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

2024-09-24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精选19篇)

1.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一

高中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

8月2-9日参加了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按照学习进程,利用课余学习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知识,自己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转变教育观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必修本打好基础,合理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选修,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引导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积累,然后多写,采取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在三个写作序列练习中,养成良好的能力。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在作文之路上成长,而不是搞高考应试式作文训练。

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形成教师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我想在教学中我们,一是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要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

三是要因人施教,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是要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要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三、教会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方法最重要,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指导学法,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督促运用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它才能引导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主人的前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备好课,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语文课。这样,才能激起他们高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外延。

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却如过眼烟云,没有积累下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我们知道一线教师任务重,时间紧,平时教学中的得与失往往在一霎那间忽闪忽现,即便有心劲儿也没时间捕捉,没功夫理会,于是教学失误恶性循环,教学智慧转瞬即失,教学实践在费时费力中不见成效。而本次培训,给了我们教师这样的机会,有完整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给了我们教师这样一个平台,集中学习,同位次的交流和沟通,学员之间的交流撞击出思维火花,互相学习,在反思中进取。特别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的反思显得最有价值。而作业的原创原则,也使大家的表达和思维的深度从艰涩走向了流畅,在这个过程中正是我们教师自己的积累和整合,也是我们教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更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梳理和探究,更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提升和进步。

我坚信:新课程改革,一定会让学生接受到鲜活的语文,让他们的大脑积极思维,让他们的情感象涓涓的泉水川流不息,让他们的智慧象天上的星星永放光芒。

五、要善于反思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

重视模块学习、夯实各种能力基础,养成学生语文素养 模块学习做到“教什么,考什么;怎么教,怎么考;怎么教,怎么做”,在新课程下模块学习与考试一定会一直体现“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这二十个字的高中语文总目标。所以,我们要研究模块,更要在教学实践中以总目标为指导。要实现总目标,关键要转变观念。新课程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以前的教育教学相比,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注重有效知识的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终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要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只有学生发展了,教师才能更快的提高!模块学习,语文综合素质的较量!要在较量中取胜,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需要我们自己提高综合素质——终身学习。

总之,前几天的学习让我感觉很充实,解决了很多我没有想明白的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给了我很多启示,我更加相信课程改革的前途是光明的。在新课程条件下,学习和成长的学生,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我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到实践中去寻求最佳答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二

一、教材

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比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教师把握学科特点,或者说领悟、传达学科魅力的能力,语文教师必须把握语文的特性,对教材进行精耕细犁。

(1) 对教材的整体解读。教师对新教材的编排比如结构、内容、文体、训练体系要心中有数:弄清那些是基础型内容,是蕴涵学生发展必须的课程营养,是基本食谱,不可轻易改变,那些是拓展型内容,为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可选择使用。这样才能在教材运用中有取舍,有重点,达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目的。

(2) 深度解读,做好教材的二度开发。教参,教辅,或者网络的优秀教案、课件可以参考,但不可以照搬。外地的、名师的,不一定适合本班的学生实际。教师还应对教材对文本进行合理且富有个性的适合学生实际的解读,以选择教什么。

二、课堂组织形式

新课改中有些教师,有些课堂一味追求形式的新颖,花样翻新,互动热闹,忽视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使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过程变成了精心打造的一场“秀”。如果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成为一种“时尚”“流行”,难免会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

选择怎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应根据授课内容、学生实际确定。

1、传统的方式不必一棍子打死,结合教学实际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辅导在语文教学中各有作用。集体教学强调思考的程序性;分组教学重视思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个别辅导则侧重思考的个性发展。因此,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条件来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2、摒弃一 切毫无意 义的“作秀”。改变课堂的授课形式是为了更让跟过的学生参与,更多的学生动起来。不仅仅指动手、动口,更主要的事记忆、思维、表达、想象的综合运用。很多时候它是一种无声的内化,即便是课堂寂静无声,也应是禾苗接受雨露滋润,小树摄取根部养分的过程。要尽量减少没不要的形式,让知识、情感、体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自主、合作、探究

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新课改教学的精髓,也是衡量新课改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人对“自主”的理解就是学生的自学,却忽视了一个“主”字,即主权、主动。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主宰的权利。时间权:每节课至少留出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逐渐向三分之二过渡,让学生有思考,内化的过程。空间权: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变动位置和朝向,不是固定在座位上。提问权:让学生在预习、独立思考,探讨交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想问的各种性质和类型的疑问。评议权:包括自评和互评,发表感受,提出意见、表扬和建议。

关于探究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

1、探究什么。问题设置太易或太难,都会适得其反。教师应力求做到两个“最大限度” (1) 最大限度的利用教材后的探究问题。这样能够紧扣文本,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突出文本的重点。 (2) 最大限度的站在学生角度。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理解能力,就他们有兴趣,有分歧,有困惑的问题提出来延伸拓展,让大家在辨析、争论中明事明情明理。

2、怎样探究。一般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课堂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我认为,探究还可以有另一种景象:静静的个体的理性思考。课堂的探究,真正的高潮,也许应该在课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教师引导和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在情感上有体验,认知上有收获,价值评判上有去向。一位名师说过“小学的课堂要热闹,中学的课堂要生动,高中的课堂要深刻”。深刻的思考必定在平静的氛围中完成。

3、探究的结果。“话有三说”,“横看成林侧成峰”,于是探究的结果会有多样性,同一答案也会有多种表达。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推陈出新,甚至反弹琵琶,独辟蹊径,畅所欲言。另一方面有些问题的答案有唯一性。所有的结果都有他存在的道理,但总有一些结果是最接近文本和作者本意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准确巧妙表达,“审时度势”把握好限和度,千万不能将开放性变成无原则性。

3.高中语文新课程的课外阅读 篇三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标;课外阅读

由于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和惯性影响,语文教学存在极为严重的功利化现象。语文教学被窄化为课本教学,老师关注的是课本这个有限的知识领域。老师对课文教学的深耕细作乐此不疲,而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鲜有问津。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程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并取代了“语文教科书”,给语文教学带来巨大的冲击,语文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明显增大了,但是这种课程资源意识局限在课内,在课外阅读依旧是被遗忘的角落。虽然新旧大纲对课外阅读都有说明,新语文课程标准更在“总目标”中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阶段目标”中指出,低年级“不少于5万字”,中年级“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不少于100万字”,初中“不少于260万字”;但是在中小学校教育实践中,课外阅读并没有被纳入语文教学计划中并付诸实施,语文教学中总是难有课外阅读的一席之地。笔者在此要思考的是,在新语文课程背景下,重提并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良好个性有什么意义?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究竟是什么关系?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学习方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重视课外阅读?怎样引导学生从事课外阅读?

一、穿越历史,遨游宇宙;积淀语感,超越自我

关于课外阅读的地位与作用,前人已有很多研究,在此无须赘述。笔者关心的是,在新语文课程背景下,重提并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良好个性,到底意味着什么?有老师可能会问:新课程强调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现在完成课本教学计划的任务尚且艰巨,又要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新语文标准的内容与新课程改革精神是否相矛盾?如果不矛盾,哪又该如何解释?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究竟何谓课业负担?二是课外阅读究竟是不是课业负担?对第一个问题的解释影响到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所谓课业负担是指课程的作业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范围,让学生感到痛苦,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构成学生沉重的精神负担。其中“作业多”和“学生痛苦”是课业负担的两个关键词。因此,不能把课外阅读理解为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是因为课外阅读不同于一般的作业,有一种及时性的压力,而是一种延缓性工程;作业需要动手去写,以逻辑思维居多,而课外阅读则是动眼去看,随手翻翻,有目之所及处展开联想,驰骋想象,它更多的是一种消遣性活动、娱乐性活动,所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要重视课外阅读,原因很多,下文还要讨论。这里主要讨论两个两重关系:一是读者和时间、读者和空间的关系;二是读者和文本、读者和自我的关系。这些关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可以简化为十六个字:穿越历史、遨游宇宙;积淀语感,超越自我。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穿越历史和遨游宇宙,完成一次次精神旅游,视野和心胸开阔了,情意和志趣感发了;在和文本对话、反思和批判行动中,学生的语感得到培养和积淀,知识经验不断得以转变和扩充。简言之,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能够实现四个超越:超越时间和空间,超越语言和自我。

二、课堂教学是手段,课外阅读是目的

叶圣陶和朱自清两位先生在《国文教学》中曾经指出:“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清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它说明课本教学只是手段,课外阅读才是目的。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说“目的”并不是指读书活动本身,而是指读书活动所内含的学生谋求自我发展的主动与自觉,这种积极的意识和良好的习惯正是学生形成良好个性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这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谓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因此能够自觉阅读、自主探索。

三、课外阅读: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利器

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针对学生在长期应试教育中形成的他主、孤立、接受的学习方式而言的,许多教师积极响应课程改革的号召,但是教师如果不对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进行审视与刨根,不找出造成学生语文学习高耗低效的深层原因,那么不能不说这种探求是消极的,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卡尔·威特牧师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中说过,“个性即能力”。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方面,一个人的良好个性,往往决定了他有不同寻常的能力;另一方面,一个人的良好个性,能够促进他的能力不断发展。它们是相辅相成、两位一体的。学习方式、个性修养和课外阅读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前面说过,课外阅读中包含着学习个体主动学习,自觉和自律就是良好的学习方式和个性修养中的因素。所以,教师不能仅仅立足于课堂教学层面来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要重视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合作学习是以自主学习为前提的,没有自主自觉的学习行动为依托,合作学习便是南郭吹竽,装腔作势;合作学习又是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没有促成学生形成转变性经验,合作学习便是浅尝辄止,缺乏实效。合作学习本身又是致力于构建“学习共同体”,使得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关心,思维共享,反思批判,共同提高。通过合作学习形成一个温暖的团队,而不是应试教育下的孤僻的斗士。因此,从课外阅读入手,让学生在课前和文本发生深度的相互作用,带着鲜明的自我意识进入课堂,在与他人的思维对接与碰撞中,反思自己的思维视角和逻辑推理,有反思中转变、丰富和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可以说,课外阅读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利器。

四、教师重视和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

我们知道,课外阅读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中都有量的规定,新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中还有“关于课外阅读物的建议”,这些都为教师引导学生从事课外阅读提供了重要依据,语文教师应该体悟出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个重要精神和理念,充分认识课外阅读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乃至发展学生个性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没有理由对课外阅读不予重视。那么,教师重视和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班级图书馆,和学生一起制订读书计划。关于图书的来源,可以从多渠道获得。如可以从学校图书馆借一点,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图书,可以征求家长意见购买一点等。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选书、购书、制订读书计划。

2.帮学生寻找与课文有关的文章,由一篇带几篇,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这种做法是为了追求课程的丰富性和关联性意义,在丰富性的语文资料中让学生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加大学生思维整合的力度,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和灵敏性,让学生的知识经验在量变的同时走向质变。

3.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教师在现场给予指导。定期举办语文活动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其一,教师可以把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其二,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机会;其三,读书交流活动不仅是一次表达自我的尝试,也是一次相互学习和思维共享活动。这里的定期是因校而异,因生而导的,要有周密思考,不能搞一刀切。语文活动可以是朗读、讲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观察景物、记者招待会、读书交流会等,教师要在现场给予指导。因此,许多要求学生阅读的书刊教师也要认真阅读,否则指导就无从谈起。

4.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篇四

在2012年3月15日的下午,我参加了兴庆区教研室教研员宋光琼老师组织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教材解读培训”活动。经宋老师介绍,此次活动是教研室在选拔了几位优秀的教研组长先深入学习了新修订《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再结合本册教材编排特点及鲜活课例,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解读的基础上,然后召集各学校各年级的语文教师分别在十一小远程教育室进行本年级的语文教材解读培训活动。我们于3月15日下午齐聚十一小多功能厅,聆听了来自满春小学的语文教研组长张春艳老师对六年级语文教材的解读。现将这次新课程学习总结如下:

1、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并将自己的这些认识通过教研活动传递给全镇的语文教师,提升全体语文教师的业务修养。

2、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5.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五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全新的认识。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深刻内涵和新远意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将紧紧围绕着新课程标准,努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致力于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

何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所谓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如下: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围绕着语文课程的含义和基本理念,我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一些思考。在往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致力于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

一,真正爱学生,应让他们全面发展。新加坡教育部校长委任状里有这样一段话:“你的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中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全部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梦想。他们都依赖你的指引、塑造及培育,才能成为最好的个人和有用的公民。”诚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有责任和义务把我手上的每一位学生培养成为最好的个人和有用的公民。我要努力把学生教育成自己满意的女婿或者儿媳妇儿的模样,他们不一定能成为哪个优秀的谁,但一定是最好的自己,也一定是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公民。全面发展的学生就是我眼中最棒的学生。

二,真正爱学生,就让他们学会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一种人人都应该具备的学习态度。你看那些不会用手机,不会玩QQ,不会用微信,不会刷抖音的人可不就已经out了吗?谁愿意跟一个拒绝新事物,不愿进步的人为伍呢?想要与时俱进,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真正爱学生,就应当言传身教,以德树人。生而为师,一言一行都应当堪称典范,方不负“老师”盛名。说得天花乱坠,不如躬身示范。你正直明理,善良睿智的模样,才是学生心目中最美老师的模样。

6.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六

在今天的培训中,汪xx老师以“三兄弟对深陷泥潭的马不同的处理态度”讲到面对课堂、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管理?听了汪老师的报告,让我意识到,课堂是由不同的“小环境”组成的,因此课堂管理的任务要随课堂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这就是要求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班制宜。课堂氛围正是由教师的教学姿态和学生的学习姿态决定的,考虑学情和课标备课,在课堂上,注意学生的反应,对学生的评价不能随意。

通过听了瞿老师从新高考的发展历程、背景与意义、形式与内容和志愿填报等方面对新高考的分析、研究,让我对新高考的各项政策和意义都有更深入的理解。

新高考的改革对老师、学生来说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新高考的改革满足学生的兴趣、特长,赋予了学生主动专业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促进教师提升自身素养。但是高考改革中还会遇到很多问题,对学生、学校来说都是一种挑战。而我们作为学生的引路人,首先要和家长、学生讲解新高考的政策,答疑解惑。其次,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能力发展和思想心理发展。新高考的改革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产生功利化的选课,不利于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经常和学生、家长沟通交流,找准平衡点。

7.高中语文新课程典型课例的研究 篇七

一、研究背景

每一位教师对于如何教课有着不一样的方式和不同的见解, 但是高中生面对的是同一份试卷, 在教学层次不一的情况下, 试卷反馈的结果也并不良好。

近年来在全国高校中、甚至是国际社会中, 课例研究一直为人所关注, 这是教育改革的一项新的举措, 不仅仅是改变原有的课本内容, 它通过研究不同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间的教学方式, 找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不断地改进过程中形成了典型的课例。

课例研究包括学生在基础知识上的学习、课堂互动的活动、教师来到班级参观学习和最后的讨论总结。

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整个课例进行的基础, 这要求学生能够在课下完成预习, 但是在教学研究中表明, 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情况并不良好, 这对于接下来的学习进程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经过分析, 一些教师认为这与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改变太大, 学生一时间无法适应;而另一些教师则认为这是学生的惰性, 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课堂互动教学, 这是整个典型课例的重点, 课程改革也主要研究这一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教学问题。课例研究的宗旨是“教师关系重大”,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步骤、讲课方式、课外拓展等等, 都是值得教师们研究学习的课程。在这一方面的探讨中能够清晰的对比出典型课例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优点与缺点。传统教学中着重在与老师教课学生倾听, 没有互动的环节, 完全是填鸭式的方式;而在典型课例的档案中我们能够看到教师的导学、指导、学生间的讨论、教师的兴趣指引, 这些要素都帮助学生提高对于高中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吸收更多的语文知识, 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典型课例的现场有多方老师和校长一起旁听, 对教师的讲课方式做出了归纳和总结, 通过诸多的课例对比, 择优选择, 在教学方式的优化上再一次得到了提升。

高中语文新课程在不断的加深, 典型课例的研究也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

二、案例分析及意义

课例研究提出已久, 已经有着不少的学校和教师进行着典型课例的研究, 并应用到实践之中, 在不断的分析和总结之后, 解决掉了教学过程中不当的方向, 弥补了诸多的不足, 再一次投入教学实践中的时候, 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在人教版语文的教学中, 经典的课题有很多, 《庄子》《诗经》《寡人之于国》等等文言篇目, 还有诗歌如《大堰河》, 散文如《荷塘月色》等等, 这些都是人教版语文课程中的重点。在诸多的课例素材中古文教学是其中最为典型的, 《寡人之于国》也是一篇课例研究中的经典篇目。

教师在课例示范之前布置预习人物, 这要求学生达到基础知识的预习, 对作者、人物、时代背景的简单了解, 但是在通过实践教学中却发现诸多的漏洞。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 最基础的词汇知识也一知半解, 这对教学有着十分巨大的阻碍。

随后的课堂实践中, 教师通过讲故事、讲历史、PPT和视频的结合教学,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且通过教学相长的形式, 帮助学生提高了对于古文的理解和记忆力, 这在课程学习和练习应用中得到了很好的反馈。

而课例结束以后的教学探讨, 更是整个课例研究过程中的重点。只有通过对于课堂表现和教学方式的研究分析, 才能够最终完成研究任务。

高中语文新课程典型课例的研究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 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带动性, 能够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学习的能力, 帮助知识的记忆, 并为学生以后走入到更好的学校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步退出舞台, 在信息交流爆棚的现代, 有着十分便捷的网络, 信息量也十分的迅捷, 一教一学、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于现在的高中生, 与时代接轨这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踏入这个社会, 并且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第三, 在教育领域中如何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如何提高教师教学的高效水平, 是一直以来都在探讨的问题, 典型课例研究的提出和实施, 适时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不断地课例研究, 对于课堂教学有着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找出不足之处并结合真实情况给予改进, 使得教学方式有了十分巨大的改进。

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不断加深, 其中的典型课例研究也在不断进步中, 对于如何改进教学方式, 如何督促学生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帮助高中生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结语

高中生语文成绩一直是所有科目中最难得到提高的一门成绩, 这不仅是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的问题, 跟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有一定的关系。在中文环境中学习语文, 这一环境条件使得学生对于语文缺乏兴趣, 而传统模式的教学也让学生感到疲乏, 对于教学内容一知半解。典型课例的研究帮助教师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提高成绩。而这也在教学领域中有着重大的影响, 是教育改革过程中十分巨大的举措。

参考文献

[1]王荣生, 高晶.“课例研究”:本土经验及多种形态 (下) [J].教育发展研究, 2012 (10) .

8.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体会 篇八

一、新课改不是彻底颠覆,而是科学扬弃

高中语文新课改是以教材变动为载体的一次语文教学模式的革新。我们要走的是渐进式的“改良”道路,而不是颠覆式的“革命”道路。多读、多背、多写这三种传统教学法则可谓古已有之,而且是确保语文教学取得切实效果的“必经之路”。如果把这些方法推倒重来肯定要误入歧途,所以要稳妥地走好新课改,就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科学扬弃。高中语文教学还应把“听说读写”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加以信息化、生活化、通俗化。新课改提出要研究生活语文,调整课堂教学,缩小课堂语文与生活语文的差距。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摆脱冗长的教学环节,挖掘教材和生活的联系,巧妙设计课堂,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这种教学观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不再从课文中单方面挖掘讲点,而是兼顾生活体验和课文特点,从课文中提炼能力训练点。训练也不能仅仅只是从课本中寻找,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以课堂为基础,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发展,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同时走进语文教学。

二、新课改不反对教师讲,而是提倡精讲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为了确保自己讲授的知识能被学生接受,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重复,一节课中教师的讲述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学生没有自主探究和思考的时间,只能囫囵吞枣式地被动接受。新课改要求教师每节课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大胆取舍,围绕教学目标,讲清重点难点即可,其余时间留给学生当堂练习。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这首词,在新课改教学中,我们可以只确定“走进李清照的情感世界”这样一个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知李清照的情感世界。采用诵读、讨论、对比阅读等方式,初步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解读诗词情感的方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教师的精彩点拨,教师语言优美,论述精辟,分析发人深思,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他们探究知识、陶冶情操的一剂心灵鸡汤。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的不只是诗词的知识,而是一种对古典诗词的阅读兴趣,甚至是影响学生一生的文学情致。要把每一堂课设计好,做到精讲精炼,单靠一个人的智慧是很难的,必须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开展集体备课,共同讨论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解决每一名教师提出的有针对性问题。让大家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彼此取长补短,为写教案、课堂教学提供参考,弥补个人备课“单兵作战”的不足。在集体备课基础上,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把握学生,该讲的要讲深讲透;不该详讲的,不要拖泥带水;不该拓展的,就闭口不提;学生能解决的,就要交给学生来完成,留给学生思考空间。

三、新课改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师生互动

新课改特别强调师生互动,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动探究作用。有效的师生互动,不是教师做甩手掌柜,一味让学生讨论、研究;也不是课堂中充斥着教师学生答,而是师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学习,心灵产生共鸣,智慧碰撞出火花。

因此,教师角色必须找准位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能漠视,教师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平等对话,共同探究学习中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要“蹲下身”来,与学生平等交流,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体验文本、感悟生活。比如课上,教师也以我手写我心,把自己的下水文和学生分享。告诉他们,老师写的不一定比他们的好,但是,情之所至,一定要行诸笔端。这样长期积累,就会有所收获。新一轮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

应对挑战是痛苦的,但这一路走来,又感觉是幸福的:领导的关怀,让我们有勇气直面新课改;专家的指导,让我们有信心进行新课改;备课组的携手,让我们有能力尝试新课改。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走好新课改之路。

9.高中语文新课改培训总结 篇九

通过前几天高中语文课程新课改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在这几天中,我们集中进行学习新课程的培训,通过看视频、阅读电子文本、发表评论等多种形式,把新课程的培训落到了实处。在学校培训的日子里,学校通过记考勤、不定时地抽查各培训班等形式来监督老师们的培训,可谓是用心良苦。尽管有些累,网络还有些不顺畅,每天还要按时到学校进行观看视频。但是,累并快乐着。因为,我们通过学习习近平距离的接触了新课程,了解了新课程,并对新课程的即将实施充满着信心。

新课程改革使得我的眼前一亮,特别是选修课的开设,使得学生从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也会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也不会再面对那种“喊破喉咙没有几个人听”的尴尬而无奈的局面。在兴趣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既能锻炼学生自己的选择能力,也会锻炼学生在总结以及写作等很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开设,也可以开阔视野,了解很多以前想要了解但没有了解的知识。他们不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了。比起以前的“要我学”,“我要学”似乎更具有人性化,似乎更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同时老师也不用整天在学生后面说诸如“要努力学习,否则就考不上大学”之类的话语。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解放。在解放的情况下,在学生身心放松的情况下,还能让学生学得很多知识,这无疑是一个进步。我为此感到高兴,为我们的学生,也为我们的老师感到高兴。

当然,新课程改革在其他方面还有很多让我高兴得事情,包括很多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真是让我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一、新课标、新教材的透析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是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管理与运行的指南。立足其价值取向,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由过去注重培养少部分高考精英向培养众多创新型人才转变,由过去以语文知识为本位向以学生为本位的方向发展,由那种统一的、硬性的教学管理模式走向开放的、探究的、灵活的课堂管理模式。这要求教师重视活动设计,灵活使用媒体技术,给学生营造探究与创造的氛围,扩展课堂学习的空间,自己只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探究的合作者、发展的引导者、个性化教学的创造者等角色。

二、吸引高中生学习注意力的能力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关键在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出符合高中生学习欲望、心理、兴趣的精彩课堂。高中生在我们语文课堂上喜欢也渴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把课内的知识迁移、延伸到历史或未来的生活场景当中去,学会处事,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新。他们尤其想和教师建立一种“平等的互主体关系”,在一种相互尊重、理解、承认的环境里,师生都能坦诚相待,敞开胸怀吸纳对方,以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包容对方,厌恶“师道尊严”和“师倨生恭”。

三、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

新的教育理念和新课标把当前的语文教师推到了一个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地位,要求教师具备开发、整合、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教育教学改革前进道路上的一场革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也是教育发展的一次机遇,是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换的一条通途。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现代的文盲不仅是指没有文化的人,而且是指不能接受和更新知识的人。我们教语文不仅应当教会学生具体的语文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不仅应该教会学生从书本上获取知识,而且更应该让学生学会从社会生活、网络媒体等各个不同的领域获取知识。

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运用的能力。

体就体现在教师要能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用多媒体适度而灵活地代替黑板、粉笔、教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增加知识、扩大视野、提高能力。而运作现代多媒体技术,关键在于课件。教师在反复比较、鉴别、优化组合的基础上应亲自创作,既把自身的风格融入到课件中,又体现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更能让学生易于接受,如果我们这些从中文系古典或现、当代汉语言、文学文献中走出的语文教师,能具备现代的媒体技术理念、精湛完备的媒体设计与操作技能,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教学风格得到充分的展示,而且会把学生引入一个探索和创造的新天地。

10.《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培训体会 篇十

孙伯镇刘庄小学

辛显才

2016年2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来自乐陵市实验小学孟凡香校长所作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策略的报告,让我受益匪浅。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阅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教学的合作性主要表现在: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一般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如读、画、唱、演等)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了自己的学习行为。

(三)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11.浅议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 篇十一

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这对教师的专业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理念能否得到有效的贯彻与实施,关键在于教师对课改理念的认同以及教师自身的素质。学校应成为教师岗位练兵的基地,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存在个体差异,教研组首先就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为教师制订目标和规划专业发展的方向。应通过发挥教师群体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成长。

二、不能只停留于表面

新课程改革后会使学校的课程结构有很大变化,各式各样的课程在此时应运而生,有些教师不能及时适应课程发展或者把握不住新课程的要义和操作方法,仍然采用原來的教学模式。有些要么口头上说的都是全新的理念,行为上却因循守旧,“差之千里”;要么盲目追崇新的课程模式,看似轰轰烈烈,实则千篇一律。这样的改革就显得毫无意义。

三、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

不同的环境可以诱发不同的社会行为。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的社会行为的环境。课堂的主人应是学生,在过去的课堂中,老师要求学生必须身体坐得笔直,上课不准乱讲话,眼睛一定要看黑板,正经端坐。看似井井有条的课堂环境,实际上带给学生的全是束缚和压力,老师在学生眼中成了威严的、不可靠近的人。为了让学生改变这一想法,能在轻松的环境里快乐地学习,教师要尽快解开束缚,消除他们心中的顾虑和压力,让他们在与老师的互动中欣然接受知识,在与同学的互动中学会合作。

四、培养实践性人才

学生终将是要踏上社会的,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往往与实际联系甚少,这使得许多学生在社会的洪流之中难以适应。新闻曾报道过一位凉山某县的状元,当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但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于是开始沉迷于网络,四处流浪,成了“流浪汉”。可见是不是“真金”,还需要社会这个大熔炉去考验一番。所以在学校的课程不能只停留于理论知识,当今社会缺的是实践性人才。当教育结合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不仅丰富了教材内容,还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五、多听听学生的心声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如何让语文课变得活跃,不再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这就要求我们应了解学生的爱好,多听听他们的心声。例如:学生告诉我喜爱看电影,于是在上《鸿门宴》这一课前我给学生放了2011年新出的《鸿门宴》电影,电影中有学生熟知的大明星刘亦菲、冯绍峰等。学生当然认为这比枯燥的文言文有趣多了。看完后我说:“同学们欣赏完现代人的电影,再穿越到古代体会古人的智慧吧!”语文有着无穷的魅力,只要教师愿意去做,让学生爱上语文就不是件难事!

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国家培养建设性人才和可靠的接班人。当新课程改革来临时,作为学生应该做些什么?因为只有在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改革的效果才能更加显著。

1.趁年轻尽快选好自己未来发展的目标。目标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确定下来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的特长优势或是对某一门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都可以成为自己今后发展的起点。

2.少发牢骚,多做实事。与其抱怨课程不够合自己的胃口,倒不如去拓宽视野。“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当你掌握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并可以巧妙地与理论相结合,你就会成为不可多得的人才。

3.珍惜离开书本的时间。弗朗西斯·培根①曾告诉人们他的成功理念:读书使人富有,交谈使人机敏,写作使人沉静。成功人士都不会是死读书的人,他们是以不同的方式扩充自己的能力,逐步走向成功的。

在课堂教学之中,深度挖掘教材,将其中的生活因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能够燃起学习的热情,使兴趣大大提升,并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课程教育中提高语文素养。

总而言之,如果教师能够革新观念,着眼于同学们的未来,将“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核心融入课堂之中,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探究发现、主动参加新课程活动,并将良好的学习方式运用到各门各科的学习之中,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教育重新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蒋伟.浅谈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6).

12.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十二

一. 教学目标, 注重基础性与选择性

新课程区分了必修和选修, 有的老师就以为必修课注重给学生打下“共同基础”, 选修课注重“多样选择”, 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服务的, 选修课就不需要重视基础了, 其实, 这是对新课程的一种误解。

“基础性”应该是贯穿到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的, 高中仍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阶段, 仍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因此这两册选修课不是孤立的外国小说欣赏或语言文字教学, 教师应有意识地随时联系必修课所学内容。必修课里的外国小说和语言文字的学习可视为给选修课作铺垫、开个头, 所习得的方法、能力、习惯、兴趣等应该保留并迁移至选修课中来, 并更加有所发挥、发展。选修课的教学设计, 也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 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

提高学生共同基础的同时, 更强调选择性, 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我认为应重点突出“选”字, “选”就是有所选择, 根据师生的实际需求大胆取舍, 不必照本宣科, 尊重和突出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学习愿望, 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注意构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空间, 培养他们有特色的学业素养和人格特征, 使之获取多样化的成功。因此在教学中, 首要因素是要顾及学生的个性化特征, 尊重其学习需求, 准其在自己学习探究的领域、角度上有所侧重, 尽量使学生各取所需, 同时也要使其各尽所能。

二. 教学内容, 体现选择性与个性化

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与个性化,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师, 二是学生。

教师可根据需要去统一组织学习, 不能完全像必修那样去作课课精讲、面面俱到的处理。选修课应体现为“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选修《<论语>选读》, 教师可根据需要, 先制定一个总体框架原则, 如文本研读、问题探究、活动体验。在每个框架下再设置具体目标:“文本研读”重在训练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和文言现象的积累和整理, 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保证学生能自主流畅地阅读浅易文言文;“问题探究”重在探索文中道德品格、人生理想、价值追求、审美情操等, 更多的关注作品的人文性和艺术表现力, 并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读传统作品;“活动体验”重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深化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和把握。

另一方面, 是尊重和突出学生的学习愿望与学习个性。重视学生的修改化学习, 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这也是选修课程开设的初衷之一。通过选修课教学,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爱好, 发展学生个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他们不同的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进而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的人才。

三. 教学方式, 倡导民主性与探究性

长期以来, 高中语文教学受到“高考指挥棒”的严重影响, “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在高考升学的分数、人数上博弈, 放弃了教育应有的方向, 只剩下局部的急功近利的实用目标……‘但求好分数, 考上好大学’成了师生们的共识”。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应本着“为学习设计教学”的理念, 充分认识到“课堂上的主题是学习而不是教授”, 高中语文教学不论是选修还是必修均应是学生本位教学。教学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过程应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

13.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三

诗是美丽的。学习亦然。九月,秋意漫洒,天朗地清。9月28日,人教部编教材网络培训大会在古宋一中“梦想教室”拉开了序幕。

人教社中学语文专家王本华、王彤彦为全体初中语文教师做了专题培训。旨在让使用部编教材的教师全面了解与掌握部编教材的特色、创新设计,提高教师实施新教材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解决教师在部编教材使用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与会专家卓尔不群,高邈的视野,精准的定位,精细的操作,典型的学例,对新教材的解说精彩纷呈。让教师们了解了新教材“超文本”的理念和“大阅读”的策略,明确了使用新教材要有整体意识,单元意识,以保护学生的兴趣为基础,落实知识能力……睿智通达的讲座如醍醐灌顶,让教师们豁然开朗。

在一天的培训活动中,老师们都变成了安静而专心的学生,认真聆听,认真记录。会后纷纷交流学习的心得与体会。

14.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四

槐树铺学校 董海昌

2016年10月26日,我们槐树铺学校初中部语文老师认真学习了省举行的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对于怎样充分利用新教材、落实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克服语文教改中的困难有了新的思考。

一、必须转变观念

新教材的出台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这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初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阶梯的在作文之路上成长。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终身学习是新教材提出的要求。

新教材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体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以适应教材和时代的要求。广博的知识、较高的语言水平和诵读能力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师所必备的“终身学习”不再是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更是时代对每位教师的要求。

三、要勇于利用教学时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外延。

四、要学会处理教材

对于新教材我们也应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自己拿来”大胆取舍。课本上的篇目可以不讲,读本上的篇目可以精讲。另外,为新教材配置的新教参的可操作性差了,而是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参考资料,面对那些纷繁的资料,我们也必须采用“拿来主义”

五、要善于总结,会走新路

15.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十五

一、对小说人物塑造的分析

在高中语文小说的教授中有一个难点就是小说难以去正常的切入, 切入点的寻找对于学生学习小说有重要的作用。而很多的教师从开始的切入点就找错了, 自然是无法去进行正常有效的小说教学, 反而使小说教学变得效率很低。其实对于需要开展小说教学的教师要选择人物形象比较清晰的小说。因为对于学生而言直观的可以感受到的就是人物形象, 如果人物给学生带来了积极的、鲜明的印象, 那么这篇小说的第一个目地就达到了。当教师用学生们感兴趣的人物去开展相应的教学从而去引导学生进行小说的鉴赏, 就会使学生学习小说的效率大大提高。比如小说《林黛玉进贾府》, 其实《红楼梦》本身是一本人物众多而且性格鲜明的著作, 就拿《林黛玉进贾府》来说虽然篇幅不长但是每个人物都是栩栩如生。作为很多人物的第一次出场, 小说巧妙地利用了林黛玉的视角去对人物进行分析, 王熙凤的处事圆滑, 老祖宗的慈爱善良, 贾家三姐妹的独特……可以说每个人物都有它不一样的个性, 作者曹雪芹更是把人物的个性特点发挥到了极点, 让人难以不去对小说产生痴迷。王熙凤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一声声的大笑再加上老祖宗的解释, 一个凤辣子活脱脱地出现在大家面前。她善于攻心, 简单的一句“天下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 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 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 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居然把所有人都恭维了, 七巧玲珑心如此可见一斑。

二、对小说结构特征的分析

其实要想保证小说的完整性, 小说必须就要有完善的结构特征, 所以在小说的日常教学中要去引导学生对于小说结构特征的学习。目前的小说教学越来越流于形式, 大多数的教师要求学生对小说进行段落的划分, 对相应的段落进行概括, 其实这种方式虽帮助学生建立了小说的段落模式, 但是过渡僵化的小说段落分析则是对学生的小说整体性掌握变相的打击, 学生会对于小说学习产生厌烦。作为教师, 我们必须注意到小说的结构特征很重要, 但是小说的结构特征本来就不是一个可以统一的东西, 他因学生不同的思想基础而产生不同的段落分析, 他是多元的, 而不是独特的, 教师要学会让学生有不同的思想, 让他们凭借对于一身对小说的理解去对小说结构进行分析, 与其说教师是在教学生去学习小说, 不如说是在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

三、对小说中情感价值的理解

每本小说都带着作者独特的思想理念和情感价值, 所以小说才可以让更多的人有了投入与共鸣, 只有这样才能被广泛地传播。对于作者在小说中隐藏的情感价值, 教师要去引导, 让学生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感受, 不仅要做到去理解小说的内容, 更要去寻找作者给我们建立的情感世界。这才是学习小说的意义所在。就拿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来说, 他给我们带来的情感价值都有什么呢?第一, 性格决定命运,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林冲之所以被逼梁山, 他自己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他性格中的软弱与妥协, 他的随遇而安让他面对压迫和迫害无动于衷, 甚至渴望神明庇佑, 正是如此他的悲剧性一次一次上演。第二, 命运促进性格, 林冲对于压迫的妥协和命运一次次的压迫让他开始学会反抗, 由隐忍变成反抗就在于命运对他个性的塑造, 是命运在逼他, 假如他没有了解被害真相, 假如没有误听他人对话, 他将一直去软弱。然而世界上没有假如, 他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一次次的成长。单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命运改变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 如此相互促进, 这才是小说的情感价值所在。

四、小结

语文学习对于学生平时的阅读表达都有重要的作用, 而小说的学习对于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更有重要的作用。为了真正意义上实现高中小学教学的全面发展, 高中教师在对学生的语文新课程中的小说教学进行教授时, 要去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塑造,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中的结构特征, 引导学生对小说中情感价值的理解, 不仅要去理解课程的内容, 更要去学会感受作者为我们建立的世界观, 只有学会去思考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从而更好地展开高中语文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原再红.从探究性阅读中领悟小说魅力[J].科技信息, 2010 (7) .

[2]王新伟.创造性:语文教材文本使用的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5) .

16.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反思 篇十六

此次新的课程标准下编排的新教材,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它为教师的创造性发挥留有余地,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拓展新的教学内容的空间,即以往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同时,要更注重给学生们的再创造留出空间。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并提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理念,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其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一段时间以来的反思

1.“自主选择”与“别无选择”的矛盾

第一,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虽然日趋成熟,但毕竟还没有接触社会,对于很多问题的认识还不深入,尤其是对于学习的意义。虽然当今社会总的来说很重视教育,但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读书无用论仍然有一定的市场。

第二,高中阶段学生个性差异明显,而且具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在高中语文自主选修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选择方向。面对众口难调的情况,从语文选修课的开设到教室的安排、上课语文教师的安排,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第三,高中生由于自身閱历比较浅,涉世未深,往往凭借自己的喜好和态度来看待问题,不免流于表面和肤浅。而且高中生知识面比较狭窄,自主选择能力比较差,有的时候甚至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2.“精深”与“全面”的矛盾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尝试用不同的思路和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问题。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一定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同一问题,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语文教学内容的讲解和教学目标的完成。而且,能够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肯定是班内的极个别同学,多数同学只能沦为旁观者和看客,不能真正深入其中。新课程的优点是强调学生学得深、学得透,但老师却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规定的内容上完,学生学到的东西也不全面。

3.“少数”与“多数”的矛盾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参与,主张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希望教学活动能在平等和谐的交流中完成。但是,学生的个性是不同的,有的学生活泼好动,愿意发言,有的学生却不愿意发表观点,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发言的同学只是固定几个人的局面,难以全方位地进行平等对话,有的时候问题设计得稍难一些,课堂就会出现冷场的局面。长此以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就成了教师和少数同学的对话,而不是与全班同学的全方位交流。

三、结语

教育的发展需要全体教师的广泛参与。面对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我们只有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才能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17.语文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 篇十七

1.贴近学生生活

部编教材不仅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风格活泼,色彩明丽,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尊重儿童的天性。能够吸引学生阅读,易于展开想象,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自主地探究。

2.加强学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新教材尊重儿童,准确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做好了过渡衔接。如从三年级开始编排专门的习作单元,强化习作能力的培养,丰富了语文教材单元组成的形式。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统编教材围绕观察、想象、写事、写景、写物、写人、围绕中心意思写、表达真情实感等习作关键要素共编排了八个习作单元。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的习作单元时要在之前的基础上,做好过渡和衔接。

3.开发课外阅读

新教材中增加了一个新的板块“快乐读书吧”,六年级下册的部分放在外国名著这一单元后面,并将课外阅读纳入了课程中,和课堂阅读一起整合,引导学生要大量阅读,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并能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从而爱上阅读,充分调动家庭教育的力量,共建书香型校园、书香型社会。大量的阅读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新教材的教法

在本次培训中,专家教师主要从单元导读、精读课例、略读课例、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了培训指导。

1.单元导读

这次培训强调了单元导读课的重要地位。新课标推崇语文教学从精读走向略读,从单篇教学走向单元整组教学,重视知识点建构的过程,进行组块教学,模块教学,主题教学,而主题教学首推单元整组教学。教材是个例子,更是一个整体,小学阶段六年十二册书是一个大整体,每一册又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而每册教材的每个单元同样是围绕同一人文主题编写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无论是从编者的意图、教材的特点看,还是基于系统论教学的思想看,语文教学都应以整体的思想进行,突显语文教学的整体性。

2.识字写字教学

高年级教学不再以识字教学作为重点,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缺席。在高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除了重视生字的音形义,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生字的字源和语境,可以把整个单元放到一起来学习。

3.阅读教学

在课内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和体验,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喜欢阅读,主动阅读。教师要重视指导朗读,通过朗读培养语感。还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引导学生选择好的读物,分享阅读的快乐,从而丰富语言积累。

4.口语交际教学

每个口语交际话题的选择都注重人人参与,注重情境的重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除了口语交际课,在日常的教学中也要重视无所不在的口语交际活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18.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十八

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深入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苦役。教师应努力采用有新意的教学方法,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以此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充分利用教材,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因为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语文教材中的课例有许多是大师级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属于经典作品,有一定的蕴涵和深度,经得起吟咏和品味;教材中还有一些极具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作品,这些作品则能让学生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凭借它可以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凭借它可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知识的积累;凭借它可以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凭借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凭借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而上好阅读课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再次,重视诵读。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有所感悟,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现在的学生缺乏充分的诵读训练,朗读的时间、次数太少,这正是学生语感能力弱的症结所在。因此要多读典范课文,对精彩段落,精粹诗文一定要熟读成诵,潜心揣摩。通过诵读揣摩,得其意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这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而熟读成诵的文章,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由感到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样,良好的言语习惯养成了,语言修养加强了,语感也就具备了。

最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语文习惯对提高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语文习惯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种习惯对语言功能的发展,语文规范的形成,语文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直接的作用。

19.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十九

反观现实的高中语文文学鉴赏教学课堂,教师往往采取教师灌输信息、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拘泥于字句落实、对文本进行简单“肢解”,重视客观化知识的积累,而忽略教学过程中互动对话的教学交往关系的建设,忽略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参与,从而导致学生个体意义的主观知识体系的缺失,本该灵光四射的鉴赏课堂变得沉闷枯燥,学生不能在多重对话中形成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更遑论“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建设互动对话教学交往关系,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一个颇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下面谈谈本课题组在高中语文文学鉴赏教学中构建互动对话教学交往关系、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实施途径。

一、师本对话,确立话题

在阅读课堂中,要学生有感受,教师首先要有感受;要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学生能动情,教师首先要能动情。因此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陶醉在文学大师们丰富多彩的作品中,解读文本,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走进课堂。”例如,在教授《兰亭集序》时,教师首先应当深入研读文本、反复阅读,备课中各方查阅、知人论世,联系魏晋名士之风与中国古代文人死生观的传承,对文本由一般的人生短暂的理解上升到消极中暗蕴对人生的眷恋与热爱、活在当下的积极情怀的感悟上。

“教师就是课程”,师本对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确立教学话题,设计教学思路的过程。例如,《故都的秋》中,教师与文本对话过程中若能厘清:为何“悲凉”之秋能给人如此美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教师与文本对话过程中若能厘清:“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体裁作品何以能够问鼎新闻界最高奖项“普利策奖”,那么,教学话题即可确立,教学思路亦可依此展开。

二、师生对话,平等交流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独白,学生没有思考权和话语权,更没有主动性和自主性,教师与学生之间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体关系。互动对话教学课堂,将师生关系定位为一种对话交往关系,两者在对话中相互碰撞、相互回应、相互融合、相互创生,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阅读对话的价值得以凸现出来。

尊重学生的倾听权与被倾听权。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自由沟通的理念。萨特说:“阅读是一种引导的创造”。“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学生个性化体验的获得是教师无法越俎代庖的,也绝不是教师依靠以往“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完成的。学生在阅读中,被赋予“倾听文本”的权利的同时,还当被赋予“言说文本”的权利。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潜心倾听,大胆言说,允许答案的多样化,允许个性化解读,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

体现教师的引领者身份。当然,师生平等对话离不开教师的合理正确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中,由于生活体验、阅读水平的差异,对作品的感受、理解、鉴赏难免会出现随意的、肤浅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解读。对此,有的教师坐视不管,一味倡导学生体验至上,有的教师一味地赞同和表扬,片面追求课堂的多元化。叶圣陶先生说过:“不拿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去找到这种方法并利用这种办法来找到别的办法,解决别的问题。”在文学鉴赏过程中,阅读鉴赏的主体必须转变为学生,我们允许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出现各种与教师预设不符合的答案,但也不能丧失教师在文学鉴赏中所应起到的阅读导向的作用。教师不仅是文学鉴赏课堂互动对话的参与者,更是课堂对话活动的组织者,必须充当互动对话的“首席”角色。体现教师的引领者身份,是师生平等对话的保障。

三、生本对话,个性解读

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文本的教材是语文学习的凭借,因此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对话。我们着重培养学生愿意读、喜欢读、相信自己能读好的积极情感,敞开心扉,主动接纳每一篇课文。激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阅读中来,在阅读中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指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时,以“你看见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体会到了什么”等话题进行提问,唤起学生各种感官参与阅读,观其形,听其音,闻其香,尝其味。

我们尝试在文学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预设问题,设计成“文学鉴赏互动对话记录卡”,指导学生记录阅读中形成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生已完成的“记录卡”中,我们看到,学生凭借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经验积累,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参加文本的意义建构。这种阅读不再是教师强加的分析,真正实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例如,在《孔雀东南飞》的“文学鉴赏互动对话记录卡”中,学生针对“如何看待刘兰芝焦仲卿的殉情行为”这一问题,这样分析评价到:

兰芝举身赴清池,仲卿自挂东南枝,他们的双双自尽,在幽暗的封建时代里,宛如一声哀鸣。哀的是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鸣的是人最宝贵的自由竟被剥夺。他们的死,和封建家长专制脱不了干系,与时代背景更是息息相关,可那都只是威胁,威胁他们走上既定的人生道路,最终的死亡,说到底还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不可否认,他们的死并不是毫无价值的。他们选择的这种最为决绝的方式,终究还是为后人敲响了警钟。同时,亮出了坚定的态度,自由和爱情,高于生命。

但,这真的是理由吗?珍贵的自由难道是抛下一切,放弃生活吗?真正的爱情难道就是共赴黄泉生死相随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自由应该是沉重的,里面包含着责任和担当。弃亲人而不顾,不能算得到了自由。而爱情亦然。适时放手,彼此追求新的生活,也未必不是爱。爱不是负担,是活得更好的愿望。

四、生生对话,合作探究

学生由于个体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程度等的不同,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就会有差异,这时,生生对话就能起到相互补充、相互激励、取长补短的作用。因此,对话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架设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同学间相互提问,相互启发,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竞相争论。在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交流彼此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达到心灵的感应,思维的共振,理解的共鸣,从而实现个体超越,走向成功。因此,我们积极搭建学生之间的对话载体,使多方面的信息得以沟通,阅读的经验得以交流,学生的知识得以互补。通过学生个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文学鉴赏课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过程,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互动对话”作为教学的一种新模式,客观上确定了具有多向的交互性特点,在学生中产生互动效应,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价值。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自由、开放的对话使学生在得到认可与欣赏的同时,弘扬了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个性。而学生一旦从所谓“权威”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就会敢于用自己的话来畅述自己的认识,真正显示自我的生命活力。同时,在平等的对话中,师生共同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打造真正鲜活、灵动的文学鉴赏课堂。

摘要:高中语文文学鉴赏教学应当基于对话理念,构建互动对话教学方式。本文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文学鉴赏互动对话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高中语文新课程文学鉴赏教学有效对话的实施途径,分析了互动对话教学在高中语文文学鉴赏课堂实施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文学鉴赏,互动对话,师本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2]付启胜.语文阅读教学“对话”层级分析——让学生感受真正的“对话”[J].阅读与写作.2008年第2期

上一篇:发言紧张怎么办下一篇:词语理解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