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发展与创业素质培养论文

2024-08-22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发展与创业素质培养论文(共9篇)

1.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发展与创业素质培养论文 篇一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升论文

教师的职业素质是影响培养学生质量高低的关键,是学校软实力的体现。明确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的内涵,分析当前的不足,然后找出相應的提升途径和方法,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我院教师职业素质的不足

1.责任感不够强

我院的教师结构趋于青年化,70后80后占了大部分。青年老师相较于中年老师除了业务水平的欠缺以外,还有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责任感有所欠缺。现在的高职学生除了学习和就业问题以外,其实还面临了其他很多问题,例如爱情、亲情、友情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学生是没有办法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的。但是现在有些青年老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也不管教学质量,虽然这是个别现象,但是对于学生的未来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

2.理论水平欠缺

我院多数青年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这种工作模式。虽然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有进行相应的专业知识学习,但是学习知识和教授知识毕竟是不同的过程。在学习阶段,我们更多的是被动地去吸收知识,很少自动去思想和自我学习;但是在教授知识阶段,我们更多地是要自我学习,然后思考怎么样才能把这个知识点讲清楚并让学生轻松地接受。现在有部分老师只管把教学任务完成,根本不去考虑学生是否接受了,会应用与否。青年教师在工作后需要转换角色,并且很成功,短期内是不可能的,这必须要经历很长一个过程才行。

3.实践能力欠缺

高职学院的教学和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截然不同的。在本科阶段,我们更多的是去培养管理型的人才,但是高职院校更多关注的是技能型人才——即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强,当然理论知识也要过关。然而这方面的能力我们的青年教师是非常欠缺的。我们的老师在学习阶段所接受的都是理论知识的教学,基本是没有机会在校园里面锻炼实践能力的。特别是我们财务管理专业,这个专业在教学中需要老师非常清楚企业的.财务岗位的设置,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只有亲身去企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我们才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我们才知道如何去和学生讲清楚,说明白,在教学中我们才能得心应手。

二、高职教师职业素质的提升

1.设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院可以专门针对青年教师设立一些类似“优秀青年教师”之类的奖项,然后给予老师一些物质上的奖励。俗话说:要想马儿跑的快,得让马儿吃的饱。只有老师的付出得到相应的回报,才能更加努力的去工作。学院如果设立了相应的激励和考核机制,青年教师就会更加努力去专研专业知识,培养自身的责任感,从而提升职业素质。

2.开设相应培训课程,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上文提到,现在的多数青年教师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还是过关的,但是在教书育人上还有待提高,毕竟接收知识和传授知识是两个不同的过程。首先青年教师在实践能力上是非常欠缺的,因为大多数老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工作模式,并没有去企业工作的经历,在教授实训课程上面是比较困难的。学院可以针对实践能力欠缺这部分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来提升老师的素质。再者青年老师在德育工作方面也有待提高,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专题讲座来提升老师的个人素质。针对老师自身素质不够的问题,学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

第一,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中可以安排青年教师的学习机会。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可以安排中年教师传授一些理论知识以及教学经验、方法。会计这个专业在近些年来的改革比较多,变动也较大。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中年教师可以多谈一些理论知识的变动,同时也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多给予青年教师一些帮助。毕竟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听明白。除了日常的青老教师的交流学习,我们还可以组织青年老师来一场讲课比赛。通过这样的方式,最终会让我们的老师迅速成长起来。

第二,在寒暑假的时候,学校可以统一安排老师出去静修。培训内容主要涉及理论知识和育人方面的德育知识。对于青年教师来说理论知识的教学虽然有个适应的过程,但是只需花点时间和精力基本都是能够胜任教学工作,毕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老师还是有一些积累和沉淀的。不过在德育工作上青年教师没有任何经验与理论基础,我们在这些方面是很欠缺的。作为老师,传授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我们也不能松懈。特别是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就好像是一个小的社会,他们会遇到除了学习以外的很多烦恼,如果我们不能为学生排忧解难,他们是不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学习的。想要学生在大学期间真正掌握专业知识,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只有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把每个问题追根结底,那么学生才能真正适应这个社会,以后进去社会工作,遇到问题也可以轻松应对。所以我们不能一味的传授理论知识,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适应这个社会生存法则,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2.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发展与创业素质培养论文 篇二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职业教育政策上的渗透

教高〔2006〕16 号文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010 年刘延东同志在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上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这就为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具体的方向。而这一点同样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公开征求意见稿) 》中得到了体现。

从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方向、教育功能及社会定位出发, 高职院校对于高职学生的培养, 应重视职业素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 增强其竞争力。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能力上的渗透

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当前阶段, 许多发达国家以行业情况为依据, 开发能力标准, 并以此为依据界定职业教育教学内容、评价教育效果。所以, 能力标准内容对职业教育学习者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及态度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可以说, 能力标准内容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具体到个人的重要载体。瑞典自1996 年开始, 进行了一项名为现代职业教育培训班的改革实验。此培训班将实践作为导向, 进行基础理论的学习, 培训时期, 大约有2/3 的时间需要花费在教育机构, 其他时间都在生产岗位;将现代科技理论知识的应用作为培训班的培训重点, 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以满足劳动市场及个人需求作为培训宗旨。该项改革以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 目的在于使之前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更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职业教育教学上的渗透

在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上, 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和企业所在的行业进行深度合作与沟通,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校企结合, 根据所处地域绿色经济结构和绿色产业结构的不同, 根据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和素质要求, 不断调整高职院校自身的专业结构, 开发系统的、与专业融为一体的、为企业和区域绿色经济服务的职业课程设计。

在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上, 可持续发展理念应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统一。例如可将当今社会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热点话题引入教学内容,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或讨论, 将保护环境、珍惜资源、能源利用、多元文化等绿色主题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跟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让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深入学生的思维, 最终通过三年的职业教育培训让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可以成为具有环保意识、具备终身学习理念的“绿色”技能型人才。

在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上, 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 以适度够用为原则, 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寓教于乐, 让学生边学边做, 通过实践教学提高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同时, 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授课中要向学生传授关于自身、关于专业、关于所处大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 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这一点在当下很多专业的教学中都得到了体现, 如建筑工程、室内设计、环境技术监测与治理等。

近年来, 一些职业院校开展的“资助成才, 励志成功”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职业院校学生通过自强不息、勤奋学习, 展现了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并通过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后又热切回报社会。

什么是成才?“条条大路通罗马。”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的成功路径也是多元化的。培养学生心理心智的健全发展和生命的个性化、可持续发展, 才是职业教育领域正确的价值取向。教育的真谛就是让学生成长为他自己。每个职校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他们都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那么我们收获的就将是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生命个体。

职业院校应更加注重学生从自卑到自信、从稚嫩到成熟、从懒散迷茫到勤奋进取的成长历程和发展轨迹。毕竟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优秀、独立、可持续发展的个体才是教育的第一要义。

参考文献

[1]杨羽.关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J].求是, 2001 (24) .

[2]黄尧.认真学习全面领会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 (18) .

[3]刘志军, 齐红然.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02) .

[4]刘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与职业, 2007 (02) .

3.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 篇三

由于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践环境等因素制约,目前的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教育需要改善。要改进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工作,具体措施包括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创业课程体系、打造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强化学生创业实践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创业素质 培养

近些年来,为积极应对高校严峻的就业压力,拓展大学生就业途径,从国家到各高校都高度重视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创业素质培养。

1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意义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是指大学生在创业活动中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是创业者创业所必备的各种能力、品性、习惯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从简而言之,创业素质是大学生完成创业行动和创业任务所需要的全部主体要素的总和。就其结构,笔者认为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心理素质和创业能力素质等部分。

培养大学生较为全面的创业素质对促进大学生创业、顺利创业、成功创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风险性较强的一项活动,创业者是否具有较强的创业素质直接关系着创业活动的成功与否。从创业的风险来源看,既包括市场的变动、政策的变化、创业资金缺乏等客观风险,也包括创业者的身体与心理素质等主观方面的因素导致创业失败的可能性,这些均可以通过创业者凭借过硬的素质有效化解或降低。从创业的过程来看,从识别市场创业机会到创业筹备、创业管理等各个环节中的创业风险,也对创业者的整体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创业者提高自身素质。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引導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素质,增强就业稳定性。”

因此,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工作是提高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途径,必将有力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

2 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2002年,教育部确立了清华大学等九所本科院校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自此之后,各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具体措施包括将创业就业课程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提供在校创业实践、举办各级各类创业指导大赛等,形成了浓厚的创业氛围和创业文化。

但是,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在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中仍存在不足需要解决。我们曾经以驻石家庄市各高职高专院校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未创业学生创业意愿和部分在校创业学生的创业实践现状进行调查,涉及大学生创业意愿、创业资源分析、创业动机、学校创业指导等内容。调研结果表明,一方面在校高职学生具有创业意识,但多数仅限于想法而未付诸实践;无论未创业还是已经创业的普遍对大学生创业的内涵、创业政策、对自身创业素质的自我认知等均存在不足。同时,已经创业的学生则以“积累社会经验”、“丰富人生”和“赚钱”等为目的,创业所需资金主要通过父母支持、合伙创业等形式筹集,普遍感到目前的创业教育需要强化和完善。

3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途径

创业生的创业素质培养是一个持续、综合的培养过程。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要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着手,做好创业课程体系及内容设计,打造专兼结合的创业教学团队,落实能力本位的课堂教育,强化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进而合力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3.1 转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根本保障。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过程中,要在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教育教学内容与创业实践需要相对接;在创业课程授课中落实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提高创业理论与实践、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的有机融合。可以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出发,以校企合作开发的真实创业项目引领创业课程教学和实践,进一步提高创业知识、创业心理素质、创业实践操作能力等的教学效果。

3.2 改革创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

创业课程体系是创业教育的平台和依托,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等为课程教学内容。从创业素质培养的内涵分析,创业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创业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学习,从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团队的组建到创业资源的整合等实践能力均需要在创业教育中提高,这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系统的课程体系。根据资料,在国外创业教育进行得比较好的国家已经开发了相应的教材、评价标准等。反观国内,多数的创业素质培养以选修课为主、讲座为辅的形式进行,课程以创业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为主要内容。提高高职学生的创业素质,要以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构建创业课程体系,形成符合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的课堂教学资料、实训指导教程、课程标准、考评标准等。

3.3 打造专兼结合、多元化的教学团队

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创业素质教育,必须要有一支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及实践指导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条件。目前的高职院校多是将创业教育的教学任务交给了基础课教师、辅导员等完成,这些缺少创业经历、缺少实践的校内教师是无法独自完成创业教育的。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的提高,要求高职院校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在提高校内教师创业理论水平的同时,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深入企业体验创业过程,熟悉企业的运作、发展、管理与经营,提高创业实践能力。同时,邀请、聘请一些有创业经历的专家、知名人士以及成功创业的毕业生等加入到创业课程的教学团队中,通过承担创业实践指导任务、举办创业专题讲座等形式,弥补校内教师在创业实践方面的不足,丰富创业素质教育课程内容,提高教育效果。

3.4 鼓励、加强学生自主创业实践

创业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动态过程,始终离不开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实践活动,它贯穿于学生整个求学过程和创业过程中,是一个不断学习和长期锻炼、积累的过程。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能使学生自主创业,所以创业实践活动的最直接形式使学生开展自主创业的尝试。

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出发,高职院校应在国家的创业政策基础上,营造鼓励创业、支持创业的外围环境,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在高职院校校内,可以通过开辟“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和减免水、电、办公室费用等措施,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如从事小商品销售、软件开发、技术服务等活动,通过边学边实践的形式,在学习创业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切实提高了自身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经营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毓,叶锡恩,余斌.高校创业素质培养的现实困境及对策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2]李春青,聂淼.高职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3]杨非.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与创业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3年立项课题“河北省高职院校在校生创业心理素质现状调研”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01343)

作者简介:

4.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发展与创业素质培养论文 篇四

韩国杰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测绘工程系,甘肃 天水 741025)

摘要:阐述了职业素质的内涵及重要性,在分析测绘行业对员工职业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探讨了有效的测绘工程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学生;测绘工程专业;职业素质;培养途径

Discussion on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N guo-jie

(Department of Surveying Engineering, Gansu Industry Polytechnic College, Tianshui 741025,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explained the meaning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dustry in the analysis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employees on the basis of effective profession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students to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of the ways and means.Key words: stud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professional quality;Ways of Training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及我国信息产业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政策的确定,测绘学产业化的趋势已十分明显。测绘学专业已经从间断产业效益转向直接产业效益,而这一转变为高职院校的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同时,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测绘学也不断的进步。新兴的前沿技术层出不穷,与卫星定位相结合以及与计算机相结合的趋势已不可阻挡,这标志着测绘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信息化测绘阶段。在新的形势下,企业对测绘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促使学校教育要能够跟得上日新月异的测绘学发展步伐,培养出具有技术型、应用型及生产第一线型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测绘学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测绘专业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将是至关重要的。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及重要性

职业素质是指一个人是否具备进入职业及能否胜任职业工作的条件,其包括有能胜任职业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术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1]。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知识、技术、技能结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能面对不同职业岗位,能适应工作转移和生产一线的高级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而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成才、成功,而且也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生源,甚至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以至对整个社会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人们收稿日期:2009-04-26

作者简介:韩国杰(1973-),男,汉族,河南滑县人,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现为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测绘工程系学生辅导员兼团总支书记。

把职业素质教育比作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灵魂,这充分显示了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是以培养较高职业素质人才为核心的。

二、测绘行业或企业一线岗位要求的职业素质

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具体来说,现代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市场技术应用管理型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高技术的综合运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三大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根据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获得的相关信息,可以将测绘行业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体现为高职院校对测绘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终身学习的理念、自我学习的能力、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测绘行业或企业一线岗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熟悉测量技术规范,具有较强的数字测图能力、控制测量能力、GPS测量能力、工程测量能力、地籍与房产测量能力、摄影与遥感技术能力、测绘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测绘管理能力,适应测绘工程一线技术或管理岗位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的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职业素质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一)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测绘工程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前提

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及必备的道德品质[2]。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首要方面,高职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以及能否发挥应有作用,既要看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是树立严格的纪律、时间观念,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增强服务观念,强化规则意识,倡导诚实、守信,全心奉献。

测绘工作不仅科技含量高、而且安全责任极大。在工程建设中,测量人员的疏忽、麻痹;或编造假数据、假资料、撰写假报告等;或为了省时省力而敷衍了事;或在检查验收中蒙混过关;或为施工单位提供施工方便等等,无论用心何在,均会给工程建设造成严重后果,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伤害。因此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高度责任感。这就需要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应有目的地把德育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公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在德育课堂上,以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中心,通过情景教学,来模拟职业环境,营造职业教育氛围,从而更直观、有效地让学生接受敬业意识、纪律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同时,思想上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培养严格的纪律观念和良好的敬业精神。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到测绘大队或测绘企业去进行专业实习。在生产实践中,通过日常的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学生行为,使其适应真正的职业环境。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负责、守时和团队精神以及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从而进一步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

(二)注重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术素质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测绘工程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基础

信息化阶段的测绘学要求未来的工程测量技术人员在熟练掌握测绘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熟练运用各种测绘仪器设备、有效解决各类工程中的测量问题的基础上,将经典测绘方法和先进技术、传统仪器和现代设备有机地结合起来,借助全站仪、测绘机器人或自动测量系统等新型设备,进行测量数据自动采集、处理和分析,逐步推行数字一体化作业方式[3]。因此学校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的培养。首先,应从课程体系的构建出发,在理论课程设置上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体系,而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本位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相应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及课程建设。专业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因此,在专业培养要素调整的过程中应以对测绘专业人才的动态需求为导向,淡化原有的课程界限,对一些相互之间有内在联系的课程进行有机融合。通过课程建设可弥补现有课程所涵盖的知识、技能的不足,极大程序上满足对测绘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另外,在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环节的设置以职业素质能力模块要求为核心,配合理论课程,开设课内实验、实训周、企业实习等多种形式的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便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尽快承担所在单位的测绘生产任务[4]。与此同时,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注重努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创新精神。

一线岗位的测绘工作条件艰苦、流动性大,因此测绘工作人员要具有吃苦耐劳、勤奋踏实,安心工作的精神;要具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心态。而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素质较差,承受能力较弱等问题,而健康的心理对于人的生存、发展、成才、成功,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加强测绘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设置心

理咨询机构、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身、调适心理、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自觉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应对挫折、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提高老师素质、做好就业指导是培养测绘工程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环节 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创业人才,教师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为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学校可重点做好教师业务进修、学历提高、骨干教师培训等工作;改善教学设备、教学环境,为教学、科研提供有利条件;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教师或学科带头人;举办名人讲座;组织参加生产实践等。

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源,甚至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发展,也是衡量高职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评价指标。加强就业指导与推荐,则为毕业生们打开了一条成功的就业之路。学校应将就业指导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将职业素质教育、职业指导教育贯穿于测绘专业的各科教学与实训课中。从学生入学开始,进行职业道德、求职常识、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同时,可在校内模拟人才市场或组织学生到人才市场,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应聘程序及实验性应聘;另外,利用实训时间推荐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实地培训、学习和实践,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又帮助了生活困难的学生。学校还应建立就业协作网络,为毕业生积极联系适合的工作,及时进行就业咨询帮助,实现人才与职业的合理匹配。

四、结束语

随着中国成功加入WTO、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对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高职院校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职业素质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5.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发展与创业素质培养论文 篇五

作者:徐玉兰

[摘 要] 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多年来,由于高职教育教学基本还在沿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致使大多数毕业生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本文着重探讨如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商务英语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要载体,培养商务英语人才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商务英语 职业能力

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作为拉动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对外贸易,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严重的冲击。海关总署发布的5月份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数据表明我国外贸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我国的外贸还未走出低谷。高职院校以外贸外企为主要就业方向的商务英语专业该何去何从,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异常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卡耐基有句名言:人的成功,百分之三十靠个人的专业技能,百分之七十靠处理人际等综合技能关系。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专业知识固然要重要,而对他们的未来影响更大的乃是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前两天,笔者的第一批学生返校聚会,很多都感到学校学的知识根本没用上,而当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几个学生竟然自己办起了厂子。最近一个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回来参加论文答辩,说已确定被单位送往新加坡,就因为她做事认真,且擅长沟通。因而,作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育教学者,应当在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抓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以凸显他们相对于本科学生的优势。对于商务专业知识的讲授,应实施“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一、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定位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能力构成教育部和原国家教委曾指出,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经营管理、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

我院在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过程中,结合专业建设做了大量的社会实践调查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全面了解商务英语人才的能力需求。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要求实习单位配合填写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表;组织教师跟踪调查往届毕业

生的就业信息等等。根据各方面采集的数据统计分析,我们感到比起以往企业重视人才的学历、成绩,如今企业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统计表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是要爱岗敬业,能吃苦耐劳,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对能力方面最注重的是要能与人合作,善于理解沟通,能灵活处理和解决问题。近年来,许多外贸企业为金融危机所迫不得不大量裁员,这就要求应聘的学生不仅能招来即用,更要会灵活处事,一岗多能。从企业和毕业生的调查中,我们看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还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英语交际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注重实践教学研究,力求实效,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吃苦精神,合作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

1.改革传统教学理念,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商务英语教学

深悟商务英语教学之道的许多专家包括英国的MarkEllis都认为,商务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商务情境下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在商务英语的课堂上,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将自己的角色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更充裕的时间开展分析、讨论和语言表达等活动,而教师的职责更多是为学生的活动创设情境,提供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活动热情。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还是以精读和翻译课程为主,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对于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培养学生商务活动中的综合职业能力

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职教届近来不断推陈出新一些教学方法和模式,目前最为流行的的莫过于“项目教学”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二者都强调要突出实践教学,讲求工学结合,集“教、学、做”于一体。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以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学者Rauner教授为首的一些研究者们,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以及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提出的的要求,在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就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围绕工作任务的实施来展开学习。运用于商务英语课程,这种模式不失为一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基于商务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即以商务活动过程为主线,要求教师能够找到课程内容的由实践情景构成的过程逻辑,将整体过程再由简单到复杂,由新手到专家的顺序分成一系列的学习领域,然后在各领域中按照主题单元设置完成该领域任务的不同情境。这些情境即是构成工作任务内容的必要和重要组成部分。以出口贸易活动为例,主要工作领域可以按照其流程分为:磋商、订货、付款方式、备货、包装、通关、装船、运输保险、提单、结汇。要完成磋商这一学习领域,我们可以相应设置邀请发盘、发盘、还盘、接受等情境,以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方法完成各情境的教学任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经验,从而提升相应的职业能力。工作过程教学,要求教师能够预先对教学内容进行透彻地研究和理解,充分结合商务活动的真情实景,为学生创设仿真的活动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创造性地完成语言训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

3.活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商务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商务英语强调实用,即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演练活动。结合具体的工作过程和情境,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应用语言知识,发展交际技能,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角色扮演法(例如,模拟商务谈判活动)能给学生虚拟职业岗位情境的切身体验。同时激发学生的分析、想象等思维活动;促进群体的互动。而案例分析法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编剑桥商务英语》在仿真情境的设置上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基本上每一单元都设置了具体的活动场景,有利于教师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如中级Unit2b,Corporate hospitality中编排了四个案例。其中有一个是这样的:我客户公司的总经理Pietro Zanelli,45岁,从罗马来到我公司,欲对与一宗大买卖有关的一两个细节作出最终决定。同行的还有他的妻子Vittoria.任务是要求学生讨论如何款待这个客户。学生在各自想好自己的行动方案之后,两人一组开始讨论。在示范表演的过程中,我感到学生的思维都非常活跃。有的要带他们去打高尔夫,然后去饭店吃饭;有的则认为应该先吃饭,再去剧院看戏,而且都能充分表达各自的理由。有一个学生大胆地提出要带客户去购物,然后为他们买单。原因是要促成大生意,有时需要先付出一定的代价。一语道出了当前社交活动的“黄金法则”。这一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应用商务英语的能力,还使他们认识到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差异和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创性思维。

三、综合利用课外时间,加强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

高职学生相对而言都有比较充裕的课外时间,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好这些时间非常关键。语言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短暂的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商务英语听说读写的训练。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量布置巩固性或拓展性的学习任务。同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和渠道,如一些网络和多媒体学习资源,在线模拟训练的商务英语操作软件,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会鉴别、筛选信息,巩固专业知识,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和业务操作水平。

四、加强实践教学,结合职业资格考证,提高学生商务环境下的就业能力

“工学结合”是以工作为导向教学模式的核心。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由传统教室转向教授与实训一体化的课堂。实习实训,是对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检验过程。学生通过实习,在实际工作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在工作中发现所学理论知识的不足,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和需求。实践教学的合理安排,也是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我院外语系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现在此列出,以期共同探讨。

1.语音语法实训。这是针对学生入学时的英语基础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反馈而安排的实训活动,旨在提高学生对语音语法的重视程度,帮助他们纠正较严重的语音语法错误。为接下来的商务英语的学习和技能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2.听说综合训练。以运用商务知识和词汇训练口语表达为目的,巩固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附带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辅导,帮助学生尽快拿到四、六级证书。

3.BEC实训。这是结合学生工作岗位的专业实训,根据行业、企业的工作流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项目课程的教学模式,把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内容,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从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学生提升了商务交际技的能力,学会了用英语熟练操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学习、创新革新的能力等等,是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岗位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前的演练。这种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内容的操作训练,也基本结合了多数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要求,教师在实训的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专业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和应试技巧,使学生在训练技能的同时,能比较容易地获取一些与职业相关的诸如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证书、全球性的BEC证书、外销员、报关员、单证员等证书,以提升就业应聘的竞争优势。

6.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发展与创业素质培养论文 篇六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是2007年11月, 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一所公办学院, 其前身是1978年诞生的有“中国旅游人才摇篮”美誉的江苏省旅游学校和1991年成立的享有“中国酒店业的黄埔军校”之称的金陵旅馆管理干部学院。学院坚持学历教育与行业培训并行的方针, 遵循科学性、前瞻性、适应性原则, 设有旅游管理学院、酒店管理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学院、国际旅游系, 开设了导游、旅游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酒店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城市园林、烹饪工艺与营养、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学院在办学实践中, 逐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 其系部设置齐全, 专业划分细致, 人才培养对口、对位, 已在旅游院校中崭露头角。学院由过去的成人学院和中专学校合并而成, 在成立高职学院后的建设中, 难免承载了中专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浓浓的教学作风。在迎接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中还显得很不适应。如何找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目标, 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促进适应创新创业的国家战略,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必须突破自己的瓶颈和困境。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亟待升华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在创新创业的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潮流中, 主要的瓶颈首先是思想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学校高层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创新创业国家战略的重要性, 观望的心态比较重, 总认为旅游类院校不能与工科类院校相比, 没有创业的内容可以做, 从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创新思维和创优品质。高层领导的理念直接影响学校创新创业的行动, 是指引实践的方向, 没有这样的行动先导, 创新创业的实践也就搁置不前。第二个层面是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虽然被创新创业的潮流推动着朝前走, 但总是被动的、孤立的, 得不到强有力的支持和协调发展。第三个层面是学生, 学生认为文科学校没有什么创业的事能做, 即使想做学校也没有平台, 得不到重视, 传统教育方式的禁锢让学生只能在教室里接受教师的满堂灌输和微不足道的实践教学,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以及创新创业精神无法发挥。正因为这样,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变成部分学生、少数教师参与的小范围改革, 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权宜之计, 因而深化改革的内生动力不足。这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先天不足”, 从根本上制约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开展和推进, 是影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发展的最大困境之一

(二) 创新创业机制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由于创新创业理念的落后致使机制制约了教育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学校没有把创新创业作为教育目标, 习惯于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的机制自然就不可能形成, 没有好的机制就像植物没有土壤一样, 创新创业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和活动的平台。有些人把创新创业单纯地理解为开一个公司, 或开一个小店, 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优品质的塑造, 把创新创业教育局限在创业实务层面, 不能上升到理论指导层面, 甚至有些人还存在功利主义的价值倾向。

(三) 创新创业出现“孤岛效应”和“两张皮”的现象

长期以来, 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一直停留在团委负责搞一些社团活动上, 团委积极地组织学校各院系的学生开展各类社团活动, 学工处负责学生的部分素质教育、军训、思想教育, 招生就业处负责全校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开展和学校层面的一般大赛, 教学单位负责各类专业大赛 (如全国、全省、旅游行业的餐饮摆台、烹饪技术、铺床、中英文导游的大赛) , 基础部负责全校的通识课程设置与授课, 教务处负责各类课程的安排和推进, 这样一来, 创新创业教育的“孤岛效应”就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全面性、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授课教师创新创业的能力, 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性荡然无存, 各部门各自为政开展自己的工作, 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开展, 困扰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全面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之中。创新创业教育就是通过建立全面的人才培养方案,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中, 通过这种教育模式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观念、创优品质、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

(四) 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动力度不够

学校各部门会议繁多, 但这些会议只是停留在文件和口头上, 缺乏强有力的执行力, 不能真正落实到教学观念、培养模式等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 也未落实到教师、学生的教学和实践上。政策不到位、实践平台没有搭建, 创新创业的环境没有形成, 创新创业的体系没有建立, 创新创业的制度和政策没有落实, 因此, 这种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既存在“中梗阻”, 也存在“最后一千米”的问题。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困境的破局

“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 一个学校教育改革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校长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学校就有希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困境破局首先从顶层开始。

(一) 强化顶层设计, 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人是创新最关键的因素, 尤其是顶层人员, 加强统筹谋划, 整体协同推进是创新创业困境破局的关键。学校的顶层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创新创业的教育改革的决策部署中, 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树立科学、牢固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根据国际职教体系的精神, 努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要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应有意义的理念, 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重要指标;要树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 注重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着力增强学生敢于梦想、勇于突破、脚踏实地、勤勉践行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 打破“孤岛效应”, 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目前, 学校各自为政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 教育要发展必须打破“孤岛效应”, 创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运行保障机制, 形成“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如下图所示的“四创四层”模式。

这种模式需要由教务处统筹, 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将招就部、团委、学工部、基础部等部门创新创业教育的各项活动和课程统一在人才培养方案里, 力促各类课程 (包括通识课、专业课与创新创业教育) 有机融合, 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另外, 还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 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和科技创新资源共享, 搭建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平台, 办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要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完善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转换和支持休学创新创业的制度, 使大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三)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强化协同育人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协同育人, 实施开门办学, 校、企、政协调育人是破解办学封闭、同质、低效、优质办学资源相对不足等突出问题的重要制度创新。在当前我国新常态的情形下, 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与行业和不断产生的新业态进行协同, 把培养人才同行业的需求有机结合, 要更加主动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 完善调整机制, 形成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除此之外, 还要推行校校协同、校政协同、国内国外协同, 积极探索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吸引社会资源投入, 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开展实质性、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 吸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四) 着力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是学校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与兄弟院校相比,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教师的鲜明特色是年轻教师多, 教师学历高但是社会实践和行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都比较缺乏, 对于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职业学院, 年轻教师亟须补上短板。职业院校学生成长离不开具有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 因为教师是引路人和指导者, 是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学校领导层要秉持全员参与、专兼结合的宗旨, 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职责, 配齐、配强专业教师队伍, 聘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 让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人走进校园、站上讲台。在此基础上, 要加快建立全校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着力提高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具体措施可以是开展专门培训, 建立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指派相关专业教师和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饭店、旅行社、景区挂职锻炼等一系列举措。此外, 要改革教师考核与评聘制度, 着力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 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动性。

三、结语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任重道远, 如何走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 打破樊笼, 学校的领头人和教师是非常重要的角色, 其次与国家的宏观政策和制度保障也是分不开的。只有校内校外齐心协力, 把创新创业教育变成管理者办学、教师教学和学生求学的一种自觉行动行为,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才能完成国家的战略。

参考文献

[1]杨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0) .

7.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发展与创业素质培养论文 篇七

【关键词】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综合素质;职业核心素质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旅游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服务管理型人才。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类特殊的行业,它具有窗口性、国际性等特点,服务过程需要通过人来实现,因而旅游企业对人才的专业技能有相当的要求,对其职业素质要求就相对更高。优秀的服务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积极的职业态度、良好的职业习惯和热情的职业情感,才能完美的达到与人沟通目的,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现在,我国旅游人才的质量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远远不能适应旅游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笔者分析这种现象的产生,认为除去外界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职业院校培养模式重视技能培养而忽视学生的素质养成。因此,本文旨在理清高等旅游职业教育中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辨析职业核心素质在旅游人才的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实现的途径。

二、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辨析

知识、能力、素质在教育理论中使用的频率很高,若是我们不理清三者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就会直接影响院校的教育观念和本文所要谈到的综合素质与职业核心素质的趋向。

(一)知识

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一般分为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两大类,需明晰的是知识只有在转换为个体能力后才会具有价值。

(二)能力

能力是个体社会人从事专业活动中所展示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即完成某一项活动时必须具备的本领。从教育学的角度,能力可以分为专业能力和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是应用专业知识、经过专业训练所具备的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能力;基本能力则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综合性、基础性的能力。按照姜大源的观点,人的能力分为社会能力,即学会做人做事的能力,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专业能力,即掌握知识掌握技能的能力,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方法能力,即学习工作的能力,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1]。总体而言,能力是一个人在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履行职责、创造效益等方面必须具备的本领。

(三)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素质概念是基于生理学和心理学,也叫“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广义的素质基于教育学,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是一种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 广义的素质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以及职业素质等。素质是一个人在政治、思想、作风、道德品质、知识技能方面经过长期的锻炼、学习所到达的一定的水平,是种较为稳定的属性,能够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

(四)知识与素质的关系

知识可以通过学习、传授来获得,而素质则不能通过学习和传授直接获得,它是深层、隐含、不能脱离活的人体而独立存在的;知识可以通过考试的方法来评价,而素质只能通过观察人在实际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来评价;一定的知识可以在一定的活动领域里起作用,而素质会对人的全部活动或者某一类活动起长期的稳定的影响。

素质与能力之间的关系体现在表现形式,能力是表象的,而素质是隐形的,或者说是潜在的因素;素质与能力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就是他们的形成与发展走的是同一条路,都是在个体认识和实践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不同点就是能力必须以素质为基础,是人在长期活动过程中非对象化的结晶;能力是人外显的表现,能力必须以素质为基础,素质且要通过主客观条件转化为能力;也可以说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表现,素质的高低决定能力的大小[2]。

综上所述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即知识是能力、素质形成的基础,而素质与能力反过来为个体学习知识提供条件,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互为条件,又相互依存。

三、综合素质与旅游核心职业素质

素质是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发展形成的主体性品质,即人的品德、智力、体力、审美等方面系统整合。具体应分为自然素质、心理素质、综合素质和职业素质。所谓自然素质是个体自然生理素质,具有很强的先天遗传因素;心理素质是人整体素质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逐步发展起来。

(一)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指个体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在各种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在体育、文艺、美术、音乐、舞蹈、语言诸方面所展现的才华。在我国全面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提高社会公民的综合素质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与趋势,也是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的迫切需求。

在高等旅游职业教育中综合素质应该体现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语言能力、信息化能力、国际化视野、公共关系能力以及思辨与创新能力方面。学生当然可以在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学生培育了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后,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社会国际公民。endprint

(二)旅游核心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适应的综合体现,表现在该个体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方面的状态,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走向就业的基本条件。就旅游行业而言,职业素质是旅游企业挑选人才的第一标准,也是毕业生职场制胜、事业成功的法宝,旅游行业是为人服务,个人的职业素质决定企业的服务水平优劣。旅游从业人员的核心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态度与职业习惯。

1.旅游职业道德是每一个旅游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评判和判断职业道德的行为标准,凡是符合这些规范的行为就是高尚的行为,凡是不符合这些规范的行为就是不道德的;旅游职业道德包含的主要内容是:遵纪守法、文明礼貌;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真诚公道、注重信誉;热情友好、宾客至上;钻研业务、提高技能;锐意进取、勇于竞争。

2.旅游职业情感是旅游从业人员对职业的情感态度,它与职业态度相辅相成,主要表现在对职业的热爱,对职业的责任感、义务感、职业良心和职业荣誉感方面。

3.职业习惯是旅游从业人员因为长期从事旅游行业的工作所养成的富有职业特点的言谈举止和行为习惯,它是以自身职业为支点,在旅游行业的工作岗位上逐渐养成的。好的职业习惯可以帮助个体成功,而不好的习惯将会导致失败,职业习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职业化的重要标准。

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性表现在方方面面,旅游核心素质是帮助个人成功的利器也是企业所向披靡的制胜法宝,它的形成和培养总体是通过学校教育、自身提升和社会实践逐步形成的,而取得成功的主要手段应该是日积月累的养成教育。

四、培养旅游核心职业素质的途径探求

高等旅游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决定其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也关系到旅游业的未来。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仅是依靠课堂教学是不能完成旅游核心职业素质的形成,其有效的教育形式应该是以“养成教育”为主,其他教育形式为辅。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还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培养,其目的是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的成功人格[3]。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多年实践,成功探索出培养学生旅游核心职业素质的途径,即通过校内课堂、校外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循序渐进地养成学生的职业核心素质,同时形成系列旅游职业核心素质的评价体系,为职业素质养成提供良好的引导与保障机制。

(一)校内课堂树立职业意识

校内课堂的目的是让学生明晰旅游核心职业素质含义,树立旅游人必须具备旅游核心职业素质的意识,掌握旅游核心职业素质的概念、内容与作用,了解职业核心素质养成教育的形式与评价方式,从而自觉地遵守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纪律,配合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各类途径与方式,完成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

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333”实践为例,首先学院基于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强调学校、企业、学生依托三个课堂来开展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强调学校、学生和企业是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共同主体。学校对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体系整体设计,遵循学生职业认知过程设计合理模式,即第一学年的“专周+专项”、第二学年的“专项实训”、第三学年的“职业素质展示”,这与学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第一学年是学生职业意识养成初期,通过课堂教学和专周专项实训领悟职业素质的内容与意义,初步掌握职业素质的基本内容;第二学年通过企业课堂的专项实训锻炼提高学生对职业能力的掌握和运用;第三学年则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尽情展示其旅游核心职业素质的魅力。与此同时学院建立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成长档案,作为学生职业成长的资料和职业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企业课堂养成职业心理

按照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旅游类学生都必须进行为期八个月或者一年的专业顶岗实习,在这期间旅游企业就是课堂。为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养成职业意识,提高职业态度,学校须做好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教育教学计划及各种预案。在此期间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职业意识,但在具体的职业环境中会遇到不同的职业问题,学校要和企业通力合作,帮助学生并指导他们的职业行为,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健康职业心理和娴熟职业技能,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旅游企业的各种活动。

在企业课堂需要重视两个问题,第一是充分利用旅游企业的职业环境和经验丰富的企业教师等资源,让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能够掌握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质;第二是须制定完善的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实习大纲,设计相关的方式考核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提高情况,激励学生认真完成阶段教育目标。

(三)社会实践课堂完善学生的职业规划

社会实践在形成学生职业素质、树立职业理想的过程中起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学生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职业活动中,首先是锻炼综合职业能力和旅游核心职业素质,其次是体会到自身职业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再者其开始确立职业理想、规划职业发展方向。

五、结语

文章通过分析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三类课堂为例,该院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职业素质,获得了相当显著教育效果。当学生离开学校奔赴旅游企业时已基本形成健康的心理,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旅游业发展状况,并为其成为旅游行业的后起之秀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琦.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实现途径研究[J],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6):23卷(第3期).

[2]李坊橞.素质的概念与定义---素质概念的逻辑学证明[J],辽宁教育,2012(15).

8.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发展与创业素质培养论文 篇八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社会生产劳动一线的.职业技术人才,注重的是对学生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学以致用。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根据社会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增强学校体育教学的职业针对性。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化生产进一步向自动化、电气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以前大负荷的体力劳动也逐步被局部的小肌肉群参与的小动作所取代,劳动者局部肌肉、关节的重复操作的强度不断加大。久而久之,就会使部分肌肉发达而使其它肌肉萎缩。高职院校是学生在校接受就业前教育的最后阶段,对其进行职业病的预防和运动康复教育,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所需的体能、自我健身能力、心理控制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将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劳动竞争或职业转换中发挥良好的体质基础和心理状态。

1.2 学生从就业的压力要求体育教学必须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9.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发展与创业素质培养论文 篇九

【摘要】高职教育是以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要推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引导高职院校进一步转变观念,必须将职业资格认证的培养纳入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去。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职业资格 认证 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是以技能培养为,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教学外,应特别指出《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进一步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也指出“针对职业岗位要求,强化就业能力培养,为实施“双证书”制度构建专业认证体系;有条件的示范院校要建立职业资格鉴定机构,其学生考核后可同时获得学历证明和职业资格证书。

双证书制度是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形势下产生的一种新的制度设计,是对传统高职教育的规范和调整。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保证从业者素质的重要举措,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内部制度保证。确保职业院校的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达到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就应改革传统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随就业准入制度的完善必将成为劳动力就业的门槛,它无疑对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有指导的作用。职业资格考核与鉴定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评价内容和手段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与国家职业证书制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两者的衔接是各自发展的内在需要。

目前,我国与职业相关的资格认证或水平认证分为两大类:国家强制性“执业资格认证”;非强制性“职业资格(水平)认证”。这类认证的特点是带有国家性、强制性、权威性和必须性。因而其认证必须由政府主持进行。职业资格(水平)认证同样也是与某行业的岗位有关,是对该行业或领域某一岗位的从业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水平、水平达到哪一个等级的评价。职业资格(水平)认证与执业资格认证的区别在于它是对某一岗位从业人员的水平或能力的一种评价和认证,往往不具备国家强制性和必须性。

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凭借其教育资源和各种优势参加到职业资格的培训和认证中去,和行业协会一起推动我国的中高级职业技术知识更新,人才培养与资格认证工作。与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共同努力推进我国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认证工作,共同构建符合我国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根本方向和主要目的具有一致性,二者都是以职业活动的需要作为基本依据。但二者又不能等同和取代。在高职院校中实施“双证书”制度,实际上是通过改革消除或减少两种证书的差异,增强两者一致性和兼容性。所以必须在高职院校学历教育中体现出职业资格培养,并使二者兼容融通。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衔接,是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中课程体系和劳动技能培训系统中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链接状态及相互间的作用和作用内容。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具体化。构建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衔接模式,就是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实质精华落实到高职课程体系中,以求两者的最佳结合。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参照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在一定的学段中所要达到的标准,包括课程总体方案(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及分科标准(教学大纲)中的分科目标两个层次的内容。高职教育的课程目标引导着高职教

育的课程及改革的总的方向,使其发挥与其他教育类型不同的功能。

高职教育作为高层次、高标准、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应该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目标之中,实现社会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发展目标的融通。如果课程目标不能适应职业标准的要求,学历证书就不能与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融通。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基本点就是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通。

高职院校的课程标准是教育标准与企业标准相融合的纽带,使高职课程标准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护部门制定的国家职业标准和相关的行业、企业标准相融合,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

在正确设定课程目标后,笔者认为,应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上下功夫。

合理的课程模块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融通的关键,不同的职业资格标准实质上反映了不同的课程的要求,而不同的课程组合反映了不同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的要求。模块式课程结构的设定必须应首先实现职业标准的模块化,标准结构应摆脱传统的、分析导向性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模式,采用职业功能分析指导下的职业功能模块结构。

课程内容是由知识、技能与态度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衔接课程内容的三要素各自内涵和比例不同,形成不同教学类型的不同特点。

高职教育课程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必须使课程内容将教育对象导向就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的获得。而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主要就是针对技能的要求而作。对于技术员类人员的技能要求应在一定的再造性动作基础上,着重发展创造性的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因此,应正确处理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关系。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技能是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确定的,而不是依据职业技能设定的要求确定。2 高职课程评价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

由于高职院校实行的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功能定位不同,存在着课程评价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内容不一致的矛盾。要达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较好衔接就须找到融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桥梁,即完善高等职业院校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职业技能鉴定和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接轨,建立起高职教育毕业生质量评价与技能鉴定体系,使二者之间能比较顺畅的互认。2002年12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高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意见指出:“要积极推动职业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学校进一步转变观念,努力使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劳动力需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

根据上述有关文件精神,高等职业院校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在执行国家有关教学要求前提下,根据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内容与要求,将职业技能标准的各项要求分解和量化,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使教学的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保证达到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

目前,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均已建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创造了较好的职业技能鉴定条件,为高职院校的“双证制”教育提供了一个有价值平台。

总之,在高职学历教育中注重职业资格证书的培养是必须的,这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以上探讨的问题外,还有其它方面的衔接问题,这需要在培训和认证方面起不同作用的高等职业院校和其它社会组织、机构积极推进,共同构建符合我国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电大专科市场营销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下一篇:放飞学生心灵让其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