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三生物教案

2024-09-25

人教版选修三生物教案(精选5篇)

1.人教版选修三生物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阅读教材,识记文艺复兴最早兴起于意大利的原因、文艺复兴的内涵、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与成就、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宗教改革最早兴起于德国的原因、马丁o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宗教改革的发展和结果、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2.在识记上述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全面分析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兴起的背景,认识到一定时期思想文化是特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各代表人物思想及作品、《九十五条论纲》的全面分析,明确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内涵的发展;进一步全面理解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学法指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2.难点:文艺复兴的实质,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26-29,在书上进行圈、点、勾、划,并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1.阅读教材第一目“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A(1):14、15世纪,文艺复兴为什么最早兴起于意大利(请注意阅读“前言”、图片资料及解读综合思考)?

【3组学生板演预测】经济:各城市鼓励发展工商业,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政治: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壮大,更关注社会现实;

思想:古希腊、罗马文化遗存为冲破教会的-提供了思想源头;意大利独特的人才结构。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2.阅读教材第二目“文艺复兴”

A:(1)请以表格的形式梳理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代表、主要成就(请注意阅读“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图片资料及解读综合思考)。

【2组学生板演预测】

领域国别代表人物主要作品

文学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谈》: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主张发展人的个性,人类平等;

意大利但丁《神曲》:抨击教会

意大利彼特拉克《歌集》:最早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人文主义之父”

英国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讴歌人的伟大和高贵;

艺术

(美术)意大利达o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意大利拉斐尔圣母像

意大利米开朗琪罗大卫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合作探究1】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各主要作品的分析,谈谈对文艺复兴核心思想的理解。

【1组学生板演预测】肯定人,注重人性,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现世的自由与幸福;提倡科学,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A:(2)结合材料思考,文艺复兴的兴起与发展对当时的欧洲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地心说”在中世纪的欧洲一直居于统治地位。这个学说的提出与-教《圣经》中关于天堂、人间、地狱的说法刚好互相吻合,处于统治地位的教廷便竭力支持地心学说,把“地心说”和上帝创造世界融为一体,用来愚弄人们,维护自己的统治。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的讲演,提出了他的学说即“日心说”的要点:地球绕其轴心运转;月亮绕地球运转;地球和其他所有行星都绕太阳运转的事实。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伟大胜利。......后来,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一定程度证明了哥白尼的正确。

【6组学生板演预测】

在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冲破了-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在文学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

在自然科学方面: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局限性: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合作探究2】什么是文艺复兴(时间、地点、主体事件等)?其实质是什么?

【5组学生板演预测】十四五世纪,由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发起,借助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来反对封建神学,并加以新的创造和发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16世纪以后,迅速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史称这场新兴的文化运动为“文艺复兴”。

其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古典文化的基础上开展的一场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3.阅读教材第三目“宗教改革”

A(1):16世纪,宗教改革最早兴起于德国的原因、标志、结果。

【4组学生板演预测】

原因:文艺复兴的影响;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

导火线:出售赎罪券。

标志:马丁o路德发布《九十五条论纲》,拉开序幕。

结果: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兴起,形成一系列新的宗教:德国的路德教、英国国教、加尔文教等。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A(2):请简要概述马丁o路德的主要思想主张(请注意阅读“资料回放”、图片资料及解读综合思考)。

【2组学生板演预测】1.只要虔诚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否定罗马教皇-(“因信称义”)。

2.-徒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3.简化宗教仪式。

4.国家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A(3):欧洲宗教改革的兴起与发展有何历史影响?

【1组学生板演预测】否定罗马教会的-,打破了天主教会神学的垄断;解放了思想,进一步推动了人文主义的传播和发展;但马丁o路德等改革并未从根本上否定天主教等宗教,并确立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新教,最终于人文主义运动形成对抗,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合作探究3】什么是宗教改革?其实质是什么?

【3组学生板演预测】16世纪,德意志马丁o路德发布《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并迅速席卷西欧各国的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其目的在于否定天主教的-,实现宗教信仰的自由与自主;

实质:一场由早期资产阶级领导的在宗教改革外衣下开展的反封建的-。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知识梳理】【师生互动小结】

一、文艺复兴(14—16世纪)

1.条件:经济上,14世纪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政治上,新兴资产阶级为自身利益,要求冲破天主教的思想-;文化上,意大利保留了较多的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人才上,众多博学多才的学者。

2.概况:

(1)发源地:意大利(发展到整个西欧)。

(2)表达形式: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

(3)核心思想:人文主义──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肯定人的作用、价值,维护人的尊严,追求现世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

(4)性质: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自希腊智者运动以来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3.代表人物及作品:

时期领域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内容

最早文学但丁《神曲》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早期文学彼特拉克《歌集》最早提出“人学”对抗“神学”,人文主义之父

文学薄伽丘《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4.意义:

(1)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冲破了-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高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2)政治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3)文学艺术: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

(4)自然科学: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二、宗教改革

1.背景:从历看,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从政治上看,德意志是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激化了社会矛盾;从经济上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的-;从诱因上看,教皇出售“赎罪券”,激起愤慨(导火线)。

2.开始标志:马丁o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3.马丁o路德的主要思想:信仰上帝就可得救,无需购买赎罪券;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每个-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

4.结果:宗教改革运动兴起,新教教派出现形成。(路德教派、加尔文教派、英国国教)

5.新教特点:简化宗教仪式,否定罗马教廷-,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6.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和罗马神权统治的-。

7.影响:政治上: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经济上:没收了教会的大量土地和财产。文化上: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思想上: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检测反馈】

1.14—16世纪,欧洲哪些历史事件促进了人文主义的新发展,结合具体史实予以说明。

【2组学生板演预测】文艺复兴: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要求红坡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改变封建传统观念,从而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证明地圆学说,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人文主义发展和实验科学的进步;

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实践和深化,他集中反对罗马天主教会,摧毁天主教会的精神-,使宗教自由逐渐盛行,进一步解放人们思想,促进人文主义发展;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人教版选修三生物教案 篇二

原题 如图1, 两个相同的极板Y和Y′的长度l=6.0 cm, 相距d=2 cm, 极板间的电压u=200 v.一个电子沿平行于板面的方向射入电场中, 射入时的速度v0=3.0×107 m/s.把两极板间的电场看做匀强电场, 求电子射出电场时沿垂直于板面方向偏移的距离y和偏转的角度θ.

(1) 本题题设“一电子沿平行于板面的初速度方向射入电场中……”.意为电子进入电场时方向与电场方向垂直, 并不能说明电子在什么位置进入电场.所以笔者以为题图不应该把电子的入射点画在两极板的正中央.当然, 电子完全可能从两极板正中央射入, 但是这毕竟是特殊的位置, 不具有代表性.

(2) 本题设问为“……求电子射出电场时垂直于板面方向偏移的距离Y和偏转角”.完全不能明确电子从电场中射出是的位置.而题图中却把出射点画在了上极板的边缘, 虽然有这种可能, 但却可能误导学生认为偏转距离就等于入射点到上极板的距离.这样的题图仅是一种特殊情况, 不但不能帮助学生对本题规律的理解和思考, 而且容易引起误解.所以笔者建议改为图2的画法更好一些.

插图2:高中教材物理选修3-1第三章磁场 (第101页) 插图“如图2, 回旋加速器的原理”笔者觉得应作必要的修改.

图3是为了显示回旋加速器的原理, 画出了带电粒子在磁场里的运动径迹.而此径迹画出的任意相邻的两圆弧间距离是相等的, 不具有科学的严密性.下面证明一下.

假设被加速的粒子质量为m, 电量为q, 加速电压为U, 磁感应强度为b, 粒子加速前速度设为0, 第n次加速后粒子的速度为vn

根据动能定理:undefined

由牛顿第二定律:undefined

解得粒子在磁场中的旋转半径:undefined

则:粒子再旋转一周, 经过两次加速后的轨道半径变为:undefined

那么相邻的两圆弧间的距离为:undefined

3.人教版选修三生物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欣赏并领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师生共同领悟体会“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的诗歌学习探究方法。

3、诵读品味本诗的意境。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结合运用比较法理解课文。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在我国古代诗歌历史中有两位重要的大诗人,他们的文章为后人称颂—李杜文章在,光耀万千长!这里的李杜我们都很熟悉了指的是,李白、杜甫!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老李的《将进酒》他的气度,气魄,气势,我们领略了感受了。那么,老杜的风格怎样呢?今天要学习的有七律千秋鼻祖之美称《阁夜》一诗!

二、朗读,师生共同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

1、播放配乐朗读

阁 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天涯/霜雪/霁寒宵。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野哭/几家/闻战伐,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夷歌/数处/起渔樵。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卧龙/跃马/终黄土,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文注解理解诗歌。(要求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有

感情的朗读)

3、学生个别朗读,要求同学们认真聆听。指导学生朗诵诗歌。

三、整体感知:这是一首感时伤事之作。篇中描写了夔州西阁冬夜的所闻所见,抒发了诗人垂老自伤飘零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首联对起,点出时间和地点,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诗人的凄苦悲凉的心境。严冬岁杪,白昼很短,日落月升仿佛催促着白天匆匆而过。

1、提问:“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注释:

閣:指四川夔州西閣。歲暮:年終。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

霽:雨停初放晴或霧散了、雪不下了,都可用「霽」來形容。寒宵:寒冷的夜晚。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 ,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称所在地资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注释:

五更:指清晨三點到五點這一段時間。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在夔州东。星河:星辰与银河。

星河影動搖:星宿動搖,是境內有戰爭發生的徵兆。

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3、“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 注释:

野哭句:意谓从几家野哭中听到战争的声音。几家:一作“千家”。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漁樵:指漁夫和樵夫。

夷歌句:意谓渔人樵夫都唱着夷歌,见夔州之僻远。闻战伐千家野哭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有人愁。

4、“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注释:

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指公孙述。王莽篡漢時,他自立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座钟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诗人在知交零落(好朋友李白、高适、严武等相继去世)、存者音讯不通(亲朋无一子)的情况下,唯有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我安慰,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5、韵译

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6、板书设计:

阁 夜 杜 甫

悲慨—悲痛—— 悲哀—— 悲叹

四、分析总结艺术特色

1、将眼前景、古时事与心中情巧妙地合而为一。

2、三个用典(①野哭千家闻战伐,②卧龙③跃马)深沉地传达了诗人在夜凉如水的夜晚,面对破碎的山河、零落的知交而难以抑制的内心的伤痛。作用:表达诗人更深层次的思考,将眼前的动荡放到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古往今来,人事变迁,不论贤愚忠逆,最终都不免归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可谓“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

五、课堂小结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预习布置 预习《李凭箜篌引》。

板书设计

三个用典:①野哭千家闻战伐,②卧龙,③跃马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教案 篇四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

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恢复公民大会权力

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 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 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

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 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改革: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

3、文化风俗改革:“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

三、评价:秦国强盛、意义深远

1、作用: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表现

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

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合国力: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派人送礼,各诸侯派人来称贺

3、局限性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划清界限

4、消极影响:推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影响消极。

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倡导君主独裁专制,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为 后世 君主专制埋下了祸根;

改革不彻底,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特别是秦汉时期存在大量奴隶制残余。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

1、东晋时建代国,拓跋珪建魏,统一黄河流域

影响:社会安定,经济恢复,推动了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民族融合2、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

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

广大农民赋税赋税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

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激化矛盾

3、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改革条件具备

二、改革内容:

1、创新制:制定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2、迁都:目的——强化中原统治、避开鲜卑族旧势力;原都城偏穷、交通不便、不如洛阳;北受柔然威胁、南为经略中原

3、移风易俗:汉服、汉话、汉姓、通汉婚、改汉籍

三、评价:促进民族大融合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鲜卑游牧民族的农耕化 汉族人民生活的鲜卑化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

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

(1)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2)极贫积弱局面: 财政困难,入不敷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2、庆历新政:以整顿整治为中心,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

二、内容:

1、富国之法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2、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 整顿太学 改革官吏选拔

3、强兵之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设军器监

三、评价:

1、结果:新法被废止

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

失去宋神宗的支持

新法推行中的缺陷

2、变法的历史作用

北宋积贫局面的改善:政府财政收入大幅上升,国库充裕

北宋积弱局面的改善:军队战斗力增强,取得重大胜利

第五单元 宗教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中世纪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和危机

1、天主教地位:支配地位,大一统神权统治。

经济上是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

政治上,教权高于世俗王权,至高无上;

思想文化上,支配文化教育,钳制人们思想;

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广大人民深受教会束缚。

2、宗教“异端”思想

含义:中世纪时,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异己派别的蔑称

实质:市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矛头:天主教会

手段:利用宗教思想“异端”

表现:12世纪法国纯洁派 14~15世纪英国人威克里夫 捷克人胡司思想及胡司战争

影响:打击了天主教神权统治 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3、西欧向近代过渡

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西欧民族国家发展;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思想

二、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社会原因

根本原因: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阻碍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国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

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立志宗教改革

直接原因:天主教兜售赎罪券

(2)标志:“九十五条论纲”发表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圣经》是信仰的惟一权威

世俗的统治权力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建立本民族教会

(4)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圣经》翻译成德文,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最终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确立新教,冲击了罗马教会在德国的神权统治,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2、加尔文宗教改革

(1)原因条件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加尔文深入研究《圣经》

(2)内容

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简化宗教仪式;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宗教精神;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和弃民;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节制、忍耐等美德;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政权

(3)作用

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为“新教的罗马”

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背景

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

天主教对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

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

社会各阶层反对教会情绪的不断高涨

日益集权的英 国 君主力图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

(2)内容

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纳年贡

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联系

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

保留天主教主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

(3)结果

伊丽莎白一世进一步巩固了宗教改革成果

确立了英国基督教为英国国教

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三、历史作用

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

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四、实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知识要点:

一、历史背景:

1. 必要性:

(1)埃及国力的衰弱:奥斯曼素丹的政治、经济统治和马木路克的反动统治——经济凋敝、政局动荡——国力削弱。

政治: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征服 派遣总督(帕夏)建立近卫军 保留马木路克

经济:包税制

埃及形势:恶化 马木路克的统治 经济凋敝 西方经济势力入侵

(2)面临民族危机:英法列强的殖民侵略

原因:埃及战略地位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英法等国资本主义发展地需要

条件:18世纪后期埃及国力衰弱、局势动荡 英法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强大

(3)埃及独立民族意识形成2.可能性:阿里政权的建立(原因:埃及人民反侵略斗争和独立民族意识的形成;开罗三次起义,穆罕默德?阿里取得政权(1805年);阿里政权面临的形势:国外—英国等西方列强侵略,国内—面临奥斯曼帝国和马木路克反动势力的威胁)

拿破仑在的近代化措施的诱导

二、内容:

1、改革土地制度

没收不向政府纳税的包税人土地;没收了违规的宗教地产;废除包税制,将全部包税地收归国有;改革赋税制度,征收单一的土地税;确定了土地私有制度

2、促进经济发展

(1)农业

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经济作物;

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各地农作物的种植品种和面积;

重要经济作物实行国家专卖制度;

向贫苦农民提供种子、牲畜、农具和贷款

(2)工业

限制私营手工业生产,发展官办工厂;

引进西欧国家的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

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民用工业

(3)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

商业中心:开罗

地中海东部贸易中心:亚历山大

3、政治

内容 中央设立国务会议、咨议会 地方建立了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

目地: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实质:维护专制集权

4、文化

创办学校,培养人才;

聘请外国专家讲学和传授技术,选派埃及青年去欧洲留学;

建立印刷厂、出版读物、翻译著作、创办报纸

5、军事

废除雇佣兵制度,实行征兵制;

按照法国模式组织和训练新式军队

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

三、评价:

1、局限

① 建立并巩固了封建的中央集权统治,农民和工人受到沉重的剥削和掠夺

② 残暴统治和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2、意义

① 结束埃及长期混乱,确立统一中央集权体制,奠定近代埃及民族国家基础。改革发展了农业和商业,建立了近代工业,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埃及社会历史进程,促进了文化繁荣,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了埃及的独立与主权

② 埃及实际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推迟欧洲列强侵占进程

③ 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推动埃及进步

四、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

1、内忧

根本原因:阿里政权的封建专制性、扩张性

具体原因:税收加重 战事不止、征兵频繁

表现:土地荒芜、工厂停工 父母残子 武装起义不断

2、外患

原因:英国等列强进行殖民扩张,助土反埃

结果:埃及战败、阿里身死、埃及沦为半殖民地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背景:

1、俄国农奴制的建立15、16世纪,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建立过程中,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农奴制开始形成。

17世纪中期正式建立。

2、农奴制下的社会关系

(1)封建地主拥有土地和农奴。

(2)农奴是封建地主的私有财产,可随便处理,生活悲惨。

(3)自由农民耕种公地,向国家纳税、不准离开土地。

3、19世纪中叶的俄国农奴制危机

(1)19世纪中期,农奴反抗斗争不断,农奴制危机加剧。

(2)俄国工业步履维艰

特点:发展缓慢、落后。

表现:①仍然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②蒸汽动力很少。③工业生产的各个部门远远落后于英法。

原因:农奴制度的严重阻碍

(3)反对农奴制的新思潮: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激进派

基本主张:都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

产生背景:都受西方社会进步影响

不同点:主要活动内容不同。

十二月党人为推翻沙皇封建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而发动武装起义。

知识分子激进派活动主要是集中在对革命思想的宣传上。

(4)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俄国发动战争目的:①扩大地在中海和西亚的势力②转移国内矛盾

俄国失败原因:英、法势力强大、先进;俄国政府腐败、社会落后

对俄国国内影响:加剧了农奴制危机,推动了农奴制改革的进行

二、改革:

1、改革的酝酿

(1)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国内:局势动荡

国外:国际地位下降

(2)特点:缓慢而谨慎

(3)表现:通过舆论减轻阻力;先秘密后公开;成立委员会

(4)原因:阻力大;借鉴以前改革失败教训

(5)结果:通过了改革法案

2、内容: “二一九法令”

①政治上: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②经济上:土地仍旧归地主所有,农民可获得块份地;农民需缴纳高额赎金赎买份地

③组织管理:强化村社对农民的管理

④时限安排:规定前两年是改革过渡期

三、改革的进步性与局限

1、进步性:

表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影响:俄国历史上重要转折点,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局限:

表现:农民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实际上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原因:①封建地主主持下进行的②目的是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四、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1、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原因:农奴制改革①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表现: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成为俄国农业主要组成部分

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产量大幅增加

特点:落后于西欧;对外国资本严重依赖;发展不平衡

2、推动政治缓慢变革

目的: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以维护其统治

主要措施:政治体制方面改革:设立选举产生的城市和地方自治机构,但有财产限制

司法制度方面改革:废除等级审理制,实行公开审理制,但农村照旧

军事、教育方面:略

反映的问题:农奴制改革实际上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影响:推动了俄国由 封建 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的转变;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步伐

3、推动矛盾向深层次发展——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原因:改革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表现:阻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农民贫困,反抗斗争不断

民粹派——基本主张: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否认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活动:到农村发动农民革命被镇压

暗杀亚历山大二世

第八单元 明治维新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知识要点:

一、历史条件:

1、国际背景:

2、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

(1)锁国时期的日本:

政治:幕府统治、等级制度、矛盾尖锐

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对外:锁国政策

(2)被迫开国的日本

黑船事件,签订不平等条约

影响:消极:社会危机加剧;积极:刺激资本主义发展

3、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1)尊王攘夷

背景:民族危机加剧,幕府妥协退让、恐怖镇压

主要参加者:中下级武士

(2)倒幕运动兴起

原因:尊王攘夷运动失败;改革现状,实现富国强兵

国内形势: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风起云涌

准备工作:增强经济、军事力量;建立根据地;联络其他藩国;密切同英国关系;获得天丘支持

结果:“大政奉还”

(3)戊辰战争

原因:推翻幕府,真正取得国家领导权

过程:京都政变—鸟羽、伏见战役—讨伐幕府

结果:幕府统治被推翻

二、明治维新:

1、政治(废除旧体制)废除旧体制

(1)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废藩置县”,各藩大名迁居东京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建立新的社会体制

取消大名和公卿的名称武士改称“士族”;平民;废除武士佩刀和“格杀勿论”的特权

2、经济(发展新经济):

改革币制、土地制度、地税;推行“殖产兴业”;拓展海内外市场

作用:

①利于经济发展

②确认土地私有,促进农业发展

③农村经济发展,国家财政收入提高

④发展了资本主义新经济

⑤支持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3、文化(文明开化):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

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社会生活习俗“西化”

4、军事(建立新军队):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改进军事装备;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结果:建立起一支现代化军队

特点:地位特殊,效忠天皇,富有军国主义思想

5、改革的扩展:1889年日本宪法制定,确立二元君主立宪制

原因:自由民权运动 农民暴动

内容:天皇专制 议会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 设立内阁和枢密院

评价:局限性;浓厚的封建性

积极性;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三、历史地位:

1、使日本成为近代亚洲第一个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

2、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

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表现:经济发达 军队加强

影响:废除不平等条约,赢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善

3、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原因:经济、军事实力增长、军国主义传统

表现:侵略琉球、侵略台湾、侵略朝鲜、侵略中国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要点:

一、变法的历史根源:

1、社会根源——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加深:必要性

(1)《马关条约》签订,日本的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经济掠夺(资本输出)奴役性借款: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争夺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

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开设银行《马关条约》

(3)列强瓜分狂潮: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4)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3、清政府统治危机:危机感

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的腐朽

表现:财政危机 原因:偿还外债;自然灾害

措施:增收节支

结果:成效甚微,政府支出有增无减

政治危机: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4、经济根源——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客观条件: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

爱国工商人士“实业救国”主张的推动

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积极投资新式企业

表现:甲午战争后商办企业、资本额都有较大增长,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

问题: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其发展困难重重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基础

5、阶级根源——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6、思想根源——早期改良思潮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目的:解救民族危难和缓和社会矛盾

早期改良思潮主张思想:兼采西学,变法自强

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动脉义进行竞争

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

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形成社会思潮,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

1、康有为的活动:

(1)康有为的思想:

康有为:自幼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青年时期关心国家命运、留意西学

萌发变法思想:1888年,第一次上书光绪帝主张变法自强

阐述变法理论:人类社会三阶段理念:“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影响: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领导公车上书、创办报刊和成立强学会,宣传变法

①公车上书

起因:日本逼签《马关条约》

性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举人”)第一次以社会政治力量表现出的群众性爱国政治行动

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社会影响极大。

②《中外纪闻》

目的:扩大变法维新的影响,争取更多支持

创办:康有为等在京、沪、湘、津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

③强学会

宗旨: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

成立、发展:1895年8月,康有为等在北京成立,得到中央和地方要员支持。不久,又成立了上海强学会

性质: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影响:维新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3、梁启超与《时务报》

梁启超在上海活动:担任《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等文章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培养人才,发展近代工业

影响:在上海掀起声势浩大的变法宣传运动,大大推动了变法维新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4、谭嗣同在湖南活动:发表《仁学》,参与时务学堂、办《湘报》、学会等培养维新人才

影响:湖南维新运动蓬勃发展

5、严复在天津活动:发表《原强》等文章、创办《国闻报》、翻译《天演论》等

主张: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

维新活动影响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

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三、百日维新:

1、历史形势:

(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

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强租九龙半岛和新界

(2)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第六书

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

康有为1898年发起组织保国会

1898年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2、百日维新开始: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定国是诏》

(1)内容

政治方面: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

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文化教育方面: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培养人才等

军事方面: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等

(2)内容评价:

未实行的措施:“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

进步意义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3、新旧势力交锋

(1)背景:新政措施的推行

(2)代表人物

旧势力:慈禧太后为首

新势力:光绪皇帝为首

(3)举措:

旧势力:①慈禧解除翁同稣的职务

②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

③荣禄等人暗中密谋慈禧训政

④抵制新政

新势力

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尚书、四待郎职务

②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

③拉拢袁世凯

④游说列强支持落空

(4)态势:光绪帝和维新派形势危急

4、百日维新失败——戊戌政变

(1)导火线

①谭嗣同带密谕夜访袁世凯,企图逼慈禧太后彻底交权

②光绪帝接见日本伊藤博文

(2)过程

①慈禧太后“临朝听政”,取消新政

②囚禁光绪帝于瀛台

③屠杀“戊戌六君子”

四、变法失败原因与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维新派势力弱小,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2)维新派采取的方式和手段缺陷

①缺乏坚持的组织领导②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皇帝

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④企图用“和平”“合法”的手段

2、历史意义

①以救亡图存为目标,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②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符合时代潮流

5.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 篇五

1 .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2)每族元素的价层电子排布特点

①主族

②0族:He:1s2;其他ns2np6。

③过渡元素(副族和第Ⅷ族):(n-1)d1~10ns1~2。

(3)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①根据核外电子排布

a.分区

b.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

②根据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可将元素周期表分为金属元素区和非金属元素区(如下图),处于金属与非金属交界线(又称梯形线)附近的非金属元素具有一定的金属性,又称为半金属或准金属,但不能叫两性非金属。

【特别提示】

“外围电子排布”即“价电子层”,对于主族元素,价电子层就是最外电子层,而对于过渡元素原子不仅仅是最外电子层,如Fe的价电子层排布为3d64s2。

2 . 对角线规则

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的有些性质是相似的。

3 . 元素周期律

(1)原子半径

①影响因素

能层数:能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

核电荷数:能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

②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中的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2)电离能

①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符号:I1,单位:kJ/mol。

②规律

a.同周期:第一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小,最后一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大,总体呈现从左至右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

b.同族元素:从上至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

c.同种原子:逐级电离能越来越大(即I1

(3)电负性

①含义: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键合电子能力的标度。元素的电负性越大,表示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键合电子的能力越强。

②标准:以最活泼的非金属氟的电负性为4.0作为相对标准,计算得出其他元素的电负性(稀有气体未计)。

③变化规律

金属元素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则在1.8左右。

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从左至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从上至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减小。

4 . 电离能、电负性的应用

(1)电离能的应用

①判断元素金属性的强弱

电离能越小,金属越容易失去电子,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

②判断元素的化合价(I1、I2……表示各级电离能)

如果某元素的In+1?In,则该元素的常见化合价为+n。如钠元素I2?I1,所以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

③判断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情况

多电子原子中,元素的各级电离能逐级增大,有一定的规律性。当电离能的变化出现突变时,电子层数就可能发生变化。

④反映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点

上一篇:形容生病痛苦的感言下一篇:单位采购员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