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活作文教案(共9篇)
1.感悟生活作文教案 篇一
《多收了三五斗》自主感悟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
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精妙传神的语言。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丰收成灾”的情景和社会根源,认识农民丰收贱价粜米的情景、街头购物的情景和船头议论自己出路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运用课文通过对话反映人物生活的方法写作,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课文准确凝练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课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1分钟)
1、同学们,粮食大丰收了,你们家父母应该很高兴。可是旧中国农民粮食丰收了,却一点都乐不起来,反而愁眉苦脸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看看丰收成灾的情景,看看旧社会农民的生活情景。
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
1)、对应生活学习生字生词,理解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丰收成灾”的情景和社会根源,认识农民丰收贱价粜米的情景、街头购物的情景和船头议论自己出路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2分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2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换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
3、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准备交流。
4、探究问题:旧社会农民为什么会丰收成灾呢?现在农民为什么不会丰收成灾?,进一步感悟生活,品味生活,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生自读课文、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材料附后)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不要不放心学生。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30分钟)
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指定段落,并点评指导。
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
1)、多媒体显示下列生字,指名学生读准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
河埠bù
船舷xián 短髭zī 写意xiâ
粜米tiào 褡裢dālian 斛子hú
呷xiā
2)、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让学生对照解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配合动作表情说说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
(1)占卜:原指算卦一类的迷信活动。这里是探问。
(2)作梗:从中阻挠,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3)兆头:预兆。
(4)廒间:粮仓。
(5)沽:原指买酒。这里是买。
(6)写意:浙江方言。舒服,开心。
(7)呷:小口喝。
(8)横七竖八:多而杂乱,不整齐。
(9)无可奈何:没有办法,不知该怎么办。
(10)鄙夷不屑:轻视,看不起,认为不值得(看或提及)。这里指及其看不起,认为不值得理睬。
3共同感悟生活,解决“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的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感悟,老师追问,促进学生感悟生活。学生发言和老师追问略。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内容要点)
课文反映旧社会农村粮食丰收,农民却得不到收益的情景,反映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给农村带来的灾害,给农民带来的灾难,反映农民没有购买力,反映市场的冷落,反映农民的走投无路,反映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反映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课文具体反映农民到万盛米行粜米的情景,反映农民到市场购物的情景,反映农民船头议论出路的情景。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追问:粜米、购物和议论时农民的心情,你们能理解吗?假设你是那时的农民,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大家发言,共同探究,共同品味。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
4、共同探究自读问题:旧社会农民为什么会丰收成灾呢?现在农民为什么不会丰收成灾?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
旧社会农民丰收成灾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洋米、洋面的大量倾销,逼迫农民非及早粜米不可;二是遍布各地的“局子”,使得农民没有选择的余地;三是要向田主交纳地租;四是投机商“同行公议”,互相勾结竞相压价。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旧社会农民虽然丰收却不能增收的。现在这些原因早就没有了,不仅没有“地租”,而且实行“粮补”等各种惠农政策,确保农民能够增产增收。追问:这篇文章不仅对现在,而且对将来都有什么警戒作用?实行“粮补”等惠农政策能解决根本问题吗?如何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略)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2分钟)
1、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课文通过对话反映人物生活的方法写作,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2、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课文准确凝练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二、自学指导,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让学生自学起来任务明确。(2分钟)
1、探究问题:课文是怎样反映生活的?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点对点迁移运用,学习课文借助景物描写反映人物生活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下列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1)、三四顶旧毡帽从石阶下升起来,旧毡帽下面是表现着希望的酱赤的脸。
2)、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一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
3)、希望的肥皂泡,一会儿又迸裂了三四个。
三、学生自学、自主感悟生活,解决“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问题,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自读、感悟、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师生准备交流。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交流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30分钟)
1、共同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发动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进行交流。学生发言,老师追问,思想交锋
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
1)、通过人物对话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丰收成灾牵涉的问题很多,人物很多,很难反映清楚。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反映了人物的活动和心理,反映了悲惨命运,反映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愤恨。只有通过对话才能把粜米时的复杂情景反映清楚,旧毡帽朋友的感情因米价而急剧变化,由“希望”到“愤激”再到“哀求”、“失望”,而米行先生的语气也随之变化,由“冷淡”到“厌烦”再到“鄙视”、“威吓”,并借对话内容反映了贱价粜米的原因和社会背景等;再如只有通过对话才能把船头议论的纷乱情景反映出来: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在一起喝酒、叫喊、谩骂。这样杂乱的情景不是对话怎么交代头绪呢?对话能容纳很多的内容。
2)、运用对照手法反映农民的悲惨生活情景。一是米行先生的态度和农民的心情对照,把农民的朴实善良、米行先生的骄横霸气反映的活灵活现;二是粜米前后农民情绪的对照,把农民的喜和忧,希望和失望表现得异常鲜明。
2、品味语言,学习理解课文准确凝练的语言。品味语言的方法是把语言反映的生活情景想象再现出来进行感悟和玩味,并说说语言反映生活的巧妙之处。这种方法和理解字词、课文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
重点品味下面几句话的含义:
1)、三四顶旧毡帽从石阶下升起来,旧毡帽下面是表现着希望的酱赤的脸。
(追问:旧毡帽从石阶下升起来是怎么回事?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说明农民走在石阶上步子有力,满怀希望的样子。)
2)、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一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
(追问:为什么像赛龙船一样?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说明农民们满怀希望,满怀丰收的喜悦和急切粜米的心情,也更衬托出占卜命运后的失望之深。)
3)、希望的肥皂泡,一会儿又迸裂了三四个。
(追问:肥皂泡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肥皂泡最重要的特点是刚刚出现就破裂,这个比喻形象地反映了农民的希望美丽而又短暂。)
3、点对点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这篇课文通过对话反映人物生活的方法是很有学习的价值。同学们写作不会描写对话,一般叙述多,使文章成了“哑文”。其实对话能给人真实亲切的感觉,能免去许多不必要的交代,使文章内容更加真实感人,更加丰富充实。对话容量很大,可以容纳很多内容,便于反映复杂的场景,容易理清文章头绪。许多同学认为对话难写,其实不是这样,只要把人物在某个情景中能够说的话、可能说的话、必须说的话写出来就行。像本文旧毡帽朋友的说话就是这样,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话,也不是什么离奇古怪的话,只是贱价粜米时应该说的话,是他们心灵的反映,是他们内心想说的话。写人物不可不写对话,因为人都要说话的。没有不说话的人。因此,这次我们就点对点迁移运用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生活的方法来写作一篇文章,反映某一个生活情景。场景自定,题目自拟。如修路、买房、购车等。一定要有真实的情景作基础,不能凭空想象。凭空想象写不好。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完成点对点迁移运用作文。
3、课后自由阅读叶圣陶作品一篇,做好笔记,准备交流。
附(让学生看看,不必讲解):
1.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1923—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1930年中转到开明书
店当编辑。抗日战争期间举家内迁,曾在乐山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1946后返回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2、背景介绍。
30年代初,洋米洋面充斥中国市场,米价大幅度下跌,使广大产米区失去了销纳的场所,农村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之下,已经濒于破产。当时上海人一般吃的是安南米、暹逻米以及美国面粉和澳洲面粉。正如当时有的评论文章所指出的,连年灾荒,农村中“十室九空”“哀鸿遍野”;同时,“洋米输入„„其富人仍然可以谷食饶足,廪囷不空,口腹不饥”。1932年邀天之幸,各地粮食丰收,可是粮价太贱,农民的贫困反而愈加深重,“放下禾镰,没有饭吃,成为农村之普遍现象”。甚至,“有许多田地因为粮价太残简直没有人去收获,恐怕收起了反而赔累”。《多收了三五斗》反映的正是当时的社会现象。
2.感悟生活作文教案 篇二
一、联系生活, 激发兴趣
作文是需要激情的, 这里的激情就是一种写作的冲动。它是兴趣、信心、期望等的整合。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 不断要求上进, 想把自己的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 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 感情和词语。”可见,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
千百年的农村文化, 农家风情, 有其独特的风格, 富有强劲的生命力。如婚俗寿礼, 建屋立柱、乔迁庆贺等农家庆贺节日, 他们有自己的方式:杀鸡宰鸭、捕鱼捞虾, 走乡邻、访亲友, 喝上两盅, 常常乐得开怀大笑。农家的节日, 不仅有“五一”节、国庆节、元旦和春节, 还有更具农村特色的清明节祭祖、插柳枝, 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元宵闹花灯、还有包饺子、接财神、贴春联等等。在不同的时节, 农民用的是不同的庆贺方法。习作前帮助学生弄清其来历, 使学生了解民俗、感受民俗、热爱家乡, 热爱生活、热爱习作。
二、走进生活, 挖掘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农村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生活, 认识生活的优越条件。农村孩子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青青的田野, 浩瀚的大海……这些美好的事物, 丰富了孩子们对美的感受。山上采野花, 田间烤红薯, 树荫下摘花生, 喂鸡养鸭……无穷的趣事, 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大自然亲近, 使他们增长了见识, 充实了生活, 这些都是城里孩子无法相比的。为发挥农村孩子的这些优势, 我恰当地把学生作文的目光引向广阔的空间。引导他们学会观察事物, 感受生活, 例如:教学“介绍熟悉的景物”我请家长配合带孩子到家乡的海边游玩, 孩子有了亲身体验, 写起作文就轻松多了。农村的一草一木, 一沙一石都可成为习作对象, 有位老师的作文教学别出心裁, 以石头为话题, 很自然地和学生聊了起来。在农村石头对小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 学生自然有话可说。石头都会说话, 更何况是朝气蓬勃的学生?
三、巧架桥梁, 抒写生活
学生掌握了大量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 并不等同于就能写出生动感人的好文章了。要把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为抽象的语言文字, 绝非易事。生活仅仅是写作的一个入口, “只谈生活, 不谈技巧”的作文常常词不达意。如何让学生用习作来表现生活, 任重而道远, 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巨大的努力。我在教学中试着从以下几方面架起生活与作文之间的桥梁。
1.拓展教材联系生活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 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我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外出打工, 孩子们常常会思念自己的父母。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时, 我引导学生回忆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同学们踊跃发言, 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 转眼间一年的重阳节又到了, 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记得妈妈要去广东的前一天夜晚, 我总跟在身旁, 她出去我跟着, 她睡觉我伴着, 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 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 我早早地起床了, 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 我连头也没梳, 散着发就在后面追……”这样的描写最感人, 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2.抓住生活畅所欲言
只要留心生活, 学生都可能看到或听到许多形形色色的事情, 这些事情或令人振奋, 或令人沉思, 或令人不解, 或令人捧腹。引导学生随时随地留意并记下这些事情。, 就等于为他们开辟了极好的作文“题材库”, 也诱发他们对身边偶发事件的关注, 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学生柳燕婷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看到路边的老树长出新绿, 由此联想到生命力的顽强。于是, 她写下了《小芽的启示》一文, 由于角度小、题材真, 表达了孩子的真实体验过程, 在县小学生生命教育征文比赛中获一等奖。
3.阅读积累笔下生花
叶老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云:“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多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 是学生汲取人类思想精华, 提高思想认识的有效途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虽然农村小学条件有限, 图书室不健全, 但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料进行阅读。学校可充分发动教师、同学捐书, 开展人人每月捐献一本书的活动, 充实班级图书角, 这样, 就能保证农村孩子的阅读量, 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如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或摘抄一些优美的词句段篇, 或写读后感, 以求读后总有收获。当学生真正把读书当成如同吃饭一样寻常, 作为生活中的一件平常随意之事, 那么读书的机会自然也就多了, 日积月累, 积少成多, 定会拥有广博的知识。作文思路开阔, 下笔自然有神。
总之, 生活是作文之源。农村小学教师只要抓住了农村的优势, 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 让孩子们的作文走进生活, 让丰富的生活充实孩子们的作文, 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目标也将日渐达成。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语文教师要对学生加强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学会架起生活与作文之间的桥梁, 让孩子们的作文走进生活, 让丰富的生活充实孩子们的作文。
3.感悟生活与作文写作 篇三
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本人深切地体会到初中阶段的作文训练重在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即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广袤的生活沃土中,用极大的热情、敏锐的目光、深刻的体悟去感受,去发现,去选择,从而展现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提高语文素养。
一、关于“感悟”的概念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样说,“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是极其私人化的东西,是需要真情的投入,需要灵感的激发。
真情、灵感从何而来?重在一个字——“悟”。“悟”是什么?我很赞同一位特级教师精辟的阐释:他说“悟”字乃“心”与“吾”的合成。即:“思之吾”与“吾之思”也。由此看来,非思考不能有悟,无个性不能算悟;悟乃是思考与独创的统一。这与叶圣陶先生所提倡导的“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是一致的。
然而,“悟”的前提是“感”,没有一定量的信息被感知是不可能产生“悟”的。写作中,没有亲身的“体验”,切身的“感受”,“生活”只不过是一个存在着、发展着的客观实体,只有在这个“客体”之中融入主体的深切感受,使它跃动着作者的血液、脉搏和灵魂,才能从普通中写出特殊,从平凡中写出伟大,从别人习以为常的人和事物中写出别人没有看到的闪光点。
二、关于“感悟”的训练方式
培养和提高感悟能力的着眼点在于开发思维。刘心武曾对文学青年说“倘若仅仅有生活,而不对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形成对生活的某一方面的独到的深刻的见解,那么,写出的作品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深度。”刘心武说的思考就是思维,见解就是感悟。的确,写作时有思想认识就有话可说;缺乏思想认识,就无话可话;思想认识模糊、浅薄、空虚就会表达不清、平庸、华而不实。
开发思维,提高感悟能力的训练方式大致有:
1、观察与采风
“若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写作实践表明: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往往就能捕捉住平日不经意的小事,挖掘出写作的素材。
八月,教室的窗外飘来阵阵幽香。桂花开了!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很抒情的题目“又闻桂花香”,然后“怂恿”学生走近桂花树,去瞧瞧、闻闻,然后写写。第二天,我便读到了学生们融入自己独特感悟的文字:“风拂过,叶摇摇曳曳,不一会儿,花坛中就铺满了一层金黄。轻轻捡起一片,放在口袋中,香味就这样一直陪伴着我。突然想起了我的最爱——外婆泡的桂花茶,也是这个味……”
观察感知活动中主体的心理运作是有规可循的。眼前虽然都是校园桂花,但是观察者关于桂花的经验是各不相同的,所以笔下的桂花描述便异彩纷呈。然目前有不少教师认为学生的观察力是“不学而能”、“不教自得”的(他们有“五官”,因而观察力的养成无须刻意培养),殊不知,成功的作文得益于认真的观察,深刻的感悟需要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只有这样,才可能触景生情,豁然开朗。教学中深入探究学生作文的心理轨迹,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有效地提高观察的穿透力。
此外,还可联系新闻,让学生在每节语文课前开展3分钟讲报活动(不仅讲内容,还要谈自己的看法、评价),这样不仅把广阔的生活空间、缤纷的生活现象浓缩到课堂,让同学觉得“生活每天都是新的”,而且能培养讲报同学关心生活、热爱生活的品质。实践证明,当观察感悟的对象一旦纳入“社会新闻”参照系统,其感悟活动便进入兴奋状态,让写作者获得观察感悟的高视点。
2、联想与想象
有些学生提起作文常感到“无话可说”,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善于调动和检索已有的生活素材,即不善于联想。联想和想象能让学生发掘湮没在记忆宝库中的材料,将分散的零星的材料组成一体,从看似互不相关的事物中发现内在的联系,变“思维空白”为茅塞顿开,找到自己值得写的材料。因此,我们要注重利用“想象作文”,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充满人文气息的文质兼美的佳作、名篇,就地取材从课文中找写作点,进行想象、联想训练,进行再创造训练,学生写作的内容就更广泛,也更可操作。如:学了《阿长与(山海经)》,让学生想象阿长告假回家四五天中去买“三海经”的片段;学了高尔基的《海燕》,让学生想象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的想法及与海鸥、海鸭等海鸟的对话;学了杨绛的《老王》,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改写老五给杨绛一家送鸡蛋和香油的片段……这样的作文训练虽不是学生的亲身经历,但让学生感到更有趣,同时将各自的阅读感悟用具体化、形象化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有时也可给出论点,让学生广开思路,进行扩散思维,来一次“浮想联翩”。如围绕“勤奋使人成才”,学生们会从读书积累、影视启迪中多角度、多侧面的搜寻、联想,会想起“京剧大师盖叫天,在床头贴‘睁眼即起’的纸条,坚持早起练功;想起“宋代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时,曾用圆木做‘警枕’,警惕自己从不贪睡”;想起“一代画马宗师徐悲鸿,在塞外马场仔细观察三年,画出马的各种姿态草图上千幅”;想起“数学家陈景润研究世界难题哥德巴赫猜想,草稿纸装了六麻袋”……这样,写作的材料就滚滚而来,领悟的火花不断闪现。
3、分析与综合
分析和综合是两个独立的能力,但是这两种能力在思维过程中又是密切配合的。没有对生活现象、写作素材进行缜密的分析,就很难有深刻、独到的感悟。同样没有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感悟也是零碎的,肤浅的。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提供材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从而深化认识,优化立意的训练方式。如对《滥竽充数》这一则材料,绝大部分学生只囿于南郭的角度,形成定势——不要不懂装懂。其实,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到不同的感悟:如从齐宣王的角度,反对官僚主义;从齐王的角度,引进竞争机制,杜绝滥竽充数;从299位乐师的角度,反对明哲保身;也可以纵向认识,由结果推及原因(南郭始终不会吹竽,原因在于不肯学),由偶然推及必然(投机者未必长取巧);由现实推及未来(只有真实才实的人,才能立足社会)。还可以逆向认识,如转否定为肯定,反弹琵琶,赞赏南郭先生的“逃”是有自知之明,尚存廉耻之心的表现。
4、鉴赏与评价
优秀作品的阅读,有利于学生写作的训练,文本的点拨与启示有利于触发学生头脑中各种“潜意识”的苏醒。在写作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结合优秀范文的讲解,在文本欣赏与评价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感悟水平。
在具体的训练中可以让学生仿写范文的思路、意境、写作手法等。如,老舍在《烈日暴雨下的祥子》中把“热”写得逼真形象,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以“冷”为题,让学生写一段话具体描写冬天天气的寒冷。又如学完《背影》,可让学生也回家仔细留意爸爸、妈妈的背影,然后把看到的,感受到的写出来……
这种借鉴作家的言语体验成果,进行再体验的写作我称之为“二度”体验。这是极其有效和重要的写作训练。因为借鉴模仿可以促进学生感悟的广度和深度,可以提高学生生活体验言语化的能力。
5、积累与整理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写作中的“感悟”并不是奥秘无穷的东西,它其实是人脑在高度亢奋情况下信息纷呈并相互沟通所造成的那种最佳的“思维态势”。感悟的“突如其来”,看似偶然,实际上却有其必然性和规律性,那就是平日诸多“信息”的贮存、情感专一的思索,到了某种特定的情境下,如外界一个新“信息”的强烈刺激,一下子被“惊醒”过来。由此可见,感悟是建立在丰厚积累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积累,积累生活,积累感情,积累认识,积累知识,积累语言等等。
为了让学生头脑中存储更多的信息,积累更多的生活素材,为写作感悟的“突发”创造条件,我们可以建议学生坚持写日记随笔。写作是生命的律动。日记、随笔给予了学生最大的自由,放飞了他们灵动的思想,他们能自主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人生的认识,获得了写作的快乐,也写出了“独立特行”。
三、关于“感悟”的注意问题
l、从片段写起——感悟有个过程
学生对生活、对阅读的感悟总是由一个由浅到深、由少到多、由幼稚到成熟的提升过程,所以我们不要苛求学生一开始就长篇大论,可以有意识地选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巧妙创设写作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段落写作练习。“一段是一篇的具体而微。能够写好一段,一定能够写好一篇。”
2、作文与做人——感悟有个关键
作文是思想的结晶。写作者的思想认识水平对于文章具有鲜明的“烛照”作用,卓异的“识见”与深邃的“眼力”是提升感悟能力的关键。我们要指导学生用“望远镜”和“显微镜"去观察生活,“烛照”事物,这样才能幡然醒悟,高瞻远瞩,洞察显微。同时,由于初中生的年龄阅历、心理特点等原因,可能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不足,甚至偏激,因此,在放手让学生自由感悟、独立写作的同时,教师更要适时地引导。
3、真实与虚构——感悟有些困惑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产物,我们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但如何看待“真实”,有没有完全的真实?我们知道,表达真情实感并不是原始情感的实录,“真”也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内心感受的原版记录。因为人不同于“禽兽”之处就在于人对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的掩饰与对自己的“社会性”包装。由此可见,完全真实的“自我”和绝对的“真实”是不存在的。我们做不到让学生去掉“包装”,不加任何掩饰地展示灵魂深处的完全本真的自我。我们只能在作文中训练学生的“自由意志”(即思考)。同时,在以写实为主的作文训练前提下,我们不鼓励学生写虚构作文。
4.作文应该学会感受生活、感悟生活 篇四
北京市顺义区木林中学
王再栋
作文应学会感受生活、感悟生活
每到写作文的时候,总有些同学抱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物可议,无感可发,无情可抒,头脑里混沌一片。在老师的压力下,只好勉强拿起笔来,搜肠刮肚,东拼西凑,最后成文多半是些空话、套话,不但别人读了索然无味,就连自己读来也觉得意兴全无。
然而,谁不希望自己写起文章来文思泉涌、一挥而就?谁又愿意老是咬着笔杆“挤牙膏”?毋庸讳言,学生们对写作文是深感恐惧的,一提起,便你也唉声,我也叹气,为什么?是生活过于贫乏单调,经历过于直线化,而使他们没有任何值得写的东西吗?不是。那么,解决这个问题比较便捷的途径在哪里呢?我觉得,学会去感受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去寻找素材,是一条提高写作能力的好方法。
我们的生活,是浩渺广阔,人生世相,光怪陆离,美丑善恶并存,悲喜哀乐共生。生活本是五色草,本是七色花,只要真正去感受、去感悟,就能发现一花一草,一狗一猫,一片云,一颗星„„到处都是可写之物,万物都能成文。那如何去感受、感悟生活呢?
首先,学会发现、感受。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还有人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如果时时留心,处处在意,我们的视觉自然会日渐敏锐,我们的眼睛就会成为能发现美的眼睛。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对周围的一切就会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所以总是听到有人埋怨生活平淡、枯燥、无聊,甚至说什么活得累,活得烦。这种感觉导致思想与感情的浅薄与匮乏,造成思维的枯竭。1 其实不然,就在我们认为几乎“无事”的生活中,也是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独到的精思妙论。要知道,世界上并不是人人都写不出好文章,能写出好文章的人,都是能深入发掘生活之理的有心人。生活既能给予他们以妙思哲喻,当然也能给予我们以妙思哲喻,不过,我们首先要是一个有心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像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一样,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你该留心路边的小草何时吐出了新芽,池塘的水面何时初结了冰皮,杨柳飘絮更换姿容到底是在哪几天,你该留心你同学的眉头何时蹙了起来,嘴角是否含有笑意,兴奋和悲伤时的语调、表情到底有什么不同,不同服饰的人流露出来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男女老少对同一件事所做出的反应有什么不同„„当你留意了,你的视觉会越来越敏锐,你将越来越能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可以说,只要有意识地去观察去发掘,就取得了大千世界与自我内心的融会贯通的真经,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物一景,就成了写作的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发现美的眼睛去感受生活,生活就会成为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
其次,学会感悟。我们还应该及时定格生活中触动我们心灵的瞬间感受。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不会糊里糊涂地度过,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思想活动,都有情感生灭。或是旧思旧情的重温与延续,或是新情新思的萌生与发展,它们有时间长短之别,也有程度大小之分。但是,我们总是容易追寻、捕捉到那些长的在的,却往往忽略短的小的,它们往往如轻风拂面难留痕迹。我们都是小人物,生活中多是些短小的瞬间感受,因此,如果不能及时把这些思想与感情定格下来,它们就会一一成为历史陈迹,越来越飘渺,越来越虚空,以至于踪影全无。及时定格这些瞬间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则将形成丰厚的文章题材,为写作打下良 2 好基础。
有了这些情感积累,我们还要养成写随笔的习惯,这样才可以把平日所思所想及时记录下来。得了好成绩,心情愉快;受了批评,心情郁闷;与同学作了倾心长谈,和老师有了教与学的默契,有人“哐”地一声关门引起了你的不快,有人哈哈大笑让你感到莫名其妙,诸如此类,都可以写进随笔,一方面是在练笔,更主要的是为真正写作做了思想感情的充分准备。二要养成写札记的习惯。当我们读书时,我们不要只瞧热闹。常言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既在读书,就一定要拿着笔,发现有好的段落,就一定要抄下来,并且作一番思考,看它到底好在哪里,把所领悟的写进札记。一旦书中文字触发了你的思想感情,也要马上记录下来。这将是一个中学生迅速提高作文能力的最佳途径。当我们养成了读书札记的习惯时,我们就会发现写作原来是十分轻松愉快的事情。
如果我们学会了感悟生活,养成了及时捕捉思想感情的习惯,就能使许多东西定格在纸上,我们在写作时就不会感到脑子一片空白,无事可写,无情可抒。长此以往,写作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第三,掌握上面所说,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能够做到的。但若想让生活活脱脱地用文字的形式蹦跳出来,使笔下生辉,还必须将思维向纵深发展一下。
应该说,思想感情是一篇作文立意高下的保证。如果作文思想深刻,情感充沛,则作文是丰厚的,有力的;反之则是单薄的,肤浅的。不少学生已经能够感受生活、感悟生活了,但还是常常苦于自己的作文缺管深度,缺乏感染力,原因就在于往往就事论事,就景写景,不曾深入思考,未能挖掘出事物深刻的内涵。
怎样才算深入思考?
一、就是在生活中要多问几个“什么”。3 生活的哲理,对普通人而言,决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往往会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如同进山寻宝,却不知宝在何处,只好叹道“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倘多问几个“为什么”,则往往能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使事物蕴含的思想和哲理渐渐显露。
二、要注意把握事物的深层意义,遇事要思考得有深度。社会现象,自然生态,大都蕴含着一定哲理,可昭示一种思想。当看到流水,我们就应该想到“时间之一去不复返”,想到“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看到落花,应该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树根,应该想到“不求闻达,只求默默奉献”的精神;看到孩童嬉闹,就想到“天真与可爱”;看到一字之差造成了巨大损失,就想到“小处不可轻视” „„把社会现象、自然生态的特点与人生状态加以对比,往往能找到其间的相似点,并进而总结出一定的哲理。
第四、接受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人生阅历和思想感情。学生们每天忙于数理化英语,试题多得做不完,单词多得背不完;每天是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没有“丰富曲折”的经历,生活十分单调枯燥,很难碰上惊心动魄的事情,很难遇到觉得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很难产生独到的思想观点。直接人生经验虽多,但有价值的不多,即使有价值也不一定真的记在了心里,所以在写作中不能左右逢源,运用自如。那么,大量阅读报刊杂志书籍,从中汲取营养,用以丰富阅历和思想感情,就成了有效的方法。
书中有着数不清的故事,有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各种观点,各种哲理,各种人生感悟,使读者能从中大获益处:没有经过的可从书中经过,没有见过的可从书中见到,没有体验过的可从书中体验,世上沧桑人生百态尽收眼底,天下诸人等全上心头。每读一部书,就多了一个人的生活经验。因此说,多读书、认真 4 读书是接受间接人生经验比较有效的方法,以写作文而论,它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的写作素材。
5.感悟生活高考作文 篇五
我生活于一个小镇,无乡林古道,小桥流水,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无繁华都市,明星点缀,灯火灿然的夜色。无大海浩瀚,波澜壮阔,一望无垠的壮景。有的只是生活乏味的消磨。曾有一个朋友对我说“生活如一本散文集,不懂的人觉其乏味,懂的人说其隽永。”我觉极是,继而去感悟生活。
在屋中蹀躞,无尽寂寞袭来,想起学校琐事,更是不甚烦忧。生活还没开始感悟亦觉其无趣,于是决定第二天去寻找生活的真谛。
晨光微熹,踏入公园,欲在这难得的幽静中寻其真谛。蜿蜒小径,幽长清新,树影中湖光掩映,水波潋滟,极其旖旎,眉宇之间忧烦尽去。沐浴阳光,享受秋风袭衣的飘然,展望湛蓝的天空,感受自然的灵动和谐。时光如流水飞驶,夕阳夕下,无际的微波,映着日落,说不出的骀荡,这等空灵缱绻之景即使有任何郁闷也皆散去。紫夜到来,我仍踯躅街头,感悟今天此行,突望天空繁星,顿悟,天上星光,街上灯光,乃与我的心灵之光无声相映,生活真谛便在其中。
次日,我在家中畅想,觉生活有景可悟其真谛,无景觉其烦忧,是否景乃其关键。突亿起公园之行,其景并不是极没,再看窗外,小镇人们各有其所忙,也可感悟其中,不也是一幅生活之美的图画吗?哦,原来生活在其心态,你怎么看待,便可得什么回报。只要放下自私,欲望,狭隘,持宽容之心,用爱去感受,用情去感化,生活就在其中。
6.生活感悟高二作文 篇六
有人说:“生活是平白无味的。”可有人说“生活是彩色艳丽的。”生活是凄凉的,生活又是充实饱满的。
我,是一个盲人。清晨,独自一人走进地下铁。只听见的孤独的脚步声在这寂寞的空气中回荡......这就是生活?不!我,是花儿。清晨得到了露水的滋润;风儿替我擦干唇边的露水,牵着这我一赶做操;中午,有太阳公公温暖着我,抚摸着我,亲吻着我......这就是生活?也不!
生活令人琢磨不清,生活像似五味瓶,酸、甜、苦、辣,样样皆有。
我,就是一个无愁无虚的小男孩儿。清晨还要懒床。早晨,马马虎虎地吃一顿,就背上书包,踏上小跳步哼起小调,一路走,一路玩儿。上课,老师讲老师的,我睡我的大头觉,尽管老师讲得再怎样津津有味,我似乎不被不点儿吸引。放了学,还不老实。要爬树偷鸟蛋,下河塘游泳,偷荷藕。作业应付了事尽情地感受生活,又挨老师骂,又挨家长打。小小年纪就叫活着没意思......
这就是生活?我有些迷惑不解......
7.感悟生活,乐于写作 篇七
一、学会感知生活, 积累快乐的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事实上, 在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 但是人的思想所接触过的一切文明财富会在心灵中———首先在情感, 内心感受中———留下痕迹。”正如颜色是富有感情的一样, 文字也是富有感情的, 作文的情感表现来源于对文字本身感情色彩的掌握。而这样一种情感的流露又是学生对生活体验、观察所得来的结果, 只有用情感去感受生活, 感受周边的人和事才能培养出对文字的感情, 对作文的感情。写作能力低的根本原因, 在于“无话可说”, 也就是没有材料, 没有内容, 没有激情。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将文章写好, 一定要言之有物, 要靠平时对知识、对生活的积累。有了这个物质基础, 学生作文就能思之有据, 言之有物, 写之有序。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离开了生活源头, 写作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生活是丰富而多彩的, 年轻的心, 最容易被打动。身边的生活是第一手资料, 教师应教会学生:目光要更多投入生活, 用心灵与自然交流, 用心灵感受生活, 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其次网络、电视、报刊等各种资料, 是作文必不可少的材料来源。运用了最新的材料, 作文才具有最高的价值。教师可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 引导学生通过看展览等形式拓展视野;让学生读报、剪报, 留心社会, 观察生活, 积累知识和素材, 使学生真正写出自己的东西, 真正做到“我口话我思, 我手写我心”。
二、注重作文文采的表现
一段优美的文字本身就是一曲好听的钢琴曲, 能给人带来愉悦的体验。优秀的作文一定是具有精彩文笔的, 不仅能给阅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也是写作者本身快乐体验。对于中学生文采的训练, 是让学生尽可能广泛的多读、多听, 多接触精彩的文章, 强化他们对优秀作文的理解, 除此之外, 更应该在平时培养多写作的习惯, 一有感慨就写, 一有冲动就动笔, 彰显文字的魅力。
三、在作文文体和内容上创新
单一的文体和内容, 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单向性, 习惯于一个方面思维, 不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 并且往往成为定式, 严重影响了创造性思维。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突破记叙、议论等常见文体的限制, 采用特殊的应用文格式, 本身就是一种创新。除了书信、日记、启事、新闻等常见应用文之外, 高考作文中还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应用文格式, 如辩论稿、访谈录、独幕剧等。
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作为教育工作着的我们, 要尽量帮助学生丢掉“烦”捡回“乐”, 使学生乐于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感悟生活, 从而乐于写作, 自由畅快地表达情感, 达到真正的创新。
摘要: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 而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面临着效果差, 效率低的困境。本文旨在探索一种新的作文教学形式, 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感悟, 在课堂上不拘泥于作文的形式和内容, 让学生的情感自由表达。
8.《生活需要诗意》小作文批阅感悟 篇八
为了巩固课堂上的认知并通过实践来检验相关理论,课后笔者让同学们进行了300字左右的小作文训练。具体要求为:请运用事实论据或事理论据论证“生活需要诗意”。批阅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有不少同学心中有纲,在界定清楚“是什么”后成功地论证了“为什么”。例如——
陈嘉湧同学《生活需要诗意》 :
人生如一座桥梁,重要的不是开头和结果,而是过程。我们生而一无所有,死亦一无所有,降临在这个世上,不过是为了享受生活的过程,体味生活过程中的诗意。
诗意是什么呢?私以为诗意不在于改变世界的壮举、臻于高峰的境界,而在于遵循本心,过你所想要的,也许普通,也许简朴,但贴近精神、抚慰心灵的生活。然而,在这样一个时间齿轮疯转的世界里,实用主义已成了人们的准则。劳动只是一种手段,一种索取物质的手段,难见热情高涨的劳动号子响起了;阅读成了一种目的,一种邀取“声名”的目的,鲜见为诗着魔为文癫狂的读书人了。诗意悄然消逝,只剩下“努力”、“拼搏”、“坚持”这些“励志名词”催促着我们再三加快步伐,成就功名。
试问,一个人的生活如若只剩下手段与目的,他失去的是否就是生活的全部呢?
没有诗意的生活,我不想要。
没有灵魂的动物,我不想做。
许呈旭同学《生活需要诗意》 :
诗意是什么?诗意是在冷冽的冬日去找寻巴乌斯托夫斯基笔下“全俄国最好看的霜”;是在微醺的睡意中像福楼拜一样瞻仰“晨曦之降”;是像梭罗那般在雪后的瓦尔登湖畔留下轻快而自足的印迹……诗意,在人类对自然充满神性且痴情的仰望中蓬勃生长。
但这份深情如今已被物欲所染指了。
“月球大使馆”的创始人丹尼斯·霍普利用法律漏洞销售“月球地皮”,而急于“收回主权”的法律派则气急败坏又无可奈何。双方都自恃有权把月球划归为可支配资源,在我看来,这本身就是一桩因拜物主义、功利主义和瓜分意识而起的对月球的“精神犯罪”。在“清樽素月,长愿相随”的诗意被持有“月权证”的人们“合法”扼杀之后,人们定会惊愕地发现,自己非但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利益,反而在周遭猖狂而又可笑的叫卖声中失去了那轮皓月赐予我们的美学恩惠。生活如若被物欲裹挟,我们还剩下什么呢?不管科技如何日新月异,物质如何蓬勃发展,惟愿人类对自然始终充满神性且痴情的仰望,因为生活需要这份诗意。
以上列举的这两位学生在论据选择与使用上都很精炼,十分值得称道。不过,有些学生在这方面出现了点障碍或问题。
譬如戴同学的初稿《生活需要诗意》 :
生活需要诗意。
诗意可带我们回到古人的世界。当我们朗诵李白的潇洒诗词,吟哦陶潜的田园词赋,我们便能从中获得诗意。它能带我们回到那个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都丰富的时代,探古而知今,藏古方觉身富。诗意可领我们奔向自然的怀抱。在物质化的时代,物质与经济的欲望太过强烈,原版大自然正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诗意则能让我们重新感受个体的宁静、精神的自由、灵魂的纯真与谦卑。从信息的牢笼里逃出,更能走向自己的内心。海德格尔说:“人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诗意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沐浴感官,唤醒脑力。
他的习作中主要有两个需要完善的问题:①如何给诗意下定义;②如何让诗意和生活结合得更紧密,让论点更鲜明突出。经过和奕飞同学的交流研讨,他后来做了修改:
我想,诗意是一种慢低软的心境,因为慢所以从容,因为低所以广袤,因为软所以柔和。
诗意的心境带我们走进古人的诗画里。那是个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都丰富的时代,那儿有雎鸠黄鸟、蒹葭白露,那儿有百家汇集的稷下学宫,那儿有清谈与纵酒的“竹林七贤”……探古而知今亏,藏古方觉身富。在古人的世界里徜徉,心为物累的现代人或许可以慢慢找回诗性,逐步进入诗境,从而学会享受当下的生活。诗意的心境还可以引领我们奔向自然的怀抱。在物质膨胀、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物质与经济的欲望太过强烈,而我们的原配——大自然正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诗意则能让我们重新皈依自然,在清风素月、绿树莺啼里感受精神的自由、个体的宁静、灵魂的纯真与谦卑。从现实的桎梏中脱身融入自然,更能走向自己的内心,走近真实的生活。
海德格尔说:“人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生活不能没有诗意。
再如:柯同学的初稿《生活需要诗意》 :
时过境迁,“男耕女织”的社会面孔已然瓦解,“一穷二白”的历史长河也已渡过,我们有了追求诗意生活的资本。
在注入新鲜热血的当代中国,我们的生活需要诗意。
诗意,是指给人以美感或强烈抒情意味。布莱兹·帕斯卡尔曾说:“人应该诗意地活在这片土地上。”私以为,诗意,高雅也,韵味美也。
倘若,拜伦、雪莱、瓦格纳等人不曾喜爱咖啡,未曾追求诗意,让闲暇光阴笼罩一层浪漫格调,那么十七世纪的英国文学恐将延迟兴起。假使艺术家缺乏诗意的生活,又怎能绘制出惊骇世人的《向日葵》《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杰作呢?
因此,在这物质化高度膨胀的今天,我们需用“诗意”的乳汁哺育自身饥渴的灵魂。丰实文化知识,坚持高雅兴趣,勇敢挑战新奇,提高修养气质,让生活在缤纷的“诗意光晕”间绽放花蕊,吐露芬芳。
他的习作中主要有两个需要完善的问题:①如何让语言表达更严密;②如何让论据有的放矢,简明且合乎逻辑。经过和荣杰同学的切磋琢磨,他后来做了修改:
时过境迁,“男耕女织”的社会面孔已然瓦解,“一穷二白”的历史长河也已渡过。在这个被注入新鲜热血的当代中国,我们的生活更离不开诗意。
诗意,是指给人以美感或强烈抒情的意味。然而,现今那些自以为生活诗意的世人却在物质的漩涡里翻滚着。食牛排、饮拉菲、开兰基博尼、住高级别墅……他们坚信那种高调奢侈的生活方式充满了“诗意”。但是,“诗意”应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满足,而非物质层面的填饱。
拜伦、雪莱、瓦格纳在闲暇光阴下品着咖啡,写着那些触动自己的心灵同时也触动他人心灵的诗句,留下陶冶自身情操也陶冶了他人情操的文字。私以为,诗意,高雅也,韵味美也。它源于你不断充盈自身文化素养,恪守高雅的情趣,享受生活中的真善美。愿我们的每个人的生活在“诗意”的光晕间绽放花蕊,吐露芬芳。
通过这次的小作文批阅工作,笔者发现部分学生除了在论据的选择与使用上有些问题外,还在概念的界定上不够清晰。而写议论文必须先弄清楚“是什么”,才能更好地完成“为什么”词典上,“生活”指的是“为了幸福的意义而存在”;“诗意”指的是“能给人以美感与强烈的抒情意味”。
为了让同学们有更清晰的概念界定意识,我在讲评时做了如下梳理:
什么是生活呢?或者说,人怎么生活呢?私以为人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的基础上该从精神和思想上对生活进行观照。生活里的人要学会思考活着的方式、活着的意义,活着的价值。 而诗意是什么呢?诗意就是超脱现实的品味或遐想,是最关乎人的心灵和情感的意味。它朦胧、梦幻却纯粹赤诚得动人。 界定“生活”时,笔者引入了相关概念——“生存”;界定“诗意”时,则引入了另一个相关概念——“现实”。这是界定概念时不错的思维方式。经这般界定,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与诗意天生契合,生活的意义唯有诗意的心灵才能接近、触碰与体悟。
长期以来,笔者一直感觉作文的教学是最苦痛的。因为你在批阅作文时,务必回到每个拥有独立思维的个体中去阅读他们的文字,发现比较大的问题时,要记录下来并思考和寻找有效的引导方式。这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作文教学又是幸福的,当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把他们的思想、心灵和情感真实地呈现在你的面前时,你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尽管他们有错漏,不完美,需要指引,需要提升,但这个帮助他们完善的过程正是作文教学的价值所在。
所以,作文教学也是一种“诗意生活”。
我热爱这样的诗意生活!
9.生活感悟作文 篇九
虽然没有很清晰,但可以感受到照片中人的快乐。
曾几何时,我们也曾是那样无忧无虑的状态,所以也谈不上羡慕或者嫉妒,只是陷入了沉思。
每个人都有过相似的一些阶段,就像今天看到的书中的一句话,每个人一生都有经历过挫折和坎坷,只不过是数量与程度的区别而已。
当有所经历之后,发现这件话特别地真实有理。
曾经无忧无虑的表象下面,都有一些令人难忘的挫折,只是有的轻一些,有的重的让年轻的心不懂得去琢磨和消化,然后衍生出不同的性情。
同样是经历过一些坎坷,有些人一两次就度过了,有的些三五次还在闯荡。那种心境和挫败感是不同的,真的不可相比较。
此时就要看一个人心境的能量了,内心是否足够强大,是否找到了生命中那个可以拉一把的贵人,这个贵人可能是具体的某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经历,一个团队,或者仅仅是一本书,一句话。
【感悟生活作文教案】推荐阅读:
感悟生活初中作文06-21
深刻感悟生活作文训练09-29
感悟生活很累的作文06-22
感悟生活的诗情画意作文800字08-02
感悟生活句子08-18
生活励志感悟09-24
生活感悟周记09-29
军训生活感悟10-20
感悟生活学会写作06-27
人生生活随笔感悟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