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读后感

2024-09-15

《想北平》读后感(7篇)

1.《想北平》读后感 篇一

他恨自己不能像李白那样――潇洒拂袖,便勾勒出半个盛唐;他只能借自己对母亲的爱类比对北平的爱,他只能用平凡的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熟悉的北平――却不知,当他的文字在许多人面前铺展开来,已经震撼了不知多少心灵。

欧洲四大历史都城算什么?比起北平,还太“热闹”,而空旷的地方又太空旷,不像北平既复杂又有个边界,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让他如此喜欢,他甚至可以快乐地背对城墙坐在石上看一天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无所求,无可怕,仿佛回归童年安适快乐的时光――那该是怎样一种惬意!

从美国运来的橘子算什么?还不是娇嫩地包着纸,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华贵?可笑――这些“贵妇人”遇到北平带着霜儿的玉李,就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与自然!

城墙、蝌蚪、蜻蜓、香片茶、青菜、白菜、沙果、海棠……这些再平常不过的东西,在老舍的眼中却都是宝贝,老舍如数家珍般地把它们展现出来――这时奇迹出现了,读过的每一个人都会不自觉联想起一幅幅画面――那是北平的布局,那是北平的特产,那是北平的风景……如果不是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浓浓的思念,又怎么会有这种效果?又怎么会让每个片断跃然纸上?

然而思念是会呼吸的痛,当老舍慢慢拉回思绪,发现他呼吸的每一口气息,已不再属于他眷恋的家乡;他踏上的每一方土地,已不再触动内心的柔软;他所深爱着的北平,正处于危机之中!

可是,面对着一切,他却并不能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于是,他落泪了――这不是懦弱的表现,这是一个爱国者在牵挂自己遥远的家乡,这是一个巨大悲魂的战栗,这是老舍,在用自己的灵魂,自己的生命思念北平……想已不再是想,是缠绵,是牵绊,是撕心裂肺的痛!

我蓦地抬头,仰望着天空,那是北京的天空;我站在宏伟的纪念碑前,那是北京的宏伟;我嗅着校园中浓郁的花香,那是北京的气息;我听着志愿者整齐划一的口号,那是北京的召唤……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也离开了北京,我一定会再次回来,回到这个让无数人梦牵魂系的天堂……

2.《想北平》读后感 篇二

今天, 重读《想北平》, 我觉得三年前的我只看到了老舍笔下描述的北平, 只看到了他作为游子对故乡的情思, 却忽视了“我的北平”的真正内涵。重新品赏《想北平》, 就像老舍真的“坐在石上看水中的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 他一边观赏, 一边和我们唠家常, 讲北平的自然和谐, 讲自己在北平安适快乐的生活。可以说, 北平真的和老舍的心灵黏合在了一起。

一.从对北平特征的描写看老舍和北平的感情

《想北平》中的北平是“我的北平”———与其说作者是在描述眼中所见的北平, 倒不如说是在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其说拿北平和其它城市相比, 还不如说是自己心中已装不进北平以外的世界。作者没有把北平作为背景, 因为北平根植在他的心中, 如果把北平当做背景, 就是“辜负了北平, 也对不起自己”。由此可见, 老舍先生在描写北平的时候是非常有选择的, 也是带有主观色彩的, 所以他只描述北平和自己血肉相连的部分, 只描写自己心中的北平。

“北平那么大”, 他不去描写, 因为那是一般人眼中的北平, 那是别人眼中的大都市, “像杜鹃那样啼出北平的俊伟”老舍也做不到, 因为他不能像一个诗人那样去欣赏北平。他只能把北平比作自己的母亲, 因为他和母亲是血肉相连的, 因为他“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 他的“性格与脾气里的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给的”。老舍只能对自己的母亲独自微微地笑或者独自落泪, 这种独自微笑和独自落泪是作者自己内心的一种独白, 因为对自己母亲的感情作为一个旁观者是感受不到的。老舍在《我的母亲》一文中, 回忆母亲一生劳累, 死前吃的还是粗粮, 最后用“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来结尾, 可见老舍对母亲爱之深啊!老舍把北平比作母亲, 也让我们感叹老舍对北平的爱也是很浓的!这种浓浓的爱的确是用言语无法表现的, 也真的“说不出来”啊!老舍不能爱巴黎, 因为巴黎没有家的感觉, 在那里生活太寂苦, 巴黎太空旷让人的心灵没有依托, 太热闹没有家的温馨。北平却让老舍能“摸着”, 这就是北平给老舍的踏实, 即使是身处外乡, 这种踏实的感觉也是根植血脉的。作者在《老舍自传·望北平》中写道:“八年流浪到处为家, 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干嘛去挤车挤船受罪呢?”他在异乡可以安心地写作, 可以安心地教书, 不需要去花钱买黑票回家, 不需要去争取衣锦还乡的光荣, 因为家就在他的心中, 他的心中只有心灵的家园———北平。

二.从对生活画面的描写看老舍的生活

舒乙曾经说过:“老舍是由北京贫民小胡同中生长出来的作家, 浑身上下带着他固有的特点, 就像他多次描写过的长在北京城墙砖缝里的小枣树一样, 土壤营养都疲乏到了极点, 可是它依附在母亲———雄伟古城的胸口上, 顽强地硬钻了出来, 骄傲地长成了树, 从而独树一帜, 别具风格。”

在《想北平》一文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个真实而独特的老舍。“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 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 心中完全安适, 无所求也无可怕, 像小孩睡在摇篮里。”这种安适快乐的生活画面,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安闲自然的老舍, 文章末尾老舍也展示了自己在北平过着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无所求也无可怕”这也是一种踏实, 老舍在其它地方就没有这种踏实。他曾在《济南的冬景》中有这样的描写:“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在热带的地方, 日光是永远那么毒, 响亮的天气, 反有点叫人害怕。”害怕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老舍觉得失掉了他的踏实。而在北平, 他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的”牵牛花和墙角的靠山竹以及草茉莉等省钱又省事的花草, 又可以在家门口买到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这些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在老舍的眼里有“诗一般的美丽”, 可见老舍的生活是朴素而惬意的。

老舍为什么喜欢并愿意展现这样的生活?为什么单单喜欢北京的这种惬意?老舍在北京生活了27年, 清朝的逐渐没落, 使一些满族人失去了自己的“皇粮”, 所以一些清代贵族沦落为车夫, 妓女, 甚至是无业游民, 所以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是他们想要强烈维持的。就像《骆驼祥子》中的祥子, 可能就是一个外乡的满族人, 为了能在北平呆下去, 为了过上这种朴素自然的生活不知疲倦地拉车, 不知疲倦地在烈日和暴雨下奔跑, 我们看到了祥子艰辛的同时也看出了他的生活追求。

老舍在向我们描述北平生活的画面的同时也在向我们展示自己的生活———简单、朴素、闲适悠然、平淡, 但又不失追求的生活。

三.从对北平的热爱看老舍的情趣

老舍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这与他丰富的生活和广泛的生活爱好以及情趣有莫大的关系。《想北平》一文就表现了他丰富的生活情趣。

受父亲影响, 老舍特别爱养花。刚开始工作的时候, 老舍教育孩子要向公园里的花鞠躬, 告诉孩子们“花是有生命的”。而且不管是什么花, 不管养的花是否开花, 他都很喜欢;不管生活如何贫困, 写作条件多么艰苦, 他都在案头的酒瓶子里插上一两枝花, 有时找不到花, 就找来一些竹叶插上。从这里我们不仅看出了老舍对花的喜爱, 更看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盎然的生活情趣。老舍在文中还选择了一些最具有生活特点的画面和食物, 如“韭菜叶上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北平带着霜儿的玉李子”, 这些事物是整天呆在书斋里的作家写不出的, 不仅渗透着老舍对北平极为自然和深刻的喜爱和思念, 也彰显出了他丰富的生活和近似平民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最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也让我们读来倍感亲切和自然。“北平是个都城, 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 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 “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得自然, 既不挤得慌, 又不太僻静, 连最小的胡同和院子里都有树, 最空旷的地方也与买卖街不远”, “处处有空儿, 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老舍笔下的北平也是自然和谐的。

老舍不仅性喜自然, 更偏爱绿色, 他在很多作品中写到“绿”, 在《更大一些的想象》一文中写道:“一年四季是那么绿……似乎是暗示出上帝心中的‘绿’便是这样的绿。”在《五月的青岛》中他说:“看一眼路旁的绿, 同时再看一眼海, 真的, 这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春深似海’。”老舍对绿的描绘可谓到了极致, 把绿的生机和绿的自然美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他对绿的热爱, 也是他对生活的热爱, 从中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真正的作家他的写作绝对不是沉湎于“纯文学”的孤芳自赏, 更不是热衷于创作远离大众的“美文”, 而是他生活情趣的自然显现和生活趣味的点滴流露。

四.从对北平的情结看老舍的文化理想

文化人的理想是想用一种现代文明的尺度, 来提升全民族的国民素质、审美鉴赏水平以及认识世界的能力。一个作家就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来担当这个责任, 通过自己的文章来表达这个理想。老舍的作品所展现的文化理想也是非常明确的, 他用自己独特的选材, 独特的生活以及独特的语言来表现他的文化理想。

在《想北平》一文中,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 喜欢普通花草的也爱北平。而从老舍的其他作品中, 我们还能了解到, 喜欢听书、听相声、看杂耍的人都爱北平。老舍是想借此来表明自己的文化态度和理想, 他非常排斥飘渺优雅的士大夫文化, 认为精细到使人麻木平滑的贵族生活艺术是破坏人的生命力和斗志的, 所以他借助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和爱好来表明他的文化理想, 通过作品来表现质朴的乡民文化, 否定士大夫和贵族, 所以我们在他的作品中看到的是北平人朴素的生活、原生态的乡土人情。他作品中刻画的人物也以下层的劳动人民为主, 特别是农民。《四世同堂》中的钱诗人说:“大概的说, 苦人比有钱人, 下等人比穿长衫的人, 更能多受感动, 因为他们简单真纯。”现在我们可以理解老舍为什么特别喜欢描写普通人的生活, 为什么喜欢北平的和谐自然了。

老舍的京味语言也有其独特之处, 他经常使用口语, 在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的同时, 也承担了表现老百姓原汁原味生活的责任。文中写北平“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 使我能摸着”, 一个“摸”字表现他在北平的快乐和安适是触手可及的;写“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既不‘挤得慌’, 又不太僻静”, “不‘挤得慌’”表现他在北平可以“自由的喘气”, 的确要比巴黎、伦敦、罗马“匀调得多”;写“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 “玩艺”一词饱含着他对北平花花草草的热爱。在《想北平》一文中, 老舍的京味语言给他的作品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 不是鄙俗, 而是朴素, 他加工北平市民浅显通俗的口语, “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 烧出白话的“原味”。这种京味所营造的氛围, 在充分体现北京市井庸常的人生同时也是在揭示北平的文化心理, 渗透着老舍的文化理想。

3.《想北平》课堂实录 篇三

授课地点: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一(5)班

授课人:李仁甫(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整个第三专题,看看所有文章有什么共同之处?看看谁找得快。(众翻书)好,谁来说一说。

男1:都与故乡有关。

师:很好,找得很准确。大家再看一看,这个专题和前面的两个专题以及后面一个专题之间有没有什么不同呢?谁能发现?

男2:这个专题都是记叙文。

师:那前面有什文体呢?

男2:前面有的是诗歌,有的是议论文。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发现?

男3:这个专题所有文章都有对话栏。

师:这是一大发现!那你能否说说这个对话栏的作用?

男3:对话栏里有编写教科书的人的一些见解。

师:“编写教科书的人”,我们简称——?

男3:编者。

师:编者和谁对话?

男3:我们。

师:仅仅是我们?

男3:还有文章。

师:文章,我们可以用一个更为专业的术语——文本,也就是与文本对话。其实,你刚才说的,“与我们对话”,我觉得也在理,因为有些话确实是对着我们同学说的。也就是说,编者已经先行于我们与文本进行了对话,并且还假想与我们进行着对话。我们把这种对话的过程画一个简图(板书:对话),第一个是编者(板书:编者)已经超前与文本(板书:文本)进行对话(板书:箭头),而且他也已经超前与我们(板书:读者)对话(板书:箭头)。今天我们学习老舍的《想北平》,不妨就用这种方式,来进行一场特殊的对话。那么,我们首先跟谁对话?(众嘀咕“文本”。)谁举手来说?说错不要紧,我们可以相互补充,谁先来?

男4:我们可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师:与作者对话,因为作者隐藏在文本背后。这是深层次的对话(板书:箭头)。除了文本和作者呢?

男4:还有编者。

师:既然编者早就与我们进行对话了,那我们不妨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来回应他。好的,请坐。下面我们就来进行对话,从我们的这张图(指着板书)来看,我们可以和文本、作者对话,可以和编者对话,当然,我们内部之间也可以对话,我们是谁?是你,是他,是我。相对于文本,我们之间要不要对话?

众:要。

师:是需要的。过去,我们在第一专题、第二专题都有我与你们之间的,以及你们之间的对话。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模式(指着板书),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虽然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了,但是方向不明,现在将采用多角度对话的方式。待会儿,我们真的展开来了,同学们之间可以再进行对话。那么,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这两种对话方式你可以任选其一。与编者怎么对话呢?你可以用对话栏,因为编者在对话栏里提出了一些问题,所以最简单的对话就是回答他的问题,一问一答。然后,你可以进一步想一想,编者的话能不能有更深一步的发挥。好,下面开始,找到你对话的对象,与他聊一聊。

师:好,对话的对象找到没有?你的是——?

女1:文本。

师:好,行了。你对话的对象是——?

女2:文本。

师:也是文本,请坐。你的呢?

女3:文本。

师:好,文本。你呢?

女4:文本。

师:好,文本。你呢?

男5:文本。

师:好,文本。你呢?

男6:文本。

师:好,文本。你呢?

男7:编者。

师:哦,编者。你呢?

男8:文本。

师:好,文本。你呢?

男9:文本。

师:好,文本。你呢?

男10:文本。

师:好,大部分同学都是与文本进行对话,有一些同学是与编者进行对话,说明大家都已经找到了自己对话的对象,已经有所准备了。下面我们就展开对话,对话的时候你要先说明你是与文本对话,还是与编者对话。好,有请。

男11:我跟编者对话,针对的是第38页的第一个问题“北平是个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但是老舍却写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画面,这是为什么?”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来解释。因为老舍在北平生、北平长,北平的一些生活细节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老舍本人,所以老舍不会借助那些著名景点来写他对北平的爱,而是通过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他对北平的爱与思念。

师:解释得非常好。编者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看是什么?

男11:如果老舍是北平的匆匆过客,他就只能关注到那些大景点。

师:你去过北京吗?

男11:去过。

师:你去过哪些地方?你关注的是北京的哪些东西?

男11:一些著名的景点。

师:是的,我也去过北京,游览过北京的一些名胜古迹,比如长城、天安门、故宫,但老舍有没有写我们看到的这些东西?

众:没有。

师:没有,他写的都是他生活在北平时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东西。好,你是和编者对话的,其实编者已经与文本对话着。“日常生活中的画面和事物”,你能不能说说有哪些画面和事物?在文章中,有哪些句子描写了这些?

男11:嗯……

师:或者说,你比较欣赏老舍的哪些描写出日常生活画面的句子?

男11:第6段,“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还有下面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到“还不愧杀!”这些都是生活中一些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事物。

师:嗯,“花、果子、菜”,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那作者是怎么把这些事物具体化的?你最欣赏的画面是什么?

男11:最欣赏的画面还是在第6段,“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这里就描绘出了北平人日常生活中的画面。

师:同学们,刚才他读的时候,你们的眼前有没有浮现出一幅画面?“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如果你去一趟菜市场,眼前是不是红红绿绿的?第二个画面是,水果进了城还带着层白霜。大家细细想一想,你平时注意到了水果的白霜吗?

众:没有。

师:老舍的观察真的是太细致了!他把这个都写了出来,诸如此类的还有许多,比如,老舍是怎么写韭菜叶的?

众: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师:那个叶子上的泥点,老舍也描绘出来了,写文章细到这种程度,虽然没有铺叙开来,但是就这几笔,也是充满了画面感。你看,有红红绿绿的色彩,有泥点,就在这种画面中,老舍表达出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啊?

男11:想念家乡,爱家乡。

师:对,想念家乡,爱家乡!你还有没有要和大家分享的?

男11:没有了。

师:他的发言精不精彩?精彩,就给一点鼓励,好不好?(众鼓掌)我们继续交流。大家刚刚都选好了自己的对象,下面只要拿出勇气就行了。

女5:我与文本对话,选的是36页的一句话。作者将北平与巴黎等国际大都市作比较,作者说“巴黎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但北平却是动静相宜,像一杯温和的香片茶。

师:这一部分的内容在第4段,大家找到没有?你刚刚概括了北平的特点,是什么?

女5:动静相宜。

师:动和静,哪个特点更突出?

女5:静。

师:哎,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众:动中有静。

师:刚才这位同学用一个词,“动静相宜”,并且点出“静”的特点,较好地概括了文章第4段的主要内容。她的语境意识很强,能够抓住段落的字眼。我备课时看到有的参考资料将北平的特点概括为“既复杂又有个边际”,显得很琐碎;我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主要写的就是一个字“静”。为什么“既复杂又有个边际”这句话没能点出北平最实质的特色?

男12:文章的题目是“想北平”,说明作者写这篇文章主要是用来抒发自己对北平的一种思念与热爱。既然是为了表达对北平的爱,那么文章的每一部分都是围绕这种爱铺展开来的。就第4段来说,如果只是为了写北平也有其他那些城市的特点的话,那么老舍爱北平就不成立,因为他既可以爱北平,也可以爱伦敦、巴黎。由此可见,老舍在这一段要突出的一定是北平独有的特点。文中有一句话,“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这样看来巴黎也是有动有静的,也是具有“复杂”这个特点的,所以“既复杂又有个边际”这句话就不足以点出北平的特点。

师:那按照你说的,北平的特点就在于北平“有边际”了?那这为什么不是北平的特点呢?

男12:嗯……

师:关键这句话是为什么服务的?前面是怎么说的?(等待了一会儿)“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见,相比之下,更符合“静”这个特点的是哪里?

男12:北平。

师:是北平,虽然巴黎也有幽静,但是太空旷了,空旷得没有边际,于是老舍接着写了老城墙,然后是怎么进行议论的?“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又回到本来的那个关键词了吧?这还涉及衔接问题,就是前后之间——当然有些是远距离的,隔了几句的——都在围绕一个核心。我们看下面的句子,“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这样就能有头有尾、首尾呼应,中间只是举了些像“老城墙”这样的例子,所以,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有没有能够明白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众:静。

师:请大家朗读这一节,体会一下北平的静。(齐读)北平的特点,我们终于找到了,那就是第4段的“静”,同学们发现得很准确。不如借这个机会,我们一起把北平的特点找全了,行不行?能不能也用一两个词来概括一下?先写下我们找到的第一个特点“安静”(板书:安静),那么北平还有什么特点?

男13:从第5段可以看出,还有“匀调”这个特点。

师:“匀调”,这个词是针对什么特点的?

男13:布局。

师:如果说第5段说的是布局,那第4段讲的是什么?也就是说,第4段的“安静”是什么方面的特点?

众:环境。

师:一个是环境幽静,一个是布局匀调。那么是不是“匀调”呢?“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这讲的是不是布局啊?

众:是。

师:其实“匀调”也可以换一个词,就用这句话里的一个词,是什么?

众:自然。

师:(板书:自然)北平布局上的不做作,不勉强,一切自自然然。好,下面的特点,我们继续寻找。这个时候应该和第几小节对话呢?(等待了一会儿)看来第三个特点有点难度,那我们先看第6段。第6段写什么?

众:北平的瓜果。

师:用文中的句子说,是——

众:花多菜多果子多。

师:这7个字,能不能和我们前面的概括对称?

众:不能。

师:北平安静、匀调,如果我们接着说,花多菜多果子多,是不是不太顺耳?好像思维上的角度不太一样呀。不妨来换换角度,“花多菜多果子多”是什么角度?

众:(嘀咕)日常生活。

师:嗯,生活,还有呢?

众:(嘀咕)物产。

师:嗯,还可以用什么词?这些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是什么?

众:人文。

师:嗯,人文、生活,都靠了一点边,都有一点这个意思。如果到处都是钢筋水泥,有些地方的绿化就没了。通常我们会说一些城市是“花园城市”,说明这个城市怎么样?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的?

众:环境。

师: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了,北平环境的特点是“静”,那么这里我们再换一个词,想一想是什么?(等待了一会儿)可以不可以用“环保”这个词?当然,我们概括可以多角度,“生活”也可以,其他的也行,比如我们就说“物产”,像巴黎这样的城市物产不多,而北平却又三多。写出了物产的什么特点?请大家用两个字简单概括一下。

众:丰富。

师:丰富,物产丰富。现在我们把这两个字拿掉(擦掉板书:物产),北平的特点是“安静、自然、丰富”,准确不准确?

众:不准确。

师:好,不准确,那我们来换一个词,换什么词呢?谁来补充?(等待了一会儿)原文中有没有这样的词?大家看看,下文有没有?大家看,“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哦,原来老舍写了北平的这么多瓜果蔬菜,是为了说明北平是一个都市,但是不同的是,北平有这样的三多,它是都市,但却更接近——

众:自然。

师:自然!但是我们前面用过自然了,虽然这两者意思不一样,前一个“自然”,是一个形容词,说的是北平的不勉强,不雕饰,不是人为的;我们现在说的“自然”,指的是大自然,更接近自然,如果用我们今天生活化的语言,这里的自然可以用什么来表达?比如,我们说“花园城市”、“绿色城市”、“原生态城市”,那么我们用哪两个字来概括北平比较好?同学们看,前面是“安静”“自然”,那这里可以用什么?

众:(嘀咕)和谐。

师:绿色,大家看看这个词行不行?虽然这个词是一个名词,但更多的时候被形容词化了,我们往往说“什么什么太绿色了”,说的就是一种环保、接近自然的特点,不妨我们就用绿色(板书:绿色)。现在我们归纳了北平的特点,“安静、自然、绿色”,分别从环境、布局和生活这三个角度来概括,而这三个特点都是巴黎没有的,或者说没有北平那么典型的。这就是我们与文本的对话,了解了北平的特点。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这些东西会在老舍的笔下呈现得那么有感觉呢?他是把北平当作什么来写的啊?

众:母亲。

师:母亲。在和巴黎作比较的时候,老舍强调了一个词,是什么?

众:家。

师:家,投入了自己生活情感的家,一种家的感觉,即使这个家是破败的,但也能传达出一种正能量。你不会像看到陌生的地方时候说“这个地方太落后,太贫穷了”,如果你真的生活在这里,你就会说“我们这里的生活很简单,简单中有一种宁静”,因为你热爱它。所以,家的感觉才会使北平在老舍笔下呈现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而其他观光客,比如我们这些去到北平只看长城故宫的人,就只能感受到北平的恢弘壮阔,就看不到我们前面讨论过的日常生活中的北平。好,下面我们继续对话。

女6:我和文本对话。作者反复用了一个词“说不出”,比如第2段结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第3段结尾“可是我说不出来”。

师:一连这么多的说不出,你读出了什么?

女6:嗯,首先我想先说编者的看法,“作者反复地说自己说不出……”

师:哦,你不仅和文本对话,还和编者对话,编者怎么说的?

女6:虽然老舍说自己“说不出”对北平的那种思念与热爱,但是我们在读这篇文章时,都能感受到老舍对北平的热爱,作者把他的爱融于文中的一些生活细节中,无形之中就能让读者体会到老舍的一种深情。

师:嗯,你刚刚表达“无形之中”这个概念的时候好像不太自信,好像你心中有数,但又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是不是这样?(女6点头)那么我们编者也用了这个词“无形之中”,但是究竟是怎么说的呢?你有没有补充?

女6:没有。

师:好,你先请坐,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作者是怎么说的呢?

女7:第2节老舍将故乡比作母亲。

师:将故乡比作母亲,那是通过什么来说出自己的爱的呢?作者对母亲的爱说不说得出来啊?

众:说不出来。

师:那是怎么来表达的呢?老舍是怎么写爱母亲的啊?

女7:“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师:概括一下,就是一个微笑、一个落泪。大家看看,老舍在表达对母亲的爱的时候,用的不是言语,而是表情——微笑、落泪。这是我们与文本的对话。上课的时候,我们说要和文本、编者对话,还要和什么对话?

众:作者。

师:好,就由老师来补充一下老舍。老舍是个著名的孝子,所以,他把自己对北平的感情比作他对母亲的感情,就能够表达出一种真挚。那么,他对北平的感情有没有到了微笑、落泪的地步?文中有没有写?

众:有。

师:什么地方?

众:最后一小节。

师:好,最后一小节,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

众:“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师:最后一句话很短,但是很值得我们去挖掘,其中一个重要的挖掘点就是“落泪”。请大家认真咀嚼这两个字眼。

男14:这里的“落泪”与前文的“落泪”相呼应,通过“落泪”写出了对北平真挚的爱。

师:为什么不是写“微笑”而是写“落泪”呢?就像母亲不健康了,他落泪了,那这里谁不健康啦?

众:北平。

师:这篇文章的背景没有标明。1936年的北平城,可以说是“黑云压城城欲摧”,日本人的铁骑已经要践踏上去了,所以如果把国家比作母亲,把北平比作母亲,那他现在有没有“微笑”的理由啊?

众:没有。

师:“落泪”,包含着民族的忧患意识。这层意思是怎么来的?联系背景,就要与老舍这个作者对话,要“知人论世”。我们再看最后一个句子,除了呼应前文,表达对北平真挚的爱和担忧之外,还可以怎么欣赏?

女8:这是一个简单的感叹句,却把自己对于故乡的浓浓情意表达了出来了。

师:这是从内容上来看的,“真想念北平啊!”那从技巧上来看有什么特点呢?

男15:直接抒情。

师:对。另外还有个什么作用呢?“真想念北平啊!”还跟什么前面有联系?

众:题目。

师:所以说,这里还有一个作用——

众:点题。

师:最后一小节有三个鉴赏点,一个是呼应前文“落泪”;二是点题;三是直抒胸臆。这么一句话就有这三个点。我们批注文章就是要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要找到这三个点,体现你的真知灼见,体现你的语文素养,而不是读了什么感觉都没有、走过场。再回到前面的“说不出”,作者为什么“说不出”?能不能追究一下深层原因?作者说诗人能不能表达?

众:能!

师:对,诗人是能的,他“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根据这个语境,他为什么说自己“道不出”,也就是写不出来?

女9:因为他太想念北平了,他认为他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北平的爱是说不出的。

师:那诗人为什么能道出来?

女9:因为诗人能用好听好看的字。

师:这里的“好听好看”其实就是华丽的意思。老舍无法用这种大众化的、华丽的甚至说不太真实的语言来表达爱。老舍担心自己用“好看好听的字”来写会矫情,他拒绝矫情,因为他太爱了,所以他只能用什么语言啊?

女9:朴实、情感真挚的语言。

师:我们来看旁边的与编者的对话:“如果能感受到,就说明作者并非没有说,那作者是怎么说的?”

女9:用朴实的话。

师:用最质朴的、最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最真挚的情感。作者用如此质朴的语言表达如此深厚的情感,那么我们来看一看作者的感情究竟有多深,深到什么程度?请同学们从2、3两节中找出具体的句子。找到一句的都可以说说。

女10:我不能爱上海和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师:那这个爱是怎么表现出来的?通过什么手法?

女10:对比。

师:还有吗?

男16:在第2节,“而是整个地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

师:与我的心灵黏合在一起了,融为一体不可分了。还有第3节说“它在我的血里”,刚才是对比,现在是直接来说。我与北平心灵黏合,不是别的地方,是心灵、内心。我的性格、脾气也受她影响。这个城市在我的血里了,你看感情深不深啊?就是因为深到极致,所以他才说“我不能爱上海和天津,我心中有个北平。”就是因为在心中,所以他不能用“好看好听的字”,只能用质朴的语言,只能用“落泪”表达出来。刚才同学说的对比,我们再来说一说。整个这篇文章,对比多不多?

众:多。

师:从第4节一直到最后一节,基本上都是。比如跟伦敦、巴黎来对比,其中对比的最多的是哪座城市啊?

众:巴黎。

师:因为巴黎在那个时代是最时尚的、最繁华的,可是在老舍看来,北平比它还好。看的角度不一样,巴黎再好,也只是个旅游胜地,而不是我的家。这是本质区别,标准不一样。家再穷、再落后,内心也是对她很爱。大家深究一下,为什么作者用了那么多的对比?没有对比,北平的特点是无法显示出来的。哪怕水果,以美国用包装纸裹的橘子和带霜儿的玉李对比,用了这样一个词“还不愧杀!”对比更加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我太喜欢北平了。就把北平的那种特色、个性写出来了。作者正是抓住个性、特色来写,而没有只关注表象。我们看到的北平的表象他都没有写,而是洗尽铅华,留下的都是普普通通的、寻常的画面。就像刚才一个同学提到的,老舍选取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画面。在这样一个深爱北平的老舍眼中,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花一草都很亲切。最后有这么一句话,倒数第二节“从它里面说,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实可以‘悠然见南山了的。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为什么他不写表象,而写朴实的事物呢?因为老舍本身就是个贫寒的人。老舍的儿子——舒乙,曾用五句话突出老舍的特点:1.他是北平人;2.他是满族人;3.穷人;4.他差不多有10年生活在国外;5.他生于19世纪最后一年,在60年代去世(文革时,在北京太平湖跳湖自尽)。老舍是不是北平人?是不是穷人?他眼中的北平是不是破城墙、蝌蚪、河边、牵牛花?是不是寻常的朴素的画面?每一个景物都打上了作者的烙印。我们写作文,写故乡、校园,要不要抓住故乡、校园的个性来写?要把自己的个性带进去,写出特色。这篇文章学完了,你有没有收获?

男17:写故乡要有真情实感,要写不同、有个性的地方。

师:你这是从写作的方面来谈的,非常好。

女11: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文章的句子。

师:对,还有要抓住北平的特点来写,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啊?

众:对比。

师:手法是很多的。这就启发我们写文章的时候,要能够扣住事物的特点,用多样化的手法进行描写,更能突出事物特色。下课!

4.《想北平》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

【课前预习】

1.你所了解的老舍;

2.阅读文章,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从几千年前的诗经采薇,到现代作家韩少功我心归去,从外国的荷马奥得赛到中国柯灵的乡土情结,无不都体现了家园之思确实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一个主题。看来“月是故乡明”是我们人类恒久的烙印。老舍先生一生有42年生活在北京,偶一离开,即念念不忘他的北平。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想北平》。在初中我们已经结识过老舍先生,同学这次也又去查找了他不少资料,相信同学一定知之不少。

明确: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文本研习:

1.“想”。(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2.老舍先生对北平的那种说不出的爱他甚至与他对那个人的爱相提并论?

明确:对母亲的爱。老舍先生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这其中的爱可见是多真切和深沉了,确实要超出常人几分。颇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3.当然这说不出的爱还有他的原因。“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于是,老舍先生决定写出“我的北平”。

4.何为“我的北平”?请同学找出书中文段来品读。

明确:“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第二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三节)

5.尽管老舍先生说他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但他又不是诗人,他将永远道不出他的爱。但所幸我们还是看到老舍先生笔下的“我的北平”。

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

(1).“写什么”

写什么(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

布局合理

贴近自然

(2).“怎样写”

衬托手法:

巴黎热闹<——>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儿”

美国的橘子<——>北京的玉李

(3).点评老舍先生的“我的北平”。

你也许没到过北京,但跟随着大师的文字,恐怕你也仿佛来到了那皇城根底下了吧。你最喜欢什么样的文字与意境?说说为什么。不妨我们与大师对对话吧.这样的一个北平,难怪作者说到最后,“好,不要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明确: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4)既然是“我的北平”,从他的北平中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我”?

平凡、淡泊(平民气质“采菊东篱下”传统文人的陶氏情结)

三、拓展阅读:见课件。

5.《想北平》课堂实录 篇五

导入:北平是个令许多人魂牵梦绕的帝王之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想北平》,看看令他如此挂念的北平是个什么样子。

师:首先由我和一位同学一起来朗读这篇文章。在欣赏完文章之后,请大家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文章的大致结构。(电教手段:播放《小夜曲》,师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诵。师读1、2、3段,学生读4—8段。)

(读完)师评:这位同学朗读的很好,她特别注意到北京的儿化音,如:“空儿”、“差点事儿”、“白霜儿”等,还有“哼”这一字读的也很到位,感受到北平对他根深蒂固的影响,渗透到文章德望每一个角落。

好了,下面该由同学们畅所欲言了。

(举手)生:我感到了老舍对北平的真挚的爱。师:文中哪些词句可以说明。生:“可是,我真爱北平”,“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师:你找的很准,还有谁来谈谈。

生:作者通过北平与国外其他城市的对比来说明对北平的爱。

师:也就是表现了北平的与众不同,那么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它的与众不同? 生:第四节到第六节

第四节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北平的动中有静。师:“动中有静”!很好,这个词被你找到了。

生:第五节也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平在布置上的匀调。第六节到第七节讲到了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

师:花多菜多果子多,也就是说生活在北平有何感受,能用文中的语言概括吗? 生:“这就使人更接近自然了” 师:对,就是接近自然。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的质朴自然,接近生活。比如:第六节中“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

师:讲的很有道理

(总结)经过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文章的思路 1---3段:我对北平的印象与感情。

4—7段:从北平的建设、布置、生活环境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 8段:表达感受——想念北平。

三,师:请大家再读文章,读完以后我还要请你们谈感受。关于感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

(1)你感到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得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那么请提出

(2)请划出文中能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说明原因。(3)请对文章的一些手法作出评注(学生大声朗读)

师:同学们可以就任何一点谈谈你们的感受

生:第四节中“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也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我喜欢这句的描写,他表现了北平的生活环境的快乐舒适,让人很容易平静下来享受这份宁静。

师:很好,那么上一句话“自然,那里也有空旷——不像北平那样既———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你们是如何理解的。生:摸着老城墙能让人感觉到踏实安全。

师:对,只有在踏实安静的环境中,人才能享受到那份宁静快乐,实现无欲无求。生:我觉得第二节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一件事讨他——,在我想到———近乎这个”

首先,这段很令我感动;其次,这段文字采用类比的手法表现了我对北平的爱。这是一种用语言不够表达但又难以割舍的刻骨铭心的感情。

师:那么同样在第二节中“而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支支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这只有说不出而已”对这段话是如何理解的?

(引导:想想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历史反映在什么上面)

生:作者所爱的北平是那一段能触动作者心灵的历史,从风景名胜可以看出

师:你的思维很活跃。这段历史也就是能代表北平的底蕴和内涵的历史。从能折射出北平历史沧桑的那些名胜看出。所以,作者讲到了什刹海、玉泉山

生:我喜欢第三节中“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句话。因为他把那种无法用语言只能用心去感受的爱,形象化成像音乐一样动听,像图画一样悦目,让我们可以感知的。

师:分析的很好,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同意

生:刚才那位同学讲到对爱的感受说明北平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无可取代。不过,我想再补充一点:同样在第三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所赐给的”。

这段话说明北平是孕育老舍成长的地方,我的一切都是她所赐的,同样也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刻骨铭心。

师:大家谈的都不错,那么有谁还能提出一些问题来吗?

生:老舍在文章的四五段将北平与巴黎、罗马等国外城市进行对比,但是北平也有高楼大厦、风景名胜。为什么作者只拿北平的“动中有静”“环境布置的匀调”“生活接近自然”与他们相比?难道国外的城市不好吗?

师:这位同学很有思想,她的问题提出来了,有哪位同学帮忙解答/ 生:我认为与国外城市相比的这些方面都是作者所亲身经历的事物与生活。他们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了‘

师:对的。还有别的补充吗?比如在第七节中讲到了老舍的生活。生:第七节中讲到老舍的生活是贫寒的。所以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

师:你一针见血。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那么他看到的就是“自然”“布置匀调”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

我还有一个问题:作者多次在前面提到过“我说不出”但后面又不绝如缕的说了出来,两者矛盾吗?

生:不矛盾。说不出是因为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出来,说不出来是为了强调对北平爱之深,诉说很多还是为了表达对北平的爱,所以两者殊途同归。

四 背景:(投影)本文写于1936年,那个时候即将爆发抗日战争,由于国家的动荡不安,许多国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老舍也再所难免。这时的他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北平辗转于青岛、武汉、济南等地。此篇文章就是他在青岛所作。

师:根据文章的背景,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此想念北平的老舍是个怎样的人?(请从文章中找到依据)

生:从第三段的最后一句“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作者强调“我的北平”,最后一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表现作者是个感情专致的人。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追求恬静、平淡生活的人。

文章的第7段“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者~~~~享受一点清福了。”说明他和陶渊明一样虽然国家战争不断,物质生活贫乏,但是无比热爱自由崇尚自然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不喜欢刺激,追求平和心态的人易于满足的人。比如:第四段“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师:很好。香片茶代表北京那种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大家讨论:我可以看出老舍是一个不爱战争,感情专一,淡泊无欲无求的学者。

那么在《老舍自传》里有一篇《望北平》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干嘛去挤车挤船的受罪呢?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写了一首“乡思”七律来结束这段八方之雨。《乡思》: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一带文章千古室,余年心愿半庭花!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羊斜。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鸭。

6.《想北平》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感受老舍的写作特点与语言特色;

2.了解散文的衬托、对比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3.结合对话栏,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鉴赏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对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的理解与远离故乡的游子的乡愁的体会。

2.相关散文写作方法的应用

3.文本的主观性和读者的个人体验结合点的把握。

三、课程类型与教学模式、方法

课型:新授

教学模式、方法:诵读法,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讨论法,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想,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点评法,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四、教学用具与媒体

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与时间分配——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

1、导入

上课~~ 今天很高兴由我来给大家上这一课,首先请大家先欣赏一首歌。播放《橄榄树》,PPT上显示歌词。

同学们知不知道这首歌是谁写的?(三毛)那么这首歌写的是什么内容呢?真的只是写橄榄树吗?(实际上写的是流浪在他乡的人对故乡的怀念。)

故乡一直是中国人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文人以及艺术家这么喜欢故乡这个题材?(充分了解、感情真挚、乡土情结)是的,就是因为这些原因,故乡这个简单的词语才能够源源不断地供给作家们灵感。

那么同学们还能不能想到一些有关故乡的诗歌、散文或者是歌曲?ppt上举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和故乡有关的,请大家把书翻到49页,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眼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老舍,有没有同学读过老舍的作品?你们知道老舍还写过哪些作品?那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老舍。ppt上老舍资料。

首先给大家播放一段视频,你们可以跟着默读,也可以闭上眼睛认真听。

2、题解

听完整篇文章,你们能不能告诉我,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是不是作者想北平、爱北平?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想北平》,为什么要用这个想字,如果换成爱北平、写北平,这样好不好?ppt(不好,想这个字有眷恋、怀念,感觉悠久绵长,比“写”多了一份深情,比“爱”多了一份沉淀和内敛)

1、“想”字好,“想”源于爱,流露出作者对北平真心喜爱。比“写”字更直抒胸臆,掺入主观情感,深沉而又真切,同时也表明老舍要与读者分享他对北平的想念。

2、这篇文章是作者在青岛写的,而北平形势危急,空间上有了距离,作者只能用文章表达对北平深沉的想念和真切的爱。

其实整篇文章都是写老舍对故乡的爱和怀念,我们就根据这个主题来划分一下文章的主要结构。文章围绕爱这个字写了怎样的爱,爱什么,和怎么样写爱,由此划分为三个部分。

我爱北平,这个爱说不出(1—3小节)——北平城与众不同的特点(4—7小节)——我真想念北平(我们首先来看 介绍一下这篇《想北平》的创作背景。PPT 本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里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相关历史事件

*1931年,“9.18事变”,东北沦陷。*1935年,华北事变,平津危急。

6、总结

好的,整篇文章我们现在都读完了,那么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又是什么呢? 1.修辞上善用:类比、对比、比喻等手法 这个我们之前已经讲过了 2.京味儿十足 3.语言真切质朴

都说文如其人,那么大家能不能根据这篇文章来推断一下老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由回答)

这篇《想北平》只是老舍众多怀念故乡文章当中的一篇,现在我们来看看老舍写的另外一篇,是一首小诗。Ppt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其他人是怎样写故乡的。

7.《想北平》读后感 篇七

先说三处改。第一处改是在第一小节里。原文是“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我没有办法”。改文为:“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有办法。”这里,原文“单摆浮搁”一词很生僻,《汉语大辞典》没有收录,也不见《辞海》,我曾托人请教了一位老北京,这位老北京说这个词是北京方言,意思是“没有什么联系,只是罗列在那里”。改文作“一一”,意思差近。但如何对待名家的著作,要不要保持作品的原貌,怎样看待老舍的语言风格,似乎值得研究。“但要”两字是编者另加的,“但”表示转折,有特地针对的意味,加“但要”两字,语气里似乎说有什么人明摆着要让老舍“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了,会不会有人对老舍提这样的要求呢?显然不会。没有人要求他这么做,也就没有必要用这样的语气来强调。那么作者要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意思呢?联系上文,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很明确的。上文第一句,老舍用“设若”开头,说“设若让我”如何,作的是假设,第二句没有用“设若”两字,但“让我”两字如前,说明“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乃是假设的另一种情况,所以两句都是虚说,语意是并列的,平添“但要”两字,显然没有触摸到作者的本意。

第二处改在第二小节里。为了能使读者看清问题,仍不烦把原文和改文对照列出。原文: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改文: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改文“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和原文“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所表达的意思差别极大。大家知道,老舍对北平的爱是一种至深至切的爱,这种爱很难用语言来做明晰的表达,他用爱母亲来比譬爱故乡北平,目的也正在借以说明这种爱的深厚真切而难以言传。言以达意,一般意义上,语言是能够表达人类内心情感的,言之所以不能尽意者,意真挚而深切也。一笑一泪或许可以传达人类某些特定的情感,但一笑一泪足以传达而言语反倒不能传达的情感却不能反证这种感情的真挚深切,安有一种深厚的感情语言难以传达,只“一笑一泪”就足以传达的!?另外,从文意看,老舍说一笑一泪“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其用意也不在说明作为表达情感手段的语言不如一笑一泪那么富有表现力,他想强调的只是他爱故乡深厚至切,难以言表。一笑一泪之所以“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正是它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把作者内心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怀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出来;一笑一泪之所以不能“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正说明了作者内心的情感的极其深切难言。语言无法表达的感情,一笑一泪就把它表达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用得着作者在那里费神费力么?

第三处改动在文章的第六小节里。这处改动之固陋很让人感到有些惊讶。原文是:“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改文则为:“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为什么要这样改呢?揣摩编者的意图,很可能是考虑到结构上的前后连贯。因为后面有“带霜儿的玉李”,从连贯看,前面自然是“包着纸的橘子”。但这种简单的思维却把原文的诙谐和幽默给彻底荡涤了。我们都知道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采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取决于表现什么样的情感内容。老舍盛赞故乡玉李的新鲜,他要表达的是他对故乡无比深厚的感情!故乡北平是一座古城,然而身居城里却能够吃到刚从地里采摘下来的蔬果,这是北平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老舍深爱北平,并引以为自豪的原因所在。橘子遇到玉李会“愧杀”,使用的显然是拟人手法,“美国的橘子包着纸”用的是主谓式,化被动为主动,生动地描画出了美国的橘子刻意装扮自己的滑稽形象,生动地反衬出了带霜儿的玉李的新鲜可喜,这种意趣和效果又哪里是“包着纸的橘子”刻板陈述所能够表现和达到的?无视内容,胶柱鼓瑟,竟至于此!

顺便再说说三处删。第一处是在第四节“巴黎更近似北平”之后,删去了“——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从破折号的使用来看,被删去的那句话作者是试图用以对“近似”作解释的,意思是巴黎和北平的“近似”不是一下子能够说得很清楚的简单的近似,要拉扯得很远才能说清楚。这个解释说明了巴黎跟北平近似的特殊性,免得读者产生简单近似的误解;第二处是在第六小节“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之后,删去了“对于物质上”几个字,这几个字是一个句首状语,从文章来看,它是文意的过渡标志,标示着下面的文字说的主要是作者爱北平在物质方面、生活方面的缘由。老舍是明朗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老舍自然清朗的艺术风格。第三处也在第六小节,编者在原文“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之后删去了“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一句,这句话意在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对简朴生活的热爱,反映了老舍自然质朴的生活情趣,和下面“……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连成一气,目的不在只想表现花草的“价廉”。上述这几句话被编者删去,读者很难理解里面的用心。行文固须简练,但简练的目的也在达意,简练而有损达意,只能算是一种不得文道的“苟简”,又何谈艺术的匠心呢。

上一篇:公司的2019发展思路下一篇:九年级物理教师上学期期末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