”,但却正是莲子生发出的叶片。也因之季老绝望的心再度燃起了新的希望。在接下来的一年中,令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这几片莲叶竟然如燎原星火一般迅速生长,几天之内就遮蔽了半个池塘。这真是一个奇迹!
季老的等待与守候,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有所消磨,他以他的耐心和深爱,带领我们一起见证了这一奇迹,并把它分享给众人。我们在欣赏这一生命爆发的过程中,会收获内心的感动与同样的喜悦,也会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苏东坡曾在《稼说送张琥》中说 “厚积而薄发”,莲子的成长过程,不正生动地体现了这一古训吗?我想它也同样适用于教育。
8.品读:季羡林《清塘荷韵》 篇八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的散文名篇,写他无意在楼前清塘中投几颗莲子,竟得满塘风荷举。荷花是季老的爱恋所在,用它作书名,有以荷喻人,以荷喻文的用意,正所谓“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也。张中行在序言中说,季先生一身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这三个词,用于荷花也适合。在我看来,季先生学贯中外,兼容百家,既博且专,所通梵巴语、吐火罗语,均属国内绝学,是公认的学界泰斗,其精深与朴厚,均可想见,恰如荷花灼灼其华,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唯“深情”二字,不读他的散文,难以意会,就像不爱荷花的人,自然不能领会其清净与孤高。
大学问家长于散文随笔者多的是,季羡林先生算不得最好,但用心之多、用情之深,过之者寥寥。这情,一是对散文写作的迷恋,书中所收文章,最近的二篇,《清华梦忆》写于月7日,《九十述怀》写于同年12月20日——步趋期颐之年尚笔耕散文不辍,应该寄托着无限的生命情绪吧;二是季老表达的对世事人生的深情,全书共十辑,“寻根齐鲁”,“魂断德国”,“清华梦忆”,“燕园春秋”,“拥抱自然”,“馨爱市井”,“感悟人生”,“品味书香”,“屐叠芳草”和“收藏落叶”,从年轻时的才俊文章,壮年时的得意佳作,到耄耋之年的怀旧之文,贯穿始终只一个字——情。人老情不枯,相反却浓厚有加,这已经奇了,季先生的奇特之处还不仅在此:一方面理智发达,足以成长为大学者,另一方面又多情敏感,修炼成散文大家。
季先生是学问家里少见的多情之人,甚至可以说多愁善感,他的散文,悲情远大于欢意。他喜爱动物花草,“经常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惹起万斛闲愁”——马缨花慰寥寂寞,二月兰同其痛苦,牡丹、香橼振奋精神,枸杞、夹竹桃凭添诗意,二十岁与兔子,八十多岁与老猫、喜鹊经历同样的悲欢离合。在他眼里,书,斋,小胡同,山水,无一不关情,可以说寓情深于草木虫鱼,寄心魄于日月星辰。还有家国之爱恨,凡世之情爱,最让人不能卒读的是他的怀人之作,悼师友之谊泪湿青衫,念母亲之恩五内俱焚,尤其《母与子》、《三个小女孩》、《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夜来香开花的时候》、《重返哥根廷》,几乎就是和着泪写成,在明媚的五月,读来添无限惆怅。同样怀胡适,张中行写来满纸诙谐,季羡林忆得却通篇心酸,这种情感,在他写陈寅恪、吴宓、傅斯年、沈从文、胡乔木中俯首皆拾。季羡林散文向来被视作“学者散文”一派,因为他学问大,饱经忧患,又见多识广;敢说真话,又洞明世事,集史、识、才、情于一身。但他的情之浓,郁之深,悲之切,同类大家中恐怕无人能及。季羡林写他最喜欢的书,是《史记》、《红楼梦》,杜甫诗,李煜、纳兰性德词,等等,多是悲郁之作,想来也就释然。
说来也怪,季先生深情如斯,却几乎不提自己的情感纠葛。前些日子翻看杂志,偶然读到一篇关于季羡林婚恋的文章,是根据季先生回忆录《留德十年·迈耶(Meyer)一家》写的。年轻的季羡林在留学德国时与迈耶家的伊姆加德小姐相恋,一台打字机是他们之间的桥梁,但季羡林因为国内有妻儿,拒绝了爱情。季羡林在回忆录中写道:“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还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会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
文章最后说,有好事者被这段爱情故事所感动,专程到哥廷根遍寻伊姆加德的下落,最后终于找到了她。结果出人意料之外:伊姆加德小姐终身未婚,独身至今,而那台老式的打字机依然静静地放在桌子上。
9.季羡林清塘荷韵赏析 篇九
【赏析一】
夏日,在清澈的池畔,伴随着一股股飘来的清香,展现在你面前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自然美景。这是散文《清塘荷韵》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清塘荷韵》叙述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个十分平常的故事:友人从湖北洪湖捎来几颗莲子,作者把它投入池塘里,在一年复一年的焦急等待中,蛰伏的莲子终于破土而出,其形其色蔚为壮观。人们在阅读这篇散文时感受到自然界法则中那深邃为壮观。人们在阅读这篇散文时感受到自然界法则中那深邃的哲理,从“生存的力量”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情景交融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你看,从莲子入水的那一天起,作者的心境与它的命运就息息相关。从此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眼。第一年、第二年,虽引颈翘首般地祈盼,但水面上毫无“生”的动静,即使在完全灰心无望的时刻,作者仍情有独钟地对它寄托着期待,切盼奇迹的出现。在第三年虽在投莲子的地方长出几片圆圆的绿叶,但细弱单薄,作者在怜惜之余仍希望不减。直到第四年,一夜之间,冒出几十支迅速扩散蔓延,遮掩半个池塘。此时狂喜过望的作者又每天至少几次徘徊在池塘边,兴致勃勃地数那荷花的朵数,晚上一家又坐在池塘边伴着清香纳凉,作者更把它视为家珍,誉为“季荷”。在这一系列的描述中,写景是为了衬托人的心情,抒情是为了烘托景物的变化。莲子、荷花的生存状态与作者的爱好、心境、情绪全都融合到一起,成为作者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此时,达到了“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粹之迎,互藏其宅”的境界。
动静结合又是这篇散文的另一特色。在捕捉自然景象的时候,作者善于把“动”的感受融和到“静”的景物中,使物象成为人活动的延伸。如莲子在水中静卧一年二年甚至三年,到了第四年,一下子绿透了全池塘,红染了半边天,真是不动则已,一动则令人惊叹!这一动一静的反差契合显示出自然界中难以抗拒的求生力量,也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又如在池塘畔,四周静得人们可尽情地吮吸缕缕的清香,即使一片莲瓣落入绿肥红艳的水中,也未打破宁静,真静得出奇!但一旦小白波斯猫跃入水中,随着“扑通”的响声,不仅人从静倚中惊醒,连水中的月亮也被搅得支离破碎。作者抓取人与物瞬间动静转化的细节,不论是虚拟或是实写都描写得飞动跳跃,反映了物对人的心理所产生复杂的影响,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赏析二】
这篇《清塘荷韵》是季羡林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冀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
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待后,在第三年,奇迹终于出现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这是生命的使者啊!虽“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却足以使那颗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丝慰藉。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铺满了半个池塘”,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
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随着天气变寒,翠妆褪尽,满池残荷,继而消逝得了无影踪。此时也不必伤感哀叹,该去的终将会离去,该来的必然会到来。待到来年春水溢,又该是翠盖千叠,满塘红艳了……
【原文 节选】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 清塘荷韵 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积蓄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10.清塘荷韵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2、朗读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对荷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3、体会文中哲理性的句子。4、理解清塘荷韵的内涵。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体会文中哲理性的句子。2、理解清塘荷韵的内涵。
一、导入
今天是2009年12月15日。这即将结束的一年,对中国的学术文化界来说就像窗外的天气一样湿漉漉的。历史学家、哲学家任继愈先生走了,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走了,还有“学界泰斗”、“国宝”之称北大教授季羡林也走了。让我们带着对季老的缅怀之情一起走进他的散文名篇《清塘荷韵》。
二、作者简介
学案上有详细的解释,请同学脱离学案大概介绍季羡林。
三、文本解析
1、文章以荷为线索,写了哪几件事?用一个字能否概括出来? 明确:恋、种、盼、赏、祝。
2、作者的友人从洪湖带来几颗莲子种在池塘里,之后就日夜期盼。大家自读4-6小节,边读边划出描写荷花生长及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这个问题比较简单、请学生回答,考察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明确:抓住“年”这个关键字。
荷叶生长
作者心情
第一年 水面上什么也没有,灰心
第二年 水面上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
完全灰了心
第三年 几个圆叶,五六个叶片
微有希望仍灰心
第四年 一大片绿叶、跃出水面,长成亭亭荷叶„„
狂喜 3、作者心情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他的感情是随着荷叶的生长而变化的,是一种情景交融;也说明86岁的季老保有一种生命的热情、激情。
4、作者在这期盼中领悟到了怎样的道理?大家齐读。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能否举出类似的例子。
明确: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及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及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这是对荷花生命力的赞美。类似的有:沙漠中的胡杨、石缝中的小草、悬崖上的树、种子的力量等等。
5、作者期盼的洪湖子孙终于散叶、终于开花、浏览第8小节,看看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对比、拟人。
6、为什么称为“季荷”后,作者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 明确:“有趣”容易理解,以他的姓冠名。“感激”,说明季老非常在意这点。其实这荷花是季老人生的写照。从山东到德国到北京,成为“学界泰斗”就像他种荷花一样,孕育、成长、绽放美丽。再者“季”“芰”同音,与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暗和,蕴含着作者像屈原一样高尚的爱国节操。45年义无反顾从德国回到中国。
7、荷花盛开之后,剩下的就是欣赏了,大家齐读9、10小节。说说哪些句子能打动你。明确:“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生命的掉落一般是凄凉、萧条的。但这荷花却如此宁静、诗意、优美、飘逸,望着坠落的花瓣,心中更添一份宁静。这瓣荷花,曾经饱尝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优美、悄然离去了,那就顺应自然吧,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有句诗说的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上云卷云舒。如果说荷花是展现生命力的勇者,那么作者就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8、赏荷部分还有还有哪一部分你觉得比较有韵味。自己说说看。
明确:12小节。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作者心中不满了希望。旧生命的衰落何尝不是心生命的孕育?„„
9、这是对文章的初步品读,思考为什么题目是“清塘荷韵”,为什么不用“季荷”呢? 明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再来读1-2小节。
①三十多年前本有荷花,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大概是什么原因荷花没有了。
明确:三十多年前,大概是62年,后来出现了文革。可能是在文革中没有了。大家听听下面这段话:
事情就发生在十年浩劫期间。一时忽然传 说:养花是修正主义,最低的罪名也是玩物丧志。于是“四人帮”一伙就在海内名园燕园大肆“斗私、批修”,先批人,后批花木,几十年上百年的老丁香花树砍伐 殆尽,屡见于清代笔记中的几架古藤萝也被斩草除根,几座楼房外面墙上爬满了的爬山虎统统拔掉,办公楼前的两棵枝干繁茂绿叶葳蕤的西府海棠也在劫难逃。总 之,一切美好的花木,也像某一些人一样,被打翻在地,身上踏上了一千只脚,永世不得翻身了。《怀念西府海棠》
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藤萝们和其他一些古丁香树等等,被异化为“修正主义”,遭到了无情的诛伐。《幽径悲剧》 ②我脑袋里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为什么说“旧的思想意识”?
明确:文革中的特有称呼,有四旧之说指旧思想、旧风俗、旧文化、旧习惯。③大家都爱荷花,可我们楼前的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 明确:因为大家没空、忙。
【清塘荷韵读后小感】推荐阅读:
清塘荷韵读后感400字10-12
三年级读后感读后感08-08
三年级读后感:野天鹅读后感言07-09
四年级读后感:生命读后感10-06
高一读后感:《骆驼祥子》读后感07-22
读后感爱弥儿读后感07-24
高二读后感:《高老头》的读后感想08-22
四年级读后感:大拇指读后感想09-16
高一暑假读后感作文1000:围城读后感07-17
优秀读后感 :父与子读后感700字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