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语文教改关键论文

2024-10-16

研究语文教改关键论文(共6篇)

1.研究语文教改关键论文 篇一

初中语文教改初探

毛承贤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自建国以来先后进行了七次改革,每一次改革无疑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促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做出很大贡献。为使我国未来的劳动者更能适应国际化的空前竞争,实现邓小平同与“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前未来、面向现代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再次进行教育课程改革有着当前的意义和历史意义。课程改中初中语文教材的改革首当其先的,顾黄初先生说过:“语文是社公器。”《课程标准》中谈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的改革正因基于此进行。

1993年国家教委审查了人教版初中教材,到本世纪的2001年双一次对上一教材作了修订,这次修订更巾近和联系生活。阅读选编从在量的革命题村,转变到反映社会生活,在基础训练收由单项的语法转变到写作交际的实践。这些修订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我认为还不够也还不体现《课程标准》中磨拳擦掌“工具与人类”的统一,还不能实现邓小平同志四个面向的指导思想,如何进行现阶段初中语文课程的改革符合《课程标准》呢?我认为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语文课文的选编要体现各门知识的交融,体现其工具性。

从“语文的工具性”来看语文的选编,不仅要贴近生活,还应注重多学科多门类的融合。在选编的同时不仅要选出作家作者对生活的体验,而且还应选出科学家、艺术家对生活、对科学、对艺术的态度。了解生活、了解学拉知识的融合,增强各门学科知识的渗透,为今后学生学习其它学科 作准备。

二、语文课文的选编,要符合大语文观的思想,体现其“以人为本”的思想。

“大语文”思想的精髓是语文教学与人类生活原有杨结合,现阶段,我们总有一个感受,初中生能力与知训不能成正比。比如,让学生邀请某人到我校须做报告,不知如何向对方邀请,连大会致辞不如何是好!

2.教改试点的关键还是放权 篇二

12月28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社会各界对教育改革充满了期待,要增强地方推进教育改革的信心。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认为,此次教改颇具亮点的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调省级政府教育的统筹责任。

“三下三上”

新一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路线图逐渐清晰:即专项改革试点、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

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中,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区域有山东省、湖南省和重庆市;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区域有天津市、辽宁省、河南省和四川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地区有黑龙江省、江苏省和湖北省;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在浙江省。

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地区有北京市、上海市、安徽省、广东省、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深圳市。

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成员之一、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试点任务涵盖了各级各类教育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每项任务在确定试点地区时统筹考虑了东、中、西部的布局。

从2010年年初开始,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就结合规划纲要提出的重大改革,研究确定了近期启动实施的重点任务,并將这些重点任务公开发布,请愿意先行先试的地区和学校,选择一项或几项申报国家改革试点。

“申报国家改革试点的地区和学校,要自己先拿出一份可行的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一位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人员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说。

为了确保试点选择的公平,张力透露,按照“自愿申报、专家评审、协商论证、综合平衡、统一部署”的原则,选择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地区。

在第一轮申报的时候,共有500多个改革项目,各地各校改革的积极性很高。

“但是有一些地区或高校为了能获得改革试点,而提出一些超越现实的目标, 最后方案都被打回去了。”上述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人员透露说。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程方平很理解这些举动,“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如果获批准,将获得中央提供的资金和其他经济资源,如果试点做得好,还将获得政绩。”

为了谨慎起见,对于各地区或学校上报的改革方案,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所有项目提出修改完善建议,并将意见反馈给申报单位,进一步完善试点方案。

张力介绍,试点方案经过“三下三上”的过程,“总体方案体现了顶层设计、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原则。试点改革没有具体时间限制,一般是2~5年一个循环”。

程方平则认为,试点改革应该具有延续性,不能因为政府换届而停止或放弃。

应有立法保障

教育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管教育的是各级政府,办教育的是各个学校。教育改革的成效如何,往往只有一线教育工作者包括校长、老师以及学生和家长是最清楚的。

因此,张力认为,教育改革鼓励大胆试验,凡是涉及面广的重大政策,应该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先行先试,取得成功经验后,再由点及面推广。

“鼓励大胆试验应该有立法保障才可行。”程方平认为,综合试点改革地区的省级人大应该通过立法规范权利和义务。

以民办教育综合试点改革为例。作为全国唯一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浙江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水平位居国内前列;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省,教育主要发展指标届时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除了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之外,浙江省还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中的12项专项改革试点。

为何把浙江省列为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华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认为,这与浙江省民办教育发展基础好不无关系,在民办教育类型、办学体制、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浙江省都有丰富经验。

另外有人认为,国家教改主管部门更多是看中了浙江省民间资本雄厚的背景。2010年12月25日,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褚子育表示,在民办教育改革上的主要做法就是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办学。

11月7日,在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大会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年会(2010)上,作为分管民办教育的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民办教育发展存在10个难题:法人属性问题、产权属性问题、学校权利问题、教师权益问题、会计制度问题、营利与非营利问题、合理回报问题、优惠政策问题、市场监管问题、政府服务问题。

而此次浙江省作为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任务正是为了解决上述10个难题。

实际上,浙江省民办教育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浙江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黄新茂向《中国新闻周刊》提供的一份《浙江省民办中小学办学现状的调研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浙江民办中小学6年内新增43所,消亡33所。

黄新茂坦言,浙江民办教育已开始陷入资金困局。除了资金问题,黄新茂认为,真正的民办学校还不得不面对来自公办名校和“国有民办”学校的双重挤压。“不仅在浙江,全国各地都是如此。”

不过,黄新茂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还是充满了希望,“综合改革试点落户浙江,现在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对策,下决心解决这些问题。”

放权是关键

2010年12月16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组组长、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率领调研组,专程到南方科技大学调研教育改革试点工作。

深圳市的南方科技大学“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举动牵动各方神经,而深圳市也已被列入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的地区之一。

社会上把南方科技大学“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改革戏说为“南柯一梦”,实际上,在围观的背后,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在新一轮教改中该扮演何种角色。

程方平认为,如果按照放权原则的话,那么由深圳市政府进行统筹,在教育部备案就可以,“但现实不是那样简单,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规定比较模糊,需要进一步细化。”

上世纪90年代初,曾出现研究生以下教育审批权下放到省里,但是最后不了了之。

同样,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胡瑞文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简政放权,中央向省级政府放权,地方政府向学校放权。

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有一项任务是探索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实现形式。

3.小学语文教研教改论文 篇三

时中学校:常露良

中心小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在“科研兴校”的今天,为求得更广阔、更有创意的发展,确立了以“科研领先、科研促教,形成学校教育科研网络”的目标,以语文学科为突破口,然后辐射、延伸,提出了“学科社会化──构建语文教学立体化体系”的课题。就当前语文教学效益低下且严重脱离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需求的弊端,大胆改革传统课堂教学,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精减现有课时,增设自选课程和系列活动课程,使语文教学活动由强调基础运用的平面逐次踏上情感体验与综合能力培养的立体化台阶。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的发展一直为低下的教学效益所困扰。对此,我校语文教改课题组教师通过学生学习状况调查以及对自身教学过程的反省,发现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低下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是过多机械训练和过多分析,引起单位内容教学时数浪费;二是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褪去色彩的内容引发不起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流于形式。此两种,尤以后者为根本原因。

对此,课题组决定精减课时总量,“让学生用比别人少的时间学完课本”。一方面,实验教师以现时学生生理特征和智力水平为依据,减少单位教学内容的用时。如将汉语拼音教学由通常的8周浓缩至3周完成,以及适量增加识字量为阅读提前作准备等举措,均收到较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实验教师将部分时代间隔远、学生较难理解的课文,以泛读、速读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经试验调整,我校常规课程精减为原课时总量的50%。“用比别人少的时间学完课本”,为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综合能力提供了足够空间。

“课本之外,学生更需要些什么”,这一直是我们课题组教师思索的焦点。通过对学生个案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受家庭及周边环境、影视等媒体影响,如今的小学生对社会实际问题的了解和关注程度是前所未有的。而现有教材的时间滞后和空间狭窄,与学生个体成长需求形成鲜明反差,除了“听、说、读、写”之外,学生的情感体验、知识面开阔、眼界拓宽、对事物认知的形成有效判断等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引不起兴趣的内容,最终成为学习的负担。为此,课题组教师大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开设学生自选课程,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将自己喜爱和感兴趣的作品推荐到课堂上,再加上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精选文章,由课题组汇编成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自选辅助读本,使一大批学生喜闻乐见、充满情趣的作品跃入学生的视野。

在对现有的教材补充完善之时,我们课题组教师还认识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但有赖于兴趣的引发,还需要在学生自觉的交际活动中得到激发和形成。为此,课题组为学生设计了系列活动课程。从低年级的“自我推荐”、“讲身边小故事”,中年级的“自编故事”和“辩论赛”等,丰富多采的课型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的交际与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翱翔,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挖掘培养。

就以“辩论赛”为例: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只能按照教师精心设计和期望的轨道,“小心翼翼”地进行,不能有所偏离。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受到抑制。然而,从辩论课中,我们则看到:无论是辩题的确定,论点的选定,还是正反双方人员组成,学生不必履行课堂教学中的循规蹈矩,可根据辩题,自由选择观点,收集材料,并精心加以组合。这些无不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进而为了使本方的观点获胜,在分头各自准备收集材料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开会讨论、交流;删选整理材料;设想各种情况,研究制定对策。这种在一般教学活动中较难实现的“积极参与、交往合作”的效果,在辩论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辩论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比课堂教学更广阔的展现自我的舞台。在辩论会上,学生把平时“唱主角”的老师“冷落”在一旁。学生不必对自己的问答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老师的意愿 1

而顾虑重重,学生也不必受选举手后发言的纪律约束,对各自所持观点,可根据自己已知的事实,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起或事先精心准备好的事例,畅所欲言,阐述观点。同时,对对方所执观点,合力进行驳斥。在双方的唇枪舌战之中,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成就欲得到了满足,师生间、学生间的主动交往也增加了。

随着辩论课的进行,我们还惊喜地看到:孩子们内在的潜能、智能得到了挖掘、拓展和培养,稳定的心理素质、冷静的头脑、敏锐的捕捉力、应变的智慧、出口成章的口才、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逐步形成。更让人高兴的是:学生们学会了表达感情,学会了交流思想,学会了运用语言,学会了自己学生,学会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我们想:这些综合能力培养不正是素质教育实施的目的所在吗?

通过辩论课,也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各学科的兴趣,他们知道:学校、课堂、课程是吸取养分、学会学习的极好途径。一个人只有广泛地吸收知识和信息,源源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使自己的眼界开阔、思维敏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特别是对本学科──语文的学习,学生们更是感到了重要性,因为每个人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辨析能力、听说能力也可在语文学科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因而为了下次或以后能有机会展现自己,学生把认真上好语文课、学好语言,视为自觉行为。

系列活动课不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便学生重新确立了自我认识,树立起自信心,增强了学习自觉性。活动课上,学生的思维在表达过程中碰撞,不时闪现智慧的火花。此时,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至胜的法宝,积极思考和善于思考者往往成为众所注目的明星。在此,语文已成为超越工具学科意义之上的一门具有立体化能力发展倾向的综合性学科,语言文字不再是机械的符号,而是具有了符合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实际需求的生命意义。

新大纲强凋:“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这里的“引导”,是指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提问或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

系统论有条重要原理:“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化,其效能就越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提问设计应循什么“序”,才能“渐进”,甚至“跃进”呢?我认为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具体地说,在课堂提问中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序”。

一、由浅入深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所以课堂提问也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例如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可依序设计如下提问:①鲁迅喜爱桃花吗?②龙华既是看桃花的名所,鲁迅理应去看看,为什么不去呢?③这句话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上文找出有关词句,明确鲁迅是喜欢桃花的。第二个问题抓住学生理解的关键,引导学生理解鲁迅不去龙华看桃花的原因。第三个问题深入追问,水到渠成,使学生理解这句话蕴含着鲁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怀念,对反动派罪行的强烈愤慨,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试想,如果省去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和启发,直接以“这句话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设问,那么,学生在问题面前会感到棘手,感到困惑,也就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甚至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由点及面

语文教材中知识点的作用并不是一致的,集中力量解决那些重点、难点、特点,能最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抓住教材中的这些点设问,然后从这一点扩散开去,提出一系列问题,形成提问系统,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进行深层的思索,这样,由一点而及全面,启发学生深人理解课文内容。如针对《月光曲》中“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使说说罢了”这个难点,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四个问题:①盲姑娘的话是“随便说说”的吗?②既然盲姑娘的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发自内心,为什么要那么说?③从盲姑娘的话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一个人?④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会怎么想?教师抓住这一难点启发诱导,使学生明白了盲姑娘是一位酷爱音乐、热爱生活、关爱亲人、具有美好心灵的姑娘;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盲姑娘这种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所打动,才毅然“„„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为盲姑娘兄妹俩弹奏钢琴。

三、由具体到抽象

布鲁纳的研究揭示,少儿形成知识的顺序和方式,至少有以下三个阶梯:第一,行为把握,即依靠手足去把握对象;第二,图像把握,即以印象的方式去把握对象;第三,符号把握,即以语言的形式去把握对象。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按照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顺序依次发展的。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应该遵循这一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一级水平发展。如教《骆驼和羊》的第三段时,教师可以分四步设计问题。第一步,找出词语: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羊走进又窄又矮的门时很自在?第二步,模仿动作:谁能做一做“大模大样”走路的动作?第三步,理解词义:知道“大模大样”是什么意思了吗?第四步,明了用意:山羊为什么要“大模大样”地走进门吃草呢?教师抓住关键词语,启发学生进行动作表演,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形象思维,使学生理解“大模大样”的词义,最后一个问题归结到段落的主旨,学生的思维又完成了一次飞跃。

四、由现象到本质

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而不能使之透过表层意义深入领会其本质,那么,学生的认识永远是肤浅的。语文教学的关键也就是帮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即字。词、句、段,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穷人》的第二段中有一句话:“没什么可抱怨的。”老师先问:“‘抱怨’是什么意思?”帮助学生弄清词义后,进一步设问:“桑娜为什么会感到没什么可抱怨呢?”这一问题开始触及实质,但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出原句回答,体现不出学生思维的过程。于是再问:“桑娜如此辛苦;而得到的仅仅是‘孩子们都还健康’,她可以抱怨些什么?现在为什么不抱怨?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问题层层拓展,步步深入,由现象到本质,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五、由接受到创造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的认知领域可以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创造等几个层次(其中识记、领会、应用可理解为是一种接受),学生的认知也是按上述几个层次发展的,教师设计提间系统时,必须遵循识记—领会—运用—创造的规律。如在《聪明的公鸡》一文的教学中,教者可以设计三组问题,第一组:①公鸡上门的原因是什么?②狐狸见到公鸡讲了些什么话?③公鸡是怎样回答狐狸的?这是一组记忆型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为下一步骤教学打好基础。第二组:①公鸡凭什么战胜了狐狸?②公鸡的心情有几次变化?③你觉得狐狸怎么样?„„这是一组理解型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分析其实质,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组:①公鸡在胜利之后会怎么想呢?以后还会不会遇到狐狸呢?遇到了又会怎么办?②狐狸后来发觉没有猎人会怎么想、怎么做?这一组问题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是一组创造型问题。这三组问题紧密联系,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总之,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规律,而要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的所谓“启发式”。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独立思考、自能读书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固然有必要,能够拓展文本内容,开拓学生视野,但并不是所有的延伸都是必要的。我们的延伸必须建立在对课程内容的准确理解、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准确把握之上,这样的延伸才是必要的,才是有价值的!记得一位老师在介绍自己的课堂延伸经验时,曾列举其执教的《詹天佑》一文,大体的执教步骤为:先让学生思考、讨论“‘之’字铁路设计是否科学?你有什么别的方法让火车爬上山坡?”等两个问题;然后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开凿八达岭隧道时,到底找几口直井才能既增加工作面又缩短工期”的问题。据该老师讲,学生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但我想追问的是:这是一节语文课,还是一节工程学?如果是语文课,那这样的延伸至少荒废了学生习得语言的最佳时期,文中那么准确描写建铁路全过程的词语,学生掌握了吗?詹天佑在建成举世震惊的“之”字形铁路时的民族自豪感,学生领悟到了吗?在遇到困难时不畏艰难的勇气与善于克服困难的智慧,学生体会到了吗?詹天佑那种“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辱,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爱国情怀,学生感受到了吗?„„恐怕都没有达成吧!这岂不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这样的延伸有必要吗?

4.关于我校语文教改的认识 篇四

摘要:目前职校语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要求很大程度上不符合职高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急需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对语文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文章分析了职高语文教学的现状,认为目前的语文教学应该分为基础语文教学和选修课教学两部分。提出了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语文学科考核形式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职校语文;课程整合;选修课;新教学模式

职高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无论从教材的内容还是形式上看,职高语文教材均与普高教材极为相似,只是每册课文篇数略少于普高教材。然而从学生情况与培养目标看,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应有本质的不同。职业高中的学生学业水平普遍低于普通高中特别是重点高中的学生。有许多学生是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激烈的升学竞争中受到挫折而进入职业高中的,所以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很差,许多应在小学阶段解决的问题都未能解决,如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汉字书写的笔顺等学生都未能正确掌握。所以职高语文教科书虽然在近几年已经有过几次更新,但还是不能完全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满足职业高中的要求。我认为职高语文教学的最终培养目标无疑应当是“应用”,这是由职业高中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决定的。让这些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的职高学生学习与普高生基本相同的教材、做类似的练习题是不合适的。当然,职高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一些语言交际训练、应用文写作等内容,这些都是很实用的,但问题是这些较为实用的内容只是点缀,远未上升到主角的地位。而目前职校语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要求基本上就是围绕教材实行全必修和全统一,强求一律,这样也不符合职高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这种形势下,对教材内容的更新及语文课堂的重新整合就显得极为迫切。

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问题的根本解决就要注重教材内容编排的合理性,要注重语文课的合理整合,职高语文教学应该分为基础语文教学和选修课教学两部分。

从基础性和实用性出发,基础语文教学可以分成四大块:书法、口语训练、写作与阅读。可编成单一项目训练的教材,各学校可根据所开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用。如空港专业可把书法与写作作为主修课,把口语训练作为辅修课;旅游专业可把口语训练、阅读作为主修课,书法作为辅修课。至于每本教材的内容也可分类编排,供不同的专业选用。如《写作》教材可分散文写作、应用文写作等大类,一个大类中可再分成不同小类的单元。如应用文写作中可有书信单元、文书公文单元、产品说明书单元等。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教学时可有所侧重,旅游专业可把散文单元作为重点,文秘专业可把文书公文单元作为重点,营销专业、服装专业可把产品说明书单元作为重点。这样,有的放矢的学习要比不管什么学校、什么专业都学与普高大同小异的教材,都做与普高基本相同的练习要好得多。

选修课是为培养学生兴趣及个性特长,体现教学内容的可选性和多样性,使教学内容结构趋向合理的课程。它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审美素养,也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使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

为了解职高学生和教师对职业中学开设选修课的意见和要求,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从总的调查统计情况来看,师生对选修课的要求和选择既有较多的共性,也有明显的差异。各自的基本特点是:教师强调客观和理性,学生则凸现感情和个性。教师所选择的课程大多是那些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深化主课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如中华诗词欣赏与创作、古文学鉴析、演讲与口才、影视艺术鉴赏等课程。对那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选修课,虽未加以排斥,但选择明显较少。比较起来,学生对选修课的选择则呈现着注重情感,讲求个性等特点。作为学习者,他们有旺盛的求知欲,因此,在选择时他们个人的意向和愿望都得到了充分地表现。与教师的选择区别是,学生对那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有较高的热情,如港台文学、网络文学、科幻小说等都受到了学生们的重视。很多学生对开设选修课还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如希望设置美术欣赏、前卫文学、中外风土人情、侦探小说、历史知识、板报设计、广告设计、写作辅导等课程。这些反映了身心处于发展阶段的青年学生的求知特点。一些与专业设置有关的选修课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比如旅游类专业学生钟情演讲与口才、普通话基础与等级测试辅导及中国民俗风情。由此可见,职业学校选修课的开设应该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专业需要,为他们将来职业提供帮助。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语文学科的考核形式也需要进行创新与改革。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些职高生上课注意力不太集中,对所学的知识缺乏求知欲,因此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世界文学宝库中也有数不胜数的佳作,因此,一些杂志、画报、图片、录像等在教学中都是很好的教具。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对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大量生动的声形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习知识上,而是深入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掌握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给予相应的特殊关照,此外还需重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社会调查、专题讨论、演讲、写作比赛、辩论会、文学知识大赛、本土文化采风等一系列活动,安排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在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时,可把知识的学习融于竞技类的活动中,如开展错字、病句“义诊”活动、成语接龙、“狗尾续貂”(故事接龙)等活动。开设演讲、朗诵指导、书法、公共关系、当代文学作品鉴赏、法律常识、美学知识、社交礼仪、学习心理学等课程。

当然,仅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在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还要重视达到一种隐性的教育目标,即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各学科的知识来认识问题,让语文学科的知识与我国传统的道德、伦理、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现代科学融会贯通。使学生对中外文化有深刻、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民族自豪感,形成健全的人格的目的。另外,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语文学科特别是选修课的考核形式也需要进行创新与改革。选修课不同于必修课,其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因此,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如果也采用必修课的形式来进行,显然不妥。对选修课的考试可选择以下几种形式:

开卷笔试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但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在答卷过程中可以看书及翻阅有关资料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解答。可以当堂作答,当堂交卷,也可以延伸到课外。

小论文式由教师命题,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题目进行解答(以论文形式),即写一篇小论文,文章要有论点、论据、评价、建议等等。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当场回答。这类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杂。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知识面和能力。由教师和若干学生组织评分组给予评判。

讲演式由学生自行设计题目,一般最好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如曾经阅读过的作品或看过的电影)或在学习过程中,对某部作品、某位作家最感兴趣、印象深刻的。学生将收集的资料向同学做出较全面的介绍。这种方式可以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由一位教师进行评判。这样,即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口才。

职高的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文化课学习不够扎实,从而导致了学习兴趣下降、自信心不足等情况的出现,而选修课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所以在职高开设选修课,并且把选修课和必修课与活动课结合起来,最终能够培养出“优秀+特长”与“合格+特长”的学生。

王春艳

该改的不仅是教材

谈如何改革我校中职语文教学

为什么要改革?我想凡是从事中职语文教学的老师都能随便罗列出一大堆的理由出来。但是说到如何改革,我想很多人会异口同声地说——“换教材”!那么,是不是换了教材就等于改革了呢?是不是换了教材就能使如一潭死水的中职语文教学焕发活力,起到学科本身应有的作用呢?下面就来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课改必须改教材

职专的文化课要为学生的专业成长及就业服务。目前职校的各类语文教材大多以语文知识传授为主,通用性强,可是教材往往太固守于学科本身,专注的是文化本身,与专业的衔接不够紧密。而职校涉及的专业往往五花八门,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性又很大,学科跨度又很大,知识共性小,要想让一套通用的语文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为专业成长及就业服务,实现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教学目标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其次,现行教材大多十几年来一成不变,与学生的需求严重脱节,本来基础就不好的中职生很难对其产生学习兴趣,更难将其学好。所以教材必须进行彻底的番改革。

然而,仅仅有一套新的教材是不够的。尽管每次课程改革都是教材改编走在最前面,其中也不乏编写得不错的教材,但是在中职这样一个专业多样化的地方,要想“一本通吃”那是绝无可能的。因此,职业学校应全力展开校本行动,结合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专业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专业制宜,编写自己的语文能力专业化校本教材,使之真正成为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和实现方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专业服务”,使职校语文姓“职”而不姓“普”。

二、观念必须改变

1、学生“重专轻文”的观念必须改变

长期以来,职校学生普遍存在着“重专轻文”的思想。

职校学生绝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学习成绩较差,其语文学习基础就可想而知。曾经的失败让他们对语文课程产生了畏难情绪和逃避思想,而专业课是从零开始,思想上没有包袱,很多学生进职校就是为了学得一门技术。加之学生们都清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他们的就业将直接产生影响。所以,职校学生认为,上职校全力学好专业,获一技之长就行了。

学生的这种轻“文”重“专”思想,实际上是陷入了一个只顾眼前不思长远的误区。他们只强调了“职业”的特点,却忽视了“文化”的内涵,即在掌握从事某种职业本领的同时,必须达到相当水平的文化程度,二者本是互为制约又相互依托的。职校教育是就业准备教育,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自主谋生。他们或进企事业单位做员工,或自己办厂开店做老板„„找工作要写自荐信、应聘信,面试时还要会大方、灵活应答;自己开店办厂首先要向工商部门写一份营业申请书;

与人生意合作还得会拟定合同。当餐饮服务员要能听清客人的要求;当技工师傅要能看图纸说明书;当文秘人员要能写会议记录„„只要生活中进行着听、说、读、写,生活就离不开语文。所以教学语文可使职校学生能走向社会更好地交际、交流。

在这种错误思想的作用下,纵使你教材编得再好,老师教得再好,学生也不会有多大兴趣关注语文学科。

2、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改变

纵观历次的课程改革,最终都无疾而终,究其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根本的改变。任你教材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任你天天讲课改,老师们还是一成不变地按照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为什么老师喜欢照本宣科,以本为本?原因很简单——要考试、要评比。受着各种各样评价机制的制约,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始终放不开手脚,因为不管课改怎么改,评价机机制始终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还是要考试,还是要评比,领导还是以学生“正襟危坐”为课堂的标准模式。所以,归根到底,教师评价机制乃至领导的观念,才是制约教师教学理念的最重要因素,也是课改成败的关键。仅改变教材的课改不是彻底的根本意义上的课改

三、必须关注学生将来

任何教育都需要指向将来,需要为学生的未来、为学生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我们的课堂教育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学生将来更好地生活。因此,职校的语文教学,不但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关注学生将来的可能生活,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从职专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实用性,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毕业后走向岗位必备的语文素养。

(1)突出书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职专生的语文功底往往都不好,特别是书写,大多错别字连编又潦草至极。这不仅影响表达效果,也有损自身形象,甚至有碍于日后被选拔、被任用。所以,从职专生入学之日起,就要加强写字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写好字的重要性。我们要认真教给学生写字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汉字的各种笔画、结构和书写方法,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规范汉字的习惯,平时让学生多临摹字帖。把字写好是件不容易的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所以,写字教学要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事实也证明,学生很喜欢“写字”,因为这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事,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们可以一点点地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很有成就感。

(2)突出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从职业岗位能力的角度来看,目前社会对职专生在语文能力上的要求主要是要具备较强的听说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从近几年职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能说会写的毕业生普遍容易找到工作,而说写能力差的学生就往往“滞销”。职专生毕业后大多通过“双向选择”的形式谋求工作,口齿伶俐,准确、流畅和清晰的表达关系到求职的成败。不少学生在面试的时候,口头语言表达不流畅,态度不自然,难以将自己的特点恰到好处地介绍给用人单位。有的连介绍自己姓名都面红耳赤,汗流满面;有的说话结结巴巴,细如蚊叫;更为遗憾的是有的学生

平时成绩优秀,但由于平时缺乏听说训练,在招聘者面前也很木讷,过不了面试关。在现代社会,言语活动越来越简化和迅捷,当代科技的高度发展,使口耳相传越来越成为当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因而聆听比阅读具有更广泛的信息对象。如果一个人的听话能力差,他就不能正确领会、吸收相关知识。因而,如何从他人的口头言语中获取信息,应成为职专语文教学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在交际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如何在交流中让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这些都与口头表达有关。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里,有些专业因课程的需要,把“口语”当作语文之外的独立课程,编入授课计划之中,如幼师专业,就有“教师口语”,但仅仅传授普通话语音知识及对朗读进行点拨辅导,缺乏深层次的口语系列训练。因此,应着手把口语交际训练渗透到每堂课的教学实践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应对学生的普通话进行训练。当今社会,口语艺术已经成为每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成为衡量人工能力、水平的重要尺度。一个不能很好驾驭自己语言能力的人,也就不能很好地驾驭自己的人生。因此,作为职高语文的教师,我们有一大块的内容是训练学生的口语。

(3)突出应用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成和发展,应用文在各行各业中运用越来越广泛,频率越来越高,应用文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突出应用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正是顺乎时代之潮流,适乎形势之需要。但很多人偏激地认为,需要时可以查工具书或模仿别人的文章即可写出。这种观念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应用文写作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与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诚然,应用文有固定的格式,但不是掌握了格式就能写好应用文的。无论是应用文的格式、内容,还是用语,都必须认真教,认真练。学生的写作实践证明,要写好应用文,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务实、多练,才能教好应用文,写好应用文。总之,要加大应用文体的教学分量,把与实际工作中密切相关的实用文体讲深讲透,让学生熟练掌握,为职专生将来工作和深造打下基础。

总之,职业教育应该是就业教育、无淘汰教育,教师只要能改变观念(现强调一下,要有评机制的支持),根据目前职业教育教学中生源的实际情况,以人为本,以专业为体,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循序渐进,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针对大部分学生进行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类指导,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那么,不管教材怎么变,都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职业素养,实践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这才是中职语文改革的根本目的。

5.服务素质教育促进语文教改 篇五

[作者]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语文命题组 吴立昌等

[内容]

――高考语文上海试卷命题意图不再单独考核。 突出三种能力:概括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材后的第一届学生今年毕业,语文教学改革的讨论倍受关注,高考语文试题改革又一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高考命题要向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改革。对高考这样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大事,需要研究并努力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改革,才能体现素质教育而又避免在数万考生和数十万家长心中引起过大的心理波动?怎样改革,才能使好学生脱颖而出以确保高考的公平性、公正性?怎样改革,才能让语文教师放手教学,有所适从?

市教育考试院提出的“稳中求进,稳中求质”的改革方针是切实可行的。今年的高考语文命题,正是遵照“两个有利”的方针,在前几年高考试题改革的基础上,着手进行的。

我们以“服务素质教育,促进语文教改”为宗旨,给今年的命题确立了“一个前提,两大板块,三个能力”的总体思路。

一个前提,即在稳定的前提下求改革,在改革中注重试题质量。这个前提,是历年来高考命题改革得以稳步前进的保证。

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稳定性主要体现在试卷总体难易度的把握上。为了配合中学语文教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今年试题的总体难度有所降低。首先是总题量从去年的40题减少到32题。这样做,可以给考生留下思考和复卷的时间,从而提高答题水平。其次是难易比例的变化。从阅读部分看,容易题占13.3%,较易题占53.4%,较难题占30%,难题占3.3%。难题较去年略有下降,较易题较去年增加了15%,大部分题目集中在较易和较难这些中档题上。这样设计,意在减少试题的绝对难度,体现试题的坡度,保证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现自己的水平。再次是全卷从选材到题目设计均考虑难易的坡度,为考生答题铺设台阶,考生便不致因过早卡壳而影响考试情绪。以阅读部分为例。说明文的材料介绍知识经济浅显易懂,议论文论述艺术理论晓畅通达,散文以“画虎”谈创新,说振兴中华,深入浅出。文言文也是一短一长,一易一难。这种选材的由易入难,是符合考生阅读心理的。

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今年试卷的总体结构有了明显变化。即从往年的三大板块变为“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基础知识不再单独考核。这样的结构变化,可以看作是语文高考全面转向能力考核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今年的语文试卷初步实现了“注重考核语文能力”的目标。从能力层次分析,今年的试题中属于识记层次的3题8分,理解层次的4题8分,应用层次的11题27分,分析综合层次的13题69分,鉴赏评价分布于3题中,共38分。显然,对考生考核的能力层次比较分明,能力考核点比较全面,考核的重点在应用、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这些较高的能力层面上。对这些能力的考核,今年全部采用了以篇带点、以点带面的整体阅读的考核办法。强调对考生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核,旨在提高考生具备较强的整体把握文章的水平,形成在较短时间内迅速阅读、提纲挈领、概括表达的能力。我们认为,对考生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核具有重要作用。

当然,注重较高层次语文能力的考核,并非忽视对考生语文基本功的要求。语文基本功,任何时候都是各种语文能力的基础。今年的语文试题,对答题提出了完整成句的要求,并在“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中对一部分试题的答案作了不成句扣分的规定,就是为了强调考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基本功。对于大作文错别字的扣分上限,也由3分提到5分,目的也在于此。我们希望,广大语文教师能在这些方面对学生加强要求。这也会是命题组长期坚持的标准。

需要指出的是,从今年起,基础知识不再单独考核,一是为了突出对语文能力的考核,二是为了区别于高中语文会考。但如果考生以为今后基础知识不再需要重视,则是一种误会。“考试说明”明确要求考生“掌握与阅读材料有关的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今年的试题对此也作了考核。对写作方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虽不再直接考核,但今年的不少题目从理解、应用的角度考核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说,对基础知识,高考试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特别强调考核学生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首先,增加主观性试题的题量和分值,强调对考生概括、表达能力的考核。中学生对需要加以概括并简要表达的主观性试题,应答能力较差。而恰恰是这类题目,能从一个方面反映考生语文素质的高低。因此,今年的试题,我们将客观性试题类型之一的选择题,题量从去年的14题减为9题,分值从去年的30分减为19分,而将主观性试题通过一部分简答题和填空题,将题量从去年的8题增为10题,分值也从去年的20分增为32分。为考核考生的概括表达能力,我们对这些题目大部分限定了答案的字数。我们也注意到,对限定字数的答题,不少考生形成了一种思维的定势:认为给定的格子必须填满,不然会造成错答漏答。于是一些考生硬凑字数,事倍而功半。其实,主观性试题的答案,往往有它的多样性,要求答案的客观正确,不等于说只能用唯一的词句回答。选用不同的词语和长短不一的句子,答案也往往能殊途同归。我们提供的参考答案,也不一定是最简要的答案。所以,为了鼓励考生尽可能简要地答题,我们在阅读部分的卷首首次用黑体字提醒考生:“填空、简答题的空格数是答案的最大限度,要求答题在准确的前提下,文字力求简明。”这也是对考生的概括表达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减少客观性试题,增加主观性试题,是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全面考核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手段,也是命题者和广大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但是,如何在增加主观性试题的情况下,避免这类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力求答案的答观性,防止阅卷的随意性,保证高考的公正性,是确保这一改革成功的关键。今年,我们通过对试题题干的明确答案指向、限定答题角度等方法,对此作了努力。以第10题为例,原来的题干是:本文作者否定仰视的理由是□□□。否定俯视的理由是□□□。讨论中发现,考生在回答中未必会答成“仰视是‘阿谀逢迎对待读者’”,“俯视是‘盛气凌人教训读者’”,有可能会从文章中找出一些词语答成:“仰视是‘对读者的侮辱’”,“俯视也是‘对读者的侮辱’”。这个答案也有其理由。为使答案尽可能客观唯一,我们将题干改成:“为什么说‘仰视’是对艺术的侮辱?答:因为‘仰视’□□□。为什么说‘俯视’是对读者的侮辱?答:因为‘俯视’□□□。”这样,就对答案作了明确的限定,避免了考生答成“侮辱”,考生必须从文中概括出两个“侮辱”的具体含义来才能正确答题。这种尝试,在其他同类试题中也有体现。

其次,强调考核考生知识迁移、举一反三。

语文学习,如果能将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到教材外的文章上,解析文章的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表达技巧等问题,才可以说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质。从今年起,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材料不再直接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但是,这不能理解为语文教材可有可无,语文高考无章可循。每年的语文高考,都严格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命题,“考试说明”也是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的。高考考核的所有知识点和能力点都出自该标准。这一标准同样是语文教学的依据,因此,教师只要紧紧把握“课程标准”,充分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考生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今年阅读部分的五篇选文,全部选自课外。但文章的难易度均不超出高中语文教材,考核的知识点和能力点都是“课程标准”规定必须掌握的。现代文阅读所考核的词句在文章中具体含义的`理解,文章段落层次的划分,结构特点的分析,表达方式作用的说明,主题思想的概括等,都是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反复训练也应该熟练掌握的语文能力。文言文阅读的词语解释、句子翻译、词类活用、句式特点等,也都是以教材的知识和能力点为命题依据的。因此,语文教材仍然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的依据。命题材料选自教材之外,只会有利于语文教学,对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实现素质教育的宗旨,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这也是我们在今年的试题中强调考核考生知识迁移、举一反三能力的根本目的。

最后,在今年的试题中,特别强调考核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以“写作”部分为例――

今年的小作文一改前几年说明性、应用性文体的考核形式,要求考生将冰心的一首小诗改写成250字左右的短文。从文体来说,它属于记叙性文章。从考核要求来讲,它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鉴赏能力和记叙描写的能力,也要求考生发挥想象联想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写好这篇短文,首先要具备初步的鉴赏能力,掌握该诗以景寓情,以物比人,以小见大的特点,从而准确把握全诗寓意。其次要善于运用记叙性文章的写作手法,从描述入手,以散文化的语言将全诗寓意、花的性格和花的环境准确形象地表现出来。

以记叙文为今年高考小作文的考核要求,也是为了在试卷中体现全面考核考生语文能力的要求。

大作文仍然是材料作文。

所选材料的内容见于前不久新闻媒体的报道。题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所列现象,针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炮制电影《自尊》否定侵略,美化战争罪犯的行径,发表评价,写一篇读后感。

这篇作文不同于通过材料提炼观点后,类比其他社会现象,由此及彼进行议论的文章。它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所列事实,进行深入分析,驳斥谬论,确立正确观点。它需要考生调动平时的知识积累和思想积累来论证观点。它与198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大作文“有感于50年前的今天”,在题材上有类似之处,但对文章的针对性,议论的角度,论证的深度,文体的限制有更高的要求。单纯地控诉、揭露日军的侵略罪行是不够的。考生应该从材料罗列的错误观点和现象中,确立驳论、立论的角度,展开评伦。考生可以从“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尊”入手,可以从“东条英机是英雄还是罪人”着眼,也可以从“历史事实不容歪曲”入题,可以是“篡改历史,意欲何为”,也可以是“警惕《自尊》者的阴谋行径”,等等。无论从什么角度着手,都必须针对材料,驳论立论,破立结合来深入论证。

从能力考核点来说,这篇作文重在考核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

6.中学语文教改初探 篇六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解学生之所难,着眼于学生的终生需要,教学生之所需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理解学生的学习难处。在实际教学中既要注重钻研教材,又要考虑学生;加强对学法的研究和指导。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因为是农村中学,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夹杂了不少方言,语言很不规范,问题出在哪?我调查了许多作文不过关的学生,终于找到了病因,原来这些学生长期生活在农村,周围讲普通话的人又少,学生自己不讲普通话。这样一来他们在作文时只能先用方言进行思维,然后再艰难地把方言“翻译”成普通话。于是,我要求学生多听普通话,多讲普通话,学会用普通话进行思维。由于对症下药,学生心悦诚服,乐于实践,进步自然明显。

二、致力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智力,开拓学生创新思维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联想思考,找出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或质同,或神似,或相关,或形象,使知识系列化、网络化。

如讲文言“记”体散文时,我向学生讲授:以记叙为根本,是“记”的共性。但“文无定法”,所记对象不同,写法各有特点;所记对象不同,写法也自有变化;“记”可以记人,也可以记事,可以记物,也可以记景;“记”可以以记叙为主,可以叙议结合,可以以议论为主;“记”可以托物抒怀,如《岳阳楼记》;可以托物议政,可以寄情山水,借景抒情,如《醉翁亭记》。这样引导学生作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掌握了“记”这类文体的系列知识。

三、必须十分重视情感的媒介作用,必须善于用情感跟学生对话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情感是维系双边活动协调的纽带。长期和学生打交道,使我深深感到,在教学中,讲述应是“谈心式”,不是“报告式”;提问应是“探询式”,不是“审讯式”;答辩应是“协商式”,不是“宣判式”;释疑应是“诱导式”,不是“训斥式”。而能否做到这些的关键,取决于是否真心实意地热爱学生。教师亲切和蔼的语态,对学生的尊重鼓励,会使课堂气氛和谐,学生情绪轻松愉快,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通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不尊重,动不动就训人,摆出一副冷冰冰的威严样子,就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一种受压抑的沉闷心理状态,因而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使信息不易输入,学习效率难以提高。

上一篇:护士代表大会演讲下一篇:个人竞聘护士长岗位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