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2024-09-28

地理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共10篇)

1.地理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篇一

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浅谈信息技术教学》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逐渐增强,在学生心智逐渐成熟的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更加明显。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努力做好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关键词】 现代 信息技术 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逐渐增强,在学生心智逐渐成熟的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更加明显。作为一门新兴课程,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我认为主要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方面:“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目前,很多教师不适应新课程教材,不知如何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我认为,我们应该集众家之所长,对多本教材再加工,然后再“发展”教材,要根据本校学生基础和学生生活的实际,及时调整、增减和整合教材内容进行最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例如,在中图版高中选修内容《全景新视野》一节中,可将利用配套素材制作全景图改变为以事前教师拍摄校园美景作为素材,这样更贴近生活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再例如,在中图版高中信息技术《音频素材加工》一课,可将使用的goldwave软件转变为更为直观形象的cooledit,而goldwave留给有兴趣的同学自主研究,这样有利于教学的实施。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去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

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发现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人都来自农村,初中的时候从未曾接触过计算机,而我们这两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都是建立在学过《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基础之上的。所以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不得不针对绝大多数同学讲了两堂基础课,包括:开机、关机;窗品和桌面介绍等等。

总之,要立足实际对教材进行调整,使其更加适应教学实际。同时也不要矫枉过正,完全脱离教材,因为教材是专家编写的,有一定的权威性,教材的整体框架是非常科学的,我们还要“顺应”教材。

二、学生方面: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计算机课程中,学生往往对直接接触计算机兴趣很大,愿意动手操作;而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兴趣就小多了。有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机器来学习新知识,同时,努力改变目前教学中的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学习。

根据“Intel未来教育”的思想。课程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自己设计课题再作研究的形式,使教学活动从引导激发兴趣出发,通过让学生观察、归纳、猜测建立解决课题的各种假设方法,再通过上机实验,回答自己的假设,得到一种新的认识。进而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螺旋式的上升,就可培养学生一种不断去探求未知的冲动和能力。例如上课前演示一个用Qbasic编写的动画程序实例,让学生马上动手制作,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5分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讲解程序实现的原理和该程序中用到的基本的函数,指出哪些同学找对了 哪些路子,再让学生自己各显神通,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实现,然后教师再总结归纳……,同时这种方法也能有效地让学生快速安静下来并集中精神听教师讲解。

1、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心情变得愉快,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亢奋的学习劲头。为了激发这种兴趣,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比如,录入、编辑文章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操作,我便针对现代中学生的追星现象,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篇题目为“我的偶像”的小作文,作文的内容各自编写。于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不仅掌握了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出现错误时,还学会了修改文章的技巧,可谓是一箭双雕。

再比如,指法练习在学生看来是最枯燥乏味的事情,如果不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便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玩游戏这一特点,选取金山打字通软件让学生进行练习:第一步先让学生用其中的“吃苹果”、“打地鼠”等游戏进行单个字母的练习,达到一定目标后,再让学生在“青蛙过河”中练习单词的输入,最后让学生两人一组,自由组合,进行“警察抓小偷”竞赛。结合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通过优化教学,学生们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并熟悉了键盘指法。

2、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紧张的气氛变得和谐,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因此,把幽默诙谐的语言引进信息技术课堂,寓庄于谐,寓理于谐,能使学生好学、乐学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记忆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就能化繁杂为简洁,化沉闷为轻松,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如我在讲解软盘的使用时,常用的3.5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时为写保护,而学生则易将保护与未保护两种状态混淆。讲到这一点时,我拿出了一张3.5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让盘片上两个孔对准两只眼睛的位置,告诉学生,软盘上有两只“眼睛”,当两只“眼睛”都瞪着时,则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是不可侵犯的,即为“写保护”。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把划片封上)是放松状态,即为“不保护”。听到这一比喻时,学生们笑声一片,连连点头称是,至此,这一教学难点在幽默的情境中得以突破。

三、教学实施方面: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1、在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

努力突破其它课程只能单独给学生一些孤单经验、缺乏横向联系、缺乏各学科相互作用、不能给学生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限制。通过运用多学科综合知识、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教、学、研、做”合一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得到系统的培养。例如,由教师组织引导,让学生自己运用学到的各种计算机知识,动手制作各学科简单的课件,几个学生组成1个小组,从策划、写脚本、美工、到运用学过的各种软件制作、处理各学科素材、然后整合集成、得出结论或成果,让学生把学过的各学科知识消化揉合,变成一种综合能力。

2、坚持分类原则、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个体的信息技术素养的不同,在教学中坚持分类施教,分类辅导。我们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知识水平、爱好分组,如有的同学喜欢程序设计,有的同学喜欢动画制作、有的同学爱好图象处理、有的同学热衷网页制作,把这些学生分组对待,让他们在完成基础知识后能自主的自学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不懂的再向教师提问;同时,把各组学生又分成A、B、C三个小组,让基础最好的学生做组长,负责带动和组织本小组的其他同学,这样其他基础差的学生 2 在基础教好的学生的带领下,也成了整个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在上机实习时对各小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请A小组学生作C小组学生的小老师,做到人人有长进,个个有提高,同时减轻教师的负担,使分类辅导成为可能。在课程安排中,注意从活动的内容上,从一般学生和优秀学生的培养上,尽力分别对待,对于优秀学生作品及行为,教师作深化指导,以提高其学习层次,对较差的学生,耐心辅导,以保护其学习的积极性。

3、教育理念和教学知识应该先进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因此对学生进行的计算机操作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教育时,应把计算机定位成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辅助工具,让学生感受到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的重要现实意义。要求教师具有超前意识,尽量让学生接触到代表电脑操作系统发展方向的最先进的操作环境,并经常性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流行的、最新的应用软件或小程序,介绍它们的用途和综合运用方法。也可以让个别学生上台介绍他们使用某个软件的心得和同学们共享。通过这些做法,让学生自觉接受、学习、探究计算机知识。

4、不墨守成规,对学生宽严有度

由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地利用互联网络这个庞大的资源。充分利用电脑游戏软件。电脑游戏做为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都喜欢的东西,教师不应采取回避的态度,要对不同游戏区别对待,对健康的益智类或策略游戏,允许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游戏,偶尔也可以网络对战的形式分组比赛,活跃课堂气氛;而对于一些不健康或不适合学生的成人游戏,则明确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态度:“绝对不行”。这样,学生不但不会反感,反而能听教师的话,和老师走得更近。

信息技术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解决自身生存中所遇到信息问题,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思想意识上明确了信息技术教学目的是信息技术教学成败的关键,提高学习兴趣是必要的手段,培养信息技术素养是根本。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非常重要,以这个目的指导我们备课、上课,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显著的成绩。

2.地理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篇二

信息光学的教学要结合课程特点, 培养学生物理科学素养、信息素养等综合能力。这要求任课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更新教学手段, 合理选择和应用传统的与现代的教学手段, 使两者有机结合, 达到课程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建设信息光学课程网站, 整合利用网络资源。信息光学课程的学习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新的信息技术。建设信息光学网站, 是促进学生掌握信息技术促进专业课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 该网站能够实现以下功能:提供网络访问和查询功能, 使学生获得多种信息资源;对学生选择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储存的功能;学生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共享文档或直接通信的功能;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过程的功能。通过信息光学课程网站, 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高效的学习和教学, 获得知识, 从而达到传授知识、接受教育目的, 能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这种新型教育方式将成为革新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一种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提供各种学习资源, 让学生自主地决定如何去学习。

(2) 利用多媒体授课, 提高信息光学教学效果。信息光学是将数学中的傅里叶变换和通信中的线性系统理论引人光学产生的新学科, 使光学和通信这两个不同的领域在信息学范畴内统一起来, 从“空域”走向“频域”。在光学信息处理中不再仅仅限于用光强、振幅或透过率的空间分布来描述光学图像, 也可以用空间频率的分布和变化来描述光学图像。这里面涉及到的包括傅里叶变换、空间频率和频谱滤波等概念都非常抽象, 单纯通过黑板板书教学很难将这些概念和原理讲清楚, 反而只会加深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畏惧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制作信息光学多媒体课件, 能将这些抽象概念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面前, 起到化无形于有形、化抽象为形象、转换思维模式、降低思维难度的作用, 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数字、图片等直观地展现除了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受的形象, 还能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 从而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认识活动中去。从现代教学改革的角度看, 能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讲者和接受者, 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 培养较强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少数学生不能及时弄懂的内容可以反复播放, 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

(3) 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 解决信息光学中抽象问题。通过数值模拟计算, 有利于将信息光学中抽象的、难以描述的物理现象可视化的显示出来, 有助于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洞察含义、理解概念、发现规律。比如信息光学中的频谱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贯穿整个信息光学的学习过程,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从定义上掌握概念的内容, 但是对于某一个物体的频谱缺少具体的、形象、直观的理解, 且目前常见的教材上基本没有关于频谱的图像, 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感到困惑。利用数值计算就可以让学生对空间频谱有直观的了解。图1中的a图是一网格状的物体, b图是通过数值计算得到的物体的空间频谱。

(a:网格状物体;b:物体的频谱分布)

联合变换相关是信息光学中光学图像识别部分的重要内容。最早是在1966年由Weaver和Goodman以及Rau等提出来。通过数值计算软件Matlab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编程, 模拟实现这一复杂的识别过程, 编程得到的程序甚至可以打包生成可以脱离Matlab环境的EXE文件。图2是利用Matlab编程得到的图形用户界面的联合相关变换程序。图3是数值计算结果:其中图a、d是输入的做相关运算的物体;图b、d和图c、f是对应输入的相关峰的二维和三维显示, 通过相关峰的分析, 我们就可以判断待识别图像和参考图像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程度。

(a、d:作相关运算的物体;b、e:相关峰的二维显示;c、f:相关峰的三维显示)

通过近几年为应用物理学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讲授信息光学的教学实践发现, 将信息技术引入到信息光学的教学中,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 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网站为学生提供了在课外重复学习和接触新信息的平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效果;通过计算机数值计算, 解决了课程中抽象的、复杂的问题。实践结果表明, 充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信息光学的教学中, 是必要的、可行的和高效的。

参考文献

[1]王慧英.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 (13) :162

[2]陈爱民.《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理论与实践,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

3.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地理辅助教学 篇三

【关键词】学习兴趣 创新思维 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64-02

一、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上,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地理教师在黑板上描来画去的也只是静态的图像。线条或图像的移动处理往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对地理动态的变化规律的教学难以让学生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另外一个方面,学生消极被动的听讲,始终不能发挥其主体性作用,久而久之,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没了兴趣,教学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好奇心非常重要。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生动的图像及声音效果等手段加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不仅让学生产生了新鲜感,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获得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教师应当发挥这种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外部信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有机会主动去参与、发现、探索知识。

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和核心。也就是要勇于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重新去组合既定的感受、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思维过程。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地理变化过程,生动的、直观的演示出来。便于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想象、分析、比较,使思维能得到适时的启迪。例如:学习“海陆变迁”这一节课中的“火山与地震”时,通过播放“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录像,给与学生强大的震撼,引起学生的无限遐想。又如:“黄赤交角的变化”引起的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这节内容,通过播放制作的模拟动画让学生观察后判断:①假如地球的黄赤交角为零,有没有四季的更替?②假如黄赤交角的增大和减小,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将如何变化?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新问题的答案,教师发散性的设疑,就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积极的思维,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地理学科的教学要求将书本内容,学科知识放开,注重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的包容性和相关性,谋求跨学科的联系和综合。例如:地理中的政区、经济、区位、人口、资源、环境政治历史;地理空间、规律、图表与物理、数学的联系相当紧密,这就强调学生亲自去实践,去探索。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提供一些网址让学生自己上网去查找信息,下载资料图片。学生通过网络浏览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学习,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等参与有关问题的讨论,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还可把学到的东西输入电脑实现与他人共享。这样学生学习由单向向多向,由平面向立体转变,扩大了学习的途径,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有了主动性,有了动力,发挥了自己的创造精神,快捷实现了学习的自我反馈。

四、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地理教学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花大量的时间收集地理资料、地理信息和地理课件,形成自己的地理资料库,具体而言就是:

1.收集资料如注意收集地图、图片、课件、试卷、其他信息等。在收集过程,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

2.整合地理教学对资料、信息、图片、课件等进行加工改造使之完善,课堂教学所使用的课件要降低难度,突出重点,缩短授课的时间,把节省的时间还给学生自主思考学习。

3.教师角色的转换信息技术使教学的互动性增强,应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传授者的成分少一些而引导者成分多一些。

4.防止滥用地理课本中的有些章节内容丰富,知识点众多,在规定的时间内,用课件上课无法完成任务。也有些章节的内容比较简单,完全没必要使用多媒体。此外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教师的性格魅力、语言风格等对学生的成长与学习的潜默移化影响不可忽视,必须将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作为新时代的地理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掌握好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卓有成效地开展现代化地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地进步。

参考文献:

[1]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参

[2]《信息技术的应用》

4.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四

这节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信息技术的第一课,这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知识。同学们对于信息技术课是很感兴趣的,让他们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无论在今后的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是离不开计算机的,计算机已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

本节课学生是不需要打开计算机的,刚开始同学们还有点失望,但是随着老师给大家展示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信息和信息处理的实例,让学生亲身参与看、听、闻、说、摸等方式获取信息,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让学生看一看老师出示的图片,通过眼睛看,让学生对图片进行描述,启发从中得到了怎样的信息。再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让学生用耳朵听一听,老师播放的声音,听听从中获取了怎样的信息,同学们个个竖起了小耳朵,听得特别认真。老师拿一朵花,让学生闻一闻,这是什么?学生都能回答出来是鲜花。最后老师让学生摸一摸身边的物体,看看获得了什么信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这一系列的活动体验,真切的感受到信息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也加强了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设置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的环节,让学生对原本比较空洞的知识,能够得到感性的认识,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服务。

本节课的教学,由于要求学生了解的理论知识较多,所以我以学生自学课文的形式、学生回答提问的形式为主,不乏单调。在学生进行桌面背景操作的时候,有发现个别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图片是,虽然能够更换背景,但是却很模糊。这一点,我事先没有考虑到,所以只好在学生遇到问题之后,个别给予解决和帮助。其实我现在觉得,还是在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之后,广播教学,呈现学生的问题,将问题抛给学生自己解决。这样既可以让全班同学知道问题所在,也可以加深印象。

5.地理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篇五

【中文摘要】随着教育评价理念的转变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评价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今的教学实践。实施新的评价方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和强烈愿望,如何将新的教学评价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已然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目前《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评价方式的不足,笔者结合当前教育评价改革的理念,在总结前人电子学档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课程学习评价中融入电子学档评价的理念,运用评价量规,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论》进行全面评价,实现了面向过程和面向学生发展的评估。本文结合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了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建构电子学档评价体系及其应用的问题。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阐述本课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界定了本文中有关评价的概念;第二章介绍了电子学档评价的理论基础;第三章论述如何构建《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电子学档评价体系,并分析了电子学档评价运用于《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的优势,第四章对电子学档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的实践研究进行分析,并对实践效果从质性和量化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第五章总结本课题研究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英文摘要】As the changes in the ideas of education assessme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ourse reform, the

traditional assessment modes can’t perfectly adapt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nowadays.Putting the new assessment modes into the practice has been a common and strong desire of educationalists.How to put the ideas of new teaching assessment into teaching practi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to the people working on education reform.In the view of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present assessment of the In...【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论 学习评价 电子学档 量规 【英文关键词】Information Teaching Methodology Studies assessment E-learning portfolio Rubric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目录】基于电子学档的《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学习评价研究中文摘要4-610-17

ABSTRACT6-7

第一章 绪论1.1.1 基于教育评价改1.1 问题的提出10-11革的要求10要求10-11式的要求111212-1314-15习评价15

1.1.2 基于《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自身特点的1.1.3 基于《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新型教学模1.2 研究意义11-12

1.3 研究内容1.4 研究现状12-15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3 研究述评1.5.1 课程评价与学

第二1.4.2 国内研究现状13-141.5 有关概念界定15-171.5.2 学档评价与电子学档评价15-17

章 理论基础17-20多元智能理论的支撑18-20构建20-3420-212121-22设计22-30录23-24与反思29-30

2.1 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1717-18

2.3 真实性评估理论

2.2 第三章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电子学档评价体系的3.1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电子学档评价的原则3.2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电子学档评价的思路3.3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评价目标的制定3.4 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电子学档评价的模块

3.4.1 学生个人信息233.4.3 学生作品集24-29

3.4.6 学习评价信息

3.4.2 学习活动记3.4.5 学习的体验3.5 电子学档评价的实施过程30-32论》课程中的优势教学论》的实践研究34-3634

32-34

3.6 电子学档评价运用于《信息技术教学

第四章 电子学档应用于《信息技术4.1 教学实践研究的基本情况

4.1.2 教学班级情况4.1.4 各个模块的教学目标

34-614.1.1 实施时间344.1.3 实施计划34-35

35-36和电子学档内容要求36

4.1.5 学生考核方式4.2 基于电子学档的《信息技术教学论》学习评价的案例

4.2.1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课程目标4.2.2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活动设计4.2.3 电子学档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模块中的实

4.3 实践结果分析53-60

4.3.1 实践结

4.4 分析36-5336-3737施过程37-53果质性分析54-58

4.3.2 实践结果定量分析58-60

实践小结60-61究结论6163-6570-71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61-635.1 研参考文献5.2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61-63附录致谢

65-7071

6.地理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篇六

为了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按照计算机课教学大纲的要求,自99年起,我校在高中年级开设了计算机课,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为了教好这门综合性课程,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1.对教材的处理

我们采用的教材是广西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信息技术教科书,本书共分四册,每学期1册,适合高一看到至二年级使用。其内容主要为:

一、信息技术入门;

二、计算机操作系统;

三、文字处理系统;

四、网络基础与运用;

五、数据处理;

六、网页制作;

七、动画制作;

八、简单程序制作。我们的教学主要采用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按照《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从小学、初中均应开设计算机课,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小学、初中都未开设计算机课程。因此,在高一开设计算机课,学生既有新鲜感的一面,更有缺乏基础知识的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高一年级,利用上课的时间,讲授键盘指法、汉字输入等基础知识,并向全校学生介绍计算机基本知识及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意识。

2.多用举例对比,讲清基本概念

在讲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这章时,除讲清楚概念外,多采用举例对比。讲“信息技术的特点”时,为了讲清“信息的依附性”我举了令狐冲在思过崖崖壁上学习剑法的事例,讲“信息与人类的关系”时,我将去年我军海陆空三军演习中的原始森林生存实验做为练习题,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组自行讨论选择物品完成实验,是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了基本概念。

讲“计算机特点”时,为说明计算机速度快,用计算机几分钟就可以预报第二天的天气,而用人工计算,则须要六万四千人连续计算24小时。又如英国数学家w.SHANKS曾经用15年的时间将圆周率Л的值计算到527位,而用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仅用40秒钟就打破了这一记录。讲计算机的精度高时,可举例:用计算机控制的导弹,从几公里或几十公里之外发射,可以准确击中预定的目标,而误差不到一米。

在讲“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一节时,“字节”是计算机存储容量的基本计量单位。着重对学生强调基本的“计量”单位,与我们生活中重量采用“克”、长度用“米”或“尺”等计量单位相对比,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突出重点内容,注意各学科的联系

高中信息技术中数制的转换,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不同数制之间的关系,明白计算机世界中的二进制的使用。在讲解过程中要用到大量数学的知识,因此在讲解之前先将数学中进制方面的知识复习讲解一遍,讲授时效果较好;2005年高考数学试题中就考查了数制的转换(6进制与10进制之间的关系);因此学习信息技术学科必须注意与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

在学习“计算机操作系统”一章时,对DOS的一些基本操作命令,不要求学生死记命令字符,而应引导学生,从命令的形式或英语单词的缩写,去联想该单词的意义或单独短语。如:删除命令De1,即是单词“删除、除去”的意思;diR/w紧缩显示当前盘上的文件目录,参数w代表with,即“宽度、横向”的意思;即将当前磁盘文件目录横向排列(每行5个)显示出来;软磁盘格式化Format命令,format/S的参数s,即为“系统”单词system的代替,意为将三个主要系统文件存储在磁盘上。

4.多用实物讲解,保证上机时数

我校高一年级有7个教学班,共计300多人,但学校实际可用计算机却仅50多台。为解决人多机少矛盾,我们多采用实物教学。如讲“外部设备”、“磁盘的使用”、“启动”、“键盘与指法”等章节内容,就将计算机室的软磁盘、驱动器、硬盘、光驱、软驱、主板、CPU等带进课堂,对着实物讲解。在讲“微机组装”时,就到电教室去讲,当场演示给学生看,并采用课件的形式以小组(6-8人一组)形式分批练习演示。在没有正规电子教室软件的情况下,加班加点在网络上查找下载(飞云电子教室软件)安装到每台计算机,使得在讲解如WORD2000、EXCELL等各种操作性强的软件时,能在一台计算机演示给每台计算机观看,让学生的学习更直观,教学更有效。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需要有一定的时间用于学生上机实践。我们经常在上课时将学生统一到机房上机,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验证、熟悉。在操作实践过程中,及时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要求将学过的典型例题和课本上安排上机实习的内容都亲手操作一遍。对在教学中重点、难点内容一讲完,就及时让学生上机实践,边练习边发现问题及时解答,效果良好。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门特殊课程。要确保上好计算机课,还须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

参考文献

[1]江西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科书

7.信息技术应用与化学教学 篇七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兴趣的秘密何在》中写道:“所谓课上得有趣, 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教师使学生对上课有兴趣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但要使学生对上课的学习内容有兴趣则往往要困难些。我运用多媒体技术, 将内容生动、形象逼真、声音动听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动手动脑, 越过一个又一个学习上的障碍, 成功的喜悦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 他们不仅没有新知识难以接受的感觉, 而且从接收到掌握到再运用这些知识的全过程都是在自发之中进行的, 对知识本身的学习更有持久的兴趣, 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教学中, 教师熟练规范的操作、镇定自若的表情、沉着自信的目光再配以用Flash制作的实验操作练习题, 不仅使正确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形象化, 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而且能促使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操作, 并调节、稳定自己实验时的心理状态。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重视并发挥形象思维的独特作用, 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如中和滴定实验, 尽管学生在实验室做了该实验, 但对其操作要领及误差分析仍掌握得不太好, 常考常失分, 于是我们组织学生利用多媒体电脑进行模拟实验, 从中不但学会了操作, 还通过图文并茂的电脑演示分析, 彻底弄清了滴定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及克服方法。

三、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化学审美能力

复杂、多样而统一、奇异而和谐、抽象而直观是化学科学美的特征。而化学美的展示, 需要借助图像、模型、标本、形象化语言、非言语行为、实验、音响、电视、计算机等化学教学媒体并借用艺术创作的表现技巧及手法, 而这些正是以形象、情感、创造为特征, 与形象思维密切相连的。运用文学艺术的拟人手法, 将枯燥无生命的化学知识赋予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 使学生能形象生动地理解掌握化学物质的性质。在化学教学中, 运用信息技术, 巧妙地塑造出充满激情与活力, 具体可感的化学审美形象, 把化学美表现出来, 可使学生对化学美产生新奇、愉快、向往的审美感受, 并在探索化学美的过程中获得进一步的审美体验, 创造化学美的冲动, 与教师的审美创造发生共振, 产生共鸣, 从而实现在美的情境中获取知识、技能、发展智能、塑造人格, 并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运用信息技术,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在注重发挥化学知识的科学价值的同时, 更注重发挥化学知识的教育价值, 不仅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智能方面的力量, 也能体会到生命的情感方面的意义。因此, 在传输化学科学知识的同时, 始终关注着学生的价值、精神、情感和个性, 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学生获得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五、运用信息技术可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口授, 学生听讲, 课堂上以老师为主, 学生只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 调动学生的方式也很单一———提问式。这种教学方式有时很难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 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 使学生以最简捷有效的方法获得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诱思探究”的教学模式, 即诱导思维、探索研究。教学过程要经历“观察”和“思维”两个层次, 实现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

六、运用信息技术可突破教材重、难点

8.地理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篇八

一、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感到疲劳和枯燥,导致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教学法,则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制作地理教学课件,并通过信息的图像、视频、音频和动画等优势,使呆板的、单调的地理教材内容更具体化和形象化,如此一来,就给学生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不仅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还使他们对地理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进而他们就会积极地、主动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这就相应地提高了高中地理教学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探究,并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化静为动,为学生充分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使之成为学生愿意学习的工具。此外,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最根本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亲身发现并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通过自己的思维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在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给学生观看课件展示,而这些课件往往是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制作的,学生也只会是沿着设定的路线进行学习,他们缺乏独立思考和观察的过程,容易产生“老师讲的就是正确的”错觉,这种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势必会使学生对知识理解产生片面性和肤浅性,使学生很难形成思维能力,导致他们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反之,教师引导学生对教学资料进行信息的检索、归纳、分析和处理,在此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错误并进行纠正,有时可能要反复多次才能获得正确的地理知识。但此过程不仅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对地理知识进行了有效学习,还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和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海水运动》时,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而学生的主体性却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若教师在讲解之前,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一幅地球上存在的行星风系图,再将世界大洋中主要的风海流分布图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针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就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三、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亲手制作某些地理表格或图形等,并通过讲解、演示等加深他们的印象,采用这种方法,不仅能让学生以愉快的、探索的好奇心理投入到地理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还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并使他们对地理知识产生极大的求知欲和兴奋度,进而激发他们的思维、想象空间,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来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对信息教学的积极创造性,进而才能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地对信息技术进行更全面和深层次的了解与掌握,以此来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不应该只体现在播放教学资料上,而是要及时地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潜力进行充分的挖掘,并将信息教学法进行更深度、更广度的拓展和丰富,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从而有效地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的最终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志,徐秀梅.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相互渗透[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9.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 篇九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教化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把电教化教学嵌入到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去,需要我们深刻领悟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心思想。新课程标准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标倡导主动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关注过程的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新的课标下要求我们要切实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让电教化教学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提高我们教学效率,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避免把电教化教学做成一堂华丽的“满堂灌”

关键词:多媒体,引导,建模

电教化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是它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这对中学生的思维的培养和拓展有着十分积极地作用特别是地理教学中的“地球的运动”这种需要空间思维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一个简单的动画可以使很抽象的内容形象具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复杂的空间模型,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课程中所创造的逻辑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知识点的内涵,对学生的理解帮助巨大。

二是电教化教学可以使课堂的内容更充实有趣,教学效率得到提高。电教化对学生建立积极地学习心态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非常大的帮助。传统的课堂是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很多教学设想不能完全的呈现出来,如果课堂上再缺乏表演力,往往使得课堂很沉闷。学的听课积极性大大下降,很多学生会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效率大打折扣。如果我们可借助多媒体教学,就可以随心所欲的驾驭一堂课,把我们构思完美的呈现给学生,使课程了过程的转换更加灵活易于掌控,课堂内容的表现力通过我们精心设计得到了极大地加强,课堂内容会因为一张图片或一个动画而变的生动活泼。同时还可以节省出板书的时间让学生讨 论,思考「1」。把学生从压抑的灌输中解脱出来。把课堂的主体让给学生。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虽然多媒体教学有着这样那样的好处,可是我们在实际运用多媒体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度的依赖电教化教学建模,电教化建模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们建立空间想象能力,提高他们自己建立模型的能力,可是有的时候我们把建模当成了一种主要的手段,不断地通过多媒体模型,一味的演示,对学生的想象力不很相信,反而抹杀了学生们自我锻炼空间思维与提升建模能力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大大的降低,空间想象也只是局限在我们建立的几个简单的模型上面,本应丰富多彩的思维变得千篇一律,想这恰恰是我们最不想要的结果。

二是过度注重形式忽略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一堂课如果缺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剥夺学生自我表达的课堂,不管有多华丽的外包装,都改变不了“满堂灌”的事实。教育的核心价值是教会学生学习,思考。学会一种终生学习的能力,不应该是为了解决几个知识点,考个高分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改革,都不应该背离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条主线。我国伟大的思想巨著《论语》它是以语录的形式向我们呈现的,其中的很多对话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学生的疑问启发了老师的灵感,老师的回答启发了学生的心智,这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一堂好课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离不开思想的碰撞,只有经过思想的碰撞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我们的课堂声、光、电,搞的很是精彩,学生看的也很过瘾,如果我们没有把它作为引导学生思考的手段,把灌输知识换成高科技的形「1」式,这样的课堂我们宁可不要。

三是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节奏过快带来的低效。由于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准备了大量的知识和课外相关内容,授课时又过分的追求教学效率,弊端也就很快的显现出来,由于多媒体的转换比较快,很多知识点在没有任何铺垫的前提下直接展示给学生,要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里消化,学生根本没有反应的时间,由于学生没有思考时间,也就根本无法跟上教师的授课思维节奏,也就更无法让学生做好完整的课堂笔记,失去了课后复习的课堂笔记,也就无法系统地进行课后复习「3」。因此导致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把握不好整个课堂的节奏,忽快忽慢,忽左忽右,幻灯片已经打过去了而内容还没讲完或是内容已经讲完了 2 而幻灯片还没打出或是幻灯片放个不停可老师的讲解却是跟不上幻灯片变换的节奏。

因此我们在实施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避免形式主义。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始终反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凡是背离教学内部内容的,不根据教学的主体。只是把教学的内容排练成“供人观摩”“专门排练的集合”常常带有一种表演的性质,实际上还是让孩子们机械的熟背和重复那些看似华丽的词「2」句。这样的课堂形式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我们只有深入到教材里面,把教材的核心内容提炼出来,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让课件彻底为内容服务,为学生服务。

二是课堂的设计要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切记生搬硬套。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仅仅从网上下载几个,简单的组合一下。自己的思路完全跟着别人走,自己擅长的风格往往无法很好的融合到课件里。给自己的感觉是肚里憋了很多东西没有拿出来。给学生的感觉是陌生的,和老师的一贯风格不相符。这样课堂效率是大打折扣的。这种认识过分依赖媒体教学,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不符合学生的的认知规律。最终还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面降低了课堂效率。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只有把现代教育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教师教学个人教学风格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一个整合,一个恰倒好处,才能真正把一堂课上好。因此,课堂的设计应该是我们自己独立的设计好课件的框架,哪里设疑、哪里解答、哪里有“包袱”。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会上的得心应手。才不会最后流于一种知识的灌输。

三是多媒体与最好板书相结合。多媒体使用最大的弊端就是知识点转化太快,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维,不能很好的做课堂笔记,如果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模式,就可以很好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将重要的知识点写在在黑板上,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内进行记录和思考,避免了知识在脑中一闪而过的现象,这样才能是重点得到突出,在学生的脑海中得到强化,避免一种学生拼命地追赶教师进度的情况,避免学生产生心理、视觉疲劳。利用板书的时间让学生的到一定的休息和整理,会大大的提高我们课堂的效率。

总之,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核心,以启发学生为目的。不要盲目的追求外在的形式,避免重蹈“满堂灌”的覆辙。

参考文献:「1」《教育与现代化》

10.地理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篇十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1、众所周知,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对工作和学习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为教学方式的革新贡献力量,所以必须要加强重视,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2、教学策略的重要性。有心理学家曾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进行测试,发现小学生的普遍注意力集中只能维持2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教育工作者采取的教学方式,应该主要将精力放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简而言之,教学策略的综合有效应用,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阻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质量的因素

1、教学硬件设施无法全面改善。

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导致地区性贫富差距较大,在教育上的表现就是教学资源的差距被拉大,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教育均能走在时代前列,而落后地区却连满足小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条件还无法达到,无法满足教学设备的需要,即使是重点抓信息技术课程质量,也没有足够的计算机和网络加以保障课程的实施,所以这就造成我国部分地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难以发展的现状。

2、部分教师对技能掌握不牢。

正如上文所述,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和阻碍,所造成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资源无法全面普及,也包括了师资力量方面的落后。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和限制,此外教育机构方面存在的客观因素,都使得部分教师在计算机技术掌握方面较为欠缺,所以还不能很好的解决学生所提出的种种问题,导致学生对教师失去信心,学习兴趣无法树立。

3、教师对自身要求过低。

教育机构的特殊性,导致部分教师的工作观念存在偏颇,例如传统小学教师,从业要求较低,没有严格的管理机制,所以很多老师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态度。基于此种现状,也无法更新教学方式,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加以采取,反而因为省心就固守传统教学方式,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小学教育质量无法进一步提高的客观因素,必须要得到相关人士的重视并加以遏制。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可行教学策略

1、教学情境设置,保持课堂生动性。

笔者通过对部分小学进行走访和问卷调查,很多学生都反映之所以对信息技术课程无法保持兴趣,主要是因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都不能很好的理解,这就导致课堂上学生哑口无言、教师却口干舌燥的窘境,所以针对这种现象,必须要求教师能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做出科学性的调整,前提是让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中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持课程的.生动性,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模式,要求教师可以列举事例(最好是可以和实际生活相互结合的场景和故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富有热情的听课。

2、保证教育公平,促进全面教学。

保证教育公平,一方面是教育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则是要求教师能一碗水端平,拒绝厚此薄彼的现象发生。关于教学的硬件条件,主要是依靠相关部门和学校之间的共同努力。在教师方面要求恪守教学公平,不能存在对尖子生多加关照,对落后生却不闻不问,这样只能加剧两极分化,让落后生更加提不起学习兴趣。

3、设置任务驱使,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活力,个人认为可以借鉴任务设置的方法,这就比较强调学生的自我操作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主要的还是让他们自己参与其中,所谓任务的设置,就是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将今天需要完成和掌握的知识,利用任务的形式布置下去,例如做word文档,标题的字体,格式等系列的操作任务,而老师也必须时时关注,适时的对学生进行任务的指导和帮助,如此一来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

四、结语

上一篇:学习和争做美德少年活动总结下一篇:慈善活动致辞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