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国标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2024-10-21

苏教国标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精选10篇)

1.苏教国标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一

柯木塱小学数学科五年级备课组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开学虽然不久,但通过课堂教学及学生的练习作业等反馈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两个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培养起来,甚至有一部分同学的纪律观念淡薄,;(2)基础不够扎实,大部分同学的书写格式不规范,成绩不理想;(3)学习主动性欠缺,课堂上不喜欢动脑,回答问题的同学是少之又少,对于偶尔布置的一些课外作业很少部分同学才能完成;(4)学习了小数的乘、除法并检测之后,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约有10名同学名将小数的乘、除法与小数的加减法的对位混淆在一起;②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小数点位置的确定还不够清楚,,有5人对于“0”的取舍还不够明白;③口算训练仍需要继续加强,个别学生对于乘法口诀和简单的加减计算还会出现错误;⑷有一半的同学对于将乘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掌握不灵活,,尤其是乘法的分配律的使用更需要加强巩固;⑤关于列式计算及实际应用上,也有20名同学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欠缺,需要好好培养和辅导.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的性质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将整数运算律推广到小数的简便运算,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

3.让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求取积、商的近似值。

4.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为下个单元学习新的应用题做好准备.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如:教学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时,强调突出这是与整数乘、除法的法则基本一致,主要的不同就是小数点位置的处理;而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更要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是整数乘法意义的扩展。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减运算奠定基础。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与掌握小数乘、除法的意义与计算法则,熟练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与口算及一些简便运算。

2.教学难点:在小数乘、除法运算中确定小数点的位置;能灵活运用简便算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单元评价要点

1. 考察学生的运算技巧与运算速度以及运算的准确度.;而且要学生自己是否能通过检验来考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整数运算律具有的普遍意义的了解与推广到小数乘、除法中,对这些知识的加深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要考察开学一段时间以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提高,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尤其是大部分后进生愿意去学习和提高,教师需要如何去及时调节.

六、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24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计划

课时 授课

日期 备注

1.小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小数

2.积的近似值 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熟练进行小数乘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4课时

1课时 9.3-

9.9

1.连乘、乘加、乘减

运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 4课时

9.10-9.16

1.小数除法的意义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一个数除以小数 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熟练地进行小数除法的笔算,并及时检验。 4课时

3课时 9.17-9.26

1.商的近似值

2.循环小数 会用“四舍五入”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1课时

2课时 9.27-9.30

1.循环节

2.连除、除加、除减

3.整理和复习灵活运用简便算法计算小数除法。

1课时

2课时

2课时 10.8-10.14

单元测试

测试情况

反馈

合计

2.苏教国标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二

一、关于计算能力

从专家到一线教师都有这样的共识:现在学生的计算能力在下降——计算速度在下降, 计算正确率在下降, 计算的熟练程度在下降。作为一线教师, 我以为, 学生计算能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课程标准》对于运算降低了要求: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减少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复杂性;降低了数的整除内容的要求。《课程标准》对运算要求的降低, 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定位, 影响着教师对计算教学的重视程度, 从而影响着学生对运算的学习状态, 这是学生计算能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但教材内容的编排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1. 对计算器的依赖

教材第七册编排了《用计算器计算》, 第八册编排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让学生认识计算器, 并允许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计算。这样做, 在减轻了学生的计算压力的同时, 也使学生对计算器产生了一定的依赖。而且一些并非计算器单元的配套习题里一些较大数目, 计算繁琐的题 (如第九册第57页第6题) , 一些探索规律的题 (如第九册第89页第8题) , 教材上明确注明用计算器计算。有了这个要求, 能否保证所有的学生就仅仅用计算器解答规定题目, 而不用以解答其他题目?实际上, 一些学生遇见稍复杂的计算题就有意无意地依赖于计算器。学生对计算器的这种依赖, 影响了学生计算技能的训练和提高。个人认为可否将《用计算器计算》,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内容调整为“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学习内容, 并相应地调整教材非计算器单元里一些较大数目的计算题, 适当地改变数据, 避免繁琐的计算, 利于学生笔算。

2. 重视算理探究削弱算法提炼

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计算的概念、法则、性质、规律等知识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而教材有些计算法则、规律, 只是蕴含在例题的解答过程中, 或者在练习题里含有一些规律,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去发现, 去体验, 而没有具体的明确的文字对这些规律和法则进行提炼。这么做, 重视了算理探究, 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对学生理解的要求更高了, 但削弱了算法提炼。这样的编排对于探究能力强的学生, 无疑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但教材使用对象是参差不齐的学生, 对于一些探究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 怎么去探究发现体验?况且数学课堂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给学生去探究、发现和体验, 所以这样编排不利于常规的课堂实施, 不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例如, 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整数、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运算律等等, 教材中都没有明确的文字叙述, 而在实际教学中, 老师都会把有关计算方法、运算律等知识以准确、详尽的文字叙述呈现给学生, 以利于学生感性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以利于学生以具体的法则指导计算, 提高计算能力。所以, 笔者建议加强算法提炼, 引领学生在学习有关的规律法则过程中提炼, 并有选择性地用文字形式进行表述, 这样既利于老师的教, 也利于学生的学, 利于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和计算能力的提高。

3. 重视算法多样化影响算法优化

在算法上, 教材鼓励算法多样化, 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 给予了学生很民主很宽松的环境, 使学生积极热情地去探究去发现不同的解法, 不同的思路, 并体验探究的乐趣, 享受成功的愉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因为算法多样化, 学生在练习时, 解题过程中往往很乐意于用自己发现出的繁琐或不是很好的解法解答, 我们在肯定学生做法的同时, 也感觉到更好的算法没有被学生接受, 更没有被学生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 他们没能运用更优化的算法, 自然影响计算的速度, 让教师非常遗憾。笔者以为, 如果教材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 对算法优化进行一些必要的提示和有效的指引, 定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材中体现为两类:常规策略和特殊策略。常规策略, 重视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训练;特殊策略用于解决特殊问题。常规策略和特殊策略之间的联系是显见的, 教材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安排, 凸现了特殊策略:如列表整理条件的策略, 数形结合 (画图) 的策略, 一一列举的策略, 倒推的策略, 替换的策略, 转化的策略……都单列单元进行专项训练。笔者以为, 教材是否可以对部分特殊策略的编排作些调整, 如第八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形结合策略解决面积问题, 四年级的学生, 对平面图形还处于认识的层面, 几何知识的构建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 用画平面图形的策略解决有关面积问题, 对于他们来说, 要求相对高了一点, 建议可以推移到第九册或第十册;第十册“倒推策略”和第十一册“假设策略”对于小学生的思维要求比较高, 过分强调逆向思维, 可能会影响学生对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接受和理解。

“没有技巧的数学才是真正的数学。”——林群。特殊策略可用于解决特殊问题,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和魅力, 但不能削弱基本策略模型的建构, 如果把列表整理条件的策略, 数形结合 (画图) 策略, 转化策略等思想和方法贯穿于应用题教学的始终, 让学生体会到这些策略应用的广泛性和解决问题的实用性, 并进一步强化更具普遍性的“综合法”和“分析法”训练, 重视应用题解题基本策略和方法的训练, 重视学生审题训练, 重视理清数量关系训练, 重视解题步骤的训练, 重视检验习惯的培养, 会让学生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受益。

三、关于知识的系统性

“数学是一个整体, 其不同的分支之间存在着实质性联系, 因此, 教科书要关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包括同一领域之间的相互连接、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实质性关联。”——《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有时, 教材把系统的知识分为两个单元教学, 并在中间插入一个联系很小的其他单元, 如第七册的《角》与《平行和相交》之间插入《混合运算》, 第八册《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插入《混合运算》, 第十册的《认识分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插入《找规律》单元, 这样的编排是否有利于学生系统知识模型的构建?是否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螺旋上升?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我认为每册教材中, 对同类型的知识进行适当重组与合并, 这有利于老师实施教学, 也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模, 形成知识系统。如:第七册的《角》与《平行和相交》, 《除法》和《混合运算》;第八册《混合运算》和《运算律》, 《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十册的《认识分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重组与合并。

3.苏教国标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三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负数教学提出的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根据这一目标,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将其安排在五年级上册,通过以下几点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编排的独具匠心。

(一)生活经验的切入点

由于当前大量媒体的介入,在生活中,学生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有关气温方面的信息,在天气预报中也经常看到负数,他们已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数是用来表示零下温度的。这一生活经验,五年级的学生已相当熟悉,由此展开负数的教学时机已经成熟,此“时”此“境”引入负数,更有助于他们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具体含义,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由此可见,借助温度引入负数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对于“海拔”的概念,学生相对来讲有点陌生。但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三年级上册“认数”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已3次接触到了“海拔”一词,分别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青海湖湖面的海拔高度,新藏公路的海拔高度。在当时的教学中虽然不要求教师一定要介绍“海拔”一词的词义,但学生多少能领悟到“海拔”一词的含义,这对于后续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在学生的生活当中,也经常接触到诸如:盈利、亏损,收入、支出,升高、降低等相反意义的量,这些生活中的知识为学生认识负数构建了平台。

(二)知识储备的生长点

一至四年级的数学教材里,“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教学整数的知识,这些数都是自然数,学生已能熟练地利用这些数来表达、交流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这些数随着负数的出现,学生对整数认识范围的扩展,自然地变成了正数(0除外),实现了知识间的同化和顺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将为学生在七年级系统学习有理数,做好知识和方法上的铺垫。二是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本单元在教材安排上没有出现负分数,只出现了一个表示温度的负小数(-88.3℃),其目的是消除学生以为负数只有负整数的错觉,帮助其建立完整的有理数的感知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必要再补充类似认识负小数的练习,教学的重点仍然要集中在认识负整数上。

(三)认知能力的支撑点

应该说,经过四年的数学学习与生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加丰富,数学视野得到了很好的扩展,思考能力、克服困难的信心有了较大提升,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认识整数,初步认识分数、小数的过程中,已能准确而又熟练地利用数来表达、交流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基于以上认识,本册教科书在第一单元便安排了负数的教学,让学生对数的认识“豁然开朗”。考虑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并没有过多地呈现抽象的数学结论,而是重点帮助学生遵循知识发展的过程来构建知识,教学内容编排得清晰而有层次。先以学生最为熟悉的温度知识切入教学,利用+4℃和-4℃的巧妙对比,有力地强化了“0刻度”和“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这一对相反方向的量。之后,以直观形象的海拔高度作为例1教学的支撑,顺势直观地描述了正数和负数,简明扼要。例3、例4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感受正数、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加深对正数、负数具体含义的理解。但两个例题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例3强调的是,定义正数、负数一般约定俗成的规则。例4则强调的是依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自主定义规则。之后的“试一试”,教材呈现了抽象的数轴,但却并不出现数轴的名称,强化直观,巧妙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真可谓“到位”而不“越位”。这种有梯度、有层次的内容编排,便于设置适宜的教学坡度,使教学内容富有挑战性的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及突破实施策略

从本单元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不难看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因此,例1、例2的教学应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抓住“相反方向上的量”这一关键,借助提供图片的形象直观,适度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对比分析中自主认识正负数的意义。例3、例4的教学要明确:合理定义生活中正负数的规则是前提,依据规则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对正负数作出合理的解释是重点。特别是例4的教学,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充分体会本题情境与问题的开放性,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从而初步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从教学的实践来看,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为:一是认识温度计,正确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特别是零下温度。二是认识数轴,能正确填出数轴上所缺的数,并予以简单分析。整合教材呈现的资源,做一个仿真温度计,对于这两个难点的突破大有裨益。水银柱的上升与下降,动态地呈现出温度的变化过程,有力地强调了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方向性”。温度计本身就是数轴的模型,教学中,可以把仿真温度计横放在黑板上,先让学生找到0刻度的位置,然后再找出几个不同的温度,顺势画一个带箭头直线,自然地生成数轴。之后,再引导学生填出数轴上的数便水到渠成了。下面将结合教学片断,具体阐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

片断一:

1.教师出示一幅北京冰天雪地的图片。

师:看了这幅图片,你有什么感觉?请你猜一猜当时的温度可能是多少?

学生纷纷猜测当时的温度是零下多少度。

师:同学们猜出了许多不同的温度,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所猜答案中有一点是相同的。

生:都是零下温度。

2.是啊,我们怎么用数来表示零下温度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说明:课始,巧妙地为学生提供了一幅冰天雪地的画面,营造出了浓浓的“负数氛围”,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怎样用数来表示零下温度”的思考,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这种“先入为主”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片断二:

1.出示上海、南京和北京的相关图片及温度图。

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说出:每个城市的具体温度,两个城市气温之间的比较等相关信息。

2.认识温度计。

师:你是怎样知道每个城市的气温呢?能谈谈你是怎样认识温度计的吗?

学生交流后,教师简单介绍摄氏度和华氏度。

追问:你认为看温度计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先找到“0刻度”,零上温度要从“0刻度”往上看,零下温度要从“0刻度”往下看,方向正好相反。

师:(出示温度计)现在温度计上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零摄氏度。

师:谁能在这个基础上,拨出上海的温度零上4摄氏度?

学生小心翼翼地拨出零上4摄氏度。

追问:请谈谈在拨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

生:一个小格表示1摄氏度,从0往上拨4个小格。

师:让它再回到4摄氏度,谁能拨出北京的温度零下4摄氏度?

生拨出温度后,仍然追问上一问题。

生:从0往下拨4个小格。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想法。

生:不一样,一个在0摄氏度以上,一个在0摄氏度以下。

生:一个在0上面4个小格,一个在0下面4个小格。

师:是啊,他们的方向正好相反,我们怎么用数来表示这一相反方向上的量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得出:零上4摄氏度,记作+4℃,零下4摄氏度,记作4℃。顺势教学它们的读法和写法。

师:+4可以写成4,-4也可以写成4吗?

生:不能,这样就分不清谁是正四,谁是负四了。

[说明:生活中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量:标量与矢量。而负数的引入正是为了清楚地表明量的方向性。课堂上教师抓住问题的关键,借助温度计教具,“放慢镜头”教学温度计的认识,有意识地安排了+4℃和4℃的对比,既直观形象地强调了量的“方向性”,又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同时,在对比中,学生加深了对“0刻度”这一分界点的认识,为教学正、负数和0的大小比较打下基础。]

片断三:

1.教师出示例2海拔示意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答略。

师:海拔高度是指某地与海平面比较,得到的相对高度,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吗?

预设一:学生能回答出,和海平面相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米,记作+8844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155米。

预设二:如果学生感觉困难,课件出示例2海拔示意图,先闪动表示海平面的虚线,然后依次出现: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相反意义的量。之后,以练习一的1、2题作为巩固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了一些数据,这些数是用来表示什么的呢?

生:是用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

生:还有表示海拔高度的。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提供数据中不含0)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得出两种分法。

2.直观描述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3.师:(同时出示温度计图和海拔高度图,其中“0刻度”和“海平面”用红色线标出)观察图片,你发现刚才我们用正数来表示什么?

生:表示零上温度和比海平面高的高度。

师:用负数来表示什么?

生:表示零下温度和比海平面低的高度。

师:观察图片,你认为正数和0有什么关系,负数和0有什么关系呢?请谈谈你的想法。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师:(单独出示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图)南京的温度是零摄氏度,那么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说明:借助生活经验认识正、负数及0的意义,知道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此,教师将温度计、海拔高度图同时出现,直观形象而又突出本质,让学生再一次亲身感受相反意义的量。之后顺势迁移引出对数的分类。在分类时,教师有意将“0”排除,以避免对学生不必要的干扰,而将对“0”的处理放在正负数和“0”的大小比较之后,更有利于学生对“0”的意义的理解,也便于作出合理的解释。]

三、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教学的角度看,“认识负数”属于概念教学的范围,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巧妙地定位在: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更好地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以下两点应予以关注。

(一)关注课程资源的优选、整合

“认识负数”这一单元,以其丰富的信息量,新颖而又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灵活多变的呈现方式,层次清晰、形式多样的练习设计,明确而又具体的教学要求与实施策略,为教材使用者提供了方便。但在课堂教学教程中,我们还应合理地开发一些资源,以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1,结合教学目标,教材精选了3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作为切入点。但是,教材所呈现的温度计与实际生活中学生能接触到的温度计有所不同。因此,从“数学化”、“生活化”的角度来看,教师应以生活中的温度计为原型,设计一个仿真温度计作为教具,对教材提供的资源予以补充。

2.作为例1的支撑,例2呈现了有关“海拔高度”的问题。对于“海拔高度”的相关知识,学生并不熟悉,教师也不一定非常详细地讲解相关知识,但作为课程资源,教师应该了解:(1)海拔高度是指以海平面为标准的高度,海拔的起点叫做海拔零点或水位零点。1956年起。我国的海拔零点统一为青岛零点。(2)1981年国-家测汇局公布,位于我国新疆吐鲁番市东南30千米处的艾丁湖湖底的海拔高度为154.566米,并建议用-155米作为我国陆上最低点的标高。(3)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汇局公布,珠穆朗玛峰顶岩石面的海拔高度为8844.43米。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到温度计,有的学生会马上想到“体温计”。因为“温度计”大多数学生只是听说,却很少有学生见过或者亲自用过。而“体温计”,大多数学生不仅见过而且用过,也有认识“体温计”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会提出“体温计上有没有负数”等这样那样的问题。虽然这不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却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练习课上也可以就“体温计”上的刻度范围组织讨论,这种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也许能起到“此时无‘负’胜有‘负”’的效果。

(二)关注“生活化”、“数学化”的和谐统一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认识负数”是本单元的教学要求。这一点在素材的选择、呈现的方式等方面已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数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教程中,不能过度地关注“生活化”。因为,生活中的数学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生活化的水平上。还应让学生在“数学”的层面上体验负数的魅力,引导学生合理地利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典型习题

为巩固所学知识,教材提供了适量的练习,习题的呈现方式不同,练习目标各异,内容直指例题教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知识和方法上面。在充分使用教材练习的基础上,结合本课教学目标,考虑学生生活实际,还可以精选一些练习作为教材的补充。例如,在

例1教学之后安排如下练习:用温度计分别显示出吐鲁番盆地某日的最低气温(-7℃),最高气温(25℃),让学生先说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并写下来,之后组织学生谈一谈感受。接着教师谈话:“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对这一奇异现象的生动描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与海拔高度有一定的关系。随之出示例2图片。本题的设计,既及时有效地复习了刚刚学过的知识,又自然地过渡到例2的教学,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全学期大约有25%的教学时间作为机动。考虑小学阶段,不再安排有关负数知识的教学,因此可以增加一课时的综合练习课,而练习目标则主要定位在“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与“数轴”的复习上。

案例分析:

(一)基本练习

1.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数量。

(1)如果青年路小学今年预计招收新生320人,记作+320,毕业学生280人,就记作()人。

(2)世界最高的淡水湖在南美洲,高于海平面3812米,记作( )米。位于阿拉伯半岛的死海,水平面低于海平面396米,记作( )米。

(3)明明的父亲收入3800元记作+3800元,那么,你认为1600元可以表示( )。

2.按照生活习惯用正负数表示下面各数。

(1)河水上涨5厘米记作( )厘米,下降3厘米则可记作()厘米。

(2)从同一港口出发,甲船向南航行60千米可记作( )千米,乙船向北航行80千米可记作( )。

(3)小亮玩电脑游戏,得了46分可记作( )分,输了38分则可记作( )分。

(二)变式练习:小华的位置

1.按照自己的理解,有顺序地读一读上面的数。

2.如果小华从0点向东走2米,记作+2米,那么向西行2米可记作()米。

3.如果小华的位置是+4米,说明他是从0点向( )走( )米。如果小华的位置是一4米,说明他是从O点向( )走( )米。

4.如果小华的位置是-6米,猜猜看,他有可能是怎么走的呢?仔细思考,相信你一定会有惊喜的发现。

(三)拓展练习:生活中的“体温计”

1.观察“体温计”图片,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2.为什么“体温计”上这样设置刻度范围呢?你能对此作出合理解释吗?

4.苏教国标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四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感受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一些相反意义的量,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能用正负数描述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能力目标:结合现实情景,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景中应用负数,体验负数。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来表示一些相反意义的量,体验负数的意义。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方法:讲解法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正数和负数,知道像零摄氏度以上或以下、海平面的以上或以下等,都分别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会用到正数和负数。

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负数。

(二)新知学习。

1.学习例3。

谈话:老师的姐姐开了一家服装店,这是老师收集的服装店上半年每月的盈亏情况。出示统计表: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盈亏(元) +3000 +4200 -1800 +2700 -900 +3700

(1)观察表格,说说从表格中你读到了哪些数据,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2)这里的正数和负数表示的盈亏情况一样吗,你知道盈和亏分别是指什么意思吗?

通过学生交流,教师说明:的确,习惯上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3)再来观察表格,从表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呢?

(4)你认为这家服装店生意总体情况怎样,为什么?

(设计意图:初次观察表格,引起学生对上节课学习的负数的回忆,让学生读一读表中的正数和负数;通过对盈利和亏损情况的交流后再次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学生能有意识地结合正数和负数在实际情境中的意义来介绍表格中每个数所表示的盈利或亏损的情况,初步感受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一对意义相反的量。)

2.试一试。

谈话:想了解这个服装店下半年的盈利情况吗?请根据服装店去年下半年的盈亏情况,填写下表

七月份:亏损1200元; 八月份:亏损850元;

九月份:盈利2500元; 十月份:盈利4300元;

十一月份:盈利3700元; 十二月份:亏损250元;

月 份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盈 亏(元)

(1)学生独立填表。

(2)交流反馈:正确读出表格中的数据。

(3)不看上面的文字说明,光看着表格,你能介绍一下服装店下半年的盈亏情况吗,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4)教师小结:正数和负数可以分别用来表示盈利与亏损的情况。

(设计意图:试一试让学生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盈利和亏损情况,在运用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所表示的意义。)

3.学习例4。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方向。

(2)提问:从平面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呢?(超市在学校的北面1240米,少年宫在学校的南面1240米,公园在学校的西面2100米,邮局在学校的东面2100米。)

(3)讨论:①如果小华从学校出发,向东西方向的大街走2100米,可能到什么地方呢?

②如果把向东走2100米记作+2100米,那么向西走2100米可以记作什么呢?

(4)思考:从学校出发,沿南北方向的大街走1240米可能到什么地方?请根据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分别写出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5)小结:正负数可以用来表示两个相反的方向。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沿南北方向的大街走1240米可能到什么地方,请根据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分别写出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在交流中使学生感受到如果把向南走1240米记作+1240米,那么向北走1240米就记作-1240米;如果把向北走1240米记作+1240米,那么向南走1240米就记作-1240米。正数和负数可以用来区别两个相反的方向,在表示两个相反的方向时,正数和负数是相对的。)

4.试一试:

(1)教师逐步画出数轴,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过程。(先画带有箭头的直线,再标上0,然后分段标出0右边的几个点和0左边的几个点。)

(2)引导想象:如果从0开始,向东走1步、2步、4步,到达的位置用数轴上“0”右边的点及相应的数1、2、4表示,那么向西走1步、2步、5步,到达的位置应该用“0”左边的点及相应的-2、-2、-5表示。

-5 -2 -1 0 1 2 4

(3)你会填一填、读一读吗?

(4)从0开始,向右依次读一读;从0开始,向左依次读一读。边读边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5)闭眼想一想,-2接近2还是接近0?再看一看,你想对了吗?

(设计意图:从0开始,向右依次读一读和向左依次读一读的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轴上正数与负数的排列特点,通过对“-2接近2还是接近0”的想象与观察,让学生在数轴上初步感受数序。)

5.练一练

观察小明家今年六月份收入和支出的记录表。

引导思考:正数表示什么,负数表示什么,你能说一说小明家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小结:及时记录家庭收支情况是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小明家的生活习惯真好啊。

(1)如果张军向东走30米,记作+30米,那么李刚向西走52,记作( )米。

(2)如果张军向北走40米,记作+40米,那么李刚走“-40米”,表示他向( )走了( )米。

(三)知识介绍

1.教师提问:大家知道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是哪个国家吗?

2.学生阅读《你知道吗》相关知识。

3. 教师小结:负数就来源于我们实际生活的需要。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会用到正数和负数。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负数的产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四) 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1第七题: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1)升降机上升8米记作+8米,下降5米记作( )米。

(2)一幢大楼18层,地面以下有2层。地面以上第3层记作+3层,地面以下第1层记作( )层,地面以下第2层记作( )层。

(3)学校举行自然科学知识竞赛,抢答题的评分规则是答对一题加100分,答错一题扣10分。如果把加100分记作+100分,那么扣10分应记作( )分。

交流:大家看看,这里又有哪些相对的量可以分别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呀?

2.出示(练习第8题)存折图。

(1)先看懂这张存折,再观察红线框出的数,你能说说存折中红线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吗?

(2)妈妈于6月10日又存入2000元,在存折上应记作( )元;6月25日取出400元,在存折上应记作( )元。

(设计意图:在各种练习中继续扩展现实情境素材,让学生通过水位、升降机的上升与下降,在银行取款与存钱,公共汽车停靠时乘客的上车与下车等感兴趣、能接受的题材,丰富对负数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负数的意义。)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能会用到负数呢?

布置作业:练习第9 、10题。

二、板书

认识负数

数 轴:正数>0>负数

5.苏教国标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五

⑴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⑵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⑶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流程:

一、初步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揭示课题。

⑴出示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

⑵交流小红放学回家走的路线。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学校-->桃园-->大桥-->家

⑶介绍确定“行走的方向”的思考过程,揭示课题。

师:请同学介绍确定“小红放学回家走的路线”方向的方法。

生:我说学校到桃园的方向,因为上学时的方向是向东,所以放学回家的方向是倒过来向西。

…………

揭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倒过来推想)

⑷教师总结,初步感受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的步骤。

教师总结:先要明确小红上学走的路线,再用“倒过来推想”策略确定小红放学回家走的路线。

二、具体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进一步感受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的步骤。

⑴出示题目,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⑵独立思考,在图中标出其他几个景点和大门的位置。

⑶班级交流,再次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师:你会先标出哪个景点?为什么?

生1:我会先标猴山这个景点,因为猴山过去是蛇馆,倒过来是蛇馆到猴山,所以要先标猴山。

师:怎么标?

生:蛇馆到猴山是向东4格,那么猴山到蛇馆应该是向西4格。

…………

⑷总结: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的步骤,先明确大门到蛇馆的路线,再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确定蛇馆到大门的方向、格数等等。

三、借助例1素材,感受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解题的多种表现形式。

⑴出示例1,理解题目的意思。

⑵联想,初步解决问题。

师:从“同样多”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介绍:甲杯里现在是200毫升,乙杯也是200毫升;原来甲杯多,乙杯少;原来甲杯是240毫升,乙杯是160毫升。

⑶感受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解题的多种表现形式。

A、列表。

甲杯(毫升) 乙杯(毫升)

现在 200 200

原来 240 160

B、算式。

400÷2=200(毫升)甲:200+40=240(毫升)乙:200-40=160(毫升)

C、图画的形式。

⑷总结: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解题时,可以用画图、列算式和列表等形式来表现。

四、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内化方法。

⑴出示例2,自主理解题目的意思。

⑵自主解决问题,同桌交流。

⑶班级交流思考的思路。

A、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

+24-30

(?张)-->()-->(52张)

算式:52+30-24=58(张)

B、运用比较的策略:

收集24张和送给小军30张比较,小明原来的张数比52张多6张。

算式:52+(30-24)=58(张)

⑷独立作业,全课总结。

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6.苏教国标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六

年级:五年级主备者:丁恩宝备课时间:8.29

周次 2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4

授课课题 梯形面积计算的练习

教学基本

内容 教科书第21页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学法指导 观察,归纳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复习回顾

教学环节设计 1、做练习四的第2题

①师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找出面积相等的梯形。学生可能会通过分别计算这几个梯形的面积再比较。

②教师可以从计算公式中加以引导:由于这4个梯形的高相等,所以只要它们的上、下底的和相等,面积就一定相等。这几个梯形中,除左起第3个梯形之外,其余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2、做练习四的第3题

① 右图是直角梯形,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直角梯形中与上、下底垂直的那条腰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

② 学生在书上量出两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计算出他们的面积。

3、做练习四的第5题

①学生读题。

②教师提醒学生要注意两个问题:(1)、统一面积单位(平方米换算成平方分米);

(2)、讲清楚数量关系。

(“平均每棵白菜占地9平方分米,这块地里一共有白菜多少棵?”即这块地有多少个9平方分米就有多少棵白菜,所以用除法进行计算。)

③指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4、做练习四的第6题

师提醒学生:先搞清楚水渠和拦水坝的横截面积分别是指图中的哪个部分,分别是什么形状,图中标出的条件又有哪些。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分别进行计算。

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适当的进行补充和强化。

作业

练习三第七题的2、3两小题、第8、10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辅导思考题。

板书

设计

练习4的第4、5、6题。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五年级课程教案

年级:五年级主备者:丁恩宝备课时间:8.29

周次 2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5

授课课题 整理与练习

教学基本

内容 P22~23页。整理与练习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进一步熟悉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加深学生对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进一步熟悉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正确选择所学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学法指导 观察,归纳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复习三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环节设计 1、完成第1题

先比较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再比较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最后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

小组里说一说在交流,随后通过推理,明确图形间的大小关系。

2、完成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找学生板演,最后评讲。

3、完成第3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然后独立完成,并指名学生板演。

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

设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五年级课程教案

年级:五年级主备者:丁恩宝备课时间:8.29

周次 3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1

授课课题 整理与练习

教学基本

内容 P23~25:整理与练习4~9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加以巩固,使学生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准确熟练地加以运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掌握多边形面积的

准确熟练地运用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计算公式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学法指导 观察,归纳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复习三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环节设计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4题

(1)读题,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指导与长方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和梯形的画法。

(2)交流各自的画法

2、完成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学生板演,最后评讲

3、完成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评讲

二、提高练习

1、完成第7题

(1)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有两种不同的算法:(1)整体面积–石子路的面积;(2)把小路两边的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底是19m,高是9m的平行四边形,再计算出面积。)

(2)指名学生板演、评讲

2、完成第8题

(1)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问:要求花坛的面积,你会怎么求?(小组交流)

(3)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3、完成第9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然后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再评讲。

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

设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www.xkb1.com

五年级课程教案

年级:五年级主备者:丁恩宝备课时间:8.29

周次 3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2

授课课题 探索与实践

教学基本

内容 P25页的第10、11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引导学生开展探索与实践活动,并能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反思。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指导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学法指导 观察,归纳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教学环节设计 1、完成第10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问:可以用什么方法算出这堆钢管一共多少根?(小组讨论交流)

它和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5、完成第11题

提醒学生联系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知识帮助解决高的测量问题。

6、完成思考题

师可以通过画图提示学生,也可以引导学生参考本单元第16页中“你知道吗”介绍的方法,以打开思路,解决问题。

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

设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7.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科书研究 篇七

一、编写理念

第一, 以人为本。苏教版国标本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编写理念, 着眼于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 从孩子的心理诉求、生理特点、性格特点出发, 遵循语文教学规律, 编写出开放、自由的语文教材。譬如:国标本在写字训练中设计“小提示”“小窍门”, 给学生传授正确学习方法和习惯, 极具亲和力的设计深深吸引孩子的目光。又如:小学二年级的教材上练习题目不注汉语拼音, 这样有利于帮助孩子锻炼认字, 促进孩子主动学习。

第二, 中西、古今融合原则。语文传授的是母语, 而西方教学理念中没有母语的教学经验, 必须从传统语文教育中找寻有用的东西, 将传统文化遗憾落实到语文教材上。如:国标本上的《母亲的恩情》是根据《游子吟》 一诗改编而成的抒情散文, 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母子亲情, 这是国标本吸纳传统民族文化精华的表现。另外, 先进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开放原则, 面向世界, 因而语文教材编写中要容纳时代的新内容。如:国标本中的《学会合作》《信用卡》等课文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 潜移默化的向孩子传递现代生命观、价值观、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生存观、消费观等。

第二, 准确定位语文教材。苏教版国标本着力培养孩子的语文思想情感, 指导孩子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 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和语文思维, 增强其语文能力, 提高孩子的语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培养健康人格。比如说, 苏教版国标本课文崇尚自然生态、关注弱势群体、彰显区域文化、推进多元文化融合、渗透德育、折射价值观, 有助于形成健康人格。

二、框架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包括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全部语文教科书, 共12本。一年级上册为起始册, 由汉语拼音和课文两部分组成, 全册共分为11个单元, 汉语拼音5个单元, 课文6个单元, 每个单元后面都设有综合练习板块。在汉语拼音单元, 每课均有情境图、语境歌, 帮助一年级的小朋友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认识字母, 用语境歌来记忆字母, 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

国标本为解决学拼音与学汉字之间的矛盾, 将拼音、识字融合起来, 进行并进编排, 将常用的80个汉字分为5组编排进前面5个拼音单元中。在识字的编排上, 主要安排词串识字、看图识字、转转盘识字、形近偏旁识字这四种形式, 让孩子主动探寻汉字的造字规律, 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四本教科书均采用上述编排框架。

三年级到六年级的教科书整体框架为阅读、习作和综合性实践活动, 阅读和习作为教科书的支柱, 综合性实践活动则全程贯穿于教科书式中。每册教科书分成7-8个单元, 每个单元中有2-5篇课文, 1篇习作课, 1篇综合练习课。阅读部分选取大量生动、短小精悍、文风朴实的文章, 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帮助孩子积累语文知识, 培养语文情操。在综合训练上, 设置学用字词句、处处留心、语文与生活等板块, 构造出生活气息强、人文色彩浓郁的语文综合训练氛围。如:读读背背板块中编写成语歌、蒙学精髓、名言警句, 拓展学生的视野, 丰富语文教学。

三、特点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科书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民族化和现代化。在12册语文教材中, 我们可以嗅到浓浓的中华文化气息, 感受中华文明的渊源流长, 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首先, 国标本中涉及到多达60多个古今历史英雄任务, 为小学生勾勒出丰富的历史事件和波澜壮阔的中华历史图景。其次, 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崇尚中华传统美德, 如《师恩难忘》《司马光》《第一次抱母亲》等课文中弘扬孝道、诚实、勤俭节约、见义勇为等美德。再次, 国标本中还弘扬地域文化, 将根植于传统土壤上的生活表现出 来 , 如 : 《拉萨的天 空》《草原》《九寨沟》《安塞腰鼓》等课文讲述各地文化传统、风俗习惯, 展现地域风情。

在现代化的体现上, 主要表现在弘扬不同国度文化和多元文化交融上。国标本中与外国相关的课文有40多篇, 占全部课文的15%左右, 涉及到非洲、亚洲、美洲、欧洲的14个国家, 充分展现出其文化广度。在涉及外国的课文上, 兼顾不同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为学生搭建不同文化的交流平台, 弘扬多元化文化教育理念, 丰富小学生的精神世界。

结语

8.苏教国标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八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探索、理解周长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一、教材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

1通过比较,掌握特征。

找,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所里找长方形、正方形,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与现实空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唤起学生认知的经验,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折,通过折纸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探索并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整理自己的发现,归纳概括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比,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联系。在归纳概括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教材中菜椒老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开展小组讨论。通过比较交流得到长方形、正方形的相同点,再比较出不同点,并借此介绍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在此环节中重在让学生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但不要求学生形成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认识。

2实例引入,认识周长。

本册教材中关于周长的意义,与以往教材的编排不同,教材中并没有出示完整的图形周长意义的描述,而是从生活实例入手,形象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某个面上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该物体某个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通过“试一试”顺势迁移到平面图形的周长。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同时,游泳池池口的边线、树叶的一周等实例易于学生形成关于“周长”的清晰表象。另一方面,这样的安排,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实物的某个面到一个平面图形的逐步抽象的过程,使周长的意义逐步得到拓宽,同时也使周长的意义更具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加深了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教学时,游泳池池口的边线可以动画演示,在演示的基础上说明这就是池口的周长。对于树叶的周长,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指一指它的周长,然后想办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测量树叶周长的方法,最后,再让学生实际围一围、量一量。对于P61的“试一试”,一方面重在周长意义的迁移,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另一方面要重在周长计量方法的转化,对于平面图形而言,可以绕一周量其长,也可以求各边之和。而这一转化,对后续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学习十分有意义。

3计算周长,方法多样。

关于周长的计算,与以往教材的编排也有所不同。本册教材先是基于一个现实的、学生熟悉的篮球场周长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加深了对周长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可先借用篮球场为背景的情景图(出示情景图时,先不出示长宽数据及所求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篮球场边线的长就是篮球场的什么?知道怎样的条件就可以求边线的长?在小组内说一说,当学生汇报交流后再出示:“长28米,宽15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二是让学生感受到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对于怎样求篮球场的周长则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算法,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索交流的过程。

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没有安排专门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通过“试一试”,利用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进行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选择算法。

教学中重在各种方法理解与比较,让学生明白不管是哪种方法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都是求它们4条边的长度之和。在这里,不要急于优化,更不要揭示周长公式,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

当然,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情景图进行教学。

4数学实践,综合开放。

“周长是多少”这一数学实践活动中,安排了围、摆、拼、量、估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掌握求不规则图形周长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操作、探索、交流,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加强比较、分析。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直观认识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与掌握了长度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的形状,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并能在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知道了这些图形可按边的多少进行分类。在这些图形中,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较其他多边形则更为充分,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含有长方形、正方形面的物体很容易找到,另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学生对它们的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各有4条边、4个角。另外,学生已经有了长度观念,形成了一定的测量技能,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有关图形折、拼、摆等操作的经验,所有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和保证。同时,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大量来自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解决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安排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从而增强探索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3—65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课件显示几幅有长方形也有正方形的图片:

图片1:本校学生为灾区踊跃捐款,图片2:人民军队奋勇战斗在抗震第一线,图片3:运送救灾物资的火车……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想?(学生争相发言)

师:是啊!多么感人的画面啊!老师看到这些照片,心情和你们一样,非常激动。我想给每张照片都做一个木框,把这些照片挂在我们的教室里,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好不好?

师:老师这里有2米长的木条,想先给这张照片做一个木框(课件出示其中一幅长方形的照片),够不够呢?大家可以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学生看图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反馈信息。

生1:需要了解边框一周有多长。

生2:需要先测量照片4条边的长,算一算总长度,再和2米比一比,就知道了。

生3:边框是一个长方形,可以先算出长方形的

周长,然后再比较。

师:边框有多长,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那么,怎样求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周长的计算。

设计思路教者利用时事照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学习新知做好了认知上的铺垫,同时对学生适时适宜地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二、实践探索,学习新知

1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长方形的照片,想一想它的周长该怎样求?现在你能求出它的周长吗?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不知道它4条边的长度,如果知道它4条边的长度,把它们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其实,只要知道它的长、宽各是多少就行了,因为长方形相对的边的长度相等。

小结:知道了长方形长、宽的长度,就可以求其周长。此时,课件显示照片长35厘米、宽20厘米。

师:现在你能计算它的周长吗?请大家独立思考并计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交流汇报,生边说解法,边作出合理的解释。

生1:35+20+35+20=110(厘米)

周长=长+宽+长+宽

生2:35×2=70(厘米)20×2=40(厘米)

70+40=110(厘米)

周长=长×2+宽×2

生3:35+35+20+20=110(厘米)

周长=长+长+宽+宽

生4:35+20=55(厘米)55×2=110(厘米)

周长=(长+宽)×2

师:这4种方法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了这张照片几条边的长度之和?

生:一周4条边的长度之和。

师:同学们想一想,知道什么就可以计算周长?刚才的4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洁?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通过计算,给这张照片做一个木框,2米长的木条,够吗?

生:够,因为这张照片的周长只有110厘米。而木条有2米,也就是有200厘米。

设计思路教者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2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通过计算,用2米的木条给刚才的照片做木框,是够的。剩下的木条还能给另一幅照片(课件显示:一张正方形照片,它的边长是25厘米)做一个木框吗?

师: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再思考怎么计算,最后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算法,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①25+25+25+25=100(厘米)

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②25×4=100(厘米)

周长=边长×4

师:这两种方法都计算了正方形的周长.你认为哪种更简洁?

设计思路教者利用知识的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中,教者只要稍加点拨引导。这样设计,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培养了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另外,也较好地处理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

三、联系实际。创新演练

1教材第64页“想想做做”第3题。

2学生从身边的实物(文具盒、课本等)中选出自己喜欢的,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3校园里有一块长6米、宽4米的长方形花圃.为了美观,同时防止被践踏,要在它的四周围上栅栏。请你算一算,栅栏一共长多少米?如果花圃的一边借用一堵墙壁,又需要多长的栅栏呢?

4从一个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的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5现有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你能用这些中的几个或全部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吗?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思路教者适当改编教材,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周长。这些题目中有重视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也有开放性的题目,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有对课本P65页第6题改编的题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体验图形周长的变化规律。

9.苏教国标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九

认识10(教材第23页的例题及23-24页“想想做做”的第1-7题。)

课时

第九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产生数数的欲望,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认、写10;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了解10的实际含义,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发展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孕伏10个一就是1个十的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数字10,并了解10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10个一是一个十。

教学具准备

小棒、直尺图等,学生准备学具盒。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讲述:我国是一个各民族兄弟姐妹团结和睦的大家庭。瞧,各族小朋友正在跳舞呢!(教学光盘出示主题图)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通过观察这幅图来学习数学知识。

二、自主探索

1、提问:图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跳舞?数给同桌听。让一个学生上台数,其他学生对此作评价。

2、实物操作。

讲述:假如图上的每个小朋友用一个小圆片来表示,那你要拿出几个小圆片?把你们准备好的圆片动手摆摆看,摆好后让学生上台演示,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教统计做对的人数。

3、拓展应用。讲述:小朋友已经认识了10,你能用10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

教师巡回检查,并奖励表现好的小组一颗“智慧星”。

4、写10比赛。

讲述:老师知道小朋友的小手一定很痒了,很想动手写写10吧!别急,先看清10,说说你会怎么记住这个10。 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强调10在日字格中的写法。

5、小结。

小朋友爱动手又爱动脑,真不错,说说这节课你认识了谁?

教师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三、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认数、数数)。

讲述:这儿有把尺子,试着把这些数读给同桌同学听一听,好吗?说说你有几种读法。

学生读后讲述:数数可以顺着数,倒着数。检查顺数、倒数的情况。

2、“想想做做”第2题。

讲述:翻开书第24页,看看辣椒哥哥叫你们干嘛?パ生按要求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互相检查后,教师讲述:通常把10根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10个一就是1个十。再出示一捆铅笔,问有几枝,让学生当众数数。

3、“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第3题图,讲述:图上画了山楂和一双手,下面有个田字格,你说这是什么意思?学生:让我们数出山楂的个数和手指的根数。

让学生仔细数一数,再把数出的数写在田字格里。(强调书写格式)

反馈:你是怎么数的?你为什么这样数?(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比较快)

4、“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按要求在书上写数,注意每两个数之间空1格,比一比谁写得好。写好后,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读一读。

5、“想想做做”第5题。

先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小鸭,填在括号里。

提问:从左边数起哪几只小鸭戴帽子?从右边数起呢?

6、“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复习>、<,口头比较两数的大小,再在书上独立完成,做完后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7、“想想做做”第7题。

让学生在书上填写后组织反馈。

四、总结评价

10.苏教国标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十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负数的认识,引导学生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是例1、例2和练习一的第1~6题,教学用正、负数表示气温和海拔高度。

第二段,是例3、例4和练习一的第7~10题,教学用正、负数表示盈亏情况和不同方向的路程。

这部分教材的后面,还安排了一个实践与综合应用“面积是多少”,为接下来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作些准备。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为什么要在系统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教学负数的认识?

认识负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愿望。在系统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教学负数的认识,主要有两点考虑:第一,让学生联系认识整数的已有经验,着重在整数范围内初步认识负数,把注意力集中于体会量的相反意义,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有利于建立较为合理的有关数的认知结构。第二,希望学生随着对小数和分数的进一步认识,逐步丰富对负数的感知,从而为第三学段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打好基础。

2.要注意体会教材安排的认识负数的层次。

这部分内容一共安排了四道例题,第一课时教学例1和例2,第二课时教学例3和例4。那么,例1、例2与例3、例4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呢?例1、例2以及与之配合的练习题,学习素材只涉及气温与海拔高度。作为相反意义的量,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海平面以上的海拔高度与海平面以下的海拔高度都非常直观形象,因而用相应的正数和负数表示每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就显得很自然,也便于学生理解。例3、例4所涉及的盈亏金额、不同方向的路程等相反意义的量,相对来说,稍微抽象一些,理解的难度也相应大一些。而且,教学例4后的“试一试”中,教材还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数轴上的点填出相应的正、负数,从而在更为抽象的层面上引导学生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此外,与例3、例4相配合练习题中,涉及的素材也更加宽泛,有升降机上升和下降的米数,有评委评分时的加分与扣分,有存折上的存入与取出,有水库水位的上升与下降,有汽车上乘客的上车与下车等。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在建立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逐步丰富对负数含义的认识,并不断加深体会。

3.如何帮助学生认识正、负数与0的关系?

0是区分正、负数的标准,正确把握正、负数与0的关系,不仅关乎学生对正、负数含义的直观认识,而且决定学生能否建立有关数的合理的认知结构,并形成相应的数感。教学例1、例2后,先要引导学生对例题所涉及的正、负数进行分类,通过分类形成对正、负数的初步认识。但分类时最好不涉及0,以免造成学生认识上的混乱。学生分类后,提出:0的正数,还是负数?让学生借助直观和交流,认识到:0作为正、负数的分界,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教学例3、例4后,要通过在数轴上填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0的独特性,并明确: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事实上,所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果抛开具体内容,都可以归结为一个点在一条指定了方向的直线上移动时所形成的线段的度量。如图,线段

和 的长度是相同的,但方向却正好相反。

如果A点静止不动,那么也可以认为它的终点B与A重合。为了一致,我们仍然把AB看作一条线段,称为“零线段”。显然,零线段不具有方向,也就是说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要重视发挥两种不同特点的练习的作用。

为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教材在练习一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练习。从教学功能来看,这些练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要求学生联系现实情境理解正、负数所表示的意义。如第2题,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正、负数判断里海水面和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第二种,是要求学生用正、负数表示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如第9题,让学生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一个水库的水位变化情况。这两种类型的练习,前者属于理解知识,后者属于应用知识,它们的作用相辅相成。教学中应注意恰当把握。

5.不要涉及负数的大小比较及相关的计算。

概括地说,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主要有两条:第一,使学生联系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的含义;第二,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因此,教学时,应注意不要涉及负数的大小比较及相关的计算,更不能提相关的教学要求。但是,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使学生对负数的大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意义有所体会。例如,教学例4后的“试一试”,可以先分步出示数轴:第一步,画出带箭头的直线后,标出表示0的点;第二步,向右等距地标出1、2等点;第三步,向左等距地标出-1、-2等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填出图中方框里的数,并讨论:-2接近2,还是接近0?4在3的左边,还是右边?-4在-3的左边,还是右边?-4接近-3,还是接近-1?等等。再如,练习一的第10题,除了让学生根据表中的正数和负数回答教材提出的两个问题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中间哪几站上车的人多,哪几站下车的人多?中间第1站上车比下车的多几人?中间第二站下车的比上车的多几人?等等。

6.要准确理解“面积是多少”这个实践活动的教学功能。

教材在本单元的最后安排“面积是多少”这个实践活动,其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突出图形变换在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作用;第二,让学生初步掌握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平面图形的面积。组织前两个活动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着数出有关多边形的面积,并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适时揭示新的矛盾:图中有些部分不是整格怎么办?启发学生把图中不满整格的都看作半格来计算,或通过平移把有关图形进行转化。最后,比较用不同方法算出的结果,体会不同方法各自的特点及合理性。组织后两个活动时,一要引导学生把在此前活动中初步掌握的方法加以类推,明确可以把不满整格的都看作半格来计算;二要指导学生分类计数。可以先把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涂上不同颜色,再分别数出各有多少格,最后把半格数转化为整格数,并进行求和计算。

1、认识负数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第1~3页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具准备:

教学光盘、温度计、存折

教学过程:

一、 教学例1

1、情境引入。

电脑播放天气预报片头

师:老师收集了某天四个城市的最低温度资料,并用温度计显示。

2、教学用正负数和0表示几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

出示图片:香港19摄氏度

师:那一天香港的最低气温是多少度?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老师介绍温度计的看法。

出示图片:上海3摄氏度

师:上海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出示图片:南京0摄氏度

师:南京呢?和上海比,南京的气温怎样?

出示图片:北京零下3摄氏度

师:和上海比,北京的气温怎么样?

同时出示上海、南京、北京三地的气温图片。

师: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

师:在数学上怎样区分零上3摄氏度和零下3摄氏度的呢?

3、介绍正负数的读写法。

师:规定零上3摄氏度记作+3摄氏度或3摄氏度,规定零下3摄氏度记作-3摄氏度。

教学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法

师:“+3”读作正三,再写的时候,只要在3前面加一个“+”--正号,“+3”也可以写成3。“-3”读作负三,书写时,只要先写“-”--负号,再写3。(教师板书)

师:现在,我们可以说那一天上海的气温是+3℃,北京的气温是-3℃

4、练一练

(1)选择合适的数表示各地的气温

师:你还会用这样的方法来记录温度吗?

师:看屏幕上的温度计,选择适当的卡片举起来。

(卡片上分别写有+12℃、-12℃、30℃、+30℃、-30℃)

哈尔滨:零下12摄氏度,漠河:零下30摄氏度,海口:零上30摄氏度

对于海口学生有两种不同的选择:+30℃和30℃

师:对于这两种选择你有什么看法?

(2)小小气象记录员

师:我们一起来当气象记录员,一边听天气预报,一边记录气温。

课件演示:赤道零上40摄氏度,北极零下26摄氏度,南极零下40摄氏度

二、  感知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

师:从上面的资料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区有温差,在我国同一地区同一天也有很大的温差。

出示教科书上的“你知道吗”

师:新疆吐鲁番是我国还把最低的地区,你知道它的海拔高度是多少?

出示海拔高度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以海平面为标准,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

师: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小结:用正负数还可以区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2、练一练

(1)用正数或者负数表示下面各地的海拔高度。(出示海拔高度图)

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的海拔高度高于海平面3193千米。

世界最低最咸的湖--死海低于海平面400米。

世界海拔高度最低的国家--马尔代夫比海平面高1米。

(2)说说下面的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水面的海拔高度是-28米。

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最深处海拔-11034米

三、描述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出示:+3,-3,40,-12,-400,-155,+8848

师:你能将这些数分分类吗?按什么分?分成几类?小组讨论。

师:象+3,40,+8848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3,-12,-40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师:从温度计上观察,0摄氏度以上的数都是正数,0摄氏度以下的数都是负数。海平面以上的数都是正数,海平面以下的数都是负数。

师: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

练一练

1、先读一读,再把数填入适当的框内。

-5,+26,9,-40,-120,+20

正数                  负数

2、每人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读出所写的数,并判断写的是否正确。

3、出示“你知道吗?--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

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寻找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师:在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负数?

学生说出存折,电梯面板等等,并要求说明这些负数的意思

练习一 4

选择合适的温度连一连

冰箱中的鱼     水中的鱼      刚烧好的鱼

10℃             70℃             -10℃

练习一5

你知道下面的温度吗?

水沸腾的温度           (   )℃

水结冰的温度           (   )℃

月球表面的温度         (   )℃

出示:+8,-5

结合今天学习的内容,说说这两个数表示的意思吗?

全课总结:

师:(电脑出示有关图片)像零摄氏度以上与零摄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存入和取出,比赛的得分和失分,股价的上涨和下跌等等都是由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负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资料,下节课来交流。

2、认识负数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  第3~5页的例3、例4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感受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一些相反意义的量,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能用正负数描述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2、 结合现实情景,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景中应用负数,体验负数。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来表示一些相反意义的量,体验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 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正数和负数,知道像零摄氏度以上或以下、海平面的以上或以下等,都分别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会用到正数和负数。

2、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负数。

二、新知学习。

1、 学习例3。

谈话:老师的姐姐开了一家服装店,这是老师收集的服装店上半年每月的盈亏情况。出示统计表: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盈亏(元) +3000 +4200 -1800 +2700 -900 +3700

(1)观察表格,说说从表格中你读到了哪些数据,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2)这里的正数和负数表示的盈亏情况一样吗,你知道盈和亏分别是指什么意思吗?

通过学生交流,教师说明:的确,习惯上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3)再来观察表格,从表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呢?

(4)你认为这家服装店生意总体情况怎样,为什么?

【设计意图:初次观察表格,引起学生对上节课学习的负数的回忆,让学生读一读表中的正数和负数;通过对盈利和亏损情况的交流后再次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学生能有意识地结合正数和负数在实际情境中的意义来介绍表格中每个数所表示的盈利或亏损的情况,初步感受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一对意义相反的量。】

2、试一试。

谈话:想了解这个服装店下半年的盈利情况吗?请根据服装店去年下半年的盈亏情况,填写下表。

七月份:亏损1200元;         八月份:亏损850元;

九月份:盈利2500元;         十月份:盈利4300元;

十一月份:盈利3700元;       十二月份:亏损250元;

月   份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盈  亏(元)

(1)学生独立填表。

(2)交流反馈:正确读出表格中的数据。

(3)不看上面的文字说明,光看着表格,你能介绍一下服装店下半年的盈亏情况吗,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4)教师小结:正数和负数可以分别用来表示盈利与亏损的情况。

(设计意图:试一试让学生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盈利和亏损情况,在运用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所表示的意义。)

2、学习例4。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方向。

(2)提问:从平面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呢?(超市在学校的北面1240米,少年宫在学校的南面1240米,公园在学校的西面2100米,邮局在学校的东面2100米。)

(3)讨论:

①如果小华从学校出发,向东西方向的大街走2100米,可能到什么地方呢?

②如果把向东走2100米记作+2100米,那么向西走2100米可以记作什么呢?

(4)思考:从学校出发,沿南北方向的大街走1240米可能到什么地方?请根据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分别写出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5)小结:正负数可以用来表示两个相反的方向。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沿南北方向的大街走1240米可能到什么地方,请根据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分别写出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在交流中使学生感受到如果把向南走1240米记作+1240米,那么向北走1240米就记作-1240米;如果把向北走1240米记作+1240米,那么向南走1240米就记作-1240米。正数和负数可以用来区别两个相反的方向,在表示两个相反的方向时,正数和负数是相对的。】

3、 试一试:

(1)教师逐步画出数轴,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过程。(先画带有箭头的直线,再标上0,然后分段标出0右边的几个点和0左边的几个点。)

(2)引导想象:如果从0开始,向东走1步、2步、4步,到达的位置用数轴上“0”右边的点及相应的数1、2、4表示,那么向西走1步、2步、5步,到达的位置应该用“0”左边的点及相应的-2、-2、-5表示。

(3)你会填一填、读一读吗?

(4)从0开始,向右依次读一读;从0开始,向左依次读一读。边读边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5)闭眼想一想,-2接近2还是接近0?再看一看,你想对了吗?

【设计意图:从0开始,向右依次读一读和向左依次读一读的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轴上正数与负数的排列特点,通过对“-2接近2还是接近0”的想象与观察,让学生在数轴上初步感受数序。】

4、练一练

(1)、观察小明家今年六月份收入和支出的记录表。

引导思考:正数表示什么,负数表示什么,你能说一说小明家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小结:及时记录家庭收支情况是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小明家的生活习惯真好啊。

(2)、如果张军向东走30米,记作+30米,那么李刚向西走52,记作(    )米。如果张军向北走40米,记作+40米,那么李刚走“-40米”,表示他向(    )走了(    )米。

三、知识介绍

1、教师提问:大家知道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是哪个国家吗?

2、学生阅读《你知道吗》相关知识。

3、 教师小结:负数就来源于我们实际生活的需要。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会用到正数和负数。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负数的产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四、巩固练习

1、 完成练习1第七题: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1)升降机上升8米记作+8米,下降5米记作(   )米。

(2)一幢大楼18层,地面以下有2层。地面以上第3层记作+3层,地面以下第1层记作(   )层,地面以下第2层记作(  )层。

(3)学校举行自然科学知识竞赛,抢答题的评分规则是答对一题加100分,答错一题扣10分。如果把加100分记作+100分,那么扣10分应记作(  )分。

交流:大家看看,这里又有哪些相对的量可以分别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呀?

2、 出示(练习一第8题)存折图。

(1)先看懂这张存折,再观察红线框出的数,你能说说存折中红线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吗?

(2)妈妈于6月10日又存入元,在存折上应记作(      )元;6月25日取出400元,在存折上应记作(    )元。

【设计意图:在各种练习中继续扩展现实情境素材,让学生通过水位、升降机的上升与下降,在银行取款与存钱,公共汽车停靠时乘客的上车与下车等感兴趣、能接受的题材,丰富对负数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负数的意义。】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能会用到负数呢?

六、布置作业:

做《补充习题》配套练习

3、面积是多少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教学重难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数一数

1、出示例图

师问:如果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能说说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追问:怎样可以数的准确,并且又快又好?

2、如果把每个图形分成几块再数,你会怎样分?又会怎样数?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讨论。

师指出:把一个复杂的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的图形再数比一格一格的数简单、快捷。

二、移一移、数一数

出示例图

师问:如果用刚才的方法分一分、数一数,你能数出它的面积吗?

有什么问题吗?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呢?

生讨论汇报:可以把左边的三角形向右平移。

师问:怎样移动右边图形中的一部分,能很快数出它的面积?

师指出:两种不同的方法,都是把这个图形转化成了什么图形?

形状改变了,面积的大小有变化吗?

那么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呢?

三、数一数、算一算

1、下面是牧场中一个池塘的平面图。先把池塘上面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如果每格是1平方米,再算出池塘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你算出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这样的算法合理吗?

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2、你能算出右边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四、估一估、算一算

1、采集几片树叶,先估计他们的面积个是多少平方厘米,再把树叶描在第122页的方格纸上,用数方格的方法算促他们的面积。

2、你能用这样的方法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吗?

五、小结:

上一篇:在七一表彰会上的讲话下一篇:珍惜生命演讲稿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