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文字主要内容

2024-08-03

大自然的文字主要内容(共9篇)

1.大自然的文字主要内容 篇一

【教学目标】

德育点: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品味课文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教学难点】

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或句子。

【教学方法】

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学习。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角度】

品读--品味课文语言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预习】

1.学生默读“自读提示”和注释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其基本内容,并读准下列字音、理解各词语的意思。

霪雨 铁砧 漂 砾

勉强:①能力不够还尽力做。②使人做他不愿做的事。③不是甘心情愿的。④牵强、理由不充足。⑤将就、凑合。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年级第二期时学过一篇专门介绍大自然有关现象的课文,大家回忆一下,课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是写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是介绍与农业有关的物候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

――(简要回答)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或“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与此文类似的课文,叫《大自然的文字》。(板书)我们从小认识汉字,认识了汉字,它可以帮助我们阅读,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写作,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等等,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作用可真不少。你们知道吗,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秘无穷,在自然界里还有另外一套文字,认识了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破译自然现象,领略自然界的无穷奥秘。

作者简介:伊林(1895-1953),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人怎样变成巨人》等。

二、导读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2、文章层次如何划分?

全文24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段):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说明认识它们的作用,认识它们的方法,介绍它们的成因。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4段):承上启下,总说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层(5-21段):具体介绍大自然文字的特点,成因,认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作用。

第三层(22-24段):总说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3、学生再读课文,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①打比方;②举例子;③作诠释;④分类别。

4、品读课文语言特点。

(1)学法介绍。

说明文是向读者介绍知识的,因而说明文的语言务必准确。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实,也可以生动。学习说明文,有必要对文章的语言进行品味。《大自然的文字》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为什么会这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呢?我们可以从词语运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体会,去理解。

(2)教师示范。

①由于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而文章的语言很生动。如: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

②由于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因而文章的语言很活泼。如: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

③由于插入了一些描写,因而文章的语言很形象。如:它们像一个人字形那样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的森林飞行。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个蜘蛛网了。

④由于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因而文章的语言很通俗。如: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3)学法实践。

学生读课文,继续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词语运用等方面品味语言,然后先小组后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点拨。

①“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句中的“文字”和“最厚的书”应该怎样理解才最准确?“好东西”在语意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

②在介绍星星这种文字时,作者这样写道: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此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本句意在说明光认识书面文字还不行,在这种没有书面文字指示的情况下,人们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好大自然这部书。作者用浅显、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说明了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③“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这句说明了什么?用了怎样的方法说明?有什么好处?

――本句说明了这些候鸟的来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者用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使说明对象更生动、更形象,巧妙地说明了这些文字起了帮助人们“识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与科学性有机地融合。

④第14段中有这样一句:“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这声音是什么声音?

――成群的鸟的叫声。

三、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认识这些文字有什么好处? 怎样去认识这些文字? 以上是本文学完后必须了解的内容,学了本文和《大自然的语言》以后,同学们应该多观察、多请教走进大自然,不仅仅只领略其风光,更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了去多多研究大自然,破译大自然的玄妙,从而让它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说明文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描写等表达方式,可以使被说明的事物变复杂为简单,变深奥为浅显,降低说明难度;可以形象地展示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我们在说明文的写作中可以作这方面的尝试。

四、布置作业

1、读了第二部分第二层后,你们知道石灰石和漂砾是怎样形成的吗?

2、既然大自然的文字是如此生动有趣,认识它们又有如此重要意义,那怎样认识它们?

[《大自然的文字》]

2.大自然的文字主要内容 篇二

关键词:神性,抽象背景,崇高意向

一、抽象的内容背景

蓝蓝是一个热爱诗歌的敏感少女, 拥有着一颗纯净之心, 对生活有无限热爱, 对时间流逝有无奈和惋惜。在学校就读期间, 蓝蓝创作和发表了不少诗歌作品, 这些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就是脱离现实的直接抒情。因此, 这些诗歌的发生背景, 都不是具体可考的。在这些对生命敏感热爱的情感中, 有一种, 是春夜里的歌唱:

就这样吧就这样

夜深了

让我唱完最后一支歌

让我再闭上眼想想这一切

在这个春天

在这个不长翅膀的夜晚

(节选自作品:《春天的一个夜晚》[1])

那么这个春夜是哪里的春夜呢?这个春夜是蓝蓝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每一让她难忘的春夜, 在家乡, 在郑州, 也在深圳。这些所有的春融化在一起, 从蓝蓝的心中喷薄而出, 变成了《春分》[2], 变成了一切蓝蓝想要表达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 不仅仅变成了春天, 还变成了《七月》、变成了《一生的秋天》。这一切的一切, 都是自然的恩赐和生命力。

河流也是蓝蓝思绪迸发的接入点, 河流和大海, 代表的是流逝。河流、大海的背景为蓝蓝的诗歌带来哀歌的意味, 带来不可控制的远去, 也带来了神域的色彩。

清晨、黄昏和深夜的背景, 给蓝蓝的诗歌抹上了朝气、哀伤和神秘的色彩, 这些背景的出现, 让蓝蓝诗歌的幽思气质更加凸显。

蓝蓝抽象的诗歌背景, 使她的诗歌具有了一种超越世俗生活的空灵的气质。这样的背景, 加上崇高化、意象化、永恒化的文字表达, 配合对流逝、对永恒和爱的思索, 为蓝蓝的诗歌带来了站在云端般的“神性”气息。

二、崇高化、意象化的表达

从小在宁静的村庄长大的蓝蓝, 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和一双能够提炼和留下美的手。这样两方面的经历, 给蓝蓝带来的是意象化、崇高化的语言。因为她能发现和提炼美, 所以她的语言是意象化的。

在创作早期, 蓝蓝的诗歌的语言是抽象的。这种抽象的语言首先就是把蓝蓝的语言带向了崇高化之中。语言崇高化第一表现在人类、灵魂这样的集合性词语不断地出现在蓝蓝的诗句中:

居住, 以无偿的祝福

点燃人类苦味的炊烟

当最小的蜡烛也能照亮

灵魂的洞穴

(节选自作品:《含笑终生》)

这些词语所代表的意义不只停留在泛指层面上, 也把诗句带到了一个精神关怀的层面上, 这是一种对世间众生的关怀, 是对生命的关怀。作者通过这些词语, 把诗歌的语境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层面上。

语言崇高化的第二个方面表现在宗教词语的运用上。宗教, 本身就是建立在神佛的世界上,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蓝蓝并没有过多的谈及她是否信佛或者信教这个问题, 但是, 无疑的是, 在她的诗歌中, 尤其是早期的诗歌中, 是存在神的, 是存在造物主的。当然, 蓝蓝诗歌中的这些“神”, 并不是宗教意义上的神, 蓝蓝心目中真正的万物之主, 是给予和无私奉献我们所拥有一切的大自然。

崇高化的第三个方面就表现在诗歌中对被倾诉者身份的拔高:

君王啊

你要侧耳倾听来自羊圈旁的笛声

你要倾听

那被山峦和明白默默感动的人

那在高处君临万物的慧目可曾望见

我像废墟中鼓励的石柱那样虔诚

(节选自《晚间的仰望与祷告》)

以上所说的, 是蓝蓝诗歌中语言表达的崇高化特点。蓝蓝早期诗歌创作中语言的第二个特点是意象化。诗歌语言的意象化, 首先表现在时间意象上。如黄昏, 在中国诗歌的传统意象中就是事情快要结束, 快要完结的寓意:

黄昏的时刻是我的时刻

大地正在升起。

大地带着我飞, 在天黑前

在悲哀前

(节选自《黄昏》)

其次, 意象化还表现在新生事物里。新生的事物是最纯净的, 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污染:

在那无际的胸怀中

母性之光映出最辉煌的一瞬

家的门开了

他重新成为孩子的孩子

他白皙的肩膀裸露在上地的竖琴上

宛如最朴素的盛装

(节选自《孩子的孩子》)

时间的流逝是无法避免的, 在这种无力中, 唯一能给蓝蓝安慰的, 就是新事物的不断诞生。孩子符合蓝蓝心目中爱与美的完美结合:纯净, 又最贴近自然。

诗人本来就是想象力丰富, 观察敏锐的种族。未经世事浸染的蓝蓝, 用她那颗对生活充满无限热爱的心, 挥洒出这一页页篇章, 耿占春在《宁静的源泉》一文中这样评价这一阶段蓝蓝的诗歌:“从对生命的最痛苦的热爱中, 宁静的源泉从深处涌出。这不仅是蓝蓝一个人的歌声, 这是一切历经磨难的、悲伤而高贵的生灵从永恒的寂静中传出的悠远的回声。”[3]

注释

1[1]耿占春编选, 蓝蓝著.内心生活[M].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7.

2[2]蓝蓝.含笑终生[M].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0.

3.大自然的文字 篇三

(尼 莫)

你老早就认识了字,并且毫不费力地读出街上的随便哪一块招牌。你不会跑到理发馆里去买药,也不会跑到药房里去理发。

如果人们不陪你,你也会很容易地找到路,只要给你正确的地址:街名或门牌号码。

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字母“A”——一切有学问的人都是从它出发走向奇异的科学世界的。

但是也有另外一套文字,这是每个想成为真正有学识的人应该知道的。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天上的每颗星就是一个个的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个的字母。

所有的星对于不认识这一套文字的人来说,全是一样的东西。而认识的人却认得每颗星的名字,并且可以说出它跟别的星有什么分别。

就像书里的话是用字母组成的一样,天上的星也组成星座。

自古以来,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他们就去看那星星写成的书。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

但是水手们也并不需要这样的指路牌。他们有上面有磁针的罗盘,磁针永远指着北边。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他们也照样迷不了路。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星座当中找到了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找到了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云,这也是天空大书上的字母。它不但讲现在的事情,而且讲将来的事情。在天气最好的日子,根据云可以预测出雷雨或者霪雨。

那边在蔚蓝的天空上,伸展着一片白色的丝缕——好像有人把一绺白发投向天空。

认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刻可以说出:这是卷云。有卷云就不会有好天气。从它们可以预测出,十成有九成是阴雨天。

也有时候在炎热的夏季时节,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像铁匠铺里的铁砧了。

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跟它离得远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在那儿的风就是刮得这么有力。

天空的使者——鸟——也会教给那些留心观察它们的人许多事情。

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上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

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热天已经过去了。

太阳光还是很热的,是个平静、晴朗的日子。这时候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声音越来越高,越来越近。终于凝视天空可以勉强分辨出一张模糊的蜘蛛网,就像给风吹着似的。蜘蛛网飞近了,抬起头来,已经瞧出,这不是什么蜘蛛网,而是许多长脖子的鸟。它们像一个“人”字形那样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着的森林飞行。

又重新分辨不出个别的鸟来了,看来又只像是张蜘蛛网。一转眼工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

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

连我们脚底下的土地,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现在,在建筑工地上,挖土工人的铁锹碰到了灰色的石头。在你看来不过是普通的石头,可是在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石灰石。它是由碎贝壳造成的,你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很古的时代,这个现在是城市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

有时候,你在森林里走,忽然看到:树林当中放着一块很大的花岗岩石块,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

它是怎样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样大的力气把这么大块的石头搬到森林里来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的树林的呢?

谁如果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会立刻说出,这叫做漂砾,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这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岩石砸碎,并且把砸下来的碎石块带着一起走。这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还根本没有森林。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的。

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应当从小就常常到森林里或者田野上去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当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边有没有解释。

每一次还应该去请教有学识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这只鸟叫什么名字?雪地上面是什么东西的足迹?

老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了解大自然的文字。

4.大自然的文字作文 篇四

“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很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这篇用亲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很多自然现象,作者引领我们去认识、了解这些大自然独特的“文字”。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如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从中也能看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伊林早在童年时期就对大自然、对科学、对诗歌发生浓厚兴趣。他有时到乡间去守在蚂蚁窝旁,观察蚂蚁生活习性,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父亲的工厂制造肥皂的过程使小伊林看得入迷。他把家里的厨房当成试验工厂,试制肥皂,居然成功了。他按照书上的配方制成皮鞋油,用它把皮鞋擦得锃亮。这时,他高兴得欢呼起来:“科学胜利了!”当然,也有失败的时候,但这却使他懂得,科学试验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

伊林从小喜爱读书,尤其喜欢读普希金、罗蒙诺索夫等名作家的作品。他九岁时第一次尝试写过一首火星的诗。儿童时代的伊林还写过火山、热带森林、美洲豹和鳄鱼的诗。

还在上大学期间,伊林就开始为儿童刊物《新鲁滨孙》写化学方面的科普短文。1925年,伊林大学毕业,到列宁格勒涅瓦硬脂酸工厂担任实验室主任,业余时间从事科普创作。1927年,他的第一部中篇科普著作《桌子上的太阳》(中译本名为《不夜天》)问世。在这以后的26年间,伊林创作了近20部中篇和长篇科普作品。其中有一些是与他的妻子合写的。

伊林的科普作品知识性强,内容丰富,文笔流畅,深入浅出,读来使人回味无穷。

伊林说:“只有自己为所写的事件感动并且不掩饰自己感动的人,才能引人入胜地描述这件事。”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国内开展了热气腾腾的经济建设。这使伊林深为激动,他不是旁观者,而是满怀激情的积极参加者。因此,他能写出《五年计划的故事》《山和人》和《人民──建设者》这样一些激动人心的、反映苏联五年计划建设的科普读物。在伊林的笔下,枯燥的数字变成了一个个气壮山河的故事,变成了一个个优美动听的琴符。据我国科普界前辈、伊林著作的`早期翻译者董纯才说,在抗日战争初期,有些青年人就是在读了《山和人》之后,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奔赴延安去参加革命的。

伊林学识渊博。为了给自己的作品增添新的养分,他一生从未间断过对知识的追求。伊林每写一本书,似乎都是重新读一个大学,要读几十本书和几百篇科学论文。为了写《人怎样变成巨人》,他在几年内学习了历史、考古学、语言学等各种学科的书籍。他写《人和自然》时,对气象学和水文学研究了两年之久。

伊林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创作时,先拟出提纲,描绘出大体轮廓,再着手写。伊林出笔很快,但初稿写完后,都要反复进行认真修改。伊林说:“就是最有趣的内容和见解,要是用贫乏的、没有表现力的语言来描述,也会是枯燥乏味的。”为了探求更好的表现题材的手法、形象和比喻,他绞尽脑汁,不断构思,他的《十万个为什么》采录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并以简明、活泼的语言介绍基本科学知识,深受读者欢迎。

5.大自然的文字作文 篇五

大自然在我们的印象里,是蓝天白云,是山川河流。它既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我们智慧的宝库。大自然神秘莫测,里面隐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与奥秘。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只有这样,你才会真正认识大自然。

大家知道知道这句话吗?“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其实早在远古时候,人们就是观看天空的彩霞来辨别天气情况。早上如果西边的天空露出了粉红色的曙光,颜色渐渐加深,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真的是五彩缤纷,那么就预示着这一天就会下雨,所以尽量不要出门。雨公公肯定会用尽全身力气把一大盆的水从天而降,你就会变成一个落汤鸡。如果傍晚的东边燃起了“熊熊大火”,那么就预示着雨水要东移,明天准是晴空万里。这是我们劳动人民多年在工作中累积的经验。

大自然的文字可不止这些哦——

如果你看到今天的太阳特别大,那今天肯定会特别炎热。小鸟也知道急不可耐,以往叽叽喳喳的场面,早不知躲到哪里去了;再看那些平时娇艳四射的花草树木,也都是无精打采,个个都垂头丧气,耷拉着脑袋;只有知了依然发出它那破碎锣鼓的叫声,在给炎炎烈日呐喊助威呢!这就是“知了叫,天放晴”的由来。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其实大自然的文字有成千上万个,比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文字:春天柳树发芽,小草从土地里钻了进去;夏天池塘里开满了亭亭玉立的荷花,知了叫得欢;秋天大雁南飞,田野里的高粱涨红了脸,笑弯了腰;冬天寒风呼啸,雪花飘飘……只要我们走进大自然,去认真观察,去思考,大自然的神秘面纱终究被我们揭开。

6.大自然的文字作文 篇六

当你静下心来观察这个世界,你会发现大自然也是它的文字。他是一本很厚的书,每一颗星星是一个字,每一粒石子是一个字。

每天早上醒来,当你拉开窗帘,灿烂的早朝告诉我们——今天准是个睛天;出来遛达时,你看那地上的蚂蚁,他们告诉我们——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午饭后,你来到小河边,看到蝌蚪在水中欢畅地游玩,它们甩动着尾巴在告诉我们——春天来到人间;你抬头望望蓝天,大雁编队南飞,多像一串省略号,它们在告诉我们——秋天就在眼前;如果有大树被坎倒,年轮会告诉我们——一年只长一圈,这就是大树的年龄;我们钓鱼时,鱼鳞上细小的圆圈告诉我们——一圈就是一岁,这就是鱼的年龄;当你在某个地方捡到了珍奇稀少的贝壳海螺,它们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汪洋一片;如果你发现了许多动物的化石,它们告诉我们——在上万年前,这里是一片丛林或是一座高山;傍晚,窗外胖胖的黄云会郑重地告诉我们——明天一定会下大雨。

大自然的文字真是妙不可言,无奇不有。不爱观察和学习的人,永远都不会看懂它;整天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也不会读明它;粗枝大叶的人永远也不会发现它。

7.大自然的文字主要内容 篇七

一我国语言文字工作主要任务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语言文字工作主要任务经历过三次重要变迁。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制定了积极而稳步地进行文字改革的方针,确定了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项任务。第二次是1985年12月国务院决定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1月召开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将语言文字工作主要任务确定为:做好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研究和整理现行汉字,制定各项有关标准;进一步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研究并解决实际使用中的有关问题;研究汉语、汉字信息处理问题,参与鉴定有关成果;加强语言文字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做好社会调查和社会咨询、服务工作。第三次是1997年12月召开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确定的语言文字工作四项任务:坚持普通话的法定地位,大力推广普通话;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努力推进全社会用字规范化;加大中文信息处理的宏观管理力度,逐步实现中文信息技术产品的优化统一;继续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扩大使用范围。

应当说,三个时期语言文字工作主要任务都符合当时时代的特点,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因此,语言文字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国家语委根据新时期的特点,提出了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目标和“建设、推广、监管、服务”四大任务(赵沁平,2007)。在建设方面,既要做好语言文字资料库、信息化等资源建设,也要重视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机构、队伍和法制、规范标准建设;在推广方面,要深入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力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通过宣传教育,使社会成员牢固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切实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和水平;在监管方面,要针对党政机关、新闻媒体、教育机构和公共服务行业的语言文字应用不规范问题进行跟踪分析和研究,及时与有关部门协同制定有效的监管措施;在服务方面,要组织协调、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积极为社会各界提供语言文字方面的咨询、培训等相关服务。

但是,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尚未写进国家语委的相关文件中,没有明确完成任务的手段和措施,也就是说,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任务在认识上尚未统一。

二关于语言文字未来发展的预测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沟通工具,是信息的主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影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同样,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也影响语言文字的发展。当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突出表现为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这些都将对语言文字当前及未来发展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具体表现为:

(一)工业化过程的特征主要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当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时期,预计到2010年,将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2050年则将有7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9》)。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推进、人员流动的增加,以及信息化、工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进一步普及的客观需求,各种人群尤其进城务工人员有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客观和内在需求。美国学者乔纳森·普尔(2001)研究发现:“语言的统一性是经济发展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条件,而经济发展是语言统一性的充分的但不是必要的条件。没有(或甚至有)语言的同化,经济增长可能不会发生,但是如果经济增长确实发生了,那么语言的统一(首先是通过语言的学习,然后是通过语言转用)也将接踵而至。”因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强势地位将进一步巩固,普及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这是语言文字主体性的表现。同时,方言可能出现变异和融合,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可能分化,网络语言、外语字母词等受到部分人群尤其年轻人的热捧。语言文字仍将呈现多样性。语言文字工作应顺应趋势,强化主体性,尤其我国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规范及应用水平还远远不够,应坚持主体性地位不动摇。同时,应强调语言文字和文化的多样性,坚持主体性和多样性的统一,采取必要措施保护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发展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规范和引导网络语言、外语字母词等。

(二)随着国际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外语、网络语言以及方言等对通用语言文字的冲击不可避免。这种冲击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尽管通用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和消化吸收能力,冲击并不可怕,但不可放任自流,管理和引导是必要的。管理和引导的重点是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在管理和引导中要注意处理好与人的价值多元化、语言文字实际应用的多样性的矛盾。有专家指出,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基本矛盾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技术规范的统一性与语言文字实际应用情况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韩清林,2009)。因此,语言文字工作应坚持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不动摇,同时,要考虑不同阶层人员和各类群体的需要,考虑语言文字应用的实际情况和复杂性,考虑语言感情,避免语言冲突。

(三)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性最强的高技术之一,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化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突出体现。一方面,信息化对语言文字自身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语言文字信息化处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孕育新的突破,甚至可能成为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中国技术前瞻报告》中指出,未来10年我国最有可能的科技突破集中在10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国内外各研究机构和大型企业已纷纷开始着力研究语言文字信息化处理技术,其中,国内很多优秀信息技术企业成就于中文信息化处理技术,并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典范。另一方面,信息化加速了各语言间的竞争,全球数字鸿沟呈现扩大趋势,发展失衡现象日趋严重,各语言的地位差异在信息化时代有扩大趋势———“国盛语愈强,国衰语愈弱”。因此,各国纷纷加强本国语言在信息化方面的建设,为本国语言在虚拟信息世界谋求话语权。传统语言文字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如何“结合教育、结合文化”上。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新时期必须思考语言文字工作在“结合信息化”中的定位、目标和措施,加强语言文字信息化工作。

(四)国际化发展的同时,民族化也在蓬勃发展。发展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的文化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是避免被国际化浪潮所冲垮或被民族化锁国所误导的根本。民族性是世界性的基础,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没有时代性就很难为大众所接受。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不断提升,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和国际化的发展,随着我国网民人数的快速增长,“汉语热”将持续,国际汉语教育、中文网络将得到大力发展。语言文字工作应适应新形势,借助“汉语热”、中文网络大发展、网民人数快速增长的时机,借势借力,相得益彰。

(五)没有母语的训练,一个人是不能实现素质的提高的。爱因斯坦如果不是用母语———德语来思考,是达不到他的高度的。一个不重视母语教育、母语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国家,不可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也成就不了文化的辉煌。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国民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语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有客观及内在需求,同时,具备双语能力甚至多语能力成为人才发展趋势。语言文字工作应该为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供服务。

三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主要任务的思考

我国语言文字工作必须围绕国家发展的中心任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必须适应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的发展,必须尊重语言文字发展规律,符合语言文字发展趋势。根据这些要求和语言文字工作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当前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任务应该在“建设、推广、监管、服务”的基础上做适当调整,具体可调整为四大项:推广及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监管社会语言文字生活,发展语言文化,服务国家建设,可简约概括为“推广、监管、发展、服务”。主要变化之处为“发展”取代了“建设”。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发展语言文化是必然选择,而四大任务的完成离不开“建设”,“建设”是所有工作的基础。因此,未将“建设”作为一项任务。

下面分别对四大任务的必要性、相关基础工作、完成任务的措施进行阐述。

(一)推广及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推广及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历史文化认同传承,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国民的权利,事关人们的学习、生活、就业和发展。当前,我国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率、应用的规范性和应用水平还不够,应力争2020年在城镇普及、农村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推广及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需要夯实有关基础工作,具体如下:

1.制定和完善有关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推广。

2.针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和完善有关规范标准,加大规范标准宣传力度,提高应用水平。

3.根据新形势,从系统工程角度制定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方略,大力提高推广及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力度和效果。

推广及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点仍为各级各类学校、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公共服务行业四大领域,尤其要加强农村学校教育,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和党政机关推广及普及工作。

要继续完善推广及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手段,具体包括:

1.宣传仍是重要手段。要制定推广及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宣传战略,将一般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将“推普周”办成语言文字工作者及爱好者的节日,办成国民学习和使用通用语言文字的节日。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完善宣传手段,尤其要加强网络宣传,要重视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宣传工作。

2.加大示范作用。要在各级各类学校、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公共服务行业四大领域开展示范活动,加强示范校(单位)的建设、表彰和巩固活动。

3.建立、健全和贯彻有关行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将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作为取得相关职业资格的必要条件。坚持教师、播音员、主持人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度;将普通话的等级要求作为公务员、演员、导游、讲解员等录用、上岗、资格认定的必要条件;将汉字应用能力作为编辑、记者等的资格认定条件;新闻发言人必须将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

(二)监管社会语言生活

当今我国社会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丰富多彩,但社会语言文字的使用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有的甚至影响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安全。各级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有责任全面准确把握社会语言生活动态,加强对社会语言生活的监管和引导,促进语言生活健康、和谐发展,努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

监管社会语言生活需要夯实有关基础工作:

1.建立语言生活监测平台,全面准确把握社会语言生活动态。

2.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尤其要制定和完善外语、网络语言、广告语言等使用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监管。

3.制定和完善有关规范标准,加强规范标准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对社会语言生活的监管重点包括三个方面:

1.社会语言文字使用。如新闻媒体和汉语文出版用语用字,公共场所、广告、招牌、产品说明书等用语用字。要把城市尤其国际大都市语言生活作为重点监管和指导对象。

2.语言文字舆情。透过语言舆情了解语言生活,透过语言生活制定、完善有关语言政策。

3.面向人们日常生活的应用系统(如出版、银行、民航、邮局等服务行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保证人们便捷、安全地使用。

加强社会语言生活监管的主要手段有:

1.规划。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相关行业工作规划中,尤其各级各类学校、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和出版机构、公共服务四大领域,必须将语言文字工作作为经常性工作,加强本行业领域语言生活的指导和引导。

2.评估。开展城市语言生活状况评估,将其纳入文明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评估指标体系。鼓励社会机构对各行业语言文字社会生活状况进行评估或评价。

3.示范。在上述四大领域开展和谐语言生活示范活动,在城市开展示范社区、示范街等活动。

4.认证。对面向人们日常生活的应用系统(如出版、银行、民航、邮局等服务行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进行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符合性认证。

(三)发展语言文化

语言文字既是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汉字是世界古老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它不仅是华人的骄傲,更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文化资产之一,提升文化软实力,不能忽略和忽视语言文化。特别是随着“汉语热”的兴起,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并具有普适价值的语言文化,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一项重要工作。

发展语言文化需要夯实有关基础工作,具体包括:

1.建设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和监测平台,及时掌握语言发展变化情况。

2.系统梳理汉语汉字和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发展历史,建设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库,建设各民族经典文库和经典资源库,建设“中华诵·经典诵吟写讲”基础资源库,构建网上中华语言文字博物馆。

3.建立国际汉语教育规范标准体系。

发展语言文化的重点是构建公共语言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公共语言文化服务网络(如语言文字博物馆、语言文字网站、语言文字系列出版物)并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开展“中华诵”“推普周”等系列活动,使之成为语言文化的精品工程,成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成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国民语言文字素质的重要平台,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普及活动;加强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开发和利用;开展国际汉语教育等。

发展中国特色语言文化要特别注意在“资源”“民间”“向往”上下功夫(小丁,2009),要建设语言文字品牌资源,要特别注意鼓励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吸纳民间资本和力量,要建立中华语言文字的吸引力。

发展语言文化的主要手段为:

1.开展语言文化宣传普及活动,如中华民族经典诵写讲系列活动、“推普周”活动等。

2.与信息技术结合,开发丰富多彩的语言信息技术产品。

3.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传播作用。

(四)服务国家建设

语言文字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自觉地融入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要服务于国家战略,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语言文字工作服务的领域非常多,当前应重点服务于国家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要为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供咨询、服务,要加强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攻关,促进语言产业发展,通过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加强网络舆情监控,服务国家安全稳定。

语言文字工作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手段为:

1.规范标准建设。建立国民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评价标准及测试方法,配合有关行业建立相关职业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以及双语、多语能力评价标准及评测方法,完善语言文字信息技术标准,并组织开展相关标准的培训和咨询。

2.语言职业发展。会同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设立语言职业,确定相关执业任职资质,开展执业资质认证,促进语言职业发展,促进社会就业。

3.语言信息技术攻关。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语言文字专家与信息技术等方面专家开展语言信息技术攻关,全面提升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水平,促进语言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技术前瞻研究组.中国技术前瞻报告[R].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8.

[2]韩清林.国家语言文字发展战略的若干基本问题[R].2009.

[3]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新时期语言文字法规政策文件汇编[Z].北京:语文出版社,2005.

[4]乔纳森.普尔.国家发展与语言多样性[A].国外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进程[C].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5]小丁.中国特色软实力[Z].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46163,2009.

[6]赵沁平.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J].语言文字.2007,(2).

8.大自然的文字主要内容 篇八

1.初读破题,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说明方法。)

2.品读、美读,赏析语言,理解重点。(了解说明语言。)

3.写读拓展延伸,激发兴趣,训练能力。(救发学生热爱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的热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书本上的文字,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却与我们书本上的文字不同,它是新奇的、有趣的。那么它是什么样的文字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大自然的文字是写哪本书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指的是什么?请大家速读课文,回答这两个问题。(学生读课文,教师画书样。)

明确:大自然好像—部书,大自然的文字是指其中的星、云、鸟、石等物。

2.大自然这本书可分为两个分册。下面,请大家依据课文给分册取书名并编写目录,让我们共同尝试编书的滋味,好吗?

明确:这两本分册,一本叫神奇的天书;一本叫有趣的地书。神奇的天书的目录有星、云、鸟;有趣的地书的目录有石灰石、漂砾。(板书)

3.大自然这部书就像老师画得这么厚吗?这有多厚、多重?(请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大家看板书,根据你所掌握的说明文知识,说说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教师小结:本文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比作文字,然后分天空和大地,列举我们周围的自然现象加以说明,读来趣味盎然。

三、品读、美读,赏析语言,突出重点

1.请学生从“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段文字,讲给大家听,看谁讲得好,可以按照这种形式叙述:文字—情态—破译的内容。(情态主要包括位置、形态、高度、飞姿、叫声等。)

启发引导:(用多媒体)出示一个画面(雷雨云图片),请学生找出相关的语段,带领学生体味文章是怎样描述和破译这种云的。然后学生自由发言,赏析自己喜欢的语段。

2引导深入:品味本文语言生动有趣的技巧,重点赏析第14段。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再看一个画面(大雁南飞图片)。请同学们说说这是第几段的内容?(找学生阅读本段)本段中并没有明确指出是大雁,我们从哪点看出是大雁的呢?这一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写的?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3.知识迁移:出示画面(晴朗天气的云的图片),让学生试着运用本文的语言技巧破译这种大自然的文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看来大家对大自然观察得非常细,要知道这正是破译大自然这部大书的首要条件。那么,如何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我想给大家讲讲作者伊林小时候的故事——

伊林小时候就对大自然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有时到乡间去,守在蚂蚁窝旁,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一待就是几个小时;父亲工厂制造肥皂的过程使小伊林看得入了迷,他把家里的厨房当成实验工厂,居然成功了;他按照书上的配方制作鞋油,用其把皮鞋擦得锃亮,并高兴地欢呼“科学胜利了”。当然他也有失败的时候,但这让他懂得了科学试验要付出艰苦的劳动的道理。

4.由伊林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到如何认识大自然的启示。让我们再看作者是怎么说的,下面我们齐读课文结尾3段,请同学们回答。

明确:观察、读书、请教。

四、写读,拓展延伸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从书本中看到的或向别人请教到的大自然中的种种景象,继续为本书编目录,要求语言生动、浅显有趣。然后学生交流。

五、结束语

同学们,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妙无穷,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并不断破译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也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会有一个温馨安宁的家园。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松山二中)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

9.《大自然的文字》特级教案 篇九

1、读懂文中大自然的四种文字:北极星指明北方,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有石灰石的地方曾经是汪洋一片,森林中的花岗石是冰块搬来的,森林是后来有的。

2、学会用两种诗的形式说读书收获,用关联词说清前因后果。

3、体会文中用事例说明的方法及问题激趣,拟人手法把科学知识介绍得通俗易懂的方法,并仿写一段内容。

4、让学生懂得要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善于观察、勤学好问、亲自实践,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大自然的文字及读懂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写法,进行仿写。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小诗《秋》:湖波上/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沙白

2、指名读,齐读。 揭示:俗话说:“一叶知秋”,诗中的“这红叶一片”就是大自然的文字,作者在上面找到了、——(生齐答:秋天) 。

出示:红叶一片/是大自然的文字/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生齐读。揭题)

二、初步感知,理清脉络

1、打开课本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的说说,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交流出示: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石子也是一个字。

仔细读读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大自然的文字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些文字到底告诉了人们什么?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呢?)

2、现在就请大家带着问题读课文。圈一圈作者介绍了大自然的哪几种文字呢?对于我们的疑问,他又是怎么回答的。

3、我们先来交流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文字?(板书: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这里的星星具体介绍的是哪一颗,云是哪种云呢?石灰石和花岗石是不同质地的石头。

1

4、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是大自然的文字,言下之意作者把大自然比作了什么呢?(一本书)

5、为了有条理的介绍作者还把这本书分成了上下两册呢,是哪两册呢?现在就请你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给这两册书分别取个名字。

阅读提示:建议大家注意研究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思考思考,它可能会帮助你很快理清头绪,概括出最符合作者心意的书名来。

(出示第四自然段)

6、交流:你是怎么概括的?(上册:天书,下册:地书)为什么这么概括? (第二段,星星写成的天书;第四段,脚下这块土地,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第四自然段在全文扮演了什么角色?(承上启下)

它是怎么“启下”的?(下面的

5、6两个自然段介绍了地上的两种文字——指板书提示)

它又是怎么“承上”的?(提示仔细读这句话——“也是”的这个“也”字,告诉了我们,

2、3自然段介绍的是天上的文字,所以上册可以概括为天书。)

7、是的,你们很能体会作者的心意。明白了这段的作用,再观察课文的开头结尾,课文的写作思路就了然于心了。出示: ……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没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石子也是一个字。(第一段) 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在会读他的人看来也是一本有趣的书。(第四段) 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应当……应……还应该……(第七段)

8、读一读这些选自文中的片段,试着说说课文是怎么样构篇成文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交流:先写大自然有自己的文字,再写天书和地书上的四种文字,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读懂。)

9、现在我们一起去向作者学习,学会读大自然的文字,成为聪明的孩子吧。 准备好了吗?我们这就起航,去探索知识的广阔海洋,大船,出发,不过----

三、精读课文 【 第二段:星星】

1、情境质疑:茫茫大海,没有方向可实在危险,漫漫黑夜,又如何明辨方向?

2、别着急,有经验的水手一点也不怕,他抬头望望天空,伸手一指,大声说道:那就是北方!知道为什么吗?赶快读读第二段。

3、交流答案:(引用书中句子)原来北极星给他指明了方向。

4、你们想看看北极星吗?出示星图,适当介绍:我们熟悉的北斗七星位于大熊星座,它的旁边还有一个小熊星座,小熊星座里也有一个小北斗,熊尾巴方向最亮的那颗就是北极星。由于北极星始终在北天极的方位,所以找到它就能在茫茫大海上辨认出北方。

5、所以即使没有罗盘也难不倒有经验的水手,哦,黑夜里的大海上,我听到水手们说话了,他们在说什么?

出示:北极星一颗,是大自然的文字,上面写着北方,(找到它就不会迷失方向)

启发:仅仅只有北极星是大自然的文字吗?不,不,天文学家还会说—— 出示齐读:满天的星星,都是大自然的文字,里面有无穷的奥秘。

精确观测夜空里的点点繁星可以让我们知道许多关于宇宙天文方面的知识呢!

5、指导朗读:学到这里,你觉得星星这种文字怎么样?(神奇) 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 【第三段:云】

1、过渡:天上还有什么神奇有趣的文字呢?(云)文中具体介绍的是哪种云?(砧状云)正音。

2、师:砧状云到底什么样?找找书中的介绍。 教师补充:铁砧图片,砧状云图片

3、自己读课文,看懂砧状云告诉了我们什么?

4、交流:(书中语言: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点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5、飞行员看懂了大自然中云的文字,你也明白了吗?也请你把这句话读一读。

师:越听越这句子写的可真好啊,老师为什么这么夸?听——(不但说的很清楚而且说押韵,就像一小节的轻快、流畅的诗歌)

6、一起轻快的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7、你瞧,云这种文字不但神奇,还很重要呢?咱们的天气预报——就离不开云图的观测,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云的气象知识或谚语吗?

8、观看更多关于云的图片

【小结学法,自读地书上的文字——石灰石、花岗石,体会神奇之处】 小结学法: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天书上的两种文字,细细读书,不仅明白了这些文字的含义,还体会到了大自然文字的神奇之处。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学习地书上的文字,边读边圈画重点词句,读懂这些文字的含义和自己体会到的神奇之处。

出示:自学《地书》上的两种文字,边读边圈划重点词句,读懂文字的含义和体会到的神奇之处。准备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收获。 交流【石灰石】

· 说收获——石灰石也是大自然的文字 · 在城市里发现石灰石能说明什么呢?

·为什么“挖出石灰石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指导:我们还可以用下来的句式理清思路。

3 出示:因为石灰石(由碎贝壳造成),而(贝类是海洋的居民),所以(有石灰石的地方曾经是汪洋一片) 神奇之处:这种沧海桑田的巨大地质变化只有大自然的文字才能告诉我们

那么在森林发现花岗石,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指名读、说。

(森林里的花岗石从哪里来?冰川是神奇的搬运工,森林是后来长起来的。) 神奇之处:冰川和森林,遥远的历史变迁竟然是小小的石块透露的。这真是一块神奇的石头,你还知道哪些神奇的石头?(陨石、化石、钻石)

小结:真该好好读读大自然这本神奇的大书,好好读读大书上的文字啊。

四、体会写法

1、过渡:同学们学到这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感受呢?这本来是一篇科学知识的文章科普文章,但我们并不觉得深奥难懂,反而读来趣味十足,作者又是怎样做到的呢?回顾课文,你学到了作者哪些写作高招?

2、交流: 运用拟人手法

学习第六自然段的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第六自然段) (1)从这些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大自然真的很神奇)

(2)那么你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神气吗?

评:不仅神奇,还很有趣呢?你看冰块还会“爬”呢?这是用的拟人手法。(拟人,用词准确)

谁能再用来读一读这段话,读出它神奇有趣。

用问句激发兴趣,运用了设问的手法

举生动的有代表性的例子

不是单纯的介绍科学知识而是放到具体的事情中写。

3、小结:作者用生动地语言写出了大自然的神奇,你们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吗?(指明说并板书——伊林)

出示补充伊林资料:

伊林是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他为青少年创作了《几点钟》、《黑白》、《十万个为什么》等十几部脍炙人口的科普文艺著作。,他善于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用生动的比喻,典型的事例,诗一样的语言,娓娓动听的讲述科学知识。

五、学习最后一段

那么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呢?我们一起读读伊林的建议 齐读

总结谈话:观察、思考、实践是打开自然之书的金钥匙,希望每位同学都去追寻、获得,到广阔的自然中去学习、成长。

六、作业:

1、仿写一段

2、把课文改写成一首小诗。

4 附:

照样子,把课文改成一首小诗,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内容。

上一篇:做妈妈眼里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杂文随笔下一篇:财务部部长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