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文化工作计划

2024-08-16

街道文化工作计划(共8篇)

1.街道文化工作计划 篇一

20**年是落实 “十二五”规划的攻坚之年,更是我街进一步提升各项工作的关键之年。今年我街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居民、改革创新的总体要求,坚持贴近社区、贴近居民、贴近实际的原则,紧紧围绕我街中心工作,主动作为,创新创优,着力营造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区和谐的浓厚氛围,为推动我街各项工作又快又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切实加强对中央和省、市、区各级政府系列重要部署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和广大居民的理论素养

1、认真抓好办事处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以办事处党工委理论学习为核心,进一步拓展学习层面,通过集中学习、自学、中心发言交流等途径,加深对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理解。充分发挥社区党员活动室、市民文明学校等教育阵地的作用,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创新学习方式,使各级政府的系列重要部署和精神第一时间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家喻户晓,人人明白。

2、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切实转变思想作风,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观念,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办事处工作重点和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提高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开拓创新,使办事处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3、认真做好党员教育工作的“三大工程”。以永葆党员先进性为核心,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目标,在党员

中广泛开展“灵魂工程,形象工程,阵地工程”三大工程教育活动。利用社区党校,文明市民学校、橱窗、板报等载体在节庆日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如书画展,党员知识竞赛等活动,多方面促进党员学习的广泛开展。

二、切实加强新闻宣传工作,紧扣办事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报道,为办事处进一步提升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加强宣传工作的组织协调。围绕XX办事处稳定发展大局,突出宣传主题,精心组织好各项重大活动的新闻报道。要把工作重点放到对办事处和社区新闻工作的指导、组织和协调上,加强与新闻单位的联系、沟通,和对办事处、社区通讯员的管理和培养,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新闻宣传工作的合力,努力为办事处各项工作营造良好舆论声势。

2、注重宣传工作的重点报道。着力抓好社区党建、社区建设、社区保障、社区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等重点工作的宣传报道,要树立典型,认真做好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认真做好辖区各项重大活动活动的专题报道,今年我街宣传工作要坚持把我街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宣传出去。

3、健全宣传工作的工作机制。抓好办事处重点工作的新闻信息通报制度,力争在最短时间掌握一手资料,要求信息在每周五前上报到宣传口,在由宣传口整理后上报到各级宣传部门,每月末统计一次发表到各级宣传媒体的使用数。要积极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和宣传信息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我街辖区新气象。

三、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努力提高辖区文明程度和居民素质

1、深化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抓住我市被国家提名为“全国文明城”的有力时机,继续健全和完善我街创城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我街对创城工作的总体规划,协调指导,督查和考核,大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不断提高我街文明程度。

2、深化公民道德建设。广泛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以“迎全运,爱家乡,建铁东”为主题,集中开展知识竞赛、报告会、书画展、座谈会等宣传教育活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化公民道德建设。要以春节、清明、中秋、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各种道德主题实践活动,要大力开展诸如“文明之星”、“五好文明家庭”、 “感动人物”、“我身边的好人”等形式多样的先进典型选树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道德风尚,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关爱道德模范,树立“好人有好报”的鲜明价值导向。

3、深入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工作,抓住一批特点鲜明,具有示范作用的学习型典型,完善和改进机关干部学习制度,加强机关干部学习积极性。

新形势赋予了宣传工作新的使命,作为宣传部门要按照办事处统一部署,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围绕今年工作主线,丰富创建内涵、拓展工作领域、创新工作方式,切切实实地把各项活动抓出典型,抓出成效,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意”,进一步增强宣传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街道文化工作计划 篇二

一、注重街道文化的渗透力,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由城市街道管辖的社区是社会的缩影, 是以共同地域为基础, 以共同的利益为纽带, 有共同的认同感为标志的一种居住、工作人群的集合体。注重社区文化的渗透力, 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重要因素。

1. 从机制上构筑社区文化平台, 架起党和政府与社区居民联系的桥梁。

昌硕街道共有19个社区, 把社区工作作为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 积极推进党领导下的社区依法自治和民主建设。以社区党建为核心, 建立健全社区文化新型组织机构, 推行了街道干部“联系社区”制度, 并向每个社区下派了文化指导员, 重点帮助和指导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开展

2. 从观念上创新文化发展理念, 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的各项活动中来。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能够有效防止和消除封建迷信等文化垃圾的传播, 把社区居民团结起来, 凝聚起来。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年”、“社区品味提高年”、“社区发展年”、“创建学习型社区”等有效载体和开展“社区是我家, 建设靠大家”等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活动与方法, 在引导价值观念, 传承文化成果、规范行为方式, 教育娱乐群众和促进社区稳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从以人为本的管理上, 体现社区居民人性化追求。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社区文化的核心。在人性化的管理过程中, 切实的构想与具体的规划是必要的, 它可以使社区文化建设不断得到改善。随意的社区文化生活活动, 不利于社区文化层次的提高, 也不利于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街道社区通过调研走访、座谈听取意见等形式, 真实了解居民对参与文化活动的需求, 并对过去文化活动存在的零散化倾向问题提出:一是文化活动要有总体规划, 不能应时应景和随意性;二是文化活动要体现整体性的关照, 不能仅仅关注社区少部分人群。要把社区文化根植于社区居民之中, 真正让居民感到社区这个大家的乐趣和温暖。

二、激发街道文化的吸引力, 是提高居民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以城市社区为依托, 发源于社区, 发展在社区, 通过以文化设施为载体, 以丰富多样的文化建设活动等形式, 吸引广大社区居民积极参与, 使得争创文明社区和争做文明人落到实处。

1. 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 用先进的文化牢固地占领社区文化阵地。

着力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党委、政府到社区, 建立起主管、分管和具体实施的文化组织与管理网络, 制订文化活动整体规划和方案。无论是全县性的重大节庆活动, 还是日常性、经常性的居民文化活动, 都能拉得出有一定阵容的文化“主力军”和富有生机灵活的文艺“小分队”。如街道文化活动每月举行一次, 以社区为单位的文化活动每周举行一次。形式多样, 丰富多彩。二是建立参与面较广的社区文化队伍, 吸引更多的家庭成员加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如建立的“欢庆锣鼓队”、“中年时装队”、“老年合唱队”、“铜管乐队”、“太极拳表演队”、“歌咏团队”和“百人秧歌队”“残疾人竹乐团”等文化队伍, 这些队伍人员以组织号召与自愿参与为准则, 深受广大居民的欢迎。三是通过“社区共建”、“警民联建”、“校社互动”等有效形式, 为社区“文艺库”集聚各方面的艺术人才, 并建立“文化艺术人才档案”, 尤其是吸引原来“散兵游勇”的文艺骨干, 使他们成为社区文化平台上的“文娱明星”。

2. 充分利用城市社区资源, 强化社区文化设施建设。

近年来, 随着“独松关”、“古城墙”、“驿站广场”、“吴昌硕纪念馆”、“竹子博物馆”、“生态广场”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新型文化设施的建设, 很好地体现了新老城区开发和利用价值的最大化。不仅使社区居民开阔了视野, 增长了文化知识, 而且增强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的向心力。同时, 建立健全在社区居民家门口的“六室三站一校一场地”文化娱乐设施, 使居民更好地利用时间参与文化活动, 大大改善和方便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3. 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 夯实社区文化发展根基。

近年来, 加强和完善社区服务站点的建设, 建立社保、计生、医疗保健等家政服务等服务项目, 不仅解决了部分社区居民的就业出路, 而且还拓展了文化产业的延伸链。同时, 广开门路, 招聘各类文化艺术人才, 兴办文化实体。如“竹海艺术团”、“演出服饰创意制作公司”、“健身中心”、“舞蹈艺术班”等等, 都是由引进的文化人才以股份制和收入分成的形式管理, 并在政策上给予争取优惠, 更好地壮大文化产业, 促进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增强街道文化的生命力, 是传承特色文化的永恒主题

充分挖掘竹文化、白茶文化、弘扬孝子文化、驿站文化、书画文化, 丰富生态文化内涵。

1. 注重特色, 把打造“生态文化”与建设“绿色社区”结合起来。

在“生态文化”与“绿色社区”的结合点上, 通过一系列的社区文化平台, 展示居民精神风采。如“家家乐”家庭文艺大奖赛, 集文化、艺术、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等于一体, 全方位展示“家庭文化”。又如“社区邻里节”、“社区体育大PK”、“民间艺术踩街”等活动, 全面促进了群众文化活动的扎实开展。

2. 雅俗并存, 把继承传统文化与坚持艺术创新结合起来。

昌硕街道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 在继承与创新上注重社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协调, 精神与物质文化的协调, 以及城市与乡村文化的协调。做法是:一是专门成立民间和地域文化传承指导小组, 对流传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整理, 就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进行探索研究与指导;二是安排和落实专职人员对民间和地域文化进行梳理、归类, 建立档案;三是组织民间艺人对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修编与加工, 集结出刊《递铺风俗志》、《安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安吉县民间三套集成》—“故事卷”、“歌谣卷”和“谚语卷”。社区民间艺术已拥有120余支业余队伍, 其中有青龙、黄龙、老龙、板龙、九龙呈祥等舞龙队, 还有旱船、龙灯、狮子、锣鼓、秧歌、手马等踩街表演队, 使民间传统艺术得到代代相传。

3. 展示形象, 把群众性自娱自乐与走向艺术殿堂结合起来。

3.澳門街道的龍文化 篇三

聚龍里

聚龍里,又名苦力圍,位於夜姆斜巷(崗頂斜路)一側的一段斜坡上。顧名思義,這里的龍,就是中華兒女之意,專指當年聚集此地等待遠赴他鄉的華人苦力。“豬仔”是當時對苦力的俗稱,“被人賣豬仔”,今天仍為港澳一特色生活用語。

19世紀末,中國國力衰落,中華民族淪為國際列強的欺淩對象,澳門亦淪為國際列強混雜的據點。1851年,一名澳門人和兩名法國人開始做起令人髲指的苦力貿易生意。當時的“苦力”,據說大都來自廣東和福建,年齡在18歲以上,簽了賣身契,必須赴國外勞動8年。出發前,他們就被關在現在的天通街、沙欄仔街附近的不同建築內。因為環境惡劣,不少若力還未上船已死去,即使有命上了船的,海上死亡之神亦奪去不少苦力的性命。到1871年,澳門已有5家從事人口販賣的公司,數萬名華人苦力經澳門賣到國外或南美洲種植園從事體力勞動,他們的身世悲慘,與奴隸無異,甚至連非洲黑奴都不如。澳門因此在國際上聲譽一落千丈。數年後,澳葡政府不得不禁止了這種慘絕人寰的苦力貿易。

生活在今天的中國人可能難以想像曾經發生在澳門的不堪人道的歷史,而百多年前的聚龍里作為反映那段黑暗歲月的見證者之一,而吸引著不少遊人前來緬懷這里曾經發生的故事……

若是沿著崗頂斜路向上攀行,正好可細心體會當年來自中國內陸的苦力在這里的生活條件是如何的艱苦!由遠及近地迎面而來的是,一堵黑色的斑駁外墻、一面中式牌樓書寫著黑色大字——聚龍里,似乎在向世人講述著昔日這里的故事。當年這裡就是被販賣的苦力進出“苦力圍”的必經之門吧?一座土地公社端坐門樓一側,似是守衛著大門,或許亦曾經看遍那些囚禁在陰暗小屋中苦力的絶望……

今日的聚龍里,歲月已洗滌盡昔日罪惡的蛛絲馬跡,留下來的是散落小巷的岭南式房屋遺址和其破舊的身影,相偎著數幢現代住宅樓房,過道泊满各式電單車,門窗外晾曬著萬國彩旗般的衣物,偶爾有不知從哪裡跳出來猫咪,盤在過道晒午後的太陽,還有不知从哪一戶民宅傳出的電視聲音,處處散發著當地居民的生活氣息。

行走在這里,如同走過一段由中國近代邁向當今的時光機旅程,讓人感慨無限:這一處中國近代歷史的特殊遺址,至今仍舊是有序的生活社區,也成為居民的一片安寧小天地。徜徉其中,更是如同上了一堂活龍活現的近代澳門歷史課,從而倍加感恩和珍惜今日社會的富足生活……

聚龍舊社

若說對聚龍里有一種輕觸歷史的恐懼感及勾起後人對澳門歷史黑暗歲月的回憶的話,那麼位於營地大街關前街附近的另一小巷──聚龍舊社,卻是昔日清政府對西方列強博奕及對澳門仍然有控制權的歷史見證。

聚龍舊社,因巷內一古老土地廟──建於明朝的“聚龍公社”而得名,1869年正式命名,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了。在位置空間上,聚龍舊社距離清朝海關“澳門關部行台”的所在地——今關前街和關後街之間僅數步之遙。

關前街和關後街,澳門早期的中式古老歷史街道,今日卻因鋪設以各種波浪紋圖案的葡式石仔路,而令這里歐陸風情、中國風情各行其是,散發獨到的迷人風采,又因城市最初的肌理透徹的是傳統色彩的中式街道,特別是與關前正街相交的一道窄巷弄“聚龍公社”土地廟的保留,成為遊人尋尋覓覓中意外的惊喜。

今日,這間古老公社因依附在民宅之外墻下,其貌不揚,而不被人注意,一堵黃色的矮牆,配置一道東方式月門、一扇翠綠琉璃瓦窗花,因廟里一座樹立於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的諭碑,碑文載有:“泗勝坊乃闔澳咽喉之地,兼近海隅,舖戶民居甚密,日前延火延燒,皆由無備之故也……”記載了昔日這里的民風民情,而被澳門政府列為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物而加以保護,可惜因設有玻璃罩,而難以看請文字及感受諭碑的真實感。旁側是由街坊加設的土地公公婆婆塑像,無聲地靜立在方寸之間的一隅,見證著澳門小城的風風雨雨,見證著百年時光在凝固中消逝……

4.街道办事处文化工作计划 篇四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xx大精神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优化社区文化资源配置,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参与与支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先进社区 的创建工作,不断提升社区的文化品味;加大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文艺、体育骨干队伍的培养,使社区文化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快速发展。

二、主要工作任务

1、加大投入,拓展社区文化阵地。各社区依照实际制定分步实施计划。拓展资金渠道,采用向上争取一点、街道出一点、自己筹一点的办法筹措资金。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开展形式灵活的文化合作机制,筹措基本建设资金,扩大社区文化的阵地。

2、加强引导,活跃群众文化社团。群众文化组织是一种民间组织,他是社区居民根据自己的爱好组建而成。根据调查摸底,我街道现有群众文化组织27个。各社区要加强引导,健全组织网络体系和建立文化社团人员花名册,发挥这些社团的作用,让其形成社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并在创建“先进社区”的活动中起到中坚作用。由街道牵头,成立社区文化工作领导小组,社区及街道创设舞台,由其来唱戏,并逐步达到活动系列化,组织网络化,发展目标化,繁荣社区群众文化艺术。

3、拓宽载体,丰富社区文化内涵。街道社区文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研究有效的文化载体,构建以社区为主的文化活动载体。xx年,围绕区委、区政府的要求,重点做好“五个一”工程建设,即“一先、一节、一会、一校、一廊”建设。

“一先”即深化社区做好“市先进社区”创建工作,立足社区实际,创品牌特色社区,力争在今年按照创建文件要求,推出滨河社区为市先进社区的创建工作。

“一节”即举办一年一度的桃花节。桃花节要立足社区,面向外来游人。

“一会”即举办社区运动会,以增强人们科学健身意识,提高科学健身水平和增强凝聚力,达到体育竞技与社区凝聚的双丰收。

“一校”即与辖区各校:(开发区实验学校、龙三小、龙三中、成人教育中心等学校)加强联系,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举办市民学校,定期举办理论学习、电脑网络、家政知识、法律常识、书画笔会、戏曲沙龙等形式的文体培训活动。

“一廊”即建设一条社区文化长廊,每个社区利用文化长廊、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开展“个、十、百、千、万”工程,“个”即确定一个文化主题,“十”即每个社区开展十次文化活动,“百”即百米文化长廊,“千”即刊出千版黑板报,“万”即参与群众达万人以上,让健康、积极的文化去感染人、影响人。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切实加强对社区文化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社区文化工作要纳入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主任的任期目标和考核内容,各社区要有文化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年末要对各社区的文化建设进行一次全面考核评估,并制订出相应的奖惩措施,以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2、增加文化事业专项资金投入和文化设施的建设。街道将根据自身财力,制定发展规划设立专项资金文化建设,各社区要广开渠道,多方筹措资金,用好社区资源,为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要积极主动与社区“六个一”联系领导和联系部门、单位联络沟通、群策群力,努力发展社区文化,力争做到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

3、加强学习,提高社区干部的群体素质,构建新的文化队伍建设。引进人才,设专职街道文化员,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文化员是落实的组织网络。

5.街道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总结 篇五

今年以来,弋江桥街道按照区委宣传部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区委政府提出的“发展为上、民生为先、稳定为重”的工作思路,结合街道中心工作,正确把握舆论导向,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各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为街道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现将今年以来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理论武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0**年,我们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武装工作的重点,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一是把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放在首要位置来抓。不断创新学习形式,注重学习实效,广泛利用自学、集中学习、举办展览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了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反腐倡廉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等多个方面的教育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校阵地和远程教育理论培训作用。充分利用街道社区现有资源设施,发挥党校阵地理论培训作用,认真组织实施了党员干部培训工作,今年以来开展了6次形式多样的党员、机关干部理论学习和培训活动,共计培训500余人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率达到100%。通过安徽干部教育在线及先锋在线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对街道社区党员干部进行培训。三是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的活动,筹划了“十个一”活动,既开展一次主题教育、举办一场庆祝建党90周年知识竞赛、观看一场红色经典影、开展一次创先争优评比表彰活动、举行一次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开展一次走访慰问活动、举行一场球类、棋类比赛、开展一次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一次党组织互动活动、一次专题民主生活会。力争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提高了党员干部讲学习、重素质的思想意识,激励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进一步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四是结合反腐倡廉及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打造“金秋城南文化月”活动,以活动促沟通、促合作、促和谐。积极鼓励支持创作优秀文化作品,提升人的情操、扩大群众参与面。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新闻宣传再上新台阶。

我们按照区委、政府的总体工作思路和街道的实际工作进展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报道工作。一是完善组织,健全网络。在去年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宣传队伍和信息员网络建设,提高信息队伍的整体水平。二是围绕主题,服务中心。结合街道实际,重点对街道开展的文明创建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廉政文化“六进”活动、招商引资、拆迁拆违及市容整治工作、推动平安创建及推进民生工程等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提高街道对外知名度。此外我们还积极与办事处招商人员时刻保持沟通,积极做好文化创意产业引进、服务扶持工作。三是搞好宣传,落实奖励。牢固树立“导向为本”的意识,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围绕全街道的工作重点开展新闻宣传和信息上报。

截止到目前,我街道按照区委宣传部的要求结合我街道实际认真开展了各项宣传报道工作,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稿件50余篇。在市、区电视台播发新闻10余条,为全街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三、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社会文明和谐。

结合社区建设,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满足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四个社区建有阅报栏、宣传橱窗、科普画廊、文化活动室,极大地满足了广大群众文化娱乐的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我街道社区文化、结对共建文化、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有几十支能经常开展活动的业余文体团队,先后举行了“庆三八我为计生工作献一策”、“迎党庆、庆五一”、“唱红歌”等社区文艺演出活动,同时积极开展送红色电影进社区,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各部门经常深入各社区发放科学知识、文明创建、计划生育、法律知识等资料,宣传教育市民遵纪守法、相信科学、拒绝迷信,讲究卫生,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全街道上下形成了讲科学、爱科学、懂文化、重技术、讲文明、促和谐的浓厚氛围。

四、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实效。

以推动科学发展为基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加大创建文明街道力度,优化创建载体,丰富创建内涵,实施创建联动,有力推进了街道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的思想道德建设,突出抓好打造特色社区及创先争优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家庭美德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各社区文明指数测评活动、围绕立面改造进行正面宣传等。

我们街道的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宣传思想工作方法、形式、途径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工作的总结提炼不够,上报的信息材料尚不能全面反映已取得的工作成效。2012年,我们将立足实际,进一步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继续抓好党工委中心组学习和机关干部及全体党员的学习。

二、抓好新闻舆论宣传和宣传干部队伍建设。

三、抓好街道网站建设。

四、做好金秋城南文化月系列活动。

6.街道文化工作计划 篇六

2012年我街围绕推进文化强区建设,坚定信心,服务大局。****工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以区十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大力推进街道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迈上新台阶,为街道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一、围绕文化强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意义 一是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随着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深刻认识到,推进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事关道里区地位、形象和未来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主动担当历史责任,推动文化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二是大力推进文化事业惠民工程,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立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服务网络,坚持建设、管理和使用并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二、深化理论武装,持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一是要持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加强学习,紧紧 1

围绕区十次党代会精神,以提高党员干部理论素养,增强党员干部素质水平为目标,科学安排政治理论学习计划。除此之外,还要继续紧密结合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兴趣爱好,开展业余培训,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要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以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坚持以“抓学习、提素质、求发展、促和谐”为主题。为党员搭建发挥作用的载体和舞台,切实增强广大党员的责任意识和党性观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道里区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普及。广泛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工作,围绕党的重大理论问题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街道、进社区、进头脑,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及居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加强文化站硬件设施建设,为活动开展搭建坚实平台一是要积极打造****文化阵地。街工委立足打造特色品牌,加强文化站硬件设施建设,为活动开展搭建坚实平台,以丰富广大群众和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为切入点,积极筹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街道综合文化站是一所集图书阅览、宣传教育、广播影视、文艺演出、科普培训、体育活动于一体的街道文化学校。街道重点抓好了“三室、一站”建设,“三室”即图书阅

览室、多功能活动室、技能培训室以及办公室。其中,图书阅览室面积为80平方米,内有图书4000余册;多功能活动室面积达80平方米以上,内有乒乓球、棋牌、麻将等娱乐设施;办公室做到“四有”:即有固定场所、有牌子、有电脑、有工作职员,保证了工作的正常开展。文化站共有工作职员4名,各社区有冰凌花艺术团、社区合唱团、健身队等文化团体,文化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一站”即社区文化活动体验站,投资10余万元建设了面积为100平方米集文化体育活动、宣传体验、志愿者服务、居民日常活动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体验站,对其进行了硬化,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发挥辖区公园、广场的作用,结合“我的节日”活动,扎实做好各大节日、纪念日、庆典的文娱文体活动,不断拓展和丰富居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二是要持续推进科普工作开展。街道科普工作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要有新发展,新突破,致力于为提高辖区公众科学素质服务,积极开展“科普周”、“科普日”宣传活动,大力发挥科普体验驿站作用,街道将根据需要开展专题讲座,科普画廊定期更新,倾力打造科普楼道建设,切实提高辖区群众的文化知识和科普知识,为提升科普阵地综合实力服务。

四、提升文明水平,营造和谐向上的文明新风尚

一是扎实推进“三优”工程,通过宣传栏、电子屏加大街道、社区的宣传力度。二是继续认真做好辖区文明氛围的营造,对辖区庭院的环境卫生进行全面的检查,并及时对破、损、脏、乱的情况进行监督。扎实做好辖区街景布置及公益宣传活动,大力倡导健康向上,积极和谐的社会主义新风尚。三是认真做好文明城市测评验收工作,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结合本地区实际,不断壮大志愿者服务队伍,进一步健全完善监督机制,促进验收工作落到实处。

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未成年人社会成长乐园 一是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妇联、团工委、社区、学校、社会志愿者组成,制定完善的工作计划,对全年的活动作出周密安排,把有关任务分解到人。并建立考核机制,把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考核的一个方面。二是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多种资源,开展各项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活动。双休日、寒暑假组织未成年人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图书馆、阅览室等向未成年开放;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教育实践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图书馆等场所丰富未成年人业余生活。积极动员家长在假期中与孩子一起学,学科学知识,学红色经典作品;一起做,做手工制作,做小发明、小创造;一起访,寻访红色足迹,访孤寡老人;一起拒,拒种种不文明行为;一起唱,唱红歌,唱传统戏曲;一起练,锻炼身体,学习劳动技能。通过这些活动,真正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丰富未成人的业余生活,使之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受到熏陶。三是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净化校园周边文化环境。

六、加强舆论引导,持续推进新闻宣传工作

一是要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工作中心,打好主动仗、唱响主旋律,尤其要加大对创先争优方面的宣传报道和信息报送工作。二是要加强新闻报道和信息报送工作的力度,引导促进街道信息员及时投送信息稿件,更新社区服务网上的本街道信息,不断完善和健全信息员队伍建设,力争在质和量上都取得长足提升,不断强化舆论宣传的力度和效果,为街道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导向。三是强化网络信息工作,进一步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加大新闻宣传和社会宣传的力度,提升新闻应对能力,强化网络信息报送工作,不断提升街道形象。要借势借力、主动出击,通过社区服务网、政府信息平台和与市区各大媒体加强交流合作,围绕街工委、办事处中心工作,注重社会建设与民生发展成果,开展系列宣传活动,不断提升媒体应对和沟通的能力。

中共*************道工作委员会

7.呼和浩特历史文化街道解读 篇七

关键词:呼和浩特,街道,定位,节点,策略

到底是先有街道还是先有城市?这个问题最终演变为生物界的蛋和鸡的命题。争议相持不下,但单就城市的生成而言,至少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人群聚集,而这种聚集必须经由一定的路径。在呼和浩特市就有这样的一条路径,后来演化为街道,其从南到北在不同的区段被称作昭君路、大南街、大北街和通道街。为方便行文,我们采用历史文化街这一统一称谓。这一贯穿城市并连接其南北出口的道路,在呼和浩特市的生成发展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认为,对一座历史城市的相关历史地理特点的认识,是城市规划和改造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即以此街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简述呼和浩特地区的建城史,并阐述了明朝后期归化城的建立与这一路径的关系,进而对这一特定路径进行历史地理学分析,目的在于阐明其地理特征以及形态生成,并依据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对沿路特殊节点进行分析论证,以加强对这一街道现状的认识,最后从当前的交通与街道职能矛盾出发,提出建议主张。

1. 历史生成

1.1 活跃的建城历史

早在1572年的归化城创城之前,在呼和浩特市地区就有若干古城的建立,如战国时期赵国的云中城(今托克托县的古城乡);北魏时期的武川镇(今武川县西),白道城(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坝口子村位附近);公元258建立的盛乐城(呼和浩特城南和和林格尔土城子村);五代十国至公元11世纪的辽建都丰州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白塔村);这些城的兴建,反映了这呼和浩特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活跃水平,并为随后归化城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1.2 路径与归化城

历史上,许多城市的形成总是与一个繁忙的路径相关联。归化城的建立就是与这一特殊路径存在着前后因果关联。从空间形态看,这一路径以归化城为连接点,天然地被划分为南北两段:北段越跨大青山直抵大漠深处;南段经由和林格尔,过山西杀虎口,进入中原腹地。

北越大青山这一段,既是北魏《水经注》中提及的“白道”,郦道元推断早在战国时既有之,其为连接阴山南北的重要途径,历史上的大青山也因此成为界别南北不同文明类型的分水岭。与此同时,这一地区也因为其地形特征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隋朝时,呼和浩特地区称为白道川,贯穿这一地区的南北通道,除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外,也是一条重要的商业与文化交流纽带。北宋《太平寰宇记》:“白道川,当原阳镇北,欲至山上,当路有千馀步地土白如石灰色,遥去百里即见之,即是阴山路也。从此以西及紫河以东,当阴山北者,唯此道通方轨,自外道皆小而失次者多。”由此看来,归化城的形成之前,就存在有沟通中原与漠北草原文化的一条特殊道路。此条“白道”经后来专家考证,就是呼武公路的前身。

归化城建立之前,就常有中原晋地汉民西出“杀虎口”到口外谋生,而这样的迁徙在促成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碰撞的同时,也逐渐演化出一条固定的路径,人们往来经由其间。当时口外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使得呼和浩特地区人口迅速膨胀,促成了归化城最终的建立。据《赵全谳牍》记载:“(嘉靖四十四年)与大板升(汉人赵全住)迤东与俺答修城一座,采打木料,于内乞盖长朝殿九间。”可以推断,1572年归化城的建立使得这条道路的交通职能进一步得到强化。等到120年后,康熙帝击败噶尔丹叛军后,中央政府允许中原地区商人到蒙地开展贸易活动时,也是经由此道,并带动归化城进入到了繁荣发展的快车道。这就是南向路径的大致历史脉络。

2. 路径的地理学定位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以来,专业人士习惯于用类卡迪尔坐标系的城市路网来定位规划城市的路径。但在学科产生以前,人们似乎更倾向于采用将路径与地理自然物相联系的定位法,以达到方便识记的目的。具体到本文所指的这一路径,则与北向的大青山,西侧的扎达盖河形成了这样的一种定位关系。

2.1 与大青山的定位关系

就本文论述的这条道路,虽然整体走向蜿蜒变化,似乎无明显的特征可言,但其包含有归化城中轴线的这一段,却与大青山有一定的方向性关联。

将20世纪30年代呼和浩特市地图,日伪时期的厚和市地图,以及谷歌卫星图叠合,从而大致可以得到一张分析图样(图1),在图中通过连接原归化城的南北城门,确定出归化城的南北中轴线,将此轴线顺延向北,可以看到这条北偏西5度的轴线指向了大青山红山口海拔2100米的主峰。这也许只是个巧合,但如果用同样的方法,描绘绥远城的南北中轴线,这条北偏西18度的中轴线延长线也指向了红山口的蜿蜒山脊及主峰。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概率事件了。

《周礼》有:“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以为民极。”又有《析津志》记载:“盖地理,山有形式,水有源泉。山则为根本,水则为血脉,自古建邦立国,先取地理之形势,生王脉络,以成大业。”古人建城象天法地,此处的地就是指地貌山川。元大都的主要规划设计者刘秉忠,即依据了这样的风水理论,确定了城市的方位朝向。而归化城的建立与元大都具有一定的渊源关联,《俺答汗传》记载:“大名扬天下的圣主俺答汗(即阿勒坦汗),在水公猴年(藏历,1572年),召集举世无双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剌兀那之阳、哈屯河之滨,始建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壮美丽的呼和浩特。”由此可以推测归化城的选址以及城市方位的确定,也并非是盲目的。

据文献记载,绥远城建城伊始,考虑到了旧城(归化城)的诸多弊端,以及满清统治者的驻军管理需要,因此最终另择新址而建。

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军机处录副奏折》记载了正红旗满洲副都统瞻岱奏报有关绥远城城址选定之事,内容如下:“臣等复细加酌核,今选视归化城之东北五里许地方,实属风水合法形势……臣等并同酌定基址,并选择于乾隆丁巳年二月初七乙丑日辛巳先在壬方动土兴工吉。”

由此可见,呼和浩特原有的两座城池虽然建城时代不同,但因同受风水学说影响,并不谋而合地选择了共同的靠山一峦头,是一种合理推测。

与此同时,通过事实和理论的双重验证,以及新城轴线的佐证,可以确定作为整体道路组成部分的局部一归化城的南北中轴线,其与大青山之间不是简单的大致走向关系,具有明显的方向指向关联。

2.2 与扎达盖河的定位关系

归化城的选址于扎达盖与五里沙河的交汇处(图2),有专家学者认为,其选址原有大概是因为河道水量叠加,可更好地满足城市供水需要,同时可能也有风水学方面的考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的扎达盖河水,大致被描述为:河道呈南北走向,发自白道中水,其出口位置主要是指呼和浩特城北的坝口子山口,历史上的坝口子村同时也是进出阴山的重要位置所在。不难理解,河水南流,旅人顺其而行,便形成了道路与河流的相依关系,因此得出结论,扎达盖河决定了北段道路的总体走向。

历史上的扎达盖河两岸具有相当规模的繁华商业。1862年左宗棠为照顾其管辖地的经济发展,将经由归化城到达新疆的商道改至经由兰州,从而极大地打击了归化城的商业发展。同年签订的《中俄陆路通商章程》,使得天津、张家口取代了归化城的商道中转站职能。随着社会发展,旧有的归化城的防御功能逐渐减弱,兵灾使得此处的商业衰败,并开始转移至旧城小南街一代,1952年的水灾,使得此处的商业彻底绝迹。扎达盖河见证参这条道路上的兴衰变化。因此,二者的定位不但表现在空间关系上,同时也体现在时间坐标中。

3. 街道节点

同所有的事物一样,街道也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但从认识和分析的角度,总需要节选一定的时空区段,我们假定其间,街道的空间形态会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而无论是对城市的认识还是直接还原为对街道的分析,总需要依靠若干有意义的节点,类似于一条数学曲线的拐点,这些节点兼具时空属性。依据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这些节被称做构成元素,有的本身作为历史遗存,有的则是大规模的城市更新结果。总而言之,这些节点的意义在于,它们成为了加强或限定场所意义的重要元素,从而使得研究对象具有可识别或纪念特征。

在此语境下,我们分析这条街道上的相关节点如下:

3.1 街道的南北端点

城市不可能无止境地扩展,具体表现在某一时期,其街道会有某种方式的端点限定;对本文所涉及的这条街,其南北向与二环路的交汇点在实际意义上承担了这样的职能。近年来二环高架快速路的修建,即带有明显的限定加强意义。虽然在端点之外也有部分的商业路段,如玉泉区政府附近的商业建筑,但终因出现体量巨大的钢筋混凝土高架桥结构体,街道的空间延续感被打断,其外的街道活力已不复存在,就通道北街而言,修筑的巨大立交桥系统,以及紧接其后的扎达盖公园和高速出城口,使这条街在此具有了明确的硬性休止意义。比较分析南北端点,其对街道的限定作用又有所不同,南向节点似乎隔而不断,表现为一种行为限定,对城市的具体影响是相对意义上的社会隔离;而北向的端点则因为截然的街道职能缺失,表现为一个明确的终止。

3.2 历史文化节点

建筑与场所作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遗存,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历史记忆的载体。当一系列这样地被锚固在时空坐标中的建筑与场所共同组成一条街道时,街道则具有了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功能。另一方面城市与街道的形态从来就没有停止变化,这样的变化常被看做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些历史元素显然是这诸多因素的一类,当被某条特定的街道串联起来后,街道的历史文化价值被放大加强。这些作用似乎可以被理解为维持或推动街道发展变化的特殊力量,在本文所述的这条街道上,具有这些力场特征的场所主要有:

1)大召节点—种宗教文化力,对归化城起初的发展稳定起到决定作用。

2)北门大清真寺—融合力,多民族和谐发展的见证。

3)公主府—曾经的政治影响力,作为满清政治文化存在历史的见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场所对于街道,或者是城市的发展影响方式显然已经不同于以往,但对这些建筑和场所的存在价值的认定,对于与城市未来的更新发展策略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建议与主张

从2005年之后,呼和浩特市从旅游发展角度,开始对这条街道进行大规模的整治改造。道路断面的拓宽使得街道的通行能力得到了加强,沿街建筑的装修改造,使得街道整体风貌得以改观,扎达盖河的整治使得河道景观得到了提升。但从反思和前瞻的角度,似乎我们可以走得更远。

如果单从街道的人性化和交通职能讨论,在前工业文明阶段,这一街道尚能满足需要,而之后为适应汽车时代的改造行为,使得道路宽度一再被拓展,因此街道的交往职能作用不断下降,而街道两侧的建筑意象也与传统相去甚远,更多人选择不在街道上驻足停留。街道的活力下降,意味着传统街道的实质性内容已经不复存在。

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作为一种绝对意义上人性需要,传统街道的存在具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而呼和浩特这一传统文化街本身的历史与文化意义,似乎应该和城市本身的存在意义锚固在一起,这样看来,合理解决这一街道的通达与交往职能,寻求空间营造与传统文化表达的契合,显得尤为必要。由于街道历经多次拓展,失去了维持传统街道活力的尺度条件,中山路现代商业综合体使得传统街道的业态系统发生了根本化的转变,而沿街建筑立面装修似乎不能有效改善街道活力。无论采用何种策略,试图恢复街道原有的尺度和活力是不可实现的,传统历史街道与交通主干道的职能发生无法调和的冲突。那么有没有可能将这样职能矛盾进行有效剥离呢?

如前文所述,扎达盖河与通道街的生成发展关系密切。传统意义上的扎达盖河,曾因临近通道街而有成熟的商业历史,应该利用旧区改造的时机,重新考虑这条街道的职能剥离问题,合理启用扎达盖河两岸的街道职能。而从规划技术角度而言,街道与河道之间距离适度,应该从文化表达、使用功能、城市设计、人性化尺度等方面入手,加强二者之间土地空间的开发利用,并妥善处理与既有历史元素的空间链接关系。然而遗憾的是,以往的旧区改造以及扎达盖河整治,并没有这方面的考量。好在旧城改造与城市更新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期间应该不断根据需要做出修正调整,当然事实也证明,没有哪个城市的发展是完全按照既有规划,一成不变地照图施工的,适当地调整是避免决策失误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郦道元.水经注[M].易洪川(译者),李伟(译者).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侯仁之.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与城市规划[J].地理学报,1979.8.29

[3].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薄音湖,王雄.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2辑)·赵全谳牍[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

[5].(俄)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M].刘汉明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6].米镇波.清代中俄恰克图边境贸易[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7].周礼[M].徐正英,常佩雨(注译).北京:中华书局,2014

8.街道文化工作计划 篇八

关键词:镇文化站;建设;群众文化

引言

乡镇文化站作为基层的文化事業单位,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重要阵地,是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党和政府用于活跃农村百姓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很容易,但是管理、巩固、发展却不容易。加大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管理力度,是目前文化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课题。

一、乡镇文化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乡镇领导干部只对经济建设给予重视,而对于精神文明的建设则较为忽略,有的基层干部认为文化是“软任务”,看不见,摸不着,不能明显体现政绩,所以没有像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教育等工作那样重视,觉得文化工作的进行可有可无,文化站不会有人进行上访,也不会有上级领导对此方面进行审查,因此对于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没有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二)文化站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不精通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文化岗位工作的人员大多是不懂文化专业技术的人员,而在乡镇文化站中懂文化专业技术的人才却较少,现如今在农村乡镇文化站工作的专职干部大多数年龄偏大、业务能力较差、职称偏低、学历也不高。由于大多数人员没有较高的素质,工作的水平一般,因此无法从事较有难度的工作,更谈不上精确与专业。而产生这此现象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乡镇事业结构的改革中,他们擅自降低了门槛,导致在文化单位从业人员的人员达不到称职的标准。

(三)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有些乡镇文化站的基础设施过于落后,所占面积也过于狭窄,不存在活动的经费、书籍、器材,成为了一个空站,并且,由于基层的文化团队人才稀少、待遇过低,使得工作人员毫无积极性,专业文化人才急缺,文化领导长期对乡镇中心的工作进行服务,并没有过多的进行文化方面的活动,面对文化工作大多只是应付了事。文化基木设施简陋,活动不经常对于文化的发展,城乡文化的实施显然失调,呈现出逐步衰败的局面。例如在城市的街道、社区、居民区、活动场所等均配备了健身器材、娱乐设备,可是对于农村来讲,仅仅有少数的乡镇配各了设施,大部分乡镇依旧不具备活动设施。

(四)文化团队建设不稳定

乡镇部门在改革之后,文化站的人、财、物的权利已经转到乡镇,文化主管部门仅仅对文化站进行业务方面的指导,而文化站人员调配方面的事宜却无从支配,乡镇文化站的人员长时间处在较为固定的状态,无法交流,缺少激情,文化工作人员待遇过低也是令内部不稳定、经常出现跳槽现象发生的原因。文化经费也并没有符合当前国家规定,地方政府的文化投入不可以低于财政投入的规定的条例,使得农村文化建设严重缺少发展的动力。并且,乡村具备文艺能力的人才十分稀少,特别是经营、管理、创新性人才更不易获得,呈现出人难留、难留人的局面。

(五)农民文化活动乏味

当前,对于我国农村很多地区,农村文化建设过于薄弱,农民文化活动过于乏味,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任十分重大。由于农村青壮年大多数在外打工,儿童、老人、妇人则成为了留守人员,而妇女们的时间都用来照顾老人孩子、做家务、忙农活,并没有时间和条件融入到更加有益的文化活动当中,而赌博、打牌的现象依旧严重。文化活动大致是电视加麻将,其他活动进行的则非常少,使得造成了严重的失衡。

二、加强文化站建设的工作

(一)改变文化领导人观念

乡镇文化站的管理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状态下已经呈现出滞后的现象。要积极使用市场经济机制将社会对文化的情感激发出来,持续完善并执行机制成为了当前文化站转变的现状、力求发展的出路。政府应当主要偏向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建设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加强管理职能,将文化政策落实到实处,提升乡镇文化基础实施的保护程度以及建设程度,确保文化发展的渠道能够舒畅。

(二)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

首先要争取当地领导的重视,正确处理好领导重视支持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要高度重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争取工作主动,正确处理好抓点与带面的关系,通过抓点、抓线,对面上的工作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努力建成“示范工程”、“阳光工程”。

(三)加强建章立制,保障工作开展

要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协作,各方积极参与的工作新机制,将目标、任务分解到相关单位和部门,责任到人,要建章立制,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规范化管理水平,确保工作开展有计划、有安排、有章可循。要健文化站成员资料档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确定重点联系对象,实行动态管理,有条件的乡镇(街道)要探索开展网格化管理模式。

(四)创建、规范管理体制,理清管理方式

当前,制定文化站内部的管理措施,加强目标管理责任制,包含了考勤奖惩制度、财务制度、档案制度、承包制度、工作程序任务、机构性质、编制、经费保障等相关规定,令责任制可以合理进行。而且,就创建文化设施的管理来讲,国家应当对文化投资或者文化事业的发展目标进行详细的规划,将文化站的工作归入法制化程序当中。

三、结束语

通过该文让我们了解到在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的同时也要努力把乡镇文化站建设的更好,我们要以政府为主导、群众为主体,发扬改革的精神以及踏实的工作作风,努力把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这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做好,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把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成为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课堂。同时我们也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的相信群众的力量,并且要有与时俱进的态度来建立让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放心、满意的文化站。

参考文献:

[1]高丽乡镇文化站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理论观察2013,04(03).

[2]宋伟,王刚明浅谈乡镇文化站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1(10).

[3]王丽华浅谈乡镇文化站建设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田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6(05).

上一篇:产品分销合同范本下一篇:对外交流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