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2024-06-21

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教案(精选7篇)

1.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独立意识,明白自主选择是一项重要的权利。

[能力目标]能够自主选择、合理选择课余生活。

[知识目标]了解课余生活的重要性和作用,学会自主选择课余生活。

【教学重点】学会自主选择课余生活。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课余生活的重要性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走近小学生的课余生活》

2、导入语:你的课余生活是怎么样的呢?也是这般的精彩吗?我们应该过怎样的课余生活呢?

二、讲授新课

(一)课余生活的重要性

1、你说我说:什么叫做“课余生活”?“课余”都是指哪些时间?

2、解释什么是课余生活和课余时间。

3、算术大师:请你计算一下你一天、一周的上课时间和课余时间。

4、小小观察员:请你观察一下上面的数据,思考一下,看看有和发现和感悟?

5、温馨提示:粗略计算,我们一周的课余时间是上课时间的5倍,由此可见,我们应该珍惜课余时间,安排好自己的课余生活,让自己得到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6、小小分享会:你平时都参加一些怎样的课余活动呢?你课余时间都做些什么?

7、过渡提问:看着这么多让人眼花缭乱的课外活动,你会怎么选择呢?我们应该怎么选择呢?

(二)课余生活我选择

1、情景探究:你认为华华应该怎么选择呢?

2、活动园(课本第二页):你是如何选择课余生活的?如果你的选择与父母的意见不一致,你会怎么办?

3、总结:自主选择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成长过程中需要发展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增多,我们对一些事情有了自己的看法。我们也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决定,特别是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课余生活,但是我们由于知识和经验的不足,有时候不能很好的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在自主选择中,我们需要听取父母的意见,也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一些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4、活动园(课本第3页):

(1)李玉红同学在选择课余生活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请你为她提建议。

(2)面对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我们有时候也会像李玉红同学一样,会遇到一些困惑,你还遇到过哪些困惑呢?

5、温馨提示:我们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课余生活,但有的时候又会面临着许多的矛盾和困扰。这时,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合理选择了。

(三)课余生活助我成长

1、活动园(课本4-5页):从三个片段的分享中,你认为课余生活可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收获?

2、总结:丰富的课余生活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让我们有机会与不同的人交流,学会合作,体会亲情的温暖、友情的宝贵,学习待人接物的文明礼仪;能激发我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体现我们作为社会小主人的责任与担当。

3、课余生活大分享:请你选择自己熟悉的校内外课余生活片段,与同学分享你精彩的课余生活和收获吧!

三、课堂小结

学校开展的跳绳、拔河、合唱、剪纸、书法、植物栽培和机器人制作等活动,是我们校内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家人一起购物、游玩、读书或做家务,和同学一起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是我们校外课余生活的丰富内容。精彩纷呈的课外活动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我们从中学习、收获、成长。

2.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篇二

一、做好教学组织准备, 创设科学有效的教学流程

要想让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明确道理、规范行为, 教师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 确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方法。如一年级思想品德第一课《我上学了》, 针对“我将在这可爱的学校里学习、活动”这一段设置情境环节。学校怎么“可爱”在大人看来很简单, 但对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讲, 上学是一个新生事物, 是他们接受新环境的转折点, 他们小脑袋里会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 有兴奋, 有自豪, 甚至还有胆怯、疑问或者排斥。教师就是要紧紧抓住小学生不同的想法, 充分利用挂图、投影、视频等教学附件, 引导学生回忆第一次走进校门时的感觉, 例如门口悬挂了“欢迎”之类的横幅、大哥哥大姐姐佩戴的红领巾、走到教室后认识的第一个同学、遇见的第一位老师, 等等。这堂课如果能引发起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对接下来的课程内容就起到了水到渠成的影响。

二、唤起学生注意, 灵活运用教学小技巧

由于低年级小学生有意注意正在逐步培养, 无意注意仍然占据着很主要的作用, 情绪不稳、精力分散是经常会出现的普遍现象。因此, 有效唤起学生注意需要一些小技巧。如形式变换: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类感官, 引导他们听、看、说、想、画、演, 通过活动、游戏、插图、幻灯等, 把道理寓于游戏活动和感性的认识之中, 唤起学生的注意。竞赛吸引:因人因地、适境适情地开展一些趣味竞赛活动, 根据教学内容随机应变, 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呈跳跃式集中, 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目光注视:带有暗示性和感情色彩的目光注视, 可以引起学生的心理互动, 彼此产生亲近、尊重、认同的心理诱因, 进而对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行为提示:以其他学生不易觉察手势提示, 或者在教室里恰当行走时看似无意的拍肩等动作, 传递给个别学生集中注意力、警告等信息。声音控制:通过提高音量、加重语气或者加快节奏等方法, 以声音的变化引起和控制学生的注意。情感暗示:愉悦是可以感染学生的, 并且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培养和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三、引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首先是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尤其是思想品德这一类彰显活动性的课程, 课堂教学中幽默效果的教学成效是显而易见的, 它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其次是注重学习的主动性。现代小学生知识面广, 信息量大, 自主意识强, 思维日益成熟, 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平台容易搭建, 这样的课堂使学生精神焕发, 积极性大大提高。此外是让思品课贴近生活。低年级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和编排紧, 是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的, 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校园里面、家庭中的事例, 让事实说话, 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复杂的问题简明化, 深刻的问题通俗化。让思品课贴近生活, 让学生易于接受。

四、引导学生思考, 自觉提高学识水平

低年级阶段是培养和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根据“学一点, 懂一点, 做一点”的原则, 教师在课堂上坚持行为规范的指导,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每节课进行道德行为的评论, 强化道德观念;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内容进行道德行为的评论, 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 学生明白了是与非, 加强了自我行为培养, 才能达到思想品德课动情、晓理、导行的目的。在思想品德课中, 提高学生明理能力的途径很多, 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是学生协作和师生互动这两种。

五、指导课外实践, 增强学生责任感、自信心和进取心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教学中, 教师要用现实生活的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密切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分析。在指导课外实践时,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撰写日常生活体验“小纸条”。培养低年级小学生随时记录生活记事和生活感受的习惯, 使其所学的知识得到深化和升华。这样既了解了学生的心声,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积累了学习经验, 教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量的词汇是很重要的, 也是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语言当然离不开死记, 但是教师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记忆单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讲了记忆英语单词的几种方法。

3.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篇三

1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一个中国的原则: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政治基础。

3一个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一个基本方针:为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党和国家制定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这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1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两种制度: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两方面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三大基本国情:人口国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资源国情: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环境国情: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三个尊重: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就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1四大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3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1五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

4.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篇四

知识:让学生知道依法治国的概念和地位,知道“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了解违宪行为的表现。【教学重点】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宪法有关知识来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和维护宪法的意识。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简单回顾七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所学的内容。说一说:一般违法行为包括哪几种?一般违法行为中的违宪行为指的是哪种行为?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导入“违宪行为”的概念。

(二)、新课学习: 猜谜游戏:“排行我老大,国法之根本;子由母产生,冲突我有效。” 这是我国的哪一部法律? 出示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第一条、第二条、第十五条、第二十四条的有关规定。提问:(1)从上述材料中,你可以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与你所知道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等普通法律的内容比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如果用上面的这个谜语中的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应该用哪一句话?

教师归纳:宪法规定的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等国家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宪法在内容上大于其他的普通法,因此它在整个国家法律体系中处于根本法的地位。即“国法之根本”。

议一议:阅读教材P7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条的规定,说一说他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有什么联系?你可以用谜语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这种联系? 教师归纳:宪法为普通法提供了立法原则,是制定其他法律、法规的依据。即“子由母产生” 案例分析:(1)、阅读教材P73“某县公安局设卡收费”提问:该县公安局在国道上的设卡收费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

教师归纳: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最高行为准则。(2)、阅读教材P74 “周恩来总理的事例”提问:周恩来总理为什么要这么做?他遵守了宪法中的什么规定?教师归纳:宪法是一切社会团体和组织以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提问:谜语中的哪句话是以上两个案例的概括?(“排行我老大”)案例分析:阅读课本P72“苍茫村村委会的村规民约”的事例 提问:

1、村委会的行为违反了宪法的什么规定?

2、法庭的判决印证了谜语中的哪句话?

教师归纳:违法了宪法的“公民婚姻自由”的规定。印证了“冲突我有效”。讨论:通过以上的学习,你知道宪法与普通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吗?教师归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

过渡:因为宪法所具备的权威性,要求宪法具备一定的稳定性,所以宪法的修改程序与其他普通法也不一样。

出示材料:宪法的修改程序与普通法的修改程序

提问:宪法的这种修改程序说明了什么?

教师提示:宪法的制定或修改比普通法严格。

(二)、新课学习: 案例分析: 出示案例:“佘祥林案件”: 1994年1月20日,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镇村民佘祥林的妻子张在玉失踪。1994年4月11日,雁门口镇吕冲村一水塘发现一具女尸,经张在玉亲属辨认死者与张在玉特征相符,公安机关立案侦查。1998年6月15日,京山县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佘祥林有期徒刑15年,附加剥夺政治权利5年。佘不服提出上诉,同年9月22日,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2005年3月28日,张在玉的突然归来证明佘祥林当年被冤枉了。2005年4月13日,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在狱中度过了11个春秋的佘祥林,被当庭宣判无罪。2005年9月2日,因“杀妻”冤案提出国家赔偿的佘祥林从赔偿义务机关湖北省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领取了25.69万余元人身侵权赔偿金(含无名女尸安葬费1100元)。

讨论:湖北省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为什么要对佘祥林作出赔偿? 教师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1条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要作人员侵犯了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案例分析: 出示案例:汉族青年谢某与一回族发青年马某相恋。不久两人到婚姻登记机关领取了结婚证。正当他们准备举行婚礼的时候,马某和马某的父兄向谢某提出一个要求,要谢某必须信仰伊斯兰教。谢某不答应,马某的弟弟就要纠集一些族内的人“好好教育”一下谢某,一时搞得剑拔驽张,难以收场。

提问:谢某是不是必须信仰伊斯兰教?马某的弟弟能不能“好好教育”一下谢某? 教师归纳: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马某一家强迫谢某信仰伊斯兰教的行为违反了宪法的有关规定,属于违宪行为,要受到法律的追究。我当法官:

教材P75“我当法官”的四个材料。答案可参考《教师用书》P101 明辨是非:

有人认为“宪法是高高在上的一部大法,和我们的生活没有太多的关系。”,你认为呢? ①宪法是我们生活的基本依据; ②维护宪法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③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

基本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人身自由权、受教育权 基本义务:依法服兵役、劳动(即是权利又是义务)、依法纳税 案例分析:

出示案例:尤某,男,17岁,汉族,河北省某市郊区某乡中学学生。尤某由于受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瞧着别人发财,吃喝玩乐,他也想发财。1988年春的一天晚上10点,偷偷爬墙溜进本村电线厂,偷出铜线10公斤,并于第二天拿出去卖时被查获。教师归纳:宪法禁止或否定公民的某些行为。(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二条规定:“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才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

出示案例:施某,男,20岁,上海市南汇县书院乡村民。施某为2002年冬季征兵的应征公民,在乡、村干部动员其报名应征时,态度不端正,不愿履行兵役义务。后经乡村干部耐心做工作后,勉强参加了应征体检,施身体合格,经乡、县政治审查,施某合格。施本应无条件服从征兵命令,参加解放军。但施某无视征兵命令,于同年11月外出无踪影,逃避了征役。

提问:你认为施某这种行为会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为什么? 教师归纳:宪法要求公民必须做出某些行为。(义务)宪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任务。”

出示案例:1987年4月,云南大姚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大会主席团根据县委提出的候选人建议名单通过后,提交全体代表讨论酝酿,50多名代表讨论中明确表示不赞成名单里提出的县长和人大常委会主任做候选人,提出了新的候选人名单,并向主席团要求实行差额选举。

提问:云南大姚县50多名人大代表的反对有没有法律依据? 教师归纳:宪法提倡或肯定公民的某些行为。(权利)。我国宪法《总纲》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宪法第101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举并且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政府的省长和副省长、市长和副市长、县长和副县长、区长和副区长、乡长和副乡长、镇长和副镇长。”第103第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并有权罢免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

说一说:宪法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以上案例也可以用其他案例进行讲解。)阅读空间:教材P76“于时俱进的宪法” 提问:(1)、宪法的四次修改说明了什么?

教师归纳:宪法要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宪法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2)、从1954年第一部宪法制定到现在,只进行了四次修改,是为什么呢?教师归纳: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要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不宜有太频繁的变化。

学以致用:阅读教材P75“黑龙江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的事例” 说一说我们中学生怎样维护宪法的尊严? 重点:

(一)依法治国首要的是什么(或者核心是什么)?——依宪治国

(二)我国的法律体系: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或者:为什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或者:为什么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①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了我国的根本问题; ②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③从程序上看,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2、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根本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分别是什么?

宪法第一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一条第二款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宪法在序言中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内在联系

4、修改宪法的程序和意义。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其目的是保障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四)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

1、具体表现 ①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最高行为准则;

②宪法是一切社会团体、组织以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2、违宪的表现 ①是国家机关的活动与宪法规定的内容或程序相抵触;

②是公民的行为违反宪法的规定。

(五)树立宪法意识

1、树立宪法意识的理由(或者宪法与公民的联系)

①宪法是我们生活的基本依据; ②维护宪法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2、宪法规范人们行为的方式 ①宪法提倡或肯定公民的某些行为; ②宪法禁止或否定公民的某些行为; ③宪法要求公民必须做出某些行为。

3、青少年应该如何增强宪法意识?

①青少年要认真学习宪法,积极向群众宣传宪法,树立依宪治国的观念,严格遵守宪法; ②宪法提倡和肯定的行为要努力去做,宪法禁止和否定的行为坚决不做,宪法要求做的行为一定要做到;

③敢于同违反宪法的行为做斗争,维护宪法的尊严,保证宪法的实施。

4、法制教育宣传日及其主题,并说明它们为什么都与宪法有关。(参见作业本第49页)

宪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法律产生的依据,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是无效的。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

5、我国建国以来的几部宪法,我国的现行宪法。(参见书本第76页)

6、宪法是要变化还是要保持相对稳定,并简要说明理由。

主要说明:①我国宪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社会实际的变化而发展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②我们也要强调宪法不宜变化太频繁,因为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关系到国家稳定的大局。

课题: 第二节 树立法律的权威 备课时间:2011.5.15 授课时间:2011.5.18 授课班级:八年级207班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日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法律,有自觉维护法律权威的意识。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自觉守法、护法。

能力: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能运用法律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不法现象做斗争。

知识: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认识依法行政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初步树立现代法治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教学难点】 能运用法律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不法现象做斗争。【导入】播放Flash《家园》,感知法制化的社会带给我们安全的生存环境,稳定的生产生活,甚至给社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活动】(课前布置)

查一查:我们已有的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大约有多少?

议一议:我国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是不是已经基本做到有法可依? 承接:有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是指国家有着比较完备的法律,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法有根据,司法有准绳,公民活动有章可循,行为有法可依。

【讨论】对下列案件,如果你是法官,会作出怎样的判决?

呈现讨论题:一个父亲,将他罪恶多端,横行乡里的儿子打死,父亲认为自己为国家和社会除掉了一个毒瘤,村民称赞该父亲“大义灭亲”。法律将会如何作出判决呢?

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父亲的行为是违法行为,要受到刑法追究的。法律规定了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个父亲虽然有教育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但他没有剥夺儿子生命的权利,他做了就是违法 行为。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严格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必依。

教师再一次设问:面对作恶多端,横行乡里的儿子,这个父亲可以怎么做? 学生讨论(略)。【我做法官】

由学生甲乙丙丁分别扮演某村民、小偷。两警察,演绎教材079页“小偷状告失主”典型案例。表演完毕后,展现讨论题:

(1)小偷与失主已经私了,法院为何还要判决小偷有罪?

(2)假如你是小偷状告失主案的审判长,你将做出怎样的判决?

承接:执法必严,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关键,是指执法和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实施法律,思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典型案例】 展示《田凤山一审被判无期徒刑》案例: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田雨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7日依法对国土资源部原部长田凤山受贿一案作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被告人田凤山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查明,1996年至2003年期间,被告人田凤山利用其担任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国土资源部部长的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以及利用其职权、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多次非法收受他人贿赂共计人民币436万余元。案发后,赃款已全部退缴。学生讨论:

(1)田凤山案发前,担任过哪些职务?(2)田凤山被判刑,给我们哪些启示?

教师引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谁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依法治国要坚持违法必究,对一切违法行为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

【你说我说】人的一生中有可能要与哪些政府部门打交道?

承接:政府机关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政府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的高低。【课堂辩论】

以权大还是法大为题,全班学生分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正方:权比法大 反方:法比权大 【案例分析】

湖北省天门市优秀企业家陈远豪因不“听”市领导的“话”,先市被“双规”,尔后被批捕,最后被当地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2年。经过艰难抗争,2003年3月13日,二审法院依法正式宣布陈远豪无罪。

市政府要陈拿出200万元弥补财政缺口,陈不同意;当地税务局想向陈借钱用与发工资,被陈回绝;市领导视察了陈领导的企业后,又不想留领导吃饭。问:(1)陈远豪为什么被判处有期徒刑?(2)本案留给我们什么启示? 承接: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依法行政的重心和实质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议一议】展教材081页“听证会”材料

问:举行听证会对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分别有什么作用?

小结:

课题: 第三节

我们也有监督权 备课时间:2011.5.20 授课时间:2011.5.24 授课班级:八年级207班 授课时间: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监督权的涵义,以及明确实施监督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教学难点】对监督权的理解,明确监督权既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神圣权利,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 出示材料

让学生自学引言材料,使学生明白:每一位公民都要积极行使监督权,维护法律的权威,做一个有责任的公民。在学习引言的基础上的拓展提问:

1、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

2、发生这些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某些人的法律意识差和有关执法力度不够)

3、当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样做?

师:从这个案例中看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要求我们自觉遵守法律,而且要求我们关注法律实施的和司法的公正,积极行使公民的监督权,维护法律的权威。(引出课题:法律实施与司法公正需要监督:)

过渡:那么究竟什么是监督权?我们为什么要实施监督权呢?

(二)新课学习:

1、案件聚集

1)

阅读教材第84页刘涌案件,并思考从刘涌案件的审判中,法律是如何得到贯彻实施的?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2)从刘涌案件中,请你说说司法公正是如何得到维护的?

师:实行依法治国保证法律有效实施,维护司法公正,需要加强法律监督。

2、案例分析

出示书本第85页强行集资案例,提问: 1)在上述案例中,谁行使监督权?监督权的行使产生了什么作用? 2)除了上述监督途径之外,法律监督还有哪些途径?在实施监督权的过程中我们应选择哪些适宜的方式?(行使批评、建议权,控告、检举权,申诉权,取得国家赔偿权)

通过学生的思考与交流,得出结论:作为公民既有依法监督法律实施和司法公正的权利,也有积极参与监督、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引出书本第86页郭光允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监督权的实施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神圣权利。

学生互动,感受行使监督权是每个公民的神圣权利。

3、小组讨论

我们行使监督权(结合书本第87页罗晓材料)提问:

1)有同学认为,行使监督权是大人们的事,我们中学生无法行使监督权。你认为怎样? 2)当你认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没有切实履行他们的责任,没有做好他们的应该做好的工作时,你有权_____________;

3)当你和你的家人受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不公正对待时,你有权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你发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违法、失职行为时,你有权________________(学生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并派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得出结论:

法律实施与司法公正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注、支持和监督。我们可以通过行使监督权来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国家、集体的利益,与社会生活中的违法和不公正的现象做斗争。4、1)知道你所在选区的人大代表是谁吗? 2)你知道市长热线电话吗?

3)你知道如何通过新闻媒体来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

5、课堂小结:在法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是正义的化身,是人民的保护神。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就是关爱社会,关爱民生,关爱我们自己。

6、课后延伸:就你身边存在的某一个突出问题,谈谈你准备如何来行使监督权?

5.小学一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篇五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 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通常又叫教学设计,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分享的小学一年级思想品德课我爱爸爸妈妈的教案。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父母养育子女很辛苦,自己是在父母亲切关怀、照顾下长大的。

2.知道应当敬爱父母,做敬爱父母的好孩子。

情感:

1.体会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产生爱爸爸妈妈的情感。

2.愿意做敬爱父母的好孩子。

行为:

1.对父母说话有礼貌,会问候。

2.外出和回家要向父母打招呼。

3.吃东西要先想到父母。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小学一、二年级“孝亲敬长”德目中的有关规定设置的。孝敬父母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有些家长对子女的生活关心、照顾过多,教育不够,造成有的孩子只知受爱,不知爱人,认为父母的关心、照顾是应当的,不懂得回报父母,爱父母。因此,加强孝敬父母的教育尤为必要。

本课主要教育学生,了解父母养育自己很辛苦,从中体会到父母的爱心,从而激发他们对父母的爱,促使他们产生孝敬父母的行动,为此安排了本课课文,内容是父母给小兰过生日那天,小兰看着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回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对于过生日就有了一种新的理解,于是就把蛋糕让给爸爸妈妈先吃的这个故事。这也是课文的重点部分,感情的升华是难点。课文之所以选用这个故事,是因为给孩子过生日是当前家庭生活中常见的,通过这样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比较亲切。

本课与下一课同属“孝亲敬长”德目,本课侧重孝敬父母的教育,下一课侧重孝敬祖辈的教育,两课有些教育要求是相同的,如:知道他们养育后代很辛苦,应当敬爱他们,对他们有礼貌、会问候,外出和回家要打招呼,吃东西要先想到他们等。但是父母与祖辈年龄不同,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不同,因此这两课的教育还是有区别的,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这两课的不同之处。课文还安排了小兰对父母有礼貌的其他行为,即练习部分的“看一看”栏目,目的是为学生例举出一些具体行为,以便鼓励学生向小兰学习,达到本课的行为目标教学。

教法建议

本课教学应注意四点。

1.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通过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在教学中要贯穿“爱”的情感,不仅要情理交融,还要请行结合,以情促行,以行表达情意。

2.本课教学要加强行为指导,一年级小学生往往有了一定认识,有了情感,但不知该怎么做,或上课激动一时,下课行动依旧。本课教学要在激发学生爱爸爸妈妈情感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行为要求去做。

3.本课教学要紧密联系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在学生中发现好的典型,以学生身边榜样的真人真事打动学生。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老师要心中有数,使教学加强针对性。但要注意坚持正面教育,以正面典型促使学生自己认识到以往做的不足之处。不要过多地摆出学生的错误之处。

4.“孝亲敬长”德目的教育,在一、二年级体现一个重点,安排五课时,一些内容在二年级教学中进行,以后各年级仍要进行这一教育。因此,在一年级进行这一教育时,不要求全,不要拔高,要认真体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教学的有关要求,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际。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 我爱爸爸妈妈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父母养育子女很辛苦,自己是在父母亲切关怀、照顾下长大的。

2.知道应当敬爱父母,做敬爱父母的好孩子。

情感:

1.体会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产生爱爸爸妈妈的情感。

2.愿意做敬爱父母的好孩子。

行为:

1.对父母说话有礼貌,会问候。

2.外出和回家要向父母打招呼。

3.吃东西要先想到父母。

教学重点:体会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

教学难点:小兰体会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对于过生日有了新的理解,过生日时应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因此把生日蛋糕给父母吃。

教具准备

1.动画课件:《我爱爸爸妈妈》。

2.音频:录音故事《看谁做得好》

3.文本资料:《小明和妈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能说说在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是谁?

2、同学们,在你的家里都有什么人,他们对你怎么样?

3、同学们,你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又是怎样长到这么大的吗?

学生讨论着回答问题。

过渡语:好,刚才所有的学生都提到了爸爸妈妈,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的爸爸妈妈对你们都做过哪些事情?你认为哪些是爱你们的,哪些是不爱你们的。

一、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

1、学生回答,讨论。

教师提示:同学们刚才的回答有很多是相同的或相近的,现在就请同学们把刚才回答的问题一一记下来,然后分组讨论总结,父母爱你们的有多少条?不爱你们的有多少条?然后由各组代表汇报结果。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总结,汇报。

教师小结:父母爱我们的差不多,不爱我们的有两点不同意见,最突出的就是认为父母打孩子是否是不爱你们的行为。噢,这个问题比较点型,这样吧!现在我们采取正反方辩论的形式,认为不爱你们的同学坐到左边,你们是反方,认为爱你们的同学坐到右边,你们是正方。我(教师)是主持人。

板书:说说爸爸妈妈

二、怎样理解爸爸妈妈

1、父母打孩子是否是不爱孩子的行为辩论大赛现在开始。

正方同学发言。

展示拓展资料中的《小明和妈妈》

故事中小明的妈妈打了他,你难道说妈妈不爱他吗?其实可能正相反,就是妈妈太爱他了,所以不想把家里的困难告诉他,但当时打他,可能是实在没办法。但我方也不赞同父母打孩子,可以说服教育,或和老师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反方同学发言。

正反方激烈地辩论。

教师小节:正方同学的那个故事很感人,反方同学说的也不差,父母打孩子不是不爱孩子的行为,只是教育方式有些错误。但我也不赞同父母打孩子,可以说服教育,或和老师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现在我来给大家看一段动画,大家来评一评小兰做得好不好,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演示动画:我爱爸爸妈妈

教师小结:小兰把蛋糕给妈妈吃,说明她已经理解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小明把骗妈妈的钱还给了妈妈,说明他也理解了父母的恩情,理解了父母的恩情,就知道了爸爸妈妈是爱我们的,那我们是不是也要把同样的爱献给父母呢?那现在就请各组说一说怎样把爱献给父母。

板书:理解爸爸妈妈

三、怎样爱父母爸爸妈妈

学生回答。

播放录音故事:《看谁做得好》。看看是不是和我们同学做得一样好。

教师小结:瞧,故事里做到的,同学们也都做到了。在家里听妈妈的话,不惹妈妈生气;好好学习,让父母高兴;出门时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时要叫爸爸妈妈;吃东西时要先想到父母。板书:爱爸爸妈妈

四、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

游戏:从今天以后,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那就是每天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能始终坚持不懈地同学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板书: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

五、探究活动 说说我的爸爸妈妈

6.小学二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篇六

1、使学生能在完成集体任务中,建立真正的责任意识,表现对集体的热爱。

2、尝试用不同方式、方法为班集体服务,提高实践的能力。

【重难点】

建立真正的责任意识,表现对集体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出示情境图。

今天是第二小组的同学做值日,我们帮助他们想想怎样做个认真负责的值日生?

二、开展活动。

1、活动一

评评谁是优秀的值日生。

⑴观察本班教室:看看哪里干净?哪里还可以更清洁?是谁把教室打扫得这么干净?

⑵小组交流,夸夸我们组里、班里的优秀值日生。

⑶请优秀值日生即兴模拟表演“认真负责做值日”。

⑷奖励优秀值日生。

2、活动二

⑴根据课本第15页的问题情境,表演:怎样做一个认真负责的值日生?早晨、课间、放学后应该怎样做值日?遇到自已不愿意干的活,怎样办?自已完成任务别的同学还没做完,怎么办?

⑵插面小红旗。

哪组值日做得好,我们奖励他们一面小红旗,并希望他们长期坚持下去。

3、活动三

⑴以小小保洁员的身份,对这个班的保洁情况提出自已的看法。

⑵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谈谈怎样为班级保洁。

⑶制定班级保洁公约,开展人人为班级保洁做贡献的活动。

4、活动四

⑴我们的“金点子”,每人动脑筋,想想怎样把我们的教室打扮得更漂亮。

⑵打扮“我们的家”,自由组合、分工负责,动手打扮教室。

三、课堂总结。

教学目标:

1、集体生活中能与同学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交流分享、感受生活成果。

2、能以文明有礼貌的方式和同学交往。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3、感受多读好书能扩大知识领域,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4、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提高获得经验和信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感受多读好书能扩大知识领域,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教学准备:

教师:图片、图书若干

学生:图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导新课:

1、教师讲述:同学们,你们都有好朋友么?我也有个好朋友,你们猜猜它是谁?(出示书籍)对了,就是图书。

2、板书课题:好书大家看

三、讲授新课:

1、欣赏图书:出示图书图片。

2、介绍自己喜欢的图书

(1)教师介绍图书《xx与魔法石》

(2)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图书。

3、好书大家看

分学习小组交流图书:老师抓住机会表扬借书活动中互助友爱的学生、有礼貌的同学。同时注意观察学生在借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怎样借书还书

(1)说一说:在借书的过程中你看到了什么值得学习的事情。

(2)说一说:在借书的过程中你看到了什么不满的事情。

(3)帮帮这些小同学

5、利用电脑动画解决问题

(1)书没看完怎么做标记?

(2)借的书还了,可是没看完怎么办?

(3)怎样做才能不把借来的书弄脏弄破?

(4)怎样还书才能使书的主人高兴?

(5)借来的书能转借他人看么?

6、小书签真可爱

(1)出示教师制作的小书签

(2)讲解制作的过程:

A、裁纸B、设计C、画图D、剪贴E、穿绳

(3)学生合作制作小书签

7、听故事

四、小结

你们在游戏中是不是也发现许多有趣的问题?图书世界真是很奇妙,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揭开呢!就让我们从现在起去探索吧!别忘了在探索图书世界时要注意和周围的同学配合好,爱护图书。希望每位同学都和好书交上朋友。

教后感:

7.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篇七

【关键词】  农村小学 初中 集中办学 衔接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7-034-01

一、小学高年级并入初中集中办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习习惯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小学高年级学生相对初中学生而言年龄小、心智不成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习惯专注于在课上认真听课,没有养成在课题上思考,讨论,交流的习惯,所以要使学生除了认真听讲,也要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会在课堂上做笔记,不懂的下课问,每节课花几分钟时间去回顾一下。这都要我们去引导他们适应初中政治老师的教学方式。

2.小学与初中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要求标准不同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和初中的《思想品德》课虽然都属于品德的教育,二者都以生活作为构建课程的基础,都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但是“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都是不同的。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小学的品德课作为“副科”,只要求学生达到“知道”的层次,但初中思想品德课为了应付考试,偏重知识的识记,初中掌握知识的程度要达到“理解”并“识记”“运用”的层次,从小学到初中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3.教师的教学方法差异

小学的教学方法主要以形象、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探索过程也是从形象到抽象;而初中教学也要从形象向抽象过渡,主要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想象能力,变得更理性一些。

二、小学高年级与初中集中办学后,教学策略的调整

集中办学后“怎么教”的问题摆在我面前,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老师进行访谈调查,研究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学习、小学思想教学状态,以及他们遇到的问题及需求等,思考、分析、探讨,讨论并进行分析总结,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解决,探索出一些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衔接的策略,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学习习惯上的衔接,思想上入手,转变学生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思想品德在学校教学中被认为是所谓的“副科”,要使学生走出误区,告诉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应该从小抓起,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试,品德课不但影响自己的一生,在以后的中考中还是必考的一门功课。让学生明白思想品德的学习在小学与初中是同等重要,为学习上的衔接打下思想基础。思想上通了,然后就在教学中慢慢让学生的从指令性学习转换到计划性学习,学会预习,提高学习主动性学习行为,从短时性到长时性的转换;从单纯性到多样化。

2.运用七年级学生学习方式的训练策略,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自由表达,合作交流能力等过渡与提升的转变

策略工具就是电脑和智能手机,在布置作业时故意把难度调大,然后利用电脑展示怎么通过百度的“作业帮”和百度“知道”来查找,求助答案。通过这个可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不但能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培养学生自由表达,合作交流,创新思维的能力。

3.课堂教学模式衔接,我是分别采用EEPO与结合模式进行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我采取比较适合活泼的低年级学生的MS-EEPO的教学模式来解决这个矛盾,一方面要加强情景的创设,另一方面也要让教学场景走向情景,实现教学场景的情景化,完成角色转变。“MS—EEPO”有效教育就是把老师是课堂的主角转化为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把小学的我教你学,改变成教师既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又要以伙伴的身份融入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学生由小学式的被动学习转变到自主课堂的同时,加上电脑、智能等现代媒体工具的熟练使用后,教学方式逐步转为“翻转课堂”模式。即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学生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在这全新的课堂模式下,思想品德教学达到无缝衔接了。

4.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使教法与学法相协调,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下面几个方面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1)准确定位中小学思想品德课要求,搭好阶梯,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本章承上启下的作用,搞好知识的顺利衔接。(2)多比较学生心理、学习能力上的差异,积极调整教学方法。(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适当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训练。(4)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因材施教,改进教法。教学过程中,不能一下子讲得过多、过快、过于抽象、过于概括,要尽量地采用学生身边的事例,使学生感觉到思品教学就在身边。(5)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注重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直观形象思维是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他们都是在他听到了、看到了、感受到了的同时才进行思维的。采用的是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教学。

[ 参  考  文  献 ]

[1]吴盛华.《试论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2015-01-06.

[2]潘雪娥.《平台互动方式在初中思想品德复习课中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4-11-18.

上一篇:难忘的瞬间优秀作文500字下一篇:生命的一抹阅读答案