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乘两位数

2024-08-31

两位数乘两位数(精选10篇)

1.两位数乘两位数 篇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P29-30。

教学目标:

1.结合“书”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感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淘气他们学校的图书馆又来了一批新书,图书管理员准备将这些书放在新买来的书架上,瞧,这就是新买来的书架!(师出示情境图)

师:你能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师:图上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师板书问题)

二.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1.列式

师:小女孩提出的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

(师板书:18×11=)

2.估算

师:小男孩也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本书放得下吗?

你能用估算的方法先估一估吗?(生估算)

反馈:你觉得放得下吗?谁来说说你估算的结果?你是怎么估算的?

3、独立计算

师:这个书架到底能放得下本书吗?请同学们算一算。

4.交流算法

师:谁来说说你算出来的结果?(198)

师:请在4人小组里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

4人小组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师展示学生的算法)

5.重点介绍列竖式的方法(请列竖式的学生介绍)

师:18为什么要和11对齐?(数位要对齐)接着你怎么想?

师:18乘11十位上的1,为什么得180,而不是18呢?

师:谁再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多请几名生说说列竖式的步骤,理解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三.练习:

1.试一试

第1小题让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

第2、3小题让生用竖式算法计算,并请几名学生上台板演,师巡视指导。

2.口算

3.计算

先估算,再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在小组内交流、反馈计算的结果。

4.解决问题

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提倡算法多样化。)

5.思考题

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反馈。(生发现的规律若有价值性,应给予充分的鼓励。)

四.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解决哪种问题?

2.两位数乘两位数 篇二

一、基本教学方法

( 一) 估算的方法

解决问题时并不是所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都需要精确的结果,如果估算能够解决问题,何乐为不为呢?

如,学校有15个教学班,平均每个班有38人,这所学校的学生有600名吗?

估算:38≈40,15×40=600 ( 名) , 所以这所学校的学生不够600名 。

(二)拆分的方法

1.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拆成乘法

与“ 两位数乘两位数”相比,学生更擅长于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并且不容易出错,学生可以借助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提高准确率。 但是这种方法只适用于能够把两位数拆分的情况。

如,1可以拆分:14×12=14×6×2=84×2=168;2不能拆分:13× 17,因为13和17都不能拆分,故这种方法不适用。

2.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拆成加法

除了第1问的拆分方法,我们还可以进行另一种的拆分,把其中的一个乘数进行加法拆分, 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如,14×12=14×( 10+2)=14×10+14×2=168。

3.两个乘数同时拆分成加法

相比于方法2,此种方法把两个乘数同时进行加法拆分,两种方法有相似之处,但计算量却加倍了,学生在计算时不建议使用, 只作为一种方法进行讲述,与乘法竖式的算理有相同之处。

(三)竖式计算

竖式计算是乘法的基础算法,也是比较实用的方法。 浅显地说, 竖式也是对两位数进行了加法拆分,写成了一种特定的格式,与拆分的方法1和2算理是一样的,最大的区别就是格式不同。 可以看作仅把12进行拆分成10和2,也可以看作同时把14拆分成10和4,把12进行拆分成10和2。

二、速算的方法(交乘简化原则)

除了以上所说的基本方法之外,对于满足特殊条件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可以采用速算的方法,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计算的难度,并且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一)速算的算理

1.没有进位,如,14×12=16

个位上的8=4×2,即把两个两位数的个位相乘;十位上的6=1×2+1×4,即先把两个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交互相乘再相加 ;百位上的1=1×1,即把两个两位数的十位相乘。

2.有进位,如,38×12=45

个位上6等于8×2=16,个位上的6,十位上5等于3×2+1×8+ 1=15,十位上的5,百位上4=3×1+1。

综合来说就是两个两位数交乘简化,遇到进位的情况就往前一位进位。

(二)速算的方法

1.11×两位数

11乘任何两位数,乘积的首位和末尾与另一个乘数相同,中间填上这个乘数首位和末尾之和(如果满10,就往前一位进1)。

如,

( 1) 11×12=132,乘积首位和末尾与12相同 ,1+2=3,把3放到1和2中间,最终的结果就是132。

( 2) 11×29, 乘积首位和末尾与29相同 ,2+9=11,11满10, 所以首位2+1=3,把1放到3和9的中间,即11×29=319。

2.个位或十位上的数相同

如果两个两位数的个位或十位相同, 在计算乘积十位时可以提取那个相同的数,剩下的两个数相加再乘公因子即可。

如,

( 1) 12×32, 百位是1×3=3, 十位是( 1+3) ×2=8, 个位是2×2=4, 即12×32=384。

( 2) 31×32,百位是3×3=9,十位是3×( 1+2) =9,个位是1×2=2, 即31×32=992。

如果在计算的过程遇到进位,可以直接往前一位进位。 如果除了个位或十位相同之外,另一数位之和为10,计算的方法还可以进一步简化。

3.一般的速算方法

除了具有某种特征的两位数之间的乘法可以简化以外, 具有一般特征且进位少的乘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简算。

总之,本文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运算进行了总结以及细致的分析,旨在弄清楚乘法的内在逻辑,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可以灵活选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去验证结果的正确性。 其中基本的方法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学习速算来进一步提升计算能力,对各种方法能够融会贯通。

摘要:计算能力无疑是小学阶段的重头戏,乘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两位数乘两位数存在一定的难度,提高计算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3.“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建议 篇三

一、以“用”引“算”

1.计算的兴趣来自于熟悉的情景。

新课标强调:“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如何使“算”和“用”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呢?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静态的情境动态化,利用课件把“妈妈带小红去书店买书,一共要付多少钱?”的情景呈现出来。学生一看到熟悉的情景,就会马上想到用24×12计算。从具体的生活问题中自然引出数的计算教学,改变枯燥的呈现形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计算的价值从情境的创设中感知。

在计算教学中,创设简单、有效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计算技能后,能立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思想——算用结合。

二、以“算”激“算”

心理学认为,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习得知识、获得技能或形成态度的影响。在计算教学中,如果合理地利用正迁移,找准所教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就能使学生对笔算和口算、估算有一个整体的联系。

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口算、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这样,教师就可将笔算的教学与口算、估算联系起来,先对列出的算式24×12进行估算,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实际结果的大致范围,同时也潜意识地渗透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算法。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尝试根据已有的口算知识基础来计算结果。学生大致有以下三种口算方法:

A.24×10=240,24×2=48,240+48=288

B.24×2×6=288

C.24×3×4=288

个别学生可能接触过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就提出了可以用笔算来计算结果。不教先做,虽然有些冒险,但是如果教师平时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知识间的联系,把新的知识转化为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学生就会自然地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为两位数乘一位数再乘一位数(如算法B、C),也能转化成两位数乘整十数加两位数乘一位数(如算法A),甚至个别学生列出自己理解的竖式。通过对不同口算方法的交流,引出新的计算方法——笔算。虽然这样费些时间,但是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对新知的理解,想到了不同的解决方法,有效地沟通了估算、口算、笔算之间的联系,把笔算教学纳入到整个计算教学体系中,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让学生感知到知识的整体性,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知识迁移的重要性。

三、以“理”促“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应用知识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学生只有在获得知识技能的活动过程中,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并提炼出算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教师引领学生一步步去发现算理,就会形成“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学生虽然经历了理解算理的过程,但谈不上探究,思维得不到发展,更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应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把想法都暴露出来,对症下药,把难点一一突破。于是,可请会笔算的同学进行板演,其他同学思考他是怎么算的,看不懂的可以随时提问。

1.“2×4=8,十位上的4是怎么来的?”这是学生第一层次的问题,他们只知道从个位乘起,接下来该怎么算就迷糊了,思维停留在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刚才笔算的同学解释这是因为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乘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4后还要再乘十位上的2得到48,随后再请几位明白算理的学生说,这样绝大多数的学生就能明白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这是学生算法第一层面的建构,也是对笔算算理的初步理解。

2.“不对啦!48+24怎么等于288呢?”这既是难点所在,又是对笔算算理的进一步揭示。对学生而言,用第二个因数中的1乘24得24,4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呢?学生思索了一下,马上恍然大悟,纷纷回答:“这个24不是24,它是第二个因数十位上1乘24”;“24其实表示的是24个十”;“这个24就是240”。教师适时补上一个“虚写的0”,学生又开始质疑:这个0可以不写吗?他们又自我解释用十位上的1乘4得到4个十,4就直接写在十位上。教师把0擦了,学生立刻明白,其实是2×24与1个十乘24相加。通过学生的对话,他们已经把笔算的算理讲得很透彻,寓理于算,认识层层深入,新旧知识间的冲突逐步解决,从而领悟到第一步就是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第二步就是第二个因数十位上数乘第二个因数,所以积的末尾与十位对齐,此时学生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有了一个量的变化。这是对笔算算法第二层面的建构,也是对笔算算理的进一步理解。

3.“笔算的方法和第一种口算方法是一样的。”一位女生突然惊叫起来,“我发现笔算的方法和第一种口算方法是一样的。”这个有价值的发现是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来乘法笔算也是先算几个第一个因数的积,再算几十个第一个因数的积,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笔算只不过把这三步计算合写在同一个算式中,笔算与口算的算理是一样的,是笔算算理与算法的融会贯通。

纵观这一内容的教学,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新课标的“四基”目标,既重视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更重视探究知识的过程性目标达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尝试、探索、发现,在认知冲突中自我领悟笔算算理、提炼笔算方法,又一层层在质疑、比较中思索,透彻地理解笔算的算理,促进笔算方法的正确养成,又沟通了笔算、口算和估算三者的关系。这样寓理于算的计算教学不仅完成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教学目标,而且让学生对今后学习多位数笔算有了新的认识,可谓“小课堂大收获”。

4.《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四

教材简析:

这部分复习主要复习本单元教学的乘法计算,并运用这些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复习”的第1——3题先分别复习口算、笔算和估算。第4题是用口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第5题,让学生在填表过程中,再一次体会“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多少倍,积也随着扩大多少倍”的规律。第6、7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口算和笔算解决问题。第8题是一道开放题,要求学生根据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决。最后,安排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探索两位数与11想成的书的规律,并初步运用这一规律一些计算。本节课完成第1——4题。主要复习口算、笔算和估算。

教学设想:、要引导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积极思考。计算前,要细心观察题目特点,根据题目要求,先思考后计算,以避免计算的盲目性,提高对算法选择的自觉性。

2、在复习中,沟通口算、笔算和估算等不同计算方法方式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明确各自的价值,初步养成用不同计算方式解决同一个计算问题,或者选择何时的计算方式解决相应问题的习惯。

3、要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计算习惯。

教学目标:、主要是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进行回顾和整理,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2、在计算中倡导多种方式计算,在计算中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养成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计算培养学生应用一是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计算方式

教具准备:

小黑板

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单元学习内容:、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第四单元《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本领?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口算、笔算、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3、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口算、笔算、估算。大家比一比,在复习中,谁的收获大?

二、基础复习:、复习: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

(1)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第39页的第1——3题。(限时8分钟)

(2)集体矫正,同桌互批

校对口算时,学生说说42×20

20×50的口算方法

校对笔算时,指名板演:12×24和64×30的计算,结合板演说说笔算的方法。

校对估算时,让学生说说38×11的不同估算方法,并比较各种估算结果的联系。

(3)针对错误,同桌一起检查错题,找到错误的原因,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全班交流:在口算、笔算、估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2、质疑: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3、总结:计算时要做到:专心、细心、不偷懒,养成验算的习惯。

4、评比本节课计算小能手。

三、综合运用

、基本运用:

学校食堂买来的三种蔬菜各有多少千克?

每筐千克数

筐数

总千克数

青菜

萝卜

西红柿

学生填写结果,交流。让算的快的同学说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

2、算法多样化练习:

(1)

8元

32元

38元

3、小结: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但是选择了最合适的方法可以提高速度。

四、拓展提升

、整理知识结构:

提问:从二年级起,我们就开始学习乘法,还记得我们先学习怎样的乘法?后来呢?

板书:一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

2、试一试:125×36

3、作业:完成复习第3题的计算、第4题

“乘法复习课”作业纸

班级

姓名

一、口算

4×10=

20×21=

3×30=

0×40=

1×70=

40×12=

0×65=

80×30=

32×20=

30×23=

42×20=

20×50=

二、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2×24=

52×37=

64×30=

三、估算下面各题的积。

31×23大约是()

59×64大约是()

41×19大约是()

40×32大约是()

27×22大约是()

38×11大约是()

四、解决生活问题

.学校食堂买来的三种蔬菜各有多少千克?

每筐千克数

筐数

总千克数

青菜

萝卜

西红柿

2.8元

32元

38元

五、试一试。你能算出125×36的积是多少吗?

六、作业。

.计算并验算。

23×43=

40×32=

38×11=

5.《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篇五

课上,我通过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让学生说说笔算方法,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把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找准,为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新知做铺垫。接着从王老师买书的情境引出算式14×12,从而出示本节课的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在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时,我让学生通过点子图的形式,明确可以把其中第二个乘数分成(3×4)或(10+2),首先知道了计算结果是168;接着一起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我让学生先根据独立尝试解决列竖式计算,学生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接着我一步一步出示正确的竖式书写方式,并通过点子图让学生明白每一步的意义时,特别强调14×2表示2套书的本数;14×10表示10套书的本数;28+140=168表示12套书的本数。同时明确了竖式书写要对齐数位,十位与第一个乘数相乘的积个位的“0”可以省略的道理。学生结合现实的情境,理解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使抽象的算理具体化,更便于理解和接受。

接着我通过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对比,让学生发现相同之处和不同的地方,从而总结出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拓展环节,我先从笔算方法的掌握先着手,让学生通过计算、展示做一做的题目,让大家明确竖式中的每一步得数是怎么来的,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最后让学生去所学的知识去判断纠错,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篇六

很多计算法则教学课都是按“新授——巩固练习”这样的环节来设计,但我在设计时是这样考虑的:其一,让学生在探索时进行知识的迁移远远比新知学习前迁移更加有效;其二,学习之前,学生的状态可谓纷繁复杂,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的注意指向学习内容,全身心地进入数学学习的“门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好的导入犹如乐师弹琴,第一个音符就悦耳动听,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下围棋这一情境,这是一个很好的教材内容,那我们能不能在此基础上改进其呈现方式,从而更有利于好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呢?在认真钻研教材后,我采用了学生感兴趣的讲故事形式,巧妙地将“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的问题融于故事情节之中,使单纯的数学计算课变得趣味盎然。这样,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学习亢奋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懂得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二、提供交流,经历计算过程。

对计算教学来说,什么是更重要的?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关于《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致国民的一份报告中曾明确提出:“今天一个其数学本领仅限于计算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可贡献于当今的社会,因为廉价的计算器就能够把事情办得更好。”因为相对于计算的熟练程度来说,寻找解题方法、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显得更为重要。

本节课,在独立探讨“19×19”的方法后,我安排了三次活动。首先,我让学生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准备小组交流。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和思考角度不同,势必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先让他们整理已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试着自己用语言组织,为交流做好准备。然后,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生在小组中尽情“展示”着自己个性化的算法,同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开阔思路。最后,整理成果,全班汇报,一共获得了5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当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解决方法时,我把选择判断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比较,让学生用自己的算法和用别人算法计算时,认识到差距,产生修正自我的内需,从而“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

7.两位数乘两位数 篇七

一、两道典型试题测试结果比较的思考——为何测试结果如此悬殊

本课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 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表内乘法, 能进行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 会口算、笔算万以内的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课将为学生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作好铺垫。本人有幸参加了市2011年中小学生三年级学业质量结果分析, 两道典型题的测试结果引起了我的深思。题目如下:

1.学校买来23本书, 每本14元, 下边的竖式计算出了23本书的总价, 竖式中箭头所指的这一步的结果表示的是 () 。

2.笔算45×58=______。

两道试题测试的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 第一题市平均得分率为63.9%, 第二题平均得分率是81.1%, 相差17.2%。为什么同样内容的题目, 同样的学生, 测试结果如此悬殊?这一现象深深地扣问着我。专家们也剖析原因:学生对笔算乘法的算理理解还不够。张天孝老师曾在《计算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中阐述:“学生能比较熟练地算出答案, 要正确解释第二层的积似乎很困难, 这与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相去甚远。”基于以上学习思考, 笔者觉得充分感知算理是教学这课时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点。

二、三种版本教材比较分析——各教材如何呈现笔算乘法的算理

带着思考, 笔者翻阅了更多关于“笔算乘法”的教学资料。现将三种版本的教材罗列如下:

通过梳理比较, 我们可以解读到三种版本教材编排的共性和差异。

共性:

1.各版本教材都非常注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 采用“买图书”“订牛奶”“数楼房”这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都安排在三年级下册。

2.各版本都用到了横式拆分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算理, 而且都注重横式与竖式的沟通联系。人教版与北师大版都非常明确地在竖式旁边写上横式, 苏教版则是通过分步笔算与完整笔算相结合。

差异:

各版本横式拆分呈现有所不同。人教版用了一种方法, 北师大版与苏教版用了两种方法。

三、我的思考与实践———如何数形结合, 内化笔算乘法的算理

基于学业测评结果悬殊的现象以及各版本教材的分析比较, 我觉得应该融合各版本教材,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原有知识出发, 优化教学设计。

1.基于各种版本的共性, 笔者觉得都应该予以坚持。《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强调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这些版本的材料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场景, 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思考。横式拆分、加强横式与竖式之间的联系是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算理的重点。

2.基于各种版本的差异, 笔者觉得应该融合优化。本课的重点是理解笔算算法与算理, 所以笔者觉得要重点呈现把第二个因数拆成十加几, 再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 最后相加的这种方法。

教学实践片段:

片段一:数形结合, 尝试探究, 感知横式算理。

(一) 情景引入, 尝试自主计算

出示例题:学校广播操比赛开始了, 三年级组同学出场了, 每行14个, 排成12行。课件出示广播操比赛的图片。

思考: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个学生参加比赛?算式怎么列? (板书:14×12)

师:这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新知识。老师把这么多学生简化成点子图 (课件出示14个一行, 共12行的点子图) , 你能用拆数的方法自己试着进行计算吗?可以在老师给你提供的点子图中画一画、想一想。

(二) 交流

1. 小组内相互交流方法。

2. 全班交流, 各组派学生代表展示点子图与计算方法, 交流如下 (生1、生2是同一种思路, 生3与生4也是同一种思路) :

生1:14×10=140 (先算10个14)

14×2=28 (再算2个14)

生2:14×2=28 (先算2个14)

14×10=140 (再算10个14)

生3:12×4=48 (先算4个12)

12×10=120 (再算10个12)

生4:12×10=120 (先算10个12)

12×4=48 (再算4个12)

师: (交流中结合点子图重点理解每一步的算理) 同学们, 仔细观察这两幅图, 其实这两种计算思路都是把小圆点分成两部分来算的。同学们真会思考, 通过自己学习能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新知识了。

我的思考: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少数时难入微, 数形结合百般好, 隔裂分家万事休。”数形结合思想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数学思想。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教材的特点, 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广播操比赛情境, 并简化成点子图, 让学生直接尝试学习。学生在直观点子图上画一画、算一算,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计算方法。在交流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点子图, 将计算方法与直观形象的点子图巧妙、和谐地联系在一起, 从而使抽象的横式算理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为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算理作好充分的学习铺垫。

片段二:数形结合, 沟通联系, 内化笔算算理。

(一) 尝试竖式计算, 交流方法

请学生结合刚才的学习思路, 尝试列竖式来计算14×12。学生试学, 教师巡视, 指名板演。

师:大家看得懂吗?谁来说一说?28、140分别是怎么来的?各表示什么? (同桌先试着说一说)

全班交流…… (请几位学生回答)

师:28是怎么算出来的?实际是我们刚才点子图几行的人数?

生:用2乘14得出28, 是表示两行的人数。 (师引导学生联系点子图)

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 得到了28, 积要与哪一位对齐?

生:积要与个位对齐。

师:那么第二部分的积又是用什么乘什么?积表示几个几?其实是哪几行的人数?

生:用10乘12, 也就是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 求出的是10行的人数。 (师引导学生联系点子图)

师:140这个积又应该怎么写?

生:……

(二) 小结计算方法

师:现在你能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吗?

(同桌先说, 再指名小结) 生: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 积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 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教师根据以上交流完善板书 (如下图) :

8.两位数乘两位数 篇八

一、 困惑呈现:下一步路在何方

一线教师在课堂上出示两位数乘两位数28×12的算式后,直接依据教材中的提示,机械地教给学生进行竖式计算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轻松地完成了28×12竖式计算过程。此时教师自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继而顺势出示两道练习题62×41和13×72,让学生独立练习。练习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集体交流时,学生的竖式书写过程令教师惊诧不已,优秀学生是“望而却步”,中、下等生是瞎写一通。仔细观察学生的竖式书写:

左题中“4×6”得“24”,学生不知道在竖式中如何书写、“24”写在哪儿。同样,右题中“7×3”得“21”,学生也不清楚在竖式中的正确书写位置,不知道是直接写下“21”,还是写“1”进“2”。学生在计算这两道竖式时,其错误及困惑聚焦为:十位上的数乘下来,得数何时可以直接写下来,何时需要向前一位进位?此时学生在笔算认知上已无法确定下一步路在何方。

二、 学情解析: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现实

两位数乘两位数对于学生来说,是计算学习过程中的一次新“跨越”。然而,由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学生的计算现实,竖式计算书写过程中两次乘积的计算步骤和方法以及书写格式未能成为学生有效探索笔算方法过程中所应理解的“数学概念”。这说明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书写格式及其计算方法的建构未能源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水平,如此知识结构的形成不是基于学生认知现实而得以自然建构与生长,因而学生无法吸收与理解。

为什么当学生直接计算62×2和13×7时,学生能正确计算和规范书写,而学到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反而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已有知识与计算技能遗忘了,是什么因素干扰了学生的思维?为什么已有知识经验不能促进新知识的形成与建立,反而阻碍了新知的生成与建构?

笔者以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与认知现实,未能引领学生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未能从学生的认知现实出发,去体验新知识的“来龙去脉”,去触摸新知识形成的“源头”,而是“照搬”教材,机械地把教材中的方法“灌输”给学生。教材中直接呈现方法提示 ■,接下去怎样算呢?这一过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一定感到很突然、很迷茫,不知道“56”是哪儿来的,或无法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得出“56”。如此告知,未能遵循儿童的认知经验和思维现实。沿着儿童的思维不难体会,只要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无论是儿童的思维直觉,还是对竖式运算的直观感觉,学生尝试练习■一定会认为个位上8与2相乘,十位上2与1相乘,因为学生已经积累了个位上数相加、减和十位上数相加、减的两位数加减法运算经验。所以,教材中第一步呈现“56”,学生一下子无法理解“56”是怎么算出来的、为什么这么算,脱离了儿童的认知现实,断裂了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忽视了知识的起源与发展。

回顾学生对两位数乘法笔算的已有知识经验理应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应该引领学生从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笔算的经验与方法逐步向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笔算进行迁移与转化,让学生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逐步建构起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的计算方法与书写格式。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未能从儿童的认知现实出发,而是机械地教教材,直接以告知的口吻告诉学先用2乘8,再用2乘2,然后用1乘8,再用1乘2,那么,中等偏下的学生就无法记住这样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需要经过几节课的强化训练,学生才可能记住。

而教材中是从口算的角度引导学生向笔算进行迁移。28×10=280,28×2=56,280+56=336。如此呈现不仅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现实,也脱离了知识间的应然联系。因为这样的口算方法本身并不符合儿童的认知现实和情感现实,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未发现有如此口算方法的学生。首先,这一口算过程所支撑的计算算理涉及乘法分配律,此阶段的学生思维还未触及此规律,而且此运算律是小学阶段学生最难以掌握与理解的运算规律,三年级学生的运算思维还未能达到如此抽象的思维水平。其次,从学生的情感上分析,学生总是希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找到简单、直观、明了的计算方法,但三步计算中同时伴随着乘法进位与加法进位,这是计算过程中的复杂因素,也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因子。再次,口算与笔算的算理与算法所凸显出来的运算思维不在同一思维水平上,因为笔算知识是在口算知识不能适应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发展需要而自然产生的。即当人们在生活应用中不能直接通过口算得出结果时,新的一种计算方法——笔算即竖式计算便应运而生。因此,从口算算理向笔算方法进行迁移不符合新知识的形成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它对笔算计算方法不能自然形成有效的迁移与建构作用。因此,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需要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转化,应该由“笔算引出新的笔算”,而不是由口算引出笔算。

三、 算法建构:由笔算走向新的笔算

想要让学生能自然地掌握并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方法及算理,教师须要从知识的“生长性”出发,以“儿童的方式”设计教学,引领学生这种经历知识“生长”的过程,遵循儿童的认知现实,顺应儿童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学时需要教师设计出如下“儿童化”的实践探索,促使学生以儿童的认知方式吸纳新知,内化新知。

1.出示■并设问:这是几位数乘几位数?

2.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拆成几个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

3.■你会拆成哪两个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计算的算式?

4.由于学生已经积累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经验,而且学生已经形成了当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写竖式总是把两位数写在上面,一位数写在下面的计算技能,所以课堂上学生会很快把拆成这两个竖式(观察发现学生拆时有意把十位上的1还写在十位上)。

5.学生分别算出这两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结果:。这是学生已学的知识,所以无论是计算还是书写,学生都能轻松完成。

6.引导学生思考:现在拆成进行计算,怎样把它们的计算过程合并在的竖式计算的过程中呢?

7.学生尝试竖式合并,大部分学生合并成这种形式。学生这种错误是符合学生计算现实的,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的一面。

8.教师化学生的错误资源为有效教学资源:(1)“56“是怎么得到的?(2)“28”是怎么得到的?这里的“1”表示什么?所以28乘1个十实际上得到28个什么?(3)因此,“28”书写时,应如何对齐数位?这样设计教学,不仅让学生经历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也有效突破了学生的认知难点,不会出现前面的两种困惑现象。

综上所述,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学习方法的运用,都必须贴近儿童实际、尊重儿童学习现实,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儿童体验与探索、思考与理解,数学课堂才会由被动走向主动,由低效走向高效。

9.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篇九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第一课时口算乘法第58页,及第62页练习1-3题

二、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口算”、“估算”两部分内容。本节教材主要是在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和估算的范围。本节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一个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探讨计算方法及实践练习等活动,掌握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是通过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来来计算的,把估算编排在口算整

十、整百数的后面,既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又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估算方法。同时,教材把估算设置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增强学生学好估算的信心。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再学习这样较复杂的计算,要引导学生主动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同时要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从而能够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这节课内容的学习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乘法的知识做了铺垫,可谓承前启后的一课。

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

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 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 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 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 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 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尝试口算方法探究过程,学会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算式;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交流、学习、互动;

3.情感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认真审题、书写整洁、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2.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六、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香蕉船卡片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利用旧知识引入新知

1.今天,大家的精神面貌都特别的好,想必是做好充分准备了,现在,老师就要考考大家,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有没有装进小脑袋了。请同学们做一做。

30×4 50×5 300×7 200×8 12×4 43×2

2.说一说30×4、300×7、12×4的口算方法。30×4=3×4×10=12×10=(12个10)120 300×7=3×7×100=21×100=(21个100)2100 12×4=10×4+2×4=40+8=48

3.同学们都做的非常好,但是老师这里有一个难题,不知道同学们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下:13×40,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道题应该怎么算。有的同学已经会了,有的同学还在思考,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们,都是爱思考的好孩子。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知识,《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板书)

二、自主探索,寻找口算方法

1.(ppt:58页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景)

(1)同学们请看到大屏幕上来。大家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嗯,邮递员叔叔正在送报纸送信,有个叔叔问了邮递员叔叔,“你每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邮递员叔叔的回答是;“我平均每天要送300份报纸和60封信。”)

(2)非常好,同学们都观察到了吗?那你们能根据邮递员叔叔说的话提出什么问题吗?谁来谁说说看。(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报纸?邮递员工作30天,要送多少报纸?邮递员工作3天,要送多少报纸?......)

(3)这些问题谁能帮老师解决吗?(板书:300×10 300×30)现在老师要请同学来读一读题目,并说一说,这是一道什么样的口算。(整十整百数的乘法题。)

(4)那你们知道如何计算吗?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题的方法去想,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算出得数。

(5)板书小组汇报结果,归纳口算方法 300×10=100×10×3=1000×3=3000 =3×1=3再添三个0=3000 300×30=3×3=9再添三个0=9000 =300×3×10=900×10=9000 今天,我们学习的同学们觉得哪种方法最简便或者你最喜欢?(你喜欢❶,看上去更简便。你喜欢❹,不容易错。)嗯,其实,这些方法都很好,而且都是你们自己想出来的好方法,老师真为你们自豪。这么多的方法,同学们只要选择自己认为最简便又不容易出错的方法就可以了,例如:300×30,就用3×3=9,再添三个0,既简便又不易出错。而且在运算的过程中,一定要细心,仔细,才能做到,又快又准确。

(6)同学们还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不一样的数学问题吗?

(10天要送多少信?30天要送多少信?)板书:工作10天要送多少信?60×10=6×1×100=600,工作30天要送多少信?60×60=6×6×100=3600,活学活用,真厉害。那之前留下的那个难题,肯定也能解决了。谁来,说说你的方法

三、练习巩固

现在就来试试,你们是不是真的把只是装进来小脑袋里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58页做一做。交流口算方法,讨论,什么方法是最简便的。12 ×200=10×200+2×200=2400 =12×2=24再添两个0=2400(方法讲解:这种方法就是讲整十整百数钱的数字相乘,再补上0.)2.摘香蕉

看谁算的又快又准确,就可以把香蕉带回家哦。

八、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

30×4=3×4×10=12×10=120 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报纸? 300×7=3×7×100=21×100=2100 300×10 = 100×10×3=1000×3=3000❶ 12×4=10×4+2×4=40+8=48 =3×1×1000=3000❷

10.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说课 反思 篇十

军王小学

王金霞

2011.10 教学内容: 书上第63页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掌握笔算方法,掌握笔算竖式乘法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理解算理。

2、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借助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教学难点: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出示口算卡片:

24×20 12×40 32×30 34×20 60×50 50×702、4 1 2 4 ×

×

―――――

―――――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入:同学们爱看书吗?咱们班班级之星评比细则里要求同学们每学期至少读五本课外书,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买书,看看买书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出示:一本书24元。问: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如果买2本要多少钱?算式怎么列?(板书:24×2)买10本呢?算式怎么列?(板书:23×10)这些算式会算吗?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是旧知识。今天我们要问这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3、如果要买12本要多少钱呢?算式怎么列?(24×12)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三、探究算法,解决问题

1、估算: 估一估,24×12大约是多少?生解决,反馈: A: 24估成20,12估成10,20×10=200。B: 24估成20,20×12=240。比准确的结果怎么样?多估了还是少估了?少估了多少?引导学生仔细地去观察。

C: 12估成10,24×10=240。

2、自主探索: 准确的结果到底是多少呢?你能算出来吗?请同学们自己开动脑筋算一算,写在练习本上。完成后和你小组成员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学生练习)

3、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参与交流。师:想好后可以和你小组成员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巡视学生计算,看看学生有哪些计算方法。)

4、小组汇报(展示学生的想法)

组织学生汇报: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计算可能会有以下方法:每出现一种方法,应该让学生讲明算理与方法,并让下面的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最好引导学生借助图进行分析)

A:12分成10和2,24×10=240,24×2=48,240+48=288

当学生说完算式后,师进行板书,问:为什么要这样算?让学生说出这三道算式的意思。(把12本书分成10本和2本两部分,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就是妈妈要付的钱。)

师:除了用口算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B:12拆成2×6,24×2×6=288。师:哦,你把其中的一个因数进行拆分,变成了连乘,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谁看明白了?

师:如果是24×13能将其中的一个因数进行这样拆分吗?看来变成连乘不一定都能适用。

C:笔算: 4 ×―――――2 ――――― 2 8

5、研究笔算: 1)(学生出现了笔算的方法)刚才还有些同学列竖式计算,勇敢地进行了尝试,谁愿意将你的竖式展示给大家看看。对学生的竖式进行一一评价。

(学生没有出现竖式)我们以前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时候可以用竖式做,那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用列竖式来解决吗?自己试着做做看。用这种方法的时候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生练习,反馈: 展示学生的竖式,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请其他同学对他的算法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问:谁看明白了?有什么问题要问这位同学吗?(生生提问解答)主要问题:

① 48是怎么来的?240又是怎么来的?288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手指着口算的部分)观察一下,有没有发现什么?这个算的过程也就是什么呀?口算的过程也就是我们笔算的过程。(原来口算和笔算是相通的,只不过是表达的形式不同)

240的0是否可以省略。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6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零可以省略后不写,边说边把0擦去。省略后24是否需要往后移?为什么4必须写在十位?24实际上是表示多少? 2)师板书完整算法: 我们现在一起来算一算。

师边写边问: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要注意什么?最后算什么? ×―――――

8 2 ――――― 2 3)同桌互相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4)跟我一起来算一算,说一说吧。

22×23=506

1、先用个位上的()乘22,得()×2 3

2、用十位上的()乘22,得()―――――

3、把()和()加起来得()6 4 4 ――――― 5

0

6、起先我们通过拆数将新知识变成旧知识来算。现在又学会了列竖式,方法可真多呀!口算我们已经学过了。这节课我们要重点掌握列竖式来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完整板书)“笔算乘法”

四、巩固练习:

1、你能接着算吗? 2 × 2 2 ――――― 4

指着两个84,问:两个都是84,意思一样吗?

2、选择练习: 选二道算一算: 32×12

22×14

21×34

34×21(有什么发现?)

3、判断改错: 33×31=132

32×12=3264 3 2 ×1

×1 2 ―――――

――――― 3 4 9 9

2

―――――

――――― 3 2 2 6 4 发现同学们做题时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查一查错在哪儿?(思考,指答)我们在笔算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呢?

4、一套连环画21本,每本14元;一套科技书11本,每本29元。我带300元,可以买哪一套书?

五、课堂总结:

今天同学们在书中真是学到了不少知识。那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碰到这个新问题我们是怎样来学习的?(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旧知识)

我们学习数学往往都是把新问题转化为旧知识来进行的。今天学习的新知识,对于后面学习的知识来说又变成了旧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把今天的知识学好学扎实。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3×12=276(元)×

――――― 4 2 ――――― 2

答:一共要付276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说课

军王小学

王金霞

2011.10

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63页~64页。

一、教材分析

(一)本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和乘法估算”的继续学习。教材在编排时注意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分析、比较,从而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培养学生自己探索及合作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经历计算(不进位)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抽象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四)教具准备:口算卡片、西瓜算式卡片

二、教学与学法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及乘法估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在设计教案时,注意算理和算法教学,引导学生从旧知识出发,突出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寻找计算方法。由问题引出新知识,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算式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中每一步骤的算理,使学生明确第二步个位数上的0为什么可以省略,理解第二个因数的哪一位数上的数去乘,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注意讲练结合,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采用辅助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求知欲望,启迪学生思维。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反思:

军王小学

王金霞

2011.10

1、本课原是想从旧知识出发,让学生借助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但在新旧联系处理上还不够紧密。在出示一本书23元后,问:你想买几本。学生说2本、3本,很散,也只是让学生这样说过而已,再提出买2本,算式怎么列,买10本算式怎么列。只是列出了算式。

改正:出示后,问:你想买几本,算式怎么列?让学生列式计算。再反馈。反馈时将23乘一位数的板书一种,乘整十数的板书一种。再问:这些算式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是旧知识。今天我们要问这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样学生在解决接下来的23乘12时,也会普遍采用这种方法,而不会只用竖式。

不当处:当学生出现另外两种估算方法时,我问:少估了多少? 改正:比准确的结果怎么样?多估了还是少估了?少估了多少?引导学生仔细地去观察。

2、细节处理不恰当,没有抓住学生的生成资源。

在让学生解决23乘12时,学生出来的算法比较多,其中一位是将23分成了20与3。再20与12相乘,3与12相乘。这位学生其实是受到了估算时的影响,少估算了3个12,因此他采用了这种方法。我称许他是对的。但接下来,我把他的方法给擦掉了。如果我将他的方法保留着,引出另一种口算的方法。(将12分成10和2)然后等竖式列出来,学生说了每一步的算理后,让学生找口算与笔算有哪些相通的地方,学生通过比较,会发现其中的一种口算方法就是笔算的过程,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这样的比较方法的相通之处更好价值。还有一位学生出来的方法是20乘10等于200,3乘12等于36,2乘23等于46,最后相加。这种方法是错的,我没有进行正确评价。

当学生没有出来我所要的方法时,在学生进行独立练习时,我可以进行适当适时地点拨。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时,作为老师应该对学生所出现的情况心中有数,应该让哪位学生展示,都要心中有底,不能随意地点名。

上一篇:平台项目计划书模板下一篇:院学生会晨训策划书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