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环境卫生会议记录

2024-11-20

乡镇环境卫生会议记录(通用12篇)

1.乡镇环境卫生会议记录 篇一

20xx年2月29日,米易庭军花岗石有限责任公司对该公司草场乡沙坝村红石岩矿山从业人员30余人进行开工前的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培训在矿山现场举行,邀请了县安监局、乡安监所有关人员出席会议。

培训资料使用攀枝花市安监局统一制发的安全生产培训手册。

上午10点培训会开始,企业法人杨庭军主持会议。

首先县安监局老领导张荣华同志讲话,明确安全生产培训的目的、意义,要求达到规定学时,并结合矿山生产的具体情况,对一些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操作规程进行强调。

之后,乡安监所就矿山企业安全生产制度作了强调和要求,并就安全生产监管、服务与推动企业安全生产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进行探讨、交流。

培训会上,杨庭军对该企业20xx年 “2.13”事故作了回顾,要求全体员工牢记血的教训,作到安全生产警钟长鸣。

对矿山开始生产前的安全准备工作进行强调,明确矿长、安全员安全生产职责,对职工安全培训从严要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必须达到规定的学时;

要求矿山从业人员从珍惜自己生命、关心企业发展的角度提高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杜绝违章行为,确保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各生产小组要团结协作,搞好安全隐患排查,

确保企业安全生产,要学习掌握先进生产工艺,完成县政府下达年产荒料10000立方米的生产任务。

矿山安全员对安全生产规章、规范作了讲解,与矿山职工进行安全管理沟通。

矿山老职工也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2.乡镇环境卫生会议记录 篇二

四、建立责任和权力相对应的监管体制

追求收益最大化, 是法人组织的内在冲动, 乡镇卫生院也绝不例外。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管体制, 这种冲动就极容易迸发, 进而背离公益的轨道。新医改初期出台的一些政策, 试图完全切断服务与收益的关系, 结果服务急剧萎缩。后来对政策进行调整, 重新建立了服务与收益的联系, 但一些地区相应的监管体制没有能及时跟进, 又出现了违规创收的苗头。诸多乱象清楚地表明:监管乏力的问题正越来越突出, 如果不健全监管体制, 那么乡镇卫生院重新脱离公益轨道是完全可能的。

监管乏力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一是财政补偿没到位;二是监管体制没健全;三是监管手段落后。

其一补偿政策没有兑现。为了让卫生院生存, 便对其违规行为睁一眼闭一眼, 以放松监管弥补投入不足, 借浑水养鱼。本次调查发现:某县A9对乡镇卫生院人员经费的补助为零, 公共卫生经费的到位率也只有81.74%, 与补偿缺口相伴生的是2012年该县合作医疗基金流向乡镇卫生院的比例是全省平均数的1.8倍 (该县参合居民在乡镇卫生院住院费用占总费用17.21%, 全省平均水平为9.54%) , 2012年农村居民在乡镇卫生院的住院率是全省的2.18倍 (该县农村居民在乡镇卫生院住院率是6.00%, 全省平均水平是2.75%) 。我们固然不能据此肯定该县的乡镇卫生院套取合作医疗资金, 但把财政补助不足与合作医疗资金流量倍增联系起来看, 就很容易产生这种联想。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明显缩水, 主管部门的考核也是得过且过。政府和乡镇卫生院对此都心知肚明:专项经费没有足额到位, 卫生服务也只能扣斤压两。

其二是监管体制没健全, 政府部门之间的责任和权力不对应。虽然五部委2011年印发的《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 (试行) 》明确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镇卫生院的监督管理工作。”但在很多县市, 乡镇卫生院的人事监管权归编办, 工资监管权归人社, 收支监管权归财政, 这些部门虽然拥有监管权, 但实际是管不了, 也管不好。卫生局是最有可能管住乡镇卫生院的政府机构, 也是政策明确的监管部门, 但却空有其名。能管的没有权, 有权的没有管, 其结果必然是监管缺位。

其三是监管手段落后。卫生服务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 生产结束了, 消费也就结束了。如果不能做到实时监控, 又不能确保真实准确地记录卫生服务的生产过程, 就很难保证服务的质量。

因此在补偿到位的情况下, 将监管的责任和权力相对应, 并充分运用计算机信息化监管平台, 提高监管手段, 在此基础上建立严格的问责制, 是完善乡镇卫生院监管体制的关键。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 设立乡镇卫生院收支监管中心

县卫生局设立乡镇卫生院收支监管中心, 在保持乡镇卫生院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基础上, 规定乡镇卫生院所有收入全部上缴至监管中心, 所有支出经过核定后下拨。支出核定既要确保乡镇卫生院的正常支出, 又要卡住不合理开支, 特别要控制住分配总额和公用杂支。只要真正管住“资金支出”这个水龙头, 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乡镇卫生院违规创收的冲动, 保障不偏离公益的轨道。

(三) 改善医疗费用增速的控制方式

简单的用“总额封顶”卡住医疗费用很容易出现诸多负面效应, 完全用“人均诊疗费用”评价也容易出现偏差, 运用现场抽查的方式固然可以发现个案, 但免不了挂一漏万, 谈不上对费用监管的整体覆盖。因此, 摸索医疗费用评价的指标系列, 如住院率、住院人次与门诊人次的比例、疾病构成等, 以及它们在评价医疗费用中所占的权重, 研究设计综合的指标系列, 充分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评价乡镇卫生院医疗费用的合理性, 是健全监管体制的极其重要的技术手段。

(四) 质量监管制度化

质量监管是卫生服务管理的永恒主题。质量监管有它固有的核心指标, 这些指标是不随卫生体制改变而改变的。医改的要领在于如何通过补偿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调整, 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为此, 必需把握三点:其一是强化质量监管意识;其二是健全质量监管措施;其三是在绩效考核中提高质量指标的权重。

(五) 确认监管主体, 集中监管权力和责任

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权分散导致了监管主体模糊。健全监管体制的关键在于落实五部委2011年印发的《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卫生部负责全国乡镇卫生院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镇卫生院的监督管理工作。”

确立县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管主体地位, 实行责任和权力对应, 把乡镇卫生院的监管权整体划归卫生行政部门, 在此基础上对县卫生行政部门建立严格的问责制。

五、突出中心卫生院职能, 重构县域卫生三级网

本次医改在政策设计上忽略了两个重要区别, 其一是忽略了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组织的功能差异, 在具体政策设计中笼统地归并在“基层医疗机构”里一锅煮;其二是忽略了中心卫生院和一般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差异, 在政策设计中简单地归并在“乡镇卫生院”里一锅煮。这两个忽略的共同结果是削弱了中心卫生院的医疗中心和管理中心的职能。

关于这个话题, 我们将在国家卫计委基层司今年委托我会承担的研究课题——《中心卫生院和一般乡镇卫生院差别化管理研究》中详述, 在这里仅提纲挈领地提出几点建议:

(一) 中心卫生院在县域若干乡镇范围内发挥医疗中心和管理中心的作用, 是在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在新形势下, 这种中心作用更加重要。

(二) 必需在管理体制、补偿制度、运行机制、药品制度、职能定位等方面对中心卫生院与一般乡镇卫生院实行差别化政策, 以确保中心卫生院作用的发挥。

(三) 在突出中心卫生院作用的基础上, 把一般乡镇卫生院、非建制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合并为乡村卫生组织, 做实网底。在县域内形成“县级—中心级—乡村级”三级卫生服务网, 以取代传统的县乡村三级网, 这应该成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的中期目标。

六、抓住卫生院管理的“牛鼻子”

乡镇卫生院的运行环节林林总总, 日常事务也形形色色, 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逐一过问, 但必需紧紧抓住一个关键环节, 这个环节就是对院长的管理, 院长是乡镇卫生院管理的“牛鼻子”。

管理院长的基本政策是“任期目标责任制”。这项政策早在十多年前的中央文件14中就已经提出, 最近印发的国办发【2013】14号文件中又再次提出“任期目标责任制”。但长期以来, “任期目标责任制”在很多地区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大多数卫生院长还是处于任期不清, 目标不清, 责任不清, 权益不清的状态。一些地区近年来对院长管理的行政化、官员化趋势渐浓, 有些地区还把给乡镇卫生院长确定行政级别视为改革成果。

落实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需要解决以下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产生院长;二是如何确定任期以及任期目标和年度指标;三是如何建立考核制度以及如何将考核结果与奖惩任免挂钩。

现在的困难不在于这些方案的设计, 而在于方案的实施, 在于县级卫生主管机关是否习惯, 或者说是否愿意拟定并实施这些方案。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能否落到实处, 关键在于县级政府及其所属的卫生主管部门的管理绩效。这就引出了一个很重要、但却一直被忽略的命题:如何强化县级政府卫生服务绩效管理意识。

七、注重县域卫生服务管理的“龙头工程”

(一) 政府绩效决定着机构绩效和岗位绩效

农村卫生服务绩效管理分为三个层次:岗位绩效、机构绩效、政府绩效。岗位绩效取决于员工;机构绩效取决与院长;政府绩效取决于县级政府的主要官员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主要官员。如果把绩效管理比喻一棵树, 那么岗位绩效是枝叶, 机构绩效是树干, 政府绩效是树根。对于卫生服务的绩效管理通常是聚焦于机构绩效和岗位绩效, 对于政府绩效却缺少关注。保障机制、运行机制、监管机制是决定乡镇卫生院服务绩效最关键的三个机制。这三个机制的设计者和执行者, 不是卫生院长, 更不是卫生院员工, 而是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虽然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出台的政策已经勾勒了这三个机制的框架, 但县级政府是“操盘手”, 在具体操作上有很大的自主权。如果县级政府不能保证这三个机制的正常运行, 绩效考核就只能是走过场。县级政府的有效管理, 不仅决定着卫生改革各项政策落实, 而且决定着能否在实践中卓有成效地弥补和校正政策中的缺陷,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 省级卫生行政主管机关应承担县域卫生服务绩效评估职责

承担县域卫生服务绩效评估职责的只能是省级卫生行政主管机关。长期以来, 省级卫生行政主管机关比较习惯于对乡镇卫生院考核指标的设定以及对乡镇卫生院内部岗位考核指标的设定。其实这些层次的考核是县卫生局和卫生院长的事情。真正需要省级卫生行政主管机关做的, 是对县域卫生服务绩效管理的评估, 并且将评估结果提交省政府以通报的形式在全省公布, 对位次在前的县市实行以奖代补, 对位次在后的县市给予告诫督导。总之, 建立县域农村卫生服务绩效督导评估制度, 抓住这个龙头工程, 农村卫生服务绩效管理便能纲举目张。

(三) 提高县级卫生主管人员的卫生管理水平

近十年来, 有很多长期在其他部门工作的人员走上了县级卫生主管岗位, 他们面对大量扑面而来的陌生工作, 却没有多少时间能够静下来学习新知识, 适应新工作, 以至于处在县域卫生管理舵手位置的人却不了解卫生管理的常识, 完全依赖于权力拐杖的支撑。因此建议把“培训县级卫生主管人员”作为提高县域卫生服务绩效的一项基础工程。对此有两点需要特别提出:其一, 培训内容务必要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切忌空谈理论。其二, 这种培训应作为政府行为, 纳入农村卫生的民生工程, 安排专项资金保障。

(四) 县以上卫生主管机关要对内部机构的设置进行职能整合

县以上卫生主管机关的内设机构绝大多数都与农村卫生相联系, 但缺少一个从整体的角度统筹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平台。司局之间、处室之间, 缺乏沟通交流, 各自出台的规制时有相互矛盾。农村卫生管理在县以上卫生行政主管机关内部呈现碎片化。为了从整体上把握农村卫生的管理, 统筹县域农村卫生服务评估, 建议在国家和省级卫生主管机关内成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农村卫生管理协调机构, 整合农村卫生管理职能, 并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

八、药品管理权应适度下放至县级

药品管理最突出的三大问题是:药价虚高, 品种不足, 配送不及时。由此引发了药品回扣, 网外采购, 次均药品费用增加, 处方外购等乱象。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完全剥夺了县级政府 (更不要说基层卫生机构) 在议定药品价格、增加用药目录、选择配送单位中的话语权。现在的体制是药品采购议价权力高度集中, 责任模糊不清, 对突出问题反应迟缓, 应对乏力, 无论是社会还是卫生机构, 对此都反映强烈。为此, 对药品管理政策提出以下建议

(一) 允许二次议价

二次议价是对药品虚高定价的校正, 是控制药品回扣的重要措施, 不允许二次议价, 实际上是自觉和不自觉地维护药品商的不当利益。应该允许县级卫生主管部门, 或是由基层卫生机构组织的团购机构与药品供应商谈判, 把虚高的价格降下来。当然, 如何处理实际购入价和网上招标价之间的差额, 也是一个需要实事求是地做出政策界定的问题, 否则二次议价也就失去了动力。对此很多地区已经有了很好的探索, 应该及时总结推广。

(二) 允许县级卫生主管机关自主选择配送机构

为保证配送及时, 降低配送成本, 消除价格水分, 在坚持零差率制度和网上采购的前提下, 允许县级卫生主管机关自主选择配送机构。也可以直接向生产企业采购。

(三) 扩大用药目录

在坚持药品零差率制度的前提下, 扩大用药目录, 允许乡镇卫生院在合作医疗报销目录范围内网上采购。对于临床确实需要, 但又不能及时配送的药品, 经县级卫生主管部门审定后, 允许乡镇卫生院网外采购。

九、拓展筹资制度, 加快卫生院发展速度

现在有五种现象并存:其一、居民医疗需求逐年增长 (表1, 表2) ;其二、乡镇卫生院近年来固定资产增速明显减缓 (表5、表6) , 剔除折旧率后, 乡镇卫生院固定资产呈负增长;其三、县市财政面临着收入增速明显减缓的严峻局面;其四、大量的社会资本急于寻找投资方向;其五、拉动内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正成为宏观经济走势的必然选择。综合这五种现象, 为保持农村卫生机构发展的持续性, 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强的医疗需求, 发挥社会资本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 特提出以下建议:

资料来源:《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111页, 121页

资料来源:安徽省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

资料来源:2001年、2009年、2011年《全国卫生财务年报资料》

资料来源:2001年、2009年、2011年《全国卫生财务年报资料》

(一) 有控制地拓展筹资渠道

在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基础上, 允许中心卫生院在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过程中有控制地拓展筹资渠道, 吸纳社会资本。取消不得负债和不得融资租赁的禁令15。

(二) 民进国不退, 明确主辅关系

引入社会资本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政府对卫生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的正常投入。乡镇卫生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仍应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导, 社会资本只是在需求旺盛地区、完全靠政府投入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 作为一种补充力量引入, 民进国不退。

(三) 完善对社会资本进入的管理制度

首先要对需求进行论证, 防止盲目投资, 无序扩张;其次要合理界定利益机制, 允许民营资本能够实现一定的资金回报, 但回报率应在合理区间, 以不冲击卫生服务公益性为限;再次要建立严密的审批制度, 界定负债上限和偿还周期。负债的主体虽然是卫生院, 但卫生院的举办主体是政府, 政府实际是债务的最终偿还人, 所以政府必需对卫生院债务的背景、额度、利息、偿还期限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

参考文献

[14] 、中发[2002]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3.乡镇环境卫生会议记录 篇三

会议指出,在世界经济复苏明显放缓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下,全国乡镇企业在调整中取得平稳发展,预计全年总产值达到6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以上,新增就业人数超过200万人。同时乡镇企业向“农”字号产业回归趋势明显,乡镇企业总产值中,农产品加工业和以休闲农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分别占到1/4。农产品加工业继续高速增长,巩固了企稳回升的好态势,2012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总产值达到15万亿元,增长19%,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9∶1,比上年提高0.1%,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使用、当年见效,受到农民的广泛欢迎。休闲农业在各级主管部门强力推动和消费需求拉动下,发展持续提速,成为新亮点,营业收入达到2400亿元,各类休闲农业园区超过3.3万家,全年接待游客超过8亿人次,从业人员超过2800万。2012年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的平稳快速发展,有力支撑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局。

会议认为,今后8年,要完成到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年均增长需保持在10%和15%左右,乡镇企业对农民收入贡献率需保持在35%左右,每年新增就业需保持在200万人以上。

会议强调,做好2013年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工作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和稳定三农大局具有重要意义。乡镇企业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翻番”中再立新功。乡镇企业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要重点在落实国家扶持中小微企业政策、推进农民创业和区域合作、加强信息统计、教育培训等基础性工作等方面下功夫。农产品加工业是衡量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准。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要重点在产地初加工、主食加工业、培育领军企业、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监测分析与预警体系建设方面有新的进展。休闲农业要在美丽中国建设中作出贡献。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是发展休闲农业的重大机遇。休闲农业是我国农村新兴产业,要重点在规范管理、品牌培育、营造氛围上下功夫,不断拓展领域、丰富内容、提升内涵,让更多的人感受休闲农业的魅力。

4.乡镇环境卫生会议记录 篇四

一、慢性病管理

(一)慢病监测

1、村级慢病监测

()村是()否()开展慢病监测,村医接诊慢病病例是()否()填写慢病报告 卡,是()否()在每月例会上报卫生院。慢病登记本项目是()否()齐全,项目少()项。慢病登记本登记与门诊日志是()否()相符合。

()否()建立并执行首诊测血压工作制度,门诊制度是()否()上墙,工作是()否()开展。门诊日志是()否()登记35岁以上患者首诊血压值。

()村是()否()开展慢病监测,村医接诊慢病病例是()否()填写慢病报告 卡,是()否()在每月例会上报卫生院。慢病登记本项目是()否()齐全,项目少()项。慢病登记本登记与门诊日志是()否()相符合。

()否()建立并执行首诊测血压工作制度,门诊制度是()否()上墙,工作是()否()开展。门诊日志是()否()登记35岁以上患者首诊血压值。

随机抽查慢病病人管理情况()。

2、卫生院慢病监测

卫生院有()无()慢性病登记本,接诊慢病病例后是()否()填写慢病报告卡,是()否()登记在慢病登记本上,慢病登记本项目是()否()齐全,慢性病登记本登记项目少()项,慢病登记本登记与门诊日志是()否()相符合,漏登()例。

卫生院是()否()建立并执行首诊测血压工作制度,门诊制度是()否()上 墙,工作是()否()开展。门诊日志是()否()登记35岁以上患者首诊血压值,少登记()人。

绩效考核月报表(含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每月28日以前是()否()上报县疾控中心,迟报()次,漏报()次,报表病种是()否()齐全,数据错误或内容不合情理()项。

(二)慢病管理

1、工作指标

高血压患者总数()管理人数()管理率()%;糖尿病患者总数()管理人数()管理率()%;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管理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空腹血糖控制率()%。

2、档案管理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档案管理是()否()规范,是()否()内容详实,对患者随访和健康指导()次并及时记录。※

3、患者体检

卫生院是()否()对慢病病人每年免费体检一次,少体检()人。

4、培训和督导

卫生院是()否()对村级进行慢病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次,培训资料、讲义有()无()、试卷有()无()、培训记录有()无()、签到有()无()、照片有()无(),()项内容不规范。卫生院是()否()对村级进行慢病监测、慢病管理工作督导,督导()次,每次督导()村,督导记录是()否()每单位一份,是()否()规范。

二、严重精神障碍综合管理

1、是()否()对辖区精神病人开展调查,是()否()进行登记管理。线索调查病人数();复核诊断病人数(); 其他病人数()。

2、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建档率()%,精神分裂症治疗率()%。

3、对精神病人是()否()定期随访,是()否()有记录,是()否()记录规范,记录不规范()例,记录不真实()例。

4、卫生院对村级是()否()进行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次,培训资料:讲义有()无()、试卷有()无()、培训记录有()无()、签到有()无()、照片有()无(),()项内容不规范。卫生院对村级进行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工作督导()次,每次督导()村,督导记录是()否()每单位一份,是()否()规范。

5、严重精神障碍网络直报(国家),已录入()人,信息规范是()否()。

三、地方病防治

1、是()否()配合疾控中心做好碘盐监测、生活饮用水监测工作,按时完成采样、调查任务,()项工作未及时完成或弄虚作假,调查、采样资料是()否()规范。

2、对所辖村级生活饮用水井是()否()做好调查摸底并建档保存,包括井的方位、井的深度、使用年限、供(管)水人员姓名、,内容是()否()准确

无误。未建档()单位、无底数()单位,档案项目是()否()齐全。

四.档案管理

2015年全年相关档案资料整理是()否()保质保量完成。

五.各单位准备至少一个健康促进示范创建内容备查。

整改意见:

考核领导签字:

被考核单位院长签字:

5.乡镇禁毒工作会议记录 篇五

7日,佐坝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社区禁毒工作,乡长石宗亮主持会议,各村、乡禁毒办、派出所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石宗亮乡长首先传达了x月27日全县禁毒工作会议精神,从省、县两级禁毒形势分析了我乡当前禁毒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派出所工作人员向与会人员通报了近年来我乡涉毒人员及成瘾人员情况。司法所介绍了目前全乡社区禁毒工作情况,对各村社区禁毒工作站软硬件提出了具体要求,并统一部署社区禁(戒)毒康复工作站建设。

最后,石宗亮乡长要求:各村要加强宣传,标语醒目,宣传册发放到户;加强制度化建设,做到制度上墙;加强禁毒李亮,明确专人负责。

6.乡镇综合治理会议记录 篇六

会议地点:xxx家族乡政府会议室

参加人员:全体机关干部、各村、社区三职干部、单位相关人员

会议主持:xxx

会议内容:xxxx年2月16日,在xxx家族乡政府会议室召开了xxx家族乡政府综治工作会议。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传达了上级有关会议精神,部署了下一步工作重点。现纪要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xxx家族乡成立全乡安全工作督查小组。乡长唐大洲为组长,各校安办主任为成员,主要负责对安全工作进行督查,督导和整改。加强指导安全及综治工作。

二、提高思想认识,明确领导责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落实“一把手”工程负责制,严格做到“三亲自三切实”,即亲自部署、亲自查看、亲自整改,切实执行制度、切实落实责任、切实保证安全。

7.全面推进乡镇卫生事业建设 篇七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健康理念先行, 变部门业务为全县大战略

健康事业事关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未来, 人民健康已被国家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在如何抓好卫生健康工作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 以基层为重点,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预防为主, 中西医并重,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人民共建共享。

按照中央和省市部署, 万荣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百姓健康, 因而把实现百姓健康作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全县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来抓。把抓好健康作为提高全民整体素质, 抵御各种风险, 关注民生的大举措;作为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实现精准扶贫的大举措;作为缓解医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的大举措。坚持“百姓健康, 民生之首”的工作理念, 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 坚持“实现百姓健康”的总体目标, 坚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主导思想, 坚持“一切为了百姓健康, 一切从百姓健康需求出发”的工作方法, 坚持“公共卫生是基础, 慢病管理是核心、公卫医疗结合是关键, 人才引进和培养是保障, 创新发展是出路, 医养结合是方向”的发展思路。同时, 我们提出了“90%的病人在县域内救治 (其中必须实现50%的病人在乡镇卫生院救治, 40%的病人留在县级医疗机构救治) ”的具体工作目标。

二、夯实基层基础, 变外出就医为分级诊疗

坚持抓基层基础建设、设备装备建设、人才引进, 基本实现了分级诊疗。

(一) 狠抓硬件建设, 统一配置设备。

基础建设是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十二五”期间, 我们积极争取项目, 累计项目总投资1.34亿元, 建筑面积65915平方米, 所有的建设项目均为框架结构、防震设计, 基本能够应对各类突发卫生应急事件。以县级医疗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主体、村级卫生所为基础、民营医院和个体诊所为补充的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为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升乡镇卫生院诊断水平, 解决设备老化的问题, 我们统一为乡镇卫生院增添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CR、彩超、H型高血压脑卒中检测仪、“六早”癌症检测试剂以及中医馆建设 (中医康复、理疗为一体) 。目前, 全县总床位数2112张, 其中县直公立机构850张, 乡镇医疗机构1140张, 民营医疗机构122张。到2016年底, 我县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基础建设实现全覆盖。在硬件建设中, 我们提出要有长远性、整体性、全局性、群众性, 要高标准、高质量, 实现“五化”发展, 即:建设现代化、管理标准化、运行规范化、环境园林化、服务人性化。

(二) 狠抓软件建设, 配强人才队伍。

人才是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 是影响和制约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几年来, 我们通过公开招聘、省招、定向生培养、绿色通道等方式共引进230余名专业人才, 所有人员全部办理了人事、编制和财政工资等手续。目前, 全县医疗卫生计生系统共有922人,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36人。今后我们将重点为县级医院引进培养高端领军人才8-10人, 县级医学学科学术带头人40人, 每个临床科室1名硕士研究生, 同时为每个乡镇卫生院配备至少1名本科生。

(三) 狠抓分级诊疗, 形成就医新格局。

分级诊疗是实现新农合资金安全有效运行的保障, 基层强, 基层住院人数越多, 新农合的资金就越安全。分级诊疗是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 是推进优质资源下沉,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我们围绕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 以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为突破口, 结合我县实际, 最终确定62种定额补偿病种、423种限额补偿病种和各病种的补偿标准。为保证分级诊疗制度的顺利实施, 我们专门印制了10万份不干胶宣传标语和20万份分级诊疗制度告知书, 全部分发到10万户45万名居民手中, 确保家家贴标语, 户户签定告知书。为了确保分级诊疗制度的规范有序实施, 我们严格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模式, 实行县域内逐级转诊, 即:签约医生 (村卫生室) —乡镇卫生院—县级医疗机构—县域外医疗机构的就诊模式, 同时在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设立转诊办公室, 为患者转诊开具转诊单。分级诊疗范围内的病种, 未经乡镇卫生院审批转到县级医疗机构就诊的报销比例下浮5%, 未经县级医疗机构审批转至县域外医疗机构就诊的报销比例下浮20%, 且补偿金额不得超过本县该病种核定的最高限额费用。

三、狠抓公共卫生, 变临渴掘井为未雨绸缪

长期以来, 人们习惯于病重才治, 尤其是贫困农民普遍是“小病扛、中病养、大病阎王门前等”, 从来都是被动投医。抓公共卫生就是要以预防为主, 做到提前预防、未雨绸缪, 具体要做到四个坚持:

(一) 坚持专人专管。

公共卫生工作就是要帮助百姓树立健康理念,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实现健康人生。我们对百姓说什么是病?不良的生活方式一旦成为习惯就是病。公共卫生工作就是要实现让老百姓预防疾病、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多年来, 我县一直把公共卫生作为卫生工作的核心来抓, 我们为每一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一名公卫副院长, 排名为第一副院长, 专职搞公共卫生工作, 按照不低于1名/4000人口的指标配备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在卫计局机关专门成立公卫股, 乡镇卫生院全部成立公卫科, 为做好公卫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和人力保障。

(二) 坚持公共卫生和医疗相结合。

我们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为平台, 坚持公卫服务和医疗相结合, 将临床医生全部融入公卫服务队伍序列, 实行一体化管理, 一体化服务, 每天轮流下乡, 健康教育先行, 使服务下沉、关口前移, 形成了基层公卫医疗服务“一盘棋”。公卫是做好医疗的基础, 重在早预防、早诊断、全管理;医疗是公卫的保障, 重在早治疗、早随访、全反馈。公卫服务和临床的有机结合, 让乡镇卫生院的病人得到增加, 为卫生院储备了医疗资源, 也整合了卫生资源、促进了服务模式的转变, 提升了医疗救治能力, 实现了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双赢”。

(三) 坚持抓好慢性病管理。

随着分级诊疗的实施, 慢性病管理成为乡镇卫生院的重头戏。我们在每个卫生院都成立了慢病科, 就是要通过加强慢性病管理, 强化卫生院的职能, 提升卫生院的诊疗水平, 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为了摸清全县群众的健康状况, 我们开展了健康状况大调查, 共计调查39万余人, 筛查出慢性疼痛类、传染类、心脑血管类、癌症类等33种慢性疾病共计19万人次。目前, 全县共管理慢性病人136914人, 其中高血压患者29989人, 糖尿病患者6925人。

(四) 坚持实行签约服务。

为了全面推进签约服务, 我们制定了“万荣县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乡村医生与农村居民签约服务方案”, 编制了“签约服务手册”, 把签约服务与重点人群健康检查、中医体质评估、个性化健康指导、健康宣传义诊等活动结合起来, 采取了以体检为“龙头”, 整体推进的一体化服务模式。截至目前, 全县已完成85%的签约服务。

四、整合现有资源, 推广医养结合模式

百姓健康是全县的大事, 我们在生产有机绿色食品, 加强空气、水资源保护, 强化食品卫生监督, 普及健康知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形成全县上下抓健康的大合唱, 这里重点谈一下医养结合问题。

(一) 坚持整合资源, 创新机制。

充分利用已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和养老机构场地、人员、设备, 发挥现有资源、政策、项目优势, 创新机制, 全力推进医养结合模式。县人民医院开设了老年病科, 增加老年病床数量, 做好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等工作;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全面落实老年医疗服务优待政策, 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重病、失能及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挂号、就诊、转诊、取药、收费、综合诊疗等就医便利服务。同时, 我们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 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 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健康管理等基本服务, 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二) 坚持试点先行, 突出示范。

8.乡镇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策略 篇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A-0095-02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乡镇幼儿园的环境不同于城市幼儿园的环境,为乡镇幼儿园创设良好的环境,对于促进乡镇幼儿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乡镇幼儿园环境的特点

从合浦县的乡镇幼儿园的情况来看,全县共有5所公立幼儿园,100余所私立幼儿园。在环境设置方面,乡镇幼儿园和小学学校硬件建设基本相似,乡镇幼儿园往往重视教室的黑板、桌子、板凳的布置,教具玩具不足,校园文化特色不明显,园舍环境根本体现不了幼儿园环境的特点,活动场所过于单调。而且大部分幼儿园重视的是教写字、做算术题等,教学的小学化倾向非常明显。

二、创设乡镇幼儿园良好环境的策略

要想针对乡镇幼儿园目前存在的问题创设适宜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环境,本人认为应当因地制宜,既要重视幼儿园内环境的布置,也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来拓展幼儿园教育环境。

(一)科学合理地创设幼儿园园内环境

为充分发挥环境对幼儿教育的积极作用,我园创设了一个健康丰富的生活活动环境,使幼儿园户外大环境和班级内的小环境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设置安全、优美的园内活动场所。我园的两块大操场都铺有塑胶地板,给幼儿提供了优美、安全的活动场所。此外,园中的户外场地有20多处活动区域,有可以锻炼身体的跑道、攀沿壁、蹦蹦床、滑梯等,并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开设新的活动区域,如幼儿非常喜欢玩沙子、玩泥土,我们就新建立了一个大沙池。教师在教学时,为幼儿配备各种各样的玩沙工具,帮助幼儿玩沙子游戏,同时通过解说,帮助幼儿在玩沙子的过程中掌握沙子的特征。我们还在大操场上投放许多体育器械(车轮、小车、投球篮、平衡木和很多教师自制的体育器械),每个班每天安排两次户外活动的时间,保证每个幼儿每天有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我们在走廊楼梯创设了富有教育意义和艺术性的环境:有认知性的环境,如认识各国国旗,认识我们的祖国、家乡、安全标志等;有观赏艺术性的走廊挂饰:脸谱、窗花等;有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图片;幼儿平时的美术作业经过教师包装后也用来装饰校园,让幼儿既可以欣赏到自己的作品,增强审美情趣,又能激发积极参与、展现自我的乐观态度和信心。

2.教室环境的创设以教室环境和区域活动材料为主、以师生合作布置为原则。各班教室的后面是一幅相对固定的装饰性的背景图。该背景图的制作技巧有三个:一是创设的墙饰要蕴含有教育的意义;二是区域的材料由教师和幼儿一起设计,其中教师负责框架,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制作;三是设计时一定要给幼儿留有空白的地方,让幼儿在设计时留有想象空间。每个班基本都能按评比标准合理地设置相应的区域,设有语言区、益智区、科学区、装扮区、美劳区等。如区域材料在选择上要求:①材料丰富、新颖;②考虑活动的用途;③体现幼儿的兴趣特点;④可供操作性。每天安排有40分钟以上的区域活动时间。一段时间过后,幼儿敢于把自己的经验和内心的想法大胆地表现出来,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室环境中幼儿的作品也越来越多。

3.开辟种植园地。我们把园内的旧沙池改造成了植物园,给各个班级设立植物园地,由教师与幼儿共同种植植物。一般选择色彩鲜艳的花卉,如牵牛花、向日葵、菊花等,以及种植四季常绿的万年青、芦荟、仙人球等。各班轮流值日,给花浇水。另外,我们分别给每个班安排了一块菜地,让幼儿种植各种各样的蔬菜和瓜果,如冬瓜、丝瓜、南瓜、玉米、红薯、萝卜、白菜、大蒜、葱等。教师带领幼儿轮流给蔬菜浇水,并对蔬菜生长的过程做好记录,让幼儿讲述其变化,了解蔬菜生长的特征。这样既可以培养幼儿从小热爱劳动的情感,也使幼儿养成了主动参与的良好习惯。

4.建立家园饲养区。我们在幼儿园内开设了一个家园饲养区,养有鸡、鸭、鹅、小白鼠等小动物。幼儿和教师一起喂养、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并自由畅谈自己看到的小动物的成长过程。由于互相谈的是幼儿熟悉的事物,幼儿的学习兴趣浓厚,时间长了,观察能力、交际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都能得到了提高,认知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充分挖掘幼儿园周围环境的教育资源

1.利用幼儿园周边的大自然环境。对于乡镇幼儿园来说,大自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俗话说,大自然是孕育智慧的源泉,作为乡镇幼儿园,在教具玩具等资源与大城市幼儿园差距过大的情况下,应当运用好大自然这一资源优势。如我园的旁边就有一个比较大的广场,教师可以就地组织幼儿到广场去玩,开展放风筝、欣赏花卉等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到郊外踏春、秋游等,使幼儿在自然的观察中丰富各种知识。在金秋十月,可组织幼儿去野外观察,让幼儿在教师预设的“美丽的秋天”“丰收的秋天”等主题活动中采集各种树叶、花瓣,然后,教师再组织幼儿描画、粘贴秋天的美景,或让幼儿把自己观察到的、寻找到的告诉教师。这样既有效地完成了教学内容、充实了乡土教材,又丰富了幼儿的生活,使他们获得丰富的知识。

2.设置幼儿家长自助服务区域。我园的幼儿家长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不同知识水平和职业背景都为幼儿园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如我园专门设置有家长自助服务区域,成立了家长自愿服务小组。该区域设计由家长把其工作中最有代表性的物品带来幼儿园,作为教具,介绍给幼儿。这些物品有农产品、农作物、工具、标志性的图画等,使幼儿逐渐掌握很多方面的知识。此外,我们还建议在幼儿园附近上班的家长向单位提出申请,把本单位的工作场所建设作为幼儿服务区域,让教师带幼儿去参观其工作场所,观看劳动过程,听其讲解,让幼儿在生活中感知、发现、捕捉新信息,为幼儿创造自由地看、说、想的机会。

总之,环境是一门隐性课程,是幼儿园文化的体现,只有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发展性的环境,才能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9.乡镇节后收心会会议记录 篇九

2月4日上午,三界镇召开春节节后收心会,迅速收心归队、投入当前重点工作。会上,党委副书记王德海、人大主席程永祥分别就农村垃圾清理全覆盖和计划生育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强调:垃圾清理务必以“三线三边”为重点,做到合理安置垃圾桶、垃圾清理全覆盖;计生工作要以抓新婚、孕情、孕优为重点,做到信息掌握到位、服务措施跟得上。最后,镇长王志谋和党委书记尹相杰对其他重点工作进行统筹部署,王志谋要求:集镇提升、效能考核工作、道路畅通工程等13项重点工作要谋划部署到位,务必做到高度重视、谋划在前、措施有力。尹相杰书记做三点重点要求:一要调整状态,迅速收心归队;二要振作精神,立即投入战斗;三要抓主抓重,迅速投入工作。

10.乡镇安全生产会议记录 篇十

为贯彻落实省2.15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xxx乡安全生产工作,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2月17日下午,xxx乡召开2017年第一季度安全生产工作例会,会议由乡党委副书记主持,各班子成员、安监、派出所、各村村干、各驻村干部都参加会议。

乡党委书记指出,xxx年xxx乡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深入开展了安全宣传教育和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要继续保持严管的态势,不能掉以轻心。

会议强调,一要认清形势,强化认识,增强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各参会人员要牢固树立安全生产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深刻吸取近期各重大安全事故教训,强化红线意识,警惕麻痹大意,保持xxx乡安全生产工作持续向好的`态势。二要广泛宣传安全,形成人人讲安全的态势,强化全乡安全生产氛围。xxx乡车流量多,要充分利用横幅、标语等宣传方式,广泛宣传 “安全生产”的意义,进一步强化全民“遵章守法、关爱生命”的安全生产意识,树立安全文化理念。三要立即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行动,突出重点领域的打非治违。要对道路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含用电安全)、森林防火、烟花爆竹、建筑安全、船舶管理、危化品安全等各大项安全生产工作展开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行动,查出安全隐患立即责令整改,形成闭合管理。四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原则,督促政府其他领导班子成员落实分管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职责,强化责任落实。

11.乡镇卫生院儿科抗生不良反应分析 篇十一

随机抽取2006年1~10月,8所医院儿童应用抗生素处方9600张,进行统计,统计处方中药品种类、配伍方式、单用联用使用率,进行分析研究。

9600张抗生素处方中共应用8类47种抗生素,使用频率最高为头孢类,其次为青霉素和大环内酯类,使用前几位的是:头孢呋新、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头孢曲松、青霉素、阿齐霉素等。

9600张处方中单用抗生素3993张,占41.6%;两联使用抗生素4214张,占43.9%; 三联使用抗生素1228张,占12.8% 四联使用抗生素165张,占1.7%。

结果

分析:不合理应用情况:不合理处方921张,占9.59%。不合理用药主要包括药物间相互拮抗,毒性相加,用法用量不当等。

抗生素只能杀灭敏感细菌引起的感染,而对病毒感染及其他疾病无效。有些医务人员在治疗疾病时往往忽略这一点 ,如过敏性紫癜、药物中毒等不属感染性疾病也要使用1~2种抗生素。

对已确定的细菌感染性疾病不重视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对症下药,而是凭经验用药、联合用药,甚至出现杀球菌、杆菌、厌氧菌药物共同使用的现象。这也与乡镇卫生院条件差,大部分不能进行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有关。

药物拮抗:微生态制剂+抗生素。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合用时微生态制剂及活菌会被灭活或抑制, 影响疗效。必须合用时应间隔 2~ 3小时为宜, 因此在医生处方和药师调剂时应向患者或患者家属交待清楚。快速杀菌剂+快速抑菌剂,如阿奇霉素+青霉素类抗生素。阿奇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阻碍细菌转肽酶过程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为快速抑菌剂。

青霉素类抗生素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为快速杀菌剂, 两药合用会产生拮抗作用而降低疗效。若是临床需要,应先用杀菌剂, 再用抑菌剂, 或换成大环内酯类与头孢菌素类联用, 产生拮抗作用的可能性会减少。

又如红霉素肠溶片+克林霉素, 两者作用机制相同, 都是作用于细菌的50s亚基,竞争核糖体上的结合位置,呈拮抗作用, 两药合用影响疗效, 且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 因此亦不宜合用。

毒性增加:如头孢唑啉与丁胺卡那霉素都具有较重的肾毒作用,应尽量避免联合使用。如奈替米星+罗红霉素。奈替米星为氨基糖苷类药物, 罗红霉素为大环内酯类药物, 两者皆有耳毒性,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 较之成人更易发生不良反应, 两药合用易造成患儿听力受损。

用法不当、剂量不当:主要是不能有效维持血药浓度,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在24小时内相差太大, 不利于控制感染,也易导致耐药性产生。对于儿童的抗生素用量计算不精确或者通过盲目加大药物用量以增加疗效,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讨论

当前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较为突出,对非感染性疾病如肠痉挛、单纯性腹泻以及一般感冒发热患儿,不究其因即先用抗生素。而且随着新药的日益增多,一些广谱、高效、低毒的抗菌药物不断用于临床。抗生素的滥用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儿科抗生素滥用尤为严重,位居首位。

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到本地儿科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情況。大部分的应用是合理的,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比如家长对孩子的重视程度增加,要求用高档药物来尽快达到好的疗效;医院管理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与指导;医生经验不足,对药物的快速更新缺少适应,受到言过其实的药品宣传影响;同时乡镇医院生存困难,技术含量不高,大部分还是以药养医,以药养院,致使高档抗生素以及抗生素联用现象普遍。

随着我国加入WTO,医药行业也面临着挑战,这就要求医生在选用药物上逐步和国际接轨,降低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率,对症给药,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要做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关键在于提高对临床合理用药的认识,严格掌握适应证,降低抗菌药物的应用率,严格控制三代头孢菌素用于预防用药,提高乡镇医院检验水平,严格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致病菌送检和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改变某些不良用药习惯。

12.乡镇环境卫生会议记录 篇十二

究竟是绕开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 仅仅就药品零差率制度对乡镇卫生院的运行机制进行单项修补, 还是直面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拉开阵势, 大刀阔斧地对乡镇卫生院进行综合改革?安徽省人民政府对此做出了果断的决策, 于是, 一场由零差率制度引爆的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 就此在安徽省展开。

安徽省对乡镇卫生院改革路径的调整过程再清楚不过地说明:当农村卫生的形势发展到今天, 以“转轨、转型”为基本特征的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已经到了再也不能回避的时刻。尽管这场改革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很多长期积压的矛盾, 甚至在短期内有可能会引发某些冲突, 但如果真的想要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1], 就必需迎难而上, 坚定不移地在农村卫生改革的深水区打一场攻坚战, 这是一个负责任政府的必然选择。

1 转轨、转型是新时期乡镇卫生院改革的使命

改革三十多年来, 乡镇卫生院要解决的问题始终是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自我生存的问题。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衣食无忧的状态身不由己地被改革的大潮卷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政府的补助失去了, 集体经济的支撑也失去了, 稳定的医疗市场也被众多的个体行医瓜分了。在这种孤独无援而又激烈竞争的环境中, 还没有来得及转变运行机制的乡镇卫生院很快陷入瘫痪甚至倒闭。面对这样的困局, 县政府把卫生院作为包袱甩给乡镇, 乡镇政府又把卫生院作为企业承包、租赁给私人, 最后随着乡镇企业改制的浪潮很多地方开始拍卖乡镇卫生院。至此, 原先属于公益性质的乡镇卫生院逐渐潜移默化成依靠创收实现生存和发展的盈利性机构。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虽然提出了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从供需两方面加大了政府投入, 但并没有真正触动乡镇卫生院追求盈利的运行格局, 而是在客观上提高了乡镇卫生院实现盈利的能力。

与乡镇卫生院盈利行为相伴随的是“看病贵”的问题在农村也日渐突出。2001年全国乡镇卫生院平均每门诊人次收费水平为29.91元, 出院者平均医药费用为375.17元, 到了2008年, 则分别增至53.43元和950.03元[2], 增长率分别为179%和253%。更令人不安的是由追求盈利而引发的滥用药品、过度检查、超范围执业所导致的医源性疾患。严峻的现实表明:要给农村居民 “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就必需使乡镇卫生院回归公益。而确保乡镇卫生院回归公益的前提, 是建立“政府补偿为主导”的体制。因此, 乡镇卫生院改革进入新时期的使命是使乡镇卫生院由“市场补偿为主导” 向“政府补偿为主导”转轨, 由“盈利型”向“公益型”转型。

在“转轨、转型”过程中, 至少有四个难题需要跨越:

其一是政策设计的复杂性。新时期乡镇卫生院改革的复杂之处在于既要回归公益, 又要保持效率。如果在回归公益过程中牺牲了效率, 服务能力下降了, “公益性”也就失去了意义。而“与经济收益直接挂钩”这个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具有普适性的“效率驱动器”在公益性卫生服务中又绝对不能再继续使用, 如何在淡化利益驱动的背景下提高服务能力, 这正是卫生改革不同于其他改革的复杂之处。

其二是改革动力机制的变化。乡镇卫生院当初向“盈利型”转变是出于自身求生存、求发展的内在冲动。其动力机制是来源于乡镇卫生院自身。只要政府不干涉, 这种转变就水到渠成。特别是当合作医疗制度提高了农村居民的需求能力, 服务体系建设又改善了乡镇卫生院供给能力的形势下, 乡镇卫生院的盈利行为更是如鱼得水。特别是一些创收能力强的乡镇卫生院, 对这种盈利型的运作机制更是留恋。新时期乡镇卫生院改革的使命是要乡镇卫生院放弃它们已经逐渐尝到甜头的盈利机制, 回归公益。就乡镇卫生院自身而言, 是不可能有推进这种改革的内在冲动。农村居民虽然有强烈的诉求, 但不可能转化为强有力的组织行为。在这种形势下, 顺应民意, 不失时机地推进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 就成了政府责无旁贷的选择。正是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 安徽省在推进这场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是由省人民政府组织强大的阵容, 领导调研, 召开会议, 印发文件, 检查督导, 在全省上下以雷霆万钧之势, 形成了这次乡镇卫生院改革强大的动力机制。更重要的是, 通过建立“政府补偿为主导”的保障制度, 逐步引导基层卫生工作者对改革的认同, 消除形形色色的顾虑, 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投入到“转轨、转型”的改革大潮中。

其三是“深水区”改革的风险。进入新世纪后,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使乡镇卫生院直接受益的政策, 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等, 但对于乡镇卫生院内部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运行机制的改革, 虽然在政策上有过一些说法, 却基本只停留在一般性提倡, 没有真刀真枪地短兵相接。乡镇卫生院虽然在市场化的道路上对内部分配制度自发地进行了“改革”, 但这种与经济收入直接挂钩的“分配制度改革”恰恰是饮鸩止渴。新时期乡镇卫生院改革的艰难之处在于:既要废止乡镇卫生院在市场化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与经济收入直接挂钩的分配制度”, 又要消除计划经济时期在乡镇卫生院中留下的“大锅饭”“铁饭碗”的惯性。面临着新老矛盾的同时凸显, 改革实际上是处在两面夹击、左右开弓的复杂环境中如履薄冰, 如临深渊。既要保持稳定, 又要保证力度。失去稳定, 改革要流产;没有力度, 改革也要流产。在具体政策设计上, 一方面要推行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全员聘用制”, 以激活效率;一方面又要推行以身份管理为基础的“编制管理”, 以稳定队伍。应对的措施是实行“编制”跟着“岗位”走, 有“岗”即有“编”。努力把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全员聘用制”与建立在计划管理基础上的“编制管理”嫁接到一起, 使其优势互补。对落聘人员则区别情况, 采取不同措施进行分流。对于分流过程中所需支付的费用, 则是“由财政部门纳入预算, 统筹安排”[3]。“深水区”的改革既需要有雷厉风行之势, 又要有如琢如磨之功, “治大国如烹小鲜”[4], 这是安徽在新时期乡镇卫生院改革政策设计中的深刻体会。

其四是如何正确地扬弃。以“转轨、转型”为基本使命的新时期乡镇卫生院改革决不是对乡镇卫生院三十年改革的全盘否定, 更不是再回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中。而是要扬长避短, 承前启后。对于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市场化取向和盈利型运作, 必需坚决地抛弃, 但对于能够增强机构活力的改革措施, 必需继续发扬。安徽省在改革的政策设计中, 坚定不移地坚持乡镇卫生院的“独立核算”, 避免回到“大锅饭”的体制;坚持“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3], 避免回到“平均主义”的体制; 坚持实行“全员聘用制”[3], 避免回到“铁饭碗”的体制;坚持“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3], 避免回到“铁交椅”的体制。新时期乡镇卫生院改革的重要特点是经过正确的扬弃, 决不能把盆子里的孩子连同污水一起泼掉。

2 精心构建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

乡镇卫生院的经营权应该怎样行使?这是新时期乡镇卫生院改革必需做出的回答。

计划经济时期, 乡镇卫生院规模很小, 收入和支出都非常单一, 医疗市场没有任何竞争, 当时的乡镇卫生院根本就不存在“经营”问题, 只需要按照上面的规定操作, 过着“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平静生活。

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 乡镇卫生院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经营问题随之也日渐凸显。与此同时, 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约束也因投入减少而逐渐削弱。政府和乡镇卫生院之间逐渐形成了这样的默契:你不要向我要“口粮”, 我也不干预你的“经营”。这种“两不找”的行为, 在当时甚至被披上了“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卫生机构经营自主权”“两权分离”等改革外衣。在这场博弈过程中, 政府得到的是削减财政投入后的轻松, 失去的是对乡镇卫生院经营权的掌控。乡镇卫生院失去的是政府的财政支持, 得到的是经营自主权。一些院长甚至成为乡镇卫生院事实上的老板, 乡镇卫生院的逐利行为也在此基础上日甚一日。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中明确了“乡镇卫生院由政府举办”。政府之所以要举办乡镇卫生院, 就是要确保乡镇卫生院的公益性。政府要确保乡镇卫生院公益性, 就不可能不对其经营活动进行干预, 也就不可能不掌控乡镇卫生院的经营权。

但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卫生服务又是伴随着形形色色经营活动进行的, 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具体涉足这些零星繁琐的经营事务, 这就需要政府把乡镇卫生院的一部分经营权委托给院长, 同时明确其责任和规则, 以保证公益的回归。于是《决定》提出了“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 为乡镇卫生院确立了“委托经营”的管理体制。但“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只是回答了政府应该“赋予”院长哪些经营权, 却没有回答政府应该“保留”哪些经营权。再加上对于“目标”的考核和“责任”的追究往往流于形式, 院长的“任期”也往往演变为有“任”无“期”, 所以“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并没有能够真正解决乡镇卫生院经营失控的问题。

院长作为卫生院的经营者, 必需拥有一定的经营权, 政府作为卫生院的举办者, 为了实现公共服务的公益目标, 对卫生院的经营者必需拥有有力的控制权。如何在县域内建立政府和卫生院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机制?政府应该“统”哪些, “分”哪些?统与分如何结合?这就是新时期乡镇卫生院改革必需回答的问题。

对此很多地区都摸索了极其有价值的经验, 安徽省近期出台的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方案中对此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突出体现在以下的一些政策设计:

在乡镇卫生院的人事管理中, 政府通过编制管理实行总量控制, 但编制只是“作为聘用人员和核拨经费的依据”[3], 不再把编制固定到人头, 而是按照岗位管理的思路“实行全员聘用”, 由乡镇卫生院与应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 实行合同管理。[3]”再由政府的管理部门依据相关规定对合同进行认定。

在乡镇卫生院的工资管理中, 政府的管理部门依据绩效考核结果核定各个卫生院的工资总额。在总额控制的前提下, 员工的具体分配方案则由卫生院自主地运用“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3]“制定内部分配管理办法, 定期组织对职工绩效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与职工个人收入挂钩”[3]。

在乡镇卫生院的资金管理中, 明确了乡镇卫生院在自有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会计主体和债权债务关系不变的前提下[3]”, 取消乡镇卫生院在银行的现有账户, 由政府管理部门集中收付管理。同时对乡镇卫生院实行收支预算管理, 由乡镇卫生院编制年度预算和分月用款计划的草案, 经政府管理部门审定后执行。

在院长的管理中, 明确院长由政府管理部门“公开选拔, 择优聘任”[3], 通过“任期目标责任制”[3]调控院长的经营行为, 确保乡镇卫生院提供公益性服务。

贯穿这一系列具体政策的设计思路, 便是通过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格局, “建立宏观调控有力、微观运行富有生机的新机制”[5]。

3 积极推进由“双轨”向“并轨”过渡

新时期乡镇卫生院改革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如何通过“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体制, 对乡村两级卫生服务现行的“双轨制”实行“并轨”。

长期以来, 我国村级卫生服务实际上是完全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在大多数农村地区, 供方是私人诊所, 需方靠自费医疗。当“乡镇卫生院由政府举办”的体制明确后, 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双轨制”运行格局更加明显:乡镇卫生院列入了国家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村卫生室却榜上无名;乡镇卫生院进入合作医疗统筹支付, 村卫生室却不作为报销定点机构;乡镇卫生院人员纳入事业单位的编制管理, 乡村医生身份至今依旧是农民。总之, 乡镇卫生院正逐渐实现了政府主导, 村卫生室却依旧是市场主导, 乡村两级的卫生服务形成了明显的“双轨制”。

中央2002年的《决定》和2009年的《意见》都只是界定了村卫生室的职能, 对村卫生室的基本属性、举办主体、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制度都没有做任何界定, 事实上是作为改革的“填空词”给地方政府留下探索空间。

安徽对这道改革的“填空词”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并坚定地认为:对乡村两级卫生服务逐步实行“并轨”应该是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大势所趋。

最简单的道理是村卫生室是最贴近农村居民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 是农村居民利用率最高的机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 农村居民门诊在村卫生室占门诊总量的57.73%[6], 如果再换一个角度看, 村卫生室的服务对象100%是农村居民!对农村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产生着如此重要作用的卫生组织却没有纳入政府主导的覆盖, 不得不运行在市场机制的轨道上, 依靠追求盈利实行生存。这种现象表面上看是对村级卫生组织的不公平, 实际上是对农村居民的最大不公平。

在由“双轨”向“并轨”过渡的过程中, 安徽正在一步步地推进:2007年安徽省政府对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乡村医生每年补助1 200元;同年通过“民生工程”, 政府对全省每个村卫生室安排5.6万元用于房屋建设和设备装配;2008年将实行乡村一体化的村卫生室纳入到合作医疗门诊统筹的定点机构;2009年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乡村一体化的指导意见》, 省政府主持召开了由各县市政府领导参加的“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会议”。具有突破意义的是在这次医改政策设计中把实施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纳入药品零差率制度, 给每名乡村医生每年补助8 000元。

“并轨”的具体实现形式是推行乡村卫生服务管理的一体化, 而一体化的要领是依靠乡镇卫生院对乡村两级卫生服务实行统管。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由原先医疗市场的竞争对手转变为基本卫生服务的合作伙伴。这种一波三折、迟迟没有能够实现的历史姓“转变”, 只有伴随新时期乡镇卫生院“转轨、转型”改革大趋势, 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4 需要继续探索的若干问题

安徽在新时期乡镇卫生院改革的政策设计过程中, 对一些焦点问题仍处于艰难的探索中。

4.1 如何建立责任和权力对应的“县管”体制

中央在2002年的《决定》中提出了“乡镇卫生院由政府举办”, 并明确规定“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等划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管理。”在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没有对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做出新的规定。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县级建立责任与权力相对应的管理体制, 避免在县级政府内出现多头管理、责任与权力相分离的现象。譬如:县域内乡镇卫生院的编制由编制部门核定总额, 但如何依据卫生服务的供需变化在县域内各个乡镇卫生院之间配置, 则应该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财政部门对县域内乡镇卫生院经常性补助核定总额, 但如何根据卫生服务绩效考核结果在县域内各个乡镇卫生院中分配, 也应该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与此相对应的是, 乡镇卫生院在管理中出了问题, 也理所当然地惟卫生行政部门是问。“主管”的含义, 应该是权力与责任的统一。

4.2 如何明晰政府的投入

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分为“基础建设投入”和“经常性投入”。对于“经常性投入”需要有一个明晰的、具有操作性的测算口径, 并且要让乡镇卫生院也能知晓这一口径, 从而能够知道:如果卫生院完成了年度工作目标, 得到来自政府的补助究竟是多少, 做到心中有数。因为乡镇卫生院毕竟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单元, 独立核算的基本规则是“以收定支”, 而不是实行“统收统支”。如果在补助口径上只笼统地提出“差额部分由政府在预算中足额安排”[7], 则很容易让乡镇卫生院产生由政府财政包揽的错觉。这样就很容易诱导乡镇卫生院重新回到“等、靠、要”的状态, 而财政事实上也兑现不了“兜底”的许诺。必然的结果是导致乡镇卫生院再次处于入不敷出的困境, 卫生院对政府有怨气, 政府把卫生院看成无法承受的负担。发展下去, 有可能再次走向“甩包袱”的极端。因此, 如何设计并公布对于乡镇卫生院“经常性投入”的测算口径, 是改革中需要继续完善的一个焦点问题。

4.3 如何建立对乡镇卫生院资金运行监管

从改革的趋势看, 乡镇卫生院资金管理大致要经历“自收自支、收支统管、统收统支”三个阶段。

“自收自支”是指乡镇卫生院直接从收入中支取资金, 乡镇卫生院的支出完全由院长确定, 主管机关的监管有名无实。这种运行方式很容易导致财务管理混乱, 公有资产流失。在此以前, 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的资金运行都是处于这种状态。

“收支统管”是指乡镇卫生院的主管机关设立乡镇卫生院资金管理中心, 对乡镇卫生院的收入和支出实行统管。乡镇卫生院的支出必需经过主管机关审定后才能入账, 未经申报和审定, 院长无权擅自支出。这种运行方式既保持乡镇卫生院“独立核算”的体制, 又能够对支出进行有效的控制。安徽省的霍山、肥西、天长、当涂等县都采取了这种管理方式,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统收统支”应该是乡镇卫生院资金管理的理想模式。乡镇卫生院收入全部上缴国库, 支出由财政全额拨付。财政投入与资金管理合为一体, 全部由政府的财政部门承担。乡镇卫生院不再实行“独立核算”, 而是实行严格意义的“收支两条线”。在这种管理模式下, 乡镇卫生院只需要提供服务, 不需要盘算收支。

“统收统支”固然是一种理想的运行模式, 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讲, 目前的条件都不成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乡镇卫生院只能采取“收支统管”这种过渡模式。

既然“收支统管”是属于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制度, 这种管理就必需与乡镇卫生院的行政管理、业务管理、物资管理等联系到一起统筹安排。既然卫生院内部的财务管理与政府投入是两个不同的命题, 那么承担乡镇卫生院“收支统管”职能的究竟是乡镇卫生院的主管部门合适, 还是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合适, 尚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推敲。

4.4 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如何适度借助市场机制的作用

由“市场补偿为主导”转变为“政府补偿为主导”, 对于乡镇卫生院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由原先向市场“挣钱”变为现在靠政府“给钱”。挣钱的规则是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交换”, 给钱的规则是依据政府组织的“考核”。理论上讲, 这种考核是能够反映客观实际的。但以往的实践表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考核很容易流于形式, 很难反映真实的业绩, 这是勿庸讳言的事实。当政府补偿在乡镇卫生院收入中只是很小一部分的时候, 这种误差对乡镇卫生院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当政府补偿将成为乡镇卫生院主要收入来源时, 如何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 就直接关系到乡镇卫生院服务效力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安徽为此专门制定了《绩效考核试点办法》, 但在实际运作中怎样才能避免传统考核方式中存在“失真”的弊端, 怎样通过“购买服务”、适度借助市场机制中“铁面无情”的威力来检验乡镇卫生院的服务绩效, 尚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S].2009.

[2]卫生部2001年与2008年财务统计报表[M].

[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S].2009.

[4]老子.老子[M].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S].1997.

[6]卫生部农卫司.关于2008年全国新型合作医疗运行情况的通报[S].2009.

上一篇:经委节能降耗状况调研报告下一篇:2018年六一儿童节主持人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