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下乡工作总结

2024-10-11

送教下乡工作总结(精选12篇)

1.送教下乡工作总结 篇一

“送教下乡”活动总结

为了提高村小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使我们完小的孩子也能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4月22日,在市教育局的关于“送教下乡”号召及王小鑫校长大力支持下,镇中心小学教研室学科带头人一行对我校开展了“送教下乡 手拉手”活动。此次活动由中心小学汪校长亲自带队,教导主任张主任、教研室敖主任。重溪小学黎芸老师和我校教师罗时彬。他们带来了五年级的数学《最大公因数》、五年级语文《梦想的力量》二节课。课前老师精心准备,用活动模板、小卡片等“原生态的教学手段”给水口小学带来了清新的二节课。下午,敖主任与参加本次活动的各位领导席及村小各听课老师坐一堂进行了教学环节设计及围绕新课程特点的针对性互动活动。

会议上敖主任就这次送教下乡的意义及要探讨的问题发言。

首先感谢两位老师的精采的上课,本次活动的内容其中让我们值的深思的一点是。语文课教学中如何中处理教材,课堂教学当中的机智,方法指导。教学中如何处理机智。比如,我的课这样上,但学生出现情况,那就要换个方法搭桥,及时处理。会议上敖主任对罗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他强调,课上学生的读很重要。而罗老师让其中的一位同学读,且读的非常快。我相信那位同学肯定是位成绩挺好的同学,能读的那么的流利。但是,班上其它基础较差的同学我觉的他们肯定看都看不过来。与其这样还不如让全班都小声的默读,这样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课文的初步学习。所以,关于这点。让一位成绩较好的同学快速读,没有照顾到大部份的同学。但是,罗老师的课在整体上而言,又上的十分精彩。课中同学们的读非常充分,对课文的剖析也很到位。

敖主任也对黎芸老师的课进行了总结性的点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辅导,在课上就要充分体现这点,要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老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加强学生回答问题的引导。学生错的一定要指正。如课上学生板书“15和20的因数”学生只写“

1、5”。这样写不行,而因该强调正确的写法是“15和20的因数:

1、5”,因为这才符合因数是有相对性的特性。

教导主任张主任也进行了总结,如罗老师的课上。课后问学生,今天的课后你学到了什么。生回答:“比平时认真好多。”

问:“你学会了什么?” 生:“没学会我还回答的来吗?”

可以看出,罗老师为上这节课准备的好多。教师问题多,一问一答。教师引导多,学生独立思考少,放不开。

汪校长也就罗老师的课发表讲话。罗老师的课学生读的较少(我认为)课中教师的讲解还是多了,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一位同学讲到“健康生命”是对的,你给否定了。课文重点是感受,这种帮助别人的爱心,而不是讲解课文,应从他实现梦想这三个步骤的过程,是什么给了他动力。黎老师的课上学生展示匆忙,黎老师很想教更多的方法,但又没有一个衙点。技巧,方法都是练出来的。

其它教师也都一一的对罗老师和黎芸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我校周校长就对罗老师的课进行评价。学生的基础很差,这点我是很清楚的。但我发现罗老师对待差生比较重视,符合现在教育改革的目标:“公平对待学生。”课堂结束的时候让学生都说说自已的梦想。结合实际进行谈论感受。

本次活动中我校教师受益良多,我们学了不少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为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起作一个非常好的指导作用。我想信,我校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当中能更胜任现在的教学工作。

对这次“送教下乡”的活动中。也引起我们全体教师的一些思考。

一、送教送什么的问题。如果仅把送教下乡活动理解为让城镇学校的一节优秀课到乡村薄弱学校去演示一遍、并想以此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话,那就送教下乡活动的根本目的来说,一般是很难达到的。因为这种杯水车薪的行为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所以,我认为有效的送教下乡活动,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送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基本问题的深层次本质和规律的观念,是教育的灵魂和根本性的指导思想,所以,向这些学校和教师传递先进的教育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2、送教学经验。教学经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得来的一种知识或技能,它往往需要有较长时间的积淀,是教师的宝贵财富。所以在送教下乡的活动中,向他们传递一些先进的教学经验,对于提高相对薄弱学校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整体教学水平,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送教学方法。如果把在送教下乡活动中传递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看作是一种理性的、抽象的行为,那么教学方法的传递应该是感性和具体的了。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教学方法是否先进、得当,将直接关系到教书育人的质量。所以,教学方法的传递是送教下乡活动中的重头戏。执教老师要借用课堂这个载体,运用现代教育理论,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直面听课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过程,让听课教师从听课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和感悟,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一点在本次送教活动中尤为突出。

二、送后的延续问题。就送教下乡活动的时间来说,一般是很短暂的,它不可能一下子解决许多的问题。所以,要发挥送教下乡活动的最大效益,还必须做好活动后的延续工作,如被送教校领导要组织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让大家谈谈参加活动后的体会和收获,促使大家对活动精神的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还可组织有关教师上一些尝试、创新课,把学到的、领悟到的东西进行具体实践应用真正达到送教下乡“送去一堂课,带动一个面”的目的。

绕二水口小学

2010年5月4日

2.送教下乡工作总结 篇二

一、领导支持, 学员刻苦

各乡镇教育办的领导对我们教师均积极支持, 迫切要求我们为当地的学员传授更多的文化知识。比如东荒峪镇的韩卫民校长和新集镇的王志华校长, 他们不仅要求我们要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各学员, 还要求我们指导学员撰写实习日志和实习实训等;滦阳的杜秀成校长十分关心学员, 我们每次上课他都在教室内和学员一起听课, 主动向我们了解每位学员的学习状况。更让我感动的是听课的学员们, 每次上课之前, 大部分学员就很早在教室等候了, 有的学员距离教学点比较远就起早来;有的女学员把小孩带来, 叫孩子在外面玩而自己却在室内听课;有的农民工不上班请假来听课。他们每个人在听讲时都很认真并做着笔记, 基本上能够紧随我的授课思路, 积极配合课上教学工作。课下学员们积极与我们讨论交流, 有的学员还向我要电话号码, 目的是通过电话咨询更多的文化知识。看到求知若渴的学员, 我感到由衷欣慰。

二、学以致用, 惠农增收

通过我们送教教师授课, 学员们学到了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 他们学以致用, 有的能辅导孩子的文化课学习, 特别是在农产品增产增收方面收到了显著效果。比如:农艺专业的学员学习了果树的施肥、浇水、整形和修剪等知识, 他们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去, 使得各乡镇的大枣、板栗、苹果、梨、李子、栗蘑等农产品的产量迅猛增长;养殖专业的学生将学到的饲料的配比、疾病的防治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使得我县的畜禽、奶、蛋等农副产品产量也大幅增高。面对收获的喜悦, 各乡镇的学员露出了笑脸, 对送教下乡活动赞不绝口。

三、艰苦奋斗, 自我锤炼

授课地点是各乡镇中学, 硬件设施较差。有的学校在冬季没有暖气, 虽然乡镇校长把电暖风搬到教室, 教室内温度还是很低, 有的教师上完课后就冻感冒了, 有的甚至把脚都冻成了疙瘩;有的乡镇路途比较远, 虽然学校派车接送, 但是依旧颠簸劳累;有时候自身身体条件欠佳, 但是无论怎样, 出于责任与义务, 自己从未请过假。同时, 面对这些基础差, 文化底子薄的学员自己也从没有厌烦心理, 上网钻研教材, 认真备课, 采用通俗易懂的授课方式让他们容易接受, 做到有针对性地给学员授课。所以, 经过送教下乡教学活动, 也锤炼了我自己, 磨炼了我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与时俱进, 任重道远

我们国家, 农村人口居多, 在重视知识方面有时不如城市, 再加上目前的就业形势, 使得农村的孩子上大学的机会较少, 从而导致农民工增多。农民工文化底子薄, 综合素质较差。要想使他们跟上时代的步伐, 实现农村、城市的全面发展, 我们就必须用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 从而使之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只是, 由于教育设施的不完善等原因, 送教下乡的路上, 我们任重而道远。

3.送教下乡管理四环节 篇三

——建,即选好点,建好班。这是开展送教下乡的基础性工作。把握的问题主要有4个。一是坚持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即坚持开设的专业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农业开发、技术推广项目相结合,突出蔬菜和养殖等高效农业或新兴产业建班,实行分片集中就近招生,教学班一定要建在村里或园区里,学员上课不超过5里地。二是坚持适度规模、稳步推进。每县的学员规模一般控制在100~500人,开设专业不超过2个,每个班50人左右。初期时办2~3个班,然后由少到多,宁少勿滥,保证不出问题。三是考虑交通比较方便,离县城距离比较近。四是要健全班级组织机构,要完全按照全日制的班级和学员进行管理,统一编班,统一管理,每个班级要配备双班主任或辅导员(村干部为班主任,农广校老师为辅导员),设立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等。

——管,即加强整个送教下乡工作的管理。主要包括4个方面。一是健全和完善送教下乡教学管理制度。根据送教下乡办学特点,农广校重新修定完善了20多项制度,包括《教学管理规定》、《考务管理实施办法》等,对教学点、教学、学籍、考务、专兼职教师、班主任、学员、教学档案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并明确了各级分校的工作职责。二是严格教学督导检查。送教下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落实教学。为了保证教学的落实,农广校强化了教学检查与督导,成立了教学督导体系,在学期全过程各时段,通过突击实地检查、电话查访等方式,对全省各教学点进行了全面普查和抽查,总的来看,教学落实情况是比较好的。三是加强助学金和免学费的管理。农广校对涉农专业免费教育学生管理和资金申请及使用高度重视,认真负责,对于学生学籍、资助和免学费等工作,对教学班组织不力、教学计划落实不到位的教学班,坚决停办撤班,对上课考勤不达标的学生,坚决予以劝退。四是健全教学过程的档案资料。

——学,即教学,抓教学环节的落实。教学是整个送教下乡的核心工作,是硬道理。主要抓好4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一支送教下乡的师资队伍。要落实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需要有一支符合办学规模要求、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来支撑。农广校要求开展这项工作的县校的专兼职教师必须配备到40人以上,其中农广校专职教师不少于13人。充分发挥农业部门专家聚集的优势,选聘行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名师授课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下大力做好农广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选派专职教师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师资培训,并组织基层专职教师开展教学大练兵、教学能手大赛、说课比赛等活动,2010年农广校举办了全省教学能手大赛。这些措施有力地提升了农广校的整体师资水平,促进了全省农广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开发和选用适合送教下乡的教材。河北省教育厅2011年组织力量编写了一套针对涉农专业送教下乡的教材,很受欢迎。这套教材的特点就是学用结合、理实一体,形式活泼,适合学员边讲边练、边学边干、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三是打破传统的施教顺序,按照动植物的生长周期科学安排教学进程。四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教学。可以根据种养专业的特点,采取课堂讲授、光盘视频辅导和田间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授课。保证每周平均有两天半上课,农忙时多上实用技术课,农闲时多上公共文化课。

——用,即学用结合、学以致用。送教下乡招收的学员基本都是职业农民,都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养殖项目,对这样的学员既不能以普通学生来看待,也不能以普通农民来看待。通过组织他们参加集体学习,应当使他们率先应用新品种、采用新技术,成为当地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业技术推广员。这批学员生活在农村社会,并直接从事着农业生产,现在接受全面系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和科学知识及专业技术都有了新的提高,他们应当在农村社会发展中,成为新时代、新风尚的模范,成为生产经营和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河北省农广校

4.送教下乡总结 篇四

11月13和14日,我很荣幸地参加了黔东南州教育局举办的“优秀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学习活动。本次学习有于月红、杨文燕、文正芬、周琴四位骨干教师为我们做现场观摩教学及专题讲座。课堂上四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对学生的引领能力及操作教学设备的娴熟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四位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师生激趣互动、知识拓展及学生素质培育贯穿始终,对我的启发很大。教育局领导还安排了本县傅萱老师的一堂观摩课。我想,领导的意图应是让老师们在听课中发现我们与名师间存在的差距吧。

纵观这几节课,名师的课如行云流水,润物无声,相比我们教师的课却是生硬死板,花哨无实。现就谈谈几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1、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体现

在三维目标的确立上,应该说我们的教师没有问题。和名师比,我们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只停留在纸面上,不能深入的领会,从而造成在教学的过程中落实不到位;反观名师,是把三维目标进行内化,抓住重点要落实的教学目标,细化为几个小的教学目标,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去落实,在知识的传授和生成过程中不着痕迹地达成目标。可以说,名师课堂中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是围绕着确立的目标在展开教学的。

2、教学思路的设计和课堂结构的安排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上一步步去落实,各个教师在这方面都有所体现,但我们做的却不能尽如人意,显得层次凌乱,结构松散,教学目标不能得到落实,并且在引导学生时往往会出现老师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名师的课在开课的环节与学生进行对话,意在引起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样做既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解除了师生初次见面的陌生感,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师在谈话间也是在了解了学生大概的学习情况,为下步的教学打下基础。周琴老师在上五年级的习作指导课时就是通过一个个看似无关的问题逐步引到了习作内容上。于月红老师更是在让学生背学过的古诗中不知不觉的由题目的相像而进入了新诗词的学习中。在互动 的环节中,于老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翁媪之间的相媚好”“醉”“吴音”这几个情境,使学生在生生,师生的互动之间理解了内容,深化了感情,从而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分析

知识点要靠教师去讲,但是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手段,是没有固定模式的。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把关键词句罗列出来,让学生顺着老师的牵引,一句一句地学,一段一段去理解,这种方法条理清晰,知识点一目了然,在我们现在是较普遍,也是教师喜欢用的一种,但它最大的弊端是要点是教师给总结、提炼出来的,学生是被动的接受,学生没有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没有体验知识形成的快乐,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是被动的,是教师给个拐棍然后被牵着走的,主动性发挥不出来,知识的记忆当然不牢固。正因为这样,学生思维始终处于封闭状态,造成学生思维不积极,探究不深入,视野不开阔,知识面狭窄的现状。名师在这方面做的和我们大相径庭,从始至终都没有给出本课的知识点,而是巧妙地把知识点分散在各个教学环节当中,积极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在活动中愉快地掌握了知识。一堂课下来,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4、教学效果上的分析

一堂课的好坏最重要的标准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名师的课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积极思考,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了进步和提高,教师有效地利用40分钟,学生学的轻松。我们的课包装华丽,运用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表面上学生参与了学习的过程,课堂上气氛热烈,但静下来想想,学生们就像在演一出教师导好的木偶戏,主角是老师,学生是老师手中的木偶,他们不需要去思考,行动是老师提前设计好的,只要跟着做就行了。试想,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能有什么发展呢?

上一节这样的课,教师们都说太累。是啊,我们的教师把精力放在了备教材、备教参、查资料、制课件、“背”教案、“背”导语,演练各个环节,付出的辛苦是平时一节课的数倍,课堂上教师不停地讲,不断地指挥学生,能不累吗?而成效却是微乎其微的,老师们厌倦是理所当然的。

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

这次送教下乡培训活动让我获益良多,特别是跟全市的中小学老师在一起探讨研究,如何真正的走到学生中间,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如何真正的以人为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让我们思考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去把握这个“爱”的范围。

我非常欣赏教授说的“要做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怀者。”其实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往往教师却只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缺乏对生命、精神的关怀。我们要知道教师不是学生的生活保姆与知识供应商,而是学生的精神成长的关怀者;他的职能不是提供给学生什么,而是使学生发展自我的智慧创造各种机会与学生一起成长。因此我认为,教师只有关怀学生精神健康成长,才有可能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才不会产生虚伪的结果。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怀者。所以我认为:

一、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做个终身学习者。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习者。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教师应向个性化、研究型、创新型教学发展,通过教学实践—反思—研究—升华,培养科研意识,对教学问题跟踪研究,使之课题化,并总结成果,形成个性和特色的理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理论支撑。

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个思考的实践者。

对于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语文工具性的偏失、教学目标阶段性不明、字词教学的忽视等并没有做深入的思考和变革。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教师,必须是个思考的实践者,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为,为有最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我们的教学活动,才有可能做到“省时高效,整合简约”

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服从于、服务于学生的学,当好课堂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信任儿童,相信儿童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儿童,俯下身子看儿童的生活,平等参与儿童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儿童,调动儿童的思维参与,儿童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开展教学活动。

让我们在工作中充分给予学生关心、理解、尊重与信任,真正地做好学生成长的精神关怀者吧!让这次培训能够真正的体现并运用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吧,学习告一段落,但留给我的却是深深的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使学生和自己都得到更大的提高和发展。

5.送教下乡工作总结 篇五

> 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发挥典型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改变了过去的教研指导方式,将教研重心下移,面向比较偏远的山区乡镇;到课堂上、师生中,了解农村学校在课改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教师课改中的困惑;......整个活动中,教研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调研、教研与教师培训相结合,发挥典型教师传、帮、带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教研工作的实效性,有效促进送教和受教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推动新的课程改革,送教下乡活动效果显著。

一、实现了送教者与看课者的双赢

本次送教两个乡镇-------吉洞乡和八会镇,语文五节,数学五节。两个乡镇的 名教师参加了观摩。课上送课教师精彩示范引领,课后教研员精当的点评,同时改变“一言堂”的局面,看课者也积极参与研讨,送课教师与教研员针对困惑的问题,做了具体的指导、热情解答,多角度、全方位为教师充电。

通过送教活动同时还历炼了一批年青教师,送课者深有感悟,此项活动创造了磨练自己的机会,积累了许多借班上课的教学经验,有利于自身专业化的成长。作为一名研究型教师,语文学科孙轶老师积极投身于语文课程改革,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和实践,探索出预习——汇报课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她曾经多次送教,课后,她非常激动地说:“我想看看我的教学思路借班上课能不能行得通。”经实践检验,她从调动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扎实有效的训练,体现了开放的语文教学意识,在乡镇学校,面对陌生的学生不但可行,而且效果不错!这无疑坚定了她本人的研究信心。语文科的陈立贺老师是第一次送教下乡。为了更好的把课上好,她多次和教研员沟通、研究,反复修改教学方案。在李鹤老师的指导下,终于上了一节原生态的、具有新理念的、基层教师能学得来的、有一定高度的阅读课。受到了老师们的好评。

数学科金玲、唐丽媛和徐岩三位教师在翟金环和李春凌两位教研员的精心指导下 出色地完成了本次的任务。

送教下乡活动为乡镇学校送去的是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改信息、科学的教学方法和高超的教学技巧,广大教师在相互交流学习过程中共同提高着。

二、、提高了教学观摩课的可信度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有不少教师对示范课表示怀疑,认为示范课就是表演课。为此我们加强了对示范课的指导,使教学设计具有真实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所以送教教师不受条件的限制,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学生,不管有没有多媒体同样能上好课。参与看课的教师真切地意识到:不可一味埋怨客观条件的差异,“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优化教学设计,充分挖掘学生自身具有的巨大潜能”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语文学科沙岭中心小学陈立贺老师执教的三年级阅读课《陶罐和铁罐》,由于教师在备课时考虑周到。所以,教师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都会唤醒学生的学习的潜能。语文学科沙岭中心小学孙轶老师执教的四年级阅读课《小狮子爱尔莎》一课。语文新课标第二学段(3——4年级)关于的阅读训练重点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词句训练是四年级年段训练的重点。“你是从哪个具体的词句看出来的?”和“看你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狮子的可爱。”的提问,紧扣年段训练重点。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活动紧紧围绕结合课文词句,理解爱尔莎的特点展开。这两问环环相扣,统领学生对全文主要内容的学习,引领学生展开整洁课堂的学习活动。在学生合作中,老师深入到小组了解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接着各小组进行汇报,学生能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谈,学生通过“滴溜溜直转”“把我扑倒在地”“张开嘴让我看”等词体会到了文中的小狮子是一只可爱、乖巧、懂人性、淘气、可怜......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评,扩展学生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示,享受审美乐趣。再通过课前对狮子的印象与书中小狮子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小狮子的关爱之情。最后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给小狮子的话写下来,训练学生写的能力。

三、送教教师认识到自己不仅是教学的践行者,更是教学的研究者

送教下乡活动,搭设了校际间交流的桥梁,促进了校际联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教师的课程视野开阔了,教师学会思考了,教学研究意识也蔚然成风。

孙轶老师在课后反思中这样写到:“这节课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设计课堂提问。教学中过难的问题,要求过高,学生难于回答,失去作答的信心;过易的问题学生学起来没劲。只有哪些学生解答起来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才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通过课前几分钟的观察,发现山区的孩子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就及时调整了教案,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对小动物的认识和看法来谈,再结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情,敏锐地发现、灵活的设计一些学生解答有难度,但又是可以解答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在体现师生互动方面配合的比较突出,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学习,摸索出更适合学生理解掌握的独立阅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乐学、爱学、主动学。”

课后的教研员李春凌和李鹤两为老师从课堂教学模式、课标的体现、动态教学的生成、课堂实效性等方面进行了点评,启迪了教师的思维,提升了教师专业化水平。

四、送教教师的献身说法,使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再抽象

送教下乡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让这些土生土长的“实践专家”献身说法,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沟通,使教师在学习名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语言的同时,逐步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地及时地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和专业知识结构,努力转变和改进教学行为,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语文学科首山乡中心小学马晓晶老师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让教师真切地感受到了如何“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如何在“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对话”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了认识。抽象的教学理念转化为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教学行为。

数学学科金玲老师以尊重儿童个性、活跃儿童思维著称。她送教 年级《 》一课时,为儿童提供充分的时空,注重儿童知识的形成过程。观摩者不约而同产生共鸣:“在金老师的课堂上,根本就区分不出谁是学困生。” 唐丽媛和徐岩两位老师,她们分别送教的年级《 》和六年级《比例的应用》的课堂上,教者时时刻刻把儿童推向主人翁的地位,为儿童提供“做数学用数学”的机会,体现的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本次送教下乡为广大山区教师提供了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育理念的发展空间,实践证明送教下乡活动是提高偏远地区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最便捷、最迅速、最有效的培训方式。

六、因地制宜开展送教活动,凸显实效性。

由于地域差异,校际间的教育资源不尽相同,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基层学校解决实际问题,是教研员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一个内容。

本次语文和数学两个学科认真筛选送教骨干教师,我们不是简简单单的上一节课就草草了事。在送教之前,骨干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并针对具体的送教地点,做出相应的教学设计,不用多媒体的尽量不用,而且在教学之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都在首山一小、二小做了试讲,做到心中有数,用教师看得见、摸得着的、学得来的方法,为教师提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上的支持。

6.送教下乡活动总结 篇六

三合幼儿园——孙佳佳

新学期开学,我被组织安排由小学到幼儿园从教,教学中,虽有同事的指导与帮助,但仍觉得力不从心,第一:对幼教业务的陌生;第二:从未教过幼儿园。觉得纵然有三头六臂,仍然手忙脚乱,身心疲惫。昨天非常有幸参加了洮北区国培(2015)送教下乡的培训,感觉对自己帮助非常大,也是让自己对幼教专业业务学习的一个绝佳的机会。

在上午的培训中,魏海岩校长对这次送教下乡培训任务做了详细的解读,让我们了解了这次国培的目的及对我们的业务学习的重要性;蒋薇美教授为我们做了专题讲座《快乐教师

善待学生—积极心理学的启示》,宛如荒漠中一杯清凉的泉水,在我焦灼干渴之时,让我一饮而尽,身心的清爽,细致聆听了每一个案例,每一个小故事都深有感触,孩子是一个个美丽的小天使,单纯,可爱,而我们教师正如天使的守护者,我们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他们的内心就会善良,就会茁壮成长;如果我们不去了解孩子们的想法,肆意践踏他们幼小的心灵,将来给他们造成的伤害不可估量,因此,我认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为我们的学生着想。同时我们也要怀着平和的心态对待教学,对待我们的学生,那样,教学将不再是我们认为的噩梦,学生也不会认为教师是魔鬼了。下午的培训,我们在第一幼儿园举行,首先,靳喆老师为我们做了送教下乡培训方案的解读,然后由李玲玲老师带我们大家在操场上做了有趣的破冰活动(数数抱团,蹲坐,解心结)在这个环节上,我们消除了陌生与尴尬,然后教研员老师对我们进行了分组,每一组都要设计属于自己小组的海报,在这一活动中,我们相互认识,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尽心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互相帮助,十分团结,在每一小组汇报中,都彰显出每一位教师的才能和不服输的干劲,这也为我们将来的培训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7.重视送教下乡促进当地人才培养 篇七

一、课程设置方面

送教下乡的性质定义为全日制教育, 但它又不同于传统的全日制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既要达到中职层次要求, 又要因人因地制宜。依托省厅颁布的六个教学计划, 送教下乡的课程设定为三大模块:公共模块、专业课模块、实践课模块。三大模块共计170学分, 公共课50学分, 专业课60学分, 实践课60学分。符合中职教育理论和实践1∶1的要求。公共课模块式为必修课, 它可以提高农民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 文明、道德与法律意识, 经营管理水平。专业课模块式是课程的核心。既要体现课程系统性, 又要符合教学点农业特色生产和农村学员的特点。如教学点是苹果产区, 果农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但技术操作不一定都科学, 无法面对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就开发以苹果为例的植物施肥、病虫害防治、果品保鲜与营销以及农村生态和环境保护新课程, 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实践课是送教下乡的重要环节, 一般是在学员自己的大棚、果园、养殖场进行, 在老师指导下, 进行和原来相比更高层次、更高技术含量的生产, 从而取得更高经济效益, 辐射效应也会增强。

二、教学方法方面

在保证全日制教学总课时, 总课程数量的前提下, 教学安排和教学形式呈现灵活多样。

(1) 因时教学。即按照动植物的生长周期安排教学进度。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专业的系统性和课程的完整性, 和农业生产季节性和地域性特点是不相符的。我们创新教学思路, 按照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 采用“理实合一”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 直接讲授当前动植物的生产管理需要的技术, 让学生知道当前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经过一个生长周期的教学, 学员既可以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需的专业理论, 又掌握了科学实用的专业技能。

(2) 教学形式多样。我们在教学形式上不拘一格, 一切围绕教学实际的需要。集中教学时, 把传统讲授知识和现代电教手段结合, 提高了学员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 不只限于教师的单方讲授, 学员自由提问, 教师答疑释惑, 更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场所选择上, 除常规的室内, 更多的是在田间、大棚、果园、养殖场, 教师现场示范, 手把手教学更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此外, 外聘专家做报告, 召开典型农户现场交流会, 对辐射带动区域特色农业发展起到很好促进作用。为配合学员自学, 学校还安排一定量的作业, 定期刊印《惠民文摘》为学员了解最新农业信息和发现致富商机提供了帮助。

8.送教下乡课要立足“乡土”味 篇八

一、挖掘学生熟悉的乡土资源激发兴趣

由于“送教下乡课”不是对自己所教班级进行的授课,教师与学生彼此陌生,再加上教师授课方式的不尽相同,课堂教学的“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既要拉近师生的距离,又要营造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所以,教者必须高度重视“送教下乡课”的引入和对学生信息资源的利用。

笔者听过一节《燃烧与灭火》的送教下乡课。教者授课并未从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入手,而是在充分挖掘学生熟知的乡村信息资源后,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上课伊始组织学生讲“火烧赤壁”的故事,以此引出“燃烧与灭火”的课题,又结合“火烧赤壁”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燃烧需要的条件,接着用诗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明了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教师通过故事,让学生顺利地掌握了燃烧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从故事引出课题到利用故事学习新知,教者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拓展,充分利用了农村学生熟知的信息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二、联系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启发引导

对于“灭火”的新知识学习,教师更是别出心裁,她用彩笔将“灭”字的“一横”圈了起来,连听课教师也恍然大悟:不就是捂住火,盖住火嘛!也就是灭火的第一种方法: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中国汉字的魅力,此处被教师挖掘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而又富有人性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农村学生最熟悉的莫过于灶台做饭。烧水的时候,锅里的水溢出来有可能将炉火熄灭,教者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学生掌握了灭火的第二种方法。教师又启发学生:火烧赤壁时如果没有可燃物,会有这个千古流传的绝唱吗?至此,教师已让学生顺利掌握了灭火的三种方法。

这一环节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从火烧赤壁的故事入手,从汉字造型入手,从乡村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对原来的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将“燃烧与灭火”的知识于无形中传授给了学生,使学生终身难忘。

三、依据农村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要我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也就是已有的认知结构去进行教学。

由于送教下乡课面对的是农村学生,虽然近几年来农村学校的设施设备有了极大改进,教师培训也如火如荼,可农村孩子的已有认知和表达能力与城市孩子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送教下乡课”一定要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备课。通过降低学习难度、控制课堂容量、联系学生实际等来进行教学,才能增强授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不同层面的教师得到不同层次的收获。

总之,只有“以生为本”,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不管是“城市版”的“燃烧与灭火”,还是“乡村版”的“燃烧与灭火”,我们的课堂都将释放出生活的精彩,绽放出生命的活力,也才能实现送教下乡的真正目的——使乡村教师的“教”与乡村学生的“学”都能得以提升。

9.“送教下乡”学习总结 篇九

康荣中心小学

那晓宇

我有幸参加了县进修校组织的“送教下乡”出课活动,这次活动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积极参与县进修校的集中培训学习。县进修校请来了哈尔滨市的教育专家,专家们为我们讲授了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教育学院的教研员还专门针对一线教学经常遇到的事件进行了解答。我把进修校发给我们的学习笔记本研习了一遍,然后把这第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心得写在了相应位置,晚上回家后细心研读并反思其中的道理。我觉得这样的集中学习对我们很有帮助,其中还有提问的环节,能够让我们把实际遇到的问题当场提出,专家当面解答。我觉得这样不但来得快,而且还很直接,难得的好机会大家都没有错过,无论年轻教师还是年长的教师都悉心请教,大家都觉得受益匪浅。

第二阶段的诊断示范更加精彩。我们报名参加的体育教师首先在自己的学校出课,然后由进修校的教研员来评课诊断。我在出这节课的时候没有准备,是顺其自然去讲授的,当时就是抱着一颗平常心,按正常的课节授课的。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就应该有一颗平常心,正因为这样,我才从容面对出课、示范这样的课题,才能更放松的上好每一节课,而我的公开课被选中拿到全县展示,虽然是展示,但不代表优秀,只能说有一些特点可以展现。

在研课磨课阶段时,把上一阶段我出课时,大家为我提出的问题,集思广益的亮点添加进去,再由进修校的教研员评定后,我改进了很多。就这样,我带着稍微成熟的课例在四个乡镇的中心小学讲课,并且受到了当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我觉得这样的送课方式新颖而且知识的传授不会出现错误,但是针对当地的特色和习惯,具体上体育课时要有所改进,或者说要随机应变。因为我连续去的几所学校,我之前一点儿都不了解,无论是场地器材还是学生情况我都一无所知。唯一能掌控的的就是我针对这节课的知识点更全面的掌握,在授课时有学生出现了运动伤害的情况,这还有些打乱了的授课内容,再后来的总结提升阶段,我把原来想展示的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删减了,因为我怕再出现学生跌倒的事件发生,现在回头想想,把精彩的比赛部分去掉,学生们少了很多快乐,同时也少学会了运动技能。我觉得作为体育教师,除了心态好,知识和运动技能全面以外,还要敢做,敢于承担,我正是有了看到有学生跌倒受伤,就不敢让学生们在进行比赛了这种惧怕的心态,才导致了课的简化,从而造成学生们的损失。

10.送教下乡活动总结 篇十

“送教下乡”活动总结

11月27日,在我校高段研修组的安排下,有11名数学教师与大楠小学数学组教师进行了教学活动和专题知识讲座研讨活动。按照我校的安排,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听课,并结合听课情况在课后进行及时研讨,两校听课教师对这两节课和专题讲座感触极大,收获颇深,研讨气氛热烈浓厚,每位教师都交流了自己的收获和一些教学管理经验。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教学活动情况:

刘加惠老师执教的四年级数学课《条形统计图》,课堂上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语言规范,有启发性,教具准备充分,电子白板运用自如,教学环节衔接紧密,教学效果明显。整节课都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度过,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愉悦了身心。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充分体现了年轻骨干教师极强的组织教学能力,展示了我校“五步自主学习法”的课堂教学模式。

王俊英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数学课《鸡兔同笼》,通过游戏、假设、验证、交流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关于解决“鸡兔同笼”数学问题的解题方法,课堂上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己探究假设法。重视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意识浓厚,学生人人动手,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流畅,教学环节齐全,时间分配和理,教学效果显著。

二、专题知识讲座:

评课活动结束后,紧接着由我校六年级邓教师进行了专题知识讲座《生本理念下的感悟》。

一、邓老师详细的阐述了我校“五步自主学习法”的基本内容和每个环节分别在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上运用,以及每个环节的处理方式。

二、邓老师交流了她的数学科的一些教学方法和如何处理教材、挖掘教材的做法以及对数学课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动形象地例子,全面系统的阐述了数学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三、在班主任管理方面,大胆放手,真正体现了孩子们的自主管理权,他的奖惩机制设置全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与管理的积极性,从邓老师收集的资料来看,生本理念的体现很突出,这对我校和大楠小学的数学教学与班级管理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三、今后努力方向:

1、我校高段组数学教师今后要认真钻研教材,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把握教学目标及知识

点、重难点,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尝试实践,在实践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水平。

2、多进课堂听课,评课,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强交流、讨论,形成研讨的氛围。在听评课中找漏洞,弥补自己教学的不足。

3、教师要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爱生是教师的天性,教师爱自己的学生,就是要真正找到学生身上的可爱之处,这样的爱才会是发自内心,持久的。

4、要在基本功、亲和力,训练学生大胆、自主上下功夫,多读书,多交流,把新理念、新思想、新教法、新电子装备等灵活运用在教育教学中。

5、建立健全学科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教学的日常管理。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研讨活动,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此次送教活动,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需要总结的经验还很多,我们期待这样的活动能坚持扎实搞下去,通过轮流送教的形式,每次送教前做好“磨课”活动安排,这样不仅帮助了送教老师成长,也给了听课老师一个思考平台。

实验二小数学高段组

11.送教下乡工作总结 篇十一

一、多措并举,加强“送教下乡”教学管理

“送教下乡”是一种全新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它把优质的涉农专业教育资源输送给农民,把学校办在农民的家门口,把实践課放在田间地头、养殖场。这种办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学校办学模式,其教学管理更不能照搬传统的教学经验。为此,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送教下乡教学管理工作。

1首先要制定“送教下乡”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学校一定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认真制定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严格规范教学管理,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2编制“送教下乡”教学管理文件汇编。为了进一步规范“送教下乡”教学管理工作,结合“送教下乡”教学模式和青年农民的特点,要编制学分制实施办法、教学点管理办法、课堂教学管理规定、实践教学管理办法、教学条件保障实施意见、教学质量评估实施意见、考试管理办法、教学档案管理规定、班主任管理办法、专任老师管理制度、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学生工作管理规定、学生学习考核办法、学生课堂学习出勤管理规定、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办法,有力地规范“送教下乡”教学管理工作。

二、创新办学模式,符合农民特点,提高教学质量

在农民家门口为农民讲课与在校学生不同,它要求所开设的课程:一要与农民生产相关,二要紧贴农时,不影响农民正常农业生产,脱离二者就不能得到农民真心拥护,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我院从这一情况出发积级做到了:

1实际需要决定专业设置。学校专门派出教师到各教学点进行调研,根据区域产业特点确定开设专业,由当地生产习性和农时确定授课计划,保证课程符合农民需要。确保送到农民家门口的教育老百姓喜欢听,用得上。

2农时决定讲课内容。学校的课程安排都是根据农时决定的,到什么时候讲什么课,使教学进度与动植物的生长周期相结合。农民不用出家门、不耽误干活就能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一年之际在于春,比如春季是通化地区水稻育苗的重要季节,怎样加搞好春季水稻育苗技术工作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步骤,也是农民普遍关心的问题。这时老师就着重讲解怎样精选良种,怎样选种晒种、药剂浸种、适温催芽等处理环节。怎样加强秧田管理,怎样采用控播期、控播量、控水、控徒长和防治病虫害的“四控一防”技术措施,实现苗齐苗全。这时主要以进入田间实践、教师辅导为主,学员要完成相应的作业和实践课题并上交记录和报告。

三、质量提升,促进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经过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一定能够提高我院送教下乡教学质量。广大农民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拓宽致富门路,解决生产问题,提高生产效益,达到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通过学习,各地涌现出一批靠科技知识提高产量、提高效益的致富带头人。通过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农民解决了许多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学习,促进了种、养专业户之间的技术交流。学员在一起学习的同时,经常交流各自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和成功的经验,实现了共同提高、互利双赢。

12.送教下乡工作总结 篇十二

●案例描述

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本节课因为是去高淳县上课,为了更贴近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笔者选择了制作高淳名片的主题,希望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本节课伊始,笔者让学生介绍高淳的特色,学生听说是介绍自己的家乡,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介绍,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接着,笔者趁机展示已做好的高淳名片(如图1);最后,笔者布置制作高淳名片的任务,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2. 学生自主探究,理解蒙版原理

那么如何制作名片呢?笔者告诉学生可以利用Photoshop中的“图层蒙版”来实现。那什么是“图层蒙版”?它的作用和原理是什么?首先,笔者在学件中设计了一个探究任务,让学生在图层上用不同颜色的画笔涂抹并观察效果;然后,学生涂抹并观察效果,初步体会“图层蒙版”的作用和原理;最后,教师再对“图层蒙版”的作用和工作原理进行讲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图层蒙版”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3. 借助任务让学生掌握工具编辑“图层蒙版”的方法

在学生理解了“图层蒙版”的作用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笔者布置了墨迹融合和背景融合的任务。学生通过墨迹融合图的制作,掌握了用“画笔”工具编辑“图层蒙版”的方法;通过背景融合图的制作,掌握了用“渐变”工具编辑“图层蒙版”的方法。教师提供了多种类型的素材,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素材设计、创作心目中的高淳名片,表达自己的思想。

4. 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课堂接近尾声时,学生制作好了心目中的高淳名片,对于用什么来代表高淳这一问题,也有了自己的答案。在这些作品中,有的学生用高淳螃蟹,有的学生用高淳老街,有的学生用油菜花,有的学生用慢城图片,借助“图层蒙版”将多张图片完美融合在一起。在达成教学目标后,笔者又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了几道选择题让学生完成,内容都是和“图层蒙版”的作用、工作原理有关的(如图2),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该知识点。

5. 欣赏图层蒙版作品,拓宽眼界

“图层蒙版”可以实现多张图片的完美融合,在日常的广告设计、平面设计作品中用得相当广泛。借助“图层蒙版”和其他合成技术,我们可以做出很多精美、富有创意的作品。在本节课结束时,笔者给学生展示了一些优秀作品,希望他们通过欣赏作品,拓宽眼界,让知识得以延伸。

●案例反思

1.反思课的改动

本节课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反思后,笔者觉得这与自己对课堂内容的修改是分不开的。本节课和原来设计的课相比,改动了以下几个方面:(1)加入了自主实践探究环节。因为在之前的课堂中,虽然笔者对“图层蒙版”的原理进行了讲解,但发现学生对“图层蒙版”原理的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在实际操作中总出现问题。改动之后,学生通过对“图层蒙版”效果的探究,对它的工作原理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2)调整了背景融合、墨迹融合两个任务的顺序。先使用“画笔”工具再用“渐变”工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容易理解和掌握。(3)加入了图层蒙版实例作品的欣赏。学生通过对实例的欣赏,拓宽了眼界,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延伸。

2.反思学生的转变

课堂环节改动之后,学生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首先,学习状态由最初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其次,在案例制作过程中学生使用“图层蒙版”的错误率降低了;再次,制作的作品由单一化转变成多样化。这些转变让笔者意识到:改动之前,学生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被动的状态,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这样导致大多数学生学习时缺乏动机和兴趣,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改动之后,笔者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探究及认知水平、能力培养,让他们由聆听者变成思考者,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获取者,由教育信息的获得者变成信息资源的发现者和设计者,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激发,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3.反思教师角色的定位

上一篇:交警中队2006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成功的后盾是坚强7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