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新技术

2024-09-10

数据中心新技术(精选9篇)

1.数据中心新技术 篇一

中国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技术年会召开

近日,由中国数据节能协会和中国电源学会主办的2015第五届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技术年会在北京万豪酒店隆重举行。中国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大会已经成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领域一年一度的行业盛会。本次大会围绕“高效节能 驱动未来”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上午的“节能、创新型数据中心如何实现专题峰会”上,中科院计算所张广明老师发表《数据中心规划设计存在的若干问题》的主题演讲,来自国家高性能研究中心技术研究所、北京节能环保中心等单位的专家从数据中心节能环保的建造技术谈到了绿色数据中心的节能设计新趋势,全面展现了当前中国绿色数据中心技术的发展态势,为数据中心节能高效提供了有益的建议。节能减排补贴政策成了上午论坛的热点话题,吸引了众多听众,会后许多听众想索取更多更详细的资料信息。

下午的两个分论坛主题分别为“数据中心标准推进与节能新技术应用”和“数据中心供配电系统发展与变革”。在“数据中心标准推进与节能新技术应用”分论坛上,企业的领导和专家主要介绍了当前数据中心制冷系统、散热系统、电源管理、机柜微环境,为与会观众分享了数据中心绿色节能的经验。“数据中心供配电系统的发展与变革”这个分论坛主要探讨了模块化数据中心节能实践和大数据时代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思考。参会观众从头至尾认真地聆听促使演讲嘉宾的讲解更为精彩。除了内容丰富的主题演讲,本次大会还设立了企业展示区。

从斯诺登事件到赛门铁克“数据防泄漏(DLP)”产品存在窃密后门和高危安全漏洞,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国家信息安全被日益重视。因此,未来在IT行业的投资方向可以聚焦在军工领域、互联网领域,智慧城市以及信息消费这几个方向。

然而国家大力提倡智慧城市和信息消费,搭建行业云、政务云、公共云等最终的数据和信息节点都落地在了数据中心里,数据中心迎来较大的发展空间。信息技术产业网络、平台化、服务话的趋势愈加明显,对大规模、高性能数据中心的需求愈加迫切,也推动了数据中心建设与服务需求的大幅增加。

中国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技术年会”自2011年创办以来,迄今已举办了5届,成为中国数据中心行业基础设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盛会,更是中国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核心群体回顾梳理发展历程,交流验证节能创新技术,明确前瞻发展方向的高层聚会。中国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技术年会也被认为是牵引中国数据中心产业中基础设施未来发展和市场走向、探索数据中心节能创新方略和节能技术及产品深入应用的关键标杆,成为中国数据中心产业力量和各行业用户彰显价值、沟通交流的桥梁。

2.数据中心新技术 篇二

在云计算席卷全球、云计算产业发展浪潮风起云涌的背景下, 云计算数据中心高能耗、高费用、高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探讨如何降低能耗, 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实现节能减排, 是云计算数据中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将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成绿色节能数据中心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云计算数据中心定义与能耗现状

1.1云计算数据中心定义。云计算数据中心是在传统的数据中心架构基础上, 通过充分利用虚拟化和云计算等最新信息技术, 满足企业数据安全标准并具有自我管理和自愈能力的智能数据处理中心, 其中的机械、照明、电气和计算机系统旨在实现能源效率最大化和环境影响最小化。

1.2云计算数据中心能耗现状

从图表1可以看出, 目前数据中心的能耗问题是数据中心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近年来, 我国数据中心电耗迅速增长, 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 我国服务器保有量就已达366万台, 数据中心总耗电量约为364亿k Wh, 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预测未来10年里, 我国数据中心很可能呈现爆发式增长。2015年我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将达到1000亿k Wh左右, 相当于三峡电站一年的发电量, 2020年将超过2500亿k Wh。因此, 探讨数据中心的绿色节能方法, 综合应用这些方法, 实现企业单位及服务提供商构建数据中心的成本低, 实现高效管理, 显得尤为重要。

二、云计算数据中心的绿色之道

低能耗、高能效、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节约与优化空间、限制使用有害物质、低电磁辐射、低噪音等均是绿色数据中心所需实现的最基本内容。我们从图表2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数据中心的能耗构成, 因此, 云计算数据中心节能减排可以从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2.1新能源的推广应用。衡量数据中心的能效标准和排放标准分别是PUE和CUE, 而CUE主要考虑是碳排放, 数据中心目前的电力能源来源及使用比例如图表3所示。

从全球电力能源来源及使用比例的情况来看, 电力来源主要为化石燃料, 其碳排放处于较高标准, 与建设绿色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宗旨不相符, 因此新的云计算数据中心需要增加新能源使用比例、减少碳排放。新能源在数据中心应用如何选择呢?从图表4可以看出太阳能和风能是给数据中心供能的最有前景的两种绿色能源, 新能源最主要的优点就是一旦建设好电厂就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电能, 而且管理费用较低, 运营过程中不会排放碳等污染物质。

2.2IT设备优选是云计算数据中心节能基础。服务器设备在数据中心是一项重要的设备, 占有较多的数量和空间, 也是数据中心中能耗较多的设备, 从图表2可以看到, IT设备的能耗占到了整个数据中心能耗的45%, 降低IT设备的能耗是数据中心节能设计的基础, 可以采用刀片式服务器和低功耗的处理器两个办法来实现;在IT设备中, 芯片是最主要的发热元件之一, 选用低功耗处理器是设计出低功耗IT设备的先决条件, 在同等运算量的前提下, 可以从根本上降低设备的发热量。刀片式服务器采用一体化设计思路, 与相同计算能力的常规服务器相比, 刀片式服务器可降低30%左右的能耗。

2.3基础设施设备选型与管理主导节能之路。PUE的定义为:PUE=数据中心总能耗/IT设备总能耗。我们仔细分析数据中心的能耗构成, 其实数据中心的PUE值与数据中心能耗相关的有三个变量:IT设备耗电量、空调系统的能效比CLF、UPS电源系统的功率因素PF。我们对这三个变量做如下假设和分析:假设IT设备耗电量为1, 则UPS系统的总能耗为1/PF, 空调系统消耗的能耗为1/CLF, 最后我们发现如果数据中心照明等其它方面消耗的能耗足够小, 我们会得到数据中心的总能耗约为:P=1/PF+1/CLF, 显然数值上与数据中心的PUE值相等;因此, UPS不间断电源和空调设备等基础设施的选择主导云计算数据中心绿色节能之路。

UPS不间断电源主机需要选用高效节能的UPS, 应具有实现交流电源的功率因数校正和电流谐波抑制、输入谐波失真低、功率因数高、非线性负载的适应能力强、在低负载率下也能具有高效率;UPS模块化方式可随需而变、灵活扩容;随着IGBT功率模块技术的不断成熟, 具有较高功率因数的高频UPS系统应在云计算数据中心中大力推广。

空调设备是实现数据中心绿色节能的主要对象。据统计, 85%以上的传统数据中心存在过度制冷问题, 温度设置过低问题, 只有1/3用在IT设备上, 而制冷费用占到总供电的2/3, 因此, 设计合适的系统容量、构建合理的静压系统、制定优化的运行方式是提高制冷效率的关键。

2.4虚拟化技术及管理软件深化了节能技术。

图表4描述了中国数据中心虚拟化发展路线图及通常的系统构架, 若云计算数据中心需要达到节约能耗的目的, 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合理的方式, 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

(1) 虚拟化技术:通过软件实现硬件“绿色节能”的一种有效手段。虚拟化技术是合并多台低端使用率比较低的IT设备到一台或少量的几台高端IT设备上运行。虚拟化可以提高系统适应性, 提高IT设备的有效利用率, 同时降低设备的使用能耗。

(2) 电源管理软件:IT设备的处理器都有的电源节流装置, 可采用电源管理软件设置管理策略控制电源损耗, 还可对设备进行监测、统计、控制电源消耗状况。

(3) 动环监控软件:环境设备监控软件具有对环境及空调设备、电气设备照明设备等进行显示、记录、计量、控制、报警、趋势分析和提示功能。

2.5优化气流组织, 建立合理的气流遏制系统

图表5的布局是数据中心服务器机架和其它计算设备的布局设计, 冷热通道的构建旨在通过气流管理来节约能源和降低冷却成本, 有效管理冷热通道在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节能之路中显得尤其重要;气流遏制系统的采用能较好地控制和管理冷热通道的气流,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气流组织高效运行、降低空调运行能耗、实现精确送风。

2.6建筑节能技术在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应用。数据中心由于其自身特点, 在一个建筑中无疑是一个“能耗大户”。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中是以建筑围护结构、采暖通风空调和照明用能消耗为三个主要方面来考虑建筑节能的途径与措施, 空气调节系统的室内 (一般房间) 计算参数为, 冬季:温度20℃;风速0.10≤v≤0.20m/s;相对湿度30%~65%。夏季:温度25℃;风速0.15≤v≤0.30 m/s;相对湿度40%~65%。而对于建筑物内的数据中心, 其机房区域的环境温度和湿度是基于设备环境要求和机房设计标准的, 也就是通常需要在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前提下, 加强对数据中心的机房区域进行建筑热工复合计算和设计处理;主要采用通过建筑外形设计、围护结构的节能、暖通空调系统节能控制和太阳能一体化建筑技术来有效实现数据中心绿色节能目的。

三、结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走循环经济之路, 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沿着循环经济的步伐节能减排, 云计算计算数据中心的能耗控制与节约是一个涉及多因素、多层面的复杂问题, 节能降耗是构建绿色云计算计算数据中心的关键所在;要想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 首先需要逐步采用新能源、虚拟技术的使用、更新的技术和设备、优化科学的数据中心布局、精细化管理, 然后从细微之处入手, 不断挖掘节能降耗的潜力, 通过综合治理, 达到云计算数据中心的绿色节能。

参考文献

[1]邓维, 刘方明, 金海, 等.云计算计算数据中心的新能源应用:研究现状与趋势[J].计算机学报, 2013, 36 (3) .

[2]余侃.云计算计算时代的数据中心建设与发展[J].通讯信息, 2011 (6) .

[3]蔡港.企业绿色数据中心的标准与技术探讨[J].计算机安全, 2010, 12.

[4]谢卫刚.实现节能的数据中心[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10.

3.惠普:展示数据中心节能技术 篇三

据惠普亚太及日本区企业计算及专业服务集团适应性基础设施项目总监Simon Hum介绍,惠普的新一代数据中心体验中心既面对企业的CXO,包括CEO、CIO等,也针对一些IT经理和数据中心经理,目的不仅是告诉用户惠普的技术能够解决用户数据中心目前面临的各种问题。

惠普亚太及日本区企业计算及专业服务集团售前业务主管经理Troy Syn称,惠普新一代数据中心体验中心,会向用户展示传统数据中心改造的技术与方案,“惠普可以向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工具和战略,以应对数据中心面临的最大挑战: 节能、自动化、虚拟化、整合及业务连续性”。

在绿色IT领域,绿色数据中心已成为关注重点,创建“绿色节能数据中心”势在必行。中国惠普企业计算及专业服务集团首席技术顾问朱伟雄说,没有一种单一的“良药”能完全解决当前数据中心大幅增长的能耗成本问题,只有通过综合治理才能收到明显的成效。因此,客户需要选择一个可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的服务器制造商或数据中心顾问。

为此,惠普在其体验中心中展示多种节能技术。作为惠普广泛的企业节能解决方案组合的一部分,体验中心将向客户展示“惠普热区映射服务”(HP Thermal Zone Mapping),通过一个三维模型,向客户准确显示数据中心空调的散热力度和散热区域。

同时,体验中心还将向客户展示惠普动态智能散热解决方案(Dynamic Smart Cooling),该解决方案能够帮助客户将数据中心散热成本降低40%。

体验中心的另一个看点是数据中心自动化技术,它可以解放数据中心管理人员。数据中心自动化使硬件、软件和流程能够协调工作,从而简化 IT 操作的方法组合,将高度手工作业的流程自动化,辅助 IT 运营和 IT 服务管理团队交付从设计到运营维护的各项服务。

Troy Syn介绍,作为惠普数据中心改造计划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数据中心自动化解决方案具备虚拟化技术、运营协调、网络负荷管理、服务器自动化、存储自动化、策略设置等完整自动化功能,可帮助用户充分应对业务和管理挑战,实现手工流程自动化,在节约成本的同时,真正帮助企业实现安全、高效和7×24无人值守的新一代数据中心。

4.数据中心新技术 篇四

调研报告

新技术推广中心

2015年5月25日

职工技能素质状况和岗位练兵情况调研报告

公司工会:

新技术推广中心始终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事关企业兴衰的一件大事来抓,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增加岗位练兵内容,摸索出一套满足钻井服务发展的需求、适应队伍实际的练兵方法。新技术推广中心针对不同服务的井型、不同的服务内容、开展岗位练兵技术,为新技术推广中心发展提供了不竭的人才资源。

一、大力开展岗位练兵、促进员工岗位成才

(一)开展岗位练兵的总体情况

1、新技术推广中心大张旗鼓宣传长城钻探公司先进个人张焕亮同志的先进事迹。张焕亮由一名大学毕业生,合同化就业员工,2008年7月参加工作就在井队当钻工实习,于2012年调入新技术推广中心工作,经过多年孜孜不倦的刻苦自学,成长为一名随钻部副部长,主要任务在乌审旗施工定向井服务,是定向技术服务的精英,2014年被评为长城公司先进个人,是随钻部青年人的楷模。

2、开展争当“学习、创新型职工”的活动,本着“干什么,学什么”来推进 “全员素质提升工程”,促进员工在岗位上成才。2014年,新技术推广中心到钻井二公司培训井控25人;聘请天津大港有资质的华北油田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培训定向证10人; 在钻井一公司职工培训中心,培训HSE38人,新技术推广中心自己培训5次,总计培训85人/次。新工人入厂培训5人,转岗工 人培训10人,导师带徒10人,并且签定了师徒合同10人。全年培训178人/次,培训面达到95%以上。2015年远程网上培训,新技术推广中心参加培训人数为32人,占职工人数的51%;完成培训课时占钻井一公司网上培训总课时的50%以上。受职工晋级聘技师的影响,读书自学人员较上几年前有较大变化,自学的人多了,向新技术推广中心教育干事要资料、要考试题的多了,回家休息跑图书馆的人多了,自学的积极性要较大提高。新技术推广中心有2名同志聘为工人技师。新技术推广中心充分发挥图书角的作用,保证让每本书都能发挥出最大的阅读功能。新技术推广中心每年订了书报杂志,方便职工阅读。3、2014年技能鉴定考前培训8人。及格率87.5%,2015年报名技能鉴定5人,职工要求聘请技师积极性高涨,新技术推广中心职工取得初、中、高技能等级证件率为100%。新技术推广中心各部围绕岗位练兵出了很多好点子,涌现出很多高招。如:打捞部的防掉套铣工艺技术,完井部的大尺寸套管扭矩监测工艺技术,随钻部的强化MWD规程操作工艺技术,实现了新技术推广中心服务钻井整体提速。

4、“百问不倒”是提高员工素质的有效载体。新技术推广中心随钻部五分之一人员是原井队钻工转岗工人到随钻部工作,为了提高队伍的整体技术水平,从2013年开始,新技术推广中心按照公司工会要求,开展了“每天一问,每天一题”活动。根据公司百问不倒手册中精选适合新技术推广中心工作、安全生产 方面的内容对员工进行培训学习,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由各部长负责,每天将各工种的技术题抽出一题,写在会议室的黑板上,给大家讲解一遍,由各部长主考,回答不正确的地方,大家互相纠正和补充,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认识。员工之间也会互相提问,学技术的氛围大大加强。百问不倒小册子中的题目基本已掌握,各工种的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在生产实际中得到了运用。

“百问不倒”还是帮助青年人成长的有效方法。两年来有一大批新分配了大专生,通过每天一题的学习,使他们很快熟悉了生产中的各项工艺流程和应掌握的应知应会,成为了生产中的骨干力量,姜钧、朱洪林等大专生都能独立施工水平井定向任务。

(二)岗位练兵活动中亮点

随钻服务技术提升、打入民营钻井服务市场

新技术推广中心随钻部围绕既定工作目标任务,进一步深化严细管理,创新实施“精细随钻服务技术”管理办法,不断提高基层建设水平,提升科学随钻服务能力,增强全员服务责任意识,实现了管理与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

“精细随钻服务技术”管理办法。即通过严格施工标准、分解施工流程、严肃工作纪律、细化安全地点、严明质量责任等措施。把严细管理的理念渗透到生产流程、安全管理、质量责任的各个环节,同时将责任分解到每个班组、每个岗位,保证责任落实,见到实效,为随钻部业绩持续增长提供动力。针对随钻服务的特点以及存在员工责任心不足、考核指标不细、质量意识不强的实际情况,随钻部把握“精细随钻服务技术”的关键点,从“细”入手,强化施工过程管理,提高生产时效;分解到“点”,细化安全管控措施,彻查隐患,杜绝违章;落脚于“责”,严格执行质量规定,创新实施了“精细随钻服务技术”管理办法,为增强随钻部竞争实力,打入民营钻井服务市场提供了有力保障。

截至到5月20日,随钻部给民营井队提供随钻服务4个井队,施工了5口井定向任务。

(三)岗位练兵活动的具体举措

组建新技术推广中心各部教导队,要针对服务的工序开展工作,比如,随钻部施工水平井定向,要先了解邻井定向施工情况及邻井测斜数据,防止碰套管事故发生;完井部下大套管、深井的套管要到现场指导;井下发生复杂情况,打捞部要到现场,要告诉员工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怎么处理复杂情况。

(四)基层岗位练兵的难点问题和对策建议

为把各部岗位工人和青工培养成一岗精、两岗通、三岗能的知识型员工,塑造能适应各种施工需要的高技能施工队伍,公司要以培养“岗位成才”为载体。由于工作需要随钻部、完井部、打捞部上井施工只有2人,在本岗位上练兵非常困难,建议钻井一公司培训中心聘请二线服务性专职教师1名,主要提高二线各岗位人员的素质。

二、技能素质状况

1、职工队伍技能素质总体情况

截止2015年5月20日,新技术推广中心,现有职工63人,(男职工58人,女职工5),其中合同化58人、市场化5人。大学生21人,其中正式党员34人,团员5人。

其中高级工程1人,工程师16人,会计师1人,助理工程师23人,技术员3人,工人技师2人,高级工7人,中级工8人,初级工2人。

新技术推广中心:下设经营部职工20人(其中党员14人),随钻部职工31人(其中党员10人),打捞部职工4人(其中党员4人),完井部8人(其中党员6人)。

年龄情况:50-59周岁以上有19人,40-49周岁以上有8人,30-39周岁以上有25人,20-29周岁以上有11人。各部长平均年龄44.5岁,全部是合同化职工担任。

2、基层队人才缺口情况分析

新技术推广中心打捞部,总计有4名职工,王加相同志56周岁助理工程师,文化程度:初中,郭万贵同志56周岁工程师,文化程度:中专,张学林同志51周岁高级工,文化程度:职高,张力强同志37周岁,文化程度:中专,参加工作后自学本科生,于2015年4月份调入打捞部工作,能独立处理井下事故最少1年以后。

徐文涛副主任主要是打捞部工作,于2015年12月份离岗。因此,新技术推广中心缺少有经验、成熟的井下事故处理的高级工程师人才。

3、弥补基层队伍人才缺口和技能短板对策建议

建议:一是积极引进成熟型技能人才,懂管理,懂技术的,能处理井下各种复杂情况的人才到新技术推广中心打捞部工作。二是从油田职工待业青年中公开招聘大中专毕业生,作为合同制放到操作岗位上,锻炼几年就是好的操作人才。三是招聘大学本科真才实学的优秀毕业生,放到关键技术操作岗位,签订合同几年不能离开本岗。这样,技能需求就提高了。待业青年到岗位后,不但能够使岗位操作人员相对稳定,还能够减轻职工子女的就业压力。

新技术推广中心

5.数据中心新技术 篇五

2015年6月22日

(林景先生毕业于福建经济管理行政学院经济管理学专业。曾任福建经纬集团销售总部任销售总监,长乐市金林来纺织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业务部经理、副总经理,长乐市金磊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2010年9月在福清市元洪工业区与他人一起创建“福建经纬新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现兼任福建经纬新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

一、企业技术中心的基本情况:

经纬新纤于2012年3月成立了“化学纤维研发中心”,中心主任为林景先生,副主任为生产技术副总及外部专家。该中心下设研发设计部、中试检测部、信息交流部及研发综合部,同时还设立了专家委员会,委员会由中国昆仑工程公司(原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德国欧瑞康公司、闽江学院等外部专家组成,主要为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引进、开发进行技术咨询,同时也承担了解决行业技术难题及应对突发生产状况的指导职能。企业参加科技活动人数68人,直接从事研发和实验科技人员25人,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约5000万元。

自研发中心成立以来,公司积极推进有色纤维、阻燃纤维、产业纤维、高性能纤维、超细旦纤维等新型纤维的研发,以及熔体直纺工艺技术的升级改造,目前已拥有“阻燃性聚酯纤维的制造工艺”发明专利及“阻燃性聚酯纤维的制造设备系统”、“中空多槽三维卷曲涤纶细旦纤维”等7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因为新技术的应用,保证了公司产品的产质产量,极大地提升了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企业技术中心的发展规划及近中期目标

近期目标

公司始终把研发中心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重心,并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评定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中心建设、提升研发能力、创造科技成果。特别对有色纤维、阻燃纤维、超细旦纤维等新型纤维等技术的研究,形成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材料核心技术,并不断推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系列产品,加快产业化、规模化进程。

中期目标

为保证化学纤维研发中心的长期发展,中心将对各级管理制度及责任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同时对研发经费的保障、创新成果的激励以及产学研合作的延续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

公司每年将提取不少于销售收入3%的金额作为研发经费,保证科技人员的活动经费及购置仪器设备所需资金,培养高技术高水平的科研人才;研发中心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对创新人才的工作业绩、研发价值及新产品中试效果每年进行相应的配套奖励,对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优先考虑加薪、进修学习,营造创新氛围;公司将秉承“诚信、合作、共赢”的企业精神,继续与中国昆仑工程公司(原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德国欧瑞康公司、黎明职业大学等学院和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新产品的研发、新工艺的改善以及新技术的交流合作,以此提升整体研发水平和产品品质,带动地区及周边下游企业的健康发展,达成合作共赢的目的。

2、企业技术中心组织架构,含各部门具体职责工作。

研发中心由公司技术中心主任负责,同时负责专家委员会的领导工作,统一协调管理公司技术研发创新的全面工作,主要负责公司技术研发的战略审定,负责研发中心各项制度的审定。

专家委员会主要由中国昆仑工程公司(原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德国欧瑞康公司、闽江学院等外部专家组成,为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引进、开发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充分利用各专家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行业优势,借船出海,借鸡生蛋,从而缩短了企业的研发周期,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

信息交流部负责新产品的市场信息搜集、交流、调研,为技术和工艺研发提供方向支持;负责专利、品牌的申报、维护,技术项目的申报及技术资料的归案管理。

研发设计部根据产品研发成果和公司的设备及工艺等实际情况,负责新产品的设计、新型设备的选型等工作。期间需承担拟定新产品工艺流程的职责,并对现有工艺流程提出技术升级改造方案,参与处理工艺流程上存在的问题。

中试检测部主要负责新产品和新工艺流程的质量检测,通过对原料、制程、成品的检测及时反馈异常参数指标,制定检验检测技术的标准,全程参与新产品中试活动,以及认证体系相关工作。

研发综合部主要组织研发部及其他工程师进行对外技术交流、工艺培训、人才输送等活动,实现技术管理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以及研发中心的后勤保障工作。

3、企业在技术创新基础条件建设方面开展的工作,包括企业在研究开发中的市场分析和可行性研究、新增研发试验设备等方面的情况。

公司确定以市场需求和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为导向,化学纤维研发中心和营运中心积极推进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化学纤维的市场需求和前景分析,和专业机构进行合作,进行了新产品的可行性分析。积极推进现有工艺流程的改善,提升效率,改善品质,降低成本。

公司为确保研发中心的投入和经费,按销售收入3%提取技术研发经费,另外争取国家、省、市、区等各级政府部门的科技拨款。公司不断加大技术研发的建设力度,中心根据公司的研发方向及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增设研发、实验及检验仪器,目前研发设备仪器的原值约5000万元。在引进国际一流新产品生产线的同时,通过自主技术论证与改造对新产品进行中试和生产,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效益,提升了公司品牌影响力及核心竞争力。

4、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工作开展情况。

公司已与中国昆仑工程公司(原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德国欧瑞康公司、黎明职业大学、闽江学院等单位进行合作,形成“产学研联合体”,注重技术引进、工艺研发等工作,对引进的先进设备及前沿工艺进行充分的技术分析和最佳改造,在推进新产品研发和新工艺升级过程中,研发中心提升了整体科研水平和产品品质。同时,公司还与本地区下游棉纺企业达成“诚信、合作、共赢”精神,通过企业沟通、内部交流、市场方向定位,建立了资源共享平台及长期合作机

制。

阻燃性纤维系列产品在研发中心的努力下,对阻燃性纤维相关理论及应用率先开展研究,有效解决了阻燃纤维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材料力学性能、徐变、热膨胀系数等理化性能不同,有机物之间适配问题的技术瓶颈,实现了阻燃纤维高性能、低成本的技术攻关,从而突破阻燃纤维的生产局限,实现了技术集成创新与高性能倍增。本系列产品属国内行业高端产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大大提高了国内此类产品的品质。

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的立业之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已成为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研发中心在短时间内创造了7项实用新型专利及1项发明专利,为企业注入创新活力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品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产品和产业的自主发挥了关键作用。

5、企业及技术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开展的工作,包括网络硬件建设、软件开发、信息技术在技术创新中的运用等。

研发中心信息化建设是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其建设水平是企业整体办公自动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目前,研发中心及生产系统已基本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的建设,聚酯中央控制系统、前纺中央控制系统、后纺中央控制室、化验自动分析系统等都已经投入运行,生产数据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到达中纺院和德国欧瑞康技术支持中心,并能直接在网上进行数据修正。公司已基本建立了完整的生产线视频网络监控系统和仪电设备自动监控系统,使操作人员对生间装置进行过程监视、控制、操作和管理,进

一步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节省人力的同时,安全生产也得到有效保障。2014年,公司开始导入ERP信息管理系统,并在今年正式启用;同时,公司正在推进“两化融合贯标试点”的项目工作,对生产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技术作进一步升级,支持研发中心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6、技术创新团队及人才培养情况,含人才引进、激励等方面的情况。

公司建立了以技术中心主任为带头人、领域专家为核心成员的化学纤维研发中心,中心拥有多位高级专家及博士。技术中心林景主任从事纺织化纤生产行业多年,技术水平高、研发能力强,得到同行业人士的广泛赞;外部专家由福建省纤维检验局、福建省轻纺设计研究院、闽江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和教授组成,均为领域内的权威人士。以上成员为公司技术创新、技术研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公司十分重视技术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工作。2014年,公司已与黎明职业大学制定了基础技术人才引进计划,建立人才输送平台,同时公司为长丝项目引进了行业内的高端人才,旨在为新型纤维壮大研发队伍,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

公司已建立完善的薪酬、绩效和晋升管理机制,对创新人才的工作业绩、研发价值及新产品中试效果每年进行相应的配套奖励,营造创新氛围。获政府奖励的科技项目按补助的80%奖励给科技人员;每年给予有贡献的科技人员 “优秀员工”奖励,同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加薪、进修学习和提升级等时优先考虑。

公司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培训制度,技术中心每年定期安排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学习;公司和德国欧瑞康公司、中国昆仑工程公司(原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等合作,定期或不定期外派技术人员进行进修和学习;同时技术中心下设的技术培训中心将每月组织生产人员的培训

工作。公司将持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为技术人才提供优质的工作环境,稳定创新团队。

7、企业技术中心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及经济效益。

研发中心成立以来,先后多次为公司提出节能降耗技术改良方案、生产工艺改进等方案,在生产投运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取得了7项实用新型专利及1项发明专利。技术中心有效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成果,在改进技术的基础上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效节约能源,提高了产品品质。

短纤后纺车间是公司生产涤纶短纤维的最后工序,以前所生产的产品油剂损耗率较大,油剂无法回收利用,后经进行工艺技术改进,采用技术改造,调整工艺,对油剂进行循环利用,年可节约成本60万余元。另外,包装车间是成品包装的主要工段,传统包装成品方式需耗费大量人工,后经技术中心现场踏勘及反复实验和现场研究,对设备进行改造升级,彻底解决了人工问题,每月仅此一项就节约生产成本约10万元。此项技术受到业内人数的广泛赞誉。

8、企业及企业技术中心的长期目标。

6.数据中心新技术 篇六

数据挖掘的过程实际就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所以其基础就在于数据的分析方法。要想确保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就必须确保所采用算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获取数据潜在规律,并采取多元化的分析方法促进问题的解决和优化。以下就几种常见的数据分析教学方法做出简要的说明。一是归类法,主要是将没有指向和不确定且抽象的数据信息予以集中,并对集中后的数据实施分类整理和编辑处理,从而确保所形成的数据源具有特征一致、表现相同的特点,从而为加强对其的研究提供便利。所以这一分析方法能有效的满足各种数据信息处理。二是关联法,由于不同数据间存在的关联性较为隐蔽,采取人力往往难以找出其信息特征,所以需要预先结合信息关联的表现,对数据关联管理方案进行制定,从而完成基于某种目的的前提下对信息进行处理,所以其主要是在一些信息处理要求高和任务较为复杂的信息处理工作之中。三是特征法,由于数据资源的应用范围较广,所以需要对其特征进行挖掘。也就是采用某一种技术,将具有相同特征的数据进行集中。例如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时,主要是对大批量复杂的数据分析,对非常复杂的模式进行抽取或者对其趋势进行分析。而采取遗传算法,则主要是对其他评估算法的适合度进行评估,并结合生物进化的原理,对信息数据的成长过程进行虚拟和假设,从而组建出半虚拟、半真实的信息资源。再如可视化技术则是为数据挖掘提供辅助,采取多种方式对数据的挖掘进行指导和表达[1]。

7.数据中心新技术 篇七

集中式网络架构 (CNA) 或“光纤到桌面”是光纤面向未来设计的典型案例, 然而这些网络都已经过时。在网络骨干网和数据中心领域中, 大多数网络管理者都会遇到相似的情况, 当带宽需求增加时, 早期的多模光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 出现可用距离下降的问题。导致许多客户都开始更换OS2光纤, 因为这种光纤的“未来”发展空间非常有限。

我们在数据中心网络中使用的许多光连接器, 比如Biconic、ST、MTRJ甚至SC连接器, 现在都已经过时或者即将过时。同时, 光网络技术的国际标准远落后于目前数据中心网络的发展需求, 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市场的需求驱动光纤和铜缆技术要向更高带宽和更高密度的方向去发展。过去, 客户认为他们在CNA光纤网络的投资, 购买的是未来的最终产品, 事实上, 当今的应用需求和行业标准及实际操作并不完全相符。因此, 了解这种差距有助于避免在过时的光纤技术上继续投资。

光纤像数据中心的其他技术一样, 要不断与持续增长的带宽需求保持一致。曾经被认为是“高”带宽的多模光纤已经发展到了极限。随着多模光纤技术的不断发展, 带宽能力也能得到不断提高。有趣的是在这条发展的道路上, 清晰的体现了多模光纤的局限性。光器件的一系列小改进和调整就能实现更高的带宽能力。然而, 对于现代数据中心而言, 有必要重新考虑光纤网络的设计和安装规范。

表1为光缆的传输距离和速度。

多模光纤标准 (OM3或OM4) 是目前大多数数据中心应用所选择的传输媒介。OM3/OM4光纤提供的带宽大幅增加, 能支持40G和100G的应用, 并适应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对带宽的需求, 这并非表示单芯光纤就可以支持40G或100G的长距离传输;而是标准已经允许多芯光纤并行工作, 提供N×10G的总带宽, 其中N是所用光纤的数量。这样与8芯光纤一起工作, 可以提供40G的双向带宽, 同理20芯光纤可以提供100G的连接。

虽然采用光纤并行传输可以解决高带宽的需求问题,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仍会有一些问题。通常我们把每个光纤链路看作两个连接器——发送器和接收器。那么如何并行使用8芯或者20芯光纤?所幸多年前NTT就研究出多芯光纤的并行处理方法。像MPO这样的多芯光纤连接器, 可以将多芯光纤组织起来, 在逻辑和机械上实现其性能, 如图1所示。

数据中心的设计需要精心规划和组织, 以确保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有时候我们历经艰难才明白, 某种特定的布线方式最终会带来灾难。例如, TIA 942数据中心标准描述了一个数据中心的最佳实施方案, 以便应用于数据中心布线设计, 这些概念规定了在数据中心内部分配资源的配线区域, 因此一种实用的光纤解决方案必须支持多个连接点, 如图2所示。

数据中心需要具备高扩展性, 可以采用许多潜在的应用、拓扑结构和架构方式来实现。数据中心运营方正在寻找可以节约资金并优化运营成本的模式, 这就需要设计者设计小规模并能快速扩展的模块化系统。这些可变更、可重新部署以及可重复利用的解决方案则提供了搭建用的模块。图3就是一个具有高度可扩展性的设计方案的实例。

除了配线灵活和提供多路光纤外, 光纤的可支持距离能极大地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以大型数据中心为例, 大型数据中心需要支持多个连接点并且覆盖的区域面积要大。光纤布线系统能够支持的最大距离, 则成为主要的考虑因素。

所以需要制定能支持40G和100G的布线应用规范。我们知道OM3光纤的点到点连接可以在100m的传输距离内支持40G和100G的应用。OM4光纤可以支持150m的传输距离。重要的是如何将其应用到现实的数据中心设计中, 包括对区域布线和分层架构的多链接和互连配线 (很少采用点到点的配置) 。互连配线损耗导致可支持的传输总距离降低, 然而, 由互连配线损耗导致的传输距离损失并非恒定不变。在系统设计中包括多链接和配线区域, 这些因素对可靠性的影响, 客户必须了解而且要考虑好。

比如8G光纤通道的应用必须按其特有的规则来部署。对于光纤通道和以太网, 需要遵守的规则是数据中心结构化布线时要采用高性能的光纤和连接器。正如低带宽的光纤已经过时, 当前的ISO和TIA光纤连接标准也跟不上时代。目前行业标准规定每个连接器的损耗是0.75d B。只有两个“标准”连接器才能在现代高速应用中, 满足最大允许连接损耗标准。好消息是如今的技术可以轻松超出连接器损耗的“标准”。而坏消息是当我们设计一个实际的数据中心时, 不能继续参照这些标准值, 我们需要用新的办法来定义光纤系统的性能。

设定行业标准的目的是明确定义无风险设计。过去, 最终用户不需要自行设计解决方案, 因为行业标准能提供设计准则和通用应用支持。试想, 如果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行业标准, 那么用户会面临什么?一个典型的设计实例:需要带3段跳线的160m长的光纤链路, 这个链路支持8G光纤信道需要多少距离?如果需要更多的跳线或更长的传输距离时该怎么办?谁来验证新的布线配置?可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并且支持所有有源设备厂商的产品?我们的“新标准”应该是什么?

定义这个“新标准”可以从元器件的角度来实现。例如公认的连接器损耗“标准”值是0.75d B, 但是, 实际上我们可能真正期望的损耗值是0.2d B, 甚至更小。在实际应用中设定一个总的系统损耗最大值, 可能低于1.5d B。因此, 从可允许的总损耗中减去所用光纤的损耗, 再除以所用连接器的数目, 这样就可以得到所需连接器的性能。最后, 我们可以把损耗值与布线厂商宣称的产品声明做一比较。请注意, 为确保设计的一致性, 供应商必须确保最大损耗值, 而不是使用像“平均值”或“典型值”之类产生乐观的假象数据。

在这种方法中, 最终用户设计系统并验证应用支持。供应商通常不负责设计整个系统, 但需要提供设计决策所需要的大量数据。有些最终用户认为应该有更好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有些厂商能提供应用指南, 以表2为例。通常, 采用数据中心拓扑结构的基本设计元素来描述整体的应用支持。

应用指南 (参考表2的4G光纤通道表格) 能帮助客户满足对新应用的需求。在评估数据中心设计需求之后, 就可以确定光纤支持的距离、连接器的数目以及传输速度。对符合表2的数据中心设计方案, 客户就能简单的验证并确保能支持所需应用。

数据中心的设计、应用和容量经常发生变化。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从4G光纤通道扩容到8G光纤通道, 就需要再增加存储应用的带宽。新技术能提供更高的吞吐量, 一般来说, 新一代设备的端口密度也趋于增加。对采用的新设备进行评估时要考虑两个问题:当前的基础架构支持速度需要升级吗?是否有足够的空间满足新交换机上端口数?同样, 我们可以采用厂商提供的应用指南来回答这些问题。

表3规定了新应用带来的影响, 当速度增加时最大可支持传输距离就下降。以OM4光纤为例, 表3列出光缆支持的最大距离 (如使用6个LC和6个MPO耦合器) , 8G光纤通道支持150m, 而4G光纤通道支持340m。虽然连接器数目比较多, 但它反映了某些应用的实际需求。

网络规划师和数据中心设计者可以利用这些表格来检测网络升级是否可行。如果规划要求开发更高的速度, 那么可以提前选择区域大小和配线拓扑结构以保证未来的应用。未来的规划可能包括16G光纤通道, 与8G光纤通道相比, 16G光纤通道导向器的覆盖区域可能更小。同样, 以16G光纤信道应用支持表格作为考虑依据, 确定16G交换机能提供的最长距离和配线组合, 那么在数据中心初期设计拓扑结构时, 就可以确保将来要采用的16G技术, 这个方法也适用于40G和100G以太网的规划。应用指南的表格能提供设计和实施的指导方针, 如表4所示。

8.数据库新技术 篇八

的软件产业——DBMS产品及其相关工具和解决方案。

随着各类信息系统与数据库的建立,在过去若干年的时间里都积累了海量的、不同形式存储的各类数据。这些数据十分繁杂,仅仅依靠目前数据库的查询检索机制和数据处理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滿足现实的需要。数据中隐藏的深层次的丰富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掘和利用。人们迫切地需求把数据变成知识,把知识变成决策,把决策变成利润(财富)。使之有效地在管理和决策中发挥作用,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且,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已成为当前信息化的核心任务之一。然而,随着用户应用需求的提高、硬件技术的发展和Internet/Intranet提供的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交流方式,促进了XML数据库、数据仓库技术、联机分机处理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相互渗透,互相结合,成为当前数据库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形成了数据库新技术。

1、XML数据库

XML数据库是一个能够在应用中管理XML数据和文档的集合的数据库系统。XML数据库是XML文档及其部件的集合,并通过一个具有能力管理和控制这个文档集合本身及其所表示信息的系统来维护。XML数据库不仅是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库,像管理其它数据一样,持久的XML数据管理包括数据的独立性、集成性、访问权限、视图、完备性、冗余性、一致性以及数据恢复等。这些文档是持久的并且是可以操作的。 XML数据库不仅是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库,像管理其它数据一样,持久的XML数据管理包括数据的独立性、集成性、访问权限、视图、完备性、冗余性、一致性以及数据恢复等。这些文档是持久的并且是可以操作的。

与传统数据库相比,XML数据库能够对半结构化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取和管理。如网页内容就是一种半结构化数据,而传统的关系数据库对于类似网页内容这类半结构化数据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提供对标签和路径的操作。传统数据库语言允许对数据元素的值进行操作,不能对元素名称操作,半结构化数据库提供了对标签名称的操作,还包括了对路径的操作。 当数据本身具有层次特征时,由于XML数据格式能够清晰表达数据的层次特征,因此XML数据库便于对层次化的数据进行操作。XML数据库适合管理复杂数据结构的数据集,如果己经以XML格式存储信息,则XML数据库利于文档存储和检索;可以用方便实用的方式检索文档,并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全文搜索引擎。另外XML数据库能够存储和查询异种的文档结构,提供对异种信息存取的支持。

2、数据仓库技术(DW)

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DW)是信息领域中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数据库新技术,是决策支持系统(dss)和联机分析应用数据源的结构化数据环境。数据仓库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项目;是一个环境而不是一件产品。数据仓库提供用户用于决策支持的当前和历史数据,这些数据在传统的操作型数据库中很难或不能得到。数据仓库最根本的特点是物理地存放数据,而且这些数据并不是最新的、专有的,而是来源于其它数据库的。数据仓库的建立,能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源,把数据转换为信息,从中挖掘出知识,提炼成智慧,最终创造出效益。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数据仓库应用所带来的好处。

数据仓库是支持管理决策过程、面向主题、集成的、稳定的时变的数据集合。它将大量用于事务处理的传统数据库进行数据的清理、抽取和转换,并按决策主题的需要进行重新组织。数据仓库的逻辑结构可分为近期基本数据层、历史数据层和综合数据层,其中综合数据是为决策服务的。数据仓库是不可更新的,数据仓库主要是为决策分析提供数据,所涉及的操作主要是数据的查询;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43期2014年第11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数据仓库是随时间而变化的,传统的关系数据库系统比较适合处理格式化的数据,能够较好的满足商业商务处理的需求。

3、知识数据库

知识数据库的功能是如何把由大量的事实、规则、概念组成的知识存储起来,进行管理,并向用户提供方便快速的检索、查询手段。因此,知识数据库可定义为:知识、经验、规则和事实的集合。知识数据库系统应具备对知识的表示方法;对知识系统化的组织管理;知识库的操作;库的查询与检索;知识的获取与学习;知识的编辑; 库的管理等功能。知识数据库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的结合。

4、并行数据库系统

并行数据库系统是并行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的结合,其发挥多处理机结构的优势,将数据库在多个磁盘上分布存储,利用多个处理机对磁盘数据进行并行处理,从而解决了磁盘“I/O”瓶颈问题,通过采用先进的并行查询技术,开发查询间并行、查询内并行以及操作内并行,大大提高查询效率。其目标是提供一个高性能、高可用性、高扩展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而在性能价格比方面,较相应大型机上的DBMS高得多。并行数据库系统作为一个新兴的方向,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还很多,但可以预见,由于并行数据库系统可以充分地利用并行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并行计算机最重要的支撑软件之一。

5、模糊数据库系统

模糊数据库是指能够处理模糊数据的数据库。模糊性是客观世界的一个重要属性,传统的数据库系统描述和处理的是精确的或确定的客观事物,但不能描述和处理模糊性和不完全性等概念,这是一个很大的不足,为此,开展模糊数据库理论和实现技术的研究,其目标是能够存储以各种形式表示的模糊数据,数据结构和数据联系、数据上的运算和操作、对数据的约束(包括完整性和安全性)、用户使用的数据库窗口用户视图、数据的一致性和无冗余性的定义等都是模糊的,精确数据可以看成是模糊数据的特例;模糊数据库系统是模糊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的结合,由于理论和实现技术上的困难,模糊数据库技术近年来发展不是很理想,但他已在模式识别、过程控制、案情侦破、医疗诊断、工程设计、营养咨询、公共服务以及专家系统等领域得到较好的应用,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数据库系统发展到今天,其核心技术是依然是数据管理。随着新应用领域不断涌现,数据对象趋于多样化,数据库工作者也应该不断扩宽数据库的研究领域,在众多新领域中勇敢地承担起其中的数据管理研究开发任务。数据库工作者应该具有这样的意识,哪里有数据,哪里有数据管理的任务,哪里就有数据库研究和开发的课题。面对新的挑战,我们要继承数据库技术和其他技术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努力探索新的途径、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来提高和改善对数据和信息的使用。

9.数据加密技术(定稿) 篇九

非常简单的,很容易理解。加密与解密的一些方法是非常直接的,很容易掌握,可以很方便的对机密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

一:数据加密方法好范文版权所有

在传统上,我们有几种方法来加密数据流。所有这些方法都可以用软件很容易的实现,但是当我们只知道密文的时候,是不容易破译这些加密算法的(当同时有原文和密文时,破译加密算法虽然也不是很容易,但已经是可能的了)。最好的加密算法对系统性能几乎没有影响,并且还可以带来其他内在的优点。例如,大家都知道的,它既压缩数据又加密数据。又如,的一些软件包总是包含一些加密方法以使复制文件这一功能对一些敏感数据是无效的,或者需要用户的密码。所有这些加密算法都要有高效的加密和解密能力。

幸运的是,在所有的加密算法中最简单的一种就是“置换表”算法,这种算法也能很好达到加密的需要。每一个数据段(总是一个字节)对应着“置换表”中的一个偏移量,偏移量所对应的值就输出成为加密后的文件。加密程序和解密程序都需要一个这样的“置换表”。事实上,系列就有一个指令‘’在硬件级来完成这样的工作。这种加密算法比较简单,加密解密速度都很快,但是一旦这个“置换表”被对方获得,那这个加密方案就完全被识破了。更进一步讲,这种加密算法对于黑客破译来讲是相当直接的,只要找到一个“置换表”就可以了。这种方法在计算机出现之前就已经被广泛的使用。

对这种“置换表”方式的一个改进就是使用个或者更多的“置换表”,这些表都是基于数据流中字节的位置的,或者基于数据流本身。这时,破译变的更加困难,因为黑客必须正确的做几次变换。通过使用更多的“置换表”,并且按伪随机的方式使用每个表,这种改进的加密方法已经变的很难破译。比如,我们可以对所有的偶数位置的数据使用表,对所有的奇数位置使用表,即使黑客获得了明文和密文,他想破译这个加密方案也是非常困难的,除非黑客确切的知道用了两张表。

与使用“置换表”相类似,“变换数据位置”也在计算机加密中使用。但是,这需要更多的执行时间。从输入中读入明文放到一个中,再在中对他们重排序,然后按这个顺序再输出。解密程序按相反的顺序还原数据。这种方法总是和一些别的加密算法混合使用,这就使得破译变的特别的困难,几乎有些不可能了。例如,有这样一个词,变换起字母的顺序,可以变为,但所有的字母都没有变化,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但是字母之间的顺序已经变化了。

但是,还有一种更好的加密算法,只有计算机可以做,就是字字节循环移位和操作。如果我们把一个字或字节在一个数据流内做循环移位,使用多个或变化的方向(左移或右移),就可以迅速的产生一个加密的数据流。这种方法是很好的,破译它就更加困难!而且,更进一步的是,如果再使用操作,按位做异或操作,就就使破译密码更加困难了。如果再使用伪随机的方法,这涉及到要产生一系列的数字,我们可以使用数列。对数列所产生的数做模运算(例如模),得到一个结果,然后循环移位这个结果的次数,将使破译次密码变的几乎不可能!但是,使用数列这种伪随机的方式所产生的密码对我们的解密程序来讲是非常容易的。

在一些情况下,我们想能够知道数据是否已经被篡改了或被破坏了,这时就需要产生一些校验码,并且把这些校验码插入到数据流中。这样做对数据的防伪与程序本身都是有好处的。但是感染计算机程序的病毒才不会在意这些数据或程序是否加过密,是否有数字签名。所以,加密程序在每次到内存要开始执行时,都要检查一下本身是否被病毒感染,对与需要加、解密的文件都要做这种检查!很自然,这样一种方法体制应该保密的,因为病毒程序的编写者将会利用这些来破坏别人的程序或数据。因此,在一些反病毒或杀病毒软件中一定要使用加密技术。

循环冗余校验是一种典型的校验数据的方法。对于每一个数据块,它使用位循环移位和操作来产生一个位或位的校验和,这使得丢失一位或两个位的错误一定会导致校验和出错。这种方式很久以来就应用于文件的传输,例如。这是方法已经成为标准,而且有详细的文档。但是,基于标准算法的一种修改算法对于发现加密数据块中的错误和文件是否被病毒感染是很有效的。

二.基于公钥的加密算法

一个好的加密算法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具有这种能力:可以指定一个密码或密钥,并用它来加密明文,不同的密码或密钥产生不同的密文。这又分为两种方式:对称密钥算法和非对称密钥算法。所谓对称密钥算法就是加密解密都使用相同的密钥,非对称密钥算法就是加密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钥。非常著名的公钥加密以及加密方法都是非对称加密算法。加密密钥,即公钥,与解密密钥,即私钥,是非常的不同的。从数学理论上讲,几乎没有真正不可逆的算法存在。例如,对于一个输入‘’执行一个操作得到

结果‘’那么我们可以基于‘’,做一个相对应的操作,导出输入‘’。在一些情况下,对于每一种操作,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确定的值,或者该操作没有定义(比如,除数为)。对于一个没有定义的操作来讲,基于加密算法,可以成功地防止把一个公钥变换成为私钥。因此,要想破译非对称加密算法,找到那个唯一的密钥,唯一的方法只能是反复的试验,而这需要大量的处理时间。

加密算法使用了两个非常大的素数来产生公钥和私钥。即使从一个公钥中通过因数分解可以得到私钥,但这个运算所包含的计算量是非常巨大的,以至于在现实上是不可行的。加密算法本身也是很慢的,这使得使用算法加密大量的数据变的有些不可行。这就使得一些现实中加密算法都基于加密算法。算法以及大多数基于算法的加密方法使用公钥来加密一个对称加密算法的密钥,然后再利用一个快速的对称加密算法来加密数据。这个对称算法的密钥是随机产生的,是保密的,因此,得到这个密钥的唯一方法就是使用私钥来解密。

我们举一个例子:假定现在要加密一些数据使用密钥‘’。利用公钥,使用算法加密这个密钥‘’,并把它放在要加密的数据的前面(可能后面跟着一个分割符或文件长度,以区分数据和密钥),然后,使用对称加密算法加密正文,使用的密钥就是‘’。当对方收到时,解密程序找到加密过的密钥,并利用私钥解密出来,然后再确定出数据的开始位置,利用密钥‘’来解密数据。这样就使得一个可靠的经过高效加密的数据安全地传输和解密。

一些简单的基于算法的加密算法可在下面的站点找到:

三.一个崭新的多步加密算法

现在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加密算法,据说是几乎不可能被破译的。这个算法在年月日才正式公布的。下面详细的介绍这个算法

使用一系列的数字(比如说位密钥),来产生一个可重复的但高度随机化的伪随机的数字的序列。一次使用个表项,使用随机数序列来产生密码转表,如下所示:

把个随机数放在一个距阵中,然后对他们进行排序,使用这样一种方式(我们要记住最初的位置)使用最初的位置来产生一个表,随意排序的表,表中的数字在到之间。如果不是很明白如何来做,就可以不管它。但是,下面也提供了一些原码(在下面)是我们明白是如何来做的。现在,产生了一个具体的字节的表。让这个随机数产生器接着来产生这个表中的其余的数,好范文版权所有以至于每个表是不同的。下一步,使用技术来产生解码表。基本上说,如果映射到,那么一定可以映射到,所以(是一个在到之间的数)。在一个循环中赋值,使用一个字节的解码表它对应于我们刚才在上一步产生的字节的加密表。

使用这个方法,已经可以产生这样的一个表,表的顺序是随机,所以产生这个字节的随机数使用的是二次伪随机使用了两个额外的位的密码现在,已经有了两张转换表,基本的加密解密是如下这样工作的。前一个字节密文是这个字节的表的索引。或者,为了提高加密效果,可以使用多余位的值,甚至使用校验和或者算法来产生索引字节。假定这个表是的数组将会是下面的样子

变量是加密后的数据,是前一个加密数据(或着是前面几个加密数据的一个函数值)。很自然的,第一个数据需要一个“种子”,这个“种子”是我们必须记住的。如果使用的表,这样做将会增加密文的长度。或者,可以使用你产生出随机数序列所用的密码,也可能是它的校验和。顺便提及的是曾作过这样一个测试使用个字节来产生表的索引以位的密钥作为这个字节的初始的种子。然后,在产生出这些随机数的表之后,就可以用来加密数据,速度达到每秒钟个字节。一定要保证在加密与解密时都使用加密的值作为表的索引,而且这两次一定要匹配

加密时所产生的伪随机序列是很随意的,可以设计成想要的任何序列。没有关于这个随机序列的详细的信息,解密密文是不现实的。例如:一些码的序列,如“可能被转化成一些随机的没有任何意义的乱码,每一个字节都依赖于其前一个字节的密文,而不是实际的值。对于任一个单个的字符的这种变换来说,隐藏了加密数据的有效的真正的长度。

如果确实不理解如何来产生一个随机数序列,就考虑数列,使用个双字(位)的数作为产生随机数的种子,再加上第三个双字来做操作。这个算法产生了一系列的随机数。算法如下:

如果想产生一系列的随机数字,比如说,在和列表中所有的随机数之间的一些数,就可以使用下面的方法:

××××

××××

××××

××

变量中的值应该是一个排过序的唯一的一系列的整数的数组,整数的值的范围均在到之间。这样一个数组是非常有用的,例如:对一个字节对字节的转换表,就可以很容易并且非常可靠的来产生一个短的密钥(经常作为一些随机数的种子)。这样一个表还有其他的用处,比如说:来产生一个随机的字符,计算机游戏中一个物体的随机的位置等等。上面的例子就其本身而言并没有构成一个加密算法,只是加密算法一个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测试,开发了一个应用程序来测试上面所描述的加密算法。程序本身都经过了几次的优化和修改,来提高随机数的真正的随机性和防止会产生一些短的可重复的用于加密的随机数。用这个程序来加密一个文件,破解这个文件可能会需要非常巨大的时间以至于在现实上是不可能的。

四.结论: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确保一些敏感的数据只能被有相应权限的人看到,要确保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不会被篡改,截取,这就需要很多的安全系统大量的应用于政府、大公司以及个人系统。数据加密是肯定可以被破解的,但我们所想要的是一个特定时期的安全,也就是说,密文的破解应该是足够的困难,在现实上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短时间内。

上一篇:赠书仪式活动方案下一篇:追梦吧少年希望工程圆梦行动2020观后心得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