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有效的化学课

2024-07-27

一堂有效的化学课(共11篇)

1.一堂有效的化学课 篇一

记一堂难忘的化学课作文

这是我们的第一堂化学课。路着铃声走进来一位男老师,西装革履,扎着挺括的领带,梳着漂亮的分头。他先在门口环视了一周,然后端端正正地站到讲合中央,像模特儿似的,背挺得笔直。看着他这副公司总裁的派头儿,我们情不自禁地爆发出一声:“哇!”十分洪亮。“上课!”这一声更洪亮,把我们的“哇”震了回去。稀里哗啦地一个个恢低地站了起来,而这位老师却不说一句话,一个劲儿地盯着我们,几位聪明的同学马上来了一个”立正”,跟着全班也“立正”了。“同学们好!”老师行了一个九十度的标准大礼,我们不敢怠慢,还了一个“碰桌礼。

“这节课,我们来上个‘魔术课’。喂,别忙翻书。这次不用书,你们看‘表演’就行了。”说完,他转身到教室外提进一个箱子,装满了各式各样的瓶子和五颇六色的药剂。“看好了。”他拿出两个空瓶子摇了摇,“这里面什么也没有”。然后他把两个瓶口对接在一起,拉开瓶口间的玻璃片,只听砰的一声,瓶中烟雾上下翻滚,像有条小龙在里面兴风作浪。平静后,瓶子里充满了白烟。“这叫‘空瓶生烟’。”他得意地总结似的说。“下面一个节目叫‘变色瓶’。”他一手拿玻璃棒,一手拿着一个装有各种试剂的烧瓶,然后举起来,展示给我们看。“现在是无色透明的,看着,我要把它变成鲜红色。”说着,他把手腕一转,瓶内的液体红了。“再成金黄,再紫,再蓝。”随着他一次次的转动,瓶内的液体成为无色透明的`了。“好玩吧,你们以后会知道其中的奥妙的。”在我们“耽耽相向”的注视下,他又完成了几个“魔术”。

下课铃响了,在我们意犹未尽的赞叹声中,他走出了教室,忽然又转了回来:“我姓x,名xx,记住了。”教室里发出一阵愉快的笑声。

老师,我忘不了您给我们上的如此生动的一课。您使您的学生深深地迷上了这一科。现在我初中毕业了,可我多么希望能再看看您的“魔术”啊。

2.一堂有效的化学课 篇二

这是一节高一化学《氯碱工业的基本反应原理》的教学课,学生们正紧张地做着实验,我则在四处巡视,给予帮助。“我发现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阴极产生的气体能发生爆鸣现象,阳极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KII——淀粉试纸变蓝,电解所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和氯气。”化学课代表小A在观察了实验现象后率先得出了结论,其他人也纷纷附和着,看来大家开始享受成功的喜悦了。

此时,我并不忙于给出结论,而是用幻灯片出示了一串问题假如溶液中Cl-全部优化为Cl2逸出,此时溶液中大量存在的溶质微粒是什么?溶液中溶质微粒是否只有Na+?与Na+共存的阴离子可能是什么?怎样证明电解后的溶液中存在NaOH?

我的问题刚提出来,几个心急的学生已经在忙着表达自己的观点了。大多数学生认为溶液中溶质微粒不可能只有Na+。但我却依然不急着表态。这时,学生小B说:“电解液使酚酞变红,只能说明它显碱性,其中含NaOH,但不能说明这种碱是由电解产生的,因为有可能食盐水在电解前本身就已经显碱性了。”我示意大家暂时停下讨论,听听小B的意见。小B的话音刚落,有些反应快的学生已经恍然大悟——原来只要向原饱和食盐水中滴加酚酞试液即可证明电解液的碱性是电解产生的还是溶液本来就具有的,这一下,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产物全部搞清楚了,它们是:氢气、氯气和氢氧化钠,看着大家写出了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程式,我这才慢悠悠地说:“这个反应就是氯碱工业的基本反应原理。”

3.一堂化学课引发的微课运用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自学构建;高级思维;冲突性问题;探究式微课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9–003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目前,“微课”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流行语,其来势之猛,大有颠覆传统课堂、迎来课堂教学革命之势。但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优缺点,微课的缺点也在运用中逐渐显现出来。

就目前的微课基本模式而言,都是先由教师录制一段教学视频,学生在家里或课外观看,课堂上再进行讲解、巩固和答疑,甚至是“翻转”,这样的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上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外,教师把重点和难点都进行了分解,甚至对课本的分析或对例题的解题步骤都讲得很具体,学生不用自己探究,只需做做练习就可以了。这种用微课替代教师课堂传授的形式,其本质上与我们的传统课堂的构架并没有本质区别,不同的只是过去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课,现在是在家里听教师讲课,只是换了个时间和地方而已。此外,微课中内容的选择和呈现都是教师一手操刀完成的,其控制学生、暗示学生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的本质并未变化,这些与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是相违背的。

自学构建环节是学习能力构建中的关键环节,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是培养中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高中化学课前自学环节,笔者不赞成先让学生课前学习教师制作的微课,而更加推崇让学生课前自学课本。教材是专家通过长时间思考经反复认证后编制出来的,其内容既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的重点,其中需要学生认真思考的内容很多,比如教材中的“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学与问”等部分都是启迪学生高级思维的好素材。现在学生太忽视教材而重视教辅资料,追求现成的结果,完全是舍本逐末,若再一味地利用讲解式微课代替教材,必将严重影响学生高级思维的发展。笔者从一节高二选修4“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课例中得到一些启发,微课的使用关键在于寻找微课融入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入点以及微课本身内容和形式上的转变。

微课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在课前、课中或者课后选择好的时机引入,下图是笔者经常使用的微课辅助教学示意图:

1 最佳切入点的选择

本节课笔者在课中引入了实验微课,给了一个能让学生信服的探究结果。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特殊现象,提出新的问题。因此从内容的选择上讲,从实验入手是微课应用于化学教学的最佳切入点,也是微课辅助化学学习最有作为的一方面。

2 微课是不能替代课堂教学的

只要我们稍加留意,每节课上我们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冲突性”问题,有的问题我们可以趁热打铁,使其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而有的问题可以安排在课外去解决,延续学习活动,此时微课就可以发挥作用了。及时的微课可以借助课堂上学生已经产生的思维趋向力,让学生在情绪上再次产生积极响应,带着更大的动力向前突进,使思维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借着问题的解决得到快速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将一些有价值又不便在课堂里展开的问题用微课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课外自主探索。

3 探究式微课的使用

在课堂上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足,往往难以深入思考,而高级思维的训练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作保障。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利用探究式的微课辅助学生课外自学探究,同样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自学构建能力的目的。

本节课中,微课没有在课前引入,而是在课中和课后分散引入,达到了启发学生高级思维的目的。对于高中生来说,微课的引入不在乎形式,而是要寻求最佳的切入点;微课的内容必须是精彩的、能激发思维火花的;微课中讲述的知识点,是供学生自主探究时,必须要教师讲述才能理解的内容,是学习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

参考文献:

[1]杨茵.“微课”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几问[J].化学教学,2014,(12):49~50.

4.一堂真实有效的识字课 篇四

——评王丹老师执教的《石榴笑了》

城关回小 马玉霞

低年级的识字量非常大,而识字教学本身又是枯燥无味的。上周听了我校王丹老师一节一年级《石榴笑了》第一课时的识字教学,下面是对这节课的评价:

一、教学目标明确。这是一节识字课,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识字。

二、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完整。

本课是一首儿童喜欢的文章,教师在第一环节中采用联系实际方式,从学生的喜好出发,带学生进入学习内容,激发兴趣,为识字教学打下情感铺垫。第二个环节中,是整节课的重点。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先让学生自学课文,让学生有一个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接着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图意,并从中引出生字。让学生图文对照,自读词语。这样,让学生通过图理解词语的意思突破难点,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了新知识。在分析字形时,教者提出识字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的去分析字形,教师给予适当总结。这样能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自学能力。在学习词语时,教者通过举例的方式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动作词,同时出示巩固练习,这样不仅能检测学生对动作词掌握情况,还让学生积累许多课外词语。在第三个巩固练习的环节中,教师采用了捉迷藏,扩词,认读词语卡片这三种方式进行教学,在捉迷藏的活动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有效的巩固了识字效果。在第四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玩了一个简单的游戏,这一活动,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气氛。除此以外,教师还用课文的词语偏了一首儿歌,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特别感兴趣,再一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生字。

三、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

王丹老师的整堂课始终用微笑和学生亲密接触,使学生在很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上完这节课。

四、朗读形式多样化。

在整节课中,不管是学习生字还是学习词语,教师都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朗读,如小组读、自由读、齐读、指名读等,让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掌握。

学生思悟 教师思实

评马小玲老师教学的《最佳路径》

马玉霞

我觉得,马老师的这节课是用她自己的方式创造着“最佳路径”,听后感受颇深。

第一,有本故实在

1.以本为本。在《最佳路径》这节课中,我们不难发现马老师提出的每一个要求、每一个问题都是紧紧围绕文本展开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么在潜心读书,要么在交流研讨,课堂上书声琅琅,许多真知灼见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流淌出来。马老师引导学生提出讨论的问题恰好包含着课后的两个问题,我觉得这里有老师对待文本的一种理解和态度,是利用文本,发挥其最大作用的一种智慧。“文本”是教学的核心,相信这正是陆老师寻找到的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最佳路径”。

2.以本展本。我感到马老师对于“务本”的追求不单单局限于“只有本”,而是“以本展本、以本拓本”。在课堂教学中,马老师一次又一次地让学生潜心读书,在读中思索文本的核心问题,交流自己的收获与感悟。在课的最后,马老师设计了一个富有创意的练笔,这个练笔匠心独运,充分体现了“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教学理念,这样的训练设计不也是让学生对于“最佳路径”的理解又多了一条“途径”吗?

第二,有思故求实

1.学生思悟。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们不难看出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发展,把感悟、对话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而其中教者的启发、引导、点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的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阅读观点,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最佳教学路径。

2.教师思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学生独自与文本对话时的潜心会文,还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活动,马老师总是坚持把促进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在与师生、生生对话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碰撞智慧,分享快乐。整个教学过程真实而不虚伪,扎实而不做作。j q x教学设计

城关回小 马玉霞

教学目标:

1、学会jqx三个声母的正确发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jqx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代调读拼音节,准确拼读三拼音节。教学重难点:

1、学会jqx三个声母的发音,认清形及正确书写

2、准确拼读本课音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计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小朋友们,今天喜羊羊带来了许多不同的苹果,想让大家帮忙了分一下,我们赶快去看看吧。

出示写着拼音字母的苹果课件 声母果b p m f d t n l g k h y w 韵母果 a o e i u ü

男女同学比赛摘苹果,复习巩固

2、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大家都帮助喜羊羊把苹果分好了。今天拼音乐园又加入了几位新朋友我们来看看是谁呢?出示课件j q x

二、教学声母j q x

(一)学习声母j

1、出示j 的图片,问:图上画着什么?你能根据图上的内容试着读读这个字母吗?

(1)学生试着读(图上画着一只母鸡正在捉蝴蝶,我认为这个字母读j)

(2)对,它的名字和母鸡的“鸡”音相似,只要读的轻一些短一些。

教师范读

(3)学生领读,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

(4)学生练习读(指名读 ——齐读)

2、学习j 的字形

(1)观察图,看看j像什么?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j的字形吗?

(2)引导学生编顺口溜

(竖弯加点j j j ;母鸡捉虫j j j ;i字加弯j j j)

(1)看看书中的拼音格,你认为j字该怎么样写?(先说占哪几格,再说笔顺)

(2)师范写j

(3)学生抄写字母j 1—2个,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小结

师:对于新伙伴我们已经会读,会写,会认。

(二)小组合作学习声母q

1、师:这里还有一位小伙伴,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用我们刚才学习j的方法,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声母q ,看看那个小组最能干,最先学会。对于这个声母,也要做到会读。

2、分小组学习声母q,教师巡视。

3、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

(1)q 的读音

学生能从图上“七只气球”的“气”判断出q的读音(出示图片)

学生说—评议—学生试读—齐读。(教师指导)

(2)比较读j---q 发现有什么不同?(j 不送气,q是用力的,要送气)

(3)学生借助图形编顺口溜,记形。

(气球脱线q q q ; 左上半圆qqq ; 像个9字 q q q ….)

(4)指导写法

小q在四线格中占二楼和三楼,指导笔顺。

(三)自主探究,学习声母x。

1、师:这里有一位新的伙伴x,小朋友,看看谁最能干,最聪明,自己会学习x。、引导学生记住字形、自编儿歌。(切西瓜xxx;像个叉叉xxx.....)

3、学生交流学习情况。

(1)x的读音

(2)学生从西瓜的“西”中得出x的读音。开小火车练习读。

(3)指导书写及笔画顺序

三、教学j q x与i的拼音

喜羊羊想回到羊村,但是灰太狼给他出了三道难题,就是要跨过三条河,谁来帮喜羊羊建第一座字母桥?(出示课件喜羊羊要河)

j ī j í j ǐ j ì

小朋友真棒,喜羊羊顺利过了第一关,离羊村更近了一步,谁来帮他建第二座字母桥?

q ī qí q ǐ q ì

哈哈,喜羊羊已经看到羊村了,但是还有一座字母桥呢?谁再来帮帮他呢?

xī xí x ǐ x ì

四、教学j q x 与ü 的相拼

1、师:正当大家玩的开心的时候,“ü”来了(课件出示戴着帽子的 ü)。他也想和j q x玩,可是j q x和 ü在一起就发生了奇怪的事情。出示 : j-ü--j u q--ü--q u x--ü--xu

2、提示:小 ü发生了什么变化了? 小 ü和j q x 相拼要去掉两点

3、小结:j q x 比较顽皮,而小u胆子小,从不敢和j q x 玩。小 ü 和我们的小朋友一样,非常有礼貌,只要一见到j q x,马上把自己的小帽子摘下来,向他们行个礼,和他们快乐的在一起。因此小 ü遇到j q x,去掉两点还读小ü

4、练习ju qu xu 的四声

浅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方法

城关回小 马玉霞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因此,小学识字教学要善于发现挖掘学生身边“熟识”的语言物质材料,充分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培养学生的识字习惯,采用多种教学措施指导学生识字,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下面就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几种识字教学的方法:

一、插图识字法

在学习汉字的初级阶段,文本配有大量的插图。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帮助学生学习汉字。插图色彩鲜艳、生动有趣,加上教师的引导,自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它的作用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它来搭建学生记忆汉字的桥梁,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把汉字放到有生命的环境中,使抽象的汉字形象化,促进学生记忆。接着让学生看清字形,拼对字音,再“回”到图上,这一过程能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汉字。

二、象形会意识字法

课本中的“山、石、田、土、羊”这一类字是由古代的象形字演变而成,这些字与实物都有许多相似处,所以让学生观察实物或实物图片后再识记,轻而易举。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要强得多。所以,识字教学与具体的事物和形象相结合,利于学生识记。如用手遮目“看”(见课本图),用竹毛制成“笔”;如教学“山”时(见课本图),“山”字突出形状起伏。还比如 “羊”字突出山羊的角,“林”字突出树木连片。通过这样的描述,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直观印象,达到了既认形又明意的效果。

三、猜谜语识字法

根据字形特点,编成谜语,在新字教学中,以猜谜的方法教学生字。方法是先出现几个新字编上号码,老师念谜语,学生以手势表示猜得的结果,比比谁猜得字又准又快。如,双木不成林——“相”,人在云上走——“会”,三个猪儿一个槽,一个猪儿吃,两个猪儿瞄——“心”。还比如:一字十一笔,无横又无直,学生问孔子,孔子说无味——淡。

四、字配“画”识字法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如教学“休”时,可出示图片,告诉同学们,这个人累了,正靠着树干休息。再如:闻,可出示图片,有个人听到门外有动静,他把耳朵贴在门上听一听。等等……

五、歌诀识字法 儿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一旦记住便永久难忘。平日教学中注意抓住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如教学“碧”字,编成“王老头,白老头,同坐一块大石头”。如教“法、丢”时,我先复习“去”字,再以旧字带新字,编成一句儿歌:“‘去’字头上戴斜帽,丢、丢、丢;‘去’字旁边冒水泡,法、法、法”。如教学形近字时,编成“有水能泡茶,有饭能吃饱,有足快快跑,有手轻轻抱,有衣穿长袍,有火放鞭炮。”如此一编,学生易学易记,妙趣横生。

六、形声识字法

汉字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字是形声字,部首表意,声旁表音。形声字的这一特点能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例如:“蜻、清、请、晴、睛”,这些字分别在第二、三册课本中出现,可对这些字进行字音、字形、字义上的比较,再组词,就容易记住。比如“蜻”是蜻蜓的“蜻”,所以用虫字旁,右边读音,整个字也读“qīng”。从这个角度思考、讲解,学生基本做到过目不忘。

七、归类比较法

汉字中有不少音、形相似或者相近的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常常弄错。为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我常用归类比较的方法加以区别。如在认识“辩、辫、辨、瓣、掰”五个字的时候,我们就采用注音、组词与偏旁解说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事实证明,我这种方法很容易被学生接受且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识字法属于学生识字中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传统识字方法,其生命力一直较强,因此不能忽视。

八、加减识字法

在教学独体字时,我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每个生字的笔画、结构,再指导学生用加、减、改笔画等方法来认识更多的生字。我在黑板上先写一个“口”,再拿出一个小棒问“口”加一横是什么字呢?加两横呢?快摆一摆试试吧!这样安排,激活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课堂教学一下子活跃起来,连平时识字不感兴趣的同学,也在积极想办法,动手拼摆。同学们一会儿皱眉头,一会儿动手摆试,一会儿嬉笑,似乎恍然大悟的样子,一会儿又低声讨论着什么。不久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开了,有的说:“日”、“田”,有的说“目”,还有的说:“甲”、“由”。然后我就趁热打铁提出:“田”字减一笔又是什么字?谁说得好就奖励谁。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同学们认识了“日、田、目、甲、由、申”。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识字劲头更足了,同时让学生把数学中学到的加减法迁移到认字中来,对已学过的熟字进行加减得出要学的生字,不仅孩子们喜欢,也能增强识记的效果。我还可以出一些花样翻新的练习来“考考”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强化记忆。例如“门+口=?”(问)、“早+艹=?”(草)、“草-艹=?”(早)与此同时,让学生自己照样子编题来考考老师,帮助学生记牢字形。

九、组词识字法 由字而词、由词而句是个学以致用的过程。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要获得支撑性和扩张性的认识,是需要将相对孤立的字扩展一番,这样更易在一般规律下获得更多的长进。如通过理解形符意义,学习形声字。在教学“材”与“财”这组形声字,从形符着手分析,“材”从木,和树木有关,树美成材,故“材”为木材、材料、建材等。指导学生分析“财”,学生自然由“贝”联想到和金钱有关,故“财”为财宝、财产、财富等。还可以从形符着手,归类学习形声字,如“目”和眼睛有关,可组成看、瞅、盯。“月”和身体器官有关,可组成脑、腰、背、腿、脚等。

十、环境识字法

我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识字。比如:教室的园地,校园的一些标语、警示牌等。带领学生们一边参观一边引导识字,碰到学生进来把其拉到身边常问问,这儿写的是什么?很快学生连“保护环境,爱我家园”等复杂的字都认识了。开学初,我让每个同学在班上作一个自我介绍,同学相互认识,把学生的姓名全部写在小黑板上,以便让同学们认识各个学生的名字。还有教室里的实物也可以供学生识字。如门、窗、讲台、黑板、课桌、凳子等都给它们贴上字卡,让学生看到什么就认那上面的字卡,供学生经常认识。课外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一些包装盒、包装袋、零食袋等上面的字来进行交流,展示识字。

5.一堂有效的化学课 篇五

山西省平定县阳胜中学 苏卫卫 岳卫青 联系电话:1351353660

5面对新课标,我们如何为学生的发展上好每一节课,如何开展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目前成为每一位初中化学老师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就如何有效备课、有效课堂及教学反思这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认识。

一、有效备课:

教学设计是每位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教材实际而编写的一种设想,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学设计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也是我们开展有效教学的保证。我认为教师在编写教学设计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科学性

一篇好的教学设计首先要依标合本,具有科学性。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那种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虚而空洞的教学设计是不科学的。

2.创新性

许多学校都由备课组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设计,这当然无可厚非。但一定要进行二次备课,结合班级总体状况及学生具体实际加以创新,让自己的教艺和智慧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发挥,千万不能把集体备课变成集体偷懒。

3.预知性

有效备课不光是老师的备课,学生也应该“备课”。

学生的备课即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有以下几点好处:可以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 ②可以提高听讲水平;③可以提高识记水平。

有效预习一定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要关注以下三点:

①妥善安排时间。最好在前一天晚上预习新课,这样印象较深。新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

②明确任务。为了保证预习的效果,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课时预习导引,使学生的预习有方向、有计划、有步骤。不能把预习作为新课的前置,对学生的预习提出太高的要求。要将预习定位在扫清基本障碍,疏通知识脉络的层面上,如果太难,会让学生的预习兴趣降低。

③及时检查预习效果。检查不能让学生生畏,而应该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成为一节好课的开始。

二、有效课堂:

1、有效的导入。导入要注重情景设计,情景的设计要巧妙、有趣、有新意、有目的性。化学课堂中常见的有效导入有下面几种:

①“实验”导入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在化学启蒙课中教师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如清水变牛奶、水中冒烟、白花变红等,让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这些现象最初的反应就是“惊奇”,这种惊奇感不仅是产生兴趣的“导火索”,也是获取知识的最佳开端。这时学生的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感受最深刻,此时教师如因势利导,就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素精神及良好的学习品质,并诱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②“化学故事”导入法。学生普遍爱听故事,故事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结合化学教学把讲课内容故事化,定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了解。如我在讲《生活中常见的盐》一课时,我引出了闻名化学家侯德榜的故事:他在美国攻读化学博士学位后,看到我国制碱工业被一家美国公司垄断十分气愤,毅然坚持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到祖国,在塘沽建起永利碱厂。经过改良消费工艺,产质量量优秀,1925年在美国举行的博览会上取得金质奖章。尔后,他精心实验,刻苦研讨,提出了先进的“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但是“侯氏制碱法”制得的不是碱,而是一种盐,俗称“纯碱”。从而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步入学习佳境。

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激趣导入法、温故知新导入法等,其素材要靠平时收集,要有科学性。

2、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思想的渗透,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

实验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活动,学生是这一活动的主体。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真正起到主导作用,创设实验思路成悬念,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在讲解钠跟盐溶液反应的性质时,先复习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接着提问:“把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大部分同学都很自信的回答:“有红颜色物质析出”这时教师并不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接着讲:“真的是这样吗?”请大家做如下实验。一下子学生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个实验上来。由于他们都急于想证实自己的结论,因此观察实验时会特别认真、聚精会神。做完实验后同学们疑窦顿生:“是怎么回事呢?”,个个思维活跃,讨论热烈,此时稍加引导,会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3、有效的课堂提问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作答。”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然而多数教师都感觉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上课更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问题气氛不够热烈,与教师的交流逐渐产生隔阂感,这给化学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那么,作为化学教师应该怎么办呢?巧妙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形式,可以帮助扭转这种状况。①提问应具有思考性

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就能摘到摘桃子”。例如我在讲《分子和原子》时,我提出问题:“一滴水可分为1.67×1021个微粒,每一个微粒都能坚持水的化学性质。假设这些微粒让一团体日夜不停地以每分钟100个的速率去数,要数多少年呢?”学生经过计算后得出分子是庞大的,从而引出分子的概念,并加以了解接受。

②提问应具有艺术性

例如,我在讲《原子的结构》时,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本,然后在在检查自学效果时,我不是简单提问原子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而是展示一幅图,通过这幅原子结构模拟示意图,请学生谈谈对原子的结构有哪些认识?

③提问应具有层次性

教师在突破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围歼”难点。④提问应具有探索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O2、H2、CO2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它们的制取、收集装置,同时启发学生:如果用固体醋酸钠和碱石灰制取气体CH4,且已知该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应选用何种制取装置、收集装置,并让学生设计装置,从实物中挑仪器连接装置,这样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反思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都会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过程设计等花费大量的心思。而课堂教学后,如果发现确实有独具匠心之处,更是应该认真归纳和总结的。另外,再详细的教学设计也不可能预见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总会突然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不及时利用教学后记去捕捉,会稍纵即逝,造成遗憾。教学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教学的成功之处:记录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

2、教学的不足之处: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疏漏失误之处,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3、“再教设计”:针对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考虑以后这部分内容以后如何完善。

当然,开展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还有很多要注意的方面,如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习题的选择及讲评,概念课的探究等等。

6.一堂有效的化学课 篇六

我的作文指导老师是涂佳霖老师,他是一位幽默风趣的人。老师都会把上课内容讲得生动活泼,让台下的同学听得津津有味。经常上完课时,我会发现自己的作文写得愈来愈顺,不但达到老师的标准,有时甚至还受到老师的夸奖,真是令我惊喜万分!

老师跟我们说:写作文要先看懂题目的意思,才不会写到最后都偏离主题;标点符号要搞清楚,不要标错地方或乱标;写景物时可以由大到小,由远到近。老师讲的我都把它深深的记在脑海里,希望在写作时会更得心应手。在这五堂课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堂课。这一堂的上课内容是分组制作广告传单,我们这一组选”芒果冰沙”,我灵机一动把标题变成”芒果冰杀,杀进你的味蕾”。上台报告时,老师夸奖我们很有创意,我听了心花怒放!

7.从一堂化学试卷讲评课说起 篇七

这是一堂期中考试后的化学试卷讲评课。铃声响过,化学老师王老师拿着刚批阅的试卷逐个分发下去,已将学生试卷按分数从高到低进行了排序。对优秀学生王老师面带微笑,大力表扬; 而对成绩差的学生王老师虽没有严肃批评,但也绝不给好脸色看。

化学试卷分发完毕,王老师开始逐个题目进行讲评。为了确保下次考试时能让学生做到“颗粒归仓”,王老师不管学生做对还是做错,一一讲解,就连学生一眼就能看得出答案的题目也绝不放过。

在讲评化学试卷时,王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不仅是有错误的题目一定要改正,而且连正确的题目也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和所谓的“化学专业语言”答案重新“复制”一遍,确保以后做到原题目时能轻车熟路,万无一失。 王老师成了“传声筒”,学生成了“记录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王老师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记录标准答案和化学知识点,却没能巧妙地告诉学生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不仅如此,王老师在试卷讲评时总是按部就班地进行,不敢超越试卷上的题目类型和内容,对相关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拓展和延伸,以使学生今后碰到类似题目时触类旁通,更没有通过实验等手段有效地解决试卷中学生的难点、疑点和易错点。

不可否认,王老师有很强的敬业精神,死死地抓住学生分数这一“命根子” 不放松。试卷批阅完毕后他就将学生的试卷按照考试分数进行排队,这样不仅可以让教师做到心中有底,而且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在班级中所处的位置,把握自己进步或退步的程度,可谓用心良苦。但王老师这种“唯分是从”“分数至上”的做法大大挫伤了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积极性。

王老师能够认真做好试卷分析,但却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师在分析试卷时理应有所侧重,对于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题目,教师可以大胆地略讲,甚至可以忽略不讲,而要讲清、讲透学生普遍出现错误的题目, 花大力气和重笔墨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解释。但王老师却不能抓住学生问题的共性和学生出问题的主要原因,试卷讲评重点不够突出。

王老师在试卷讲评时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必须全部记下化学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甚至计算题的答案,却很少给学生分析解题的思路, 告诉学生解题的一般技巧和方法。这种 “满堂灌”“满堂记”的课堂,很难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等到下次题目稍有变化,学生又将无所适从。不仅如此, 王老师在试卷讲评时不能由此及彼、由点及面地做到对相关题目的拓展和延伸,一味地坚持“从题目到题目”,而不敢越雷池半步。

王老师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试卷讲评时“独霸”讲台,讲评形式单调, 基本就是教师讲答案,学生记答案,由于形式死板单调,学生自然兴趣不高。

化学试卷评析是开展好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不可低估。化学试卷评析时教师决不能草率行事,必须认真对待,努力在前奏、过程、善后上做好文章,使化学试卷评析“低投入、 高效率”,真正产生实效。

一、前奏:做好统计,忌盲目无知

在平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不少化学教师阅完试卷后不做任何统计和分析,迫不及待地把化学试卷发了下去。诚然,化学试卷评析要及时,但要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做好试卷的统计是化学试卷分析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不打无准备之战,化学教师在评析试卷时,首先要坐下来冷静地对试卷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包括试卷的总体情况,如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良好率等各个试题的得分情况。 通过统计分析,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可以从总体上把握和了解学生近阶段的学习情况。如果成绩不错,说明师生配合默契,要继续发扬;如果发现成绩不够理想,化学教师要进行反思,是学生学习不努力,还是教师教法有问题,以便及时研究对策,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同时,通过对每一试题得分的情况统计,可以使自己在讲评试卷时做到有的放矢,合理取舍;不仅如此,通过试卷分析统计,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命题情况,只有“踮一踮够得着”的题目,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讲在刀口,忌面面俱到

有的化学教师在分析试卷时习惯于按部就班、不分轻重缓急地逐个分析, 同等用力。事实上,对于试卷中学生得分率很高的题目教师在评析时可以一带而过;对于全班学生都做对的题目可以跳过不讲,教师不再需要喋喋不休、反复啰唆,否则学生会觉得厌烦。教师要分析的是学生有错误的地方,特别是对于错误率很高的题目,教师在分析时要花重笔墨、下大力气,用化学实验等手段讲清、讲透、讲深,不留死角、不留隐患,起到查漏补缺的功效。必要时给予加深、加宽,切忌就事论事,通过强化训练以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以不变应万变。同时,有些题目的错误原因并不在于学生没有掌握知识,而在于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差,解题技巧缺乏,粗心大意,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造成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分析题目时,加强学法指导,避免学生发生低级错误。

三、总结:激励为主,忌批评打击

在试卷评析时,有的化学教师不够冷静,一旦发现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时, 就在教室里大呼小叫,动辄对学生进行批评、训斥,罚站、罚抄成了家常便饭, 想以此达到“杀鸡儆猴”的作用,促使学生时时提高警惕。

8.浅谈如何上好一堂化学课 篇八

首先,精彩的导课非常重要。精心设计了课堂导入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可以以录像的形式,可以以小游戏等活动导入新课。使学生的向师性更强,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其次,课堂设计的人性化、具体化。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精心设置自己的问题,尽量做到问题由点及面,兼顾各个层面的学生。每节课的小结不再是具体知识的小结,而是知识交流回顾。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学生能迅速回顾自己学到了什么知识,学到了什么方法。有什么疑问等等。

第三,教师评价及时到位并且多方位。

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注意及时评价及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如“你真细心”“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你知道的可真多”“你收集的资料很有价值”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对于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好”,还要对于他回答的问题给予一个准确的评价,才能让学生准确的判断和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自己获得信息的准确性。还有一种评价,就是对小组的评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给了学生一种集体荣誉感。

第四,注重化学思想和思维方法的渗透。

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贯穿着对学生化学思想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学习垃圾资源化向学生教授的是资源观、环保观。有机合成路线一课中贯穿的是有机合成的社会价值。

第五,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

这些课几乎都是按小组合作进行的,由此可以看出更注重了学生合作的培养。小组合作只是在确实需要讨论合作时才用,用在关键处,用得有价值。老师们在小组合作前一定是先有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与空间的,在语言上这样描述: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做一做,再与同组同学交流,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也就是说,学生一定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才去交流,才去讨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避免了合作、讨论的盲目性,把小组合作真正落到了实处。

第六,注重“板书”的设计与书写。

多年来,由于多媒体课件的闪亮登场,教师的板书也好象置于被人遗忘的角落,悄然隐退了。殊不知,课件是不能完全代替板书的,课件的呈现具有瞬时性,况且课件的作用是“辅助”教学,怎么能替代一目了然、提纲携领的板书设计呢?板书也是教师基本功的一个侧面反映。老师们应该在板书的设计上下一定工夫,为课堂增色添彩。总之,“板书”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发挥了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本课题多数老师的板书列出了本节知识点,并且将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用线画出,使本节知识清楚明了。

第七,多学习,让自己提高快:

教师在备课前应多看,多听,多学。拿出“一碗水”之前要准备“一桶水”。

1、三维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一定要准确、到位。

2、教学内容:教师一定要科学的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3、教学方式与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水平,探究新知,要结合学生的原有经验,概念的形成过程,要注意学生是否由衷的认可、真正的理解。

4、化学要和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教师在选择有关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时,要注意从对人类有益的方面选择。正面让学生体验化学对人类的意义。而不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的都是化学对人类造成的负面影响。”

“课堂应该更生动更快乐,让我的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更加积极努力的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逐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9.一堂有效的化学课 篇九

河上架着一座石拱桥,我一蹦一跳地跑过去,到了对岸。我拉着渔网的右边,爸爸拉着渔网的左边。我们一起弯下腰,解开渔网,放进水里,让它静静地沉下去。水流把渔网冲成了一条弯曲的线,白色的浮子在水面就像一块块闪闪发光的宝石。

小鱼们出来了。有的胆子大,一下子就从树叶下钻了出来,有一片树叶沉下去,就把胆小的它们吓得逃回了家。渐渐地,有几只小鱼儿游到了网前,它们左看看右看看,就不钻进去。“快钻,快钻!”我在心里情不自禁喊了起来。可它们就是迟迟不肯“中计”,我心里就像被一块大石头压住似的,几乎喘不过气来。这时,一只“大鱼”冲了过去,其他小鱼也一齐往前冲,“咚,咚,咚”,网被那小小的冲击力,撞得震了一震。只见,那几条鱼被网死死地缠住了。它们使劲儿挣扎,可就是逃不出来,反而越缠越紧了。我心中的大石终于落下了,心像在网中挣扎的鱼儿一样乱撞,激动得情不自禁叫出声来。

要收网了,我已站得腰酸腿麻。于是,我抓起网的一头,快速地往我手上套。“通!通!通!通!”水面上怎么会溅起水花呢?我看看身边的爸爸,他一脸严肃地看着我。我继续收网,水面上的细线越来越短,可是不见了鱼的踪迹。鱼网收好了,但是网上的鱼都不见了。我失望极了,为什么鱼都没有了呢?

这时,爸爸走过来说:“你那么快收网,鱼都被你抖掉了!做任何事都一样,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呀。”

我愣住了,心里涌上一股子委屈。我甚至有些怨恨爸爸,为什么不早说呢?我在河边失神地待了很久,心里的委屈终于散去。爸爸无疑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作者:六年级 李轩昂

公众号:慧笔作文

★ 以生命为代价的一堂课六年级作文

★ 这一堂课叙事作文

★ 有趣的一堂课作文

★ 永远难忘的一堂课作文

★ 难忘一堂课优秀作文

10.一堂有效的化学课 篇十

袁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毛的头。这个头上有三根头发,一双眼睛像两颗黑宝石,一张可爱的小嘴张得大大的。可是在三毛可爱的脸上没有一只鼻子,我们感到很奇怪,就异口同声地问老师:“为什么这个三毛没有鼻子呢?”“三毛的鼻子我要让你们换上去。”“那还不简单!”小画家张鹤文说道。“不,你们要蒙住眼睛画鼻子。”听到这句话,我们都不敢上去了。

老师让张鹤文上来画。张鹤文用红领巾蒙住了眼睛,慢吞吞地走了上去。他东摸摸,西摸摸,终于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鼻子。我们都忍不住哈哈大笑,他觉得自己画错了,连忙把那只鼻子擦掉了,又画了一只鼻子。这次,我们都忍住没笑,他把红领巾摘下来欣赏自己的杰作,还没等我们笑,他自己就笑得前仰后合,原来他把鼻子画在了三毛的眼睛上了。

老师又把王子瑞和张吴杰请了上来。老师用红领巾把王子瑞的眼睛蒙住了,让张吴杰指挥王子瑞画。经过他们的努力合作,一张完整的三毛的脸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也不禁鼓起掌来。

11.一堂有效的化学课 篇十一

关键词:感悟、互动、有效、要素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使每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性,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活动”,主张体验、互动教学。政治学科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觉得乏味而生厌,如何解决这种矛盾?教师上课如何体现有效性和互动性,一直是纠结我的问题,我在解决时往往是“穿着新鞋走老路”,有时又急于求成,变成了“满堂问”,在沪跟班学习,听了许多好课,观摩了全国政治课堂大赛一等奖的储丽芳老师的课,感想颇多。

案例描述: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课,从福建省人大决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说起,引出课题,(媒体出示)福建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做出《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代表省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学生活动:我为加快海西建设献一策。师问:建议通过谁带到人民代表大会呢?归纳: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那么,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的关系呢?顺利引入学习的课题

(板书)一、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视频图片)介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板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人民与人民代表大会是怎样的关系?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怎样的关系?

(3)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是怎样的关系?

(板书)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含义

(板书)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板书)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板书)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从国情和实际出发,绝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模式

案例反思:

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思路始终围绕着教学的主题,显得轻松、活跃,在场的听课教师都受到很大的震撼。于漪老师曾说过:作为教师就要有“时代的活水”,就要善于总结和反思。储老师的课,听似平淡却令人深思,他说话的方式、内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果没有反思和潜心研究就不可能形成有效的教学语言,教学风格和特色。这堂优质课中就具备了“有效、互动”课堂的几个要素:

一、渗透学科思想,以导向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根本——这是政治课的灵魂所在

她选择这一课题的价值思考,出于本节课在人大制度中的地位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让学生掌握一些人大代表的知识,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民主政治意识,一代代人的代表意识增强了,才能真正发挥人大代表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推动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明确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人大代表肩负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为后面的教学起铺垫作用。教学设计中既体现学科的思想性原则,又符合新课程定位。

二、选材一定要好——这是成功的前提

什么样的材料是好材料呢?教师不应被教材的内容所束缚,首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学生比较熟悉,符合“最近发展区”,易引起共鸣,这是教学互动能够成功的一大保证。比如:上海世博会,鼓浪屿、大红袍名茶、榕树、妈祖像,让学生分析是哪一省的展馆?储丽芳老师抓住在厦门比赛的契机,巧妙地运用了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热点问题作为教学元素,贴近当地学生的视角,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福建经济发展关乎到切身的利益。选取材料要有时代性、典型性,福建重点项目建设大提速,福州地铁1号线、厦门港主航道扩建、宁德核电站、福厦动车,围绕福建快速发展的事实来吸引学生的眼睛,提高“抬头率”,赋予丰富的生活色彩,激智又激趣。其次:选择的材料要有思辩性,如:在探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时,结合海西经济区的建设或你所了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例,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谈谈自己的认识。教师故意对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的数字卖关子:200万,占上海人口的三分之一,可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彰显其优越性,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

三、设问要问得好——这是成功的关键

要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树立政治思维学科能力,设计问题要目标明确,要缜密、有梯度,犹如吃笋时层层剥开,激发兴趣和好奇心,调动求知欲。比如:海西包括哪些领域?学生明确海西经济版区范围的轮廓。设计活动:为加快海西建设献一策,此问题的提出犹如开了锅,学生有话要说,更何况是讨论自己家乡建设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很高,教师借势引导:建议通过谁带到人民代表大会呢?自然就引人大代表,学生欣然明白了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是人民意志的表达者,其权力的源泉来自人民。对人民与人大代表的关系,教师进一步探究:人大代表代表的是自己的利益、还是全体人民的利益?人民将权力委托给人大代表,人民自己还有没有权力?如果有权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问题由小到大,从人民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到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整个过程教师以问题引出问题,层层推进、步步引导。(师问):你平时知不知道你周围的人谁是人大代表?同学都表示不知,这就说明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又问:此制度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的呢?学生谈到选举制度,决策和监督机制,得出结论:完善制度,要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与各国形成议会交流机制,问题凸显逻辑的张力和理性的魅力,整堂课让学生参与、感受,自由发言,不单纯为了互动而互动,教师吃透教材、贯彻课改理念,教学民主,可亲;学生也特别有思想,敢质疑,可爱,教师不纠结知识的阐述,更侧重问题的分析,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主动探究,人人有事做,人人都思考,课堂热烈、充满活力。

四、注重课堂引导——这是成功的载体

上课好比演戏,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要组织好演员演好戏。要保证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要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用“时政点评”来体现合作学习,组织讨论:为什么我国绝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模式?从国情和国家性质分析,如果不顾国情,违背人民的根本利益,照搬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必然会从根本上动摇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导致社会动乱、人民遭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好形式。在对比中,学生产生了人大制度的认同感、拥护之心就会油然产生。此外,“个性互动”介入形式多种多样,课前新闻播报,游戏介入,小组合作学习,情景角色扮演,导学案上课,学生乐寓于学,课堂因生成的知识而博得学生阵阵掌声而精彩,在潜移默化中就渗透了德育教育的功能。教师富有“个性、互动”教学的引导,学生打开了思路,思维的碰撞总能产生智慧的火花,充满生机的课堂总是思维火花集中绽放的盛会。

五、重视小结,提高政治课堂实效——这是成功的升华。

上一篇:大学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总结下一篇:我发现了自行车的秘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