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忆屈原的作文

2024-07-04

关于忆屈原的作文(通用11篇)

1.关于忆屈原的作文 篇一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还有好多名称,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两千多年的习俗。我们这里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挂艾叶、吃粽子。

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那就让我来告诉你吧!楚国有位爱国大将叫屈原,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为楚王献计献策,一切为老百姓着想。楚王听信奸臣的话,把他削官流放,在流放时,屈原听说楚国被敌人占领,楚国灭亡,百姓遭难,他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江边,纵身跳入江中。楚国的百姓知道了,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吃的是粽子,纪念的是屈原,颂扬的是他爱国爱民的精神,我们要发扬屈原的爱国精神,从现在起,好好学习,学好本领,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

2.关于忆屈原的作文 篇二

【关键词】《屈原列传》;分段;逻辑

在《屈原列传》一课中,作者将“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一句放在了课文第八段的开头,这是不妥的。理由有二:

第一,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楚国的百姓在怀王客死他乡之后对当初劝怀王入秦的子兰很有意见。这一层意思本应放在第七段的最后。因为课本的第七段“时秦昭王与楚婚,……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所表述的内容是怀王入秦前后的情况,而课文第八段第一句“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正是顺着第七段最后一句“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来介绍楚国人在怀王“竟死于秦而归葬”后对当了令尹的子兰的态度。因此,“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一句应放在第七段末尾而不应放在第八段开头。

第二,把“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划入第八段或许是编者认为此句中的“既咎”一词应与下一句“屈平既嫉之”的“既嫉”形成呼应,将前一句看作是交待楚人对子兰的看法。因此,文中不但把“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放在第八段段首,而且在其后还加了分号以表明与后句“屈平既嫉之”形成并列关系。而实际上“屈平既嫉之”中“既嫉”的对象“之”并不是指代子兰,而是指代楚怀王。如果这个“之”真是代子兰,“屈平既嫉之”也是在写屈原怨恨子兰,那么下一句“虽放流”指的是屈原的第几次流放呢?显然不应是第二次,如果是第一次,那怀王还在世,也就谈不上屈原与楚人同时恨子兰了。另外,这一段还有“心系怀王”、“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等句都可以表明“屈平既嫉之”与“楚人既咎子兰”不是同一时期发生的事情。

其实第八段从“屈平既嫉之”开始到全段结束,是在用插叙的手法呼应课文第三段开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一句。以屈原第一次流放创作“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的《离骚》为依据为屈原鸣不平,同时也呼应第七段中所交待的怀王的结局,强调怀王“不及”是其“不悟”忠臣之志所致。

也许有人认为课文第十段前两句“令尹子兰闻之,大怒”中的“闻之”正是指子兰听说屈原恨他这件事,以此证明第八段“屈平既嫉之”是说屈原恨子兰,而事实上“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完全可以理解为子兰听说楚国人在抱怨他后,变得恼羞成怒,于是就迁怒他历来的眼中钉同时是当初跟他持不同意见劝阻怀王入秦的屈原,最终勾结屈原的政敌上官大夫靳尚使屈原遭到第二次流放。

3.清明时节忆屈原作文 篇三

我们怎能忘了屈原,在怀王客死于秦之时来到江边,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举世皆醉,而我独醒。”渔夫劝他说:“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起醴?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长叹一声说:“世人又有谁能理解我呢?楚国日削月割,怀王客死于秦,只剩下无能的襄王与子兰。楚命不久矣,我又有何颜面苟活于世?唯有一死,乃了我心头之恨!”乃作《怀沙》之赋,然后怀石投汨罗江一死。后人对此不平,以为楚王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尽忠和报效,我认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前者是别无选择的献身,后者却是投机。身为“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国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使“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可以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奉献,但作为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面对失败的唯一选择,他把作为“政治家”的责任放到“诗人”之上,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屈原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侵入受辱而死的。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的、独立的死。“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他悲吟着,高歌着,在汨罗江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如归地赴死。

屈原的死是伟大的,他为了祖国,为了社稷,殚思极虑,至死不渝,流芳百世,名垂青史。

4.忆屈原的散文 篇四

又是一年端午日,再忆屈原,又让我想起那些尘封的往事。于是执笔,重览纤纤故情。

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曩者,阔楚主弱,内惑于袖,外欺于秦。庸主近小人,远贤臣;信谗言,拒谏辞。岂知祸患之藏于靡乐哉?

屈平,内修好能,外具皇裔之冠。才学渊博,腹中尽彰治国安邦之策;意气风发,是如大海之奔腾;重德厚望,有似泰山之巍巍。奈何王之不好,仕途维艰,壮志不酬。叹息国与家,投汨罗而卒。感天彻地,遂成后世之名。

初,屈平入青云如劲松。外以交舌于诸侯,内立法度安庶民。登高振臂,一呼百应;敕诏律令,威慑四海。居庙堂之高,俯察天下之雄浑。南取荆襄汉中之地,北收黄河天堑之险。楚地民富域广,政令通明,群臣上下同心,以拒暴秦。天下诸侯莫敢仰视楚王之威仪。况若秦强,兵利而戟长,城固而墙坚,秦又奈楚何?唯一图计,命张仪说于楚,破其合纵之势。惜哉!怀王惑于奸人佞臣,听计于仪,断齐之盟,妄图数百里之地池。何料秦人奸恶至此,不应诺许。怀王悔之,怒之,加兵于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由此,六国之势日衰。强秦无所惮,挺军中原。镝锋刃利,兵嚎卒叫如狼,将士同心,并肩向前。其势之锐如熊熊烈火,纵有一海之水,恐难将熄。况乃秦之虎狼之兵,雄赳赳,气昂昂,踏城池如平地,震摇天地。倘若听屈平之谏言,盟齐抗秦,何至见欺于外;倘若不轻兵加秦,何至兵败连营;倘若合纵深如蒂固,秦纵有连横妙计,纵有张仪利嘴,纵有铁甲雄师,又可将六国奈何哉?

适才悔矣,回招屈平入殿,议国是,定决机。尔后,秦邀怀王入秦,欲往。屈平闻之,力谏劝阻。怀王力掀屈平挡驾之手,应秦约,中其计,成其质,客死于秦地。身作一国之君,不纳忠言,专断横行,始落得今日之悲哉。哭兮,痛兮,屈平奈何之?摇头叹兮,怨兮,少主不才不能,德义不修。屈平屡遭奸佞之馋谄。嗟乎!邪曲之害公也,方阵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九歌》既成,《渔父》既罢,乃投汨罗以明志。天之苍苍,鉴忠臣之赤胆兮;水之悠悠,怎不涤尽世间污尘?

屈平既殁,楚室既亡,史之既然,无可言之是非。唯是忠君爱国兮屈平之心,可堪千古为之成泣,为之而颂。

某生不才,值此端午之际,略提笔数言,以吊屈原。

君去也,历史长河中泛起一滴桑梓泪;君去也,山河破碎时奏响一曲《离骚》悲歌。谈古今,论英雄,谁与君同?宋玉之拟辞赋,难及君术;岳武穆忠骨义气,以君为表;论及治国韬略,萧何亦何当,孟德亦何属?翩翩兮玉树临风,挺然威武兮神貌不似文臣。盖英雄一世,辞堂下庙,行迹荒野,壮志不灭,忧愁更优。匹夫犹担国之兴亡,而况乎人臣哉?遇主不贤,悲叹凄切,山谷幽径为之而哀。

风飘飘兮汨罗寒,此行一去兮不复返。为己所为,足矣,不负一世之志哉!谋事于人,成事于天,无悔矣。

5.关于屈原的初三作文 篇五

他是谁?他是久醉待醒的梦,是不染世俗的诗,亦是一只没有舵楫的孤舟——屈原。

他曾是三闾大夫的政治家,他年少有为,以天下为已任,拥有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他曾许下“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誓言,也曾唱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为艰”如此动人的歌词。怎奈世俗工巧,周容为度,君王的不信任,世人的抛弃使他越走越远。他“上下求索”终究没能敌过“路漫漫其修远”。

他亦是手拿清酒的诗人,即使处境这样艰难,他仍坚守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执着着诗人的自尊,即使身处游泥中也能如白莲般自饮一花一世界的孤独。即使人生几度秋凉,世事一场大梦,他也绝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但他最后换来的只是江山易主的悲歌。

敢问世间还有何人,能做到屈原般执着着自己的梦与诗?

即使那杜甫拥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却活不过屈原的萧洒,即使那李白拥有着一生的放荡不羁,却做不到屈原的为民之心。唯有他,敢愿在这修罗战场中杀出一条血路,也唯有他,能在这在狂风暴雨中护住一把火种。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屈原满怀愁思。站在汩罗江旁,最后一次遥望这人世间的太阳。他随着那巨石慢慢的沉入江底,屈原想用自己的血肉唤醒这浑浊而疯狂的世界,冰冷彻骨的不是那江水而是这世界。即使是这浩荡的汩罗江也冲不尽这世上的污秽,吹不散朝庭的腐败。他虽没能唤醒当时的世界,却唤醒了后来中华五千多年来无数的英雄豪杰,唤醒了这世界无数沉睡的英魂。

传说中有这样一种鸟“一生只为一歌,曲终而命绝”。而屈原留给这世界的不只是一曲《离骚》,还有那震天动地的屈原精神。

我想着如血的夕阳如何映红水面,映红他深思的双眸和风霜的面旁。他从远方来,又到远方去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从此野马疆驰,放荡此生。

6.初中关于屈原的作文600字 篇六

他,就是屈原。残浊的衣襟遮掩不了他伟岸的体躯,滚逝的江水更挡不住他无尽的思绪——是啊,怎能阻挡呢!

深谙治国之道的他,何尝不想振兴楚国,使其崛立于七雄、一统天下。可是一腔报国心,怎敌得小人谗言诽谤?楚王疏信,满腹良言又向何处谏?

楚王被邀至秦会晤,屈原深知秦王阴险,于是朝堂力谏:“秦乃虎豹,此战时,必图谋不轨;陛下乃一国之君,闪失不得,此行决不可矣!”

前日秦变卦,骗得楚与齐断交;秦之诈,孰不知焉?谁料想,怀王次子子兰却无心父亲安危,只为篡逆之谋,竟怂王定赴此行,此虎穴之行啊!

怀王疏信屈原,却听信子兰,终客死他乡,而子兰如愿当上令尹。子兰怀恨,将屈原谪至僻荒,蒙受污秽之名。

愤懑之时,疾书《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说的多么坚定。兴国扶君之路,漫长而须远修,面对小人当道、奸佞得意,叹得又多么无奈!

夫子心,碎不能掇。于是,屈原徘徊回首于汨罗江边,看江水滔滔流逝,楚之存、还能有几日?慨叹:“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遂怀石投江。

7.关于端午节作文:我论屈原 篇七

关于端午节作文:我论屈原

屈原,千百年来,人们用包粽子,赛龙舟,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纪念他。可是,我却并不觉得他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完美,可以说,我对他很不满意。人们,正是因为他的才学,他的许多对国家有益的意见而纪念他,可我,却不能忘记他的一个致命的缺点。

当年,屈原被放逐,因整日郁郁寡欢,才去跳江,使得他郁郁而终。虽说,他是为自己抱憾,为自己的才华无人应答而自尽,但是,我想问一句,他这种行为正确吗?“跳江”,这是一种正确的反抗方法吗?纵使他一心为国,才华横溢,可唯一的缺陷便是--他懦怯!也许你会说,既然他那么一心一意为了国家,大胆地提出了那么多建议以致被放逐,如何能说他无胆量?可是,懦怯,不在于他对于国家兴旺的勇敢,而在于他对于种种打击后的放弃。跳江代表着他对一切都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已抛入九霄云外,他面对这个世界,只有逃避,那么,他的头脑、才华、忠诚,又有何用?他的这一举动,真是让人失望无比,一个人,如果对待事情只有绝望,没有任何的崛起之心,那他如何成就伟业?跌倒1次要从第2次爬来,跌倒2次要从第3次爬起来„„跌倒

8.关于忆楼兰的作文 篇八

翻开历史的书籍,我似乎从这尘封的文字中隐约看见楼兰古城,那神秘的文字正向我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楼兰,一座神秘的古城,流传着不少关于它的传说,今天终于目睹了它的辉煌与消逝。

遥想当年,楼兰拥有着金碧辉煌的宫殿,无与伦比的城堡,百姓安居乐业,无忧无虑。时光流逝,岁月流年,没想到一切都转瞬皆空。战争,这个让人凛然生畏的词语,它不期而至的降临到了楼兰古城面前。在这危难关头,一位年轻的将军正和国王商讨,忧愁的气息蔓延到了数百里外,不少人都想借酒消愁,可这有什么用?还不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时间匆匆流逝,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誓死守卫楼兰”这成为了最后的结论,将军携手君王共上楼兰之颠,以血宣誓。未曾想过此时的敌军也下了必死的觉心:不破楼兰终不还。战争还是如期而至,风中栀子花的气息弥漫着,也许这是暴风雨的前奏吧。刀光血影,尘封的宝剑也已开封,死亡的气息以取代了花香,交战之处尸横遍野。花开花谢,人去未归,花零为谁哀,人离为谁叹?绝境之中犹如箭在弦上一般,不得不发,背水一战后,最后一位敌人也倒下了。

那位将军手持宝剑,身披铠甲,鲜血直流,他是最后的赢家,他保卫了家园,可毕竟是“万人一去未还,唯有一人尚存”啊。一人是孤寂的,他以沉重的步伐走着,入城后,发现物是人非,今非昔比,城中已空无一人,他还是继续走着。他打开了一扇门,他的瞳孔突然睁大了,他跪在了那里,只有一具尸体,旁边有几个字:“昔人离去未返,故人未离已去”。

他想起了曾经的誓言,战后和知己一起生活,他抱着知己来到了角落,把宝剑插在了地里,望着知己。时光飞逝,将军也已半面尘埃,昔日的宝剑也已锈迹斑斑,失去了曾经的光彩,神圣的铠甲也已腐烂,看不见曾经的辉煌。再看看这座古城,虽已被风沙掩埋,但辉煌腾达的样子却依稀可见,现在留下的只是一砖一瓦。

9.关于故乡的作文:忆故乡 篇九

据说那条山涧是高山上的雪被初阳蒸化后流淌下来的,就算是遇上旱灾,也依然会有几股小溪流,灌溉着两边的花草,所以两边的花草四季如春,显出无限生机与活力。山涧像一位优雅大方的公主缓缓地向山下走去,众位“大臣”们在两边呵护着公主。小涧水不深,淹不过膝盖,清清凉凉的很舒服,坐在涧边看小鱼从脚指尖划过,小虾在脚心下走过,痒痒的,一抹恬静的微笑便挂在嘴边。远处的鸟儿飞离树枝,奔向朝阳,发出“叽叽喳喳”愉快的叫声,融入到春涧中。

“咯咯,呵,咯咯......”孩童的笑声从远处传来,她笑得很开心,穿一身蓝色的连体衣,头前留着一撮毛,后面还编着一根短短的小辫子,坐在羊背上,她抱着羊儿的头,为它扎小辫子,高兴的不亦乐乎。羊儿温顺的走向小涧旁,任由小孩为他扎羊角辫,靠近溪涧,小孩有些口齿不清地问“和开吗?(好看吗)”小羊走到涧旁,低下头看了看涧中的自己,像在照镜子,一会,便抬起头“咩咩”。他表示赞同。小孩儿又咯咯的笑了,她的心灵向羊儿背上洁白的羊毛一般纯洁,阳光透射下来孩童的心灵像水晶一般晶莹剔透;又如同涧边花草一般,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小孩儿和羊渐渐从记忆中隐去了。我也回过神来,河畔一群环卫工人在努力地清理着......

10.关于100字叙事的作文忆师情 篇十

醒来时晨曦依然故我的浸窗而入,像时光之波悄然的倾泻。微茫中的尘埃四散飘落,也是一般地茫然四顾。时间机械的催着流年,夺走所有奢华的青春,兀自铿锵的前行。然而,这一切,都在下一秒静止,时光老人拨动他的齿轮,向前调,向前调,再向前调,我的思绪回到了无限的静默之中。-------题记

她留给我最后的思念,是在毕业会上。看着同学们一个个自信地走上讲台,纵使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个意义非凡的演讲,也正因如此,却都有默契似得把原本准备好的讲稿在手中紧紧地攥着。六年以来,这是她第一次坐在下面,第一次用不一样的角度去注视我们。那目光中,带着赞许,带着鼓励,带着欣慰,带着感叹,还带着的,更多是不舍。是啊,那群可爱,调皮,曾一起哭过闹过的孩子如今在她的羽翼下,终于要知道长大了。怎么会不欣慰?怎么会不感叹呢?

她就像一个慈母看着自己的孩子将要远行,她知道,这是孩子们人生必走的旅程,心中纵使有万般的不舍,她能做的,却也只有好好的叮嘱孩子几句。

在毕业会最后,我那颗还不想长大的心让我给了老师一个大大的拥抱。老师拍了拍我的肩膀,略带哽塞地说,乖,孩子,你总要长大的。以后可要常来看老师啊。

11.关于屈原的中考满分作文 篇十一

不自知的,似有仙灵指引,我竟来到了汨罗江。下马缓缓步上礁石,心中思绪万千。

“哎,君主无德,信奸佞斥忠良,我大楚将衰啊!”滚滚江水奔腾,飞溅的水花落在衣襟上,一浪又一浪拍打着我所立的礁石,似是感受到我那悲愤的情绪,竟也同我哀思起来。忽地,我听到了话语声。惊疑不定地张望片刻,只见一人竟坐于不远处的礁石之上,手提一小坛酒,不晓得在说什么。缓缓靠近,却见其衣衫不整发冠凌乱,透着股颓然之气,却难掩其凛然正气。约五六十岁,眸中却亮极。知晓我的存在,他也只是微微仰头看了看我们一人一马,便又往嘴里猛灌了口酒。却不料酒过于烈,竟被呛了一下,狼狈地咳嗽起来。这人虽落魄,却着一身官袍,且也不像个会喝酒之人。端详片刻,我问道:“……为何来江边喝酒作诗?这儿景色不好,又终年没什么阳光。”那老伯闻言,笑了。再看我的打扮,朗声道:“年轻人,看你打扮倒想是这一带最富人家的小公子吧?寻常公子哥又为何来这荒凉之地?反正绝不是为了赏花吧。”语闭,他缓缓起身,挺直了腰脊:“谁还不曾风流富贵过呢?只是国家存留之际,老夫却无能为力了啊!君主无德,斥尽忠良,留奸佞贪官于朝,大楚,将亡啊!悲哀,悲哀!”说完便提起酒坛子向远处走去。隐约还尚可听到他在吟诗,似是仍在感伤国家的命运。不过,明明是一副醉醺醺的样子,语调却是染上了几许悲凉愤慨之意。

次日。我步出房门,入眼的便又是二姊与四妹切切察察的姿态:“今日,我可听爹爹讲了,那被流放的便是屈原……”“啊?他不是忠臣么?怎的……”闻言,我大惊:那气度谈吐,莫非昨日那老伯……震惊之中,我冲出家门,向汨罗江奔去。到了城门,却见一片乌压压的军队正在入城。群众都惊慌失措,跑路的跑路,逃窜的逃窜,一片混乱之景。我慌了,心下想着出城的办法。咬一咬牙,我抢了一匹马,决定回宅自后面溜出去。家宅后门已上锁多年,它可以通向一条小路,小路一直蜿蜒至树林,此事还是我儿时贪玩发现的。

跌跌撞撞地奔至江边,我慌乱地张望,却见那熟悉的身影正立于礁石之上。“先生,屈原先生!”

那人闻声转过身,只见一身整齐官袍,发也梳得一丝不苟。屈原笑了,没理会我,自顾自地念到:“国破了,匹夫又怎能苟活?”他又笑出了声,似是在对我说话,又像在自言自语:“一曲《离骚》诉尽臣心,没能护主平安,那老臣便同我大楚共存亡吧!”语闭,他在我惊乱的眼神之下,跳入了江中。

“老先生……”

这,便是我熟知的屈原。年少也曾轻狂,满骨忠良,从不苟活于世。思索着,探求着,从未与我深谈,却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他投江之时,我也曾迟疑要不要阻止他,但现在,我终于理解了他的初心——以身殉国,同国家共存亡的决心!

上一篇:b站答题答案下一篇:30封安东尼写给不二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