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变

2024-08-05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变(精选8篇)

1.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变 篇一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王晓洁

盘锦市实验小学辽宁盘锦124000

【摘要】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一种教学双边活动。强调的就是在教学中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在教学中,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关注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同时教师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每个同学的不同需求,注重个别指导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到和谐发展

【关键词】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是学校教育中的施教者和受教者,而二者的关系构成了学校教育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不同的师生关系反映了人们身份不同的认识,也反映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处于绝对权威地位,为了更有效的进行知识的传授需要把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上进行客观认识,忽视学生的感受和意志。把授课当作了教师自己的表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为发生教学。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为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视界,在各自视界中进行观点交流和思想碰撞,从而达成相互理解,构成一种新型的师生互动交往的关系。

1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

师生之间应该是互相尊重的。因为师生关系的性质是班级体的主要决定因素,在课堂中建立起来的情感和关系决定着班级风气,又影响着以后的课堂教学。

首先,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论文范文 )比如:“我喜欢这位老师,所以我喜欢他教的.这门课”。这是学生最普遍的一种心理。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成为一种动力,与学生相处融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师生关系日积月累,会对的思想、志趣乃至学习方法、生活习惯等产生影响。

其次,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社会能力和创造性等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此外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创造性,即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想象力,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一种教学双边活动。强调的就是在教学中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在教学中,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关注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同时教师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每个同学的不同需求,注重个别指导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到和谐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倡导学生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方式的转变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必然发生转变。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我感悟为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此时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并且都能学好,所以教的指导要到位而不能越位。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教师此时的任务是更多地营造课堂学习氛围。学生的探究是需要教师的导航的。学生在探究中对某些问题产生起分歧时,教师不不能简单的充当裁判的角色直接判定谁是谁非,而要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和导向,使学生自己悟出结论。学生是感悟者,学生独特的感悟是生命的火花。是教育追求的境界。因此教师要怀着宽厚的阅读期待,鼓励学生独特的感悟,学生越学越有劲,越说越具体,越概括越简洁。小组之间的合作,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把他放到更大的群体中。在这种师生、生生相互之间的多向交流的状态下,学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就会对原先的的问题产生一种顿悟。这是小组合作探究有了实际的意义。

3在沟通、“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是生计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被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于是每个人都获得了新意义的生成与创造。这样的教学才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全方位的沟通。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在互动中的沟通与对话,他要求教师不仅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角色的改变,同时还有个性的自我完善――民主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也正是从互为主体的交往对话中,教师与学生才能对所学的东西达成共识,真正拥有知识,,并且共同享用对方的经验和体验,也才能实现教学相长。

 

2.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变 篇二

新课程的实施, 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观念, 形成新的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 从素质和方法等不同层面作出调整, 真正保持与新课程同步成长。建立以学论教、以教促学的新理念, 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教师应当从传统角色中走出来, 尽快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化。

一、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也是信息社会中教师的角色之一, 这种角色本身是不能被淘汰的, 但是与以前已有所不同了, 它不再是教师唯一或常规的角色。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 教师不再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 “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念正在逐步得以实现, 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日益发生着变化, 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而且要考虑“为什么教”的问题。新课程也需要教师是一个研究者,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角色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 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共同构建“学习共同体”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习合作者, 这表明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 将逐渐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 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教师、学生、学习内容等共同构成的互动的、合作的系统, 每个成员之间都应该有更多的合作与关怀, 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来发展合作精神, 共享知识经验, 实现自我超越。也就是说, 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将是师生交往、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助过程,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之间是互教互学的新型平等关系, 教师应由先前的知识权威者、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合作者,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发挥好“平等中的首席”作用, 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援和服务, 创设“沟通”与“合作”的平台。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其实质是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 为学生的自我建构提供支持。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引导作用, 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以学生为中心, 学习活动不能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 教师只能帮助和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课程。

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其实质是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组织者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和理解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 教师还要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和创造者, 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一项重要职责。同时,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受性格、年龄、知识水平等因素的限制, 在学习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诸多问题, 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 承担指导者的角色, 采用适当的方式,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五、教师是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的学习者

3.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三

传统的教师角色在新课程背景下已基本上不适应或者说是远远不够了。教师由前台走向幕后,由“演员”变成“导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成为教学活动“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学会的,教师不教;学生通过合作能够学会的,教师不教;学生通过探究能够学会的,教师不教。然而,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该讲的东西还必须要讲,而且要讲深讲透。具体地说,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个转变。

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新课改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面对新时期的挑战。

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探求真理;能够主动、真诚地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等等。

二、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将自已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为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所能完成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尤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具有如下的一些角色行为: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教师要慎重地运用学生原有的鉴定和介绍材料,对来自周围的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加以研究性的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参与讨论的机会——贵在参与,人人探究;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是否一视同仁;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表扬和奖励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多方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确实当好学生的引导者。

三、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变为平等互动的合作者

师道尊严、居高临下是陈旧的传统教育观念所遗留的产物。而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更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课程,也是一种开放的课程,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我们必须明白,新课标下课堂上的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即: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平等参与学习活动的研究者,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作为中学教师,我们应该认清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积极主动地做好角色的转变。这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特别是更有利于我们年轻教师扮演好新时期新教师的角色,以便更好地站稳教书育人的前沿阵地,为祖国、为人民培育出更多更好的现代社会急需人才。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县第四中学)

4.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变 篇四

山西省神池县八角小学 李红芳 摘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教师的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告别传统角色,走向新角色,真正走进新课程。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的新角色应实现由管理者到发展者的转变;由教授者向合作者的转变;由主导者向引导者的转变;由执行者向建设者的转变。关键字:新课程 小学语文教师 角色转变 正文:

走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颗颗充满活力的教学弄潮儿,一个个充满生命张力的语文课堂。新课改带来了新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自己新的角色使命。

一、小学语文教师由管理者走向发展者

在“应试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学校教师忽视了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成了纯粹为考试服务的“工厂”;分数成了学校形象的“代言人”,成为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只有拼命教,拼命训练学生。教师作为人所必需的精神生命质量得不到保障。只是被动地管理对象,只有“输出”,没有“输入”,而在新课改的今天,强调的是学校教育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最终体现。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不断地加强学习,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学校应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提升专业素养,创造条件,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同时为教师展示专业水平搭建平台,让教师充分感受到自身专业发展的价值。

新课标对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新教材在编排上也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去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对新鲜事物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能及时获取信息并发掘有意义的实际知识以及包括科学、文学、美学、哲学、政治和伦理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同时在组织教育的全部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本身资源的开发。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发展者”呢?对此我反复思考,故有感而发。1.善于吸收——做学习型教师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老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困乏、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无法预见的,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新课程与新教材还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乐于接受和熟练掌握。积极地利用好电化教学手段,结合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把握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实现语文课堂的不断优化。2.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

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今天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老师收获了没有,课的哪一个环节处理的特棒,哪一个环节还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用就行。如果教师能做到长此以往、坚持不懈,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每节课都会有新意,有亮点。3.勇于奉献——做敬业教师

敬业精神是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教育工作当做职业来看,更要把它当做事业从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去奉献着自己的爱心、真心、热心,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这才不愧为人师。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面临一个更富开放性和弹性的教学环境,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思考的维度,增加接触各种各样文化和思想的机会。

二、小学语文教师由讲授者向合作者的转变

对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赫尔巴特片面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而杜威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主张“儿童是中心”。自古以来教师都是滔滔不绝的传授者,我们曾经以此为荣。有话可说,说明我们满腹经纶,这才真是个好老师呢。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讲台已大大限制了教师,限制了教学。“讲台”顾名思义就是教师讲授知识的舞台。教师站在讲台上就要讲。从前,一节课几十分钟,我们挖空心思,引经据典,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知识一字不差的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究竟听进了多少,学会了多少,是“讲”所无法考查的。现代社会,信息的纷繁复杂已是不可能“讲”尽的,信息技术的快捷方便已不是“讲”所能比拟的。如果语文课堂教学仍停留在教师的讲上,那必然是死路一条。其实,不论什么能力都是教师讲不会的,也是学生听不会的。站在游泳池边上大讲游泳之道而不让学生下水的游泳教练肯定不配做一个教练。现代学习心理学研究证明,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单纯的听教师的讲,学生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去学习,去探究,去发现。长此以往,他们只能是知识的容器,而决不会成为发明的机器。而作为教师我们是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会创造的人的。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我觉得教师应该走下讲台,不要让过多的讲解占据孩子们宝贵的学习时间,不要用我们的思想去填充孩子的头脑。孩子是有灵性的,有比我们更为广阔的天地,他们的将来不会再重复我们的过去,我们又何必用我们过去的知识经验去塑造孩子们的美好未来呢!走下来吧,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在课堂上,与学生同迷惑,共探索,同收获,共快乐。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应着重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理解学生具有的“未完成性”和“可塑性”。学生可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教学内容、进度和标淮。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渠道将会更加宽广,教师用知识建立权威的局面将被打破,面对排山倒海而来的新知识和信息,师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只有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步入学生的世界,才能亲近并真正了解学生,只有放下师道尊严才会尊重赞赏学生,从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应重视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身份,给学生以深沉的慈爱、温馨的关怀和近距离的理解,创设出新课标倡导的民主、和谐、积极、开放、融洽的现代语文课堂气氛。

在我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当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我让他们分小组讨论学习,看看课文写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通过讨论了解课文内容。当学生在交流学习结果时,我发现在研读的同时,学生不但了解了各种景物,而且还学懂了课文是怎样按时间顺序描写课文的,以及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词语。而作为教师的我给他们的是轻松和协的学习氛围,当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显然,教师不必多“讲”,不必过多地分析、说明。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创设其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学和对话的教学关系,这才是新课程体系下的师生关系。

三、小学语文教师由主导者向引导者的转变

信息化时代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获取信息的渠道,语文教师己不能满足于仅仅充当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而应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此过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可以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人合作,与老师交流„„.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车的世界》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小小交通警》、《洒水车》、《让车》等十余首儿歌,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车、交通规则方面的知识,而且无形中又认识了许多生字。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小学语文教师由执行者向建设者的转变

传统课程,学校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导致了教学过程成为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过程,课堂成为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场,忽视了被训练者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人的生命质量得不到提升。现行的新课程,有一个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的是尊重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开发人的潜能。它看重讲求提升儿童少年生命过程的质量。重视学的经历,形成情感互动,体现内涵要素(也就是说着重体现知识与技能培养,重在过程与方法,关键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培养学生创造力和适应力的模式上也有重大的不同,传统的教育课程模式是金字塔的模式,是高精尖少数,而新的课程下的模式,培养人结合社会的需求,是“橄榄球”模式。

新课程评价要求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例如有一位四年级学生他的语文数学成绩一直不理想,真可以说算是老师眼中的差生,父母也无可奈可。可是,这位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却明显高于其他同学,他在同学们当中有很高的威信,当老师不在的时候,能处理班级工作中比较棘手的事情,当父母不在店里的时候,能留住顾客,并顺利成交。难道这样的学生一定会比那些优等生差?新课程提出了评价一个学生应充分了解学生。顺着这一基本要求,我们再去认识上面这个孩子,我们就要先肯定他的能力,帮助他树立起自信心,再在学习方面给予帮助,那么一定会在学业上更进一步。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是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需要,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最亮丽的风景线。

新课程一切是“新”的,这“新”意味着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这“新” 需要我们千千万万的语文教师不断付出艰辛的实践,付出智慧的创造。不断地 对自我的教学活动进行反省,积极的参与教学实践,调整教学过程中的错误的或失当的角色定位。从而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主体发展的促进者,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成为新时期合格的教育者。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祝蓓里(主编):《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小学语文教育学》,徐家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大卫·拉泽尔[美]:《智慧的课程——利用多元智力发掘学生的全部潜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5.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变 篇五

一、领会新课标的理念,转变音乐教学观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

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到了让学生觉得“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的地步。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师竟然让我全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呢 ? 我又不是音乐天才,这么多的‘哆来咪’,看到都害怕,让我背下来,简直是谋杀„„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

一、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使得我们的音乐课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抹杀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审美观念的个体的感受和创造欲望。

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幵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迚学生健全人栺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假如我们能够将我们的教学建立在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念上,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幵以此为切入口,以一种积枀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幵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栺和健康的个性,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更加注重对“人”的培养,还音乐以其音乐艺术的本来面目,展现给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的空间,我想,学生们是会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的,“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局面是会得到扭转的。也只有如此,音乐教育才能够肩负起“培养人”的神圣使命。

二、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乊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

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幵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枀地参与迚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乊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乊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他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音乐教育首先幵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总乊,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栺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枀建设者。

6.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变 篇六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解决

新问题的根本思想武器.在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课改的实施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实施课改的关键。有人说教师是演员,也有人说教师是导演,不论怎样去解说,教学活动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在教师、学生、教材、生活这个多边活动中,教师所担当的角色也是很重要的。语文教学就像是一部电视连续剧,教师只是尽职尽责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收视效果。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应该是语文老师应扮演的角色。通过两年的课改实践,我有下面的几点体会:

一、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新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器,教师也不是输出系统,而只是引导者,学生与教师处在平等的地位上,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实现了由接纳知识的容器向学习、探求、自主发展的主要角色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重在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有兴趣地积极进行询问、探究,找到答案,在原有的基础上达到扩展,从而产生新的驱动力。所以,教师一定要努力去转变观念,与时代同步,使语文教学研究和改革深入的发展下去。

二、语文教师要扮演好各种角色

1、做好“导”的角色和“指路人”的角色

如何看待传统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应一分为二地去看。在字词教学和基础知识教学中,传统教学有独创之处,这一点我们不但不能丢弃,还应发扬广大,以灵活多样的新颖的形式来充实它。因为字词的学习和积累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得一部分,也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那种把一篇完整的文章弄的支离破碎,以所谓的深入浅出的分析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教给学生语文知识为目的,采取填、灌的方式更是不可取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从而形成语文素养,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导”和“指路人”的角色。

2、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钥匙的角色。

教材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只学会教材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所以,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要不断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

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去。

怎样才能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呢?一是培养学生自由的阅读,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读物之外,不管科技、历史、社会等都可以读。二是做好阅读指导,如怎么选书,怎样看书等教师都要认真指导。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习惯,记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中提问题的习惯等。

3、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

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语文理论知识,我们要加强文学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

用心爱心专心 1

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修养。首先在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情感上的美,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感情。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行的风度主要表现在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来示范学生教育学生,做学生的表率。最后语文老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和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这些美。

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我们语文教师对充当的角色要不断的提高认识,不管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我们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不要让应试观念统治我们的思想,在教改深入的今天,应该把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起来,才是新课程交给我们的根本任务。

7.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七

光阴荏苒, 步入新世纪, 随着科技信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 我们教师必须从传统的45分钟传授角色向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工作。教师的角色行为也有明显的变化, 由重知识传递向重人的发展转变, 由单项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元化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 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定位, 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和课程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 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从事“观察、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机会, 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数学学习的潜能, 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模仿与记忆”等方式学习数学, 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发展自我。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应有以下几方面的转变。

一、在教育上以平等者代替权威者

课堂教育首先也是一种基本的社会人际关系, 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传统的教育理念, 教师充当的是绝对的权威者、统治者的角色, 教师居高临下。师生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人格上的服从、屈服造成长大后人格的缺陷。这种关系也会形成一种压抑氛围, 压制学生创新思维。而新的教育标准课改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培养敢想、敢干、敢挑战权威、敢打破常规的除旧布新的素质全面的创新人才。新的教育思想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的教与学的关系。其核心是为了倡导教育民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学生, 形成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角色的转变不论是怎样的身份, 核心是爱与尊重。在教学中教师要摆脱“教师中心论”, 丢掉主宰学生的做法, 放下架子, 去除严肃的面纱。让师生彼此走进心门, 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平等地位, 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

二、在教学上以引导者代替单纯知识的传授者

传统教学理念中, 教师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师道尊严”所赋予的传道、解惑、授业, 就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本为中心, 以讲授为中心。这就决定教师充当知识传授着的角色。当今我们面临的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学校教育所提供的知识十分有限, 单纯的知识传授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新的课程保准提供学生新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 教师作为引导者, 应是部分知识传授, 大部分时间放手让学生探索发现,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思维, 学会学习, 引导而不是传授, 不把结论给学生, 不替代学生思考。创设和推动学生思考情境, 引导学生会发问, 提问质疑, 培养问题意识, 敢于挑战, 敢于超常规。

三、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以学习者代替全能者

传统教学理念中, 教师是全能者, 教师拥有优于学生的大量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 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 有成熟的心理……这与“师道尊严”相适应, 与“知识传授者”、“权威者”相适应, 从而产生“一桶水”论, “蜡烛”论。在当今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知识更新, 信息剧增。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测性与复杂性, 而且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应变通则。因此,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意识, 保持开放的心态, 将学校视为学习的场所, 通过工作与学习的结合, 不断地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 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 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其实, 某些方面教师的知识并不多于学生, 教师之所以作为“教师”, 主要是因为其阅历比较丰富, 在专业知识上先走一步而已, 更何况新课程的综合性加大, 强调多科间的融合, 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 甚至主动向学生学习, 才有可能走在前面。教与学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教师发展学生的同时也发展自身, 而教师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就发展了学生。

四、角色转变后教师的定位:教师是学习者、教学行为的研究者、使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1. 学习者。从学习中, 从课改学习与实践中, 从教学相长中充实自己。

2. 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下尤为重要。教师的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研究方式。首先, 找一个起点为端点, 这个起点是教师个人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也是教师个人希望投入精力去追求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教师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行动策略, 然后将行动策略应用于实践。

3. 促进者。

新课程实施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 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需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的促进者转变, 教师作为促进者他的角色行为表现是: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促进者”的教师, 其行为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一是积极的旁观。二是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 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使学生能过自己去实践、观察探究、研讨, 是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新课程昭示了教师角色的一般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履行多样化职能, 更多地承担组织教学的责任。从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向着重组织学生学习, 并最大限度地开发当地已有的新知识资源, 注重学习的个性化, 改进师生关系, 实现教师之间更为广泛的合作;更广泛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更广泛地参加校内服务于课外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征途上, 我们要做勇敢者, 不断去探索, 去创新。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是:教师不应该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管理者”———严格规范学生在课堂的一切行为, 而应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关键词:教师角色,管理者,组织者,引导者

参考文献

[1].马复, 章飞.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8.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转变刍议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角色

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观念必须改变,教师的角色必须改变,要由演员变为导演,让学生去做演员。在教师的导演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和能力演好自己的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新一代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一、教师角色为何需要发生变化

新课程从培养目标的调整到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改变,向多年来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已经不合时宜。因为这既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也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1.探求者。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是由教育的“物化”转向“人化”,大力倡导“人本教育”。“人本教育”的真谛是“开發人”,这便需要探求型的教师。也就是教师要进行探究式教学,其基本要求是: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带领学生主动认知、探究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以探究为切入点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是教师的探求伙伴,师生一起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做一个激励学生思考的人,为学生提供咨询的人,同学生平等交换意见的人,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而不提供现成结论的人,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人。

2.合作者。教育教学活动不仅是一种个体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团队活动。合作学习理论的倡导者认为:每个教师和学生之间都存在差异,都有各自不同的潜能,这种差异应当得到承认,不同的潜能应该得到充分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应该在师生之间,特别是在学生之间产生互动,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教学相长。合作学习,在合作对象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师师合作;二是师生合作;三是生生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员合作;二是全程合作;三是全域合作。

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合作学习还应大力提倡教师之间的合作,其中,包括相互沟通信息、交流教学经验、共同开展教改实验、进行群体攻关等。

3.指导者。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完全被置于从属的地位,这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以“研究群体”中一员的身份,同学生一起开启和驾驭“探索之舟”。

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指导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②指导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③指导学生学习的策略;④指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⑤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个性;⑥指导学生学会交往;⑦指导学生学会生活;⑧指导学生学会创造。

4.学习者。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观念、新知识、新学科、新技术,面对新课程全新的设计思路、全新的目标、全新的内容、全新的实施策略,面对急遽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教师应是一个学习者,并且要善于学习,方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新领域、新走向、新成果,以便胜任新课程中的现代科技的教学;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较全面地运用微机,开发、利用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比较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全面深入地学习新课程,能够熟练地驾驭自己所教学科的新教材;教理科的老师适当地涉猎一些文科知识,教文科的老师适当涉猎一些理科知识,以适应新课程中文理渗透、学科交融的发展态势。开卷有益,深入研究一两个领域,更能受益。

5.自省者。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经常反思。教师施教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唯有经常学习、实践、探索、反思,才能使自己的知识、心智、能力、方法适应发展变化的教育形势、教育对象和教改要求。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关键。教师只要把自己放在导演的位置上,就会把讲台与学生共享,把讲台作为师生互动的平台,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更近一步体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课程专家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N].中国教育报,2001-10-20.

[2]吴俊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肯德基实习鉴定下一篇:尽调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