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考试试题

2024-09-02

社会工作者考试试题(共7篇)

1.社会工作者考试试题 篇一

2012年全国初级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试题

一单选

1、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在结案阶段需要解除专业服务关系,以下哪项是对解除专业服务关系的描述是正确的()A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绝对不能再有接触B社会工作者与案主解除先前确定的专业服务关系后,可以存在其他关系C如果案主需要其他服务,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转介服务D社会工作者会与案主成为朋友E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下次见面时,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转介服务

2、在结案阶段,服务对象不愿承认已到结案期,避免讨论关于结案的话题。表现为不准时参加与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会谈,会谈时心不在焉等,这种负面情绪反应称为()A否认B倒退C依赖D抱怨E愤怒

3、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重点是让服务对象认识到他们自己所拥有的力量,认识到他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这样的工作内容属于()A回顾工作过程B强化服务对象已有的改变C给服务对象积极支持D改变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看法E增强服务对象的能力

4、社会工作者与潜在的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帮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属于()A结案B评估C介入D行动E结案

5、治疗性沟通是指()A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B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C介绍社会工作机构的功能D交流双方对服务对象问题的看法E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达到一个人对其他人进行帮助的目的

6、关于孤儿、弃儿的救助,依据法律通过正常手续确立抚养关系的方式是()A日间照顾中心B儿童福利院安置C家庭寄养D收养服务E家庭领养

7、在行为上偏离社会规范,异于正常儿童的个体,又时也指行为上有违法或犯罪特征的儿童是()A行为偏差儿童B困难儿童C越轨儿童D残疾儿童E不良儿童

8、儿童个案工作的低层次目标是()A改变儿童的社会处境B解决目前的困难C促进全面发展D增进问题解决能力E促进儿童成长

9、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关于儿童个案工作特点的()A工作具有扩展性B工作必须讲究方法的科学性与技术性C坚持过程的系统性D工作对象具有较强的相似性E在本质上强调助人自助

10、面向儿童的个别谈话(),是我国儿童个案工作经常使用的两种形式A面向儿童的心理 辅导B面向儿童的社区服务C面向儿童的家庭治疗D面向儿童的咨询服务E面向儿童的团体辅导

11、青少年社会工作行政中,要建立机构内部管理制度、机制和程序,保证青少年服务的正常有效进行,具体工作内容不包括()A规划D研究成果C组织D报告E人事管理

12、社会工作及其他领域的理论和实务工作者使用社会研究方法,收集和分析与社会工作有关的资料,以协助达成社会工作目标的工作方法是()A社会工作研究B社会工作行政C社区社会工作D群体社会工作E家庭社会工作

13、青少年群体的本质性特征是()A稳定性B发展性C快捷性D多元性E多变性

14、目前青少年社会工作的重要议题为()A青少年亚文化B社会工作国际化C社会工作价值取向D青少年的需要E青少年的特点

15、青少年法制宣传属于()层面青少年社会工作A系统B中观C微观D宏观E个体

16、学校个案辅导的基本步骤中,结案的主要工作不包括哪项()A协助服务对象发现其情况改善的情形B提供服务对象未来自我努力的方向C依据诊断结果拟定社会个案工作外遇或服务计划D提供服务对象未来自我努力的注意事项E需要社会工作者单独地开展工作

17、学校小组工作,在正式开小组前要做的准备不包括哪项()A了解学生的问题及需要B制订大概的小组计划书C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和目标D接纳、倾听并制造一种保护与包容的气氛E根据计划进行招募活动

18、学校社区工作的基本过程中,在建立关系阶段的工作不包括以下哪项()A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与问题B采取有利于社区的活动来吸引居民接纳社会工作者C访视社区机构及社区重要人士D“让社区居民知道工作者是谁”E社区调查

19、下列哪项具有学生行为问题的特征()A体育成绩达标B不与同学交流C思想品德考试刚好及格D考试成绩不理想E被同学欺负了很生气

20、下列哪一项是学校社会工作者协调学校、家庭、社区之间关系的主要方法()A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B为学校人员提供咨询服务C开展学生与家长的亲自活动D为学校教师提供教学教法的培训E提升学生的生活技能

21、免疫接种属于残疾预防中的()预防A一级B二级C三级D初级E高级

22、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就业前评价和就业前训练属于()A物理和运动疗法B作业疗法C语言疗法D心里治疗E文体治疗

23、主要由民政部门与社区卫生部门、社区康复组织负责的康复模式为()A社区服务模式B特殊类型残疾人的社区康复模式C社区-政府模式D世界卫生组织模式E家庭病床模式

24、在残疾人康复模式与机制中,福利工厂属于()A家庭病床模式B社区服务模式C机构服务模式D特殊类型残疾人的社区康复模式E世界卫生组织模式

25、保障残疾人的生存权利,使其住房、食物、婚姻家庭方面得到公平的待遇,有适合其生存的必须条件,这是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的()A医疗康复B教育康复C职业康复D社会康复E功能康复

26、以“三岁看到老”等观念看待矫正对象,是违背了矫正社会工作中的()原则A接纳B可塑性C个别化D案主自决E非批判

27、某监狱实行统一化管理,对犯罪性质相同的罪犯运用同一的管理和矫正模式,这违背了矫正社会工作()原则A接纳B可塑性C个别化D案主自决E非批判

28、由于从小被父母忽视而走向犯罪的矫正对象,家庭教育较简单,教育方式比较粗暴,矫正对象反映真不希望回到家里去,面对这样的服务对象,可以设计以()为主题的小组A建立健康自我观、重塑自信B妥善安排,妥善处理冲突C交朋友、走自新路D改善家庭环境,加强有效互动沟通E为社区添砖加瓦

29、矫正社会工作针对犯罪嫌疑人,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的主要工作职责是()A心里干预B帮助犯罪嫌疑人获得社会支持C了解嫌疑人家庭情况D进行初步矫正E提交有关服务对象的背景调查报告、提交法庭做审判参考

30、针对在监狱服刑的人员开展社会工作应以消除或减弱罪犯()上的负面因素,加强其与社会的联系沟通A认知和行为B行为和心理C生理和行为D思想和行为E心里和思想

31、小田退伍后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干不了,针对这种情况社会工作者应以下列哪种方法介入()A鼓励并对其取得的成绩进行认可B疏导情绪C化解不满D加强沟通E宣传政策

32、优抚安置工作应确保对象生活水平维持在()A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B全国最低生活水平C当地最低生活水平D中等生活水平E较高生活水平

33、梁某是一名社会工作者,在民政局的安置科工作,他每天都要接待许多前来咨询安置情况以及寻求安置帮助的退伍军人,梁某的服务对象属于何种来源()A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的B在外展工作中接触到的C主动求助者D职业介绍所介绍来的E其他机构介绍来的

34、梁大爷是光荣院的退伍军人,最近他因为一些家里的事情非常烦恼,光荣院的社工小张和梁大爷进行了一次会谈,他可以使用的支持性技巧有()A澄清B对焦C倾听D摘要E自我披露

35、小王在安置科工作最近退伍兵李某向他求助,李某觉得自己一无所长,希望小王帮他说说自己究竟应该做什么,小王可以使用的引领性技巧有()A鼓励B同理心C专注D澄清E倾听

36、下列哪项不是小组工作在贫困救助中运用时应强调的原则()A相互支持原则B分享原则C协作原则D共同成长原则E系统原则37、37下列属于社区工作方法在贫困救助中的关注点的是()A分享性B环境的改善C主动接触贫穷者D正视救助对象的实质需要E注重共同成长

38、下列属于受灾群众转移的专业方法的是()A评估灾民应急生活物资需求B组织专题活动C根据应急预案,制订具体的紧急转移工作方案D组织开展医疗救助服务E编制救助方案

39、下列属于安排灾民基本生活的专业方法是()A评估灾民群众紧急转移需求B组织人员搭建临时避难所C策划专题活动D组织开展医疗救助服务E参与制定管理措施

40、下列属于维护社会秩序的专业方法是()A对遭遇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受灾对象开展个案心里抚慰B组织人员搭建临时避难所C评估受灾群众紧急转移需求D编制救助方案E组织开展医疗救助服务 答案:1C,2A,3B,4A,5E,6D,7A,8B,9D,10D,11B,12A,13B,14C,15D,16C,17D,18E,19B,20C,21A,22B,23B,24B,25D,26B,27C,28D,29E,30D,31A,32A,33C,34C,35D,36E,37B,38C,39D,40A

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样题(2009-05-07 17:55:50)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项属于社会工作社会层面的目标?()A.解决问题 B.缓解困难 C.促进社会公正 D.促进发展

2、以下哪项属于社会工作者的间接服务角色()A.服务提供者 B.资源争取者 C.支持者 D.倡导者

3、以下哪项属于戈登提出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内容()A.人的潜能 B.社会的权利 C.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赖的 D.人的自我抉择权利

4、()是我们社会的主流家庭观念。A.注重“人情味” B.尊崇社会道德 C.关心个人发展 D.保持家庭和谐、稳定

5、()是对社会公德的高度概括,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当前社会意识形态。A.“八荣八耻” B.“三个代表” C.“改革开放” D.“和谐社会”

6、以下哪项属于阿尔德弗尔提出的ERG(生存—关系—成长)理论。()A.安全需要 B.生存需要 C.生理需要 D.认知需要

7、以下哪项属于人类需要类型中的社会性需要()A.睡眠需要 B.成就需要 C.觉醒需要 D.饮水需要

8、()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标志。A.自然环境 B.物质财富 C.社会环境 D.土地资源

9、()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A.埃里克森 B.马斯洛 C.弗洛伊德D.沃克

10、以下哪项不属于成年阶段的特点()A.社会角色减少 B.进入更年期 C.社会角色丰富 D.家庭和社会责任沉重

11、()系统阐述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A.汉金斯 B.汉密尔顿 C.霍利斯 D.林德曼

12、以下哪项不属于建立关系的技巧()A.感同身受 B.制造气氛 C.自我披露 D.积极主动

13、在社区工作方法中,重新评估社区需要和问题,对工作过程进行总结,确定未来工作方向是哪一阶段工作的内容()A.评估阶段 B.巩固阶段 C.准备阶段 D.启动阶段

14、()是对服务对象的危机状态进行条适合治疗的工作方法。A.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B.危机介入模式 C.行为治疗模式 D.人本治疗模式

15、以下哪项属于按照组员参与动机组建的小组()A.工作委员会 B.任务小组 C.行动小组 D.志愿者小组

16、以下哪项不属于小组工作的价值观()A.互助互惠的原则 B.民主参与和决策的原则 C.高度普遍化的原则 D.增强权能的原则

17、小组工作在功能上的特点不包括()A.影响个人转变 B.再社会化 C.社会控制 D.运用团体动力

18、社会工作者在小组后期所承担的角色不包括()A.资源提供者 B.组织者 C.能力的促进者 D.引导和支持者

19、哪项不属于沟通和互动技巧()A.全神贯注倾听 B.积极给予回应 C.适当挑战内心 D.表达鼓励支持

20、工作者为了避免组员将问题复杂化,需要打断他的思绪并转移其实现,将问题分解,然后一一对号入座地做出妥善处理。这时需要用到的技巧是()A.严格设定界限 B.分类妥善处理 C.促使承担责任 D.适当地给出解释

21、在社会督导的()类型中,被督导者被认为是学生或受教育者,在具体实务服务中,督导者负责部分工作。A.管理式督导 B.咨询式督导 C.师徒式督导 D.训练式督导

22、以下哪项不属于社会政策的政治功能()A.调节各群体利益矛盾的功能 B.激励劳动积极性的功能 C.社会管理功能 D.增强执政党执政基础和维护政治稳定的功能

23、失业人员在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交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A.6个月 B.12个月 C.18个月 D.24个月

24、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行的筹资标准是()A.农民个人出10元,地方财政资助20元,中央财政补助20元 B.农民个人出20元,地方财政资助10元,中央财政补助20元 C.农民个人出20元,地方财政资助20元,中央财政补助10元 D.农民个人出10元,地方财政资助10元,中央财政补助20元

25、《劳动法》规定,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但是每月不得超过()。()A.3小时;18小时 B.3小时;36小时 C.2小时;18小时 D.2小时;32小时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工作的要素包括()A.服务对象 B.社会工作者 C.社会工作价值观 D.专业助人方法 E.助人活动

2、矫服务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思想教育 B.心理辅导 C.行为纠正 D.理论学习E.实践指导

3、以下那些属于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A.技术能力 B.工作能力 C.文化能力 D.心理素质 E.持续学习能力

4、社会工作包括以下哪些领域()A.儿童及青少年服务 B.城乡社区发展 C.军队社会工作 D.社会救助 E.老人社会服务

5、在操作层面,社会工作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哪些原则()A.尊重 B.个别化 C.接纳 D.保密 E.自决权和知情权 F.不批判

6、常见的社会工作伦理难题有以下几个方面()A.情理法问题 B.价值中立还是价值介入 C.保密问题 D.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 E.自觉原则和知情同意

7、在社会工作专业守则中,以下哪几项说明的是社会工作者与机构的关系()A.尊重服务对象的权益 B.共同执行守则 C.恪守公司分明 D.信守机构政策 E.增进公众福利

8、划分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的常用标准有以下几个()A.地区风俗与习惯 B.社会规范与价值 C.个体主观体验 D.统计规律 E.行为适应性标准

9、整合感情纽带和行为控制两个变量,可以得出以下几种家庭教养模式()A.纵容型 B.疏离型 C.控制型 D.权威型 E.专制型

10、行为治疗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A.系统脱敏 B.满灌疗法 C.厌恶疗法 D.模仿 E.放松练习

11、在接案过程中个案工作的工作重点包括()A.促使又需要的求助对象称为服务对象 B.了解求助对象的求助愿望 C.初步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 D.明确服务对象的要求 E.收集与服务对象问题有关的资料

12、在开展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扮演如下角色()A.使能者 B.教育者 C.联系人 D.倡导者 E.治疗者

13、在会谈中,支持性的技巧包括如下几个方面()A.对焦 B.倾听 C.鼓励 D.同理心 E.专注

14、个案工作的介入过程包括()A.接案 B.会谈 C.收集资料 D.制定计划 E.签订协议

15、()是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A.互动模式 B.循环模式 C.发展模式 D.复制模式

16、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由以下哪几方面组成()A.大众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理论 D.小组动力学

17、小组发展划分为以下哪些阶段()A.准备期 B.小组初期 C.小组结束期 D.小组后期 E.小组中期

18、在小组初期的最开始阶段,组员心理与行为的矛盾主要表现在()A.以往经验的影响 B.试探 C.两极情感困境 D.关系亲密 E.权力竞争与控制

19、小组工作的常用技巧包括()A.控制小组进程技巧 B.小组会议技巧和策划小组活动的技巧 C.沟通和互动技巧 D.策划小组活动的技巧 E.收集工作资料的技巧

20、以下哪些行为不利于小组发展()A.敢于承担责任 B.非理性的、不适当的行为 C.演讲和讨论时避免发言 D.唠叨和抱怨 E.提供精神支持

21、以下哪些属于社区的特征()A.具有多方面的共同的利益 B.是一个人群 C.具有许多共同的服务 D.有相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E.有多种共同需要

22、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是()A.实现个人价值 B.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 C.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 D.培养相互关怀和社区照顾的美德 E.推动社区居民参与

23、社区工作者在社区照顾中的角色包括()A.辅导者和教育者 B.经纪人 C.倡议者 D.顾问 E.治疗者

24、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适用于如下哪些场合()A.无权威的场景 B.不受控制的场景 C.资料收集相对容易的场合 D.需要探讨变量关系的场合 E.不熟悉的社会环境

25、劳动争议的处理包括以下哪几个处理程序()A.受理 B.协商 C.调节 D.仲裁 E.诉讼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1—5:C B C D A 6—10:B B C C A 11—15:B C A B D 16—20:C D B C B 21—25:D B B A B 多项选择题:1—5:ABCDE、ABC、ACDE、ABCDE、ABCDE 6—10:ABCDE、CD、BCDE、ABDE、ABCDE 11—15:ABCD、ABCDE、BCDE、ABCDE、AC 16—20:BCD、ABCDE、BCD、ABCD、BCD 21—25:ABCDE、BCDE、ABCDE、ABE、BCDE

2.社会工作者考试试题 篇二

一、社会考试产生的背景

中国近代学制建立以来, 在官方和民间形成了一种将正规教育等同于学校教育的狭隘理解, 加上长期实施单一的学历文凭制度, 在中国社会中, 学历成为衡量社会个体接受教育程度和能力大小的唯一权威凭证, 与个人的就业、职位升迁、福利待遇甚至社会地位紧紧挂钩, 贯穿于个人的整个生命。从这种意义而言, 称之为“学历至上”并不为过。然而, 对学历的过分重视, 甚至视之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 不免有些偏颇。作为一种教育导向, 它引发了许多弊病。具体而言, 应试教育的屡禁不止, 素质教育的举步维艰, 高校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的严重脱节与之不无关系, 尤其是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形成, 单纯的学历教育也不可能提供保障人一生发展的需要。作为中国社会一定历史时期的特有现象, “学历至上”已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克服这种弊端, 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90年代初, 中国政府逐步注意到了“学历至上”的弊病, 把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作为制定教育政策的出发点, 对个人的非学历教育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面对日益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们逐渐达成共识:一个人的成败, 社会地位的高低, 最主要的是看市场对他的需要程度和认可程度的高低。如果说当代中国社会仍需要衡量这种需要程度和认可程度的尺度的话, 那么, 参加社会考试获取的各种证书较学历证书更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从这个角度来看, 实施社会考试正是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要。目前正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结构性失业和高学历失业问题和正在悄然兴起的社会考试热, 以及政府对就业准人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大力推行均表明:社会考试正由社会的边缘走向核心, 并且成为社会衡量个人掌握新技术和劳动技能的程度, 同时, 也成为人们应对全球化、信息化, 高科技发展的有力工具。

二、社会考试的概念、范畴和基本特点

社会考试是指人类社会为考查应试者的知识功能, 在短时间内, 面向社会, 甚至面向国际社会达到有效, 大量地选拔、审定、鉴别、测量人才优劣的目的的考试活动。它在组织、形式、数量、范围、功能、作用、影响、意义等多个方面均超过一般的考试形式。

社会考试的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考试机构或由政府批准的专门考试机构主管并实施, 代表国家或政府行使权利, 具有权威性。二是考试与升学或相应的水平证书相联系。考试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对应考者未来的职业、地位有重要影响和关键作用, 具有对应性。三是考试以在校生或具有相应条件的青年以及从业人员为主, 考试结果对应考者能否升学或获取毕业证书, 以及从事满意的职业, 具有决定性参考价值。由此表明, 社会考试具有许多综合服务功能, 它包含了作为从业通行证的多种职业资格考试, 即除学校和培训机构内部举办的考试以外的面向社会的考试, 都是社会考试。

另外, 社会考试还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社会考试的开放性体现在报考者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已受教育程度及职业、身体条件的限制。凡有志于更新知识, 提高科学文化和专业水平的社会公民均可选择社会考试项目参加考试, 社会考试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为全社会所有成员;社会考试的灵活性、多样性体现在其考试培训工作涉及几乎全社会的教育资源, 利用市场机制形成了独立的、开放的考试培训, 培训点, 考点有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等, 形成一种多元的开放的教育体系。

三、社会考试目前开考项目的实施情况

目前, 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推出的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资格认证等一系列社会考试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在几年不断的发展中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社会考试十分注重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 已相继与自考、高职、中职、成人教育、基础教育相结合。

1.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 (NTT) , 因特网模块证书替代自考高职计算机技术及应用专业中“Internet应用技术”课程。

2.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 (NIT) , 会计电算化模块替代自考高职电算会计专业的“电算会计软件操作”课程:

3.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 (NIT) , 因特网模块证书替代秘书专业本科选修课“因特网”应用课程。

4.全国英语等级考试 (PETS) 二级笔试合格成绩替代专科英语 (一) 和自考高职教育专业中的本科英语 (二) 。

5.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及其以上的合格证书替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

另外, 教育部考试中心还开设了少儿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 (PETS) 一级B至五级考试,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人事考试中心还开设了一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以经济类会计专业为例, 开设有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内部审计师等考试, 成为选拔人才的一种新的手段。

这些考试基本形式为卷面考试, 其中英语还包含口试。参加考试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其优点是不言而喻的。目前, 我院已成为全国英语等级考试报名站。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站。在我院高职教育教学中成功实施了让英语专业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非英语专业学生参加PETS二级考试, 且通过率均高于北京市平均水平;让全体高职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公务员考试, 以及财会专业的学生有计划地参加会计资格考试。实施这些社会考试, 对我院高职教育扩大知名度, 办出特色, 创名牌, 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起到了推动促进作用, 同时也是对我院高职教育发展的有利保障。

四、在高职教育中实施社会考试的作用意义

(一) 实施社会考试, 有利于高职教育明确定位、选准目标、办出特色。

近年来, 高职教育发展迅速, 但在如何办好高职教育的问题上思路各异。有的把它当作解决生存危机的出路, 有的把它当作增加收入的渠道, 有的把它当作升格普通高校的跳板, 而对高职教育的内涵, 以及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作用缺乏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由此导致了在办学方针、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等方面的错位, 未能从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出发, 而是沿袭了学位教育的不少基本做法, 致使高职教育刚刚起步就已问题迭起, 危机四伏, 这两年高职教育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就是很好的例证。实施社会考试, 可以有力地保障高职教育的准确定位, 即高职教育要培养既具有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 能在具体工作中组织生产、解决技术问题的人才。因为社会考试本身的设立就是立足于经济建设, 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参加考试者不仅要有必需的理论基础, 而且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 这一点正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实质。实施社会考试, 还可以促使高职教育形成应用性、实用性的办学特色, 这也是高职院校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根本。

(二) 实施社会考试, 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而我国现有高职教育受学科型大学影响较深, 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强调全面掌握本学科领域知识, 而忽视对技能的培养。实施社会考试, 正是突出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快速的适应性。因此, 一是应先从教学计划入手, 突破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 调整教学计划向社会考试靠拢, 构建起强化能力培养的教学平台。二是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更新陈旧的、不适用的知识。教材选择社会考试专用教材, 把社会考试的内容加到日常教学中, 如我院对英语和计算机这两门课进行封闭式强化教学, 特别是英语教学, 以“听、说、读”能力培养为中心, 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为使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能顺利参加全国英语等级二级考试, 在原有公共英语教学中, 增加了全国英语等级二级中的听说内容, 既明确了学习的方向, 提高了教学质量, 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有利于促进公共英语的教学改革。

(三) 实施社会考试, 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双师素质。

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方式等方面还习惯于学位教育的做法, 除了思想观念之外, 其问题的关键在于缺少一支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要求的师资队伍。主要反映在:一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二是专业师资技能水平与要求相差甚远。问题产生的原因除了高职院校的师资基础薄弱和培养力度不够以外, 还与我国目前尚没有高职师资的培养规划和组织实施体系有关。而在实施社会考试的过程中, 我们的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 都要参加社会考试考官培训, 通过培训拿到考官证书, 或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 从而加速教师队伍建设, 涌现出一批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的“双师型”优秀教师, 如我院专业课教师中30%的教师具备“双师”资格, 这些“双师型”教师已成为我院高职教育的骨干教师, 因而极大地促进了我院师资队伍建设。

(四) 实施社会考试,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就业竞争力。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质量和特色取胜的时期, 而目前的高职教育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高职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近期资料表明, 高职学生毕业双选会上, 参选学生踊跃, 而就业签约率之低却令社会各方面反映相当强烈。实施社会考试, 在以宽口径、高技能、强适应性为方向的培养目标下, 促使学生向一专多能方向发展, 进行跨大类技能训练, 学生毕业可获得本专业的技能合格证, 还可获得第二职业技能证书, 甚至更多相关的技能证书。这样综合素质的提高, 使学生在事业心、责任感、工作实践和创造力各方面都取得长足进展, 同时选择就业岗位的余地将大大增加, 为今后就业增强了竞争力。

五、对在高职教育中实施社会考试的思考

在高职教育中实施社会考试符合时代的潮流, 是高职院校求生存、求发展的根本。作为新生事物, 社会考试的各项工作尚处在摸索之中。社会考试现状与高职教育的要求还有距离, 对社会考试重视不够、考试项目较少、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都需要解决, 同时社会考试的各项工作也还需要继续发展、完善, 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广阔空间。

(一) 发展、完善社会考试工作, 突破学历教育和终结教育的框架, 构筑开放式的高职教育体系。

社会考试的开考项目既要开办教育部考试中心推出的具有较高权威性的国家考试项目, 又要根据高职教育的需求, 引进海外考试项目, 开发新的考试项目。根据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构成的变化, 发挥社会考试水平和资格认定的作用, 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同时, 促使高职教育改变传统的单纯学历教育和终结教育的模式, 大力发展职前和职后培训, 积极参加社会考试, 建立教育、培训、服务一体化的现代开放式高职教育体系。

(二) 完善社会考试的管理体系。

提高认识, 完善管理机构, 加强社会考试的统一管理, 配备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管理人员队伍, 建立和完善社会考试质量管理的各项管理办法, 是实现严格管理、确保社会考试质量的前提和条件。严格考务管理和提高培训质量是竞争中的社会考试的信誉保障。坚持办学和办考的公正、公平、公开制度, 要把能力考试放在首位,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作为重点, 以适应社会对高职教育人才的需要。

(三) 加强社会考试证书的国际通用性, 为我国资格证书国际化进程建设服务。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 教育的国际性发展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社会经济环境的到来, 社会考试证书的国际通用性问题摆到了我们的面前。资格证书的国际通用性在许多发达国家中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证书认可现象。发展我国社会考试证书与国际接轨的事业, 能够促进我国高职人才的国际化, 并且可以提高我国入世后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 亦可为社会考试及高职教育提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之, 在21世纪的社会发展进程中, 社会考试能够不断抓住新的机遇, 迎接新的挑战, 并以崭新的社会考试观念和改革的姿态, 充分与高职教育相结合, 吸引广大的学子参加到社会考试的行列中, 必将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史文龙.以资格考试为主体拓展社会化考试功能[J].北京成人教育, 2001, (12) .

[2]吕明.高职教育推行“双证并重制度”的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9) .

[3]何刚.社会考试在终身教育中作用的思考[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2) .

3.社会工作者考试试题 篇三

关键词: 考试 人文社会科学 人文性 考试内容

人文社会科学考试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的学习,学习是指“在行为、信息、知识、理解、态度、价值或技能各方面的任何改善[1]。人文社会科学类考试作为展示考生的平台,作为考查学生学习的方式,却并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些,在考试内容方面存在人文性缺失的问题。为使考试内容具有人文性,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一、考试内容重在考查考生人文知识的迁移能力

与大多数以考查考生人文知识的传统考试不同的是,具有人文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考试的考试内容重在考查考生人文知识的迁移能力。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2]考试同样如此,不应当是考查非理智知识和认识堆积的程度。

二、题目形式应以开放性的主观题为主

开放性的主观题摆脱书本知识的束缚和已有答案的限制,一方面给予考生自由表达自己思想的场所,考生可以通过这类题随心所欲地展现自己的价值观、理想和态度等。另外,主观题比如论述题,它是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对所提问题进行回答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能够直接反映考生对有关问题的理解深度和创造性、逻辑思维、文字表达、综合和评价等能力。另一方面因为没有现成答案和唯一答案,教师无法划范围,考生无法临时抱佛脚,不得不放弃对书本的依赖,养成开动脑筋积极思维的习惯。考试所得到的必然是考生最真实的状况。

三、考题应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罗素曾经提出过对教师的要求,其中一个要求就是:“教师应当设计考卷,这些考卷只有在机敏地领会书中的要点之后才能答出。”[3]考题要具有探究性,那么考试则要更加注重和鼓励学生对本学科相关问题进行开放性思考,使考试不再只是个简单的知识再现或程序再适用的过程,更是一个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向未知领域发现的过程。试题的设计应当让学生在回答或解决试题中的问题时经历一定的探究过程,这样才能根据考生的不同探究行为,鉴别其能力水平。

四、考试内容应强调考生的主体地位

要让考生能够发挥在考试中的主体作用,首先,使考试从设计开始就不是远离学生的,学生在考试时能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习得成果接受检验。“我们要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适合个人创造潜力的、有可能完成的创造活动……如果一次又一次遭受这样的打击,学生原有的创造热情包括创造的潜能将因此而丧失,最终成为一个自卑和自暴自弃的人”[4]。的确如此,有选择,才有创造。对于考试而言,考试内容往往只是一张试卷而已,考试的内容未必是每个考生最擅长的东西,对于某个方面也许A考生擅长,B考生不擅长,这样的考试内容对于B考生来说就是不公平的,他丧失展示自己的机会,所以试题的设计一定要尽可能地让所有考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五、试题应反映不同学科的本质属性

《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指出:“试题应当反映本学科、专业主干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5]这不仅是对试题的要求,而且是对学科教学的要求,“教学也应当反映学科、专业的内容和要求”[6]。学科不同,考试的目的则不同。因为,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科教育目的,有不同的培养目标。“高校应鼓励教师根据所授课程性质,从深入、确切地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出发”[7],选择反映不同学科本质属性的内容作为考试内容。

人文社会科学类考试的目的与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涵养精神、启迪智慧、塑造人格,促进学生未来发展。这个考试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具有人文性的考试内容为前提。

参考文献:

[1]UNESCO.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I SCED1997[EB/OL].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1997)[2009-4-27].http://www.unesco.org/education/information/nfsunesco/doc/isced_1997.htm.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4.

[3]罗素,伯特兰.教育与美好生活[M].杨汉麟,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203.

[4]姜国钧.创造教育三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7(7):31.

[5]杨学为.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第八卷)中华人民共和国[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16.

[6]朱莉萍,杨锦瑜.一份研究生入学试题引发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46.

[7]钱厚斌.创新人才培养视界的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9):146.

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联合基金项目(编号:黔科合J字LKS[2013]49号)项目。

4.社会工作者考试感想 篇四

一、重视程度不够,尽管社会工作在中国不是什么新鲜事,有不少地方早已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但毕竟还没有成为公众向往的职业。我去参加考试,纯是工作原因,作为试点单位,作为管理人员,必须了解社会工作,也想通过参加考试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能力,这是我参加考试的最初动机,尚没打算最终去做社工。因而对自己学习要求不高,不求深解,没有投入必要的精力,法规只看了两遍书(我的专业是法律,没在法规上过多用时间),能力看过三遍,实务考前一个月才找到书,之前我一直说是“务实”,公文习惯使然,其他考生直笑我。结果我的成绩是法规77分,能力77分,实务50分,我笑称是气气我,气气我。不知道我这样的考生有多少,但肯定有,当了分母。合格率的高低,应当与此有关。

根据我的经验判断,只要投入必要的学习精力,掌握必要的学习要领,一次全部通过,应该不成问题,尤其是要有对专业的.敬畏和追求,这是一种必要的心理状态。

二、注意学习方式和记忆重点。从单位参加考试人员专业情况看,社会工作专业的少之又少,对于其他专业的考生来说,社会工作实务是似曾相识却又非常陌生的东西。我拿到考试用书后,第一感觉是理论的不系统,不完整,表述拗口,甚至有些晦涩(希望后来能有所改变)。现在想来,正应了“隔行如隔山”这样一句话。所以在学习时,我的体会是思维的接轨是很关键的,你必须学会并运用社工的专业术语,

这三门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用功的方向亦应有别。《法规》的学习要注重细节,要清楚具体的规定。《能力》的学习要重视系统,弄清楚慨念、定义和释意。《实务》要重视应用与案例写作,不要一头扎进慨念中,死记硬背,枉费功夫,特别要与《能力》同时学习。从考试选题看,《实务》考试与《能力》内容结合紧密。有些考生只报考《法规》与《能力》,《实务》留待下次考试,这是很不明智的。

建议将重点精力放在学习考试用书上,参考资料、试题集之类的辅导书不看或少看,不会影响你的考试成绩。反正我是一本课外辅导书都没看过,包括随教材购买的那本辅导书,现在还是新的。当然这是因人而异的事,还需根据自己的实际决定。

我的经验是:一遍粗读,了解本科目的大致知识结构;二遍精读,弄清原理,记忆重点;三遍研读,重在巩固消化已学到的知识,甚至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挑战权威学者,应该是专业精神所致吧?

三、认真对待考试。这次考试,有几个分丢的很不应该,在一个多项选择题中,提示中明明说其中有一个错误答案,我竟选择全对,就是没仔细审题,吃了想当然的亏,虽然当时也斟酌再三,却在走出考场才想起这事。《实务》的考试不要掉以轻心。来源:考试大

5.社会工作者初级实务试题 篇五

1.社会工作者在了解社区问题的基础上,依靠专家的意见和知识,通过理性、客观和系统化的分析,对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进行计划的工作模式,这属于社区工作的( )。

A.社区照顾模式

B.社会策划模式

C.社区行动模式

D.地区发展模式

2.社区工作较多涉及社会层面,牵涉社会政策分析以及社会制度的改变,注重( )。

A.居民条件的改善

B.组织结构的建设

C.社区风气的培养

D.资源和权利的分配

3.社会策划模式也注重居民参与,但计划的作出则是( )的任务。

A.社区居民

B.社区领导者

C.社区工作者

D.社会工作者

4.社会工作者接触居民,在居民吃饭时间,不勉强入户访问,此属于( )技巧。

A.聆听

B.体谅

C.分享感受

D.同理心

5.个案工作建立关系技巧不包括( )。

A.建立有利于服务对象积极表达的关系模式

B.感同身受

C.制造气氛

D.自我披露

6.何月是家中的独子,有一位70多岁的老母亲,何月因公死亡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何月的母亲可以领到何月本人工资( )的.供养亲属抚恤金。

A.30%

B.40%

C.50%

D.80%

7.“我知道您夫妻之间有许多问题,您觉得你们夫妻之间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呢?其他的以后我们再慢慢谈。”这种会谈使用的技巧是( )。

A.鼓励

B.对焦

C.对质

D.同理心

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我国残疾人劳动就业实行( )的方针。

A.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B.个人自主就业

C.劳动市场就业

D.社区统一安置培训就业

9.在地区发展模式中,过程目标和任务目标的关系是( )。

A.相辅相成

B.由高至低

C.各自独立

D.由主至次

10.研究假设通常可以采取( )两种形式。

A.必要式假设和充分式假设

B.条件式假设和差异式假设

C.规范式假设和条件式假设

D.差异式假设和必要式假设

11.( )位于问卷的第一行居中位置,可以让被调查者准确理解调查的内容和目的。

A.指导语

B.标题

C.封面信

D.问题和答案

12.( )是社会服务机构基于组织目标和需求,对政府、企业、社会大众或基金会等,发动募集金钱、物资或劳务的行动或过程。

A.投资

B.捐助

C.捐资

D.筹资

13.关于反实证主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强调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

B.认为社会研究方法应该着重分析社会整体的因素

C.赞成在社会科学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概括性规律方法

D.注重社会现象的发生、变化过程和人的意识过程

14.定量研究是基于(.)方法论。

A.反实证主义

B.人文主义

C.叙事主义

D.实证主义

15.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年龄是( )。

A.男不得早于20周岁,女不得早于18周岁

B.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

C.男不得早于25周岁,女不得早于22周岁

D.男不得早于30周岁,女不得早于25周岁

16.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国家授权、依法独立对劳动争议进行仲裁的专门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下列关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同级工会和用人单位三方代表组成

B.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成人数必须是单数

C.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应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D.劳动争议当事人对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服的,可向上一级劳动仲裁委员会再次申请劳动仲裁

17.张大爷在退休之前买了一套房子,儿子结婚后一直跟着他居住。但一起居住一年后,媳妇觉得跟公公住在一起很不方便,于是将其撵出家门。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张大爷可以把房子要回来,这是因为他享有( )。

A.享受家庭赡养与扶养的权利

B.住房权

C.社会保障权

D.财产所有权

18.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主要扮演( )角色。

A.监督者

B.宣传者

C.倡导者

D.实施者

19.老年人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属于老年人享有的( )。

A.生活保障权

B.健康权

C.文化教育权

D.享受生活照料的权利

20.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属于残疾人享有的( )。

A.社会福利权

B.环境友好权

C.文化生活权

6.促进社会考试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篇六

考试, 对于中国社会和中国民众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 远到封建社会时期的科举考试, 近到现代为我们熟悉的全国高考, 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传统方式和重要手段, 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古代, 通过科举考试考取功名意味着一生的荣华富贵;在现代, 受历史原因和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学历被家庭, 乃至社会的各行各业过分地重视, 拥有一纸名校文凭就意味着拥有铁饭碗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然而, 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 社会和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人们的实际能力, 因而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方式势在必行。社会考试这种新鲜事物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孕育出来的一种新型考试类型, 它是一种为用人单位和社会各部门提供客观公正、科学有效、专业权威的知识和技能的资格认证的新型教育形式。当前, 在社会考试的发展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共存。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当前的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方式, 这为社会考试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机遇, 同时, 为了使社会考试更加受到社会用人单位和各部门的认可和重视, 沿着更加和谐稳定、高质高效、健康快速的正确道路发展, 必然需要解决当前社会考试中的突出矛盾和重点问题, 而这也必将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二、社会考试的基本内涵

从广义上来讲, 凡是有社会个人参与的考试都属于社会考试。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1]:一是考查学习目标的完成率的学业学历性考核考试;二是对特定人群, 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筛选的选拔性考试, 最为典型的就是高考和公务员考试;三是认定和评价一个人是否具备和达到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标准的资格证书认证考试。狭义上的社会考试是指后面两大类非学历性教育考试[2]。这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面向所有社会成员, 检验应考者某一专业领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资格性证书认证考试在社会考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3], 社会考试的组织者主要为教育考试机构, 如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教育考试院 (中心) [4]。社会考试在现代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愈加受到社会各行业、人才需求部门以及公众的重视。本文后续的内容就是基于狭义上的社会考试来展开。

三、社会考试的特点和重要性

(一) 社会考试的特点

社会考试是一种非学历资格证书考试形式, 它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的特点:

1. 社会考试证书的功利性和特定性

社会考试证书与考生就业、晋升等密切相关, 社会考试证书的持有人已经具备在某一特定领域达到从业要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社会考试具有很强的考试特定性, 对于满足应试者的求知需求和求职需求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 社会考试范围的广泛性和种类的多样性

社会考试范围包括计算机、外语、艺术、文化、少儿教育等与社会生活相关的众多方面。目前, 较为成熟的、典型的社会考试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少儿剑桥英语考试等[5]。

3. 社会考试以市场和社会为双重导向性

社会考试的考核标准、考试的设立、考试内容的选定都是为了满足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社会考试应该选拔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有用的人才。

4. 社会考试主体的社会性和开放性

社会考试面向社会的所有成员, 不受应试者的身份、年龄、性别、职业、种族, 职位以及其已受教育程度等限制。

(二) 社会考试的重要性

1. 社会考试有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我们国家主要是以选拔性考试为主。这与我国的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现状和当前教育资源配置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 需要接受教育的人非常多, 人均享有的教育资源和经费支出相对短缺。社会考试面向社会全体成员, 而且它秉承公开、公正、客观科学的人才评价考核原则, 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共享教育资源的机会。

2. 社会考试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应试教育片面地追求高升学率, 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抑制了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把以淘汰、选拔为主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教育形式。社会考试充分体现和践行了素质教育的思想, 社会考试向社会全体成员敞开大门, 为他们提供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考试竞争平台。社会考试更加注重的是考核人的素质和知识技能, 强调的是人通过自主学习、自由学习等学习方式和方法通过考试的考核标准, 就能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技能的资格认证, 而且社会考试也不会人为地设定淘汰比率。

3. 社会考试有利于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其典型特征就是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 信息量呈现爆炸式增长, 这意味着即使是大学生或是研究生在学校期间学习的知识也许在他跨入社会, 进入工作岗位之时已经过时或老化。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市场经济竞争激烈, 岗位变动频繁, 人才横向流动加剧, 个人在择业、职位晋升方面的意识增强。为了使自己不落后于社会的发展以及使自己在人才市场中保持着足够竞争力, 往往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身的能力和实力,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通过选择各种社会考试, 获得资格认证, 一人同时具有多种专业技术能力、一人多证的现象愈发平常, 这对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4. 社会考试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

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我国更深层次改革的宏伟蓝图, 今后也必将对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目前, 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正处于转型的重要节点:第一、第二产业更加完善, 第三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产业的发展和转型需要大量的多层次、多工种的专业技术人才, 社会考试为培养这些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然而, 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 我国经济的发展必然与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 多边贸易往来愈加频繁, 经济交流也促进了人才交流, 而培养这种能够适应国际经济秩序、能够与国际经济对等接轨的人才也是社会考试的重要目标。

四、社会考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社会考试的权威性, 以及其公平、公正、科学客观的人才考核甄选体系已经获得广泛的认可, 而且公众报考热情高、报考人数逐年增长, 形成可观的市场规模。然而, 社会考试在发展的同时, 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 社会考试主管部门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整体发展规划

社会考试种类繁多, 涉及范围广泛, 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但是各种社会考试的设置、开考与否都是由相应的主管部门说了算, 同时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协调, 甚至在同一个部门的上下级之间责任也不明确, 对于社会考试的发展没有统一的整体规划, 这就造成考试种类多而杂、多而乱的怪现象。对于某些同一类型的考试, 由多个部门组织办考, 而相互之间又不认可对方的资格认证, 这样很容易造成市场混乱、考点重复建设、教育资源和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考生负担加重以及考试过程和考试结果不公平的后果。

(二) 办考部门和机构不注重考试质量

社会考试能否顺利举办, 高质量完成, 与办考部门和机构休戚相关。当前, 社会考试报考热情高, 报考人数逐年增多, 一些考试机构把承办社会考试作为一种增加福利待遇的美差, 完全以经济利益为首要目标, 没有从思想上严肃认真对待, 只为敷衍了事。此外, 社会考试不是一般的行政事务, 而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业务, 然而一些考试机构不具备一支专业能力过硬的考务队伍和考试监考队伍。主要表现为:一是考务队伍中多数不具有考试科学理论素养和考试专业技术, 没有掌握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二是考务队伍人员紧缺, 一般只有少数几个人, 甚至是两三个人, 他们除了要处理日常事务, 还要负责多个考试项目的组织与管理, 与人数众多的考生打交道, 考务队伍经常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 自然会影响工作效率;三是监考队伍临时借调拼凑, 人员选择和业务能力培训没有做到位, 无法完全适应社会考试监考工作岗位的要求。

(三) 作弊行为屡禁不止, 缺乏有效的处置办法

社会考试资格认证证书与应考者学习、择业、职位晋升关系密切, 有一些考生为谋取不正当利益, 不惜采取作弊手段以求顺利通过考试, 获得相应证书。作弊行为的发生, 一方面, 会破坏考试应有的公平环境, 对考试本身造成负面影响, 侵害了其他应考者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 个人的作弊行为可能会激发其他考生的侥幸心理, 造成多人集体作弊, 考区大面积作弊, 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因此, 作弊行为不仅仅是一种违背道德的问题, 也是一种违法行为。但是, 在我国还没有一部针对社会考试的专门法律, 对于考场作弊行为的惩罚大多数是以警告或者取消本次考试成绩为主, 惩罚力度和依据都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 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这方面的管理缺失。此外, 一些可以避开常规检测手段的高科技电子产品被不法分子用于考场作弊, 并逐渐形成作弊产业链, 严重破坏考试公平性。受利益的驱动, 个别考生威胁监考人员, 使后者怕受报复, 对考生的作弊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有甚者, 个别考生直接贿赂监考人员, 形成考生与监考人员联合作弊的恶劣事件。

(四) 社会考试整个过程缺乏科学有效的规范化管理

社会考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各个环节紧密相连, 环环相扣, 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可能造成整场考试的被动。社会考试也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 只有将考试宣传、考生报名、监考队伍选拔和考前培训、考场管理、考务管理、试卷保管、考试过程、试卷装订以及成绩证书发布发放等环节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体系, 社会考试这部大型“机器”才能良好运转, 可持续发展。

五、促进社会考试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社会考试的特点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决定了要做好社会考试可持续发展工作具有较大的难度,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也迫在眉睫。

(一) 社会考试相关法制建设

出台专门针对社会考试的法律尤为紧要, 因为社会考试事关人才选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 有法可依非常重要。社会考试相关法律的出台, 为社会考试的顺利组织和举行奠定了基础, 对于考生行为的约束、作弊事件的防范和惩治提供了法律依据, 为考务和监考人员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 也为社会考试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二) 社会考试各级部门职责规范化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切实转变行政管理部门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能力。首先,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 按照三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善自身宏观管理体制, 协调各个社会考试管理部门的职能, 提供各种考试信息和资源, 促进各个考试部门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 实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各个社会考试部门的有效管理和监督, 并为社会考试各个部门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助。其次, 制定专业化、规范化的社会考试管理制度。再次, 各个社会考试部门应打破壁垒, 避免各自为政、利益至上思想的蔓延。教育办学没有完全的自身利益, 都是为社会和经济服务的, 社会考试同样如此。社会考试的主体是广大的考生, 因此, 各个考试部门应该明确职责, 把建设“一切为了办好考试, 一切为了服务考生”的服务性机构作为核心理念。同时, 要推进由不同部门组织的同类型社会考试资格证书互认的进程, 不断扩大社会考试的影响力, 以减轻考生负担, 避免重复建设和教育资源浪费, 促进考试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公正为己任。

(三) 社会考试考务人员和监考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要从数量和质量上扩大社会考试考务人员的专业化培养, 保证良好的工作效率。从数量上要保证人员配置比例, 不能让仅有的几个考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事务和考试组织相关事务中来回奔波, 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从质量上要求考务人员既要有较好的社会考试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储备, 通过开展社会考试专题研讨、社会考试论坛的方式加深理论深度, 还要有娴熟的业务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长期有序的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考试工作相关的综合能力。

监考队伍具体实施社会考试的相关事宜, 决定着社会考试能否有效完成。培养、组建一批高能力、高学历的监考队伍意义非凡。当前, 多数社会考试的监考人员需要从在校教师或者在校研究生中抽选, 这批人本身就是从事着教育和考试的事业, 是业内的精英, 有着天然的优势。然而考场不是课堂, 功能变了, 职能变了, 身份也变了。为了使这批人成长为可以胜任社会考试监考队伍岗位的一员, 必须要通过严格的选拔、培训。监考队伍不仅需要有较高的业务能力, 更需要强烈责任心和职业感。在监考培训方面, 按照监考员培训手册进行培训, 加强监考人员的业务能力, 主要包括监考员职责、监考员权力、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方法、规范化的监考用语以及监考员监考行为规范等, 充分理顺监考职责, 掌控好监考过程中的权力, 服务每一位考生。对于监考队伍应加强管理体制的建设, 为便于管理, 对于已接受培训, 达到上岗要求的人员编入人才管理数据库。此外, 还应加强监考队伍的监督考核体制, 以考核监考人员的表现, 设立奖罚制度, 奖励工作突出的社会考试监考人员。

(四) 加强品牌考试项目研发, 推进社会考试国际化建设

公众对于报考社会考试的热情持续升温, 报考人数也是逐年增加, 这为社会考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然而, 当前推出的社会考试相对于人才的需求变化和人才需求种类的变化有些落后, 社会考试的内容设定和考试手段相对较落后, 专门从事社会考试开发的人员较少, 开发能力不充足, 上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下至办考部门都应加大对于社会考试科研的投入和科研人才的培养。此外, 办考部门需要运用各种媒介手段, 进一步推进公众对于社会考试的认知度。力争通过考试相关部门和公众一起推进现有的品牌社会考试项目建设, 以品牌推进权威性和公信力, 以品牌吸引考生参与, 以品牌促进适合人才需求的新项目的开发, 真正使社会考试满足于人才培养的需要, 满足于公众求知的需要。

中国加入WTO以及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将进一步促进各国、各地区间的文化、经济交流以及人才的交流。社会考试需要拓宽视野, 坚持“引进来, 走出去”的发展思路。目前国外的很多考试, 凭借其国际通用和良好的信誉质量, 越来越多地进入我国的教育市场, 瓜分着我国的教育资源, 并逐渐在中国占据了可观的市场规模。一方面, 这种共存加剧了相互之间的竞争关系, 这对于中国的社会考试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 这也是一个机遇, 通过学习国外社会考试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的办考经验、考试内容的设定以及考试标准的设定来提升自身的品质。因此, 我们不仅不能抵制国外社会考试的进入, 还要积极引进高品质的国外考试, 实现互惠双赢。同时, 中国的社会考试需要着眼于世界舞台, 在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也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参与进来。因此, 发展我国社会考试与国际接轨, 既可以增强我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也为我国社会考试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和舞台。

(五) 加强社会考试反馈机制建设

一场考试的结束, 不是终点, 而是一个新的起点。通过建设社会考试反馈机制, 一方面, 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考生需求, 服务考生;另一方面, 对于改进和完善社会考试意义深远, 对于更科学有效地培养社会人才十分重要。建设社会考试反馈机制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建成覆盖考试行政主管部门、各考试主办部门、社会用人单位的信息化网络, 实现各考试部门的沟通与合作, 资源共享。通过加强主管部门、考试部门与用人单位的信息交流和互馈, 真正了解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了解到人才需求工种的变化, 以此来丰富完善考试内容和考核标准的完善, 真正选拔出有助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人才。

六、结论

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现代化人才的培养, 与之匹配的是现代化的教育制度和现代化的考试考核机制。社会考试作为一种伴随改革开放而产生的新生事物, 甄选了一大批有利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人才。社会考试发展势头良好, 市场规模逐渐扩大, 同时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将我国社会考试办成“考生满意, 社会认可, 国际通用”的目标还需全体社会考试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摘要:社会考试是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是全民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延伸, 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考试公平、公正、科学客观的人才考核评价标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行业的认可, 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甄选了有用人才。促进社会考试的可持续发展, 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将社会考试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入手进行研究, 全面阐述社会考试的基本内涵、特点;详细论述社会考试的重要性;深入剖析社会考试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为社会考试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社会考试,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教育资源,学习型社会

参考文献

[1]何刚.论社会考试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鲁行经院学报, 2002 (1) :16-17.

[2]薛国珍, 赵春燕.社会考试的意义及规制——基于社会系统论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0 (1) :64-67.

[3]李立峰.多维视野中社会考试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中国考试, 2014 (2) :57-62.

[4]许晓.围绕学校素质教育推进社会考试科学发展[J].考试研究, 2013 (1) :36-40.

7.社会工作者考试试题 篇七

教育实践反复证明,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不会天然生成,也不能靠植入灌输给予,只能亲自感悟、体验、参与、实践,并辅以必要的熏陶、感染、启发、引领,从而渐次积累,自主习得,方可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思想品德学科的固有属性,客观上要求中考试题命制的终极目标既不在于考查知识,也不在于考查能力,而在于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是说,中考不是考查学什么、怎样学、学得如何,而是考查是否会用、怎样用、用得如何,以及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能否运用所学内容客观、辩证、全面地进行认识、分析、评判,是否有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从命题立意角度看,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知识立意、能力立意、教育价值立意。显然,在这三个层次中,教育价值立意当属最高层次。不言而喻,中考试题所要追求的立意应为后者,旨在升华情感,检验态度,考查价值取向。在这里,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目标。

因此,思想品德中考试题应饱含责任意识,深寓社会担当,关注国计民生,透视世相百态,直面社会现实,崇尚公平正义,发挥学科优势,彰显德育功能,倡导学以致用,引领考生成长;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旗帜鲜明,震撼人心,针砭时弊,直击要害,经典传神,回味隽永。

二、十年中考试题社会责任担当例证

【例1】2012年河南省中考思想品德A卷第5题(多项选择)。试题展示了四幅“最美人物”图片,并用一句话介绍每个人物的主要事迹,如“最美奶奶”柴小女——连救4人勇献身、“最美妈妈”吴菊萍——托举生命书大义、“最美教师”张丽莉——舍己救生负重伤、“最美功臣”李文祥——隐功埋名50年。然后让考生选出“弘扬中原精神,彰显河南形象”的是哪几位。

本题综合性很强,直观立体呈现4位英雄人物的形象和事迹,图片与文字巧妙搭配,题肢虽言简意赅却信息丰富,整体设计极具艺术性。这4位“最美人物”是当时我国社会涌现的先进模范人物的典型代表,呈现他们的事迹,有利于倡导优良社会风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题目的落脚点要求考生选出“弘扬中原精神,彰显河南形象”的模范人物,充分体现试题的地域性特点,增强考生热爱家乡、关心河南、建设中原的情感和责任意识。

【例2】2005年河南省中考思想品德B卷第8题(多项选择)。试题以一幅漫画(见下页图)作为背景材料,直观形象地揭示非法用工者为牟取暴利而不择手段、视生命如儿戏的不法行径,并设置了四个选项:A.生命最可贵,安全大于天;B.非法小煤窑主一切为了赚钱,不顾工人死活;C.取缔非法小煤窑势在必行;D.能源建设刻不容缓。本题主要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安全生产、尊重生命等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并以此培养和提升他们关注社会问题、明辨是非、珍爱生命的意识和能力。考生在答题的同时,受到了一次关爱生命的教育,人性得到洗礼,情感得以升华。

【例3】2011年河南省中考思想品德A卷第7题(多项选择)。试题以“地是人之母,耕者思良田”作为导入语,巧妙切入主题,然后呈现一组前后对比强烈的数据:我国用占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成功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但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已由十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18亿亩耕地红线面临严峻挑战。结合数据,试题设问“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并给出四个选项:A.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B.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C.杜绝城区改造和房地产开发;D.坚决制止违法违规用地现象。

我国是资源大国,但从人均资源占有量看又是资源小国。资源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加剧资源短缺。耕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然而违法违规乱占耕地现象时有发生,守护好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面临严峻挑战。为此,党和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本题紧扣课程标准,以我国的耕地资源现状为背景,考查考生对国情国策的认识水平,引导考生关注国情、了解国策,激励考生增强资源节约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用实际行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例4】2012年河南省中考思想品德A卷第8题(多项选择)。试题在背景材料中首先指出出租车的作用与功能,即出租车属于公共交通资源的一种,对于方便群众出行、提高办事效率,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然后展示一些地方出租车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如多年来未增加出租车数量而乘车费用却一再飙升、目前万人拥有出租车数量远低于国家标准、经常发生乘客被拒载现象等。基于此,设置四个选项:A.时距并计:侵犯了消费者权益;B.不断涨价:增加了乘客负担;C.拒载乘客:违背了职业道德;D.数量不增:加剧了供需矛盾。试题通过对出行问题的聚焦和关注,综合考查消费者权益、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解决好民生问题等内容,充分体现生活化、实践性、人文性、综合性等命题理念和原则。

【例5】2014年河南省中考思想品德《说明与检测》综合测试(四)第6题(多项选择)。试题背景材料:2014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历史遗迹尚存,民族血泪未干。然而,一个时期以来,日本政界的一系列举动让人忧心:2012年9月11日,时任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对钓鱼岛实施所谓的“国有化”;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悍然参拜靖国神社;2014年伊始,各国元首齐发新年贺词,期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唯独安倍晋三叫嚣“夺回强大日本的战斗才刚开始”,同时,他还多次鼓吹修改日本和平宪法。设问:对此,我们要……本题实质上考查考生如何看待该问题以及如何作出正确的应对措施。四个选项分别是:A.坚定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的信心;B.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坚决应对任何挑衅行为;C.刻苦学习,掌握本领,为提升综合国力而努力;D.不予理睬,坚持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

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是留在中华民族记忆中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是每个中华儿女心中永远滴血的伤口,给中国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历史教训。2014年岁逢甲午,中日关系形势异常严峻,种种情况表明,日本军国主义正在死灰复燃,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本题通过鲜活的材料和鲜明的选项帮助考生明确历史使命,增强责任意识,激励我们勿忘国耻,矢志强国,具有强烈的警示、教育作用。endprint

【例5】2006年河南省中考思想品德B卷第13题之一(观察与思考)。试题结合胡锦涛同志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示考生:我们生活在幸福、快乐、祥和的新时代,体现新风尚的人和事层出不穷,但仔细观察,也会发现一些令人遗憾的事情和不文明现象,这些情形属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音符。然后让考生完成以下两个任务:(1)请讲述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或其他你所了解的荣辱事件或现象;(2)请对你所讲述的事件或现象进行评论。本题的最大亮点在于没有题干和现成参考答案,其开放程度空前。它选取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重大主题,要求考生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去讲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论。本题的设置给考生很大的思维空间,他们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着重考查考生对生活的观察和发现、对社会现象的感悟和理解,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考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6】2010年河南省中考思想品德A卷第10题(观察与思考)。试题先呈现了两个镜头,第一个镜头:“五一”假期的某市人民公园,郁金香开得正艳,游人纷纷挤进花圃竞相合影留念……一个六七岁模样的小女孩,默默地蹲在拍照的众人身后,用稚嫩的小手扶起半倒在地的郁金香,又仔细地刨来新土,重新栽种,她被人们誉为“最美河南女孩”。第二个镜头:九岁的小葛在放学路上捡了200元钱,在寻找失主的过程中,却迎来了4位“失主”——阿姨A:“这是我在××路上丢的钱”,结果路名不对,阿姨低头走开;阿姨B:“这200元是我的买鞋钱”,经核实,阿姨脸红;叔叔A:“谢谢好孩子,拾金不昧”,经盘问,情况不符,叔叔转身离开;叔叔B:“好孩子,这钱分你一半”,小葛无语,陷入沉思……据此,设置两个问题:(1)镜头一、二共同说明了什么?(2)针对上述现象,你有哪些感悟?

“最美河南女孩”默默扶起倒地的花

两组故事均真实存在,发生在我们身边。它让我们关注和深思,给我们感悟和启迪,让我们体验社会生活的复杂,要求我们加强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建设,增强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努力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本题材料鲜活,揭示的社会现象深刻,问题设计新颖,引发人们多元思考、深入思考。

【例8】2013年河南省中考思想品德《说明与检测》综合测试(一)第11题(观察与思考)。试题通过图文结合方式详细描述,并如实呈现了某市一处不科学、不合理的交通道路设计,具体如下:

右图是某市机场高速路与东海路交叉口的立交桥示意图。东海路下穿机场高速路;东海路和机场高速路中间均设有隔离带,不能随意调头;EF之间为单行车道,只能沿EF方向行车,不能沿FE方向行车。该交叉口自北向东转向的车辆须先在A处向西南行驶,至东海路后再调头。调头地点原设在B处,后移至C处,再后又移至D处。CD间的距离约1公里,且D处为调头车辆高度密集地段,经常拥堵,甚至发生纠纷。每天约有3000辆次车必经此地调头。设问:(1)图示自北向东转向车辆在D处调头的行车路线设计是否合理?为什么?(2)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使车辆自北向东转向时能够安全、快捷、高效。

本题关注社会生活,聚焦民生热点,引导考生学以致用,着力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本题呈现出多维、立体、发散的特点,有利于培养考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考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三、实现中考试题社会责任担当对命题者的要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社会责任担当是思想品德中考试题的主要和基本功能所在。它要求试题研制者必须做到:

——以人为本,立足本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情牵社稷天下、心系国计民生,出以公心、善谋全局,从善如流、疾恶如仇,爱憎分明、勇于担当;

——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对考生、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对命题工作具有很强的敬畏感,把命题工作作为自己极其神圣和庄严的使命;

——植根生活沃土,精选命题素材,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社会生活中不公平、不合理、不正常的现象和情况要善于发现,认清事物的本来面貌;

——坚持用事实说话,坚持正面引导,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引导考生辨别是非、感悟明理,引领其置身情境、表达心声,鼓励其展示实力、实践创新,帮助其激浊扬清、追求真理;

——坚持基于生活,基于课标,基于情境,基于案例,基于问题,基于成长;

——在命题者身上,既需要有热血、正义、良知、无畏等元素,又少不了睿智、深邃、明察、洞悉等因子。

上一篇:审计法务部工作计划下一篇:人之初(部编本 一年级下册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