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2024-07-21

语文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精选7篇)

1.语文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篇一

转变教与学方式构建高效课堂

教研处 杨献平

在本学期初召开的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工作会议上,刘校长要求大家本学期要以构建高效课堂为主要内容开展校本研究。对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刘校长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并就判断课堂是否高效提出了最朴素的标准:①学生是否认真听课,有无瞌睡现象。②学生有多少收获。③学生掌握了什么方法。④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掌握得好。⑤学生学习是否有持续性,有无兴趣再听课。刘校长深刻而又精辟的讲解让在座各位老师深受震动。随后的两周时间内各教研组均顺利召开了教研会,对构建高效课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总结。大家一致认为课堂教学高效性要落实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准备、返归教学本质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和教师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课前备课下足功夫 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单就每节课在上课之前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学各个环节教师、教材、媒介、学生有个精细的设计,包括在反思中遗留问题的讲解都应考虑在内。既对实现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落实有一个先期的预设保证。

二、课堂上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先学后讲。这是关于教学顺序的总要求。新授课一般要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当学生经过集体合作探究仍然不能解决某些问题、理解某些内容时,教师再进行精讲点拨。

2、三讲三不讲。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重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完成教学过程。

3、及时矫正反馈。学生的提高需要自己的内省和反思,更需要教师的纠正和反馈,教师应该通过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将正确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纠正学习行为。

4、三布置三不布置。不布置重复性的作业,不布置惩罚性的作业,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

5、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从问题开始。可以以生活中的问题创设,也可以以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创设等等。

6、减少无效教学环节。无效教学环节冲淡了课堂教学的落实,有时在环节转换和串联语上花费的教学时间太多,这样势必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益。

三、教师要适时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尝试探索、自学等是学生课堂高效率学习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学生大量的自主性学习面前,学生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就突显出来,因为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则对于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有好处,二则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会促进当下学生的学习,会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教师要对学生作以下要求,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课前预习习惯: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这样,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有效了。

2、课堂学习习惯:上课要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要端座在凳子上,起立时要站直;听课时目视老师,重点内容课本上有的要勾画,没有的要记在课本的空白处或笔记本上;老师板书时要目视黑板;老师提出问题时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书写时要认真,书写解答过程要规范,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要集中精力紧紧围绕老师的讲课思路用心学习。

3、对学生的练习应及时反馈:心理学研究表明让学生及时的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反馈可用来提高具有动机价值的将来的行为。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等,会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的作用又可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纠正并激发上进心。所以及时反馈是高效课堂必须要考虑的一个策略,作为高效课堂教学,尝试、探索、自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完全可以对于学生进行当堂的面批面改,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是否等到发展,学生的吸收、消化是否高效进行小卷测试,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结果给以及时反馈等。

4、课后巩固习惯:坚持先复习后做题。复习是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把所学知识认真复习一遍,该记忆的记住了,该理解的理解了,然后再做作业。假如每次作业都能够做到先复习,然后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作业的话,那就等于一天几次考试,就不会出现平时作业100分,正式考试不及格的情况了。总之,高效课堂教学表现为学生思维活跃、节奏紧密,导致思维能力的长足发展。备、教、学、思的策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如果说课前的备和课后的思是为课堂教学中教、学服务的话,那么课堂教学中教也是为学服务的,因为学是主体进行尝试、探索、自学,教是主导,起到疏引、组织的作用,所以落脚点是学。教师要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研促教,以创新求发展,以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2.语文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篇二

笔者一直认为, 音乐课是孩子和教师在进行多形式的音乐游戏, 孩子们是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唱唱、跳跳、打节奏等音乐游戏中, 教师看似无意、却在悉心观察和引领孩子们的音准、节奏、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由此, 我们整理出两个重要方向: (1) 深入进行“以评促学, 自主发展”的教学研究; (2) 推行“三课型”单元备课形式, 推广“四步骤·五要点”的自主学习方法。

一、美妙的情境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声音与故事导入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让学生体会用听的方式, 在未看到而先听到时去感受各种声音带来的奇妙, 从情绪上产生学习的兴趣、富有亲切感, 并激发学习欲望。为课堂营造美好的情境氛围,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使之在一种自然、宽松、愉快的氛围中, 产生主动学习的强烈愿望, 使他们充分感知教学目标, 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声效来进一步创设情境, 以吸引学生的眼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能从情感上启发学生对教材的共鸣, 为下一阶段的体验进行情感储备。用对声音和故事的感受作为前提和铺垫, 引出学生内心最真实、最纯真的情感, 去体会音乐带来的美。

二、开放的课堂教学思路

音乐是感情的艺术, 感情是音乐的灵魂。每一堂成功的音乐课, 对学生都是一次美的熏陶, 使其感受美、理解美;不仅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 而且还培养他们对音乐审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从而提高其审美情趣, 陶冶其情操。围绕新课标倡导的“用音乐魅力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结合学生好动、好玩、爱想象、爱表现的特点, 我们适当运用“奥尔夫”的启发式、引导式教学原理, 以“创设情境———情感体验———表现创造”为教学模式, 以改革的新方式、新内容与其融合, 深入“以评促学, 自主发展”, 推行“三课型”单元备课形式, 推广“四步骤·五要点”的自主学习方法。利用情境陶冶、直观想象、探索实践、合作学习等方法,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开放地在音乐中体验, 在音乐中表现, 在活动中互助、合作。

1.师生关系的开放。在音乐课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的心态必须是开放的, 师生之间的关系必须是开放的, 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 快乐自主地学习。教师要设计开放的课堂, 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要学生主动大胆地参与, 必须有学生尊重、爱戴的教师。教师在课堂上是轻松自然开放的心态, 学生的心态才能得到开放, 他们才能大胆地与教师进行互动, 才能大胆地进行创新。因此说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2.学生思维的开放。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放, 尤其是欣赏课的教学中, 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如在欣赏四年级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时, 每一首选曲听前笔者先让学生想象一下:看了课题, 看着插图, 这种动物在乐曲中表现的会是怎样一种景象?接着进入听音乐阶段, 笔者让学生联系以前听过的童话故事, 看看是否符合, 或怎样更恰当;再听时,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 (动作、叫声、睡姿、表情等) 把音乐表现出来。学生通过感受乐曲中的力度和速度的不同变化, 身临其境。

3.组织形式的开放。组织形式的开放要求教师通过不同的有效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多给学生讨论、合作的机会。教师只当引路人,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学习、去创新。可采用这样的方式: (1)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听, 改变以前枯燥的学谱念词的唱歌教学, 在潜移默化中学会; (2) 改变以往欣赏教学中以教师介绍讲解为主的方式, 建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4.评价方式的开放。我们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要改变以往的考核制度, 改变面试型的考试方式, 可组织一场音乐会或演唱会, 让学生尽情表演、发挥, 这样学生一定会在平时努力学习, 争取在会上有突出的表现。同时也要在评价方式上下工夫, 变一元评价为多元评价, 评价者由单纯的教师评价转变为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家长评价、社会评价, 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1.模拟操作, 活跃气氛。“以评促学, 自主发展”是把学生的学习实践作为课堂学习评价的重点内容, 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进行评价, 又在评价中进行学习实践, 使“以评促学”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看, 来加深“听”所带去的画面感, 用语言、形态来使学生直观地、较容易地掌握每段内容出现的作用, 为接下去能较好地进行音乐表演做好铺垫, 同时也活跃了课堂。让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中,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歌曲教学, “三·四·五”多元化模式。改变以往的“老师教、学生唱”的固定填鸭式教学模式, 推行“三课型”单元备课形式, 推广“四步骤·五要点”的自主学习方法。

所谓“三课型”, 是指以现行教材的单元为组合进行备课及教学, 即每单元分成三种课型来上, 具体为:第一种为自主学习课, 学生在这种课型中自主学会所学歌曲;第二种为互助探究课, 通过生生互助、师生合作的方式将歌曲进行创编;第三种为展示评价课, 让学生在课堂中对歌曲进行表现, 再通过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习, 在评价中提高, 在评价中成长”。

所谓“四步曲”, 即“预习四步曲”, 是指在自主学习课中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的一种学习方法。我们学校在进行教改以来, 特别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培养。课堂中, 教师先引导学生充分聆听歌曲, 在聆听歌曲的同时让学生通过四个步骤去进行主动合作式探究:一是画线条;二是找相关音乐要素 (拍号、速度、力度、演唱形式、情绪) ;三是作相关标记 (特殊的音乐记号、节奏型及有疑问的地方作标记) ;四是找相同乐句, 分析歌曲结构。然后师生交流“四步曲”完成情况, 让学生从中了解歌曲, 突破歌曲中的难点。之后再让学生来唱, 提醒他们演唱时要注意四步曲中的速度、力度、情绪等。

“五要点”———为做好“以评促学”, 笔者为“创编展示”总结出评价的五个要点, 我们把它叫做“快乐do mi sol评价卡”: (1) 表演时自信大方, 声音宏亮, 能有表情、有感情地背唱歌曲; (2) 运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进行表演 (如齐唱、领唱、轮唱、对唱) ; (3) 选择合适的乐器为歌曲伴奏; (4) 加入舞蹈或律动进行表演; (5) 根据本组特点加入其他艺术表演形式并编排队形进行表演。

3.自主操作, 使个性张扬。在“以评促学, 自主发展”这一教学理念的引领下, 通过对“三课型”、“四步骤”、“五要点”的实践探索, 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 促进学生在音乐教学改革的活动中自我发展, 不断提升。

我们发现课堂“活”起来了, 学生“动”起来了。让学生亲自尝试操作, 是体验的关键, 是个体通过反思、同化等方式, 将亲身经历中对事物、知识的感知觉转化为自身的观念、知识。课堂设计可以是让学生通过演绎不同角色, 感受不同音乐, 加以不同的感情色彩, 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表现机会, 使学生在各个层面不断体验尝试、讨论学习、共同进步, 以增强其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与个体实践相互作用, 张扬个性;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在学习实践中进行评价式、探究式学习, 从而逐渐提升其音乐感受和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在学生享受美的韵律的同时, 笔者也收获了幸福与成长。这快乐的探究过程更加坚定了我们进行教与学方式转变的决心。

3.对“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教与学方式;转变;课堂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276-02

《羊皮卷》上有这样一句话:生命的奖赏远在旅途终点,而非起点附近。我不知道要走多少步才能达到目标.踏上第一千步的时候,仍然可能遭到失败。但成功就藏在拐角后面,除非拐了弯,我永远不知道还有多远。这是我的座右铭,也包含了我对教学转变的一点心态。

前年,我第一次接触到杜郎口,感觉很是诧异,更多的是兴奋。诧异的是,一所农村学生,生源奇差,居然转变如此之大,成效如此显著。兴奋的是,自大学毕业以来,我就一直困扰着一个问题:如何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增长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看来,这个问题有解决的希望了。我做过一些尝试,但效果不明显,慢慢就放弃了这些做法。于是我开始在网上搜寻有关杜郎口中学成功的秘诀,并开始进行一些教学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后来,慢慢了解到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的一些模式。我连续两年带的是初三毕业班,改革的动作不敢太大,但我还是希望在谨慎摸索的道路上发挥出"杜郎口"似的威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当前,福田区正进行“教与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此次改革的重点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探究,如何管理,使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习惯得以改变。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做到明确学习目标,加强学习内驱动力,在一定的指导下选择学习内容,调节好学习策略,计划好学习时间,并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学生不再被动吸收课堂知识,而是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究知识,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其次,强调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进步,要求学生做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社交能力。第三,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以教材为探究的基础素材,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充分自由表现,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解决各种疑难,并将所学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创设好探究的情境、氛围、深度和范围,以及评价体系,让师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进行平等、民主的对话及合作,发挥各自主人翁的意识和作用。第四,当预设与生成不一致时,不能强抓硬拽,应及时调整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让学生获得创造性的个性发展。

学生学习方式需要转变,而转变的方向应是建立一个怎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先来看看几个当前教学改革成功的有代表性的学校的课堂样式。洋思中学推行的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每节课有老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学,并完成练习;东庐中学推行的是“教学稿,讲学合一”教学模式,讲学稿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杜郎口中学推行的是“三三六自主学习”课堂模式,有三大特点:主题式、大容量、快节奏,包括三个模块(预习,展现和反馈)和六个环节(预习交流、认定目标、交流合作、展现启示、交叉巩固和达标测评),教师讲解≤10分钟,学生自主≥35分钟。

这几所中学作为成功的案例所推行的模式不太相同,但体现的思想相同: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能动性的教育理念。而我们应该选择哪种模式呢?或照搬,或进行一些加工改造?还是说教无定法,只要理念到位就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会喜欢哪种课堂模式,他们能接受哪种模式呢?这些问题不通过实践无法寻找到答案,我认为应该要寻找到一套对于自己的学生行之有效的模式才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根本。

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应注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差异化教学,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组织开展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学的好,学的成功。那么,如何转变课堂组织形式呢?

(1)现有的常规班级内人数过多,无法照顾周全,应尽可能为每个学生创造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内容和环境,教学组织形式应照顾到整体和个体。

(2)改变班级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安排。空间上,过去我们的座位都是整齐划一的排列,这样符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现在我们可以把桌椅摆成“马蹄形”或者“围桌式”,方便学生合作学习,进行交流讨论。而在时间上,可采用杜郎口式的安排,即老师最多讲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时间在30分钟以上。在教学组织上,我们从开展自学,解决疑问,例题解析,小组出题和"练兵",随堂检测等方面进行,让学生始终处于紧张而又良好的精神状态中。

(3)借鉴和整合国内外成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并结合学校政策和生源情况寻找适合我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如我们可以借鉴上文提到的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等课堂教学改革成果。这些学校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备灵活多样,博采众长的课堂组织形式。在课堂上,我在尝试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来支撑整个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每节课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重点知识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在十五分钟内完成。前5-10分钟,会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书本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产生的问题不同,深浅不一,但逐层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夯实基础。

第二环节:例题解析,学生练兵。课堂上,教师少讲,要精讲,充分相信学生,学生能搞懂就行。每节课老师讲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课堂练习的方式为学生互相出题,互相做题,互相讲题。方式可以灵活多变,如可用摆擂台、玩游戏等方式,在竞争和奖品的刺激下学生参与积极性会更高。只有上课的方式多了,学生活泼起来,课堂热火起来,学生才能吸收的更多。不管哪种方式,都应该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应用。

第三环节:随堂测试。这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学生接收了多少知识需要十分钟达标练习来测试。测试要尽量基础、简单,包含本节重点内容,也可逐层递进式出题,或加一道思考题等,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学以致用,巩固所学知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检验自己的学习水平。教师当堂面批,让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先完成的同学还可以帮助没完成的同学,让这些“小老师”教同龄人能发挥比老师更大的作用。第四环节:帮助学困生。根据课堂反馈,利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的对学习不过关的同学个别辅导。这里我们的做法是,与某些优生签订包干制,把学困生里边层次稍好的交给这些小老师,而剩下的由我搞定。另外一个帮助学困生的方法是在作业上下功夫,采用分层设计的方式。如:作业分为基础过关和能力拓展两种。前者基础、简单,让学困生容易入手,不会时别人也好教;后者呈梯度渐进式,学生能做到哪自己把握,灵活好操作。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后及时有效的巩固双基,收获学习成功的喜悦,对增强学习信心非常重要。

4.语文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篇四

一、基本情况

为使调查数据更具有说服力,本次调查涵盖区域内所有九年级的共38个教学班,被调查的班级均采用平行形式分班,生源均为自然状态下形成,涵盖社会各个阶层家庭孩子,包括一定比例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在学生独立完成问卷的情况下,对1034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其中男生521份,女生513份。问卷涉及授课教师24位,其中女教师19位,男教师5位;教龄小于5年的3位,介于5-的5位,介于10-的7位,教龄大于20年的9位。

二、问卷分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我们在编写问卷时尽可能体现其学科特点,以利于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问卷将预设的问题和分析角度相互穿插、糅合在一起,供学生选择,这样便于反映学生的真实想法,对教学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学生喜欢化学的原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学生喜欢化学课的兴趣点是什么?问卷分析显示,学生喜欢上化学课的主要原因是化学实验,该比例为34.2%,其中女生在该方面的比例高出男生11.0个百分点;其次是“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冶的选项,占26.3%;选择“喜欢科学类学科冶的学生比例为20.0%,其中男生在该方面的比例高出女生9.3个百分点。因“老师人格魅力/讲课精彩冶的原因而喜欢化学的只占16.4%。可见,学生喜欢化学的兴趣点在凸显化学实验的前提下,注重化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健康,调动了学生立足生活实例探究化学问题的热情(见图1)。图1学生喜欢化学的原因从教龄角度分析,“化学实验冶对学生的诱惑力与教师教龄成反比,教师的魅力/讲课精彩对学生的吸引力与教龄成正比。由此可见,年轻教师的热情、细致及对做实验的热衷是调动学生喜欢化学的主因,老教师娴熟的教学手段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喜欢科学类学科冶比例随着教龄的增长而增长(教龄小于5年的教师除外),说明随着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娴熟的教学策略潜移默化地渗透学科思想,影响着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情;教龄小于5年的教师出现异常现象,反映出新入职教师在教学中会更多地拓展教材以外的科学知识(这一点在听取不同教龄教师随堂课的过程中得到了验证),加之新教师更乐于与学生密切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二)演示实验完成率情况分析

化学与实验的关系密不可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是化学知识的“发源地冶。在化学教学中,充分运用化学演示实验,就能够提升课堂效率[2];演示实验还可以生动地阐明化学原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理解物质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教会学生使用仪器,培养技能,进而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3]虽然学生喜欢化学的原因各异,但问卷显示,演示实验才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主动力,这表明作为立足实验研究问题的学科,化学实验在教学中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问卷中,有95.0%的同学认为演示实验会提高自己的听课兴趣。而对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老师如何对待冶这一问题,学生回答差异较大,选择“几乎都做演示冶、“做大多数演示实验冶的同学占62.5%。随机抽取5位教师统计数据分析(见图2),发现即便是同一教师任课班级的学生所选答案也各异,如A、B教师所任班级,有超过五成同学认为老师“做大多数实验冶,但还有约25.0%的同学认为老师只做少部分演示实验;E教师的统计数据更是感觉自相矛盾。说明有限的演示实验难以满足学生对实验演示的期望,学生不仅希望演示所有的实验,甚至希望教师额外增加演示实验或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偶有未演示的实验就感到失望。由此可见,实验在化学教师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学生学习化学的途径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方式分析

学习效率存在有个体差异[4],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和解决问题的形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结合教学实际,问卷主要对课上获取知识的形式和课后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了调查。

1.课上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形式分析学生学习最终的目的是掌握知识,课堂是教师完成其教学行为的主渠道。问卷数据显示,30.0%的同学认为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讲、板书演示,其中女生在该方面的比例比男生高出8.0个百分点;36.0%的同学认为利用实物投影、PPT等电教手段获取知识的效果优于其他手段,其中男生在该方面比女生高出6.5个百分点。可见,对于新知识“言传身教冶、“视觉冲击冶等触及感官的教学手段令学习者印象深刻。同时也看出性别差异对传授知识的形式要求有差异,获取新知识途径上有所不同。仅有13.0%的同学认为课堂上小组合作、相互讨论获取知识的效果好。可见,在常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占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即便是依托电教手段完成教学任务,也是通过课前教师预设行为传授知识的,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设计学生合作的环节,以利于从学生思维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多角度落实教学任务。问卷中通过试卷讲评获取知识的比例不足10.0%,可见,对于接受新知,简单的自我预习、自我思考远不及通过教师的预设与系统的教学行为接受得快捷、细致、全面、深刻。

2.课后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分析教师一般认为学生在处理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的理想途径是通过教师的分析,将教师的思路转化为学生的解题方法。但实际数据显示,只有17.0%的同学能做到请教老师,45.5%的同学采取了“与同学相互讨论冶的形式解决问题。也即课上依靠老师传授为主,课后出现问题依靠小组合作、互相交流是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最理想途径。可见,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如果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点拨,则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有28.0%的同学选择了“自己查书、笔记或是其他资料冶,这部分学生可能是碍于面子不愿把自己的问题摆在同学面前,也可能是惰性使然,所以教师有必要硬性要求学生结成学习小组,给学生在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创造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性别差异明显。“主动请教老师冶的男生比例(25.0%)明显高于女生(10.0%),而“与同学相互讨论冶女生比例(50.0%)明显高于男生(39.0%)。体现了男生张扬,乐于和老师探讨,甚至于问一些自己想当然的问题;女生内向,更侧重于把问题交给自己的交际圈解决。同时还发现,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教师教龄没有太大的相关性。可见,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教师是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度、教师的教学行为等没有必然的联系,也进一步印证了学生具有交流合作的欲望,但也渴望平等。当在交流中得不到自己期望的结果时,约28.0%的同学选择了借助笔记或查资料解决问题,比例远高于请教教师。

(四)多媒体使用情况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更需要信息技术辅助。调查发现,化学课上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比例较高(见图3),且对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有一定的帮助。有72.9%的同学选择了“老师经常使用多媒体(包括PPT课件、视频播放、电子白板等)冶电教手段辅助教学,说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比较普遍。选择“老师经常使用电教手段冶的同学中有49.0%的同学认为电教手段有利于自己学习效率的提高,而有51.0%的同学并不认同信息技术在获取知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同样的教学行为,因学生自身内在的因素不同而导致接受知识的效果不同,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设计多形式的教学行为,既能防止单一教学形式引起学生思维疲劳,又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还能从不同角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但数字化时代教学改革并非一帆风顺,还是存在有诸多问题[5],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调查显示,作为新兴的电教手段———白板,选择比例极低,可见虽然现代化达标配备了设备先进的白板系统,但因教师使用频率低,没有真正发挥白板服务教学的优势;多媒体使用情况教师个体间差异较大,与教龄相关性不大,说明与教师的教学习惯、风格有关,或与学校的行政推动力度有关。图3化学课教师使用多媒体情况(五)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分析教师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调查显示,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与教师的教学风格有关(见图4)。学生理想中的.化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依次为“讲解知识生动、细致入微冶、“幽默、课堂氛围活跃冶、“知识面广、课内外拓展丰富冶、“严格要求、思路严谨冶。但学生对现实教学中的教师评价排在第一位的是“严格要求、思路严谨冶,与学生理想的比率相当的是“讲解知识生动、细致入微冶。教师的幽默度、课堂活跃度与学生期望值要求甚远,相差近20.0%。现实中教师的知识面、课内外拓展也难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图4理想中的化学教师与现实中教师对比分析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与教师的教龄有关(见图5)。可以看出随着教龄的增长,灵活驾驭知识的能力在提高,能生动细致地把问题讲清楚,讲授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拓展知识面。特别是在对知识的讲解方面,新老教师的差异明显,所以年轻教师要46多听老教师的课,从老教师那里汲取经验、精华,使自己迅速成长;要多与学生交流,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利于自己在教学中及时更正;要在备教材、备知识、备学生、备教学环节等方面多下功夫,备足原材料,才能在教学中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教龄就是功夫茶,下功夫能缩短自己成长的历程,功夫到了,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就有了。

三、对课堂现状的思考

通过对学生喜欢化学的原因、演示实验对教学的影响、提高教学效率的方式方法、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的问卷调查,针对上述分析结果对教学进行思考并提出以下建议。

(一)发挥演示实验在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实验事实说话比简单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因此需要教师重视实验教学,让实验成为学生参与学习、体验化学科学的主阵地。但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不甚理想,在下校听课课间,随机与学生聊天中得知有“说实验冶、“看实验冶、“读实验冶、“记实验冶的现象,即教师说现象、学生看录像、书上读一读、本上记笔记。因此,建议学校管理层有必要随时督促实验教学的落实,确保按课标要求开齐开足实验,甚至有必要立足教材拓展实验教学课程[6],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潜力,调动学生创新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实验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热爱科学知识的动力源。

(二)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促进教学互补合作学习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和策略,被教师广泛采用,因而教学效率得以提高,理论与实践也趋于成熟。[7][8][9]化学学科问题探讨机会多,完成实验操作也需要互相合作,教师有必要因教学需要随时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其中,既有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又有学生之间的合作;既有课上合作学习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活动,又有课后问题的讨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生生合作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层次和性格特点,结成学习小组,给学生搭建平等交流、相互讨论问题的平台。借鉴已有实践经验[10],建立组内监督机制,形成互查、互问、互学、互助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因男女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最佳途径不同[11],讨论问题的角度和课堂生成的立足点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为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组建小组时应考虑男女生搭配,达到相互学习、互通有无的最佳合作效果。

(三)教学中适当考虑个体差异设计教学环节学生个体因性别、先天因素等原因,接受知识的能力和途径存在一定的差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应用形式多样的教学环节落实教学任务[12],以迎合不同类型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手段的需求,避免单一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产生倦怠感。在用PPT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时,恰当的板书与屏幕内容相呼应,既有利于对知识点的强调,又能避免学生因长时间注意屏幕而产生视觉疲劳,还能借助简炼的板书归纳课堂小结。因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潜能各异,教师有必要设计恰当的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点评讲练等活动,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其中,眼手口耳并用,激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潜能。

(四)结合校情做好教师培训方案教育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教育体制也应该应势而变。教师的意识、理念跟不上变革,必然会继续穿新鞋走老路。即便组织了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也还是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13]一斑窥豹,从化学学科课堂状况可知,新时代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有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幽默风趣、讲解生动、形式新颖的课堂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学校既要组织好专业知识的校本教研与提升培训,又要做好课堂文化建设培训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培训,提高教师将专业知识与教学辅助工具有机结合的能力,鼓励教师创设和谐、活泼、高效课堂氛围,以顺应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如何结合校情做好师资培训顶层设计方案,是学校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四、结语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过程,不论获取知识及课堂教学的形式如何丰富多彩,现实的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预设与引导。化学课堂因化学实验的特殊地位,更需突出实验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因此,作为教学设计者与实施者,化学教师要发挥优势设计教学环节,以弥补不足;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建构好化学实验—课堂互动—辅助教学三者的关系;针对学生获取知识途径的不同,处理好独立思考—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的关系。教学大环境也在影响着教师教学设计的方向,学校管理者要设法营造积极向上、合作有为的教学氛围,以利于推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致谢:在问卷调查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罗海红、成翠、王春芳、于荣、张敏等老师协助完成了问卷组织工作和大量数据的整理工作,在此对参与课题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刘补云.中学阶段各学科相关系数差异分析及教学建议[J].考试研究,(5).

[2]徐锡有.实现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有效教学的探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12).

[3]楼启正.如何提高化学演示实验的效果[J].化学教学,(6).

[4]连四清,马淑杰.高中生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个体差异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

[5]曹贝贝,李纯.数字化时代教学改革的支持系统[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1).

[6]吴飞飞.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课程的拓展研究[J].化学教与学,2016(3).

[7]郝琦蕾,姜凌娟,王建保.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4).

[8]刘炜,方兰,李秋元,等.化学课堂“教冶与“学冶互动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0).

[9]杨胜武,欧启学.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化学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初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4).

[10]黄芳葵.小组合作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6(6).

[11]钟君.天津学生数学学习的性别差异[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4).

[12]高虹洁.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辨析[J].发现(教育版),2016(9).

5.初中语文教与学的答案解析 篇五

1、《朝花夕拾》 绍兴 周树人 《狂人日记》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热风》 《坟》 《华盖集》 《野草》 《社戏》 《故乡》 《风筝》 《孔乙己》 2、郭沫若

3、茅盾 沈德鸿 雁冰 《子夜》 《忆冼星海》

4、《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随想录》

5、《骆驼祥子》 老舍

6、冰心 谢婉莹 《繁星》 《春水》 《寄小读者》 《笑》

7、朱自清 《背影》

8、叶圣陶 《苏州园林》

9、《可爱的中国》 方志敏

10、俄 契诃夫

1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

12、印度 《吉檀迦利》 《园丁集》 《新月集》 《飞鸟集》 《图书馆》 《对岸》 《同情》 《仿佛》

13、俄 克雷洛夫

14、古希腊 伊索

15、美 海伦·凯勒

16、法 雨果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17、《鲁滨逊漂流记》

18、《格列夫游记》

19、美 马克·吐温 《竞选州长》

20、《最后一课》

21、莎士比亚 英 戏剧家

22、俄 《变色龙》 《凡卡》 《小职员之死》 《胖子和瘦子》 《跳来跳去的女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 《第六病室》

23、莫泊桑 《我的叔叔于勒》 《项链》 《羊脂球》 《两个朋友》 《米隆老爹》 《骑马》

24、欧·亨利 《贤人的礼物》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 《警察与赞美诗》 《二十年后》 《财神和爱神》 《红毛酋长的赎金》

25、俄 《复活》 《战争与和平》

第二阶梯

1、华雄 六将 《三国演义》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寓言

4、法

5、《海底两万里》 法 凡尔纳

6、布丰 《自然史》

7、《文化眼光》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8、梁启超

9、《外婆的手纹》 《山中访友》

10、茨威格

11、《致橡树》 《在那颗星子下》

12、胡适

13、《晋祠》 《壶口瀑布》

14、《燕山夜话》 邓拓

15、《有的人》

16、艾青

17、余光中

18、王愿坚

19、陆蠡

20、史铁生

21、傅雷

22、《城南旧事》 林海音 《窃读记》

23、何其芳 《预言》 《画梦录》

24、美 惠特曼

25、闻一多 《红烛》 《死水》《最后一次演讲》

26、《青春万岁》 《夏衍的魅力》

27、苏雪林

28、《围城》 《谈艺录》 《管锥编》

29、《上海屋檐下》 《包身工》

第三阶梯

1、(1)牛郎织女 孟姜女 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蛇传(2)莫泊桑(法) 契诃夫(俄) 欧·亨利(美)

2、(1)鲁提辖(鲁智深 鲁达)(2)刘备(3)孙悟空(孙行者 美猴王)(4)林黛玉

3、B

4、A 列夫·托尔斯泰 俄国 战争与和平安德烈 B 莎士比亚 英国 《威尼斯商人》 夏洛克C 莫泊桑 法国 《我的叔叔于勒》 菲利普夫妇D 茨威格 奥地利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罗丹

6.语文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篇六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方式转变

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但现实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仍根深蒂固,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基本上仍然是采用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即“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练习—小结—布置作业”,方法主要是讲授法。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所花时间少,容易掌握,可以有效地应付考试。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陈旧,往往是教师在上面讲得眉飞色舞、专注投入,学生在下面却听得昏昏欲睡,不知所云。从理论上说,这种“填鸭式”的教学,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启发,从而导致课堂上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根本无法突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谈不上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我认为在教与学方式上加以探讨和改变,可以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对于“教”,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1.新的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思想,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在以往,中学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主宰着课堂教学,学生完全是一种被动式的接受,自主学习的氛围远远没有形成。所以,历史教学显得机械、沉闷,才有了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的说法。关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在初中阶段,由于历史是“小科”,不被重视,教授历史的往往是其他学科的老师,他们大部分对历史怎么教并不十分了解,所以造成了上课时只是把书本内容复述一遍,再让学生把内容死记硬背下来,这样的知识消化无异于囫囵吞枣。新的课程改革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开放式”教学,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从“灌输式”转为“指导式”的过程。因此,新课改下,教师要力图把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地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采用多种模式、多种教学途径上课,以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印象

(1)利用多媒体教学。历史都是过去的史实,要想再现它,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再现史实,是很多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有很多好处,它把历史内容用声音、动画、视频等手段加以呈现,把许多历史情景、现象等展示出来,这样的教学变得十分直观、形象、生动。例如我在讲授《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就利用了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和历史光盘《抗美援朝》《上甘岭》。实践证明,学生看了很感兴趣,并且被具有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黄继光、邱少云这两位“最可爱的人”深深感动着。我认为,这样的课堂在给学生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深化和吸收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2)在课堂上多开展一些活动,如辩论赛、成语大比拼、历史故事会等。无论教师的课上得多么好,学生对这类自由活动、气氛宽松的课还是有浓厚的兴趣,所以教师可投其所好,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讲一讲),让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探讨(辩一辩),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历史资料(查一查),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保持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二、对于学生而言,该怎样学,是另一个问题

學生作为教学中的另一个主体,不能简单地把他们当作老师教学的附庸,而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重视,而学生成为主体的过程离不开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1.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变被动记忆为主动意识

很多学生都把历史当成外语单词来背,认为历史都是死的知识,只要背下了年代、人物、事件、背景、意义,考试就可以得高分。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它能使人们知道过去、认识现在、预测未来,仅这一点即可知道历史的“重任”,不是我们靠背就能实现的。要跳出这一误区,必须在学的方式上有所转变,变被动记忆为主动意识,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历史更多地需要他们能从过去的史实中感悟到一些东西。

2.让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好比拔河比赛,只有双方一起努力才会更精彩。新课改下,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既是老师的责任也是学生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曾经大胆尝试让学生来“扮演”老师这一角色给同学讲课,结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讲课的学生得到了一次极好的锻炼机会,用本人的话说是过了把当“老师”的瘾,心里特别高兴。而且,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普遍能够接受,并且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并积极准备,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和热情。作为教师,我从这节课中也受到很多启发。实践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到: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由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愉快地学习,并努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总之,历史课改对每一位历史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的成功与否与我们的教师关系密切,广大历史教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我们惟有迎难而上,知难而上,不断发现新问题,探讨新对策,才能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潮流,才能焕发历史课堂的生机与活力,造就越来越多的创造性人才。

(作者单位 安徽省滁州市乌衣中学)

7.浅谈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与学 篇七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改的春风拂遍神州大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各种教学新理念层出不穷,致使许多语文老师对语文课感到无所适从:老师们努力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做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却不小心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了脱缰的野马,导致课堂效率不升反降。正如苏联教育家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的那样:“在课堂上,相当多的时间是被不合理地浪费了。”确实,只有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精髓,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我们才能从“山重水复”的困境中走出,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一、和谐“教”“学”,营造良好氛围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对某一门学科感兴趣,往往是因为喜欢教这门学科的老师。教师应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关心学生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努力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学生的顾忌,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在教学中运用精美的教具,或利用电教手段,或开展形式多样的小游戏、小竞赛活动,或采用故事等,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被老师讲课所吸引,对这门功课有兴趣,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二、角色定位,体现教学相长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是主体,学生成了“听众”,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重新进行角色定位,要从“教”为中心转变到“学”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把自己所知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去读、去发现、去感悟,去体验“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喜悦。如教学《背影》一文,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如果一味由教师讲解分析,学生是不会有深刻体验的。只有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联想到父母平日对自己的关爱之情,再联系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去研读,去讨论,体会父亲在生活极为困顿、精神压抑的境况下亲自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橘子,从这类平凡小事中,体会父亲关心、体贴儿子的至爱之情。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一点,学生才能领悟文中作者深深自责、愧疚之情,实则是反衬对老父亲与日俱增的思念之情。

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互助提高。当代学生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了,学生独立性的增强和信息来源的扩大,使他们思维敏捷、充满活力,教师要乐于向学生学习。《礼记?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只有教与学相互促进,师生才能共同成长。

三、方法导航,引领学生入门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师傅如何“授之以渔”,把学生领进门是关键。教师引领学生入门,首先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帮助学生确立预习的内容,一般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自学:①初读课文,勾画生字词,略知大意;利用工具书,联系课文理解字词,读准字音,记忆字形;②根据预习要求和课后思考练习题,细读课文,进行圈点批注;③品析精彩语句,提出疑难问题;④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完成对应的口语交际训练。教师可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自学,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由“扶”到“放”,使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

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动机,适时启发诱导。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注意把握住讲解问题的最佳时机,及时施教。当学生思考问题已有所得,欲表达又表达不清楚时,教师再给以及时的启发诱导,指引“思维”的途径,导以“思维”的方法。针对教材文体的不同,应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特点、规律,掌握阅读的方法。如:读写人的文章,就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刻画,去了解人物的品质;读记事的文章,就引导学生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从而认识事情所反映的意义;读写景状物的文章,就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使学生懂得怎样去“学”。“书山有路‘巧’为径”,学生学习得法,自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语言实践,着眼核心素养

《全国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一段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落实语言实践,既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和阅读教学中的感悟结合起来,我在教学中把读、悟和练笔结合起来,以写促读,促进学生进一步深读文本、内化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如:学习《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一文后,我让学生联系我国1998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大洪水灾难,说说造成98洪水大灾的原因:“长江流域生态破坏严重”“盲目围湖造田”“不合理的水利建设对江河造成的负面生态效应”……然后让学生拟写一份《长江流域综合治理方案》;学完《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让学生进行《我和某体育明星畅谈奥运》的小练笔。这些语言实践设计,既是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又是文章情感的升华,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对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五、创设情境,拓宽教学领域

叶圣陶先生曾描述过这样一种教学情景:“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研究。”语文教学中需要创?O情境,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促进作用,教师融于学生活动之中与学生分享知识并获得体验,让语文活动成为生生、师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真诚对话的过程。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开展配乐朗诵、课本剧表演、情景对话、知识竞赛、课文改编、拓展运用等活动,激活课堂,但要忌形式化、作秀化,要让学生成为语文活动的主人,切切实实地在活动中进行读写创造。

如教《南京大屠杀》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前先上网查找、查阅有关南京大屠杀文字、图片,观看《屠城血证》电影,我再运用音乐、图片来营造沉重而伤感的氛围。这样,图像和配乐朗诵相结合,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结合朗诵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情境,使学生在感知理解基础上,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培养创新能力。课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带着当时的心情写出自己的读后感,于是,一篇篇慷慨激昂的文章便孕育而出:《告日本同胞书》情真意切,《牢记历史,振兴中华》激情洋溢,《真诚相待――中日关系破冰的基础》有理有据……

课堂教学还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拓宽语文教学领域,讲课时要把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大信息量。如学《沁园春?雪》,让学生收集毛泽东诗词;学《背影》,让学生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并说说它的感人之处,然后用100字左右刻画描绘这位父亲的形象,加强学生对人物形象刻画描述的能力;学《南京大屠杀》,引导学生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实,了解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这段不光彩历史的丑恶嘴脸,不断把学生引向广阔的天地。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用自己的身和心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激情去诱发学生的激情,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和你心心相印、协调一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立良好的教学情境,授予学生巧妙的学习方法,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互助,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海无涯‘乐’作舟”,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学相长,才是语文教学的绝佳境界。

上一篇:中职车工实习实训教案下一篇:四年级下册作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