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销售额利润的战略分析工具

2024-10-25

基于销售额利润的战略分析工具(6篇)

1.基于销售额利润的战略分析工具 篇一

马尔科夫 (Markov) 预测方法是指利用马尔科夫链来确定状态的变化趋势, 从而对未来的市场占有率或者利润变化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

一、马尔科夫链与状态转移概率

设随机过程X (t=1, 2, 3…) 每步试验的结果都为有限个状态s1, s2, …, sn如果第t步出现si状态, 第t+1步出现sj状态的概率只与si有关, 而与t无关, 即 , 则称Xt为马尔科夫链 (Markov) , 为一步状态转移概率, 而为状态空间各状态一步转移概率矩阵, 且有。 。

二、期望利润预测及实证分析

企业的利润分析对企业的发展十分有益, 由于企业产品的销售利润与前一阶段的销售状态和利润有关, 而与早先的状况如何基本无关, 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一过程近似地看成一个马尔科夫过程, 运用马尔科夫法来预测。

在进行利润预测时, 首先通过市场调研摸清市场销路的基本状态及变化, 并测定出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和转移利润矩阵, 然后预测出未来销售状态变化获得的利润和亏损情况, 最后通过一定的措施调整转移概率和利润矩阵, 作出正确有效的决策。

1. 期望利润预测模型

假设市场销售有n种状态, P为销售状态转移概率矩阵, 有 , 为状态转移利润矩阵, 其中rij (i, j=1, 2, …, n) 表示由si状态转到状态所获的利润:rij>0表示盈利, rij<0表示亏损, rij=0表示保本, 则一步转移期望利润预测模型为:

一般地, 经过k步转移后的期望利润递推公式为:

若将n种状态的期望利润罗列成矩阵形式, 则矩阵形式的k步期望利润模型为:

其中: :

2. 实证案例的预测分析

假设某玩具制造企业的市场销售有畅销和滞销两种状态 (1-畅销, 2-滞销) , 通过市场调研销售状态转移时其利润变化如下:连续两年 (本文以年作为时期的计算单位) 持续畅销可获利40万元, 持续滞销要亏损10万元, 由畅销转向滞销或由滞销转向畅销状态都将获利20万元, 即状态转移利润矩阵 , 同时通过调研得到相应的状态转移概率矩阵为 , 试预测该企业即期 (下一年) 的期望利润以及三年后的期望利润。

由式 (1) 可计算各状态下个月的即期期望利润vi;由式 (2) 或式 (3) 可计算出二步、三步转移的期望利润vi和vi (3) 其值如下:

计算结果表明:明年该企业玩具销售状态若是畅销可获利30万元, 滞销可获利2万元;如果该企业没采取任何营销和技改手段, 市场状态转移状况不变, 则三年后预计畅销状态的期望利润为60.6万元, 滞销为29.52万元。

三、运用马尔科夫链进行决策分析

为了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如在畅销时进一步登广告而市场滞销时通过技术改造和研发新产品来促进销售、增强竞争能力获得更多利润。该企业在市场调研后拟定以下方案来改善销售状况及利润变化, 若各个方案欲定期实施5年, 我们也可以利用马尔科夫链分析选择较为有效的方案做出最优决策。

方案一:如果市场畅销则不登广告, 而市场滞销时, 进行技术革新研究试制新玩具。这样市场销售状态转移矩阵转变为 , 转移利润矩阵 , 则利用式 (1) 和式 (2) 或 (3) 计算即期和5年后的期望利润分别为:

方案二:如果市场畅销进一步登广告营销, 但市场滞销不革新不试制新玩具。这样市场销售状态转移矩阵为 , 转移利润矩阵 , 则即期和5年后的期望利润分别为:

比较两种方案的结果可以看到定期经营5年, 无论市场未来是畅销还是滞销状态, 方案二的期望利润都小于方案一, 所以方案一是最优决策方案。

摘要:本文应用概率论中的马尔科夫链理论, 建立了期望利润预测模型, 通过实证案例对企业销售利润进行预测和决策分析。

2.操纵利润的最有力工具? 篇二

从以上计提减值准备对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的影响看,计提减值准备似乎是“吃力不讨好”。资产总量减少影响了企业的实力甚至排名,利润减少无论对经营者还是所有者都是不愿意的事情。如果有一些税收优惠,对计提减值准备还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实际并没有。为了计提减值准备,还必须对企业的资产状况进行全面的清查和诊断,加上没有现成的依据可供参考,必须运用大量的评估技术,不仅费时,而且费力。正因为如此,现实中大部分企业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没有太大的动力,没有足够的重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反而成为一些企业进行利润操纵的最有力工具。1999年TCL通讯(000542)亏损17984万元,如果2000年继续亏损,则将被特别处理(ST)。于是公司在2000年报中少计坏账准备4392万元,少计存货跌价准备2813万元,少计长期投资减值准备685万元,合计虚增利润7890万元,因而公司未被戴上“ST”的帽子。中国证监会广州证管办于2003年1月22日下发通知,要求公司对其问题进行限期整改。

企业对计提减值准备的认识,要站在信用的高度上。首先是不要“自欺”。企业的实力,既体现在资产上,但又不完全体现在资产上。较多的资产数额能够使企业看起来“大”,但不一定“强”,反而是“弱”。综合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净资产利润率或者单位资产自由现金流量会由于“浮肿”的资产而变得低下,明智的企业家会通过一次“瘦身”使得企业每年都能够有较高的盈利能力。然后是不要“欺人”。资产总量代表投资人已经投入的经济资源,是对其他各种利害关系人的承诺。且不论其他投资人、银行等信贷机构会分析评判企业的真正实力,而且也会深入考察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与同行的差异,其中包括会计政策的差异,是否执行公认的会计准则(制度)是企业诚信的组成部分。企业应当为自身的信用负责,注册会计师也应当为企业的信用把关,毕竟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的经济,又是诚信的经济。

张秋生,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注于企业并购领域的研究,出版了《企业兼并与重组》等多本著作,主持翻译了《并购的艺术》等多套丛书,并在并购领域发表了几十篇篇论文。E-mail:qszhang@center.njtu.edu.cn。

3.基于销售额利润的战略分析工具 篇三

关键词:物流外包,合作关系,共生理论,共生模式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 市场对企业的物流运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物流外包是集中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物流水平的首选方式。目前, 我国的物流外包业务已从早期主要集中的快速消费品物流和家电物流组建扩展到了汽车物流、烟草物流、钢铁物流、冷藏物流等多个领域。随着业务的发展和扩展, 新的问题也逐渐凸现:物流外包合作强度不够, 合作期限短, 合作范围窄、合作效益不高。中国仓储协会连续六年的调查报告都显示:物流服务需求企业很多情况下购买的服务是干线运输和合同仓储服务。以我国第三方物流领军企业之一的宝供物流为例, 它的近100个客户全部是成品配送服务, 没有一个是原材料采购或生产过程中的服务。总体来看, 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合作伙伴不稳定、合作时间有短期性、合作关系具有竞争性、合作地位不平等、外包项目层次低, 项目单一, 只会考虑将内部的某些周期性反复的物流活动或功能转移给外部第三方企业来运作。这一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着我国物流外包市场的健康运行和进一步的发展。

究其产生原因, 一方面, 外包业务自身特点导致的各界面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使合作关系存在一定不稳定性。另一方面, 物流需求企业合作理念正确性、物流外包决策及管理方法科学性方面的欠缺也是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进行物流外包决策时没有树立科学的物流观念, 选择供应商过于注重表面价格和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期目标;物流外包实施过程中没有科学的合作理念, 不重视物流合作关系的动态管理和双方的沟通协调机制的建设。针对物流外包市场的这一突出问题, 本文将共生理论引入物流外包研究领域, 分析问题成因, 提出了物流外包的一般思路并探索构建基于共生理论的物流外包模型, 以期在物流合作共生体这一新视角下, 探索一种研究物流外包问题的新途径。

二、共生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共生一词早在19世纪中叶被提出, 作为一种生物学研究已有百余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逐渐引起了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的关注, 被应用到诸多学科, 并初步取得成效。本文将共生理论拓展应用到物流外包的研究领域, 作为分析物流外包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一) 共生理论的基本概念

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是构成共生的三要素, 它们共同构成了共生系统。

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成和交换单位, 它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象参量和质参量是描述共生系统的两个参量, 前者是反映单元外部特征的因素, 后者是决定单元内在性质及其变化的因素。其中主质参量是指起主要作用的质参量。

共生模式即共生关系, 分为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两个方面。前者反映共生组织程度, 依照程度的不同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几种情形;后者反映共生行为方式, 依照系统能量的分配方式分为寄生关系、偏利共生关系和互惠共生关系。共生界面特征是决定共生系统模式的内生变量。

共生环境由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构成。例如与企业共生体相对应的共生环境有市场环境, 政策环境, 法律环境等。

(二) 共生系统的基本原理

对于共生系统相互作用的水平和效果有两个主要的衡量标准:系统生成能量和系统稳定性。共生系统的基本原理涉及到共生体的识别、共生模式的确定、共生系统能量的生成、共生系统稳定性和共生系统演化的基本法则等共生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核心领域。

1、质参量兼容原理

共生单元之间的质参量可以相互表达的特性称为质参量兼容。如两个企业形成的共生系统, 其质参量之间的兼容可以是技术的互补, 也可以是产品的供需等等。

随机性质参量兼容一般对应点共生模式;不连续的因果兼容一般对应间歇共生模式;连续的因果兼容一般对应连续共生模式或一体化共生模式。

质参量兼容的方式随着共生单元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会导致共生模式随之改变。

质参量兼容原理揭示了共生关系形成的条件, 共生模式的决定因素, 同时提示要根据质参量关系的变化适时的推进共生模式的变化

2、共生能量生成原理

共生过程产生新能量是共生的重要本质特征之一。共生能量Es能否生成取决于全要素共生度, 对任何共生系统而言, 是Es生成的充分必要条件。同时, 在共生密度和维度既定的情况下, Es的大小与δs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其中, 。为共生界面特征系数, 是衡量共生中能量损耗的量, 反映了界面功能。为系统单要素共生度, 反映共生单元间相互影响程度。共生原理表明:在共生密度和共生维度处于稳态时, 共生能量的大小由系统单要素共生度和界面特征值决定。系统单要素共生度越大, 界面越畅通, 共生系统生成的能量越大, 反之亦然。

3、共生系统相变原理

共生系统相变是指系统从一种系统状态向另一种系统状态的转变过程, 根据相变性质不同可以分为组织模式相变和行为模式相变;根据相变方向不同可以分为进化相变和退化相变。

引起系统相变的因子有三个:全要素共生度、可分配差异系数α和能量使用选择系数β。的相变为进化相变;, 的相变为退化相变。在不变的情况下, 决定全要素共生度的界面特征系数越小即界面接触越充分越畅通, 单要素共生度越大全要素共生度就越大。

共生系统相变原理表明:在系统能量使用方式不变的情况下, 要使系统正向演化共生单元得到发展, 必须保证共生能量在共生单元间对称分配、保持界面畅通和正的共生度。

4、共生系统进化原理

(1) 共生系统进化的根本法则, 各种共生系统进化的一致方向是对称性互惠共生。

(2) 在给定共生能量的条件下, 能量在共生单元数量达到最佳之后用于共生功能的改进时, 共生系统进化最快。

共生系统基本原理揭示了共生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为我们识别共生体和进行共生系统的管理与维护提供了指导是我们进行研究和开展实际工作的理论依据。

三、共生理论对物流外包的理论分析

我国物流外包中共生关系随企业所在行业的不同以及规模实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总体来说, 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共生关系, 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企业核心业务, 节约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但是由于共生界面和共生模式等方面的限制, 物流外包应带来的经济效益并未充分实现。

(一) 物流外包共生度分析

共生度是指两个共生单元或共生系统之间质参量变化的关联度。它反映两个单元质参量能量相互影响的程度。假设存在共生单元A和B, 分别有质参量和, 则A与B的共生度为:

表示共生单元A和B的以质参量描述的共生度, 其含义是共生单元A的质参量Zj的变化率引起B质参量的变化率, 表

(一) 反映共生单元A、B主质参量的关系。

注:①共生单元A、B共生度关系表引自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P13

②表中:正向共生为正向对称共生状态;离共生或>0为正向非对称共生状态;反向共生为反向对称共生状态;反向偏利共生或<0为反向非对称共生状态;并生状态严格来说不符合共生条件。

在物流外包的共生关系中, 总体来看, 物流需求方和物流提供方的共生度应该是大于0的, 但是实际中存在一方的共生度等于零甚至小于零的情况。一种常见的情况是物流需求方因面临更多种选择而处于主导支配的地位, 合作地位的不平等造成共生系统的偏利共生状态。另外, 当外包中出现道德风险时, 也会导致这种情况的产生, 形成一方获利而对方并未获得应得利益甚至一方获利而对方受损的共生状态。无疑这都会导致共生系统的反向演化甚至解体。

(二) 物流外包的共生界面分析

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体, 起到信息传输、物质交流、能量传导和充当分工合作中介的作用。共生界面的重要性体现在对全要素共生度, 对共生系统的动力机制和共生系统阻尼机制的作用上:

1、即界面特征系数是衡量在共生体之间进行交流时能量损耗的量。

由知决定全要素共生度的大小和正负, 因此其对共生系统的稳定性, 共生系统相变方向和共生系统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

2、共生系统的动力机制即共生单元之间相互激励、促进和制约的机制。

共生界面有能量分配的作用, 它决定系统能量在共生单元间分配的比例。因此共生界面的性质和功能决定共生机制的优劣。

3、共生系统的阻尼即共生单元之间再利用界面交流的过程中共生系统能量的损耗。

当界面越畅通时, 共生系统在交流过程中能量损耗就越小。

由此可知:共生界面对共生系统的稳定性, 共生系统的相变方向和共生系统的形成有重大作用。

在物流合作共生系统中存在多个不同的界面, 是多种形式的组合。例如, 物流外包企业A和物流服务提供企业B在物流作业活动上有上下游的关系, 企业A与企业B必须采用相同的物流作业标准, 物流作业才能实现有效的衔接。同时, 两企业要共享物流信息, 共同面对顾客或企业A的下游企业。这样企业A与B的共生关系中就有了多个界面, 技术的、服务的、顾客满意度的等等。通过这些界面, 双方才能进行充分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

总体来看, 现阶段我国物流外包共生体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共生界面不完整, 有效性差, 因而大多数没有产生理想的共生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界面上, 系统不完善, 共享度低。现阶段的许多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不健全, 设备技术落后, 不能做到货物信息的及时统计和反馈。另一方面物流外包企业出于自身安全性考虑与合作企业信息交流不完全, 造成了共生界面不畅通, 共生界面特征系数较大, 共生系统能量浪费等问题, 也影响了系统共生度及共生稳定性。

物流界面上, 物流作业技术标准混乱, 绩效评价指标不一致等造成共生系统能量不必要的损耗。

管理界面上, 合作企业间存在较大文化差异, 工作愿景偏差较大, 相互间信用度较低, 导致共生界面特征系数偏大, 界面交流效率不佳。

共生界面的不完整不畅通是导致我国物流现存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 物流外包的共生模式分析

如下表所示, 由共生系统中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的不同可以组成共生系统的十六中基本状态。

注:①共生系统状态表引自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P59

②表中M、P分别代表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

③、分别代表共生组织模式的进化方向和共生行为模式的进化方向。

在共生系统行为模式相变的方向上, 共生系统相变原理、共生系统进化原理揭示:对称性互惠共生具有最好的稳定性, 是共生系统进化的一致方向。

在共生系统组织模式相变的方向上, 质参量兼容原理、共生能量生成原理揭示:一体化合作模式中共生能量消耗最少净能量增量最多是共生进化的理想状态。如表1所示和向量方向是共生系统在两个路径上的最终进化方向, 状态下共生体系稳定性最好, 此时产生能量大, 增速也最快。

我国现阶段物流外包市场上, 由于共生界面的缺陷和企业物流外包中合作理念的不到位等诸多原因, 所采取的物流外包决策模式普遍存在一定问题。从组织模式上看, 还停留在点共生和间歇共生的阶段, 双方合作期短, 共生度低, 共生系统能量净增量低;从行为模式上来看, 存在的主要合作模式是非对称共生模式, 表现在:利益分配上对共生关系有掌控力的一方得到利益的较大部分, 而跟随者则微利运营的情况与外包中出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问题、利益偏向代理方的情况并存。

四、基于共生理论的物流外包战略

做物流外包决策, 首先要明确物流外包的战略定位。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时代已经来临,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在与其它组织的相互合作中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为了在长远上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尽可能降低物流外包风险和隐性成本, 在进行物流外包决策和物流合作体系管理时必须营造共生理念。将物流服务提供者放在一个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位置上, 以正确处理物流提供者的选择和外包模式的建立等问题。

(一) 加强建立对称共生模式的意识, 降低合作体中的竞争因素

共生稳定的分配条件为:

其中:

Esa—共生单元A的能量增加量;Esb—共生单元B的能量增加量

Eca—共生单元A的能量减少量;Ecb—共生单元B的能量减少量

Ksm称为共生稳定的分配系数

该状态下, 共生系统处于最佳稳定状态并且对应共生单元具有平等理想的双向激励效率, 形成理想共生状态。实际共生体中

其中:为共生体中偏离理想共生状态的系数也称为非对称因子, 越大共生关系越不稳定, 若大于某一临界值则共生体系将解散。

在物流外包业务中, 非对称因子的高低是通过谈判由服务的价格、支付和奖惩机制决定的, 各方若单纯以本企业的短期利益为出发点就极易造成合作体中非对称因子偏大。这种状态会导致合作关系中竞争因素的存在, 不利于合作关系中动力机制的运转, 无疑合作中预期的协作运行效应、信息共享效应、共同愿景效应、和知识转移效应将难以实现。因此, 企业需要从长期战略的角度考虑, 加强建立对称共生模式的意识, 以促成理想共生状态的形成。

(二) 树立共生进化意识, 谋求双方的共同发展

变化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作为一种可塑形态, 共生系统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动态有机体。共生体的演变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内部因素的变化。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企业应树立共生进化意识, 努力促成共生系统的正向演化。

首先要重视动力机制的建设, 保持交流界面的畅通, 以促成双方的共同进化。

其次应以对称性互惠共生作为共生关系的发展方向, 促成合作关系的正向演化。

(三) 树立共生动态意识, 加强合作关系的动态管理

物流外包的共生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而每个成员企业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标, 合作方之间可能产生各种冲突和矛盾, 影响着共生进程, 使共生体发展偏离健康运转方向、系统稳定性下降。因此, 物流外包企业要注意共生关系的动态管理。一方面要在共生体建立时签立完备的合作契约, 以规范企业行为;另一方面注意对共生状态的及时调整和评估, 健全合作状态监测机制。同时还要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和有效的沟通方式, 以合作企业间的信息传递和共享, 增强相互间的信任。

(四) 加强共生界面建设意识, 保证合作机制的良性运转

共生理论认为通畅的共生界面有利于共生单元间物质、信息和能量的流通和交换, 有利于系统能量的产生和共生系统的共同进化。反之则会使“三流”不畅, 制约系统能量的生成, 系统能量损耗增加, 同时系统动力机制难以运转, 易于产生恶性循环, 最终导致合作关系的解散。因此, 企业应重视共生界面建设。首先, 选择合作对象时必须考虑界面条件, 保证彼此核心能力的兼容度和对方信息交流机制的建设情况。在合作过程中, 一方面应注意物流界面、信息界面和管理界面的建设和维护监测, 另一方面要畅通粘滞信息加强与合作方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积极促成“共生进化”。

五、结语

通过以上运用共生理论对物流外包现状的分析以及对构建物流外包模式新途径的研究, 本文提出的主要观点有:

物流外包合作期限短、合作程度低是目前制约我国物流外包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共生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具有指导意义, 也为物流外包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途径。

共生度分析, 共生界面分析及共生模式分析是研究我国物流外包现状及其形成原因的三个层面。

共生理论对于制定物流外包战略有如下启示:要加强“四个意识”——建立对称共生模式的意识, 共进化意识, 共生动态管理意识和共生界面建设意识。

4.指数股票型基金的销售战略分析 篇四

1 指数股票型基金简介

1.1 指数股票型基金的基本概念

指数股票型基金的全称是中文正式名称是:指数股票型证券投资信托基金, 简称“指数股票型基金”, 其英文原文是:Exchange Traded Fund。该基金是一种跟踪“标的指数”变化、且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基金, 其基金资产为“标的指数”成份股的流通股票, 且股票持有比例与“标的指数”构成比例完全一致。它属于一种开放式基金, 完全投资于标的指数成分股, 投资目标是实现基金收益与指数涨跌基本一致。投资人可以象买卖股票一样去买卖跟踪“标的指数”的指数股票型基金, 并获得与该指数基本相同的收益率。

1.2 指数股票型基金的发行和交易原理

指数股票型基金发行创设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以现金认购, 另一种是通过提交“一篮子股票” (又称种子资本) 交换指数股票型基金份额。一般情况下, 指数股票型基金份额的创设是通过“种子资本”方式完成的, 有时基金管理公司为了扩大基金销售份额也同时使用两种方式。在两种发行方式同时采用的情况下, 以现金方式申购必须在现金募集期结束、基金按复制“标的指数”方式建仓完毕后方可获得指数股票型基金份额, 以“种子资本”方式申购则在现金申购结束后进行。指数股票型基金发行结束后即可申请上市交易和申购、赎回。投资者通过交易所系统发出不同的交易指令即可完成买卖、申购、赎回等行为。投资者在交易所买卖指数股票型基金时, 其交易方式与封闭式基金完全相同。申购、赎回指数股票型基金时, 投资者与基金交换的不是现金而是“一篮子股票”, 这一点与传统开放式基金的申购赎回有本质的区别。申购时, 投资者按基金公司给出的清单提交“一篮子股票”, 获得指数股票型基金份额;赎回时, 投资者提交指数股票型基金份额, 基金公司交给投资者的是“一篮子股票”。

1.3 指数股票型基金与普通基金的主要区别

指数股票型基金作为一种创新产品, 与现有的证券投资基金在投资理念、交易方式以及申购赎回机制上均有较大的差别。在投资理念上, 传统的主动型股票投资基金主要依靠基金经理对股票的分析来作出买卖决定, 即使增强型指数化投资基金 (如华安上证180、易方达50等) 也需要基金经理对指数成份股进行筛选并进行仓位控制, 而指数股票型基金则是纯粹的指数化基金, 是被动型投资, 基金经理不按个人意志决定股票的买卖, 而是根据“标的指数”成份股的构成被动地决定所投资的股票, 投资股票的比重也与指数成份股的权重保持一致, 其特点是“始终满仓、完全复制”。在交易方式上, 指数股票型基金比现有的封闭式基金多了申购和赎回方式, 同时由于套利交易的存在, 指数股票型基金在交易所的交易价格与基金净值之间的折溢价很小, 而不像现有的封闭式基金一样存在大幅度的折价。与现有的开放式基金相比, 指数股票型基金不仅可以在交易所上市交易, 而且申购赎回是瞬间完成的, 此外申购赎回的费用较普通基金相比更为低廉。

2 市场定位及营销战略分析

2.1 市场细分及定位

指数股票型基金属于基金的一种, 从广义上说属于金融投资工具的一种。因此对于其产品的营销属于金融营销的范畴。我们根据消费者的年龄、收入、学历、心理认知等等因素把消费者进行细分。具体市场细分情况如表1所示。

根据上述分析发现, 主要顾客群从年龄划分以中青年投资者为主, 从风险厌恶程度划分以风险中性型投资者为主。针对于风险中性的中青年投资者, 基金公司需要制定适当的营销策略以提高营销的效率。

2.2 指数股票型基金的市场营销策略

2.2.1 产品策略

(1) 简单易行。在产品方面, 应当尽力使得产品简单易行。根据指数股票型基金的规定, 在赎回时应当赎回一揽子股票, 而不是指数股票型基金基金份额。这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并不困难, 但是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讲, 却增加了他们交易的难度, 无形中提高了消费者的成本。所以, 基金公司应当与各经销商, 尤其是券商达成协议, 由券商承担兑换指数股票型基金与一揽子股票的责任, 减小中小投资者的成本。 (2) 组合金融产品, 规避固有风险。在股指下跌时, 买空的投资人的利益会受到损失。这也是由于指数股票型基金股指期货的性质决定的, 不可能作出改变。但是基金公司可以将金融产品进行重新组合, 以避免系统风险, 如保险、期权等避险手段的使用。

2.2.2 渠道策略

指数股票型基金作为一种基金产品, 其渠道可以分为主辅两条渠道。主渠道为各级券商, 辅渠道为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基金公司应当加强对于渠道的培训与监督, 通过广阔的渠道进行市场渗透。具体来说, 基金公司与各主要渠道可以采取的联合策略包括: (1) 培训帮助。对券商相关业务人员, 特别是营业部客户经理进行知识培训, 提高渠道素质与销售水平。 (2) 加强产品联合研究与开发。指数股票型基金产品与其他基金产品的最大不同在于, 经销商同时也是终端顾客, 即券商等金融机构同样会购买大量的指数基金作为投资工具。因此基金公司应当成立专门课题小组, 就产品性质等能够改变经销商成本利润结构的问题进行进一步联合研究, 建立指数跟踪系统和套利交易系统, 为券商与金融机构参与套利交易提供便利。

2.2.3 促销策略

(1) 目标广告。广告策略需要明确对象, 提高广告的针对性与渗透率。合理选择广告时间与广告投放媒介, 使得广告可以直接到达潜在的投资者。提高广告的宣传档次与形象, 提升产品定位, 准确转达产品的稳定属性。 (2) 丰富促销手段。针对不同投资者的投资特点与风险偏好程度, 结合市场产品开发, 进行创新性的促销活动, 通过设计金融产品与衍生品, 开发出适合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促销产品, 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和市场占有率。 (3) 人员推广。针对重点客户, 选择更具有针对性的特定人员推广销售手段, 宣传产品质量, 提高广告渗透比率。

2.2.4 产品生命周期策略

由于指数基金产品在我国尚属于产品引入期, 因此营销要求重点突出产品内涵, 显示价格优势。通过产品销售建立完整的数据库系统, 及时进行信息更新, 掌握交易状况, 总结营销经验教训。对于换手率异常的产品, 及时进行问题分析, 以利于新产品的推出。

摘要:近年来, 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成熟和资产价格的上升, 开放式基金的销售增长迅速, 居民储蓄存款受此影响, 呈现出储蓄存款持续向开放式基金转移的趋势。但是, 由于开放式基金种类繁多, 且基金的管理方式与管理水平均存在巨大差异, 因此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我国居民基金资产账面价值降幅较大, 基金行业整体亏损严重, 普通基金面临着严重的赎回问题。如何确保收益的稳定性已经成为基金行业共同关注的首要问题。

5.论保险公司的利润战略管理 篇五

关键词:保险公司,利润,管理

我国保险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已经积累了近2.5万亿的总资产。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现阶段我国保险公司目前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是如何由创业期平稳地向成长期转变, 一方面保险业竞争加剧, 各公司承保利润逐年下降;另一方面, 2.5万亿元的资产却主要以银行存款形式存在, 收益率较低。如何对保险公司的利润进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影响保险公司利润来源的因素

1、资金运用与保险利润

在成熟保险市场上, 保险资金运用业务对保险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是提高股东资本金的收益率。股东投资于保险公司的资本形成资本金, 资本金的资金成本则是股东要求的投资回报率。资本金超出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的部分为自有资产, 这部分资本可以承担更多的风险, 实现更多的利润以增大股东权益。同时, 只有有效地投资, 才能缓解不断增大的保费收入的资金成本带来的压力。二是壮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高效的保险资金运用, 能够带来更高的利润收益。随着资金收益的增加、利润基础的扩大, 税后利润固定比例的公积金计提也会不断扩大, 所以资金运用收益是保险公积金积累的间接的重要来源。因为公司的偿付能力主要来自于公司的自有资本和公积金, 所以, 有效的保险资金运用能够增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三是降低费率, 提高市场竞争力。保险资金的有效运用, 相应地带来更多的投资回报, 扩大保险基金规模, 从而使保险公司有条件降低费率。保险费率的降低, 会增加保险需求, 吸收更多的保费收入, 从而有更多的资金运用, 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2、承保业务与保险利润

承保业务是保险公司两大主要业务之一, 承保业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保险公司的经营利润。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保险发展的程度不同, 各国保险公司的保险利润方面必然有较大差异。一是承保业务对保险公司经营业绩起着重要作用。承保业务在欧洲和亚洲地区对保险公司利润有较大的贡献, 我国保险公司在承保业务上做的不够。这与我国保险公司一直采取粗放型的、低水平经营战略不无关系。所以, 我们在谈及国外保险公司的投资业务对保险公司的最终利润所发挥的莫大作用时, 我们不应该忽视他们的承保业务的重大贡献。二是保险资金运用业务对国外保险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不能盲目夸大其作用。如果资金业务经营不善, 会影响保险公司的最终利润水平。即使在投资业务相当发达的欧美地区, 也有相当一批保险公司取得不错的承保利润。

3、成本费用与保险利润

保险公司的成本是指保险公司为提供劳务和产品而发生的各种耗费。保险公司从事业务经营活动中, 不仅大量吸收资金而相应地支付利息, 而且还要支付业务经营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费用, 同时耗费一定的物品, 所有这些耗费用货币价值的形式表现出来, 就构成了成本。我国保险公司相对国际保险公司而言, 在国际上更具有竞争力, 单纯成本费用控制的较好。但是我国保险公司因综合赔付率、综合费用率较高, 导致综合业务成本率较高, 其赢利能够较低。

4、偿付能力与保险利润

偿付能力是指保险公司偿付债务的能力, 它表示企业资产与负债之间的一种关系。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经济内容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同未决负债之间的差额, 一般由资本金、总准备金与未分配盈余之和来代表。资本金、总准备金和未分配盈余构成保险公司的偿付准备金, 偿付准备金的增减, 体现着偿付能力的消长。如果保险期间的实际索赔总是与索赔期望相等, 那么, 保险公司只要将总资产维持在与保险责任准备金相等的规模上, 就足以偿付全部债务。但是, 如果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势必影响到保险公司经营的稳定、长远发展, 甚至影响保险公司的利润稳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偿付能力表现为保险公司自有资本或股本, 保险公司可以据此提高在承保业务上的竞争力, 甚至可以牺牲暂时的利润而换取长远的市场优势;也可以利用这些接近零成本的资金进行投资运用, 提高利润。因此, 我们分析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非常重要。

二、加强保险公司利润战略管理的措施

由于我国保险业存在承保业务效率低下, 成本费用占比大等原因, 我国保险公司利润战略管理方面尚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和提升空间。

1、确立承保业务的基础地位

保险的本质功能在于风险管理, 因而保险与承保业务相互依存, 只有通过承保业务, 在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建立了一种权利义务关系, 才使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有了基础。也只有通过承保业务, 才可能实现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等现代保险功能。因此, 承保业务是保险业发展的基础, 也是保险业别于银行业、证券业的显著特征, 离开了承保业才可能实现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等现代保险功能。因此, 承保业务是保险业发展的基础, 也是保险业别于银行业、证券业的显著特征, 离开了承保业务, 保险业也就无所谓的保险业了。其次, 承保业务也是投资业务的基础。这体现在承保业务为投资业务提供了大量资金基础。保险公司的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部

分:准备金、自有资产和其他资金来源, 其中准备金是保险公司投资的最主要来源之一, 准备金又来源于保费。因此, 承保业务也是投资业务的基础, 离开了承保业务, 投资业务也就失去资金支持。

2、加大产品开发力度

当前保险产品费率持续走低的原因之一是竞争激烈, 而引发激烈竞争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险种同质化严重, 竞争过于集中。因此保险业应加快实施产品开发战略, 修改那些不太适销的老产品, 使之适应市场需求。

3、加强保险风险管理

保险公司经营的是风险, 因此加强风险控制, 实现稳健经营, 是争取好的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首先, 要认真开展以核保、核赔为中心的全面内控管理。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其次, 要加强再保险工作, 要按照《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和公司自身稳健经营的要求, 做好保费自留和分保工作。第三, 还应充实保险公司的资本金, 提高承保能力, 保证公司的稳健经营。

4、加强保险从业人员管理

低素质的保险展业人员和保险代理人员是道德风险的主要来源, 保险经纪人和公估人出现后带来了新的道德风险源头。事实上, 近年来我国的保险案件不断增加, 其中与保险代理人相关的案件是主要方面。中资保险公司应该坚持规范经营, 加强保险风险的严格控制。为此, 保险公司应对从业人员和保险代理人建立一套科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约束机制, 放弃那种以保费收入作为唯一的绩优评价指标的激励制度。此外还应合理利用和慎重选择保险中介机构。大规模的保险中介从业机构和人员, 难免鱼龙混杂, 良莠不齐。保险公司应充分利用这庞大的中介市场来降低经营成本;但又必须慎重选择和使用, 以防滥用导致企业声誉和形象的毁损、致使道德风险的发生。

5、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

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除了按受国家相关职能部门从宏观上的控制和管理外, 还应从公司内部出发还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资金要集中管理、统一使用在资金管理上采用收支两条线的政策, 即每个分支机构都设立收入账户和支出账户, 收入账户只能用于保费的收入, 支出账户只用于赔款的支取和费用的开支, 收入户的资金要定期上划总公司, 支出户由总公司根据其经营规模下划限额资金以保证公司正常的运作, 这样就保证资值是由劳动者创造的。

参考文献

[1]魏迎宁:我国寿险公司的增长方式和可持续发展问题[J].保险研究, 2006 (6) .

[2]张维:保险资金证券投资风险测度的实证研究[J].保险研究, 2006 (5) .

[3]陈珍:谈财产保险公司如何提高服务利润链的能力[J].福建金融, 2005 (12) .

6.基于销售额利润的战略分析工具 篇六

一、盈余质量分析方法

目前, 理论界和实务界对盈余质量的分析与评价的方法很多, 但这些分析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基于上市公司所披露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进而评价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从财务数据角度出发, 通过一系列指标进行直接评价,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基于利润结构的评价方法; (2) 盈余持续性的评价方法; (3) 盈余与现金关联度的评价方法; (4) 基于财务指标的评价方法。二是假定资本市场有效, 通过股价对会计盈余信息的质量进行的间接评价。

二、案例分析

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公司或本公司) 的前身为兰溪云山制药厂, 1990年更名为浙江康恩贝制药公司。1992年6月5日, 改组为浙江康恩贝股份有限公司, 并于1999年10月27日更名为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4月12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截至2011年12月31日, 公司注册资本为70 360万元, 股份总数为70 360万股 (每股面值1元) , 其中:有限售条件的流通A股106 712 002股, 无限售条件的流通A股596 887 998股。本文以该公司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的财务报表为例, 以其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为基础来分析盈余质量。

(一) 通过利润表分析盈余质量

由于不同性质、不同来源的经济业务, 使得企业所编制的利润表直接展示了企业的经营性业务和非经营性业务, 在分析利润表的基础上就可以判断不同业务对利润结构和利润总额的影响, 进而来分析盈余质量。

新旧会计准则的变化使利润表的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 旧准则规定, 营业利润是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加上其他业务利润, 减去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后的金额;而新准则规定的营业利润比旧准则规定的范围有所扩大, 主要是将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纳入营业利润,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利润与营业外收支净额相比具有持续、稳定的特点, 而营业外收支在企业经营业绩中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比较小, 并且容易被公司用来盈余管理或者盈余操纵, 因而, 营业利润业务产生的利润决定企业盈余质量是否持续、稳定。利润表中不同的构成项目对盈余质量的影响不同。一般情况下, 合理的利润结构代表高质量的盈余质量, 会给企业带来充足的现金流量, 表明企业有充分的发展潜力;反之, 则不会带来充足的现金流量, 企业的发展潜力也会受限。康恩贝公司2011年利润表如表1所示。

单位:元

1. 营业利润比率。

营业利润比率=营业利润/利润总额×100%。在利润总额中, 如果营业利润占较大的比重, 说明企业有高的盈余质量;反之, 则说明其他利润在利润总额中占有大的比重, 盈余质量就不高。由于营业外收支不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 所以如果说营业利润在利润总额中的比重大, 则一般说明企业可能有较好的盈余质量;相反, 如果营业外收支在利润总额中的比重小, 而营业外收支项目不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 不具有持续性, 则说明企业的盈余质量比较差。以康恩贝公司为例:

2010年营业利润比率=120 091 168.54/151 030 874.48×100%=79.51%;2011年营业利润比率=159 840 458.78/163 113 688.13×100%=97.99%

通过以上计算可以看出, 营业利润在利润总额中的比重比较大, 但仍不能就此断定该公司有较好的盈余质量, 因为营业利润中存在投资收益等非经常性项目, 它们会对营业利润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盈余质量。

但是有些上市公司为了完成某些短期目标, 例如保证配股资格、避免ST等, 在会计实务中, 可能会采用出售股权等手段来增加投资收益, 进而增加利润总额, 尽管此时公司的盈余很高, 但是却不能代表有较高的盈余质量。

2. 非经常性业务比率。

在利润表中, 有两个与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的指标, 即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 它们属于经营业务但并不是经常性经营业务, 它们的变化会对企业的经营成果, 获利能力的真实性、公允性产生影响。

投资收益 (损失) 占利润总额的比重=投资收益 (损失) /利润总额×100%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损失) 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损失) /利润总额×100%

以康恩贝公司为例:

2010年投资收益 (损失) 占利润总额的比重=65 724 770.92/151 030 874.48×100%=43.52%

2011年投资收益 (损失) 占利润总额的比重=134 306 886.14/163 113 688.13×100%=82.34%

2010年与2011年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损失) 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均为0。

非经营性业务产生的损益也不一定就是非经常性业务产生的损益, 如企业进行长期债权投资, 尽管为非经营性业务, 但所产生的利息收入却属于经常性的收益。因此非经常性损益的判断标准应该是以该项损益的发生是否会对投资者判断企业盈利能力产生影响为标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与非经营性业务损益不同, 它属于经营性业务的项目, 却不是经常性经营业务的项目。在康恩贝母公司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利润总额中的比重为0, 这说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利润总额没影响, 从这方面看, 盈余质量比较不错;但投资收益 (损失) 占利润总额的比重相对来说比较大, 并且2011年比2010年大幅度上升, 这说明在利润表中很有可能投资收益对营业利润起到一定程度的“救驾”作用, 公司营业利润中有很大一部分与经常业务无关, 这会对投资者准确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产生影响。

很多上市公司被ST后, 为避免摘牌或者摘帽, 调节利润表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或投资收益进而调节利润总额, 因此, 投资者对于一般ST上市公司扭亏为盈年度的盈余质量应仔细分析判断。

3. 核心盈余比例。

核心盈余作为企业核心业务产生的利润, 是企业利润总额中持续性最强、稳定性最好的部分, 核心业务收入减去相关成本、费用后的差额就是核心盈余。在新会计准则要求下, 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中的利润总额由营业利润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组成, 由于营业外收支偶然性很大, 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也相对比较不稳定, 因此均不能作为核心盈余。

核心盈余比例= (营业利润-投资收益) /利润总额。 (1) 当营业利润>0, 利润总额>0, 核心盈余比例接近于1时, 表明企业利润主要靠自身经营, 代表较好的盈余质量。 (2) 当营业利润>0, 核心盈余比例为负数或远大于1时, 此时也不能代表企业有较高的盈余质量, 因为此时有可能企业对外投资存在失误或相关营业外损失巨大。 (3) 当营业利润<0, 利润总额>0, 核心盈余比例为负数, 表明此时企业盈利主要靠对外投资或者营业外收入获得, 但企业难以控制这种偶然性很大的利润, 企业盈利稳定性差, 偶然性大, 所以很难预估未来盈余质量。 (4) 当营业利润<0, 投资收益>0, 利润总额<0时, 企业经营不利肯定是其亏损的最主要原因。

2010年康恩贝公司核心盈余比例= (120 091 168.54-65 724 770.92) /151 030 874.48=0.36

2011年康恩贝公司核心盈余比例= (159 840 458.78-134 306 886.14) /163 113 688.13=0.16

这两年的核心盈余比例虽然都为正值但比例数值都不高, 而且还有下降的趋势, 说明投资收益在营业利润中起到一定作用, 同时也能推断企业的营业外收支能起到一定“救驾”作用, 这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上述非经常性业务比率方法所验证的结果。总之, 2011年盈余来源于日常经营利润相对较少, 公司2011年的盈余质量并不是特别乐观。高质量的盈余是投资者进行目标投资选择时的主要衡量指标, 也是企业业绩管理的目标。

(二) 通过现金流项目与利润表项目对比评价盈余质量

1. 利用现金流量表分析盈余质量。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现金流量表的报告形式要以收付实现制的直接法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的利润表进行调节的间接法为基础。因此, 我们分析现金流量表时就结合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这样有利于分析公司的盈余质量。康恩贝公司2011年公司现金流量表如表2所示。

单位:元

通过康恩贝公司2011年现金流量表简表可以看出,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负值, 从而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也为亏损, 公司自身盈利水平偏低, 经营活动没有现金作保障, 从这方面来看企业的盈余质量不乐观。

2. 获取现金能力的对比分析。

获利能力主要从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两方面来进行分析。康恩贝公司基于现金流量表计算出的现金获利能力与基于利润表计算出来的获利能力比率对比如表3所示。

单位元

通过表3可以看出, 该公司基于利润表下的权责发生制计算出来的获利能力比率虽然为正值, 但并不是非常完美, 并且其对应的基于现金流量表下的现金获取能力比率更差, 均为负值, 这说明一方面公司自身盈利水平偏低, 这也验证了上述几种方法的推论;另一方面说明企业已实现的收益并没有变成现金, 而是以债权等形式存在, 其风险自然比现金要大, 未收的收益质量当然不如已收现的收益质量高。这对企业来说不是一个好征兆。公司通过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所计算的获利能力反映出来的每股营业利润为0.23元, 而通过现金流量表反映出来的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亏损0.04元。

3. 关于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的质量分析。

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是计算毛利润的数据基础, 分析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的现金实现情况有利于了解企业核心盈余要素的可靠程度, 也有利于企业管理层更好地把握企业未来的盈余业绩。康恩贝公司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的对应现金流分析见表4。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现金流量表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和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这两项中含有增值税, 而权责发生制下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并不包含增值税, 所以在一般正常情况下, 现金收付制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及支付的现金应该比权责发生制下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略大。康恩贝公司比率分别为95%和81%, 该比率值偏低, 对此笔者做出如下分析: (1) 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营业收入来看, 公司实现了销售收入, 但却没有同样多的现金流入, 由此可以推断企业可能采取了一定的赊销政策, 公司应收账款的管理应该加强, 应该采取相对较严的赊销政策。否则长期下去可能会影响到公司盈余质量。 (2) 从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与营业成本对比来看, 公司在货物采购方面可能并没有充分利用售方的信用条件, 这对于盈余质量状况不利。

单位:元

三、结语

从康恩贝公司的案例可以看出, 该公司的净利润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投资收益等非日常经营收益。而主营业务利润在营业利润中占的比重相对较小, 这对企业而言并不乐观, 因此投资者在选择投资目标时, 在分析上市公司的报表时不能仅仅通过企业所披露的报告中的净利润来判断其发展潜力, 而应深入研究对企业价值、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影响因素, 并结合企业现金流量表进一步分析盈利的现金保障, 从多方面来分析企业盈余质量。

本文仅就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为基础进行了分析, 然而上市公司可能采用其他会计方法或地方政府支持的相关方法进行盈余质量的测算, 并采取相关方法对盈余质量进行管理,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深入具体地就企业可能采用的具体盈余管理行为对盈余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

摘要:本文基于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运用一定的财务指标, 以康恩贝公司披露的2011年年报为例来分析和评价公司盈余质量, 以期为投资者等提供分析盈余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盈余质量,评价,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2010版)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孙晓, 李蔚.基于会计盈余构成的盈余质量分析[J].实务研究, 2006, (2) .

[3].史茜.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视角研究[J].核算与管理, 2007, (1) .

[4].程小可.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与实证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秋冬农业生产工作会议主持词下一篇:学校后勤办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