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现代化论文

2024-11-13

水利现代化论文(精选8篇)

1.水利现代化论文 篇一

中共连云港市委连云港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2011年2月26日)

连云港地处淮沂沭泗流域最下游、江苏省江淮供水体系的最末端,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境内洪、涝、旱灾害十分频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不懈大干水利,基本建成了防洪、挡潮、排涝、供水、灌溉等水利工程体系。但必须看到,目前全市在防洪保安、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应对水旱灾害和气候异常变化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加快推进沿海开发,促进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必须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水利现代化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现代 化。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和《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苏发〔2011〕1号)精神,结合全市实际,现就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沿海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践 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坚持人水和谐治水理念,按照水利现代化建设要求,把水利作为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加强水利建设,强化水利管理,深化水利改革,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水利的防洪保安、水资源保障、水环境保护和服务民生能力,实现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大力发展民生水利,让人民群众切实得益受 惠。二要坚持科学治水、人水和谐。遵循水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利用、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水资源。

三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实行防洪除涝抗旱并举、开源节流保护并重、建设管理改革并进,促进区域与流域、农村与城市水利协调发展,重点提升水利对沿海开发的保障能力,充分发挥水利综合效益。四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支持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合力。五要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强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改革攻坚,形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水利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三)目标任务。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成与淮沂沭泗流域相适应的区域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与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要求相适应的区域水资源供给体系、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水资源保护体系、与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求相适应的水利发展服务体系。新沂河、新沭河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区域骨干河道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中心城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县城及重要乡镇基本达到国家防洪排涝标准。区域骨干河道除涝标准 达到5~10年一遇,城市重要河道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全市重点海堤防潮标准全面达到50年一遇高潮位加10级风浪爬高,徐圩新区、连云新城海堤按照100年一遇高潮位加100年一遇风浪爬高的防潮标准建设;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85%以上,旱涝保收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75%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以上。城乡供水保证率进一步提高,力争万元GDP用水量降到180立方米以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左右,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8%以上,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 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水利投入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到2020年,进一步完善水利综合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全市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

近两年,主要实施徐圩新区送水及防洪除涝工程、蔷薇河、排淡河综合整治及区域骨干河道治理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小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河道疏浚、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专项等19项重点工程,总投资约48.8亿元。

二、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以中小河流和区域治理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建设。全面完成流域性河道新沭河50年一遇治理工程,重点实施三洋港挡潮闸枢纽建设。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分批分完成灌河、龙梁河、龙王河、五灌河等重点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实施沂南、沂北等地区骨干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加强重点易涝洼地治理,重点推进蔷薇河流域、善后河流域综合治理。推进绣针河等跨界河流整治。完成羽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继续实施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推进20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完成5座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任务。

(五)加大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切实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增强城市防洪减灾能力。港城港区和临港产业区同步构建防洪排涝体系,各县城及重要乡镇加快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步伐,中心城区重点实施徐圩新区、连云新城及临港产业区、云台山景区(科教创业园区)、新海城区等骨干河道治理和配套建筑物建设,实施山涧沟、截洪沟治理。进一步完善海堤达标建设,加强早期达标堤段损毁工程修复,适时调整徐圩新区挡潮闸。

(六)加强水资源配置和水生态保护。加快完善淮沭新河—蔷薇河、通榆河等现有骨干调水工程体系,优化市域水资源配置格局,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尽快建设徐圩新区送水工程等港城港区和临港产业区输水支线工程,积极推进东温庄水库等县域水源工程,着力保障沿海开发水资源供给。继续实施西部丘陵地区水源工程建设。加强污染严重河库水环境的监控与治理,强化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湿地的保护。

严格落实《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加强水源地保护,重点建设蔷薇河、通榆河、徐圩新区送水工程等清水通道。贯彻实施《水土保持法》,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整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6平方公里。进一步加强山丘区水土流失防治。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制度,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水土保持补偿制度。

三、着力抓好农村水利工作

(七)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强农田小型灌排泵站、涵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基本完成沭南、沭新渠、小塔山、石梁河等4个大型灌区改造任务,推进涟中、淮涟、灌北、叮当河等4个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积极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强化农业用水管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提升农田水利设施服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能力。继续疏浚整治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坚持分级负责、因地制宜,建立河道轮浚和长效管护机制,实现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和管理养护制度化。

(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区域供水,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46.21万人的饮水问题。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认真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土地供应、税收和供水用电价格优惠政策,供水用电执行农业灌溉用电价格。

(九)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职责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乡镇水利站及水库、堤防、水闸、泵站管理所等作为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承担着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管理、防汛防旱、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职能,要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将人员和事业经费纳入县(区)级财政预算。实行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四、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十)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管理。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落实省、市、县(区)三级行政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的水资源论证工作,对擅自开工建设或投产的项目一律责令停止。

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或限制审批新增取水。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实施地下水取水总量和地下水位控制,组织开展地下水超采区修复治理。

(十一)强化用水效率控制管理。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实施不同区域、行业和用水产品的用水效率指标体系,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力争农业用水定额和工业耗水定额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强化对取水单位的取水管理,对取用水大户的用水效率实行重点监管。严格限制水资源不足地区建设高耗水型工业项目。开展取排水规范化整治,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同步建设制度。

深入开展企业、社区、学校、灌区、城市等节水载体创建活动,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行政区域用水效率和效益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发挥政府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执行国家节水强制性标准,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用水产品用水效率标识管理,对节水型产品和节水型器具实行扶持优惠政策。

(十二)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强化全市水功能区管理,协调好水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城市建设、岸线开发等相关规划的关系。严格控制入河库排污总量,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明确工作责任,抓好措施落实。加强水功能区和水源地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设。

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重点强化淮沭新河—蔷薇河、通榆河、烧香河、善后河、新沂河(南偏泓)、新沭河与石梁河水库等水域的监督管理。

五、加强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十三)提高防汛防旱应急处理能力。严格落实防汛防旱行政首长负责制,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大防汛抢险专业队伍建设力度,健全防汛物资储备体系,努力实现“指挥决策科学化、应急处置规范化、防汛抢险专业化”。加快连云港防汛机动抢险队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其抢险救灾等公益性职能作用。按照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要求,推进县(区)乡(镇)两级防汛抢险队伍建设。加强大圣湖应急水源地管理与保护。各县区要按照“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要求,抓紧规划建设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立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性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储备制度。

(十四)强化河库水域管理。建立健全河库管理体系,实行“河库蓝线”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河道管理“河长制”。严格河库水域管理,严禁建设项目非法侵占河库水域,落实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补偿措施。岸线开发利用必须符合防洪规划、水功能区管理要求,维护水利工程安全和能力,明确开发利用控制条件和保护措施。

严格执行河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影响评价、水规划同意书和建设项目审批等制度。加强入海河口管理,维护河口排水能力,保护河口滩涂资源。制定大中型水库保护规划,持续开展石梁河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库区综合整治。落实饮用水源地核准和安全评估制度。组织开展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强化饮用水源地应急管理,制定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十五)推进依法治水。

坚持依法行政,围绕防汛防旱、河库管理、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管理、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农田水利管理等领域,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一步加强水法制建设,确保水利建设与管理的各个方面依法办事。完善市域、县域水利规划体系,强化水利规划对涉水活动的管理和约束作用。大力推进水行政综合执法,加强水利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落实执法保障经费。维护社会水事秩序,建立水事纠纷依法调处机制。做好水库移民安置工作,落实后期扶持政策。

(十六)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加强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增强防洪重点地区、重点水功能区、地下水超采区的水文监测能力。加快水质水量自动监测、应急机动监测和信息处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现代化的水文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预报会商体系。加强气象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提高气象公共服务水平。

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水利现代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加大现代水利先进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力度。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金水工程”,重点建设水资源管理信息、水行政执法管理信息、水利地理信息、水利普查、公共服务、电子政务办公等六大应用系统。

六、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十七)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市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增加一倍。根据事权划分、分级兴办原则,发挥政府在水利建

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市、县(区)两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确保当年本级可用财力的2%~4%用于水利建设。继续征收防洪保安资金、水利建设基金、南水北调基金等财政性资金用于重点水利建设。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重点水利建设和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各县区土地出让收益的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重点水利建设和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连云新城、科教创业园区、徐圩新区等土地出让收益的10%分别用于各自的防洪排涝体系建设)。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的农业土地开发资金,要按规定比例用于农村水利建设。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划出不少于15%的资金用于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费征收和管理,专项用于水资源的保护管理、节约利用和水源工程建设。加强各类用于水利建设的财政性资金征收管理,确保应收尽收、规范使用。优化水利投资结构,加大对水利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投入,防止产生“重建轻管”现象。

各县区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水利工程建设及配套资金筹集;连云新城、港口、园区、铁路、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中涉及的水利设施由各责任主体按水利规划同步实施;水利部门应加强水利规划和行业管理,对工程建设进行质量监督和技术指导。

(十八)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不同水利工程的建设特点和项目性质,确定财政贴息的规模、期限和贴息率。积极开展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多种形式融资。支持和扶持水利相关部门整合闲置和优良资产,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融资,服务和反哺水利建设。鼓励和支持发展洪水保险。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推进经营性水利工程市场融资。通过民办公助、政府购买、委托管理等多种形式,鼓励企业、个人及社会团体投资公益性或准公益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民营企业按照统一规划建设的水利项目,产权和收益归投资人。按照“多干多补、多筹多补”的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组织和发动农民群众兴修农田水利。

七、大力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十九)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事权明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推进,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主要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

(二十)加快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水利工程分级建设负责制,完善水利建设项目法人制,逐步推进政府重点水利项目代建制。加强水利建设市场监管,强化市场主体诚信体系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建设,推行质量体系认证制度。全面落实水利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制、竞争立项制、投资控制制、资金保障制、绩效评价制,提高投资效益。根据省水利投资分配使用办法,对城市防洪排涝、地方基建、水环境治理等以地方投入为主的水利建设项目,确保市、县(区)水利建设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到位。

(二十一)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区分水利工程性质,分类推进改革,健全良性运行机制。财政部门要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要求,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加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市场培育,积极推进“管养分离”,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

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管理责任。

加强水利工程安全监测、自动控制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促进水利工程良性运行。

(二十二)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提高非农业用水价格,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用水价差。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落实鼓励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的价格政策。积极推进容量水价和计量水价制度。

八、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组织领导(二十三)落实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把水利工作摆上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及时研究解决水利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市成立加快水利

现代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研究落实水利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

市委组织部就水利改革发展工作对县(区)党政领导、市水利部门领导班子进行考察考核;市纪检监察机关负责对有关水利改革发展政策落实的监督检查;市委农工办负责农田水利建设与“三农”工作、新农村建设的衔接,协调解决涉农水利现代化建设问题。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水利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协调项目审批和投资计划,争取省级资金的补助比例;财政部门负责协调水利建设地方配套资金的筹集和落实,严格建设资金使用监督和管理;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水利用地的审批,协调、安排项目用地计划指标;规划部门负责水利建设及涉水活动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协调、办理水利建设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用地规划许可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手续;城乡建设部门负责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规划建设及城市节水等城市建设相关工作,协调水利建设相关手续审批事宜;水利部门具体承担市加快水利现代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组织、协调全市水利工作,负责本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拟定并组织实施计划;农业部门负责办理水利建设涉农相关手续,推广种植、养殖、施肥、农药等新技术,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发展节水农业;环保部门负责水利建设及涉水活动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加强水环境监测、治理和保护,开展水功能区达标建设。各县(区)要结合实际,成立相应机构,完善水利规划体系,研究制定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认真落实水利改革发展的各项措施,确保取得实效。各级水行政管理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加强水利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抓好水利改革发展各项任务的实施工作。要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十四)加强检查考核。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水利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实行防汛防旱、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水库安全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制定和细化考核办法,对水利投入、建设、管理、改革等各项任务进行检查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切实加强对水利投入政策落实情况、配套资金到位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投入政策落实到位。加强水利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强化财政、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责任。

(二十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发展。加大力度宣传市情水情和水利科普知识,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

在中小学教育中系统开展水情教育,并将水情教育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水利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对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2.水利现代化论文 篇二

2011年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及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给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坚持以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不断创新水利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增强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能力,大力发展民生水利,认真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实水利保障,是新形势下水利发展的新要求。实现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实现水利现代化,是水利人的奋斗目标。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要实现“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需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水利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足,研究水利信息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解决推进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 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历史及现状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报告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在此方针路线指引下,2003年,为全面推动水利信息化工作,水利部提出“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3];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国家层面正式提出“提高水资源调控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4]。在此发展思路的指导下,以水利信息化建设推动水利现代化建设已成为行业内的共识。

按照这个发展思路,水利部从2个方面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一方面是“十一五”期间全面推进“金水工程”。至2010年,中央已经就“金水工程”投入资金约13.5亿元[5],建成了水利电子政务系统一期、全国水利信息网络、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正在开展水资源管理信息、山洪灾害预警、中小流域水文监测等系统的建设。另一方面是加强水利工程中的信息化建设。

2 0世纪末期以来建成的水利工程基本上都包含相对独立的、满足工程本地管理需要的信息化系统,根据需要建设水闸自动监控、视频监视、泵站运行管理自动化、水利工程运行状态监测、区域水文自动测报等信息化系统,其资金投入面广分散,数量难以统计。

“十五”、“十一五”期间建成的这些系统和网络,以及正在建设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已经在水利政务管理、防汛抗旱、水土保持及山洪灾害预警信息采集发布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了水利政务管理的电子化和政务信息公开,有效改善了政务管理的运行机制,提高了办事效率;全面提升了防汛、抗旱、减灾的信息采集传输发布,以及预警预报的效率、质量和水平,为防汛、抗旱、减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虽然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但在发展过程中难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对于如何运用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问题研究不深。“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提出已近十年,但对其的研究落实还不透彻,还没能全面、科学、合理地在水利规划设计中体现该发展思路。虽然“十五”、“十一五”期间水利规划抓得比较有成效,但主要偏重于水利工程。特别是在具体的项目设计中,对于水利工程中如何运用信息化提升水利现代化水平往往不是侧重点。在工程设计中通常只会考虑工程本身的一些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于工程管理部门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有的因资金不足等原因被核减,资源共享方面考虑也不足。工程本身建设的信息化系统也是标准不一,有些工程中采用的技术比较先进,有些则比较落后;有些工程应用新技术较全面,有些则比较片面。

2)信息化部门的水利职能作用不够显现。赋予水利信息化管理部门的职能还有限,一般还限定在运行维护管理层面;对于水利信息化项目的立项设计审查、建设监督等方面的职能不足。水利工程初步设计中不管是否包含水利信息化建设内容,信息化职能管理部门基本上不能够参加审查,更谈不上在工程项目审批及建设中发挥监督作用。这样工程设计中是否需要水利信息化内容,有关的管理部门水利信息化系统是否需要改进、完善或者是全面建设,工程中的水利信息化与总体信息化规划是否合理衔接,信息资源共享如何实现,资金投入是否合理等问题的解决有可能就不很全面。

3)资金投入与相关标准规范要求不相适应。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远达不到有关标准规范及满足实际需要的要求。由于信息化建设应用的都是高科技技术,投入2 000万,好像是1个大数字,但它与工程投入相比,也只是个零头。立项难及资金投入不足造成了水利信息化建设达不到国家、有关部委及水利部颁发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要求。比如,水利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很多水利部门也只是采取一些最为常规的网路信息安全措施,有的甚至还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网络及信息安全体系还很不完善,远不符合国家《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等标准要求;水利应用软件开发投入更是不足。

4)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有待推进。由于以信息共享政策法规为主体的信息共享机制还未建立,社会公益与市场化服务界限不清,信息服务合理补偿机制尚未形成,导致信息资源的占有者都希望共享其它占有者的信息资源,却不愿意将自己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提供共享,单向的共享愿望形成事实上的信息壁垒。另外水利工程中建设的水利信息化系统,其信息资源往往只能在本地应用,其他相关及上级有关部门还不能共享。究其原因,主要是各工程的设计、施工单位不同,设计标准存在差异,共享整合改造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

这些问题制约着水利信息化的科学发展,相应地也制约着水利现代化进程。

2 水利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研究水利信息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内涵。水利信息化是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提升水利业务的效率和效益的过程[6]。水利现代化的内涵概括如下[7]: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系统发展的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的理性思维和理念转变人类传统的治水思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水利科技,用现代水管理制度和先进技术改革水管理的动态过程;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有效节约、积极保护和有效管理,以水利现代化建设支持与保障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水利信息化及现代化的内涵可以看出,水利信息化存在于水利现代化的各个环节,水利现代化对水利信息化有重要的依赖关系;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水利信息化是提升洪涝干旱灾害防治能力、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的需要,是实现新的治水思路、保障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科技水平的需要,是水利政府部门改革转变职能的重要手段。水利信息化对水利现代化具有推动作用还表现在各种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用信息技术武装水利,将大大加快水利科技事业的发展进程,水利建设、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科技含量将日益提高。水利现代化反过来会进一步对水利信息化提出更高的要求,推进水利信息化的发展,为水利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提供机遇和动力。因此,水利信息化与现代化2者之间内在是联系的,不是相互孤立的,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2者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的,前者的发展必然推进后者,而后者的发展反过来要求前者加速进步。水利信息化的推进必然加速水利现代化的进程。

3 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对策

长期的水利实践证明,完全依靠工程措施,不可能有效解决当前复杂的水问题。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水利信息资源,拓展水利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以水利现代化促进水利信息化,增加水利的科技含量、降低水利的资源消耗、提高水利的整体效益是新世纪水利发展的必由之路。

水利信息化可以应用在水利行业的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水利工程管理、水土保持与水生态管理及水行政管理等层面,以加速这些层面的现代化进程;实现“数字水利”,即是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具体表现。

那么,如何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需要科学对待水利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各个层面存在的问题,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科学对策。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模式需要以人为本,提高水利管理科技含量,减少人工消耗;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抓住重点,兼顾全面,做好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要不断加强水利信息化投入,以持续有效地推进现代化进程;在建设的同时要科学地安排运行管理,保障建设成果能够持续有效地发挥效益,提高水利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可以采取以下6个方面的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需要高度重视水利现代化工作,在开展各类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除了以“民生水利”为主线外,还应注重信息化建设,把水利信息化建设放到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贯彻执行“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

2)加强科学规划设计、统筹安排。做好调查研究,理清各单位、部门直至工程本身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需求,以促进水利现代化建设为目标,按照资源整合、统一标准、综合利用、科学管理、上下衔接、有序推进的要求,从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开始,做好水利信息化规划,并在工程规划设计中按照水利信息化总体规划要求,科学安排信息化的建设比重,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3)强化职能。要强化信息化管理部门的职能,充分发挥其主导和归口作用,建立分工合理、责任明晰、运转高效的信息化推进协调机制。要赋予信息化管理部门在有关信息化的规划、立项、设计、审查(审批)、建设等方面的行业管理职能,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信息化管理部门应能全程参与水利工程各类信息化项目的建设监督,以保证分散建设的水利信息化符合总体规划要求,避免资源浪费。信息化部门应充分贯彻落实“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方针,在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发挥行业主导作用。

4)加大资金投入。现代化需要采用的是高科技,高科技是要有投入的,水利信息化也不例外。水利部门要抓住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给水利创造的大好时机,找好切入点,争取信息化项目立项,积极争取投入渠道,切实增加建设投入。作为财政、计划管理部门,也要更加积极地支持水利信息化建设,对于有利于促进水利现代化的水利信息化项目,积极给予立项,进一步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加快水利现代化进程。

5)完善运行管理体制。近几年实施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山洪灾害预警系统,正在开展中的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将是水利信息资源采集管理水平提高的标志性建设。建好了这些系统,要让其发挥应有的效益和作用,管理的落实是关键。水利信息化系统“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七分管理就要求各有关管理部门,要建设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切实落实运行维护管理。水利主管部门要改革完善运行管理机制,进一步落实和保障运行维护经费,将运行维护管理常态化。

6)加速推进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按照“统一技术标准、运行环境、安全保障、数据中心和门户”的要求,紧密结合当前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和民生水利发展需求,积极开拓水利信息化新领域,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推进《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整合工作力量、集中优势资源,促进水利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4 结语

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就是要把水利信息化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只有优先推进水利信息化,才有条件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要从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强化职能、加大投入,以及完善运行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水利信息化科学地应用于洪涝干旱灾害防治、水资源管理、新治水思路的实施、水利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水利政府部门职能改革转变等层面,积极推动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

摘要:以水利部提出的“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发展思路为主线,分析水利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对于如何运用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问题研究不深、信息化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不够显现、资金投入与相关标准规范要求不相适应、信息资源共享整合难度大等问题;研究水利信息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应以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强化职能、加大投入,以及完善运行管理机制等为对策,积极推动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水利现代化,对策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发[2000]16号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设[M].北京:中共中央,2000:3.

[2]中共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G]//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1.

[3]汪恕诚.等勇于创新扎实工作,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J].北京:中国水利,2003,(11)B刊:6-7.

[4]曾焱,成建国,王爱莉,等.2010年度中国水利信息化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15-18.

[5]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SL/Z376-2007水利信息化常用术语[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6.

3.水利现代化论文 篇三

【关键词】水利现代化;水利信息化;建设

前言

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加速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当前,各行各业已经开始从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转向资源共享的整合发展模式。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就是水利工程为适应现代化发展而改进的新模式。

一、水利信息化的基本概述

(一)水利信息化的内涵。水利信息化是指以创新手法发展水利科技,通过现代化先进技术进行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基础。现阶段,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应用水平,促进水利现代化的建设。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目标。2011年,国家水利部门提出有关水利建设的主要目标:“到2020年,防洪抗旱体系基本建成,防洪保护区的防洪能力应得到显著提高,抗旱能力应逐渐增强;‘十二五’期间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的治理应基本完成;对中小型水库以及山洪灾害易发区全面完成预警系统的建设;完成资源分配与利用体系的建设。”从中可以看出水利信息化建设主要方向。为实现此目标,水利信息化建设主要以加快基础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为主要内容。

(三)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意义。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为农业、工业及生活用水提供保障。水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有效的帮助实现灌溉、污染监控、保证生活用水等。第二,促使水利功能更好的发挥。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使农业灌溉、防洪发电以及航运供水等方面的管理及应用方式发生很多改变,提高管理与工作的效率。第三,促进经济发展。近年来,农业、工业及生活用水量大大增加,水利工程建设为其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带动了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1]。

二、水利信息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关系

(一)信息化适应水利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水利现代化建设主要任务在于防洪安全的保障、水污染防治措施以及资源合理的应用等,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然而这些任务完成的基础便是进行信息化的推进,以信息为基础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并制定可行性的方案。因此,信息化是适应水利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二)水利工作历史性转变的要求。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传统的技术手段,无法满足水利现代化的发展需求。水利建设单位在管理制度以及技术手段等方面都应不断创新,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水利行业的发展。所以水利信息化建设在水利建设工作转变方面有很大的帮助[2]。

(三)政府转变职能的要求。水利信息资源是现今许多政府部门议事的主要内容,既提高政府处理相关事务的能力,也方便广大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因此,水利信息化有效地帮助政府实现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促进水利现代化的发展。

(四)资源共享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水利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水利部门会随时向国家及相关部门提供资源信息,为防洪抗旱工作提供信息服务。同时,信息化建设与其他行业的信息也息息相关,如生态与环境信息、气象信息、经济信息等,促进行业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资源共享,推动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3]。

三、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

现阶段,我国的水利建设资金多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缺乏专门的资金渠道,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难以得到资金保障,最后出现信息化实施过程效率低下、信息系统维护困难等很多情况。

(二)人才匮乏。水利信息息化建设对人才有着很高的技术水平要求。但目前我国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缺乏专业型的人才,主要原因在于信息化普及的程度不高,人才培训力度不强。另外,水利信息化建设工程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很多技术人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人才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三)水利信息化建设认识与经验不足。水利建设行业中的许多管理者与工作人员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只停留在单纯的运用计算机层面上,信息化建设工作不能落到实处,阻碍了水利信息化的发展。另外,我国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起步较晚,缺乏可供参考与借鉴的成功经验,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很多挫折。

(四)缺乏相关的规范标准。尽管很多水利建设单位已经逐渐认识到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但在实际的信息化软件操作与应用中,不能做到游刃有余。而且在建立自身数据库体系过程中,没有相关的规范标准做指导,使服务目标过于单一。同时,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缺乏相关规范标准进行信息价值判断,导致数字鸿沟的形成[4]。

四、水利现代化视角下的水利信息化建设策略

(一)加大建设资金投入。水利部门应从国家颁发的关于水利工程发展条例或文件中找出切入点,为水利信息化建设争取更多的投资资金,使信息化项目得以快速展开。同时,水利建设单位的其他部门也应参与到整个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提高水利信息化的水平,促进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二)完善运行管理体制。水利部门应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从而保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有序进行。水利建设单位可定期组织人员培训,将先进的技术理念与成功经验传授给每个工作人员,提高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意识,使其主动参与到建设过程中来。

(三)强化管理部门职能,加强组织领导。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管理部门应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强化自身的智能,推进协调机制的发展。此外,管理部门在信息化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担负起监督的责任,杜绝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确保水利信息化建设符合规划要求。

(四)水利信息化发展的统筹规划。水利信息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统筹规划。制定科学的技术标准规范、保证良好的运行环境,并对优势资源进行集中整合,从而促进水利现代化下水利信息化的发展[5]。

结论

水利信息化建设将成为水利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为防洪抗灾、资源管理、水土保持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技术保障。因此要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推动水利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王维成.水利信息化建设促进水利现代化[J].建设与管理,2014(3):35-37

[2]翟杨继.水利现代化视角下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探讨[J].管理科学与经济学,2014(6):233-235.

[3]吴恒清.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对策探讨[J].水利信息化,2012(2):16-18.

[4]牟英.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助推水利现代化进程[J].农业与技术,2014(2):35-36.

4.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探讨论文 篇四

水利工程管理主要是通过对已开发的水源或水利工程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并实现对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建设的转变,其中,对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是建立科学的水利工程的前提,也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水利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就没有水利现代化。经过的多年的工作实践,水利工程现代化的内涵包括建立适应水利发展的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系统健全的规章制度,采用先进高效的信息化技术,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打造特色水利工程管理文化,注重和追求水利工程管理的.工程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复合化”,提升水利工程整体运行水平,促进水利工程管理事业科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5.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论文 篇五

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要求是实现水利工程高度现代化管理和完善的精细化建设。本论文就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展开论述。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作为基础设施之一,对水利工程建设现代化管理要求不断提高,推动水利工程现代化建设推动社会经济的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还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因此,水利工程要实现现代化管理必须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融入现代管理思想,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健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做好现代化管理工作,建立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体系,使水利工程管理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高。本文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管理途径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 现代化管理 有效措施

一、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与精细化的涵义

(一)水利工程管理应实现现代化

水利工程管理指的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运操作、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内容,确保水利工程能够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其主要任务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是保证工程设备充分发挥其功能,起到防洪、排水、供水、航运、灌溉及环境保护等作用;第二,是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及运转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运转设备必须始终处于安全稳定运转的工作状态;第三,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工程设备改善,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第四,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应正确操作设备,处理设备故障,提高水利运转效率。

要实现水利现代化必须注重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措施,要达到水利现代化建设需求,水利工程管理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不管在软硬件设施方面还是管理观念和方式上都需要满足现代化要求。总而言之,就是要具备科学先进的的管理观念,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适应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机制,采用先进的监控调度技术和管理设施,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使水利工程的硬件和软件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二)水利工程管理应该做到精细化。

所谓精细化是指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应做到精密、精髓、精品、精通以及细分智能、细分对象、细化具体工作、细化落实制度。在精细化的管理理念下,应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好,确保每一个细节都满足要求,做到精益求精,将质量管理、过程管理、细节管理以及效益管理,达到最佳水平。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理念,为水利工程管理实现现代化提供重要保证。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要依据“精、细、细、严”的`基本原则,要体现制度化、程式化、细致化,提高经营管理效益,必须严格制约管理制度、管理流程和管理工作。

二、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建设有效措施

(一)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应该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和理论,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保证水利工程的各项管理工作顺利实施,使水电工程管理更能体现规范性、制度化和细致化。在建设现代化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实施权责制。水利工程管理部门需坚持精简高效、因事设岗的原则,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岗位人员管理,使各部门和各岗位之间形成共同协作、合理分工、相互监督的良好工作形势。水利工程企业可采用岗位聘用制,对员工进行考核上岗,并建立奖惩制度,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还可对职工工作能力和工作内容出发,构建科学的薪酬体系,合理划分薪酬等级,使职工工作绩效和薪酬等级相挂钩,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第二,采取流程化管理。在总结分析水利工程管理的全部经营工作前提下,根据项目管理、水资源环境管理、设施设备管理、调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几个方面设计管理流程,对每个岗位和每个管理部门都要布置工作任务和目标,避开管理出现漏洞,使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和每个管理人员身上。第三,实施绩效考核制度。从目前水利工程管理的情况来看,应建立从部门绩效、工程管理以及岗位绩效三个方面构成管理考核内容,从重点项目管理、日常管理以及综合性管理这几方面出发,对水利工程管理的各岗位、各部门实际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成为收入分配、职位升降的主要依据,并对考核结果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在这种有竞争性的环境下有效能够推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水平。

(二)树立现代化水利管理观念

水利工程要实现现代化管理模式要转变传统管理思路,水利工程传统管理观念是重视建设而轻视管理,现代化的管理要转变这一思想,建设和管理应同样重视,二者相结合才能使水利工程实现现代化。树立科学的现代水利管理观念,有利于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现代化管理观念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建立公平公正意识,使水利工程招投标、市场监管、稽查检查、行政执法等方面能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使水利工程建设市场运转更具规范性。第二,建立为人民服务思想,在水利工程管理和建设中,应从保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保证公共安全等方面为实际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做好供水、防洪工作等关系人民利益的工作。第三,水利工程管理应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前提下,追求综合效益,使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综合效益全面兼顾,推动各方面协调发展。在进行水资源利用和开发的期间,应重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理由,实现良好的优化配置水资源。

(三)提高水利工程管理队伍素质

6.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发展目标论文 篇六

一、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目标的重要性

1.1现代化治水要求

现代化水利工程有包括民生、资源、安全及生态等4个方面的基础要求,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必须围绕这4个要求来确定发展目标。国家与社会共同提出了对现代化水利工程的期待,只有实现了水利工程现代化发展目标,才能改善民生、资源、安全、生态;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只有不断采取措施完成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目标,才会达到水利工程现代化的治水要求。

1.2水利工程管理考核的要求

现阶段,水利工程管理考核达到了合格的分值线才算是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标准。目前的水利行业管理考核以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做为最主要的发展目标,所以建立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发展目标必须符合水利行业管理考核的发展目标。

1.3符合我国水利工程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由于国内存在着较多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这么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全部将监控与信息管理手段作为唯一的现代化管理参照标准,使得大部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只强调应用先进的监控管理和工程设备,其管理结构及人员水准却并没有随着一起进步,从而导致无法实现人员与管理体制的现代化实施。国家不会因为盲目追求达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目标,而进一步投入大量的资金去促进现代化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声明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目标管理标准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去促进水利工程的合理化发展,一方面有助于水利行业逐渐的稳定发展,而另一方面又能够使水利工程发挥出巨大效益。

二、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目标的具体措施

2.1明确管理目标,落实管理工作

由行政领导组织与规划,采用一系列奖惩制度来开展水利工程现代化的管理工作,通过采取有效的管理模式促使水利工程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在进行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从安全、实用、可靠、经济的角度出发,提出完善现代化管理的建议,采用性价适宜的技术,使水利工程管理所需高额的管理及维修费用降到最低。

2.2合理地进行人员配置

水利工程管理部门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使得管理人员在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当中发挥出管理优势,培养管理人员对工作的热情,创设创造性的工作环境。实行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人员责任制,通过实施分明的奖惩制度,使管理人员工作水平得到全面提高。为了水利工程的正常运作,建立安全的应急管理体制,使管理水平保持稳定。

2.3水利工程经济集约化管理

水利行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想要建设好现代化水利工程,则需要注入大量的资金对水利工程的相关设施进行维修和建设。一旦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就很容易出现工程的盲目达标及升级现象,导致国家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水利工程管理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出主体意识,全面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三、结束语

7.浅谈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 篇七

1 农村水利现代化的内涵

我国水利现代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系统发展的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的理性思维和理念转变人类传统的治水思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水利科技,用先进的现代化装备武装水利设施,用现代化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的管理,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治理、科学利用、优化配置、高效节约、积极保护和有效管理,以水利现代化建设支持与保障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2 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各地抢抓机遇,创新农村水利建设机制,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水利建设面临以下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1)农村水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薄弱。由于现有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大都是20世纪60年代修建的,工程建设标准低,老化失修严重,有的设施不配套,遇旱时不能发挥作用,有的甚至已丧失了功能,这些都给农业生产带来不便,造成农产品产量下降[2]。特别是近几年来受洪涝灾害袭击,农村水利水毁现象十分严重,农田水利设施严重不足,灌区配套不足,农业灌溉技术落后,农业用水浪费严重,农田防洪、排涝工程设施薄弱,农田灌排体系不完善,从而使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

2)农村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目前,大量的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以及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严重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不少田地土壤层的有害元素含量超标,板结硬化,这种状况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的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此外,部分土地水土流失严重,不但使山丘区耕地退化、土质脊薄、产量下降,还造成了河流渠道泥沙淤积,给防洪及灌溉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

3)农村水利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农村许多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一些水利设施被盗,损坏情况十分严重。由于大部分农村水利工程尤其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主体不明确,尚未形成一套良性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农田水利的投入补偿机制,工程水费收取困难。同时,农村水利建设涉及面广、参与建设管理部门较多,管理部门虽各负其责,但实际上难以互相协调,容易错失良机,出现问题互相推诿。此外,很多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缺乏长远的综合规划。

4)农村水利设施投资不足。近年来,虽然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对农村水利加大了投入力度,但与国民经济收入增长的幅度不相称。目前,区、乡两级政府财政困难,保持农村正常运转都很艰难,更没有能力在水利设施上过多投入,只能对已有的水利设施进行简单维修。以往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由国家、省、市、县、乡、村联合进行,而现在乡、村根本无力投资,主要靠国家、省、市来投资[2]。

3 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对策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发展,农村水利工作需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服务体系改革,健全农村水利建设投入、组织方式、建设管理、领导形式及水利规划等新机制,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水利基层服务体系,更好地完成农村水利各项任务。

1)完善发展思路,把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调整发展思路,走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新路子。在各项工作中,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强化需水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注重水资源开发、配置、调度中的生态问题,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解决水权分配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3]。

2)健全水利建设管理机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监管工作。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自觉维护水利设施的“生存”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对盗窃水利设施的行为,要严厉打击,要同农村社会治安和综合治理相结合。加强对废品收购部门的管理,对收购农田水利设施的废品要查清来源,杜绝盗窃分子的销赃渠道。同时,加强对基层用水的管理,增加用水的透明度,严防基层管水人员相互勾结,杜绝“坑农”“害农”现象的发生。加强执法力度,完善监督机制,规范水事行为,依法行政,依法治水。

3)加强水利建设规划,大力发展水利科技。科学制定农村水利发展规划,以农村水资源合理配置为载体,通过国家扶持,建立一套保障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性,使农田水利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编制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时,要坚持农民群众参与的原则,认真听取农民群众、农村基层组织的意见,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要把抗旱和节水工程作为今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点,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利用的效率。因地制宜发展喷灌、微灌、地埋管道输水、渠道防渗等不同形式的节水工程[4]。

4)加大水利投入,深入开展农村水利建设。水利与电力、交通、教育等事业一样,都是农村基础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水利问题尤其突出。各级政府应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同时,广开渠道,充分利用各种资金扩大投资来源,使农村水利工程设施能够得到比较全面的维修改造。水利部门要加强对水资源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水利建设基金的征收管理工作,努力拓展农田水利建设筹资渠道,保持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稳定增长。

5)通过政策激励,鼓励农民参与。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农民和社会投入资金建设农业水利,引导农民兴办农田水利工程。鼓励和支持民营水利发展,通过拍卖、租赁和承包等方式,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出台优惠政策,对投资兴办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对农民提供抗旱、排涝服务的工程,要明确产权、依法办证,并给予优惠,间接让利于民。对承包租赁的水利工程,要规范合同管理,依法按合同办事,确保合同期内承包业主的利益不受侵犯。提高农民对用水户协会的认识,努力转变农民用水户的观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吸收更多的用水户参与灌溉与供用水管理,自觉配合协会开展工作。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以政府加大投入为契机,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载体,通过有效地组织工作,引导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建设[4]。

在积极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要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水利的要求,把农村水利现代化的理念贯穿于农村水利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农村水利工作中更加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在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创新理念、完善理论,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贯穿于农村水利发展的全过程,切实解决当前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为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贾生海,程建萍.试论水利现代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7,7(4):61-65.

[2]刘晓芳.浅谈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EB/OL].[2008-03-27].http://www.hljsunwu.gov.cn/Article/jbdt/200803/8070.html.

[3]翟浩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J].中国水利,2005(15):5-8.

8.浅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 篇八

长期以来,我国的水利工程的管理模式一直采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在管理过程中,依赖于长期的工程管理实践经验,主要是通过以人工观测、操作,借助通信技术对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的各项信息数据进行处理,进而发布水情,接受发出调度指令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近年来,随着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式各样的信息辅助工具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水利工程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水利工程管理开始由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逐步转变为现代化管理模式,因此,开展水利工程管理現代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水利管理现代化概述

水利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已开发的,并且正在使用的水源、水域以及水利工程设施进行合理的管理和保护,保证其正常运作。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满足群殴过现代化建设对水利管理的需求,水利工程管理首先要在保障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指导和控制全社会各行各业各的用水需求,对我们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满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水资源的总体需求。水利管理的基本途径以流域为单元,对国土进行综合整治,加强流域内的管理,从而可以提高流域内国土的安全度、舒适度和富裕度。同时中国的水利现代化管理也要根据从中国国情进行合理的布置,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水利建设历史,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光荣传统,并结合我国江河的自然特点,充分借鉴古人的智慧和经验;在引进国外的经验和技术时也要考虑中国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承受能力。总体来说,中国水利现代化管理要满足中国现代化对水的需求,符合中国人的水文化和水意识。

但是水利现代化作为一个相对的概念,首先必须与传统水利比较能够充分体出其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上的进步,从国际整体管理水平来看,应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不仅是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和水利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建立和完善现代水利工程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现代化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一个一流的、先进的、科学的、适应水利现代化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包括高标准的水利工程设施,全面的监控调度手段,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以及高素质、高水准的现代管理队伍。

2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具体措施

2.1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现代化管理

工程建设的管理要以传统的管理模式为基础,水利工程的建设关系到后期整个水利工程能否正常运行,能否发挥它的最大效能。我们要结合以往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加强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够形成成一个技术先进、性能稳定、质量可靠、和实用的现代化的管理平台,加强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以提供一个信息交互、资源共享的网络服务环境,将会成为水利工程建设现代化管理的基本发展方向。

对于现代化管理系统建设,首先必须借助于现代话的通信信息,数据处理以及遥测等先进信息技术,建立针对水利工程管理的专用通信传输线路或者高效的计算机数据网络,在日常管理中实现信息动态实时采集,建立动态的远程监控网络以及实用的专家问题分析决策系统。通过这一系列的应用软件系统,实现水利工程水情与工情信息的实时监测管理,水工建筑物的远程动态监视,实现水利工程的调度优化,水利工程管理以及办公的自动化,工程管理等综合业务的现代化,信息化,数据化与自动化的管理方式。鉴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业务特点,系统中通信传输链路的建设拟采用有线、无线兼容,多链路迂回的基本原则,其骨干性传输链路拟选择技术先进成熟、性能稳定可靠的光纤、卫星或数字微波等通信方式,以保证通信畅通、传输可靠和安全运行。计算机网络的建设拟根据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实际情况,配置相应的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客户终端和网络管理等硬件和应用软件,并研制开发相关的工程建设管理专用软件,完成工程建设管理局域网络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做好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计算机网络的汇联,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工程建设管理广域网络。通过上述各网络或系统的建设,由此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建设现代智能型自动化管理控制系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成熟性和实用性,也是一个较为实际且可行的解决方案。

2.2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系统的现代化

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虽然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也就是在高端技术与设备机械上的不足突出一些,信息化水平当然也是偏低的。要缩小技术方面的差距就需要我们加强与国外水利工程管理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把他们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引入进来;国内同行业之间也要做到资源共享,在交流中共同进步;要用信息化推动水利现代化.使现代化的先进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其效能,贯穿于整个水利建设过程,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水利.

随着传统经验管理模式弊端的出现和高新水利信息手段的发展,水利工程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趋势日益显著。只有不断积极探索管理创新、推广管理新技术、引进先进管理设施、增加管理工作科技含量,才能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 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现代化管理系统建设的基本解决方案通常是借助先进的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测遥控技术以及图文视讯技术,建立专用的通信传输线路、信息采集网络、远程监控系统,实现雨情、水情、旱情信息的实时监测,并将信息及时传递给上级指挥部门,突破防汛信息和指挥调度的时空限制,使工作人员可以在调度中心及时获取基础信息,从而对防汛方案、水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水利调度做出准确及时的决策。

考虑到水利工程管理的业务特点,系统中通信传输链路的建设拟采用有线、无线兼容,多链路迂回的基本原则,选择技术比较成熟、性能稳定可靠的光纤作为骨干线路的传输方式。管理体制的实际情况,计算机管理系统配置了一定数量的服务器、交换机、客户终端等硬件以及网络管理软件,并在此基础上将本地计算机网络与上级主管部门计算机网络相汇联,组建成一个完整的水利工程管理网络。选用无线扩频、数字超短波等通讯方式连接XX水库的信息采集网络,建立水利信息传输的专用通信线路,并配置相应的VHF数传电台、RCU遥测控制终端等设备。通过上述各网络和系统的建设,借助于有线、无线传输媒体以及相关的摄像、录像、数字解压缩、信号切换、图像显示和远程控制设备,实现对水文数据的采集、传输以及远程监控,构成一个较为完整,具有先进性、成熟性和实用性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

2.3拓宽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得思路

改变我们目前的管理思路比较狭隘的现状,各流域内的机构在进行水利工程管理时大多仅限于对水系的管理。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水土保持,而缺少对流域内的各种人类活动的管理能力。对水资源的管理也仅仅局限在对水资源量的管理上,对水质的管理往往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水的资源功能,水的环境功能以及水文生态功能的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水管理要强调对流域的管理,在防洪管理方面不能局限在工程风险管理要注重全流域的洪水风险管理。特别是要重视对流域内生态、环境、经济、人口协调发展的供水管理,不能单从量上看。改变过去的单一观念,从单纯追求满足社会对水的需求转变到引导社会对水资源的合理需求和控制社会对水资源的不合理需求。只要遵循了这样的管理思路,流域管理部门才能对流域内不利于水系发挥正常功能的人类不良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预和制止。所以重视全流域的综合整治,加强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现代化。最终我们要实现的目标就是追求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2.4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人才培养

实现水利的现代化少不了技术的支持,所以实现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和持续发展, 人才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水利人才结构相对来说比较单一, 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在数量上也难以满足水利这个关系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需要大力培养水利人才队伍, 引进高素质人才, 并对现有的职工队伍进行深入教育, 全方面提高我国水利队伍的政治, 文化, 道德, 技术水平, 适应现代化水利的需求。针对现在水库管理单位存在的技术人员少、学历层次低、技术力量弱、队伍素质低等问题,迫切需要打造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适应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队伍。同时要加强制定人才培养机制以及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大力引进、培养既掌握水利技术又善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并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出一批掌握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精通水利信息管理、熟悉水利工程专业知识的多层次、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实际行动中鼓励大家充分发挥分人的积极性,开展诸如竞争上岗等制度。同时也要鼓励行业间的良性竞争,从而促整个水利工程管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的发展,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们国家也正处在一个水利建设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实现管理的现代化,首先要解放思想,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符合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树立全民水利的观念。要继续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创新的治水理念、科学的管理制度、继承和发展传统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保证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完好与水利工程各项基本功能的顺利发挥作用,从而实现长期高效的水利系统防旱排涝的作用,使水利工程更好的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树坤. 中国水利现代化初探[J].水利发展研究, 2003(12):7-11.

[2]李原园. 中国水利现代化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水利, 2004(4):31- 34.

[3]张金如. 浙江水利现代化的思考[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3(1):1-2.

上一篇:工作交接单免费下一篇:新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