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材教案设计

2024-06-25

问题教材教案设计(8篇)

1.问题教材教案设计 篇一

第一课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活 动 设 计

活动目标

使学生理解道德的含义和分类,了解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和要求,了解社会公德和家庭道德的基本要求,并通过道德学习自觉转化为个人的道德实践。

活动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搜索或查阅报刊,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现实事例。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3.课前告知学生,本次课由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游戏比赛等活动也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

活动时数 2课时。活动设计

一、导入

1、展示图片:孔子画像。

2、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给学生开设了礼、乐、射、御、书、数等课程,他却说不希望学生专注于技能。为什么呢?为什么老师不希望学生注重掌握技术呢?

2、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出个人看法。

教师导入正题:孔子办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才,是以德为先,所以技艺的掌握反而是次要的。

二、基本活动

(一)活动一:走近道德

1、展示图片:曹操、刘关张的画像。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一般会喜爱刘备、关羽、张飞,却讨厌曹操?

3、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

4、教师点拨:这是因为大家不自觉中运用了道德评判。凡是善的,人们会喜爱和赞扬;凡是恶的,人们会反感和厌恶。

5、学生活动:每个小组派两名代表展示和讲解课前各自收集的资料(课前指导其制作PPT课件),其余学生听讲并进行小组讨论。

6、教师小结:对于历史上和生活中的这些善与恶、正义与邪恶的事例,人们总是会有一个评判的尺度与标准,这就是道德。道德蕴含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体现在我们做的每一件小事中。

(二)活动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 —— 爱国守法

1、展示新闻图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圣火在世界各地传递的过程中,海内外华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思考: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反映中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是否因为大力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而有所下降?

3、学生活动:积极发言,参与讨论。鼓励曾参加迎接奥运火炬传递活动的学生畅谈当时场上的情形、气氛和个人感受。

4、教师小结: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不仅没有降温,还随着国家进步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而不断上升。

5、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我国各方面的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犯罪的增加也是不容乐观的,尤其是青少年犯罪。试探讨其中的主要原因。

6、学生活动:引导学生从所在地区的治安形势和校园内外看到的违法犯罪现象谈起,重点探求违法犯罪的思想根源。小组讨论后,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发言。

7、教师小结:犯罪现象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人缺乏法制意识,道德修养水平较低,导致犯罪。

(三)活动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二——明礼诚信

1、学生活动: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文明和不文明行为案例,制作成PPT课件,每个小组选两个代表上台展示和讲解,其余学生听讲并进行讨论。

2、展示新闻图片:2007年陕西周正龙拍华南虎照片事件。

3、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为什么会有不少官员和专家积极参加这起造假事件?其根源是什么?

4、学生活动: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

引导学生联系其他不讲诚信的案例进行分析探讨。

5、教师小结:这是道德失范的表现之一,一些人为了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不惜造假,完全抛弃了诚信。

(四)活动四: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三——团结友善

1、学生活动:学生选派代表参与折筷子游戏。即每组选派3名代表参加,每轮每组1人参与,第一轮要求折断扎在一起的两根筷子,第二轮是三根,第三轮是四根„„以折断扎在一起根数最多的小组为优胜。

2、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根据古老民间故事设计的游戏,给我们怎样的启示?2008年有哪些事件是很好的证明?

3、引导学生讨论:2008年特大地震发生后,你为灾区作了什么贡献?不是至亲的人遇到困难时,你会伸出援助之手吗?

4、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准备发言。教师随机提问学生,引导学生联系2008年抗震救灾进行思考和发言。

5、教师小结:从近几年发生自然灾害后人们的表现看,中国人正在形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风气。这不仅是血浓于水的原因,也是缘于大家学会了互相爱护和互相帮助。

(五)活动五: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四——勤俭自强 引导学生讨论:不少年轻人找工作的时候,都向往轻松的、待遇好和工资高的工作,大多不愿从事辛苦的工种。这是否抛弃了中国人勤劳的传统?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准备发言。随机提问学生,引

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勤劳和懒散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思考勤劳的重要性。

教师小结: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显著改善,部分年轻人(尤其是部分城市的青年人)比较注重享受,却不大愿意为此付出较多的劳动,明显不如祖辈和父辈勤快和吃苦耐劳。此所谓未富先娇。

(六)活动六: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五——敬业奉献

1、课堂讨论:当你购买家用电器或汽车时(若不考虑个人经济能力),你希望购买的是欧美产品、中外合资产品还是国产货?为什么?

2、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准备发言。随机提问学生,重点引导学生思考中外产品产生差距的人力方面的原因。

3、教师小结:以上产品很多时候已不是技术上的差距了,而是管理经营水平和工人素质的差距。尤其是员工的敬业精神方面。这导致采用相同的技术生产同样的产品,产品质量却不同。敬业的劳动者能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有较大的优势。中国已经成为生产制造业大国,但产品质量还有待提高,否则无法保持现有的地位。而敬业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其中的关键之一。

4、展示新闻图片:2008年5月12日特大地震后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投入救灾的场面。

5、课堂讨论:为什么多次大灾害中,最让人感动的是我们的人民子弟兵?

6、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进行简短讨论。

7、教师小结:奉献精神最能让人感动,国家和民族需要有奉献精神的人们。这是国家和民族的中坚和希望。

三、拓展活动

1、相互交流 畅谈收获。

2、读了这些,你有什么收获?

四、创新活动:

全班召开一次主题班会,互相交流一下你打算怎样用实际行动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

五、总结。

第二课《小学生守则》

活 动 设 计

活动目标:

1、学习《守则》、《规范》。使学生对守则、规范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守则规范。帮助学生树立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2、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牢固树立规范意识,增强自觉性。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做讲文明守规范的好学生。

活动重难点:

理解守则和规范中细则的实质及应用指导于学生的行为习惯。

活动准备:

《小学生守则》和《规范》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小学生守则》和《规范》教育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名合格小学生。对于《小学生守则》和《规范》大多同学已经会背了。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守则、规范 做合格小学生”。

二、基本活动

(一)背诵《守则》、《规范》,进行知识竞答。

自己练习背诵《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同桌互相背一背。

利用班会时间我们经常学习《守则》、《规范》,同学们对其中的内容已非常了解。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有关《守则》、《规范》的知识竞赛,看谁对它们知道得最多,比一比,哪些同学对它们最熟悉。

知识竞答:

1、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第2条内容是什么?

2、《小学生守则》的第8条内容是什么?

3、交通方面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二)将平时的行为和《守则》、《规范》的要求对照,找出自己的不足,确定努力方向。

同学们真厉害,对规范的内容了如指掌,大家一定花了不少的时间去学、去背。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在平时的学习的生活学习中是如何按照《守则》、《规范》做的。

生自由说。说出自己不足并对照规范说说自己应该如何改正。

看来,我们班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都能自觉地遵守《守则》、《规范》,可要做规范的学生很不容易,我们要在平时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从一点一滴做起。

自由发言:以后怎样做?

三、拓展活动:

1、你知道“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的意思吗?

2、对照《小学生实则》互相交流一下你做到了哪些?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谈一下下一步的打算。

四、创新活动:校园小调查

1、小组合作,调查一下校园内存在着哪些不遵守《小学生守则》的现象?并认真填写下面的调查报告。

2、让学生完善调查报告表。

3、小组交流。

4、评价。

五、总结:

良好的习惯帮我们打开成功的大门,中华民族是礼仪这帮,传统美德应该发扬,让我们从点滴做起,学规范,用规范,争做文明好少年。

第三课《校园礼仪》

活 动 设 计

活动目的:

1、通过学习校园礼仪,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更让广大学生从小知礼仪,懂礼仪。

2、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分析自己生活中做得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思想上逐渐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

3、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努力提高班集体学生思想素质,让学生个个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和示范者。

活动地点: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主持人入场(播放歌曲《一分钱》)

两位主持人在《一分钱》的歌曲声中走上台。主持人男:小学生,到学校 主持人女: 见老师,问声好

主持人男:见同学,问声早

合: 让我们从小讲文明,懂礼貌,“文明礼仪进校园”活动现在开始。

二、基本活动

(一)校园礼仪

师:在校园这个既庄严又活泼、既紧张又文明的环境中,我们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还要讲礼貌,懂礼仪,争做一个文明少年。那么,同学们的校园礼仪遵守得如何呢,是不是每个同学都会自觉遵守校园礼仪呢?

1、阅读校园礼仪小常识。

2、学生自由发言交流你对这些小知识的理解。

3、学生自由发言。

4小结:是啊,你给别人一个微笑,别人给你一个春天。你给别人一份谦让,别人给你敬重万千。同样的一件小事,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其中就是“对不起”在起作用。我们共同生活在校园这个大家庭中,我们应该和谐相处,互相谦让,学会文明用语,这也是我们从小学做人的一项重要的道德修养。

三、拓展活动

1、校园礼仪不仅包含同学间的团结友爱,还有上学放学礼仪,上课课间礼仪,参加活动的各种礼仪等等。请同学们观看录像,说说录相中的哪些行为是文明的,哪些行为是不文明,你应该怎么做呢?

2、(播放录像)

3、(录像结束)学生自由发言。

4、除了录像中的校园礼仪,你还知道哪些文明的校园礼仪呢?我们现在来分小组讨论一下。

5、(讨论结束)小组交流。

四、创新活动

1、同学们说的真不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我们的

校园礼仪也提出了明确要求,现在我们集体朗诵《校园礼仪三字歌》

晨风吹,阳光照。好学生,讲礼貌。见老师,问声好。学知识,遵教导。与师谈,要谦恭。见师忙,不打扰。写作业,贵独立。老师见,心欢喜。遇老师,要让路。要诚实,不说谎。讲学习,讲礼貌,习惯好,更重要。见同学,问声早。互礼让,要记牢。听人言,要专注。不插话,或友情。表谢意,话先行。同学间,互关心。善理解,乐助人。懂谦让,团结紧。敬人者,人恒敬。言必信,行必果。学尊重,懂宽容,集体荣,我才荣。星期一

操场上

奏国歌

升国旗 老师们

注目礼 队员们

行队礼 小朋友

要严肃

小眼睛

看国旗 身站直

不乱晃

唱国歌

要响亮 长大了

尽全力

使祖国

更美丽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校园礼仪的儿歌?

五、课堂总结。

第四课《家庭礼仪》

活 动 设 计

活动目标:

1、使学生了解亲属关系,以及称呼等等。

2、使学生懂得家人的关怀,对父母多一份感恩。

3、我们的国家也是一个大家庭,教育学生要爱国,爱人民,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

活动重难点:理解并掌握家庭相关礼仪并应用于行为习惯中。

活动准备:有关录像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每当我们收委屈或受到表扬时我们第一个想要告诉的一般都是我们的家人,或爸爸,或妈妈,或姐姐,或哥哥。那么,同学们的家里都有说明人呢,你在这种时候最想找的又是你的哪一位亲人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过会儿老师请同学起来回答。

2、学生回答完毕后导入板题。

二、基本部分

1、关于家庭礼仪的故事,你知道哪些?

2、互相交流一下。

3、阅读教材家庭礼仪小常识。

4、阅读后,你有哪些感受,还有哪些想法?

5、在小组内交流。

三、拓展部分

1、同学们觉得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我们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呢?

2、学生自由发言。

3、我们现在的同学多数是独生子女,你觉得应该怎样和小伙伴相处呢?

4、学生自由发言。

5、师: 刚才同学们说得真好,有的同学提到要感恩父母,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感恩父母呢?

6、学生自由发言。

7、师:对,父母不仅给了我们生命,而且还把我们抚养成人,所以我们应该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在这里,老师要布置一个课后作业,今天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我们不仅要洗,而且要洗得好,不仅要今天洗,而且要常常为父母洗脚,献上你的一份孝心。今天,老师还要给每个同学发一张“洗脚卡”。洗完后,把你和父母的感受全写下来。以后我们每周都要发一张洗脚卡,这也是我们孝敬父母的作业内容之一。看看哪些同学完成得好。

8、家是幸福的摇篮,家是温馨的港湾。把你一家人亲密相处的秘诀告诉大家吧。

学生活动。

四、创新活动

1、每个家庭都有邻居,与他们相处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与邻里和睦相处。要有与邻居和睦相处的意识,了解一些邻居之间友好相处的基本要求,学会与邻居和睦相处。

想一想,并和大家交流一下,邻居对你家有哪些关爱,你家又是怎样关心邻居的?

2、学生交流

3、汇报交流。

五、总结反思。

第五课《出行礼仪》

活 动 设 计

活动目标:

围绕“文明行路”这一主题,通过网上调查、社会考察、采访、问卷等方式,观察身边有关文明行路的事例,使学生感受到遵守行路规范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形成规则意识。

使学生在参与社会时间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最基本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实践、创新、合作、反思等综合能力。

通过对身边行人的采访调查和对具体事例的了解与分析,自觉的、逐步深入的进行思考和反省,引起对行路礼仪的关注与重视。

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争做文明行路的小公民。

活动重难点:

1.懂得文明行路的重要性。2.了解基本行路礼仪及相关规则。3.能将各种行路礼仪体现在具体行动中。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1)课前观察街上的行人和校园小学生的行路行为。(2)收集与文明行路有关的各种规则。(3)到社会中调查、访问,了解文明行路对人们生活的意义。

2、教师准备:(1)街上行人和校园小学生行路行为的图

片、视频。(2)多媒体课件。(3)制作文明行路规则卡的材料。

活动过程:

一、视频引趣,导入新课。

1.看视频资料(拍摄到的街上行人和校园小学生行路行为的影像资料)。

2.让学生就视频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小结:我们每个人在路上、校园内的行为,直接反映着自己的品德修养和社会的文明水平。因此,学习正确的行路礼仪,对我们有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出行礼仪》这节课。

4.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基本部分

1、阅读教材“出行小常识”(1)分小组讨论

(2)各小组派代表说出讨论的结果。

2、总结各种行路规则(出示图片)。在繁华的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特别多;在校园中,学生在操场上活动、在楼道里通行。同学们,你们能从图片中总结出我们行路时要注意哪些规则吗?

(1)分小组讨论。

(2)各小组派代表说出讨论的结果。

3、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其他行路规则。(1)自愿到讲台上说说自己收集到的行路规则。

(2)教师适时给予鼓励性评价。

4、让学生将收集到的行路规则分条制成文明行路规则卡。

四、创新部分

1、角色扮演,理解新知。(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2)、每组随机抽取一张文明行路规则卡。

(3)、各组按照对卡片上规则的理解,将内容以情景短剧的形式表演出来。

(4)、对各小组的表演进行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

2、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是各种事故中的“头号杀手”,而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缺乏文明出行的常识,没有自我保护能力。学习了这一课,请同学们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文明出行?

五、学习儿歌,牢记规则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出行礼仪三字歌》)。1.教师范读。2.学生齐读。3.让学生试着背下来。

六、总结。1.让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环境需要我们共同去创造,同学们一定要将行路规则牢记心中,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成为文明行路的小模范,好吗?

七、作业布置。

1.设计一条文明文明出行礼仪的标语。2.画一幅宣传文明出行礼仪的宣传画。3.办一份以“文明行路”为主题的手抄报。

第六课 《礼尚往来》

活 动 设 计

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乐于以礼待人,形成讲文明、讲礼貌的交往态度,从内心愿意做讲礼仪的人,并体验举止优雅、文明礼貌带给自己的乐趣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

2、能力目标:

在生活中以礼待人的能力,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礼貌的恰当方式,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及践行能力。

3、知识目标:

懂得什么是礼仪,礼仪有什么作用。了解生活中基本的社交礼仪,知道礼仪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

活动重点

学生对待礼貌和礼仪的态度。活动难点

如何让学生将礼仪落到实处。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1)、查阅有关礼仪方面的书籍、资料;(2)、浏览与礼仪有关的网页;(3)、准备与礼仪有关的音像资料;收集有关礼仪方面的格言警句或典型的故事。

2、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并查阅收集与礼仪有关的资料;(2)、思考展示小学生风采的礼仪及做好表演的准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握手(设计几个特定的场合,请同学们来表演握手这一常见的礼节)

(1)、与同学相见--------(2)、与长辈相见--------(3)、与异性朋友相见-----(4)、与老师的相见-------

2、归纳握手中蕴含的礼仪?导入新课。

二、基本部分

1、组织学生阅读“礼仪小常识”

2、这些小常识你了解多少?

3、互相交流。

4、这些小常识你做到了多少?

三、拓展部分:

1、善于沟通和交际是当今社会每个人所具备的能力之一,那么掌握常用的应酬词和礼貌用语就显得尤为重要。

2、你知道哪些常用的应酬语和礼貌用语?(1)对我们来说,有那些基本的礼仪要求?

(2)学生现场模拟交往活动,提出要求:观察他们的言行哪些符合文明礼仪标准,哪些不符合?

(3)小组交流(4)评价。

四、创新部分

1、小组内设计一个交往活动主题。

2、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全班共同交流一下你和别人交往时应当注意什么?

五、总结:掌握文明健康的社交礼仪是适应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条件。我们要掌握这些基本要求,并在交往中加以运用。

六、课后实践

通过上网、查阅相关书籍等途径,了解更多的的交往礼仪,编制一份礼仪小报。

第七课《场馆礼仪》

活 动 设 计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一些常去的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知道在公共场所应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公共秩序是有道德的表现懂得遵守公共秩序是人们公共生活得以正常进行的保障。

2情感目标:以遵守公共秩序为荣,愿意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反感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

行为目标: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做文明小顾客、文明小乘客、文明小观众、文明小游客;见到同学有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能批评、劝阻。

活动重难点:

学习礼仪,明确要求,指导自己的行为习惯。活动准备:

图书室、阅览室等公共活动视频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观看视频,让学生说说视频中学生的表现。

2、导入新课。

二、基本活动:

(一)活动一 1.想一想:

同学们,你们的爸爸妈妈平时一定经常带你到公园游玩,到商场去购物,到电影院看电影。公园、商场、电影院等地方是我们大家都可以去的地方,这些大家都可以去的地方叫什么呢?

2、阅读“礼仪小常识”。

3、小组交流:

假如你在儿童游乐园排队玩电动马,发现有人在前面插队,你有什么感受?

假如你看电影时,坐在前面的人不时地站起来挡住你的视线,你又会怎么想?

4、在公共场所,如果每个人都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顾别人的感受,就会使别人不开心,甚至造成矛盾,影响大家。因此,在公共场所要有纪律约束人们的行为。这种纪律要求就叫“公共秩序”。

5、师:有了公共秩序,就要求大家去自觉遵守,那怎样遵守公共秩序呢?

(二)活动二

1.小组讨论:在公共场所大家自觉遵守与不遵守公共秩序有什么不同的结果呢?

(提示:在车站、码头上车或上船;在图书馆、阅览室看书、查资料;)

2.小结:公共秩序是人们在公共场所正常活动所需要的。它是人们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它反映了人们的共同要求

和愿望,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三)活动三——树立榜样,指导学生行为

师:在遵守公共秩序方面,朱德元帅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

1.放音频一:“朱德元帅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2.说一说:战士们为什么要让朱军长先理发?你认为战士们的这种想法对不对?朱德军长会不会同意?为什么?

3.全班交流

4.小结:战士们的想法没有错。朱军长每天都有许多需要处理的重要的事情,如果插在前面理发,没有人会反对。而且,战士们都抢着请他先理。但是朱德并没有这样做,他懂得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例外。要做到遵守公共秩序就应为他人着想,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这也是一个人有道德的表现。

三、拓展活动:

1、“阅读精典、畅游书海”是每个同学们的乐趣。图书馆是同学们课余时间最愿意去的地方,那么你知道在图书馆里应当注意哪些礼仪呢?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4、除了这些常识,你觉得在图书馆借阅书籍还应注意什么呢?!

四、创新活动:

1、市体育馆举办一次篮球比赛,请我们当观众,你觉得

我们在观众过程中应当注意哪些礼仪?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五、总结。

第八课《涉外礼仪》

活 动 设 计

活动目标

学习基本的涉外礼仪,明确要求,指导自己的行为习惯。活动准备:

图书室、阅览室等公共活动视频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观看视频,让学生说说视频中小学生与外国友人交谈的表现。

2、导入新课。

二、基本活动: 1.想一想:

同学们,你们的爸爸妈妈平时一定经常带你到公园游玩,到商场去购物,到电影院看电影有没有遇到过外国人呢?你是怎么做的?

2、阅读“礼仪小常识”。

3、小组交流,谈收获:

二、拓展活动:

1、在现实生活中你在哪里遇到过外国人,应当注意哪些礼仪呢?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4、除了这些常识,你觉得还应注意什么呢?!

三、创新活动:

1、中日韩三国小朋友举办夏令营活动,你如果参加的话应当注意哪些礼仪?把你的想法说出来。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四、总结。

第九课《大家来唱文明礼仪歌》

活 动 设 计

活动目的:

通过搜集传唱文明礼仪三字歌,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树立一种“争做一名文明小学生”的风尚。

活动准备:搜集校园文明礼仪歌、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入,导出活动

1、安顿学生的情绪,奖励故事《上课爱走神的小猪》

2、听完,想一想:小猪为什么不懂读这个“1”和“一”呢?

3、师小结,引出课题。

二、教室里的文明礼仪

(一)课前、上课时的好习惯

老师:在学校里老师也教会了我们很多上课前和上课时的好习惯,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是怎么做的,出示上课铃声响了,上课时,回答问题时的图片。

1、说一说,同学们是怎么做的?

2、同学们都说得很棒,老师相信每一个同学都能做到,现在请大家来读一读:(点击课件,课前准备歌)

3、唱学习三字歌

(二)校园文明礼仪—仪表

1、大家都是少先队员了,在星期一的时候,我们都再一次地学习了队知识,都学会了敬队礼了,现在我们三个班来比

一比,谁敬礼最标准。

(1)三个班各选出一个最标准的同学,示范给下面的同学跟着学。(请听课的老师来评)

(2)全部同学再来跟着正确的敬礼图片一起来敬礼。

2、看谁的红领巾戴得最标准。

(1)同学们和同桌的一起来戴好红领巾。(2)请出戴的好的同学给大家示范。

(三)校园文明礼仪—文明用语

1、在日常的生活中,文明用语很重要,用上文明用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交流,现在大家来试一试,下面的这种情况,你会用上那些文明用语。(出示各种生活中的生活场景,让学生选择填空。)

2、大家都是一个很文明的孩子,现在让我们来一起读一读《文明礼貌歌》

文明礼貌歌

小学生,懂礼貌,礼貌用语记得牢,对待长辈要用”您”,早晨见面说声”早”,平时互相问问”好”。分别”再见”别忘了,若求人,”请”字先,最后别忘说谢谢,影响别人,”对不起”,回答请说”没关系”。做个文明好孩子,人人夸奖数第一。

3、在平时,遇到下面的情景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出示图片情景

4、玩一玩课中操,放松一下。

课中操 一二点点头, 三四拍拍肩, 三四拍拍肩, 五六扭扭腰, 七八跺跺脚, 九十坐直了.(四)遵守游戏规则

1、平时大家都很喜欢玩游戏,我们知道每一个游戏都会有它的游戏规则,那大家能不能做到《遵守规则我最棒》呢?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巧虎是怎么做的。(播放视频《遵守规则我最棒》)

2、看完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3、以后你和小朋友玩游戏,你会怎么做?

四、说一说你这一节课的收获。

五、小结

通过今天这一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做到一个文明的小学

生,快乐地在校园中学习和生活。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和其他小朋友会一起玩游戏,看看巧虎是怎么做的,点击《遵守规则我最棒》。

2、在生活中,语言交流也是很重要的哦,文明用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和别人相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3、老师:大家看,我们的同学说得多好啊,再让我们看一看,我们的文明礼仪歌是怎么说的:

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校园文明懂礼仪。你拍二我拍二,同学互助好伙伴。你拍三我拍三,自己事情自己干。你拍四我拍四,做事不能自顾自。你拍五我排五,礼貌诚信好相处。你拍六我拍六,行为规范要遵守。你拍七我拍七,互助友爱要牢记。你拍八我拍八,尊敬师长人人夸。你拍九我怕九,文明用语不离口。你拍十我拍十,文明礼貌要坚持

三、说一说:今天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活动总结:

同学们,今天大家的表现都很棒。大家都知道,生命只有一次,幸福快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通过这次“学做实小好少年,31

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希望大家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快乐地在校园中学习和生活。

第十课《文明礼仪伴我行》

活 动 设 计

【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文明礼仪知识,互相交流畅谈收获,明确自身不足。

2、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守则”和“规范”,养成一个合格小学生的文明习惯,以实际行动继承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传统。

【活动准备】:

①把学生搜集的文明礼仪知识、图片制成幻灯片。

②排练小品、文明礼貌歌、歌曲等节目。

【活动过程】:

一、基本活动

1、教师谈话:

同学们,中国自古就是讲究礼仪的国度。首先,衣冠端正,举止文明,遵守纪律,生活俭朴,是对同学们的起码要求。同学们应该保持天生的自然美和质朴美。其次,同学们要注意语言文明,不说粗话、脏话,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同学们在和老师、同学、朋友、家人交往时要有礼貌,要懂得尊重他人,还要待人真诚,做到诚实守信,因为这些能够体现出你的素养,体现出你对别人的尊重。礼仪强调的是“尊重人本”,想让他人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他人,所以我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争做文明好学生。

2、相互交流文明礼仪知识:

坐姿礼仪:优雅的坐姿传递自信、友好、热情等信息,同时也显出高雅庄重的良好风范。给大家介绍几种坐姿,请一位同学示范,一位讲解,其他同学可以跟着做。

站姿礼仪:优美的站姿能衬托出一个人的气质和风度,站姿要挺直、舒展、线条优美、精神焕发。给大家介绍几种站姿,请一位同学示范,一位讲解。

走姿礼仪: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社交场合,走路往往是最引人注目的形体语言,也是最能表现一个人的风度和活力。请一位同学示范,一位讲解。

„„„„

3、展示学生们自己创编的文明礼仪儿歌:

二、拓展活动

1.模拟现场采访,合理运用文明礼仪。

小记者:我是中国少年报的小记者,我姓?,听说你们在这里开展文明礼仪的活动,我特地来采访一下。

大家:好,欢迎欢迎!

小记者:

(场景一)如果课间你不小心碰掉了同学的书,你该怎么办?小记者提问:你应该怎样向同学道歉?

(场景二)当你想向同学借笔时,你该怎么说,怎样做呢?小记者评价:这位同学说话真有礼貌,我有笔也愿意借给你。

(场景三)来到图书馆,你想借书,应该怎样跟图书管理员说呢?小记者评价:嗯,你真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场景四)当家里来了客人,你怎样招待他?

(场景五)当你没有记清家庭作业,你怎样向老师打电话询问呢?

师:通过小记者的采访,你都知道了哪些文明用语。

2、小组交流搜集的调查报告:我们身边存在哪些不文明现象?

面对这些不文明现象,你打算怎么去做?

三、创新活动

1、教师谈话: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文明礼仪知识,树立现代文明意识,争做文明人;勇于向陋习开战,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勇于同各种有违道德规范的不文明行为做斗争,增强自己行为举止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创建文明校园,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请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

2、学生小组合作写倡议书

四、活动总结

2.问题教材教案设计 篇二

一、问题情境的探究性原则

所创设问题情境具有启发性, 启迪学生思维, 引发学生广泛的类比、联想与猜想;还要有挑战性, 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案例1教材里有一道几何概型课例.

假如你家订了一份报纸, 送报人可能在早上6:30—7:30之间把报纸送到你家, 你父亲离开家去工作的时间在早上7:00—8:00分之间, 你父亲在离开家之前得到报纸 (称为事件A) 的概率是多大?

这是我校一位数学教师的教学过程, 如下:

教师: (1) 这是什么型的概率呢? (学生几乎都不用想就回答:几何概型.) .

教师:很好, 下面我们用几何概型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吧.首先可以设送报人到家时间为x, 父亲离开家的时间为y.

(2) 你知道事件A发生时x, y的大小关系吗? (学生很容易想到y≥x)

(3) 你知道x, y的取值范围吗?它表示什么区域? (学生根据题意回答:6.5≤x≤7.5且7≤y≤8, 学生讨论、交流后发现它表示是一个正方形区域, 面积等于1) .

教师这时画出几何图形, 然后讲解:根据题意, 只要点落到阴影部分, 就表示父亲在离开家前能得到报纸, 即事件A发生, 所以用几何概型公式:

当课例讲完后, 学生做了一道模仿例题的练习, 但学生几乎没有领会这道题为什么要这样做?课后反思:如果能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有这个结论, 条件和结论有什么联系, 怎样得到这个结论等.故笔者认为教学改进为: (1) 以生活经验告诉我们, 父亲在什么条件下会得到报纸? (可以分小组讨论) . (2) 送报到家 (事件A发生) 的时间早于父亲离开家的时间, 能用一个变量表示吗? (引导学生定性猜想, 勾勒出数学模型) . (3) 对送报人到家时间为x, 父亲离开家的时间为y, 如何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 (定量刻画, 引导学生向思维深度发展) . (4) 事件A发生在图形中如何刻画的?也就事件A发生在哪里? (至此, 学生已清晰地知道这是一个几何概型) .

如此创设认知冲突问题情境, 使得学生思维波澜起伏, 激起思维的浪花, 使学生从中尝到乐趣, 在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二、问题情境的适时性原则

所创设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一般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 设计问题有一定难度但趋向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现区”, 促使学生“跳一跳, 摘桃子”.

案例2笔者在高一 (5) 班上了一节《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示范课, 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引入情境问题 (1) (2) (3) 与年轻教师的大体相同.在给这一核心概念中的核心词进行辨析时候, 笔者这样处理的:

(4) 如图3 (1) 直线l与平面α垂直吗?

(5) 平面α内可以找到一条直线与l垂直吗?能找到几条?这样, 学生就自悟:尽管直线l与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都垂直, 但直线l不一定与平面α垂直, 这样体现了有效地对教材安排的信息资源再创造运用, 教学效果更好.

在探究定理做同样的实验时, 笔者故意去掉“过△ABC的顶点A翻折”, 放手让学生翻折, 这样可以把握时机, 寻求学生思维的突破口, 结果学生探究出两种情形 (图2 (2) 、 (3) ) 笔者大胆改进教科书的“探究”实验要求, 去掉过△ABC的顶点A翻折的条件, 导致学生探究出一个好的模型 (图2 (3) ) 出来, 为归纳出定理奠定了基础.

课后反思:教师要敏锐地抓住教学过程中, 学生呈现出的知识疑点、难点, 着力引导学生经历问题的“数学化”过程, 使学生参与和感受“问题的解决”, 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提高主体学习的意识, 提高学习效率, 让教学中的“情境”与“课堂”和谐共鸣.

三、问题情境的科学性原则

所创设问题情境内容要科学, 有针对性,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以相应的数学知识点为依托, 不可随意编造或东拼西凑, 表述要科学, 结构要合理, 由易到难.可以利用高中数学教材创设问题情景,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十分简便、快捷, 因此, 对情境的设计, 最根本的就是“二次开发教材”.

四、问题情境的有效性原则

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效果, 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吻合;要有效率, 教学效果与教学投入有较高的比值;要有效益, 教学目标与个人的教学需求相吻合.

案例3一位教师在《函数的基本性质》教学时, 讲到函数单调性这一节课.引用股市波动图象来说明递增、递减的现象.

这样寻找的问题情境与该课所要讲授的内容不吻合.因为学生首先对股市行情如何变化并不熟悉, 其次教师选的图象太复杂, 不能很清楚地反映单调性的数学本质.数学情境更多应从数学内部和数学知识逻辑体系上思考, 问题要达到“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的境界, 如果这样, 这个课堂和问题情境将会和谐共鸣.

五、创设教学的问题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一定要紧扣课题, 不要故弄玄虚, 离题太远, 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要直接有利于当时所研究的课题的解决, 既要考虑教学内容, 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 注意向学生提示设问的角度和方法.

(2) 要启发引导, 保持思维的持续性.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 因势利导、步步释疑, 切不可不顾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状态, 超前引路.

(3) 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要提出带有导向性、难度适宜、启发性的问题.

(4) 教师不仅自己要刻苦钻研、精心设计, 而且要经常向别人学习, 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设计思路, 变“传播”为“探究”, 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

3.问题教材教案设计 篇三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现状

目前,在各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中,设计思维训练课程、绘画技能课程、计算机技术应用课程是课程体系中的主要模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已经成为专业主干课,部分课程甚至成为专业基础课。

(一)课程内容

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学习主要以软件应用为主,软件主要包括 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和 Painter等平面设计类软件;Flash、3ds max、Maya等动画设计类软件;Premiere、After Effects等影视后期编辑软件;Dreamweaver、Frontpage等网页设计类软件;Authorware、Director等多媒体设计类软件;AutoCAD等制图类软件。这些软件都是以计算机图形学为基础的程序软件,要真正的掌握好软件的应用必须简单了解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原理并理解其构建的内在逻辑。此外,这些软件的设计都是建立在尽可能多的针对最广泛应用领域这一理念之上的,这必然形成软件功能模块的繁多与软件应用者应用范围相对单一的矛盾。例如:Photoshop软件中既有平面设计所必须的绘图、较色等功能,又有制作简单动画的功能。一般平面设计的用户只需要了解绘图、较色等功能即可,并不需要对软件所有功能的掌握,因此,在相关教学中对软件的学习应有所侧重,而不是全面掌握。

(二)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根据不同软件学习的需要以及教师的自身特点,教学方法常采用功能讲解法、案例教学法等。

1.功能讲解法

功能讲解法是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通常由教师按照软件模块的划分讲解软件的各种功能和命令,是一种以知识灌输为特色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软件的各种基本命令和功能,缺点则在于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常常是学习了一堆命令却不明白这些命令在实际工作中有什么意义,如何去使用,也就是只掌握了知识没学到技巧。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某个设计案例将相关步骤、命令演示给学生,然后由学生对操作步骤进行模仿,从而达到对相关命令的理解和对设计流程的掌握,这是一种以技巧演示为特色的教学方法。相比功能讲解法,这种教学方法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学习设计流程以及相关命令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技巧。缺点则在于案例教学法只侧重于具体实例所应用的命令和功能讲解,学生不能掌握全部的功能,一旦遇到真正的设计任务往往无从下手。也就是说只掌握了一些固定的技巧,由于没有系统的知识,所以无法一通百通。

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教学中,最可取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将功能讲解法和案例教学法结合起来,通过功能讲解使学生对软件从宏观和微观上建立初步的了解,学习到软件相关的基础知识,再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掌握软件功能、命令的具体应用方法以及应用思路,掌握实际应用的技巧。

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材现状

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成为各个设计行业领域主流的设计方式,具备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成为考评人才的重要指标,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课程成为相关美术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这必然导致了相关计算机辅助设计教材的繁荣。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希望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机械出版社等开始专门出版计算机辅助设计教材。发展到今天,全国大多数出版社都出版过相关书籍,计算机辅助设计教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这些教材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常采用的功能讲解法、案例教学法相对应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教材是详细的功能、命令介绍;另外一种教材则是以具体案例为主要内容的功能介绍。能够将基础知识的铺垫与应用技巧的讲解通过功能介绍和案例展示有机结合的教材极少。

当前教材还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85%的教材都属于功能讲解式教材,这些教材框架大同小异,内容也几乎完全一样。由于软件不断升级换代,这些教材再版时大多只是增加软件的新功能介绍,可读性不高。

此外,对软件构架深层次的解释,在教材中极为少见,多是对功能、命令的应用效果进行表面解读,缺少对这些功能、命令工作原理的介绍,学生无法去理解这些功能和命令的应用技巧,只能通过机械的死记硬背方式做到“熟能生巧”。

三、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材改革方案

(一)建立功能讲解和案例剖析相结合的先进教材结构

根据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的需要,将软件功能介绍和案例剖析两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构建先进教材的框架。可按照软件的功能模块进行章节划分,在每一章节中首先介绍相关软解功能、命令,在此基础上,设计具体的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加深对功能、命令的理解。

在教材的最终部分还可以安排大型案例讲解,通过这些案例将软件的各个功能模块有机的串联整合起来,让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软件应用思维结合起来,掌握软件功能的内涵不再成为软件功能的“奴隶”,让软件真正成为设计者手中的工具。

(二)增加以图形图像学为基础的软件内在构架及逻辑介绍内容

增加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基本知识和软件工具的内在逻辑结构知识的章节,让学生从原理上理解软件。例如在photoshop的教材中,可以将软件的计算机图形学基础以及位图的定义原理、不同色彩模式和色彩通道的构建原理、滤镜的工作原理等详加介绍;在Maya的教材中,对各种建模方式的数学原理、材质贴图的计算机语言等加以说明。通过这些相对深奥却又直接的说明,让学生建立起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知识架构,掌握各功能模块的内在逻辑关系,了解具体命令的运行原理,从而建立起自主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础,并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具备对同类软件及相关功能的自学能力。

(三)增加课后练习和思考章节

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课时有限,不能在课堂上将软件全部功能及应用技巧详细讲解,因此必须将课内教学和课外作业紧密结合起来。在教材中增加课后练习和思考部分,以课题的形式布置作业,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解决实际设计问题。

结语

4.问题教材教案设计 篇四

《祝福》

设计者:谢鹏(***)

文学院09级汉教一班

课程标准目标:

1、能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2、能指出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材单元说明:

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代小说和外国小说。学习该单元要注意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的丰富性及其变化,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欣赏小说语言要品味语言的内涵,学习作者语言运用的技巧,鉴赏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

课前预习提示:

一、阅读全文,找出三处着重描写祥林嫂外貌,尤其是眼睛的句子,然后对比分析祥林嫂的形象。提示:

1、镜头一:

①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② 眼睛:只是顺着眼睛

③ 变化: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分析:从这里我们可看出她的要求极低,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的揭示出祥林嫂勤劳、善良、顽强的性格以及精神力量在生活道路上的挣扎。)

2、镜头二:

① 肖像: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已经消失了血色。

②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分析:与前面第一次来鲁镇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了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运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鲜明地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3、镜头三:

① 肖像:全白的头发;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② 眼睛: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分析:与前一次相比,此时的祥林嫂不仅物质上一无所有,而且精神上毫无寄托,一副精神完全枯竭的妇女形象。)

小结: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具有反抗精神、果断、顽强的女性。她承受着巨大的苦难和不幸她始终努力地活着,但是她又无法活下去,临死前发出了对鬼神有无的疑问,表述心中对世道不公,神灵不灵的怨愤之情,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深重罪恶。

二、通读全文,找出比较典型的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语言的风格。提示:

第一自然段:灰白色的沉重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晚云”沉重,气氛沉重)

最后一自然段: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的响的浓云,夹着团团的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描写祝福应该是喜气洋洋,开开心心,可是此处色彩却如此暗淡,语言沉郁,凝重。)课后练习设计:

1、分析柳妈的人物形象

2、拓展阅读《故乡》,分析出闰土的人物形象和祥林嫂有和不用?

5.问题教材教案设计 篇五

Teaching procedures:

Period 1. Warming up, listening and speaking

New words: mystery, mysterious, footprint, ladder scary, dormitory

Teaching process:

Step 1:leading and lead-in

T: Morning class!

Ss: Morning, Miss Liang, (zhang)

T: What do you like doing in your spare time?

Ss: Playing computer games, seeing a film, watching TV/play?

T: Where do you watch a play?

S1: At the theatre.

T: What do e call the person who writes a play?

S: A playwright.

T: Do you like to be a playwright?

S2: Yes.

T: A playwright must be good at making up stories, is that so?

Ss: Yes.

T: Do you like making up a story?

S3: Yes, I do.

T: If you want to make up a story, what will you tell others?

S4: Who are the hero and heroine.

T: Yeah, so you mean the main character. Anything else?

S5: When and where does the story take place.

T: Good, time and place belong to the setting. Others?

S6: Why does the story happen?

T: You’re right. And the last point is the most attractive. So do you know what it is?

S7: How does the story come about?

T: Yeah, clever! This is about the plot, ××, why do you think plot is the most attractive?

S8: Exciting and interesting.

T: What’s your opinion?

S9: Mysterious.

T: Great, so if you want to be a good story teller, your story should include who--character, when, where--setting, why, how--plot. Besides, the plot ought to be mysterious. Would you please turn to page 15, look at these three pictures and use them to write a good story. You can work in group of four.

T: What can you see in picture1? Can you guess what the old man told the two to do?

What do the two young meet? What happened at last?

Step 2: Warming-up

T: Who will be willing to share your story? ××, will you have a try?

S10: ……

S11: ……

S12: ……

T: which group give us the best story? Why?

S13: ××’s group, because the story made up by them is mysterious.

T: I do agree. If you want to solve the mystery,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e to you?

S14: Clues.

T: Clues are important, especially to policemen and detectives.

Step 3: Listening

T: So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Try to find out the mysteries and the clues.

T: Listen again and finish the exercises.

1. What is missing? (B)

A. A necklace and some money

B. A necklace and a cellphone

C. A necklace and a wallet

2. What did they find? (A)

A. footprints B. shoe prints C. fingerprints D. A shoe

1. What did John and Mary discover? (D)

A. The door is open B. The window is broken

C. The door is broken D. The window is open

2. What did John and Mary find on the floor? (C)

A. A shoe B. A key C. Some hair D. Broken glass

1.What did John and Mary find in the garden?

A. A ladder B. A banana peel C. A knife D. A necklace

2. Can you solve the mystery?

……….It’s monkey.

T: Suppose you’re the detective, a report from cow is going to interiors you. Could you show us the dialogue?

Ss: Well done. It seems that you’re not only good at telling stories but also excellent Performa. Just now we’ve mentioned that a playwright must be a good story teller. A play also indwells who, when, where, why .But is there anythin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ory and play?

S15: Play is in the form of dialogue, but story is not.

T: Yes, story is usually narrated. Play has something with dialogue and also has several scenes.

Step 4: Speaking

T: Cat’s move to speaking on page16, first, we’ll have a look at situations. Find out who, when, where or ever why, how.

Character: three pieces

Time: dark night in April

Place: in the mountain

S16:

S17: Character: Four classmates

Time:

Place: in the dormitory

S18: Character: Four students

Time:

Place: on the way to school.

T: Adorning to the situations and the information given above, four in one group, try to create a short play. It can be more than one scene if necessary. Then act it out.

Step 5: homework

T: Time is up. So this is as your homework. Tomorrow we will hold a competition and see who will be the best playwright, who will be the best cotter and actress.

Period 2 Reading

The necklace

New words: Jeanne Mathilde Loisel, recognise, surely, diamond, explain. Pierre, ball, jewellery, franc, continue, call, lovely, being back, day and night, pay off, debt, precious, at most.

Teaching Process

Step1: Check the homework and lead-in

T: Yesterday, I asked you to create a play, would you please share your play with us?

Ss: ……

T: Well done. ××,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role you’re played.

S1: ……

T: Next group.

Ss: ……

T: Great. The whole clan, what kind of play do you like: funny plays, serious plays or sad plays?

Ss: ……

T: Yes, I think so. Last chance, who will catch the last chance?

Ss: ……

T: Wonderful! ××, which script is the best one?

S2: I think ……

T: Who is the best actor and actress in your opinion?

Ss: ……

T: You think ×× and ×× performed really well. The same goes for me. And it seems that you know a lot about plays. Do you know any play in and out of China? Who is the playwright?

Ss: ……

T: Today, we are going to read a story written by Maupassant. Who was Maupassant? Was he an English writer or a French writer?

S3: A French writer.

T: Yes. He was a famous French short-story write in the 19th century-born in 1850 and died in 1893. Most of his works were about the everyday life of the simple people. His style was direct and simple with attention is realistic detail. All these can be seen from the story we are going to learn. What’s the title?

Ss: The Necklace.

T: Can you guess why the playwright chose. The Necklace as title?

S4: The play must talk about it.

T: I’m sure you will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fter reading it. Anyhow, let me introduce you the characters.

Pierre Loisel: a government worker (P)

Mathilde Loisel: P’s wife (M)

Jeanne: M’s good friend (J)

But ten years later, J couldn’t recognize her good friend M, why?

Please read the story quickly and see if you can tell me why.

Ss: She looked much older.

Step 2: Reading

T: Why did M look older than her age? What had happened to the couple? Let’s read the play carefully and then I’ll give you some information about it.

1. One day J was sitting at home and M went to see her. (F)

T: Where did they meet each other?

S4: In a park.

2. J didn’t recognize M because she was ill. (F)

T: Why did she look older than her age? What kind of life did she live?

S5: She looked older than her age because of ten years of hard work. Times were hard for M-Years of hard work, very little food, only a small cold room to live in and never, never a moment’s rest.

3. M married a man with a lot of money. (F)

T: Where did M’s husband work?

S6: He worked in a government office.

4. Ten years ago, the couple were invited to an important meeting.(F)

T: What were they invited to do?

S7: They were invited to a ball.

T: Did they accept the incitation? Why?

S8: Yes, they did. Because P was the only person in his office who was invited.

5. M didn’t think they could go because she had no evening dress or jewellery. (T)

6. P decided to buy some jewellery for his wife. (F)

T: What did he decide to buy for his wife?

S9: An evening dress.

T: How much was it?

S10: Four hundred francs.

T: Why did he decide to spend so much money on an evening dress?

S11: After all, the ball was very important.

7. At last, M decided to go to the ball with a flower. (F)

T: Why couldn’t she do that?

S12: Everybody else would be wearing jewellery. She couldn’t be the only woman who wasn’t wearing jewellery.

8. M would go to see J on Friday. (T)

T: Why did she want to see J on Friday after she got a new dress?

S13: Because J married a man with a lot of money. She could lend M some jewellery.

9. M called J and asked if she could borrow some jewellery. (F)

T: Was J kind?

S14: Yes.

T: How do you know?

S15: She brought out all her jewellery and she told M that she could take anything she liked.

T: What kind of necklace did M choose?

S16: She chose a lovely diamond necklace with a big blue store in the center.

10. M looked pretty and happy. (T)

11. M and P have been happy since the ball. (F)

T: What made their life change?

S17: They lost the necklace.

12. M and P bought a new necklace. (T)

T: How can they afford it?

S18: They borrowed the money. During the next ten years they both worked day and night to pay for it. At last, they paid off all their debts.

T: How much did the necklace they bought cost?

S19: It cost them thirty-six thousand francs.

T: Was J’s necklace as precious as this one?

S20: No, it was made of glass. It was worth five hundred francs at most.

Step 3: Task

1. If only M and P had found the necklace.

Can you imagine what happened when they returned to the ball and tried to find the necklace?

2. What would M do after she returned home from the park. Would she tell her about the real story? What would P say?

So would you please work with your group members, choose one of them and write a short play, then act it out.

* Post reading for reference.

Sample of task 2

M=Mathilde P=Pierre

M: You’ll never guess whom I met today in the park.

P: Oh, was it some important?

M: Why , yes, you could certainly say that. (looking at him.) I met Jeanne.

P: No, you don’t say!

M: Yes, she was sitting there when I walked by but she didn’t know it was me.

P: How could she forget? ( He sees his wife putting her hands to her face.) Oh, I’m sorry.

M: That’s all right. Anyway, we both know I did it to myself.

P: Did what, dear?

M: Made a fool of myself. I simply to be the lowest lady at the ball and look what it cost me -and you, I’m sorry.

P: Forget it, dear. What’s past is past. You mustn’t keep blaming yourself.

M: But you don’t know the worst part. Oh, I still can’t believe it! She told me that the diamond necklace wasn’t real!

P: What do you mean?

M: It wasn’t real. I was only worth a few hundred francs.

P: Oh, my goodness! And we worked so hard to pay for that necklace. Our whole life. But as least we did the right thing. We must forget about the past. At least we still have each other.

M: (not listening.) And to think she gets to keep the necklace now! (She shakes her head many times.)

P: Forget the necklace. It can only bring you as much as trouble as the old one.

Step 4: Homework

I’m for know a lot about M, P and J. Can you use one adj to describe each of them?

M: Pretty, vain.

P:

J: Vain, honest.

1.Rewrite the whole play in the time order. From boring the necklace. Losing the necklace looking for necklace, returning the necklace to knowing the tooth. Then act it out.

II. Discursion

1. Why did M have to borrow a necklace from Jeanne?

If you’re M, will you wear the flower instead?

2. What would Jeanne do after she met M in the park? Would that change M and P’s life?

3. Why did the another chose “The necklace” as title?

4. What do you think of M’s life? In your opinion, what made her life like that?

Period 3

Step 1. Check the homework

T: Today, we’ll go on to talk about=The necklace. What quarters did M, J and P have?

Ss: ……

T: So let’s have some discussion. I’m sure you can hav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M, J and P, the title, or even the society after discussion.

1. Why did M have to borrow a necklace from Jeanne? If you’re M, will you wear the flower instead? Why or why not?

2. What would J do after she met M in the park? Would that change M’s life again?

3. Would M’s life be happy again? What do you think M’s life? In your opinion, what made M’s life miserable?

Step 2: Act out the play

T: You know better about M, J and P, and I asked you to retort the whole play, I have faith in you and you can do well. Any volunteer to have a performance?

Ss: ……

Step 3: Comment on the play

T: Which group give us the best performance? Which group has the best script? Who is the best actor? Who is the best actress?

Ss: ……

T: How to create a successful play?

Step 4: Homework

T: 1. I’m afraid time’s up, let’s leave it until tomorrow. Think over how to create a successful play? You can have a look at learning to act on page 86, it will help you. So will integrating skills on page 20.

2. Tomorrow we will have the programme “the life of Art”. One acts as Mr. ZhuJun. ×× and ×× are the best actor and actress we’ve chosen, so they will invited to the programme as distinguished guest. Others are the audience live. The main topic is “How do you two become famous actor and actress.”

Period 4

Step 1. Greeting and lead-in

T: Morning class. It’s time for us to entertain ourselves. The like of Art will begin soon. Who will be Zhujun? You can begin like this________ Hello, everybody, I’m your old friend Zhujun. Welcom to …… our programme______The life of Art. Today we’re lucky enough to invite the best acter and actress ×× and ××. Welcome! ……

S1: ……

S2 &S3:

Ss: ……

Step 2: Presentation (Fast reading)

T: Wonderful! They talked a lot about how to act well, how to be a successful performer. 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Ss: Yes.

T: So let’s turn to page 86 skills “learning to act”. Look through the whole passage and find out: What is the first thing an actor or actress should do?

Ss: The first thing an actor must have is the desire to become an actor and the belief that he or she can act well.

Step 3: careful reading

T: Self-confidence, self-determination are of great important. But many skills need learning. Read carefully and tell me how do actors prepare for a performance besides self-confidence.

I. Learning how to act

1. The teacher asks students to image that they are a certain thing, close their eyes, concentrate on the object they have chosen and use their both to show their feelings.

2. The teacher may also ask student to think about a general topic and list situation or actions that belong to the topic.

eg: If the topic is friendship, students may list “a handshake”, “laughter”, “meeting” and so on.

II. trust each other and communicate

eg: one stud it may close his or her eyes and have another student lead him or her around.

III. learn the lines of the play, how to move, where to stand or walk and what expressions to us.

IV.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 they pay.

1. from appearance

2. from quality and character.

skill

Remember lives

speak clearly

understanding feelings

Team work On stage

Remember what to say

Speak to the audience

Playing a character

Act together with other actor In real life

Study, take exams

Give a speech, read poetry

Understanding our selves and our friends

Study together, work together

Step 4: Reading and writing (page 20)

T: The actors themselv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But if an actor wants to perfume successfully, what else will be needed?

Ss: A good director.

A good script.

T: Yeah, a good script plays an important in a successful play. So let’s learn to write and perform a short play. Would you please turn to page 21, and read the tips together?

Ss: ……

Step 5: listening

T: So I’d like you to listen to the tape, follow it and finish exercises on page 21.

1. The teacher says that TV shows and computer games are a bit like plays. Can you think of more similarities?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2. The text above has several roles in it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What other “roles” in real life can you think of? Do you “act” in different ways when you’re a “student” and when you are a “son or daughter” or a friend?

3. Life is like theatre, and theatre is like life. Do you agree? Compare life and theatre and try to think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Step 6: homework

1. Find out five beautiful sentences in this unit.

6.问题教材教案设计 篇六

第二单元教材教法分析

选修课与必修课的不同是给学生更大更自由的选择空间。给老师的挑战是从更高的层次上给予指导,而不是拘泥于某篇课文。所以备课更应该抓住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训练方法,训练目标。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一、置身诗境

1)沉浸其中

2)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

二、缘景明情

1)方法

2)情与景的关系

如何置身诗境,首先要“沉浸其中”,忘掉周围一切,全身心的投入到一个想象的世界中,得到美的享受。其次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即便如《梦》这种从未经历过的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情景,也是借助于现实生活的土壤构建的,所以还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模拟诗人所描绘的奇幻世界。

如何缘景明情。教参上说,就是不同诗歌用不同的欣赏方法。我不太同意,不仅是方法问题,而是情和景的关系问题,其实,这个单元的重点也是情景交融。

(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参考答案】

(1)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5分)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教师准备:

意象和意境------中国诗歌独有的美

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融合,是连接情和景的载体,是表现情感和传达物象之美的媒介。

关于意境,从古至今,有不同的说法。

教参上说所谓意境是指是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意境是境界的一种。下面列举几种说法。

现代汉语词典上说: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指出了“意境”不仅是“意”与“境”的合一,而且“意”与“境”是不可分割的,真正的“意境”是达到了“意境两忘,物我一体”的交融。---王国维

中国抒情诗很发达,从诗经开始就有了良好的抒情的传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通过景物描写传达惜别和怅惘之情。开创了“情景交融”的美学传统。历来判断一首抒情诗的高下,也往往用是否做到了“情景交融”为标准。所以,掌握了“意境”,即掌握了中国古代抒情诗的精髓。

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写景和抒情分开。

姜夔说:“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王夫之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文心雕龙物色》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貉Р莩嬷韵,皎月彗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胜多,情貌无遗矣”------情景交融。

“在审美观照的瞬间占据并充满了人的意识的审美形式”

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朱光潜

意境是主观情趣和意象融合构成的境界。---我赞成

举例: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杜甫:“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

姜夔: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表面上意象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情趣不同,各是一种境界。可以说,每个人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创造的。

因此,如果把整个单元的意象做一梳理,就会惊奇的发现:每一首诗都有月的意象,但意境却不同。

《春江花月夜》中的‘月”既是宇宙中深幻莫测的精灵,又是游子思妇的相思的寄托,是人与自然沟通契合的媒介。

《夜归鹿门歌》中的“鹿门月照开烟树”,此时的月是隐逸在鹿门山中的月,不带任何世俗尘滓的月,在孟浩然迈向隐居之地的山间小路上,静静地照着。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是神界的月,他目睹并帮助李白飞向天姥山。

《登岳阳楼》中的‘乾坤日月浮”,月是自然界宏伟奇丽的景象,是穷困的但具有开阔胸襟的诗人杜甫才能见到的月。其意境十分宽阔宏伟。

《菩萨蛮》中的‘垆边人似月”则是选取月的美丽温柔一面来形容美女了。

可以以“月”来贯穿整个单元,通过对“月”的解读直逼每个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创造的审美境界。正象过常宝《依然旧时明月》中所说的“月映万川,各有境界”,只有一颗真诚的心灵,才能辩识出春夜栏杆上玲珑的花影,才能呼吸到疏影横斜中淡雅的暗香,才能从万卷诗篇中通达人同此心的古今一理。古诗如月,是一声声无言的召唤,它召唤着我们的至诚性情,与歌与哭,心有戚戚,参与那些诗歌意义的创造。其实,感悟古人就是感悟自己,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每当我们面对着浩淼星空中那一轮明月的时候,沉潜在历史和人心深处的感动,会被再一次激活,我们就重新踏上那条或是逍遥或是凄凉的超越之旅,接受这个优雅的传统的洗礼。“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的,那一轮浸润过唐宋风流的月,正是我们永恒的精神故乡。”也许,期望从繁华的满城灯火中,清晰地再现出月落乌啼、江枫渔火的图景,本身就是一种痴心妄想吧。但如果语文老师都不再有这种痴心妄想,学生的眼前就更是只有电脑里人工制作的月亮了。

教学设计

一、赏析示例怎样用

用好赏析示例,让学生感到什么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它的思维曲线是怎样的:

1诵读---2意象---3联想和想象---4再现画面---5创造意境---6审美享受

1、诵读。要想得到美感享受,就必须从诵读、涵咏开始,自己反复体会,自然生其气象。本单元所选诗歌,画面感很强,要创造丰富多彩的方式朗读,上周在101中学的古韵今声古诗诵读活动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有检测式、表演式、表演中有古装扮相,配乐朗诵,情景模拟,相信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必然想象和联想,必然体会意境,再造意境。我们提倡教师范读,带给学生的必然是不同于录音的活的感受,教师和学生分成小组,学生和学生分成小组,可分成风景制作组、配乐组、朗诵组、解说组,动作组,完成一部情景剧。其实是让学生从各种角度、各个层面去解读这首诗。

2、找意象

怎样让学生感到这是张若虚的月,不是李白的月,不是杜甫的月呢?这月下的徘徊、月下的吟唱,月下的仰望、月下的惆怅,是张若虚独特的心理活动和审美创造。《春》有两个月亮:宇宙中的月亮,观照着世间万物,似精灵在这无边无际的夜色中神游,“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由此引发第二个月亮:人心中的月亮,“白云一片去悠悠,清风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3、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画面,创造意境(读者的二次创造),从而获得审美享受,抓住作者特点,体会主观情意。

从意象到意境到情感,联想和想象是最重要的环节,是置身诗境的不二法门。可以教一些方法,如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如海边望月的感受,梦游的体验等,也有一些我们未曾经历过的,如李白、李贺所描绘的神仙世界、鬼世界,就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贯通视觉和听觉,尽量构想出或虚拟出诗人为我们所描绘的奇幻的世界。

4、再现画面。《春》分两个部分,9个绝句,月生、月照、问月、月待、月思、月移、月华、月落、月沉。前四个绝句,主要是由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引发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意境呢?可以让学生改写成散文,运用联想和想象,调动已有的经验和体会,放音乐或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江潮连海,月共潮生,一轮明月随潮水涌生,仿佛两个活泼的生命,越来越高,越来越亮,景象壮观。月光闪耀,江水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霜。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一个优美、恬静、朦胧、神话般美妙的境界出现了。

只要感受到这个境界,诗人的遐想和疑问探索就顺理成章了。学生也会展开联想,提出千古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让学生回忆自己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和体会,这说明了什么?人类永远对自然充满了好奇,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动力。

从第五个绝句开始,转入对人事的描绘,选取了最常见的.主题,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用“月“来烘托,徘徊、朗照、卷不去,拂还来,”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游子的思归之情,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结尾句“落月摇情满江树”----以景言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这首诗中体现得最突出。游子那无着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了江边的树林------情思摇曳,动人心魄。回味无穷。

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的训练,通过再现画面和创造意境,自己已经能初步感受怎么鉴赏诗歌,

5、创造意境---6审美享受

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讨论《春》的意境美及主题。

胡晓明《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

《春》隐藏着一个绝大秘密。表面上看,即月光从思妇心头流过,由此形成诗歌文本上下两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诗歌意境的浑然一体;从深层结构看,恰恰是表达了人心与自然的大和谐。于是思妇之思念不复来自思妇本身,而是诗人的灵指在宇宙与人心的和弦上弹出的妙响。这不仅仅是“少年式的憧憬”(李泽厚语),更是中国哲学的古老灵魂在盛唐来临之际焕发出来的年轻的生命光华,这不仅仅是“梦境中晤谈”的“宇宙意识”(闻一多语),实际上应是由人类生命情感所滋润沐浴过的宇宙生命,又由宇宙生命所照亮,升华了的人类向上的生命。------礼赞生命、礼赞自然,这就是《春》的昭示万代流芳百世的精神主旨。中国山水诗的蓬勃的灵感气韵,正从此一主旨中流出。

可让学生和以前学的的游子思妇主题、花月旧题进行比较

二、自主赏析部分怎样教------

可采用对比法、活动法

一、王孟

先比较生平思想,再比较其诗歌。

王孟并称,自古而然。但深究之,差异显明:王维空灵澄静,孟浩然清远淡寂。王“静”,孟“清”。王维往往澄怀味象,孟浩然则多感发兴怨。

“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文心雕龙体性》),文化教养、生活道路和人文环境等都“陶染”影响情性。王、孟生活道路不同,思想境界不同、艺术素养不同,因此诗的差异就很明显了:

王维出身书香门第,在晋时还算是名门望族。其父“终汾州司马”,寡母独立支撑门户,家境日衰。王维在兄妹六人中为最长,十五、六岁时便开始为家庭分忧,凭着诗、乐天才而游两京。十八岁时携大弟王缙同游,与歧王李范、薛王李业、宁王李宪都有过密切的交往,王侯们“待之如师友”。唐薛用弱《集异记》记录歧王向公主引荐王维的故事,可说明王维积极进取的活动能量。(《大明宫词》还附会王维和公主的爱情关系)

自从他进士及第而“调太乐丞”开始,算是步入仕途了,走上了从政的生活道路。可是,不久便“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王维自开元九年被出济州,到开元十六年冬由淇上回长安,长时间的远离政治中心,基本上完成了山水禅寂的人生态度和审美趣尚的转变,形成了心灵的自足性和精神的自足状,他在“吾丧我”中找到了自我。其后长安长达二十年的京官生活,一直近在帝座,却拖朱绂而放性山水,过着亦官亦隐的优裕生活,“已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

孟浩然则不然。孟浩然终身不遇,连一个小小的契机都没有碰上,布衣始终,在古代著名诗人中是个特例。眼看不惑之年即将到来而依然寂寞于山野,然而,“寂寂何可待”,等到四十岁终于等不及而自己走了出来,心境自然不十分的好。来到长安他四处活动,“朝朝空自归”的一无所获,很能让人想起杜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尴尬来。纵观孟浩然所走过来的生活道路,连一次小小的开展的机遇都不曾有过,而且,又是在不断碰壁的境况中走向了绝无一线希望的空返,其心情不可能不为惘怨和孤愤所笼罩着:“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王士源评价他“动则得真”、“期以放性”,必然不能忘情山水而专注于美,而总要千方百计地“感发”起来,借山水来表达些什么,使其山水诗成为其心气和其所要表现的名理的载体,不可能像王维那么的潜心和优游。他不可能像王维那样的淡泊清静而进入“山林吾丧我”的状态,其诗冲淡中深潜着怼怨之心气。总觉不清净。

王维母亲“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对王维及弟妹影响很大,“兄弟皆笃志奉佛,食不荤,衣不文彩。”王维一生也曾师事禅师,所以其诗带有禅意。王维自物观物,多泛物化,而孟浩然以我观物,多泛我化。

王维有着极高的艺术天分,王维沟通诗和画、乐,将画、乐艺术引入诗中,极大地提高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魅力。孟浩然艺术天分大不如王维,苏轼评云:“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酒手,而无材料耳。”明人锺惺《唐诗归》说:“王、孟并称,毕竟王妙于孟,王能兼孟,孟不能兼王也。”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也说:“孟浩然、王昌龄、常建五言清逸,风格均与摩诘相近,而篇幅较窘。学问为之,才力为之也。”

比较而言,孟浩然的诗歌偏于清峻,偏于冷涩,偏于枯淡。孟浩然太喜欢用“清”字了,其《孟浩然集》中有“清”字近五十例;古人在评孟时已注意到以“清”而传其神:李白有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杜甫赞曰:“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之二)王维喜用“静”字,王维是静的极致,孟浩然乃清的至境。

讲清楚作者的生活轨迹和思想,再比较孟浩然《夜》和王维《归嵩山作》诗境有何不同就容易得多了。可以列一下一个表:

夜 归

背景

作者

意象

意境 清 静

《夜》选择江边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和山寺的僻静相对照,从世俗生活到隐居生活,两中人生,两种心情,恬然自得于孤独寂寞,表现的是隐逸志趣,凸显的是洒脱的隐士形象。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四句营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意境。“开”字传神地写出了月光映照下的树木舒展朦胧的姿态,“长”写出了岩扉松径寂寥的时间之久,传达了此地的远离尘世,因为此地是昔日著名的前辈隐士庞德公的隐居之地,现在我实践着庞德公的道路,这“幽人”既是庞德公又是自己。那么从渡头到鹿门就是从尘世到心灵净土。诗人把这种独特的内心体验,表现在对大自然的感受上,表现的平淡自然,深入浅出,和谐优美。

《归》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首联写开始归途时的安详闲适的心境。中间四句描写归途中的景色。流水有情,飞鸟相与还,自然安闲,但“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就和孟诗不同了,充满了黯淡凄凉的色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最后一句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这个中间波折很真实,很生动,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恬淡清新依旧。

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但不华靡。

二、李白与杜甫

通过这两首诗意象、意境的不同,看抒情方式和效果的不同。李诗意象五彩缤纷,纷至沓来,意境迷离倘。杜诗意象明晰,意境壮阔。同是愤激之辞,李白是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一吐为快,杜甫是如冰河呜咽,汩汩滔滔,奔涌澎湃。同是写景,李白的神仙境界神奇瑰丽,迷离倘恍,杜甫的水上世界浑然阔大,厚重深沉。李白的诗才如系不住的奔马,束不住的白云,杜甫的诗才如昆山之玉、泰山之石。

1《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游仙诗

《现代汉语词典》说,游仙诗是“古代借描述仙境以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鉴赏这首诗,可从想像、夸张、浪漫主义手法方面入手。但重点还应放在本单元的重点:意境。

诗一开始借瀛洲的虚无缥缈来衬托现实的天姥山的神奇。进入梦幻之中,对仙境的描述,采用了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天鸡鸣唱、熊咆龙吟、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神仙盛会开始了。他不但设计了众多神奇的动物和神仙,还渲染了情景,烘托了气氛,借月夜清光、鲜花奇石、乌云密布、深林战栗,日月交辉、金台银台,夺目绚丽,通过这些浪漫主义的非凡相象将这些神奇的景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但这首诗不同于一般游仙诗的是,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缥缈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已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对现实的愤激和不满使他愤然喊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他唱出了封建社会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那“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消极也掩不住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气概。反而平添了几许妩媚和缠绵,一个立体的诗人站在我们面前,他仰天长叹,他痛心疾首,他义无返顾的骑鹿而去,留给我们的是望眼欲穿的感叹。

李白的诗歌恢弘超迈,有吞吐群星、包蕴日月的气象。才气逼人、其气奇、其气逸、其气壮。即使是愁,也是万古愁,所用色彩多用“白”,所用意象都超出了前人,有新的创造。如月、海、河等都有了新的境界。其意境阔大雄美,其语言流转自然,汪洋恣肆,音节格律自由,没有什么能羁绊他自由的思想。“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登岳阳楼〉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湖北的江陵,漂泊到湖南的岳阳。三四两句是千古名句,登楼所见,洞庭湖水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了一般。极力形容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无边无际。但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条孤舟。从意境来说,三四句宽阔广大,五六句变得如此狭窄,可以结合第二题,让学生分析表达的感情。一是,空阔的境界,往往能激发人们的飘零之感,二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做基础,作者爱国爱民的胸襟宽广,才能与浩瀚壮阔的洞庭景色交融成一体,构成宏丽阔大的意境。

和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李白所写洞庭景色也很阔大,如“川迥洞庭开”,但作者没有身世飘零之感,而是遇赦后的愉快心情,雁儿高飞,带走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因此其意境宏丽美好,似真似幻。与《登》的沉郁悲壮有很大不同。是豪放飘逸。

3李白与杜甫

梦 登

背景

体裁 古体诗近体诗

意象

意境 神奇 阔大

情感 愤激 沉郁

风格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三、李白与李贺

积极浪漫主义(神奇瑰丽),消极浪漫主义(神奇怪谲)。

李白与李贺同为浪漫主义诗人,但他们的诗风迥然不同,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格调不同,李白诗属于积极的浪漫主义,李贺诗却是消极的。李白的想象带有明显的连贯性、统一性,而李贺的想象却变幻莫测、跳跃性极强;

二是风格特色不同,李白诗风豪放飘逸,李贺诗风奇崛凄清。

三是语言不同,李白诗歌语言清新自然,明净华美;李贺的诗歌语言峭奇险怪,

《梦天》:通过梦游月宫,描写天上仙境,以派遣个人苦闷。从意象上看,阴沉的天色,阴雨连绵是老兔寒蟾在哭泣,云销雨霁,玉轮式的月亮在水汽上碾过,我和仙女在飘散着桂花香的小径上相遇。回看人世间,沧海桑田,变化之快如走马,只在弹指一挥间,九州有如九点烟尘,东海就象打翻了一杯水。诗人尽情驰骋想像,看到大地上的时间流逝和景物的渺小,表现了冷眼看世界的态度,寄寓了深沉的感慨。比喻新颖,体现了李贺诗歌变幻怪谲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神仙带着豪爽之气而来,和人一样热情,李贺的神仙带着诡怪之气而来,让人不可亲近。一飘逸轻灵,一幻化莫测。一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一向往天国,慨叹人生苦短。一昂扬振奋,一苦闷彷徨,从意境看,李白的诗明朗坦率,充满阳刚之美,李贺的诗幽深神秘,弥漫阴柔纤弱。

老兔寒蟾别样眼光看世界,

银河天姥一流风采耀诗坛。

李白 李贺

李贺

体裁

意象

意境

风格

四、韦庄与白居易

韦庄 白居易

背景 晚年回忆旧游 晚年回忆旧游

意境

优美闲适

欢快中暗含愁绪---还乡不得 景色美、风物美、女性美

无限怀想---第二故乡

韦庄(约公元836年一公元9),字端己。五代前蜀诗人、词人。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韦应物四世孙。广明二年(公元881年)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未能脱走。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春,逃至洛阳。后流落江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再试及第,任校书郎。四年奉诏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宣谕。光化三年(公元9)除左补阙。天复元年(公元9)为西蜀王建掌书记。天桔四年(公元9),劝王建称帝建前蜀,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终于蜀,谥文靖。曾居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后人又称“韦浣花”。诗多忧时伤乱之作,怀古感旧,缘情而发。其词尤具特色,内容虽不外男女欢爱、离愁别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感情真挚,笔调清新,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多用白描手法,是“花间词人”中的代表作家。

韦庄的《菩萨蛮》词,共有五首,前后呼应,一气流转,是在章法结构方面极有次第的一组作品。与其他词人随意为某一曲调填写许多首歌词的情形,颇有不同。韦庄曾多年流寓江南,即江浙一带,这五首《菩萨蛮》为韦庄晚年寓蜀回忆旧游之作。课文节选的是第二首。

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人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端已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这是韦庄词在艺术方面的真正好处。纡者,曲也;达者,通也。韦庄词表面显得直率,其实情意曲折;口吻看似通达,而内容其实沉郁,这正是词中最好的境界。故而况周颐《蕙风词话》评韦庄词谓其“尤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花间群贤,殆鲜其匹。”其“运密入疏,寓浓于淡”二句,与陈廷焯评语之“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评语,意思颇有相近之处,这都是对韦庄词之特色深有体会的话。

白居易:

第一首摄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写得生机盎然,色彩艳丽。“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刻画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红得胜过火焰。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次句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荡漾,碧波千里,诗人更夸张地形容它比蓝草还要绿,这深浓的碧绿色,与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红色相映发,便觉更加绚丽夺目。诗人敷彩设色,用色彩明艳的词藻,很好地显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态,像作者这样长期居住在苏杭的人自然是“能不忆江南!”即便素未到过江南的人也会急欲一睹为快。

如果说第一首是对江南春色的客观的把握,总体的描绘,来表明“江南好”,那么第二、三首便是通过突出描绘苏、杭这两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了。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可见这寺中月桂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神其说而已。但是,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作品运用这一传说,意在表达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时“山寺月中寻桂子”也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想像,我们眼前仿佛现出怒放的丹桂,闻到桂子浓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描绘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观。诗人通过对当年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代表性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仅用两句话就足以使人想见杭州之多彩多姿。

最后一首是描绘苏州之美。苏州有当年吴王夫差为美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等风景名胜古迹,有名叫“竹叶春”的美酒佳酿,苏州的女子也更美丽多姿,能歌善舞,她们的舞姿,令人联想到那在风中沉醉的荷花。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令人无比神往。

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好”开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结,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使人读其词而直欲奔向江南实地观览一番。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创作关于李白和杜甫的对联(联系生平经历、作品、意象、艺术手法等)

通过这个活动整理李杜生平,写小传,备材料。

如:上联:(征下联)(朝阳区特级教师崔秀琴)

下峨眉上莲花梦游天姥都云作者痴我叹诗仙山水志

学生自创联:

山月明月峨眉月月下起舞总独酌

孤舟危舟月夜舟舟中悲秋常作客

开元盛世酌酒花间恣长歌

安史之乱抱病舟上涕泗流

举杯邀月对影三人自云酒中仙

吹风拂草月映孤舟惟见世中圣

为国哭为民泣 时塑诗中圣

对梦痴对月狂 世造酒中仙

力士脱靴贵妃捧酒天子宾客放逐岂是蓬蒿人

长安叩门草屋受损严武幕府流浪总做孤独客

2、读余光中〈李白〉,仿写给李白的诗

3、课外阅读〈唐诗韵诗仙李白〉写一篇〈诗圣杜甫〉或〈诗佛王维〉,整理诗人小传

三、推荐作品怎样使用

1、练习拓展

可以选择自学或者利用学案练习。学生找自己喜欢或熟悉的作家作品进行鉴赏。

1王维与杜甫都已讲透,完全放手给学生鉴赏。写出鉴赏作品,学习〈唐诗鉴赏词典〉的写法。或者抓住突出的特点写一段鉴赏文字。要给例子,如前两首的鉴赏作品示例,以指导这两首。

2苏轼上学期讲过。这首诗和背景关系不大。

3《扬州慢》和《长相思》比较生疏,可介绍词人生平,帮助理解。但也要围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来做。

2、专题总结

写景诗的心灵境界

学了这么多写情景交融的诗,应该对这类诗来个总结。

意象总结:月、黄昏

1)“月”中的生命情怀

月在中国诗歌中包含着丰富的意蕴,有月下徘徊、月下孤独的生命漂泊之感,有月下相思、月下怀人的缠绵悱恻之情,悠闲自在、高洁的情怀,有仰望宇宙天人合一的时空永恒之理。

《春江花月夜》

《夜归鹿门歌》

《登岳阳楼》

《菩萨蛮》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把酒问月》

李白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

“今晓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2)、李白的月亮

据统计,在李白诗集中提到月的诗句不下三百处。“酒缺月无味,景无月不美。”月在李白的点染下变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论时间有秋月、古月、汉月等,论地点有秦地月、萧湘月、溪月、湖月等;他把月比作飞天镜、瑶台镜、白玉盘,并形容为素月、浩月、孤月、朗月、半轮秋等;他可以泛月、醉月、步月、乘月、揽月、寄月,他甚至可以去赊月。月亮唤起了李白不尽的诗兴和灵感。李白的月亮诗蕴藏了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完成了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的转变,使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月亮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3)、黄昏:

夕阳西下、“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为千古黄昏吟咏之祖,黄昏为一天中最具安宁、平和之家庭意味的时刻,渴望安宁团圆的安顿身体和心灵的心理需求,使得“黄昏”时的情感最为强烈。“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为何“断肠”,说不清楚,就是一种惶惶然,漂泊无着的黄昏体验。

《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王维“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姜夔的“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都在增加着这种共同的悲时伤世、漂泊流浪、寻找寄托、渴望安顿心灵的惶然和急迫。所以,孟浩然在找到“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王维在‘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后心灵都找到了栖息处,归于平静祥和。

让学生再找十处不同的黄昏的句子: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人行。(《暮过山林》)

乌纱巾上是黄尘,落日荒原更恐人。(《十里》)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其实,杜甫诗中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的孤舟、纳兰词中的“夜深千帐灯”中的“灯”都可归为这类意象。让学生再找十句含“孤舟”“灯”的句子: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莹。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补充资料:

1、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但描写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三四句实写湖,第三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城市瑟缩不安地匍匐在它的脚下。这么大的湖水是为了说明自己想渡过却没有船只,于是向垂钓者发出呼吁。作为干谒诗,有分寸,不失身份,不露寒乞相,不卑不亢,已经是第一等文字,无可挑剔了。但和杜甫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比起来,就显得境界窄而气魄小了。

2、姜夔:

3、纳兰性德:

不作人间富贵花

性德姓纳兰,原名成德,后因避太子讳,改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生于满洲正黄旗一个贵族家庭。纳兰氏是满洲著姓,金代三十一姓之一,通常写作纳喇氏或那拉氏。性德的曾祖金台什生当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是海西女真叶赫部的领袖,与建州部女真的领袖努尔哈赤彼此争雄。后来努尔哈赤统一了叶赫,金台什的后人就成了满洲的贵族。金台什的妹妹嫁与努尔哈赤,即太祖高皇后,她的儿子皇太极是太宗文皇帝。纳兰氏世代在清朝都很显贵。性德十岁那年,父亲明珠担任了内务府总管,总理皇家事务,后来接连升任左都御史,刑、兵、吏各部尚书,保和殿、武英殿大学士,累加太子太傅、太子太师,一时权倾朝野。

性德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与政治气氛中长大。他自幼聪颖,好学深思,十八岁就中了举人,十九岁会试中式,三年后应殿试,中二甲七名进士。他这次殿试考得很出色,入对殿廷,数千言立就,条对剀切,书法遒逸,考官大臣无不惊叹。康熙皇帝满心欢喜,特意把他留在身边,授乾清门三等侍卫(正五品),后又升为二等侍卫(正四品)、一等侍卫(正三品)。挑选八旗贵族的精干子弟充当侍卫,考察他们的才能,培养他们对君主的感情,然后委以重任,这是清代皇帝发现和训练栋梁之才的一个重要途径。性德的父亲明珠就是由侍卫起家的,性德的弟弟揆叙也是初任侍卫,后至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性德以进士出身而授侍卫,在他面前展开的实在是一条通往尊显的光明大道。

但性德却是个醉心风雅、酷爱生活而薄于功名的人。他虽然门阀崇隆,但却性情恬淡,“闭门扫轨,萧然若寒素”(徐乾学:《纳兰君墓志铭》)。那些奔走权门希风望泽者接踵而来,他却不喜会客,自在幽静处弹琴赋诗。他昼夜穷研经学,在他的座师一代名儒徐乾学的指导下,辑印了一千八百多卷的《通志堂经解》。他喜欢书法,善诗,尤爱词学,曾自选唐五代以来诸名家词,又依洪武韵改并连属编成《词韵正略》一书(已佚)。他填的词清新秀隽,自然超逸,都下竞相传写。他结交了严绳孙、顾贞观、秦松龄、陈维崧、姜宸英这样一批失意于时的海内名士,经常在龙华僧舍、花间草堂、渌水亭等处,咏月吟花,纵论文史、摩挲书画。对他这样一个放达不拘的人来说,入侍禁庭无异是进了牢笼。他的拟古诗第三十九首云:我本落拓人,无为自拘束。倜傥寄天地,樊笼非所欲。嗟哉华亭鹤,荣名反以辱!他羡慕野鹤朝饮碧泉暮宿沧江那样自由自在的生活。而现在,他要在这森严枯寂的宫院中度过一个个晨昏,要在那皇帝出巡的行列里紧随马队和旌旗,“动止类循墙”(《野鹤吟赠友》),“耳目有拘系”(《和友人饮酒》之二),不能多说一句话,不能多走一步路。尽管康熙皇帝对他格外垂青,先后赐给他金牌、衣物等很多东西,巡幸各地及登东岳、幸阙里、省江南,处处都叫他随侍。朝中人人羡慕,以为贵近臣中没一个能比得上他。然而性德“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韩I:《纳兰君神道碑铭》),他渴望的是美好的人生。他的词中写道: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画堂春》)他向往与友人团聚、与情人厮守,抱怨美好的事总难圆满。照这般亲人难亲,老天爷呀,那你的大好春光还为谁而设呢?也许有人说他没有壮志雄图,没有男儿气象。他有自己的观念: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采桑子塞上咏雪花》)他羡慕冷处轻模样,只因它不是热闹场中富贵花。他想摆脱浮名,然而不能:“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一身却总被“浮名束”。他嗟怨无止息的巡幸将他与情人遥隔万里,抱恨为了君王事耗尽了宝贵年华,失去了真正生活的光辉:长飘泊,多愁多病心情恶。心情恶,模糊一片,强分哀乐。拟将欢笑排离索,镜中无奈颜非昨。颜非昨,才华向浅,因何福薄!(《忆秦娥》)这种“令人怆神寒骨不可久居”的词境,正是他的热烈追求受到冷酷现实的摧折以后悲凉心境的自然反映。

性德多情而笃于友谊。他和妻子卢氏感情极好。卢氏夭亡,他悲痛欲绝,时时梦中相见。一次他梦见妻子淡装素服,执着他的手,哽咽着讲了许多话,临行送他两句诗:“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他醒来悲伤不已,作《沁园春》一首: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自那番摧折,无衫不泪,几年恩爱,有梦何妨。最苦啼鹃,频催别鸽,赢得更阑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飚一转,未许端详。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信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堪伤。欲结绸缪,翻惊漂泊,两处鸳鸯各自凉。真无奈,把声声檐雨,谱入愁乡。哀感凄切,声泪俱随,令人不能卒读。

关于纳兰的评论

顾贞观:“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

王国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郑振铎:“纳兰词缠绵清婉,为当代冠。”

4、推荐书目:

《栖息在诗意中--王维小传》(林继中)

《纵横论王维》(王志清)

《苏东坡传》(林语堂)

《杜甫传》(冯至)

《西风独自凉(清初词人--纳兰容若传)(作者:朴月)

《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词的情意写真》(作者:安意如)

五、学生活动设计:

一、我的研究专题

推荐研究题目

①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② 王维诗歌中的“禅趣”

③ 苏轼的旷达

④ 杜甫小传

⑤ 李白与杜甫

⑥ 姜夔的婉约

⑦ 我所知道的纳兰

⑧ 纳兰词的美

⑨ 论“温韦”“花间词派”的含蓄婉约

⑩ 忧患意识与儒学传统

二、分小组结成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准备好论文答辩会

操作程序:

1、提供研究报告

2、成立答辩委员会

3、设计答辩程序

(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的自主招生比例要逐渐加大到50%,这正是语文教学大显身手的时间。做好答辩可以应对面试,做好研究性学习可以应对笔试,做好课外阅读可以应对阅读和写作。)

三、对联征集

教师可设计关于这些作者的上联,通过征下联来复习综合知识,一举多得。

四、古诗创作

培养创新思维

五、高考连接

六、单元总结:

1我对置身诗境的体会是:

2我对缘景明情的体会是:

3我所读到的自然景色有:、花、月、树、江、湖、船、白鹭、黄鹂、海鸥、细草、沙鸥、野桃、溪柳、荠麦、红药、二十四桥------

时间:春、夏、秋、冬、夜、

地点:长江、洞庭湖、山海关、扬州、杭州、成都、蓝田、江南、襄阳

4我的诗:练习写古诗,是鉴赏诗歌的最佳途径。创作的过程就是学习鉴赏的过程。只要写一首好诗,鉴赏就能提高一个大档次。要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题目。北京自然景色的诗,一方面增添诗歌感受,一方面补充风土人情,增加文化含量。

如:咏红叶(香山)、咏竹(紫竹院)、咏樱花(玉渊潭)、咏荷花(颐和园)

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案】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

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注释〗

(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2)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3)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4)子规:即杜鹃鸟。

(5)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6)五溪:指沅溪、武溪、西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7)随风:一作“随君”。

(8)夜郎: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参考答案】

(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7.小学数学教材问题及对策 篇七

一、教材本身的问题

1. 课程内容规范性缺失

现行课程内容缺少规范性的格式和总结性的语言, 教师难以把握知识的科学规范性. 现在教材中的例题基本上属于半开放性的, 它没有完整的做题格式, 到底什么样才是规范的、合理的, 老师之间存在争议, 教学难以统一.

2. 知 识呈现分散 , 难以形成体系

以往教材将相关知识集中呈现不利于知识的前后联系, 但如今教材中的知识呈现又过于分散, 似乎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比如, 教材上没有应用题章节, 不便于学生整理复习, 更不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但仍然强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么这样的教学要求又应该以哪些内容作为依托呢? 教材练习中也会出现几道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 但教材基本知识点都不包含的应用题, 如生活中的里程表、水表、电表, 列车行驶时间、速度等问题. 这些题难度大, 通常要花几倍时间教学, 教学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3. 信 息过于丰富 , 难以把握重点

教材在“解决问题”的处理上与原来教材相比有了很大变化, 条件的呈现大多以“情境信息图”的形式出现, 色彩鲜艳, 生动形象, 富有情趣和童趣, 不仅条件多了、活了, 而且问题大多由学生自己提出并解决. 这种做法无疑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 对训练学生的思维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但由于受到学生思维水平和生活经验的限制, 学生的有效学习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比如, 信息呈现多、散, 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情境图的意思, 给学生解题增添了难度.

4. 活动课设置目标偏离

实践活动课应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或用课堂内知识解决课堂外问题, 重在实践活动. 可新教材搭配中的学问、体育中的数学都是排列组合问题, 这些都属于小学奥数, 将它们引入课本, 是否符合新课标精神? 是否增大了教学难度? 值得深思.

二、教师对教材不当处理所带来的问题

1. 过于关注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 , 偏离了目标要求

在教学中, 当教师呈现主题图让学生提出问题时, 往往由于问题情境的开放, 学生常常流连在情境之中, 要探讨的计算题迟迟无法引入, 影响了计算目标的达成.

例如“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教学, 教师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观察画面, 感受北京申奥成功的喜悦, 然后引导学生看图中的统计表, 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了十多个问题:①北京和多伦多一共有多少票? ②北京比多伦多多几票? ③多伦多和巴黎 一共有几 票 ? ④多伦多和伊斯坦布尔一共有几票?⑤多伦多比巴黎多几票?⑥巴黎比多伦多少几票? 等等, 一节课花了近一半时间提问题, 使得解决问题及算法的探讨匆匆而过, 练习刚开始下课铃声就响了.

2. 将教材中融于问题解决的计算分离出来 , 顾 此失彼

新课程把计算教学融于问题解决中, 有其一定的意义.但我们的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中, 容易出现往往是以问题解决引课, 但在列出算式后, 就不再和问题联系了, 只注重如何解决计算的问题, 好似问题解决只是一块敲门砖而已, 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数学的应用性.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教学中, 教师出示了题目后, 列出算式、教学算理, 归纳算法后, 就开始大量的计算练习, 偶尔解决问题解决中的题目, 也不注重让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追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出现学生看见题目中的两个数, 不用审题“直接乘没错”的现象.

3. 对教材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 只追求算法多样化 , 忽视优化教学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 是课标的一个亮点. 但在教学实践中, 往往出现一方面教师一味追求多样化的算法, 花了不少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在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时, 感到眼花缭乱, 无所适从, 找不到最优算法, 从而影响学生对基本计算技能的掌握.

例如“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 当教师列出算式12×3后, 先由学生各自探索算法, 分组交流, 再在全班展示不同算法:①12 + 12 + 12 = 36;② 12×3 = 36;③ 10×3 = 30, 2×3 =6, 30 + 6 = 36;④ 5×3 = 15, 7×3 = 21, 15 + 21 = 36, 等等 , 最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练习时教师发现很多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比如连加方法) , 有的学困生根本不知道用什么方法算, 而竖式算法是小学阶段一种常用算法, 学生却很少采用. 教师在教学时停留在引出多种算法的表面, 而没有去关注算法的优化.

4. 无视教材中培养能力的知识, 只注重与考试相关的内容

在小学数学中, 数与计算是最基本的内容, 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新教材中, 保留了最基础的计算要求, 同时降低了大数目计算与多步骤繁难计算的要求. 另外, 为了提高学生根据不同条件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中还加强了估算、心算和简便计算的内容. 但应试教育下的老师不愿“浪费”估算、心算的时间, 往往直接步入算法的学习.

比如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教学, 其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首先实现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 其次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比如在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后, 先引导学生用口算来做, 再引导学生用估算来解决, 最后为了得到准确值, 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 但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前两步全省略了, 只是直接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 什么口算, 什么估算, 全不相甘.

三、一点建议

1. 教材内容的改革与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课程教材的内容必须不断地改革与发展. 课程教材研究所刘意竹认为, 课程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应当是由有关教育部门组织各界的有关专家, 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之后认真确定的, 是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体现. 一方面, 课程和教材的研究应当走在一般人的认识水平的前面, 而不是被动地适应教学现状. 也就是说, 我们的教育应当着眼于未来, 应当学习和研究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另一方面, 在实施时又要注意适当和得法, 具体的安排要适当, 使大多数教师、学生都能接受.

2. 教师作为教材的 “研 究者 ”“开发者 ”

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 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 不断加强对课程的开发和设计, 为学生设计出更好的课程, 营造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 首先, 基础教育课程从高度集中统一的国家管理, 转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要求各个学校及教师通过研究与探讨编制出适合本地区学校的“校本课程”. 其次, 需要根据课程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不同类型, 如学科课程、经验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隐性和显性课程, 研究与设计课程的呈现形式.最后, 需要教师结合各种现代教学技术, 如几何画板、“超级画板”教学软件、图形计算器、科学计算器, 参与教材的研究与开发.

当然, 在教材的处理上不可能一步到位达到完美, 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剖析教材, 反思教学活动, 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宝贵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刘意竹.关于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1999 (1) :14.

[2]邱学华.我国小学数学60年的变迁[J].小学教学, 2009 (9) :4.

[3]姜乐仁.建国三十五年来的小学数学教育[J].湖北教育, 1984 (10) :21.

8.问题教材教案设计 篇八

关键词:英语教材;思想性;综合实践性

中小学英语课程使用的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教师授课的主要依据。然而,教师及学生对其的评价值得英语教育者进一步反思我国英语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北外教授韩宝成在北京部分中小学英语教师中调研时,让他们用比喻的方式对其所用教材做出评价,其答案是“甲骨文、白开水、康熙字典、科研论文、百科全书、遥控器、囚笼、木偶、说明书、新闻联播、八股、垃圾桶、大杂烩、大拌菜、一堆杂乱树枝、知识手册、考试工具、无味饭菜、导游手册、老人”等。这些比喻大体反映了现实中的英语教材枯燥乏味、程式化、不鲜活。本研究试图通过分析小学英语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及综合实践性,探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建议。

一、教材中思想性的欠缺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然而,我国学生长达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后却不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大部分学生的英语表达仅限于简单的自我介绍、物品描述等,当需要真正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时,学生只能支支吾吾、断断续续地蹦词,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Krashen在“输入假设理论”中指出人的内在言语机制健全后,外部言语内容的输入质量必然会影响输出质量。也就是说,学生接触的英文内容缺少思想性时,学生在表达思想时自然会受到限制。现以某版本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材Lesson15中为学生提供的一篇阅读文章“The Biggest Animal On Land”为例,文中这样写道:“An elephant is often four meters tall.It can weigh four tons...”之后跟进的练习题则是:“An elephant can weigh 4 .A.kilometers B.kilograms C.tons D.hours”上述内容中介绍了大象的外形、体重和种类等文字信息,阅读后的练习题(单项选择),也仅仅针对单词意思展开训练。既不幽默,也不生动,语言内容只重在传递信息,学生在大体了解了信息之后,就再无学习之兴趣。

而同样是关于大象的英文内容,笔者在瑞士的小学实习时发现学生对以下的绘本教学内容十分感兴趣,并且愿意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进一步思考。如英文绘本‘Elmer’中描述道:“There was once a herd of elephants.Elephants young,elephants old,elephants tall or fat or thin.Elephants like this,that or the other,all different but all happy and all the same color.All,that is,except Elmer.”文中的文字虽不多,但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当学生读完之后,大部分学生不由自主地问道Elmer这只大象跟其他大象有什么区别。教师会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与其他人不同就不能开心生活吗?学生基于此问题都积极地开始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有学生提出自己就喜欢与众不同的感觉,大家能注意到他,他感到很有成就感,为什么有人会不开心呢?但有学生认为行为怪异的人会招到别人的嘲笑,这让人很不舒服……思维能力的发展会促进语言水平的提高。韩宝成指出忽视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学就会变成模仿、记忆教学。语言教材如果“有文字,没内容”或“有信息,没意思”或“有活动,没意义”或“句句符合语法而无文采”,生不乐学,师不乐教,用这样的材料来搞素质教育,到头来恐怕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二、加强活动练习的综合实践性

在研究教材编写对习得效果的影响时,Tomlinson指出教材编写中可以大致分成两种思路:一种是直接呈现语言现象、讲解语言规则、解释语言运用,然后设置大量练习。按这种方式学习,学生的习得程度较低。另一种是在教材中编入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就能够大量地使用英语,在用的过程中去接触、理解、掌握语言。这样习得的程度无形中就获得了提高。以下就我国和瑞士小学英语教材Young World配套的活动手册内容进行比较,来加强英语教育者对活动练习中综合实践性的认识。我国某版本学生活动手册内容中练习内容相对机械,仅仅关注单词的理解和拼写。如在学习身体各部位的名词后,学生要做的练习则是将单词“arm,foot,finger填写在相应的图与句子My_____hurts.”分析上述内容,可以看到学生活动练习仅仅关注语言知识的记忆和拼写。而且练习的语境是孤立的,学生只要记住单词意思就能根据图片填写单词,不利于儿童有效地开展语言习得,影响学生心智的提升。韩宝成针对此问题也指出多数教材仅片面地突出“用语言做事”的能力,内容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然而,其为对话创设的语境不真实,内容过于浅显,学生很难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在练习中死记硬背的内容。

在学习了身体各部位的单词后,瑞士小学英语教材Young World活动手册提供的活动练习(如下图)。

瑞士小学英语教材Young World活动手册内容

通过分析上述的活动内容,我们发现其活动练习内容可以促使学生大量地使用英语,在用的过程中去接触、理解、掌握语言,符合Tomlinson提出的第二种编写思路。首先,它通过配图让学生掌握单词的意思。然而单词的顺序并不是正确的拼写顺序,如arm在练习中显示的是mar,需要学生思考后进行正确的拼写并填写到对应的身体部位。在掌握语言知识后,第二个练习活动是让学生画小人,根据句子提示展现做各种活动的Mr Line Man,而且这些句子提示从完全控制到部分控制再到自主想象创作,充分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及认知发展,引导学生思考。Widdowson指出“任务中的题不是语言问题,但需要语言来解决,学习者使用语言并不是为语言本身,而是利用语言的‘潜势’来达到独立的交际目的。所以问题的设计调和了语言教学的两种途径:语言的(注重语言形式)和非语言的(注重意义)两者相互补充、互相依赖。”

由此可见,语言知识作为外语教学的核心,我们对其关注无可厚非,但随之配套的活动练习不能仅仅限于知识的强化记忆,而要更多地拓展相应的综合实践练习,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和完善概念系统,最终丰富和发展他们的思维。

总之,束定芳等人指出教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许多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和教师认为教材的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和目标。完成多少教材内容就等同于完成了多少教学任务。《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部分鼓励教师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作为英语教学的实践者,教师应改变陈旧的教材观,秉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信念,利用现代手段,筛选出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学生有价值的、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教学内容,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从下自上地自觉完善英语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程晓堂,康艳.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写的若干问题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3):39-45.

[2]韓宝成.关于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2(4):300-302.

[3]束定芳,张逸岗.从一项调查看教材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J].外语界,2004(2):56-64.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上一篇:建筑类读书笔记下一篇:蝙蝠和燕子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