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自述读后感

2024-09-08

邓小平自述读后感(精选10篇)

1.邓小平自述读后感 篇一

读邓小平自述有感

三起三落,他不屈的性格;改革开放,他卓越的才华;香港回归,他不一样的爱国热情。这个人就是一个身高不足一百六十公分的中国“小矮子”,就是曾经得到了世界政治家们敬畏的中国富强蓝图的创作者,就是令全中国人民深深佩服的小平爷爷。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价。作为九零后的一员,作为小平爷爷的后人,很荣幸能看到他的自述这本书,更让我感到荣幸的是能够从这本书中感受这位伟人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与卓越才华。

我曾观看过许多关于世界各国领导人的视频,而最让我有感触的,莫过于小平爷爷的视频。在小平爷爷的一生中,有着一段极为坎坷的“三起三落”。

第一次“落起”是在30年代初期中央苏区时,由于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央临时政府推行“左”倾冒险主义,邓小平、毛泽潭、谢唯俊等人则坚决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反对他们的“城市中心论”。为此,邓小平遭批斗,并一度被关进监狱.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这次“落起”才画上句号。邓小平第二次“落起”,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文革”初期,邓小平作为“刘邓资产阶级司令部”的第二号“走资派”被打倒,全家受到株连,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这是邓小平一生中感到最痛苦的时期。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邓小平两次给毛泽东写信,要求出来工作。毛主席在信上作了肯定的批示,1973年邓小平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得以恢复。1975年初邓小平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

兼总参谋长,并主持党、政、军的日常工作。

2.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篇二

对《邓小平时代》全书的阅读,使我能够将以往所积累相关历史知识碎片连贯起来,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也深刻体会守江山比打江山更难这个道理。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解放全中国的过程已是历经重重困难,解放后,战争给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带来的严重破坏,以及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对中国共产党而言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共产党一直努力探索一条最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无论土地改革,大跃进,还是文化大革命等带来过什么,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尽力为改善中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懈努力。这个过程虽然走过不少弯路,但是没有失败的教训,就不会有觉醒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对国内形势更清晰的判断。

邓小平能够带领全国人民致富,在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方面做了比任何国家领导人都多的贡献,足以证明他个人能力之强。但是,一个“强”字是不足以让我们体会出一代伟人的人格魅力,不仅包括他坚忍不拔的意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和,忧国忧民的胸怀,不畏权威的勇气,还包括他早年留法,带领部队作战以及参与很多国家重大事件的经历给他带来的过人的判断力,统筹全局的领导力以及处事不惊的沉稳。另一方面,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前一代领导人探索过程中经验教训的总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综合以上这些因素,就不难理解邓小平带领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何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3.邓小平传记读后感 篇三

最近应老师作业要求我读了《邓小平传》,本意随心读过完成作业,后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令我大受启发,便静心拜读一遍,邓小平传记读后感。这本书总共分为15个章节,它是英国前驻华大使理查德?伊文思于1993年完成的,它采用时间顺序讲述了一位伟人辉煌的一生,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农民的儿子”到“国家领导人”再到光荣退休的革命历程。

邓小平对于我来说是位陌生而又熟知的人,陌生是因为在我记事时他已经基本脱离政治舞台了,所以对于他的一些事情我不是很了解,而说熟知应该每个中国人都很熟知这个伟人吧。邓小平的名字意味着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并和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毛泽东曾对邓小平做过这样的评价:邓小平德才兼备,军政皆优,是一位能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非凡帅才。对于邓小平的文韬武略,毛泽东1951年在同一位民主人士的谈话中作了高度评价:“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论文论武,邓小平都是一把好手。”除此之外,毛泽东也给予了邓小平的八字评价--柔中寓刚,棉里藏针。

邓小平的一生,是光辉的战斗的一生。在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民族振兴与发展的精神支柱。

邓小平能有如此成就与他的性格分不开的,邓小平接受到新旧双重教育,使他的知识结构比较完善,思维方式也较灵活,逻辑思维也比较严谨,读后感《邓小平传记读后感》。这些为他后来的良好成长打下了基础。第二章中“无论置身何处,邓的性格在十六岁和二十一岁之间应该已经形成了。但难以令人置信的是,他如此年轻就变得那么坚强、自信。”在这段中,作者表达了他对邓小平的性格评价,也正是他的坚强和自信,让他在陌生世界里,靠他自己的智慧度过了一开始在国外艰难的求学生涯。在法国,他一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一边勤工俭学。在那里条件很艰苦,他漂泊了许多地方--从马赛到巴耶。在这段时间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包括在机车上当司炉和厨房帮工,能找到什么工作他就干什么工作。艰苦的生活条件磨练了他的意志,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不论遇到怎样的境遇,他从未放弃。更重要的是,他遇见了共产党,他开始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找到自己的信仰,并相信终有一天他能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后来遇到了周恩来,在他的影响下,邓小平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行各种政治宣传活动,也是在这一时期,他拘谨。不耐心的性格消逝不见了,到了1926年,他和伙伴们去了莫斯科,获得了机会,在政治上进行了深造。

4.邓小平时代 读后感 篇四

最近刚刚读完了《邓小平时代》一书,总体感觉这是一本内容详实,理论深刻的好书,对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有细致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值得一读。

这本书对邓小平前期留学法国,加入中共,在毛领导下管理国家和在文革期间的下放,遭批只做了概括的描述,总结出邓小平在这个时期养成的一些性格特点,如坚毅果敢、讲求实际,出色的判断力和全局性视野,战略眼光以及治国经验。这些叙述,为我们理解后来邓小平推动改革开放的决心和执政风格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从第三章开始,全书就进入了从邓小平1974年恢复工作到1992年南巡这近二十年的时间。这段时间也正是全书的重点。在对这段时间的描述中,一方面,关于邓在外交上的贡献,作者利用西方媒体的大量报道、个人访谈、研究著作和政府档案,生动讲述了邓小平为中国争取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做出的种种努力。尤其用丰富的材料突出了邓小平在上世纪70年代为数不多的几次重要出访——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四国之行。另一方面,作者尽量利用了一些官方文献和有限的研究资料,把邓小平在中国内政方面的执政风格向读者做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傅高义先生十分深入地讲述了邓小平的一些十分可贵的品质,例如他一向不计较个人恩怨和亲疏,与人交往只以工作为重,在用人上首先考虑的是党和国家的利益。其次是邓小平的大局观,他善于抓大放小,不像周恩来那样事必恭亲。大方向确定之后,具体事情他会让手下人放手去做。三是邓小平的意志力,一旦拿定主意,他会坚持不懈地做下

去。傅高义先生多次提到毛泽东对邓小平有两个形容,一是“钢铁公司”,一是“棉里藏针”,这两个观察都是很到位的。四是坚忍不拔,但并非处处锋芒毕露,用他女儿的话形容,他是个“不爱说话”的人,他一向沉着冷静,很讲究做事的分寸。从傅高义的叙述中,我们可以不时感到邓小平这种既顽固又收敛、既执着又狡猾的执政风格。知道如何在正确的时候,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这大概是一个政治家最可贵的品质了。这也是你从书本里绝对学不到这样的本领,它只能与个人的性格和经历联系在一起,是一种高度人格化的经验智慧与眼光。

读这本书时,总让人联想到中国历史上一些改革变法的事。北宋王安石的变法,虽然一定程度上看到了社会需要,提出了得力的改革措施,但这种改革与封建体质有抵触,所以失败。戊戌变法也是一样,由于反对封建体制而被慈禧太后扼杀。而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它顺应了少数民族证券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奴隶制转入封建制,从而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张居正的“考成法”“一条鞭法”改革,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在改革推行期间,明朝官员办事效率显著提高,国库充裕,四境安宁。我们不难发现,成功的改革一定不能抵触现有的体制。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正是这样。他坚定的拥护共产党的领导,他要维护这个组织,因为邓小平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不借助于这个组织体制,他什么事也干不成。他的改革从不涉及中共的基本体制,当有人对中共统治的正当性发出挑战时,他的处置毫不手软。如89年学

生示威运动,邓毫不让步。反观苏联的戈尔巴乔夫,当年戈氏搞改革打出的旗号是“公开性”,基本内容是开放言论自由和苏共党内斗争的透明化,结果使苏共对整个社会失去了控制,成为导致苏联体制垮台的直接原因。其改革失败的原因不正是推翻了基本体制吗?其实,这个道理昭然若揭,实行改革的人必然是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如果改革针对的是体制本身,就相当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然而能在改革是考虑到这点的人确实凤毛麟角。值得庆幸的是,邓小平正是其中之一。这让我不禁为邓小平超人的智慧而感叹

邓小平的实干精神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邓小平恢复工作后首先想的是为中国做点实事,收拾好文革后的烂摊子。也就是说,他不是一个为改革而改革的人;不是改革的愿望为他提供了行动的动力,而是行动的愿望为他提供了改革的动力。他的改革有一个基本特点——务实。他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白猫黑猫,抓得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充分体现了他的务实精神。傅高义先生在书中经常把邓小平称为“实用主义者”或“实干家”,是十分贴切的。

邓小平无疑是改变了历史的伟人,他对中国经济的进步作出的贡献,他创造的前无古人的经济腾飞奇迹,独一无二的“一国两制”政策,以及他在89年对学生采取的强硬手段,改革开放中暴露的贪污腐败,东西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将留待后人给予邓小平一个公正的评价。

数试22 康济州

5.邓小平南巡讲话读后感 篇五

内容摘要: 在局势不定的大背景下,1992年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了关于改革开放的讲话,强调解放思想,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挑明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他的讲话成为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改变的重要原因,并且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一系列政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南巡讲话 改革开放 解放思想

众所周知,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党内政治局面混乱,经济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大家庭面临困境。西方国家大肆宣扬社会主义崩溃,与此同时,国内民众对改革开放质疑,甚至对纠结于姓“资”姓“社”的困惑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出路只有改革开放。因此邓小平于1992年发表了南巡讲话,对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邓小平坚持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党和人民紧紧围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民经济实力,正确看待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和修正,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而“发展才是硬道理”,遇到困难不泄气,取得成就不骄傲,实事求是办事、踏踏实实发展,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的这30 多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的根

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越来强。

这都归功于一下这些因素。首先,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勇敢,正确的领导引导,渐进式的方式,先试点再全面推开,逐步发展是适合国情的选择。其次,中国的改革始终坚实实事求是的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不断的总结经验,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同时中国也积极的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为世界的共同和平,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更是鼓励、促进了我国科技的突飞猛进。当然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此外重视人才的培养,加大了教育投入,如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从而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并且,对外开放,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国际合作加强。

南巡讲话为中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因为过去不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资产阶级学者,有一个共识,即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由此推论,社会主义不可能搞市场经济。中国的改革在实践上突破了这个框框,但是,理论上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改革开放之初,市场经济还处于计划经济的“补充”地位,因此问题还不突出。但是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情况就不一样了。通过十几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市场经济的基本轮廓日益清晰,但人们在思想上还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中。然而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要做的是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南巡讲话的另一个重点是: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其中,邓小平说的“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引人深思。

早在1975年,邓小平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1988年,邓

小平以全新的视角,高瞻远瞩,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第一位的作用,作出了及时、明确的理论概括。在新中国成立时代,在仍在解决温饱问题的时代,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等科学家,完成两弹一星,独立研制成功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壮举。建国后,面对美苏垄断核武器和航天技术,并到处挥舞“核大棒”的国际局面,我国决定自己发展核武器和航天技术,以增强本国的国际地位。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学技术更是迅猛发展。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原子能,计算机,空间技术,新材料等等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生活每一个细节。引起生产力变革,也不同程度地对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的调整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科学技术更是决定了国家的国际地位。

在南巡讲话中邓小平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毛主席不开长会,文章短而精,讲话也很精练。周总理四届人大的报告,毛主席指定我负责起草,要求不得超过5000字,我完成了任务。5000字,不是也很管用吗?我建议抓一下这个问题。”南巡讲话为中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因为过去不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资产阶级学者,有一个共识,即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由此推论,社会主义不可能搞市场经济。中国的改革在实践上突破了这个框框,但是,理论上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改革开放之初,市场经济还处于计划经济的“补充”地位,因此问题还不突出。但是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情况就不一样了。通过十几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市场经济的基本轮廓日益清晰,但人们在思想上还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一方面束缚了自己思想,另一个面浪费别人的时间,而且贻误我们的事业,污染社会风气,有损论者形象,实在是一大社会公害。形式化的蔓延,不仅损害领导者自身形象,也降低党的威信,导致干部脱离群众,群众疏远干部,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失去吸引力、感召力、亲和

力。形式化都是不符合党的性质、宗旨的,都是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相背离的。大力纠正形式化,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一项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阜新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参考文献:

《邓小平选》 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邓小平时代》 题目《革命者》 三联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2-01篇二:读邓小平南巡讲话有感

读《邓小平南巡讲话》有感

摘要: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简明扼要的总结了前一阶段我国改革开放的所取得的成就,并且指出了下一阶段深入改革的方向,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了,同时还解答了许多困扰人们多年的问题。小平以其坚定的政治信念,超人的雄才胆略,缜密的理论建构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奠定了中国经济腾飞、政治稳定、文化昌明的坚实基础,引导中国走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关键词:邓小平南巡讲话 改革开放 解放思想 发展 社会主义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是指1992年1月18日到2月21日之间他的武昌、深圳、珠海、上海之行。当时,无论国内还是海外舆论普遍意识到南巡讲话廓清了当时困扰国人的种种认识问题,必将为改革开放注入新的活力。果然,随后中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高潮,发展呈现出一派新风貌。这一切都说明了他的理论和思想是合理的,也是正确的。

小平同志的谈话内容,总结起来主要有一下六点: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2、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

3、发展才是硬道理;

4、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5、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

6、坚持社会主义信念。

当读完邓小平南巡时的讲话,我想起了恩格斯说过的一句话: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

这个目的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是不可战胜的。我们的民族,是饱经风霜的名族,我们的政党,是经过血的洗礼的政党。这样的民族,这样的政党想要在世界群雄中崛起,是必须要有一种顽强不屈,坚持不懈的精神的。而在首先我们要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正如古希腊哲人所说:最难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认识你自己。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邓小平的谈话,首先让国人认识了国内外当今的形势,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这对于我们今天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也有重大的显示意义。“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①这句话总结了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出了新思路,有了新突破,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小平的南巡讲话还清晰地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是一次思想大解放。小平说得对,不要纠结于姓资姓社的问题讨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 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②邓小平在姓资姓社问题上一锤定音,不但解放了思想,加速了对外开放的步伐,也加速了对内开放的步伐。他号召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③人们不敢闯,不敢冒,原因何在呢?邓小平以极其敏锐的眼光,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指出:“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④正是为了进一步

解放思想,解决这个“怕”的问题,邓小平才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并依据这个标准,做出了深圳特区姓“社”不姓“资”的判断。从那以后,中国的民营经济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到2005年国务院出台支持非公经济的若干意见,国民经济的发展展现出更加广景。除此之外,小平的谈话还回答了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其他问题。比如说: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道路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等等。南巡讲话,摧毁了极“左”思想的余毒,消除了人们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思想,冲击了小农经济思想和小生产者意识。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在巡视中得出了科学论断,精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困惑人们多年的问题。这20年来国家以他的论断,各省市经过实践,我国经济由1978年gdp3645亿元,到2011年我国gdp的397983亿元,30多年中我国gdp真的翻了110倍。这是我们国家坚持小平同志的实践理论,不断改革而实现的成果。

总而言之,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进一步阐明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阐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在现今看来,小平的南巡讲话对我们仍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 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收入分配不均,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前进的过程中有很多可以预见和不可以预见的挑战。特别是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还在继续发挥作用。

中国要走怎样的发展道路,如何应对今后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值得深思!

注: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

370页 372页 372页 372页篇三:邓小平南巡讲话心得体会

深化改革谋发展 冲破桎梏天地宽

——学习邓小平南巡讲话心得体会

“1992 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1992 年,中国改革开房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从1 月17 日由北京出发对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研,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通称邓小平南巡讲话。南巡讲话对当时的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其理论精髓对新世纪中国发展仍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南巡讲话,针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思想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站在时代的高度,立足中国的实际,总结了过去几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精髓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市场经济论、“三个有利于”论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处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创造性光辉,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大向前推进。这个讲话标志着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历史性飞跃的思想结晶——邓小平理论的最终成熟和形成。今天的中国和世界,已与邓小平讲话当年的情境大有不同,但重读讲话仍让人折服,使人震撼,给人以无穷教益和思想的启迪。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中国社会开始了以改革开放为表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聪明、力量和探索,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中国奇迹、世界奇迹。总结南巡讲话二十年来的改革经验,既是对我们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总结,也是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将改革推向前进的历史要求。

一、改革是当代中国的唯一出路

在人类改造自然、不断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也在不断地改造和发展。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包括各种制度的存在和价值,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是服务于生产力发展的。只要存在发展,就需要改革。改革是制度的发展方式,是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式。

人类建立了很多制度,用制度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制度是人创造的社会体系,是人类生产生活、生存发展的社会必需品,是为人自身的利益服务的。

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不断创造、改革和完善制度的过程。制度有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各种制度是上层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制度本身最终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不是主观臆断、凭空想象的。现实存在的制 度,只能与国家、民族的实际相结合、相适应,只能是特色的。

制度发展无非有两种途径。当制度不可能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时候,就通过革命的办法,以激烈、暴力、流血的方式,改朝换代,王朝更迭,来满足人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当制度能够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时候,就通过改革的办法,以和平、渐进、不流血的方式,变革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制度进步的过程,也是制度演进的方法。历史上这两种变革方式,始终在进行着。

二、改革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

所有社会主义,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道路,即由中国人民自己探索的改革开放之路。

改革是一次伟大的探索,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探索。实践探索是理论的源泉、动力、真理标准和价值体现。理论 探索总坚固实践的经验,升华为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探索的发展。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脱离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演绎出中国改革的精彩乐章。

任何改革都离不开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思考。正如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胜利一样,没有小平南巡讲话,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就不会成功。古今中外,改革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

改革具有一定的目标和方向。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能够解决中国发展问题,能保障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就是我们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判定的基本标准就是邓小平同志讲的“三个有利于”,一切都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之,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就能保障中国长期发展、长期稳定。

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各种制度都将长期处于不断变革中。环境、条件、形势的不断变化,促使制度要适应这些变化。中国的发展模式、经验、道路,只能产生于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他国情况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今天中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化、大进步的时代,全国人民正在迈向工业化、科技化、现代化,这是何等壮观的历史画面!不仅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在世 界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这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伟大探索,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是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依靠自己,走自己的道路,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三、改革体现了中国的时代精神

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南巡讲话为中国的改革奠定了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探索等等,构成了我们的改革精神、时代精神。

这种改革精神、时代精神就是勇于挑战一切困难。中国需要的是稳定、需要的是发展。只有长期发展,才能保持稳定。只要长期稳定,必然有发展。频繁的**就必然长期落后。要实现长期稳定、长期发展,还是要靠改革。然而改革是有一定风险的,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稳定造成一种波动,但改革本身就是积极稳定的方法。中国未来的历史任务就是长期发展、长期稳定。不发展的东西,是保持不了的!改革有方向,有目的,有原则。脱离了国情、历史、发展阶段,就必然要颠覆。中国的改革是在国体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

6.邓小平南方谈话读后感 篇六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视察,沿途发表了重要谈话。其意义如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着严重的考验,能否汲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深刻教训,避免来自“左”与“右”两个方面的消极影响,使改革开放顺利进行,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讲话。谈话的主要精神在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百度百科,“南方谈话”词条)

首先,邓小平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一个公平、公正、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发展经济需要“两个基本点”的保证。

第二,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要有创造性。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第三,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我认为,当时中国具备高速发展的潜力和条件。让我们看看我们的经济都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这充分的说明了“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四,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那么为什么要“两手抓”呢?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国外好的东西进来了,但也会带来消极,影响我们。实行“两手抓”,就可以有效地防止丑恶现象发生。另一方面,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也要把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秩序、社会风气建设好,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

第五,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这就是说不要搞争论,不要浪费时间,要真抓实干。不搞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来工作。一争论就把时间都浪费掉了,最后什么也干不成。因此,少说话多做事,开短会,干实事,才能见实效。

7.《少年邓小平》读后感500字 篇七

苏洁琼

今天我读完了红色经典文章《少年邓小平》,既感动又激动。我感受最深刻的几点是:

少年邓小平有坚定的信念,向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不达目标不罢休。文章中有很多励志的词语,比如,“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富强而读书奋斗”、“既来之,则安之”、“士可杀,不可辱”、“今日莘莘学子,明日国家栋梁”、“落后就要受人欺负”、“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从古代走向近代,从闭塞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的历史,也往往是它打开眼界、敞开国门、走向世界的历史”。

少年邓小平知道去法国的费用来之不易,所以到了法国后,开始勤工俭学。他节约地花着每一分钱,日子虽然辛苦,但他从来没有忘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富强而读书奋斗”的目标。他说不能勤学就去勤工,有志不在年高。他来到钢厂,干各种体力活,一天可以挣10个法郎,他就这样一点一滴的积攒下钱去俭学。

8.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 篇八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群体。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接着对外开放地区逐渐扩大,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30年前的深圳仅仅只是一个不足3万人的破落小镇,没有柏油马路,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繁华的都市,更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领域,有的只是海滩、荒山和零碎的稻田。就是这样一处不起眼的地方,在30年中竟发展成如今这样一座生机勃勃的国际城市,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先行者,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使中国改革开放中小小的片花,而这奇迹般的创造带来了中国的繁荣与兴旺。邓小平的伟大创举决定了党的发展路线,决定了春天的梦想不再是梦想。

1984年1月。邓小平视察了深圳,对经济特区作出了明确定位:“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是管理的窗口,是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深圳的大改造成为最好的事例。短暂的时间内,从贫穷到富裕,从落后到先进,从自给到出产,每一个巨大的颠覆都凝聚着老人的心血,这位老人更有力确定要改变中国,响应党的进步,决定了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等城市,其中还包括我们江苏南通。

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但,现在中国睡醒了,不再是那只昏昏欲睡的狮子,而是焕发向上的精神的雄狮,它的一吼唱响了东方,震得殖民者战战兢兢地夹着尾巴逃回了窝里。看吧!中国的伟大、党的伟大使外国人不再骑在我们的头上,他们只是瞪着双眼看着铁路路线的造成,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深圳的一夜崛起,给他们留下一个个赞叹的感叹号。

心在哪里,哪里就有宝藏;志在哪里,哪里就有时间;爱在哪里,哪里就有感动;梦在哪里,哪里就有未来。抛头颅洒热血,英雄们奋勇杀敌圆了人民幸福的梦,圆了国家繁荣的梦。我们怎能不感谢这面炽热红火的旗帜呢?我们怎么能不感谢党的辉煌业绩呢?正值青春的我们啊!难道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辜负先辈们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啊,他们用血泪洒开一段殷红的路迹引导着我们的正确的方向。我们必须永远懂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9.邓小平自述读后感 篇九

姓名: 班级: 学号: 课程:

摘要:毛毛的《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记叙了邓小平及家人在文革十年间的经历,本文将根据书中的描述,浅析邓小平在文革时期的经历,谈谈邓小平与家人的亲情,并阐述作者从邓小平的为人处事中得到的启发。关键字:邓小平;文革;

一 绪论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展示了新中国历史上最为曲折动荡的10年,展示了中国人民纠正谬误向真理迈进的历史过程,作者毛毛在书中向人们讲述了邓小平一生中最艰难的岁月,讲述他如何凭借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以及冷静的头脑卓越的胆识去战胜困难,并顽强不屈地追求真理的真实故事。另外,面对文革带来的不幸,邓家人相互扶持相互关爱共渡难关,表现出的中国式家庭的温暖与乐观,也是本书的重头戏。

二 文革时期的邓小平

文革期间,邓小平几乎都是过着“囚禁”的生活。但是,邓小平依旧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按时吃饭、工作、睡觉、看书、关注时事,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他都能长期坚持这些良好的习惯。这可能是一个细节,却能反映很多问题。或许是邓小平沉着冷静的性格使他处变不惊,又或许,是他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卓越的智慧使然。邓小平很有远见,他明白该如何去做。无论是在中南海、江西,还是回到北京再次被打倒时,他始终理智对待,不去做无谓的斗争。但是,对待自己能够争取的事情,比如重新为国家工作的机会,子女的切身问题,他从没有放弃过争取。据子女回忆,那一时期的邓小平很沉默,眉头紧锁,但他并没有什么都没做,他在思考,思考国家和人民的出路。在江西改造期间被他踏出的小道,便是他思考的足迹。

1973年,邓小平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得到恢复。当时文革尚未结束,四人帮仍在翻云覆雨,任何违背文革的举措都有可能招致再次被打倒的危险。邓小平也清醒地知道这一点,但他依然决定大举开展整顿工作,因为这是他经过深刻的思考得到救国之路。他深爱着国家和人民,不能容忍祖国多处在**之中一天,他也深知这次机会的来之不易,不去抓住,机会只可能转瞬即逝,所以就算再一次被打倒,邓小平也要进行改革。

事实上,1975年邓小平的整顿工作是卓有成效的。8年的囚禁生活为邓小平积蓄了力量,积蓄了能够带领中国走上正确道路的力量。1975年邓小平开始整顿,他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整顿方案。他发现在国民经济存在的繁杂问题中,铁路问题最为重要和严重,所以首先对铁路进行了整顿。在整顿铁路的过程中,首先要整顿的又是问题最多的徐州。铁路整顿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随后,各行各业的整顿工作全面展开,有效地对文革时期的混乱局面起到控制,工业生产恢复并呈现良好地发展态势。

在文革期间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关系也是值得探讨和思考的一点。据书中的描述和记载,毛泽东从文革一开始就打倒邓小平,后又起用他,在后又将他打倒。毛泽东如此反复地对待邓小平,作者指出是因为,毛泽东一方面看重邓小平的才干,另一方面却又在对待文革的评价问题上对邓小平不放心。邓小平曾向毛泽东保证过,复出后不再翻文革的旧账,事实上他也确实这么做了。尽管毛泽东在晚年犯下了文革的错误,给邓小平和家人带来痛苦,但邓小平仍对毛泽东存有崇高的敬意,在毛泽东去世后,仍对他的功过是非有着公正而科学的评价,单从这点,便可看出邓小平开阔的胸襟和伟人的风范。

三 邓小平与家人

患难之中见真情,面对文革的磨难,邓小平一家人相互扶持共渡难关的温情也让人印象深刻。在文革期间有许多家庭,家庭成员相互揭露,彼此反目,但邓小平一家始终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相互支持相互温暖战胜困难。家庭的温暖可以说是帮助邓小平度过文革十年的坚强后盾。

文革开始,邓小平的子女就与父母分离,1967年前后邓家的较大孩子邓朴方和邓林已经20多岁,因父亲的牵连,被批斗的最多。邓飞和毛毛都还小。邓家夫妇缩衣节食,想尽办法为孩子们提供经济上的帮助。书中有个细节很让人难忘,说的是邓小平和卓琳被囚禁在中南海,而子女们在外艰难度日时,卓琳想着各种借口多要些钱给子女们。“她一会儿说冬天到了该买棉衣了,一会儿说被子没带够要买被子了,一会儿说男孩子能吃粮票不够了,每月总是想尽办法,变着法子,不管钱还是粮票,能多加一点算一点”。朴实的语言,却道出了卓琳对子女不尽的牵挂。邓朴方是邓小平的大儿子,他在被囚禁时被逼跳楼,导致胸部以下失去知觉,高位截瘫终身残疾。邓家人面对这一不幸,不去责怪谁,而是仍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想对策想办法为邓朴方医治。很少写信的邓小平,为了儿子,一次又一次的写信请求帮助。甚至在后来,邓朴方被送到江西,由邓小平等三位年长者照顾。而被迫分离的邓家人每有机会总会聚到一起,父母将收藏已久的好吃的拿给孩子们吃,孩子们讲外面发生的事情给与世隔绝的父母听,一家心从来不分离,纵使这十年间政治变化再大,邓家的家庭温暖始终不变。

也正是这本书对邓小平家庭生活的描写,让我更深入地认识了邓小平。曾经我了解的邓小平是一代伟人,对他可亲可敬的一面略知一二。而这本书却让邓小平的形象更为生动而鲜明了,他不光是一位伟人,在生活中也是充满了温情与爱心的,他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好爷爷„„邓小平很爱家里的小孩子,书中有个情节令人难忘:邓小平夫妇一次被“软禁”,他们想到明天是孙子的生日,便托人送来一张纸条,上面写道:“小萌子明天生日,给他一点水果和两个罐头,两个瓶子留给他玩,还有糖一大块。不要调皮,和眠眠姐姐两人分。给小胖子一个大苹果。”这样点点滴滴的细节,在文中比比皆是,让人觉得邓小平原来离我们的生活这样近,在伟大的光环的背后,也有其充满温情与爱的一面。

邓小平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不忽视,他在家庭中并不多言,不给孩子强加要求,说的道理也是格外朴实的,更多的是以身作则,用严而律己的行为影响孩子。也正是因为这样良好的家教吧,邓小平的子女日后分别在各行各业都做出一番成就。古人有句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是所有的领导人在运筹帷幄的同时也能做到齐家修身,而邓小平都做到了,在大处和小处都展现出人格魅力,这也是他广受爱戴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四 思考与感悟

邓小平在文革时期的经历,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思考如何面对困境是很有启迪意义的。在文革十年,邓小平作为原先的国家领导人,开国的功臣被打倒,从高位跌落只能在工厂做工,年逾七十却还要照顾瘫痪的儿子,那时的他是要忍受多大的冤屈与辛酸,但他没有消沉,而是从容冷静,荣辱不惊。即使在低落的境况他中仍能看清形势,不忘自己对国家和人民取下的诺言,一刻不停地思考国家的出路,争取复出的机会。没有人生来就是伟人,也没有人能一直得到公正对待,真正可怕的不是被别人打到,而是放弃自己。即使身体被囚禁,思想的火花仍可以绽放,即使在逆境中也可以寻到希望。邓小平是卓越的政治家,更是明事理的智者。邓小平的经历也让我思考如何为人。邓小平虽为国家领导,终其一生,说话却始终是朴实诚恳的,做事始终是为国为民勤勤恳恳的。他曾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也曾说过“我没有辜负这几年,做了应该做的事,做了好事,这辈子可以了。”这样朴实的话语让人感动。反观当下一些领导,无法放平心态,神态是目中无人的,语气是颐指气使的,他们缺少的是一种修养。手腕,才干能让人坐上高位,内在的素养才能让人坐得稳。作为领导人不光要有政治才能与谋略,也要修身养性,保持平常心,不高傲不焦躁,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邓小平就是最好的写照。

另外,家庭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在家庭中,邓小平是个很好的家庭成员,他照顾并无血缘关系的后母,他和妻子相濡以沫,以身作则教育子女,陪孙儿玩耍。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平凡的父亲,何种角色他都能扮演好,这和他平和的心态,温情的性格有关,也是他智慧的另一体现。一些人有权有势了就嫌弃丑妻老母,但他们忘记了权势终归是身外之物,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失去,而亲情却可以是长久而温暖一生的。邓小平珍惜他的家人,也正是家庭的温暖,使他从琼楼高处跌落时,获得一个软柔的托举。这也是他坚持下去的一个理由。

10.邓小平《南巡讲话》读后感 篇十

“邓小平南巡”,是指在1992年1月18日到2月21日之间他的武昌、深圳、珠海、上海之行。事隔十七年了,大家仍对这个事件记忆犹新,那是因为,邓小平的这个举动在当时令所有中国人大感意外;也因为,他那一路的讲话具有异乎寻常的震撼力和感召力;还因为,他的这个出人意料的行动和那些出人意料的讲话,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一种拨正航向的作用,以“反对和平演变”为中心的新政治运动,从此偃旗息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一轮改革开放正式成为国家建设的重心。

1978年4月,国家计委、外贸部在所形成的《港澳经济考察报告》中强调:发达国家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对港澳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借鉴港澳的经验,把靠近港澳的广东宝安、珠海划为出口基地,逐步将其建成具有相当水平的对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港澳客人的游览区。报告中,中央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对外开放对于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创办经济特区的思想也由此萌动。

80年代末,改革开放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对于中国改革将向何处去等重大问题,人们没有统一认识,整个社会气氛亦见低迷,邓小平同志不顾高龄,前往有“改革开放窗口”之誉的深圳、珠海、上海、武昌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舆论普遍意识到,南巡谈话廓清了当时困扰国人的种种认识问题,必将为改革开放注入新的活力。果然,随后中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高潮,发展呈现出一派新风貌。历史也证明,他当时的思想是合理也是正确的。

正像歌中所唱的那样:“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一位时年88岁的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划时代的诗篇。邓小平同志南巡的重要谈话,共六个部分近万字,贯穿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是谈话的灵魂。谈话的内容主要有六点: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关键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2、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现在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3、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5、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注意培养人,按照“四化”标准选拔人才进入领导层。要反对形式主义,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6、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提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就没有出路。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要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观点。

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进一步阐明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阐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读完邓小平在十七年前南巡时的讲话,我突然想起恩格斯说过的一句话:“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是不可战胜的。”

南巡讲话清晰地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是一次思想大解放,也给经济的发展开拓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小平说,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成为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标准。

邓小平在姓资姓社问题上一锤定音,不但解放了思想、加速了中国的对外开放步伐,也加速了对内开放、对民企开放的步伐。从那以后,中国的民营经济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现出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伟人已逝,精神永存。1992年之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受到了各方面因素的干扰,正是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消除了杂音、把整了方向,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成果。我们应该珍惜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又好又快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七年前,邓小平说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了全中国人民。伟人已逝,斯言长存。

面对着改革大潮的冲击,面对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一定要以邓小平理论为基础,在困难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辜负上一代对我们的期望,历史的重担自然的落到了我们肩上,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社会的重任,我们要做改革的弄潮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大旗下,抓住机遇,积极投入到社会经济建设上,使我国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我们的特长,把社会主义经济搞上去。

我们这一代青年,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必须看清形势,以国情出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事实求是,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把自己培养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当前在大学阶段,要通过多模式、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实践,全面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品德优良、综合素质高、有创新、学会生存、掌握现代信息获取、加工、处理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我们具有较好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复合型的特征要求。

上一篇:纪念日礼物下一篇:学前教育概论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