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师幼互动

2024-07-25

小班师幼互动(共8篇)

1.小班师幼互动 篇一

师幼互动的几点体会

导读:教师与儿童之间积极的情感关系会促进儿童的自律以及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教师对儿童的热情、敏感及有回应的互动有助于儿童形成一种安全和积极的自我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在积极的情感氛围内,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都更容易产生被支持感,互动动机更强,效果也更好。

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对幼儿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

《纲要》中对师幼互动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互动”但在现实中,无论是在发起环节还是在整个互动过程中,幼儿主体作用的远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落实。怎样改变这现状呢?下面谈谈这两年我园实施《纲要》精神过程中获得的关于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的几点体会。

一、转变教师角色意识、适当调整教育行为

《纲要。》中提到的“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充分显示了对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的重视。要形成这种氛围,教师角色定位是核心问题。教师必须按照求,将自己定位为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积极师幼互动的建构。在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幼儿的反应与教师预设的情形不一致的情况,这时施教者常会感到困惑:是尊重孩子的权利,顺应孩子的需要,及时调整,构建师幼互动活动?还是强行把他们拉回预定的轨道?我们认为,教师应该在活动中真正关注幼儿,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和反应,捕捉他们在活动中发出的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调整教育行为。如果及时能够很好地把握机会和幼儿积极互动,那么活动不仅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同时也能提高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的水平和能力。

所以说,活动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怎样来解决。教师要把握时机,延迟介入活动,引导幼儿讨论,尝试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师幼的共同努力,“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关系”达到师幼活动协同。理特点,创造条件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品味成功的喜悦,满足他们的愿望,从而激发他们创造性的表现美。

二、尊重幼儿,以对话方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

教师要尊重幼儿,信任、热爱幼儿,在和幼儿平等对话与交流中以智慧、情感启迪幼儿。

对话是师生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心灵沟通,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过程。如:中班歌表演《走路》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按意愿

选择歌词中的角色,随音乐模仿表演。表演两遍后,就有幼儿提出不想扮演歌词中的角色,“老师,我不想演歌里唱得小动物了!”我就耐心地询问他们:“好呀!那你想演什么呀?”“我想演小鱼!”“我想演大狮子!”„„“那它们都是怎么走路呀?”教师和幼儿通过对话讨论这些动物是怎么走路的,然后给幼儿一个小难题:“你们说的都很好,可是老师没准备这些动物的头饰,怎么和大家一起表演呢?”幼儿讨论交流讨论后说可以自己画。这样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我鼓励他们边画边交流,为他们在众人面前表演做准备,动脑又动手,即激活了思路,又触发了创新活动,让幼儿愉快创编出歌词。

三、重视教师和幼儿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

教师与儿童之间积极的情感关系会促进儿童的自律以及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教师对儿童的热情、敏感及有回应的互动有助于儿童形成一种安全和积极的自我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在积极的情感氛围内,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都更容易产生被支持感,互动动机更强,效果也更好。

和幼儿的有效互动需要和幼儿有心灵上的共鸣,需要教师的言语,行为被幼儿真正地理解、接受、呼应甚至欣赏。

四、师幼互动中教师深入、有效的参与,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只有真正和孩子们玩在一起,才能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发自内心的快乐,而这种积极、愉快的情绪又进一步激发儿童积极的情绪,从而更有效、积极的互动。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留意观察每个幼儿个兴趣、操作情况、自主性及交往能力,选择恰当的机会参与幼儿的活动,与幼儿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做幼儿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在小班的儿童医院中,毛艺龄和刘烨在玩游戏,他们的任务是给全班的小朋友注射预防感冒的疫苗,在全班幼儿差不多都被注射过后,毛艺龄把目光转向了教师,对王老师说:“王老师,请你来医院注射疫苗!”虽然王老师正忙着与一幼儿讨论画的颜色,但还是微笑的注视着她:“什么疫苗呀?”“就是注射过了冬天天冷也不感冒的疫苗!”“真的吗?我可是最不喜欢感冒的啦!我要注射!”王老师说着把手伸给艺龄,问:“疼不疼呀?我很怕疼!”“不疼,一会儿就好!”说着就开始忙活起来。在这个游戏案例中,教师与幼儿真正融入到游戏中,共同参与游戏,体验着游戏中具有的天然乐趣,不带有教育幼儿的目的,遵守游戏的规则,分担游戏角色,共享游戏中的快乐,做到平等的自然融洽的互动。

五、让教师成为促进师幼互动的支点

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对幼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的促进师幼互动呢?

1、尊重理解幼儿,寻找沟通点,把握兴趣点

每个幼儿都是一本书,一本需要成人不断用心去理解的书。我们只有寻找到通向他们心灵世界的通道,才能建立彼此的信任,抓住其兴趣,挖掘有价值的教育内容,与幼儿共同合作学习,《纲要》中也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师幼只有在共同参与与探索,共同提出设想,共同寻找材料,共同寻求答案的互动中,才能迸发出智慧火花,促进情感的交流,在这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是一种滋润式的哺育而不再是倾泻式的灌入。

2、挖掘闪光点,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

用欣赏的眼光客观地看待孩子的行为,每个幼儿都有被认可的欲望,当他千辛万苦完成自己的活动后,如果老师对孩子的活动及其成果表现出惊奇、兴趣、欣赏,甚至由衷的喜悦,那么就扔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以某种方式还给他们,使他们有继续发展的动力,让幼儿在身心感到愉悦的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进而使他们富有创造的勇气和热情。

3、理解幼儿想像,产生师生共鸣现象

在探索活动中,师幼双方往往处于积极的互动状态,有时教师的语言、提供的材料能给幼儿以启发,有时幼儿的观察、想像又让教师增长见识,大开眼界。

总之,教师要深入学习《纲要》,不断的专业化学习,不断的在反思中提高,才能更有效地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2.小班师幼互动 篇二

一、关注、尊重他们的兴趣、需要

兴趣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助推器, 有了兴趣, 幼儿才会主动探索学习。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兴趣, 只有当教师真正做到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 并能适时适宜、机智巧妙地激发、引导幼儿对周边熟悉的事物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让教师的教育目标与幼儿的兴趣一致, 生成活动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如:组织孩子玩沙, 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玩, 通常就是现场混乱一片, 管得了这个吵架的, 管不了那个捣乱的, 如此一来, 孩子如何发展呢?在师幼互动中, 教师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设者、积极互动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情感与需要, 关注幼儿的实际情况, 更好地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因此, 在玩沙活动中我们应观察大多数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兴趣指向。如果幼儿喜欢挖沙, 我们就引导幼儿想象可以挖出什么来, 大家共同商讨、共同游戏, 并给予相应的指导, 使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真正得到发展。教师要在尊重孩子的已有兴趣的前提下, 巧妙引导和激发幼儿新的兴趣点。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幼儿内在动机, 促进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教师是促进幼儿创造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当幼儿出现问题时,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 使幼儿的探究活动顺利进行。“以幼儿为本”, 就是要帮助幼儿成为学习、发展的主人, 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 这是促进师幼互动的关键所在。如:在中班歌表演《走路》活动中, 让幼儿按意愿选择歌词中的角色, 随音乐模仿表演。表演两遍后, 有幼儿提出不想扮演歌词中的角色:“老师, 我不想演歌里唱得小动物了!”我就耐心地询问他们:“好呀!那你想演什么呀?”“我想演小鱼!”“我想演大狮子!”……“那它们都是怎么走路呀?”教师和幼儿通过对话讨论这些动物是怎么走路的, 然后给幼儿提出一个小难题:“你们说的都很好, 可是老师没准备这些动物的头饰, 怎么和大家一起表演呢?”幼儿在讨论交流讨论后说可以自己画。这样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 我鼓励他们边画边交流, 为他们在众人面前表演做准备, 让他们动脑又动手, 既激发了其内在动机, 又触发了其创新活动, 让幼儿愉快地创编出歌词。在活动中, 师幼双方往往处于积极的互动状态, 有时教师的语言和提供的材料都能给幼儿以启发, 而往往幼儿的观察、想象又让教师增长见识, 大开眼界。

三、创造宽松、自由的互动氛围促进幼儿发展

“师幼互动”应建立在轻松、自由的基础上, 在教师和幼儿都保持愉快心情的情况下, 在相互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如果师生始终处于一种强迫、紧张的气氛中, 只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根本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幼儿连自己基本的想法都无法表达, 就更谈不上互动了。因此, 要想进行积极的互动就要积极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同时, 教师作为孩子探索、学习的共同合作者, 就应该懂得聆听童声, 透视童真, 学习与幼儿对话、合作、学习, 并为幼儿提供各种不同的学习机会, 让幼儿自由地选择合作伙伴和活动材料, 自由地表现与表达, 主动地建构知识和人格。如:活动《不一样的表情》, 在活动前, 教师请幼儿协助收集材料, 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 让幼儿大胆选择材料, 制作不一样的表情的脸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有的幼儿请教师欣赏自己做的可爱的娃娃脸谱, 有的幼儿告诉教师自己的娃娃在玩游戏并开心地笑了……整个活动氛围轻松、活跃, 幼儿通过自己在活动中的体验向教师表达, 教师则注重观察幼儿与同伴间的互动, 捕捉来自幼儿身上的最新信息, 从而及时调整活动方案,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四、重视教师和幼儿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

教师与儿童之间积极的情感关系会促进儿童的自律和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 而且教师对儿童的热情、敏感及有回应的互动有助于儿童形成一种安全和积极的自我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 在积极的情感氛围内, 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都更容易产生被支持感, 互动动机更强, 效果也更好。和幼儿的有效互动需要和幼儿有心灵上的共鸣, 需要教师的言语、行为被幼儿真正地理解、接受、呼应, 甚至欣赏。

3.师幼互动,教学相长 篇三

关键词 有效教学 幼儿课堂教学 教学活动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活动后,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的掌握以及运用程度来评定有效或无效。相对小学、中学来说,幼儿园课堂教学内容精简并附有游戏化,但是所依附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却是共通的,做到幼儿课堂教学的全方位有效,需要教师们将新课程理念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发现,总结经验与教训。

以下是我结合一节大班语言《小狗抬花轿》的实际案例来浅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提高幼儿课堂“有效教学”。

一、教学活动前的“双备”与选材

备课首先要“备幼儿”,根据《纲要》在组织与实施中的原则与要求,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要结合年龄段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选择适合幼儿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来帮助幼儿拓展其经验和视野,教学活动要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例如,在《小狗抬花轿》的“备幼儿”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幼儿都没有坐轿的实际经验,在活动中若能结合抬花轿的游戏活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一定会很高,基于此,在活动的最后,我安排了此环节,与意料之中的一样,这个情节的安排也使活动气氛达到了高潮。幼儿分别尝试体验老虎坐轿、小狗抬轿的乐趣,体验不同角色所引起的不同感受,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并对诗歌得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整个活动在设计时始终以坐轿——抬轿这根主线进行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知、体验、尝试,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游戏中完成教学重点的同时也解决了教学难点。

二、关注教学活动中的“提问”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要将更新的教育观念落实到教育行为上,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提问是教师与幼儿之间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给孩子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促使幼儿思维的多样性、独特性和变通性,提问是其中的关键所在。?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儿童中,便发现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因此,在语言活动中,启迪幼儿智慧、引发幼儿思考是提问的关键。教师提问要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以达到思维和语言的有机整合。

三、注重教师的语言技巧

新《纲要》强调了让幼儿在环境中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主体地位,提出了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和

个性发展的基本观点,把培养幼儿“想说”“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作为语言培养的目标。语言是师生信息沟通的重要手段,是师幼情感的重要纽带。幼儿教师的语言表达仅仅做到准确、清晰、规范是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具备“儿童化”的语言,这样,幼儿课堂教学氛围才能更加生动活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师幼互动,在细节中实现情感共鸣

老子《道德经》里讲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细节是一种文化、一种资源、一种智慧,一个微不足道的细末之处、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均折射着教学思想,显示着教学风格,在实际的活动中,很多细节都发生在活动的某一瞬间,也许这种小小的细节将会成为活动的亮点,教师要有意识的去创造和开发,重视细节的处理,使之实现情感的共鸣。

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小狗抬花轿》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幼儿的实际,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画面,想像和讲述富有童话情趣的内容。教学难点:积极创编诗歌,能在看看讲讲演演中学习整首诗歌。

以下是《小狗抬花轿》整个活动的实录叙述及针对部分教学过程的反思:

(一)我通过出示背景图及一顶可移动的花轿图片来引导幼儿观察,讲述幼儿理解的诗歌内容。

此时,富有探索性的导入紧紧抓住了幼儿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让他们试着去想,试着去说,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热情,当谜底揭示后,幼儿的学习情绪更为高涨,活动也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在活动中,教师给幼儿创设了一定的思维与语言尝试的空间,这样所获得的答案可能是丰富多样的。

通过“小狗摔倒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的提问,幼儿的思维活跃,发言踊跃,有的说:“小狗也许抬不动了”;“小狗可能踢到石头了”;“小狗的肚子饿得咕咕叫了”……通过教师提醒,幼儿说出可能发生的事,小狗摔跤后,轿子可能会翻掉,老虎会跌出来的;轿子翻了,老虎一生气,可能会吃掉小狗的;也许老虎会狠狠地打小狗一顿;还会把小狗踢到山下去……幼儿情绪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引导幼儿理解儿歌中的“山腰”一词。

在帮助幼儿理解“山腰”一词时,由于个别幼儿的特殊回答而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闹剧。当出示“山腰”词卡,问到:“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山腰是什么意思吗?”XXX由于不认识字,他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道:“‘山腰’就是山上的妖怪。”顿时,其他幼儿哄堂大笑,XXX不知所措地低下了头。此时,我及时捕捉教学信息,在帮助XXX补充回答的同时加上自己的身体动作对“山腰”这一词作了正确的解释,将双手插在自己的腰部:“腰部在我们身体的中间,所以‘山腰’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山的中间,XXX的发散思维非常活跃,我们小朋友要向他学习,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说错了也没关系的。”

总之,教有法而无定法,在幼儿课堂教学活动中,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新课程、新纲要理念的引领下,去积极实践,在反思中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手段,促使孩子思维活跃、联想丰富、不断迸发创新火花,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更好的补充和完善,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4.师幼互动中有效提问策略的探究 篇四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南门幼儿园 卢华 内容提要: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就提问而言,既要有教师向幼儿发起的疑问,也要有幼儿向教师或同伴发起的提问。有效的提问是多向的,是师幼间“抛接球”的过程。:提问;提问的误区;有效的提问

一、关于提问

提问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启发幼儿的思维,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一个成功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恰当、合理、科学、艺术、开放的提问设计。借助提问,可以沟通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与幼儿的联系。在崇尚师幼互动的今天,明确教师与幼儿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因此,就提问而言,在教学活动中既要有教师向幼儿发起的提问,也应有幼儿向教师或同伴发起的提问。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随着新纲要的深入实验和推广,幼儿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幼关系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旧的、传统的师幼关系受到强烈的冲击,所以,传统的提问方式必须赋予新的内涵。

二、传统提问的误区

在师幼互动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只有在幼儿的发展与自己的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实施弹性的教学管理方法,创设真正意义上的师幼互动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旧的观念还在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体现在提问上则表现为教师努力改变的是那种形式上的启发提问,实质上并没有跳出以教师为主,以教为主,以教学内容为主,以标准教案为主体,只研究教师的教不研究幼儿的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因而在设计提问时,更多的是关注怎样通过提问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对活动进程的掌握,使教学活动沿着预先设计的路子进行,走进了一些误区。

(一)提问习惯于瞄准认知方面的内容,而不是促进幼儿改变原有的认知图式或结构主动地建构知识。如语言活动中教师常会问:“故事中有谁?在干什么?”等一些已有标准答案的单结构问题,教师是控制活动主人,只须从幼儿的答案中寻求预设的线索作为下一步活动的依据。

(二)提问时以教师为主体,通常是“教师问幼儿答”这种单向、封闭的模式。之所以说它“单向”,是因为大多数问题是由老师发起,而说它“封闭”是因为对话中的提问往往是为了发现预定的答案。而答案的出现又往往意味着主题的结束。如“今天的故事你们听懂了吗?”之类结束性的问题,其存在没有什么意义。

(三)为片面追求环节的丰富而设计一些低水平的问题。这些问题无助于幼儿思考,不能调动其积极性。如“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看似问题很多,实则空洞之味。

(四)有的教师能较有前瞻性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索、实践,但在环节中却恪守“完美”的活动设计,谢绝与幼儿的互动,幼儿作为主体发起的提问作用于教师或同伴的根本得不到足够的发挥和保障。

三、提问的实践与探索

《纲要》新思想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是幼儿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更是幼儿各项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与帮助者。我园提倡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在与每一个幼儿接触时,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回应幼儿,并在有效的师幼互动中,将尊重幼儿落到实处,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讲究提问的策略,经过一年的研究发现有效的提问是有其特点和独特的作用的。

(一)有效的提问是点眼之笔,能引领幼儿积极思考。

问题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前提,是幼儿探索学习的出发点,是幼儿思维的起点。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要把握教育的契机,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引领幼儿深入地探究和思考。在一次谈话活动中,孩子们对“哪吒”进行了热烈的交谈,他们纷纷为自己有丰富的哪吒知识而激动,他们对哪吒是男还是女的问题有了分歧,教师巧妙地把握了这一契机,用“哪吒是男的,还是女的”的问题,将讨论变成了辩论会。幼儿围绕问题针织地阐述本方论点,这种形式既锻炼了幼儿的判断、分辨、逻辑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幼儿的口才与胆量。在这样的活动中,一个好的有不同论点的问题带给幼儿的头脑冲击是鲜明的,因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有效的提问是桥梁,架起幼儿新旧知识的连接与重组。

经验的获得与扩展,往往不是即时就能看到的,如果教师能善于把问题和学习的机会一起交给孩子,相信肯定能为他们主动获取新经验提供一个发展空间。在一次用纸折船载物的尝试中,中班的孩子都想模仿老师用结构复杂的折纸船做实验,可又都不会折,老师一边手忙脚乱把帮孩子折,一边迅速地想出了对策:“水面上其它样子的船怎么没来载物呢?”孩子们马上记起了小班学过的各种折船法,“折船”的难题解决了,实验顺利进行了。原来,这种小帆船可以载得多,那种轮船不易保持平衡,在水里很容易打翻的。。幼儿旧有的经验在这时得到重组,并获得了更多的新经验,问题的及时提出起到了架接新旧知识的作用。

(三)、有效提问是富有弹性的,能满足不同个性幼儿的探索要求。

对于不同个性的幼儿来说,同一句话所传递的信息是不同的,在主观上,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着不同的喜好,我们鼓励教师从仅仅关注教育活动的组成转移到关注不同个性幼儿的发展,使师幼互动既面向全体,又突显个别。大四班的教师为激发孩子们的积极参与谈话活动常将话题预先通知出来,教师一般都会用比较广泛的问题引导幼儿从不同渠道获和所要的信息,如“关于狮子,你知道什么?”“你知道妈祖的故事吗?”“什么是英雄”等等,这些问题看似随意,却能鼓励不同个性的幼儿积极探索。对故事感兴趣的,会去查寻一个与狮子有关的故事;对自然百科感兴趣的,会了解狮子的外形、生活习性;比较胆小的孩子,会简单谈谈狮子的食物;比较爱表现的幼儿,可能会扮演故事中狮子的角色。这样的提问调动了不同喜好、不同能力幼儿的智慧在谈话中呈现,可谓精彩纷呈,效果倍增。

(四)、有效的提问是多向的,是由幼儿发起,教师反问,共同探索的“抛接球”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的提问是强烈求知的反映,也是自主学习的表现,幼儿提问的基础是从已有经验或情景中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发现新问题,通过提问实现自己对事物的探索,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幼儿提问出是思考的起点,是获取知识的钥匙,他们往往是遇到在自己的认知经验范围内解决不了或有疑问的问题时才提问或求助于教师和同伴。

1、教师应放下架子真正接纳和认可幼儿的想法,不失时机地将问题重新“抛”给幼儿,不必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在幼儿尚未具备相关经验时强加给他们,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如我园教师巧妙地在最容易产生疑问的探索发现角留出一大片空白,创设成“你问我答”版面,鼓励幼儿在这里用图示的方法提出自己的疑问,感兴趣的幼儿则围绕问题在继续的探索中发现答案。有一次,一名幼儿在垒高楼的时候,发现自己垒的高楼老是倒,他焦急地请老师帮忙。老师巧妙地抓住机会,鼓励他将自己的问题用图示的方法画出来,寻求大家的帮助。在老师的协助下,“我的问题”版面上出现了这样一则问题:“怎样垒高楼才不容易倒?”老师在评价活动时,不失时宜地将这个问题抛向全体幼儿征求答案,没几天,就汇聚了许多答案,有的说“地下第一层要搭大一点”,有的说“第一排要排多一点,重一点,上面要放少一点”,有的说“垒成像„金字塔‟的形状就不容易倒”…… 教师给他们展示疑问的空间,肯定和鼓励了他们的想法,无疑是给幼儿以信心,激发起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抛接”得巧妙而有力。

2、有效的提问是与环境相融的,善于在无声中见有声。为了鼓励幼儿提问,教师可以有意设置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众所周知,事物的发展往往是曲折的,是在曲折中前进。特别难得的是一些教师利用各个区域环境的特点,创设了不同的问题情景。如在自然观察角中创设“猜想园”,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猜想,在较长时间内进行验证,并提出自己的新疑问。4月25日教师提出“暗箱内的植物和箱外的植物会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孩子们做出了“里面的大,外面的小”、“里面的白,外面的黑”等猜想,经过观察后发现“里面的大蒜长得快,外面的长得慢。”孩子们马上问:“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成功孩子们进一步猜想的问题。一个悄然无声的环境胜似有声,引导孩子一次次发问、一次次探索与发现。幼儿将会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激发起尝试与想象,促进幼儿各项能力的发展。

3、在引导幼儿进行提问是也要注意到孩子们是变幻不定的有时孩子们的疑问会被事物的另一些假象所掩盖,这时就离不开教师的坚持性和引导技巧。在一次“制作无骨风筝”活动后,孩子们非常兴奋,他们都确定自己的风筝是最好的,能飞得最高。可孩子们在操场上玩放风筝的时候,我发现所有风筝都只是跟在孩子们身后打转,这情景是我和孩子们都没有想到的,可孩子们依然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没有人发现,也没有人有疑问,我等待着、期待着……活动后,我与他们交流自己的感觉和发现,孩子们纷纷围绕着“我成功啦”、“我跑得快风就很大啦”、“我的风筝飞得很高”等假想的成功讲述着,没有一个孩子有什么疑问。休息时我让孩子们看“放风筝”的VCD,这时,孩子们发问了:“为什么他们的风筝没有像我们的风筝一样打转转呢?” 他们终于自发地提出这个问题了,我想,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是今天探索的重点所在。当一次不成的制作依然给孩子们带来了他们假想的成功喜悦时,在等待后,他们依然沉浸在“放飞风筝”的兴奋时,一些娱乐的假象掩盖了探索的时候,问题是不是该由老师提出来呢?或者老师应该从另一个方面调出他们的疑问,变老师发现他们的问题存在——这种挑剔性的评价为孩子通过观察、比较,自己发现问题,这样会更有助于孩子进行下一步的探索。

5.学前教育活动之师幼互动初探 篇五

师幼互动作为幼儿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存在于幼儿日常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教育的各个领域,同时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师幼互动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师生互动”。但在现实教学中,笔者观察到无论是发起环节还是在整个互动过程,幼儿主体作用远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落实。这一现状亟待认真解决!一是要努力创设轻松自由的师幼交往氛围

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不同层次的需要,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学前教育活动中教师幼儿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会给幼儿带来不安全感,造成他们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认可理解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这都不利于幼儿进行情趣探究。因此,教师应重视与幼儿的情感交流,创设轻松自由的师幼互动氛围。

首先,教师应当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及时给与回应、支持和满足。比如多说些赞美的话。面对幼儿,教师用正面、积极恰当的语言,肯定并赞美他们在学习,生活方面的良好表现,这是一种最简单的爱的表达方式。如教师说:“雨轩自己会穿衣服,小手可能干了。”“婷婷的故事讲的好极了,小朋友们喜欢听。”教师的一句贴切的赞美语言可以使孩子保持一天或几天的良好情绪,有时还可以使孩子在某一方面有个新的开端。教师只有真正地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师幼之间才能产生情感共鸣,达到心理上的相互接纳、彼此协调。这种心理上和谐相融的情感氛围,满足了幼儿的安全需要和归属需要,有助于幼儿大胆地探索新知。

其次,教师应避免过强的预设性和计划性,实施变通的学前活动计划,做到预设和生成相结合。比如从关心孩子的生活细节入手,在幼儿园孩子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困难,他们需要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教师在工作中若能注意观察孩子,主动接近孩子,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帮助,这对于消除 孩子的紧张情绪,让孩子对教师产生信任并保持愉快的心情有重要的作用。如给孩子拉上拉链;帮助他们越过障碍物等,正是这些琐碎而繁杂的细节照顾,最能让孩子体验到教师倾注的慈母般的爱。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反馈及时调整活动过程,适当的增添或弱化一些活动内容,在尊重幼儿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给与幼儿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

再次,教师应当了解幼儿的真实发展水平,给与幼儿出错的权利。幼儿的错误往往能够反应他们当前的发展水平,允许和接纳幼儿的错误,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真实水平,进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重新探究,促进幼儿的个体发展。

最后,教师应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避免误解或伤害幼儿。对于幼儿的特别想法和行为,教师要注意倾听、观察,不要急于批评、打断,应了解幼儿的真实动机,并给与情感上的接受和支持。

二是要建立真实平等合作的师幼对话关系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往往扮演了权威的角色,掌控者活动的进程,幼儿则处于被动地位,师幼互动呈现非对称的倾斜状态。这不但会影响师幼关系的和谐,还会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因此,我们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重新定位互动角色,积极构建平等合作的师幼对话关系。

如:中班综合《小猴卖“○”》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欣赏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再次欣赏,根据动物的语言分析他们所需要的“○”是什么。教师和幼儿通过对话讨论这些动物需要的是什么,然后给幼儿一个小难题:“你们说的都很好,可是老师没准备这些动物所需要的东西”幼儿讨论交流讨论后说可以自己画。这样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我鼓励他们边画边交流,为他们在众人面前表演做准备,动脑又动手,即激活了思路,又触发了创新活动,让幼儿愉快创编出故事。

幼儿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经验的主动建构者。学习不是教师向幼儿进行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积极地与环境互动,进而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幼儿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他们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建构新的科学经验。教师作为引导者,应为幼儿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和环境,支持幼儿完成科学经验的意义建构。幼儿作为积极主动的探究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师幼互动的主体。幼儿是自我科学经验的建构者,他们 2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材料在师幼互动过程中起到了桥梁作用,教师引导幼儿对材料实验操作,有助于促进师幼互动有效、充分的展开。因此,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应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幼儿为主体,作用于材料,在平等合作的对话氛围中实现幼儿自主经验建构的多维互动。其中包括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教师与材料的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

新型的师幼观强调教师幼儿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对话关系,既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又重视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引导地位。师幼双方在彼此配合、协商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对话的方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是要深入有效地参与幼儿活动

只有真正和孩子们玩在一起,才能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发自内心的快乐,而这种积极、愉快的情绪又进一步激发儿童积极的情绪,从而更有效、积极的与幼儿互动。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留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操作情况、自主性及交往能力,选择恰当的机会参与幼儿的活动,与幼儿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做幼儿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如在小班的儿童医院游戏中,陈曼娟和夏梓优的任务是给全班的小朋友注射预防感冒的疫苗,在全班幼儿差不多都被注射过后,夏梓优把目光转向了教师,对毛老师说:“毛老师,请你来医院注射疫苗!”虽然毛老师正忙着与一名幼儿讨论画的颜色,但还是微笑的注视着她:“什么疫苗呀?”“就是注射过了冬天天冷也不感冒的疫苗!”“真的吗?我可是最不喜欢感冒的啦!我要注射!”毛老师说着把手伸给夏梓优,问:“疼不疼呀?我很怕疼!”“不疼,一会儿就好!”说着就开始忙活起来。在这个游戏案例中,教师与幼儿真正融入到游戏中,共同参与游戏,体验着游戏中具有的天然乐趣,不带有教育幼儿的目的,遵守游戏的规则,分担游戏角色,共享游戏中的快乐,做到平等的自然融洽的互动。

四是要让教师成为促进师幼互动的支点

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的举手投足都会对幼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的促进师幼互动呢?

1、尊重理解幼儿,寻找沟通点,把握兴趣点

每个幼儿都是一本书,一本需要成人不断用心去理解的书。我们只有寻找到 3 通向他们心灵世界的通道,才能建立彼此的信任,抓住其兴趣,挖掘有价值的教育内容,与幼儿共同合作学习,《纲要》中也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师幼只有在共同参与和探索,共同提出设想,共同寻找材料,共同寻求答案的互动中,才能迸发出智慧火花,促进情感的交流,在这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是一种引导式的教育而不再是倾泻式的灌入。体态语是一种无声语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若能注意体态语的运用,能更好地起到传递思想感情的作用。如教师在表情上既热情又和蔼可亲,不把自己生活中的烦恼和不快表露于形;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微笑,眼神和手势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这种无声的语言既能给幼儿信任,赞赏,宽容,谅解等情感的体验,又不伤幼儿的自尊心,从而使幼儿感受到教师给予他们的真诚的爱。因此,热爱,尊重孩子,集中体现了保护儿童的思想,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永恒主题。

2、挖掘闪光点,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用欣赏的眼光客观地看待孩子的行为,每个幼儿都有被认可的欲望,当他千辛万苦完成自己的活动后,如老师对孩子的活动及其成果表现出惊奇、兴趣、欣赏,甚至由衷的喜悦,那么就扔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以某种方式还给他们,使他们有继续发展的动力,让幼儿在身心感到愉悦的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进而使他们富有创造的勇气和热情。

3、理解幼儿想象,产生师生共鸣现象

在探索活动中,师幼双方往往处于积极的互动状态,有时教师的语言、提供的材料能给幼儿以启发,有时幼儿的观察、想象又让教师增长见识,大开眼界。

应用多元智能理论评价幼儿的发展。“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涉及到了“多元智能”的一些理念。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指出了智力的涵义。由于不同的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从而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不同的智能和发展速度。因此,我们注重在探索活动、生活教育中根据幼儿的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幼儿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互补。曾经有人问一位优秀教师:“老师是什么?”老师回答:“是幼儿的大朋友、大伙伴。相信幼儿、欣赏幼儿、引导幼儿,我试图进入幼儿的世 4 界,我会与幼儿一起成长。”在三年的课题实践中我们深深的领悟到了这一点。我们学会在倾听、解读中去理解欣赏孩子,成为他们成长的有力支持者。

总之,教师要深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不断的专业化学习,不断的在反思中提高,才能更有效地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参考文献】

【1】 虞永平«学前教育学»

6.小班师幼互动 篇六

发布时间: 2011年6月5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谈,耐心倾听、仔细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的过程既是教师职能发挥地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幼儿共同成长的过程。因此,幼儿教育已从过去重视教师怎样教发展为将着眼点转向师幼关系、师幼互动层面上来。通过实践,我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任何先进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案、教育计划总要借助于教师与幼儿互动才能实现其价值,这种互动促使我的教育素质茁壮成长,让我的师幼互动策略在一日活动中得以优化。

一、明确角色定位,有效引导、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在过去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认为互动就是要解放孩子,让他们动起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可是结果却是幼儿象一盘散沙,变得自由散漫。如:组织孩子玩沙,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玩通常是现场混乱一片,管了这个吵架的,管不了那个捣乱的,如此一来,孩子如何发展呢?通过学习《纲要》我们认识到,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管理者,更应该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参与者与合作者。在师幼互动中,教师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设者、积极互动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幼儿地情感与需要,关注幼儿地实际情况,更好地去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因此在玩沙活动中我们应观察大多数幼儿实际情况和他们的兴趣指向,如果喜欢挖沙,我们就引导幼儿想象可以挖出什么来,大家共同商讨、共同游戏,并给予相应的指导,使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真正的得到发展。

二、创造宽松、自由的互动氛围促进幼儿发展

“师幼互动”应建立在轻松、自由的基础上,教师和幼儿都保持愉快心情的情况下,在相互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如果始终处于一种强迫、紧张的气氛中,只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根本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幼儿连自己的基本想法都无法表达,那也就根本谈不上所谓的互动。因此,要想进行积极的互动就要积极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同时,教师作为孩子探索、学习的共同合作者,就应该懂得聆听童声,透视童真,学习与幼儿对话、合作、共同学习,并为幼儿提供各种不同学习的机会,让幼儿自由地选择合作伙伴和活动材料,让幼儿去自由地表现与表达,去主动地建构知识和人格。

三、因材施教,建立多元化的互动模式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应根据教育任务与内容的不同,根据不同幼儿的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互动方式。如:在语言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回答问题,由于孩子能力的差异,课堂时间的约束,和其他的一些无关刺激的干扰,往往真正能进行师生互动的次数,互动的人数都是不多的。提出的一个问题通常是一些能力强的幼儿回答了,而能力弱的幼儿确失去思考和解答的机会。而在分组教学中,人数少了,无关刺激相对减少,时间不变,自然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有了更多的机会,教师可以充分的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并且可以有目的的进行交流、交往。而且在分组教学中,教师可以及时捕捉到第一组幼儿的情况并且调整教学方案对下一组幼儿进行教学,在反思和实践中提高教育和教学的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我们提倡互动最终的目的不

也是如此吗。因此,教师与不同特点的幼儿进行交往与互动时,应采用不同的交往方式和指导策略,去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

7.提高师幼互动有效策略的研究 篇七

在《幼儿园指导纲要》颁布以来, 学前教育在新理念的引领下, 摸索实践着新的教育模式, 幼儿园教师的理念也在逐步地发生着改变, 教育行为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要真正落实幼儿的主体地位, 把幼儿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去追求、去引导、去支持。这是新理念带给我们的最大的启示。

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问题, 不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 而是建立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句话为我们剖析了教育的真正内涵, 也给我们提示了幼儿园教育中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的重要性。

幼儿处于求知欲和好奇心十分强烈的年龄阶段, 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但由于受封闭式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幼儿发问的权利在教师控制、抑制下被剥夺了, 教育过程不再存疑, 使幼儿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外界强加的活动。教育中最值得珍惜的动力因素被放在活动之外, 不仅造成了教育效益的低下, 养成了幼儿被动、服从、趋同的习惯, 丧失了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 这与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相差甚远。

教育的本身是一种人的活动, 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没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 教育的价值就不能体现出来。幼儿园的教育同样也表现在师幼的互动上, 如果没有教师和幼儿有效的互动, 幼儿园的教育也就没有了意义。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 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关系的建立与否、亲疏与否、平等与否、合理与否都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的教育行为也不断地改善, 理解幼儿、尊重幼儿的观念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开始有了体现。但在实际工作中, 要真正地把新的教育观念落实到教育行为上, 以合适的教育行为去影响幼儿, 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真正走进童心世界, 了解幼儿需要。与之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有效互动, 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师幼互动有效策略的阐述

(一) 集中教育活动的组织

1.保护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集中教育活动中, 要有良好的师幼互动的效果, 就要让幼儿对教育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幼儿的内在需求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和前提。教师要充分认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与幼儿可能产生的需要进行对比, 精心设计、巧妙组织, 保护好幼儿活动的兴趣, 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有效提高师幼互动的效果。

例如, 在音乐活动《走路》中, 可选用小动物的手偶, 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曲中的小动物, 从而记忆歌词内容, 又如, 在学习《医生谢谢你》这首儿歌时, 教师可运用角色扮演的形式, 让部分幼儿当医生, 另一部分幼儿当病人, 配上道具, 幼儿很容易在感兴趣的氛围中学会歌曲。

在教育活动中, 幼儿的兴趣点始终围绕着教师预设的教育活动内容, 在有意注意的时间里, 将教学内容展开, 才会保证教育活动的效果。

2.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大都是教师单项地要求幼儿如何做, 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教师严密监控之下, 幼儿只是被动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 缺少与教师讨论、交流自己想法的机会, 而教师也根本无从了解幼儿的真正需要, 要实现《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提出的素质教育的思想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是不容易做到的。教师只有在真正了解幼儿的需要之时, 双方互动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地调动起来, 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师幼互动。

在教育活动观摩中, 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在提问之后, 不等幼儿回答, 教师就急于自己说出答案的现象, 这样的现象还很普遍。这样大大影响了活动的效果。

又如在活动区活动中, 活动区规则的制定大都由幼儿来完成, 在每一个活动区域, 如美工区、娃娃家、益智区等, 教师先引发幼儿讨论, 每个区域幼儿需要遵守哪些规则, 在确定之后, 由幼儿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样幼儿到活动区活动时, 会很好地遵守这些规则。

3.优化教学中的回应。回应是维系师幼互动的重要纽带, 是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生动有效的重要保证。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 教师更注重教材的把握和过程的预设, 往往忽视对幼儿回应的考虑。教师缺乏回应的艺术, 从而抑制了师幼深层次的互动, 影响了互动行为的连续性, 有的教师虽有主动回应的意识, 但不善于捕捉幼儿回应的价值点, 失去教育的良机。

在集中教育活动中, 教师的提问大都是提前预设的, 但是幼儿的回答却会有不同, 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很好地与幼儿回应, 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在数学活动《爱吃水果的河马》中, 其目标是让幼儿了解几种数数的方法, 活动过程中教师提问:“桃子有几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一个幼儿说:“我看到的。”教师:“很好, 看是数数的好方法。”

另一个幼儿说:“我是心里想的。”教师问:“心里想的, 那你有没有在心里数一数呢?”幼儿回答:“有。”

这时, 另外一个幼儿说:“我也想出来的, 没有数。”其他更多的幼儿也附和说:“我也是, 我也是!”

教师用惊讶的语气说:“你们都是看到后就想到了, 那想和数哪个会使答案更正确呢?”幼儿回答说:“是数。”

教师说:“是呀, 看到的、想到的往往容易出错, 我们还需要数数来验证。”

在这样的师幼互动中, 教师的回应很巧妙, 没有束缚幼儿的思维, 达到了活动的效果。

(二) 日常随机教育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皆有教育, 不仅要关注集中教育活动, 还要关注平常时刻的教育。让幼儿在园里感受到温暖和接纳, 加强师幼之间的感情沟通。作为教师要敏锐地觉察和细心地体悟幼儿生活需求和情感需要, 用充满温暖与关爱的物质环境和人际氛围, 与幼儿建立好良好的师幼关系。以“剪指甲”为例, 幼儿的指甲长了, 比较适宜的做法是帮助幼儿把指甲剪好, 边剪边给幼儿讲一讲细菌会藏在里面, 吃进肚子里会得病, 并提醒幼儿下一次请妈妈帮忙剪, 小朋友太多老师忙不过来。

在户外活动中, 教师要观察幼儿的面色, 以得到幼儿运动量信息, 教师在此时对幼儿进行询问, 幼儿的回答会给教师掌握好幼儿运动量的一个正确信息, 教师还要提醒幼儿增减衣服等等, 在师幼互动中, 很好地完成户外活动。

8.师幼互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八

一、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一:剪纸活动中,老师要求幼儿能够照着自己的示范,剪出小猫的样子。浩浩没有看老师,也没有看示范图,只是低头用心地剪着。这时老师发现浩浩没有跟着自己剪,就说:“浩浩,你这样剪是不对的,应该这样剪。”老师边说边手把手地教浩浩应该怎样剪。

案例二:语言活动课上,老师讲完故事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小兔的桃花瓣都送给谁了?都被大家当成了什么?”孩子们都积极地举起了小手,老师看也没看后面的孩子,只是就近选择了几个平时能说会道的孩子起来回答问题,然后很快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从上面的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与幼儿互动时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互动意识薄弱:案例一中的教师在活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控制着幼儿整个的剪纸活动。此外,幼儿的互动也被局限于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更多的是配合完成老师的预设活动,幼儿向教师提问、同伴之间的质疑提问等平行的互动甚少。

(2)互动模式单一:案例二中的教师比较多地采用一问一答式方法与幼儿互动。忽视了对全体幼儿的关注,使师幼互动的形式单一、贫乏。教师较多地关注与自己亲近的孩子,与之互动机会相对较多,对于和自己距离较远的孩子,则比较容易忽视。

二、构建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

1师幼间的平等互动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幼儿主动的加工消化,单凭教师一味地灌输,是无法实现教育目的的。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习,不断地观察自己的行为与幼儿的反应之间的动态关系,根据幼儿的表现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幼儿的反应进一步验证自己的行为,构建教师与孩子之间信任、互动的关系。

2有效观察,激发幼儿的主动性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幼儿的各种表现,从中挖掘教育契机,组织相应的活动,引导幼儿的主动性。例如在户外活动的时候,有一个孩子发现了地上有一只漂亮的七星瓢虫,他的发现吸引了一大群孩子围观,大家热烈讨论起了七星瓢虫,这时候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建议孩子们回到教室,一起来学习有关的知识。

3创设愉快、宽松、丰富、能动的环境

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幼儿的心声,追求用心相互“倾听”的环境。同时,教师要随时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幼儿的需求去积极鼓励和引导幼儿与环境互动,让幼儿在互动中积累经验,体验成长的乐趣。

三、新教师专业成长

1加强学习,扩充理论

在工作之余,教师要更多地积累专业理论知识,翻阅一些有关师幼互动的相关资料,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促进专业的发展。

2撰写相关案例,不断提高实践、反思的能力

教师在实施师幼互动行为之后,可以进行一系列反思,并将其撰写为专题案例,同时运用相关策略进行剖析,使之成为理论迈向实践的桥梁。

3教师的提问策略要从封闭式变成开放式

师幼之间的互动是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完成的,以往教师在设计提问的同时也设计好了答案,常采用封闭式的提问方式。教师的提问应从幼儿的兴趣切入,追随幼儿,引发幼儿探讨,满足不同个性幼儿的需求,提问应富有弹性、针对性。

4与幼儿更亲近,了解幼儿的需要

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师幼关系,他们在老师面前就会大胆地展现自己,和老师走得更近。

上一篇:如果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下一篇:幼儿园小班下学期健康教案《少吃零食》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