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精选10篇)
1.高二年级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一
(1)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①自然条件:
A、区域位置;
B、自然环境条件:a、气候;b、地形;c、水系水文特征。
C、自然资源:a、矿产资料丰富;b、水能资源丰富(比降大决定)。
②人文条件:A、生产力水平;B、经济基础;C、交通航运条件;D、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2)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具体内容包括:
①防洪;②发电;③航运;④灌溉;⑤旅游;⑥土地利用;⑦提高水质等。
(3)综合治理的主要对策措施
2.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精选 篇二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3.高二地理老师讲解的必修三知识点 篇三
钢铁工业是重要的工业部门,也是具有长久历史的老工业部门。近几十年来,钢铁工业的布局正在发生变化。学习时首先应该了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钢铁工业布局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钢铁工业从世界范围来说,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其变化是发展中国家的钢铁工业正在崛起,中国、韩国、巴西、印度等国的钢铁工业都有了相当规模,其中我国的钢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②钢铁工业布局方式原来主要靠近煤矿、铁矿,如我国的鞍山、乌克兰的克里沃伊罗格、美国的匹兹堡等,都属于这种情况;现在在远离煤矿、铁矿的沿海地区出现了较多的大型钢铁厂,如日本的福山、意大利的塔兰托、法国的敦刻尔克和中国的宝山钢铁厂,都布局在沿海港口,属于临海型工业布局。
再就是要分析布局变化的原因。对于第一个变化,要认识到钢铁工业的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也存在不平衡,还有不少发展中国家工业相当落后,没有现代化的钢铁工业。对于第二个变化,要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工业布局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科学技术越发展,自然条件对工业布局的影响程度就越小。早期钢铁工业布局为什么强调靠近煤矿、铁矿?因为煤和铁矿石是钢铁工业主要的燃料、原料,消耗量很大,钢铁企业靠近煤矿、铁矿可以减少运输费用,降低成本。
4.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四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背景:
1.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地主出现封建经济形成初步发展 2.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3.阶级: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人物
孔子(儒家,春秋晚期):
思想核心“仁” 政治思想(1)以德治民(2)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3)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4)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儒家,战国末):(1)政治思想主张实行仁政(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3)伦理观性本善(4)价值观舍生取义
荀子(儒家,战国末):(1)政治思想仁义王道以德服人(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伦理观性本恶(4)朴素唯物思想制天命以用之
老子(道家,春秋晚期)客观唯心体系(1)哲学思想世界万物本原是道(2)辩证法思想祸福相依(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道家,战国末)(1)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2)世间万物相对(3)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社会批判精神
韩非子(法家,战国末)(1)认为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时而变(2)依法治国系统了法制理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厚今薄古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墨子(墨家,战国初)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
(1)边疆危机(2)土地兼并(3)亡国问题(4)黄老学说无为而治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要求(5)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土地豪强势大,黄老学说无法适应新形势需要
影响
利于社会恢复,利于社会稳定(积极)
致使地方势力膨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消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内容: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目的为了加强君权 提出三纲五常,目的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措施:
1.政治:儒学家参加国家大政
2.教育: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3.教育(学校):兴办太学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新儒学影响:
积极:
1.加强中央集权 巩固大一统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消极:
1.扼杀了不同流派的思想 有专制作风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2.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 无为而治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2.董仲舒新儒学主张加强专制皇权和维护封建大一统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
第三课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的背景: 魏-隋:有佛,道,儒合一的趋势 隋-唐:并行,复兴正统面临挑战
程朱理学(程颢、程颐,北宋):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 只有深刻探索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将知识,道德,天理结合起来“穷理格物”
朱熹(南宋)
理之源在于天理 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程朱理学的地位:
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和程颢、程颐异同点
世界观
(同)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异)朱熹:明道德之善 二程:达普遍天理
陆王心学
陆九渊 世界观: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认识论:穷理不必向外探索,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阳明
世界观: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认识论: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影响
1.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2.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不同点:
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观唯心主义,发明本心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相同点:
都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继承孔孟仁,礼思想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内容)
以儒家纲常伦理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存天理灭人与(实质)
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欲求,但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到积极的作用(影响)
评价程朱理学
消极影响: 1.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2.用三纲五常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3.等级尊卑,重男轻女,重礼轻法,轻视自然科学不利于社会进步 积极影响:
1.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2.重视主观意识力量 3.注重气节品德 4.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5.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第三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背景:①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社会内在矛盾尖锐②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③思想:明清文化专制理学仍占统治地位,西学东渐
思想特点:①反传教,反教条②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③提倡经世致用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李贽的思想主张: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②揭露道学家的虚伪③反对道家“存天理,灭人欲”,认为穿衣吃饭是人伦物理④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赞颂商鞅等改革家,农民起义是官逼所致
评价:具有鲜明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黄宗羲主张:①否定君主专制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建立监督机构限制君权③反对重农抑商,强调工商皆本
影响(评价):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顾炎武主张:①用“众治”来取代“独治”反对君主专制②痛斥理学的空谈误国,主张“经世致用”“学以致用”③区别亡国与亡天下,提倡匹夫有责
王夫之:
哲学思想(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1.世界是物质的
2.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
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霸天下当做是私产的做法(反对专制)
第五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起源的背景:
1.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工商业经济繁荣 3.人的地位得到提高 智者学派:
核心思想:强调人的价值
1.人是万物的尺度 2.反对迷信强调自由
3.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
积极影响:
1.突出个体强调感觉认可人的价值
2.培养个人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繁荣 3.西方人文主义的最初体现 弊端:
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造成道德沦丧和社会秩序混乱
苏格拉底:
1.倡导有思想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强调知识美德理性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3.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以使人认识到自己灵魂内已有的美德,教育是获取知识和美德的重要途径
比较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相同点: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把研究的领域由神和自然转向了人类,即把人类社会作为研究主体
不同点: 1.智者学派认为感觉即知识,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就可以获得知识;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
2.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反对智者学派的唯我主义认为真理应有客观标准
3.智者学派主张民主政治,有些激进学者还提出城邦公民应该人人平等而苏格拉底主张有知识有德识的少数人治国,反对雅典城邦后期的过激的民主政治
4.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寻求人生真谛,从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界定即人应有自重,人应该发现自我的本质,人必须确立理性的至高无上
柏拉图:
1.根据智慧品德进行社会分工建立理想国 2.鼓励独立理性思考 3.理念是万物本原
亚里士多德:
1.感觉是认识的起源,将感觉与理性结合起来 2.创立严密的逻辑论证体系 3.研究自然并强调人类是最高级的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1.将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尤其是人本身作为人的主要关注焦点 2.尊重人的价值不断认识和提升人的作用
第六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背景:
1.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新兴自资产阶级追求财富现实享乐关注人的本身发展
资本主义在意大利萌芽的原因:
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 2.阶级:资产阶级壮大
3.文化: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存和优秀的人才结构
文艺复兴(14c-17c)只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积极思想,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人物:
薄伽丘:短篇小说集《十日谈》 但丁:《神曲彼得拉克》【文学三杰】 《歌集》率先抨击教会腐败,文艺复兴的先驱
文艺复兴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
积极方面:
1.思想:冲破神学束缚从愚昧中解放出来
2.文学艺术:文艺复兴时期众多艺术成为艺术史上的宝贵财富 3.自然科学:催生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局限性:
对人文主义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宗教改革背景:
1.经济:天主教会日益腐败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2.思想: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 3.导火线:出售赎罪卷
宗教改革 罗马天主教会-封建统治制度的精神支柱
马丁 路德:
1.信仰耶稣即可获救-否定教会和教皇的权威 2.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还俗-提高自身地位追求平等 3.国权高于教会-激发民族意识
宗教改革的实质:否定教皇权威强调了人与上帝直接对话即是一场宗教改革外衣掩饰下的封建的政治运动,是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场反封建的政治斗争,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相同点:
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 2.他们都具有反封建性质 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分 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关系上相似
不同点:
1.采取的斗争形式不同 2.开展和兴起的范围不同 3.产生的作用不同
第七课 启蒙运动
背景:
1.文艺复兴为它打下基础(根本原因)2.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
3.资本主义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含义:
“理性”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内容:
反对封建特权王权教权提倡自由民主法制科学理性
法国启蒙思想家:
伏尔泰: 1.抨击天主教会
2.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3.提倡天赋人权 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
1.反对君主专制三权分立
2.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意义: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卢梭
1.社会契约论
2.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
3.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启蒙运动的扩展
(德意志)康德: 1.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2.人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3.主权属于人民
4.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力 5.人要自律,自由平等在法律范围内
影响:
欧洲:它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的思想,冲击着欧洲封建专制统治
法国: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爆发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的思想 世界:启蒙运动影响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了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次思想解放的异同:
相同点:
1.冲破了宗教神学束缚 2.解放人们的思想 3.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为资产阶级做思想上准备
不同点:
1. 文艺复兴打击了宗教神学的精神统治启迪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2. 宗教改革使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迷信教皇的说教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派
3. 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自由平等等思想深入人心掀起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
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1.启蒙运动不仅在自由和个性解放上继续发展而且要根本变革国家体制,实行法治和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
2.启蒙运动提高到哲学角度论述问题而且不给宗教留下一片阵地,用无神论完全否决了任何宗教和神学
3.启蒙运动为未来的“理性”社会提出了经济自由,人权自由,政治平等,议会制民主,三权分立等思想主张,后来都成为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原则至今仍在实行
第八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
造纸术:
成就: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影响: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和北非 印刷术:
成就:隋唐之际中国出现雕版印刷术,宋代出现色彩套印术11世纪中叶,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影响: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被欧洲借鉴造出了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
火药:
成就: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影响: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促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指南针:
成就:战国时期发明司南,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影响: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采用十进位制记数法,汇算了许多算术命题
地位:1.书中命题的解法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2.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珠算:早期采用的是算筹,后来演变成为算盘,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人们可以用它解决加减乘除和开平方开立方等运算问题,明朝时珠算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石氏星表》和浑仪 原因:
1.为了采集狩猎和农牧业活动的需要 2.封建王朝设专门的天象观测机构 成就:
1.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2.战国时期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后人根据唐代天文学著作的内容辑成《石氏星表》成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3.古代中国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与今天世界通用的公历基本相同,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农学:
1.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和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
2.《齐民要术》内容:记录了东汉以后500多年间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强调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提倡精耕细作培养优良品种
地位: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定,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伤寒杂病论》1.东汉末年张仲景总结前代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与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而写出的集大成的中医专著2.创造性的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代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 《本草纲目》 1.内容:
记录各种药物1892种,药方一万多个,绘制了一千多幅药物形态
3.地位: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 1.经济基础: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2.政治条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3.中央集权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和重视 4.民族交往与对外交流频繁 5.继承前代科技文明成果 6.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与创造
主要特点:1.先进性 2.广泛性 3.实用性 4.经验性 5.封闭性
第九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到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楚辞特点:
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又称“骚体”
《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表达出诗人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汉赋形成:
汉朝时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体-赋 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唐诗
原因:1.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2.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发展概况:
初唐有王勃,陈子昂等人
盛唐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孟浩然,王维山水诗 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中唐白居易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宋词》
原因:1,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
3.市民的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能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需要
代表人物:著名词作家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等人 元曲的形成:
1.宋代:民间兴起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元代:散曲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元曲,元曲大多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代表: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创作成就最高 明清小说
(1)背景:①政治: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②经济:工商业繁荣,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③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特点:数量繁多, 体裁多样, 表现手法丰富。
(3)代表作
①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是四大名著。
②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③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宋词繁荣的原因: 1.封建经济发达,宋代商品经济和城市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2.3.市民阶层扩大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矛盾尖锐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
(l)起源: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原是文字是六千多年前的“图画文字”。
(2)形成:商朝已形成完整体系。
(3)演变:
①序列:按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
②趋势: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
(l)发展脉络:魏晋以前处于自发阶段 , 以后进入自觉阶段,成为一种艺术。
(2)基本特征:
类别 特征 代表人物
楷书 笔画详备, 结构形体严整,实用价值高。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 审美价值高。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等。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 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雅俗共赏。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
二、京剧的出现
①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表演;
②道光年间,又有湖北的汉剧艺人进京,形成“徽汉合流”。
③经过表演实践,徽剧和汉剧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后来的京剧。
④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出的程长庚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名艺人。
⑤后来流行全国,又逐步走向世界。
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1.先秦:原始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下。春秋战国时期,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思想活跃, 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秦汉:秦汉时期, 国家统一, 生产发展, 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西汉儒学独尊, 文化由此得到迅速发展, 文学艺术各放异彩。
3.隋唐:盛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化艺术全面辉煌, 同时社会走向正轨, 法度规范成为普遍的社会需要。中唐以后,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政治黑暗, 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4.宋元:北宋重文, 商业繁荣, 市民阶层兴起,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南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民众痛苦激发了诗人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汉族文人进取无望, 心情压抑, 促使杂剧繁荣。
5.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弱,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商品经济繁荣,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文化专制、八股取士, 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京剧形成发展原因:
1.经济发展城市需要 市民阶层队伍不断壮大 2.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3.富有艺术生命力不断推陈出新,名角辈出受到人们喜爱 书法艺术产生原因与特征: 原因:
1.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汉字作为文化传播交流工具的功能发生变化,以适应人们和社会对精神生活的需求 2. 汉字为富于个性化艺术再创造,准备了很好材料 3. 随着文化发展知识群体形成,成为书法艺术产生发展的动力
4. 文化用品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 5. 魏晋南北朝时特立独行的士人群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和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特征:
1.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种以汉字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遵循一定章法的独特艺术
2.汉字书法是一种线的艺术,以自由而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和表达出形式,感情和气势
3.它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形体美,动态美和意境美,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高度的审美价值 第十一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经典力学的背景:
①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科学逐渐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②物质基础:新航路开辟后,各国通过海外殖民扩张与掠夺大量资本主义积累促进了资产主义
③理论基础:以伽利略为后经典力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伽利略成果:1.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并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3.证明了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的正确性4.近代实验室科学的奠基人
牛顿: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理运动三大定律,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
意义:1.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2.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3.促进了两次科学革命的到来4.对解析和预见物理现象有决定性意义
经典力学的历史地位:1.把自然界中一切力学现象囊括在力学体系中,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总结和概括2.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3.牛顿力学和热力学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4.牛顿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打击了神学,促使人类思想不断解放
相对论内容:1.狭义相对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大,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2.广义相对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情况
量子论: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
量子论和相对论的地位及影响:1.量子论是研究微观世界粒子运动规律的科学,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2.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高度,相对论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得看待世界的途径3.量子论和相对论弥补了经典物理学的缺陷,掀起了物理学的革命,对物理学本身,对自然界,对整个人类生活与思想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第十二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神创说”长期流行的原因:1.生产力落后,生物知识缺乏2.统治阶级愚民政策和精神独裁的需要
影响:1.禁锢了人们的思想2.致使生物学研究进展缓慢 17世纪,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细胞
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初,法国科学家拉马克提出生物从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进化论:
背景:文化: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冲击了神学统治,解放了思想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经济:工业革命的发展
理论:拉马克和较完善的细胞学说奠定基础
内容:《物种起源》:1.进化而来,经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否定神创说)2.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过程(否定物种之间没有联系)3.必须适应或对付周边环境的挑战,还必须与其他种类的生物相互竞争,生物个体之间还存在着本种类内部的竞争4.凡事能够较好的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异的个体,将获得较多生存和繁殖的机会,而那些发生了有害变异的个体则将遭到淘汰(否定物种不变)
影响:1.挑战封建神学,否定神创学,促进人类的认识飞跃(对宗教界)2.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对哲学界)3.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震动(对社会影响)4.“优胜劣汰”被殖民者利用,成为他们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理论依据 第十三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蒸汽时代的到来:
背景:1.政治:17世纪末,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2.经济:随着工业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可能3.技术: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瓦特制成了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80年代,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
蒸汽机改良原因:1.现存的蒸汽机存在缺陷2.工业生产对新动力的需求
影响:1.解决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2.改变了工业格局3.促使工厂手工业向大机器大工业转变4.开始城市化进程5.促使了全球化的进程6.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1807,美国人富尔顿轮船。1814,英国人史蒂芬孙,蒸汽机车)
电气革命: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背景:1.现代工业生产的动力和能源要求2.科学家新发现(法拉第第二电磁感应)3.发电机的发现(电气时代到来的标志)
影响:电气工业发展迅速1.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A.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B.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2.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式3.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4.增加了社会财富,人们生活变得更加丰富
消极影响:1.带来殖民侵略,资源掠夺,环境污染,贫富悬殊,人际关系冷漠等社会问题,从而妨碍了世界各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信息时代:
产生:1.1946,美国研制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2.美苏争霸3.1969,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成了互联网的诞生4.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影响:1.进入“信息时代”2.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3.促使知识经济的形成,带来了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4.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着改变
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1.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2.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的改变3.社会财富的大大增加和人们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4.不能忽视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环境污染的逐步加剧
第十四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看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探索
背景:鸦片战争失败,惊醒了中国一些有知识的人,使他们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看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
举措:1.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理志)
2.建议朝廷用关税的十分之一制造炮船,以抵抗英国侵略者 1842,魏源,编撰《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为详实的专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影响:1.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2.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3.促使人们开阔眼界
局限:1.带有封建纲常(维护封建统治)
2.尚未付诸实践或基本未付诸实践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纲常名教 西: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背景:内忧外患
人物:曾国潘,李鸿章,左宗棠
内容:1.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2.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学为体),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根本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举措:创办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启示:只学习器物,不从制度上进行变革是不能救中国的
维新变法(资产阶级新派的探索)
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人物:王韬,郑观应
内容:经济上:主张发展民主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局限性:早起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出实践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背景:经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社会: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重
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和西方文化的传播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康有为:广州创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撰写《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孔子改制考》(利用孔子的权威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依据)中西结合: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想结合,借孔宣新
为什么借孔子的旗号变法:1.封建势力强大,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如此可减少变法阻力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梁启超:《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只有变法才能图存
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1898年,在维新变法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
影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悟,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局限性: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找根据,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就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
第十五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青年》的诞生: 背景:政治:对内打压,对外卖国,袁世凯恢复帝制
思想: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使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尊孔复古
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人物:蔡元培(北大校长),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新文化运动: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白话文运动的意义: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载体,开启民智,有利于扩大民主社会的群众基础)
意义: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气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冲击正统,宣传西学,传播马列,鼓动五四,催生中共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918年,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他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非把知识阶级同劳动工阶级打成一片不可”,在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林,翟秋白,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十六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背景:1.政治状况:民族危机加深,名牌救国方案失败,创立革命理论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基础:深受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启迪4.个人因素:孙中山努力从“医人”到“医国”,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
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增长的归国家所以,由国民共享
影响:1.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2.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迅速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局限性:1.时代局限: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2.阶级局限: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的纲领(因而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根本原因:半殖半封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1912年,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原则制订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背景:1.孙中山领导的革命都失败,要有新途径,新力量2.俄国十月革命,孙中山看到希望3.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向他伸出援手
1924,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 内容:对外独立,对内平等
民族主义:一为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一般平民所以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约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第十七课
毛泽东思想
1921年,毛泽东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
1921-1927,《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1927-1937,“城市包围农村,武装夺取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7-1945,《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第一步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社会主义革命
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5-1949,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七界二中全会上,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论人民民主专政》 影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十八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7,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出了系统概括
1992,南方视察,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个有利于”
1992,十四大,明确下一步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一国两制”的思想
影响: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第十九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时代背景:
(1)国际背景: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2)国内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3)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美苏和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3)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5)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6)2003年10月15日载人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过程:
(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对人类的贡献: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3)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号”。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贡献。
第二十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双百”方针的提出的背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双百”方针的提出:
(1)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毛泽东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3、结果:
(1)“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2)代表人物及作品:
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
二、曲折的年代
1、“双百”方针未能坚持贯彻下去的原因:
(1)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
(2)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2、受到政治批判的人物及作品:
(1)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2)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
(3)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
(4)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5)结果: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
三、文艺的春天
1、出现的背景:
(1)“文化大革命”结束。
(2)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3)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2、繁荣的表现:
(1)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
(2)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3)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4)科学和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第二十一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半工半读。
4、结果: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中的教育
1、表现:
(1)“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结果:“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
教育复兴的过程及表现:
(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
(2)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3)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4)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5)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6)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7)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8)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
第二十二课 文学的繁荣
一、浪漫主义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1)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革命和战争不断,社会**不已。
(2)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
(3)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1)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在创造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3、浪漫主义文学家及作品:
(1)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2)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
(3)德意志,诗人海涅在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里,对自己国家的分裂和落后、君主专制的腐败和资产阶级的软弱进行了抨击,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现实主义文学
1、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它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2)英国,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等,通过对社会下层生活的描述,真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
(3)俄国,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名著。
(4)北欧,丹麦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同情弱者,嘲弄权贵;挪威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揭露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和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
(5)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批判了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现象,痛斥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
三、20世纪的世界文学 1、20世纪早期,现实主义作家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如英国萧伯纳的《苹果车》、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等。
2、世界大战前后,美国作家海明威在继续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的同时,也奉献了大量现代主义作品,代表作是《老人与海》。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的典型。
3、20世纪上半期,苏联文学高度繁荣。高尔基的小说《母亲》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4、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反映了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印度的泰戈尔、中国的鲁迅、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尼日利亚的索卡因等都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第二十三课 美术的辉煌
一、从新古典主义美术到浪漫主义美术
1、新古典主义美术产生的背景:
(1)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处于大革命前后的剧烈动荡中。
(2)在资产阶级对古代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中,新古典主义美术诞生了。
2、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
(1)强调理性,往往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
(2)在表现形式上,它突出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3、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国画家大卫,代表作有《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等。表现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统治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动再现了这一时期法国重要的历史画面。
(2)法国画家安格尔的作品《泉》,充分展现了人体美与古典美的完满结合。
二、浪漫主义美术的产生:
5.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五
同点1.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次1.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只次
2.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出现联会、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等现象2.有同源染色体,但不发生联会
3.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或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退化)3.一个体细胞形成2个体细胞
4.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亲代细胞减少一半4.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亲代细胞相同
相同点1.细胞程中均出现纺锤丝
2、染色体在细胞程中都只复制一次
3.都出现有同源染色体
5.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
不同点1个精原细胞可形成4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变形作用形成4个精子由于细胞质不均等1个卵原细胞只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逐渐退化消失;无变形作用
6.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六
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3、反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反射弧完整和一定条件的刺激。
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⑥神经节(细胞体聚集在一起构成)。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3)局部电流: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了局部电流。
(4)传导方向:双向传导。
下图所示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易错警示与兴奋产生与传导有关的3点提示:(1)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Na+的内流需要膜载体(离子通道),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故属于协助扩散;同理,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中K+的外流也属于协助扩散。(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的形式传导。(3)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差别:①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②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
(2)突触间隙内的液体为组织液(填内环境成分)。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惑]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是特化的细胞膜,其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分别相同。
易错警示有关神经传递中的知识总结
(1)突触和突触小体的区别
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②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有关神经递质归纳小结
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种化学信息物质,对有相应受体的神经细胞产生特异性反应(兴奋或抑制)。
①供体: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②受体:与轴突相邻的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上的蛋白质,能识别相应的神经递质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膜发生膜电位变化。
③传递: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
④释放:其方式为胞吐,该过程的结构基础是依靠生物膜的流动性,递质在该过程中穿过了0层生物膜。在突触小体中与该过程密切相关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含量较多。⑤作用: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另一个神经元发生膜电位变化(兴奋或抑制)。
⑥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转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次兴奋做好准备。
⑦种类:常见的神经递质有:a.乙酰胆碱;b.儿茶酚胺类: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c.5?羟色胺;d.氨基酸类:谷氨酸、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这些都不是蛋白质。
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7.高二物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七
1、电容器、电容
(1)电容器:两个彼此又互相的导体都可构成电容器。
(2)电容:①物理意义:表示电容器电荷本领的物理量。②定义:电容器所带(一个极板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与两极板间的比值叫电容器的电容。
③定义式:
2、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1)充电过程
特点(如图1.3—1)
①充电电流:电流方向为方向,
电流由大到小;
②电容器所带电荷量;
③电容器两板间电压;
④电容中电场强度;
当电容器充电结束后,电容器所在电路中电流,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与充电电压;
⑤充电后,电容器从电源中获取的能量称为
(2)放电过程
特点(如图1.3—2):
①放电电流,电流方向是从正极板流出,电流由大变小;开始时电流
②电容器电荷量;
③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
④电容器中电场强度;
⑤电容器的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注意:放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电容器极板正、负电荷中和的过程,当放电结束时,电路中无电流。
3、平等板电容器
(1)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计算式(即电容与两板的正对面积成正比,与两板间距离成为反比,与介质的介电常数成正比)
(2)带电平行板电容器两板间的电场可以认为是匀强电场,且E=
4、测量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势差的仪器—静电计
电容器充电后,两板间有电势差U,但U的大小用电压表?去测量(因为两板上的正、负电荷会立即中和掉),但可以用静电计测量两板间的电势差,如图1.3—3所示
静电计是在验电器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静电计由的两部分构成,静电计与电容器的两部分分别接在一起,则电容器上的电势差就等于静电计上所指示的,U的大小就从静电计上的刻度读出。
注意:静电计本身也是一个电容器,但静电计容纳电荷的本领很弱,即电容C很小,当带电的电容器与静电计连接时,可认为电容器上的电荷量保持不变。
5、关于电容器两类典型问题分析方法:
(1)首先确定不变量,若电容器充电后断开电源,则不变;若电容器始终和直流电源相连,则不变。
(2)当决定电容器大小的某一因素变化时,用公式判断电容的变化。
(3)用公式分析Q和U的变化。
8.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精选总结 篇八
一、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
1)造纸术
(1)西汉时期发明造纸术。
(2)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原料易得、造价低廉。
(3)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影响最为久远,有利于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印刷术
(1)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
(2)北_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
(3)活字印刷术经波斯传到西方,“成为新教的工具”,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3)指南针
(1)战国时期发明“司南”(《韩非子》)
(2)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
9.高二年级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九
1、免疫系统的组成
(1)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吞噬细胞等
?(2)免疫细胞??T细胞淋巴细胞??B细胞
??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在骨髓中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杀菌则为第二道防线。
(2)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中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等。
3、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
②免疫过程
③结果: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②结果:效应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4、免疫失调疾病
(1) 免疫过强 自身免疫病 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过敏反应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
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 a.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 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艾滋病病毒引起,其致病机理是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人体的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各种病原体则乘虚而入。所以,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或恶性肿瘤,根本原因是HIV破坏免疫系统。
易错警示 与免疫细胞有关的4点提示
(1)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2)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3)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酶菌。
(4)有关免疫细胞的“3个”: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都不能产生;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5、下图是初次免疫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变化和患病程度曲线图,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记忆细胞的特点:快速增殖分化、寿命长、对相应抗原十分敏感。
(2)二次免疫特点: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
(3)由图示可看出,在二次免疫过程中抗体的产生特点是既快又多。
易错警示 与免疫过程有关的4点提示
10.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十
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4、细胞外液: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5、血浆: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
6、组织液: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成分与血浆相近。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8、内环境:是指人体的细胞外液所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9、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等。
10、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1、渗透压:
⑴、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⑵、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成正比。
⑶、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⑸、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程度取决于肌体对水盐平衡的调节水平。
⑹、人的血浆渗透压约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12、正常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
⑴、血浆接近中性,PH在7.35——7.45之间
⑵、内环境PH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的存在。
13、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
应会知识点
1、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液泡内液体。
2、内环境PH值维持稳定的调节:
⑴、缓冲物质:指血液中含有的成对的具有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由弱酸和强碱盐组成。
⑵、作用原理:
①、若内环境酸性增强(中和酸性物质)时,如:
C3H6O3+NaHCO3→H2CO3+NaC3H5O3
└→CO2+H2O
└→血液CO2→呼吸中枢兴奋增强→呼吸运动增强(呼出CO2)
②、若内环境碱性增强(中和碱性物质)时,如:Na2CO3+H2CO3→NaHCO3
如果过多,则由肾脏排出多余的部分。
【高二年级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推荐阅读:
高二年级期末地理试题09-05
湖南高二地理学业水平知识点10-12
高二地理教学总结06-22
高二英语必修5词组归纳总结09-09
高二地理期末工作总结07-14
高二年级语文备课组总结07-16
苏教版高二语文上必修五基础知识专题训练(一)教师版09-16
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工作总结10-23
高二年级期中总结大会班主任发言稿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