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通信工程监理的必要性

2024-09-21

实行通信工程监理的必要性(共9篇)

1.实行通信工程监理的必要性 篇一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

说起来应该很简单,如果当初按既定的方向和道路走得好好的,我们为什么偏要改弦易辙,“摸着石头过河”?必定是认清了“此路不通”,才痛下决心,另谋出路。

事实也正是这样。对于当时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吃不饱、穿不暖,连肥皂、火柴、灯油都要凭票限量供应,所谓“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不是丑化和恫吓,而是一种无日无之的生存体验和沉重压力;而对于具有国际视野的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更有与周边国家发展速度相比较而产生的紧迫感。正是这种种内外因素,促成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达成了“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基本共识,最终促使我们在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上选择了市场取向。

我想,对于我这样在旧体制中长大的或过来的人,只要良知未泯,没有谁会真心留恋那个时代。今日的农民虽说仍然生活在最底层,毕竟摆脱了粮票和“介绍信”的羁绊,可以出门谋生了;虽说收入很低,毕竟绝大多数人不用挨饿,不用天天起早摸黑“出工”穷折腾。我深信,即使中国不走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道路,中国农民也没人真乐意回到“生产队”去。

今年3月,政论作家马立诚推出了他的纪实新著《大突破:新中国私营经济风云录》。这本书与其说在讲1949年以来中国私营经济发展史,还不如说是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是怎样确立市场经济观念的。恰如经济学家樊纲在本书的序言

中所说,“私营经济的优点,是在与国有经济比较中体现出来的,是在人类对国有经济的试验过程中(在有的国家可以说是悲壮的试验),被人们再认识的”;20多年来,“私营经济推动了中国混合经济制度的形成,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大突破》一书中第四章《十一届三中全会:春潮初起》前面几节值得特别关注。它描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历史过程: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打开了市场经济的闸门,那并非某人一时心血来潮拍脑袋或关在密室“理性”设计出来的,而是被1700万知青大返城“逼”出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根本无力安置这么多人就业,涉及众多家庭的“待业青年”走投无路直接影响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于是,才有了“目前在有限范围内继续存在的城乡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附属和补充”的政策,才有了“十二大的关键词: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个体经济入宪”,进而有“十三大的关键词: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市场经济入宪”……换言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取向,是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怎么可能退回去?

今天的问题有今天的生成原因,也只能拿出适合今天现实的解决办法,岂能以“古”非今向后看?以建立健全社会公共福利制度来说吧,我们可以讲出许多理由,比如国家经济实力已提供了可能,比如解除民众后顾之忧才能刺激国内的有效需求,比如实现社会公平和基本人权;而最缺少说服力的就是讲过去如何如何好。我忘不了,所谓的“赤脚医生”制度不过是短暂的花架子,那个时候我作为农家子女,得了急性腮腺炎高烧数天只能在家里听天由命地挺着;我也见过,直到

1980年代,城里的工人、市民,大多数是几代同堂,搭暗楼搁板和睡地铺的男女不在少数……是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好了,扯什么过去的“好日子”不仅令人生厌也太没出息。

为什么有些缺乏历史经验的年轻人倒成了“九斤老太”?因为他们不知道中国是怎样走到今天的,缺乏历史感,容易轻信,容易产生幻觉。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多讲一讲当初我们为什么要搞改革开放,给年轻人补点历史课,同时也让出于人性弱点容易怀旧的过来人保持清醒,总之使大家明白,改革开放并非某个领导人凭个人意志为所欲为的产物,而是顺应民心、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和世界潮流的选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

今天,也有人试图利用民众对权钱勾结鲸吞国有资产等腐败现象的道德义愤,否定改革开放的市场取向,吁求打压民营经济,走计划经济的回头路。倘若我们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历史有基本的认识,相信就不会在迷迷糊糊中被引入歧途重犯“左”的错误,就能够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百折不回地向前 回顾最近关于改革的大讨论,我们可以发现怀疑市场经济改革取向的主要有两种人。一种人的思想仍然显露出“计划经济”的痕迹。另一种人,是在不合理的改革方案或被扭曲的“改革”过程中感觉利益严重受损的人,更有一些没有计划经济时代生活经验的人,他们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话语是“怀念”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福利制度。两种人的相似特征是“怀旧”,共同指向则是怀疑乃至反对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开放。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正视和回答这个问题:当初,我们为什么要改革开放?

说起来应该很简单,如果当初按既定的方向和道路走得好好的,我们为什么偏要改弦易辙,“摸着石头过河”?必定是认清了“此路不通”,才痛下决心,另谋出路。

事实也正是这样。对于当时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吃不饱、穿不暖,连肥皂、火柴、灯油都要凭票限量供应,所谓“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不是丑化和恫吓,而是一种无日无之的生存体验和沉重压力;而对于具有国际视野的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更有与周边国家发展速度相比较而产生的紧迫感。正是这种种内外因素,促成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达成了“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基本共识,最终促使我们在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上选择了市场取向。

我想,对于我这样在旧体制中长大的或过来的人,只要良知未泯,没有谁会真心留恋那个时代。今日的农民虽说仍然生活在最底层,毕竟摆脱了粮票和“介绍信”的羁绊,可以出门谋生了;虽说收入很低,毕竟绝大多数人不用挨饿,不用天天起早摸黑“出工”穷折腾。我深信,即使中国不走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道路,中国农民也没人真乐意回到“生产队”去。

今年3月,政论作家马立诚推出了他的纪实新著《大突破:新中国私营经济风云录》。这本书与其说在讲1949年以来中国私营经济发展史,还不如说是讲改革

开放以来我们是怎样确立市场经济观念的。恰如经济学家樊纲在本书的序言中所说,“私营经济的优点,是在与国有经济比较中体现出来的,是在人类对国有经济的试验过程中(在有的国家可以说是悲壮的试验),被人们再认识的”;20多年来,“私营经济推动了中国混合经济制度的形成,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大突破》一书中第四章《十一届三中全会:春潮初起》前面几节值得特别关注。它描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历史过程: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打开了市场经济的闸门,那并非某人一时心血来潮拍脑袋或关在密室“理性”设计出来的,而是被1700万知青大返城“逼”出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根本无力安置这么多人就业,涉及众多家庭的“待业青年”走投无路直接影响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于是,才有了“目前在有限范围内继续存在的城乡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附属和补充”的政策,才有了“十二大的关键词: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个体经济入宪”,进而有“十三大的关键词: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市场经济入宪”……换言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取向,是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怎么可能退回去?

今天的问题有今天的生成原因,也只能拿出适合今天现实的解决办法,岂能以“古”非今向后看?以建立健全社会公共福利制度来说吧,我们可以讲出许多理由,比如国家经济实力已提供了可能,比如解除民众后顾之忧才能刺激国内的有效需求,比如实现社会公平和基本人权;而最缺少说服力的就是讲过去如何如何好。我忘不了,所谓的“赤脚医生”制度不过是短暂的花架子,那个时候我作为农家子女,得了急性腮腺炎高烧数天只能在家里听天由命地挺着;我也见过,直到

1980年代,城里的工人、市民,大多数是几代同堂,搭暗楼搁板和睡地铺的男女不在少数……是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好了,扯什么过去的“好日子”不仅令人生厌也太没出息。

为什么有些缺乏历史经验的年轻人倒成了“九斤老太”?因为他们不知道中国是怎样走到今天的,缺乏历史感,容易轻信,容易产生幻觉。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多讲一讲当初我们为什么要搞改革开放,给年轻人补点历史课,同时也让出于人性弱点容易怀旧的过来人保持清醒,总之使大家明白,改革开放并非某个领导人凭个人意志为所欲为的产物,而是顺应民心、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和世界潮流的选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

今天,也有人试图利用民众对权钱勾结鲸吞国有资产等腐败现象的道德义愤,否定改革开放的市场取向,吁求打压民营经济,走计划经济的回头路。倘若我们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历史有基本的认识,相信就不会在迷迷糊糊中被引入歧途重犯“左”的错误,就能够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百折不回地向前进。

2.实行通信工程监理的必要性 篇二

关键词:通信工程管理,安全管理,安全生产

一、通信工程安全管理以及内容

通信工程安全管理即是指在通信工程建设的过程中, 对所涉及的安全问题进行的管理, 主要包括从事建设活动的主体对自己安全生产进行的企业管理;建设行政相关部门对生产活动中的安全问题进行的行业管理, 以及从事通信工程建设活动的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对安全生产的管理及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的管理等。

通信工程安全管理内容。在通信工程建设中, 应当将工程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 贯彻落实工程建设中施工现场的保护措施和安全管理责任制;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 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 将安全管理制度切实落实到工作实践中;认真编写施工方案和相关的技术措施制定相关的操作流程和标准, 设立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对包括安全生产标志物的悬挂、员工对各项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电源的配置等安全生产的重点和关键部位做好检查工作, 提高通信工程的安全管理技术水平;建设单位施工合同中应将生产安全管理的经费单独列出, 以确保安全生产管理资金的有效投入和运行;在安全管理过程中, 应将重点放在防范上, 加强管理。

二、通信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1. 促进安全生产保证机制形成。

通过通信工程安全管理, 能够提高建设工程中各单位的安全生产意识, 促使其加强对安全生产的重视, 完善自身的安全管理制度, 进而促使施工企业、监理单位、政府三重监管体系的形成, 促进通信建设整体工程安全生产保证机制的建立和健全, 从而为通信工程建设安全提供制度保障。

2. 提高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水平。

国家对通信工程建设实施施工单位自身安全控制、监理单位安全建立及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的三重监管, 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运用政府的调节作用改进市场监管方式中的不足, 同时监理单位的接入, 还能对通信工程建设中的安全生产进行实时的监督管理, 而监理单位中既具备安全管理又懂得技术的监理工程师能够及时地发现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并提出意见建议, 要求施工单位进行及时的处理、整改, 从而切实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3. 实现工程建设投资效益最大化。

通过对通信工程建设中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进行管理, 能够有效地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及安全施工, 文明施工, 保证通信工程质量, 使工程建设投资能够正常回收, 是实现通信工程建设投资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

结语

随着通信工程大范围的扩张及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通信工程对社会经济和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通信工程安全管理是促进安全生产保证机制的形成, 提高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水平, 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 实现工程建设投资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 对保证通信工程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矿山通信工程安全管理的过程中, 还应当不断地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应用各种高技术含量的技术, 任用高科技专业人员, 提高安全管理技术水平, 同时加大资金的投入, 以充裕的资金作强有力的后盾, 切实提高通信工程安全管理水平, 保证生产安全顺利进行。H

参考文献

[1]周航.通信工程安全管理措施研究[J].中国化工贸易, 2012 (6) .

3.浅谈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的重要性 篇三

关键词:通信工程;发展;传输技术;重要性;信息传递

一、传输技术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交流和沟通,最早的通信方式有烽火、鸡毛信、飞鸽传书、千里驿站等,由于传递速度慢、信息量小,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自古以来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决远距离、快速通信的问题,而衡量人类历史进步的尺度之一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的能力,尤其是远距离传递消息的能力。

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变革,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在当今和未来的信息社会中,通信是人们获取、传递和交换信息的重要手段。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激光技术、空间技术等新型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通信技术日新月异。近二三十年来出现的数字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是现代通信中具有代表性的新领域。作为新科技的发展,传输技术的重要作用逐渐显著,甚至起到了在很多重大工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傳输介质的分类和特点

传输介质是指在网络中传输信息的载体。传输介质直接影响着传输技术的多项指标,决定着传输线路的传输速率和传输可靠性。常用的传输介质分为有线传输介质和无线传输介质两大类。

有线传输介质是指在通信设备之间实现的物理连接部分,它能将信号从一方传输到另一方,有线传输介质主要由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双绞线和通州电缆传输电信号,光纤传输光信号。

无线传输介质指我们周围的自由空间。我们利用无线电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可以实现多种无线通信。在自由空间传输的电磁波根据频谱可将其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激光灯,基带信号给加载在电磁波上进行传输。

当今世界通信领域在传输技术方面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同步数字系列,顾名思义该系统在传送信息时较模拟系统有更大的推动。此项技术的发展和进一步完善将机器深刻地影响光纤通信和数字微波通信的技术进步。同步数字系列具有灵活有效的网络组建功能,适于网络的调度,它的信息容器可以灵活地组合和扩展,这些特点和功能对于接收新的信息业务非常方便而且可以有效的避免同步传输时因为网络节点之间时针差异说产生的”滑码”现象,避免了因帧调制过程所受的信号时延和误差,从而大幅度提高了通信系统的传输质量和效率,减少误码率。

三、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应用

在信息化的今天,网络事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人们对信息传输的需求不断增长,现代通信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快捷,使信息化传输的要求大为增加。如何提高通信工程系统的优良性与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传输系统是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的传递是依赖于信息传输信道而传输的。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化建设的应用和发展,单一的传输渠道无法适应多节点业务的传输需要,传输技术的提升已经成为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突破点。

传输技术中的各项指标和参数的变化和要求标准指引着传输设备以及通信工程中其他组成部分改进的决定性因素。在信息的传递中高速度、完整性以及误码率的减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输设备中的各项技术。因此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发展中起着指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快速推动传输设备的改进和传输技术的发展可以使通信工程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推进和完善。

目前,我国的通信行业正处于一个竞争加剧的时代,尤其在国家对整个行业进行调后,中国的三大电信运营商都开始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电信设备市场将由于运营商投资的增加会出现相对繁荣的局面。移动通信工程项目就是有一个临时性的组织。在一定的时间各费用预算内,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组织,在在制定的区域内,建设一个达到规定质量标准的移动通信网络。

现阶段通信工程技术中传输的特点是小型化、多功能、一体机。各特点间相互连理,互为基础,紧密相连。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长途干线和本地干线网络传输,结合通信技术的原理和现状来描述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移动通信工程的建设将成为更多通信网络的主导,将推动通信行业更好的发展。总体来说,传输技术应用于城域网、接入网、长途网。不同的方式有格子的应用特点,通过不同的传输手段完成各自的使命。但无论何种应用,通信工程信息传递的任务核心不变,传输技术作为完成可靠、快速传递信息的重要技术支持更显得极为重要。

四、对传输技术发展的展望

近年来很多专家和学者致力于对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的研究,带动了这个行业的迅猛发展,也反应出了传输技术作为一种通信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无论这些科技上的进步还是精神上的鼓舞都使以后的传输技术的发展朝着更快、更稳、更明确的方向进步。

站在技术的角度来看,在很多学者议论的未来十年最有发展前景的十大通信技术中,传输技术将从点对点通信到光联网转变的这个研究方向被列入前列。由此评论可以进一步看出传输技术作为迅速发展的通信行业的重要性之所在,其技术的深化和发展可以带动通信工程多个方面的研究和突破。作为通信系统的重要技术之一,传输技术应该更加迅猛的发展和进步。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有些新出现的技术难关还未被攻破,但通过现有的研究成果,传输技术的很多实际应用的难题已被克服,我们已经可以通过所了解的知识和现有的发展水平对以后的传输技术做以简单的展望。在今后的多个方面中通信工程的应用将再次被推广,而传输技术作为其关键的技术将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鞠巧慧.通信工程传输技术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 2012,14(1).

[2]廖旭波.论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J].科技资讯,2009(3).

4.实行通信工程监理的必要性 篇四

经济体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特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动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制度、形式、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广义地说,经济体制还包括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一定的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同一个经济制度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体制;而不同的经济制度可以采取相似的经济体制。当经济制度建立以后,经济体制选择得是否正确,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逐步形成的。这种经济体制,一部分是参照原苏联的做法,一部分是在总结解放区管理经济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创造的。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经济联系的日益广泛发展,这种体制的弊端就日益显露出来,主要有: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管得过死、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也比较单一等,这就造成了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和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的局面,严重抑制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活力。因此,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客观上必然要求改革原有的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是指社会如何把有限的经济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众多领域、部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中去,产生最佳的效益,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

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映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针对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5.实行通信工程监理的必要性 篇五

吴丽英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日照 276826)

摘要:在我国,无论是从社会习俗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来看,还是从社会制度的现实发展水平来看,任职地域回避制度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基于我国的历史,更是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然而,任职地域回避制度要想发挥最大的功效还需要在立法上做一定完善,本文主要从我国实行任职地域回避制度的必要性和立法完善来展开论述。关键词:任职地域回避、必要性、立法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2.291 文献标志码:A

一、任职地区回避的相关概述

(一)概念:

地域回避,也称干部异地任用制度,是指担任一定职务的公务员,为了公正履行职务,不得在亲属比较集中的原籍、出生地、成长地任职。实行任职地区回避,既可以使公务员摆脱家乡各种复杂的关系对其工作的干扰,也减少了公务员利用职权直接为自己家乡的各种亲属谋取私利的可能。这对于防止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为依法执行公务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有着积极意义,这是因为在自己的本籍除血缘关系的亲属和各种姻亲较多外,其他的诸如老乡、同学、朋友等关系也十分复杂,而且较难把握,它们对那些在本籍任职的公务员往往能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对相关法律的解读:

我国现行的《公务员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公务员担任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务,应当实行地域回避,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第五条规定:“领导干部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县(市)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一般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市(地、盟)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

从以上的法条可以看出任职地域回避主要针对的是县级以下人民政府及主要部门的公

务员。这种规定主要是基于县级公务员所承担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即县级以下公务员所承担的工作一般比较具体、直接,而且执行公务的范围也相对较小,在这样的情形之下,需要避免他们本籍的相关人员对他们工作的干扰。从实践来看,县级以下党政主要领导职务是实行任职地域回避的重点,这是因为一般的公务员在许多公务活动中只是公务的具体办理者,对公务没有直接决定权,并且一般公务员人数也较多,把他们全部直接换为其他地区的公务员来担任也不现实,所以法律规定担任乡级、县级机关及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才实行任职地域回避。当然,在实际运用法律时,一些特殊行业部门的主要领导往往比县级党政班子中的副职掌握更多的实权,这部分人也可以成为任职地域回避的重点对象之一①。

二、任职地区回避制度实行的必要性

(一)因国情的需要实行任职地域回避

1、因我国历史传统的需要

我国历来有重视亲朋关系的传统和习俗,尤其是在基层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交通、信息的落后,宗族思想还渗透在百姓身上,即族中的一个人得势,便要想方设法把其他人也拉进来,形成“一人升天,仙及鸡犬”的局面。由于宗族制度的影响,许多人不由自主地就把“光宗耀祖”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为能为亲朋好友提供帮助而感到荣幸。而任职地域回避在基层地区的设立,可以大范围的把亲朋关系隔离,为广大干部办公提供纯净的环境。

2、因我国的选举制度的不完善而需要

选举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有效并充分体现选民意志的选举制度将把选举者和被选举者紧密联系起来,使被选举人始终处于选举者地监督之下,督促其为国家和选举者的利益服务,从根本上保证国家机关的公正廉洁。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之下的设想,而我国现行的选举制度还不完善、不健全,在使用选举制度时很多地方还流于形式,这样的情况之下,选举制度根本无法充分体现民意,甚至是违反民意,在不正之风较为严重,关系网盛行的情况下,实行任职地域回避,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关系网对执行公务的干扰。

3、因我国立法不完善而需要

纵观国外很多国家在立法上都没有制定任职地区回避制度,如美国联邦宪法规定,年龄未满25岁,为合众国国民未满7年,当选时非其选出州之居民的,不得为众议院议员;年龄未满30岁地,为合众国国民未满9年,当选时非其选出州之居民的,不得为参议员;除生为合众国公民或在实行本宪法时即为合众国公民的、年龄未满35岁及居住于合众国境内未满14年的不得当选为总统。在英国,有关选举权的规定几经修正,但居住期限的资格仍

被保留,选民必须在某一地区中居住3-4个月以上才能在该选区选民册上登记。候选人必须年满21岁,为本区地方议会选举人或在选举前12月内在本区居住、任职或占有房地产的人。日本规定“市以下的议员候选人必须是本地居民”。就连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也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主要官员,由在香港通常居住连续满15-20年并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任(第44条、第71条第2款、第61条)。②这是因为这些国家的立法、制度比我国完善,例如选举制度、监察制度,所以可以不需要任职地域回避制度的辅助就可以公平、公正地执行公务。

(二)任职地域回避的历史意义给予的启示

我国公务员任职地域回避制度应当是我国古代官员乡籍回避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对资本主义国家回避制度的评判和借鉴。所以,它的内涵既决定于古代回避制度的历史,又决定于当代中国的现实。

古代的任职地区回避主要包括原籍、寄籍和商籍回避,但主要是原籍回避,即地方长官不让本地人担任。唐代开始对在本地做官做出限制,起初只规定京城附近的两个州不许本地人做官,以后逐渐把这一规定扩大到全国。宋代规定更为具体,除规定地方官不得任用本籍官员外,还规定对虽非本籍但有田产在该地区的也要回避,同时规定官员在所管辖地区不得典卖房产,离任后也不得在原所辖地区寄居。清代则规定得更为严格,地方官员不得在离本籍五百里之内任职③。

中国古代因皇权专制高度发展和官僚机构的膨胀等社会、政治的原因,任职地域回避对高层官僚在内的“官际”和人际关系网的恶性膨胀、调节官僚集团的利益分配、防止官吏结党营私、澄清吏治以及缓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都产生了积极意义。

首先,任职地区回避不但有助于防止地方官长期在一地任官发展私人势力以削弱中央集权,而且有助于减少地方官在本地任官时容易出现的亲朋请托、徇私枉法、殖产营私、鱼肉百姓等弊端。宣和末年,政局一乱,出现了官员在本籍任官的现象,当时就有人指出:“其舍田连属悉皆亲旧,而官吏辈并缘为奸,民讼在庭,以曲为直,挠法营私,莫此为甚。④”当地人在当地任官为殖产营私,应酬结识,拉关系、徇私情提供了方便,所以严格实行任职地区回避制度对于澄清地方吏治是有积极作用的。

其次,官员不在本地任官,而是遍诣东西南北各地,在对各地的风土人情有了较多了解后,无论是担任中央要官掌握执政大权,还是位居地方,其阅历对于制定或贯彻执行比较

合乎实际的政策是有益的,有利于积累更丰富而全的统治经验。

基于以上历史意义,在我国现阶段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现象还层出不断时,实施任职地域回避,限制公务员在原籍任职,避免公务员与自己的许多亲属在一起,摆脱各种关系的困扰,为公职人员秉公办事、依法执行公务创造良好环境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三、任职地域回避的立法完善

任职地区回避制度应作为我国公务员法的重要内容加以规定并不断完善。在具体实施时,坚持重点实行、逐步推广的原则。由于我国各地情况差异较大,任职地区回避制度可先由国家做原则性规定,地方政府再根据本地的情况,作可行性的具体决定。

第一,任职地域回避制度需要根据职务影响力原则来确定回避区域

职务影响力的不同,需要实行回避的情况自然也有所区别。从目前我国的实践情况来看,海南、安徽等省市实行的区域回避制度规定,凡县(市)党委、政府、纪委和组织、人事以及公、检、法的主要负责人不得由本籍干部担任。但是,却仍然忽视了一些影响力较大的职务,例如县(市)工商、税务的主要领导以及乡镇级有关机关单位的主要领导,这些机关的主要领导实行任职地区回避,笔者认为是不容质疑的,因为对于那些在县、乡从事工商、税务等牵涉面较广工作的主要领导如果在原籍任职,虽然有熟悉本地情况的优势,但是身处由亲戚、朋友、同学等组成的关系网中,工作往往受到这些人地干扰,导致无法展开工作。但是,实行任职地域回避,确定与变换公务员任职地区是件相当复杂的工作,它需要有关部门和地区的综合协调,需要其他人事管理和人才流通制度的配合。这样既可以防止干部队伍的超速流动,又能防止干部调动中的消极情绪。

第二,合理安排公务员任职地域回避的转任

公务员在一定地区任职达到一定期限后需要转任。对于这一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对异地任职的期限做一定的规定,对这一期限如何确定,我们总结长期实践经验,认为规定十年左右较为合适,这是因为由于我国目前强调干部的年轻化,很多公务员在30岁左右就担任了乡级或县级的一些重要领导岗位职务。这样,离他退休还有二三十年的时间,如果他在一个地方工作10年以上,也会形成相当紧密的关系网,对于他公正执法相当不利。因此,建议在县级某一行政部门担任科级以上领导10年以上的公务员,不得在同一县级部门担任正职领导。接着,如何转任,转任到什么地方,这需要结合该公务员本身的素质以及长期任职的政绩等,在《公务员法》上做详细的规定,督促并鼓励公务员兢兢业业地在基层工作。

第三,完善任职地域回避的相关制度

健全任职地域回避制度,还需要做好诸多方面相关制度的配套工作,以户籍制度为例,现在实行相当严密的户籍制度,公务员在外地任职,往往造成夫妻两地分居,也牵扯到住房、子女上学就业等一系列的问题,解决起来十分复杂困难。这就不免会造成任职地域回避制度与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某些其他规章制度相矛盾相冲突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回避制度的有效实施。所以,还需要完善对异地任职公务员的考核、任免及监督制度、异地任职者配偶的随调安置和子女就业内招等制度。只有这些制度真正做到了相互协调,流转流畅,在我国的治理整顿,深化改革过程中,公务员任职地域回避制度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6.关于实行工程质量罚款制度的通知 篇六

各项目经理部:

为了保证黄埔机械城加工园工业建筑项目的工程质量及安全,增强合同意识,规范施工现场管理,经研究决定,在工程建设期间,实行工程安全质量检查处罚制度,对各施工单位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出现以下行为时,监理部及建设单位项目部有权对相关责任单位进行处罚,对出现以下情况者,按情节严重程度进行处罚,罚款50~2000元不等。

1、不遵守施工技术规范及图纸有关规定的。罚款300~500元.2、使用不合格的原材料者。罚款1000~2000元.3、便道不通畅,修建不及时,不符合施工规范要求,使用过程中雨天泥泞,晴天洒水不及时,扬尘、污染环境者。罚款100~300元.4、不按规范规定进行试验或检测。罚款100~300元.5、材料送检不及时、送检时未通知甲方及监理单位进行现场取样并且在没有监理陪同的情况下私自送检者。罚款100~300元。

6、资料报送我监理部不及时者。罚款50~100元.7、出具虚假检测数据及试验报告。罚款300~500元.8、施工现场作业混乱,不按程序施工,已完工程质量不符合施工规范要求。罚款500~1000元。

9、施工组织不力,影响工程进度或造成质量事故。罚款1000~1500元

10、对于施工单位收到甲方及监理整改通知单后不予回复,经多次警告且对现场出现的施工问题拒改者。罚款100~300元

11、对工地现场不带安全帽及穿拖鞋者,每人罚款50元

12、未做好消防、临时用电等安全措施者,罚款100~300元.13、对偷工减料者、及对钢筋、模板、混凝土、脚手架搭设、钢筋焊接、地梁回填土等质量不合格者。罚款100~500元.施工单位:广州番禺桥兴建设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签收人: 建设单位:广州黄埔国际机械展贸有限公司 签收人: 监理单位:北京现代通号咨询工程有限公司 签收人:

7.实行通信工程监理的必要性 篇七

1 高校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随着高校扩招, 办学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校各二级学院在课程安排、考试安排、成绩录入以及教学文件的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量成倍增加, 基层教学管理工作人员也在逐年增加。现在的普遍做法是在教学管理中大家各自分工, 各管一块, 其有利之处是各施其责, 分工明确,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相互推诿, 人浮于事的现象, 但这样的做法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忽视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关联性与系统性, 不利于教学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高校基层教学管理工作, 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课表的编制、考试 (包括补考、重修) 的安排、成绩的录入及相关教学文件的收集整理, 等等, 这些工作一环扣一环, 是相互关联的整体。现有的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各自分工, 每个人都严格按照分工履行工作职责, 即每个人只做份内的事, 份外的事基本不知也无须知道。这实际上是把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机链条割裂为若干部分, 每部分各自为政, 缺乏必要的横向联系。正因为如此, 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少问题。比如某学院一位老师往教学管理系统中录成绩时发现根本找不到自己所上的那门课程, 于是该教师就告知了该学院管成绩的教务员, 由于前期的工作不是该教务员所做, 所以该教务员就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只好请教另外一个教务员, 另外一个教务员说那不是自己范围的事, 你去问教学秘书, 刚上任不久的教学秘书说那不是自己做的, 自己不知道, 没办法管理成绩的教务员只好去找主管教学的副院长, 副院长指定某某去处理此事, 最后依靠院长的行政权力才使问题得以解决。这本是一件并不复杂事情, 如果管理成绩的教务员对系统中的教学任务安排的操作稍有了解的话, 三五分钟便可解决, 也就不必绕这么个大圈子了。教学管理工作直接为师生服务, 繁重而琐碎, 一件件具体事情若不能高效率地解决, 势必会影响服务质量, 引起师生不满, 从而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其二, 基层教学管理事务的复杂琐碎, 决定了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分工很难均衡, 从而引发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矛盾与不满, 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基层教学管理管理事务大致包括以下内容:安排每个学期的总课程表、日常调停课管理、学生的学籍管理、教室管理、期末考试管理、补考重修缓考及补修考试管理、成绩管理、教学相关材料的管理、毕业生相关事宜的管理, 等等。上述内容的每一项都包括很多具体琐碎的内容, 比如每学期都要进行的补考重修缓考及补修考试管理, 具体操作时要先对前学期不及格及缓考人员及以需要补修的人员按课程进行整理汇总, 根据汇总的结果将公共课名单上报教务处, 并对专业课部分安排考试的时间地点和监考员, 而后通知学生, 并从教学档案中找出相应的试卷写印刷单印刷试卷, 考试结束后对试卷一一整理交给改卷教师, 而后再回收试卷并进行整理, 在教学管理系统中录入成绩, 打印纸质的成绩单一一归档, 然后还要筛选并汇总出需要重修人员的名单。一项工作要涉及很多方面, 不但烦琐且持续时间长。要想把这些复杂琐碎的工作非常平均地进行分工几乎不可能。况且一般的教学副院长都是从高学历高职称的普通老师而来, 他们一般都没有基层教学管理的工作经验, 对教学基层管理人员的具体工作不太了解。因此, 实际工作中, 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彼此间工作量的大小轻重会有较大差别, 从而带来一些难以避免的矛盾与冲突, 影响学院和谐发展, 也给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带来隐患, 不利于高校整体的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其三, 工作内容长期的固定性与流水性, 不利于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长期从事某一项工作的人, 会逐渐丧失对工作内容的敏感而流于照章办事。”[1]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也不会例外。高校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流动性小, 晋升难, 不少人员在一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很多年, 有的甚至达到数十年之久。这种数年甚至数十年如一的工作, 渐渐地消磨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不利于其创造精神的培养与发挥。

其四, 基层教学管理中明确分工、各管一块的做法使教学管理中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遇到问题。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是普普通通的教职员工, 他 (她) 们同时或为人夫或为人妻, 或为人父或为人母, 或为人子或为人女, 总之, 他们的角色具有多重性。多重的角色身份决定了他们也会有大大小小的工作外的事情要处理, 他们也会有头疼脑热生病的时候, 因此, 他们有时会因这样那样的实际原因而向单位请假。当个别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请假不在岗的时候, 他 (她) 所负责的工作还需要处理。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分工使别人不太清楚非自己负责范围的工作该如何处理, 因此别人根本无法接着开展工作, 往往造成一些问题无法及时妥善地得以解决。

2 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轮换的必要性

笔者以为, 要有效解决以上几个困绕高校基层教学管理工作的问题, 必须实行当前不少大企业中早已推广应用的岗位轮换制。“所谓岗位轮换, 也称为工作轮换、职务轮换, 指对同一人在不同岗位进行在岗培训的一种管理技术。”[2]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轮换制度的优越性与必要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 实行岗位轮换, 有助于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全面正确地理解教学管理工作。有人说:你一个苹果, 我一个苹果, 交换后仍是一个苹果, 但你一种思想, 我一种思想, 交换后每人都有两种思想, 你一项技术, 我一项技术, 你教我, 我教你, 每个人获得两门技术[3]。高校的基层教学管理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 因此也具有很强的相通性。实行岗位轮换, 实际上增加了彼此间的横向联系与沟通。高校各二级学院的每个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都可以学到其他两至三人的工作技能, 他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另外一些具体工作如何处理, 遇到问题能够快速地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浮于事或多头管理带来的麻烦, 从而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提高师生满意度。

第二、实行岗位轮换, 有助于消除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间因分工不均而造成的不满情绪, 尽可能地化解矛盾。愉快的工作环境是每个人所渴求的, 营造愉快的工作环境也是基层教学单位所追求的, 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学管理事务复杂琐碎很难平均分工, 而实行岗位轮换可以使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淡化分工不均对自己的影响。假设一块蛋糕被分割成几部分, 早一点吃大块的, 晚一点就要吃小块的, 从长远看, 任何人都不会比别人多吃一点点, 同时也不会比别人少吃一点点, 这样, 再斤斤计较的人也没法计较了。这种短期看分工不均, 经过岗位轮换后就会变得绝对的公平。实施岗位轮换后, 高校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都可以从分工不均的阴影之中走出来, 开开心心地工作, 坦坦然然地对待同事, 这样愉快的工作环境也就自然地营造出来了。

第三, 实行岗位轮换, 有助于消除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工作厌倦疏懒情绪, 有助于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实施岗位轮换, 高校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在二级学院内部轮岗, 新的工作内容会激发他们的工作兴趣, 可以促使他们不断地学习新事物, 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有比较地取长补短。比如, 以前管课程编排的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轮岗到考试和成绩管理的新的领域上去, 他或她肯定要了解学习以前考试和成绩管理方面的具体工作内容, 看看别人以前的哪些方法适合自己, 哪些不适合自己, 如果不适合怎样做才能更好。这种学习, 并在学习的基础上取长补短的过程, 对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提高。同时他们还会无意识地把自己以前做过的工作和现在再做的工作联系起来, 加深理解, 处理问题时也会更全面更周到。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 以前不被外人甚至不被自己发觉的潜能就会被挖掘出来。通过轮岗, 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提高了自身的工作水平, 消除了厌倦疏懒情绪, 也就会在无形中提高工作的效率与水平。

第四, 实行岗位轮换, 有助于提高高校各二级学院应对教学管理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实施岗位轮换后, 各个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对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事务的整体及局部工作都会非常清楚, 因此, 若遇到相关人员暂时不在岗而又有紧急事情需要处理时, 其他人员马上就可代为处理。如遇到某人调离, 此人所负责的工作也可以马上有人能够接替, 不会给整个基层教学管理带来任何麻烦。

当然, 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轮换, 也须特别注意一些事项, 诸如:高校各二级学院的领导要重视, 最好是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岗位轮换的时间间隔要适当, 不要太长, 更不能太短。笔者认为岗位轮换的时间间隔三年为宜。三年是六个学期, 基本的教学管理事务做六遍, 工作做到六遍应该是比较精熟但也易引起工作厌倦的时候了, 在这个时间点上实行岗位轮换比较恰当;岗位轮换要在学期期中偏后一点进行, 因为学期初和学期末正是高校基层教学管理工作人员非常忙碌的时候, 不利于他们学习并接受新事物。此外, 岗位轮换一定次数后, 相关领导要注意有无特殊情况, 如有特殊情况要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

[1]方家平.实施岗位轮换培养复合型人才[N].市场报, 2002-04-04.

[2]陈丽萍.论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方法[J].兰州学刊, 2003 (1) :114-115.

[3]惠小华.关于岗位轮换的思考[EB/OL].[2009-05-30].ht-tp://www.5ixue.com/Article/200411/20041102000000_2754.html

8.实行通信工程监理的必要性 篇八

关键词:安乐死;老龄化;优死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4—0057—02

一、什么是安乐死

安乐死,英文为Euthanasia,原意是指“快乐的死亡”或“尊严的死亡”。在好几种英文词典中,被解释为:无痛处死患不治之症而又痛苦者和非常衰老者[1]。我国学者对安乐死的定义是:“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危重濒死状态时,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或其亲友的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认可,用人为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由此看来,安乐死的本质,不在于生还是死,而在于死亡是痛苦还是安乐,目的是通过人工调节和控制,使得死亡呈现一种理想状态,避免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达到舒适和幸福的感受。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对死者自我感觉状态的改善。

二、安乐死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20世纪30年代,欧美各国一些学者开始积极提倡安乐死。美国成立“无痛苦致死学会”,英国建立了“自愿安乐死亡协会”,他们通过发起组织活动,以求得安乐死得到法律的许可。瑞士在1937年作出了可以帮助安乐死的人的法律规定。

二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死亡问题又关注起来,安乐死重新成为了人们的热门话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针对安乐死的民意测验、立法活动在英美等国广泛地展开,虽然众多提案都被否决,但其所造成的影响遍及西方各角落。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发达主义国家逐步制定并通过了与安乐死相关的一些法律规定。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77年的《自然死亡法》规定晚期不治之症患者可以签署一项对医生的指令,指令医生撤销维持生命措施,听任其自然死亡[2]。这种与医生救死扶伤天职有所冲突的放弃治疗,实质上是以法律形式肯定了消极安乐死。荷兰于2001年4月1日生效的安乐死法案的主要内容是临终患者如何申请安乐死、安乐死如何实施以及对此的审查程序等。1995年5月25日澳大利亚北区(Northern Territory of Australia)通过了一部《临终患者权利法案》(Right of the Terminally Ill Act),这是世界首部安乐死法。该法允许开业医生按照一定的准则结束患者的生命[3]。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安乐死问题逐渐受到我国有关各界的关注。上海医科大学的蔡根法最早在《医学与哲学》杂志上公开发表了主张安乐死的文章。此后,从小范围学术讨论,到报刊和电台的公开报道,安乐死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1986年6月,中国陕西汉中地区发生了中国第一起安乐死事件。1992年6月25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此案二审终审——无罪判决[4]。此案件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且明确地提出了“中国的安乐死问题”,向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和卫生法规等提出了现实的挑战。此后,涉及安乐死的法律案件及讨论从未间断。但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中“未知生,焉知死”,“寿终正寝”,养老送终等孝道观的影响,安乐死思想远未得到广泛普及。安乐死立法与实施受到多方面因素——尤其是伦理环境方面的制约。

三、我国实行安乐死的必要性

(一)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必然要求

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是各个民族的愿望。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高标准发生了变化。它不仅表现为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满足,同时又要求具有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比如精神的充实、安逸、快乐感、幸福感,当然也包括临终前的安详与无痛苦。以前我们提倡优生、优育、节育、健康、延寿等,现在人们又创造了“优死”这一崭新的概念。希望能够做到生死不再听天由命,把生死的主宰权从上帝手中要回来。因此,从优生到优死,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人类理性意识的新觉醒。

从患者家属方面来说,实施安乐死会减少其烦恼和负担。即可以解除其亲属由于患者的病痛而引起的心理上的痛苦,减少患者家属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如果不实行安乐死,不但患者生命没能挽救,亲属出于“血缘亲情”,仍抢救患者,最终造成“人财两空”。

(二)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

对于什么年龄可以称为老年人,目前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现在世界上普遍的观点是把老年人规定为60岁以上的人。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绝对数占世界第一。我国第一次生育高峰期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时期出生的人口在2010年以后逐渐步入老年人的行列。2010年后,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将越来越快,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

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并带来一系列问题。老化人口中会有一部分已丧失人生的乐趣和人的价值的人口,这部分人口将会给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有些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对他们进行安乐死不失为一种“优死”的方法,这种观点我们是不赞同的。在此我们之所以提到老龄化问题,关键在于老龄化绝对人口的增加,迫切地需要我们面对并解决老化人口的临终关怀问题。如何提高老化人口的生活质量,如何让老化人口“优死”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三)优化我国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

我国目前虽然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个人、家庭及国家对卫生医疗方面的投入有限,看病难、没钱看病、有病不医、病床不够等现象仍十分严重。我国卫生资源的分配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在资源流向上,医疗重于预防,高科技重于基本医疗,大医院重于基层;医疗设备方面,一些高、精、尖设备大多被大中城市的较大医院所占有;高中级卫生技术人才多集中在城市,农村严重不足。

安乐死可以使社会将有限资源合理使用到急需的地方,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从社会角度而言,实行安乐死符合社会公益原则。从社会公益原则出发,国内外都反对抢救濒死绝症患者而耗费巨额医药资源。因为对于有限的卫生保健事业的投资,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的分配,都必须得遵循公正和效用原则。对年老体弱、疾病缠身或绝症晚期等短期救治无望的患者停止治疗,如果将用于他们的资源分配给其他急需或有可能带来价值的地方,将是一种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人类自身生产文明化的要求

人类自身的生产,包括两性关系、婚姻、人口的量与质、健康与长寿、死亡和丧葬等基本环节。随着人类社会从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进化,人类自身生产的这些环节,已不同程度地文明化。性卫生、婚姻法、计划生育、优生优育以及优死等,都是人类自身生产文明化的产物和表现。死亡,作为每个人类个体必经的一个阶段,对其进行人工控制,使每一个人死得科学,死得安乐,不仅是每一个个体的愿望,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化过程中必然解决的课题。

四、我国实行安乐死的可行性分析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及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于安乐死的推广及实行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9.实行精细化管理 创建国优工程 篇九

2011-12-19 15:03 来源:中施企协 作者:佚名

众所周知,全面质量管理的五大要素是“人”、“机”、“料”、“法”、“环”,而“人”是第一要素。公司从加强质量管理人员和施工队伍培训考核入手,把培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一期原料及冶炼(烧结、焦化、炼铁、炼钢)工程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以质量求信誉,以质量求生存,是当前工程建设行业同仁的共识,只有不断强化科学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一、工程创优要有规划

所谓规划就是目标,定好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只有通过有计划、有目标的创优工作,才能让“用心铸造精品”的品牌理念真正成为带动质量工作前进的动力。根据创优目标要求,各相关方要谋划好工程创优工作,认真做好措施,特别是要把工程细节的一些要求详细地规划出来。同时搜集整理创优工作的相关资料,做足、做好创优的基础工作,确保实现创优工作计划目标。

二、抓好工程产品质量控制

质量检查是公司监督、控制项目工程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公司总体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施工现场大、项目复杂,只靠为数不多的几名质检人员疲于奔命的检查,很难及时发现所有不合格品,更不要说发现质量隐患事前控制了。所以公司质量部组织全系统内每月进行质量监督检查,内容覆盖了公司在施工项目中的所有关键、特殊工序。做到事前、事中控制,少出现“死后认尸”式的事后控制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控制施工质量,预防和消除质量通病。

三、加强质量责任体系建设,细化质量管理工作

质量管理是全员参与的工作,质量责任体系的建立和落实是主要管理工作之一。公司制定了《质量管理条例》,明确了全体员工在不同施工生产阶段的质量职责。采用签订《质量责任状》的方式在实际工作中细化、落实质量责任;建立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对每一道工序实行班组自检、互检、专职质检员复检的“三检制”,使技术、质量处于受控状态;配备专职质检人员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公司将日常的管理工作编制成工作流程,改变了以往的习惯性思维和经验性管理的做法,促进了质量管理工作向精细化管理方式的转变。

四、以质量计划为总纲,实施过程控制管理 我公司秉承“干就干好,做就做精”的质量管理理念,从工程准备甚至投标阶段就开始制定各项措施和质量责任制,并在施工中严格落实。我们首先针对产品的特性分析、评价出保证产品质量的控制点,制定为达到工序质量要求所采取的控制手段和检验方法;其次是做好质量检验计划,对检验流程、检验方式进行描述,对工程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实现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控制。

五、大力实施质量培训工作

众所周知,全面质量管理的五大要素是“人”、“机”、“料”、“法”、“环”,而“人”是第一要素。公司从加强质量管理人员和施工队伍培训考核入手,把培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从质量管理方法、公司规章制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统计技术等方面对质量检查人员进行培训。公司共有质量检查人员505人,保证了公司的需求。

六、建立质量管理考核制度

形成监督检查考核体系,能确保公司质量责任管理体系有效运行。责任管理体系是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只有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完善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管理网络,制定部门工作目标和个人岗位责任制,才能将管理职责落实到部门、人头,实现事事有人管,人尽其责。

七、分包队伍的质量管理

随着公司不断发展扩大和战略转型,工程项目施工需要的分包队伍也越来越多,对分包队伍的质量管理也就显得更加重要。公司制定了《施工分包质量管理办法》,从源头抓起,对分包队伍质量管理实行准入制,对分包队伍的工程实体质量及质量管理进行控制考核,对分包队伍进行质量意识教育,根据工程实际需要进行工程质量管理培训。

管理的精细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粗放型管理,使工程的细部质量和外观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工程创优也就水到渠成。品牌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只有拥有品牌,企业才能赢得更广阔市场,才能不断发展。各司其职 各尽其责 全面铸造国家优质工程

2011-11-24 15:26 来源:中施企协 作者:佚名

贵阳卷烟厂易地技术改造项目联合工房工程建立了以建设单位为核心,集设计、施工、监理为一体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对各单位在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职责进行合理分配,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的管理制度。

(贵阳卷烟厂易地技术改造项目联合工房工程 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工程质量作为建筑业的根本,直接体现了参与工程建设的企业的素质和管理水平,而工程质量的形成是一个有序的、系统的过程,对工程质量进行有效地控制,必须将参与工程建设的设计、监理、施工等所有单位都组织起来,统一协调、分工合作,形成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系统。工程作为贵州省重大工程项目,立项伊始就把质量目标锁定为国家优质工程。

一、建立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工程建立了以建设单位为核心,集设计、施工、监理为一体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对各单位在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职责进行合理分配,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的管理制度。根据工程特点,结合ISO9001质量体系,制定了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流程,明确质量管理程序,使各单位协调运作,使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有据可依,按流程办事。

二、加强参建单位的管理控制

在参建单位选择上,实行精挑细选,优中取优;在设计和监理单位的选择上,注重有烟草行业的设计和监理经验。各建设单位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落实质量职责,保证与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一一对应性和统一性。设计单位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和生产工艺方案,做好前期的设计规划、设计图审查。监理单位严格履行监督管理职责,从源头上控制工程建设质量。总包单位和各专业分包单位认真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各专项施工方案和施工进度计划,做好工程施工的各项管理策划工作,做好人员、机械、材料和设备安装调试安排,从组织上、技术上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

三、加强设计单位的全程控制

在设计前期,设计单位与建设单位、地勘单位进行详细沟通,充分考虑各种不利因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使工程设计完善、准确,符合工程建设的实际。设计完成后,会同建设单位组织专家对设计进行评审,根据评审意见及时修改设计。在建设过程中,设计单位注重与施工、监理、建设单位及时沟通,使其明确设计意图,并派驻人员抽查施工单位的施工情况,确保其按图施工,同时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提出的不同建议进行讨论研究,确保设计满足建设单位要求的同时,在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保证工程质量。

四、加强监理单位的质量控制 组建由总监理、土建监理、水电监理、造价监理、安全监理工程师等组成的项目监理机构,严格按照《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00)要求制定各级监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编制项目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和监理交底书。坚持以事前控制和主动控制为主,工程开工前,严格审查施工单位的资质、现场质量管理、技术管理组织机构、人员、制度及特殊工种操作人员的资格、上岗证等。依据承包单位报送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表,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查。对进场原材料、半成品严格查验,确保材料进场先复检后使用。在施工监督过程中,强化施工工序报验手段,确保先报验后施工,上道工序未经验收不得进入下道工序的施工,对重点、关键部位进行旁站监督。严格监督施工方履行合同承诺,认真执行设计文件、技术规范和强制性标准、强制性条文。加强事后控制,确保施工质量。

五、加强施工单位的质量控制

工程建立了以项目经理为核心、技术负责人为主、各关联人组成的质量管理机构,明确了项目质量目标和职责。在施工前,施工单位根据工程特点进行工程质量控制要点分析,确保施工质量控制有的放矢。在施工中,施工单位加强对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精选合适人员,确保工作人员处于最佳状态。狠抓材料源头控制,坚决杜绝不合格材料。选择质量达标的施工设备,配备优秀的设备操作者。推行样板化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加强现场的质量检查,严格进行预检和复核。建立成品保护机制,加强对成品的保护。

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是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应当在施工前精心策划、精心准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在施工中严格执行制定的规章制度,同时执行严格的检查制度;在施工完成后,加强对成品的保护,确保劳动成果。同时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做好协调工作,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行之有效,符合实际。

工程项目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建筑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因此,建筑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将产品的质量放在首位,这不仅是企业的根本,也是企业对社会应尽的职责。团结铸造质量 协作铸就团队

2011-11-24 15:19 来源:中施企协 作者:佚名

垦东12区块海油陆采工程自投产以来,已经成为国内海油陆采的样板工程,其核心技术也广泛应用于类似工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我国环渤海湾海堤、港口等民用设施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垦东12区块海油陆采工程 胜利油田胜利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垦东12区块海油陆采工程位于胜利油田新滩油田东部的浅海地带,是胜利油田目前建设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海油陆采工程,采用“路岛合一”模式布局,是集“钻、采、修一体化”的多功能海油陆采工程。2005年8月1日开工建设,2009年5月完工并一次投产成功。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始终以制度闭合管理,以科技引导建设,以创优规范行为,科学管理,求实创新,精心铸就了国家优质工程。

一、规范管理,将工程创优落到实处

工程首先确立了“建精品工程”的目标,建立了决策、执行、监督、反馈为一体的闭合管理体系,将“质量永远领先一步”的理念落到实处。在实际工作中,选用工作优秀、素质过硬、经验丰富的干部组建创优领导小组,抽调技术骨干组建专职质检队伍,构建了从建设管理到设计、施工、监理的全面质量管理网络。同时,工程建立了项目质量检验、技术研发、材料采购等30余项管理制度,细化创优小组部门分工,定期召开工程协调会议,及时解决各类建设难题。在设计前期,多次组织方案优选,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方案评审,采用了数值模拟、物模试验、现场试验三大手段检验设计文件的安全性及经济性。在施工阶段,实行首件认可制,对桩板组合结构施工、扭工体预制等工序均在首件得到认可后才进行大面积施工。为保证监理质量,采用多种检测手段辅助监督,在水下隐蔽工程施工中建立动态监测系统,每段工序完成后除监理单位验收外,还引入第三方检测公司进行水下探摸检测。建设期间,定期组织各方对工程进行评价,判定工程质量与既定目标的吻合性。工程投产后,定期对进海路及海油陆采平台的沉降量、防护体的断面高程及排列变化等数据进行监测,追踪建设质量效果。

贯穿着工程的整个过程,工程始终以团结铸造质量,以建设单位为主体,把各参建单位铸造成一支协作配合、高效优质的团队,相互监督、相互配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查找原因,迅速反馈处理,保证了工程的运行。

二、技术创新,为实现创优奠定基础

垦东12区块由于特殊的海洋环境和地质条件,在工程设计领域上存在着海洋环境条件复杂、构筑物标高确定难、海油陆采平台端头冲刷严重的技术难点。为了攻克技术难题,工程们立足自主创新,对关键技术重点攻关突破,对进海路与海油陆采平台结构设计行业标准进行了修订,从而在设计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立了滩海油田进海路顶高程计算方法,找到了进海路安全性和经济性较佳结合点;研制了能有效适应波浪冲击和滩地冲刷的新型结构-桩板组合结构,创建了0-5m水深海域修建路岛工程的新模式;首次在胜利油田淤泥质海岸防护工程领域内,成功引进了砼联锁排护底技术,试验得出了该结构护底宽度的确定公式并广泛应用于胜利油田海堤及路岛建设中。同时,开展对桩板组合结构进海路施工技术研究,改造固定导向定位装置,解决了海上精确定位的技术难题;采用结构组件陆上预制海上架设的方法,成功解决了滩海潮间带不能使用大型机具的难题;研制变频震动锤,攻克了路堤填石施工中石料的压实技术难关等。

三、科学组织,为工程创优扫清障碍

由于工程大部分工序均需在海上施工,受潮汐及风浪影响严重,加上施工有效作业时间非常短,给工程施工造成相当大的难度。对此,工程科学组织,合理安排有效作业时间,根据天气情况科学确定施工段的长度,实施短线突击法施工,减小由于海浪冲击给工程带来的危害。采用组件陆上预制海上安装的方法,尽量减少海上作业时间。

四、落实HSE体系,为工程创优保驾护航

由于工程受风暴潮影响严重,是安全监控的重点区域。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工程健全了HSE管理体系,成立安全管理小组,明确分工责任,建立气象观测系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随时了解天气变化。同时,严格落实安全管理各项措施,建设期间识别各种危险源,编制专项应急预案,为作业船只设置避风港,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海上应急演练,开展人员培训,组织各类专项检查,使安全管理达到了无缝隙覆盖。工程还自觉履行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海洋环境保护的各项规定,制定了施工船舶及作业设备环保实施细则,严防油污、污水泄露到施工海域。由于工程质量体系健全、管理到位,在建设期间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和环保事件。

垦东12区块海油陆采工程自投产以来,已经成为国内海油陆采的样板工程,其核心技术也广泛应用于类似工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我国环渤海湾海堤、港口等民用设施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用管理和创新构筑国优工程

2011-11-24 15:23 来源:中施企协 作者:佚名

琴台文化艺术中心二期工程开工之初首先明确了“创国优工程”的质量目标,策划并实施了“目标设计、分析、分解、跟踪、考核、制定保障措施”等内容的目标管理体系。

(琴台文化艺术中心二期工程 武汉建工股份有限公司)

琴台文化艺术中心二期工程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月湖北岸、汉江以南,武汉三镇交汇处,与已建成的琴台大剧院对称布局,结合四周的江湖水景,共同构成了武汉市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建筑群。

琴台文化艺术中心二期工程主体建筑音乐厅是一座涵盖各类型音乐观演、艺术展览、群众文化活动功能的大型艺术殿堂。工程建筑总高度37.2米,建筑面积36858平方米,地下1层,地上6层。总体风格简洁、明快、现代、典雅。整个工程地上建筑部分由1609座的交响乐厅、428座的室内厅,多个艺术展示厅、排练厅等共同组成。

一、严格的质量管理

工程开工之初首先明确了“创国优工程”的质量目标,策划并实施了“目标设计、分析、分解、跟踪、考核、制定保障措施”等内容的目标管理体系。体系涵盖了从工程开工、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到工程竣工验收、用户回访与维修等工程施工管理的全过程。为确保工程质量的高起点,工程组建了以公司总经理为组长、总工程师和项目经理为副组长的质量创优领导小组和以项目管理人员为主的实施小组。同时,针对工程的特点、难点编制了策划方案,提出14项施工要点,辅以施工组织设计、各类专项方案、技术交底加强对各分部、分项工程常规施工工艺及质量通病的控制,明确质量标准。

其次,严把材料、构配件、设备质量关,确保工程内在质量。工程要求各种材料均具有产品合格证,进场设备均开箱检验,坚决杜绝不合格的材料、设备进场。

第三,工程通过样板引路、以点带面,从工序质量着手,过程控制、动态管理。工序质量控制是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工程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施工,严格按照公司体系文件和项目管理标准进行流程化管理,严格控制结构到装饰全过程的各道工序质量,确保整体工程质量。

第四,注重成品保护工作,避免交叉污染和破坏,确保工程质量一次成优。对已完工的重点部位采取各种有效保护措施,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建筑成品、半成品的完整性和一次成优,避免了工程二次返修。

二、主动的技术创新

随着建筑市场竞争体制的不断完善,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打造企业竞争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支撑。工程以建设部推荐的十项新技术以及推广转换指南项目为寄托,将技术创新工作贯穿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使得工程各个形象部位都有亮点。工程开工伊始就确定了为推广应用新技术重点项目,制定新技术在工程推广应用的实施计划,并在施工中按计划予以实施。工程实施建设部十项新技术中九大项,三十九个子项,三项其他新技术和一项自创新技术。工程成功解决了大面积清水混凝土挂板幕墙安装、现浇混凝土浮置弹簧隔振提升地坪施工等技术难题,形成了省级工法,也取得并应用了一种转运加气混凝土砌块拖车和一种固定地下室外墙防水保护层塑料钉两项专利技术。2009年工程被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列为“湖北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三、创优的各项配合

创优工作是一项涉及工程建设全方位的管理活动,各项工作必须以创优为核心,全体人员共同努力实现。

在招标前,工程严格审查施工单位资质,适当提高准入门槛;采取工程量清单的投标报价方法,合理制定拦标价格,控制了工程建设标准和降低工程造价;针对专业性极强的项目,甚至是设计单位仍处于探索和摸索阶段的单项技术,采取设计和工程施工招标同时进行的办法;选择专业知识强、管理严格的建设监理单位,为建设管理目标的实现服务。

在建设初期,工程成立了两个相对固定的专家组,并聘请专业咨询机构解决技术难题,负责设计、管理、协助招标采购,为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保证精品工程的实施,工程加大了人、财、物的投入。派驻了具有丰富的现场管理和操作经验的人员;遵循优质优价的原则、实施工程款专款专用;严把原材料的进场关,高标准,严要求,加强施工过程控制及产品保护。

在施工中,工程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的各项检查评比活动,并经常性地邀请有关评委专家来现场指导工作;利用施工间隙项目部分期分批地组织管理人员赴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区的先进工程参观、学习、交流,及时掌握最新的评选标准和要求,进一步搞好创优工作。

上一篇:学习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下一篇:走吧张小砚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