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守护教育的良心有感

2024-10-26

读守护教育的良心有感(共12篇)

1.读守护教育的良心有感 篇一

读《守护儿童的天性》有感

好文章须有真性情。可是看看当下孩子的作文,有真性情的文章又有多少呢?翻开孩子的习作,满篇充斥着假、大、空的成人腔。怎样才能让孩子把生活中鬼灵精怪的童言童语转化为书面文字自由流淌呢?特级教师潘文彬在20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在《守护儿童的天性》一书中提出了对儿童习作的独到见解。

一、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真谛。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一种感受:同样经历一件事情,有的学生能从中发现、提炼出有价值的材料,而有的学生却视而不见;同样一个习作内容,有的学生能妙笔生花,写出新颖别致的作文来,而有的学生却拉拉杂杂,不知所云。这种强烈的反差,与他们感悟能力的差异有很大的关系。我觉得,要弥合这种差异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外.还得要培育学生的感悟能力,让他们拥有一定悟性和灵性。当学生一旦拥有了这种感悟能力,他们就能发现生活原来是如此的美丽芬芳:路边的一株柔嫩的小草,东方的一缕晨曦,雨后荷叶上的一滴晶莹的水珠,或许都会让他们感受到一种鲜活的灵动,默然相对时,会有着一种怦然心动的顿悟和倾吐心灵颤动的欲望。于是,一篇篇习作就会从他们稚嫩的笔端尽情地流淌出来。从他们的笔端流出来的这些文字,其实就是他们一种真实生活的自然再现.一种真实情感的自然流泻,一种真实思想的自然表达。

学生也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我们已经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了,可是不知为什么还是写不出令人满意的习作来。这往往是由于学生只是机械地去观察、积累,而没有用心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体味生活,也就是缺乏真切的感悟。习作是对生活的一种感悟和发现。没有用心感悟生活,何以发现生活的真谛呢?感悟,顾名思义,就是有所感触、有所领悟。它是一种敏感而细腻的生活习惯,是一种满怀兴趣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含英咀华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自求自得的生活境界。……作家曹文轩的孩子曾写过一篇关于公鸽子与母鸽子恋爱的故事,描写生动有趣。然而语文老师认为这种故事没有意义,给了孩子一个很低的分数。于是曹文轩自己给了孩子一个高分表示鼓励。曹文轩觉得,写东西不一定非要瞄着“有意义”,也可瞄着“有意思”。

潘文彬认为“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习作“有意思”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习作是对生活的感悟和发现。生活无处不在,儿童眼里的一切都是新鲜有趣的。如果他们能观察到“有意思”的事,主动把事情记录下来,那么“有意思”也就变得“有意义”了。教师应当“蹲下来”,站在儿童的立场,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把习作的着眼点也放在“有意思”上,那么习作范围就会变得宽广,内容也会随之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觉得“有意思”,有写的欲望,那么习作想要“没意思”也难了。

潘文彬指出,“有意思”与“有意义”并不矛盾。提倡“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只是说不应当把“有意义”提得过早、过多、过急。不舍弃“有意思”,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感受生活的情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和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表达欲,写出对生活的真实感悟。这样一来,怎么会怕学生习作无话可说、言之无物呢?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每个人都有进步的意愿,都有被欣赏、被肯定的愿望,都有主动发展的潜能。可是作文讲评中唱主角的往往是优等生,教师也以优等生的作文为衡量、评判学

生习作的标准。这势必会扼杀大部分学生的表达欲望,使他们对写作产生抵触心理。

儿童习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老师的宽容、信任、引导和激励。潘文彬认为,当学生写成习作之后,最渴望的就是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赏识。此时应当顺应儿童心理,为其搭建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他十分欣赏“小小作家笔会”的讲评形式,认为让学生以“小小作家”的身份参与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发表文章是写作成功的一个标志,也是习作最直接、最有效的动力。潘文彬认为,应当放大习作成果的激励作用,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发表习作的机会,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只要能和许多学生形成对话的,都是发表,比如在广播站朗读,在班内和校内学习园地或黑板报上登载,把学生优秀习作汇编装订成册,建立班级博客,等等。

三、命题作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这本书中,作者正视“习作难写,难写习作”“习作难教,难教习作”的现实,追问“习作是什么”“习作为了什么”,并努力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探寻习作的本然。他认为习作是一种生命的对话,是流淌着儿童智慧的溪流;他认为模仿可以汲取表达的智慧,先作“依样画葫芦”的“葫芦文”也可以逐步走向创作;他提出应该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当孩子手不释卷、腹有诗书、胸藏万汇的时候,习作就会变得简单容易起来;他强调习作要唤醒童心、呵护童趣,要放飞想象,让童心飞扬;同时,他还鼓吹命题作文存在的必要性,并结合教材介绍了如何指导学生完成命题作文。读罢书稿,可以清晰感受到书中表达的核心意思是自由与安全。

潘文彬认为把命题作文与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对立起来是一种误区。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要求,让学生习得一种写作方法,正体现了命题作文的优越性。正如学习绘画、音乐和书法一样,命题作文可以看作是一种基本功的训练,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写作实践中得到提高。命题作文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主体逐步获得自主命题的能力,获得表达的自由。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不断改进命题作文的方法、方式,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命题。

写好命题作文,需要师生双方密切配合。对于教师来说,备课是责任之所在,潘文彬认为备课首先要把握课标要求,将其有效落实到作文教学过程中;其次要充分发掘教材资源,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学以致用;再其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和语言水平的发展状况,把握训练重点;最后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诱发学生写作动机,引导学生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习作。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无论何事都追求速成,而潘文彬却把习作看作是“慢的艺术”,从守护儿童的天性出发,将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贯穿于习作教学始终,拒绝将儿童扼杀在作文模板中。守护儿童天性,不仅给作文教学以启示,更给教书育人以有益的启示。

2.读守护教育的良心有感 篇二

《晏阳初教育论著选》指出:要做一个“现代人”, 一方面不要忘本, 换句话说, 就是不要忘记我们是中国人, 一方面要应用欧美的科学, 要有驾驭自然的本领, 一扫从前那种靠天吃饭、信赖命运的行为, 换上一副创造新天地的气魄, 这才能有办法。古人说:“民为邦本”。一个共和国的基础稳固不稳固, 全看国民有知识没有。国民如果受到相当的教育, 能够和衷共济, 努力为国家负责, 国基一定稳固。

杰斐逊《反对愚昧无知运动》一书中说:“除了教育外, 任何东西都不能促进一个国家的繁荣、强大和幸福。”教育是国家的事业, 国家富强在于开启民智, 人的发展取决于教育。国家的强大, 人民的幸福与教书育人密切联系。一个国家, 少年强则国家强, 少年兴则国家兴。作为一名教师, 一名普通的教育者, 我深感肩上担负的重任。要真正地与孩子很好地相处, 你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生理上的特点, 懂得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孩子喜欢具体的东西, 不能理解比较抽象的道理, 所以无论是什么东西, 以生活化的形式出现, 其效果总是令人满意的。就如:

一、生活化、趣味化的课前研学单

学生毕竟是孩子, 更多的是喜欢与生活实际相符合的东西, 或者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知识。我们都是数学老师, 我们都经历过布置预习作业, 该做的会做, 不做的还是不做, 甚至久了, 都不做了的情况。不怪学生的不完成, 而是我们的作业真的提起不了他们的兴趣。所以我的课前研学单虽也有知识性的东西, 但是我更多的是将知识结合到生活中去, 提高课前研学单的趣味性和神秘性, 激起学生合作探索的欲望。比如本学期, 我在教学负数的时候, 知道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了解了一些, 就在研学单中提出:“今天的温度是多少?我记得去年6月份时是20°C, 它们区别在哪?能分别说出它们的意义么?”还有, “一个朋友, 最近买房, 钱不够, 找银行贷款了20万, 于是其他朋友都叫他“负二贷”, 这是什么意思?”等等。这比让学生预习了解什么是负数, 负数的意义等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比如教学简算时, 我会提供我的购物清单, 让学生通过笔算, 找出最好的计算方法, 研究简算的技巧, 也让他们知道简算在生活中如何使用。

学生的想象和创意是无限的, 得力于家长和网络, 在得到我所想让他们知道的知识同时, 他们给我的意外却也是巨大的, 尤其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

二、丰富有趣的课外实践活动

课前研学单的设计, 我会根据工作日与节假日进行设计, 工作日的设计偏于理论和研讨, 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得到了解, 而节假日的研学单我更侧重于实践活动的开展。一般在这个时段, 我会布置很少的理论作业用于巩固知识, 将大部分作业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比如教学表面积的时候, 学生对于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认为太简单了。在假期我就布置任务, 让同学们去测量学校的门卫室, 我们要刷门卫室的里面。结果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 有直接 (长×宽+长×高+宽×高) ×2算的, 有算五个面的, 有减去门窗的, 甚至有人考虑到房檐的等等。在课堂上, 各小组就开始争论谁对谁错, 一个一个发言, 让学生在争论中发现不足, 找到最合理的。当最后的结果出来时, 我知道是我上场的时候来, 所以在作出结论前, 我告诉他们,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有的时候是生活的理想化结果, 不要以为我们学了知识, 就一定能解决问题, 我们要谦虚谨慎, 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知识, 这才是真正的学会了、学懂了。

其实任何学科的教学只要我们用心, 只要我们善于了解孩子, 只要我们善于关注他们的需求, 引起他们思考, 就都能上得让他们所喜欢, 上得富有美感, 上得带有生活的启迪。

3.读《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有感 篇三

文章提出“教育素养首先是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这说明教师的文化根底不仅要“渊”要“深”,更应强调“博”和“广”,要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并消化吸收,长成自己身上的人文血肉。使之面对学生能得心应手,举一反三,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而授与学生的东西,也是教师自己人文思想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教师除了要广收博采,更要“整合”,自成一家,形成自己对生命,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和信念。可见,教师只有拥有了深刻的知识,讲课才能深入孩子们的心灵;反之,就谈不上教育素养。就像我们经常说的"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河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这种教育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要读书,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才能使你达到教育技巧的巅峰,到达通往师生心灵交往和谐的境界。正如培训中我们学到的读书使人明智。因此教师只有多读书,才能提高教育素养。

其次,教师的教育素养还包括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对儿童的认识首先是有观察构成的”,因此要懂得研究各种儿童方法,那就要求教师要多观察,善于思考,潜心的研究心理学。把那些枯燥无味的科学真正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只有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解决矛盾,近而影响和教育学生。所以,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

第三,教师还要有高度的语言修养。教师独特而鲜明,准确而优美的语言是沟通师生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苏霍姆林基强调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可见,教师的语言对孩子们的发展有多么的重要。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语言也应当是艺术化的,是表意准确而且形象鲜明的,是善于运用语言来创造鲜明的形象,架好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的。艺术化的语言将形成一种教学的风格,感染学生,震撼学生。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为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新知识,提高学习质量打下基础。

正因为教师面对着两个世界,一个是课文的艺术世界,一个是学生的心理世界。这两个世界都丰富如浩瀚的宇宙。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开发、去探索。

总之,读了这篇文章后让我们对教师的教育素养有了深刻的体会。让我们懂得了作为一位好教师,不应该只是课本知识的传播者,还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在立身做人诸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要用高尚的追求,严谨的治学、百折不挠的奋斗热情、精练而逻辑性强的语言去陶冶学生的情操,铸造学生的品格。

通过学习我们也发现自身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与苏霍姆林斯基谈到的教育素养差距很大。在繼续教育培训中,尽管强调要求老师读书,读书,再读书。但我们自己只是从表面了解到读书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却没想到多读书会给自己、学生带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我们会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多拿出时间来细细领悟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并以其精髓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

4.读《我是你的守护星》有感 篇四

星次神仙“星纪”可以帮助“叮当”复活,方法是正立和他的朋友们先后将自己的灵魂进入到到叮当的身体,同时对这个秘密守口如瓶。这样,“叮当”在不同孩子灵魂进入身体的时候,就拥有了不同的性格,在学校和家里都闹出了很多的笑话。而守护叮当的任务原来如此之难,是继续,还是放弃?最终的结果出人意料。这个关于爱与守护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思考?

看到最后,我潸然泪下,不禁为“叮当”和他的朋友们感到惋惜,却不得不被感动,正立和其他守护者为了叮当的生命,不断努力,终于完成守护,却不得不用“叮当”的生命换来出车祸同伴安美的生命。在作“叮当”的生死抉择之时,正立无私坚决地选择了营救伙伴安美,而让“叮当”永远作一颗星星,所以“叮当”还是没有活过来。正立和他的朋友们在守护“叮当”的过程当中明白了:朋友,不是用来出卖的!承诺,需要用生命守护。勇气不是不恐惧,而是怀着恐惧,却仍然能努力的迎风前进。

看着“叮当”、正立和他的朋友们无私的精神和他们之间纯真的友谊,我头皮一阵阵发热,瞬间好像明白了许多。相比之下我又是一个多么自私而且虚伪的人,记得几年前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爸爸给了我十颗糖,让我分给妹妹五颗,我毫不犹豫的答应了,转身就朝着妹妹的方向跑去,妹妹看到了我手里的糖,我装着很大方的样子说给你糖吃,其实我只给了她一颗。过了一会儿妹妹的糖吃完了,她跑来跟我要,这时的我收起了刚才的“大方”,开始向她大吼:“谁让你吃完的,没有了,干嘛还找我要,真是的!”妹妹顿时哇哇大哭,而我却逍遥的躲到一边吃我的糖去了…….

5.读《我是你的守护星》有感 篇五

故事是这样的:

懦弱胆小的十一岁男孩――正立,养了一只名叫叮当的大狗。

富家公子邓凯欺负正立,被叮当解救,邓凯因此建议让自己的藏獒与叮当决斗。正立出于虚荣心,接受了邓凯的挑战。最终,造成叮当被藏獒咬死。正立从此生活在了,无尽的懊悔与自责之中。

星次神仙――星纪,可以帮助叮当复活。方法是:正立和他的同学们,先后将自己的灵魂进入到叮当的身体,同时对这个秘密守口如瓶。这样,叮当在不同孩子灵魂进入身体的时候。就拥有了不同的性格,在学校和家里都闹出了很大的笑话。

而守护叮当的任务原来如此之难,是继续,还是放弃?叮当最终有没有活过来?结局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很多:

朋友,不是用来出卖的!

承诺,需要用生命守护!

6.读《丛林守护神》有感 篇六

我爱读书,对描写动物的小说更是情有独钟。今年我意外得到了《艰难的归程》终结篇《丛林守护神》,我便爱不释手,一口气将它读完了。这本书讲了牧工老金退休,阿蓬依依不舍,深受感动的场长只得特许它跟着老金“退休”。在城市,阿蓬因不适应闹出了笑话,又因逮住飞贼而受到敬重……好不容易被挑中当上了动物演员,却因救火负伤失去了当主演的机会。阿蓬伤愈后,老金毅然携它回乡下老家当起了护林员。阿蓬成了一只了不起的防偷猎、防盗伐的“护林犬”。神奇而丰富的山林生活给它带来了新的快东,并与老耿留下的黑狗――黑皮成为了夫妻。在一场与疯豺遭遇的惨烈斗争后,阿蓬发现自己的儿女被垂死的母豺偷换。黑皮为了收养小红豺为义子,和阿蓬几近反目。最终收养红豺,让它们健康成长,回归大自然。黑皮也为阿蓬生下了一只黄色的小狗,取名山虎,它们一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读了这本书,我就被阿蓬的宽容大度感动了。正如鲁医所说:“祸是人惹下的,后果却要狗来承担,还让它们失去亲生儿女。”刚开始阿蓬伤心极了,但后来它按着主人的意志收养了红豺,做它们的义父和教练,每天不适辛苦地教它们生存的技能,并教会它们团结合作。在这期间,它是强忍着失去儿女的痛苦呀,它一心一意地为它的义子们付出辛劳,并且为了它们自已还受了伤。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虽然红豺们只是义子,但它却无微不致地关心着、爱护着,它的爱和宽容无时不在鞭策着我,做一个与它一样大度,对小事不斤斤计较的人。

这就是义犬阿蓬。其实,只要每个人都懂得宽容和博爱,那我们的生活就更有人情味,更和谐。

7.读守护教育的良心有感 篇七

理论的系统性。该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将古今中外教育理论界关于教育激励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和提炼, 从历史、理论和应用的角度, 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教育激励理论, 形成了首个独具特色的教育激励理论体系。该书在对激励与教育激励概念界定和激励理论与教育激励理论的演变历史研究的前提下, 用大量的篇幅研究了教育激励的主体、客体、功能、内容、类型、模式、因素、机制、原则、方法、环境、效应等教育激励理论问题, 以及教育的正激励、负激励、自我激励和教育激励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等教育激励实践问题。

实践的指导性。该书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实践, 在详细分析了我国教育激励的特殊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研究了教育个体激励和教育集体激励, 提出了对学前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教育激励, 以及家庭教育激励、学校教育激励的实际措施, 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性。该书指出, 教育激励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中, 环境是教育激励的外在动力源泉, 为教育激励的形成提供客观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是教育激励的外部条件。该书认为, 教育激励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 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对教育激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内容的可读性。该书运用翔实的资料和朴素的语言, 阐述观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言论来加以论证和解释, 使得内容更具有可读性。例如:在“表扬的艺术”中运用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兰的话:“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 而是表扬会使孩子聪明。”对表扬的作用加以解说。在阐述“寓批评于鼓励中”这一观念时, 运用了布鲁诺的话:“一味地挖苦、贬低, 会导致孩子的反抗, 反对父母, 反对学校, 或者反对整个世界。”说明即使要批评, 也不妨以表扬开头, 寓批评于鼓励中, 使得这一观念更加直观。在谈到“自我激励的作用”时, 运用了德国人力资源开发专家斯普林格的话:“强烈的自我激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以及美国作家爱默生的话:“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简单清楚地解释了自我激励的重要性。

出版的及时性。近年来, 在我们的学校强调赏识教育的时候, 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不敢运用批评学生, 放任学生的现象。2009年8月12日, 为了进一步加强班主任工作, 发挥班主任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明确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 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该书的出版正逢其时。批评、惩罚作为教育激励的基本方法, 该书站在教育激励这一全景的高度, 讨论了批评、惩罚这种教育负激励的作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对于解决我国当今赏识教育中“不敢批评”的现象大有作为。

8.读《教育漫话》有感 篇八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撰写的一本教育名著,它主要论述如何培养“绅士”。洛克以漫谈的方式讲述了关于教育的内容、手段、方式等等的一些建议和看法,尤其是家庭教育,更是从各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独特思考。这样一本饱含哲理却写得通俗动人的名著在其问世300多年来,一直被誉为近现代英美文化的瑰宝,对近现代英美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然有着现实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并且反思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一、教育作用和目的

洛克十分重视早期教育的关键作用。一是因为儿童阶段是可塑性最大的阶段。二是因为幼小时的印象“都有极重大极长远的影响”。像水源一样,稍加引导,“便可以把它导入他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在《教育漫话》的序言中,洛克说:“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他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因此,越早教育越要谨慎从事。同时他还认为人之好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国家的幸福和繁荣也靠国家具有良好的教育。

二、绅士教育的途径——家庭教育

洛克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绅士,培养成谦和明礼、品行端正、举止优雅的绅士。把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当做绅士必不可少的四种品格。同时还认为进行绅士教育的最好的场所不是在学校里而是在家里。认为当时的学校是集合了形形色色被惯坏了的、满身毛病的一群学童的机关,而每个班级里都有很多孩子,老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人,只有在家里聘用良好的家庭教师才能使儿童避免沾染恶习,并能因材施教,使儿童得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合适的教育。虽然他同时也赞成某些人所说的家庭教育会使儿童怯懦无能和不通人情世故,但他认为相比于学校教育会使儿童学到鲁莽、诡计或粗暴,使儿童丧失德行,家庭教育的错误是微不足道的,是可以改正的。“德行比人情世故更难得,青年人失掉了德行是很少再能恢复的。”

三、家庭教育的内容——体育、德育、智育

具体到到底该如何培养绅士,洛克主要从体育保健、道德教育、智育三个部分来论述。

1.体育保健。体育保健也就是要塑造儿童健康的身体。洛克十分注重身体健康,他认为“健康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 而培养身体健康最重要的信念是“崇尚自然”。书中他非常详细的说明和指导了饮食、衣着、睡眠等各个方面,如:多呼吸新鲜空气,要有充分的运动和睡眠,饮食要清淡……在具体做法上,首先就是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都不可过暖;并且每天要用冷水来洗他的脚;鞋子应该做得很薄;要睡硬板床;要洗冷水浴;要多过露天的生活,尽量少烤火。同时还认为儿童从小就应该学会游泳,认为游泳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他认为儿童之所以受不了寒冷,只是因为从小就没有养成一种抵御寒冷的习惯。我们的身体只要从小养成习惯,它们是什么都能受得了的。还有一些在饮食方面的建议。例如不能喝酒或者喝烈性的饮料;要避免吃一切的糖果;水果要有选择有节制的吃等等。

此外他特别强调节制的重要性,他认为“节制的精神无论是在健康方面还是在事业方面,都是十分必要的。”总的来说,他是为了培养儿童俭朴的生活习惯,注重儿童身体的磨练,来造就强健的体魄。我认为其中某些做法是值得我们直接借鉴的,比如,洛克所说的“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是由娇生惯养弄坏的,或至少由此受到了损害”是有道理的。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我们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教育关注的太少,把大部分的目光都放在了孩子的智育上。殊不知,没有了健康的身体,什么都是无用的。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在物质条件上尽最大的力给孩子满足,认为这就是爱孩子。这一切原本也是为了孩子的健康着想,却反而使得他们成了温室里的花朵,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天一冷,就会有很多孩子感冒,生病。于是出現了很多娇生惯养的小公主、小王子,而家长的溺爱同时又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我们可以学习《教育漫话》中科学的合理的部分,要加强培养儿童强健的体魄,让儿童从小就锻炼身体,养成锻炼的习惯,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意识,使他们将来能抵抗天气,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等多方面的变化。

2.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也就是塑造健康的精神。德育在洛克的教育思想中占有根本的地位,“德行是一个人或一个绅士所应具备的首要的也是最必不可少的一种禀赋,一个人如果缺少德行,就决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甚至不可能被自己所接受或容忍”。在洛克看来,德育不仅仅是指道德品质的培养,而是指整个精神品质或人格的塑造,大致说来它包括德行、智慧、教养以及坚忍等各种美德的培养。

德育的基本原则是以理智克制欲望。在道德教育方面,他重视以理服人,但同时也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养成好的习惯。这对家长及教师的要求也是较高的,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我们要酌情处理,理性的方法才能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错误。

洛克还要求儿童的言语、动作都要符合其等级与地位,对人谦恭有礼,举止得体。他认为这是“处世的真诀”,可以使自己获得他人的尊重与好感,从而获得一切。这也是对孩子优良品性的一种培养,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人交往。

3.体育。写了体育和德育之后,作者最后才写到智育。他认为德行和智慧比学问重要得多,前二者有助于学问,而徒有学问但无德行与智慧则反而无用。“智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之掌握正确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强迫儿童去学,而要把读书当作一种游戏、消遣、光荣快乐的事情或对良好表现的奖励,孩子们就会自己要求学习的。而在教学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重视培养智力,多作实地观察,诱发学习兴趣。在智育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有:

(1)小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小心地加以鼓励。因为好奇心是一种求知欲,对事物好奇的孩子才会善于思考,爱动脑筋。

(2)要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当儿童没有立意去做那件事情时,父母或老师就应该少就他去做。有些喜爱读书、写字、画画的人,在某些时候对于书、字、画也会感到无味,如果那时他再勉强自己去弄,结果只能把自己弄疲惫,甚至对原本感兴趣的东西失去原有的兴趣。

(3)儿童的时间应该用在获得一些对于他们日后长大成人有用的事物上,即强调-教育的实用性。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切事物,所以最大的精力应该用在学习最需要的事情上。他们在世上最需用、最常用的事物,也就是最应当所追求的事物。

真理总是朴素的,平淡的文字总会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作者用最平实的文字述说着最深刻的道理,注重对学生道德的熏陶和培养,认为学生良好的德性才是最根本,是第一位的。

《教育漫话》这本书,给我印象较深的还有榜样的作用,父母的榜样作用,教师的榜样作用,同伴的榜样作用。在学习生活中,教师往往会在无形当中成为孩子学习的对象,尤其在幼儿园,幼儿的模仿学习能力较强,可塑性也较强,教师的榜样作用也就更大了。因此,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当从现在起就不断的自我提高,自我充实,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品德,有智慧,有修养的人。凡事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更好的起到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同伴交往中,家长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与品行端正积极向上的孩子交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同伴的作用是巨大的。

9.良心的守护作文 篇九

有人说,我不小心丢了一点垃圾,但是在别处看到垃圾也会捡起来这不就扯平了吗?应该算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吧。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如果人人都这样做的话,那世界早就乱套了,到最后,最辛苦的还是那些清洁工人,你认为这样作对得起他们吗?又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

我不喜欢不负责任或做错了还强词夺理的人,这些人做什么事都为自己找理由。就算上公车不排队,别人批评他,他还是用雷锋精神来做推托,似乎他做的是对的,而别人说他则是错的。我想,如果他做的是对的,别人就不会说他或批评他,他更不必为自己找理由。

总而言之,我们不要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情,要好好守护自己的良心。

10.读《教育的力量》有感 篇十

会宁县党岘初级中学席晶

认真读完肖川的《教育的力量》,心里的确升腾起一种力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起的社会责任与使命。良好的教育究竟有多大的力量?肖川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而这正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可以产生、需要努力、必须汇聚的强大力量。

《教育的力量》是肖川教授从他的教育随笔系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教育的情趣与艺术》中精选百余篇编著而成的。虽然已经阅读过他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使命与责任》两书,但捧读这本《教育的力量》随笔集时,我仍然产生了许多冲动与想法:我要把一些思想传播给老师们,我要把一些观点推荐给老师们,我也要把自己的一些随笔进行系统整理……因为,我在肖川的文字里读到了他对教育的挚爱,对学校教育的希望,对教师的期许,对课堂的理解,对人文的敬仰,对民族精神培育的渴盼……而他对“打造有魅力的学校”的独特而深刻的理解给予我这个校长很多启发。

“学校,用什么来吸引学生?”这是肖川问的第一个问题。他列举了十个方面: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质量、同伴关系、课外活动、课业负担、学校的办学条件、校规校纪、学校的社会声望、对学生的评价、学校风气。与其说是吸引学生,不如说是吸引家长。在这十个方面,有的是客观条件,而更多的是主观意愿。如果站在家长的角度给这十个方面排个队的话,或许首先会考虑“社会声望、学校风气、课堂教学质量、学校的办学条件、课业负担等”;但如果真正给孩子们作个选择的话,他们则会更注重“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课外活动、对学生的评价等”。因此,作为校长,办好一所有吸引力的学校,要考虑的方面的确很多。不过,在我八年多的校长生涯里,从家长、学生处反馈来的重要信息是:“我喜欢老师,所以我喜欢去学校。”老师,成为他们喜欢学校的重要因素。所以,作为校长,我必须非常认真地坚定一个信念:教师第一。我希望我们学校的老师都能够成为受学生欢迎与喜爱的人。学生喜欢怎样的老师呢?在我们做的一份调查中有这样的发现:博学、亲和、公正、风趣的老师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也许这是一位新老师,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但他爱孩子,懂得细心呵护,也能够虚心好学,于是会得到孩子们的喜欢;也许这是一位老教师,但他不刻板,不保守,既凭经验驾轻就熟,又能不断开拓创新,于是,孩子们也会喜欢他;也许这是一位中年教师,要承受方方面面的压力,但他积极乐观、爱生如子,能承担起中流砥柱的作用,于是,孩子们会亲近他……因为爱老师,所以爱学校,也会爱老师所教的这门课程。这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迁移。我希望孩子的这种积极情感之源——教师都能懂得并领悟自己在良好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学习,改进自己,在学生的充分认可与欣赏中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获得职业的幸福与满足感。

“教育者与领导者”是肖川的一篇关于“如何做个好领导”的思考与见解,读后我特别有感触。他对于“教育者”与“领导者”的区别与联系阐述得清楚到位。他认为,一个好的领导者一定是一个好的教育者;反之亦然,一个好的教育者也一定是个好的领导者。他的许多论述给我启发。他说,“人们钦佩的领导者是这样的人:正直诚实,具有远见卓识,富有感召力并能胜任本职工作。一个好的领导者和一个好的教育者一样,一定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说,“真正的强者不是压倒一切,而是不被一切压倒。”他也说,“一个好的领导者几乎必然要去克服人们固有的惰性或冷漠,以及他们的玩世不恭、不信任或抵制。然而,这都是你的领导工作的一部分。你不被这些消极因素拖垮,坚定而乐观地面对困难局面,是你区别于别人的一个宝贵品质。”是啊,每一个能够成为领导者的人,不是因为他已经具备了领导者完全的素质与能力才就任的,而是在岗位上不断磨炼与成长起来的。就这一点而言,肖川以上的几条观点的确能够给人积极的暗示与启迪。谁能保证:一定能够“压倒一切”?但“不被一切压倒”的信念与坚韧是人人都可以拥有的。谁能保证: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积极的、支持与理解团队中所有工作的?但“坚定而乐观地面对”并努力影响与改变一些消极的存在却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强有力的人”不是指盛气凌人、专横跋扈、咄咄逼人的人,而是对人充满体恤、谦和平易、从善如流的人。“强有力的人”就是一个信念坚定、意志坚强、追求坚毅的人。肖川的“强有力的领导者”会成为我一个努力的目标。

还有一篇特别吸引我的文章是“校长的职责与境界”。他说,校长究竟靠什么来形成和保持在师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概括地说:智慧与真情,眼界与境界。对于这个观点我深表赞同。在我看来,校长最大的本事应该是“能够唤醒每一位教职员工心灵深处巨大的潜能,唤起他们对于成就感的需求,带给他们更丰富、更真实和更强烈的成功的体验,鼓励他们自由充分地发展,并将这所有个体的能量凝聚成一股足以推动学校不断进步的力量。”而要

做到这一切,需要校长的领导智慧与个性魅力。我深知还远远没有达到。很多时候,有的老师还只满足于完成一天的工作,因为的确工作负担比较重,工作比较累。大班容量是一个重要问题。而这一点的责任在于我。一方面优质教育的需求要满足,另一方面学校客观办学条件仍欠缺。而真正的“力量”一定需要自发地、主动地积聚与爆发的。作为校长,我不能不负责任地“强迫”老师超负荷工作,那是泯灭人性的。只有积极引导以期感化,提供支持以期唤醒,以身作则以期熏陶,创造条件以期成就。用“文化的力量”凝聚人是我的想法。因此,加大学校“分享文化”建设,尽可能多地给每个教师以平台、舞台与机会,激发向上、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积极的氛围熏陶人、用分享的文化凝聚人,让每一个实小的教职工能够确立主人翁意识,发挥自身积极的作用,有所为,有所不为,共同建造幸福的精神家园。为此,当不懈努力,更有作为。

11.读问题解决式教育有感学案的编写 篇十一

在《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一书中把基于人本主义哲学,以问题解决为主要教育框架的教育称为问题解决式或人本主义教育。它以问题的解决构成了主要的学习过程,这和我校的学案课堂模式不谋而合,学案课堂就是以学案为核心,学案引领读书,学案引领学习,学案引领课堂。而学案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创设情景为背景的问题,无论自主课还是展示课都以解决问题为主进行的。所以学案问题的编写的成败对学案课堂是否有效至关重要。在《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一书中的问题解决式教育中,对问题的确立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给我们在学案编写时遇到的困惑指点了迷津,指导着我们进一步完善学案的编写。

一、问题选择的难易度以及问题解决所包含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学案的问题编写不能太简单,这样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即使问题解决了,也没有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失去了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但问题的编写也不能太难,虽然学生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通过调动和运用知识去思考、探究、讨论能够掌握一些知识,但终因太难,没有结果。长此以往,他们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学案编写的难易度一定要把握好,这也就是学案问题的深度方面。那它的广度方面的要求呢?即问题解决所包含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一是编写的问题尽可能地涉及到更多的知识面。二是编写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如对理科来讲,一个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去解答,对文科来讲,可从多个角度去分析。这样从广度和深度编写的问题,学生在展示时就可能因有难度而辩论,纠正。在思维的碰撞和扩展中学生成功地解决了问题,感到拥有和运用智慧的快乐,感受到战胜挑战的快乐。这样就避免了因问题太直白、单一,缺乏交流的必要性,丧失了探究问题的可能性,问题的展示变成了师生之间呆板的一问一答式。

所以,教师只有掌握了以上学案编写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的要求,才有利于学生的课堂展示。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让学生真正展示出对一个问题的不同认识、自己的疑惑,再进一步展示出自己的思想,这样的课堂才是丰富的。

二、要考虑问题解决方案的操作性

学案的编写不仅要求学习目标问题化,也要求学生行为动词化。学案问题中,明确告诉学生通过什么途径得到什么结论,在原有的行为动词的基础上如分析、概括、总结、列式、画图、小组间的讨论等,这些传统的行为动词多用于学生在教室内的活动。而学习活动应是一个没有空间限制的概念,许多学习活动也可以在教室和学校之外进行。

如去图书馆或计算机房查资料,在实验室做实验,利用假期到社会进行调查,在室外观察自然现象,向教师或各方面人士请教,也可根据需要听取由学科教师进行的专业知识讲座或辅导,或者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资料,组织辩论赛和各科论文的编写评选等。

用类似这样的行为动词编写问题时,要详细告知学生的操作程序。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要明确调查的主题,调查前应做的准备工作,调查的范围,调查问题设置的注意事项,最后通过整理和分析调查的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操作性会更强,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问题的设计要把知识融于学生的体验中

也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现在与过去的联系,如何建立知识与学生的联系,如何把过去完成时变成现在进行时,如何给逝去的历史及死的知识注入生命的活力。而这正是我们学校学案要求的问题情境化,把知识放在一定的情景中去学习理解。就象刘儒德教授提出的理论一样:“教学不是产品的传递,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知识无法通过直接传递而实现,知识的意义必须通过自主参与、自我体验才能建立起来,也就是说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建构性的学习环境,那么怎样给学生创设一个建构性的学习环境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问题情境。”

学习情境是引导、是媒介,学习目标是核心、是统帅。创设学习情境确定学习目标应该是在了解了本科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学情以及他们的知识积累、能力养成方面的基本情况并综合考虑后才确定的。学习目标的确定,依据的是学科课程标准,再经过学科教师的集体讨论,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展示给学生,即要把学习目标融入学习情境中。教师给学生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或因好奇急切想寻求答案,或者成功地勾起学生的好胜心,或能使学生产生共鸣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能使学生很快地融入其中,为解决问题而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综上,我们编写的学案,能够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融为一体,也使学生在感受知识实用性的同时享受获取知识过程和结果的幸福感,而且为学生的个性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样的教育是人本主义教育,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这样的学生是充满活力的学生。

12.读守护教育的良心有感 篇十二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爱的教育》用质朴的笔法、娓娓动听的故事, 带给孩子们正直、勇敢、坚强、勤奋, 更应当引发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深深思考。这是一本常读常新的好书, 重读《爱的教育》, 在以下三个方面, 我颇受启发。

学校里, 人人是平等的

一个因为父亲是上等人就高傲的孩子, 吵闹中对卖炭者的儿子说出:“你的父亲是个叫花子!”当这位绅士闻知此事, “脸红了起来”, 问明情况, 不仅要求自己的儿子要向同学道歉, 而且“把手向卖炭的伸去, 卖炭的就握着大摇起来”, 而卖炭者对于绅士道歉的“很对不住的样子”以及“不敢当”的卑微感就此消失。[3]

这样感人甚至是让你的心灵为之一震的故事在《爱的教育》中不断出现, 没有过多的说教, 但时刻传达着这样一个声音:“学校里, 人人是平等的”, 而平等的前提是要尊重每一个孩子。这种尊重不是被要求的, 而是发自内心的, 不仅要尊重每个孩子的身心特点, 而且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家庭背景、种族、宗教信仰。更为重要的是尊重每一个孩子不仅仅是对教师的要求, 而且是对社会每个人的要求, 当然也包括家长。

确实, 一个个圣洁的婴孩来到这世界上的时候, 不仅携带了遗传基因, 而且有了家庭背景, 但是这并不应该蒙上人们的眼睛, 让这个孩子的自身消逝在这些外在的、他们不可决定的因素中。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大大的这个圣洁的孩子, 我们应该尊重这个孩子, 与这个孩子建立起沟通, 而不是其他的一切。对于一个纯净的孩子, 一旦潜意识中我们区分了阶层、种族, 就很难想象我们建立在这样的意识基础上的行为会不会失去公平与公正, 造成罪恶。

孩子的伙伴

主人公安利柯每周都会邀请班里的小伙伴来做客或者和小伙伴的家人一起出游。是因为他们是独生子吗?是为了丰富生活驱赶寂寞吗?不是的, 不是的。我想这是作者基于平等的爱每一个孩子的理念自然而然引申而来的, 安利柯也邀请家境较好、父母为“上等人”的同学, 但更多的是一些贫寒的“下等人”子弟。我很佩服主人公的父亲。为残疾的孩子来访, 他去掉一张可能让那个孩子难堪的装饰画;制止安利柯擦掉石匠的儿子落下的石灰, 而是自己偷偷地抹去;他示意儿子将心爱的小火车送给一个从来没有过玩具的同伴。可敬的父亲, 让儿子学会关心、疼爱需要爱的每一个人, 同时也让自己的孩子从别人那里学到孝敬、勤奋与刻苦。

当今时代, 越来越“人与群分”了。精英自然与精英聚集, 更多的人在跑步向精英靠拢, 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故乡, 然后就背离自己曾经的阶层, 甚至厌恶、唾弃自己原来生存的环境。精英与大众的接触是什么?或者说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对话是以一种怎样的方式进行?共生于这个世间, 有多少是从心底发出的尊重?关怀与支持又有多少是给予而不是施舍?如今我们有多少人主动或者仅仅是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接触“下等人”?我们为孩子创造的空间环境是不是正在加剧这种对话的不可能或是对话的不真诚?

身体的强健与自然教育

这不是《爱的教育》所探索的, 虽然《爱的教育》中也不断地出现过身体的健康问题、出现过死亡。而《续爱的教育》[4]直接以“安利柯的失败”开始, 这个好学、勤奋的孩子由于好学与勤奋病了。正因如此, 他接受到了舅父白契——这位人生阅历丰富的老船长的自然教育。

身体健康的问题在《续爱的教育》中虽然只是一个引子, 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更为重视自然教育的问题, 或者说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相互关系的问题。

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书本知识或者说是学校教育, 在这种重视中孩子的身体与孩子的经历在不断地被忽视。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作为父母, 当自己的孩子在同龄人中表现出聪明、智慧、知识丰富的时候, 我们肯定是骄傲的, 或者说这更能满足我们的虚荣心。但是, 你会因为孩子的强健而引以自豪吗?也会。但对于如今大多数的人来说, 这种愉悦感是远远比不上孩子智力表现出的优秀带来的愉悦的!

精细动作的发展、智力的提升到底是什么?实际上这些内容很多是成人世界给予孩子们的或者是强制给予孩子们的, 不管孩子们是否愿意, 我们都会自然不自然地强制每个孩子提升智力, 甚至以牺牲健康为代价。而孩子的大运动能力、孩子的身体健康、孩子的亲身体验这些儿童成长自发的内容往往要受到压制。

事实上, 作为一个要生存的人, 他首先肯定是要强壮身体, 而这种强壮一定是一种适应, 是一种探索。他要知道冷或者是热、他要知道道路和田野, 他要犯错误、他要碰钉子。而不是我们给他穿上肯定不会让他受冷的衣服, 不是我们抱着他跨过马路, 不是我们告诉他摔倒了会疼他就知道什么是疼, 不是我们为他阻挡了困难他就可以一帆风顺的。

身体的强健与生命的体验一定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发展却并不一定与强健的身体和生命的体验有直接的意义相关, 更说不到促进。

几乎每个人都可以问心无愧地对孩子说, 我们的教育是充满着爱的, 但是我们需要思考“爱是什么?”什么是“爱的教育”?

注释

1[1]《爱的教育》1923年被介绍到我国, 由《东方杂志》连载;1924年由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

2[2]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到了现在, 真空虚了。但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 走马灯似地更变迎合, 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 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 有人说四方形好, 有人说圆形好, 朝三暮四的改个不休, 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 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 就是爱。教育没有情爱, 就成了无水的池, 任你四方形也罢, 圆形也罢, 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3[3][意大利]德·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夏丏尊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7:24.

上一篇:中韩街道办事处下一篇:八年级地理第一章《辽阔的疆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