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的智慧城市战略和实践

2024-09-26

欧盟的智慧城市战略和实践(共4篇)

1.欧盟的智慧城市战略和实践 篇一

XXXXXXX公司 XXXXXX有限公司

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二O一五年七月

为推进智慧XXXX建设与信息产业发展,AAAAA公司(以下简称“AAA”)与XXXXXX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X”)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原则,经友好协商,决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XXX将利用智慧城市先进的建设运营理念和融合的IT技术,全面参与智慧XX规划、建设和运营,在面向市民、企业、城市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多方面提供IT解决方案和服务。AAA将发挥其优良的产业聚集、政府服务和政策优势,积极支持XXX科技在XX发展。双方经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签订本战略合作协议。

一、XXX全面参与智慧XX的规划、建设和运营 XXX依托其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整合、公共服务应用、企业信息化、城市管理应用方面和信息安全服务等的独特经验和优势,为智慧XX建设与发展提供相关服务。包括:

1、进行智慧XX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搭建智慧城市模型,制定行动路线,绘制智慧XX建设和发展的长远蓝图,选择*******为试点(首期工程)先行先试。

2、建立城市云计算中心和城市级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建设城市云计算中心及相关的信息安全体系,为智慧XX建设提供安全、可信、可靠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级信息交换共享平台,为智慧XX建设在信息资源层奠定基础,实现部门资源的整合、互通。

3、建设市民服务云平台。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以市民网页、民生热线和智慧社区为载体,融合政务功能和商业功能为一体,面向市民建设全市统一的服务云平台,包括支撑平台、服务网点、服务终端、服务团队等。

4、建设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平台。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行政管理、社区卫生等业务领域的综合应用、信息互通和协同应用,强化健康服务网络,提高卫生业务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医疗卫生改革,真正实现医疗资源均等化,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5、参与智慧XX示范工程建设,包括食品安全溯源、智能交通等智慧工程,借助XXX的全球资源整合能力,自身并带动上下游企业参与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助推物联网产业发展。

二、XXX全业务落地

依托上述合作项目,XXX各项业务在XX的全面落地,并以XX为基地,向全国拓展类似业务。

三、AAA积极支持XXX工作

1、AAA依法向XXX提供最?支持,包括市场、资金、税收、服务配套、人才配套等方面。

2、AAA支持XXX发挥自身IT技术和产品优势,参与智慧XX建设。

四、成立战略合作协调组,协调推进双方合作事宜 合作协调组组成如下: AAA方协调组组长:******* AAA方协调组副组长: *******

*******

******* 成员:*********************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XXX方协调组组长:*********** XXX方协调组副组长:********* 成员:****************************。

协调组下设协调联络组,由AAA和XXX相关人员组成。协调组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联络组经常性召开工作会议,推动落实协议内容,协调合作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六、本协议采取中文文本一式肆份,双方各执贰份,具有同等效力。

七、本协议未涉及的其它事项,由双方进一步友好协商解决,并以书面形式形成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

八、本协议有效期为2015年x月至201x年x月。甲方:AAAA公司

乙方:XXX科技有限公司

授权签字人:

授权签字人:

月 5

2.欧盟的智慧城市战略和实践 篇二

XXXXXX系统有限公司

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二O一二年一月

为推进智慧XX建设与信息产业发展,XX市政府人民政府(以下简称“XX市政府政府”)与XXXXXX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CCXXX”)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原则,经友好协商,决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CCCXXX将利用智慧城市先进的建设运营理念和融合的IT技术,全面参与智慧XX规划、建设和运营,在面向市民、企业、城市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多方面提供IT解决方案和服务。XX市政府政府将发挥其优良的产业聚集、政府服务和政策优势,积极支持CCCXXX在XX发展。双方经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签订本战略合作协议。

一、CCCXXX全面参与智慧XX的规划、建设和运营

CCCXXX依托其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整合、公共服务应用、企业信息化、城市管理应用方面和信息安全服务等的独特经验和优势,为智慧XX建设与发展提供相关服务。包括:

1、进行智慧XX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搭建智慧城市模型,制定行动路线,绘制智慧XX建设和发展的长远蓝图,选择清河为试点先行先试。

2、建立城市云计算中心和城市级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建设城市云计算中心及相关的信息安全体系,为智慧XX建设提供安全、可信、可靠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级信息交换共享平台,为智慧XX建设在信息资源层奠定基础,实现部门资源的整合、互通。

3、建设市民服务云平台。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以市民网页、民生热线和智慧社区为载体,融合政务功能和商业功能为一体,面向市民建设全市统一的服务云平台,包括支撑平台、服务网点、服务终端、服务团队等。

4、建设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平台。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行政管理、社区卫生等业务领域的综合应用、信息互通和协同应用,强化健康服务网络,提高卫生业务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医疗卫生改革,真正实现医疗资源均等化,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5、参与智慧XX示范工程建设,包括食品安全溯源、智能交通等智慧工程,借助CCCXXX的全球资源整合能力,自身并带动上下游企业参与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助推物联网产业发展。

二、CCCXXX全业务落地

依托上述合作项目,CCCXXX各项业务在XX的全面落地,并以XX为基地,向全国拓展类似业务。

三、XX市政府人民政府积极支持CCCXXX工作

1、XX市政府人民政府依法向CCCXXX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支持,包括市场、资金、税收、服务配套、人才配套等方面。

2、XX市政府人民政府支持CCCXXX发挥自身IT技术和产品优势,参与智慧XX建设。

四、成立战略合作协调组,协调推进双方合作事宜

合作协调组组成如下:

XX方协调组组长:*******

XX方协调组副组长:

*******

*******

*******

成员:市发展改革委、经信委、科技局、财政局、规划局、计生委、民政局、交通局、公安局、教育局、商务局、人社局、国税局、地税局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

CCCXXX方协调组组长:

CCCXXX方协调组副组长:

成员:。

协调组下设协调联络组,由XX市政府经信委、清河区政府和CCCXXX相关人员组成。协调组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联络组经常性召开工作会议,推动落实协议内容,协调合作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六、本协议采取中文文本一式肆份,双方各执贰份,具有同等效力。

七、本协议未涉及的其它事项,由双方进一步友好协商解决,并以书面形式形成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

八、本协议有效期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

甲方:XX市政府人民政府

乙方:XXXXXX系统有限公司

授权签字人:

授权签字人:

3.欧盟的智慧城市战略和实践 篇三

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一体、服务为先,重点加强教育、文化、卫生和社区等领域信息化建设,逐步形成新型的全方位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应用体系,全面提高教卫文领域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实施“数字健康”计划,建立新型的卫生管理和医疗服务模式。

提升卫生医疗信息公共服务能力,按照国家卫生部的统一部署,强化“医疗联合体”价值,着重推进以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应用、实时医疗影像等信息整合和共享为核心的数字健康工程,实现新区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全面整合和互联互通。建立集健康远程教育、医疗在线咨询、医疗健康信息分享、网上互动社区为一体的医疗健康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医疗信息服务。加快推进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和应用,整合各级医院业务流程和医疗信息资源,远程实时监测慢性病人和居家老人健康状况,实现网上远程诊断、专家会诊、在线检查等应用。加强疾病预防和疫情监控系统建设,有效应对和控制季节性、突发性、规模性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提高对重大或高危传染疾病的预测预警和控制能力。

实施“数字教育”计划,建立智慧型终身教育体系。

整合各方教育资源,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推广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教研、管理、家校互动中的创新应用。在中小学校开展“电子书包”试点,普及以智能终端为载体的“一机通”式的教学管理、生活管理、小额支付、信息查询的信息化服务与应用。构建和推广终身教育服务平台,积极推动以电视、手机、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终身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加快推动科普信息化,鼓励科研院所、社会企业提供科普资源共享服务,集成国内外现有科普图书音像等资源,并加以数字化和网络化,提升科学技术教育、传播和普及的效率和效益。

实施“数字文化”计划,拓展先进文化传播途径。

创新浦东文化资源的管理和共享机制,加强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提升浦东网络电视制播平台功能,加快文化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能级,以新区图书馆为依托,建设网上图书馆和一批社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形成规模适当、布局合理、贴近居民的新型图书馆网络服务架构。探索建立浦东公共文化交流与服务机制,整合新区各种文化资源,通过网络建立面向国际的文化交流渠道,扩大浦东新区优秀文化的影响力。

(4)民众生活关爱工程,推动智能服务从“分散低效”向“智能互动”明显转变

积极应用新技术和新模式,为居民提供更为安全、便捷、健康、愉快、高效、绿色的智慧化生活环境。

实施“智慧社区”计划,促进社区管理和服务方式转变。

以街镇为依托,构建亲民便捷的社区服务信息综合平台,并将社区事务延伸到居(村)委;针对浦东新区面积大、部分居民“人户分离”等特点,本着“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便民利民、安全可控”的原则,逐步实现社区事务受理模式从“本地受理本地办结”向“本地受理全区通办”转变。试点推进电脑、电视、手机“三屏互动”,探索应用电视作为公共服务渠道,完善通信运营商、有线电视提供的为民声讯服务,形成“网上和网下相结合,网络和实体相结合”的新型社区服务形态。到2015年,完成100%街镇的社区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城市区域智能小区覆盖面达到55%。

试点推进“市民卡”计划。

以上海市推进二代社保卡工程为契机,扩展社保卡应用领域,有效整合多种公共服务功能(如医疗保险、小额支付、乘公交车、租借图书、租公共自行车等),并在自助服务终端方面积极创新,形成“多卡合一、全区通用”的“市民卡”。

实施“智慧家居”计划,建立智能生活新模式。

建立“科技助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为居家养老人员提供远程体质监测、健康咨询、紧急救助等快速、畅通、安心的服务,提升为老服务水平。开展“智能小区”应用示范,围绕终身教育、社区安全、居家养老、环保节能等重点领域,应用移动物联网、三网融合等技术,让居民享受到智能、环保、便捷、高效的生活服务。开展“数字家庭”应用示范,通过家用电器和社区公共设施的信息互联,实现实时远程控制、安全监控等,提升居住的舒适性、便利性、娱乐性和安全性。建设智能呼叫中心,集热线电话、互联网查询和单键呼叫“三位一体”,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民生一体化服务。实施“数字人保”计划,使社会保障服务更加高效便捷。

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救助等信息资源的多维共享,加快信息系统向社区、农村全面覆盖。提升劳动就业信息服务能力,有效对接企业用工和劳动者求职需求信息,提供适合于各类劳动者的培训、就业、维权和生活服务等的网上受理和信息推送,实现城乡劳动力信息资源引导和共享。

《“智慧城市”(扬州)建设行动计划》

(六)实施民生幸福体验计划

推进医卫、教育、食品安全等民生保障信息化工程,推动民生服务的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使得全体市民更好的分享城市信息化与智慧化的建设成果,打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在医疗卫生领域,建设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智能医卫平台,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在全市范围的共享,确保全体市民获得快捷、方便、均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在教育领域,建设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推进智慧校园(数字校园)试点示范工程,为教育均衡化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应用延伸渠道。在住房保障方面,建立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一体化信息平台,进一步规范保障房的管理。在食品安全领域,建设扬州市民生产品追溯系统,实现对重点食品和药品的“正向可跟踪,逆向可追溯”目标,确保食品、药品生产与流通安全。在文化传承领域,建设具有扬州特色的文化资源库,整合各类文化资源、文化遗产,建设多渠道的文化信息化传播渠道和文化交流信息平台,促进扬州市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建设数字档案收集、存储、管理和利用的服务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数字档案综合管理和开发利用。在文娱生活方面,以三网融合为契机,建设智能综合视听信息化系统,以电视为载体为公众提供便捷丰富的视听综合体验。

“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5个项目:智能医卫建设项目、智能教育建设项目、民生产品追溯系统项目、名城文化传承项目、智能综合视听信息化系统项目。

20、智能医卫建设项目

在现有卫生门户网站的基础上,整合各类卫生业务信息,构建区域医卫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医院专家信息、在线预约等功能,并通过网站、短信、电话等多种方式向市民提供发布、查询、咨询、预约等服务。推进中小医院的HIS平台建设,为中小医院、社区医院、农村医疗机构提供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公共平台,实现医院经济管理、药品监管、临床诊疗、统计分析等基本功能,提升中小医院信息化水平。发挥大医院龙头作用,试点推进区域卫生协同平台建设,以电子病历的统一共享为核心,实现大医院与社区医院之间在医疗资源共享、患者病历信息共享、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协作功能与流程,形成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协同与业务协作,推进全市医疗信息数据标准化建设。整合、对接市民卡系统、社会保障信息平台,实现一卡预约、挂号、就医、结算等服务。与扬州市应急指挥平台对接,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加强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三大体系”的数据交互和信息共享,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力争到2015年,实现居民健康档案在中心城区覆盖率80%,县(市、区)覆盖达到30%,市区和县(市、区)医院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50%;HIS平台覆盖100%的中小医院,60%的社区医院与大医院实现双向转诊和区域医疗资源协同。

2011年,构建区域医卫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医院专家信息、在线预约等功能,推进中小医院HIS平台建设。

2012年,试点推进区域卫生协同平台建设,实现大医院与社区医院之间在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协作功能与流程,并与市民卡系统、社会保障信息平台整合、对接。

2013年起,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平台。

21、智能教育建设项目

立足于“资源的整理发布平台、信息交流的沟通平台、教育应用的推广平台”三点定位,搭建教育信息资源库系统,完善全市面向学生的课程资源库、面向教师的电子备课资源库以及面向专项应用的教育专题库,实现全市教育信息资源集中管理。建设扬州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以数字媒体等远程数字化应用为支撑手段,推进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工程。推进“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示范项目,通过多种先进信息化手段,整合学校的各类应用系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快捷、安全和智能化的校园教学、校园科研、校园生活功能,为学校管理者,提供整合的校园安全、校园设备和一体化校园综合管理功能。重点推进面向中小学的“电子书包”智能应用和面向大专院校的“智能校园卡”系统。以城市带动农村,形成数字化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

力争到2015年,实现市区和县(市)学校的(义务)教育课程资源库电子化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70%,重要教育工作执行情况信息化管控覆盖90%的中小学校,农村学校远程教育应用覆盖率达到80%。

2011年,建设课程资源库、电子备课资源库、教育专题库,建成教育信息资源库系统。2012年,推进“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示范项目,先期选取两所中小学、两所大专院校开展试点示范,突出展示“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信息化综合应用成果,制定扬州“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与规范。

2013年起,将教育资源、教育服务通过电子化手段推送给全市农村学校,提升城乡学校网上结对水平;规模推广“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形成扬州“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的新模式。

22、民生产品追溯系统项目

基于RFID技术、视频监控等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扬州市民生产品追溯系统。率先围绕放心肉工程“一个规划,四个系统”建设展开。建立监管平台,实现远程视频监控。建立包括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冻运输、冷冻销售的冷链配送系统。利用RFID、条码、CPU卡等多种技术,建立各个加工环节的正向可跟踪,逆向可追溯系统。设立配套机构,构建整合12315商务举报投诉在内的服务平台,建立商务行政综合执法系统。在放心肉工程基础上,将民生产品追溯平台的系统服务覆盖范围向县、乡两级延伸,逐步扩展到主要食品行业的监管和可追溯,并向农产品、药品等其他重点行业拓展,最终实现扬州重要民生产品监管与追溯的全过程覆盖。

力争到2015年,民生产品追溯平台覆盖5个以上重点行业。

2012年,实施放心肉工程“一个规划,四个系统”的建设,实现各个加工环节的正向可跟踪,逆向可追溯目标。

2013年起,将民生产品追溯平台的系统服务覆盖范围向县、乡两级延伸,逐步扩展到主要食品行业的监管和可追溯,并向农产品、药品等其他重点行业拓展。

23、名城文化传承项目

名城文化传承项目包括文化信息共享平台、大运河(扬州段)数字管理平台、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四部分内容。

一是建设扬州文化信息共享平台。以扬州建城2500年为契机,以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建设具有本市特色的文化资源库,对文物和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档案资源、图书资源、美术作品、工艺美术品(漆器、玉器、剪纸等)、旅游资源等进行有效整合。基于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构建包括古建筑、古运河、古树名木等文化古迹图层。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开发、维护和推广机制,鼓励具有地方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创作和研发,实现文化信息挖掘、整理、采集、维护和推广的长效和常态化。建设多渠道的文化信息传播渠道和文化交流的信息平台,大力发展文化门户网站、数字报业、网络杂志、数字电台,网络电视等新的传播形态,促进扬州市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二是建设大运河(扬州段)数字管理平台。按照国家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的总体部署,利用新技术手段加强对大运河的保护与管理能力。建设大运河档案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收集整理大运河遗产档案材料。建设大运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针对威胁大运河遗产价值及真实性、完整性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进行监测。建设大运河保护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大运河遗产信息共享、智能分析、专家评价等,实现国家、省、遗产地管理机构三级互联的保护管理模式。建设大运河遗产阐释信息系统,通过GIS、虚拟三维模型、flash动画、门户网站等,向公众展示大运河风貌与保护成果。

三是建设扬州数字图书馆。建立馆藏图书资源库,将馆藏图书资源,尤其是具有扬州地方特色的图书资源进行信息化采集、整理和转换。完善与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省图书馆、院校及其他相关单位的图书资源交换通道与交换体系,与市文化信息共享平台对接,丰富数字图书馆馆藏。建立完善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同时建设数字图书馆网站,为公众提供便捷的查询和借阅服务。

四是建设数字档案基础数据库和各类专题数据库。对档案馆馆藏传统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建设基于政务数据交换平台、互联网的数字档案收集、存储、管理和利用的服务平台。加强数字档案资源的有序分类、整理和整合,推进全市各级各类档案馆(室)的区域化应用及管理。推进数字档案馆与全省档案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对接,实现省、市、县三级数字档案综合管理和开发利用。

力争到2015年,扬州文化门户网站年点击率达到100万次以上,数字图书馆年浏览次数达到100万人次,数字档案服务在全市各级档案馆(室)100%覆盖。

(1)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平台

2012年,启动扬州特色文化资源信息库和文化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推进基于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文化古迹和园林等图层的开发。

2013年起,实现文化信息共享平台与建设、园林、旅游等相关信息系统、扬州数字图书馆等的对接等。文化信息共享平台逐步延伸到乡村和社区。

(2)建设大运河(扬州段)数字管理平台

2011年,启动大运河档案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和大运河遗产监测预警管理平台软件开发工作,完成大运河扬州段的数据初始化工作。2012年,启动大运河遗产展示信息系统和大运河保护决策支持系统建设。2013年,推广大运河数字管理平台的应用。(3)建设数字图书馆

2012年,启动馆藏图书资源库建设,完善图书馆业务信息化系统。

2013年起,启动网上图书馆建设,实现网上服务;扩展数字图书馆馆藏,实现与院校、民间图书馆、收藏馆等的对接;逐步将数字图书馆服务范围延伸到县(市)。

(4)建设数字档案馆

2012年,完善数字档案基础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对档案馆馆藏传统文档进行数字化转换;建立数字档案收集、存储、管理和利用的服务平台。

2013年起,加强数字档案资源的分类、整理和整合,完善数字档案馆的应用范围,对接省档案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并将数字档案服务延伸到县。

24、智能综合视听信息化系统项目

依托数字电视网络,以云计算系统为核心,综合运用数字化电视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建设智能综合视听信息化系统。推进扬州市区标清电视双向化改造,实现双向互动和互联网接入。推进智能综合视听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建设,实现家庭电视机、电脑、智能手机之间的内容和信息相互关联。配合政府门户网站群建设,推进互动电视网站建设。在数字电视网络中引入电视商务、电视购物等高清版面的电视网站应用,将政务信息、社会服务、文化教育等信息应用推向市民家庭。构建智能综合视听信息化系统开放平台和配套运营服务体系。依托扬州云计算中心数据中心,进一步增强用户端互动机顶盒的服务能力。

力争到2015年,扬州城市数字电视双向化普及率达到100%;各级政府电视网站普及率达到100%;智能综合视听信息化系统覆盖扬州100%县(市)城区;市区90%的家庭使用智能综合视听信息化系统。

2011年,推进扬州市区数字标清电视双向化改造,鼓励各级政府建设电视网站。

2012年,完成手机遥控器系统的研发工作,建设智能综合视听信息化系统开放平台。2013年起,与运营商深度合作,开展家庭信息化管理中心建设,依托云计算技术不断提升数字电视服务能力。

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 重点专项四: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以市民需求为导向,在教育、卫生、社区生活服务等公众关注度高的民生领域,推进广覆盖、易使用的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信息化,让市民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个性化服务。

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

以政务外网为依托,建设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络,连通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信息系统;按照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和数据标准,通过市、区县两级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遵循自动建档、自动更新原则,为每位市民建立涵盖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的电子健康档案;建立辅助决策和协同医疗服务系统,减少重复用药和检验检查,支撑用药智能提醒,开展影像会诊、远程医疗咨询等医疗服务,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制定医疗卫生发展政策提供辅助决策;建设市民健康服务门户网站,及时发布与市民相关的卫生医疗信息,为市民提供在线健康咨询、健康知识宣教、个人健康档案和检验检查报告网上查询、医疗服务资源网上查询和预约的“一站式”服务。

——数字教育工程。

以上海教育资源库为依托,优化教育系统网络基础设施,完善和推广上海教育系统跨校认证与应用,构建覆盖不同教育类型的优质教育资源库,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校际共享及向社会开放;采用“数字课程资源+移动学习终端+教育服务平台”的模式,开展数字化教学试点,促进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实现学生自主便捷、高效和个性化学习;以“上海学习网”为依托,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终身学习档案建立等服务,探索建立各类成人教育课程学分和学习成果相互认定、转换的机制及学分银行系统。

——社区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

以街道为主体,以社区为单位,建设统一的社区生活服务资源库,探索建立完善的社区生活服务配送系统,建设以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的社区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逐步提供就餐、家政、维修等日常生活服务项目。

——电子账单服务平台。

进一步推进水、电、燃气和通信等公用事业账单电子化,依托“市民信箱”和“付费通”平台,构建全市公用事业电子账单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数字电视、移动终端等多种渠道,为市民提供公用事业账单查询、管理和缴费的“一站式”服务,鼓励市民使用电子账单替代纸质账单。

——市民问诊式虚拟气象台。

拓展建设基于高楼、草地、路面、水面等不同环境的城市综合气象体征信息采集网,加强气象信息资源的开放度、共享度,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移动终端等多种渠道,为市民提供出行、健康、防灾、居家生活等多样化、个性化、互动式的气象信息服务。

重点专项五:电子政务。

以方便公众办事、缩小数字差距、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效率为出发点,加强党政机关间的信息共享,促进业务协同办理,优化服务方式和渠道,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便捷性。

——建设和完善网上党建服务平台。满足党务公开、舆论引导、政策解读、宣传教育等公众信息服务需求;提供视频接待、网上信访、群众建议征集等互动应用;开展在线学习培训、网上组织生活、党内监督、宣传统战等应用;对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进行服务和指导。

——人才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依据《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完善整合上海人才发展环境综合服务门户、重大人才工程管理平台及人才发展管理监控平台,采用网络化的人才信息申报管理模式,积累人才信息库,提供对各类人才发展指标的分析和比对,为社会人才发展和领导决策服务。

——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平台。建设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平台,收集整理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电子政务平台上形成的各类电子文件,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覆盖面广的文件资料收集网络和运行机制,确保各单位电子文件实现随时形成、随时收集、随时利用。

——网上行政审批服务平台。以透明公开、提高效率、全程监管为总体目标,围绕行政审批事项,推进涵盖市、区县两级的企业注册登记、企业投资建设工程、规划土地审批、电子监察等系统建设运行,规范政府网上审批和服务;建立网上行政服务中心,实现行政审批数据共享、协同办理、绩效管理,并联审批事项网上办理覆盖率达到100%。

——第二代社会保障卡。

依据国家有关社会保障卡的规范和标准,建设技术更先进、功能更全面、基于国产加密算法的第二代社会保障卡系统,将社会保障卡和居住证作为前端载体,实有人口数据库和数据交换平台作为后台支撑,承载相关职能部门的持卡办理事务,为市民提供信息记录、电子凭证、信息查询、身份认证等便捷的公共服务。

——政府网站无障碍改造。依据网站无障碍改造设计规范,推进全市政府网站无障碍改造,力争50%政府网站的无障碍水平达到《信息无障碍身体机能差异人群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一级标准,提升视力障碍群体访问政府网站的便捷性。

——市民服务综合热线。

逐步整合政府各部门对外服务热线,建设涵盖咨询、投诉、办事等各类功能的统一的市民服务综合热线,形成业务受理、跟踪督办、处理反馈、市民回访的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初步形成非紧急类事务“一号式”热线服务体系。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在全市实行农村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依托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千村通工程”,建设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监管平台,实现集体“三资”管理及运行情况的实时查询、实时分析、实时监管,确保农村集体“三资”保值增值,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的合法权益。——社区事务综合服务平台。

完善社区事务受理、协同办理系统,提供社区事务在线咨询、自助服务、办事进度查询等服务,实现各部门社区事务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办理,推进服务模式从“一门式”向“一口式”转变;试点并加快推广社区事务“区内通办”,提升社区事务受理的便捷性和透明度。

——法人网上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充分利用、整合现有法人数字证书,建设法人网上身份统一认证系统,实现法人数字证书统一管理、一证多用、电子印章加载等功能,进一步完善证书服务渠道和收费模式等机制,为各类法人在不同政府部门、不同业务系统在线办理各类事项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服务,为全市各类政府网上办事平台提供信息安全支撑和信任服务保障。

重点专项六: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以信息资源集约采集、充分共享、有序开发为目标,大力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应用,不断完善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信息资源体系,促进重点领域基于信息共享的业务协同,探索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利用的方式和机制,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法人信息共享和应用系统(二期)。

基于法人信息共享和应用平台,拓展覆盖所有登记类、资质类、监管类的法人信息,形成多角度、全方位反映各类法人综合信息的数据库,积极推进基于法人信息的食品安全监管、建筑市场整顿、安全生产监管、企业诚信建设、企业投资分析等重点领域的业务应用,实现法人信息的区县共享,逐步向社会提供法人基础信息查询服务。

——空间地理信息共享应用。

建设空间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众提供信息浏览、查询检索、信息加载、系统搭建等“一站式”地理信息综合服务;搭建基于统一空间地理参照系的城市空间地理信息共享交换平台,逐步实现全市相关行业空间地理信息的共享和交换。

——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按照试点先行、标准配套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急、交通、工程建设、食品安全监管等领域为重点,开展政务信息资源分类、编目、注册和共享,加快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平台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形成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政务信息资源体系,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社会化利用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服务平台。

依托信用服务机构,利用各政府部门、各行业协会、各园区、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及各市场主体等在互联网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建设以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搜索查询为特征的互联网搜索平台,向社会提供便捷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检索、比对评价等服务。

智慧舟山建设纲要

重点工程五: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工程。

整合行业主管部门、中介组织、信息服务商、行业专家等各方面资源,构建政府资助、企业运营的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中小企业提供网站建设、政策咨询、知识产权、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等一站式服务,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力争到2015年,全市80%以上中小微企业享受平台提供的在线服务。

(二)协同整合、系统推进,构建融合服务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依靠“网格化管理 组团式服务”和市民卡工程的良好基础,整合面向市民的公共服务,构筑市民融合服务体系,加快智慧健康、智慧教育和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保、民政、计生、城乡社区等领域的服务能力,打造居民生活智能便捷、公共服务城乡均等的宜居舟山。

重点工程六:社会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工程。

围绕社会公共管理服务,整合市民卡和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城乡一体的服务体系,推进信息共享、业务融合和数据交换共享,全面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服务能力。

--市民卡建设。

充分整合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资源,建设完善市民卡运营管理平台,创新经营方式,拓展电子支付功能,构建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市民卡服务体系,推动市民卡在政府公共服务、公用事业服务、商业便民服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依托市民卡信息系统,整合面向渔农民的公共服务资源,建设渔农村社区综合信息服务站,为渔农民提供政策、法律、科技、市场、日常生活等信息服务。到2015年,市民卡户籍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市民卡应用覆盖医疗、社保、民政、计生、残联、文化、公交、旅游、水电煤缴费和小额支付等居民生活各主要领域,渔农村社区综合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

--网格化管理服务提升建设。

依托 “网格化管理 组团式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政府各职能部门服务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制订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建设完善网格化便民服务机制,推进网格化平台与市民卡平台的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实现与基础数据库的数据交换共享,创新手段,拓宽渠道,丰富内容,全面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政民互动能力,促进平安舟山、和谐舟山建设。到2015年,形成以电话、短信、网站、市民卡等多终端并行,免费公共服务与个性化增值服务融合共享的便民服务系统。

重点工程七:智慧健康工程。

构建具有跨区域、跨机构卫生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市、县(区)二级卫生信息平台,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为切入点,以市民卡为纽带,有效整合全市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提升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医疗协同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整体水平,满足“标准社区服务、新型医疗服务、新式公卫服务、新颖公共服务、创新卫生管理”要求。到2015年,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达到95%以上,电子病历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使用率100%,实现市民卡一卡预约、挂号、就医和结算。

重点工程八:智慧教育工程。

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家校互动中的创新应用,在现有城乡结对学校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深化“校际共同体”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范围,基本实现全市中小学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并扩大与全省和长三角名校的网络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与推进基于3G、物联网、云计算和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教学、虚拟实验和移动学习等现代信息化教学学习方式,构建全社会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全市人民整体文化水平。

重点工程九:文化资源共享工程。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建立健全公益性的文化信息共享平台和共享机制。普及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成相对完整地记录舟山城市发展轨迹的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库,构建以海洋文化为特色的面向全球的文化传播体系,推进与旅游服务等平台的对接和信息交互。整合市内外各图书馆、高校、企事业单位数字图书资源,建设舟山海洋数字图书馆,建立面向普通市民的通用综合图书数据库,提供各类数字图书、数字期刊资源的检索和在线查阅服务。推进实体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实现实体馆藏书籍网上预约、借阅、检索及试读等功能,布建街区自助图书馆系统,实现市民卡在图书服务中的广泛应用。到2015年,市本级馆藏文化资源数字化率达到30%,数字图书馆年浏览量达到100万人次。

重点工程十:数字档案工程。

根据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结合舟山实际,推进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和档案登记备份中心建设,建设完善面向用户的档案信息服务系统,推进数字档案的在线接收、备份和检索等服务,推动档案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信息系统的共享与协同,进一步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到2015年,市本级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到100%,实现馆藏档案在线查询服务。

厦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

重点工程6:医疗云

使用云计算技术,改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分散重复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实现数字医疗设备资源共享,降低投入和管理成本,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医疗、保健服务。

一是医疗数据中心建设。在迁移各厦门公立医院IT设施至统一的云中心的同时,基础设施资源(计算、存储、网络带宽、数据库等)进行虚拟化和池化管理。

二是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建设统一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电子病历、收费、医嘱、检验、影像、体检、运营、后勤管理等功能模块,在此基础上向我市公立医院提供统一的软件服务。

“十二五”期间,通过医疗云建设,厦门市各医院将全面实现全市所有医疗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各医院上线运行临床路径管理系统、住院病人腕带识别系统、远程医疗系统等,建设医院物流系统,加强耗材管理,进行数据挖掘,提升公共卫生管理水平。推广居家看护,建设住家病人监测等系统,全面实现网上挂号,满足群众就诊、自我健康保健、临床管理、科研教学及事故查询等需要。

重点工程7: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对厦门现有各门类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加工整合,并通过厦门文化信息网、互联网、有线电视等方式传送到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等,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市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改善和提升城乡基层群众的文化服务。

一是整合开发文化信息资源。通过数字化加工使文化信息资源成为全民的共享资源,坚持藏用并重原则,整合数字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及广电、教育、科技、农业等部门的优秀数字信息资源,推进文献、曲艺、音像资料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开发和应用,支持动漫、出版、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制作的发展,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二是建设海西文化信息平台。与中央各部门、各地方的相关系统和工程项目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利用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的网络平台建设海西文化信息平台,加强文化信息的传播。

“智慧常州”总体规划(2012—2016)

(三)着力推动智慧民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智慧常州发展注入活性因子

按照“以人为本、便民惠民”原则,着力解决市民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深化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养老与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以市民卡工程为切入点,加快整合政府服务、公共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的民生服务事项,丰富服务渠道,打造集中、主动、个性化的服务,加快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建设,全面提升民生服务水平,提高公众幸福指数。

1.重点工程

(1)市民卡与智慧民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按照政府主导、统一管理、市场驱动的原则,在全市统一的人口基础信息库及信息交换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建成集政府公共服务、公用事业服务、商业便民服务于一体,具备身份识别、电子凭证、信息查询、小额支付等功能的市民卡系统,到2015年发卡数达200万张以上,全面实现市民卡“多卡合一、一卡多用”的目标。以常州市民卡平台为基础建成常州市智慧民生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多层次、多渠道的民生服务。

2013年,优化市民卡发放机制,加大政府投入、设定牵头单位。设置社区服务点,为市民及时办理办卡、补卡、充值、查询、挂失等业务。

依托常州市市民卡网站,搭建常州市智慧民生服务平台,全面整合各领域、各渠道的服务资源,如市民卡、服务热线、行政审批等内容,且围绕民生服务的客观需求及未来发展趋势,打造具有信息服务、在线办事、网格互动、生活助手、市民卡管理、数据开放、虚拟空间、信息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便民服务平台。

2014年,增加市民卡服务内容,融合政府公共服务(办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业务;作为市民电子病历及健康档案应用中的身份凭证;作为低保户、社会救助对象等特殊人群在入学、就医、就业、公用事务等领域享受优惠政策的凭证;实现借书证、校园卡、公共健身卡等功能)公共事业服务(公交、出租、轮渡、停车等小额支付功能;实现水、电、煤气、有线电视、通讯等缴费功能;实现部分景点年卡、门票等电子凭证功能。)商业便民服功能(小额电子钱包功能,可持卡在部分商场、宾馆、酒店、加油站等场所消费支付)功能。

(2)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示范工程

以社区管理为龙头、社区服务为重点,将3G网络、物联网与信息技术集成运用于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有机整合现有的社区信息化系统,构筑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方面的统一信息服务体系,实现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小区和家庭生活化智能化,为市民创造安全、便捷、高效、舒适的社会工作和生活环境。结合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数字养老”工程,为老年人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力争到2015年,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覆盖全市70%以上的社区。

2013年,建设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推广智能消防、停车场管理、社区安防、远程抄表等应用,发展社区电子商务以及电子政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金融咨询、家政服务等社区互动信息服务,促使政府、市场、社区三者协调运作,促进社区服务的公共性服务与商业性服务的和谐共存。

建立老年人基本信息库,2014年,建立面向街道和社区的“一站式”社区服务与管理系统,在社区政务管理层面,将民政、计生、公安等专业系统进行整合,面向社区居民和社区管理人员实现社区政务与管理的一网式、一单式电子化受理服务。按照社区建设、运行及管理的核心需求,制定全市智能化社区建设标准,并实现与社区管理平台、服务平台的对接与联动。

1、依托软件开发,建立老年人基本信息库;

2、依托“12349”平台,健全为老服务体系;

3、依托846俏夕阳广播,构建老年人精神关爱平台;

4、依托老年人信息库,建设老年人紧急呼叫服务系统。详见《常州市数字养老服务中心项目方案》 1、2012年搭建虚拟养老院基本框架; 2、2013年丰富虚拟养老院的服务内容,并逐步将政府援助服务的老年人全部纳入虚拟养老院服务对象; 3、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为全市80周岁以上空巢老人和失能老人安装紧急呼叫系统。详见《常州市数字养老服务中心项目方案》

(3)智慧医疗建设工程

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进”原则,建设以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服务体系,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加强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系统、数字化医院和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建设,实施就诊一卡通,实现远程挂号,方便就医,推进建设远程医疗救助系统,提高医疗卫生的服务保障水平和民生满意度。到2015年,建成全市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和信息交换平台,居民健康档案覆盖率达80%以上,60%的社区医院与大医院实现双向转诊和区域医疗资源协同。区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基本建成,应对突发卫生事件处理能级整体提升。

2013年,在现有居民健康档案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居民健康信息,建设居民健康档案数据中心。同时以武进区具体医院为试点,实现现有医院通信信息系统的整合和优化,构建区域卫生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医院专家信息查询、在线预约、健康信息推送、保健信息定制、个人健康档案查询等功能,建设和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管理、医疗卫生保障和综合管理五大领域的信息化系统。

2014年,推进试点区域卫生协同平台建设,实现大型医院与社区医院之间在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协作功能与流程,并与市民卡系统、社会保障信息平台整合、对接。最终建设形成基础支撑体系、医疗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药品管理体系、卫生综合管理体系、安全及标准规范体系和IT运维服务体系共八个建设体系

(4)智慧教育试点工程

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以提高教育网络带宽为基础,建设和完善市级智慧教育网络体系,大力整合中小学教学资源,建立专题数据库,推进远程视频教学等的应用,为公众获取基本教育资源提供便捷服务。促进“数字校园”建设,利用移动支付等技术,提高校园生活的智慧化水平,积极推进“电子书包”的试点应用。到2015年,建成全市统一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教育服务均等化,市县两级中小学课程资源库接入率分别达100%和70%;智慧校园得到示范推广。

2013年,积极利用原有网络资源,结合智慧城市建设计划,为学校提供千兆的高级带宽接入能级。优化常州市智慧教育体系基础网络建设。

建设校园信息化平台,实现教育科研、教学评价、教学资源共享、数据挖掘与采集、视频应用、教育管理等功能,为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机构人员提供教育服务。同时,实现校园之间信息移动互通。

2014年,推进“智慧校园”示范项目,先期选取两所中小学、两所大专院校开展试点示范,突出展示“智慧校园”信息化综合应用成果,制定常州市“智慧校园”建设标准与规范。建设终身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整合NGB高速网络传输、电视展示平台,提供“家庭公共图书馆”概念,向家庭提供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并从单一图文向图文、视频、语音集合的多媒体图书馆方向发展。

(5)数字档案馆建设工程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我市档案资源数字化、档案管理自动化、档案利用共享化、档案检索便捷化、档案服务个性化建设,到2015年实现全市档案资源的数字化与共享化,建成一批专项档案库,建立常州名人档案库,试点推广家庭档案库,为市各部门及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档案服务,为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供支撑。

2013年,对全市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进行调研,完成最终版本的项目整体规划、分期建设具体方案、各类开发需求等相关材料;制定数字档案馆相关标准规范,开展电子文件管理试点工作;规划相关硬件设施建设,主要配备必要的主机服务器、网络存储系统及相关系统软件;开发档案馆综合业务系统、多媒体档案管理系统、馆内服务大厅、馆室一体化平台暨虚拟档案室系统、可集成到多种系统内的多媒体三维立体展示系统、因特网门户;开展大规模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计划完成纸质档案数字化600万页。

2014年,配置必要硬件设施设备,确保各档案应用系统正常运行和档案数据安全;开发建设电子阅览室、数字化加工处理系统、触摸屏介绍导读系统、馆际共享交互平台和分布式检索系统;利用一期建立的各个应用系统,初步组织开展常州地区可公开档案信息资源上网工作,发挥网络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效能;开展大规模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计划完成纸质档案数字化1000万页。

2015年,对全市范围内的各接入单位开展广泛调试,确保系统数据链路通畅,服务可靠,数据安全;开发教育培训管理系统、知识库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单机版);完成推广版本的“档案管理系统(单机版)”的开发,提供档案收集、管理、利用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以后还可以将档案数据通过统一的导出接口导出,通过脱机方式上报档案馆;对先期建设进行总集成、总测试,对照各分项标书评估整体完成度,评估数字档案馆整体效能;根据运行情况逐步开始推广使用各系统功能,开展业务培训;开展大规模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计划完成剩余所有纸质档案数字化约800万页和其他包括照片、声像在内的多种媒体档案。

(6)智慧物价建设工程

依托现有业务管理系统,拓展建设物价管理与服务平台,围绕与市民生活消费密切相关的商品和服务,按类别建设民生价格公示、菜篮子价格监管服务、医药价格服务等子平台,为公众提供便捷、放心的价格服务。到2015年,建成集价格数据采集、上报、审核、汇总、分析、发布、共享、互动等为一体的物价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服务群众生活、支持企业发展、保持物价稳定的总体目标。

2013年,完成民生价格公示平台二期、菜篮子价格监管服务平台二期、业务管理支撑平台一期建设; 2014年,计划投资400万,完成民生价格公示平台、菜篮子价格监管平台三期,以及业务管理支撑平台二期、医药价格服务平台一期建设;

2015年,计划投资260万,完成医药价格服务平台二期建设。

1.民生价格公示平台:

依托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移动通信网等应用环境,围绕全市各大超市、家电卖场、房地产物业、公用事业等与市民生活消费密切相关的民生商品和服务价格,构建采集、上报、审核、汇总、分析、发布、共享、互动等工作流程的信息服务平台,借助纸质、广播、电视、互联网、电话、手机、社区等7大媒介支撑,实现15大载体的全方位联动,实现服务群众生活、支持企业发展、保持物价稳定的建设目标。

2.菜篮子价格监管服务平台:

建设以100多家平价商店为核心,连接全市农贸市场、凌家塘市场、配供中心、生产基地的先进技术平台,架设供需对接桥梁,推动集约采购配送,建立平价商店准入、扶持、运营和管理体系,发挥对生产、流通、零售的引导作用,平抑“菜篮子”商品价格,面向我市农民、集团用户、广大市民提供服务,支持全市“幸福菜篮子”工程建设。

3.医药价格服务平台:

按照管理、监督、服务三位一体的思路,整合物价部门与人社、卫生部门的信息资源,建立全市统一的药品与医疗服务价格数据中心,构建连接各大医院、社区、药店等800多家医保定点单位,以及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网络,每天通过“价格比对”方式,实时拦截、动态分析近百万条医保结算数据,推动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规范医药价格行为、保障医保基金的合理支出、促进地方药企发展、服务群众寻医问药,支持我市“新医改”建设。

4.业务管理支撑平台:

建设覆盖全市物价条线的12358价格举报、行政事业性收费、成本监审、农本及农产品价格指数等一批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7)智慧乡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以信息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为目标,以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为载体,整合各类涉农资源,为农村居民提供信息查询、远程教育、文化娱乐、村务管理、电子政务和网上交易等服务。常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2—2016年)

(三)智慧社区

集约化建设城乡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平台,实现社区事务管理、台帐管理、一站式受理、便民服务查询、经济信息服务等功能,促进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人、屋、企”关联动态管理;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着力解决信息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居民群众提供便捷服务;依托信息化手段和物联网技术,通过有线数字电视网和家庭智能终端,在智能家居、社区医疗、物业管理、家政护理等诸多领域,构建户户联网的全新的社区形态。

(四)智慧安民

建设集城市应急智能指挥平台、应急地理信息平台、城市警务综合管理平台等组成的智慧城市应急指挥管理系统,形成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信息化支撑体系,提升政府应急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人口基础数据库建设和政务部门间共享利用,提高流动人口、重点人员、特殊人员的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发挥社会管理信息平台、视频监控系统应用平台、互联网管理服务平台等在“平安常州”创建中的作用,提高社会资源的综合应用水平。

(五)智慧医护

建立实用共享的区域智能卫生信息系统。加快建设以市区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区域医院信息平台、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主体的社区卫生信息平台、以防控监测和应急处置为重点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以市民数字健康服务、数字化医院管理、数字化防控处置和数字化绩效监测为标志的“智能卫生、健康市民”建设目标,基本构建起一个以人的健康信息为主导的区域卫生智能化体系。

(六)智慧教育

整合各方教育资源,推动教育资源普及化共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推广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教研、管理、家校互动中的创新应用。构建和推广终身教育服务平台,积极推动以电视、手机、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终身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福建省“十二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

二、服务民生信息化

(一)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

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劳动就业、劳务合作、劳动用工备案系统、人才公共服务以及全省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系统,推动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和人才信息服务体系。加快“五险”地税统征信息系统、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系统、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等系统建设,形成较为健全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信息服务系统。

(二)一卡通服务。

加快全省社会保障卡项目建设,继续推动全省就诊一卡通,推进社保卡在养老、医疗、失业、社会救助、计划生育等领域的应用。整合城市交通卡系统资源,新建或改建城市交通一卡通系统,逐步实现公交、地铁、出租车等城市交通客运一卡通用,逐步将一卡通服务扩展到泊车电子计时表和停车场等领域。

(三)卫生信息化。

健全居民健康信息系统,推进医疗、医药和医保(新农合)的信息联动;卫生信息专网覆盖全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网络终端纵向延伸至村卫生所,实现村级新农合门诊结报。进一步提高医院信息化水平,全省县级以上医院全面实施电子病历与临床路径管理。结合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建设具有智能化的医护管理信息平台。全面推广应用统一规范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软件,基于网络建设上下级医院的双向转诊和预约挂号服务。完善公共卫生和卫生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增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和处理能力。

三、公共服务信息化

(一)教育信息化。

建设先进、高效、实用、安全的福建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建成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管理系统,形成科学规范的信息化教育管理体系;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形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教育资源库群;建立公共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高教育科研设备网络化应用水平。

(二)科技信息化。

研发建设基础设施、科学仪器、文献数据、自然种质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推进全省科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升级改造“6?18”网上交易平台,促进相关平台资源、信息、成果的有效共享,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持续提升影响力,打造永不落幕的项目成果交易会。

(三)文化信息化。

完善福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全省公共图书馆,建设区域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建设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共建福建文化资源数据库;开展面向移动信息终端的数字图书馆服务。

(四)社会服务信息化。

建设民政服务在线,围绕社区社会服务、最低生活保障、儿童福利、养老服务、重点优抚对象、“五老”人员等建设灾害信息报送和信息服务的相关信息系统。建设残疾人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各项助残助疾工程“一员式”服务。加强社会法律服务和刑释解教人员服务,全面提升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5.3.3 社会民生领域规划

5.3.3.1 规划目标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逐渐形成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系统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强广大市民的幸福感。市民卡应用全面深化,继续深入建设市民卡工程,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完善社会保障、公共交通、公用服务、商盟支付等4大应用功能,向多种业务领域扩大“市民”卡的应用范围。建设市民融合服务平台,使市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渠道都可以享受便捷的个性化信息无障碍服务。

建设智慧医疗工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全市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在全市内推广智慧社区建设,创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社会中介服务、社区自助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服务体系,完善社区管理工作机制,健全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继续建设96345服务信息化统一平台。进一步实现各个市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的信息互联互通,搭建“受理、处理、反馈”一条龙信息处理平台,形成完善的面向政府、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和全体居民的信息化社区服务体系。

建设智慧文化教育体系,以整合拓展优化文化教育资源,完善产业布局规划,改善文化传播和教育施行体系结构,健全文化教育保障体系为主线,以推进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为重点,发展基于人生不同阶段教育需求的终身教育模式,全面实施重视培养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达到普及优质基础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终身教育的杭州教育体系建设目标。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建设内容

(1)市民卡应用建设

杭州市民卡工程是一个跨部门整合类工程。以市民卡为载体形成了市民基础信息交换系统,实现跨部门市民基础信息的共享互通,逐步形成覆盖全市的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商业便民服务体系,为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城市管理模式提供有效服务。通过对各个部门的信息整合实现市民在交通、社保、卫生、门禁、公安、银行、民政、文化、旅游等部门享受全程一卡通行式服务。

市民卡整合系统建设。市民卡外围系统整合是要对外围系统的网络、硬件、软件等进行建设或改造,使其与市民卡业务系统无缝衔接,为市民卡提供良好的应用环境。

市民卡管理系统建设。市民卡管理系统通过对市民卡的制作、授权、发售、监管等全过程监管实现市民卡全程管理。

市民卡运营系统建设。市民卡运营系统通过对各个社会整合领域部门的综合管理,实现对市民卡在注册、支付消费、个人授权等信息与相应领域行业的企业或单位的对应系统进行验证、同步。

(2)市民融合平台建设

根据杭州市市民服务要求,融合现有“市民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一本通”、“96345”服务信息化社区统一平台、数字城管等现有平台,杭州智慧城市市民融合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是要建设“三个平台、四个渠道”,分别是融合服务支撑平台、应用融合管理平台、服务渠道管理平台和“一卡”、“一页”、“一屏”和“一窗”四个渠道。实现一卡通行、一页联通、一屏传递、一窗展示的创新市民融合服务模式。

融合服务支撑平台的建设。融合服务支撑平台主要是以现代服务业中各类实物交易、非实物交易和社会服务的基础性和共性需求为导向,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集成创新,研发一系列标准化的、可共享的共性服务构件,最终形成集成化的现代服务业共性服务平台,来支撑五个渠道的共性服务。

应用融合管理平台的建设。应用融合管理平台是从服务应用的层面对应用的运行进行监控、对应用的安全进行管理、对应用的接口进行预留管理、对应用的注册进行监测管理,从而保证市民融合服务平台整体的应用正常运转。

服务渠道管理平台的建设。服务渠道管理平台是对“五个一”渠道的应用管理软件进行统一的管理,从而使服务渠道在应用层面上互相关联、与平台对接,在今后如果有更多的渠道加入,也可以在管理平台的支撑下,免去不必要的重复基础建设,直接对管理软件系统进行开发即可。

“五个一”为主的服务渠道整合建设。以市民卡、市民网页、统一呼号、智能屏、市民服务窗口为主的服务渠道整合和建设,将现有的服务渠道进行详细的整合和梳理,并统一在市民融合服务平台中,为市民提供统一的服务渠道接口。

(3)智慧医疗建设

建设智慧医疗专网。建设覆盖杭州市的高速网络设施,满足智慧医疗专网在高并发压力下的海量数据传输,保障数据实时畅通和安全。

建设智慧医疗数据中心。建设基于居民的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的基础资源库,结合其他相关机构提取的信息,经过加工、重组为各类主题数据资源库,为全市的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安全及监管、业务协同、分析决策等业务提供最全面、最科学的数据支撑。

建设智慧医疗信息平台。规范整合全市医疗机构和卫生监管单位的各类信息系统。利用云技术,建设一体化的杭州市智慧医疗信息平台,实现全市的医疗资源共享、数据交换、信息传输等各类服务。

建设卫生信息业务应用平台。提供面向全市各类用户(包括市民、各级医疗机构和卫生监管部门)的各类应用。实时提供给临床医务人员完整的患者信息和辅助的诊疗方案,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为居民提供便捷、全程、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建立卫生信息惠民网站,为居民提供健康信息及健康咨询服务。

(4)智慧社区建设

智慧社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对社区医疗、社区环保、社区家政、社区微电网等多个社区服务监管系统的建设实现对城市社区深化服务及全面监控。通过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医疗信息平台和大型医疗机构互联互通,使“电子病历”延伸到基础医疗单位,为杭州市分析居民健康状况、预测居民健康风险提供全面数据基础;建设社区内和社区边环境监测体系,包括水资源、噪声、空气、垃圾等监测体系,提供老百姓环境投诉平台,为城市化环境问题的管理提供依据;建设统一的社区家政信息系统,对社区家政提供的各项服务进行分类和监控,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家政服务;未来智慧社区将会构建社区智能微电网,提供社区公共用电需求、智能调节社区用电分布。微电网还参与城市智慧电网,发挥自身的作用。社区区内自治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对社区安保、社区物业服务系统的建设实现社区自身内部的服务管理体系。在智慧社区中,除目前社区已普遍建设的电视监控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周界防范与报警系统,还将增加出入口管理系统、停车管理与诱导系统、门禁系统等系统,以增加智慧社区的智能化程度和安全性;智慧社区物业通过建立社区建筑、物业设施、设备的维护管理的自动监控和集中管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对业主信息和工程文件信息集中管理和分析,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三位一体的智能物业管理。远程抄表、基础设施自动报修、视频监控和自动预警等综合服务将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安全。社区家庭自我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普及智能家居系统的建设,通过灯光控制子系统、窗帘控制子系统、背景音乐控制子系统、可视对讲和安防报警、家电控制管理等系统实现家具智能化,让家居生活更加舒适、安全、有效。

(5)智慧文化教育建设

班班通工程建设。建设技术先进的数字博物馆和数字图书馆,建立自动化管理体系和快速畅通的网络环境,;开展一系列、多层次、交互式的文博多媒体资料和文献信息服务,为读者提供具备资源整合和电子导航功能的统一的检索界面和个性化定制服务。

文化与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全市文化与教育机构资源的共享、管理和统一服务。文化教育资源与教育协同管理平台、远程教育平台、教育档案系统共同构成文化教育云服务中心的主体支撑平台。教育门户整合教育资源和学习者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建立网上虚拟校园。通过云计算在其中的作用,大规模共享资源成为可能。

平安校园建设。建设平安校园,立足于建成一个能整合多种资源、多业务、多应用的高安全性的平台,采用“灵活分控、集中监控、统筹调度”的平安校园监控运行模式。平安校园系统同时具备报警、智能分析、视频会议、安全管理等功能,是一个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的强大的“四化”综合管理平台。

天津市滨海新区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四)实施“智慧民生”工程,加速宜居新城建设

深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公共服务事业向社区延伸,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服务模式,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努力实现公共信息服务的普遍、优质和高效,加速宜居生态城区的建设。

加强街镇信息化建设。

建立“区政府—功能区管委会—街镇”三级网络信息系统,完善对上级及相关部门的网络对接,实现街镇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依托综合服务中心,将信访调解、劳动就业、民政救助等政府行政管理和服务职能延伸到街道和社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深入推进数字医疗。

配合医疗体制改革,以普及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基础,建立全区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和卫生信息专网,整合与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三大信息系统,实现便民服务、信息共享、统计分析、决策支持等功能。开展智能小区试点。

建设一批试点智能小区,推进社区服务网站、信息服务自助终端、多功能金融服务终端、社区服务电子告示牌等便民信息服务设施建设。推进购物消费、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社保、家政服务、公用事业费用缴纳等网络化应用服务。推进社区安防监控、物业管理等的智能化。

全面推广数字教育。

积极推进新一代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教学楼、宿舍区的网络全覆盖,加速推进科研、教学、管理、后勤保障、政工、图书等的数字化,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展网络备课、网络教研、网络学习,实现无距离学习;深化IPv6在新一代校园网建设中的应用;逐步完善各级各类远程教育系统,利用网络优势,大力提升网上教育平台的功能,推动网络教育应用,为市民提供个性化、开放的网络化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

发展数字文化服务。

建设数字出版和动漫产业基地,建设技术服务平台和版权交易中心,促进网络影视、网络音乐、数字出版、动漫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为公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加快民族民间文化、精品文化产品等数字化进程,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

智慧北京行动纲要

三、市民数字生活行动计划

(一)提供方便获取的社会公共服务

推广“市民卡”(包括社保卡和实名交通卡等),使市民能持卡享受医疗、就业、养老、消费支付等社会服务。加强网络化基本公共服务,推广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提供基于网络的预约挂号、双向转诊等服务,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患者持卡就医、实时结算,建设保障性住房网上服务系统,完善用人单位、劳动力、服务机构三方便利的“一站式”网络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基层信息化服务,完善96156社区服务平台、221信息平台、农村信息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促进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优抚安置等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二)使人人享有数字化便捷生活

引导数字化生活,推广移动办公,发展在线教育和学习,促进数字消费,推动“三网融合”业务全面进入家庭。建设智慧社区(村),提供智能社区服务,完善面向老年人和特殊人群的数字便捷服务。发展智慧旅游文化服务,开展公园和风景名胜区智能化管理试点示范,促进旅游电子商务,加快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进程。

四化融合 智慧佛山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三)以“四化融合”丰富大众智能生活

信息化为大众生活缩短了时间、拓展了空间;工业化为大众提供了就业机会、消费品和创造力财富;城市给予大众工作、生活和娱乐的场所;国际化为大众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和消费。“四化融合”尤其是信息化,给予大众更加智能、更加便捷、舒适和多元的生活。

1、加快推进U-佛山建设

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打造无线网络城市群,建设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为“智慧城市”运营提供无处不在的服务,改善城市商务投资环境,全面推进城市化, 充分发挥城市化与信息化之间的融合作用,努力实现信息化推动下城市现代化跨越式发展,促进广佛同城效应,实现网络一体化。

2、全面提高社会公共事业智能化水平

(1)深入推进信息化便民利民,让市民享受“e化生活”。

以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民生重点领域为着力点,抓紧落实《佛山无线教育城域网合作框架协议》,启动广佛肇教育信息化合作项目,共建教育教学资源库及实现教育城域网互联互通;加快建设佛山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区域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等项目,逐步构建起以居民健康信息为主线的覆盖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化区域;加快社会保险新信息系统业务经办平台在全市的推广使用,实现全市社会保险互联互通;建设全市体育综合信息库、体育人才信息库、体育比赛信息库、体育产业信息库。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在体育科研、训练医疗、体育器械与体育训练的应用。扩展“为民邮箱”民生服务类信息,推出更多个性化信息服务项目。以民生为关注点,加快信息化建设,让市民畅享更为高效的信息化服务和更加便捷舒适的城市生活。(2)推进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缓解我市道路交通压力。

建设和完善市区道路及快速路的智能交通管理信息系统、高速公路区间测速系统等业务子系统。加快公交智能调度系统的建设,普及卫星定位系统(GPS)在各类营运车辆上的安装和应用。开发市交通数据交换系统,深化交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最终建成覆盖全市的交通信息化综合体系。

(3)加快“平安佛山”工程,提高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管理水平。

重点建设和应用人口信息管理、公安综合信息快速查询、警力指挥调度、公共网络安全监控等方面的信息系统,增强公安部门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作战、打击犯罪的能力;整合现有政法各部门的网络和信息资源,实现公安立案侦察、检察院批捕起诉、法院审判、监管服刑、劳动教养、安置帮教等各项工作流程一体化、智能化。

(4)环境保护信息化,切实改善环境条件。

一是推进城市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大力推进土地资源、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领域信息资源共享,促进跨部门业务协同,提升对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监管和利用能力。

二是实施“数字环保”工程。建立以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控为主的环境监控网络体系,完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指挥系统,逐步实现对环境数据的统一管理和深层利用,提高环境综合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加快南海“数字环保”项目三期的建设;在禅城建设MIS、GIS一体化环境综合信息系统。

(5)安全生产信息化,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大力推动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建设,建立安全生产无线监管平台。对所管辖区内的安全隐患企业进行分类监管,建立安全生产综合数据库,掌握监管企业动态的安全生产情况,实现安全生产动态监督管理。

3、广泛拓展网络民生应用范围

基于互联网和无线网络,加快网络民生民情建设,向公众和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和服务、广阔的创业就业空间和畅通的民主渠道,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改善人民生活,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建立长期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应对网络问政工作机制,加强网络发言人平台建设,推动网络发言人平台向全市范围延伸。加快网络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构建互联网法治机制,保障互联网安全,保障网络民生民情的健康发展。

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

3、电子服务应用

坚持以人为本,以先进信息技术为手段,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推进公共服务均衡、优质、高效发展。

加快推进“智能门户”建设。

整合政府门户网站和服务热线,在“12345”市民热线、中国南京网站、社区信息服务网点基础上,打造“城市智能门户”,与市民卡、政务数据中心等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无缝联接,在各类政务、商务、事务办理方面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在金融、票务、充值、缴费、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增值服务,全面提高为民办事服务水平。

推进教育、文化、卫生领域信息化。

加强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大力推进教育资源数字化开发工作,加快建设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基础教育资源大众化、网络化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和均衡配置。推进以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为重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发展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移动电视、流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加快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打造精品文化产品等工程中的广泛应用,营造文明和谐的群众网络文化环境。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加快市民卡与就诊卡、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整合应用和“同城互认”、“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疾控预警”、“药品监管”等公共医疗服务、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提高社会保障信息化水平。

深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领域信息化,推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低保、优抚安置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网上服务整合,促进社会保障网络向社区和乡村延伸,建立健全以城市为核心、覆盖城乡的社保信息服务体系。提升社保关系跨地区转接能力。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促进社会充分就业。推进智慧安居服务。

完善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社区管理、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推动以区县为单元的社区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研究制定社区安居标准规范,加快智能家居系统、智慧楼宇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加便利、更加舒适、更加放心的家庭服务、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创建一批全国领先的“智慧社区”,提供各类便民信息服务,逐步完善并整合社区内社会保障、计划生育、民政福利、社区管理等应用系统,为市民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

重点工程。

(2)“市民卡”

进一步加大市民卡应用领域拓展力度,加强与教育、卫生、园林、旅游、工会等部门沟通,以市民卡为载体实现各类便民公共服务;努力拓展市民卡在小额电子消费领域的应用,在公用事业缴费以及书报亭、农贸市场等领域推广市民卡应用。进一步拓展与农行、中行、交行等金融机构和其它信息服务企业的合作,增加服务网点、开通自助圈存等便民服务,实现办卡、使用、挂失方面的一站式服务。同时,根据技术发展、应用拓展和区域合作要求,开展与信息化领军企业合作及与宁镇扬、都市圈城市的交流,加快企业发展,提升服务支撑能力。

(4)“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是一个依托先进信息技术,建立在信息丰富完整、跨服务部门基础之上,提升医院向患者服务水平的系统工程。以加强各级医疗机构自身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以实现“共享医疗、放心医疗、便捷医疗”为目标,在市民卡体系上建立全市统一的就诊卡和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依托市政务数据中心的硬件与网络资源,建设统一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立完善卫生电子政务平台、药品监管平台和各医疗机构的电子病历系统,实现医疗体系的所有数据互通共享。

(6)“数字管网”

在详细清查全市工业管廊、市政管网相关位置、用途、管径等信息基础上,建立统一数据库,形成一张可见、可查、可控的电子地图,为城市防汛排涝、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等工作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支撑。数字管网工程将综合运用软件、系统集成、物联网、电子标签等最新技术,使电子地图不仅反映既有管网数据,同时也能对流量、压力等各种管网运行指标进行实时监控,提高安全隐患防范能力。同时,将数字管网系统“嵌入”完整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在强化地下管线监管同时,逐步把地上的管道线路、管道源头,地面的企业生产设备,管道周边加油站、加气站等危险源,危险品运输车辆运行等详细信息全部纳入实时监控平台,实现地下、地上全部覆盖。

(8)“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是一个能够连接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让消费者了解符合卫生安全的生产和流通过程,提高消费者放心程度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生产加工和流通消费两大领域的信息监管和溯源系统建设。通过建立全市统一的中心数据库和管理平台,提取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供应链环节消费者关心的公共追溯要素,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实现追溯数据管理、食品召回、监测预警、决策分析功能。全面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追溯模式,一旦发现问题,能够根据溯源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召回,从源头上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9)“智慧环保”

“智慧环保”工程是通过加快信息技术在节能环保、环境监控、市政绿化建设等方面应用,全面提高环保工作水平。南京市“智慧环保”体系主要由“智慧环保”综合管理平台、能耗监测平台、环境智慧监控平台、市政绿化智慧管理平台以及各级环保部门已经建设的多个环保信息化系统组成。其中“智慧环保”综合管理平台将作为南京市“智慧环保”的最顶层平台,实现包括环保资源管理、环保知识普及、环保资源整合、环保事项审批等多项综合性业务。“环境智慧监控平台”与已建“数字南京”的GIS系统联动,实现对全市的空气、水、重点污染源、污染企业等重要环保信息24小时自动监测和公布。“市政绿化智慧管理平台”对全市范围内的绿化工作进行统一的管理,并与其他的环保系统进行联动,从而实现整个市政绿化的智慧性。“能耗监测平台”,在对环境进行智能化管理的同时,加强对全市范围内能耗的监测。

(12)“智慧社区”

“智慧社区”的建设主要是整合社区内的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通过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应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加强社区信息化管理,丰富和改善社区居民生活服务。通过选择若干有基础和条件的社区进行“智慧社区”的试点,加快建设完善社区网站、电子商城、远程教学、在线公共服务、网络民主等信息系统,为市民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和各类便民信息服务,让生活在智慧型示范社区的居民率先享受智能化的家庭综合服务,亲身体验和切身感受智慧之都给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所带来的便捷和品质的提升。同时,利用物联网、自动控制等先进信息技术,加强社区资产、能耗及治安管理,打造节能、环保、平安的生活环境。智慧社区示范区、示范工程的试点和实施,可以在社会上更加彰显智慧城市的理念、意义和作用。智慧深圳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一站式智慧门户工程。

以市民及企业为终端服务对象,建立市民及企业用户可定制、个性化、一站式的“我的智慧深圳”公共信息服务网站,用户登录个人帐户,便可定制相关的社会保障、税务、医疗、教育、交通、水电等个性化数据,直接享受所有的公共服务项目,接收不同政府部门发出的信息及提示,查看与自己相关的缴费付款事项,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

智慧医疗工程。

建立居民电子病历,构建城市、社区、医院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促进远程医疗和个人移动医疗服务,完善疾病防治和医疗研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智慧食品药品安全工程。

积极推动对我市食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实施电子监管,逐步实现我市食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积极推动对药品(含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的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实施电子监管,逐步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药品安全追溯和分析服务。

智慧环境工程。

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完善针对气象、城市旱涝火灾、水资源、水生态、空气质量、无线电电磁环境、海洋生态等方面的感知预警监测系统,不断提升市民生存环境。

智慧社区工程。

建设智慧家居环境,在住宅中进行多元网络信息自动化控制,提供家电控制、安防监控、环境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在小区实现安防中控、在线支付、车位调度、业主电子投票等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在社区提供交通物流、商务管理、市政安全、智能电网等智慧化服务。

智慧教育工程。

实施智慧校园、智能化教学监测和学习评价、网上互动教学平台、网上虚拟实验室、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项目,构建虚拟教育城,提供智能化的教育公共服务,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市民的终身教育。

智慧苏州规划

1、智慧民生工程

实施苏州市“市民卡”项目,开展数据交互平台及卡管系统、服务体系和跨城市互联互通的建设,完成功能整合;向全市发放市民卡,并提供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工具;建立以办理个人事务和商业应用为主的用卡环境;为个人消费、企业经营及综合管理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与分析。

实施苏州家庭信息化POS计划,通过覆盖城市、乡镇及农村的双向网改造和高清升级,各类支撑系统、支付清算平台以及本地信息化内容平台建设等,建立一个集成数字电视并融合家庭信息化及金融专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基于高清互动机顶盒实现居民家庭水、电、气、视、讯等公共事业缴费,获得各类信息化服务。通过机顶盒外接双界面POS读卡器可对苏州市民卡、银行IC卡等提供全方位支持,居民在家中即可实现缴费功能和资金的转账与圈存。

将社区信息化列入苏州市政府办实事项目。整合社区层面的业务平台和服务资源,建设全市统一的社区数据中心和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构建自助、低耗、高效的智慧社区服务体系。重点建设社区信息化标准规范。实现信息采集“一次产生、多方使用”和社区事务“一站受理、一网协同”的集约化。

2、智慧卫生工程

发展互联、协作、共享的智慧医疗体系。重点推进医疗服务、社区卫生、疾病预防、卫生监督、突发应急处置等方面的信息系统建设,重点建设十大工程:医疗便民服务“一卡通”工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个人健康管理平台、卫生监督移动执法系统、预约挂号平台、数字化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与指挥决策系统、医疗急救信息系统和疾控信息系统。

建立健全市、区两级卫生数据中心和卫生信息服务公共平台,统一监理全市居民健康档案,实现全市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的互联,实现电子病历、医疗检查等医疗信息共享。实施远程医疗和远程护理,为残障人员等弱势人群提供关怀。使苏州70%的居民拥有实时、动态的电子健康档案,80%的综合医院达到卫生部数字化医院标准,苏州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达到卫生部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

4、智慧教育工程

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修订教育城域网和智慧校园建设标准,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全面建设苏州“教育 E 卡通”项目、苏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个人学习终端等,实现学校管理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构建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一批“未来学校”,创新学校管理方式。建设一批“未来教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构建各类教育相互沟通和相互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整合政府、行业、企事业单位的教育资源,设计适合各种组织或群体的学习活动载体,发挥广播、影视、数字传媒等技术优势,形成覆盖城乡、面向全体市民的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建设终身学习型城市。

关于建设智慧广州的实施意见

六、创造智慧广州新生活,促进幸福广州建设

(一)着力发展智慧民生服务。32.发展智慧人文教育。

构建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共享全市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推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模式创新。加快推进广州智慧大学城和数字教育城建设,探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设文化产业网络交易平台和一批高质量的文化信息数据库,加快岭南精品文化的广泛传播。大力推广自助图书借还终端。推动平面媒体向全媒体转型。(牵头单位: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和信息化局)

33.加快推进智慧医疗工程。

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数据资源库。建设全市统一的集约式预约挂号系统、诊疗费用支付系统和妇幼保健信息系统,探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双向转诊及远程医疗等协同应用。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和无线移动技术在医院管理的应用。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全覆盖。建设出生缺陷干预和优生促进信息化工程。(牵头单位:市卫生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人口计生局)

34.全面建设智慧社保工程。

推进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和相关系统全面整合、信息共享和智能化利用,全面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实现公共服务领域一卡多用和社保领域跨部门、全流程网络化协同管理。建设智慧救助工程,建立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民政局、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局、市人口计生局、市地税局、市教育局、市公积金中心、市残联、广东银联)35.大力实施智慧人才工程。

加快广州人才信息港建设,汇聚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打造华南智慧城市人才聚集区。建设国家级区域性人才信息资源中心和应用服务中心,实现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就业、流动、评价、成长等全过程的智慧型服务。(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卫生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科技和信息化局)

(二)着力营造智能化生活环境。

36.建设生态环境感知监控工程。

加快建立涵盖气象、林业、水、大气、工业源、餐饮油烟、机动车、放射源、噪声、固体废弃物的全区域生态状况实时感知体系。建设基于云计算的智能监控中心、环境公众服务体系和智能化生态环境信息服务平台。推动智慧海珠生态城建设。(牵头单位:市环保局,配合单位:海珠区政府、市国土房管局、市建委、市交委、市公安局、市水务局、市气象局、市规划局、市城管委、市工商局、市林业和园林局、市农业局、市安监局)

37.推进智能家居工程。

大力推进以4C(计算机、通讯、消费电子、内容)融合和三网融合为特征的数字家庭发展。发展集家居控制、安防、节能、健康服务等为一体的智能家居系统,发展高清互动家庭多媒体信息服务。大力推广物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在楼宇建设中的综合应用,改善居住和办公环境。(牵头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天河区政府、市建委、市公安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卫生局)

38.建设智慧社区工程。

4.欧盟的智慧城市战略和实践 篇四

川建勘设科发[2012]630号

各市(州)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建办科[2012]42号)要求,请你们认真学习《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下载地址:http://。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上一篇:旅游产品开发与创新下一篇:2011工作总结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