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的旋律作文

2024-09-30

小河的旋律作文(15篇)

1.小河的旋律作文 篇一

“滴答、滴答”春雨下起了;“哗啦、哗啦”小河的水涨起来了。春——来了,大地生机勃勃。银飘带似的小河,婉转地歌唱着、欢悦地跳动着。在我眼里,它是最完美的景观之一。

春天的小河是透明的万花筒。看,河水清澈,可以从岸边上清楚地看到水底里的小鱼小虾嬉戏的情景,可热闹啦!它们有的在玩躲猫猫,顽皮地藏在水草后面,你不仔细看是见不着它们的;有的则在河底跳起了舞,缓缓流动的水纹就像是涌动的音乐,它们正应和着摇头摆尾扭屁股呢;还有的更是躲在卵石下长大嘴巴有节奏地吹口琴……

春天的小河是明丽的镜子。它最喜欢映照别人了,它映着柳树,柳树悠然地梳着嫩绿的长发;映着河边的花花草草,花儿草儿都兴奋地在风中招收;映着小朋友脸上灿烂的笑容,让自己脸上映照着明媚的春光。

夜幕渐渐降临,已近黄昏。看,晚霞出来了!河水将晚霞映入水面上,河水顿时炫彩斑斓,在河面上呈现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河水时不时波动,七彩颜色也跟着波动,活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比金子还亮啊,春天的河水!

比锦缎还美啊,春天的河水,

春天的小河啊,你的美将永远镌刻在我的心里!

公众号:拾芳斋学生优秀习作选登

2.小河的旋律作文 篇二

关键词:普契尼,歌剧,旋律

浪漫主义时期的旋律与其他时期相比, 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歌唱性较强。声乐如此, 甚至是为乐器所写的旋律, 都是歌唱性很强的。而浪漫主义的旋律所独具的抒情性, 使它可以尽情地诉说情感表达心声。通过当时已经较为发达的出版业和各种演出, 借助作曲家们充满情感的歌剧、交响乐等等作品, 浪漫主义旋律受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广泛的欢迎和传播。在前辈大师的作品中, 令人回味无穷的旋律片段只限于体现重要人物的心理感受, 歌剧的重要场景中也往往集中了整部歌剧中最为优美的旋律, 普契尼则将这种做法扩大到更多的人物和更广的情境当中。

普契尼非常重视旋律在歌剧中的地位与作用, 比如, 众所周知的歌剧《图兰朵》中就汇集了众多优美动听的经典咏叹调, 而这些优美的旋律决不仅仅局限于男女主人公和表现爱情的场景上, 而是存在于众多人物身上和各种场景当中。

普契尼充分利用自己出众的旋律才能在相对静止的片断抒发人物的真挚感受。在整部歌剧中都弥漫着如泣如诉的旋律, 似乎随时等待着情感的诉说与舒展, 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普契尼式的咏唱, 这种旋律也与那些如威尔第等传统作曲家迥然有别。富于感情的娓娓诉说, 似乎更有情感意味, 也更加灵活而婉转。歌剧中那些传唱不衰的咏叹调和优美动人的二重唱对人物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正是这些极其优美的旋律成为普契尼独特风格的最佳印迹。就像男主人公卡拉夫有脍炙人口的”今夜无人入睡”、深情款款的”柳儿请不要哭泣”;女主人公图兰朵有寂寞抒情的”在这深宫中”等优秀唱段, 而次女主角柳儿更有荡气回肠的咏叹调”主人, 您请听我说”和决绝痛苦的”你那颗冰冷的心”等, 可以说配角的优美程度丝毫不逊色于主人公图兰朵, 就连那些最不容易使人留意的男低音鞑靼国王及几个小之又小的朝臣在剧中也有精彩至极的唱段。同样跌宕起伏的旋律也决不仅限于表现卡拉夫与图兰朵的爱情场景, 而是扩展到王子与柳儿、王子与国王、公主与柳儿、公主与朝臣等各个场景当中, 可谓处处有真情, 时时有精彩。

在普契尼的歌剧中几乎所有女主角都有着甜美动人的旋律。普契尼曾这样说过:”他们喜欢并追逐毫无意义、缺乏逻辑的音乐。没有人再重视旋律的创作, 即使创作了旋律, 也只是俗套而已。人们认为交响乐应该在歌剧中占支配地位, 我则恰恰相反, 认为这正是歌剧的终结。”[1]

与此同时, 普契尼独树一帜地打破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界限, 创造了意大利歌剧艺术史上未曾有过的灵活、独特的宣叙—咏叹风格。他把非抒情的唱词写成一种舒展、优美的旋律, 使之可以按照剧情的需要将其与另外一种抒情性的旋律很自然的衔接过渡。例如在《艺术家的生涯》中他在大咏叹调里加了许多类似于宣叙调的音乐, 让二者交替进行, 在舞台上创造了别开生面的真实的对话效果, 开创了歌剧咏叹调全新的风格。例如著名的男高音咏叹调”冰凉的小手”一段, 就集中表现了普契尼音乐上的咏叙风格。这个咏叹调大致可分成两大段以及一段尾声, 而这两大段又是由若干个小唱段组合而成, 有的小段主要叙述剧情比较平静, 有的小段则依照剧情发展所引发的情感转变而转为充满激情的歌唱。在第一大段的中间, 我们就可听到典型的普契尼”咏叙式”的旋律, 宁静优雅而精致。例如, 表现鲁道夫赞美咪咪的纯洁心灵和月光下清冷的的气氛时音乐平静却不失精美。而第二大段在经过前面一小段有乐队伴奏的润饰的过渡段之后, 乐队音乐渐强, 经过层层铺垫推动着音乐冲向至高点, 达到全曲的最高音高音C, 掀起了情感和剧情的高潮。同样在这部歌剧中女高音的咏叹调”咪咪的告别”也体现了典型的咏叙风格。乐曲中, 咪咪时而娓娓倾诉, 时而浪漫流畅的歌唱, 咏叙风格在此作品中结合的天衣无缝。

又如另一部歌剧《蝴蝶夫人》中, 普契尼巧妙地将日本古谣旋律和五声音阶的音乐元素相结合, 不仅音乐显得浪漫、鲜明、动人, 而且运用不同的音乐来代表不同的人物表达不同的情绪, 同时大胆使用了在二十世纪初来说并不谐和的和声织体、转调以及富于色彩效果的管弦乐配器, 使整部作品充满异国魅力。普并且在剧中用朗诵调与咏叹调融合的咏叙调深入刻划角色心理, 避免了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截然分开, 使宣叙调也同样具有优美的音乐, 整个音乐朴实无华, 平易近人, 动人心弦。

普契尼在旋律创作上并不是一味抒情, 在写作《托斯卡》这部歌剧时, 他普遍使用了全音阶, 特别是对监狱长斯卡尔皮亚的特性描写, 另一方面他又用鲜明的半音阶区分了卡瓦拉多西的音乐, 同时为了增加戏剧性在歌剧中增加了打击乐的使用。从谱例上可以看出在音乐表情的力度上用了数不清的F F和F F F, 而且经常标有”全部力量地”、”猛烈地”、”狂暴地”等表情术语, 这些戏剧性的特殊表情风格使歌剧更具魅力和活力, 也使当时的人们耳目一新。

除了旋律的精心构思之外, 普契尼在运用和声织体调配乐队配器色彩方面也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大师。他能够根据不同情景的需要, 准确地勾勒出每一个场景的外在气氛, 并借此暗示主人公内在的微妙心理状态。例如, 在他最早成功的歌剧《曼侬·莱斯科》中就汇集了普契尼丰富的和声语言。

歌剧中出现了在当时是极其少见的瓦格纳式和声和平行五度和声, 明显受法国印象派的影响, 普契尼在剧中还采用全音阶、附加六度和弦、增三和弦、不加准备和不加解决的不协和和弦以及平行进行的和声走向等增加了音乐的色彩性。例如在《外套》中音乐显得不祥而有力, 充满阴暗的感觉和血腥的味道, 他利用现代色彩性和声的调性模糊效果成功营造出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在另一部《修女安杰丽卡》中他利用乐队配器技法出色的描摹出一副修道院里那种纯净、安详又略带哀怨的清冷画面等等。可以说在和声方面, 他主动吸取了德彪西和斯特拉文斯基早期创作的特点, 并且根据剧情的需要, 运用了不同的半音变化、平行五度等和声手段, 例如《艺术家的生涯》第二幕的引子中有一段代表拉丁区的主题, 第三幕引子中描写巴黎郊外的清晨的一段音乐等等, 造就出丰富多彩的配器效果。

普契尼还经常把一些具有特殊旋律、节奏、音色及和声的乐句与不同人物和事件联系起来, 形成剧中独特的主导动机。并且运用这些独特的主导动机来进行塑造人物, 渲染剧情, 倒叙往事等, 使全剧的音乐达到完整统一。他所使用的这些主导动机, 不仅可以用来代表特定的人物和事件, 也可以用来象征某种性格、环境和气氛。

从技法上看普契尼的主导动机具有几种非常鲜明的特点:例如有专门表现角色的, 如《艺术家的生涯》中, 四个不同性格同样贫穷的艺术家用各自完全不同的主导动机来表现。其中温柔恬静的”咪咪主题”是用单簧管和小提琴在D大调上, 以4/4拍的慢板安静地奏出, 而穆塞塔热情奔放的主题则用3/4拍慢的圆舞曲速度用长笛来表现等等。等到歌剧第三幕中鲁道夫、咪咪、马切洛和穆塞塔同时出现并唱起四重唱时, 他们各自的非常鲜明的主导动机互相交织在一起, 使人们能够很容易地分辨出不同的人物。还有一些表现抽象理念的主导动机, 例如《蝴蝶夫人》中的诅咒动机和表现爱情的动机等等。这种主导动机的使用无形中增强了歌剧音乐的符号性, 当某个剧中人物出场或将要面临什么样的事件时主导动机就在声乐或乐队伴奏中出现, 使人们随着剧中情节的发展, 很容易的辨认出这个人物或事件, 并且从歌剧冗长而又连绵不绝的音乐中追随着人物并辨认出各种具有特殊涵义的音乐从而产生极大的共鸣。

总之, 普契尼在歌剧中成功地将旋律与和声以及乐队配器相结合, 构造出一幅幅色彩鲜明而绝不雷同的画面, 可以说他的各个歌剧都有其特定的音乐色调。从《艺术家的生涯》的柔弱纤细和《蝴蝶夫人》的悠长隽永, 到《外套》的低沉阴暗与《图兰朵》的气势如虹, 部部都是感人至深的杰作。这些作品笼罩在普契尼的个人风格下, 又各自散发着极为独特的光彩。可以看出普契尼是位完美的、彻底发挥了自己创作才能的歌剧大师。他继承了意大利歌剧的现实主义传统和人道主义精神, 大胆地将意大利传统中自由的旋律和现代音乐的新要素结合起来, 发展了威尔第晚期的艺术成就, 不断探索革新艺术表现手法。他借鉴各民族乐派的成就, 顺应时代的潮流, 兼收并蓄了当代和声、管弦乐法、曲式等方面的新技巧, 创造了意大利歌剧新的形象。他力求使歌剧的戏剧性布局动力化, 其作品充满异国情调, 剧情紧凑, 题材罕见而又吸引观众, 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参考文献

[1]杨燕迪.普契尼的歌剧创作道路——写在普契尼诞辰140周年之际[M].音乐艺术.1998 (4) .

[1]李维渤编著.西洋声乐发展史[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9.

[2]尚家骧著.欧洲声乐发展史[M].华乐出版社, 2003.

[3]于润洋著.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4]陈立著.唱片里的世界[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5]林伯杰著.一夜变成歌剧通[M].人民音乐出版社.

[6] (德) 霍斯林格尔著.杨宏芹译.普契尼传[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多管齐下奏响作文教学的优美旋律 篇三

关键词:作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178-01

一、丰富素材,源头水长流

学生写作难,最主要的一点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原因是素材少。实际上,我们的学校处于城乡交接处,既有广阔的田野、淳朴古老的人情风俗、勤劳纯朴的农民形象,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活动掠影、兴盛的现代化工业、繁华的都市风貌等。这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题材。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二、观察生活,累积作文素材

创作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善于捕捉生活、了解生活,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写作的素材。因此我们可以选择适合学生观察的景物,指导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并写下来。春天,带学生到田野里寻找春天的足迹;夏天,带学生去观赏美丽幽静的荷花池;秋天,带学生去看丰收的田野和果园;冬天,我们带学生踏雪赏梅……当然,这里的实景除自然景色外也包括建筑、广场等人造景观。

三、强化体验,表达真情实感

学生有了切身体验就会触动内心的情弦,产生表达的欲望。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悉心体验。同时,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放飞心灵。我们学校每周都开设一节班队课,我就以此为平台开展形式各异的活动内容(游戏、演讲比赛、竞选班干部、朗诵比赛等),每次活动之后让学生把过程写下来。一次,我们举行了“大眼瞪小眼”的游戏,在游戏开始前,我先进行了简单的作文指导(关照学生留意同学们在游戏过程中的动作、神态等)。学生尽情玩乐之后,我又问这个游戏给你带来了什么?学生觉得不光玩得开心,而且明白了一些道理。之后,学生因为有了亲身体验,兴致高昂,笔下生花,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更重要的是感受深刻。

四、超越学科,拓展写作空间

作文教学要加强学科与学科、教学与活动、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等各方面的联系,从而使学生的写作空间得到拓展。如科学课“绿豆芽发芽了”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回去做实验,坚持每天观察、记录,既使学生切实掌握了有关的科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还各自写下一组观察日记。

五、拓展阅读,精彩言自来

解决了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问题,接下来就是解决有话说不出,有事写不好的问题了。怎样才能把学生“茶壶里的饺子”倒出来呢?这就需要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了。要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就必须引导学生多读、多讲、多写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材料,受到名家名作,好章好段,华丽词藻的熏陶,可以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因此,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文章书籍,做一做“阅读记录卡”,组织读书活动,采用多种渠道丰富学生阅读面。

平时,多写多练,语言也就自然而然会得到锻炼。有些写作特点鲜明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较紧密的课文,为学生提供了直接模仿的范本。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读写结合,读后仿写,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在学完《匆匆》一文后,我让学生仿照作者化抽象为形象的方法,写一段话——幸福是什么?由于学生感受到了作者把抽象的时间具体化为洗手、吃饭、凝思、睡觉、叹息等每一个瞬间,所以在练笔时也把幸福具体化,写得挺不错。

六、因材施教,成效更显著

学生有材料写,能用语言表达,还要注意写作的方法,谋篇布局的能力。这样,才能使文章写得结构完整、设计精巧。所以老师作文指导课要根据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如何选材、立意、剪材的基本要求,逐步使学生作文符合写作规则和语言规范。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

一是基础层。教师在班级内创造一种融洽而实效的评价环境,采用黑板报、墙报、手抄报,鼓励学生编个人习作集,出班级优秀作文集,开设优秀习作“评论角”等,为学生表现自己成就提供机会。特别要注意的是,以上园地都要注意为一些差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开设一席之地,不能把差生当作被遗忘的角色。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我学会用放大镜的眼睛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也要给学生以鼓励。

二是提高层。学校在校内创造一种和谐的富有竞争特点的评价环境,采用学校广播、宣传窗,出学校优秀作文集,开展各种作文竞赛,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三是拔尖层。对于班里部分写作上的尖子,教师要为他们的写作个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积极鼓励他们向各类报刊杂志投稿,指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作文竞赛。凡是作文曾在报刊上发表过的学生,因本身得到成功的肯定而感到欣喜万分,更重要的是班里其他同学,以至全校不少学生都看到了希望,受到了激励,从而产生了想写作文的整体效应。

4.小河的旋律作文 篇四

本人的故乡有一条美丽的小河-北大河。北大河一年四季风景如画,碧水蓝天。潺潺的河水明澈见底.一年四季泛着绿光。水面像镜子一样,和风吹过河面出现一道道波纹,另有小小的漩涡。春天,河边的小花绽放了笑脸,彷佛是说:春天来了。河岸上的花卉都抽芽啦,岸边的垂柳发出青翠的嫩芽,快活的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往,田鸡在岸边欢快的歌颂。小鸟在树上欢快发挥歌喉,为小河增加了勃勃的生机和生机!夏天的清早,小鸟也不例外,叽叽喳喳的练着嗓子真是快活,小河边真热闹人们有的做晨练。有的洗衣服。河里开满了美丽的荷花,快活的鱼儿在荷花丛中钻来钻往,河两岸的树木枝叶蕃昌像一把把绿色的大伞,给河岸双方增加了一丝丝阴凉。空隙的人们最喜好在这里纳凉,这里是垂钓的人们修身养性的好中央。秋天,河两岸的树叶都枯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飘落上往,恰似一只只飞舞的蝴蝶在翩翩起舞。冬天,河面上结冰了,在岸边靠近水边沿的湿地上,还能瞥见泛绿的青草。小河面上浮着两只野鸭子,前后追逐,身后的水纹交织在一同,你刻下的小河长而窄因此显得小巧,而小河的小巧更显得野鸭的小巧,活泼,不是吗。故乡的小河无论春·夏·秋·冬·都那么美丽。本人爱本人的故乡,更爱故乡的小河。

5.小河的旋律作文 篇五

我的家乡是距西安西南四十公里的一个小村庄,村子的西边有一条由南向北流淌的小河,那里有我年迈的父母和淳朴的老乡,那里是生我养我的故乡。

我儿时的美好记忆全在这条小河里,河水常年四季地流淌,小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她从哪里来,又到那里去,淳朴的乡里人也只知道自从有了河,河水就这样流着。每到夏季,大人们忙着收获希望,顾不上我们这帮小孩,个个都成了“野驴儿”,早上睁开眼,一直疯野到晚上,饿了的时候才想起回家。那些天里,男孩子一溜儿的只穿个短裤,光着上身,从早到晚泡在河边,小点的索性脱个赤条条,小河便成了我们的乐园,一会仰泳,一会蝶泳,一会蛙泳,水性好的,从这个地方潜下去,又不知从哪儿冒出来。“我们打水仗吧!”不知谁喊一声,大家便自觉的分成了两派,使出各种本事,只要把水击在对方的身上、脸上,让对方无力还手,直至认输投降。大家相互嬉闹,直闹地河水翻腾,鱼儿乱串。等到夜深了,嬉闹了一天的小孩,忙碌了一天的大人们都进入了梦乡,小河又恢复往昔的平静,河水依旧静静地流淌......

慢慢地,河水变小了。后来,我外出求学,再也没有去看过她,直到有一天,突然想起,父亲告诉我:“河水早干了,现在连河也几乎看不见了。”是呀,人生在世,追求了一些,总要失去一些,为了生活,我几乎忘却了儿时的美好,忘却了曾经嬉戏地小河。

6.小河的旋律作文 篇六

我游览过雄伟壮丽的江南长城,水平如镜的杭州西湖,风景秀美的神仙居,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家乡那条美丽的小河。

春天,冰雪融化,小河一边唱着歌,一边向前奔跑着。岸边的小草偷偷地探出头,想看看这美丽的世界。草丛中夹杂着野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像星星,像眼睛,还眨呀眨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它给高大的垂柳理了长发,柔美的柳枝轻轻划过水面,好像一位小画家,在水面上画出了一道道美丽的波纹。可爱的小鸟在柳树上安了新家,清晨,小鸟站在枝头唱起了动听的歌谣。

夏天,树木长得非常茂盛,撑起了一把把绿色的遮阳伞。大人们在河边洗衣服,一边说笑,一边有节奏地捶打。孩子们在河里捉鱼,小鱼东躲西藏的,好像在和孩子们嬉戏,有趣极了!小鸭子也来凑热闹了,它们都是游泳健将,一头扎进水里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秋天,枫叶红了,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它的影子倒映在水中红彤彤的,就像一片灿烂的晚霞。落叶漂在河面上,小鱼看见了,急忙游了过去躲在下面,它把落叶当成了凉棚。小蚂蚁看见了,也急忙爬到上面,它把落叶当成了小船在水中冲浪,小河一下子热闹起来。

冬天,北风呼啸,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好像一面大镜子。小河成了天然的`滑冰场。小动物一不小心滑了一下,身体摇晃起来,好像在跳舞。小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在冰面上玩耍,有的在抽冰陀螺,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球,小河成了孩子们的天然游乐场。

7.“回音”:不可省略的旋律 篇七

因为没有省略“回音”这一旋律,爱的乐章才被谱写得分外感人。其实,“回音”也是教育乐章中不可省略的旋律。可现实呢,一些为师者只想着自己的育人愿望,却漠视学生的“愿望回音”,任由“南辕北辙”的剧目演了再演;一些父母只知道推行自认为科学的育人模式,却冷落了对孩子的“感受回音”,任由“对牛弹琴”的曲目唱了再唱;许多管理者整天忙着环境建设,唯独忽略了听取师生的“体验回音”,任由“南橘北枳”的折磨不断泛滥……重视教育回音的自身价值吧,还原其应有的教育旋律。

首先,丰富的教育“回音”是有效激活理智性尊重的“和谐旋律”。一是可以让尊重滋生出“适合型音色”,丰富的“回音”才可以准确掌握不同师生对于不同教育资源的实际需求,才可以选择出最合适的时机、最有效的渠道进行针对性倾斜,才有可能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价值。二是可以为尊重敲击出“舒缓型节奏”,丰富的“回音”可以帮助管理者理性地分析现有状况,理性地规划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最大限度体现“平等”;可以帮助相关教师理性地分配现有的育人资源,理性地决定平等的方式,以自己的坦诚赢得学生的坦诚。丰富的“回音”也让参与教育过程的每一个人即时反馈到丰富的积极信息,真切品尝到自身成长的快乐。

其次,鲜活的教育“回音”可以真切奏响成长性激励的“快乐旋律”。一是可以让激励形成“快乐节拍”,因为鲜活的“回音”可以帮助教育者及时获取信息,准确进行判断,让成长水平不同的师生可以选择到适合自己的进取目标和激励方式———优秀群体需要及时更新鞭策目标,避免滋生娇骄二气;中间群体必须及时确定出激励目标,引导他们学会见贤思齐;落后群体需要确定鼓励目标,淡化具体指标的同时不断尝试信心教育和习惯养成。二是可以让教育激励充满“愉悦和弦”,即时的“回音”可以帮助成长目标和激励方式具备成长特质,恰当地根据师生的具体成长状况区别对待,取得理想效果的应及时生成新的更高的引导目标和激励措施;没有取得理想的目标的应及时降低要求,生成新的稍低的辅导目标和激励方式。正是有了鲜活的“回音”,教育活动才让师生们感到自由、亲切,他们才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愿意与人交往,教育的效果才会不断精彩。

再次,有效的教育“回音”可以生成感染性体验的“个性旋律”。一是可以萌生体验活动的“个性音符”,准确获取体验活动的反馈信息可以便于即时营造出富有感染性的鼓励情境,恰当施加有效引导,让师生在有限的施教过程中充分又生动地展现其积极一面、闪光之处、进取的倾向;才便于表达出自己对具体师生的好感、肯定、鼓励、支持等内容,从而可以轻易使其从中感受到自己的美好和进步,使其更加珍视自己的闪光点,并且时刻注意把这些长处发挥得更出色。二是可以催生体验活动的“创新曲风”,有效信息的即时捕捉有利于多边关系的协调,易于形成富有感染性的民主和创新环境,师生们在完全被信任的状态下享受着体验活动的主动权,他们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展现个性的效率才会不断提升,许多意想不到的理想教育效果才会轻松得以实现。

8.影调的旋律 篇八

随着时代的进步,数码摄影已经成了主体。我是最早尝试数码摄影的人之一,但现在我仍然喜欢使用胶片相机,尤其是喜欢使用黑白胶片进行摄影创作。黑白灰将影像的影调抽象出来,多了一些安静,少了一些浮躁。

在拍摄中,我虽然也用长焦镜头,截取一些较小的画面,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来表现一些景物的内涵及引申意义。但多数还是选取那些宽广、宏大、有气势的景物,以包含更多的内容,传达更多的信息量,来展示自然界事物之间以及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在观看这样的画面时,读者比较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当然,如果把握不住,容易失之于宽泛和平淡。所以这是对摄影师观察与“框取”能力的考验。

由于相机画面所决定,我一般都选择中大画幅相机,以保证画面的细节和清晰度。其中尤其喜欢选用宽画幅相机,因为这更适合我所表现的题材。

在画面中,一般较少拍入人和动物,以减少对画面的干扰。除非对表现人和动物与自然的关系能够产生更多的联想与思考。

后期制作中,只对灰尘、划痕、影调、反差、锐度等进行处理,其他一概不动,以保证影像的原貌和对读者的忠诚。

9.青春的旋律作文 篇九

青春里,我们有自己的歌。踏着时代的节拍,舞出自己独特的旋律。在春雷的震撼中,在春雨的滋润中,我们破土而出,向傲人的天空展示自己的蓝天,呼喊自己的期待,画自己的颜料。在浩瀚的大海中,我们不会因为汹涌的大海而放弃对生命的向往,就像海鸥不会因为风暴而放弃对阳光的追求。“总有我们乘风破浪的时候。”明天,我们将歌唱和庆祝成功的时刻,因为今天的坚定。

时光飞逝,时光飞逝,天上有一息,人间百年,不经意的日子从你我指尖轻轻滑过。青春的欢喜、叹息、悲伤、无奈,悄悄烙在我们记忆的乡村,只留下过去那点点惆怅和莫名交织的孤独。晚上,看着孤独的星空,感受着星星带来的秘密,我们被明月迷住了,但momo冷漠的脸让我们害怕。“直到,举起我的杯子,我问明月,给我带来我的影子,让我们三个”的智慧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躺在床上,我们有一个沉重的梦想: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深蓝色的天空,驰骋在马背上,豪情万丈,宏伟的蓝图充满了它。朝阳终于带来了新一天的活力。美丽宏伟的梦想带给我们的是青春的未来——努力奋斗。青春如雾,如梦。青春的遐想让我们拥有了青春最美的日出,青春的笑脸让我们润色了青春最纯真的美。青春里,我们关注每一滴落在眼前的雨滴,相信它会蕴含彩虹之美。

青春里,我们不会因为太阳有黑子而怀疑太阳的光辉,也不会因为有酸酸的经历而停止快乐。在青年时期,我们不会因为白开水的甜味而失去可乐的兴奋感,即使它会有腹胀、打嗝等不适。青春里,我们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拥有一次。我们不会因为平淡的生活而忘记青春,但会因为流星般的荣耀和永恒的美好而感叹一生。我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随时都有闯红灯的危险。那种悸动的心态,常常会在我们心中萌发。

10.青春的旋律作文 篇十

妈妈说小时候的我总喜欢跟在大人后,喜欢大人的东西。如今,已经长大的我喜欢上了创作,不再去看别人的东西。

看着床头上的一件件小玩意儿,伴着我从童年到青年,从懵懂无知到饱读诗书,青春的美好在心中绽放一朵朵花,汇成了一处美丽风景,而片片的花瓣都是我儿时美好的见证。

看着晨起的太阳,眼前有些丝丝的红光,回头看着书桌旁的她,陷入了无尽的美好回忆。

刁刁是同我和小学升起来的朋友,初中三年,也许是缘分,我们一直一个班。原先,我们不过是点头之交,实在是称不上什么密友。现在,刁刁是我的知心好友,每当我有不懂的题都回去问她,而她也总会耐心的帮我解答,一笔一划的写下每道题的过程,她帮助了我很多很多。

之前有段时间跟爸妈闹矛盾,说来也是我不懂事,却一直不去道歉,她看出了我的不对劲,知道事情起因后一直安慰式的疏导我。

我真的很喜欢她啊。 刁刁像我青春里的一道光,洒在了我的脸上,温暖舒服又明亮。

头地生会考前,我很焦虑。每日每夜的复习,但也没有什么成果,一直无法抵达我心中的那片理想。

那段日子里,有很多时候都觉得丧,甚至觉得自己笨的要命,也考虑过放弃自己的努力。

后来,老师看出来我的状态不佳,也陪着我,鼓励我,一点一点的,重拾了信心。在会考时,我所有的焦虑都消失的无影无踪,整个人轻松起来,状态很好。

终于,成绩没有辜负我的努力,虽然不算特别高的分数,但已经达到了我的理想值。

我们的努力会有成果,会达到青春里美妙的高潮,发出动听的歌声,给予我们无限的快乐。

11.绿色的旋律 篇十一

音乐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把学生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作为总目标。这里所说的人文精神是指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一种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它是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人文教育中,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的,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达到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由此可以看出,人文教育在音乐课程中的独特作用,而在现有的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仍存在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从而导致了学生音乐知识贫乏,创造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识的现象。高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正处趋于完善和逐渐成熟的阶段,自我意识强,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知识信息的摄取有较强的主动性和明显的选择性。而在以往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往往强调静静地欣赏音乐,不允许学生乱动,或者在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时,直接把乐曲的情绪“抛给”学生。这样,学生的思维过程,便成了教师操纵的过程,而一旦学生对音乐产生了与教师的解说不尽相同的理解时,教师则往往要求“统一”思想,让学生的“个体”思维向“整体”思维靠拢,诸如此类做法,往往导致学生在欣赏乐曲时,情感受到束缚,精神负担加重,影响了对作品的直接感受,也剥夺了学生进行思维锻炼的机会,甚至导致学生因被动接受音乐而远离了音乐,从而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情感艺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也应从灌输型的封闭教学转化为体验型的开放教学,突出学生的听觉审美感受与情感体验。要达到这些目的,就必须依靠各种音乐教学活动,让学生广泛参与、接触各种音乐问题情境,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音乐,主动获取音乐知识,从而逐步形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音乐的支配者,而是他们探究音乐的引导者,学生在音乐课堂活动中,不知不觉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得到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提高,从而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强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想象力,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并能终生享受音乐。因此,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流动的不应只是乐曲的旋律,还要有学生思想以及这种思想所带来的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要让这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奏出和谐的乐章,就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环节。

一、多媒体环境中的音乐学习

音乐既是听觉艺术,更是视觉艺术。一方面,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提供多感官刺激的视听环境,使得学生对音乐意境的理解更为透彻;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的功用应该是作为一把开启智慧的“金钥匙”,而不是教师的“代言者”。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和资料,学生则开动脑筋得出结论性的东西,这也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既突出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又完善了他们的自我意识。

二、相关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有着许多相似的特征,如对情绪、情感的表现即是各类艺术共同的特点,同时,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也息息相关。如体育,可以为韵律操动作配以不同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再如语文,可以选用适宜的背景音乐,为诗歌、散文配乐,烘托意境。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把音乐、美术、文学、戏剧、舞蹈等多种形式的相关知识、文化背景、风格流派融于一堂,然后触类旁通,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

三、自编自导音乐剧,让学生的心灵飞翔在自由的天空

针对高中学生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的特点,可以让他们尝试音乐创作、音乐表演,让诗歌、舞蹈、美术、小品等形式合为一体,创设课堂音乐剧,使得音乐学习更轻松、更活泼多样,这样既增强了自信心,又能够全方位感受艺术的魅力。在音乐活动中通过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能够让他们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他们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正如黑格尔所说:“使一切有教养的或是无教养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凡是人在内心最深处和最隐秘处所能体验和创造的东西……在赏心悦目的观照和情绪中尽情欢乐。”

音乐无止境,爱无止境,绿色的旋律带着人文教育独特的清新空气,温暖着热爱音乐的人们,也将让每个学生的心田盛开一丛灿烂的鲜花。◆(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第四中学)

12.肖邦钢琴作品的旋律特征 篇十二

肖邦是音乐文化史中最伟大的旋律作家之一,他的旋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波兰的民歌,在肖邦青年时期有一首管弦乐伴奏的钢琴幻想曲就是根据波兰民歌主题写的,还有一首b小调谐谑曲中间的抒情段落里有一支波兰的圣诞节歌曲的曲调,有一首《棕榈岛》玛祖卡舞曲开头的旋律是在波兰家喻户晓的童谣《草地上花儿五彩缤纷》的天真可爱的旋律等等,肖邦的旋律与波兰民歌的联系绝不仅仅在于他在自己的作品里偶尔引用一些民间曲调,也不仅仅在于他的作品如前奏曲、夜曲中常常可以看到民歌所典型的音调、歌腔。

肖邦的旋律还和马索维亚的舞蹈有关,我们从肖邦作品的命名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在波兰马索维亚地区的居民称为玛祖尔人,肖邦写的四十九首《玛祖卡舞曲》就是以玛祖尔来命名的,肖邦的玛祖卡舞曲源自玛祖尔、库亚维亚克、奥别列克三种波兰民间舞曲,肖邦借用了波兰固有的乡土舞曲的形式,并糅合了这三种舞曲的特点,以他独特的创意发展成新鲜的形态与内容,肖邦为玛祖卡舞曲赋予了精练的旋律,在和声上也有着新的创意,玛祖卡舞曲本来频繁的使用匈牙利风格的增二度及三度的跳跃,肖邦却用了增四度和大七度,使玛祖卡舞曲在保持本身原有的珍奇之外,又加入了独创的异国情调。

自古以来,在波兰的民间生活中,声乐和器乐都很盛行,尤其是小提琴,波兰民歌是单声的,并且常常带有不复杂的伴奏,器乐的音调也常常渗透到波兰的民歌中,这种声乐性和器乐性的结合也是肖邦旋律的一大特点,他的音乐中有许多旋律是歌曲的音调自由地转为器乐的音调,或是相反地,器乐的音调为声乐的音调所代替,但最常看到的是前一种情形,以降D大调夜曲作品第27号为例,在这里如歌的曲调广阔、自由地流露着,很自然的转为象小提琴般的华彩的音型,并带有肖邦所特有的精巧奇异的节奏;肖邦在将声乐性和器乐性结合的同时还加上旋律的变奏,在他的很多乐曲里,歌曲性的旋律在变奏时经常带有器乐的色彩,像他的摇篮曲、f小调夜曲作品第55等都能看出这一特点。

除了声乐性和器乐性以外,宣叙调性、朗诵调性也是肖邦的旋律特点,肖邦的旋律常常像是在说话,而且这种说话也象它们歌唱那样富于表现力,例如E大调练习曲的主题,简直使人想去唱它,这支美妙的旋律完全是歌唱性的;作品第37号G小调夜曲整个第一段几乎完全是激动的宣叙调。

肖邦的旋律和俄罗斯民歌、俄罗斯作曲家的音乐也有相似之处,俄罗斯民歌有一个特点就是变体发展,肖邦的音乐有一很大的特点就是旋律的变奏,才气洋溢的摇篮曲就是变奏最出色的例子,整个作品中,在不变的主音持续低音上,每一小节变换着主和弦与属和弦的和声,乐曲的开头,在很淳朴的固定低音的背景下,奏出有明显的民间色彩的旋律,肖邦虽然喜欢用“装饰”型的各种变体手法来改变它,但始终保持音乐的总的温柔诗意的、宁静安谧的“亲切”的性质。

肖邦爱用旋律化的音型而不用一般形式的进行,从而避免了钢琴织体的一般公式。肖邦的旋律化音型非常丰富多彩,在作品第10号a小调练习曲的末尾,和弦外音与和弦内音组成一个半音阶,这音阶柔和地在主和弦与下属和弦的背景上流露出来,在另外一首作品第25号之十一的a小调中,肖邦采用了与前面一首相近的旋律和声基础,但由于改变了音的排列而形成完全不的音乐形象,不同音程突然地、甚至有些奇特的变换使这曲折的音型带有激动、突进和戏剧性的色彩,非常巧妙的衬托出基本主题的雄壮的进行曲的步伐,虽然旋律性的音型很复杂和独特,但还是很容易听出组成它的基本因素是:主和弦(低声部)和半音音阶(高声部),在这里有表现出肖邦善于用简单的手段达到多样化的才能,这也正是使肖邦的艺术为百万听众易于感受的特性。

肖邦的旋律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成分就是复调的写法,肖邦很重视赋格在旋律中的运用,他本人很推崇巴赫的音乐,自幼年直到成年始终在研究巴赫的48首前奏曲和赋格,但肖邦自己并不写赋格,肖邦只常常在音乐中运用模仿的复调写法,即把几个含有同样旋律的声部交织起来,如:OP.50升c小调玛祖卡舞曲的开头;肖邦在运用复调写法时喜欢用不完全的模仿,如OP.27升c小调夜曲的再现部内,在基本主题后附加的低声部非常自由,有时模仿它,有时隔三度重复它,有时具有独立旋律的意义。肖邦的音乐贯穿着复调,但却不是象巴赫的复调音乐那样,在肖邦的旋律中,个别声部并不彼此模仿,并不一个跟着一个重复同一旋律,他喜欢把各声部编织在一起,使每一个声部都有自己的旋律,如在降b小调奏鸣曲谐谑曲的中间部分里面才气洋溢的对答,上声部是宽广的,有时平静悲哀,有时带有激动的歌唱性旋律,伴随它的是内声部的短暂的二度‘叹息’,当上声部沉默时,从这些音调中引申出流畅的下行旋律。

肖邦的作品几乎全部是钢琴曲,几乎涉及到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并且都获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他的旋律和音乐不象舒曼、李斯特等人的作品那样绚丽多彩,但他成功的创造出了富有个性的钢琴写作艺术,他的音乐远远超过当时的传统界限,肖邦既不算是先驱者,也没有继承人,可以说他的音乐是空前绝后的,对后人的影响力非常深远。

参考文献

[1]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

[2]A.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01

13.冬天的旋律作文 篇十三

我们来到一个草坪上,上面全是枯草,但是在大片土黄色里有许多熠熠生辉的“绿宝石”。呵呵,那就是绿色的小草。草坪旁有一墙白色的围墙,围墙旁边有一排灌木丛,绿色的灌木丛中有一朵朵玫红色小花绽放在我们面前。围墙里传来歌唱声,孙老师带我们前往西园。

进入西园,我们绕过一扇小门就看到了唱歌拉曲的老人,拉二胡的老爷爷铿锵有力,唱歌的老奶奶楚楚动人,如同入了仙境一般,美极了。

出了西园,我们来到一个小庙堂里,我们看见了一个美仑美妙的大戏台,大戏台上立了一块石画。我们从戏台的后面走过,发现还有戏灯,我们都静静地享受它的美。

走下戏台,我们进了小庙堂。我跪下来拜了那位人,虽然我不知道他叫什么,但从他的威武中来看一定是个大名人。走过了小庙堂我们就走出这里。

突然一阵芳香飘了过来,原来是腊梅开了。那一朵朵金黄的小花像一个个花仙子一样美。我轻轻地摘下一朵小花,闻了闻:啊,芳香四溢,如同春暖花开、鸟语花香。

14.冬天的旋律作文 篇十四

窗外,北风呼啸着,如同吹着口哨在奔跑的小孩子,那光秃秃的树在无情的狂风中摇曳,我多么想给它披件棉袄让它有些温暖。

到了中午的时候,突然下起了漫天大雪,覆盖了整个校园,雪花多么像被撕下来的棉花糖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第二天清晨,槐树、杨树都开上了“梨花”,柳树叶戴上了“银耳环”,所有屋子都“嚷”着冷了,戴上了一顶漂亮的白帽子,整个江宁都白茫茫一片。

大人们都带着孩子一起出门踏雪,他们每个人都被这雪景迷住了,大人有的跟孩子一起堆雪人、有的用手机把这美丽的景色拍下来发到网上与朋友们分享,而孩子们呢,则跟小伙伴们一起打起了雪仗,就算搞得头上都是雪,身上也湿了一大片也不顾,反而继续快乐的玩着,他们快乐的笑声,使冬天的旋律更加的动听。

15.朗读: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篇十五

一、以朗读为课堂主旋律

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为什么说朗读应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因为有五层含义在里面, 这也揭示了语文教学的五条规律或者是五条策略。

第一层含义:《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层含义:朗读是一种能力, 但更是一种素养目标;朗读是手段, 但更是教学的目的, 这两者是合一的。

第三层含义:朗读应该成为课堂的风格, 或者说成为课堂的形态, 它符合我们语文或者语言学习的规律。因为汉字是表意性文字, 不是表音的。朗读就是对语言意义的追寻。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 这一心智过程, 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 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 它对于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层含义:朗读是课堂教学的常态, 是语文教学的家常便饭, 而不是偶尔吃的鲍鱼。阅读教学的立足点是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 应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 落实到每一个环节。

第五层含义:朗读是综合表现。成尚荣先生曾明确提出:语文是综合性的活动, 是集身心、智慧、生活, 包括人的动作机能的协同的发展。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编者们精心选编的, 大多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感情朗读,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 丰富学生的感情, 陶冶学生的情操。这是学习汉语的规律。

二、朗读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句话对朗读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

1. 正确地朗读。

“正确地朗读”指的是用普通话读, 发音正确响亮, 不少字、不多字、不唱读、不颠倒, 能读出轻声和儿化音。朗读正确, 是最基本的要求, 但也是比较难达到的要求。因为对于不认识或是不理解的生字, 学生稍不注意, 就会读错。要让学生把字读准、读得正确, 就必须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 即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2. 流利地朗读。

“流利地朗读”指的是不读破句, 不读断句。要做到流利地朗读, 就不能看一个句子读一个句子, 而是要做到嘴里读这句话时, 眼睛就看下面一句话。要在朗读实践中训练这种技巧, 熟能生巧。

3. 有感情地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是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的。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读法通常分两种:一种是吟诵, 一种是宣读”;“至于宣读, 只是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 平正地读下去, 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并且“必须理解在先”, 然后才能“传出文字的情趣, 畅发读者的感兴”。学生把课文读通顺, 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这就是“宣读”。而叶圣陶先生说的“吟诵”就是指传出文字的情趣、阐发读者感情的有感情朗读。王荣生先生也说过, 诵读的要义是得其滋味。比如, 孩子们唱的一首歌《慈母手中线》, 充满童趣。但教师讲《游子吟》这首诗歌时, 要告知学生这首诗是孟郊50岁的时候刚考取进士, 担任溧阳县令时写的。写这首诗时, 他是回想自己的一生, 集一个男人一生的感情而写的。语文教学要得其滋味, 重在玩味, 咀嚼品味。诵读就是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诵读不仅要读正确、流利, 而且要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到深层含义全面的深层感知。有感情地读既要注意外显的感情, 也要注意弦外之音。人们在反复诵读中, 潜心涵泳, 认知文字, 感受声律, 体会词语, 疏通文脉, 感受艺术形象, 最终达到化作者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这是有感情朗读的理想境界, 虽比较难达到, 但有了方向, 学生才会努力地前行。

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 恰当地、充分地运用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

1. 给学生以空间, 鼓励学生自主自由地朗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我们要相信学生, 充分挖掘学生的朗读潜能。对于一篇新文章, 学生总是充满好奇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新鲜感和阅读主动性, 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由朗读的益处很多:一是自由朗读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 优秀的学生可以多读几遍, 而落后的学生至少也可以读一遍, 这样, 学生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进步。二是自由朗读有思考的空间。朗读课文即是思考课文, 对于难读的地方, 或者难以理解的部分, 学生会自觉地思考探索。这样长期训练, 既练读法, 又促思维。

2. 注重朗读评价,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在教学中, 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 用心倾听学生的朗读, 发现学生朗读中的精彩表现, 哪怕是一句话、一个标点, 都要给予肯定。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强烈愿望。王崧舟老师经常让学生边听朗读边想:有什么地方值得大家学习?这样先找优点与进步, 再寻找差距, 不仅给予了学生鼓励, 还能让学生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 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3. 以精彩的范读, 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设身处地, 激昂处还他激昂, 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好的范读, 能引起学生的想象, 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王崧舟老师就经常给学生范读。他在教《鸬鹚》一课时, 先让学生欣赏了鸬鹚的照片, 引起学生对鸬鹚的兴趣, 然后动情地说:“我知道大家对鸬鹚非常感兴趣, 咱们看一看鸬鹚是怎样捕鱼的。”背景音乐《渔舟唱晚》轻轻响起, 王老师范读《鸬鹚》全文。接着, 王老师和同学们交流鸬鹚给大家的印象。他说:“这是鸬鹚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再去读《鸬鹚》, 就会有一种会老朋友的感觉了!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王老师的范读与谈话让学生对鸬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朗读产生了兴趣, 他们看着课件画面, 也模仿老师读起来了。学生模仿久了, 其朗读的能力也就逐渐形成了。

4. 在情境中朗读, 培养学生的品读能力。

让学生在情境中朗读, 可以帮助学生感悟课文中的情境, 使学生更深刻、有创造性地感受课文的内涵。我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 先介绍了司马迁写《史记》的背景, 再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接着再来品读思考, 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之中, 学生就能读得入情入境, 进而走向文本的深处, 掌握文本的含义。

上一篇:园林专业学校排名下一篇: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