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共8篇)
1.浅谈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篇一
概要: 1.开发早期智力是指导幼儿绘画的首要目的; 2.在幼儿绘画发展的黄金期,充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必须丰富幼儿的感情认识; 4.正确的评价和认识儿童画。关键词:非智力因素;素质教育;想象力。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指出:基础教育重在培养幼儿的基础素质,这些基础素质将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使幼儿终身受益,素质教育倡导“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美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手段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初步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的欣赏力和表现力;逐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和操作能力,初步熟悉并掌握简单的美术知识及用法;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自由地表现对生活的感受,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深入,美术教育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幼儿园的任务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谈一谈对幼儿园美术教育的认识。
一、开发早期智力是指导幼儿绘画的首要目的 日本的一位研究幼儿美术活动的专家板光彦认为:“幼儿美术活动不在于教会幼儿画成一张或制成一件工艺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它当全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 的一种手段。”比如画一幅画,从开始到完成,它整个过程同画画人的眼睛、大脑、心灵、手甚至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是对所画对象的细致、敏锐的想象力,画画的孩子敢于大胆地把自己所看、所记、所想的尽可能完满地表达出来,这是一个人创造能力的表现。另外,画好一幅画需要双手与身体及手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需要有使用绘画工具的能力,认识色彩的能力,完整地认识与表达事物的能力,需要耐心、恒心,需要快乐的心情和对美的体验,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这一切是早期智力开发所要达到的目的,早期智力开发包括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比如骄傲、虚荣、粗心、自主能力差、半途而废等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要靠潜移默化的教育。如果总是口头教训孩子应该如何如何,其效果是比较差的。要想使孩子的非智力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同步增长,就必须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会到某种适当的活动中。从这一点讲,绘画就是一种非常适合的活动。一个能够自己面对实行写生的孩子,当他从随意的画画和制作过渡到能比较客观地去表现的时候,当他从要大人指点过渡到敢于自己大胆去创作的时候,他的自主能力自然就加强了;当他们能做到自己比较有条理地去收拾用具的时候,他们的独立性也就增强了。让敢于大胆地去画,让孩子更加细心去画,让孩子画画时有始有终,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画中的问题。总之,这一切都有助于培养孩子胆大心细以及锲而不舍的精神。进行早期智力开发应该是指导幼儿绘画的第一目的。
二、在幼儿绘画发展的黄金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毫无疑问,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不少妨碍幼儿思维想象和创造力发展的做法。比如教师一般先出示示范画,再示范画的方法,然后幼儿依葫芦画瓢画出与教师示范画的内容、形式和色彩相同的画。这种方法虽然能通过绘画的过程发展幼儿的绘画技能,使幼儿掌握绘画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但是这种方式所产生的消极作用就是容易造成儿童画的模式化、概念化,使儿在画画时产生消极、被动、乏味的情绪,阻碍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扼杀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改变这一状况就要把幼儿从被动模仿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注重幼儿的学习过程,引导幼儿大胆表现、自由想象,让幼儿画其所爱,画其所想,使幼儿按自己的兴趣由感而发、由情而画,从而使幼儿对美术活动怀有强烈的兴趣和创作热情,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出一些线索作为孩子思考的起点,使其展开想象,大胆创作。例如中线索的提供,即向幼儿展示事物的一部分,引导幼儿想象事物的其他部分,然后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和创造的余地,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必须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想象和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这对幼儿的思维想象和直接的影响。如果没有具体的材料让幼儿依赖,很难令幼儿想象,进而去创造。因此,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才能使想象和创造有更大的空间。大自然是美术表现的丰富源泉,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幼儿创造用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听、多看、多触摸、多尝试,从而达到发展幼儿感官、丰富孩子生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丰富想象的目的。例如,让幼儿画以《美丽的鱼》为题目的画,首先把孩子带到水族馆,让孩子们观察各种各样的鱼的外形特征,给孩子讲解鱼的生活习性,鼓励孩子大胆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鱼,然后,鼓励幼儿画出自己喜爱的鱼。这样的幼儿绘画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果用传统模式,幼儿就有可能只会画教师教的一种鱼的画法,作品就可能出现模式化的倾向,内容贫乏。因此感性认识是想象和创造的基础和源泉,要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必须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
四、正确认识儿童画 “你胡涂乱抹的什么呀,乱七八糟的”、“画得一点都不像,难看死了。”只拿像与不像作为评价一幅儿童画的好坏标准,给人才的培养带来一个又一个的失误,伤透了一些孩子的心,由于幼儿的生理机制尚不完善,手、眼、脑三者的配合尚不协调,所以画出来的形象荒诞、奇特、不合常理,但这正是儿童画的可爱之处,它所展现的魅力是成人所望尘莫及的。要知道,儿童画更多的像玩一场游戏,这种“不像”的画正是幼儿自娱自乐的产物,正是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是真、善、美的体现,而正是这种游戏启迪了他们的心智,培养了他们的个性品质,想象力和创力。儿童画与成人画相比尽管表现形式和技法无法相提并论,但其纯真、质朴的童趣则是成人画所不及的。这种纯真、质朴的童趣往往给人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教师应珍惜和爱护幼儿的这一特征,不要总在“形”上做文章,评价“像不像”、“美不美”,应该遵循他们年龄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善于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心理特征。只要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是愉悦的、投入的,教师就不要过分挑剔。只有孩子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做到了敢想、敢画,才有可能画出真正的儿童画。如何在幼儿美术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是美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对待的。《》
2.浅谈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篇二
关键词:赏识,赏识教育,孩子
一、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漂亮的孩子人人喜爱, 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爱一个漂亮的聪明的孩子每个教师都能轻而易举做得到, 可对于那些既不漂亮又不聪明的孩子呢, 就未必了。当前教育由于受社会上的功利思想和浮躁氛围的影响, 学校教育在儿童的教育、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弊端, “功利教育”“惩罚教育”依旧存在。许多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有所偏差, 造成了许多严重的后果。对此, 我选择了“赏识教育”这个话题, 并选取了个案, 试图通过这个个案, 探索一条保障儿童健康发展的道路。
案例:朵朵, 中班幼儿, 开学两个月以来每个月都尿裤子, 每次问她为什么不告诉老师, 她只是很惊恐地看着老师, 从来不说话。为此, 我们想了各种办法, 不断地提醒她去上厕所, 这种情况有所改善, 终于有一天, 一整天, 朵朵没有尿裤子, 我们很惊喜地在班上表扬了她, 她的脸上终于有一丝快乐, 从那天以后, 朵朵很少尿裤子了, 也跟我们多了很多交流。
二、概念界定
赏识是指认识到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重视”或“赞扬”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是赞扬, 鼓励的语言;也可以是爱抚, 友善的动作;或者是欣赏, 激励的神情。
赏识教育, 对于教育者来说, 是一种爱的教育, 是用赏识的方法把爱具体化;而对于儿童来说, 赏识教育是一种“我能行”的教育, 让儿童在赏识中获得自信, 独立完成工作的教育。
根据前人的认识, 我总结出, 赏识教育, 就是一种用积极的方式去鼓励儿童的教育。
在赏识教育中, 我们首先要持一种“儿童也是人”的观点, 鲁迅曾经说过:“小的时候, 不把他当人, 大了以后, 也做不了人”。儿童是人, 首先, 他是一个自然人, 他有自己的思想, 具有自身独立的人格。他们有自己的需要, 愿望和尊严, 并且, 这些都应该得到正当的满足。其次, 儿童是一个社会人, 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他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在大家都已经持了“儿童也是人”这种观点以后, 我们的观念里还应有“儿童他毕竟还是儿童”这样一种观点。儿童他是未成熟的人, 他的生理, 心理均未成熟, 所以我们要给他特殊的关注, 成人不要以成人的观念去想孩子, 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事情。再次,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 儿童期是其发展最快的时期, 儿童时期, 孩子具有很大的潜能, 而且他有要发展自己的渴望, 所以我们的社会应该给他提供这样一个机会, 让孩子得到充分的发展, 让其一生都因为童年的健康发展而受益无穷。
三、如何去赏识孩子
对儿童的赏识,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尊重和理解幼儿, 欣赏儿童, 激励儿童。
第一, 接纳儿童。
尊重和理解儿童的观点要求我们, 接纳儿童的过去, 接纳儿童的现在, 接纳儿童的优点, 接纳儿童的缺点并帮助其改正;还要重视和肯定儿童, 重视儿童的感受, 重视儿童的选择, 重视儿童的行为, 在我们有了错误的行为时, 要勇于向儿童承认错误, 不要害怕“丢面子”, 尊重儿童, 它是教育儿童的前提, 只有尊重儿童, 才能做到教育儿童, 让儿童健康成长。人们常说“理解万岁”, 反映了人们渴望被理解的愿望。儿童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更应该得到理解。成人总是认为, 孩子还小, 只是大人的附属品, 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儿童有他自己的想法, 而且在他一生的发展中, 成人只能做为一个旁观者, 或是适当给予一定帮助的人的角色出现, 成人永远不能主宰孩子的生活, 他仅仅是一个次要的人。他只能在孩子需要一定帮助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帮助, 而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孩子的观点中去。这样, 既是对孩子的不尊重, 也是对孩子的不理解。
第二, 要欣赏儿童。
儿童也是人, 也渴望被爱, 欣赏儿童能让儿童获得温馨和鼓舞, 能让儿童感到被爱和关怀, 能使儿童产生自信心, 使儿童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动力, 只有欣赏儿童, 才能真正地赏识儿童。对儿童拥有欣赏的审美心态, 则很容易发现儿童的优点, 即使是对其错误, 也会辨证的对待。罗丹曾经说过:“对我们的眼睛来说,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对于教育者来说, 发现孩子的优点, 就是在引导孩子走向成功。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 有些孩子似乎没有什么优点等待着我们发现, 但是如果我们以一个欣赏者的眼光来发现, 那么也许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之处。
第三, 激励儿童。
成长是需要鼓励的, 在孩子的成长中, 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绊脚石, 孩子感受到挫折, 最需要的是成人的鼓励, 一个小小的鼓励会燃起重新来的火焰, 会让孩子不至于在一次小小的失败后就爬不起来。儿童的成功受到鼓励或赞扬, 他们也不会担心以后因为行为而失去爱。但是, 要防止孩子对鼓励形成依赖, 我们在激励儿童的同时, 要鼓励孩子学会自我激励, 孩子学会了自我激励, 那么就不会形成对成人的以依赖了。
在认识到了赏识教育的内容后, 我一度怀疑过赏识教育是否是一味的夸奖, 看了某些资料后, 我有了这样的认识, 赏识教育并不仅仅是一味的表扬, 批评也是一种赏识教育, 但是, 要正确发挥批评的作用,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 批评, 也是为了促进孩子的成长, 而不是为了羞辱孩子, 所以批评的时候要保护儿童的自尊, 不能用失望的口吻来批评儿童, 那样只会伤害儿童的自尊心。而且批评要及时, 不能在某一错误已经发生后很长时间了, 又反回来批评孩子, 而且对于过去的错误, 有些家长总是旧事重提, 一个劲的喋喋不休地用一件事来生生毁掉孩子的未来。
社会处在发展时期, 教育也需要转型, 儿童渴望赏识, 而赏识, 正是我们力所能及的。那么, 我们为什么不为孩子们的发展奉献出我们的努力呢, 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地完善, 更加先进。
参考文献
[1]张淑清, 李献林.论赏识教育——全程成功教育的原理之一[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3) .
[2]张淑清.试析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02) .
[3]闫晓梅.在教育中赏识在赏识中教育[J].宁夏教育, 2007, (04) .
[4]李霞.让学生心里充满阳光[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 (05) .
[5]张翠萍.赏识教育的理论与实施对策[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 2006, (09) .
[6]周冬梅.论教育惩罚[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 2006, (10) .
[7]兰利.赏识教育的功能及实施方法[J].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01) .
[8]牛海彬.赏识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9]严俊辉.浅谈“赏识教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9, (03) .
3.浅谈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认识 篇三
德,乃人的生存之基,立足之本。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家庭、学校乃至于社会都非常重视人的道德教育。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及特点的特殊性,德育工作就显的尤为重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首先要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待人处事,要有鲜明的政治观点、立场和态度,因而德育是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由于中国加人WTO、普通高中扩招等诸多原因,目前,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更为复杂的环境,更为艰巨的任务。因此,在新的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重要课题。
一、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最基础的方面,也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必不可少的途径。我校从学生一入校,就把强化学生组织纪律管理,抓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开学初的首要任务。日常管理从起床、早操抓起,从课堂纪律抓起,从就餐、就寝抓起,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从而养成高尚品德。同时,充分发挥学生成长档案作用,点评学生周表现,实行周记月结,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在此基础上,把培养学生“文明礼貌、吃苦耐劳、毅力坚强、基础扎实、技能优良、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作为总体培养目标,逐月分步实施。随着时代发展,我校又进一步提出: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原则,着力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人格的形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及终身发展奠基,打造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利用校内德育资源
我校树立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理念,学校也深入广泛地在校园开展座谈会、征文、论坛、德育沙龙等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校团委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18岁成人宣誓仪式,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等。心理辅导办公室举办“青春形象代言人”选举、“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书画竞赛等活动,学校还有书法、舞蹈、集邮等各种社团,参加社团也是学生修身养性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都是很好的德育形式。学校每年一度的运动会也是培养集体荣誉感、弘扬合作精神与健康生活理念的机会。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鼓励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内活动,让学生爱祖国从爱校园开始,敬业爱岗从好好学习开始,遵纪守法从遵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开始,珍惜生命从保护环境开始,道德构建从点点滴滴开始。
三、人格魅力是实施德育的必备条件
人格是指个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理想的人格,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是人类优秀品质的充分体现。因而理想的人格具有崇高的价值,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众所周知,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按照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所以要求教育者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这一点是万万不可忽视的。学生在校三年的时间里绝大部分时间接触的是学校教职员工,他们的言谈话语、举止行为无时无刻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于一个具有“向师性”的学生群体而言无不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讲,对于模仿力很强的学生而言,恰似无声胜有声。大家都知道,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指挥员不是单靠军事命令指挥战斗,在关键时刻是靠不怕流血牺牲,冲锋陷阵的大无畏的实际行动带领全体指战员去拼杀,这就是榜样的行动所产生的效应。而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每一个教职工的处事为人,举止言谈会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德育效果,这难道不值得深思熟虑吗?所以我觉得学校的每一成员——事实上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站在德育工作者的高度,站在为全体学生负责的高度,不断拼搏、勇于奉献、敢于创新,不断的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用自己精湛的业务、完美的形象、高雅的语言、不凡的气度营造一个优秀的团队去熏陶、感染和影响学生,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4.浅谈对教师新教育思想观念的认识 篇四
思想观念认识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发生变革,而这种变革重要的不在于形式和手段,而在于教育过程中行为和思想的转变。把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并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新课程改革已实行几年,新课程的春风已经吹拂全国,但要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节课堂教学中,仍旧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我通过自身对新课程精神的学习领会,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对教师新的数学教育思想观念的几点认识。
对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改变。素质教育强调,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特长,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让他们甩掉思想包袱、消除后顾之忧,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习上,以便更好地提高学业成绩;在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中,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探索过程。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例如,在学生讨论、争议不休时,我们可以说:“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商量”的口气,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既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没有精神压抑的、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常常是以智者长者的身份、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以自己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在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指导、提供帮助、提供服务,扮演着指导者和服务者的双重角色。
数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教师要通过情景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得出有关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掌握好教材的使用,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相互沟通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和数学有自己的特点,不但要求学生具有接受知识的能力,还要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诚于衷而行于外,应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恰当地组织教学。教师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通过对一个个问题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新课程教学实验的不断深入,通过家庭、学校的有效沟通和一系列的实验作业,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数学。
决定学生学习好坏的因素有很多反面,除了智力因素还有心理因素、情感因素、信心激励因素等非智力因素。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促进的。同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学习成绩有时差距很大,究其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妨碍了他智力的有效发展,如学习积极性差,自我约束能力差,等等。因此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对课堂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数学课程在评价上,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关注过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贯穿着评价观念的转变。强调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课程评价应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和过程。这样的评价体系应做到评价目标多维性,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方法多样性,评价结果激励性。
5.浅谈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篇五
县河镇中心学校 任筠
《正道》一片以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例,分为挑战、均衡、素质3个部分,立足中国基础教育现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讨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展现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主要内容,评价其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锋意义和对中国教育未来的启示和价值。
西安所推行的大学区改革,毫无疑问是一个智慧、伟大而又充满挑战性的方案。这一改革方案,以强校带动弱校的方式,使各个学校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无疑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尤其对于资源匮乏的学校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同时,大学区改革制度能够带来卓越的成果和飞速的进步,离不开西安各个学区长学校的敬业与奉献。纪录片中对西安市第一中学创新素质教育做法的报道,是学校依照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真实写照。
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着重大改革,其主要改革内容有:
一、减免学生学杂费,严格执行一费制;
二、严格控制家庭作业量;
三、控制学生在校就读时间;
四、严禁学校乱收费、乱办班;
五、即将改变对学生的评价办法等等。
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回归,是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道,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负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一、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
在这种新形式下,学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统领整个教育,更加关爱学生,更加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以此适应教育的步伐。
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作为一线教师都已经习惯了应试教育,对教育改革是有不同态度的。要进行改革,我觉得既是阻力,也可以变成动力。对他们,需要先从观念上进行改革,在认同他们的教学经验前提下缓慢推行改革才是良方,绝对不能一夜之间改变所有一切,那样他们是无法接受的。而大多数新教师,是欢迎新课程改革的,他们年轻有活力,对新事物都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只要利用好,是可以用他们来影响老教师的。但由于新教师对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等的不了解和不熟悉,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所以在改革过程中,对他们要进行较多的指导和帮助。如何把他们调动起来,才是决定改革的关键。
还要说的是,年轻教师对课改的态度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应该把年轻人应有的活力带入校园,尽可能多地应用一些新理念新方法到实际教学中,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那些保持观望态度的同事。当然,具体涉及到的一些为人处事,就不好说了。一句话,在利己不损人的条件下,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当涉及到个人利益时,那就要考虑清楚了。
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把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立足于课堂。在新的课改形式下,没有新的教学理念做指导就无从谈课改。观念一变天地新,重要的是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
在教学中,我们坚持践行“两个为主,三个转变”的理念:“两个为主”即: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为主。“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充分认识: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绝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不然,将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或抗拒。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感知、观察、分析、思考,只能让学生自己明白事理。“三个转变”即:教学目标的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教学目标多元化转变;老师角色的转变:有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主导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接受知识向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知识的结论转变。
真正的教育改革,应当体现在教室之中、教材之中、教学过程之中。教育改革的执行者都是一线教师,要想教育改革切实有效,就需要教师们具有坚定的执行力:“教育改革—这就是我的事情!”
打造高效课堂,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不断强化教师的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思想的学习,组织教师学习洋思、杜
郎口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加强校本研修。各教研组挑选学科骨干教师率先进行课堂改革,并发挥其引领、辐射作用,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构建新型的适应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学模式。
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和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教学模式,结构和程序虽然不同,却都是在学生的“学”上做文章。我校围绕学生认知规律,确定了“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流程是:导学、议学、讲练、巩固练习、教学后记。重点抓住课前、课中、课后三打环节。
实施“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制度。对未能完成“堂堂清”的同学,由小组长利用中午、下午时间进行补差,还有问题的由教师负责,努力做到“日日落实”:利用周四下午课外活动统一安排周测,每科限时40分钟,进一步查漏补缺争取做到“周周落实”:利用月考及考后分析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过程的督导、检查,实现“月月落实”。
6.浅谈对法律的认识 篇六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者制定给被统治者的规定规章。
今天,法律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与整个社会。依照法律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方式被称为法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于西元前350年写道:“法治比任何一个人的统治来得更好。” 法律是一系列的规则,通常需要经由一套制度来落实。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体系会以不同的方式来阐述人们的法律权利与义务。其中一种区分的方式便是分为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种。有些国家则会以他们的宗教法条为其法律的基础。
在古汉语中,“法”和“律”二字是分开使用的,含义也不同,以后发展为同义,更合称为“法律”。虽然自秦汉以来,法和律可解为同义,但其含义仍是有区别的。一般地说,法的范围较广,通常指整个制度,比如宋代王安石变法,清代戊戌变法中的法就不仅限于刑法;而律则是指具体的行为规范,尤指刑律。
而把法和律连用作为独立的合成词,却是在清末民初时由日本输入。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法学的传入,汉语中的法律一词的含义又有所发展,逐渐成为法学的专用术语。在法学理论和现代汉语中,法律既可以指法律的整体,即广义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里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法律也可以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即狭义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等。虽然法律一词已成为法学专用术语,但是在汉语中,法和律的含义却不仅限于此。法还可以作方法、方式、法术等解,律还可以用于纪律、规律等。
我爸是警察,所以我从小就有接触法律。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是我第一次系统的接受法律知识。“法律”这个词我并不陌生,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非常有威信力的,并且当今医患关系紧张,懂得法律能更好的保护自己。
今天,作为一个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初学者,我所了解的法律还是较为肤浅的。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并且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因而谁违背它,必然受到相应的制裁。马克思主义法的定义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法律的分类十分复杂,然而要想真正的了解法律,追其本源,我们就不能不了解一下法学的历史。西方法学起始于古希腊,当时丰富多彩的政治学、伦理学、文学、美学作品涉及一系列法理学问题,如法与权力,理性的关系,法与人、神、自然的关系,法与利益、正义„„这些法学史上最初被提出的问题以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在这些问题上的论述,对西方法学一直有着深刻的影响。古罗马的法律制度是古代西方世界法律制度发展的顶峰,《十二铜表法》与《罗马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其后的西方法学和法律制度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在中国历史传统上,法律对于中国人而言,几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法律是“帝王之具”、“驭民之器”,法律无一例外的为当权者的命令。相对于西方来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我们国家的长期以来施行的是“人治”而非“法治”。然而现在随着中国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建设法治社会思想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了解法学知识,相信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法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民法,民法是。。。。。民法与公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民法是规范社会生活的重要法律,是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民法乃是“以法律形式表现了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准则”。
下面有这样一个民法案例。2012年,陈某在丈夫去世后经人介绍与寡妇李某结婚,但他们的婚事一直遭到陈某儿子小陈的反对。2013年,陈某患上非常严重的精神病,并久治无效,产生巨大医疗费用,生病期间一直由周李某悉心照料。2013年11月,小陈突然提出要担任父亲的监护人,保管父亲的所有财产,并要以其父的名义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与李某离婚。1.陈某的财产应该由谁来保管? 2.小陈提起的诉讼,法院是否应予以受理? 我国<民法通则>第17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
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1)配偶;(2)父母;(3)成年子女;(4)其他近亲属;(5)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上述法定监护人的顺序也是法定的,通常前一顺序的监护人能够监护的,后一顺序的就不应担任监护人,这是为了保护监护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本案中,李某是陈某的配偶,是第一顺序的监护人,而且完全有监护能力,所以陈某的财产应由李某来保管,作为第三顺序的小陈无权要求监护。此外,监护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被监护人的利益,不是为了监护人的利益。此案中李某对陈某照顾得很好,小陈没有任何变更监护的理由。2.李某与陈某之间的合法婚姻关系,非由当事人本人结束,任何人不得干涉。小陈既然不是陈某的监护人,当然无权以陈某的名义提起离婚诉讼,法院也不应受理。这样的案例只是民法中的九牛一毛,用法律来处理看似复杂的民事关系,我认为是相对公正而有效的。
法律本身已经做出了较为公正的规定,那么如何执行法律就需要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严格执法。具体行使国家行政管理权或者司法权的国家机构的国家工作人员,不论职位高低、权力大小,都应当受到法律的规范,在依法办事方面以身作则。任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行使权利时必须受到法律制度的约束和监督,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必须重视依法治权、依法治官,而不应把治理的对象仅限于民。在至高无上的法律面前,决不允许存在任何“特殊公民”。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都不能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把
依法治理当成这为变幻的工具。这些都是以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就是这些不争的常识,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我爸是李刚”这句话已经成为今年网络上的流行语,我们在茶余饭后闲谈的同时,不禁要思考当今社会还有多少个“李启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该扪心自问:在自己心中,法律究竟是什么?如果法律只是“防君子”的墙上剑,如果允许“警察局长来了也不管用”的特殊公民逍遥法律之外,那么,依法治国就会成为空谈。
历史经验表明,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驰则国乱国衰。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法律不是可以由人随意解释的,国家的意志、人民的意志是至高无上的。作为法律人所面临的就是,用自己独特的一种思考,用自己对人类历史的一种观察、理解,来构想一种更加合理的制度以对人性恶的地方进行防范,如此才有可能进行一个良好的司法。而每个公民都自觉地遵守维护法律,并严惩那些无视法律尊严的人和事。当法律根植于民众心目中,依法治国之路便会更加辽阔!
法律不是吓唬麻雀的稻草人,它应该是维护国家秩序、保护公民权益的尚方宝剑,不管是什么组织、什么人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任何违反法律、践踏法律的行为,不管涉及到什么人,都必须得到法律的严惩。只有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法律才有严肃性、权威性可言。普法之难,难就难在有法必依、依法办事上。法律法规的制定颁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执行这项法律的路更长、更艰巨。
当今社会,广大的青少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既不懂得如何用法律来控制自己、约束自己;又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导致利益受损和违法犯罪现象等发生,因而青少年学习法律常识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另外,据有关统计,近几年来,公安机关查获得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每年均超过15万人,全国性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已占到犯罪总人数的14%左右。且有上升趋势,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也逐渐趋向低龄化,在他们心目中形成“什么法不法?我就是法!”的观念。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对青少年大力宣扬法律知识的原因了。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提高自身的法律修养,我们喜欢追求自由,展现自我。然而,追求自由固然重要,但是,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自由不是恣意妄行,也不是为所欲为,而是相对的、受制约的。法,作为人类选择、接受、沿袭下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规则,自产生之日起便与人们获取或丧失自由息息相关。对于法和自由的关系,先哲们有过许多至理名言。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过:“为了得到自由,我们才是法律的臣仆。近代法国启蒙思想大师孟德斯鸠进一步指出:”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
法律基础课是党中央确定的高等学校的“两课”课程之一,是大学生的共同课、必修课。学习法律基础课,使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掌握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这对于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对于大学生正确理解和坚持实行依法治国方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于完善和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四有”人才,对于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学习法律基础课,是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需要。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社会稳定,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也是作为合格大学生的起码条件。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素质和自觉性尤为重要。随着我国教育立法的完善,依法治学、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是必然趋势。大学生学习法律基础课,掌握基本法律常识,从理论上弄清楚民主与法制、权利与义务的内在联系,明了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要求,培养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公民意识,自觉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同社会上的各种丑恶现象、不良风气及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这显然有利于大学生较好地完成学业,做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格公民;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有利于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秩序的发展,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步。
学习法律基础课,是完善和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四有”人才的需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然要求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都必须纳入法制的轨道。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各项建设事业、对外交往,都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新世纪的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尽快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的本领。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也是未来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来源,不学法、不懂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将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7.浅谈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篇七
关键词:角色互动,民主平等,自由灵活,积极创新
在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四个基本理念: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且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通过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体会,我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观点的协调认识。
一、角色互动,教师是学生的贴心朋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教学活动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尊重、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表述都表明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观,教师角色要由学生品德培养中的“复制者”转变为“生产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二者只有在平等交往的前提下,才能彻底改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还孩子们一个纯真。师生之间互教互学,更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真正做到教学相长,真正走近学生,真正教人以生命智慧,给人以健康心灵的教化作用。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是学生的良好谋士
1.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凸显学生的主体 地位 ,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和条件。在教学中,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身子看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把自己看成共同探究学习中普通的一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才能如此真实,如此自信地展示自己。
2.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 ,共创学生的创新品质
教育是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因此,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且欢迎对教师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信心的目的。
8.浅谈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篇八
【关键词】高师舞蹈 舞蹈教育 学生
高师舞蹈专业教育主要以培养从事大、中、小舞蹈师资为主要对象,因此,建立和健全适合高师实际和符合高师培育目标的舞蹈教育体系迫在眉睫。
一、培养学生教学能力,提高全面素质
教学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体现。教师在传授知识和转化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巧表现能力,还要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不仅要具备组织能力、编创能力,还要具备提问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示范能力。舞蹈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在启发式教学的主导下,离不开口传身授的的示范模仿式教学方法,教师将知识经验的积累、智能、技术、情感及世界观表现在教学内容上,以人体示范的行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形象及形象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从而达到体现动作、表现情感、获取知识的目的。
舞蹈教育领域中的综合活动能帮助学生综合运用舞蹈知识技能和经验,解决与中小学音乐教育密切联系的综合性问题,加深对“舞与唱”、“舞与乐”、“舞与悦”等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这种综合活动,使新的动作表现在舞蹈动作意识中并占据主要地位。在教学中通过吸收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思维模式的动作探索练习和音乐即兴练习,有益于帮助学生对偶然的变化动作的感知和控制能力,激发学生改变使用规则动作的冲动,避免机械地使用舞蹈动作知识,并把一些出乎意料的可能性动作和组合加入课堂教学和文艺节目编排中,从而实现学与教的转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论教学是高等教学的重要标志。学生通过多种舞蹈的学习,可以全面提高舞蹈自身的表现能力,丰富舞蹈语汇,广泛积累素材,熟悉各类舞蹈的风格特点,而通过舞蹈理论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宏观的把握较为全面的舞蹈知识,把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对舞蹈本质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的舞蹈表演教学和编创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多年来,高师音乐专业舞蹈教育的舞蹈理论、专业技能、教与学的转变,都是通过教育实习来完成的。在实习中,学生组织教学的能力虽然得到了锻炼,但在讲台教学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未能得到解决。从教学跟踪调查结果分析,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断奶过度期太长,且不能结合基础教育的特点而科学的运用舞蹈教育手段。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具有综合艺术修养的教师队伍,从入校开始,除了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全面素质的提高和教学实践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体验教师的角色,达到学为所用的目的。
二、师生共舞,舞动我们的课堂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主修方向的学生水平起点普遍偏低,多数学生由于兴奋或抑郁的扩散,没有形成较好的舞蹈技能,跳舞时表现出全身僵硬,造成整体不协调,动作不优美。他们除了自身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外,还存在环境的问题。舞蹈教学要着眼于“松、通、意、情”这四个方面。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在“松”字上下功夫,“松”就是要求学生在跳舞时要有舒畅的心情,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是上好舞蹈课的前提。教师通过一些难度较小、旋律优美、蕴情丰富的舞蹈作品对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内心感觉”,即培养学生能够具体认识与感受的并不复杂的训练状态与良好的心理状态相结合,形成强烈的跳舞欲望。在课堂上教师要具备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和纠正学生在练习中所产生的任何问题,对学生的能力作出恰当的评价,并通过评价使学生对自己更加充满信心。
就目前一些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现状看,普遍没有建立和健全适合高师实际和高等培育目标的的舞蹈教学体系,许多是不切和学生实际地照搬专业舞蹈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作为“容器”进行“填鸭式”单向灌输,学生没有产生共鸣和激发兴趣的基础,糊里糊涂地死背和机械式地训练,很容易导致学生厌学和混学,使学生主动性能不能得到积极发挥,影响了舞蹈课堂教学的成效。舞蹈是一種对客观生活进行高度提炼和概括的创造性的审美活动、舞蹈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理所当然是一项艺术的创造性活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否积极发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在舞蹈课堂训练中应把培养、诱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贯彻始终,有了这项内容,学生就有可能在课堂训练中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体,创造性意识也就可能最大限度地诱发出来,进而获得进行实际创造的能力。
注重学以致用,完善课程设置。舞蹈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即占有空间又占有时间。素来有“可视的音乐”和“活动的雕塑”之美誉。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现代音响手段,这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如通过看录象观摩学习优秀的舞蹈节目,使学生在享受艺术美的同时,对舞蹈作品肢体动作的造型、流动的队伍及舞蹈演员的表情变化、风格韵味和技术动作等有直接的把握,还可以通过摄影录象的手段,把课堂教学、考试过程、舞蹈比赛和学生自己创编表演的舞蹈节目(组合)录制下来再进行播放,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舞蹈动作进行评判,发现不足,找出差距,提高训练和学习效果。
加强学生理论知识教育,提高理论修养。高师音乐专业舞蹈主修方向主要以培养从事大、中、小学舞蹈师资为主要对象,它要求舞蹈师资具备表、导、教之综合能力,即要精通各中舞蹈技能,又要具备深厚的舞蹈文化知识。目前,重技术技巧,轻理论文化素养是高师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从事舞蹈专业的人称之为“小脑巨人”也就不难理解了。所以,高等师范院校除了在专业上对学生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理论修养,给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舞蹈教师。
【浅谈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推荐阅读:
浅谈对教师新教育思想观念的认识09-14
浅谈对动画的认识07-20
浅谈对创业的认识11-03
浅谈对入党动机的认识09-01
浅谈对语文素养的认识10-18
浅谈对工程监理的认识07-05
浅谈对中医学的认识07-31
浅谈对中国画的认识08-16
浅谈对非遗保护的认识09-05
浅谈对民族民间舞的认识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