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文字教案(共8篇)
1.现代汉语文字教案 篇一
吉
林
师
范
大
学 成人学士学位论文
专 业:对外汉语 论文题目: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与“六书”学生姓名:于航航年 级:指导教师:完成日期:结合的重要性 陈薇 2011年 2月27日
论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与“六书”结合的重要性
摘要 在对外汉语的汉字教学中,为交流的需要,一般的教育过程都是首先进行现代汉语体系下的基础教育。在现代汉语的水平到了一定程度下才系统介绍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但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联系很大,尤其是文字的传承,在造字法中有“六书”之说。六书不仅是造字法应用得当,更是识字法。在对外汉语的基础教学中应该加入“六书”的文字知识。古代汉语的加入会使教学过程可操作性、理论性更强。是学生们对汉语有深刻的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字 “六书”
对外汉语文字教学
文字理论
在语言教学中,文字教育一直是重点,汉字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有其特殊性,与日本的片甲文、拉丁语系的文字都有着很大区别。这也是各国学生学汉汉字的主要问题。所以汉字教学在汉语基础教育中十分重要。但是纵观我们的汉语对外教材竟然和我们的小学教材的教学方法大致一样。是现代汉语的教育方法,但是这种教育是启蒙教育的模式,我们的受众是已经成年的留学生这种教育会在受众上造成隔膜。而且现代汉语的教学只是就事论事并未有对文字的概述不成体系。对应于一个第二语言这种不成系统的教育会在外国学生在基础教育时毫无头绪。
文字的理论在古代汉语里是十分健全的,就是“六书”在简体字盛行的今天也是应用于大多数汉字中的。所以我们设想应该把对外汉语的汉字教育和古代汉语通论的文字部分进行结合,这样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六书”之说在文化教育中的重要性
文化教育是对外汉语的一个大的教育方面,在语言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文化环境进行介绍使学生们有深刻的了解。“六书”的文化底蕴和汉字文化交相呼应。以六书的文化意蕴构造汉语文化环境是再合适不过的。
“六书”的历史源远流长,《周礼•地官•保氏》说,保氏(官名,掌教育)以六艺教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六书是六艺之一,但是没有说明六书的内容。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艺、象声、转注、假借。郑众注《周礼》,以为六书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说文解字•叙》以为六书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由此可见六书的历史是很长的,在汉字体系的成型伊始就已出现,在简体字普及的当代也是通用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广泛的应用范围,“六书”理论可以在汉语教学中有一席之地。
六书的文化底蕴极为浓厚,在汉字的表意理论里阐述得极为透彻,这对我们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学对汉字有一个直观的文化背景的认识。而且六书的运用不知对汉字有解说而且对中国文化也是一种阐释。
自清以后我们大多数采取的是许慎的“六书”之说(1)象形Pictographic(2)指事 Indicatives(3)会意Knowing(4)形声Phonogram(5)转注 Extended(6)假借conversion 六书之说虽有争议,但是以主流的看法介绍即可,这样我们的学生就可以对表意体系的文字造字法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表意体系文字是一种可传承度高但是极难贯通的语言,而六书理论正是这驳杂的文字体系的连带。六书造字理论可以给学汉语的外国同学构建一个简易而宽广的平台。
中国文化的互通的,在六书中可以从六书的表意来推测出古汉语的表意规律和一些现代汉语的字意。而且六书它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研究课题,可以让我们的外国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多了解。任何一家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都有本源根基和一直坚持的理论。而六书正是汉字字义的根基。所以六书理论的介绍可以打开一个表意体系文字的文化背景的窗口。在一个文化基础的影响下,学生会长足的发展和提高。
六书是一种造字方法,更是一个有数代人的智慧的结晶,带有历史传承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们在识字的过程中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缺失之处
对外汉字教学是一个古老而新兴的领域。早在三世纪,就已经有了对外汉字教学活动。据史书记载,公元三世纪,汉字传到了朝鲜;此后,又相继传到了日本、越南等国,成为上述国家记录自己民族语的符号或辅助符号。汉
①字的对外传播需要对外汉字教学。因此,从理论上说,自我国与异族他国开始进行文化交流之后,对外汉字教学就已经开始。只是由于有关史料的缺乏,我们难以了解其详细情况。
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需要显得日益迫切,并得到了迅速发展。据1989年统计,全国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高等院校达到100余所。制定科学的用字标准的要求,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90——1991年,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和北京语言学院汉语水平考试中心联合研制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这份大纲是我国初等、中等汉语水平考试的主要依据,也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的重要依据。大纲中汉字的分级与词汇的分级保持一定的联系。汉字大纲收字2905个,分为四级:甲级字800个;乙级字804个;丙级字601个;丁级字700个。这2905字中,有2485字是《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一级常用字。
但是对外汉语的教学比较特殊,它是针对在语言上零基础的但是心理成熟的学生,这就造成了当今对外汉语的一个尴尬的局面。教授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教学方法是针对理解能力与汉语能力一样的人,忽略了学生们的年龄因素。“汉语作为母语教学和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汉字教学,但两者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至今尚未分开。”
③ ②当下的教学模式还是以拼音为语音的标准先教授一些独体字,教授汉字的模式还是如小学的教学方式一样,以偏旁部首为主由独体字过渡到结构复杂的汉字。在模糊的规律下达到一种机械的记忆与积累。在识字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然后学生们会有了自我积累的能力。因为大多数对外汉语教材在启蒙汉字教育时适合我们的小学教育差不多的主要是一种感性的习惯性的认识。但是因为中国小学的学生因为年龄问题才退而求其次,其教育的受体不同方法自然也不同。
所以上述这种教学方法并非是效率高的方法,因为忽略了学生们的智力因素。是用字来认字,在基础教育时因为文化的差异无疑是绕弯路的。
语言的基础是文字,文字代表的一个民族的文化,脱离了这个民族的文化来认字无疑是无益的,中国有如此深厚的汉字理论为什么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应用不广呢?
根据接受学生的年龄与成年人的认知规律来看,应该进行先规律、再现象的教学方式,因为成年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和有一定的学习经验与分析能力。所以我们要先把汉字的规律传授给我们的学生,而这规律就是一种文化。“六书”正是汉字的规律,《汉书• 艺文志》说,六书乃造字之本,这是不够全面的说法。六书中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至于转注和假借,则是用字之法,因为根据转注和假借的原则不能产生新字。
汉字是有字理的,造字法决定的是字形,用字法则可以推敲字意。所以应该用理论来指导汉字学习事半功倍。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应考虑到汉字教学中来,这样我们才会有效率的进行教学计划。在考虑对外汉语的教学方法时应该尊重教育的主体,所以有学者呼吁“当代教学论的主题是:以学生发展为教学改革的起点和依据。”所以我们要深入对外汉语教育的受众的内心中,不光是文化差异还有心智上的考量。
三、“六书”之说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的运用
考虑到来接受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生都是一些已经成年并且有着学习经验的外国友人,要是用这种启蒙似得教学会对我们学生的文化积淀与学习时间造成浪费。对于我们的学生在其构成主体来讲都是善于理性思维的年龄,所以应该用造字的理论用来进行识字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不妨在正式教学之前先进行一些汉字的理论的教育,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汉语汉字有一个大体的认识。而且一个理论的背后是文化的涵养,在“六书”里他们就会对表意的文字与汉语的精神有一个前瞻性的视角。六书是一种关于字的理论,是造字的理论也是识字的理论。
因为“六书”在古汉语的地位,而文字的字形与字音的变化也是极大地,但是理论都是同源的。所以在理论教学之后,还要把六书运用到识字教育中,因为识字教育的复杂性和六书理论在古代汉语中的领导地位。所以在识字教育中应该把我们的简体字教育和图画性极强、表意性极强的甲骨文和“六书”理论结合到一起。
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六书”、甲骨文、简体字来进行识字教育,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会对汉字的演变,汉字的字形、汉字的字义有比较直观的认识。这样我们的同学就会对汉字有立体的了解。而且这种理论强度一定要比中国的启蒙教育更加深刻,更加系统。做到识字有方。西方的文字大多是语法规律作为中国的表意体系文字的独特性也要做到识字有方,这样才会不对我们的学生的年龄优势进行浪费。识字教育的主要的三个部分字音、字义、字形。运用“六书”和⑤
④古汉字的结合就可以大范围的解决字形、字意的问题。而且对字意与字形的联系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而六书之一的形声的运用也可以解救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形声字的读音问题,一举数得。在简体字普及的今天,简体字大多是形声字,所以六书的运用不应只局限在古汉语中,而在现代汉语中仍会发光发热,这一理论也可帮助学生学习新字,举一反三。
所以用六书法认字的过程应该分为两部分,一是六书理论的介绍,二是六书在具体的例子中的运用。这两点就是六书认字的主要两个部分。用理论作为基础,用例子深化认识可以从文化方方面来对汉字进行深入的了解,不是在机械的识文断字,而是有文化背景的认识。用文化的眼光来识字,我们的汉字会更加生动
四、结语
从六书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汉语中的理论在汉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另外古代文论是不是也有可以借鉴的价值都是值得考量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家的语言应有一家的教法在五四之后教育形式的西化造成了中国汉语教育的过度西化。方法可以西化但是所用的理论应是本土的为好,正因为原汁原味才会展示出民族的魅力。而且教学的要求会造成教育的变化,向外国友人们展示的中国应该是有自己的视角与窍门的。
参考文献:
①、王力
《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1999年5月第三版 P160 ②、《汉字学概要》
第六章 汉字与汉字学概要
③、柯彼得《关于汉字教学的一些新设想1993》载《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④、王力
《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1995年5月第三版p160
⑤、裴娣娜 《论我国教学论学科建设与发展》载《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6期
2.现代汉语文字教案 篇二
关键词:汉语拼音,发展变化,拼音化,可行性
根据权威部门公布资料: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 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 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 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 (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
目前大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 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49年, 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 提出为了有效地扫除文盲, 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 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 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1954年, 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其间收到各种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1、汉字笔画式。2、拉丁字母式。3、斯拉夫字母式。4、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5、速记式。6、图案式。7、数字形式。
经过反复研究酝酿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 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并最终将汉字“拉丁”化。
一.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演变
古代没有拼音, 使用反切, 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 取第一个的声母, 取第二个的韵母, 拼合起来。中国的回族不学汉字, 学习阿拉伯语, 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 (汉语) , 这也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元朝, 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 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 但是, 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
明朝, 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 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母拼音。
清末明初, 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
民国年间, 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 现在台湾依然使用。但是, 同时也出现了拉丁字的拼音运动, 而且, 跟左翼人士的政治运动结合很密切。
共和国成立后, 汉语拼音方案:1955~1957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订, 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 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承认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二.汉语拼音方案的发展现状
早在20世纪20年代前, 已经有了用以"范正汉字读音"并借以统一国语的注音符号 (1913年制定, 1918年公布实施) 。
注音符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套法定的拼音字母, 它的公布和使用是汉字注音走向拼音化的开端, 但是注音符号在当时的人文背景中采用的是传统的民族式的字母 (楷书的篆文古体字) , 从文字发展的角度看它不符合世界大多数文字发展的拉丁化趋势, 在科技应用和文化交流上受很多限制, 另外符号本身也没有彻底音素化, 其中有好几个韵母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更小的语音单位, 如ㄢ (an) 、ㄣ (en) 、ㄤ (ang) 、ㄥ (eng) 、ㄠ (ao) 、ㄡ (ou) 等。
周恩来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 (1988) 中指出:"辛亥革命之后, 产生了注音字母, 这是中国第一套由国家正式公布并且在中小学普遍推行过的拼音字母。注音字母对于识字教育和读音统一有过一定的贡献。尽管今天看来, 注音字母还有不少缺点 (例如, 作为各少数民族文字的共同基础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工具, 注音字母显然远不如拉丁字母) , 但注音字母在历史上的功绩, 我们应该加以肯定。对于近40年来的拼音字母运动, 注音字母也起了开创作用”。
当时, 面对注音字母公布后的种种批评, 以及主张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的呼声, 国语统一筹备会根据钱玄同的提案, 照章正式成立了一个"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 由11位委员组成, 其中的核心成员是:赵元任、黎锦熙、钱玄同、林语堂、汪怡。
由于赵元任、钱玄同等事先在理论上、实践上作了充分准备, 一年之后, 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就提交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 (1926) , 两年后, 由国民政府大学院 (即教育部) 院长予以正式公布, 定名为“国音字母第二式”, 原注音字母则相应地称之为“国音字母第一式”。
国语罗马字是中国汉字改革汉语拼音化运动中, 由政府公布的第一套音素制的拉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方案。它完全采用了现成的拉丁字母, 不用附加符号, 不另造新字母, 并首先提出了按词连写等问题, 文字体系完整, 符号观点也趣于国际化。
"国罗"公布之后不久, 社会上就涌现了"中国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上海、西安、武汉、重庆、广州、香港等地先后成立了不少研究拉丁化新文字的团体, 在众多的方案中, 以"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 (简称"北拉") 最有名, 流传也最广, 甚至传播到诸如法国里昂、东南亚泰国、新加坡等华侨学校。"国罗"、"北拉"以及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中拟订的各种拼音方案, 为50年代汉语拼音方案的判定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所以我们说, 《汉语拼音方案》是近60年来国人创制拼音方案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三.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和组成
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 (1955) 之后, 为了配合推广民族共同语———普通话,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加快步伐, 第二年就发表了供讨论用的《汉语拼音方案 (草案) 》 (1956) , 同时发表的还有修正第一式和修正第二式两个草案, 经过广泛的讨论, 征集了各方面的意见, “文改会”认真地作了审议和修改, 又提交了一个修正草案 (1957.11) , 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了这个方案, 并正式公布实施。
汉语拼音方案采用了世界上通行范围最广的26个拉丁字母, 方案的设计构思、字母和语音和配置关系及其拼写方法, 可以根据方案内容分六个部分来介绍:1.字母表, 规定字母的顺序以及字母的汉语音值 (略) ;2.声母表, 规定汉语音节开首的拼写单位 (略) ;3.韵母表, 规定声母之后的拼写单位, 一声一韵, 前声后韵就构成一个音节 (略) ;4.调号和标调规则, 规定构成一个表义音节必要的组成成分———声调的表示方法 (略) ;5.隔音规则, 规定分词连写时分隔音节的规则 (略) ;6.省略规则, 规定声韵相伴时基本韵母拼写形式的变化 (略) 。
四.汉语拼音方案可否代替汉字
从十九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汉语拼音运动, 从一开始就是与语言的统一, 社会的发展, 民族的团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历史事实不止一次的证明, 无论哪一种拼音设计, 违背了语言统一的发展趋势, 注定会以失败告终。卢戆章设制的第一个拉丁化拼音方案, 以拼写闽广方言为主的《中国切音字母》, 因“不能通行各省”, “不足以统一各省之方言”被批驳了。其后, 又有同治进士, 朝廷命官劳乃宣设计了几乎可以使用于各省主要方言的《简字全谱》 (一种汉字笔画式的拼音文字) , “全谱”包括《京音谱》, 《宁音谱》 (南京话) 、《吴音谱》、《闽广谱》等, 几乎涵盖了大部分方言, 而且他还提出了“引南归北”的主张:“南人先就南音各谱学习, 以便应用, 学成之后, 再学京音, 以归统一。”劳乃宣本人曾得到慈禧召见, 他进呈的《简字谱录》也得到御批, 让“学部议奏”。即便如此, 清政府学部也仍然因“分裂语言, 有碍统一”, 始终搁置高阁, 不议不奏, 而社会上也对他提出了尖锐的指责, 认为照他的办法, “将使中国愈远同文之治, ”骂他是“分裂语言文字的罪魁”。对照清末切音字运动中唱主角的卢戆章、劳乃宣、王照三大家, 特别是劳乃宣和因参加了“百日维新”而受到通缉的“钦犯”。
提倡和支持汉字拼音化的人当然认为是必要的, 激进者如新文化运动“先驱”们甚至以为迫切到了“汉字不灭, 中国必亡”的地步。这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有关, 要破除一切旧的东西, 古老的汉字当然首当其冲。如:鲁迅的“不读中国书”, 它明显带有“五四式”的偏激。
除去背后的文化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东西, 就汉字拼音化作一个语言理论上的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拼音化在语言理论上的根据似乎都集中在一个焦点上--汉字难学、难用, 不经济, 除此而外汉字优势地位不可动摇。
1.由于汉字本身具有独特的表意性, 在学字的同时, 这个字的词的意思也就基本上掌握了, 也就是说, 由字到词的学习阶段基本不构成阻力。
2.古老的汉字本身承载了很多文化信息, 在学汉字的阶段还能获得很多附加的知识。比如汉学中的《小学》, 其实就是汉字学, 里面就大有学问。这个是表音文字没法相比的, 也没有可比性。
3.由于汉字的表意性, 使得汉字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性, 这样珍贵的东西, 值得保护, 一心琢磨着怎样废除它, 是不是有点暴殄天物?
4.汉字的难学究竟造成了怎样的恶劣影响, 本文不敢苟同, 如果硬把中国的落后归咎于汉字, 我看可笑至极。
另外, 现代提倡拼音化的人还有这样一种论调:20世纪中国文学之所以落后, 就是因为汉字的落后。这种观点也颇为奇怪。20世纪 (包括20世纪后) 中国文学整体品质不高是事实, 尤其是建国以来, 很少有摆得上台面的作品和作家。可是, 有什么理由拿汉字来说事呢?被国人津津乐道的《红楼梦》不是用方块字码成的吗?事实上, 回顾20世纪中国文学史, 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在30年代, 中国文学出现了进入黄金期的迹象--曹禺的戏剧、沈从文的诗体小说, 穆旦等人的诗歌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象《雷雨》、《日出》、《边城》这样的作品, 放在世界文学之林, 也会有自己的位置。这些优秀的作家在进入新中国后, 要么不能写作, 要么写不出好东西……反思中国文学的人不去这里找答案, 却抓着汉字不放, 真是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
造一个成体系的文字系统其实并不难, 甚至另造一种语言也不是不可能。比如在实验室里造出来的世界语, 虽然因为没有使用的现实土壤而没能更广泛地传开, 但是它是公认的最合理, 最科学的语言。
汉字的拼音化必须依托汉语为基础, 也就是说, 拼音化不得损害汉语 (包括汉语的发音体系和语法体系) 。那么, 汉字拼音化之后的拼音文字就面临一个怎样与汉语接轨的问题。这就是问题的关键。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 (即文言文) 发展而来, 保留了不少古代汉语的因子。古汉语在语言学上属于“字语言”, 即, 语言的最小单位是字而不是词, 每一个字相当于一个词。这种语言用表音文字记录基本上是不可行的 (如果硬要强行的话, 势必产生极大的混乱) 。现代汉语虽然被认为是“词语言”, 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 它还保留了大量的文言文的痕迹。所以, 在拼音化的过程中, 必然遇到很多障碍。这是汉字拼音化必须克服的一个问题。如“字语言”文学的典型代表古诗词, 一字一意, 拼音化怎么解决?
此外, 在讨论用拼音文字取代方块字时, 很多的问题更不应该被忽略。拼音文字推行后, 传统的古籍怎么处理, 基础教育涉及到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文化、文学时, 怎么处理?如果用拼音文字--就只有把文言文先翻译成白话文, 然后再用拼音文字, 这样, 艺术性强的诗词基本上就废了, 而典籍文献, 根本不可能读原版, 这是文化的灾难。
总而言之, 汉字拼音化的可行性还需要论证, 现在远远没有到下结论的时候。
参考文献
[1]王伯熙.文字的分类和汉字的性质[J].中国语文, 1984 (2) :108-116.
[2]高家莺, 范可育, 费锦昌.现代汉字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3]裘赐圭.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J].中国语文, 1957 (7) .
[4]周有光.文字发展规律的新探索[J].语言文字学, 1999 (5) .
[5]刘又辛.关于汉字发展史的几个问题 (上、下) [J].语言文字学, 1999 (2) .
3.汉语语言文字规范化刍议 篇三
关键词:汉语语言;规范化;现象;策略
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汉语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辉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对汉语语言文字的应用总有偏差,由于历史、文化、区域差异,错字别字、不规范用语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汉语语言使用不规范的现象
人们使用语言最根本的目的以及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够正确地表情达意,但留心观察不难发现,一些报刊、图书错字连篇,一些广告语文理不通,一些街头告示错误百出……“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甚至“无错不成文”的说法已成为人们不规范用语堂而皇之的理由。汉语的不规范使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书写错字,读错音
使用错别字的现象十分常见。生造或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如在某些标语和广告上常看到如“辰则”(原则)等不规范的简化字;使用别字如“书籍”写成“书藉”等等。不仅写错字,读错音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有些人因为模仿东北人的口音,常把平声或去声字念成升调字;有些是不看全字只看偏旁或其中的一部分,主观地只读偏旁音;还有的就是多音字的错读等。
2 词语乱用、乱造
有些人为了使文章用语更优美,经常生搬乱用词语,如把“豆蔻年华”用在一个三四十岁的女性身上。也有取几个词语的其中一个字组成没有的词语,如分别取“神秘”“诡异”中的一个字组合成“神诡”一词等等。
3 语法错误
有些人因为不了解语法的正确运用,常把主语、谓语、宾语或修饰语的位置颠倒,或是用语多余、繁杂且不通顺等。如“邮汇书款请寄地址:XXX收”,很明显,后面的“收”字是多余的,并且因为它的存在而导致整句话都不通。
二、汉语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原因
造成汉语语言使用不规范的现象有诸多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方面。从客观方面来说,首先是汉字本身的结构非常复杂;其次也与汉字的历史发展以及语文教学的不足有关。从主观方面来看,人们对不规范用语已经麻痹,遇到不懂的字词也不愿意动手去查字典,一错再错;人们的从众和趋附心理也是一大原因,某些不规范用语一旦在网上流行或被明星或名人使用,就会产生巨大的明星效应,许许多多的人就会盲目追随使用。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制定相关标准,许多工具书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让人们无所适从。
三、规范汉语使用的策略
1 制定“四标准”
“四标准”即语音标准、词汇标准、语法标准和文字标准。1955年我国就确定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的语音规范标准。因而要规范语音,首先北京语音自身就要进行明确统一的规范,接着就要逐步拓宽普通话的使用范圍,缩小方言的使范围,最后萼加快普通话的水平测试的推广工作,在此方面可做一些硬性要求。制定“词汇标准”和“语法标准”则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前者要遵循普遍性和历史性原则等,后者要遵循理性和习惯性原则等。实施“文字标准”则要对汉字进行整理、简化、规范,使其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2 打好语言文字的基础
中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现代汉语中的听说读写要求。打好语文底子没有捷径,只能踏踏实实地学习基础知识,“匡谬正俗”才能从根源上改善语言文字的社会环境。这是对语言文字规范化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培养具备语言文字素养的教师队伍,进一步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这是提高全民族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
3 注重方法,加强对汉语言文字使用的监控管理
对于以语言文字为主要载体工具的社会媒体(如报刊、出版机构等)、教学单位等,对于借助语言文字使用(如广告宣传、产品包装)以获取经济收入的企业单位,一定要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做到用语规范,力求典雅优美,营造健康良好的汉语语言文字环境,以期达到社会导向作用。营造规范的语言文字环境要使人们意识到,语言文字的使用虽然带有个人、地方习惯,但在进入社会与人交流或做书面报告时,就要注意规范、准确。
4.只有文字才能证明现代散文 篇四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不懂人为什么活着。只知道大人们干活挣钱,养育我们,赡养老人。而我的父母总是教导我们,等他们老了,我就是他们的依靠。而当父母真的很老很老的时候,我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对于赡养父母,我力不从心。父亲、岳母走了,他们走了,我欲哭无泪——我似乎麻木了,生活的艰辛让我失去了挽留父辈的能力。很矛盾很无奈,我送走了他们,我还要挺一直腰板,带着病体继续着传递我们的接力棒——我必须把一些东西传给女儿,让她继续——有一次跟女儿q一q时,女儿很诧异:你要我传承什么呀!我无语了。有些时候,我不得不承认,我与女儿确实存在着代沟,尽管我努力消除这些代沟。有些时候,或者说大多时候,人们对于自己总不是那么清晰。
就像现在,我不明白自己活着的意义。似乎是为女儿为妻子为我所有的家人。但当我说这些话的时候,却遭到了所有同事的.反对。后来我也反思他们的话语,觉得我未免夸大了自己的能耐——是啊,这个世界缺了谁都行啊!我为自己而活吗?我苦笑:一切的一切又真不是为我啊!
我们互相依靠,活在这个世界上!也许,当我写下这句话时,东方亮起一线曙光,那是希望!
我用文字证明什么,证明我依然存活,证明我没有麻木到没心没肺。就像高贵陽说我不知感恩一样。其实,我当时只是不愿用吃饭的嘴说一些我怎么也说不出的话——就这样,我就注定一生一事无成——大家都说是性格决定命运。或许吧——不愿须溜拍马,终归平淡。我只能用文字为自己减压,生活必须依旧,我也要找一个缝隙为自己供氧。
5.文字录入教案 篇五
制作人:熊恩霖、刘光荣
导入引言:学习文字录入的重要性
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大凡电脑中涉及中文信息处理的时候都须输入中文汉字。因此,输入中文汉字已成为每个国人必备的素质。键盘输入是学一阵子,用一辈子,受益一辈子的。
键盘操作与练习
教学任务:
1.了解键盘的分布,掌握八个基本键的功能。2.培养学生正确的姿势和击键的方法与技巧。3.学会利用打字软件训练指法。
教学重点:正确的击键姿势、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正确的运用指法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想亲自动手操作计算机吗?那么如何进行操作呢?那么下面我们首先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计算机的输入设备─键盘。
二、教学新课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1.计算机键盘的分布为四个区
2.介绍主键盘区各键的功能、介绍编辑键区、功能键区、数字小键盘区 3.八个基本键:A、S、D、F、J、K、L;
要操作计算机就要有正确的操作姿势,并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否则就会身体疲劳同时也会影响操作的速度,介绍操作姿势。4.操作姿势(介绍)
5.提问回答有关功能键的名称与用途:ALT CTRL BACKSPACE CAPSLOCK END SHIFT
三、练习巩固
试一试:请同学们使用鼠标的左键进行下列操作:开始→程序→附件→写字板 这样我们就可以进行打字练习了:
提示同学们注意:操作键盘时手要做到
① 要点:轻、准、快
② 手指要到位,各手指要做到“和平共处”不要“互相侵犯”。③ 以基本键A、S、D、F、G、H、J、K、L、;、作为手指的“根据地”
每击一键,手指要立即回到基本键上。
读一读:结合以上的要点和技巧,学习下面的练习歌:(打开歌谣,在大屏幕上播放,全体同学齐声朗读)姿势端正且自然,双手轻放在键盘。
拇指轻触空格键,其余轻放基本键。手指个个有任务,分工击键要记住。轻准快,有节奏,按照指法来击键。
记键位,凭感觉,不看键盘看稿件。树信心,加恒心,熟练来自勤苦练。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键盘的操作和指法练习,这是最基本的计算机的操作,希望同学们把有关的注意事项一定要记住,养成操作计算机的良好的习惯,同时才能提高计算机的操作速度和你的工作效率。
五、作 业: 1.记住八个基本键 2.熟记练习歌
(指导同学们关闭刚才的写字板窗口)
汉字输入
教学内容:汉字输入
教学要求
1、了解汉字输入的编码
2、掌握汉字输入法的转换
3、熟练掌握智能ABC输入法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英文输入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键盘输入技术:汉字输入法。它对以后学生学习中文处理软件,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智能ABC输入法
教学难点:词组的输入、同音字的输入、拼音分隔符的使用。
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自练为主,兼有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利用键盘我们可以输入英文字母,那么我们能不能利用键来输入汉字呢?
二、教学新课
1、汉字输入法简介:
简介汉字的四种编码方案:A、分类序号码。B、音码C、形码D、音形结合码。在windowsxp下,默认的是英文输入法,那么怎样启动汉字输入法呢?
用鼠标选中右下角“任务栏”上的输入法按钮,利用键盘ctrl和空格键来启动或关闭利用键盘ctrl+shift键在英文及各种输入法之间切换。将练习文件:“金山打字通”打开,演示、讲授给学生。其它的输入技术的发展:语音输入、手写输入、扫描输入。拼音输入法初学者最常用的输入法是:“全拼”和 “智能ABC输入法”
2、“智能ABC”输入法学习
简介用键盘拼音并击空格键即可出现汉字。熟悉输入状态按钮的功能。鼓励学生自已动手熟悉各按钮的功能因学生对半角和全角不理解,提前做演示解释。A.单字的输入输入拼音后,按空格键,有重码,按翻页键;其它的,直接按空格键或序号键输入。对于汉语拼音中的ü用英文字母v来代替。B.词组的输入为提高汉字的输入速度,应尽量使用词组的方式输入。输入词组的四种方法:a.两个字的声母和韵母。b.第一个字的声韵母,第二个字的声母c.第一个字的声母,第二个字的声韵母d.两个字的声母。C.标点符号的输入直接击键盘上对应的标点符号键盘即可。
3、讲练结合:
1)学生学习启动“记事本”
2)用多种方法启动输入法:选择“智能ABC”
3)自己熟悉输入状态按钮的功能(边学边练)输入汉字或符号
4)集体练习:输入“微”字,“绿“字师生共做:通过输入演示后,输入:“计算机”、“西安”两个词。注意:上档键的使用。
课堂练习:
中文输入法综合练习,打开写字板练习
请对照输入汉字或符号。西安、白云、绿树(输入提示:半角和全角的转换)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内。
1、智能“ABC”输入法是一种()码的编码方案。
2、在windowsxp下,按()来启动或关闭中文输入法。
3、在windowsxp下,按()在英文及各种输入法之间切换。
4、输入汉字时,输入错误的拼音字母,可以用()键来删除字母。
5、输入汉字时,出现重码,可以按()向后翻页?
6、拼音ü可以用英文字母()来代替
7、对词组的输入,最多有()方法输入。上机练习:
6.文字动画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掌握文字动画的制作方法
2、掌握移动、旋转移动、透明度Alpha变化的淡入淡出的动画制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移动、旋转移动、透明度Alpha变化的淡入淡出的动画制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展示几个动画作品,询问学生这些文字动画是如何实现的呢?
二、任务一:中国十大建筑
文字动画:移动、旋转、淡入淡出效果。
1、建立三个图形元件
元件的名称分别为:中国,十大、建筑
输入相应的文字(文字工具)
文字分别为:中国、十大、建筑
字的颜色分别为:红色、紫红色(#9C0063)、蓝色
字号:60
字体分别:楷体、行楷、华文彩云。
2、建立三个图层:
图层1 改名为 “中国”,再插入两个图层,分别命名为“十大”,“建筑”。
3、在三个图层中,分别拖入对应的元件到第1帧。
将对象调整到合适的位置,中国放左边外,十大左上角外,建筑放右边。
4、将三个图层的30帧处,都插入关键帧。
将对象调整到合适的文字,中国、十大与“建筑”对象(建筑保持原来的位置)排成一行
5、设置动画效果:移动、旋转、淡入效果。
设置“中国”从左到右移动的动画效果:1-30帧,补间动画
设置“十大”从左上角旋转到右的动画效果:1-30帧,补间动画,顺时针,3次
设置“建筑”从无到有的淡入动化效果:第1帧将“建筑”的Alpha的值设置为0%,30帧设置为100%,补间动画。
6、设置三个图层的(从有到消失)淡出效果: 将三个图层的60帧处都插入关键帧,并将这个三个对象的Alpha值都设置为0%,然后将这3个图层都设置“补间动画”
7、保存作品,发布影片
三、任务二:雪花飘落(提高任务,教师只要把分离到各图层,以及任意变形工具旋转半周的方法演示一下。)(淡出,文字变形,多图层)
1、打开“雪花.fla“文件
2、新建一个图层,用文字工具输入“雪花飘落“四个字,设置四个字的颜色、大小、字体。
3、选中四个字,单击右键,选择“分离“ 再选择“分散到图层”
4、将各图层上的四个字分别转变为四个元件。
5、在“雪”字图层上,第1帧插入关键帧,在第10帧插入关键帧,在第1和第10帧的任意帧处创建补间动画,并在第10帧处采用自由变形工具将文字旋转半周,并且将Alhpa值设为0,五、小结:
7.黎锦熙汉语文字学观考究 篇七
黎锦熙 (1890—1978) , 字劭西, 号鹏庵, 生于湖南湘潭县。黎先生是中国早期著名的语言文学学家, 教育大家。出生于书香门第, 曾中秀才, 1908年求学于湖南优级师范史地部, 1912年创办《湖南公报》, 并任编辑, 兼任湖南省立编译局编译员, 著有《教育学讲义》一书。1913年任教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院, 教授历史科目。先生与领袖毛泽东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 在以后的革命事业中仍保持密切联系, 并为毛主席制定相关新中国的语言文字政策献策。1915年移居北京, 任教育部教科书特约编写员, 在教材中积极引用实用知识与提倡白话文, 反对四书五经等封建文学在课堂教材的统治地位, 这无疑是在当时教育界举起了文字语言革新的旗帜。1916年, 号召成立“中华国语研究会”。1918年任国语推行委员会常委, 致力推行“注音字母”的使用。1919年, 积极投身于五四文化运动中, 期间著有《国语学讲义》一书。1920年先后执教于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多所高校, 多次任国文教员、主任、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 移居西安、兰州等地, 在国运低迷, 民族危机四起的战争岁月里仍热血置身于革命教育事业中。1949年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 1950年编著《国语新文字论》, 吹响了新中国文字改革的号角[1]100。黎老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仍在病床上修阅文稿。纵观先生一生的峥嵘岁月, 从青年到中年到晚年, 在汉语教育、汉语改革、促进汉语规范化使用和交流方面都有笔耕不辍的身影。
二、黎锦熙先生的汉语言观
黎先生一生著作颇丰, 学术研究著作主要有《新著国语文法》、《比较文法》、《中国语法与词类》、《中国语法教程》、《汉语语法十八课》、《联合词组与联合复句》、《〈实践论〉语法图解》、《汉语语法教法》等等, 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新著国语文法》。
《新著国语文法》是我国现代汉语语法学之作, 同时也是第一本使用现代白话文来揭示语言规律的语法著作, 是语法学研究的经典读物, 在语言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这部光辉的著作顺应了“五四运动”的思想文化学潮, 使汉语言研究的对象中心从古代汉语转向现代汉语, 也首次将日常使用的言语与语法学衔接, 鲜活的现实语言成为了语法学研究理论重要的实践检验工具与场所, 从而规范了现代汉语使用的规范性, 促进社会生活更好地进行语言文字交流, 为后来语言文字学术研究树立了科学规范的榜样, 这指明了现代汉语的研究方向, 有利于现代汉语与语法学的建立。该著作也体现出先生的语言观:第一, 提出“句本位”学术观点, 颠覆了在学界占主导地位的“词本位”语法研究方向。尽管“句本位”学说迄今为止仍遭受学界各方的质疑与争议, 较之“词本位”研究中有浓厚的西方语言模仿痕迹而言, “句本位”的提出无疑在当时语法研究中实为创新之举;第二, 体现了语言研究要与实践相结合的观念。传统上语言研究与语法教学有着明确的界限, 《新著国语文法》首次将语法研究成果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 语料选材十分丰富, 选例经典, 解释深入详细, 布局严谨得当, 使用起来便于教学与学生的理解, 在门类繁多的语法著作浩瀚烟海中脱颖而出, 有着其他语法著作无法比拟的影响力;第三, 指出汉语研究应凸显汉语特色。著作脱离了汉语研究体系模仿印欧语言研究 (尤其是英语) 体系的桎梏, 独树一帜地把量词放在名词大类之下, 创立了英语中没有的助词这一词类。明确表明助词用于语句之末表示着汉语言中特有的表达情态这一语言习惯与要求, 量词与名词是从属关系, 而非像西方语法研究中将其归附与形容词类别下;第四, 利用图解的形式对句子内部成分进行划分, 更直观全面、层次分明地辨别句子内部的语法结构, 图解法成为句子结构分析的一种便捷实用的方法[2]42。
黎老也是语篇语言学研究的奠基人。上世纪80年代, 黎老为首率先发起了“句群研究”的语篇研究。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曾谈及这一问题:“文学上段落篇章底研究, 也不外乎引导学者去发现‘怎样'并‘为什么’把许多句子结合成群;各群之间, 又是怎样的关系;因而发现对于模范的读物, 要怎样效法才算有价值:这也是研究上很自然的趋势。”[3]5著作中隐晦地指出了语言学研究应该延伸至“句群”或者是范围更为庞大的句体。明确提出句群是语言层级单位这一概念是在1962年面世的《汉语语法教材》, 而语篇语言学主要旨在揭示语篇组织的内在规律, 分析分句之间如何构成复句, 句群与段群的内在结构等, 这些基本研究要素正好体现在黎老的《教材》第三编中。《汉语语法教材》分编讨论了单句的语法成分结构、词类结构类别、与复句篇章内部组合结构, 若非黎老的语篇研究受到文革影响, 我国的语篇研究不会滞后于国外。
三、黎锦熙先生对国语运动的贡献
国语运动发端于清朝末年, 后来一直持续将近一个世纪。国语运动的仁人志士们投身于全国语言的统一, 去除繁体字, 简化汉字, 方便现代人的交流与文化的输入。黎老最光辉的事业之一是推动了我国拼音方案的实行与现代新汉语文字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后, 先生在国语统一筹备会上提交《国语研究调查之进行计划书》, 为中国语言的统一事业疲命奔于。1923年, 先生任增修国音字典委员会委员, 同年在《京音入声字谱》提出以北京语音为国语标准的问题, 在1924年12月国语统一会通过提议, 先生的夙愿终得实现。建国初期, 语言文字专家们大多不赞成方言拼音方案, 毛主席开始也力主推行我国的民族形式汉字笔画式, 但由于老先生等专家们的献策, 《汉语拼音方案》才得以实施, 制定了新中国的正确语言方向。黎锦熙先生是国语运动中的领军人物, 曾创办国语研究会, 提出“国语统一, 言文一致”的口号, 创办期刊《国语周刊》, 撰写文章《汉字革命军前进的一条大路》指出国语为民国时代标准语。从1935年开始, 先生创办了“有声的汉字”, 他在汉字的旁边篆刻注音字母, 在小学课本和课外读物中推行。只是后来受制于抗日战争, 这一系列模型移转到台湾, 在台湾促进国语的统一进程中颇具成效。1949年, 文字改革协会上先生发表《新论》作为会议的开幕词, 论述了他对文字改革的基本主张看法, 奠定了后来文改的若干基本原则, 例如, 提出采用拉丁字母, 《汉语拼音方案》必须遵循国际化。这就符合先生在《新论》中的主张“中国文字改革采用国际化的拉丁罗马字母为国语新文字的字母”。先生一生最主张的是“注音汉字”, 建议方块汉字过渡到拼音化, 这个过程中普通话的标准化也可逐步实现了。先生在晚年依然不减国语运动的热情, 在多次会议中仍提出很多重要提案, 如《〈汉语拼音方案〉可以帮助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加快地前进》 (1958) , 《六十年来, 中国人民创造汉语拼音字母的总结》 (1959) , 《汉语拼音字母的科学体系》 (1959) , 《拼音字母和文化革命》 (1960) 。1960年, 先生基于汉语一声一韵的内部结构作出设想开始了汉拼的研究。欧洲语言不可能实现双拼, 而汉语中一个音节可以析成声母与韵母, 采用双拼法, 声母和韵母各用一个字母来代替从而做到音节在量上等长并实现前声后韵, 这样的方法可以方便人们的阅读和文字交流[4]13。
纵观先生一生历程, 都可以看见其终身为国家和党的语言文字事业四处奔走奋斗的身影。在促进现代汉语文字发展的过程中, 先生不遗余力。首先, 先生极力促进对近代汉语文字的研究, 扭转了汉语学者中偏重对古代汉语研究的局面。其次, 是我国近代汉语俗语词领域的宗师。最后, 撰写了多部词典, 为古白话语词汇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语料。黎老先后在《新晨报》和《国语旬刊》上号召学者要肩负起对近代汉语教学与研究的使命, 早在19世纪20年代, 先生就意识到国语文字事业的紧迫性与历史性。黎老不只在近代汉语研究方面有所贡献, 他还致力于培养后生力量。在汉语学科的建立上, 先生著有《中国近代语研究法》一书, 书中提到大学应设国文系与研究所[5]137。近代汉语的发展离不开汉语文字学科的建设, 这不仅仅是为了传播和促进汉语文字交流, 同样有利于我国古典文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在改革开放力度加深和汉语国际教育的背景下, 汉语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尊重和秉承先生遗志, 加快推动汉语文字的改革和创新, 以及语言研究和规划工作, 从而来增强汉语的国际传播与影响力, 使得汉语言成为国际通用的语言之一。贯彻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和《国家通用语文法》, 遵循国家各项语言文字政策, 努力发展汉语汉字信息事业, 才能在强势语言如英语的冲击下维护和巩固好汉语地位。此时我们回顾黎先生的学术主张和研究成果, 亦能从中窥见中国百年语文运动不同阶段的概况与艰难历程。在语文现代化历程中遇到种种荆棘坎坷时, 当缅怀黎老先生一生为汉语事业而四处奔走的不易, 从而在促进汉语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得到宽慰与前进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雷丽君.黎锦熙:现代语文教育学的奠基人[J].教育与职业, 2011 (16)
[2]柴春华.新著国语文法的学术地位和价值[J].渭南师专学报, 1998 (1) ) .
[3]王卫兵.缅怀前贤贡献, 试论语音衔接[J].语言与翻译, 2011 (4) .
[4]胡双宝.黎锦熙先生对中国语言学的贡献[J].汉字文化, 2008 (3) .
8.现代汉语文字教案 篇八
关键词:解构主义;汉语言文字学;文化传统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当时已具备完整功能和系统的结构主义曾为西方众多国家提供了思想资源,并且为文学、语言以及哲学等众多文化领域提供出了一套具有封闭性的研究方案。而自二十世纪中叶开始,人们对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的认知日益深入,致使结构主义与逻辑中心主义等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与政治生活中的功能性不能得以有效的发挥,导致西方国家的思想逐步陷入失望、迷惘以及忧愤之中,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语境也出现了与传统思想相背而行的后现代思想,而解构主义思想便是其中之一。解构主义思想对哲学、语言、文学、政治以及人的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以著名法国思想家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现代解构主义思潮为西方政治与哲学思潮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
一、对汉语言文字学进行研究的目的
以解构主义视角对我国的汉语言文字学进行研究,主要为了强调对于语言多元性的肯定与认可,承认任何一种文字与语言都有其存在的作用与价值,故不可轻易对自己的语言与文字进行否认。西方语言的理论体系对我国现代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有很大的影响,部分学者认为在中国的古代并没有语言学,因此更谈不上对于语言文学学的研究,进而对汉语言与汉字研究的成就与传统进行了否定,他们认为对于汉语言文字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对于汉语言与汉字的认知与评价无不带有西方学术思潮所留下的烙印。
解构主义思潮作为对西方的中心主义传统思潮所进行的反思其最初期兴起于西方国家,但是在现今时代,解构一词不再是专属于某一领域或地区的而是属于全世界的,而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现如今对解构主义进行研究与探讨,主要目的在于汲取其精华之成分进而对中国进行更加全面而准确的认识。
二、传统语言学的优良传统
解构主义思潮为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在这个视角下我们开始对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进行反思,并得出了我们在承认自身成就的同时也要正视自身不足之处的重要结论,当前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将优良传统进行有效继承的基础上,着手于汉语言文字学的客观事实,使西方的逻辑中心主义思想得以破除,从而总结出我们自己的汉语言文字学规律,使新世纪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道路得以有效的开拓,因此,在对汉语言文字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将我们的民族优良传统进行有效的继承并使其发扬光大。
(一)对实证法与归纳法予以重视
作为学术研究中的一般方法,实证法虽然从学术意义角度来讲起源于西方,但是其在中国本土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厚实的基础以及持久的传统,而在中国传统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实证法与归纳法自许慎时期开始便得到了特别的重视,并且许慎以信而有证且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与研究态度成就了《说文解字》这一经典文学作品,从而为汉语言文字学的建立奠定了踏实而稳健的基础[1]。着眼于汉代的实证态度,在我国学术史上通常将汉代古文学家们的学术成就称之为“汉学”,并且随着历史的变迁,这种实证方法得以延续至清代亦不乏追随者,正是因为对于这种求实精神与求实态度的不懈坚持才使得清代的语言文字学研究得以达到传统语言文字学的高峰。
众所周知,对于实证法与归纳法的良好应用使得中国语言文字学史上的大量文学著作得以成就,例如在对《说文解字》所进行的研究中,清代的乾嘉学派便通过实证研究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便开始出现了对于乾嘉学派传统实证法的否定言论,对此王立先生曾出声强调指出,我们绝对不能将历史割断,因此也绝对不可以放弃对于乾嘉学派的继承,尤其在古代汉语言文学的研究方面,乾嘉学派著作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更不能够被遗弃。由此见得,对实证法与归纳法予以重视,是中国汉语言文字学的重要特色。
(二)对书面语言与其意义研究予以重视
中国的传统语言学通常对书面文献的研究以及意义研究的独立价值较为重视,因此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便形成了一套独立的汉语书面语言,即文言文,而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时期对文献进行记录时所使用的语言,同时也是当时知识分子应试时所要求用的语言,因此亦被称作雅言[2]。与此同时,文言文也不仅只是在我国的文化传承上起到历史性的重要作用,它还是使现代汉语得以形成的源头之一,而由于口语与书面语的脱节,导致了自隋唐时期开始的口语与文言文愈渐分离的现象得以发生,直至近代,文言文已完全成为了影响我国走向现代化的间接因素,因此,文言被白话所取代的现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可以否认文言文的出现对于汉语言发展所起到的历史性积极作用,对于文言文以及其在汉语言发展史上的功用,我们需要予以实事求是的评价,文言文作为汉语言的传统之一亦是一个与汉语言文字的表意性质有所关联的传统,汉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其与西方国家的拼音性质文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一巨大差异便是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学所研究的又一特色。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使上述问题得以良好有效地解决,我们就必须对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报以坚持态度,我们需要及时认识到以一种方法对另一种方法进行否定甚至排斥是一种极其不妥当的行为,毕竟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往往复杂于其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因此,只有使我们的汉语言文字学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使其与西方语言学进行平等的对话,才能使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道路得以有效的拓宽,这便是解构主义针对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给予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威妥玛.语言自迩集[M].张卫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9.
【现代汉语文字教案】推荐阅读:
现代汉语拼音教案09-21
硕士简历:汉语言文字学09-17
现代汉语论文选题06-19
现代汉语成语词典06-26
现代汉语基础知识06-18
现代汉语题库带答案07-29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讲义10-09
大学现代汉语复习资料08-03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学习总结09-30
现代汉语语法思考和练习答案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