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2024-07-03

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共8篇)

1.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篇一

家长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2008-12-24 19:08

幼儿社会性教育已得到广泛的重视,幼儿时期的交往不仅能促进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时,对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在社会性交往的过程中,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交往方式,通过交往,能使幼儿了解和认识人与人、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提高人才素质的迫切要求。

针对这些,在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根据幼儿模仿能力,培养交往能力

模仿是幼儿在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同时又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但有的家长图清静,省力气,不喜欢孩子带其他伙伴到自己家玩,或是不热情,这种作法影响了孩子的交往能力,为了给孩子提供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学会交往,家长首先要做出表率。如:孩子的同伴来家里玩,家长要热情接待、倒水、或饮料喝,也可以简单地交谈,等小客人走时,要客气送别,欢迎下次再来。这样做实质是给孩子做出了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形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有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后,家长还要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如:家中来客人,要有礼貌地打招呼和交谈,如果有小伙伴同往,要鼓励孩子拿出玩具和小伙伴一起玩,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也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习礼貌待人,学会了社会交往的技能和许多本领。

二.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游戏是幼儿的一项喜爱活动,同时,也是互相交往的最好方式。它使幼儿在玩中主动学,使幼儿逐渐接触同伴,并愿意和有计划地去交往,家长可以为幼儿创设这样的气氛,带孩子或邀请邻居家的孩子到自家玩,到户外参与幼儿的游戏,玩中给孩子提出要求,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一起玩的乐趣。如:玩沙,要告诉孩子善待别人,和伙伴友好相处;如一起玩玩具时,不要争,不要抢,要学会玩和谦让,孩子这样做了,其他小朋友也会这样做,时间长了,与同伴就会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

再如,家长和孩子共同玩角色游戏时,家长扮客人或主人,在敲门中使孩子懂得了怎样接待人,一个细微的举止,一句“请进、请坐、你是谁……”既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孩子学会了合作,增加了社会交往的经验。

三.通过社会活动,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首先,帮助幼儿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愿望,为幼儿创造机会。如:节日游玩时,发现行乞的残疾人时,家长可以给孩子创造机会,去接触这些人,由孩子去帮助他人,既培养了同情心,也巩固了礼貌用语,同时为孩子的交往,奠定了基础,使孩子学会了同情、支持与关爱;同伴间的交往有助于矫正幼儿自私、任性的行为,因为一个自私任性的幼儿不可能被同伴接受,要赢得大家的喜爱,就必须懂得分享与自控。如:孩子过生日就可以邀请小伙伴或亲戚来自己家中,分享自己的快乐,一起游戏、唱歌、共同祝福,在欢聚中体验分享的乐趣。

又如:过新年,走亲串友时,带着孩子拜个年,说上祝福的话,让孩子与不同对象进行交流,有效地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

四.扩大范围,走出家庭,扩大幼儿交往能力

人是生活性动物,早晚要走出家门,面向大千世界,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不能只望子成龙,一味开发智力,而忽视了幼儿的交往,使幼儿形成了过于依恋家人、任性孤僻等不良行为,影响与人交往的能力。因此,家长应经常带幼儿外出散步游玩,陶冶情操,感受大自然的美,并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人的生活,鼓励幼儿与他们简单的交往,如:看到有困难的人或老人、盲人,可以启发幼儿去帮助他们,做一个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人。如:到超市或商场购物,鼓励幼儿去向售货员说明想买的东西,选好后,并能自己在家长的指导下去交款,购回所买的东西后,会说:“谢谢,再见”。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也增进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互助的社会,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极为重要,它不是一个动向过程,它需要家长们做个有心人,共同为幼儿创设各种交往的机会,耐心地指导,与幼儿园配合,密切联系,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通过我们多渠道的工作,孩子们一定会很出色,会成为具有较强交往能力的二十一世纪的栋梁。

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通过交往,人们能够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幼儿时期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它能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在家能说会道,到了外面却胆小、自卑、孤僻,交往能力明显较弱。由此可见,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非常重要,本文拟从创设良好环境,培养幼儿交往能力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开展分享活动,教给幼儿交往的方法

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与家人交往,进入幼儿园后,幼儿的活动范围就从家庭扩大到学校,交往范围明显扩大,他们要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合作。为了让幼儿感受在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教师可以定期的让幼儿带上心爱的玩具或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到幼儿园来与同伴一起分享。在活动中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活动后,让幼儿讲述自己的交往过程,和谁一起玩的?是怎么玩的?把东西给谁吃了?为什么?等等,让幼儿交流各自的交往方法,体验交往的乐趣。

二、举办节日活动,增加幼儿交往的机会

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节日活动为幼儿创设了愉快的交往机会,是提高交往能力的最有益的活动之一。我们曾充分利用“六一”儿童节,因为这是全世界儿童的节日,这一天是属于他们的。为了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我们把传统的表演节目改为开展一些趣味游戏活动,让大班、中班和小班的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参加到游戏中来,他们都是主角,教师当配角。这一天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在一起活动,无拘无束的他们感到特别有趣,无形中孩子们既扩大了自己的交往范围,同时又享受到节日的快乐,并体验到交往的乐趣及同伴之间的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快乐,从而发展了交往能力。

三、开展角色游戏,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意愿,模仿成人劳动和交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是幼儿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培养自己,承担社会角色和遵守社会角色规范的一种自我教育活动。在我园组织开展的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角色游戏表现出一种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的主动性、角色意识和对角色规范的认同感。女小朋友体现的比较细腻,她们生动表现出了“售货员”的坚守岗位、热情待客;表现出我园“教师”的严于律已、热情关怀;男小朋友比较争强好胜,很有正义感,喜欢扮演警察指挥交通、抓小偷;扮演建筑师建设高楼大厦;扮演工程师设计汽车、飞机……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角色行为是幼儿对社会角色规范的认同,通过角色模仿,不但强化了他们的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并且自觉不自觉地迁移到幼儿的现实生活中。在游戏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鼓励幼儿多交往,让他们自己找伙伴,相互合作,引导他们友好相处。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交往的重要性。

四、善于发现优点,创造与集体交往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天性和优点,《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非常注意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扬长避短,从而树立其自信心,为幼儿交往创造良好的心理基础。我班有一个从外地转来的男孩,名叫委委,他不爱说话,课间喜欢一个人坐在椅子上,不和其他小朋友玩,也不愿与老师交流,而且脾气很倔强,问他什么一句都不应。为了让他融入到集体中来,我们想尽了办法。最后我通过家访,从孩子的妈妈那里得知,孩子在老家读书时,挨过老师的打,由此使孩子对老师产生了畏惧心理,逐渐导致了今天这种性格。我们了解到了原因后,对他特别的关注,有一次,委委主动捡起了掉在地上的纸屑,我看到后及时地在集体面前表扬了他,只见委委露出了笑容,我还第一次看到他笑得这么灿烂。之后我又为他创造与小朋友交流的机会,并且多鼓励、多表扬,上课时多让他回答问题,对他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在他遇到难题时,我微笑着走过去,摸摸他的小脑袋鼓励他,逐步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在随后的日子里,他慢慢地接受了我,能主动与我交谈,其他小朋友找他一起玩时,他也能和他们玩得很高兴。

五、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为孩子做榜样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间接地影响幼儿,构成他们学习的榜样。”因此成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如:孩子的同伴来家里玩,家长要热情接待,还要留给孩子们单独在一起的时间,等小客人走时,要客气送别,欢迎下次再来。这样做实际上是给孩子做出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2、为孩子提供交往的机会

家长要为幼儿多提供交往的机会。如:家中来客人,要有礼貌地打招呼和交谈,如果有小伙伴同往,要鼓励孩子拿出玩具和小伙伴一起玩,这样,不仅培养里幼儿的交往能力,也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习礼貌待人,学会了社会交往的技能和许多本领。家长还可以为幼儿创设这样的气氛,带孩子或邀请邻居家的孩子在自家玩,到户外参与幼儿的游戏,玩中给孩子提出要求,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一起玩的乐趣。要告诉孩子善待别人,和伙伴友好相处;要学会谦让。时间长了,孩子就能和同伴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除了与同龄人交往外,家长还应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可以共同玩角色游戏,家长扮客人或主人,在敲门中使孩子懂得了怎样接待人,一个细微的举止,一句“请进、请坐、你是谁……”既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孩子学会了合作,增加了社会交往的经验。

3、为孩子创造外出玩的机会

家长应经常带幼儿外出散步游玩,陶冶情操,感受大自然的美,并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人的生活,鼓励幼儿与他们简单的交往,如:看到有困难的人或老人、盲人,可以启发幼儿去帮助他们,做一个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人。如:到超市或商场购物,鼓励幼儿去向售货员说明想买的东西,选好后,并能自己在家长的指导下去交款,购回所买的东西后,会说:“谢谢,再见”。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也增进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需要家、园、社会保持一致、密切配合。”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需要家长与我们这些幼教工作者做有心人,共同为幼儿创设各种交往的机会,耐心的指导,重视家园同步教育。

2.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篇二

一、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期是幼儿学习与同伴交往的开端,他们开始从小班的“自我中心”走向与同伴交往发展的阶段,开始懂得了与人愉快地相处。而游戏是培养幼儿掌握交往技能最直接的方法,教师应通过各种游戏来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特别是角色游戏,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专门开辟了一个空间,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及新鲜事物的出现,创设了一个“社会游戏室”。专门规划了若干个小区域,设立了不同的角色游戏项目供孩子们选择活动,同时还动员孩子们收集废旧纸盒、小瓶、麦当劳用具、各类包装纸及废旧泡沫制品等, 为此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加工厂”,负责游戏材料的提供,结果发现凡是孩子参与的环境创设及自己提供的材料对他们都有巨大的吸引力,他们不仅全身心投入,体验游戏的喜悦,而且他们对自己创设的环境和自己制作的玩具也倍加爱惜。我们游戏室中的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及在游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行灵活地更换,不断地进行更换、丰富、补充。

二、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幼儿的交往打好粗浅的基础

幼儿的交往能力不仅在游戏中可以得到发展、提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也可以教给他们一定的交往方法和技能,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并根据目标,选定内容后,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使各种手段方法有机地结合,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以前班上总是出现“老师,XX抢了我的玩具”、“老师,她不和我玩”等告状声, 于是我专门设计了一次语言活动 《好玩的玩具大家玩》,在活动前请幼儿从家中带来玩具,大部分幼儿都带来了新颖的玩具。我在课前就带领孩子们把玩具布置成一个“展览会”,让幼儿参观,孩子们看到玩具后可兴奋了,都在不停地为同伴介绍自己的玩具,这时我赶紧与幼儿讨论:“我们班有这么多的小朋友,可你们带来的玩具又不够我们每人一个,谁有好办法让每个小朋友都玩到不同的玩具。”这下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开始献计, 有的说:“分组玩。”有的说:“大家轮流玩,每个人都可以玩。”还有的说:“大家交换玩,几个朋友一起玩。”经过大家一致讨论最后决定几个小朋友一起玩,玩过后再和别人交换,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可以玩到不同的玩具。最后幼儿都自由结伴,三三两两地一起玩玩具,也没有听见争吵声,孩子们玩得可尽兴啦!通过这次的教学活动孩子们都懂得了好玩的玩具应该大家一起玩,而不应该独占,要学会与同伴分享。通过老师的引导、讨论, 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幼儿的交往水平。

三、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教师为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设计、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内容,这一切的努力都需要家长的配合,只有家长的密切配合,才能保持一致性。现在的家庭大多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后,接触的都是成人,成人与幼儿之间的交往,支配权主要在于成人,幼儿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其顺从性、服从性特别突出,幼儿只有和同伴在一起才可以充分表现自己、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与人协作、解决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中班开始阶段,就有意识地组织家长之间互相交流,互相了解,通过各种社会性活动让家长们带领孩子走出家庭,进行互相的交流。如:利用双休日家长们组织一起外出度假、游玩;利用生日会请孩子们共同庆贺、游戏,让孩子们有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让他们在交往中提高水平,使孩子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中班下学期以来,有更多的家长开始这种交往活动,我班已形成了良好的交往氛围,孩子解决问题、协调能力、 合作与分享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总之,人际关系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待人处世应有的态度,帮助幼儿获得社会技能,成为能适应社会、能与人愉快协作和健全人格的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为人处事应有的态度,获得社交技能,发展社会性行为。幼儿园是幼儿集体生活的地方,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为幼儿创设交往的环境,使他们在这一环境中树立交往意识。

3.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篇三

一、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

案例:观察实录:大班幼儿,性别:男,年龄7岁。今天我们班上了《京剧脸谱》的活动,京剧脸谱夸张的手法和色彩深受幼儿的喜欢,小C小朋友的思维、分析、判断及绘画能力都是十分优秀的,在活动中对称图案和色彩是自制玩具的重要环节,怎么才对称呢,他先把纸进行了对折,打量一番后,有顺序地画眼睛、嘴,然后打扮花纹,做得有条不紊,最后用剪刀把眼睛剪掉,又在耳旁挖洞,在穿线打结的环节出现了困难,先是与同伴协助,戴了一下后还是不够牢固,就找我请求帮助,在我的帮助下,最后完成后他满意地戴着京剧面具和同伴一起游戏了。

分析与评价:在游戏中可以发展幼儿的合作性,培养幼儿与同伴交往能力。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发现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教师可以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和心理的需要。好动顽皮的孩子鼓励他多参与游戏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坚持性、持久性。

二、培养幼儿学会倾听的习惯

案例:观察实录:大班幼儿、性别:女、年龄7岁。语言集体教学中,老师问:“谁能单独看着图谱说一遍儿歌?”小B第一个主动完成任务,老师奖励给她一个小贴花。小A举起手,站起来说儿歌:“夏天的歌,在哪里?咯咯咯,……”老师提醒:“不是咯咯咯,而是蝈蝈蝈”。小A继续说儿歌:“在青青的草丛里……”老师提醒:“是绿绿的草丛。”小A开始不说话,低着头,用力眨眼睛,慢慢脸变红,哭了起来。B幼儿劝说小A,没有关系的,我也说错了,老师也提醒我了,继续说完了就有小贴花。小A没有继续说下去,低头不开心。

分析与评价:对照评析观察目标儿童行为,从小A的表现以及与同伴的冲突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幼儿,自尊心强,希望自己做得更加完美,特别在意别人对她的评价,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明显不足,遇到问题会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与人沟通。孩子发音不正确是很多孩子都会出现的常见问题,教师家长的随机指导和帮助可以帮助幼儿提高自信心。尊重和接纳幼儿的说话方式,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如何,当孩子口齿不清楚时,父母和老师都不要急躁,慢慢练习,不要急于求成,循序渐进让孩子多练习发音。可以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让孩子听懂和理解故事的情节,一起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爸爸妈妈也要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并参与其中。在平时可以请小伙伴和她交流,提供说话的机会并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老师和父母要每天有足够的时间与幼儿交谈。平时多谈论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询问和听取她对自己事情的意见等。

三、培养幼儿的表现创新能力

案例:观察实录:大班幼儿、性别:男、年龄7岁。在美工区给幼儿提供了各种自制的蔬菜印章以及印好的蔬菜印章图案、油画棒等。小C对我准备的橡皮泥、彩色纸、彩带、碎布头、玉米皮等大量的材料,非常感兴趣。小C认真地制作起来,通过画剪贴任其所能,流露出对艺术的迷恋,尽情享受艺术美的熏陶,同时激发小C积极大胆地表现自己,去创造美表现美。在幼儿的操作活动中,小C幼儿选择不同的蔬菜印章在大的图画纸上随意盖章,体验着蔬菜印章的乐趣。幼儿进行有规律地印章,一个青菜印章接着一个藕片印章,体验着图案排列的美妙。小C一会儿在排列,一会儿又在印好的蔬菜图案上进行添画,让它变成小狗、小鸭、小鸟等可爱的动物形象,促进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分析与评价:对照大班幼儿的社会表现发展目标,小C能主动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主动承担任务,遇到挫折,学会勇敢面对挫折,不怕做错。愿意与同伴友好相处,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关心尊重他人,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具有初步的归属感。采用赏识教育,当老师发现小C发现在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方面的优势,激励他平时乐于和同伴交往,看到同伴也在进步,自己也要有好的表现。

四、培养幼儿学会分享

老师和家长要教孩子学会分享。要用心去解读孩子,只有理解和尊重了孩子,同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就会与你交朋友,就会乐意听小伙伴和老师家长的话。家园配合也是培养幼儿良好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总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用科学有效的观察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自身分析反思、解决幼儿个性差异的能力,做个细心有效的观察者。父母平时要多鼓励幼儿,积极开导幼儿学会与同伴和成人交往。让孩子在获得各种社会交往规则与技能的同时,逐渐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4.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篇四

对于大班年龄段的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特别好表现、爱探索的阶段,在游戏中,幼儿借助与丰富的想象模仿成人世界的真实情景,在虚拟或想象的游戏情景中幼儿主动交往、充分表现。在一定的环境与条件中、在教育者对游戏的有效组织下,伴随幼儿游戏兴趣和愿望的产生,幼儿游戏就成为教育实践中现实的活动行为。因此,角色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在体验成人的生活经验中认识社会,而且可以促进相互交往。可见,角色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功能,幼儿的交往能力在角色游戏活动中能得到体现和提高。它有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情绪情感,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一、根据主题制定材料,角色行为不断产生

1、角色游戏主题的确立

角色游戏的主题具有广泛性,如知识性方面、社会化方面等等都是角色游戏选择主题的源泉。交往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良好的交往行为。所以,角色游戏主题应确立在社会性方面。

角色游戏主题的确立还应根据幼儿可理解水平,掌握主题的教育价值,提出角色游戏实施的方案。例如设计“逛公园”的角色游戏,首先对主题做一下分析。公园的布置结合家乡扬州的瘦西湖、个园等公园的着名景点,这个游戏活动是在幼儿已经对家乡景点有了粗浅的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的。游戏中,幼儿能心情愉快、自主的活动,能积极反映他们所接触的事物,现实生活中的要求,身体力行地模仿成人的活动。在这个角色游戏中,幼儿在与同伴的相互游戏中,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导游、游客、船娘、管理员、摄影师等,学会分工、谦让、分享、协作等行为规范。

2、角色游戏材料的准备

游戏材料是幼儿区角活动中开展游戏的主要载体,材料是幼儿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学习的重要资源。不同的材料对幼儿能力的发展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丰富的、有效的材料可以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角色游戏的开展少不了游戏材料,幼儿通过对材料的使用、摆弄、操作,其感官不断受到移动、触摸、聆听、观察等的刺激,从而推动思考、想象、探索、创造的发展。幼儿对材料的合理运用,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在价值,促使幼儿在对材料的利用,展开与材料的对话,从中获得社会经验,产生社会意识。

材料准备途径:一是以物代物,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收集各种废旧材料,这些废旧材料经过孩子的想象,可做他用。如老师收集一些废旧的吸管,这些吸管可以被孩子们用来做小吃店中串羊肉串。二是巧用教具。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用的教具,在角色游戏中也大有用场。如动物图片,小朋友在宠物医院中作为小动物床铺的标志。三是让幼儿参与制造各种玩具。幼儿自己制作玩具是游戏材料准备和利用的最重要的途径,对幼儿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讲,制造玩具和开展游戏是同一教育过程的两个阶段。幼儿自己制造玩具这实际上是一个以物代物的再创造过程,不但提高了幼儿的思维、想象、观察、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幼儿克服困难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在制造玩具的过程中,幼儿还可以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游戏材料的准备,这样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另外,还可让每个孩子带1-2件玩具来幼儿园,这样不但丰富了游戏的材料,而且可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知道如何与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懂得爱护别人的玩具,使他们心中有他人。

二、深入开展角色游戏,提升社会交往能力(1)、通过角色扮演,学习行为技能。角色游戏中,幼儿自主选择扮演自己感兴趣的各种角色,扮演角色就必须从思想上尽量摆脱自我,以所扮演角色的身份要求自己,体验角色的情感需要。通过和同伴一起游戏,学习各种劳动者的行为技能,从而产生对劳动者的热爱,体会到他们工作的辛苦。在游戏中,幼儿利用角色本身的行为规则来约束自己,学习克服困难、努力完成角色所承担的任务。通过体验游戏角色,让幼儿掌握了社会行为技能,也培养了幼儿自信、独立的良好品质。

在开展不同的游戏主题时,老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发幼儿对游戏内容的思考。如创设小吃店游戏时引导孩子讨论:“饭店中需要哪些人?哪些材料?”在讨论的基础上带领幼儿参观生活中的小吃店,了解小吃店里有营业员、服务员、厨师、收银员等不同的职业分工。大家一起制作收银机、美味可口的小菜、日用品的废旧材料等,积极创设小吃店的游戏情景。通过开展游戏,孩子们积极扮演各种角色,模仿他们的劳动;同时通过游戏孩子们知道了收银员要保管好自己收来的钱财,还要根据货物的价钱计算顾客应付多少钱,顾客给钱后还要考虑是否要找零钱等工作„„在游戏中,孩子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劳动者的社会活动进行反复体验后,掌握了简单的劳动技能,初步形成了各种劳动规则,并不断地在游戏中来“规范”角色游戏行为。在游戏中所学得的行为规范实质上就是社会行为规范的缩影,因此,通过角色游戏的开展加深了孩子对社会角色的理解和体验,帮助孩子不断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也使幼儿逐步认识和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2)、积极参与游戏,提高幼儿交往能力。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更是发展幼儿社会交往的最重要途径。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与他人交往的平台,在游戏中与同伴频繁交往、感受交往的快乐。幼儿在游戏中幼儿学会了遵守规则、接受集体的支配、履行集体的共同义务、学会与人相处。幼儿在游戏中作为集体的成员,必须相互宽容、谦让才能保证一个集体的融合,于是幼儿在集体中开始学会理解。可以说,游戏的过程也是幼儿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完善,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而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和需要,也使游戏情节不断地发展,游戏行为更深入、具体。幼儿通过游戏,增加了交往的机会,也促使幼儿重新调整已有的观念去适应了解他人的观点,他们在游戏中逐渐学会了各种社会交往技巧,包括合作性与竞争性技巧。借助于游戏,幼儿的社会性协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幼儿进行角色游戏都要放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愿望和兴趣去发展游戏的情节内容。游戏中要让所有的幼儿都动起来、要人人有角色,并将游戏中的主配角让幼儿轮流担当。游戏中以强带弱相互影响,这样不但能弥补幼儿自由交往活动频率低的不足也能促进幼儿口语、动作和思维能力的提高。由独立变合作,群体意识增强的同时也完成了社会性的学习。角色游戏基本上是由群体来完成的,因此,角色游戏能很好地发展幼儿之间的友好交往,也能体现幼儿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因此,角色游戏对幼儿交往意识的形成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社会生活是多元化的,因此游戏活动之间是相互牵引的,相互联系的。它们彼此之间都要发生一些关系:如大卖场里的人可以到理发店理发,可以到影剧院看电影;而作为理发店里的人也可以到大卖场里面买东西,这样彼此之间就发生互动了。另外每个游戏内容中也在互动:理发店里有理发师、顾客;顾客在理发过程中肯定会和理发师交流价位、发型等内容,幼儿在扮演游戏角色的过程中各尽其职。幼儿可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反映客观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游戏中共同的活动和共同的体验,使幼儿互动起来,他们在游戏中学习着支配自己,协调与他人的关系,体验交往的成功与快乐,产生进一步交往的内在动机。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主体性, 更增强了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往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和别人交往,掌握与人相处的各种技巧,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3)、体验游戏过程,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游戏给幼儿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教师应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情绪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共享。这样不仅能够增添游戏的兴趣,也提供了幼儿表现和发展的场所,同时也使幼儿间有更多的双向交流、平行学习的机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发现和捕捉一些典型的情节,抓住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萌发的良好时机进行讲评,从而不断丰富游戏内容。同时在每次游戏活动后,积极引导幼儿回顾自己玩游戏的情况,交流游戏中碰到的问题或收获,根据幼儿的问题大家讨论寻求游戏解决的方法。如有一次,大卖场里的“营业员”介绍说:“我们在玩的时候有一个顾客拿了一样水果,最后他竟然不要了,就随意的扔在蔬菜的那个区域,那我们该怎么办?”老师及时抓住了幼儿游戏中关注的问题,让孩子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最后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增设一个理货员,这样碰到类似的情况可以及时解决,马上将放错的物体放回原处。通过老师引导大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幼儿游水平,促进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游戏的内容更丰富,更具有情景性。除此之外,我还会对一些错误的游戏行为进行及时的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法,使孩子明确自己在游戏中不该做的一些事情,如有的角色出现一直离岗的现象,明显是不对的,就是通过这样的讨论和解决使孩子在下次玩的时候玩的更投入、更棒。

三、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策略(1)、以幼儿的兴趣为热点,深入创设游戏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环境,以及实际生活经验,逐步点滴积累,形成社会角色,而角色游戏能使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在假想的动作、情景和交往中,反映他们眼中的世界。如:在一次参观东关街的活动中,发现幼儿对家乡诸多的小吃产生浓厚的兴趣,一路上总在津津有味的谈着、议着。针对这种发现,我决定请家长周末带幼儿去各种小吃店进行实地观察并品尝,从中幼儿不仅知道了许多小吃的名称,还了解到这些小吃都是由哪些材料做的、怎么做的?并学习与服务员交往。星期一,个个嚷着要做各式各样的小吃:扬州炒饭、馄饨、饺子等等,另外还需要自助餐区,酒水自取区,于是又忙着搜集废旧的饮料罐,自制冷饮,丰富了小吃内容。根据幼儿自己动手做出的这些点心,孩子们共同商量,决定开个“小小美食街”。幼儿做的点心分类出现在“特色小吃”、“老街茶馆”和“超恒蛋糕屋”上,有了先前这些观察和制作经验的积累,幼儿分散到各自选择的角色区中活动后,很自然地就会想到怎么玩?玩什么?他们都会相互协商好玩法,分配好角色,深入到游戏角色中去,体验到角色游戏带来的快乐。

2、以幼儿为主体,积极开展游戏活动

《纲要》指出“幼儿是游戏的主体”.首先教师要在角色游戏的指导过程中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意愿,利用游戏科学性、合理性地教育引导幼儿,发挥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角色游戏给孩子带来了无穷的欢乐,是孩子成长的平台,它为孩子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自主性游戏能够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增强幼儿的归属感。在游戏体验中,幼儿学会了轮流、合作、分享、互助,促进了社会性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情绪是积极的、高涨的,他们对主题、情节、玩具、角色以及讲评上都有他们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主张。当你问起他们为什么没这样而不是那样时,他们常常会头头是道地向你诉说一大堆理由。然而在游戏中幼儿也需要教师的参与,需要老师成为他们共同游戏的朋友,或者需要老师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作为老师,如果在这方面顺应了孩子的需求,整个角色游戏就会变得相当活跃。这样,游戏就变成了幼儿表达情感、反映思想、认识社会的一种手段.3、以幼儿的表现为基点,大力推进游戏评价

在幼儿游戏时,教师以游戏同伴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潜移默化地教给孩子交往时应有的语言,态度,表情,帮助孩子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障碍和问题。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 “你们俩配合得真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如: “你可以去帮他一起搭。”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进一步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5.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篇五

摘要:我园申报的《有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国学经典教学活动研究》课题立项为张家港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已历经二年,我园在环境营造、主题内容、教学策略等方面对已有经验进行了归纳,对课题研究的实践发展进行了远景部署。

关键词:国学经典教学幼儿社会交往教学中的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当前国学经典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虽然对于幼儿学习国学经典的内容和方法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对于中华文化精髓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意义却一致认同。国学经典的内容大多是来自于古代寓言、故事、俗语、古诗文、历史事件和名人名言,有关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典故层出不穷。《指南》中也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基本途径。”通过国学经典教学活动,使幼儿在行为养成、学会做人方面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影Ⅱ向,与人交往彬彬有礼,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交际水平等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也为其终生的文化素养打下牢固的根基。

一、课题研究的内涵解读

2014年,我园申报的《有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国学经典教学活动研究》课题立项为张家港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历经二年,我园在园内推广国学经典教学活动,对课题研究的已有经验进行了归纳,对课题研究的实践发展进行了远景部署。

1.课题研究的前期调查

作为苏州市第七批农村儿童文化园、张家港市语言文字先进学校,为传承中华经典文化,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我园一直把国学经典引入课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学经典活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环境上的体现:我园以“五名工程”为导向,利用各区、各角创设了名诗欣赏廊、名画创作角、名著阅读墙、名曲感受厅等环境,选择了适宜的国学经典内容,营造了温馨的阅读氛围:在班级环境中创设了语言读书角、好书共赏区等,给幼儿参与阅读、学习诵读提供了有利条件。课程上的体现:我园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体验特色,弟子规、三字经、古诗等成为语言教学活动中的一大亮点。另外,我园承担的苏州市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生态环境策略研究”重在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现已到中期研究阶段。因此,我园研究《有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国学经典教学活动研究》课题既能有效地将现有的国学经典资源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实践经验进行整合、互补,拓宽研究的价值,充实园所文化底蕴,又有了一定的新颖性、可塑性。

2.课题研究的前景展望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努力以育灵童教学资源为前提,汲取有利于幼儿参与社会交往的浅显易懂、富有童趣、便于幼儿熟记和认读的三字经、古诗、弟子规等,采用专题活动、教学活动、区角活动等内容,借助游戏、表演、欣赏、诵读、体验等活动形式,帮助幼儿感知交往礼仪并学以致用,获取理论到实践、实践到情感的提升,推进幼儿对自我、社会、自然之间的整体认识和体验,谋求幼儿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环境营造

我园在环境创设的整体思路上力求体现园所国学经典特色环境,突出整体性和参与性。创设班级环境时,除营造国学经典的教学氛围,更突出教育性、合理性、参与性、创新性原则。

1.环境创设的空间是开放的

我园创设的国学经典教学环境布置的空间位置是开放的,在走廊或通道中随处可见一首首朗朗上口的古诗词、三字经等图文结合的版面,敞开式的场所便于幼儿三二成群驻足观看或朗读。

2.环境创设的内容是灵活的

呈现的国学经典教学环境并不是长期固定不变的,那种单一的创设手段,影Ⅱ向幼儿参与社会交往能力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逼真形象、富有诗意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幼儿在情感满足的同时提升各项能力。如我园实行每月一主题,一月是关于走礼仪线的学习和体验,下月是游戏交往的三字经体验馆。做到每月一重点,渗透幼儿的各个环节。

3.环境创设的形式是自主的

体现幼儿是环境创设中的参与者角色,在形式的选择上更加考虑“我怎样启发、引导支持幼儿参与,幼儿怎样参与,我能最大可能地提供什么样的条件”等因素,有目的、有计划遵循幼儿年龄特点组织幼儿参与设计、参与收集,融入“弟子规”“三字经”“古诗词”等教学内容,有朗诵类、节奏类、表演类等。

4.环境创设的材料是丰富的

避免提供成品类的、定型类的、变化单一材料,可随时根据活动的需要而有所更新或替代,激发幼儿实践的兴趣。如在《池上》古诗教学活动中,为让幼儿体验同伴间合作乐趣,老师用废旧材料制成了小船和竹竿,三人一组边念边表演,其乐浓浓。

三、课题研究的教学策略

国学教学中重在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获得认知,在与同伴的互动学习中学习方法,在参与游戏体验中提升交往能力。

情境体验:教学情境力求真实、融合,我们要给幼儿创设一个“色香味”俱全的场景布置,如教师的着装、教学材料的提供、PPT背景布置等。

角色扮演:角色体验是一种通过让幼儿欣赏一定的角色来获得丰富体验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幼儿领悟了角色的责任。

实践操作:不管是《纲要》还是《学习与发展指南》都明确提出“游戏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活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学习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实践体验与操作体验,让幼儿在玩玩、唱唱、跳跳中接近经典、融入经典。同时,我们要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将文字与实物图、图形符号相匹配,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诵读多样: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和发展水平等,寓教学于游戏,将诵读、理解与游戏相融。如跟读法、对诵法、默念法、接龙法、学小古人法等形式,在熟记内容的同时体会古文抑扬顿挫的韵味,想象经典中悠远恬静的意境。

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我们使幼儿的交往过程转化为自发的、自主的过程,孩子们的交往欲望得到了最大的激发,共同感受交往带来的巨大喜悦感和成就感。

6.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方法 篇六

幼儿的交往能力只有在良好的环境和更多的交往实践中得到锻炼。如:刚入幼儿园的孩子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往往会产生恐惧、不安、焦虑的心理,表现为孤僻、胆小、不合群。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为孩子提供交往的环境和机会,以消除孩子的不安心理,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这时老师可以请大年龄班的幼儿到班里为小朋友表演节目、讲故事、交朋友,跟他们做游戏,在和哥哥姐姐交往中,慢慢使幼儿解除孤独、害怕的情绪,使他们感受到友爱、欢乐,同时,学会交往。这样,会使大年龄班的幼儿懂得了交往中必须有责任心、互助心。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应给孩子充分的游戏活动的时间,因为游戏和活动是幼儿进行交往、学习交往技能的最好机会。特别是角色游戏,幼儿在交往中必须敢讲话、爱讲话,消除羞涩、胆小的心理,克服任性、霸道的个性。如:通过角色游戏可以使幼儿学会不同的交往方式,教师在幼儿游戏时应有意识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处理好各种关系,培养幼儿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二、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言语交往水平。

1、语言交往行为取决于语言交往能力的高低。

幼儿语言交往行为能否顺利完成,取决于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高低。言语交往能力不仅与交往双方对同一语言符号系统的掌握程度有关,而且还涉及到语言交往的内外环境中的诸多因素。

2、重视培养幼儿对交往内容做组织能力。

言语交往还受双方性别、兴趣、相互关系、交往动机、愿望等因素影响,由于幼儿的自我中心语言较多,社会性语言发展较弱,并且极容易随客观环境的改变而转变话题。所以我们重视培养幼儿对同一话题的坚持能力和对有关交往内容做组织能力。同时,丰富幼儿的各方面知识、经验使他们用更多的语言交流更多的信息。如:经常向幼儿提出更多的问题,启发幼儿的思考,较快反映等。教师努力给幼儿提供与不同的人的机会,使幼儿能根据交往时间、地点、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容易在交往双方产生共鸣的语言形式,让幼儿在交往中尝试成功与失败,从而能学到有关的技能。

三、教给幼儿社会交往的技能,增强幼儿交往的自信。

幼儿需要交往,哪怕是一个内向、孤独的孩子也需要交往,愿意交往,然而仅仅拥有一个美好的交往愿望也不一定能使交往成功。这就涉及到有关交往技能的问题,如小班幼儿的思想单纯,在进行主动交往时没有交往策略,因此,常常使交往受挫。这样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情境或在某种行为刚刚发生时,就可组织幼儿讨论,学习一些简单的交往技能。

幼儿只有具备很强的自信心,才能很好地同他人进行交往。怎样才能使幼儿具有社会交往的自信心,是成人必须教给幼儿的社会交往的技能。幼儿的社会交往,包括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和幼儿与成年人的交往,幼儿与成人的交往比较容易,成人主要要教给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技能。首先,要教给幼儿友好地与同伴交谈,交谈的语调要柔和,能耐心倾听别人的谈话;其次,要让幼儿更多的注意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长处,而不是总看到别人的缺点,拿别人的缺点来取笑别人;再次,要理解同伴的兴趣和爱好,既能服从别人的兴趣但又不盲目地听从别人。例如: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教师可以教幼儿一起商量做什么游戏,怎样玩,在游戏中既能积极地提出建议,又能尊重别人的意见,不强迫别人接受或服从自己的意见;最后要教给幼儿和同伴共同分享玩具,有好的玩具大家一起玩,能平等地与他人交往,愉快地与同伴合作等。

四、扩大幼儿社会交往的范围,进一步增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应该不断扩大幼儿社会交往的范围,打破班级和幼儿园的界限。幼儿园可以开展大小的联谊活动,还可以带幼儿走出幼儿园,让幼儿同社会各个层面的人们进行交往。如组织幼儿去春游,让幼儿同农民伯伯进行交往;组织幼儿参观商店、菜市场等,锻炼幼儿实际交往的能力。

五、密切联系家长,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共同担负起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责任。

7.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篇七

一、积极创设交往环境, 激发幼儿合作意识

由于日益增多的独生子女及日趋单元化的住宅, 减少了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机会。因此, 要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为幼儿创设交往环境、提供交往机会就显得非常重要。那如何在游戏中积极创设交往环境呢?

1. 丰富的物质环境

丰富、优美的环境能美化、装饰幼儿的生活空间, 更重要的是能陶冶幼儿的性情, 使其身心愉悦。游戏中丰富的物质环境是幼儿进行交往的桥梁:不同内容的区角, 如娃娃家、理发店、医院、表演区、益智区等, 能让幼儿模仿各种角色进行活动和交往;区角中琳琅满目的材料, 如各种商品、形象的理发用具、娃娃家的炊具、医生的听诊器、表演区中的头饰等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 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合作交往机会。

2. 和谐的人际环境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要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教师应处处为幼儿做榜样。教师的合作精神会深深地影响着孩子, 使他们也相互合作。此外, 同伴之间和睦相处的关系及团结协作的交往氛围也能进一步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比如:在表演时, 有的小朋友敲锣打鼓, 有的小朋友则在有节奏的音乐声中唱歌跳舞, 还有的小朋友帮助小演员精心打扮。他们相互协商, 相互合作, 共同完成了一台热闹而出色的节目, 这样和谐、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受到了耳濡目染的影响, 增强相互合作的意识, 也提高了幼儿的合作能力。

二、充分利用游戏规则, 诱发幼儿合作行为

1. 制订游戏规则

以往, 都是老师规定游戏的要求, 幼儿只是机械的接受者和执行者。在游戏中出现交往上的障碍时, 常会听到幼儿说:“老师说的!”为了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 提高幼儿交往的主动性, 我们让幼儿自行制订游戏规则:先让幼儿集体或分组协商、讨论出每个游戏区的一些交往规则, 然后让他们用别人能看懂的示意图画下来, 再贴到相应的游戏区里。幼儿用自己设计制作的规则标志来提醒自己和别人遵守规则, 使相互间的合作行为变得更自觉、更主动、更规范。

2. 执行游戏规则

规则制订出来了, 就应该认真地贯彻和坚持。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执行规则, 教师可以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提醒、暗示幼儿的合作行为。教师还可以请幼儿来扮演角色, 监督大家的合作行为。如让幼儿扮演城管、检查员等, 去每个区观察, 把合作行为和不良行为都记录下来, 可以当场给予奖励, 以此来提醒和诱发幼儿的合作行为。

3. 强化游戏规则

经常反复、始终如一地执行规则, 能使规则得到强化, 使幼儿的合作行为提升为良好习惯。在这里, 教师要做到的就是认真地开展每一次游戏, 严格地执行每一条规则, 反复地进行提醒和督促, 以自身的严谨和踏实来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和合作态度。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来强化已经形成的游戏规则, 如在游戏评价的时候表扬和奖励合作好的幼儿、用良好的合作榜样来激励幼儿、用情境表演再现各种合作行为, 从而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合作行为, 使之形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三、合理运用游戏评价, 提高幼儿合作能力

游戏评价包括游戏中的指导和游戏结束后的评价。教师合理、及时的指导和公正的评价能引导游戏顺利开展, 更好地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

1. 善于发现, 及时指导

如中班幼儿开展了染花布活动, 五彩缤纷的染布作品吸引着幼儿, 他们玩的很投入。但老师在指导时发现, 幼儿在染布时占的位置比较大, 一个人染时旁边几个小朋友等着, 而且布在桌子上动来动去。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地介入, 对一刚染布的幼儿说:“我来帮你拉着布。”教师的介入一下子就解决了幼儿遇到的实际问题, 他们纷纷学样, 有的染, 有的拉布, 然后再换过来忙得不易乐乎!最后大家一起围着自己染的布, 合着音乐开心的跳起了舞。

2. 公正评价, 巩固行为

游戏后的评价能巩固和强化幼儿的合作行为, 为下一次游戏打下良好的基础。如结束时开展“分享活动”, 请大家把游戏中开心的事情和大家一起分享。“今天你和谁一起玩了?玩得高兴吗?”“你和好朋友玩了什么?”等等, 给幼儿更多的机会分享自己在活动中和合作后产生的愉快心理。对于一些好的做法,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对于幼儿在活动中的一些不合作行为, 教师应及时地组织幼儿讨论来强化合作意识, 让他们在以后的表演游戏中, 都能通过相互协作来解决问题, 提高自己的合作合作能力。

四、加强家园联系沟通, 同步培养交往能力

8.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篇八

关键词:幼儿;社交能力;独立思考

幼儿正处于模仿塑性的关键时期,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需要通过耐心的引导、细心的呵护、正确的指导等过程,帮助幼儿“模仿”社会交往过程,提升幼儿社会交往的能力,为幼儿今后健康地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有耐心地加以引导

在幼儿教学中,耐心是极为重要的。有些教师或家长容易生气,认为孩子连最基本的生活常识都不知道,连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都不会做。以成年人的眼光和标准去要求孩子很不合理,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应该有耐心,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想法和生活。例如,幼儿之间闹矛盾不可避免,在玩滑梯时为避免争抢,教师应把幼儿分为若干组,每组都选出一个小组长,哪一组表现得好,就奖励一朵小红花。因为在课堂上刚讲过谦让和友好共处,小组长为维持好内部秩序,会在一起商量玩的顺序。最终选择剪刀石头布定输赢编号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在滑梯上玩。在等待中的小组为了得到小红花,很重视内部团结,有人开始出主意做别的游戏,以至于到后来每个小组都聚在一起开心地玩耍,反而没有人去争抢滑梯了。教师鼓励某组幼儿加入其他组的游戏,双方组长都怕会引起矛盾,还模仿动画中约法三章。放学时,教师让幼儿总结心得,多数都赞成“友好相处、愉快玩耍、不争抢、不闹矛盾”这些说法。中班幼儿已经有一定的自控意识,并且开始学会为他人考虑,所以应该引导他们如何避免矛盾。就如前面所言,最好让他们自觉感悟,如此养成的习惯才深刻。即便偶尔犯错,让他们联想过往场景,也要比纯粹的理论教育效果好。

二、家庭与幼儿园配合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双方应该多多交流,在家庭中融入学校氛围,在学校融入家庭场景。例如,在幼儿园学习了“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回家后父母也可以陪孩子练习。在孩子做完作业后,夸赞他们很棒,奖励一个吻;让孩子帮帮小忙,如搬个板凳,要对孩子说谢谢;陪他们看动画片,若有值得学习的情节和内容,可与幼儿练习交流。周末假期,可带着孩子外出,去超市、广场、饭馆,学会跟服务员说谢谢,学会跟清洁工说您辛苦了。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苗,在家被溺爱,而父母常会放纵他们。幼儿园和家庭交流后,可设置同样的场景。比如在家吃饭时,幼儿可能会强行占有饭菜,不让其他人碰;吃东西喜欢吃大块和完整的,但又吃不完,造成浪费。教师不妨在课堂上做游戏发糖吃,通过引导矫正他们的坏习惯。或者模仿各种社会交往情境,锻炼他们在不同场合,如何应对各种不同的人。比如,设置医院看病的场景,找学生扮演医生、护士、病人等角色,让医生分析如何安慰害怕打针的病人;设置外出旅游的情境,分角色扮演走散的游客、陌生人、警察,让幼儿在与社会交往时,树立起防范意识,不单独和陌生人做过多的交流,如果遇到麻烦,应寻求帮助,而不是在原地哭。此外,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做好模范带头作用,给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学习环境。

三、充分利用音乐游戏

社交能力的培养有多种方法,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游戏和音乐无疑是两种最为有效的途径。两者结合,将起到更好的效果。如《拍手歌》,可以让学生一起做,加深彼此的认识,形成愉快和谐的氛围,让幼儿习惯于这种环境。尤其是内向的学生,减少他们独处的时间,可以让其尽快融入班级中,培养其交往意识。也可以让学生两两自由组合,改变原来的词,如此一来,他们既要在一起想着如何改,改完又要一块说出,需要极强的默契,而这种合作意识在社交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合作,社会交往还需要具备竞争意识。可举办“抢板凳”的游戏,随着音乐的旋律和戛然而止,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很多小朋友都喜欢这个游戏,且做起来十分简单,每次8~10人,选择欢快的音乐,让小朋友在音乐中强化社交意识。教师和家长应抽出时间陪孩子做游戏,如“两只小小鸭”的游戏,既能促进父母和孩子的感情,还能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使其能够领悟父母的爱。

四、锻炼分析思考能力

幼儿常会依赖于教师,以他们为权威,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认为教师说的都对。部分家长也会认为,既然把孩子交给幼儿园,就要听老师的话。这样固然是好,但也有缺点,幼儿的思想会变懒,独立思考能力会受限。社会交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学生有自己的判断力,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而不是做什么都要按照教师制订的标准。

为此,教师应该经常开展活动,锻炼幼儿分析思考的能力。如播放动画,内容是绿草坪对城市环境的保护作用,当一大片明亮的绿色铺展开时,学生仿佛也感觉到了清爽。然而,紧接着,开始有人践踏草坪,渐渐在草坪上踩出一条路。更有甚者,趁着暖暖的阳光在草坪上烧烤,丢弃了很多垃圾却没有捡。绿油油的草坪开始变得枯萎,小草禁不住哭了起来。或者设计为在旅游地点对文明古迹、公共设施的破坏,包括乱刻乱画、随意丢垃圾、大声喧哗等行为。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对动画的分析,幼儿大都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并给出充足的理由,而后加以引导,使他们在生活中也要注意,尽量不要出现此类行为。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社会交往能力需从幼儿开始培养,在幼儿教育中,通过游戏引导法、技能模仿等方式,帮助幼儿建立社会交往的雏形概念,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晓会.探讨家庭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J].学周刊,2015(25).

[2]张丽青.浅谈如何“家园携手”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J].祖国:教育版,2013(8).

上一篇:视光学与应用专业求职信下一篇:铜山娘娘的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