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简版

2024-08-19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简版(精选10篇)

1.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简版 篇一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根据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应该大致遵循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包括很多类型,有的复习旧课,有的利用名言警句导入新课,有的得用小案例、小故事导入新课;有的利用歌曲、动漫等等。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创设情境,来让学生自然而然进入本课。利用图片、故事等创设有趣的问题情景,烘托出引起学生主动思考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兴趣进入学习探究的状态。情景的创设可以使实体情景,如标本、教具等实际的物体所展示的情景,也可以是问题情景,如新旧知识间的矛盾,还有模拟情景、语言表达或故事情景等。这里的教师非常重视创设情景,皆准备十分充分,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约占用5分钟左右。情景导入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生自主探究。

简单来讲,学生自主探究是指:教师罗列出三维目标,在黑板列出主要问题,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新课内容,再思考、总结问题答案。全班分为若干学习小组,遇到不易解答的问题时,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教师予以点拨。此过程约占时间为15~20分钟。在此环节中,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首先体现三维目标,这是一堂课的核心,师生必须明确。但这只是让学生明确课堂上占用时间不应太多,尽量以2分钟内完成,其次分类达标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多采用自主探究,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然后分类逐层达标,探究之后,马上进行练习应用。低层次目标,要求自达,如读书、找书、做简单的问题等。较高层次的目标,可集体解决,如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点拨等方式解决。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三)练习巩固。

练习巩固是教师充分搜集与本节知识相关的练习题,通过使学生做练习题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运用,来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并由此确定哪些知识点应再次强调。题目不易过多,但应针对目标编制包含每一个目标以客观性为主,既节省时间,又能使学生很快给自己算出得分。在达标测试阶段,所有练习题目均由学生自己完成。

(四)反馈矫正。此环节是教师针对学生对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改正学生错误之处,并指出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指导预防出错的策略等。约用10分钟。

(五)小结作业。

小结就是针对本节课堂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东西,如果有不完善的地方教师可以做补充。作业也是针对本节课的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应的习题,让学生在课下完成,加深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

总的来讲,我感觉“五环”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良好的教学方法,对我们的教育有较高的借鉴价值,可发挥良好的作用。

2.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简版 篇二

一、新课程标准下中学数学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知识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心理表征, 这种结构性知识的掌握所遵循的内在逻辑, 就是要从多种情景中抽出一些概念和原理, 进而产生与情境相关联的知识和经验。“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四个基本属性, 因此, 中学数学课程教学是将学习者置于一定的学习情境之中, 即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 利用生动直观的情境有效的激发联想, 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 进而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2.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主要是就智力而言, 确定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已达到的水平和可达到的水平。对于学生可达到的水平通过模仿能够达到的任务, 正确认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潜在的可能性, 创设一定的数学教育情境, 以提高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二、新课程标准下中学数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1.情境创设的真实性

真实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 调动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来感受数学知识成果, 并应用到实践当中的能力。真实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 对于一些数学内容的模拟也应尽可能地接近真实, 为中学生传递一个真实、完整、丰富的数学信息, 并在这一真实的情境中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从而彰显情境创设的真实意义。

2.情境创设的整体性

情境所包涵的内容较为丰富, 比如:社会、动机、认知、概念、问题、过程、规律情境等等。每一种问题情境的创设都是整个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是构成各个教学环节的基础, 把情境创设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当中, 从而帮助中学生完成对新数学知识的系统建构。

3.情境创设的多样性

建构主义心理学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往往用自己的主观经验来建构和解释, 而每个中学生的个人经验和认知水平是多样的, 并且存在一个大的差异。因此, 对于情境的创设也要遵循多样性的原则, 围绕练习主题, 从不同的角度创设多种教学情境, 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情境, 以完成每个学生对数学知识不同层次的建构。

三、中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条件

1.中学数学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情境意识

中学数学教学作为一种双边活动, 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到课程当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要做到这些, 就需要中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中学数学情境的创设还离不开教师的情境意识, 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投影、幻灯、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来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情境、故事情境和活动情境, 从而吸引学生注意, 产生对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2.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中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要在充分认识中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 来把握教学内容, 也就是说, 要抓住学生的认知结构, 并认真分析学生的思维脉络, 针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层次目标, 并结合教材的内容, 紧扣知识的逻辑顺序, 结合中学生的认知结构, 制定合理的动态情境目标, 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 以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求。

四、中学数学情境设计的案例分析

1.案例1:平行四边形识别条件的情境设计

本次课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 在上课的开始阶段, 教师设置了情境导入, 播放了一段视频:两个小孩在踢足球的时候不小心把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装饰玻璃打碎了, 然后, 两个学生拿着破碎的玻璃去玻璃店让店员给配玻璃, 小孩首先描述了玻璃的形状, 这个时候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了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其中A, B, C为三顶点) , 然后, 两个店员说出了两种不同的测画方法。这时候教师开始提问:“哪一个店员说的是正确的?”这种生活化的数学课程设计通过情境导入,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并产生更为直观的了解, 顺其自然地进入了教学活动当中。

2.案例2:不等关系的情境创设

在讲授不等关系的时候, 教师先列举一些不等关系的例子:高速路的行驶速度每小时不得超过120公里;我们班某某的身高最高, 某某的身高最矮;乘公交车时, 身高不超过1.10m的儿童免费。然后教师提问:“上面的这些例子都是描述的一些什么数量关系?”学生回答:“不等式”。通过这一情景的设置, 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数学, 以及生活中的不等式关系, 从而更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人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还涉及到一些情景创设的困惑, 比如: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 一些老教师对教学内容比较熟悉, 也就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这些情景材料, 另外, 中学数学情景的创设对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不是短期内所能实现的, 需要切实改变当前的应试教育模式, 教师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学生的思维现状, 有计划、有目标、有的放矢地实施情境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这一方法与中学数学课程教学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吕传汉.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 (7—9年级)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08.

3.数学课程标准特点浅析 篇三

一、努力将素质教育理念切实体现于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关于数学课程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标准”作了认真探索,并结合我国学者多年来在数学素质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实际,以知识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有机结合的设计,用包含“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要求来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突破学科中心,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标准”突破传统的数学教育以学科为中心的观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上,而且贯穿于课程设计的各个方面。“标准”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单纯强调数学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首先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

三、着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标准”希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如下转变: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数学课程由单纯传播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场所;数学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标准”不仅设立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知识技能学习的结果性目标,更强调“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体现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意在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参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多样化的数学活动。

“标准”还强调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在改善学生学习方式上发挥独特的作用。

四、在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上的新特点

“标准”提倡现实的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学习,强调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应当成为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主要教材。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验的获得也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目标。

提倡根据各学段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和认识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内容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弹性、开放性,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标准”继承了我国数学教育的传统,重视学生对必要的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但考虑到时代的进步、数学的发展以及义务教育的性质,“标准”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对繁杂的数字运算、代数式运算、几何证明的要求,淡化了某些数学本质的术语和概念。与此同时,还增加了统计与概率、空间与图形等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发展与需要的新内容,并设立了“实践与综合运用”,以促使学生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发展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五、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标准”提出了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理念: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标准”力图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提出有效的评价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引导学校的日常评价活动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标准”在评价方面最突出的一个新特点是提出的“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操作性。例如,“标准”提出了五条评价建议:第一,注重对学生学习数学过程的评价;第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三,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第四,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第五,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如可用成长记录与分析、测验与考试、口试、活动报告、课后访谈、课堂观察、作业、集体评议等。这些具体的评价建议使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有了具体的操作依据。

六、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空间

“标准”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刻画,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而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作硬性规定。这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从而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

“标准”从实践活动材料、音像资料与信息技术、相关学科资源、课外活动小组、图书馆、新闻媒体、社会及公供科技活动场所、智力资源等多个方面提示了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为数学课程空间的拓展指明了途径和方向。

4.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学之我见 篇四

一、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 是有效教学的动力源泉

美国国家委员会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报告中指出:“今天一个数学本领仅限于计算的人, 几乎没有什么可贡献于当今的社会, 因为廉价的计算器就能够把事办得更好。”如果现在还是把计算教学的目标定位于牢记计算法则、形成计算技能, 显然是缺乏现实意义的, 教师应该借助计算教学这个载体, 引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 使他们在获得计算知识的同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因而, 计算教学目标的确定, 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计算, 而是着眼于让学生体会计算学习的需要, 让学生经历计算策略的探索, 感悟计算思维的魅力, 真正发挥计算教学的育人价值。

如何强化计算与应用的有机结合, 确实成为数学教学中一块难啃的“骨头”。新修订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三大目标;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有的教材未能很好体现数学的价值;存在着题目老化, 数据过时等的现象, 加上教材一定的滞后性。如两个时间段事物的对比, 往往都是21世纪初与以前;各类物品的价格用“分”做单位常出现在应用题上。这与近几年,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物品极大丰富, 国民收入普遍增长的新局面极不相称。

例如, 旧教材有一道相遇问题应用题:“两列火车同时从某车站相背而行, 客车每小时行78千米, 货车每小时行64千米。几小时两车相距852千米?”很显然, 这两列火车也太慢了, 现在铁路上的火车大多远远超过这个速度, 况且我们国家铁路部门已于2001年10月21日对火车进行了第四次提速, 其中京广、京沪、京哈、陇海等主要干线旅客列车最高时速达140千米~160千米, 广州到深圳线路达到200千米, 武汉到广州的高速铁路还超过了300千米。教者可以利用这道习题的修改, 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可谓“一举两得”。所以, 必须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水平,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积极促进教材改编, 使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二、做一个有学问的教师, 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有学问的教师的学问应体现在书读得比一般的教师都要多, 对事物的认识比一般的教师都要透。没有什么事物能使他盲目相信, 对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独立或独到的看法。因其有学问而具有某种独特的气质或教学行为, 并且能为绝大多数学生和同事所认同。

例如, 某六年级数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题中, 设计了一道关于“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的试题:“在方格纸上将下面左边的图形缩小为原来的1/2, 再把缩小后的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个别老师对这一试题提出质疑, 认为试题指向不明确, “到底是把图形的边长缩小为原来的1/2呢?还是将图形的面积缩小为原来的1/2呢?要求不明确。”如果是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值得赞赏的。但作为教师提出这一问题, 我认为, 就显得有点浅薄了。

“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它的属性是一种相似变换, 即只改变原来图形的大小, 不改变原来图形的形状。放大或缩小后的两个图形一定是相似形。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 止步于字面的认识和了解上, 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就会缺乏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 更谈不上形成相关的知识经验。教师应该通过这些具体教学素材的使用,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图形的放大或缩小”这一知识的内涵是大小变化而形状相同。形状相同表明图形内角结构不发生变化, 而一个几何图形的大小改变, 是源于制约这个图形大小的几何要素的改变。认识不到这点对试题加以质疑, 很难称得上“有学问的老师”。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厚积薄发的功底,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难于把教学目标提升到促进学生有效发展上来。

如何才能做一个有学问的教师呢?有点难, 难在相当多的教师读大学或中师时就往往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 热爱并主动学好课程的不是很多, 往往是通过被动式的应考而取得的毕业证书。因此, 不读书是做有学问教师的最大障碍。读好书、常读书, 真正做到活到老, 学到老, 才能使自己更有学问, 更有深度, 才能使自己的学生获得更大的收益。这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三、贴近生活实践, 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

优先考虑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景, 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践活动情景贯穿起来, 编排成“情景串”。这样以来, 可以将解决问题与计算学习二者紧密结合, 让学生既经历计算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 又能把学到的计算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把应用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如第三册表内乘除法的练习课中我是这样设计的:星期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到游乐园去玩。情景一:出发前, 班长清点人数。老师:我先请班长清点一下, 我们今天一共来了几组? (8组) 小朋友看一看每组有多少人? (7人) 老师:板书, 一共8组, 每组7人。老师:谁能根据这两条信息提出一个问题? (一共有多少人?) 谁能解决这个问题?情景二:开始出发, 如何租车?课件画面:停车场里有8辆车, 每辆车限坐3人。情景三:来到游园门口, 准备买票。课件画面:游乐园门口, 张贴有游客须知及门票价格 (每人2元) 。情景四:进入游乐园, 设计游乐项目及游览路线。课件画面:游乐园内各项游乐设施的价格及相关规定。情景五:休息, 到游乐园内的食品超市购物。课件画面:游乐园一食品超市内, 矿泉水2瓶6元, 汽水每瓶4元。

在以上一连串相关的情景中, 有明、暗两条线, 明线是游览, 暗线是“观察画面, 搜集信息———根据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合作交流, 计算解决问题”,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兴致勃勃, 积极动脑, 热烈参与, 在看似游玩的过程中, 既巩固熟练了表内乘除法, 又培养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节课, 始终围绕“游览”这一情景而展开, 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情景, 引发一环又一环的问题, 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活动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促使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体验与感悟, 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计算学习活动中, 用心发现、用心思考, 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中体验到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在真诚交流合作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赵琛.打开学生心扉放飞梦想的翅膀[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28) :271-272.

[3]张玉堂.16所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及科研情况分析[J].甘肃高师学报, 2009, (5) :117-120.

5.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作用 篇五

关键词: 数学教材 考试偏题 课程标准

一、 教师如何使用教材教学生

1.教师要研究自己使用的教材

备好每一节课,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也是对学生的责任。总有一部分数学教师一上课拿着课本讲几个例题,再上学生做几个习题就下课了。学生不会做的题目,自己讨论,讨论不出来的教师讲,节节如此,学生学得不亦乐乎,教师讲得津津乐道,遇到一个难题,教师不厌其烦地讲,一遍又一遍,直到学生听懂为止,当然也有学生听不懂的地方,不知不觉中花费了大量时间。但如果数学教师能够静下心来研究课程标准与数学教材,就会发现数学课程标准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有明确的规定,每个知识点的要求都不一样,有些部分要详讲,有些地方要略讲,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教师要研究不同的教材

教材编写的依据,目前我们全国初中数学教材有新人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多种。但无论哪种版本的教材在编写的时候都有统一的标准就是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并根据本地的特点编写出来的。也就是说无论用哪种教材要求都是一样的,所有的教材都是相通的,要求都是一样的,只是顺序与内容不同而已,核心是一样的。但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优缺点,我们通过仔细研究与对照之后,会发现每一套教材都各有特点,也各有优点。如华师大版的数学教材安排的内容是螺旋式上升,每一册的内容都是在上册的基础上进行提高,按从易到难的思路解决问题,学生经历从初一的了解,到初二的掌握,直至初三的应用的过程。有些数学教材是同一类内容在一册教材中全部出现,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连贯性。同一个知识点解决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如果能把几套都找出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不同的教材中选取适合学生的内容教学,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二、考试的命题依据

1.研究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

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怎样提高学生的成绩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主要任务,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成绩是最关键的。我认为无论是平时的期中与期末考试,还是中考,在每次考试之间都要花部分时间与学生一起研究数学课程标准。这样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最近几年的期中与期末考试题目的命题范围大部分地区也发生了变化,以前的期中与期末只是考目前本册刚学过的内容,纯粹的阶段性考试,但最终都是把以前学过的全部考完。如初二的期中与期末考试会连同初一的内容一块考完,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把初一初二的教材全部复习一遍,这时看课标就可以节约很多时间,根据知识点的要求复习。因为出题都是根据大纲的要求完成的,有些教师不看大纲,不知重难点,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成绩也没有提高。例如,初一的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是在学生学习了二次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学习的,这方面的内容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是很难掌握的。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花掉两三天的时间,又是找例题,又是找配套的练习题进行巩固,就是这样学生掌握起来也是很困难的。其实课标这部分的要求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只是要求学生了解就可以了,白白花费了这几天的学习时间,还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感觉到了困难,失去了学习兴趣。就如有些专家说的,坐下来研究一小时的课标,比你花一天的时间做题还要强,题目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课标这个核心。

2.巩固教材上的例题、习题

每到复习时,就是学生做试卷,教师改试卷的过程。有些老师加班加点,临近考试时还是没有把自己准备好的试卷用完,余下几套试卷总感觉还不踏实,唯恐这次考试中出现的题目在这套没有做的试卷中,最后没办法,实在找不出时间,把空白试卷发给学生,感觉到重点的部分,学生没有能力解答出来的部分,直接给学生提示,这样学生在考试中遇到这方面的试题就有解题思路了。可成绩一出来傻眼了,明明在考试之前我给大家提示过了,怎么没做出来呢,气得上气不接下气,就会说:“我都给你们讲过啦,还做不出来,你们这个班我没法教了。”这方面的问题很多教师都遇到过,但有很多教师没有认真反思,找出真正的原因。总想把题目做完,每一种类型的题目都想让学生接触到,这样当然好,但是不可能的,一是学生时间不够,不可能学生只学习数学,其他学科不学。二是数学题目千变万化,题目中只要换一个小条件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一题多变。学生是不可能做完所有题目的。我们会发现再多的变化都离不开教材。每一个题目都能在教材中找到这一题的根。我们与其花费这么多工夫在题目上,还不如分一部时间花在教材上的例题、习题上,找到题目的源泉,找到学习数学的捷径。

6.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简版 篇六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数学;快乐课堂

1引言

数学是与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基础学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也日益深入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详细阐述了小学数学的课程目标并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教学建议。下面,笔者就将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结合数学教学实践,探讨进行多样化教学、营造快乐课堂的教学目标。

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于培养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1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应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2.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2.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一点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2.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学校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2.6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3新课标下教学多样化的必要性

成长过程中的小学生具有极强的特殊性,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在小学教学的战线上,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强化教学效果,笔者提出了使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来营造快乐课堂的方法。

4新课标下教学多样化的实现

4.1教学小品化。《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将教学情境与生活接轨,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例如,在教习除法算数中整除和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设置一个情境小品,让学生们扮演家庭中分桃子的小品,要求把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而每个篮子桃子一样多,对表演得好和回答正确的同学都给予奖励,在学生回答过程中,自然产生了五种方式:(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也就贴合了整除和有余数的教学实例。小学生对游戏和扮演有天生的兴趣,这样通过教学小品化的方法,让他们寓学于乐,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4.2教学情境有时代化气息。新时代的小学生们较早的接触电视、电脑、mp3等传播媒介,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通过网络能了解到的东西更加丰富。所以,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例如,教學百分数的应用时,教师可以创设出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小品,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进行互动提问,要求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并计算,比如,北京的得票占总得票数的多少、比多伦多的得票率多多少等。本节课得到了极大成功,同学们不仅踊跃回答了问题,还在课堂的结尾合唱了奥运主题曲《我和你》。

4.3开展小组互动学习。新课程标准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推行小组互动合作式学习,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特点、智力差异,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小组都包括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各小组成员之间分别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间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各学习小组间相互交流与讨论,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与发展。

4.4进行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在快乐的氛围中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例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题,对学困生可设计一些最基础的题型,称为必答题;对优等生可以在练习题的拓展延伸部分,设置一些附加题。通过这种方法,有利于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带着任务去学习,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感知自身的价值。

5结论

7.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简版 篇七

一、“大众数学”的深入贯彻实施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一理念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已提出, 在高中职业教育阶段更应作为一个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如果承认个体发展的差异性, 那么学生在习数学的能力和数学上的发展也是具有差异性。这一基本理念切实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学, 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方法都有很大的区别, 因为这种不同, 淘汰了一大批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生, 尤其是在大学阶段, 很多学生对高等数学感到迷惘而垂头丧气。其根本之处就在于, 在上大学之前根本就没有听说过集合、群、向量空间、矩阵等数学名词。为什么不把这些现代的数学内容、术语和现代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渗透一起, 来适应现代数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呢?例如, 学习二次函数的时候, 不错配方法是一个基本的方法, 那么在要求二次函数的图象、顶点和极值时, 如果忘记了公式, 就没法做出来。但就求二次函数的极值而言, 用导数的方法无疑是最容易掌握的, 公式也很简单。但职业高中对导数未加涉及。

因此, 如果新的方法比旧的方法有更强大的威力, 为什么不介绍新的知识呢, 为什么总是把一种方法“深挖洞”, 而不而它放在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之一来加以介绍, 多了解几种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尤其是了解现代数学方法, 增加学生对问题认识的广度, 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有很大的帮助。沟通传统与现代,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这正是帮助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发展。

二、在课程中要着重体现出数学的趣味性

1. 体现数学的文化性, 加强数学史的教学。

新课程的文化目的:传递人类文化的主要因素。我们的数学教学已经完全忽略了数学被发现、被创造的过程, 只是一些结论和事实的堆砌, 学生在学习过程看到的永远是那么完美、精确的数学, 而把数学当中人文的东西, 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东西省略了。目前各方面已认识到了这一点, 在教学中将数学这门学科体系建立过程中的有趣的史实、故事渗透在教学中, 有助于学生领会到数学的美、数学思想的深遂,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2. 电教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可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这门课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一支粉笔一张嘴”已远远不能适应教育的改革和时代的发展。而多媒体教学技术走进课堂, 它以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了客观事物, 充分的刺激学生的感官,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吸引长期的注意力, 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课件中的动画从感官上有效的刺激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情感, 诱发学生在感情和行为上的参与意识, 使其主观上产生对新知识追求的动力。

三、应用性是职业高中数学的灵魂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在任何一门学科当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以至曾有人说, 如果一门学科还没有发展到可以用数学来表述它, 那么这门学科的发展就仍不完善。发展学生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说是每个国家课程改革的核心和最终目标。对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学来讲, 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更应该加强数学应用性的教学。因此, 职高数学课程改革应注意实现数学课程与专业的融合。

由于进入职校的学生中, 一部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 将面临不同行业的不同要求:有的行业与数学联系紧密, 如IT行业、经济类行业;而有的行业, 需要用数学的机会就不是太多, 如旅游业和商业。而且不同的行业对数学知识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如计算机行业对算法的要求就会高一些, 而商业方面主要侧重点利润和最优化方面。另一部分人进入高职进行深造的学生, 由于选择的专业不同, 也将面临着数学方面的不同要求。但他们都需要在职高阶段为他们的这种不同打下一个适应他们未来的基础。所以, 首先应对各个专业目前所需用到的数学知识和要在这个专业上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数学知识作一个详细的调查, 确定在职业高中阶段有哪些是必须传授的, 哪些是可以传授的。其次,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专业的不断发展完善, 出现的新的涉及数学方面的内容也应及时地进入教学内容。如社会上各种贷款方式与还款方式的组合及选择, 学生们能对它们作出理性的认识和鉴别吗?这是一些现实生活中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事情。还有一些是关系到具体的专业的, 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等差数列时, 不妨引导他们从算法的最优化说起, 如果每个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了解了本业的具体内容, 不仅增强了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 及时地让他们对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有所认识, 达到了一举两得的目的。

摘要:随着国家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 职业教育在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劳动者素质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数学, 它的教育功能要求在职业教育中有效地发挥出来。国家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为职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尤其是其中“大众数学”、“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的应用性”这三个教育理念应作为职业高中课程改革最需要注重的。

8.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简版 篇八

一、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类事物、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 他们的参与、研究热情就会产生。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创设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 使学生产生好奇,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在新课引入时, 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情景, 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例如, 在学习第十章概率时, 我在开头设计这样一个情景: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 将自己的生日写在纸上, 把纸折叠好, 相互之间不要交流, 然后说:“我不看同学们的纸片, 就知道我们班至少有两位同学的生日是同一天, 你们信吗?”此言一出, 学生都面露惊奇之色。我接着说:“如果同学们不信, 我们可以验证一下。”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兴趣盎然。请学生把各组的生日写到黑板上, 学生很快就发现有几位同学的生日相同。这一结论与学生的认识产生较大的反差,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研究的兴趣, 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教师若能结合教学实际, 创设合理的问题情景, 教学效果就会很明显。但情景的创设不应只在课的开始阶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特别是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 都可以根据情况创设合理的情景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内容贴近实际, 养成数学思维习惯

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组织生活化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 从而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 教师要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 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在数学课上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模型的现实背景, 注意从实际问题中总结数学原理, 再用数学原理去解决现实问题,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养成数学思维习惯。比如讲“导数的应用”时, 我设计这样的问题:“菊花”烟花是最壮观的烟花之一, 制造时一般是期望它达到最高点时爆裂。如果烟花距地面的高度h (m) 与时间t (s) 之间的关系式h (t) =-4.9t2+14.7t+18, 求出烟花在t=2s时的瞬时速度, 并解烟花升空后的运动状况。

通过一些鲜活的素材, 一方面缩短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 打通了生活与数学的屏障, 另一方面能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相应的发展, 树立“从掌握必要的数学概念, 到逐步养成用数学的思维习惯”。

三、突出科学探究, 提倡合作学习

新课程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 我们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 在科学探究中去体验、去学习、去感悟, 从而使学生真正领会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在探究式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或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 随时讲出自己的探究体会或好的解题思想方法。韩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所以,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和学生一起探究, 不要怕丢面子, 要容忍那些与众不同、行为“古怪”、有独创性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要有计划地提出问题, 有意识地设计错误, 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 创设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氛围。

新课程标准要求使传统的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和技术“顾问”, 真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合作学习正发挥了这一优势,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为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目标进行明确分工, 并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忙, 你追我赶, 能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 通过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 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 获得的数学概念会更清晰, 结论会更准确。

四、倡导多元评价, 激励自主发展

应试教育以总结性评价为主, 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 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若采用新课程理念下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则更为科学合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注重形成性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作一个综合的科学化的评价, 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建议可采用学生成长记录袋模式, 即把学生每天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记录在案。若结合总结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效果更佳。

9.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篇九

关键词:传统教育;新课程标准;课程理念

一、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观念

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应试教育,并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新课程标准出台后要求教师要更注重在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而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去注意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而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组时,求解方程式,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只要求学生把题目做對就可以了,并不关注学生做题的过程,而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更要去关注学生究竟采用的是哪种解题方法,是加减消元法还是代入消元法,使用代入法的同学是否掌握了加减消元法,使用加减消元法的同学是否掌握了代入消元法。总的来说就是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教师更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师们要去追求的教学目标。

二、新的课程标准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进行讲述,一节课下来腰酸背痛,板书写了好几黑板,教学效果却微乎其微。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之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起主导性作用,教师辅助教学,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的课堂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要比传统的教师起主导作用强得多。例如:抛物线y=ax2+bx+c顶点为C(1,-3)与x轴交于点A(-1,0)和点B两处,求抛物线的方程式,教师觉得最重要的是利用已知两点求出x,y的值得出最终的结果,而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如何画出这个抛物线,画出抛物线了才能够对题目进行正确的解答,所以教师就不能在课堂上只关注结果,而是要把解题的详细过程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再遇到类似题目的时候学会解题的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学习的结果,那么教学的效果比传统的教学也就理想很多。

三、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积极地对学生作出评价

在一堂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缺少不了互动的,无论是提问中还是让学生做题的过程中,互动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互动过后,教师就要对学生的表现积极地作出评价,评价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的历程和知识接收的效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所以,评价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教师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呢?首先教师不能只看到学生反馈的结果,结果往往并不能代表学生学习的一个程度,而要关注学生解答的这个过程,对过程进行针对性指导,对于学生答得不是特别好的地方,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与学生进行商讨,对于学生答得比较好的地方,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对课堂及时地作出评价,发现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不等式的性质时,大家都知道若a≥b,那么a+c≥b+c,那么教师检验学生不等式的学习效果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举例来印证是否真的掌握了这门知识,及时对学生作出评价,以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初中时期的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兴趣,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一节课下来,教师疲惫,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拿出事先准备好的PPT,根据PPT进行讲解,学生可以根据重点、难点即时叫停,教师再针对特定内容进行具体讲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并不是不再需要黑板粉笔,而是采取多媒体与黑板结合的模式,解放教师的劳动力,也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更有趣味性。

对于初中时期的学生而言,处于叛逆期,不喜欢死板的课堂氛围。那么,我们的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就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发展,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的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目标,创造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即时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评价来检测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新的课程标准理念的实施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至于如何去践行这个理念,也需要教师去慢慢研究。

参考文献:

10.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备课策略 篇十

教学备课策略, 主要指课堂教学前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 (如教案) 时所要做的工作。本文就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如何备好数学课, 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备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对于教师全面了解中学数学的基本要求, 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模块对各条“标准”的要求, 才能把握教学的尺度和关注的重点、难点, 做到详略得当, 提高教学效率, 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例如:数学课程标准对“二次函数”的要求: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 能从图像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会根据公式确定图像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 (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 , 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注意在此不要设置难题和偏题, 用公式描述二次函数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抽象、准确等特点, 感受数学方法的奇妙, 认识数学在研究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同时, 要求学生会用图像描述二次函数, 从而认识图像法在研究数学问题中的作用, 即与数学公式相比, 图像法显得直观、形象、生动, 在解决数学问题中让人一目了然。

二、备数学教材

备数学教材, 首先要通读教材, 把握课程结构。初中数学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 如《数学》第三学段 (7~9年级) “数与代数”模块旨在引导学生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 初步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 发展符号感,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增强应用意识, 提高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 要细读教材, 确定“五点”。 (1) 知识点, 即教材中数学知识的要点。 (2) 重点, 指课文中最核心、最关键、最有现实意义的部分。 (3) 难点, 指学生难以理解把握, 容易出错、容易混淆或思想难以接受的内容。比如, 新教材中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是难点。 (4) 能力点, 指课文中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时所体现的认识能力及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这也是新教材高度重视的部分。 (5) 思想点, 指课文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并能提高思想认识、升华价值观的内容。

再次, 要精读教材, 协调好“七个”关系。 (1) 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关系, 即知识目标、能力培养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结合起来。 (2) 传递知识、培养能力与陶冶情操的关系。即要以传递知识为基础, 以发展能力为重点,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3) 数学事实与数学原理的关系。教材中包含有丰富的数学事实材料和数学原理, 它们是统一的。在教学中, 做到数学原理统率数学事实材料, 数学事实材料说明数学原理, 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4)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自然科学, 在初中数学课程各个模块中都安排了一些典型的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能不断加深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5) 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既要突出重点, 也要兼顾非重点, 全面而又有重点地进行教学。 (6) 适度和非适度的关系。即教学必须有适当的难度、广度、深度和一定的高度, 做到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实”,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7) 教法和学法的关系。教师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会学”“想学”, 会思考, 会做人。

教师在备数学教材时, 既要钻研教材, 更要超越教材, 灵活运用, 随时关注生活, 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 并及时整理, 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只有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 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 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三、备学生

备学生就是以学生为本, 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学生的需要、经验、爱好出发,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在备课时不妨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1) 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支撑新知识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还缺乏哪些知识和经验? (2) 学生有什么数学学习的“需要”?这些需要与知识之间有何联系?如何在教学中强化它们? (3) 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识学习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4) 学生有哪些数学兴趣、爱好亟待激发, 以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动机? (5) 学生对哪些数学知识能够自己学会?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 (6) 学生具有了哪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7) 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

总之, 在新课程备课过程中, 真正做到在备课的每一个环节考虑学生的发展, 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 构建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 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四、备数学课程资源

数学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数学课程目标实现的所有因素与条件的总和, 包括数学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数学课程目标,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在备课过程中, 要认真准备、广泛利用一下数学课程资源。

1. 媒体信息

媒体信息主要来源于电视、互联网、报纸、图书馆等方面。媒体信息具有直观、快捷、丰富、生动等特点, 易于收集和整理, 是数学教学中比较活跃的因素, 广泛收集和利用数学媒体信息资源, 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2. 生活信息

重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 重视与技术、社会的联系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数学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强化实践意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如展现细胞分裂的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幂的概念等。

3. 人力资源

第一, 教师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要素, 教师在注意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 还要充分挖掘同事、备课组、教研组的人力资源, 智慧共享, 提高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 做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与合作者。

第二, 学生在人力资源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应该成为数学课程资源的主体和数学学习的主人。在信息社会的今天, 学生往往和教师拥有相同的信息源, 教师应该把过去单向封闭的备课和学生孤立的预习变成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引导和组织学生借助现代网络等现代媒体参与备课,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 为自身的学习与探索性活动服务。

五、备数学教学方法

备方法是数学备课的重要环节, 主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并使之整合为有效的教学。

1. 备方法要从教学实际出发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选择和使用, 都应该建立在深入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 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有利于数学思维的激活, 有利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建构。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和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能力水平等, 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 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2. 备方法要注意学习方法

新课程重视对数学问题的探究,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要以教学方法的转变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探究分析,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备课时我们应该努力做到: (1) 学生能自己学会的, 相信学生———引导学生学; (2) 新旧知识有直接联系的, 迁移类比———诱导学生学; (3) 学生难以理解或不易接受的, 探究分析———指导学生学; (4) 学生独立学习困难的, 小组合作———互相帮助学。

备课时, 教师要重视数学自身的特点与内容, 认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内涵、价值取向和基本模式。根据其特性和具体的数学学习任务, 吸收其合理成分, 正确选择, 合理搭配, 整合多种学习方式, 为学生提供最有效的学习活动过程。

3. 备方法要灵活开放

课堂有许多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 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 恰当地采用讲授、实践、讨论等方法, 做到兼容并蓄, 取长补短。同时, 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 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使师生积极互动, 发挥出创造性来。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在新课程背景下, 我们只有充分把握课程标准, 精研教材内容, 结合学生实际, 贴近社会生活, 合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摘要:本文就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数学备课, 从备课程标准、教材、学生、课程资源及教学方法五个方面予以论述。

关键词:备课策略,课程标准,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文哲.关于教学设计的若干问题思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2018年春幼师类语文月考试题卷下一篇:电力营销基本业务与技能考试重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