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反思 范文

2024-09-16

课程教学反思 范文(共10篇)

1.课程教学反思 范文 篇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能力为主要特征的高中新课实验在我们省开展已两年多了。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高中生物课,我把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反思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

一、授课内容的选择

高中生物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三个必修模块、两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生物基础知识普及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

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这3个模块的学习必须以必修模块的学习为基础。

面对生物知识模块的重新划分,刚接触新课程的我们,往往不能正视新的知识体系,总想增加一些教材拓展内容,造成了授课课时紧张,授课节奏加快。致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接受和消化新的知识,从而不能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为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应认真学习动态的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新课程的理论与目标。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中学生物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思考可以把教材分解为哪些部分和阶段,重点、难点是什么,各部分与阶段怎样联系与过渡,各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什么,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反应和学习困难,哪些内容可以设计搭建出适合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平台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选择授课内容,从容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二、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技能基础和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如感知特点、思维和认知风格、表象和记忆特点等。还要了解学生的态度特点、情感特点以及情感发展水平、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非认知特点。

经过初中新课程洗礼的高一年新生,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然而,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知识要求层次较低,很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对有些学科知识只是似曾相识,但表达不清或不到位,特别是一些生物俗语、生物方程式模糊不清,一知半解。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弘扬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师生交流的的热情,在教学设计上要重视生物观念和价值的教育,学习方式的引导;重视生物核心知识、技能、生物方法的教育;加强问题意识、分析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在设计选修本第三册中的“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时,本节课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动物细胞融合,在必修1细胞膜的流动性时曾例举过人鼠细胞融合,学生容易理解。第二部分单克隆抗体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把制备原理和第一次筛选放在人鼠细胞融合后,单抗制备前,目的是分散难点。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选择亲本,细胞融合,进行筛选和培养。第二次筛选更难理解,而且教材上没有给出克隆化培养的具体过程,专门用一

张幻灯片进行处理。最后小结时出示植物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达到教学目标。最后对单抗的制备过程总结出“五个二”。这种教法就是在分析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既能顺利地引入新课,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无定法,但教不可无法。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同时还要结校本条件进行教学。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对教材进行教学。这样在引领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高学科基本素养,为今后进一步进行学科知识探究打好基础。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到,学生虽然有获取知识的热情,但是不能自觉地巩固知识,在学习中还缺乏主动记录一些自身或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的相关知识,导致学过的知识遗忘率高。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培养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取舍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设计一些讨论的问题或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相关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打好基础。

三、教辅材料的选择

教辅材料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辅助教师借助教材进行教学的,其中运用较多的是课后习题册。然而,现在很多教辅习题却只是旧教材的辅助书换了个封面就上市出售,如果学生用了这样的书就会在旧的知识体系里摸爬打滚。而学生在遇到现阶段没学过的内容就会拿来请教老师。如果有比较多的学生拿同样的问题来请教老师,刚从应试教学模式走出来的老师看到较多的学生在钻研一些跟高考要求有关的知识,有可能就会不自觉地用一定的时间来讲授,由于讲授的内容缺乏前后知识联系,授课时间短,教师讲不清透彻,学生也不能很好的领悟。居于此可以说,选错教辅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实践的进程。因此,教师在选用教辅材料时应认真地对照新课标和本校所选用的教材进行选择,最好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自行编制。我们学校是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掌握的情况按“知识疏理、基础训练、能力拓展”三方面来编制习题的。实践证明,这样的习题有利于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习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

四、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

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及时地提炼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让有兴趣的同学带着课题到课外进行自主探究,再带着探索成果到课堂展示给同学。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发展多元、主动和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掌握生存常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善于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前面提到的,在设计必修本第三册中的“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在课堂上将有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爱好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益。

以上是我在高中新课程实践中的一些教学反思,可能是一孔之见,但愿能得到有志于钻研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的同行的指点。

2.课程教学反思 范文 篇二

1.由传统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更加注重政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相统一。越来越多的政治老师认识到政治是最接近人的心灵的一门学科,它包含大量的情感、道德、意志的内容。政治教学就是塑造人的心灵、传承民族文化,而绝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技能的培养活动。因此关注政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已成为每一位政治教师的自觉实践。教政治就是教学生学会生活,教政治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人。

2.课堂教学由传统的问答式教学转变为对话式教学。新课程倡导一种对话教学的理念。认为,人类在阅读中认识世界,人类文明在阅读中前进。良好的阅读可以使一个人的精神视野和人文胸怀得到无限的扩展进而极大地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而任何阅读活动都是读者和作者之间通过文本所进行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新课程改革三年以来的政治教学正逐步走向对话教学。它改变了长期以来政治教学处于教师单方面讲解、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缺乏生机和活力的独语状态。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开始了双向沟通、交流与互动,使政治教学真正变成了民主平等的教学、沟通合作的教学、互动交往的教学、创造生成的教学。

3.教师、学生的地位发生了转变。教师的地位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学生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改变必然导致教学行为的改变。

1.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勇敢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无论是哪种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考练课、讲评课,阅读课、作业课,无一例外,它的活动主体永远是学生,让学生全新地面对文本读,让学生说阅读的第一感觉,写他们阅读的深层认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写自己的学习或人生得失。让政治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舞台。

2.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自主、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过去教师主动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积极性,立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开掘与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养成敢于追根问源的科学精神,而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也因为探究的逐渐深入而相得益彰。

3.课堂氛围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进行分组必不可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发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变得比以前更加活跃,更加主动,更加积极,以前沉默寡言的学生,也开始变得兴奋起来,信心大增,思维活跃起来,课堂不再沉闷,教师和学生彼此都感到轻松愉快,因而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就像任何一件新事物刚刚诞生时不被人们理解和多有误解一样,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也在现实情境中潜在着诸多困惑。

1.观念的更新需要一个过程。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需要时间来磨合。长期以来教师己经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要以平等的心态倾听学生的声音并非轻而易举。而学生改革意识的欠缺也成为制约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的“瓶颈”环节。学生的学习习惯仍很传统,习惯于对知识的被动接受,缺少自主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反感乃至排斥新课程。教师固然要转变教学观念,学生更要转变学习观念,而目前看来,转变学生学习习惯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2.自主、合作、探究极易流于形式。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有些政治课堂上出现了一味求新求奇、一味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而轻视学生基础培养的现象。比如,目前不少教师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在政治教学的课堂上经常呈现出这样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待小组讨论的口令一宣布,教室里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学生迅速地把脑袋凑在一起,热热闹闹、旁若无人地讨论,教室里充满了热烈的讨论声。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开始汇报个人意见……这种讨论看似气氛活跃,人人参与,但仔细观察问题就出来了。首先,小组成员间的发展机会不平等,看似全员参与,却是好学生的一言堂,学困生只能袖手旁观。其次,一些小组的学生还在闲聊,尚未进入讨论状态;小组活动的时间不充分,学生还未进入真正的学习状态或问题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探究,教师就要求每组派代表汇报,草草收场。再次,讨论是一种合作,学生缺乏合作技能,不会倾听,不会合作,以自我为中心,无法进行相互学习;还有讨论有相当部分是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局限于表层的,缺乏明确的目的。我们认为新课程改革倡导合作、探究,也不排斥讨论。

3.教师主导地位的失落。新课改以后的政治课堂经常出现教师不敢讲授,少有分析的情况,使一堂政治课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和“满堂说”,教师无节制地放纵学生的“你的理解”、“你的理由”、“你的生活体验”、“你的看法”,学生的发言也很热烈,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给人感觉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还不错。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学生的积极发言是由于老师的表扬奖励等刺激,而有些教师也不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学生的深层次思维没有被真正激发起来。政治教学的对话变成了以对话为目的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里强调的是不应“代替”而不是不应“分析”。在学生对教材的言语形式和言语意义缺乏正确而深刻的感知的情况下,讲析仍不失为一种最快捷的方法。政治教学走向对话不应理解为就是让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阅读。学生的自主阅读若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如一盘散沙。

4.评价方式难以改变。2013年高考已尘埃落定,我们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新课程高考政治考试大纲》的对比中或许能发现一些评价方面的问题。相对于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说,新课程考试大纲只能算是课程改革中的一种“调和剂”,没有完成课程改革的评价目标。其实,仔细想想,课程标准只是单一的政治教学领域的问题,而《考试大纲》因为触及高考,就会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毕竟高考是目前社会生活中十分敏感的话题。而现实状况是,社会对高中的关注度是空前的,社会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标准仍然是升学率。社会不会同情教育,家长也不会原谅学校和教师的任何闪失。所以如果评价方式没有转变,只要高考的指挥棒还牵动着每个教师的神经,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仍然要寻找高考与课改的结合点,所以就很容易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由此看来,对我们来说评价是个极为关键的词汇。它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我们期待着评价方式的转变,这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

三年的新课程改革,我们在困惑与探索中前行。改革不是万能灵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唯有一步一个脚印,用我们的汗水与思考才能垒就些微的教育成果。

摘要:针对高中政治新课改中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发生的改变,探讨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并提出课改过程中的困惑与探索。

3.高中政治课程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教学反思 政治教学 反思方法

一、教学反思的概念

教师将教学实践活动作为反思的对象,在课后进行全面认真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失,由此来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通俗的讲,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如何教好,学生如何学好的问题。很多教育大师都会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教育案例、教育交流、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中政治教学反思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行,教学反思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得到普遍应用。但是由于政治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较多且比较抽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处于教师单方面讲解、学生死记硬背的 “填鸭式”状态。教学反思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反思流于形式化。教学反思对于促进政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当是一种高度自觉的活动,但是有些教师却把写教学反思总结案例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是浪费时间,迫于上级的压力,为应付检查而不得不完成的一项工作。这样,教学反思的撰写就成了一种应付差事,流于形式地毫无意义的工作,其实际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2)教学反思与实践相脱离。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的一句话,学生的一个眼神,都会引起对方的注意。当教学实践活动结束后,通过总结反思使之上升为理论,就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学。教学反思不是单纯的思维抽象活动,而是通过一定的教学场景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实践是反思的基础,反思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些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课后很少对课堂教学内容作出相应的反思,有时为了完成反思日记,套用单一的模式或摘抄一些别人的东西,关键性内容都是泛泛而谈或避而不谈,缺少洞察性和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和实践脱离的教学反思行为没有任何意义。

(3)教学反思的方式单一。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是以写总结的方式来实现的,这种方法有赖于高度地自觉性,并不适合每一个人,还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就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与其他同行没有关系,不愿与其他教师交流,殊不知,这样的想法容易使自己陷入孤陋寡闻的境地,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新的教学理念、新方法,因此写总结的方式不具有广泛性。其实教学反思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包括集体讨论反思法,课间笔记反思法,网络论坛反思法,观摩他人教学反思法等多种方法,由此可见,写总结的反思方法只是其中较简单的一种,并不是唯一的。教师可以将多种方法联系起来,不仅可以学习到其他教师新的教育理念,而且还可以和他人进行比较,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势,避免个人狭隘主义,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教学工作的展开。

三、高中政治教学反思的方法和建议

高中政治教学改革对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简单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想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只有认真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做好教学反思工作,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提高和培养自己的教学反思意识和能力。

(1)增强自我教学反思意识。反思意识的培养依赖于强烈的责任心和师德感。政治教师更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教学活动不是单纯地备课、上课这么简单,不应当把教学反思看成是一种负担。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每次调整后都会起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其次,每个政治教师所面对的都是一群正在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学生,教师的高尚品德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反思,尽职尽责,具有为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

(2)反思知识结构,加强自我学习。

有句话说:教师是一桶水,学生是一个瓢,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就是不断地从桶里舀水,当然水桶装的水越多越好,如果把桶里的水比作知识的话,那么,教师必须保证水的更新速度和储备的数量。信息时代,知识更替很快,唯一的办法就是教师对自己的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不断地学习,将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提高知识水平。教师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本科或在职研究生,提高学历,开阔眼界。

(3)利用不同的教学反思方法。

高中政治教学已经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技巧和方法,强调学生情感、策略的培养。教师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融会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反思的形式是有很多种,应当把多种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比如,教师首先通过课前反思将课程重点确定并设计教学方案,构建出完整的教学体系。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想法和对问题的理解,而不是给学生一个确定的答案,教师在教学环节上需要认真体会学生听课的反应和状态,不断调整教学节奏和课堂气氛,使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课后,教师认真总结当天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教学过程哪些达到预先设计的方案,哪些课堂中的微调取得了效果,摸索出哪些规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后教学中应注意什么问题等,并将其记录下来,供以后改进教学工作使用。在日常工作中,还可以做案例分析反思,交流反思,观摩课反思,将反思的过程进行梳理之后,做到精益求精,使教学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

四、结论

政治课程新课改实行几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政治教师的水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是影响素质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而教师素质的提高,是通过教学反思这个催化剂来实现的,每位政治课教师都要养成由感性到理性、实践和理论结合的反思习惯,促使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得到提升,保证新课改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 刘耀明:反思性教学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北京教育2003 年 10 期

2. 张岩. 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07 .

3. 王映学:《论教学反思》[J]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2 年1 期

4.张莉. 对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5,(01) .

5.李一媛.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素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5

作者简介:

4.《乌塔》教学反思范文 篇四

《乌塔》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描写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励我国少年儿童努力增强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另一个目的就是进一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主选择读书方式,调动了同学们读书的积极性。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快速默读,有的小组合作读。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片读书声,大家读得兴致勃勃。

读完以后,学生们抑制不住想要表达的欲望,纷纷发表自己对乌塔的看法:“乌塔是一个有思想的女孩子”;“一个有见解的女孩”;“厉害的女孩”;“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女孩”;“独立自主的女孩”;“成熟的女孩”;“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并很勇敢的女孩”„„由于我对学生见解的肯定和鼓励,同学们畅所欲言,课堂上出现了十分活跃的局面。

当学生对乌塔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以后,我再引导他们反复阅读和思考,并在课文中找出具体表现乌塔特点的语句,画一画,读一读;然后,分小组议论乌塔的种种特点,同学们讨论十分激烈。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组织全班交流。同学们争着发言,纷纷汇报各组讨论情况。同学们各抒己见,各有各的道理。听着他们的发言,我感到欣慰与激动。虽然同学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经过讨论,彼此互相启发,大家都增强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口头表达水平,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

5.珍珠鸟教学反思范文 篇五

“读”是“感”的基本前提,无“感”就无“悟”。《珍珠鸟》是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老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以丰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我”与珍珠鸟相处的和谐与温馨,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内涵。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课文内容,创造美的画面,美的意境,引发学生美的感悟,美的情感。借助朗读、反复品读,感受形象美,品味语言美,留足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读中进行积累。

一、以读为本,读中增情。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教学中,我以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并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不断变化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以悠扬的音乐、美妙的画面将每一个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中,以感情朗读把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来。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告诉学生这是一段精致的文字,用心去读读,在描写珍珠鸟可爱样子的词句上做记号,并多读几遍。学生交流体会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品读、比较读。一番反复感情朗读之后,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一只人见人爱的小珍珠鸟了然心中。

二、以境助读,境中动情。

感情朗读不仅是体会课文思想的有效方法,也有助于学生情感的熏陶。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幅幅温馨的画面、悠扬的音乐为一体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将学生的主观情感移入了文境。如在教学第6自然段时,打出课件,小珍珠鸟甜甜地睡在作者肩上这一幅温馨的感人画面出现在学生眼前,“多么温馨的一幕啊!此时小珍珠鸟已经把作者当成什么!”学生交流后,“让我们再美美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这份美好,留住这份美好!”《摇篮曲》的音乐缓缓响起,学生伴着音乐美美地读文。此时,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已不单单是理解阅读了,而是带着对和谐的美好境界的喜爱、赞美去读,以情促读,以读促情,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达到更高境界。

三、在比较中培养欣赏语言能力。

读书时多做比较揣摩,有助于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进而感受语言。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对出示的两个句子进行比较,“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只小珍珠鸟。”“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个小家伙!”通过读、比较,学生感受到了“小家伙”是对人的称呼,此时作者已把珍珠鸟当作自己的小宝宝、小朋友,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不言而喻。让学生具体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进而学会赏析的方法,使学生养成阅读时善于思维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培养学生分析欣赏的能力。

四、在说中体会。

说,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认识、情感等精神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是语言和精神共同构建、生成、发展的过程。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表达欲望。为此,在教学结尾,我出示了这么几句话

信赖是一座桥,让我们心灵相通;

信赖是一首歌,让我们在快乐中歌唱;

信赖是一抹阳光,让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

信赖是一盏灯,——————————

—————————————————————————————————————

学生有感而发,“信赖是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信赖是一杯茶,消去了夏天的炎热”多么精辟,多么传神!学生的发言中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爱的力量在学生的生命活动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相信爱心的滋润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熟则能悟,悟则能化。结合语境、结合情感的积累易于被内化。只要我们坚持在学文的各个环节中,把积累与读中领悟,读中品味结合起来,一定会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

珍珠鸟教学反思范文二

《珍珠鸟》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写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从以下四点入手设计和组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初读课文,感受“情意”。

教师首先播放课件,让学生认识珍珠鸟,引起兴趣,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初读后,有的感受到“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小鸟,作者非常喜爱它”,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还有的说“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鸟有种亲近的情意”。这些感受都是孩子们独自的情感体验,是真实而可贵的,虽然来自直觉,有些粗糙、肤浅,却是理解主题的基础。教师应珍视这些感受,进而引导学生深入读书,理解作者写作的真谛。

二、细读课文,理解“真爱”。

通过初读,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但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显然,教师这时应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为什么不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进而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爱:

起初,作者把珍珠鸟挂在“异常茂盛”的“生着长长垂蔓的法国吊兰”中间,为它营造了“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的环境,鸟儿才传出“笛儿”般的叫声。接着,小鸟出生了,爱鸟的作者该是多么好奇啊!可作者却“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眼睛”惊动它们。于是,鸟儿渐渐把“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作者所做的这一切,是对鸟儿的爱,体现在对鸟儿生活习性的充分尊重。

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书架上”、“画框上”、“啄大文豪的名字”、“撞灯绳”,可作者却“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飞。这里体现了作者的包容,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对鸟儿的充分理解和宽容。

鸟儿胆子越来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颤动的笔尖”,而“我”却“不动声色”,“默默享受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以至于“我”“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这时,鸟儿接近“我”,“我”接近鸟儿,这浓浓的爱意,是一种勾通,是零距离的接触,是一种互为欣赏。

直到有一天,鸟儿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流出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人鸟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层次的爱——“信赖”。这种“美好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对鸟儿的“不一般”的爱,才有了“信赖”,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运。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以上相关的句段反复体会、交流。从中感受到那些描写“我”为鸟儿做了些什么的语段是有层次的,作者对鸟儿“不一般”的爱,体现在他顺乎了鸟的习性和天性,在“尊重——理解——宽容——勾通——欣赏——信赖”的层层深入的情感体味中,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这种感悟由浅入深,除了对本义、引伸义、深层含义的理解,也有对“不言之义”的领会。

三、赏读课文,欣赏“境界”。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还应培养学生对课文优美形象、深刻意蕴、丰富情感的欣赏能力,通过欣赏,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

在教学课文第14自然段时,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边想象鸟儿伏眠于作者肩头的情景,边配乐朗读。在“爱之罗曼斯”袅袅的乐声里,孩子们陶醉地读着,情不自禁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教师适时推波助澜:“在作者眼里,珍珠鸟太可爱了。小鸟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这多像一幅画啊,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学生的灵感被激发起来,有的说叫“爱”,有的说叫“亲近的情意”,还有的说叫“信赖”,教师于是用“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你像个诗人”“你像个哲学家”等充满欣赏和赞美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意。

有位哲人说过:“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充分调动学生的这种潜能,让他们在欣赏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那么,这一情境的创设就不仅仅培养的是学生的欣赏能力,也融合了个性与创造的培育。

四、再读课文,评价“信赖”。

在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获得情感满足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让学生谈读后感的评价性练习。在交流中,有的同学谈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信赖来创造”;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满爱,将会创造多少美好的境界”;更有一位同学谈到了对人生的感悟:“马上要毕业了,回首六年的小学生活,竟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好朋友……原来‘信赖’是要付出的。如果我们经常问问自己对别人付出了爱心吗?有没有尊重别人?在别人给你带来麻烦的时候,有没有理解或宽容?有没有尝试着与别人勾通?有没有欣赏过别人?……那么,也许就会得到很多朋友,会创造很多美好的境界……”学生的感受多么可贵,从感性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理性的思考。其实,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已经是作家冯骥才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大家手笔的匠心独运。

6.藏戏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篇六

在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藏戏》和《北京的春节》在内容安排、语言风格等方面有什么不同?有了对课文内容充分学习作为铺垫,学生还是能大致说出这两课在表达内容、表达顺序、表达方法和语言特色上的区别的。这是教学本课得的方面。

不足之处:

1.自己对藏戏的了解肤浅,只能就文教文,教学时深感没有腾挪空间。回想一下,其实自己即使对CCTV11经常播放的一些剧种就隔膜得很,何况绝少闻见的藏戏呢!这是对传统文化的缺失和无知,而藏戏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剧种少闻少见,是对传统文化无知无识的一个典型代表。

2.影视资料找的少,不能让学生对藏戏有更多感性认识。

3.学生读课文遍数少,学生不愿意读课文似乎成了一个顽疾,这直接影响了对课文的理解,以及教学中的赏读。

此次不足之处,希望以后有所改观。

藏戏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同时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内容上看非常简单,行文结构仅仅是孩子们平时总是见到的“总分总”结构,本文主要是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藏戏的特点、形成及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所以在设计这课的时候就抓住我们班级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以课文为基础从而展开对文本的探讨。

一、学习课文导读,明确课文要求和自己这节课的任务。开课伊始,导课后让学生自己阅读自读提示,明确自己的任务。这个时候找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借此机会给他们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整节课分三步进行。首先,藏戏的形成,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很快发现了答案。其次,藏戏的特点,这一部分借助学生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了学习,很快学生从课文中发现了不同的面具有不同的含义和象征,从而导出面具的形状、颜色和象征意义顺势出现,这一部分引起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通过一个练习题更加巩固了这一部分的学习。第三,本文的写作特点。这一部分主要是分析文章开头的三个自然段,通过学生齐读的方式,学生很快就知道了文章开头的特点是连续使用三个反问句,这样的句式不仅使得文章的写作有了独特之处,同时也告诉了我们藏戏的与众不同的特点。

7.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七

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 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题结论, 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 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 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仅是讲了, 而且是讲了多遍, 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听见学生这样的埋怨:巩固题做了千万遍, 数学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诚然, 出现上述情况涉及方方面面, 但其中的例题教学值得反思, 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 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只是例题继例题, 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层, 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奇怪了。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罔”即迷惑而没有所得, 把其意思引申一下,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例题教学为什么要进行解后反思了。事实上, 解后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 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些探究。

一、在解题的方法规律处反思

“例题千万道, 解后抛九霄”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 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 一题多问, 一题多解, 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 扩大例题的辐射面, 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在学生易错处反思

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 而其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 这就难免有“错”。例题教学若能从此切入, 进行解后反思, 则往往能找到“病根”, 进而对症下药, 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情感体验处反思

8.谈新课程教学课堂反思 篇八

关键词:教学反思;方法;思考;批评性思维;结合

《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其过而自讼者也”等格言强调了反思的作用。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每一个教师的成长与成功都离不开自我和他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和成败反思。近年来,反思性教学在中国教育界备受重视并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们使用的反思方法主要有:多渠道课堂观察;同伴谈论;集体备课;案例分析和反思日记或随笔。诚然,英语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实践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每个人的专业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有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然而,反观目前多数教师的教学反思,却存在着一些需要关注并予以解决的问题。

一、反思理解狭窄

教学反思是“回头思考”,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再思考,从中可以评估实践活动的效果与成败。反思的对象可以是失误之处,也可以是成功的经验。可以是对自己的失误之处或成功之处进行反思,也可以是对别人的失误之处或成功之处进行反思,尤其是对相同年级同伴的失误之处或成功之处进行反思,能快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但是大多数教师对教学反思理解片面,反思面比较狭窄。例如: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仅仅是这样写的:“对于现在完成时这一时态,我讲得不透彻,不到位,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作业的正确率很低。”“这节课我讲得太多了,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唱独角戏,学生机械、被动地听课,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呆板平淡。”“这节课我上得差极了,本来抱着愉快的心情、带着精心准备的教案走进教室,准备大显身手,但是由于几个捣蛋鬼的缘故(讲空话、扔粉笔头、传小纸条……),被教师教育后,几分钟后又我行我素,依然如故,连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连好学生都受到了牵连,心情郁闷死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等等,很少见“这一节课我最成功的一点是……,我最满意的地方是……”“这里比我预想的还要好,主要是……”。

诚然,教学反思是一种批评性思维活动,是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对教学行为进行的批判性思考,反思不足是教学反思的主要方面。然而,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也是教学反思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忽视甚至否定它必是残缺的、不全面的。

二、反思方法单一

当前教师的教学反思多为对课堂教学零散的思考,缺少对问题进行深入而持久的思考,仅有反思的形式,难见反思的成效,体现不出反思活动的价值。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注意:

首先,对教学活動的全过程教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把反思逐步引向深处。例如:对教学目标,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反思,预期目标是否全面达到、达成的标志是什么、没有达成的原因是什么,目标设置得是否合理,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否有针对性;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反思对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恰当,采用的处理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有更有效的方法;对意外生成应探究其产生的原因,这个意外生成是偶然的还是有其必然性,教师本人对其价值判断是否准确,处理方法是否恰到好处;课堂上发生了哪些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这些事件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以后要关注什么等。

其次,要把专题反思与整体反思相结合、即时反思与延迟反思相结合、课前、课中反思与课后反思相结合、个人反思与集体反思相结合。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课前反思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课中反思可以及时修改教学设计,使之更符合实际情况,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后反思则有利于对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三者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反思更及时、更有效、更

深刻。

三、反思无实践检验

目前,大多数教师的反思行为基本上停留在“写反思”的低层次阶段,还没有积极地把反思所得、所思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从而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真正达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减负增效的效果。我个人认为:教师应先积极撰写有关反思的文章,例如:通过写教学日记、教学片段、教学心理感受,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执行反思的结果,既可以是教学内容,也可以是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等。

参考文献:

张艳弘.英语教学与英语教师的发展.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8).

9.作业批改教学反思(范文) 篇九

恰当的评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方法太好了,可要细心呀!”、“解得巧,真聪明”、“你肯定有高招,因为你是我的骄傲”。不责骂质量特别差的作业本,相反,应尽量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你准行!”“你的进步很大,因为你付出劳动。”“看到你在进步,我万分高兴,希望你更上一层楼。”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希望。从而会使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师对学生的错或对要进行适当的评价和鼓励,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成功和失败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特别让学生从容的对待失败,树立必胜的信心,明确“失败乃成功之母”。

二、积极引导,拓宽思路,自主创新

评语,不仅要反映学生解题的正误,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而且要注意挖掘学生的智力因素。通过积极引导,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

利用评语适当给予启发,以帮助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创新意识。如“一题多解”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克服了思维定势的不利因素,开拓思路,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正确、灵活地解答千变万化的应用题。利用评语:“解得巧、方法妙”肯定其独特见解的学生。对有的题可用多种解法而学生只采用了一种,可以写上:“还有更好的解法吗?”“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这样的评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开启心灵,驰骋想象;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归纳总结应用;使他们敢于大胆的去想去做,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try”。

三、严格要求,积极鼓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不仅判断正误、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在学生的作业书写、格式以及算理过程要严格把关。这些是体现良好学习习惯的外在标准。及时用恰当的评语指出作业中的不足之处,能使学生很快的加以改正。例如,“你很聪明,如果字再写得好一点,那就更好了!”、“结果正确,但格式正确吗?”、“聪明的你,一定能发现简便方法!”等。

对于学生由于粗心出错,首先要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励希望,改正缺点。如,“搬开你前进的绊脚石-----粗心,奋勇前进!”、“和细心交朋友!”、“你的字写得可真漂亮,要是能提高正确率,那肯定是最棒的!”或者“再细心一些,准行!”这样,一方面不打击其自信,另一方面使其纠正不良倾向,培养严谨的志治学态度。

学生作业做得又对又好,除了打上“优☆”外,还加上各种评语展开竞赛。如“你好棒!”“太妙了!”“verygood!”对字写的好,作业正确率高,解题最有创意的学生,打上“best!”对于这些陌生而新鲜的评语,学生充满了兴趣,自然得使其学习数学的优势得到了顺势迁移。

当然,写评语时要本身要简洁、明了、自然、亲切、实事求是,充满希望、付有启发性,这样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0.《示儿》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篇十

古诗《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读这样的诗,让我真切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我采用的古诗教学方法是:情境导入,知诗人;结合注释,解诗题;读通全诗,明诗意;想象意境,悟诗情。课前我认真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整首诗,我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设计。我着眼一个“悲”字,运用拓展,感悟诗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我还是以这一个“悲”,以陆游颠沛流离一生的把诗串起来,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把我们的课堂串起来。我用了很感性的教师引导语言,为的是抓住学生已有的情感,来提升感悟。如:“他在20岁时希望自己亲临战场,杀敌报国。《观大散关图有感》中激情高诵: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如“面对朝廷夜夜笙歌,不想着收复失地而悲愤,《关山月》中写道:朱门沉沉按歌舞,厩(jiù)马肥死弓弦断。”如:“他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眼看着青丝变成白发,51岁衰病起笔,挑灯夜写《病起书怀》:位卑未敢忘国忧”……有了这样的教师语言,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同时也自然的把内容归结在了我们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时,学生的情绪还在激昂之中,所以继续教学后两句诗: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如果陆游不对这一切充满感情,就不会有“悲”不会有“盼”。在这一悲一盼之间,全源自于爱,再次引导学生感悟陆游的爱国之情。

教学本课后,我也发现了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知诗人”环节,没有明确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使学生对陆游资料的搜集不能够很好的整合。在“解诗题”时,不用先结合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环节明诗意时再联系学习方法让学生结合学习方法理解诗意。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学习汇报要再加强训练。在“明诗意”时,创设情境让学生转换角色为陆游,要以陆游的口吻读出弥留之际的遗言。此处的设计是一个亮点,但是学生没能真正转换身份,教师引导也不是很到位,学生没有读出该有的“弥留之际”的遗嘱的感觉,此处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读出老人对子女“语重心长”的感觉,学生有可能发挥更好。

在“以文带文”的“悟诗情”设计中,教师情感和学生情感都随着教师引导语变得愈发激昂,但是却没有考虑实际,快速且大量的诗词引入,给学生留下的思考的时间并不充分,有“花架子”之嫌;其次,在“以文带文”的朗读指导中,没有做到感悟抑扬顿挫(20岁的陆游和80岁的陆游情感完全不同)。

在“小练笔”的设计中,落脚点为“中国梦”,对于课文基调的把握有稍许的偏离,在此处要再进行研究分析,真正落实随文练笔。

在“作业布置”环节,可以利用课堂拓展的以文带文的诗词入手,让学生积累陆游的相关诗句,落实积累,让学生不白学。

上一篇:材料性能学期末复习题下一篇:以黄昏为题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