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混合运算二教学设计

2024-08-30

分数的混合运算二教学设计(精选14篇)

1.分数的混合运算二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

1.通过情境解决具体问题并在观察比较中初步体会乘法分配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2.会分析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这个数是多少的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审题,找关键句,分析关键句的含义,找单位“1”,将文字、图示、算式结合起来。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并能正确解答。2.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训练(学生主持)1.口算我最快。

25×12×4= 8×37×125=81×62+81×38= 2.计算我最棒

二、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从刚才的课前三分钟表现来看,同学们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掌握的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分数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齐读我们的课堂约定。

三、情境导入,探究新知(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同学们,森林里的小动物正在举行第十届动物车展,你们愿意去看看吗 下面我们跟随小动物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展示各种车辆)各种各样的车同学们看着惊叹不已,小动物们也羡慕不已,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图画上有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说出图中的数学信息。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出示学路建议:

1)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 1/5的。2)画图表示第二天的成交量。(3)看图列式,解决问题。

(三)汇报交流,精讲点拨 50+50×1/5 50×(1+1/5)说一说你的怎么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点拨。

(四)对比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50+50×1/5 50×(1+1/5)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两种解题思路,他们有什么不同点,又有什么联系?(师:我们以前都是在整数范围内用运算律,现在是在分数运算范围中,是不是也同样适用呢?)(五)小结。

刚才我们解决的是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这类题有几种解法?如何解答?

(六)即时练习:

5、课本25页试一试(出示课件)生练习做

师点拨:同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出示课件:整数运算定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四、达标检测(课件出示)(课本第25页练一练第1-3题)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学会了()我觉得我表现()今天我要向()同学学习,学习他()。

六、布置作业:课本第25页第4、5题

教学分析:

前后联系:前——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五年级上册《分数的意义》,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法》、《分数乘法》、《分数除法》,本册《分数混合运算

(一)》;后——本册《分数混合运算

(三)》《百分数》《百分数的应用》等。

在上一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即计算的方法,本内容是分数运算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会整数运算定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教学时,注意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用图来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体会画图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学生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运算,分数乘除法及应用,乘法运算定律等知识,为本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应用分数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它经常需要学生灵活应用数量之间的关系。需要较强的分析能力和一定的解题策略,所以一部分学生往往感到困难,有一定的畏难情绪。由于理解困难,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往往依靠记忆题型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

1.通过情境解决具体问题并在观察比较中初步体会乘法分配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2.会分析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这个数是多少的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审题,找关键句,分析关键句的含义,找单位“1”,将文字、图示、算式结合起来。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引起悬念 同学们,前些天我们学习了分数混合运算

(一),是只有乘、除的两则混合运算及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分数混合运算

(一)的学习,你们知道分数混合运算里含有加、减、乘、除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在实际中又有什么应用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二、探究、猜想,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

一、情境导入

(出示课件)这里是一则有关车展的信息:第一天成交量:50辆,第二天成交量是第一天的1/5。问:你能算出第二天的成交量是多少吗?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分析(就是求50的1/5 是多少),师板书算法。

活动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现在,把第二个条件改变成“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1/5 ”(出示改变后的题目)问学生“这则信息与上一则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发现改变了第二个条件。接着问:“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1/5 ”是什么意思?可能出现下列的回答: 1)第二天成交量在第一天的基础上增加了1/5; 2)增加了第一天的1/5 ; 3)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的部分占第一天的1/5。„„(2)那么你能估一估第二天的成交量在什么范围,并说说理由?(这时候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估算出结果后,在小组中交流、修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汇报,着重说理由。可能出现下列的回答: 1)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肯定比50多;2)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1/5,增加了50的1/5。增加10辆,50+10=60,所以是60辆„„

2、再次探究

刚才大家都估计了结果,你怎么把这个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用图表示出来,让别人看懂你的意思?让学生尝试用各自的方式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教师注意巡视,找出有代表性的图准备进行展示,如:

1)线段图 2)其他类型图 3)统计图

学生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交流时应该强调一点:增加了第一天的1/5。无论采用那种图都能直观看出第二天增加的部分是第一天的1/5。

3、深入分析

(1)刚才我们用画图的方法,能够很清楚看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现在请你列式来算一算第二天成交了多少,看看和我们估计的结果是否一致。(学生独立思考后现在小组进行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下列的答案: 1)从图中看出第二天增加了第一天的1/5,先求增加的50×1/5 =10(辆),再求

第二天的成交量10+50=60(辆);2)50+50×1/5 =60(辆); 3)50×(1+ 1/5)=60(辆)紧接着追问:谁能结合图解释这种方法的道理?先个别说,然后让学生对着图分析,并说给同桌听。

(2)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两种解题思路,他们有什么不同点,又有什么联系,从中你又能发现什么?假如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不同点。如: 1)我发现这两个算式之间是有联系; 2)这里用到了乘法分配律。教师要紧跟切入:我们以前都是在整数范围内用运算律,现在是在分数运算范围中,是不是也同样适用呢?

4、小结。师:刚才我们解决的是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怎样解决的有几种方法?

师根据生发言板书:分数混合运算

5、课本25页试一试(出示课件)生练习做

师点拨:同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出示课件:整数运算定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三、巩固新知(出示课件)1.生看图列式计算 2.生列式计算 3.生只列式不计算

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课本第25页第1、2、3题

2.分数的混合运算二教学设计 篇二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0~31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尝试和相互交流, 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此之前, 学生已经明确了加法和减法是同一级运算, 乘法和除法也是同一级运算, 并掌握了同级运算的口算, 有了一定的综合算式的计算基础, 在此之后, 学生将进一步学习三步混合运算。

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 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理解和掌握乘、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二是通过学习综合算式, 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混合运算算式整体结构的把握, 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 在设计教学时, 一方面帮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使他们不断抽象、概括出综合算式, 提升对其内在结构的理解;另一方面采用类推的形式, 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实际问题的空间, 使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 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掌握用递等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2.经历由分步列式到运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的实际问题, 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在不同层次练习中感受并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 激发学生的探究乐趣,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 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由分步列式过渡到运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建立规则意识, 大胆猜想

1. 玩一玩。

(1) 用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展开课堂教学, 教师在游戏中出示其他无意义的手势, 学生无法判断输赢。

(2) 引入教学:游戏有游戏的规则, 数学计算中也有计算的规则,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计算中的一些规则。

2. 算一算。

(1) 出示:含有加和减同级运算、乘和除同级运算的一步、两步口算。

(2) 观察:刚才的口算中, 都含有哪些运算?

(3) 回忆:在数学里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称为四则运算, 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 乘法和除法也是同级运算。

3. 猜一猜。

那么, 不同级的运算, 比如乘和加、乘和减在一起时又该怎样计算呢?

设计意图:由游戏的规则到计算的规则, 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探寻本课的学习方向。同级运算口算的引入, 一方面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另一方面让学生对四则运算形成整体感知。接着通过对加减乘除不同级运算顺序的猜想, 让学生进入“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学习状态。

二、创设情境, 深度理解

1. 引导尝试。

(1) 观察:出示小军和小晴购买文具的情境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 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2) 设疑:买一个书包和一个笔记本, 要多少元? (生:20+5=25 (元) )

(3) 深入:再买一本笔记本呢?

可能出现的算式:

(4) 再深入:再买一本笔记本呢?

可能出现的算式:

(5) 揭示:这是分步计算与综合计算两种形式。

(6) 引导:如果买更多的本子, 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你能换一种更简便的写法吗?

可能出现的算式:

(7) 比较:两道算式的意义一样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熟悉的购物情境, 激发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兴趣。在分析解题思路时让学生从数量关系的角度理解不同综合算式的含义, 依托算式的含义来理解综合计算的内在结构, 这对于学生对混合算式“质”的理解很重要, 因此这一环节也极具张力, 是本课设计的亮点。

2. 规范写法。

(1) 示范:刚才这两位同学列出了综合算式, 并且直接口算出结果, 如何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表示出来呢?教师边板书边阐述递等式计算的基本格式规范。

(2) 尝试:学生独立完成20+5×3的递等式计算。

(3) 说一说、辩一辩, 弄清正确的递等式计算方法。

可能出现的算式:

(4) 比较:两道算式都是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

3.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 乘法无论是在前还是在后, 都要先算乘法, 再算加法。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示范与对比强调, 明确递等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同时通过现场生成的错误资源的对比与分析,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 这一环节是弄清算理和掌握算法的有机结合。

三、自主尝试, 完善结构

1. 自主尝试。

(1) 设疑:乘加形式的混合计算我们学会了, 那么乘减形式的混合计算怎么计算呢?

(2) 出示问题:一盒水彩笔18元, 小晴买了2盒, 付了50元, 应找回多少元?

(3) 独立尝试, 要求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解答。

(4) 捕捉差异资源, 进行交流。

可能出现的算式:

2. 比较明晰。

(1) 辨析:谁来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分析可能出现的典型错误, 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来辨别正误。

(2) 说明:与分步计算不同, 在综合算式里, 先算的一步不一定写在前面, 我们应该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综合算式。

(3) 小结:比较3×5+20、20+3×5与50-18×2的运算顺序,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当综合算式里有乘法和加法 (减法) 时, 都要先算乘法, 再算加法 (减法) 。

设计意图:含有乘法与减法的混合运算通过学生的主动尝试、分析问题有效展开, 让学生在数量关系的分析中加深对运算规则的体验, 有效地突破学生直接列综合算式解答实际问题的难点。

四、丰富练习, 提高实效

1. 按格式要求计算。

说一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2. 独立计算。

3. 对比计算。

4. 联系生活, 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努力体现针对性、层次性、综合性等特点, 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计算方法, 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而且在不断变式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学习有趣的数学、有用的数学。

五、前后沟通, 引出疑问

1. 回顾: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在进行混合运算时, 你想给同学们哪些友情提醒呢?

2. 设疑:除和加、除和减, 又该怎样计算呢?

3.分数混合运算 篇三

教学目标:

1、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2、使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3、利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除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不计算。

126×4÷18 324÷16×9 125+(12÷2)×14

2、你们能说说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

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有小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只有同一级运算的,从左往右依次进行;即有加减,又有乘除,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我们已经知道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那么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学习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引出新知识,同时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扫除障碍,为学习后续新知做铺垫)

3、板书课题分数混合运算

4、齐读课题两遍,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探求新知汇报交流解决问题

1、呈现数学书上第56页情境图,提出问题。这是淘气班这学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①气象小组有12人;②摄影小组是气象小组的1/3;③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3/4。)(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2、摄影组有多少人?航模组有多少人?摄影组和航模组一共有多少人?摄影组比航模组少多少人?三个组一共有多少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勇于质疑的能力)3、我们先一起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航模小组有多少人?(板书问题)4、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道问题好吗?5、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呢?其他同学仔细听他的想法和你的是否一样?

6、如果大家在分析问题时遇到麻烦,找不到数量关系,或者比较那么懂的时候,可以请我们的老朋友线段图来帮忙。(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习不是老师把知识简单的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学生在感知,交流,探索,汇报倾听的基础上,使只是更加整体化,而且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与激励,更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并激发学习的兴趣)共同解决问题。

7、思考:题里直接告诉我们航模小组有多少人?(没有)那航模小组的人数与谁有直接的关系,把它写出来。(航模小组=摄影小组×3/4)

摄影小组的有多少人怎么算呢?(摄影小组=气象小组×1/3)

气象组有12人,摄影组是气象组的,航模组是摄影组的,首先要计算摄影组的人数,算航模组的人数,

8、你能把刚才的分析过程列一个综合算式吗?

9、一生黑板上写,其余的学生练习本上做

10、能说说你的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吗?

11、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比一比,看谁说得好?

12、分数乘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乘法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只有乘法,从左往右一依次进行。分数除法的运算顺序和整数除法的运算顺序是否一样呢?

13、请同学们自学书上的内容学完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14、谁来汇报你们的结果?

15、一生上黑板讲解,集体订正

三、精彩总结巩固练习

通过刚才的自学探讨,谁能把上面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再说一说呢?生说师板书并用彩色粉笔写出来,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只有加减或者只有乘除法,从左往右依次进行计算。

懂得了分数连乘,可以一次约分计算,而遇到分数除法,应当先转化为分数乘法,然后按分数乘法一次约分计算,要注意约分后的数要写在相应数的对应位置,认真约分,正确计算。

1、独立完成问题情境中的两题。

2、完成书56页的试一试以及数学书57页练一练的第一题。请8名学生上台板演后集体订正。(强调:运算顺序特别是有括号的)

3、自编两题含有四种运算的计算题,编好后同桌交换完成

4、完成书57页的数学应用2—4题。(写出等量关系式或画图后再解答)

小结: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样: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只有加减或者只有乘除法,从左往右依次进行计算。

四、拓展提升走进生活

今年的3月份,某中学的一位老师发生重大事故,听到这个故事后同学们纷纷拿出了平时省下来的零花钱捐给了这个老师。这时有三个小朋友也参加这个活动中来。想知道他们是谁吗?

出示有关问题信息:

(1)小亮捐了12元。

(2)小红捐的钱数是小亮的1/3。

(3)小新捐的钱数是小红的3/4。

问题:小新捐了多少元?

五、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

①气象小组有12人。

②摄影小组是气象小组的 。

③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 。

摄影小组:12× =4(人)

航模小组:12× ×

=4×

=3(人)

4.分数的混合运算二教学设计 篇四

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58、59页。

说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整数运算定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独立推理,分析的思维过程,体会画图是分析问题的一种策略,培养学生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给学生独立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获得解答对问题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运用讲解法、演示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说教学重点

1、体会整数运算定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利用分数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说教学难点

画图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生活中的图标:

师:请同学们分别向左右两侧的墙上看,最吸引你眼球的是什么?(请勿吸烟的图标)对,这个图标随时提醒人们,吸烟有害健康。

师:在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类似的标志呢?

师:(课件出示)“交通标志、医院标志”等。生活中人们利用这些图标作为语言,指示某种事物显得通俗易懂。

2、引出数学图示:

师:在数学上,我们能不能也利用一些图形表示一定的数量关系呢?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圆圈图、线段图、统计图,让学生根据这些图分析数量关系。

师:同学们,数学上利用这些图形能够清楚准确的`表示一些数量关系,如果我们能够灵活合理运用,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探究新知

师:我们学校最近要举行运动会,这是我们共同期待的事情。我最近将去年和今年召开运动会的情况做了一些调查,发现:

1、出示例1:去年参加花环表演的同学有80人,今年比去年增加了1/4,今年学校要准备多少个花环?

(1)估算: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大约需要多少个,可以估计大致范围。

(2)画图分析:线段图,统计图(图略)

(3)列式计算(板书)

先算今年增加多少个?先算今年是去年的几倍。

80+80×1/480+(1+1/4)

检验:100人与我们估算结果一致,说明是正确的,然后写出答案。

(4)对比发现

师:请你们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

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同样适用。

2、出示例2:

师:我们已经算出了学校要准备100个花环,为了培养大家动手能力,学校让我们自己动手扎花环,现在把这个机会给了五二班和我们班,出示:

五二班和五三班共扎100个花环,五二班已经扎好了3/5,五三班要扎多少个?

(引导学生独立解决)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认真思考分析,解决了这两个实际问题,现在我们想一想,解答这样较复杂的分数问题时可以分几个步骤呢?(出示想一想)

出示解题步骤:

(1)读懂题意,合理估算;

(2)画图分析;

(3)列式计算、检验;

(4)写答案。

三、巩固练习:

(1)抢答

17×5/6+17×1/620×(3-3/4)

5/6×1/7×2/52/3×(3/8×1/9)

(2)应用题:

某商店在运动会这几天第一天收入800元,第二天收入比第一天增加了1/5,第二天收入多少元?这两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四全、课小结

5.分数混合运算的教学方案 篇五

本节课是分数加减法的第三课时,因为前面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识,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学内容分析:

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在本册教材中,学生又学习了倍数与因数以及分数的再认识等,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些知识后,则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本课时学习的重点是分数的混合运算,教材利用“星期日的安排”的故事情景,逐步引出分数的混合运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探究算式运算的过程,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价值。

(2)、养成会独立思考,并善于与同伴交流想法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能用简便的方法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星期日你们都做什么?(去爷爷奶奶家、去同学家、在家看书、看电视……)

师:淘气调查了本班同学星期日的活动安排,你们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想知道。)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课件(“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认真观察,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8的同学外出游玩,1/6的同学参加少年宫活动,其余的同学留在家中)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提出各种数学问题)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课件出示问题),怎么列算式呢?拿出练习本,试一试。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生:我列出:1-3/8-1/6(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作为总数进入运算,减去外出游玩的同学,再减去少年宫活动的同学,剩下的就是留在家中的同学)

生:我列出:1-(3/8+1/6)(先把外出游玩的和去少年宫活动的同学相加,再把全班同学看作整体“1”,减去它们的和)

(3)全班交流。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师: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

师:这个同学说得非常准确,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星期日的安排(板书课题)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学生汇报计算过程,指导板书)

生1:我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是:

1-3/8-1/6

=5/8-1/6

=11/24

生2:我也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但计算的过程与他的不一样。计算过程是:

1-3/8-1/6

=24/24-9/24-4/24

=15/24-4/24

=11/24

生3:我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是:

1-(3/8+1/6)

=1-(9/24+4/24)

=24/24-13/24

=11/24

生4:我也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比他简单,是:

1-(3/8+1/6)

=1-13/24

=11/24

4、即时练习

出示P68“试一试”,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再进行交流。

5、归纳小结

师: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相同的。计算时,可以先将所有分数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的;也可以根据需进行部分通分。用哪种合适,则需要根据具体的算式特点来确定。计算时,要灵活处理,使计算过程更加简便。

三、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计算

(出示P69“练一练”第1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P69第2题,在解答本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作图,再进行解答。这样,容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出示P69第3题,在学生完成填表后,可以组织讨论:“为什么行一段山路,山路的路程占总路程的几分之几与所行时间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会不同?”使学生明白客观条件的变化,其所花费的时间也将不同。同样,也可以讨论公路的路程占总路程的几分之几与所用时间几分之几的不同。)

四、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哪些数学知识?

生1:我学会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生2:我学会用多种方法计算。

6.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六

分数混合运算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我力求突出两大方面的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计算方法,并逐步得出结论。例如,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先分步列式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从而引入分数混合运算,并得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这样学生就能顺理成章地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了。

2、注重分析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我没有注重指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并运用线段图将这些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得失,有很多不足,同时也有很多困惑。

我在数学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我注重引导学生回顾一位数乘法的问题,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等知识。学生因为有了牢固的旧知,把过去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到今天的学习中来,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学生学习新知即可水到渠成。比如,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中的“一次性通分,一次性计算”,这一特殊计算方法,对分数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中的“一次性约分,一次性计算”,启发特别大。

我发现自己的教学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分别是:

课堂上,自己放得不够开,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偏少

7.分数的混合运算二教学设计 篇七

一、探究

围绕“为什么先算乘法”, 我请教同事、教研员和师范学校的老师并查阅相关资料, 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

1.这是一种规定, 纯粹的人为规定, 无需证明。

2.乘除法是第二级运算, 按规定计算时要先算第二级运算。

3.为了避免混乱, 保证运算结果的唯一性。

4.生活实际的需要。因为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需要先乘除后加减的问题, 大大多于需要先加减后乘除的问题。这样规定, 方便解决多数问题。

5.为了简化计算, 提高计算效率。

把运算顺序看成数学上的一种“规定”, 这是一种共识。无论从以前“大纲”版教材里, 还是现在教师 (包括课程专家) 的认识中, 都可以获得充分的印证。然而, 为什么要这样规定?“观点1”只强调“先算乘法”是一种纯粹的人为规定, 没有给出规定的理由。“观点2”试图利用一个新的规定 (先算第二级运算) 来解读原来的规定 (先算乘除) , 走入“循环规定”的误区。“观点3”似乎带有随意性, 更不具说服力。“观点4”好像有点道理, 比较符合生活中“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但运算顺序的产生并非来自于哪种实际问题数量的多与少。笔者对“观点5”持基本赞同的态度。

首先, 可以从一个假设的教学情境中感悟。

当学生解答:“一个书包20元, 一本笔记本5元, 买1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一共用去多少元?”列出综合算式“20+3×5”之后, 教师组织学生体会运算顺序。

师:这道算式, 应先算什么?

生 (众) :先算3乘5。

师:为什么先算3乘5?

生:因为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 必须先算出“3个笔记本多少钱”, 所以先算“3×5”。

至此, 学生已经体验到“先算乘法”的合理性, 相应的教学也往往随之结束。然而, 如果将思维再向前推进一步, 或许就有新的发现。

师:同学们, 解决这个问题时必须先算3个笔记本的价钱吗?如果我们用一个书包的钱———20元先加一个笔记本的钱———5元, 再加第二个笔记本的钱———5元, 最后加第三个笔记本的钱———5元 (即:20+5+5+5) , 可以吗?

生:可以!

师:既然这样算也可以, 那么大家为什么不选择它, 而都选择这种 (20+3×5) 方法呢?

生:因为这样连加太麻烦, 而先算“3×5”要简便得多!

的确, 先算乘法 (3×5) 再算加法 (20+15) , 比起连加 (20+5+5+5) 要简便, 特别是当相同加数更多的时候, 先算乘法就越显简便了。虽然这是一个假设的教学情境, 但是它却把我们的思维从“中途”推到了“原点”, 让我们对“为什么先算乘法”的思考透过表层而进入了深层。

其次, 可以从“先算乘法”的“对面” (先算加减法) 作进一步思辨。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 (或类似) 的问题:“一种降价的棉袜每双4元, 妈妈上午买了5双, 下午又买了8双。妈妈买棉袜一共花了多少钱?”解决这个问题时, 既可以用“4×5+4×8” (先算乘法) 来解答, 又可以用“ (5+8) ×4” (先算加法) 来解答。虽然后者可能会加大计算的难度, 但是它仍然得到老师和更多学生的青睐。究其原因, 主要是师生觉得后者“少一步”计算更显“简便”。也就是说, 人们之所以青睐“先算加法”解决这类问题, 还是基于“简便”的考虑。这也恰恰与例题中“先算乘法”的出发点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还可以从数学发展的角度去考察“为什么先算乘法”。我们知道, 加法是数量变化的低级形式, 是四则运算中最基本的算法,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后来人们在实践中摸索到更为高级的运算——乘法, 用乘法计算相同加数的和可以大大提高计算效率, 使计算简便。因此, 遇到型如“x+a+a+…+a (b个a) ”的计算问题, 自然就想到先用乘法算b个a的和 (b×a) , 然后再加x。由此可见, 人们之所以规定“先算乘法”, 归根结底是缘于计算的简便, 是根据数学本身运算的特点而确定的, 基于计算的简便, 人们才规定“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 应先算乘法”。

二、实践

基于以上研究, 笔者作出相应的教学预设, 并进行多次实践、反思与调整, 最终获得大家的认可。下面摘录“运算顺序”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 与大家分享!

课始, 学生依次口算:8-3+10、2×6÷4、22÷2×3、16+20-5、28-3×2, 并由最后一题所产生的异议引入新课。

1.初步体验。

师:请同学们看多媒体屏幕, 我们继续口算。

出示:13+6+8 (集体口答) 。

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先用13加6等于19, 再算19加8等于27。

由上式直接改为:13+6+6 (集体口答) 。

师:这又该怎样算?

生1:先用13加6等于19, 19再加6等于25。

生2:这里有2个6, 2乘6等于12, 13再加12等于25。

师:也就是先算出2个6, 再与13相加。

再改为:13+6+6+6+6+6。

此时, 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惊讶的声音, 同时积极计算:五六三十……不到3秒钟, 他们已经说出了结果———43。

师:都同意吗?

生 (众) :同意! (师出示结果43)

师:怎么算得这么快!你们是怎样算的?

生:因为这道算式里有5个6, 可以先算“五六三十”, 然后再用30加13等于43。 (师板书:5×6=30, 30+13=43)

师:一样想法的同学举手! (学生都兴奋地举起了手) 噢!都是这样想的, 请放下!那么, 你们计算这道题时, 为什么都不用从左往右连加的方法呢?

生 (众) :太麻烦了!

师:看来, 我们刚才想的方法 (指黑板上的分步算式) 的确非常——— (众生) 简便!其实, 在用这种简便方法计算时, 我们还可以把这两道算式合成一道算式来算。你知道这一道算式是怎样列的吗?

生1:5×6+13。

生2:13+5×6。

(师随机板书这两道算式)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这道算式里有5个6, 就写“5×6”。13加上5个6, 也就是“13+5×6”。

师:你说得真清楚!的确是这样, 为了计算简便, 我们可以先算5个6的和 (点击出示算式“13+6+6+6+6+6”下面的横线) , 这个算式也可以列成:13+5×6。那么, 同学们看这两道算式都是由原来的两道一步算式合在一起列成的, 像这样的算式就是综合算式。 (板书:综合算式) 因此, 计算这道连加算式时, 我们既可以列分步算式, 也可以列综合算式。现在,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种算法 (综合算式) , 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得数都一样。

生2:都是先算乘法, 再算加法。

(师用红线分别画出先算的部分。)

2.深入体验。

师:同学们!像上面的连加算式, 我们可以用这样的算式计算方便。如果我们再遇到类似的连加算式, 你能说出相应的简便算式吗?

生 (众) :能!

出示:20+4+4+4。

生:20+3×4。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因为这道算式的后面有3个4, 3个4就可以用乘法“3×4”来算, 然后再与前面的20相加就是“20+3×4”。

师:因此, 在这道算式中应该先算——— (众生) 3乘4。

接着依次出示:7+7+7+7+7+3, 15+15+15-6, 让学生直接说出对应的算式和先算的部分。

再出示:50-8-8-8-8。

师:这道题怎样算呢?

生:50-4×8。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1:因为它有4个8, 就是4乘8等于32, 再用50减32等于18。

生2:因为它是减去4个8, 可以先算4个8的和再一块减, 就是“50-4×8”。

师:“一块减”这个词用得好!那么, “一块减”是什么意思?

生2:“一块减”也就是一起减。

生3:也就是把这4个8一次减完。

师:你们真爱动脑筋!算式中原来是连续减去4个8, 现在我们可以先把这4个8先合起来再一次减掉 (指算式:50-4×8) , 这样算要简便得多。因此, 这道题应该先算—— (众生) 4乘8。

师:现在, 我们再回头看一看开始时这道有争议的算式——“28-3×2”, 该怎样计算呢?为什么?

生1:先算乘法, 因为这样算简便。

生2:因为先算3个2的和, 更容易算出结果。

师:我们可以联系刚才的算式想象一下, 这道算式原来可能是———28连续减去——— (众生) 3个2。 (板书:28-2-2-2) 很显然, 先算3个2的和 (在“3×2”下面画横线) 简便。

3.提炼规则。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研究了好多道算式 (指屏幕和黑板上的7道算式) , 其实, 像这样的算式在我们的生活和数学学习中还会遇到很多。那么, 请大家仔细观察, 比较一下这些算式, 你们有什么发现? (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再集体交流。)

生1:这些算式都是先算乘法, 再算加减法。

生2:这些算式都是混合运算。

师:这些算式中是哪几种运算混合在一起的?

生2:有的是乘法和加法混合在一起, 有的是乘法和减法混合在一起。

师:也就是说, 在什么情况下, 需要先算乘法?

生3: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或者是乘法和减法的情况下, 需要先算乘法。

师:也可以这样说, 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 应先算乘法。这就是今天学习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三、思考

“混合运算”属于数学规则教学的范畴, 它理应遵循数学规则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数学规则离不开若干个隐含规则的例证 (特别是正例) 的支持, 与之对照的本课时混合运算的教学, 则需要合理呈现已经确认运算顺序的型如“a×b±c”和“a±b×c”的四种正例。不难想象, 倘若直接呈现几道相应的混合运算的计算式题作为正例, 那么它们的运算顺序将会因缺失“算理”的支撑而无法确认, 其结果必然导致教学走向混乱, 甚至无效。因此, 有效正例的呈现必须以学生理解“算理”为前提。也就是说, 只有让学生充分体验“为什么先算乘法”, 才能生成有效的正例, 进而便于运算顺序的概括。

1.在变化情境中加深体验。案例中, 教师通过精心创设的变化情境, 让学生加深体验, 为正例的有效生成打开了通道。教学从口算“13+6+8”开始, 先把“8”变为“6”, 得到“13+6+6”;再在此算式的后面加上3个6, 得到“13+6+6+6+6+6”。连续两次的动态呈现, 将这三道相关的算式构筑成一个鲜活的变化情境。随着学生口算时简便因素的不断增加, 其口算方法也逐步由“从左往右”转向“先用乘法算相同加数的和”。如果说口算第二道算式时的两种方法优劣相当, 那么口算第三道算式时就必然会因相同加数的急剧增加而凸显后者的简便。因此, 当第三道算式呈现时, 不仅瞬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而且他们在惊讶间已经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后者———“5×6=30, 30+13=43”深化了最初的“简便”体验。此时, 教师并未满足于学生已获得共识这一结果, 而是更加关注他们选择的缘由。通过及时反思和实地“连加”, 用放大前者的麻烦来反衬后者的简便。计算效率的极大反差所带来的强烈冲击力进一步加深学生的体验, 让他们在两种算法的直接对比中, 真切体验到后者的便捷与合理。

在此基础上, 通过合成与比较综合算式, 既生成了“确认”后的正例, 又使得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体验:无论“5×6”在“前”还是在“后”, 都应先算“5×6”。众所周知, 将学生头脑中的运算顺序由原来的“从左往右”扭转成现在的“先算乘法”, 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显然, 这个难点的轻松突破得益于第二个正例“13+5×6”的自然生成。究其自然生成的原因, 除了“原型” (带横线的连加算式) 的支持外,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为什么先算乘法”的亲身体验。这也就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回到思维原点”的价值, 这也是本节课中的一个亮点。

2.在扩展活动中丰富体验。数学规则的发展需要充分的正例。正例太少, 学生缺乏充分的依据, 就难以归纳出其中的规则。因此, 在已经呈现个别正例的基础上, 应进行适当的正例扩展。案例中主要分两个层次:一是改写。即:将连续呈现的四个“麻烦算式”直接改写成“简便算式”。在改写中, 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 先“加”后“减”, 以便学生迁移刚才的体验, 进而确认每一个新正例的运算顺序。同时, 对诸多不同类型正例运算顺序的确认活动反过来也加深学生对“为什么先算乘法”的体验。二是释疑。即:依据前面获得的经验和体验, 解读课始的争议———“28-3×2”的运算顺序。这一活动既是对课始争议的回应, 又是针对体验难点———“先减后乘”的一次突破。通过迁移, 强化刚刚获得的对“50-4×8”的体验, 切实理清“在先减后乘”的算式里“先算乘法”的道理。如果说“改写”是顺向思维的话, 那么“释疑”则是逆向思维。就在学生这“一来一回”的“确认”过程中, 他们对“先算乘法”及“为什么先算乘法”获得极为丰富的体验, 从而对“四种类型”的规则表象也逐步清晰起来。虽然只研究7道相关算式, 但是已经涵盖了可能的四种类型, 学生感知丰厚而深刻, 再引领他们概括运算顺序, 实现由例证向数学规则的跨越, 自然水到渠成。

与教材的选择相比, 本案例更富有逻辑性, 似乎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一些, 然而, 这种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入手, 从人们思维原点出发的教学, 却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 不仅让学生在看到数学知识的同时也看清了数学知识的“根基”, 而且让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多了一份冲动和成功的体验!

8.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八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我的做法是将解决实际问题与分数混合运算的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计算方法,并逐步得出结论。

2、注重分析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我非常注重指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得失,有亮点,也有很多不足,同时也有很多困惑。其中亮点有:

一、注重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

我在数学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我注重引导学生回顾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等知识。学生因为有了牢固的旧知,把过去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到今天的学习中来,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学生学习新知即可水到渠成。

二、注重对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的迁移。

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表达是语文学科中的事,与数学无关。其实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而表达则是掌握知识情况的标志。对知识和技能来说,理解知识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首要条件和前提,而对知识和技能的表达则是人们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标志。任何人都不会否认这样的事实:如果一个人不能将知识表达出来,是不能算是对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的。本节课我特别注重直接出示例题中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审题,分析题意,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较好的解决了许多学生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问题。

本节课,我对数学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巧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学生参与到了认知的自主构建中来,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掌握了一些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自我欣慰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教学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分别是:

一、课堂上,自己放得不够开,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偏少。

比如,刚刚提出一个问题,我便会急着让学生回答,或宣布小组合作讨论等。这样就会造成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偏少,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当学生不会回答时,我也会急着去暗示或公布答案,唯恐学生不会,其实这样做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日复一日不断的教给学生新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包办代替、急于求成,都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在课堂教学中,我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

9.分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九

育红小学 梁小娟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混合运算一》 【教学目标】

1、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是一样的,能正确进行计算。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数量关系,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画示意图、说等量关系等数学活动过程,学会建立解决问题模式。

4、借助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会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课件一份

【学

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分析、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课件出示)6×5÷3

15×(35÷7)这两道题帮我们回忆了什么知识?

引入: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知识。这节课将继续学习有关分数混合运算的知识。(板书:分数混合运算)

2、找出单位“1”并说说等量关系式。

【设计意图:通过对整数四则混合运——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的复习,引起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知识的积极回忆,使学生自然“迁移”过渡到本节课来,打牢学习的基础,以便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学中切实地复习那些在学生知识结构中对学习新知识能提供帮助的旧知识,由旧引新,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呈现情境图,提出问题。课件出示

师:这是笑笑班上本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图回答(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生同桌讨论解决问题。教师要求学生:

(1)独立思考,找单位“1”,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2)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3)与同桌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列式以及结果。

2、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反馈解答情况

(1)根据问题分析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A 请同学们找到跟求航模小组人数有密切联系的数学信息,把它读出来。

师:下面我们就来根据问题分析已知的数学信息。B 请将求摄影小组人数有密切联系的数学信息读出来。

师:也就是说要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得先求到什么?(要先求到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通过读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气象小组有12人。那么也就是说摄影小组的人数是多少人数的几分之几呢?

(2)引导提问:

师: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1/3,这里表示什么?(表示把气象小组人数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1份)

师:在这里是把什么做为分的对象?(气象小组的人数)

师:这里的单位“1”是谁?

(气象小组的人数)(3)用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师:可以怎样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谁来说说数量关系?那么可以求出摄影小组的人数吗?(生独立画图)回答,师板书数量关系。课件演示线段图

师:航模小组是摄影小组的3/4,是把什么做为分的对象。(摄影小组的人数)这里的单位“1”是谁?(摄影小组的人数)师:你能继续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吗?(生独立画图)师板书数量关系,课件演示线段图

(4)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的探讨。(下面谁来说说自己怎样列式的,可以列出综合算式吗?尝试计算。)

3、小 结:

师:观察综合算式,你发现它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

师:针对综合算式,结合每一步的意义来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计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而以此类推。)

师:同学们认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什么联系呢。(分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一样:先乘除后加减,在同级运算中,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当然如果有简便算法的除外。)学生看书,齐读结论

4、书写格式:接着结合例题,说明分数连乘时可同时进行约分。注意书写格式。课件辅助展示

5、补充例题,为青海玉树灾区捐款的例题

小亮捐18元,小华捐的是小亮的5/6,小新捐的是小华的2/3,小新捐了多少钱?

生独立解决,要求画线段图,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然后同桌交流,师巡视辅导。

学生口答解题思路过程,师借助课件演示说明。【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鼓励学生分析题中的数字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的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条件,从而进行计算,明确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体现了教学以教材为主,灵活的使用教材,又忠实于教材。课件演示旨在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课件出示:生独立完成,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反馈及时纠正)

1、课件出示练一练(分数混合运算)

请4名学生上台板演后集体订正。(强调:运算顺序特别是有括号的)

2、完成书补充练习练一练2题。(写出数量关系或画图后再解答)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57页数学故事图片

(让学生讲一讲这一个数学故事,小组讨论每人一杯够吗?)

【设计意图:通过教学,把学生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从中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教学中强调解题顺序与运算顺序的吻合,这样更能突出混合运算顺序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在解决混合运算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归纳总结,整理内化。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师生小结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内容.)【设计意图:回忆巩固,完善学生的认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

(一)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气象小组的人数× 3/4 摄影小组的人数× 1/3

摄影小组的人数

航模小组的人数

10.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分段意识” 篇十

一、根据运算符号来分段

有理数的基本运算有五种:加、减、乘、除、乘方,其中加减为第一级运算,乘除为第二级运算,乘方为第三级运算. 所谓运算符号分段法,就是用低级运算符号把高级运算分成若干段.

【解析】式子中的“+”号把整个算式分为两段,其中“÷”和“×”把第一段又分成三小段,“×”把第二段又分成两小段,这样我们在计算时,就可以逐段逐层进行.

二、找准括号来分段

按照运算顺序,有括号的应该先算括号里面的,而实际上括号把算式分为两段(或三段),可同时分别对括号内外的算式进行运算.

【解析】按照第一种“运算符号分段法”,算式中的“-”号将整个算式分成两段,但是这样还不够清晰,也容易出现错误.于是,我们再用括号将整个算式分成三大段,这三大段同时进行,这样问题就比较清晰了.

三、根据绝对值符号来分段

绝对值除了本身的作用外,还具有括号的作用,从运算顺序的角度来说,也要先计算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同理,绝对值符号也可以把算式分成两段(或三段),可同时进行计算.

【解析】本题是含有绝对值和括号的混合运算,按照分段法的要求应分为五段进行计算.

11.分数的混合运算二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画线段图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列综合算式等学习分数混合运算的过程。

2、会解决有关分数乘法的简单问题,会进行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3、在用已有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分数、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的一致性。

教学重点:

会进行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

一条彩带长60米,某蛋糕店今天已经用去24米,还剩多少米彩带?

读题,;理解题意。

生自己解答,并说明算式的意义。

3、揭示课题:如果我们知道,某蛋糕店今天已经用去这捆彩带的,该怎么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分数乘法的简单问题和混合运算。

二、尝试

1、出示例题:一条彩带长60米,某蛋糕店今天已经用去这捆彩带的,还剩多少米彩带?

(1)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画出线段图。

根据线段图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

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出数量间的关系,进行解答。

60=24(米) 1-2/5=3/5

60-24=36(米) 603/5=24(米)

答:还剩24米彩带。

(4)鼓励学生根据分步计算的算式列出综合算式。

三、试一试

1、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2、交流

练一练

教学后记:

在教学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又学习了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题,我原以为这部分知识很简单。呵呵!没有想到,错的人还真不少。我真佩服学生们的创造能力。细究其类型,主要是乘法和加减法计算方法混淆,不少学生做加法时也约分,而在我强调之后又出现个别的学生乘法计算通分的`笑话。

针对这种现象我采取了以下措施:一引导学生回顾分数乘法和加减法的意义,追溯求本,理解各自的意义;二联系分数乘法和加减法各自的计算方法,并采取针对性练习(即数不变、运算符号改变);四是加强审题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判断。其实最主要还是抓班级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因为这些错误类型几乎都是由他们所创。

12.分数混合运算(一)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第56页 教学目标

1、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2、利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

1、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利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PPT课件、黑板纸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导入

T:老师听说你们班有不少计算达人,看看谁能又快又准的算出结果呢?(PPT出示分数除法复习题,共6题,指名回答。)

T:看来老师听说的却是事实。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算的呢? S:除以一个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T:这个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同学们可要牢牢的握住它的手哦。探究新知 主题图探究

(1)理解主题图

T:有一个小学的同学们进行兴趣小组的的活动,他们是这样分组的。(出示出题图PPT)请同学们仔细默读分组情况,思考出现了哪几种量?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S:气象小组有12人。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人数的,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人数的。

T:说的很好!你们如何理解“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人数的”和“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人数的”这两句话的呢? S1:把气象小组的人数看做单位“1”,将它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摄影小组的人数。S2:把摄影小组的人数看做单位“1”,将它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就是航模小组的人数。(根据学生的回答用PPT出示线段图,表示3个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T:你真像个小老师,说的头头是道!还有谁来说说吗? S3:摄影小组的人数=气象小组人数×。S4:航模小组的人数=摄影小组人数×。(PPT出示数量关系式)T:你分析的也非常好!(2)提出问题

T:真不错,同学们说的不仅完整,而且思路清晰!那么,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S1:摄影小组有多少人?

S2: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老师板书)S3:这三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T:你的问题正是老师想到了,我们想到一块了呢!发明创造就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同学们今天已经迈出了创造的步伐了。真不错!老师从同学们的问题库中挑了一个,在这节课先解决。航模小组有多少人?你们能自己解决吗? S:可以。

T:那同学们就试一试吧!(全班尝试列式计算)运算顺序探究

T:哪位同学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方法?你是如何列式的?(指名回答,将分步计算和综合算式板书在黑板上)T:(针对综合算式)你是怎样想的?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据是什么?

S:要算航模小组的人数就要知道摄影小组的人数,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人数的,12×,就是先算出摄影小组的人数等于4人。再乘,就是航模小组的人数,等于3人。T:说的太棒了!(竖起大拇指)先算出摄影小组的人数,再算出航模小组的人数。那么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样的,你们知道吗? S:知道。是从左往右的。

T:那你们觉得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吗? S:是一样的。

T:那同学们认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呢?

S: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不同级,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PPT出示运算顺序)

T:老师们一定为你们感到骄傲!运算方法研究

T:对于这样一个分数连乘的混合计算,你们是怎么计算的呢?怎么计算简便?分享一下你的方法。

S:我是这样算的。用的分母3和的分子3约分,12和的分母4约分。约分以后,直接算出来,等于3人。(老师板书同时约分的过程和计算结果)

T:你的想法很独特,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了不起!的分母3和的分子3约分,实际是先算的什么?运用了什么定律?

S:先算的后两个数的乘积。运用了乘法结合律。T:12和的分母4约分呢?运用了什么定律? S:先算的12×,运用了乘法交换律。

T:通过这个计算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整数混合运算的定律在分数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另外,分数混合运算像这样出现连乘时,我们可以同时进行约分。(PPT出示课本同时约分的运算过程)T:(板书课题:分数混合运算)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探究的内容----分数混合运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56页,看看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全班回顾课本内容)

(三)巩固练习

T:通过刚才我们的一起学习,同学们会解决分数混合运算问题了吗? S:会。

1、试一试(1)独立完成

T:那同学们就来试一试吧。(PPT出示试一试两道题)请同学们尝试完成作业纸的第一题,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纸上板演过程)(2)反馈 T:同学们和他们做的一样吗?(指名板演的同学)你是怎么想的呢?

S: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先把除法转换成乘法。再进行计算。

2、啄木鸟医生(1)独立改错

T:计算中的小错误就像是大树里面的虫子,你们能当好啄木鸟医生为树木治病吗?(PPT出示改错练习)S:能。

T:那请各位医生快点诊治吧!(2)反馈

T:哪位医生愿意分享一下你的手术过程?

S1:做除法的时候不能约分。要将除法转换成乘法。S2: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T:都是好医生,病因找的真准!

(四)总结

T:探讨到这儿,谁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计算分数混合运算的? S1:先把除法转换成乘法再计算。连乘的时候,可以同时约分。S2:同级运算,从左往右,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T:看来都有不少收获啊!这是老师最希望的事情。

(五)解决问题

1、供水问题

T:同学们刚才救活了不少树木。可是保护我们生活的世界光照顾树木是不够的,那我们还应该做什么呢?(PPT出示解决问题第一题)请同学仔细读题,先自己试着做一做,算一算。(全班独立完成)T:谁愿意分享一下?

S:用660××,然后同时约分,结果等于110个。T:同学们的结果和他一样吗? S:一样。

T:原来有这么多的严重缺水的城市。看来要环保,我们更应该做到的就是从我做起,节约用水。

2、反馈问题(出示PPT)

T:刚才的问题,对于你们来说不难吧?做对的同学举手!(学生举手示意)

T:哦,可不少呢!老师观察出做对的人数是全班同学人数的„。其中的„是女生。你们能算出刚才这道题做对的女生有多少人吗?(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设计分数)S:能。

T:那就请同学们帮老师统计一下吧!

3、地震问题

(PPT出示地震图片)

T:同学们,当我们能够开心自在的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面学习的时候,日本的一些孩子们可不行。在今年的3月11日,那里发生了9.0级的大地震,是有记录以来,发生的震级第三大的地震。(出示中新网PPT)中新网4月8日电,截至目前的统计显示,日本大地震遇难人数约占日本人口的,失踪的人数约是遇难人数的。请同学们当当小记者,帮中新网算算失踪的人数约为多少?(学生独立列式计算)T:哪位记者计算出来了?(学生回答,PPT演示过程)T:(PPT播放舒缓的音乐)有非常多的人在这次灾难中失去了生命,还有15000人仍然不知去向。可能他们凶多吉少,但我们仍然祈祷奇迹的发生,为了他们的家人,为了我们的邻国,也为了全世界的人们。

(六)课堂作业

T: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完成课堂作业,课本57页的第一题。

(七)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

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12×

=4(人)

=3(人)

××

13.分数混合运算(一)教学设计 篇十三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78至79页,分数混合运算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2、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学重点】

掌握运算顺序,正确地计算。【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教学准备】

情境图1张,卡片若干张。【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题

1、学生说出以前学过的整数混合运算的方法。

2、引入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

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学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

3、对问题加以解释,即航模小组有3人。

4、进一步小结。

三、反馈练习

1、试一试。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提高练习。

提出下面各题的计算错在什么地方,并改正。

3、拓展练习。

四、评价总结。

五、作业。“练一练”1-4题。

分数混合运算

(一)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14.《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十四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感想。

1、理解教材,把握目标,扎实落实目标

本课时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所以本课时共设计了两个问题。首先,问题一,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说清自己的思路,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结合思路说清算式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因为先求的事天坛公园的 是多少,所以计算时应先算272×1/4,初步体会有乘有加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然后独立完成小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其次,问题二,重点放在不同思路的比较与联系上,对于8800×7/10+8800×1/4和8800×(7/10+1/4)这两个算式,它们只是不同思路的不同列式方式,并不是乘法分配律的体现,所以我引导学生从算式结果相同上分析,可以用等号连结两个算式,这样再让学生观察等式两边算式特点,才会让学生明白它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发现整数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这样处理,有效地落实了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2、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看、想、算、查这四个字可以说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突出本节重点)的法宝,在教学中,我分两个层次渗透了这种方法:在试一试小练习环节中,重在让学生说清,看的是运算符号想的是运算顺序;而在计算四道题时,强调不仅要看运算符号还要看数字特点和有没有括号,从而得到正确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动笔计算。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还要准确判断出是否符合运算律,想有没有简便算法,从而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该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差异

对于每个问题的解决与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与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不断地获取知识与方法,同时也关注学生差异。对于计算,要求快的同学可以全部完成,一般完成2-3道,在问题二的处理上,出示线段图就是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第二种思路,使不同程度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本节课有些环节落实得不到位。对于看想算查方法的渗透,第二个层次落实的不及时不到位;计算题在订正时应该展示不同的做法,进行对比,体验运算律的作用。

2、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关注不够全面,没有真正地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组织生生互动。本节课部分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清晰,表达准确,但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3、整节课时间的把握不太好,有点前松后紧,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使得最终讨论本节收获时,没有让孩子充分讨论。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在本节课上,我让孩子们又一次体验了怎样画两种不同类型的线段图,一种是关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量的画法,一种是非整体与部分关系的量的画法。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单位1的概念。我从单位1的产生起,从三年级开始学习的分数的意义,平均分一个物体讲起,再到四年级分数意义的扩展,平均分一堆物体,也就是一个整体,把这些看作单位1,单位1是伴随着分数应运而生的,而分数的存在也是因为单位1的存在而存在的,让学生认清了这一点,也就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找单位1时,应该到含有分率的那一句话中去寻找,让孩子们知道了为什么?孩子们才能牢牢地记住,为什么找单位1的量要到含有分率的那一句话中去寻找,对于很多问题,我们都是因为没能让孩子们知道他的前因后果,才会让孩子们产生一种如坠五里云中的感觉,让他们感受到的是教师的一种硬性规定而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合情合理的选择,而理解了才能去做,就如同我们理解了别人才能与别人更好的沟通一样的道理,在现代的社会中,我们应该越来越多地体会到,让别人理解自己和理解别人的重要性。在教学为什么是关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量时要画一条线段,因为部分都是整体的一部分。

正是基于一种让孩子理解,让孩子明白,更让孩子们主动地思维和思考的理念,我们的学习才会成为孩子们的一种实际的需要,而不是一种教师和家长所需要的东西,当我们感受到,他们需要我们的教育时,就是我们教育成功的一半,一切的主体是孩子们,我们要永远记得,我们只是一个服务者,激发起孩子们的内心,唤起孩子们的内在的动力,是我们真正的目标与主题。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

1、理解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而更好完成教学目标。

教材只是给学生提供了学生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如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呢?首先要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和基本线索,理解是前提、是基础。其次要把握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另外,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是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有些很好的教学设计不能直接照搬就是因为学生的差异。在这节课上我首先通读了本单元内容,把握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分数连乘的简便计算方法,如何让学生掌握好运算顺序,经反复思考,确定先复习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然后在教授分数混合运算时好与之相比较,从而发现分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的。而分数连乘的简算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在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时,都没有汇报到笑笑的那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此时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己看,看懂了的在学习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再全班汇报,通过这样的层层递进,让学生切实理解并掌握好了笑笑的方法。

2、算法多样化与优化

新课程特别提倡算法多样化,但算法多样化不应千篇一律,方法越多越好。算法多样化,是指面对全体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方法,算法多样化实为算法的个性化。

记得在周六的读书沙龙上我校部分教师对算法多样化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算法多样化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和能掌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算法多样化时必须进行优化。在教授分数的连乘时,由于学生受到分步计算的提示,自然的会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这时候老师适时提出还有其它的计算方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提出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学生独立思考,思维闪光之处),但没有提到用一起先约分这种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记得在听过一节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课,25+4和25-4,学生有提出用个位加减,再与十位加的方法,有凑10的方法,借助学具摆等等。但就是没有出现竖式计算(这很正常)。反复问还是没有学生能说出来。教师非常着急,教师只好说我们下课再研究吧。试问需不需要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我认为是有必要的。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应该怎么办?教师作为民主平等中的首席,作为教学活动的一员。教师可以这样说:看我还有一种方法教师要正确处理多样化与优化之间的辨证关系,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正确处理教师教的主导与学生学的主体。而本节课分数的连乘时学生没有想到一起先约分这种最简单的方法,这时只有靠老师,因此我说书上笑笑有一种方法,大家能看懂吗?学生通过翻书看、小组内说、全班汇报,切实掌握好这种方法,然后再与其它方法比较,讨论哪种方法最简单。这时候大部分学生都选用了笑笑的方法来做分数连乘的题,也为分数乘除、连除的简便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3、创设情境要与生活相联系,更要为本节课内容服务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首先,要关注的是如何创设好教学情境。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本身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它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发问题意识,有利于启迪数学思维。数学情境的设置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要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要把学生熟悉的、贴近他们生活的、他们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学习素材显现出来;本节课书上提供的情境,如果直接呈现,学生会感到突兀,学生参与的热情也不高,但被老师稍加改变,把情境植入我们的生活实际中(相当于讲了一个老师来校时遇到同学们去参加科技活动时发生的故事),使问题蕴于故事中,既使学生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也让书上的情境鲜活起来。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4

分数混合运算问题结合了分数的加减乘法的运算法则,以及对于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实际问题的解决,可以这样说,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其实包含的内容却是庞杂的,因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会感受到孩子们学起来很吃力...分数混合运算问题结合了分数的加减乘法的运算法则,以及对于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实际问题的解决,可以这样说,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其实包含的内容却是庞杂的,因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会感受到孩子们学起来很吃力,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准确地把握这部分的内容,我没有一步到位,而是把这一节课的内容分散成了几节课。

在这节课上,我让孩子们清楚地看到分析这种问题需要线段图的帮助,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分数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在书写格式上,尤其要注意让孩子养成一种作业干净整齐的习惯,让孩子们体验到有些计算的步骤无需写在本上,而只需要在验算纸上进行即可。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5

几何直观是20xx版课标在“课程内容”中新增的一个核心概念。几何直观是“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新课标指出,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的能力。在今天的《分数混合运算(二)》的学习中,我就通过画图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的能力。我利用教材的情景图出示题目:第十届动物车展中,第一天的成交量是65辆,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1/5,第二天的成交量是多少? 在学生明白了题意后,我先让学生自由画图,再展开交流。我问学生:“先画什么呢?”因为有了真实的作图体验,学生大多能认识到“先画出表示第一天成交量的线段,它是单位1”。

我很听话地示范画出第一条线段,接着追问:“接下来怎么画?”当学生回答“再画表示第二天成交量的线段”后,我故作不解,停笔不画,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这时,许多学生说:“应先画与第一条线段同样长的线段,再画多出的部分。”我继续问:“多出的部分怎么画?很长一段吗?还是很短一段?”学生异口同声:“多出的部分是第一段的1/5。”这样步步为营、层层递进的教学,学生不仅解决了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还掌握了解决该类问题画线段图的基本方法。这是我本节课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教学策略,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6

1、理解教材,把握目标,扎实落实目标。

本课时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所以本课时共设计了两个问题。首先,问题一,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说清自己的思路,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结合思路说清算式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因为先求的事天坛公园的1/4是多少,所以计算时应先算271*1/4,初步体会有乘有加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然后独立完成小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其次,问题二,重点放在不同思路的比较与联系上,对于30*7/10+30*2/15和30*(7/10+2/15)这两个算式,它们只是不同思路的不同列式方式,并不是乘法分配律的体现,所以我引导学生从算式结果相同上分析,可以用等号连结两个算式,这样再让学生观察等式两边算式特点,才会让学生明白它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发现整数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这样处理,有效地落实了目标,突破了难点。

2、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渗透。

看想算查这四个字可以说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法宝,在教学中,我分两个层次渗透了这种方法:在试一试小练习环节中,重在让学生说清,看的是运算符号想的是运算顺序;而在计算四道题时,强调不仅要看运算符号还要看数字特点,不仅想运算顺序还要想有没有简便算法,从而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该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差异。

对于每个问题的解决与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与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不断地获取知识与方法,同时也关注学生差异。对于计算,要求快的同学可以全部完成,一般完成2-3道,在问题二的处理上,出示线段图就是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第二种思路,使不同程度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

不足之处:

1、由于教学经验缺乏,再加上比较紧张,本节课有些环节落实得不到位。对于看想算查方法的渗透,第二个层次落实的不及时不到位;计算题在订正时应该展示不同的做法,进行对比,体验运算律的作用;教师的语言不够准确,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时总结应该说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而非运用。

2、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关注不够全面,没有真正地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生生互动。本节课部分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清晰,表达准确,但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由于本人教学时间短,教学经验少,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还存在许多不足,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多提宝贵意见,以促使我加深对这节课的认识与理解,促进我的成长。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了分数加减乘除的运算,并能够熟练进行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回顾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体现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关于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而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正确计算是学生在计算中的一个难点,所以在教学新知之前有必要让学生复习相关的知识:分数和小数间的互化、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

二、找准新课中的难点开展教学活动

本节课除了在整合之前所学的零碎知识之外,新知识有“中括号”的认识和应用及设计分数小数混合的运算,在计算中学生在遇到两步以上的计算,尤其是参杂上分数和小数时,学生计算起来就比较困难,需要在平常教学中加强训练。

三、本节课的教学中的得与失

本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学生能够将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类推到所学的新知教学中,并能够熟练进行脱式计算。

不足之处:

1、学情把握不准,导致在练习时比较耽误时间,需要分清楚各个层次学生的.层次,在不放弃差生的情况下,能够给予优等生更多的指导和东西,调动这些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中课堂节奏有待优化,课堂节奏有点拖沓,需要老师精心备课,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3、在备课中就教材讲教材,应该是充分利用好教材开展教学,以学生为主,根据学生的需求,组织教学活动。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8

本学期,学生在学完分数乘除法后就已经将分数四则运算全部学习完了。另外学生已经具备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能力。所以我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一课时,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教学法,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并重视对学生在计算习惯方面的培养。

成功之处:

1、借助具体情境,(出示例1)让学生感受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新知的学习过程中来。首先我请两名不同做法的学生上黑板板演。第一种做法:2/518+3/518 第二种做法:(2/5+3/5)18 当进行全班交流时,我首先请第一种做法的学生说说计算的方法和注意点。当学生提到要注意计算的运算顺序时,我适时引导学生回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体验和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相同的。接着,再请第二种做法的学生说说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解答,当学生说到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时,我又及时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方法的联系。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很快就发现了两者的紧密联系:第二种方法只是第一种方法的简便算法。我再让学生明确这是什么运算定律?学生在理解乘法分配律这个运算定律后,我又让学生回忆其它的运算定律,并让学生说说每一个运算定律的意思。整个新授环节,我不是通过单纯地说教,让学生接受这些新知,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新知。我觉得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深刻理解新知。

2、关注学生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现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掌握运算顺序,并形成合理利用运算定律进行运算的意识。精心设计练习。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练习要有层次,有针对性,讲究方式,使全班学生都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等。在课堂练习中,除基本训练打基础外,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专项练习:1.基本训练。2.变式练习。

3.游戏练习。为学生设计多层次的尝试思维情景,让学生看有所思,练有所想。

在实际解题中,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都会做,但真正准确率很高的学生却不是很多。

通过教学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一、让学生牢记算理和法则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才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老师要讲清楚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三、学生要牢记运算定律的意义小学教材中主要讲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一个性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几个定律对于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泛的。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9

练习十五的题目主要有三类:一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如第2、7题;二是可以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如第3题;三是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如第4、5题以及第8~11题;此外,第6题,主要结合刚刚学习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解方程的练习。

这节课主要完成6~11题,第6题可以先让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再分别解出每一个方程,使学生加深对方程解法的理解。第7题要注意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了解学生在计算中容易出现的一些典型错误,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第8题先回忆梯形面积公式,在进行计算。

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体会在哪些情况下适合用简便方法计算。由于补充了一些练习题,就没有让学生来研究有一下教材上第82页的第9-11题。结果,在课堂作业中发现问题还挺大的,主要问题是有些学生没有认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时有些学生是“跟着感觉走”,乱做一气。真担心,后面要学习《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了,这些学生又该怎么办?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0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基础是: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加、减、乘、除计算、以及整数小数四则运算中运算律的使用。由于有了大量的知识基础,教材安排了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类推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发现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程老师深入钻研教材,贴近学生用真实、扎实、丰实、厚实的教学感染学生,使这样的计算课堂告别枯燥,焕发生命的活力。

课的开始程老师出示一组口算题,让学生在复习基本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接着反思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的关系,为接下来的迁移类推打下伏笔。旧知的基础上巧妙过渡到新知探索环节,促使学生愿闻其详,激发求知欲望。

在教学中,程老师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知学生。所以这部分的教学,程老师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促使学生心理上产生疑惑而发生认识上的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动机,有利于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展开教育。程老师注意在关键处提出一些问题,且内容恰当,难易适度,并富于思考性,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出示尝试题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由于学生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很快会根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而计算,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这一系列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2.《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

3.《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范文

4.《分数混合运算(二)》教学反思3篇

5.《分数混合运算(三)》的教学反思

6.《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

7.《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8.分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案例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上学期健康教案《小公鸡》及教学反思下一篇:淳安县蚕茧生产收购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