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章练习题及答案1

2024-08-10

19章练习题及答案1(共4篇)

1.19章练习题及答案1 篇一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单选题)国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A.鼓励、引导和帮助

B.鼓励、支持和引导

C.保障、鼓励和支持

D.引导、支持和保障 正确答案:B

2、(单选题)国家保护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利和利益,()集体经济的发展。

A.鼓励、指导和帮助

B.保护

C.监督、管理和指导

D.保障

正确答案:A

3、(单选题)下列不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的选项是()。

A.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

B.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C.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原则

D.权力监督与制约原则 正确答案:A

4、(单选题)国家的立法权属于()。

A.国家权力机关

B.人民

C.国务院

D.党

正确答案:A

5、(单选题)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国务院

D.国务院办公厅 正确答案:B

6、(单选题)宪法以()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A.文件 B.决议

C.法律

D.序言

正确答案:C

7、(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是宪法规定的内容是()。

A.国家根本任务

B.国家根本制度

C.公民基本权利

D.公民具体义务 正确答案:D

8、(单选题)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能够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是()。

A.野生动植物、草原、水流

B.水流、草原、滩涂

C.森林、草原、荒地

D.野生动植物、矿藏、水流 正确答案:C

9、(单选题)我国宪法的解释权属于()。

A.国务院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正确答案:B

10、(单选题)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的分配制度。

A.按资分配

B.按劳分配

C.按需分配

D.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正确答案:D

11、(单选题)关于宪法与文化制度的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A.保护知识产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文化权利

B.宪法明确规定了文化制度

C.宪法规定的公民文化教育权利是文化制度的重要内容

D.宪法规定的文化制度是基本文化制度 正确答案:A

12、(单选题)宪法规定,()行使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的职权。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国务院

D.最高人民检察院

正确答案:A

13、(单选题)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A.民族自治

B.基层群众自治

C.区域自治

D.特殊的经济制度

正确答案:C

14、(单选题)宪法效力是指宪法作为法律规范所具有的约束力与强制性。关于我国宪法效力,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A.宪法对法院的审判活动没有约束力

B.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首先源于宪法的正当性

C.宪法的效力及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所有领域

D.侨居国外的华侨受中国宪法保护 正确答案:A

15、(单选题)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A.民主选举

B.党内选举

C.人大常委会

D.人民代表大会 正确答案:D

16、(单选题)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A.检察机关

B.其他执法机关

C.监察机关

D.司法行政机关 正确答案:A

17、(单选题)下列关于宪法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A.宪法是一切组织、机构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B.在我国,宪法的修改必须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三分之二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始得启动修宪程序

C.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D.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正确答案:B

18、(单选题)关于宪法在立法中的作用,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A.宪法规定了具体立法规划

B.宪法规定了解决法律体系内部冲突的基本机制

C.宪法确立了我国法律体系的基础

D.宪法确立了立法体制 正确答案:A

19、(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原则。

A.精简

B.为人民服务

C.民主集中制

D.社会主义法制 正确答案:C

20、(单选题)有权决定特别行政区设立的国家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B.国务院

C.国家主席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正确答案:D

21、(多选题)公民基本权利也称宪法权利。关于公民基本权利,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是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重要特点

B.我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利益

C.基本权利的主体主要是公民,在我国法人也可以作为基本权利的主体

D.基本权利是人权宪法化的具体表现 正确答案:ABD

22、(多选题)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的政治自由有()。

A.集会、结社自由

B.出版自由

C.言论自由

D.游行、示威自由 正确答案:ABCD

23、(多选题)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

A.诬告陷害

B.侮辱

C.批评

D.诽谤

正确答案:ABD

24、(多选题)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的自由。

A.出版

B.集会、结社

C.游行、示威

D.言论

正确答案:ABCD

25、(多选题)宪法明确规定,()受国家的保护。

A.婚姻

B.儿童

C.家庭

D.母亲

正确答案:ABCD

26、(多选题)下列选项中的中国公民,哪些属于不享有选举权的情况?()

A.邓某,被逮捕

B.刘某,刚满16周岁

C.张某,服刑期间

D.李某,被剥夺政治权利期间 正确答案:BD

27、(多选题)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

A.非法搜查公民的住宅

B.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C.一切拆除公民的住宅的行为

D.一切拍卖公民的住宅的行为 正确答案:AB

28、(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的有()。

A.依照法律纳税

B.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C.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

D.保卫国家、抵抗侵略 正确答案:ABCD

29、(多选题)根据宪法的规定,监督权包括()。

A.批评权

B.检举权

C.请求权

D.建议权

正确答案:ABD 30、(多选题)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

A.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 B.集体的利益

C.国家的利益

D.社会的利益 正确答案:ABCD

31、(多选题)依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公民享有选举权的基本条件是()。

A.年满18周岁

B.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C.享有政治权利

D.未受过刑事处罚 正确答案:ABC

32、(多选题)任何公民都不得有超越()的特权。

A.公序良俗

B.宪法

C.传统道德

D.法律

正确答案:BD

33、(多选题)根据宪法的规定,关于公民纳税义务,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要坚持税收法定原则,税收基本制度实行法律保留

B.国家在确定公民纳税义务时,要保证税制科学合理和税收负担公平

C.纳税义务直接涉及公民个人财产权,宪法纳税义务具有防止国家权力侵犯其财产权的属性

D.履行纳税义务是公民享有其他权利的前提条件 正确答案:ABC

34、(多选题)宪法确立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并对公民的()作了全面的规定,为推动人权事业全面发展、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民主权利,提供了宪法保障。

A.基本道德

B.基本义务

C.基本规范

D.基本权利 正确答案:BD

35、(多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是指()。

A.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

B.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

C.每个公民都有按照自己的意愿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D.有在同一宗教里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 正确答案:ABCD

36、(多选题)根据宪法规定,下列哪些权利是公民享有的监督权?()

A.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B.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C.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D.罢免权 正确答案:BC

37、(多选题)我国宪法规定的人身自由权利包括()。

A.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B.住宅不受侵犯

C.宗教信仰自由

D.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正确答案:ABCD

38、(多选题)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有()。

A.依法纳税

B.劳动

C.受教育

D.依法服兵役 正确答案:ABCD

39、(多选题)下列有关我国公民权利的表述符合宪法的规定的是()。

A.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造成损失的,受害人有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

B.我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C.任何国家机关在接到公民提出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后,可以视情况查清事实,负责处理

D.我国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正确答案:ABD 40、(多选题)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不正确的?()

A.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B.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休息的权利

C.生命权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

D.监督权包括批评建议权、控告检举权和申诉权 正确答案:BC

41、(判断题)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的具体划分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规定。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42、(判断题)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3、(判断题)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四十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44、(判断题)国务院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5、(判断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罢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46、(判断题)国务院监督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47、(判断题)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8、(判断题)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9、(判断题)国家副主席受主席的委托,可以代行主席的部分职权。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0、(判断题)国务院总理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三届。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2.中级会计第1-3章练习答案 篇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1、某企业于2001年5月2日将一张带息应收票据送银行贴现。若该票据票面金额为1 000 000元,2001年4月30日已计利息1 000元,尚未计提利息1200元,银行贴现息为900元,则票据贴现时应计入财务费用的金额为(D)

A.2200元

B.1200元

C.-2300元

D.-300元

2、某企业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坏账准备按应收账款余额的5%计提。2000年初,“坏账准备”账户期初余额为2万元,当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100万元;2001年发生坏账3万元,收回以前已注销的坏账1万元。若2001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80万元,则当年应计提的坏账准备为(C)

A.4万元

B.2万元

C.1万元

D.03、2001年12月31日某企业A存货的账面价值为25000元,预计可变现净值为23000元。2002年12月31日该存货的账面价值为25000元,预计可变现净值为26000元。则2002年末应冲减A存货跌价准备(A)

A.2000元

B.3000元

C.0

D.1000元

4、某企业在财产清查中发现存货的实存数小于账面数,原因待查。对于出现的差额,会计上在调整存货账面价值的同时,应(D)

A.增加营业外收入

B.增加存货跌价损失

C.增加管理费用

D.增加待处理财产损溢

5、某商场采用毛处率法计算期末存货成本。本月初体育用品结存150000元,本月购入400000元;实现销售收入370000元,另发生销售退回和折让20000元,上月该类商品的毛利率为25%,则本月末库存商品成本为(C)

A.262500元

B.280000元

C.287500元

D.180000元6、2001年12月31日某企业A存货的账面价值为25 000元,预计可变现净值为23 000元。2002年12月31日该存货的账面价值为25 000元,预计可变现净值为26 000元。则2002年末应冲减A存货跌价准备(A)

A.2 000元

B.3 000元

C.0

D.1 000元

7、当新投资者介入有限责任公司时,其出资额大于按约定比例计算的、在注册资本中所占的份额部分,应计入(C)

A.实收资本

B.营业外收入

C.资本公积

D.盈余公积

8、企业对现金清查中发现的确实无法查明原因的长款,应将其计入(D)

A.其他业务收入

B.资本公积

C.盈余公积

D.营业外收入

9、按照现金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下列支出不应使用现金支付的是(B)

A.发放职工工资35000元

B.支付商品价款5000元

C.支付职工医药费1000元

D.购买零星办公用品500元

10、A公司4月15日签发一张为期90天的商业汇票。按日计算汇票到期日,该汇票的到期日应为(B)

A.7月13日

B.7月14日

C.7月15日

D.7月20日

11、出租包装物的摊销价值应计入(C)

A.生产成本

B.营业费用

C.其他业务支出

D.管理费用

12、在存货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使期末存货账面价值最大的存货计价方法是(A)

A.先进先出法院

B.后进先出法

C.加权平均法

D.移动平均法13、2002年12月30日A公司“坏帐准备”账户有借方余额2000元,年末应收帐款余额1000万元。如果按5‰提取坏帐准备,则A公司“坏账准备”帐户的年末余额为(B)

A.贷方余额48000元

B.贷方余额50000元

C.借方余额48000元

D.借方余额52000元

14、D公司接受A公司投入设备一台,原价50000元,帐面净值30000元,评估净值为35000元。则D公司接受设备投资时,“实收资本”帐户的入帐金额为(B)

A.30000元

B.35000元

C.50000元

D.20000元

15、下列各项不属于存货的是(A)

A.工程物资

B.发出用于展览的存货

C.委托代销商品 D.分期收款发出商品

16、采用总价法确认应收帐款入帐金额时,销售方应将其给予客户的现金折扣计入(C)

A.管理费用

B.营业费用

C.财务费用

D.营业外收入

17、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外地购入原材料6 000吨,收到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售价为每吨1 200元,增值税税款为1 224 000元,另发生运输费60 000元(可按7%抵扣增值税),装卸费20 000元,途中保险费为18 000元。原材料运到后验收数量为5 996吨,短缺4吨为合理损耗,则该原材料的入账价值为(C)元。

A.7 078 000

B.7 098 000

C.7 293 800

D.7 089 000

18、甲企业委托乙单位将A材料加工成用于直接对外销售的应税消费品B材料,消费税税率为5%。发出A材料的实际成本为978 500元,加工费为285 000元,往返运杂费为8 400元。假设双方均为一般纳税企业,增值税税率为17%。B材料加工完毕验收入库时,其实际成本为(C)元。

A.1 374 850

B.1 326 400

C.1 338 400

D.1 273 325

19、计划成本法下,下列项目中应计入材料成本差异账户贷方的是(B)。A.购入材料时,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额 B.购入材料时,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额 C.调整增加原材料的计划成本 D.调整减少原材料的计划成本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1、下列属于应收票据核算范围的有(AC)

A.商业承兑汇票

B.银行汇票

C.银行承兑汇票

D.银行本票

E.支票

2、下列项目中,可在“材料成本差异”帐户贷方核算的有(BCD)

A.购进材料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差额

B.购进材料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差额

C.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

D.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

E.购进或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

3、下列帐户余额,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应列入“存货”项目金额的有(ACDE)

A.材料采购

B.工程物资

C.分期收款发出商品

D.委托加工物资

E.低值易耗品

4、下列各项,应计入企业(一般纳税人)外购存货入帐价值的有(ABCD)

A.存货的购买价格

B.运输途中的保险费

C.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

D.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 E.进项增值税

5、期末通过比较发现存货的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则可能(CD)。A.按差额首次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B.按差额补提存货跌价准备 C.冲减存货跌价准备

D.不进行账务处理

6、下列各项存货中,属于周转材料的是(BC)。

A.委托加工物资

B.包装物

C.低值易耗品

D.委托代销商品

五、业务计算题

1.甲存货年初结存数量3000件,结存金额8700元。本年进货情况如下:

日 期

单价(元/件)

数量(件)

金额(元)

9日

3.10

4100

12710 12日

3.20

6000

19200 20日

3.30

4500

14850 26日

3.40

1800

6120

1月10日、13日、25日分别销售甲存货2500件、5500件、7000件。

要求:采用下列方法分别计算甲存货本年1月的销售成本、期末结存金额。

(1)加权平均法;

(2)先进先出法;

2.S公司坏帐核算采用备抵法,并按年末应收帐款余额百分比法计提坏帐准备。2000年12月31日“坏帐准备”帐户余额24000元。2001年10月将已确认无法收回的应收帐款12500元作为坏帐处理,当年末应收帐款余额120万元,坏帐准备提取率为3%;2002年6月收回以前已作为坏帐注销的应收帐款3000元,当年末应收帐款余额100万元,坏帐准备提取率由原来的3%提高到5%。

要求:分别计算2001年年末、2002年年末应计提的坏帐准备以及应补提或冲减坏帐准备的金额。

答案:2001年末:

应提坏账准备=120万元*3%=36000元

补提坏账准备金额=36000—(24000—12500)=24500元

2002年末:

应提坏账准备=100万元*5%=50000元

补提坏账准备金额=50000—(36000+3000)=11000元

3.某工业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甲材料单位计划成本为10元/公斤,2002年4月有关甲材料的资料如下:

(1)“原材料”帐户期初借方余额20000元,“材料成本差异”帐户期初贷方余额700元,“材料采购”帐户期初借方余额38800元。

(2)4月5日,上月已付款的甲材料4040公斤如数收到并验收入库。

(3)4月20日,从外地A公司购入甲材料8000公斤,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材料价款85400元,增值税额14518元,款项已用银行存款支付。材料尚未到达。

(4)4月25日,从A公司购入的甲材料到达,验收时发现短缺40公斤,经查明为途中定额内自然损耗。按实收数量验收入库。

(5)4月30日汇总本月发料凭证,本月共发出材料11000公斤,全部用于B产品生产。

要求:(1)对上项有关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2)计算本月甲材料的成本差异率。

(3)计算并结转本月发出甲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4)计算本月末库存甲材料的实际成本。

答案:(1)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4月5日:

借:原材料—甲

40400

贷:材料采购——甲

38800

材料成本差异—甲

1600 4月20日:

借:材料采购—甲

854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4518 贷:银行存款

99918 4月25日:

借:原材料—甲

79600

材料成本差异—甲

5800

贷:材料采购—甲

85400 4月30 日:

借:生产成本—B

110000

贷:原材料—甲

110000

(2)

-700+(38800-40400)+(85400-79600)

本月甲材料成本差异率=

×100%

20000+40400+79600

=2.5%(超支)

(3)本月发出甲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110000×2.5%=2750元

结转该项成本差异额时:

借:生产成本—B

2750

贷:材料成本差异—甲

2750

(4)本月末库存甲材料的实际成本

=(20000+40400+79600-110000)×(1+2.5%)=30750元

或=(20000+40400+79600-110000)+(-700-1600+5800-2750)

=30750元

4.M公司于2002年6月5日收到甲公司当日签发的带息商业承兑汇票一张,用以偿还前欠货款。该票据面值100 000元,期限90天,年利率6%。2002年7月15日,M公司因急需资金,将该商业汇票向银行贴现,年贴现率9%,贴现款已存入银行。

要求:(1)计算M公司该项应收票据的贴现期、到期值、贴现利息和贴现净额。

(2)编制M公司收到以及贴现该项应收票据的会计分录。(带追索权)

(3)9月初,上项票据到期,甲公司并未付款。编制M公司此时的会计分录。

应收票据的贴现期=90天—40天=50天

到期值=100 000+100 000×6%×90/360=101 500 贴现利息101 500×9%×50/360=1268.75 贴现净额=101500—1268.75=100 231.25 M公司收到票据:

借:应收票据

000

贷:应收账款

000 M公司收到贴现款:(带追索权)借:银行存款

231.25

贷:短期借款

000

财务费用

231.25 票据到期,甲公司并未付款 借:应收账款

000

贷:应收票据

000 同时:

借:短期借款

000

应收账款

1500

贷:银行存款

500 5、2006年12月31日甲公司库存的原材料--A材料账面余额为88 000元,市价为75 000元,用于生产仪表80台。由于A材料市场价格下降,用该材料生产的仪表的每台市价由2 600元降至1 800元,但是,将A材料加工成仪表,尚需发生加工费用64 000元。估计发生销售费用和税金为4 000元。要求:(1)计算用A材料生产的仪表的生产成本;

(2)计算2006年12月31日A材料的可变现净值;

(3)计算2006年12月31日A材料应计提的跌价准备并编制计提跌价准备的会计分录。

仪表的生产成本

000+64 000=152 000 仪表的可变现净值 1800×80—4 000=140 000 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材料按可变现净值计价

A材料的可变现净值

1800×80—64 000—4 000=76 000 A材料应计提的跌价准备

000—76 000=12 000 借;资产减值损失

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3.19章练习题及答案1 篇三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P1 2.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教育学》上所谈的教育主要指狭义的教育。()P2 3.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P2 4.“成均”、“痒”是古代萌芽时期的学校称谓。()P3 5.古代由朝廷直接办理的官学称为中央官学,由历代官府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称为地方官学。()6.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与元朔五年,设博士弟子,是中国大学建立之始。()P3 7.奴隶(封建)社会学校所实施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四书”和“五经”。()P5 8.东汉灵帝光和元年,鸿都门学的建立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的建立。()P5 9.“五经”包括《诗》、《书》、《礼》、《中庸》、《孟子》《易》、《春秋》。()P6 10.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选士制。()P7 11.隋炀帝大业二年,设进士科,是科举制之始。()P7 12.上个世纪末,我国党和政府作出了两大教育上的决策:其一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二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P11 13.中世纪的“四艺”指的是算术、几何、天文学、音乐伦理。()P14 14.中世纪的“七艺”指的是骑马、游泳、投矛、击剑、打猎、奕棋、吟诗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伦理。()P14 15.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中期建立的意大利萨莱诺大学。()P15 16.教育普及化是教育民主化的基本保证。()P18 17.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P23 18.赫尔巴特的学生齐尔和赖因把教学过程归结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P23 19.杜威赫尔巴特提出传统教育三中心是教师中心、学生中心、教材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P24 20.十九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不断改造”。()P24 2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P25 22.《论语》《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P26 23.《学记》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思想。()P26 24.《大学》是一篇道德教育的专论。()P27 25.《大学》中的三纲领即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P27 26.《大学》中的八条目即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P27 27.清末输入中国的西方教育理论以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为主体。()P29 二.单选题

1.古代由官府举办管辖的学校称为(B)。P3 A、私学 B、官学 C、书院 D、大学 2.汉代的太学属于(A)。P3 A、官学 B、私学 C、书院 D、私塾 3.我国汉代太学的基本教育内容是(C)。P3 A、传记 B、诸子 C、经学 D、诗赋 4.我国的私学产生于(B)。P3 A、原始社会末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汉代以后 5.私塾是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主要是(A)。P4 A、识字教育 B、音乐教育 C、道德教育 D、算术教育

6.历史上提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是(C)。P5 A、白鹿洞书院 B、岳麓书院 C、东林书院 D、象山书院 7.中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内容为(C)。P5 A、四书 B、五经 C、六艺 D、七艺 8.“六艺”中的“书”为(C)。P5 A、艺术教育 B、书法教育 C、文字教育 D、政治伦理教育 9.曾作为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标准的四书的编撰者是(C)。P6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王阳明 10.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所采用的选士制度是(B)。P7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文官制 11.隋朝以后,我国主要采取的人才选拔制度是(C)。P7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文官制 12.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是1862年设立的(D)。P8 A、天津西学学堂 B、京师大学堂 C、天津水师学堂 D、京师同文馆 13.我国近代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第一部学制是(A)。P8 A、癸卯学制 B、壬子学制 C、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4.(A)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正式学制的开端。P9 A、癸卯 B、壬子-癸丑 C、壬戌 D、近代学制 15.壬子癸丑学制中学阶段采取(A)。P9 A、四年一贯制 B、五年一贯制 C、六年一贯制 D、三三分段 16.壬戌学制以(C)的学制为主要学习的蓝本。P9 A、日本 B、德国 C、美国 D、英国

17.近代中国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是(D)。P9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1904年学制 D、1922年学制 18.1905年清政府设立(B),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P9 A、国子监 B、学部 C、提学使司 D、督学 19.新中国第一个学制确立于(B)。P10 A、1949年 B、1951年 C、1958年 D、1967年 20.《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于(D)。P11 A、1985年 B、1993年 C、1994年 D、1999年 21.西方教育历史中,中世纪的“三艺”指(B)。P14 A、天文学、修辞学、辨证法 B、文法、修辞学、辨证法 C、天文学、算术、辩证法 D、算术、几何、天文学 22.“产婆术”是由(C)创立的教学方法。P20 A、柏拉图 B、亚里斯多德 C、苏格拉底 D、卢梭 23.下列那位思想家最早提出了“美德就是知识”的命题(C)。P20 A、孔子 B、杜威 C、苏格拉底 D、赫尔巴特 24.下列对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阐述,正确的是(A)。P21 A、其代表作是《政治学》,是教育史上第一位划分年龄分期的教育家 B、其代表作是《理想国》 C、主动脉张胎教 D、强调早期教育 25.《政治学》是(A)的主要代表作。P21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卢梭

26.下列哪部著作被称为“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D)。P23 A、《爱弥尔》 B、《教育漫话》 C、《理想国》 D、《大教学论》 27.卢梭的教育著作是(B)。P23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普通教育学》 D、《民主主义与教育》 28.作为一门学科规范教育学,通常以赫尔巴特的(C)为标志。P23 A、《大教学论》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爱弥儿》 29.杜威最主要的教育代表作是(B)。P24 A、《普通教育学》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教育目的》 D、《大教学论》 30.“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下列哪位教育家首先提出来的(A)。P25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朱熹 31.“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出自以下哪部著作(A)。P27 A、《学记》 B、《孟子》 C、《大学》 D、《中庸》 32.哪一本书是家训之祖?(A)P27 A、《颜氏家训》 B、《大学》 C、《论语》 D、《师说》 33.《师说》主张选择教师的标准应该是(C)。P28 A、资历 B、地位 C、道 D、年龄

34.第一部从日文翻译过来的《教育学》的译者是(D)。P29 A、严复 B、辜鸿铭 C、蔡元培 D、王国维

3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对中国教育影响最大的教育家是(A)。P30 A、凯洛夫 B、赞可夫 C、苏霍姆林斯基 D、马卡连柯

三、多选题

1.狭义的教育基本内涵有(ABC)。P2 A、受社会制约 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C、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边参与 D、一种个人的活动 2.教育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哪些阶段?(ABD)P2 A、非形式化 B、形式化 C、非制度化 D、制度化 3.中国古代学校的性质分为(BCD)。P3 A、太学 B、官学 C、私学 D、书院 4.中国古代的私学按所教的内容可分为(CD)。P4 A、太学 B、书院 C、私塾 D、经馆 5.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先后经历了(ABD)。P6 A、察举制 B、科举制 C、文官制 D、九品中正制 6.关于1922年学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D)。P9 A、小学和中学实行“四三四”制 B、以美国学制为主要学习蓝本 C、是我国近代最为成熟的学制 D、小学和中学实行“六三三”制 7.西方近代教育的特点有(ABCD)。P16-17 A、国家对教育的干预与重视 B、实科教育迅速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益增强 C、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D、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ABCD)。P17-19 A、全民化 B、终身化 C、民主化 D、现代化

9.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其教育思想反映在下哪几个方面(ABCD)。P20 A、重视教育的作用 B、主张德、智、体、美的教育内容 C、强调早期教育 D、提倡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10.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人物有(BC)。P22 A、亚里士多德 B、维多利诺、拉伯雷 C、伊拉斯谟、莫尔 D、洛克、卢梭 11.杜威的教学主张(ACD)。P24 A、教育即生活 B、教育即社会 C、教育即生长 D、从做中学 12.《学记》提出的教育教学原则有(ABCD)。P27 A、循序渐进原则 B、及时施教原则 C、预防性原则 D、学习观摩原则 13.《师说》的贡献表现在哪几个方面?(ACD)P28 A、简明扼要地总结了教师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 B、提出早期教育思想 C、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D、择师的标准是“道” 14.实用主义代表人物在民国初年到1949年来中国讲学、访问的有(ABC)。P30 A、杜威、推士 B、麦柯尔、柏克赫司特 C、华虚朋、孟禄 D、克柏屈、梅伊曼 15.中国借鉴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有(AC)。P30 A、陶行知 B、梁漱冥 C、陈鹤琴 D、陈寅恪

一、判断题

1.在《教育学》中,“教育与发展”主要指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P34 2.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P35 3.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制度系统化,义务教育达到一定年限,对思想的控制隐蔽化”,这主要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决定了教育的发展。()P36 4.5.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出,我国的教育体制应该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此时,多元办学体制、多渠道投资体制、政校分离的管理体制建立起来。()P39 5.教育与政治之间是彼此制约的。()P41 6.通过拨款方式来影响教育的发展,这说明了政策和法令对教育的决定作用。()P41 7.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方面。()P44 8.广义的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P45 9.可持续发展指的是立足于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发展观念,它包括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P52 10.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P63 11.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是由遗传、环境和教育诸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P61 12.对弱势学生给予一定的特殊待遇不是教育平等化所提倡的。()P44、P82 13.可持续发展影响到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支柱。()P53 14.学校教育不应当回避社会文化中与学校教育所提倡的方向不一致的方面。()P58

二、单选题

1.具有“学校教育制度化、严密化,普及义务教育达到一定年限,教学内容空前丰富,对思想的控制隐蔽化”的教育特征体现在什么社会之中。(C)P36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2.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B)。P46-48 A、延续和传播文化 B、决定文化传统的特点 C、整理、发展和创造文化 D、创造独特的学校文化 3.我国教育法规将教育规定为社会主义性质,这反映了(B)对教育的制约作用。P42 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科学技术

4.德意志民族重理性思维,美利坚民族则崇尚实际,这主要体现了(C)对教育的制约作用。P45 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科学技术 5.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形成于二十世纪哪个年代(D)。P51 A、60 B、70 C、90 D、80 6.到二十世纪(D)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得以传播,并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制定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P51 A、60 B、70 C、80 D、90 7.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一个关于世界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名字是(B)。P51 A、《21世界议程》 B、《增长的极限》 C、《学会生存》 D、《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8.就学人口比例、小学人学率、中学入学率、大学入学率、文盲比例等属于(A)。P53 A、压力指标 B、状态指标 C、响应指标 D、信息指标 9.以下不属于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是(B)。P59-61 A、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B、发展速度的持续递进性 C、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10.以下哪种行为违反了个体身心发展顺序性的规律(B)。P60 A、以刺激性的语言责难学生 B、布置过多、过难的作业 C、体罚学生 D、满堂灌的课堂教学 11.“儿童的思维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A)特点。P60 A、顺序性 B、间断性 C、稳定性 D、可变性 12.“同年龄的儿童在兴趣、爱好和性格等个性倾向性方向不同”,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B)特点。A、不均衡性 B、个别差异性 C、稳定性 D、可变性 13.“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这样特点的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C)A、婴儿期 B、幼儿期 C、童年期 D、少年期

三、多选题

1.经济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ABDE)。

A、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水平B、经济基础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C、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受教育权 D、经济体制决定了教育体制 E、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的结构、内容与手段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在(BCD)的结构。

A、基础、中等、高等的教育比例 B、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例 C、高等教育的层次、专业的比例与类别 D、高等教育的数量 3.教育对经济的反作用体现在(AB)。

A、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B、教育积累、传播、发展科学技术 C、教育决定了经济的结构 D、教育促进经济的良性运转 4.政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为(ACD)。

A、政治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B、政治决定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C、政治决定了教育的内容 D、政治决定了教育目的的性质 5.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表现在(AB)。

A、教育培养政治所需要的人才 B、教育延续和发展政治制度 C、教育民主化决定了政治的民主化 D、教育为超越现有的政治服务 6.教育民主化包含哪几个方面(ABC)。

A、取消教育等级制度,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B、在学校中倡导民主精神 C、在学校里尊重学生的个性 D、教师不能批评与体罚学生 7.教育平等的涵义有(ABC)。

A、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的发展 B、教育权利平等

C、教育机会均等 D、无差别的对待一切学生 8.文化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BD)。

A、文化决定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B、文化传统使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C、文化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 D、文化提供了教育的内容 9.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体现在(ABC)。

A、教育使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播 B、教育使文化得以整理、发展和创新 C、教育创造了独特的校园文化 D、教育使文化呈现多样化 10.科学技术对教育的推动作用表现在(BD)。

A、科学技术影响了教育的价值追求 B、科学技术促进教育观念、教育内容的更新 C、科学技术影响了受教育者的权利

D、科学技术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和技术条件 11.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B)。P50 A、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培养科技人才 B、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C、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环境支持 D、教育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舆论支持 1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培养科技人才的主要方式有(ABCD)。P50 A、对前人的科学知识合理编制和加工 B、选择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C、选择一定的教学方法 D、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13.教育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B)。

A、教育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B、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C、教育决定了可持续发展 D、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 14.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BC)。

A、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作出社会规范 B、教育为个体的发展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 C、教育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D、教育丰富了个体的兴趣 15.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ABCD)。

A、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B、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 C、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D、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

一、判断题

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一般和个别、整体与局部的关系。()P66 2.为使课程与教学目标易于评价,常用明确的、清晰的、具体的、外显的、可直接观察与测量的词语来表示目标。()P67 3.古希腊的学者认为教育应致力于理性的培养,这种表述属于教育目的高度概括化的培养目标。()P67 4.卢梭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健全的本能和善良的天性,因此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把他们培养成为“自然人”,而非“社会人”。()P69-70 5.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真诚、决定和选择、负起独立的责任()P72 6.社会学派的教育目的论属于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P73 7.教育目的中的个人本位论包括: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自由主义教育目的论、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8.国家主义教育目的论的错误,在于将教育的社会目的与国家目的等同起来。()P74 9.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前提假设都是有缺陷的。()P76 10.个人本位论秉持一种抽象的个人观念。()P76 11.个性的多样性有助于扩大人类集体经验的范围。()P80 12.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偏重于伦理道德方面,而且主要以儒家的教育目的为代表。()P86 13.孟子倡导的教育目的是明人论,以道德教育为轴心。()P86 14.蔡元培提出的包括五项内容的教育目的中,强调了以道德教育为中心。()P87 15.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论述教育目的重要性的第一人。()P86-87 16.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P89 17.在“五育”中,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关系,它们在内容上都有相互交叉的地方。()18.广义的德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两大方面。()P89 19.在我国,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P89 20.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P90 21.“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在基本精神上是不一致的。()P98

二、单选题 1.(A)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对所要培养的人在身心发展方面提出的具体标准与要求。P66 A、培养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育目标 D、课程与教学目标 2.我国古代“明人伦”的思想是一种(A)。P67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课程目标 3.(C)是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P69 A、罗素 B、洪堡 C、卢梭 D、沛西能 4.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是(B)。P73 A、杜威 B、涂尔干 C、凯兴斯泰纳 D、秦梯利 5.主张培养“自然人”的观点是(A)。P70 A、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 B、自由主义教育目的论 C、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 D、社会本位论 6.下列命题陈述中,与个人本位论基本假设不符合的是(D)。P75 A、个人是原始自足的独立实体,在自然状态下,每个个体是自足完善的 B、个体是真实存在的,社会只是一个抽象、一个虚名 C、个体拥有一个逻辑上先于具体社会历史的超验自我 D、个人是历史的结果,而不是历史的起点

7.关于个人自由的价值辩护,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P79 A、思想自由、讨论自由是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 B、个体自由是促进个体生长的必要条件 C、思想自由、行动自由是创造文明的前提条件 D、个人自由是无条件的、不受限制的 8.以下关于“自治教育”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P85 A、它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教育意识 B、它有助于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承担责任 C、它是学生学会运用自由的根本手段 D、自治教育是不需要纪律约束的教育 9.(D)提出的教育目的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内容。A、林则徐 B、张之洞 C、梁启超 D、蔡元培 10.下列描述中与近代学者蔡元培教育思想不符的是(A)。P87 A、强调忠君和尊孔教育 B、推崇个性的自由发展 C、主张教育独立、思想自由 D、重视美育和世界观教育 11.“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这一对教育目的论述出自(B)。P88 A、1958年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B、1981年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 C、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5年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2.(C)将我国的教育目的规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力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P88 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3.“三个面向、四有新人”提出于(B)。P88 A、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4.对苏霍姆林斯基“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这句话的下列解释中,不正确的是(C)。P92 A、美与真是相通的 B、儿童思维的天性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富有诗意的创造离不开对美的感受 C、美育对智育具有促进作用 D、智育对美育具有制约作用 15.以下关于“个性发展”的描述中不恰当的是(C)。P96-95 A、个性发展是相对于单个个体各方面的平均发展而言的

B、个性发展是相对于社群内部众多个体的高度趋同发展而言的 C、个性发展是相对于全面发展而言的

D、个性发展是指个体独特内在潜能的发展,或具有社会意义的个体独特性的发展

三、多选题

1.教育目的就其表述和内容而言具有(ABD)特征。P65 A、抽象性 B、理想性 C、可操作性 D、终极性 2.8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BCD)。P66 A、教学方式 B、教育目的 C、培养目标 D、课程与教学目标 3.个人本位论在教育目的上的主要流派有(ACD)的教育目的论。P69-71 A、自然主义 B、国家主义 C、自由主义 D、存在主义 4.社会本位论在教育目的上的主要流派有(AC)的教育目的论。P73 A、国家主义 B、存在主义 C、社会学派 D、自由主义 5.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有(ABCD)。P70-71 A、约翰密尔 B、罗素、小原国芳 C、哈耶克 D、洪堡、爱伦凯 E、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6.国家主义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CD)。P74 A、涂尔干 B、萨特 C、凯兴斯泰纳 D、秦梯利 7.个人本位论在教育目的上的主要观点有(ABCD)。P72 A、教育目的制订应以完善与发展个人自身的需要为依据,社会目的是次要部分 B、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和天赋的自由权力 C、强调个人存在价值及其充分发展的重要性

D、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促进个人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视为教育的最高目的 8.存在主义者信奉的教育目的观主要有(ABCD)。P71 A、教育应使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并形成一套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生活方式

B、教育应向学生展示其存在的各种可能性,帮助学生扩大选择的范围,通过选择,决断和行动来塑造自己 C、教育要督促学生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学会独立地承担责任

D、教育纯粹是个人的事情,教育无须对公众、集体和社会承担什么责任 9.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共同的价值取向有(ABC)。P72 A、以个人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的需要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 B、主张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与基本自由权利

C、强调受教育者个性的存在价值及其充分发展的重要性 D、完全排斥或否定教育的社会目的

10.社会本位论的基本价值准则主要体现在(BCD)几个方面。P75 A、个性化 B、规范控制 C、社会价值 D、社会化 1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ABCD)。P98 A、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教育 B、基础性、普及性的教育 C、强调全面发展教育 D、一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主体性教育

一、判断题

1.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诸矛盾中的一对主要矛盾。()P100 2.教师的作用集中体现在班级微观环境的建设中。()P102 3.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决定的。()P103 4.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说明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和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塑造发展中的学生。()P103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表明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和间接性的特点。()P104 6.教师劳动的过程、劳动的手段都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出现的。()P105 7.对教学经验的不断反思,它称为“反思性教学”。()P117 8.皮亚杰所提出的“运算”是指“心理运算,即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P119 9.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是一个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也就是个体思维的组织结构不断从低级认知阶段发展到高级的认知阶段的过程。()P119 10.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行为方面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它主要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差异。()P121 11.“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威地位,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控制和学生对教师的服从。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等人。()P126 12.赫尔巴特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P126 13.“儿童中心论”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和主动,而将教师置于辅助地位。()14.“儿童是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都要围绕着他来运行”,这是儿童中心论的观点。()P127

二、单选题

1.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说到“你们不仅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这句话反映了教师是(C)的劳动作用。P101 A、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B、人类真理的代言人

C、人类灵魂的塑造者 D、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表达的是人才培养的(B)。P104 A、间接性 B、长期性 C、复杂性 D、主体性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指教师工作具有(C)。P105 A、长期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主体性 4.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D)特点。P106 A、复杂性 B、创造性 C、连续性 D、示范性

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的权力作出了(B)方面的权力。P110-112 A、5 B、6 C、7 D、8 6.教师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力,这表示了教师在(A)方面的权力。P111 A、科研学术活动权 B、教育教学权 C、管理学生权 D、进修培训权 7.教师具有“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这表示了教师在(C)方面的权力。A、科研学术活动权 B、教育教学权 C、管理学生权 D、进修培训权 8.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任职期间应接受(C)。P117 A、高等教育 B、在职培训 C、继续教育 D、终身教育

9.儿童明显有一个适合做某事的内部时间表,未到时间实施的训练效果不大。这体现了儿童发展阶段的(C)思想。P118 A、环境—学习理论 B、发生认识论 C、自然成熟论 D、条件—反射理论 10.强调环境和学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A)的核心思想。P119 A、环境—学习理论 B、发生认识论 C、自然成熟论 D、条件—反射理论

11.2-7岁阶段儿童“语言开始发展,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语言和运算都表现出自我中心和不可逆性”特征的阶段是(B)阶段。P119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12.7—11岁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推理,能够进行逻辑概念,以及守恒观念的形成,思维具有了可逆性”特征的阶段是(C)阶段。P119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13.对事物的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属于认知风格的(B)。P122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沉思型 D、冲动型 14.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B)。P126 A、柏拉图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斯宾塞 15.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C)。P126 A、柏拉图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斯宾塞

三、多选题

1.教育活动主要包括(ABD)三个基本要素。P100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方法 D、教育内容 2.教师劳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CD)。P100-102 A、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B、人类真理的代言人 C、人类灵魂的塑造者 D、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3.教师劳动的特点有(ABCD)。P103-105 A、复杂性与创造性 B、连续性与广延性 C、长期性与间接性 D、主体性与示范性 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BCD)。P103 A、为未知世界的探索 B、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C、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变化创新 D、对突发情境表现出的教育机智 5.教育理论的基本课程包括(ACD)。P108 A、教育学 B、教育心理学 C、学科教学法 D、心理学 6.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履行教师聘约的义务包括(BCD)。P113-114 A、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B、忠实执行教育方针,努力实现教育目的

C、遵守教育规章制度,努力工作 D、履行学校聘任合同规定的各项聘约,完成教学任务 7.新教师的入职辅导,主要通过(ABC)进行。P117 A、安排一个有序的计划 B、请有经验的导师进行指导 C、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D、定期到师范院校学习8.教师的在职培训一般有(AD)两类。P117 A、获得学位等升等升级 B、反思性教学 C、有经验的教师指导 D、提高教学能力或素质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学生可享受的“学金权”是指(BCD)。P1124 A、补助金 B、奖学金 C、贷学金 D、助学金 10.概括地讲,“教师中心论”是指(ABC)。P126 A、以教师为中心 B、以教材为中心 C、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D、以知识为中心 11.主张“教师中心论”的教育家有(BC)。P126 A、柏拉图 B、赫尔巴特 C、凯洛夫 D、卢梭 12.“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AC)。P126 A、卢梭 B、凯洛夫 C、杜威 D、赫尔巴特

一.判断题

1.在英语世界里,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P130 2.《朱子全书 论学》中关于课程的说法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功夫、大立课程”等。()P130 3.从辞源学的角度看,当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时,其原初含义即为“跑道”,其引伸含义即为“课程即学习的内容及其进程”。()P130 4.课程是“学习的内容及其进程”,这是将“课程”作为名词性理解而得出的定义。()P130 5.传统的学科课程是将“课程”作为名词使用的突出代表性课程范式。()P131 6.以“知识”为本位,注重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的获取,这是课程作为名词使用的课程范式。()P131 7.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使用逐渐由名词转向动词。()P132 8.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与教材内容有冲突的经验,我们不能将它视为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P133 9.课程就是先于教学过程预先已经编制好的、现成的知识体系。()P133 10.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因此课程并不总是先于教学过程而编制好的。()P133 11.课程的选修制最先始于大学。()P133 12.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是“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P134 13.中国的“六艺”与西方的“七艺”是学科课程的萌芽。()P135 14.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是学科课程最大的特点。()P136 15.学科课程的最大优点在于教育过程便于组织并提高了教学效率。()P137 16.活动课程最早可追溯到卢梭身上。()P137 17.学科课程能给学习者提供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P138 18.杜威在其《儿童与课程》中深刻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经验与知识的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P138 19.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彻底否定了学科课程或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P138 20.显性课程对受教育者而言都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有可能是积极正面的,也可能是消极的)。()P143 21.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教育家是杜威和克伯屈。()P141 22.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属于教育中的隐性课程。()P142 23.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之目的是使人更加自由,更富有创造性和创新能力。()P146 24.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强调教学活动中的过程,而否定活动中的一切目的。()P146 25.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不主张围绕预先规定的具体目标来实施与评估课程,但它是有目的的。()P146 26.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按复杂程度分为8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连锁学习、言语连锁学习、辩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P148 27.课程的心理组织更多地是依据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P149 28.设计教学法是课程组织形式心理组织的典型例子。()P149 29.学科课程的螺旋式组织是一种课程的心理组织。()P149 30.学习者的年龄越小,课程的编制更应该考虑和侧重课程的心理组织。()P150 31.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是完全对立的,在课程编制上它们之间不可能合二为一。()P150 32.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P150 33.课程组织按前后内容上是否重复分为:直线式组织和螺旋式组织。()P150 34.校本课程开发采取的是“实践—评估—开发”的模式。()P161 35.研究性课程内容上最大的特点是其开放性与不确定性。()P165 36.研究性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以及定性评价。()P166 二.单选题

1.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C)。P130 A、杜威 B、洛克 C、斯宾塞 D、凯洛夫

2.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兴趣所开发的容许学生有所选择的课程称为(C)。P133 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3.历史上最早倡导选修制的是(A)。P133 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 4.选修课作为一种制度予以施实是由(C)开始的。P134 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

5.关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下列描述中最为恰当的是(A)。P134 A、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B、主要与次要的关系 C、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D、强迫与自愿的关系 6.全面系统的论述活动课程的价值的人是(C)。P137 A、斯宾塞 B、卢梭 C、杜威 D、爱伦凯

7.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B)的关系。P136 A、必修课与选修课 B、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显形课程与潜在课程 8.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B)。P138 A、将教材上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儿童的认知结构

B、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 C、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品格统一起来 D、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运动

9.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是(D)。P139 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10.“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属于什么类型的综合课程?(D)P139-140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经验中的综合课程 C、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D、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11.在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隐性课程”,这一学术概念的是(A)。P142 A、(美)杰克逊 B、(美)杜威 C、(美)克伯屈 D、(美)阿普尔 12.具有间接的、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和非计划特点的课程称为(C)。P143 A、活动课程 B、显性课程 C、隐性课程 D、综合课程

13.心理的发展顺序与学科的知识逻辑顺序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B)的关系。P136 A、必修课与选修课 B、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 14.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模式是(B)。P144 A、过程模式 B、目标模式 C、连续模式 D、断续模式 15.编制课程的过程模式是由(D)提出。P146 A、杰克逊 B、杜威 C、克伯屈 D、斯滕豪斯

16.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个别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是运用了课程的理论(C)。P148 A、目标理论 B、过程理论 C、纵向理论 D、横向理论 17.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看,(D)更多地运用了横向组织理论。P149 A、学科课程 B、分科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18.课程的(D)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的内容。P149 A纵向组织 B逻辑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19.课程的(B)是指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的内容。P149 A、纵向组织 B、逻辑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20.关于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D)。P149-150 A、课程的逻辑组织关注的是经验的逻辑方面,课程的心理组织关注的是经验的心理方面 B、课程的逻辑组织只考虑教材本身,课程的心理组织考虑的是教材与儿童的关系

C、课程的逻辑组织强调按知识本身固有的、内在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课程的心理组织强调按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

D、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是互不相容、相互排斥的

21.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的属于课程的(C)。P150 A、纵向组织 B、横向组织 C、直线式组织 D、螺旋式组织 22.从课程范式来看,研究性课程属于以(A)为代表的课程范式。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显形课程 D、隐性课程 23.新中国课程发展史上首次提出设置选修课并实行“一纲多本”教科书制度的是(B)。P157 A、模仿苏联阶段 B、教育革命阶段 C、文化大革命阶段 D、改革探索阶段 24.我国明确提出要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在(D)。P160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D、《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25.关于研究性课程的性质,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D)。P164-165 A、它是一种以探究经验的获取为本位的课程 B、它以活动或过程的形态存在

C、它是一种在探究活动中逐步生成的课程 D、它是一种以预定目标为导向的课程 26.关于研究课程的学习评价,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C)。P166 A、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 B、主要采用文件夹评价、操作性评价 C、更注重学习结果评价而非过程评价 D、评价本身构成了学生学习探究的一部分

三、多选题

1.把课程定义为“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一切经验”并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专家有(AB)。P131 A、卡斯威尔 B、坎贝尔 C、塔巴 D、约翰逊 2.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其含义有(ABC)。P131 A、知识的总和与学习的结果 B、间接知识、公共知识 C、封闭、预成 D、经验 3.课程作为动词使用所代表课程范式,其含义有(ACD)。P131-132 A、直接经验,实践知识 B、系统的知识 C、开放、生成、强调过程 D、杜威的课程观 4.我国传统课程观的两大误区(BC)。P132-133 A、课程的开放无度 B、课程脱离学生的经验,以外在于学生的方式出现 C、课程以严格的先期计划的方式出现 D、课程过于强调联系实际 5.正确处理必修课与先修课的关系的关键是(BCD)。P134-135 A、如何加大必修课的范围 B、弄清两者的内在依据 C、选修课的开设的时机问题 D、如何保障选修课的质量 6.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有(ACD)。P135-136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7.学科课程的最大特点是(BCD)。P136 A、趣味性 B、逻辑性 C、简约性 D、系统性

8.学生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在性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别,针对这种差别所作的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BCD)。P136 A、在学科课程中习得的主要是学术型知识,而在活动课程中习得的主要是实践型知识

B、在学科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外显的公共知识,而在活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内隐的个人知识

C、在学科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呆滞的、固定的、无活力的知识,而在活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运转着的、有活力的知识

D、在学科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远离行动,而在活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从不远离行动 9.学科课程的主要缺点在于(ABCD)。P137 A、由于教材知识与儿童现有生活经验、心理经验缺乏直接联系,故容易导致儿童机械被动的学习B、容易割裂和肢解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 C、容易导致学校与现实社会生活的隔离

D、不利于儿童获取必要的个体知识、实践知识 10.活动课程的特点是(ABC)。P137 A、以儿童为中心 B、按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组织教学 C、按活动主题组织 D、强调“训练”、“指导与控制” 11.活动课程主要的局限性在于(ABCD)。P138 A、不能给学习者提供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B、活动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般教师难以适应 C、容易导致学生散漫、凌乱的学习

D、片面强调从“做”中学,容易导致活动课程沦为肤浅的、缺少智力训练价值的纯操作活动 12.关于综合课程,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BC)。P139 A、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相邻学科的知识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 B、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统一性 C、是基于各门学科内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 D、它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的 13.综合课程的三种类型(BCD)。P139-140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C、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D、儿童本位的综合课程 14.综合课程的优点是(AB)。P140 A、是人类知识发展的内在要求 B、培养学生完整的世界观 C、有利于学习系统的知识 D、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5.综合课程的缺点是(ABD)。P140 A、流于“拼盘式”的知识“大杂烩” B、导致浅层次的学习C、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 D、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16.克伯屈提出,任何一种学习都包含三个部分(ACD)。P141 A、主学习B、快学习C、副学习D、附学习17.隐性课程通常具有以下典型特征(ABC)。P143 A、它是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非公开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B、它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 C、它的实施通常表现出非计划性、非预期性特点 D、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课程形态

18.关于隐性课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P143 A、隐性课程以间接的、内隐的、非公开的方式呈现 B、隐性课程往往是学生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 C、隐性课程的实施往往表现出非计划性、非预期性 D、隐性课程从本质上是无法进行研究的 19.隐性课程具有(BCD)的特点。P143 A、计划性 B、内隐性 C、随机性 D、不确定性 20.在泰勒的课程编制模式中,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ABD)。P144-145 A、对学生的研究 B、对社会生活的研究 C、家长的要求 D、学科专家的建议 21.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是(ABCD)P152-153 A、注意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B、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根本性

C、课程内容应当与生活相联系 D、应考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上的要求 22.课程内容与生活相联系的方式有(BC)。P154 A、加强课程的趣味性 B、设置专门性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 C、学科内容中加入联系实际生活的内容 D、增加课程的前沿知识 23.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决策者(或主体)主要有(ACD)。P161 A、教师 B、学生 C、学生家长 D、社区代表 24.关于研究性课程的评价,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CD)。P166 A、它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以及定性评价 B、评价是动态性的、全程性的,评价贯穿了研究过程的始终 C、评价是从事研究性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D、评价的方式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多元化

一、判断题

1.在我国历史上,最先“教学”实指“学”,“教”与“学”同义。()P167 2.我国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教学”才不再指教或学某一方的活动,而成为师生双方的活动。()P168 3.教学等于智育。()P168 4.“教是为了不教”的基本含义是教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让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P168 5.学与教是两种不同的活动。()P168 6.学生结合教材采取的自学和家庭作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P169 7.学生的创造力指的是其在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与掌握未知知识的能力。()P171 8.学生的个性发展仅仅指的是其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正常与和谐的发展。()P172 9.师生之间互动的实质体现出两者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交往关系。()P173 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因此它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制约,应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原理。()P173 1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教学必须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P174 1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提示我们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获得必须以他们个人的间接经验为基础。()13.学生的主要任务即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原因在于提高认识人类知识的效率。()P174 14.学生知识储存的多少决定了他们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P176 15.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能推动教学活动。()P176 16.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主要标志是学生成绩的高低。()P177 17.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的主要部分。()P178 18.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来实施教学。()P182 1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按顺序排列有:备课—上课—课后教导评价。()P182-190 20.上课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有关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及具体情况,将教科书和知识转化为实际课堂教学的蓝图的过程。()P182备课

21.备课的基本步骤有:确定教学目标—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行为—撰写教案。()P182-186 22.撰写教案的唯一目的在于为教师上课作准备。()P186 23.教师十分透彻地掌握了教学内容就能教好学生。()

24.就目前来说,教学中存在三种组织形式,即班级授课制、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P193 25.班级授课制是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最适合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P193

二、单选题

1.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A)部分。P169 A、主体 B、客体 C、中介 D、范式 2.“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这句话体现了教学的(C)规律。P168 A、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结合 B、知情意统一

C、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D、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 3.一门学科的基本实事与基本概念属于(B)。P170 A、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 C、基本能力 D、基本素质 4.阅读、写作、运算、实验等属于(A)。P170 A、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 C、基本能力 D、基本素质 5.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属于哪一个范畴(B)。P176 A、体力 B、智力 C、创造力 D、个性

6.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B)。P173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 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 7.教学应当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发展学生的(D)。P171 A、基本技能 B、观察力 C、想象力 D、思维能力 8.“经验的获得与智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是(B)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P175 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9.不符合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规律的这项是(C)。P175 A、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主要的认识任务

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教学应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发现、获得知识

D、不能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妨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0.“教学过程是学生智力发展与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这是(C)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P176 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1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是针对(D)而提出的教学规律。P177 A、教学的概念 B、学生身心发展 C、教学任务 D、师生的地位与作用 12.将新知识、新事物引人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是教学基本阶段中的(A)。P177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 13.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B)是中心环节。P178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 14.教师在教学中补充教学内容以反映最新科学成果,体现了教学的(B)。P180 A、思想性 B、科学性 C、拓展性 D、趣味性

15.教师在教学中引出内在的人生观方面的内容体现了教学的(A)。P180 A、思想性 B、科学性 C、拓展性 D、趣味性

16.教师在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教学,这是由(D)原则决定的。P181 A、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D、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1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P187 A、备课 B、上课 C、课后教导评价 D、反馈 18.在运用讲述法时,教师不应(C)。P188 A、尽可能地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发生联系 B、在讲述过程中,可不断提出并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C、不结合其他的方法 D、为学生提供科学地认识、解决问题的范例 19.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缺点在于(D)。P193 A、对基础差的学生不利 B、对基础好的学生不利 C、对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不利 D、不利于实施因材施教

三、多选题

1.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AC)。P168 A、有所联系、有所区别 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 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D、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等同于智育 2.从学校全部工作的比重看“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其理由(ABCD)。P169 A、教学工作所占时间最多 B、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全面 C、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来进行 D、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最大 3.教学的作用是(ABC)。P169 A、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 B、系统地传授知识,再生产社会经验 C、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 D、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 4.教学的任务包括(ABD)。P170-172 A、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力和实践精神 C、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D、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5.教学传授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技能包括(ABD)。P170 A、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具有现代人的素质

B、为他们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创造必要条件 C、使他们形成较为高深的科学知识

D、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6.教学过程具有与人类认识过程不同的显著特点是(ACD)。P173 A、间接性 B、目的性 C、引导性 D、简捷性 7.教学过程的实质即(ABC)。P172-173 A、师生之间的互动 B、特殊的认识活动 C、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D、特殊的情感活动 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ABCD)。P174-177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的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ABD)。P174-175 A、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学习间接经验应当以自身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 D、防止偏向任一方面的倾向 10.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ABCD)。P177-179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 11.教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BC)。P180-182 A、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B、理论联系实际

C、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D、运用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 12.上课的基本要求有(ABCD)。P187 A、目的明确 B、内容正确 C、方法恰当 D、结构紧凑

一、判断题

1.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P197 2.社会发展因素是制约德育目标确定的首要因素。()P197 3.《小学德育纲要》提出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与良好品德。”()P199 4.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的爱,它具体体现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P199 5.在实施自觉纪律教育中,教师应尽量多采用奖励而避免使用处罚的方式。()P202 6.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P203 7.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P204 8.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P204 9.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自我形成的过程。()P205 10.道德认识包括道德知识与道德判断两方面组成。()P206 11.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判断及评价,就是道德认识。()P206 1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过程”的规律,它提示教育者在实施德育中应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来进行。()P207 13.说理教育法是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P220 14.在陶冶教育法中,陶冶的方式主要有人格、环境、艺术、内容的陶冶四种。()P221 15.德育方法应视学生的不同而不同。()P222 16.对低年级的学生,最好的德育方法是自我教育法。()P222 17.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作用发挥。()P224 18.赋予班干部特定的权威是管好班级的“不二法门”。()P239

二、单选题

1.如下教育目标存在于中央哪个文件之中?“所有的人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与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地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B)P198 A、《义务教育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教师法》 D、《中小学行为规范》 2.《小学德育纲要》颁布于(B)。P198 A、1985年 B、1993年 C、1995年 D、1999年 3.《中学德育纲要》颁布于(C)。P198 A、1985年 B、1993年 C、1995年 D、1999年

4.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判断人们行为的是非善恶的一种标准称为(B)。P200 A、道德评价 B、道德规范 C、道德认识 D、道德行为

5.对学生实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主要属于(D)的内容。P201 A、自觉纪律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劳动教育 D、道德教育 6.“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这主要属于(B)的内容之一。P201 A、爱国主义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民主与法制教育 7.“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制定纪律条文,使学生负有责任感”,这是实施(A)的要求。P202 A、自觉纪律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道德教育 8.在学生的品德结构中,作为基础的是(A)。P207 A、知 B、情 C、意 D、行 9.品德构成的基础是(A)。P207 A、道德观念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0.提出社会化活动德育原则的是(A)。P210 A、杜威 B、马卡连柯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1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表明在德育过程中(A)。P212 A、知与行是紧密联系的 B、知比行重要 C、行比知重要 D、知与行是可以分割开的 12.学生的品德结构中,下列陈述正确的是(B)。P207 A、行是基础,知是关键 B、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C、意是基础,情是关键 D、意是基础,行是关键 13.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D)。P205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和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主要依据了德育的(C)原则。P216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B、正面教育 C、因材施教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15.“以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自觉,指明方向”主要依据了德育的(B)原则。P212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B、正面教育 C、知行统一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16.学生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他们的思想品德的养成是长期的过程,这提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要坚持(D)原则。P217 A、共产主义方向性 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C、因材施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17.通过创设良好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方法称为(D)。P221 A、说理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18.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的方式有(A)。P227 A、家访、书面联系、召开家长会 B、家访、召开家长会、亲子游 C、家访、书面联系、座谈会 D、家访、亲子游、座谈会 19.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要注意避免(D)。P227-228 A、突出个性,避免套话 B、用语直接,言简意赅 C、鼓励为主,促进上进 D、抓住重点,不及其余

三、多选题

1.德育目标的形成与确定受如下因素的制约(BD)。P197 A、教育者的个性 B、社会发展因素 C、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 D、人的发展因素 2.学校德育的内容包括(ABCD)。P199-203 A、理想教育 B、集体主义教 C、劳动教育 D、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 3.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P204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4.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过程的区别表现在(ABC)。P205 A、活动方式的区别 B、影响因素的区别 C、形成结果的区别 D、指导思想的区别 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ABCD)。P205-209 A、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C、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 D、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6.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表现如下(ABC)。P207-208 A、反映外部客观世界的矛盾 B、反映在学生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 C、反映在认识内容上的矛盾 D、反映在认识结果上的矛盾

7.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可以从(ABCD)的任何一方面开始。P207 A、行 B、知 C、情 D、意 8.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有(ABCD)。P210-217 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C、正面教育原则 D、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9.学校德育的途径有(ABCD)。P218-219 A、各科教学 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C、社会实践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0.各科教学是德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这是因为(ABCD)。P218 A、教学占用的时间最多 B、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时总是受到一定思想的支配而影响学生的品德 C、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 D、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内容、11.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ABCD)。P220-221 A、陶冶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指导自我教育 12.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主要有(ACD)。P222 A、德育目标 B、教师素质 C、德育内容 D、学生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 13.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作用表现为(ABD)。P223-224 A、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B、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C、是知识教育的主要力量 D、是沟通家长和学校的桥梁 14.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主要有(ABCD)。P224-227 A、教育学生努力学习B、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C、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 D、评定学生操行

一、判断题 1.《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P230 2.实行校长负责制后校长除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外,他对学校教学方面事务可以大胆决策和指挥,而不受其他人的制约。()P230-231 3.学校管理机构分为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与反馈机构。其中,决策机构为以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咨询机构为校务委员会;执行机构为校长领导下的各级执行系统;反馈机构由校务委员会与其他组织机构组成。()P231 4.学校管理的过程有计划、执行、控制、评价。()P235-236 5.共青团是学校的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P236 6.班级组织是学生学习认同群体目标,掌握群体生活规范,培养正确的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交往品质的重要环境。()P237 8.班级作为非成人组织,要完全靠外部力量来管理与控制。()P238 9.班级管理的模式有三种:功能性取向模式、行为改变取向模式、人际互动取向模式。()P240 10.果断纪律理论是行为改变取向模式的代表。()P240 11.人际互动模式注重教师行为对学生情意方面的影响。()P240 12.建立有效的班级环境是有效班级管理的最终目标。()P240 13.班级组织管理的主要工作是丰富班级管理角色和形成班级管理角色的动态分配制度。()242 14.班级文化包括三种状态:最为显性的班级环境布置、最为隐性的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风、中间状态的班级制度与规范。()P243 15.在法制社会,教育法能够运用教育活动的任何地方。()P244 16.教育执法指运用一切手段,包括行政手段或法律手段来实施教育法律的活动。()P244 17.教育执法的内容包括:推行教育法规的实施、对教育守法状况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对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委责任。()P245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9月1日开始实施,在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的地位。()P245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建国以来颁布的第一部直接与教育相关的法律。()P246 20.《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4次会议通过。()P246 21.定量评价主要运用统计与测量的方法,对被评价的资料信息进行数理化处理。()P248 22.定量评价主要关心被评价者的看法与感受。()P249 23.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之初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的一种评价,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P249 24.诊断性评价适用于全体学生,并不仅仅限于有问题、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P249 25.形成性评价的内容范围较小,但运用的频率较高。()P249 26.诊断性评价只能通过较为正式的特殊测验来进行。()P249 27.相对于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伴随教学过程经常使用的一种评价。()P249 28.终结性评价往往是一种非正式评价。()P250 29.终结性评价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等级,供升学、评比、鉴定之用。()P250 30.绝对评价常以百分等级分数形式出现。()P250-251 31.个体内差评价可以以自己也可以以同学个体为参照点而实施的一种评价。()P251 32.教师评价主要包括教学工作评价与班主任工作评价两个方面。()P251-255 33.教学工作评价有学校领导评价、教研组同事评价、学生反馈评价、教师自我表现评价组成。()P255 34.论述题、作文等属于客观性评价。()P257

二、单选题

1.党支部在中、小学校管理中主要起到(B)。P230 A、决策咨询作用 B、保证监督作用 C、民主管理作用 D、全面执行任务作用 2.督促检查教学最常见的方法是(C)。P233 A、查教案 B、考试 C、听课 D、倾听师生意见 3.对教师的工作安排一般有(A)两种。P234 A、跟班制和学年更新制 B、大循环和小循环 C、踏步循环和年级包干 D、自主选择和学生选择 4.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地位的法律是(D)。P245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每年(D)为教师节”。

A、10月9日 B、9月15日 C、9月12日 D、9月10日

6.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缺陷与问题,这是教育评价的(C)。P248 A、导向功能 B、鉴定功能 C、诊断功能 D、教学功能 7.以下关于定性评价说法错误的是(C)。P248 A、定性评价主要是一种分析性的、描述性的评价

B、定性评价主要凭借评价者个人的洞察、内省评述事物发生的过程与结果 C、定性评价只能看到事物发生的最终结果或情形

D、定性评价重视站在被评价者的立场与角度,来理解其行为的意义 8.关于形成性评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P249-250 A、它是一种伴随教学过程而进行的经常性评估 B、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给教师的教学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 C、它评价的内容范围较小,但运用的频率较高 D、它是一种独立于教学过程之外的评价 9.关于终结性评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P250 A、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即时的反馈性评价

B、是为确定学生达成整个教学目标的程度而作的评价

C、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等级,供升学、评比、鉴定之用 D、往往是一种正式的外部评价,且独立于教学过程之外 10.绝对评价是以(B)为参照点实施的一种评价。P250 A、常模 B、教学目标 C、教学任务 D、个体 11.以下不属于关于个体内差评价的是(A)。P251 A、对一个班级学生在不同学科成绩分布差异的比较评价

B、对个体同一学科不同方面的成绩表现横向比较评价属于个体内差评价 C、对个体不同学科的成绩表现进行横向比较评价属于个体内差评价

D、对个体不同时期内同一方面的成绩表现进行前后纵向评价属于个体内差评价 12.关于教育评价,下面所列举的现象中不正当的做法是(C)。P260-261 A、评价应以事实为准绳、为依据

B、评价的方法应与被评价的对象相适应、相匹配

C、评价的标准与被评价的对象可以不存在直接的、理性的联系 D、各评价标准应是内在连贯的,并得到始终如一的执行 13.以下说法不属于操作测验特点的是(B)。P258 A、主要通过观察被试实际的操作行为表现来进行评价 B、只适用于动作技能的评价 C、这种评价主要用来检测被试将知识、理解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 D、它是一种非文字测验

三、多选题

1.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较大的自主权,这些权力包括(ABC)。P231 A、决策权 B、财政权 C、人事权 D集资权 2.实行校长负责制,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BCD)。P231 A、与校其他领导的关系 B、与上级领导的关系 C、与本校党支部组织的关系 D、与教工代表大会的关系 3.我国中小学内部,学校的组织机构一般有如下类型(ABD)。P232 A、党支部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B、校长领导下的审议机构、行政组织、生产组织与办事机构 C、与校外联系的机构 D、校长、教导主任领导下的教学组织机构 4.学校管理的主要方面有(ABCD)。P232-234 A、教学管理 B、总务工作 C、教职工管理 D、学生管理 5.教学管理的主要方面(ABCD)。P232-233 A、抓好教学的组织工作 B、加强对教研组的领导 C、督促检查和指导教学工作 D、领导和组织教务行政工作 6.总务工作的主要包括(ABC)。P233 A、校舍的建设,维修与设备的购置与管理 B、生活福利工作 C、财务管理工作 D、优秀教师的评定工作 7.教职工的管理的主要方面(ABD)。P233-234 A、合理安排教职工的工作 B、培养和提高教职工 C、组织教职工的业余生活 D、考核教职工 8.对教职工工作的考核,一般分为(ACD)三方面。P234 A、考勤 B、考查 C、考绩 D、考能 9.学生管理的主要方面有(AB)。P234 A、学生思想品德的管理 B、学习、体育卫生、课外活动的管理 C、评定优秀学生 D、对犯错误的学生予以惩罚 10.班级组织的社会特征(ABC)。P237-239 A、自功能性 B、靠正式和非正式两方面的手段来维持 C、半自治性 D、基层性 11.良好班级组织的标准(ABCD)。P238-239 A、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且目标明确 B、有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C、有学生骨干形成的核心 D、有正确的班级舆论,班风良好 12.班级管理主要有(BCD)取向的模式。P240 A、认知调节 B、功能性 C、行为改变 D、人际互动 13.班级管理的原则(ABC)。P241 A、确立学生是班级主人的观念,努力开发学生潜能 B、加强班级是常管理,不能只关注少数大活动 C、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D、严格要求学生 14.班级的日常管理表现为(ABCD)。P241-243 A、班级组织管理 B、班级制度管理 C、班级自治管理 D、班级文化建设 15.我国班级组织的正式结构分为三层(ABC)。P242 A、班干部 B、小组长 C、一般成员 D、团支部

16.班级自治活动的开展主要围绕(ABCD)方面来进行。P243 A、日常生活的几个活动环节 B、阶段性的班级活动

4.19章练习题及答案1 篇四

(1){xR | x是大于1的整数}

(2){xR | x是某些整数的平方}

(3){2, {2}}

(4){{2},{{2}}}

(5){{2}, {2,{2}}}

(6){{{2}}} 解:

{2}是(3),(4),(5)的元素。2是(1),(3)的元素。下列哪些命题成立?哪些不成立?为什么?

(1){,{}}

(2) {,{}}(3){}{,{}}(4){{}}{,{}} 解:

(1)

成立(2)成立(3)成立(4)成立 设A集合={a,b,{a,b},}。下列集合由哪些元素组成?

(1)A-{a,b};(2){{a.b}}-A;(3){a,b}-A;(4)A--;(5)-A;(6)A-{}.解:

(1){{a,b},}(2)(3)(4)A(5)

(6){a,b,{a,b}} 假定A是ECNU二年级的学生集合,B是ECNU必须学离散数学的学生的集合。请用A和B表示ECNU不必学习离散数学的二年级的学生的集合。解:A∩B 设A,B和C是任意集合,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1)若AB,CD,则A∪CB∪D,A∩CB∩D;(2)若AÐB,CÐD,则A∪CÐB∪D,A∩CÐB∩D;(3)若A∪B=A∪C,则B=C;(4)若A∩B=A∩C,则B=C; 解:

(1)成立

(2)不一定成立(3)不一定成立(4)不一定成立

11(5)设A、B和C是集合,请给出(A-B)(A-C)=成立的充要条件。

解: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B∪C

试求:

(1)P();(2)P(P());(3)P({,a,{a}})解:

(1){}(2){,{}}(3){,{},{a},{{a}}} 设A是集合,下列命题是否必定成立?(1)AP(A)(2)AP(A)(3){A}P(A)(4){A}P(A)解:

(1)成立

(2)不一定成立(3)不一定成立(4)成立

设A={a,b},B={b,c},下列集合由哪些元素组成?(1)A×{a}×B;(2)P(A)×B;(3)(B×B)×B;解:

(1){(a,a,b),(a,a,c),(b,a,b),(b,a,c)}(2){(,c),(,b),({a},c),({a},b),({b},c),({b},b),({a,b},c),({a,b},b)}(3){((b,b),c),((b,b),b),((b,c),c),((b,c),b),((c,b),c),((c,b),b),((c,c),c),((c,c),b)} 设A是任意集合,A3=(A×A)×A=A×(A×A)是否成立?为什么? 解:不成立。22 证明证明:

x,xBBABA

AxABAB,xAB,xAxBA

综上,BBA

n-1*24 nN,An是集合,令Bn=An-∪Ak。证明:

k=1(1)i,j∈N,i≠j,Bi∩Bj=(2)An=Bn

n∈Nn∈N证明:(1)i,j∈N, i≠j,不妨设i

k1k1111(A1乔LAi-1乔AiAi+1 LAj-1)

n-1Bn=An-UAkk=1 Bn⊆An An⊆Bn

nNnN∀x,x∈UAn错误!未找到引用源。∃n∈N,使x∈An

nÎN设n0为满足x∈An的最小的自然数

n0-1n0-1k于是x∈An,xÏ0k=1UAx

?Bn0An0-k=1UAk尬xn NUBn

所以UAnÍn挝NnUBnN综上,An=Bn

nNnN 以1开头或者以00结束的不同的字节(8位的二进制串)有多少个? 解:27+26-25=160

上一篇:期中考表彰大会发言稿下一篇:中级会计职称 公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