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教案

2024-07-28

历史课程教案(共8篇)

1.历史课程教案 篇一

一、识记和理解

1、记住春秋时期的起止年代,春秋五霸的名称。

2、理解齐桓公为什么能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3、理解越王勾践能够转败为胜,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的原因。4、了解“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等成语的来源。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上的材料,培养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2、通过学习管仲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城濮之战,初步了解、分析和评价古代战争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齐、鲁、越国的发展史,认识到改革对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我们今天的改革是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我国社会进步。2、我们只有积极投身改革,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3、通过了解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认识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通过学习勾践的事迹,从小要树立远大理想和不畏艰险、奋发图强、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及难点一、教学重点:“春秋”和“春秋五霸”;齐桓公首霸二、教学难点:王权衰落的原因、表现及影响课型新课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1、建议学生采取绘画、表演等方式来展现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2、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准备活动。3、教师制作多媒体。学生准备:

1、提前查阅资料,对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进行熟悉。2、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成语故事短剧。教学方法

讨论法、表演法、讲解法、提问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师)在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了周幽王的故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他的儿子宜和他的外公申侯领犬戎大军攻破镐京西周灭亡,西周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又进入了春秋时期,那为什么这一时期在历被称为春秋呢?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与我国的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有关,说:郭沫若有一次到上海的普陀山游玩,半路上拾到一封女孩的绝笔信,经打听郭沫若找到了这个女孩,经过反复劝解,最终让女孩放弃了轻身的念头,临走时郭沫若送给女孩一首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一副对

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书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在这幅对联中我们来找一下有哪个典故是属于春秋时期。到底这个历史故事又是怎么来的呢?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新课第六课——春秋争霸的学习。一、“春秋五霸”(板书)

(师)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幽王的儿子宜也就是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迁到了洛邑(河南洛阳),从此我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那么我们为什么把这一历史时期叫做春秋呢?春秋时期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生)答略

(师)春秋原为书名,是指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因此书记载从鲁隐公至鲁哀公的历史时期与周平王迁都到周敬王这一时期大体一致,因此,人们习惯上以“春秋”来命名这段历史,这段历史从公元前770年开始一直到公元前476年,历时近3。

这段历史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周王室权利衰落,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周王出行请求诸侯给予车马,上一代周王去世后,还要向各方诸侯要钱为父亲买棺材。请大家想想,在春秋时期,王权为什么会衰落,王权衰落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生)答略(师)首先:我们来看看分封制度的发展,在分封制度之下,诸侯对封国有完全的经济、官吏任免、和军事权利,当封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达到能够和周王室抗衡的地步时,封国还听不听周王室的调遣呢?

其次:我们来看看周平王如何当上国王的,周平王和外公申侯引犬戎军队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这相当于儿子杀父亲,老丈人杀女婿,这是与我国社会伦理不相容的,周王室发生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各方的诸侯还会听周王的调遣吗?

从这两方面的原因来看,王权的衰微在所难免。那么,王权的衰落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

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国无大事,唯祭祀和征战”,我们从上面的材料中可以看出:在西周时,祭祀和征战都由天子命令,到了春秋时却变为了诸侯,可见到春秋时期,王权已经衰落了。

在王权衰落的同时,各方诸侯为争夺土地、财产、人口而进行长期的争霸斗争,一些诸侯被打败,一些诸侯却强大起来,做起了天下的霸主,他们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历把他们称为“春秋五霸”。当然历“春秋五霸”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但是宋襄公十分窝囊;秦穆公仅独霸西方,势力未入中原,因此历“春秋五霸”更偏重于第一种说法。(学生活动)

(师)齐桓公何在?(学生甲)在此!

(学生甲饰齐桓公)晋国、楚国、燕国、吴国、越国国君何在?(学生乙、丙、丁、戊等)在

(学生甲)各国听令,限你们在秋后,按照以前的礼制,把你们国家的财宝、特产、车马、军队敬献给周天子,可曾听见?

(学生乙、丙、丁、戊等)是(面面相觑,不情愿)

(师)从刚才的短剧里,我们能感觉到齐桓公性格怎么样?(生)霸道

(师)那么如此霸道的齐桓公又是怎样成为中原霸主的呢?他又有哪些政策呢?

二、齐桓公首霸(板书)

(师)首先,我们在地图上找找齐国的地理位置,请同学们想一想,齐国的地理位置对请过称霸天下有什么样的优势呢?

(生)答略

(师)齐国位于现在的山东北部,是一个靠海的国家,国内盛产鱼、盐,齐国将本国的特产贩卖到其他内陆国家,因此,齐国经济实力雄厚,这也为齐国夺取中原霸主奠定了基础。

史书有云:“争天下者,必先争人”齐桓公手下有没有这样一个能为他争霸天下出力的人呢?这个人是谁?

(生)答略

对,这个人就是管仲,其实最开始的时候,齐桓公和管仲还是冤家对头,在齐桓公与他哥哥公子纠争夺齐国国君时,管仲曾站在齐桓公哥哥公子纠一方,还用箭射过齐桓公,要不是衣服上的衣带钩,齐桓公早就一命呜呼。假如你是齐桓公,你将怎样对待曾经想要自己命的管仲呢?下面我们来看一幕历史短剧,看看一代霸主齐桓公师怎样对待这件事情的。(学生活动)

(学生甲)气冲冲的样子:管仲,我非杀了你不可,快,快,对鲁国增兵,逼他们交出管仲,我要让管仲死在我面前。

(学生乙饰鲍叔牙)君上,息怒。

(学生甲)哼!鲍爱卿,为何为管仲求情,再求情,我连你一起杀掉。(学生乙)君上,天下和管仲谁更重要?

(学生甲)当然是天下,鲍爱卿是想让我为争天下而不杀管仲?

(学生乙)非也!君上若只想治理好齐国,有臣等尽职尽责也就差不多了,君上若要称霸天下,没有管仲是不行的,齐国不能失掉管仲这样的人才啊!正所谓:得管仲者得天下。

(学生甲)哦?这样,容我想想。(深思中)旁白:当管仲从鲁国回到齐国后

(学生甲)快将管仲请上殿来。(学生丙)君上(拱手作揖),罪臣在此。

(学生甲)管仲,听鲍爱卿说你很有才能,以前的事情我既往不咎,我封你为齐国的丞相,希望你好好为我效劳。

(学生丙)谢君上不杀之恩,管仲定当不辱君上使命,为齐国肝脑涂地。

(师)感谢刚才几位同学的精彩表演,从这则历史短剧中,我们能看出齐桓公怎样的用人原则?

(生)答略

(师)我们从刚才的历史短剧中能看出来,齐桓公任人唯贤,为齐国争霸天下,和管仲摈弃前嫌,体现出齐桓公作为春秋首霸的不计前嫌、宽宏大量。因此孔子曾今又这样的评价:“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这里我们也不得不敬佩齐桓公的大度。

管仲在当上齐国宰相之后进行了哪些改革呢?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下来。(生)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

(师)非常好,齐国经过管仲的改革后国力更加强盛。现在,齐桓公终于又实力争霸天下了。下面请同学们在书上找一下,齐桓公为使自己成为天下的霸主又有那些举措呢?

(生)答略

(师)我来归纳一下:1、“尊王攘夷”2、“葵丘会盟”。

所谓尊王攘夷是:尊:尊重,王:没有权利的周天子,攘:排除,夷:周边少数名族。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齐桓公打出尊重没有权利的周天子,帮助周天子攻打周边的少数名族,甚至还召集四方诸侯为周天子戍守洛邑,这样做有利于齐桓公团结四方的诸侯,再则有利于齐桓公“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子的名义征战四方。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以霸主的身份在葵丘大会诸侯,宋、卫、郑许、曹等国应约而来,周天子也派人送来礼物,葵丘会盟也标志着齐桓公成为中原霸主,霸业也臻于鼎盛。

齐桓公任人唯贤,任用管仲成就了一方霸业。当齐桓公去世以后,齐国内乱不断,从此衰落下去,齐国帅落后,又有哪两个国家开始争夺中原霸主地位呢?

(生)答略

三、晋楚争霸(板书)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晋国和楚国的地图。从地图中找出晋国和楚国的位置。

晋国地处今山西境内,为争夺中原霸主,晋国向南发展,而楚国也在同一时期向北发展,两国战争一触即发,晋楚争霸带给我们一个成语: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怎么来的呢?

原来春秋时期,晋国曾经内乱,晋国公子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外逃到楚国避乱。在楚国,公子重耳曾向楚国国君许诺,如果晋国和楚国交兵,晋国将主动撤退,恭迎楚国军队。在陶丘两军相遇,晋军主动“退避三舍”(90里),退到城濮,楚军主帅子玉不知是计,以为晋军害怕楚军,于是领楚军深入追击,在城濮被晋军团团围住,楚军几乎全军覆没。这叫做“兵不厌诈”。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于是迫不及待的在践土会盟诸侯,周天子也赶来参加,并承认晋文公的霸主地位。晋文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二个中原霸主。

楚国在城濮之战中失败,楚国能甘心吗?楚国又是怎么做的呢?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鸣惊人的楚庄王,那么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又是怎么来的呢?(生)答略

城濮之战失败后,楚庄王即位,他任用孙叔敖整顿内政、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加强军事训练,楚国国力日渐强盛。公元前6,楚军挥师北上,并在东都洛邑附近检阅军队,周天子被迫派人犒劳楚军,楚庄王遂向来人“问鼎之轻重”,这就是“问鼎中原”成语的出处。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楚庄王问鼎中原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答略

(师)楚庄王问鼎之轻重,表明他有取代周王室的野心。公元前588年,北进中原的楚军与晋军在邲(今河南荥阳东北)相遇,邲之战爆发,楚军取得了邲之战的胜利,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成为了春秋时期的又一霸主。

但晋楚争霸远没有这样结束,晋楚之间为争夺中原霸主的地位,相互进行战争长达80年之久。

晋楚争霸结束后,又出现了哪两个国家争霸中原呢?(生)答略

四、吴越争霸(板书)

让我们来看看吴国和越国的地理位置。并在地图上找出吴越两国的地理位置。

春秋末年,位于南方的吴国和越国也加入了争夺霸主的行列。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吴国称霸。

吴王阖闾成为春秋霸主得益于两个方面:1、重用人才。如:伍子胥、孙武。2、改革内政、训练军队、建设城郭。

吴王阖闾即位后,采纳伍子胥的建议,派军事家孙武为将军联合晋国攻打楚国,

并于公元前506年大败楚军主力,五战五捷攻下楚国都城郢城,公元前4,越王勾践即位,吴王阖闾攻越,越国大败吴国,阖闾受伤去世,子夫差即位,“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夫差立志为父亲报仇。于公元前493年大举伐越,越国大败。越王勾践成为夫差的阶下囚。夫差灭掉越国后乘机北上,相继打败鲁、齐、卫等国,并在黄池会盟诸侯,成为中原霸主。

吴国灭掉越国后,越王勾践成为夫差的阶下囚,伍子胥曾多次劝夫差杀掉勾践,但夫差不听。越王勾践乘机进献美女——西施,并在夫差面前发誓愿意一辈子为夫差牵马、提鞋,借此来麻痹夫差。果然,夫差中计,非但没有杀掉勾践,还把勾践放回越国,这叫“放虎归山,终为后患”。

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训练”,乘夫差北上会盟诸侯,国内空虚的时机,大举伐吴,经过几次激战,吴灭,夫差自杀。勾践也效法夫差,北上会盟诸侯,勾践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春秋无义战”,各方霸主发动战争只为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争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财产,而在战争中,受牵连的是千千万万的贫苦老百姓。因此后世有“宁做太平狗,不为乱世人”的说法。但是,在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中,一些大国吞并周边一些小国,这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民族间的融合打下基础。通过兼并战争,国家逐渐减少,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创造了前提。

吴越争霸已经是大国争霸的尾声,历史已经跨进了“七国争雄”的战国时代,欲知战国风云,请听下回分解!五、新课回顾:(略)

都城:洛邑(河南洛阳)

平王东迁时间:公元前770年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管仲改革

齐桓公首霸

“尊王攘夷”和“葵丘会盟”

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晋楚争霸

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吴国争霸

吴越争霸

越国争霸

六、课堂反馈:(略)

七、课后思考:

从齐桓公、楚庄王、越王勾践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八、课后反思:

2.历史课程教案 篇二

例如,英国A LEVEL历史研究型课程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在其系统性、创新性和实效性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Advanced Level of 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简称A Level,即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平考试,是英国学术性延续教育的主要国家级考试,相当于英国的高考。它始于1951年,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在英国本土适用于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地区。A Level历史学科考试共有四个考试单元,其中第四单元——历史探究(Historical Enquiry)是课程作业单元,它由各校教师对学生提交的课程作业进行内部指导和评定。这种形式与我国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的研究型课程作业的形式基本契合,因而A Level历史研究型课程作业的指导和评价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A Level历史研究型课程作业简介

1. A Leve l历史研究型课程作业的特征

具体来说,英国A LEVEL历史研究型课程作业是指学生在调查研究某个历史问题的基础上完成一篇约三千五百字的历史课题报告,报告要具有以下特征:在所学范围内选取一个有价值的探究课题,该课题的历史跨度至少要100年;以历史调查研究为基础,体现出一定的历史编纂意识;在课题研究中展现对长时段历史(至少跨度100年)的概要性理解能力;对整篇研究中所运用的史料价值和作用作出评估,评估的字数约五百字(包括简单地罗列参考书目);以流畅连贯的论文形式提交该项课题研究;保证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课程作业。

2. 历史研究型课程作业选题指导意见

由于英国A Level历史研究型课程作业需要由考生自己选择历史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因而选题显得尤为重要。考生除了可以参考各考试机构及学校推荐的一些历史课题以外,也可以自己设计,但所有选题必须符合所属考试机构的规定。

AQA (Assessment and Qualifications Alliance,即A Level历史考试规格说明书)提醒学生在选择研究性课题时有4个重要问题需要注意:第一,这个选题是否涵盖了100年以上的历史,同时这个主题是否足以确保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丰富的细节;第二,这个选题是否着眼于某个重要的历史问题或历史争论;第三,这个课题研究所需的材料是否能够找得到;第四,这个选题是否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性课题。

二、A Level历史研究型课程作业的考评目标

总体而言,A Level历史研究型课程作业的考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获取、选择、组织、分配和分析”各种信息,得出适切的判断和结论。更具体一些,我们可以将这个考评目标一分为四,详见下页表1。

三、英国A Level历史研究型课程作业中教师的角色任务

当学生开始进行独立选题时,教师的角色就应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监督者、指导者和建议者,但他所提供的这些监督指导和建议是不会与“学生独立完成”这个关键要求相违背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监督下独立选题,从而保障了学生所选的课题是符合考评要求的。同时,教师还会建议学生选择研究重要的历史问题和历史争端进行研究,这有助于学生完成有价值的课题报告。

另外,在英国,教师充分认识到要以学生的水准和等级鉴别学生提交的课程作业是否超出了该生的才能。各所学校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作业和回家作业,熟悉学生应有的作业质量。但如果教师缺乏这样的条件(如指导教师不熟悉该生应有的水平或作不出适切的判断),就必须保证所有的课程作业都是在直接监督下完成的。为了确保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要签署一份宣誓文件,如果教师没有签署,那么这个学生的课程作业就不能接受考评。(宣誓文件格式如下页表2所示。)

四、对完善我国中学生历史课题实践作业指导和评价的启示

由于国情不同,英国A Level历史研究型课程作业和我国历史研究型课程作业在某些方面不具有可比性。比如,英国A Level历史研究型课程作业的成绩直接计入学科考试成绩中。而在我国,中学生的研究型课题作业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成为高校招生的参考之一。又如,英国A Level历史研究型课程作业强调调查研究的独立性,而我国的研究型课题往往倡导调查研究的合作性,调查成果往往也是由小组分工完成的。但是,英国A Level历史研究型课程作业的评价体系仍在许多方面比我国目前的课题报告评价方式更细致、更优越,这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启示。

1. 指导教师进行必要的选题指导,明确选题的范围和注意事项

在选题时,我们的学生往往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因此,我们的指导教师拿到选题时,可能会发生这样一些并不罕见的情况——教师因为学生选题过于宽泛而一头雾水,或者因为该课题研究没有可操作性而加以否决,或者因为学生选题与该教师专业知识技能不匹配而拒绝指导。为了减少这样的情况出现,我们可以借鉴英国A Level历史研究型课程作业选题方面的做法,明确提出历史课题选题的内容范畴和时段范围,比如19~21世纪的中日关系、20世纪30年代至今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等。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这样的内容范畴和时段范围内进行选题,进而保障选题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并与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相匹配。

同时,指导教师也要注意学生选题的价值,英国A Level历史研究型课程作业的选题注意事项就可以帮助教师作出判断。教师在正式指导前应该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这个选题的深度体现在哪里?哪些具体细节是需要展开深入调查的?这个选题目前存在多大争议?能够调查到几种矛盾性观点?这个课题研究所需的材料有哪些?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找到这些材料?这个选题是否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如果学生的选题可以解决上述3~4个问题,那教师就可以初步判定这个选题是具有研究价值并可以深入研究的。

2. 制订规范的、多维的、具体的、分层的考评目标和评价标准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学校在评价研究型课程作业时采用等级评价法,只有优秀、良好、合格或待提高等几个等第,加上缺乏系统的考评目标和评价标准,往往只能依照指导教师的主观判断来评价。

英国A Level历史研究型课程作业的考评目标和评价标准是非常规范、多维的。同时,为了加强对教师评价的指导,也为了使评价更具有可操作性,A Level历史研究型课程作业的考评目标和评价标准也是具体的、分层的。其实,在我国的历史学业水平考和高考中,对历史小论文也采用分层评价法的方式,因此,一线历史教师对分层评价并不陌生。虽然在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这样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论文且教师阅卷评分很快的情况下,要采用A Level式的考评目标和评价标准有许多操作上的困难。但在学校的研究型课题方面,学生有2~3个月的时间去完成课题,指导教师也一直有机会从旁监督和评价,所以采用A Level式的考评目标和评价标准是有可行性的。相信这种规范、多维、具体、分层的评价方式也更有利于提高师生的研究积极性,提高课题研究的价值。

3. 加强监督,确保学生综合能力有所提高

英国A Level考试强调教师在学生完成历史课程作业过程中的监督作用,监督学生是否独立完成了课程作业,并通过签署宣誓来确定自己监督和指导结果,只有这样AQA才会将该生的得分计入A Level考试成绩。为了能够督促教师做好监督工作,防止学校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AQA还会每年鉴定各校递交的课程作业,如果经鉴定发现去年某校对课程作业的审核严重不符标准或者某校对成绩作了重大调整时,AQA就会联系这些学校,要求学校作出解释。通过这样的两层监督,学生想获得好成绩,就得杜绝从书籍、网络或其他材料中直接复制作品的情况,而要脚踏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工作。

虽然我们倡导小组完成课题的做法与英国A Level考试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研究型课程作业有所不同,但在教师发挥监督作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教师尤其要注重对学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监督。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调查研究,完成课题作业,学生能够真正得到能力的锻炼,除了在历史解释能力、探究能力、比较能力和史料运用能力等史学相关能力上可以获得提高以外,学生的组织应答能力、交流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自学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研究型课程作业符合新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升,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中学教师对研究型课程作业的有效指导和评价能力成为各校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英国A Level历史研究型课程作业评价体系不仅提供了选题指导的思路,细化了考评目标和评价标准,还明确了教师在指导和监督上的角色任务,为我们呈现出了先进、科学的课程学业评价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历史课程教案 篇三

一、微课课程存在的问题

由于大多数学校都处于探索阶段,因而当前的微课课程存在诸多问题,如视频数量较少、画质较差、系统性低等。其中,系统性低是最大的问题,因为仅仅为了评奖而认真做好一节微课对学生来说意义不大,无法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

二、高中历史微课课程的制作

要想全面建立高中历史微课课程,教师就要集合教研组所有教师的力量,制作微课课程。

首先,教师要把握全局,系统地对高中历史知识点进行整合。

其次,教师要梳理教材重点、难点,以及易错知识点。对此,教师可先设计教案,然后据此设计课件,录制相关微视频,最后再编写练习题。

最后,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微课不同于常规课堂教学,常规课堂教学一般以45分钟为单位,教学内容相对完整;而微课一般以5到10分钟为单位,主要针对某一主题进行讲解。因此,教师要深入探究,制作主题更鲜明的微课课程,力求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知识。

例如,“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这部分内容一般可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法国共和制和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四个部分,而微课则将其细分为多个知识点。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对照课标,以防出现偏差。下页表所示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这部分知识的常规教学内容与微课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常规教学内容微课教学内容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了解《权利法案》制定的史实;

了解英国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

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知道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和美国联邦政府的构成情况;

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理解各国政治制度的差异是由各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了解西方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形式;

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性《权利法案》制定的时间、背景、内容、意义责任制内阁形成的过程、含义和影响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787年宪法建立的背景、主要内容联邦制权力结构的内容、特点;

1787年宪法的影响比较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和影响比较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和法国共和制英美法德代议制建立的背景和过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形式资产阶级代议制对西方政治、经济的作用三、高中历史微课发布平台的建立

微课课程需要统一的发布平台,这一般是由学校进行建立。

例如,我校建立起了发布微课课程的专用网站(如下页图所示),这样学生就能按照分类及时找到相关课程进行学习。

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是由大量的微课课程组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学生更快地找到所需课程就成为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将课程专题与微课内容进行了链接(如下表所示),学生只需点击链接即可找到相应内容。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http://v.czyz.com.cn/vodplay/?43311.html经过实践,微课已经成为我校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还是在课后进行复习巩固,学生都会寻找相应微课作为辅助。同时,微课也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避免了对学生问题的重复解答。

4.历史课程教案 篇四

较研究

丽水市莲都区梅山中学 钭君丽

摘要:当前,在初中阶段开设《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在高中阶段开设《历史》、《地理》、《政治》分科课程,这些不同阶段的课程在内容上有着承接性和共性,但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对比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上的异同,希望通过改进初中历史教学,来加强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衔接性。关键词: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衔接 科学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如火如荼的进行。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中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初中阶段开设《历史与社会》,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设置历史、地理、政治等分科课程。本文根据浙江省中学教材使用情况及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认识,就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下称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标)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下称高中历史课标)在课程目标设置方面的差异与衔接进行尝试性的比较分析,以便更好的把握课标,使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更好的为高中历史学习做铺垫.一、课程目标设置上具有承接性与发展性

1.从总目标来看,具有完全相同的培养人才的方向,但在个体发展任务上具有差异。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标的总目标

高中历史课标的总目标

“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

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在总目标上,两者的方向是一致的,即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成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但初中教育与高中教育个体发展任务是不同的。初中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是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形成的重要阶段。基于学生这一心理、生理特征,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标强调:通过掌握体验,“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则是人生定向期,是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远大而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的阶段,因此高中历史课标根据历史学科分科课程的独特性,强调“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并要求树立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理想。可以见得,在个体发展任务上初中课程目标实施是高中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石,高中课程目标则提出了比初中课程目标更高的要求,使初中课程目标得到更高层次的实现。

2.从分类目标来看,两者都强调三维目标的实现,但具体要求有了加深和递进。

两本课程标准都设置了知识与技能(高中历史课标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但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知识结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体现在各自的三维目标要求中。

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思维,思维的品质尤其是独立性和批判性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很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初中学生的幻想具有现实性、兴趣性,有时也带有虚构的特点。因此,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了解、理解、知道、会用”,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尝试、思考、体会、学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关注、关心、热心”等。

到了高中阶段,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各种认知要素迅速发展,各认知能力不断完善,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由于理论思维趋于成熟和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高中生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在情感上,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情感也更丰富、意志力更强,学习动机更强烈,理想、世界观开始形成,行为的自觉性更高,这一切都给认知发展以强大的推动力。同时,高中生思维的成熟、自我意识的增强,对于情意、个性等心理因素的发展也起很大的促进作用;认知结构和情感、个

性等心理因素形成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因此,高中历史课标中的分类目标提出:要求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知识与能力目标是“进一步认识、进一步提高”;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进一步认识、掌握、独立思考”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进一步了解、加深理解、进一步树立、认识、进一步形成”。通过分类目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初中阶段三维目标的设置是高中阶段三维目标的设置的基础和前提,而高中历史课标进行了具体层层递进的描述,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标相比,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初中阶段三维目标的提高和内化,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学义务教育中要关注二者之间的链接点,把握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设置和实现的“度”。

二、比较过程中的几点困惑

虽然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大的方向上是具有同一性的,但是,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与分科课程,两者之间的距离还是较大,产生了不少的脱节。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陈其曾提出如下看法:“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初中阶段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的弱化、基础知识大量减少的前提下,高中课程却出现专题化和学术化的迹象……由于初中和高中阶段历史课程之间的距离骤然增大,学生们就需从相对‘低幼化’的初中课程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初中阶段历史基本知识和概念的薄弱基础,必定加深高中新课程历史的教学难度。因此对初中社会教师而言,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改进初中历史知识教学,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引导性教学,来加强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成为初中教师的困惑。困惑:同一历史内容的目标设置不同,在“度”上该如何把握?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从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来把握课程目标的实施,教学不应过多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贯穿”综合”的主线,整体把握课程目标的实施。但是如八年级“我们传承的文明”这一部分的许多教学内容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对同一历史内容的目标教学初中教师如何做到“度”上的把握?如何恰如其分达成与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 如: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我们传承的文明”课程目标4-3:列举近代历史上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根据课程目标,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在八年级编撰了〈屈辱的岁月〉这一课题。这一课题着重说明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包括:鸦片战争、甲午战争,采用阅读卡的形式介绍了八国联军与辛丑条约。其中对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用了一个半版面进行了非系统的描述。而同样的内容,在分科课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描述的非常详细,高中必修课程历史(Ⅰ)专题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战争(1)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根据这一内容目标,人教版《历史(Ⅰ)》必修教材设计了〈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的侵华〉章节。其中仅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在教材中就编排了整整5个版面,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都进行了具体详细系统的描述。

很明显,初高中课程目标都把“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作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但是,对同一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具体目标设置深度和广度要求不同,这些不同在教材编排上也得到充分体现。那么在教学实践中,作为初中教师该如何把握好教学深度、广度和衔接度,从而使高中教师能恰如其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作到知识的重新建构呢?

三、比较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基于以上认识,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教师,除了给自身及时充电外,在教学策略上,如何根据初高中课程目标的不同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引导性教学,把握好教学的“度”,使初中综合学科学习为高中历史分科学习做好应有的铺垫。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延伸深度:根据初高中学生思维特点不同,初中教师除着重感性描述,也要适当进行理性分析,除着眼于培养识图能力、记忆基础历史知识能力,同样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1)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环环相扣。

初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大家熟知的史料,将重要历史观点蕴涵于史实叙述中。如在《屈辱的岁月》鸦片战争内容的教学中,选取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的奏章及当时流行的“炮子谣”,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得出吸食鸦片的危害,而且可以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毒品的危害。这样,学生能初步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有计划的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多问为什么。如在《屈辱的岁月》教学中,可以设置四个环节:“走进历史”“审视历史”“探究历史”“借鉴历史”。在“探究历史”这一环节中,可以设置 “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硝烟,英国会不会对中国发动战争?请说明理由”“为什么英军仅用50艘舰船,3000名船员和4000名陆军,只以500人阵亡的代价,就击败了清王朝几十万大军?”等问题。通过对历史问题的反思,扩展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以及发生的必然性等方面进行深度的认识。

(2)在学生评价时,注重评价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我们传承的文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充分考虑到与高

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可以偏重评价学生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了解某些重大历史时间发生的背景,并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学生能否多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并对历史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等可作为学生评价的重点。

2、扩展广度: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与历史与社会学科相关的课外知识,为课内知识的学习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

(1)充分运用好目录、单元篇首语、附录,掌握历史学的基本体系和基本脉络,为高中教学做好广度上的衔接。

与其他书籍、课本的目录相比,中学历史与社会目录有其独特的作用。八年级“我们传承的文明”勾勒了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历史发展历程。分为七个单元,“史前时代”、“文明的起源”“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 农耕文明时代(下)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工业文明的来临”“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走向现代世界”。从这里可以看出,目录表述的历史阶段,起着贯穿历史发展线索的作用,并能准确点出某一历史现象或者历史事件的本质。通过目录及子目的掌握,有利于学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历程,掌握人类历史的基本脉络。与高中历史相同,初中历史与社会在每个单元都有一段简短的篇首语。学生通过篇首语知道一些基本的历史内容和基本历史观点。与高中历史教材的附录相比,初中历史与社会附录充分考虑了与高中历史的衔接。八年级“我们传承的文明”专门设置了以下附录: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中国历史纪年表,世界历史大事年表。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这些附录,能很好的解决学生对历史的基本体系和基本脉络的掌握。

(2)对于初中课程目标没有要求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而这些历史事件又是高中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初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面、教学的进度进行适当合理的补充。

如前提到的鸦片战争的教学,可以在初中教学中运用音像资料和漫画史料形式,鸦片战争的过程可以用简短的音像资料来展示,也可以补充《奕山—靖逆将军用屎尿进攻西洋船炮》《奕经-杨威将军不问苍生问鬼神》等漫画史料,既符合中学生认知特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为高中学习做好知识铺垫。也可以在教学中提一下三元里抗英、第二次鸦片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以一带而过的方式为将来学生高中历史知识建构做好准备。

(3)通过各种方式扩展学生的历史知识面,为高中的分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利用课前三分钟,设置“历史小故事”或“小小故事家”环节,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也可以在年段中进行“历史故事

演讲比赛”;利用教材中附录中课外读物推荐,网站推荐。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史海奥秘提供多种途径。

5.历史课程教案 篇五

通过学习文艺复兴在欧洲各国的扩展和延伸到近代科学领域,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文艺复兴运动的全貌,更加深刻地领会文艺复兴运动地性质及其影响。

通过学习了近代科学的奠基者,使学生认识到:新天文学的确立过程,说明自然科学是建立在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知识必然战胜愚昧,科学真理必然战胜封建迷信。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战胜愚昧,科学真理战胜封建迷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教学建议 重点分析:

欧洲其他国家的文艺复兴是重点。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很快扩展到了欧洲其他国家。这就使得文艺复兴运动在深刻性、广泛性等多方面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都有明确的提高,这就使得文艺复兴运动已经发展成为波及整个欧洲、影响遍及世界的一股资产阶级文化的新潮流,以更加汹涌澎湃的怒潮冲击着封建神学,给封建制度以更为有力的打击。难点分析:

近代科学的奠基者是难点。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不但很快扩展到了欧洲其他国家,而且还冲击着其他领域尤其是近代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学生由于思维水平问题还一时间难于理解,需要教师的点播。本节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向广度方面发展,二是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向深度方面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欧洲其他国家的文艺复兴”,教师首先提问学生,为什么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会很快扩展到了欧洲其他国家?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介绍拉伯雷、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文学巨匠的主要作品及其作品的主要内容。重点强调以下内容:①拉伯雷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巨人传》以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君主巨人的形象,歌颂“人”的力量。还通过幽默滑稽的故事大胆地嘲笑了僧侣的无知,激烈抨击教会的罪恶,成为批判性和讽刺性极强的文学作品。②塞万提斯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堂吉诃德》通过堂吉诃德的悲剧,歌颂了西班牙人民渴望自由、追求真理、反抗压迫的崇高品质,否定了封建制度,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③莎士比亚是英国伟大诗人、剧作家,是古往今来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后期创作的四大悲剧,代表了其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剧中主人公的性格被注入了人文主义的理想,他们的悲剧结局,说明恶势力的强大和人文主义的软弱,他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鲜明的舞台形象,广泛深刻地描写,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原则。

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近代科学的奠基者”,教师首先提问学生,为什么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会从文学和美术领域迅速波及到自然科学领域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做补充说明。然后依次简单介绍“天文学革命”中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伽利略对天文学的贡献,布鲁诺关于宇宙无限的理论和开普勒的成就(行星运动三定律)。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列表整理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成就。表格如下:

所属领域代表人物所属国家主要成就文学

美术

天文学 医学 其他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欧洲其他国家的文艺复兴 难点:近代科学的奠基者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相关图片。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何时何地?其主要思潮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一、欧洲其他国家的文艺复兴(15~16世纪)

关于“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会很快扩展到了欧洲其他国家?学生回答后,教师做出补充说明。

关于“法国作家拉伯雷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成就”,按照教材简单讲解,可以参考“扩展资料”部分相应内容。

关于“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教师要做重点讲解。可以让学生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中关于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和悲剧作品《哈姆雷特》的介绍,提问学生,这两部风格迥然不同的作品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回答后,教师做出补充说明。

关于“欧洲活字印刷术的发展”,教师按照教材讲解。

二、近代科学的奠基者

关于“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自然科学领域”,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会从文学和美术领域迅速波及到自然科学领域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说明。

关于“天文学革命”,教师首先提问学生,自然科学领域的变化,为什么会首先从“天文学革命”开始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说明,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神学赖以存在的根基彻底戳穿了天主教会的反科学、反人性的本质。

关于“哥白尼的、伽利略、布鲁诺和开普勒的科学成就”,教师依照教材讲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发动学生讲解。

关于“医学领域的成就”,教师可以结合初中“生理卫生”,让学生讲解哈维探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性。

6.高中历史教案 篇六

解放战争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掌握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和谈和渡江战役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和

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诗词、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

B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C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诗词、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D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全面抗战的标志是什么?中国的抗战为什么会取得最终胜利?中国抗战的胜利具有什么意义? 提示:课本P74-77

【导入新课】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 的矛盾。此时的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采取假和平的策略,为发动内战做准备。面对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

怎样的对策呢?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将走向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一、内战的爆发

1、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

(1)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由中日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2)国内主要政治力量的态度:共产党——尽力争取和平民主。

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

(原因:①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②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2、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45年8月――46年夏(1)重庆谈判。1945年8月

【合作探究】

1:蒋介石喊和平只是一个幌子,为什么蒋介石还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其电邀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制造舆论。欺骗中国人民,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如果毛泽东去了,就可以利用谈判的机会,一则争取运兵备战的时间,再则诱使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实现他们的“军令统一”、“政令统一”的目的。①时间:1945年8月 ②结果:签订《双十协定》

③意义:A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

B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各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

C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合作探究】

2:毛泽东已经洞悉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为什么还要冒生命危险,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

为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争取早日实现国内的和平民主等。(2)政协会议。1946年,重庆。

结果: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3、全面内战的爆发

(1)时间:1946年6月

7.历史课程教案 篇七

一、零碎化补充: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渗透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适时穿插运用乡土历史的相关内容, 这些内容既可以是乡土史中与课本相关的内容, 也可以是地方志、地方史料、人物传记、回忆录中与课本相关的内容。笔者在讲授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 引用了下列乡土材料。

“兵燹后, 阖族艰苦于倭寇……困于徭役财产窘乏, 大异夙昔。

———《蔡氏族谱》

“族之子姓发达后, 陋于疆界, 土地褊小, 庐舍纵横, 田园益蹙。食多生寡, 故士农工商, 维持生活颇费踌躇, 于是乎奔走外洋”。乡之四邻, 东李西林, 南苏北黄, 摄处二大姓巨乡之间, 介距环窃, 虎视莫攫, 咄咄逼人, 如困荆棘……乡之族人, 变更计划, 纷赴小吕宋 (菲律宾) 各埠, 亲属介绍接踵而行, 甚有举家而往者, 为劳动者多, 为富商者少。

———《陈氏族谱》

教师:根据材料概括早期华侨出国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1:逃避战争;

学生2:赋税徭役繁重;

学生3:人多地少, 生活艰难;

学生4:逃避社会宗派 (族) 斗争;

学生5:亲戚朋友相互介绍出国。

这些材料既挖掘了乡土历史的地域性特征又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普遍性问题, 丰富的乡土历史资源不仅仅是题目本身和答案要点, 更多的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充分论据, 是有效的答题资源。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在教学实践的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期, 学生反映非常热烈。

二、活动化延伸:在研究性学习中进行丰富

以乡土历史资源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 是以历史教科书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利于历史课程教育功能的发挥, 利于学生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增强。笔者在教授《汉字与书法》一课时, 结合本地丰富的乡土资源, 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探究。

1. 探究活动课———墨砚留香的古檗山庄

古檗山庄位于晋江东石镇檗谷村内, 珍藏近代名人题咏石刻190余方, 分为序、记、铭、赞、诗、词、跋、联, 诸碑均出自名家硕彦手笔。有黄炎培、梅兰芳、郑孝胥、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唐绍仪、江春霖、林纾、吴昌硕、谭延、孙宝琦、朱祖谋、汪精卫等名家, 有林骚、曾遒、龚显鹤、黄搏扶、吴曾等泉州名士, 还有日本天皇及外务大臣等, 堪称近代书法大全。

2. 活动任务

分组研究古檗山庄的名人题咏石刻与维护现状, 探讨这些石刻的书法艺术特点, 思考如何加强对名家石碑的保护?

3. 活动过程

第一, 成立调查小组, 分组制定工作计划。

第二, 查阅小组负责上图书馆、网络教室查阅资料。

第三, 采访小组负责采访本地书法名家和有关的地方史专家。

第四, 全员前往古檗山庄实地考察, 了解古檗山庄石刻的书法艺术特点与保存现状。

第五, 整理研究成果, 上交老师指导。

4. 活动成果

写一份调查研究报告, 重点探讨古檗山庄石刻的书法艺术特点、保存现状, 进一步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三、系统化整合:在校本课程中系统讲授

在众多课程资源中, 校本课程无疑是最富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 也是最接近学生生活和兴趣的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 历史学科有着天然的优势, 可以说乡土历史教材是校本课程的闪光点。笔者所在的侨声中学历史组老师们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从晋江东石的人文历史出发, 利用乡土资源开发乡土历史教材, 传承乡土文明。学校还特地开辟校本选修课组织学生学习,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专题化拓展:在专题讲座中提升认识

高中历史教师普遍感觉学生在历史原始资料的理解与解答方面能力较弱, 而晋江乡土历史资源丰富, 保存较好, 为探索乡土历史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融合, 笔者所在学校举行了《古檗山庄的海洋文化特征》、《晋江乡土历史资源与高中特点类材料题》等系列讲座, 通过乡土史料、图片的问题设计, 进行材料解读及解题方法的剖析,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通过这样的报告讲座形式, 学生备感亲切, 在安静的教室里师生一起感悟这块土地所积淀的厚重内涵, 教育效果自然就比单纯的老师说教或阅读教科书好得多。

8.农村中学历史微型课程 篇八

一、生动历史课堂的含义

课堂是培养人的主要阵地,生命和生命的对话、感召、升华是课堂教学永恒不变的主旋律。历史学科是人文气息最为浓厚的一门科学,从课堂的标准和历史学科教学的要求来看,历史的课堂应该是生命涌动的课堂。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各自展示的空间和时间,也有互相融合的精彩,这就是生动历史课堂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说生命涌动的历史课堂是生动历史课堂的内在要求,精彩纷呈的课堂表现形式则是生动历史课堂的外在体现。历史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材料活起来,在学生面前展现生动的历史画卷,尽量采取合适的方式让课堂生动起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探索。

二、让历史课堂生动的一些做法

一是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形象化,将抽象的历史脉络具象化,将古老的历史生活化。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编一些顺口溜,给学生准备形象的史料知识,准备与历史相关的现实生活的素材等具体的方式,将这“三化”落实在我们的课堂上。

二是调整教师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激情。生动的课堂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互相感染,心理因素是影响课堂进程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历史长河里,悲壮的、凄美的、自豪的、屈辱的故事总是交替上演,在这样得天独厚的历史课堂上,教师的悲喜不需要掩饰。用我们的心灵感受激发学生的激情,在感同身受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课堂想不生动都难。

三是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身心都动起来。贴近学生的实际,并不只是在历史教学中穿插生活中的时事、时尚,让历史课也具现代气息,更主要的是真正理解学生所处的年龄层次,让学生真正参与对这些他们关心的属于自己的时事的分析中去。让历史“活”在学生的身边,不仅表现在教师的展示和借古喻今,也应该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分析当下的事情,还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调查,模拟等等。学生的身体和心灵都动起来了,才是生动历史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志。

四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形成自己优良的教学个性。生动的课堂不全是学生的生动,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也是鲜活和生动的。这种生动更多的是以教师自身的个性体现出来。强调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养,是因为我们的个性对孩子的心灵影响一定要是积极向上的、榜样的。要做到这点,只有加强学习和自我道德约束,努力提高我们自身的学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在此基础上,教师才可能是人性光辉的携带者和传播者,才是在学生面前血肉丰满的长者、引路人、朋友。这样生动的历史教师的课堂,自然离生动的历史课堂不远了。

三、生动的历史课堂和传统课堂的关系

生动的历史课堂不是和传统历史课堂完全割裂的新鲜事物,二者在完成历史课堂教学任务的目的上都是一致的。传统的历史课堂是指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疲惫地、机械地完成历史知识学习的课堂。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优秀教师实际上都在进行着生动历史课堂的实践。面对教师眼前的历史课堂,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有很多因素需要我们理清的。

准备的艰难和现实的理由。开展一节生动的历史课堂和开展一节机械历史知识传授的课堂,所需做的准备工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生动的历史课堂不需要刻意的临时的准备,更多是靠平时的积累。在一点一滴的时间中,提高自己的人文历史修养,这就是准备。

生动的课堂内在和外在的关系。如果我们真的做到了内在是生命涌动的课堂,满溢在外的就是形式上的精彩。在历史课堂中,我们需要追求精彩的外在,但不能过分强调,否则,很可能就是花哨了。

生动的历史课堂和传统历史课堂的效果对比。不可否认,在我们现行的考试评价制度下,有些传统的机械的历史课堂,可以得到很好的考试评价。但是,生动的历史课堂不仅能得到很好的考试评价,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孩子获得更多的历史的人文素养。生动性是历史教学的生命,是真正完成课程标准规定任务的必由之路。

生动的历史课堂内在的生命涌动,让师生在历史中汲取智慧;外在的精彩纷呈,让学生在课堂上受到人文的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历史素养。只要我们肯用心,善用心,我们一定会有生动的、鲜活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荣.打造生动的历史课堂——把“生”留住[J]. 中学教学参考,2013(21).

[3]丁林兴.生动性:历史教学的生命[J].中学历史教学,2003(12).

上一篇:专卖店托管协议书下一篇:买笔记本电脑的十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