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的探索的研究分析论文

2024-07-25

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的探索的研究分析论文(精选10篇)

1.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的探索的研究分析论文 篇一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情感教育的探索

摘要

初中生的语文课,语文教学模式正在进行升级,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对阅读这一模块的整改。初中生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因此,阅读在语文课中显得非常重要。为了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产生兴趣,提升能力,复习知识。因此我将在这篇文章中,着重介绍一下语文阅读的深度内涵,以及情感教育对语文阅读的作用,还有应该如何在课堂中使用情感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教育

1引言

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个时期正是他们,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让初中生能够理解,文章中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在阅读中得到情感教育,这对他们来说是十分有利的。这就需要教师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体验到其中的感情。对阅读教学能够提供极大的帮助的是,情感教育的进行,同时它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2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阅读课题中的意义

优秀的文学创作,总是包含着作者的心血,其中包含着他的态度,感情等。因此,在让学生学习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应该带领学生了解其作者,感受其中的情感,品读作者的遣词用句,这样更能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用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时,初中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会在文章中加入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自己独特的看法,这就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创造性,独特性。

现代的语文教育,尤其是语文课堂中,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思想在体现。老师和学生在对同一篇文章时,往往理解是不同的,这样的差异会体会到不同的情感,其中,由于阅历,眼界,知识蕴含量的差异,老师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会高于学生。所以说教师可以运用这些优势,更好的,更加科学的指导学生学习。从另外的方面来讲,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表达,就能够看出学生对文章的掌握情况。这样就可以因材施教,面对不同请款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情感教育应用

3.1在课堂间实施师生情感交流

在语文课堂上,通过教学课程的进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以一种平等的态度跟学生进行交流,这样能够使学生,产生一种主体意识,因此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会发挥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地进行学习与交流。在各种类型的教学方式中,语文课,特别是语文课中的阅读课,它是一种开发式,引导性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思考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一教学内容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能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学习方法。

通常我们的语文教材,所选择的文章都有经过多方研究,文章内容丰富,人物形象丰满。也许我们还记得《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课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用自己所熟悉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学习,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文章中角色的心理动态,从而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增强学习效果。那么当教师在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要从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切实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化,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及情感有深刻的体会,并且能够运用自己的独特想法进行创造。

3.2优化阅读过程结构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教改中明确的提出,要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特性。那么由于我们的语文科目是一门开放,自由的,自主性很高的科目,所以说语文教学在新课改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一个社会趋向,社会大众更加关注结果,而非过程,导致了现阶段的教育越来越向应试教育发展,他们把学习内容巨象化,把学习内容强迫性的灌输给学生。因此让学生在学习中变得非常被动,所以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同时也不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虽然有些老师,有教会学生学习能力的想法,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因为一些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搁浅,因此学生并不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学习方法,只能学习到一些皮毛。

3.3在课本的“精妙处”聚焦情感

什么事课本的精妙地方呢?通过这个词语的表面就可以知道,这就是指课文中的那些优美的语言与段落。因此,当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课文精彩的地方,教师就是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这样一方面以来,故事学生对课文加深印象,另一方面,更能够使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与情感。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讲,比方说优秀课文《春》,其中写其中写风来了,春来了的那一句,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即使对现实自然景物的描写,又通过拟人的方法把文章表现得更加生动形象。

3.4注重初中语文阅读情境创设,加强学生情感体验

情景创设,其意思就是说能在脑海中将文章中所描述的情景想象出来,他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教学技巧。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会更能够吸引到学生,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情景再现等方法给学生们上课,让学生在类似的环境中,体会作者最初的感想,理解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深意。同时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室的各种工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自主思考,用自己的思想对文章进行解读。

在这里,再讲一篇我们应该都有印象的课文,《安塞腰鼓》。在进行这堂课的教导前,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们通过网络或一些其他途径,找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视频,音频或者是图片等等,这一方面以来,能够能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同时能够提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同时还能使这堂课更加的生动有趣,让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的学习的课文,近距离的了解到安赛腰鼓的魅力。

4结语

通过整篇文章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不论学生或者是教师,在面对语文阅读,都要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与见解,同时要用自己的真实感受,去体会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因此,在初中阶段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对情感的体验与体会,阅读中,真情实感是十分重要的,他能够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出正确的情感表达,能够正确的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并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就是我们进行阅读教育的最真实的目的。通俗的来讲,学生在阅读时所有的情感表现,都来自于现实生活,他们会将日常积累的情感,加以修饰,加以升华。

参考文献

[1]刘玉枝.中学语文情境教学与学生的情感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17.[2]乔莉芳.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3]王文娇.初中语文情感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2.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的探索的研究分析论文 篇二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和探索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尝试发现、实践体验、独立探究、合作讨论等形式探索知识,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在计算机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研究性学习遵循的原则

1.以探究问题为核心的原则。教师创设的情境要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特别是通过情境把问题问到“点子上”,所创情境和所提问题要反映“干什么”,从而使教学目标明确,教师意图清楚,学生成竹在胸,整个课堂有的放矢。实施课堂研究性学习应遵循以问题为核心的原则, 教师设置的问题一定要科学, 做到心中有数,每一次探究活动都应以最大限度地找到问题的答案为目的。

2.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师创设的情境把握教学内容的 “关节眼”,充分暴露教材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及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框架结构,依据教学情景探讨的问题必须科学、正确、清楚,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3.开放性原则。研究活动的过程是开放性的教学过程 ,研究活动的设计要与之相吻合。研究活动的时间与空间的开放;活动内容的开放、活动过程的开放,活动不限制在一节课和学校之内,向课外开放。教师在创造研究性活动教学环境时,应根据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4.“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原则。在教学时 ,教师必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从情境的创设到问题的提出,再到问题的解决,始终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归纳,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教师是这场戏的导演,学生是演员,切忌将知识奉送给学生。

5.合作性原则。随着科学 、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中的人与人、事物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成为必然, 况且学生个性上的差异不可能完成所有的探究活动。合作学习要有一种合作意识、开放的心态、宽容的态度、彼此的尊重与信任,有一个共同目标。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1.明确学习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我们要改变以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论”。 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关系是一种尊重主体、尊重差异的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学生是研究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组织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学生及时、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间的关系是自主探索活动和共同合作活动相结合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与共同研究。

2.教师要加强巡视 ,有效管理。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注意巡堂观察,加强管理,注意学生的学习动态,防止学生偏离学习方向,如上网玩游戏、浏览不相关的网站内容等,从而浪费学习时间,造成不良影响。

3.创造开放的、和谐的学习环境。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开放自主的学习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想敢说敢问敢做, 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探究的快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知识底蕴、操作能力与发展潜力,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大胆探索; 教师积极运用赏识表扬的教学评价艺术,及时对学生的探究成果予以肯定,加以赞赏;教师要以科学研究的态度,正确对待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实现研究任务。

4.交流探究成果、延伸探究经验。 教师应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对探究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学生类似于演示的操作,配合自己的语言,将探究的“成果”展示给全体,完成知识结构的重新组合, 将内化了的知识或者技能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在计算机教学中,成果展示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掌握的操作技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教师可以及时对“成果”进行总结和反馈,有利于及时纠正错误,形成正确的技能技巧,又通过良好的实践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三、研究性学习注意的问题

1.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 , 并不等于什么都由学生自主研究, 教师整堂课就可以袖手旁观。在计算机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习内容恰当地结合其他学习方式,如合作性学习方式,假如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掌握新内容,可以采用传统的讲解演示方式。我认为,各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可以起到取长补短、避免单调的作用。

2.加强双基教学,积蓄探究基础。成功开展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背景知识与认知能力, 对探究学习持积极态度,这意味着学生的知识储备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完成课程的教师所要求的各项活动任务。这要求开展探究性学习之前,对学生进行接受学习是必要的。因为一种学习方式,不可能不依赖其他的学习方式而独立存在。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对探究性学习效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利用网络资源研究性学习 , 充分发挥指导和协作的作用。教师要注意巡堂观察,加强管理,注意学生的学习动态,防止学生偏离学习方向,如浏览不相关的网站内容等。因为面对开放的、虚幻的、信息量庞大而又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络世界,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则学生很容易迷失其中,浪费大量时间,却实现不了初始目标,徒劳无获。

3.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的探索的研究分析论文 篇三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计算机

一、“互联网+教育”的现状分析

以“互联网+教育”为特征的智慧教育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但教育领域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究其原因,是因为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力度还不够大,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生态环境。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手段重建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但是,“互联网+教育”必将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现状,进入2015年,“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许多教育工作者为此做出很多实践与尝试,并取得了斐然的成果。

二、“互联网+教育”的广泛应用

1.云端学习应用于课外

利用云功能,可以将学习延伸到课堂前、课堂中和课堂后。例如,利用蓝墨云班课等教学平台,学生与教师可以随时、随地保持实时互动,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手机上看到教师的PPT、课件、导学案等教学资源,并且可以留言、讨论、评测等。

2.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

例如,在讲解PhotoShop色彩搭配章节内容时,教师先用一个视频作为情境导入:某学生职场第一天工作,由于衣服着装色彩搭配不协调,引来同事们异样的眼光;接下来为了说明这位学生着装的不合理之处,教师又用一个Flash动画课件图文并茂的展示说明了色彩搭配的知识;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色彩搭配技巧,教师又设计了一个游戏软件——为女模特或者男模特在3D试衣间搭配不同颜色服装,然后把学生们的搭配方案进行对比;最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色彩所表达的含义以及在不同场合恰当的使用。在该色彩搭配内容讲解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使用多种技术手段,显著的改善了教学效果。

3.前沿技术应用于课堂

(1)全息摄影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技术,能够使人眼看到与被拍摄物体完全相同的三维立体像,不仅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像,还可以使幻像与参与者产生互动。

(2)3D打印技术。通过计算机建模软件建模,再将建成的三维模型“分区”成逐层的截面,即切片,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从而指导打印机逐层打印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另外,蓝牙技术、Wifi技术、AirPlay技术、DLNA技术、多屏互动共享、VR虚拟现实等技术也开始应用于教学。

三、“互联网+教育”的生态重建

“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育新资源、新形态、新模式,已然成为互联网催生的“教育新宠”。近年来,相关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持续升温,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校园“三课”—课堂、课程、课本将实现“华丽变身”,课本变身为网络资源,课程变身为慕课,校园教室变身为翻转课堂,不远将来,学校教育将变身为“互联网+教育”,更多、更新颖的教育资源、教育平台和教育模式不断涌现。

“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在网络开放性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逐步形成,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充实和集中,这些优质的知识库、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人们随时、随地的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很多,获取知识的效率也高,此时,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转换教师角色,完成主导者到引导者的改变过程。

“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教育组织与非教育组织的界限不再明显。社会教育机构办学灵活性对学校教育机构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而是逐渐形成教育共同体,协同进步,共同担负起育人的责任。

四、“互联网+教育”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教育的育人功能被淡化。传统教育中,传统课程教学是以“传递——接受”为特征,提倡班级授课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的情感交流,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意志品质、情态目标的培养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德、智、体、美的育人功能融合于知识传授过程,然而,互联网时代教育中,师生间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与信息层面的交互,育人功能被淡化。

“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学习者,尤其是低龄学习者,他们没有足够的道德判断能力与知识评价能力,如果缺乏引导,面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互联网信息,对学习者树立正确的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联网+教育”模式下,“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互联网时代,学习者多了更多的学习途径,学习也更加便捷,但是他们可能与学习同伴交流的机会减少,与大自然渐行渐远,真正用内心来感知和接触外面的世界机会可能减少,与人交流、沟通、探讨的教育功能被淡化。

“互联网+教育”模式下,要辩证的看待互联网的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虽可以使学习的广度大为增加,随时、随处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甚至是学习不熟悉的各领域知识,然而,学习内容的碎片化存在导致碎片化的知识结构难以关联成体系的可能性,从而降低学习者深加工学习的能力。

“互联网+教育”模式下,要坚守“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的理念。要始终坚守育人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互联网只是教育教学的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和依赖互联网的作用。

“互联网+教育”模式下,要完善知识教育到思维教育的转变。信息化教育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学校教育要更多承担起“授人以渔”的责任,使学习者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结束语

以“互联网+教育”在计算机专业中的应用为例,分析了“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下一步将继续探索和研究,使“互联网+教育”与计算机教学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 刘晓.“机器换人”给职业教育带来何种挑战[J].职教论坛,2015,(07):15-18.

[2]耿淬.高职信息化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2):11-17.

[3]王燕丽.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4,(11):10-13.

[4]熊华,周宁同,余永洪.“云教育”在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8):11-14.

4.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的探索的研究分析论文 篇四

在跳远研究性教学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起脚手架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模式,设置问题和任务,鼓励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自主参与到学习和练习活动中。在传授跳远知识、技术的同时,更加注重获取知识、技术的理念,把“为什么要学跳远?怎样掌握技术?”的教学思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把教学过程当做研究、探索、感受的过程。

例如,打破传统跳远教学模式,教师首先不讲述如何学习跳远技能,而是教师先提供丰富的跳远素材资料,如优秀运动员技能展现的美感及表现的节奏速度、爆发力、空中控制力、身体协调配合能力等综合运动能力,跳远起源、跳远技术演变等,给学生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激起学习欲望。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设计教学次序,然后再集合起来比较教学次序与传统教学次序的优缺点,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激起他们对跳远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3.2课内、课外一体化探索,充实和创新研究课题

传统跳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生在课堂学,而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即使在课堂中布置课外作业,例如练习、习题,也因教师课内、课外一体化指导的缺失,和有效的学生表现评价方法,而出现课外作业等同摆设,流于形式。

在体育教育专业研究性教学中,需要教师首先把传统为巩固跳远技能而布置的课后练习题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和充实,设置为两类问题:知识技术掌握巩固必做题、团队合作选做课题。知识技术掌握巩固必做题可将传统有关跳远理论、运动技术原理讲解知识设计成题目,相关的题目有跳远成绩决定因素、蹬摆配合运动原理、补偿运动原理等相关知识点,在跳远教学的不同阶段以课外必做作业形式提前布置给各个小组。这样不仅发挥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主要通过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思考、形式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体验了通过主动探索实现问题的解决和处理的过程。

团队合作课题的设计需考虑两方面问题,第一,应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相匹配,第二应侧重于跳远技术学习的实践问题。例如可设计国内外跳远优秀运动员人物传记与讲评、跳远技术演变与发展趋势介绍、跳远课堂教学有效策略与运用、跳远教学准备活动设计与实践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和课题需要学生较长时间准备,一般在跳远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将课题提供给各组,由各组根据自己兴趣选择课题和方向,然后教师介绍相应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指导学生如何查找资料、如何分析资料。在跳远教学单元结束阶段,教师搭建展示平台,引导学生形成团队研究成果,并进行展示和交流评价。

3.3多元化学习评价内容和方法,从“终结性”走向“发展性”

体育教育专业跳远有效的研究性教学评价,需采用多元化评价内容和方法,评价内容可包括学生平时成绩、跳远技能测试、课题报告答辩等内容,评价方法可采用测验、课堂提问、报告答辩等形式方法。在具体的实施中将学生的课后作业及课堂提问列入平时成绩考评之中,给予主动回答问题或即时提问的`学生以评价和信息反馈,鼓励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报告答辩是学生进行跳远实践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不仅考察和督促了学生应用跳远素材进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实践状况,也激发了学生从事课外探索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也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交流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弥补传统考核方式补足,实现以评促发展的目的。

4 结束语

5.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的探索的研究分析论文 篇五

浙江省洞头县教育局教科室(325700)叶文生

摘要: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一个突破口,我们通过充分发挥教科研室的教科研引领作用,引导教师明确课题研究的“两化”策略;搭建课题研究“三台”;奏响课题研究“四步曲”; 以“七抓”来提升教师的课题研究水平,使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应用有机结合。使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有效策略得以推进和应用,从而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课题研究 教育教学能力 教科研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教学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素质,是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题研究是教科研中最重要的形式。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可以通过教师课题研究来得以体现,教师的课题研究主要包括课题的选择、课题计划的落实、课题的文献研究、课题实践课的操作、课题的总结汇报和课题相关论文及案例的撰写等方面的技能,课题研究的过程往往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过程。

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学校通过课题研究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来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已成为学校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中小学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活动,是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之一。课题研究活动,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的钻研,推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增进对教育教学问题的兴趣,还能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尽快找到改进办法,总结经验,寻找和创造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不仅如此,它对教育理论的发展,也会作出一定程度的贡献。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纷纷开展课题研究。由于我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存在着一些困惑,主要表现在课题研究的功利性、浮夸性与无效性。一些教师仍存在着把课题研究等同于写一篇教科研论文。课题研究与撰写科研论文的不同在于它的计划性和实践性,课题研究需要严谨的科研方法和技能,更需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我们深切地呼唤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要注重方法和过程,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立足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为工作思路,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着力点,创新教学研究机制,有效地促进了校本教学研究的开展,推进了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从而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要做法及措施 1.加强对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

课题研究是校本研究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校办学层次最有效的途径。为了强化课题意识,提高广大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水平,我们借鉴《杜郎口教改经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深入推行《进一步加强校本教学研究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课题研究与我们的日常教学密切相关,教学中的问题即课题。使广大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课题研究离自己并不遥远。开展教学改革实验,实验教师不应该是一个课题研究被动的实施者,而应该是主动的实践者。2.充分发挥县教科研室的教科研引领作用

选题是开展课题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搞好课题研究的关键性环节。县教研室学科研训员要引导学校学科教师进行科学选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研究传统、研究优势等确定研究题目,并将研究题目阶段化,明确每个学期的研究重点。对县级及以上立项课题,县教科研室要加强过程管理,要定期开展课题负责人培训会(每年4月)、课题研究汇报会(每年3月)、课题成果展示会(每年10月)、课题相关论文(案例)评比(每年12月)和不定期检查或抽查等形式,以促进和帮助教师实施课题研究,提升课题研究的质量。

县学科研训员要将研究题目明细化,使学校每个教研组都有自己的小课题,使每个实验教师都有一定的研究任务。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突出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围绕“优化教学流程,构建有效课堂”这一中心课题,逐步形成“课题到课堂教学中去选,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去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去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去用”的良好风气。

3、明确课题研究的“两化”策略(1)大课题研究专题系列化

“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把一个重大课题做好、做实、做活,往往可以在短短的几年内打造出一批名校,培养出一批名师。为此我们以 “区域推进小班化教育的行动研究”作为全县小学的重点实验课题;以“优化课堂教学流程,构建活力课堂”作为全县中学的重点实验课题。努力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制定各学科教学建议,强化“以学定教,以学论教”的理念。教师讲解不超过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低于30分钟。强调学生自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做到六行并举,即“真听、实练、勤思、善问、能议、敢评”,同时掌握和推行练习的基本方式:提问、对话、复述、争辩、阅读、默写、摘抄、作业、实验、设计、小结、表演、游戏等。

要注重教科研形式的创新。围绕“优化教学流程,构建有效课堂”研究活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研活动,引导教师研究常态课、执讲示范课、参评优质课,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大胆探索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新思路,在提高学生自 学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同时提高教学能力;我们还要引导教师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健全心理品质的研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心态和符合自身实际的理想,在促进学生知能情意行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引导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选择教学情境中的真实问题作为小课题。开展团队式的集体课题行动研究,集思广益,群力群策,发挥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共同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切实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打造优秀的研究团队。

要强调活动推进,典型带动。教科研室要进一步发挥青年教师研修班的教学引领作用,进行教学视导以及教学能手、课堂教学双十佳、优质课评选等活动,认真督促教学建议的落实,及时召开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学校要形成符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各学校要结合实际,明确教学改革的主攻目标,确定教学研究的课题,制定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和评价方案。经过三年的努力,全县形成以一些学校为代表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先进典型。要组织各级教学能手、县市级以上课堂大赛的获奖选手、名师、市级教坛新秀等优秀教师,与农村青年骨干教师结成“师徒”,签订带徒协议,明确双方责任目标。(2)小课题校本科研教学一体化

课题研究校本化。从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的实际出发,为了解决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困难,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选取相关问题作为课题,挖掘学校潜力,利用学校及社区的资源展开研究。将课题研究与常规性教研活动结合起来,将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理论学习、问题探讨、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渗透到日常的教研活动中,让常规性教研服务于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让教师们做到教学中研究,研究中教学,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教学。

4、搭建课题研究“三台”(1)搭好网络学习与交流平台

现在,电脑网络正以方便、快捷、容量大、交互性强、直观等优势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电脑网络是我们学习与研究的有力工具。我们要充分利用本县教育教研部门和学校网络,为广大教师构建了一个学习、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尤其是在我县教师研修网上开设了“教育科研”版块,及时展示了我县教科研的最新资讯和最新成果。同时鼓励教师们建立个人主页或博客,主动地将自己在教学与教研中的认识、做法、体验和反思发表在上面,加大交流和学习的力度,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2)搭好课堂展示与切磋平台

课堂既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教科研的主渠道。我县各学科研训员要积极开展了“说课比赛”和“教学案例”评选。要举办好“各学科集体备课会”。把课堂做为课题研究的主要 空间,让实验教师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见解,运用在研究中所掌握和领悟的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3)搭好成果收集与呈现平台

我们的课题研究虽重于过程,但也不忽视其结果。积极收集、整理研究过程的资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课题本质的理解与认识,有助于我们对课题成果的总结与推广。同样,重视对课题成果的收集与归纳,有助于我们对课题的全面了解与深化。我们要不惜花费经费收集、整理、出版《学科优秀教学案例集》、《优秀课题研究相关论文和教学案例集》等。

5、奏响课题研究“四步曲”

通过这一课题研究的开展,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弹奏好课题研究的“四步曲”,才能让教师在研究中幸福成长。

(1)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基础

通过自主读书、校本培训、专家引领,教师接触了与课题研究密切相关的一些教育理论,学习了一些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掌握了一些开展课题研究所必备的知识与能力。(2)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关键

教育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大凡成功的教师都注重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只有注重实践应用的学习,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只有将学习与实践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师们的实践就是教育教学活动,就是在实践中进行课题研究。(3)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动力

“教师即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做研究型的教师是新时代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只有以教师为主体的群体性教育科研,才能使教育科研与学习培训、教育教学实践有效地沟通起来,才能使广大教师感受到发现与探究所带来的喜悦与乐趣,也才能让一般的教师成为骨干教师,成为学科带头人,成为研究型教师。(4)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保障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要求教师学会反思,即强调教师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 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

6、以“七抓”来提升教师课题研究能力

教科研的实践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教师科研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坚持“以课题带动课改,以课题提升课改”的理念,推行《洞头县教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及《洞头县教科研成果级别认定办法和奖励条例》等制度,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推广案例(叙事)研究方式,切实优化落实课题的过程研究与管理,提高科研实效,形成新的教学改革增长点。

一抓课题的选题方向。教科研课题的选题,是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第一步,也是课题研究的重要一环。我们根据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与难点、我县教育发展的县情、教师专业成长的兴趣点和疑难点等因素确定了《洞头县教科研课题选题指南》,引领教师投身课题实践、取得成功。另外结合实际,确定了县二大主干课题,学校主干课题也进行子课题的研究,形成系列化,把课题做实做深。

二抓课题方案的落实。课题申报立项后,我们要邀请了教科研专家教授等来洞头开展教科研知识培训,召开教科处长会议和课题负责人培训会议,这样将课题的计划纳入学校总体的教学教研计划和教师的自觉行动中。使课题的实践操作有纲可循,有序可做,使课题的研究方案得以有效落实。

三抓课题的学习准备。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主要是指进入文献研究阶段和反思计划方案阶段。如何促进教师在课题研究阶段的学习呢?我们在工作形式上要根据教科研部门内部重组人员的特点和优势,开展以新课程实施、校本研训、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主题的专题调研活动,将课题调研的工作重心从关注理念的培训转向学校、教师实践行为的提升。总之,教师在课题研究的学习准备是进行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

四抓课题实践课的质量。课题实践课就是围绕教科研立项课题的研究主题和操作要素而设计的,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课例。上好课题实践课是开展课题研究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科研课题实施过程的集中表现。课题实践课的质量,关系到课题研究的成效,关系到教师有效应用课题理念和操作方法的水平。因此,我们开展课题实践课展示交流和课题实践课说课稿评比活动,力促课题出精品。

五抓课题的汇报工作。在课题专题调研中,我们要求学校定期召开课题研究负责人汇报会,交流科研体会,这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

六抓课题相关论文的撰写。要求教师像撰写教研、教育日记那样,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探索。经常撰写课题的研究相关论文和体会,充实和丰富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断提升自己的科 研水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从而增强研究者的自信心。

七抓课题材料的整理。我县教科室于2003年开始实施课题材料档案袋管理制度,要求每一个县市规划立项课题都必须建立 “课题档案袋”。及时收集、整理、归档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开展者和参与者所取得的成果,并作为课题结题时,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的重要凭证。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年来,我们全县19所中小学1000多余名教师,100%参与校本研训,90%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15%个人立项承担科研课题,中青年骨干教师(中级职称)申报课题研究的比率占研究总数的75%。各学科在温州市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评比中一等奖获奖人数占参赛总人数的60%,初中有六个学科获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数学、科学等四个学科均获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其它学科也均获得二等奖靠前名次,这样的总体成绩在市名列前茅,今年我县教科研成果认定显示: 全县中小学教师省市级以上获奖及发表的论文案例达342篇,比往年平均数提高了50%,特别是我县教师在省级以上正式刊物发表的论文达19篇,比去年多12篇,提高了171%。

我们要充分发挥教科研室的科研引领作用,通过引导教师明确课题研究的“两化”策略;搭建课题研究“三台”;奏响课题研究“四步曲”; 以“七抓”作为教科研培训的突破口,以课题调研来指导教师课题研究,力求体现课题研究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使课题研究与教育实践应用有机结合。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有效策略的推进和应用,将成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提高我县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在今后的教师发展过程中,我们要认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关键问题,要从我县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强化以课题研究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实施策略。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改革为目标,实施“教科研兴教、教科研强校”战略,按照“务实、管用、先导、求精、创新”的思路,从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出发,开展教科研工作,深化素质教育,强化质量管理,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以科研促质量,以科研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铁军,陈敬朴 《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7、3 [2]杨单宏,张化万《小学教师教育研基础》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8 [3]叶文生,中小学课题相关论文的撰写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7 [4]叶文生 以课题调研来引领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8 作者单位:洞头县教育科学研究室 姓名:叶文生

联系电话:0577 63485025 手机:***

6.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的探索的研究分析论文 篇六

论文摘 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技师学院培养学生基础计算机素养的关键课程,因此做好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对提高学生计算机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多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工作经验,总结出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创新是一个民族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处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应尤为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这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面对当今信息爆炸、计算机迅速普及的局面,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滞后于现代化的需要了。为改变现状,必须将创新教育引入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理念等在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技师学院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一个国家的方针政策被提出,可见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国家的重视程度。而钱学森老先生临终前的一问,也说明了我们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匮乏以及我们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求。技师学院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更加需要与应用的结合,在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发现其中的不足,改革弊端,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传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知识陈旧,应用价值低

作为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可谓是瞬息万变,与此相对应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本应该紧跟其步伐和学科的更新保持一致,然而实际教学中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我发现在很多技师学院中,使用的教材都是几年前的,学生学的知识很多已经被更为先进的所取代。即使学校更新了教材,而有的老师不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按自己的老一套讲,学生学到的知识很多都是已经被淘汰掉了的。试想这样的现状我们怎么能适应现代化的需求?

2.理论储备滞后于实践

在技师学院中我们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我们更加看重的,但这并不是说理论教学就不重要。现实中就有这样的情况,技师学院的同学文化水平偏低,对复杂、乏味的计算机基础理论掌握的并不够好,常常是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学生只是机械的记住操作的流程,对于原理就没有那么得心应手了。没有科学的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不明白其中的原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被严重限制的。

3.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在很多学科的教学领域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埋头苦学,考试得到高分以为这样就是学好了,心存这种观念的学生很多,老师也不在少数。老师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更多的应该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优化学习方法,而不是引导学生埋头故纸堆的死读书。能力更重要,我们应坚决避免走上应试教育的老路子,学生满腹经纶却一点用处都没有,这绝不是教育的宗旨。这样的教育不会培养出人才,更不会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二、创新教育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内容的创新

首先,学校应根据计算机学科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在选择教材上紧跟学科前沿。选当下时新、实用的课本,果断淘汰一些内容,避免学生学到陈旧的没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和技术。其次,多对学生进行启发,鼓励创新,善于发现和肯定他们的奇思妙想,创造一个尊重创新,敢于创新的氛围。再次,多安排学生的相互交流,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看有没有解决的办法。自己看到的新的技术、知识、想法都可以拿来分享,这样同学们更容易受到启发,增强创新的意识。

2.分不同层次因材施教

智育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创新教育更不能单从智育方面下手。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创新主要来自学生的兴趣。老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把不同潜质的学生培养成具有不同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对于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我们就着重让他做一些实践性强的工作;而对于逻辑思维方面存在优势的学生,注重对他的理论教育,让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取长补短,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可能的团队。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老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潜质和需求有针对性的教学,这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团队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3.创新的教学理念

老师作为一个教授者,在教育中的责任是教授知识,培养兴趣,积极引导。在创新教学理念方面教师更处于主导的地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学理念决定老师的行为,科学的理念能有效地促进教学工作的优化,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观念的创新更要先于其他工作。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尤其在技师学院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不能只重理论、分数,忽略实践、能力。让学生了解应用是计算机学习的真正意义,在教授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的教学任务要具有实际意义,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学到的东西是有用的。另外,老师不要只看重学生的考核成绩,可以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把在课程外的兴趣、优势表现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为创新技能的培养提供基础。

总之,计算机的迅速普及和应用,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创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应对信息爆炸带来的眼花缭乱的信息,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计算机基础创新教育给学生提供的不仅是专业的先进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创新的意识和对信息的更好的把握,这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建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有赖于创新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晶晶.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索与创新[J]学周刊:A,,(1):45-46

[2]耿雪春,申红雪.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20-21

7.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的探索的研究分析论文 篇七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 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 使其具有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就是要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能力在内的综合索质。积极开展创业教育, 对青年学生来说, 可以改变学生的态度、知识、行为、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让更多学生把创业和自我雇用作为职业选择, 提升学生在企业中就业的能力, 调动学生的创造性, 发扬创造潜力。因此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既动手又动脑的专业课程, 很多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是一门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严要求学生, 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就能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 实施项目化课程改革, 改进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动脑去思考、动手操作, 在实践中探索, 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能力的目的。

2 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展创业教育的具体实践

2.1 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 建立项目化课程体系。

与专业知识相比, 创业素质中所需要的创业知识往往更注重针对性而非系统化, 课程结构模块化可避免重复知识的讲授, 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一项或多项针对性技能的练习, 提升职业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我们的实践做法是:, 结合学院及专业的实际情况, 我们与国内软件行业的知名企业北大青鸟集团ACCP6.0项目通过课程置换, 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设置了考证、订单制培养、自主创业、公司实战及技能选修五个子模块;每一子模块下又设置了一系列实用性、操作性强的项目或课程, 如在职业素质模块下设置的团队合作训练项目、公关礼仪项目、创设模拟公司项目等, 采用实训的形式强化品牌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一改革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精神, 而且在实战中树立了自信心, 锻炼了各方面的实践能力, 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真正掌握过硬的技能, 发挥自己的专长。同时在实战中积累经验和阅历, 锻炼待人处世、人际沟通、商务谈判、公关礼仪等方面的技巧和能力, 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

2.2 改革传统课堂形式, 使课堂变为“全仿真”的“校内职场”。

打破传统教室概念, 以“全仿真”的“校内职场”代替固定的教室。围绕创业型人才培养需要,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创业中各项知识及技能的要求为主线进行教学与实践, 突出职业核心能力训练, 教师模拟企业的空间布局, 模拟企业的情境进行教学, 从而给学生以真实的感觉, 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替代理论教学。学生除了在课堂学习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及市场调研、营销策划等基本技能之外, 每学年都有一学期安排几周时间让学生去实训基地进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认知实习和以强化职业能力为目的的顶岗实习。以实习基地作为课堂, 实习过程中在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双重指导下, 通过为企业调研分析、营销策划、产品推销等活动, 使产学更好地结合, 并以企业的实习鉴定作为取得相应学分的评价依据。这种教学组织形式, 最大程度地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 有利于创业素质的养成。

2.3 改革传统考核方式,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打破考试的概念, 以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形式代替单一的卷面考试。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高低通过单一的卷面考试是很难加以评判的, 以创业素质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 必然伴随着以能力考核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方式创新作为配套。为了充分发挥考核手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鉴定、引导和激励功能, 首先彻底摒弃以往唯卷面定分数这种传统考核方式, 实现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如在基础课程的考核上采用闭卷、开卷、开闭混合卷、小论文、小实验、小设计、上机操作、报告与答辩等多样化方式。同时, 在大多数专业课程的考核中, 过程评价及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老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 以便更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应用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形成。

2.4 改革传统教师概念, 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打破传统的教师概念, 以校内外一体化的“双师制”代替单纯的课堂教师。在我院学习的“北大青鸟”软件专业和“北京幸兴”动漫专业的学生, 第一学年即配备校内过教师;第二、第三学年要求实习企业再配备校外教师。对校内教师的要求是专任教师中选拔那些具有良好师德、有较强组织管理和沟通能力及扎实的专业知识, 熟悉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具有较强专业学习指导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担任;校外教师则一般由校外实习基地所在企事业单位中业务素质高、专业知识丰富、工作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的业务骨干担任。校内和校外教师的职责互不相同又密切联系, 校内教师侧重于解决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问题, 校外教师侧重于解决学生的实践能力问题。在工学结合模式充分发挥了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效果。

创业教育作为新的教育理念和职业指导模式, 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这既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需要, 同时也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计算机作为一门工具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已经成为有效获得各种信息的载体。把创业教育寓于整个计算机教学之中, 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创业教育, 同时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以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 以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 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机遇。创业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一种素质。因此, 在高职院校的中开展创业教育不仅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更重要的是要把创业思想渗透到各项教学教育活动中, 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展创业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这不仅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也是解决目前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创业教育,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明民.关于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7 (2) :167-168.

[2]刘洋.论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

[3]杨爱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 2006 (1) .

[4]袁励红.论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 2008 (2) .

8.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的探索的研究分析论文 篇八

关键词计算机职业院校教育反思

一、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反思的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更深入的应用在各个领域,这让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教育上要不断创新,努力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于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能力和应用能力,以培养出很多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反思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对中等专业教育的改进有重要作用。

二、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不足

(一)课程层次深

现在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本科层次相似,专业基础课、理论课较多。如:《工程数学》和《离散数学》需要较好的高等数学基础,而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那么好的基础。

(二)理论知识繁多

许多课程讲理论过多,不适合学生动手。如:《数学电路》、《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课程,都存在着内容枯燥、理解困难,看不见,与实际联系不起来等情况。

(三)学生数量少

由于普高热,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下降。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不好,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不强,学习、使用计算机课程存在一定障碍。

(四)知识过于腐朽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对各应用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就对各个层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而高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好多年不变,还是以DOS,WPS,BASIC等为主要课程,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反思

(一)提高教师水平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

建立一支稳定、实践经验丰富、水平高的计算机教师队伍,是使计算机教育水平适应形式发展的关键,是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保证。

在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没有什么像计算机这样发展迅速,这样令人应接不暇。学校在发挥老教师作用的基础上,应当大力吸收和培养青年教师,实现新老教师的优势互补,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教师的专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与坏,对高等职业教育任务的完成和目的的实现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在职学习、参加进修和培训等方式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深入企业接受实践能力的锻练,提高动手能力,使自己站在本学科的技术前沿。专业知识不深影响讲授内容的深度和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应该具有与本专业有联系的知识,能够将专业与其他相关知识进行相互渗透,以便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加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还应该在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反思、教师间相互学习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工作,这对于计算机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二)坚强实践教学

职业学校是以培养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劳动者为目标的。计算机基础课是為使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理论为目的。随着计算机教育改革的需要,会使用计算机被要求作为一种技能来掌握,这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来说,主要应以培养学生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为目标。因此,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以学生掌握知识、加强应用、提高实践型教学为目的。

(三)硬件设备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物质保证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使用计算机,绝不能搞“纸上谈兵”的教学。应在充分认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尽量大可能补充和更新计算机设备,提高使用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上机时间。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四)改进教学手段的教学方法

1.努力创造条件,尽快改变以黑板加粉笔为主的教学方式,大力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积极推广和使用CAI课程,在大部分课程中力争尽快实现以CAI为主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利用联机大屏幕投影进行教学。

2.建立实验室网络教学系统,将传统的基础教育活动转移到计算机实验室的网络平台上,充分利用网络系统的教学资源,发挥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逐步采用以电子教材和机试(无纸笔)为主的方式。

3.因材施教、分层指导,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五)降低难度,分层次指导学习新知识

减少部分理论课,强调应用课程。《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等课程不再开设。《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接口技术》合并,并且降低要求,加强对硬件名称、性能、型号等方面的了解。

计算机的知识比较复杂,如何使差等生学进去,优等生学得好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老师讲新课时,不是无谓地讲授同一难度的内容,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六)不同程度的指导上机操作练习

一节上机课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难易不同的训练目标。对于好学生,上机操作时,指导他们熟练准确地完成实习,并提出较高要求;对于一般的学生,指导他们顺利完成实习;对于差等生指导他们分解单项练习,对每一个极小的进步都给予肯定。这样经过不断地反复操练,学生的操作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结论

计算机教学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要提高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老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以案例为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人格,培养计算机和人文素养为原则,不断创新。如果广大教师能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从学生的能力出发在教学工作中发挥计算机基础的应有作用,那么学生会学有所得,老师也将享受到这份快乐和成就,学校培养出更多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信息化建设[J].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 2005,(02)

[2] 相福军. 需求分析 信息化前战[J]. 信息系统工程 , 2005,(09)

[3]刘艳.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要求及路径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08, (9): 159-160

[4] 孙乃光,耿华,胡晔.浅谈企业档案的信息化建设[J].兰台世界,2006,(5): 24

[5] 郭正. 信息化建设须规划先行[J]. 信息化建设 , 1999,(04)

9.探索计算机参与识字教学的新模式 篇九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低年级安排的识字量是:一册170,二册300,三册380,四册360。这个识字量之和刚好占了整个小学阶段识字总量的50%。这些数字表明,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现行教材的识字,无非是两大类,一类是随文识字,另一类是归类识字。而归类识字又有好多类型,如看图归类识字、形声字归类识字、基本字带字归类识字、按汉字表义特点归类识字、事物归类识字、反义词归类识字等等。这些不同的类别,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属于教学形式范畴的,一般来说,内容决定形式,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形式也不尽相同。我们在研究计算机参与识字教学模式时,一定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也就是说,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去设计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尽量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基于此,笔者经过四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摸索出了几种计算机参与识字教学的新模式。现举例说明。

一、看图归类识字教学模式

看懂图意──读准字音──辨形会义──编码打字──书写训练

看懂图意:懂得课文图画所表示的字词的意思,知道生字形和义的联系。如:“杨树、柏树、松树、桦树”等词,不仅表明事物的类别相同,而且词中的生字“杨、柏、松、桦”都具有形旁表义的特点。

读准字音:学生可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教师校正字音,或重点指导读音。

辨形会义:辨形,一方面要继承传统的好的字形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笔画名称,掌握笔顺,分析字形结构;另一方面要根据认知码的汉字拆分规则,对字进行必要的拆分,按照部件归类教学。会义,即根据图画领会、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编码打字:以词为单位进行编码打字训练,可听打词语,看谁打得又快又好。

书写训练:书写是一种直观简易的练习,“四结合”试验班练习的一部分由计算机编码打字所代替,因此,教师更要保证学生书写的质量。

二、形声字归类识字教学模式

读音辨形──组词说句──编码打字──书写训练

读音辨形: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生字,边读边观察字形,在读中辨形,在辨形中读者,找出形与声的联系,从中悟出字的“形部件”和“声部件”各自的`表义和表声部分。如把“蜻”和“晴”编成一组:蜻蜓的“蜻”字是“虫”字旁,表示跟昆虫有关;晴天的“晴”是“日”字旁,表示跟太阳有关。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形声字的特点和构字规律,增强识字能力。

组词说句:先用形声字组词,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组的词进行扩展性训练,说短语,说简单的句子,从而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

编码打字:抓住形声字“声旁”与“形旁”的部分进行编码打字,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形声字的规律。可利用“联想扩词”这一电脑功能进行生字扩词,丰富学生的词汇。

书写训练:对一些易错写、难写的形声字,教师应进行书写示范,然后让学生自由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三、基本字带字归类识字教学模式

复习熟字──读音辨形──组词造句──编码打字──书写训练

复习熟字:基本字即小学生熟悉的独体字。如“木、成、日、月”等,由笔画简单的熟字作部件,加上偏旁组成生字。因此,复习熟字应作为认识生字的前提。

读音辨形:借助汉语拼音自读生字,可进行集体读、分小组读、个别读等,教师及时正音。还应引导学生在读中辨形。如:成――诚(诚实);月――明(光明)。“成”字加上“言字旁”变为“诚”,诚实的“诚”是合体字。

组词造句:在练习中不要局限于记忆教材中已组的词语和造的句子,应尽量拓宽思路,进行组词、造句,以丰富小学生的语汇,发展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编码打字:编码打字训练可与“组词造句”同步进行,先让学生口头扩词、口头说句,说好了再编码输入计算机屏幕上,也可以边说边输入,提高打字速度。

书写训练:老师对难写、易写错的生字要重点范写,提示书写时应特别注意的问题,其他的字由学生在书本上认真书写,并注意布局匀称。

10.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的探索的研究分析论文 篇十

杨金斌

(江苏省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江苏 连云港 222006)

【摘 要】认知风格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当前占主导地位的认知风格划分就是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这也是迄今为止最为成熟的认知风格研究成果。论文主要论述了应如何参照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来考察与学习目标与任务的适切性、学习内容内存的逻辑关系与呈现方式以及计算机学习情境创设等有关教学设计问题,提出一些设计建议,仅供一线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认知风格;场依存型; 场独立型;计算机教学

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人在学习任何东西时,要想提高其学习效率,就必须从学生的认知风格下手,因此,计算机教学设计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在有关认知风格研究中,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是国内外学者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一个课题。比如在垂直视知觉方面,威特·金的一系列研究发现:有些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更倾向于利用自我经验作为的认知参照,哪怕再鲜活、再强烈的外界刺激也不能改变他们的认知参照,始终保持对空间方位判断的正确性,学术界把这种认知风格称为场独立型,当然,也有一些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多以外界事物作为自己认知参照,因而极易受到外界影响,对空间方位判断很容易出错,这就是场依存型。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多在7-13周岁之间,其认知风格已现雏型,但可塑性大。认知风格上的差别是他们在计算机学习中最鲜明的个性特征。为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率,保证计算机课程与小学生的认知风格的适切性,充分考察他们的认知风格是相当必要的。针对小学生在认知风格上的差异,设计计算机课程教学策略应注意从以下几点:

一、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应注意学生认知风格与学习目标任务适切性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的设计应照顾到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 小学生在学习素养方面虽然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但也存在因他们的兴趣、爱好、家庭教育背景、认知风格等原因导致的学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在这里,我们主要考察的是他们的认知风格因素,一般来说,场独立型学生的内在动机占主导,因而对学习资源本身感兴趣,这就为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设置探索性学习任务提供绝好的理论支持。据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多设置跳跃式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以粗放为主,这样可以留出探索的余地为其拓展思维空间。与之相反,场依存的学生需要较于明确的学习目标来指导整个学习过程,每个学习目标与任务必须精细,学习步骤间隔的跨度不宜过大。

(二)学习目标的呈现方式应切合小学生认知风格 研究表明,场依存型的人更青睐于计算机课程学习目标中富有人情味,而场独立型的学生对简洁明快的计算机课程学习目标更为关注。频率较高又遵循知识的逻辑呈现学习目标能有效地帮助场依存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对场独立型的学习则应该以简洁、开放方式呈现学习目标,这样做能让学生体验探索学习成就感。

二、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与呈现方式

教学设计的重心就是研究学习内容内在的逻辑关系与呈现方式。采用什么样的呈现方式才不至于肢解学习内容完整性,又能让学生顺利接收知识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这一问题是每个教学设计者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就要对学生的思维模式有所了解,同时还要对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深层次分析。研究表明:场依存型的学生的思维模式是“从一般到特殊”,而场独立型的学生的思维模式刚好相反,是“从特殊到一般”,如果我们在计算机课程设计时利用了这一规律,一定会事半功倍。因此,计算机课程学习内容设计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知识是通过逻辑关系才得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运用这些知识时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合力。为了不让学生学到一堆零散的知识,就需要在教学设计时注重知识的逻辑关系。场依存型的学生如果对某一学习内容缺乏清晰表象,就会感到困难,如果计算机学习系统不能为其提供有价值的学习线索,他们对概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场独立型的学生在学习中通常偏好对学习内容进行逐一提炼,明确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这不仅有利于记忆还有利于综合运用。场独立型的学生在学习中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内容的逻辑关系,而是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对学习内容间的内在逻辑进行改造,使之成为自己认知结构中知识节点。这就启示我们在计算机课程设计时应为场依存型学生提供系统结构化的课程内容;场独立型的学生则不能框死他们在提炼知识结构方式的优势,提供给他们的课程内容结构要相对松散,这样有助于激发这类学生自主获取课程资源。

(二)概念图的使用

概念图(cencept map)是一种以节点代表概念,用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其理论基础是Ausubel的学习理论。一般来说,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都伴有知识构建过程。概念图在有意义学习中的魅力体现在它能对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以整体方式呈现,作为一种学习技术,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重要是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所属领域的理解。这种技术在学生建构自己的“认知地图”时发挥着无法替代导航作用。

(三)先行组织者的运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第一篇证明先行组织者促进意义学习效果的实验报告中将先行组织者定义为在正式学习之前,以适当方式介绍的关于学习主题内容的前导性材料,这个前导性材料在抽象性、一般性和包容性都高于正式学习材料。我国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对这一理论进行验证性研究,结果发现:在关于作文能力图式同化训练法研究中所用的先行组织者策略比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具有更为广义性,迄今已经作为一种训练特殊能力的一般性技术。对场依存型的学生应提供说明性的先行组织者,这样能让他们快速将所学知识融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而对于场独立型的学生,说明型的先行组织者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这主要是因为这类学生喜欢自己重建所学知识的认知结构。

(四)学习内容的呈现

学习内容呈现方式有文本、视(音)频呈现、还有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网络呈现等。研究表明,学习内容性质不同,呈现的方式也应不同。一般认为,理论性较强的学习内容,无论是对场独立型的学生,还是对场依存型的学生都喜欢课堂教学的方式呈现学习内容,而对文本或是视频呈现方式,他们之间存在差别不大。计算机课程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能丰富学习资源的形式,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之后。正是由于这两种技术的有机结合,为我们的学习革命提供武器,为我们的学习提供大量不同形式的学习内容,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视频可以是课堂教学复制,也可以是学习内容涉及的场景的模拟,它既能讲清知识内在结构,也能携带学法指导方面的内容。

三、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还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众所周知,认知风格与人的思维模式密切相关,思维的高效取决于思维情境与问题解决的适切性。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创设学习情境。由于小学生在认知风格上存在差异,因此,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就要有针对性。为场依存型学生提供具有社会特征的学习环境,这样可以满足学生协作沟通的需要,场独立型的学生则需要提供能让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和所需的资源。在计算机课程学习环境建构中有三个问题需认真考虑。

(一)计算机环境的结构

小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在学习中,学生应用的导航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不同内容间的连接,还可以让学生迅速准确地从网站中猎取学习所需的各种资源。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导航工具、超媒体浏览图、资源列表形式为场依存学生呈现结构化的计算机环境,帮助其形成有关学习内容的精准认知结构,相反,场独立型学生则应给其留出余地自主地开发自己的结构。

(二)对学生的控制量

在计算机课程教学策略的设计中,对学生的控制量是关键问题,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尽管学术界对学生控制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人们已经在教学设计实践中或多或少地运用学生控制。持赞成学生控制的研究者认为:学生如果能够控制超媒体环境中的导航,那么他们的学习动机也会随之增加;学生控制的量的多少与学生已经掌握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和知识储备多少密切相关。从认知风格视角来看,场依存型的学生的控制量的大小取决于他们的先前技能和知识状态,他们具有极强的表现欲,利用过程控制可以让其获取更多更好的表现机会,而场独立型的学生更希望自己拥有对学习的控制权,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时给予这类学生更多的学习控制权。

(三)学程中的指导与反馈

场独立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在学习过程中更喜欢利用分析的知觉方式,依赖内部线索来抓住问题解决的关键。而场依存型的学生在学习中则需要老师或是同学们的帮助,看待问题是整体而笼统的。因此,应为场依存型的学生提供详尽的说明和系统化的指导,对场独立型的学生来说,过于详细说明和系统化的指导反而会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他们更喜欢独立去探索,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只需提供给他们粗略的说明就行。

综上所述,计算机教学要想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策略设计就应该走多元化的道路,而非独木桥。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中应根据学生认知风格的差异选择最适合的教学策略或是教学策略组合。

上一篇:家乡的中秋节小学作文下一篇:苍蝇给我的感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